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3
2
/23
剩余2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宁德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一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知识(本题共7小题,14分)1.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哂笑(shěn)缪赏(miù)便嬖(pì)杳无音讯(yǎo)B.罪愆(qiān)错勘(kān)迂讷(nà)前合后堰(yǎn)C.延宕(dàng)不啻(chì)消谴(qiǎn)战战兢兢(jīn)D.赍发(jī)殷红(yān)狡猃(kuài)烟视媚行(mèi)【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缪赏”的“缪”应为“谬”,“便嬖”的“嬖”应读(bì)。B.“迂讷”的“讷”应读(nè),“前合后堰”的“堰”应为“偃”。C.“消谴”的“谴”应为“遣”,“战战兢兢”的“兢”应读(jīng)。故选D。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近日召开的联合国安理会高级别会议上,中方深刻阐明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这一主张切中肯綮,为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提供了良方。B.只要发现蛛丝马迹,就要缘木求鱼,做到一网打尽,坚决不能在抓住一只“大鱼”的时候,还留下几块“腐肉”祸害一方。C.给学生减负当然存在种种困难,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畏葸不前,关键是学校、家长和培训机构等各方都要办好自己的事,久久为功,必有收获。D.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河南的文化底气,也提供了可以容纳各类文化进行创新尝试的土壤。水下洛神、龙门金刚,这些不落窠臼的文化创新尝试才得以实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切中肯綮:形容庖丁的技艺高超;后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使用正确。B.缘木求鱼:原义是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不符合语境,此处可用“顺藤摸瓜”。C.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使用正确。D.不落窠臼:指不拘泥于常规,有独创风格。使用正确。故选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而议事每不合(常常)固强之(坚持)刑于寡妻(用刑)强公室,杜私门(堵塞)B.肆其西封(肆意)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足)因之以饥谨(接续)舍瑟而作(起身)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近)辟邪说,难壬人(排斥)董之以严刑(督察)蹑迹披求(追随)D.廊腰缦回(萦绕)杀人如不能举(完、尽)官知止而神欲行(器官知觉)洎牧以谗诛(最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刑:做榜样。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B.肆:延伸、扩张。句意:又想要扩大西边边界。D.洎:等到。句意:等到李牧因受污蔑而被杀死。故选C。4.下列各组中的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汝可以模拟得之而气候不齐C.役聪明之耳目操童子业D.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古今意义现象的能力。A.中国:古义,中原一带;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古义,结成姻亲关系指儿女亲家;今义,双方嫁娶的事。句意: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B.模拟: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气候:古义,一天之内的冷暖状况;今义,长期的天气状况。句意:你可以凭方巾领会没写完的话/天气冷暖却截然不同。C.聪明:古义,听觉、视觉灵敏;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童子:古义,童生;今义,指男孩子,泛指儿童。句意:劳损自己身体的聪耳明目/正在读书,准备应考。D.句意:割地给秦国(来求得暂时的安稳),就好像抱着木柴救火一样/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才能够成就它的深邃。故选D。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不能独完②却宾客以业诸侯③越国以鄙远④谨庠序之教⑤良庖岁更刀⑥旬余,杖至百⑦李牧连却之⑧复道行空,不霁何虹A.①④/②⑦/③/⑤/⑥⑧B.①②⑦/③/④/⑤/⑥⑧C.①⑧/②④/⑦/③⑤/⑥D.①⑧/②⑦/③④/⑤/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句意:不能单独保全。②“业”,使动,使……成就霸业。句意: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③“远”,形容词作名词,偏远的国家。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④“谨”,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句意:注重乡校的教育。 ⑤“岁”,名词作状语,每年。句意: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⑥“杖”,名词作动词,打板子。句意:十多天了,挨的板子有一百多。