首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任务突破练1信息筛选推断__定位信息源落实设误点(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任务突破练任务突破练1 信息筛选推断——定位信息源,落实设误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哲学有助于提升引领性科技创新能力吗?哲学能够为促进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贡献一分力量吗?2020年,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哲学研究所,这一举措不禁催人深思:哲学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助产士”吗?哲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不少科学学科脱胎于哲学。在牛顿所处的时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在西方还被称为自然哲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挣脱哲学母体,努力谋求其自身成为科学学科的独立地位。哲学与科学具有许多共同的旨趣,力求以合理化、理论化的方式来理解和说明各种感官经验所及的现象,涵盖宇宙、自然、生命、社会和人性,近乎无所不包,但二者在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上也有着显著差别。随着哲学与科学各自独立门户,甚至有渐行渐远之势,哲学对于科学的作用和影响也没有那么清晰明了了。物理学家费曼曾讥讽科学哲学对于科学家的作用就如同鸟类学之于鸟:鸟儿不必接受鸟类学的指导,却可以飞得很高,活得很好。1962年,哈佛大学托马斯·库恩出版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颠覆了此前人们广为接受的关于科学发展的累积渐进式图景。按照库恩对科学发展历史的解读,一门科学或其中某个分支领域得以确立或成熟的标志是进入他所谓的常规科学,而常规科学的根本特征是形成了日常科学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的明确范式。在常规科学时期,接受了某一范式的科学共同体成员往往不会纠结于范式中偏哲学的部分,而是不加怀疑地通盘接受。然而,随着在范式指导下的解题活动的深入和扩展,常规科学活动将会出现逐渐增多的反常事例,这些是在范式的理论框架内始终得不到解决的难题。随着反常事例的增多,常规科学及其范式进入危机阶段,逐渐有科学家开始怀疑范式的适用性,并反思和质疑其中偏哲学的部分。倘若旧范式被抛弃,新范式出现并取而代之,科学革命就此发生。参与发起和推动科学革命的科学家,通常具备哲学思考头脑和禀赋:他们勇于怀疑和挑战旧范式的概念基础和理论体系,进而开辟新的科学探索路径和视域。这一类型的科学家可称为哲人科学家。大多数哲人科学家并未受过正规的哲学训练,对哲学学说和术语的掌握不一定是准确可靠的,但他们热衷于思考和探讨具有鲜明哲学色彩的基本问题和方法论问题,富有反思和怀疑精神,勇于尝试新的思路。他们的哲人特质可以令其在科学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质疑和挑战旧范式,开启和推动新范式。正如1944年,爱因斯坦在写给一位青年学者的回信中谈到的那样:“如今许多人——甚至专业的科学家——在我看来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历史和哲学背景方面的知识可以赋予人一种独立性,使其脱离同时代人的偏见,而这是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的。这种由哲学洞见所造就的独立性——在我看来——是区分单纯的工匠或专家与真正的真理追寻者的标志。”(摘编自朱菁《哲学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助产士”吗?》)材料二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任务是结合物理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在宇宙、生命、意识的本质这些正酝酿革命性突破的问题上开展哲学研究;通过吸收科学与哲 学的优秀成果,发挥中国传统的科学、哲学思想的独特优势,为独创性的科学研究开辟新的思维空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并不只是中国科学院新建的一个研究单位,更为重要的是,希望以此为基础,加强科学界与哲学界的联系,加强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联系,加强与国外同类型研究机构的联系,推动科学家与哲学家新型联盟的建立。(摘编自白春礼《架构科学家与哲学家的思想桥梁,为人类科技事业贡献新智慧》)材料三 现实的问题是哲学建设尽管是“良药”,却是一个需要多方推动的复杂系统工程,而且是无法立竿见影的“慢功夫”,需要长期的文化哲学濡化才能形成影响,甚或在未来30年科技强国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不一定能显现“疗效”。哲学建设的这种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滞后效应可能使得各个层面都缺乏推动实施的动力,进而陷入“难以落地”和“系统失灵”的境地。这种情况与《孟子·离娄上》关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比喻很类似。一个人犯了7年的病,而他的病却非要储藏到3年之久的艾才能灸治,而这时一般面临3种选择困境:“一是不惜重价访求别人家藏的三年之艾,恳求出让,但未必靠得住;二是自己从今藏起尚待三年,这三年内,病况是否可待,还是没把握;三是舍却艾灸,姑试他种治疗,但是更无把握,而且医药杂投,或许转促其死。”(摘编自张月鸿等《哲学建设: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三十年之艾”》)1.(对点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物理学、天文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学都脱胎于哲学,它们旨趣相同,但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差别显著。B.科学飞速发展,“独立门户”,从形式上摆脱了对哲学的依赖,但并没有割裂科学活动和哲学思维之间的必然联系。C.如果一门科学的所有成员都能对某一范式不加怀疑地通盘接受,我们才可以说这门科学得以确立或达到成熟。D.科学革命更青睐善于科学思考的哲学家,他们有望摆脱原有范式的羁绊,取得更具颠覆性、革命性的突破。2.(对点题)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托马斯·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历程并非累积渐进式,而是经历常规科学、危机阶段、科学革命三个阶段。B.中国科学家要能够紧扣科学前沿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开拓和创新,而不能只是在已建立的概念体系和研究路径上跟踪国际上的工作。C.