⑦“却”,使动,使……退却。句意: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⑧“虹”,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句意: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出现彩虹?故选A。6.下列各组中文言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A.赵尝五战于秦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B.终必不蒙见察吾属今为之虏矣C.是乃仁术也视为止,行为迟D.夫晋,何厌之有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句式的能力。A.状语后置句,应为“于秦五战”/无宁,固定结构,或省略句:无宁汝先(于)吾而死。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与其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B.均是被动句。句意: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C.判断句,“是……也”/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句意:这就是所谓的仁术/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D.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厌”/定语后置句,应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的)天下人”。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呢/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天下人。故选B。7.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窦娥、鲁侍萍与哈姆莱特三者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当下处境不同,性格、想法与选择也不一样,但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悲剧人物身上“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过程。B.《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一文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及成因,透彻剖析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文章善用比喻和典故,语言表达鲜活生动。C.《祝福》体现了鲁迅小说“为人生”的宗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与《呐喊》时期的作品相比,《祝福》中的“我”对思想文化启蒙和社会改革的前景更加坚定。D.《鸿门宴》叙事详备而扣人心弦,不仅备述宴会的前因,更精细地描写了宴会上各人的表现,使其跃 然纸上。相比于叙事简洁的《左传》,《史记》内容更为丰富,细节更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祝福》中的‘我’对思想文化启蒙和社会改革的前景更加坚定”错误。与《呐喊》时期的作品相比,小说中的“我”对思想文化启蒙和社会改革的前景更加犹疑,思想与行动也更加软弱。故选C。二、古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斯者,楚上蔡人也。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西入秦,求为秦相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得说秦王。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日‘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始皇三十七年,行出游。至沙丘,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尽礼敬士,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为嗣。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候,世世称孤。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常侍中用事。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二世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贵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 B.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C.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D.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亦泛指外族、外国。B.“尚”指娶公主为妻,说明李斯在帮助秦始皇--统天下的过程中立了大功,秦始皇对他极为信任。C.“为寿”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与《鸿门宴》中的“若入前为寿”中的“为寿”意义相同。D.“狱”意为监狱,与“囹圄”同义,“二世使高案丞相狱”即二世派遣赵高考察丞相李斯的监狱。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李斯学成帝王之术,弃六国而入秦,得到吕不韦和秦王赏识,其官位也由郎而逐步升至丞相。秦国能够一统天下,李斯功不可没。B.李斯位高权重,但缺乏清醒的危机意识,在文武百官给他敬酒祝福之时,他却踌躇满志,对老师“物禁大盛”的教诲不以为然。C.李斯与赵高合谋矫诏,其实心有不甘,他仰天长叹,挥泪道:“偏偏遭遇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D.李斯被诬谋反,最终被判腰斩,跟他的中子一同被押解时,他感叹自己不能再牵着黄狗和中子出去打猎了,这让他和中子悲痛万分。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2)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12.李斯为什么同意与赵高合谋,伪造诏书立胡亥为太子?请简要分析。【答案】8.C9.D10.B11.(1)(对)各国可以用财物使他屈服的知名人士,就馈赠丰厚财物拉拢他们:不肯接受的,就用锋利的剑把他们刺死。(2)我李斯原是上蔡平民,乡里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么高的地位。12.①担心扶苏即位,蒙恬取代自己,导致富贵不保。②受到赵高蒙蔽,误以为胡亥具有担任国君的潜质。 ③受到赵高威胁,担心不配合矫诏,将祸及子孙。④皇帝给扶苏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处。具备合谋矫诏的条件。【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始皇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咸阳参加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未送,皇帝去世,还没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赐长子书”意为“赐给长子扶苏诏书”,表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据此排除AB。“皆在胡亥所”是指“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其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的能力。D.“囹圄”意为监狱,而“狱”意为案件,“二世使高案丞相狱”即二世派遣赵高审理丞相李斯的案件。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应该是:有“清醒的危机意识”,在文武百官给他敬酒祝福之时,他想起老师“物禁大盛”的教诲,长叹不已,认为物极则衰,自己从一介布衣而位极人臣,自己的归宿在哪里都不知道。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能力。(1)“下”,使屈服,或译为“攻下”“拿下”“收买”;“结”,结交、拉拢、收买;“利剑”,名词用作状语,用锋利的剑。(2)“黔首”,平民,百姓;“其”,我;“擢”,提拔。【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依据“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可概括为:担心扶苏即位,蒙恬取代自己,导致富贵不保。 依据“胡亥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尽礼敬士,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为嗣”可概括为:受到赵高蒙蔽,误以为胡亥具有担任国君的潜质。依据“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候,世世称孤。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可概括为:受到赵高威胁,担心不配合矫诏,将祸及子孙。依据“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可概括为:皇帝给扶苏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处。具备合谋矫诏的条件。参考译文:李斯,是楚国上蔡人。跟随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李斯估计楚王不值得自己侍奉,而六个诸侯国的国势都已经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想向西进入秦国。于是李斯请求担任秦国相国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十分欣赏他,于是保举他为郎官。李斯因此得到游说秦王的机会。于是,秦王委任李斯为长史,听从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携带金玉珍宝前去各国进行游说。对各诸侯国里的名士能用礼物进行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如果不能收买,就用利剑将他们杀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离间诸侯国君臣之间的关系,然后秦王就派遣秦国的良将出兵攻打。秦王委任李斯为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秦王最后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也升官到廷尉之职。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兼并了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委任李斯为丞相。第二年,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搞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的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秦始皇三十七年,出行巡游。秦始皇达到沙丘,秦始皇就去世了。