爱因斯坦认为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历史和哲学等知识的束缚,这一看法正好与物理学家费曼对科学哲学的讥讽完全相反。D.要让科学家和哲学家真正结合起来,活跃科学研究的创造性氛围,不仅需要科学家个体的自我修养,更需要制度和环境的促进和保障。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科学革命”的一项是(  )A.“日心说”取代“地心说”。B.牛顿物理学取代亚里士多德物理学。C.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达尔文和华莱士分别提出生物演化论。4.请结合材料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这个比喻,具体解说我国“科技创新”与“哲学建设”面临的选择困境。          5.三则材料围绕着“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哲学研究所”“我国哲学建设”来论述,三则材料的思考角度和表达重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九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天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天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天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天。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明清时期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6.(对点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但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取代。C.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契合孔子的观点。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后来的科举考试,明清时期命题均以“四书五经”为限。7.(对点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儿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涉及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8.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上天为每一个人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9.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0.对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任务突破练1 信息筛选推断——定位信息源,落实设误点1.B 解析A项,“它们旨趣相同”错误,材料一第2段中说的是“哲学与科学具有许多共同的旨趣”;C项,从材料一第3段可知,“一门科学或其中某个分支领域得以确立或成熟的标志是进入他所谓的常规科学……明确范式”;D项,从材料一第4段可知,科学革命更“青睐”的不是“哲学家”,应是“通常具备哲学思考头脑和禀赋”的科学家。2.C 解析C项,“爱因斯坦认为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历史和哲学等知识的束缚”错,材料一说“历史和哲学背景方面的知识可以赋予人一种独立性,使其脱离同时代人的偏见,而这是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的”,可见,爱因斯坦认为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的是偏见。3.C 解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政治思想,不属于“科学革命”。其他三项都属于“科学革命”。4.①依靠直接移植西方的哲学的方法行不通。②从现在开始革新发展自己的哲学理念,恐怕短期难以见效。③舍却哲学建设这一奠基之举,另寻他法,风险更大。5.材料一从“建设必要性”(“可行性”)的角度,重点讨论了哲学能不能为科学助力的问题;材料二从“建设目的性”(“方向”)的角度,回答了哲学研究所成立以后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材料三从“建设现实性”(“现实环境”)的角度,重点指出哲学建设可能面临的困境。6.D 解析A项,“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错误,材料一第2段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可见并非都“发展”。B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1段中“‘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可知,选项有两个问题,一是扩大范围,把《说文解字》换成“古代辞书”,二是把文中“可以理解为”偷换成“被……取代”。C项,“‘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契 合孔子的观点”错误,材料二第2段说的是“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7.B 解析B项,“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原文说的是“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见“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并非孔子提出来的,他只是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8.C 解析A项说的是“真理”和“安宁”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二“孝”的论据。B项,表达的是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孝”无关。D项,材料二中虽然提到了与父子有关的内容,但“‘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才是论述重点,D项中孝顺父母宗亲的内容与中心论点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能作为论据。9.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10.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11-29 03:25:01 页数:7
价格:¥1 大小:42.0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