赵高就对丞相李斯说道:“始皇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咸阳参加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未送,皇帝去世,还没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长子扶苏刚毅勇武,信任人而又善于激励士人,即位之后一定要用蒙恬担任丞相,很显然,您最终也是不能怀揣通侯之印退职还乡了。胡亥慈悲仁爱,诚实厚道,轻视钱财,尊重士人,心里聪明但不善言辞,竭尽礼节尊重贤士,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没人能赶得上他,可以立为继承人。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相机而动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您想怎么办呢?”李斯仰天长叹,挥泪叹息道:“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了,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于是就依从了赵高,一同商议,伪造了秦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即皇帝位,任命赵高担任郎中令,赵高常在宫中服侍皇帝,掌握大权。赵高畏惧 李斯位高权重,查办李斯。李斯被捕后被套上刑具、关在监狱中。二世派赵高审理李斯案件,对他加以惩处,查问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将其宾客和家族全部逮捕。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处以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出狱时,跟他的中子一同被押解、回头对中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陈与义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锦锦。草木相连南服①内,江湖异态栏干前。乾坤万事②集双鬓,臣子一谪③今五年。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注】①南服:南方较偏远地区。②乾坤万事:指天下事,暗指“靖康之变”,即靖康二年(1126)春,金兵掳徽、钦二帝,北宋灭亡。③陈与义1124年被贬为陈留酒监,靖康之变后流落洞庭。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13.下面对两首诗歌内容与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但暮年才实现览湖愿望,故既有初登的喜悦,又有人世沧桑的伤感,可谓百感交集。B.杜诗颔联的妙处在“坼”“浮”两字,一“坼”一“浮”,以动写静,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C.陈诗写诗人登高远眺,但见江堤曲折,草木连绵,江湖异态,风高浪急,虽有万千感慨,但却茫然无语。D.陈诗融登楼、观景、抒情为一体,先景后情,以哀景衬哀情,雄浑悲壮,沉郁蕴藉,接近杜甫七律风格。 14.杜诗的“涕泗流”和陈诗的“心茫然”各蕴含哪些情感?二者有何相通之处?请简要概括。【答案】13.D14.第一问:①杜诗蕴含亲故凋零音信全无的孤单、年老病弱漂泊无依的凄苦和国家战乱时局动荡北归无望的悲愁。②陈诗蕴含被贬陈留的迁谪之恨、“靖康之难”的亡国之痛、个人前途未卜的迷惘。第二问:都表达了诗人在漂泊困顿、流离失所中的忧国伤时之情(身世之感、家国之愁。)。【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D.“以哀景衬哀情”有误,应是“以壮景衬哀情”。诗人登楼所见,俱为宏伟壮阔之景观,不是哀景。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第一问:杜诗颈联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尾联则创造了一个身在江湖,心在长安的境界,完成了一个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爱国诗人和人民诗人的形象塑造。故杜诗蕴含亲故凋零音信全无的孤单、年老病弱漂泊无依的凄苦和国家战乱时局动荡北归无望的悲愁。陈诗后四句承接前四句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恨的感慨。作者从谪监陈留酒税以来,迄今已有五年了。五年之中,发生太多的变化。国无宁日,人无宁日。靖康之难,宋室南迁,诗人颠沛流离,到处流浪。是年,诗人仅三十九岁,但头发却已愁白了,真是天下之事、迁臣之恨都反映在双鬓之上。诗人联想到古往今来,与自己遭际略同的不止一人。昔时,汉代的贾谊被贬长沙,途经湘水,曾作赋以吊屈原。尾联所谓“欲题文字吊古昔”,即指此事。然而,作者此时的处境却比贾谊更坏,心境也比贾谊更劣。所以,只得面对风壮浪涌的长江、洞庭而茫然无语了。故陈诗蕴含被贬陈留的迁谪之恨、“靖康之难”的亡国之痛、个人前途未卜的迷惘。第二问:结合以上分析可知,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在漂泊困顿、流离失所中的忧国伤时之情(身世之感、家国之愁。)。(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游园》)(2)《阿房宫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用夸张的手法想象宫女泼弃脂水竟使河 水上涨,极言阿房宫中的美女之多。(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曾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好景象,得到了孔子的认同。(4)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指出,治国不可使贫富悬殊,民心不安。(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对比手法说明善始善终坚持如一的人不多。【答案】①.良辰美景奈何天②.渭流涨腻③.弃脂水也④.浴乎沂⑤.风乎舞雩⑥.咏而归⑦.不患寡而患不均⑧.不患贫而患不安⑨.有善始者实繁⑩.能克终者盖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渭,涨,腻,脂,沂,舞,雩,寡,繁,寡。三、现代文阅读(2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透过《红楼梦》中的饮食活动,我们不仅可以窥探到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欲望和疾病、了解到贾府“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内因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还能把握到从后台走到前台来的隐含着的作者的脉动。与其他如《儒林外史》等小说详细到将食物的制作过程也完美呈现出来的手法相比,《红楼梦》的作者从来没把食物本身作为讲述的重心,相反,小说中的饮食的隐喻更为深厚与丰富。黛玉死亡的命运在小说创作之初便基本确定了,因此黛玉从一出场,就一再强调药在她的食中所占的比例:“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而后在小说总共提到的15次黛玉吃进的东西中,有7次只有药,别的一概不提。剩下的饮食便是“平素十顿饭只好吃五顿”,不仅不能保证一日三餐的正常进餐频率,每餐的份量也非常少,动辄便是“喝了两口稀粥”就算是一餐饭了。到了第六十二回,索性连茶也不能多吃了。吃得越来越少,是作者对黛玉之死的伏笔之一。习惯的改变和情志的失衡是她殒命的重要原因。对饮食的需要和欲求的不断膨胀,暗示着贾府倾斜失衡的道德天平。“从旧年一立厨房以来”,大观园中主子奴才在吃上产生的纷争更是不可胜数。贾府之人,从上到下,都在“为了吃”和“如何吃”上不断地打破规矩、僭越、毁坏礼教。他们并没有明确地与制度、习俗和律法作对,但为了吃饱、为了吃得有身份体面、为了获得更好的食物供给所体现出来的各种私欲的不断膨胀与无法收敛的可怕状况,充分证明了这个家族在道德上的彻底失衡和无力回天的悲哀。 《红楼梦》中写了很多次宴请和聚餐,作者利用了中国人用来制造和谐的宴饮场面,来凸显的却是不可阻挡、不可遏制、不能冰释、不可调和的各种人际关系中的复杂矛盾和冲突。宴会本来是“求同”,是希望亲友和谐相聚,但在关系复杂的大家世族中,每一次聚餐都要面临性格的冲突、行为的错落和矛盾的集聚与爆发。作者将几乎每一次重要的宴会都设置成故事发展的高潮点,集中揭示家庭内部人事关系的复杂和家族事务的繁杂及不利处境。《红楼梦》中唯一一次分食的宴会恰好在贾母宴请刘姥姥的时候,这或许是作者有意识的安排。他可能无法想象或者忍受刘姥姥、板儿和贾府的贵族们在一个盘子中平等取食的场面,也不想描绘一个不可能存在的阶级融合的场面。作者对饮食描写的选择没有停留在名称和色香味的表面,而是从这个关乎人类生存的行为上发现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摘编自夏薇《<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材料二】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事件的进一步加工。以此视角为衡量基准来检视《红楼梦》,我们发现,《红楼梦》中的日常饮食具有重要的叙事结构意义。曹雪芹除了利用谶语、判词等常用的手法预示小说中的人物结局外,《红楼梦》中的日常饮食情节描写也同样具有叙事中的预示功能,这种描写能为后文情节作铺垫和预示,埋下伏笔,与文本内容前后呼应和对照。如第七十五回贾母吃饭的情形,贾母留尤氏在房中进膳,探春也在房中,贾母便命探春与自己和宝琴一起吃。只因多了一位姑娘,老太太的饭便“短了些”,贾府中最尊贵的老太太的饭桌供应尚且如此紧张,充分显现出贾府富贵的时代已过。在《红楼梦》中,某一段情节的进展往往是有线索的,常以某样食品牵扯出一个事件,起到推动情节发展,暗示后文结局,使其充当情节发展过程中的脉络和线索的作用。曹雪芹能利用文章中所有用到的要素服务作品,饮食描写便是其中极其关键的要素之一。《红楼梦》的日常饮食描写还具有在活动中描写人物、塑造人物性格的功能。通过饮食描写中的正面、侧面或间接描写,塑造出一个或多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林黛玉刚进贾府时,第一餐是不熟悉贾府规矩的,但却能跟着别人有样学样,没闹出笑话,体现出她谨小慎微、聪颖敏感的性格。《红楼梦》还描写了宴饮上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行酒令、讲笑话、演戏等,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宴席上的气氛,丰富了故事的情节,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及遭遇,人物形象也更加真实立体,同时还预示了个人和家族难以避免的悲剧性结局。《红楼梦》虽然不是一部饮食专著,但因其中描写了种类繁多的食物和丰富多彩的饮食活动,使得其对中国18世纪中叶以前的封建社会传统饮食文化和家族文化的描写有着很高研究价值,具有重要的文化表现功能。许多描绘在文化功能方面传达出了中国饮食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信息,引得饮食文化研究者去考证,厨艺家们亦照书试做,其中的文化信息值得进一步研究。(摘编自董宇婷《饮食文化视域下的<红楼梦>叙事及表现功能》)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的作者将贾府衰败的原因、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创作意图全都寄托在了书中对种类繁多的食物和丰富多彩的饮食活动的描写中。B.林黛玉进贾府后进食越来越少,甚至连茶都不能多吃,而贾府上下对饮食的需要和欲求却在膨胀,这种失衡是她殒命的重要原因。C.《红楼梦》中几乎每一次重要宴会的描写,都没展现和谐相聚场面,而是凸显各种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集中揭示不同阶级矛盾的复杂和不可调和。D.与《儒林外史》等小说不同,《红楼梦》的饮食描写不重名色香味等方面,而重在挖掘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和文化意义。17.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第十六回中王熙凤热情地对丈夫的奶娘赵嬷嬷说:“妈妈,你尝一尝你儿子带来的惠泉酒”。展现了王熙凤在家庭生活中也有温柔和顺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B.第二十八回中冯紫英宴请贾宝玉、蒋玉菡等人,蒋玉菡的酒令是“花气袭人知昼暖”,提及了袭人,又经薛蟠打趣,这与后文情节的发展及蒋玉菡、袭人的命运相呼应。C.《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绛洞花主·小引》)D.“雪芹在他的小说中写及饮食,正如他写及音乐、书画、诗词、服饰等等一样,只是为了给人物、情节‘设色’,并借以表达他的美学观而已。”(周汝昌《红楼饮馔谈》)18.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红楼梦》中饮食描写的作用。【答案】16.D17.C18.①饮食在《红楼梦》中具有对人物形象、作品主旨、创作主张等方面的隐喻功能。②具有服务情节,刻画人物形象等叙事功能。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重要的文化表现功能。【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全都寄托在了”表述绝对。依据原文“透过《红楼梦》中的饮食活动,我们不仅可以窥探到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欲望和疾病、了解到贾府‘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内因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还能把握到从后台走到前台来的隐含着的作者的脉动”可知,小说中的饮食隐喻深厚、丰富,可以反应很多东西,但不能说全都寄托在了饮食活动的描写,说法绝对。B.“这种失衡是她殒命的重要原因”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第二自然段“ 吃得越来越少,是作者对黛玉之死的伏笔之一。习惯的改变和情志的失衡是她殒命的重要原因”可知,饮食的改变是林黛玉死因的伏笔,“习惯的改变和情志的失衡是她殒命的重要原因”。C.理解有误,原文是“作者利用了中国人用来制造和谐的宴饮场面,来凸显的却……复杂矛盾和冲突”,可见宴会的描写有展现和谐相聚的场面,但凸显的却是矛盾冲突;再则原文是“集中揭示家庭内部人事关系的复杂和家族事务的繁杂及不利处境”,并非不同阶级矛盾。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A.可以用来支撑材料二第三自然段中饮食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B.可以用来论证材料二第二自然段中饮食描写对情节的服务作用的观点。C.鲁迅的话在于说明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红楼梦》,无法支撑材料二观点。D.周汝昌的话认为书中的饮食描写为人物、情节服务,可用以证明材料二第三四自然段的观点。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依据材料一第一段“《透过《红楼梦》中的饮食活动,我们不仅可以窥探到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欲望和疾病、了解到贾府“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内因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还能把握到从后台走到前台来的隐含着的作者的脉动”,第二段“对饮食的需要和欲求的不断膨胀,暗示着贾府倾斜失衡的道德天平”,第三段“《红楼梦》中写了很多次宴请和聚餐,作者利用了中国人用来制造和谐的宴饮场面,来凸显的却是不可阻挡、不可遏制、不能冰释、不可调和的各种人际关系中的复杂矛盾和冲突”可知,《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具有对人物形象、作品主旨、创作主张等方面的隐喻功能。依据材料二第三段“《红楼梦》的日常饮食描写还具有在活动中描写人物、塑造人物性格的功能”“《红楼梦》中的日常饮食情节描写也同样具有叙事中的预示功能”“某一段情节的进展往往是有线索的,常以某样食品牵扯出一个事件,起到推动情节发展,暗示后文结局,使其充当情节发展过程中的脉络和线索的作用。曹雪芹能利用文章中所有用到的要素服务作品,饮食描写便是其中极其关键的要素之一”可知,《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具有服务情节,刻画人物形象等叙事功能。依据材料二第四段“使得其对中国18世纪中叶以前的封建社会传统饮食文化和家族文化的描写有着很高研究价值,具有重要的文化表现功能”“《许多描绘在文化功能方面传达出了中国饮食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信息,引得饮食文化研究者去考证,厨艺家们亦照书试做,其中的文化信息值得进一步研究”可知,《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重要的文化表现功能。(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刘姥姥二进荣国府①薛姨妈又命凤姐儿布了菜。凤姐笑道:“姥姥要吃什么,说出名儿来,我搛”了喂你。”刘姥姥道:“我知什么名儿,样样都是好的。”贾母笑道:“你把茄鲞搛①些喂他。”凤姐儿听说,依言搛些茄鲞送入刘姥姥口中,因笑道:“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众人笑道:“真是茄子,我们再不哄你。”刘姥姥诧异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这一口细嚼嚼。”凤姐儿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内。②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象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㔐②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一面说笑,一面慢慢的吃完了酒,还只管细玩那杯。③凤姐笑道:“还是不足兴,再吃一杯罢。”刘姥姥忙道:“了不得,那就醉死了。我因为爱这样范,亏他怎么作了。”鸳鸯笑道:“酒吃完了,到底这杯子是什么木的?”刘姥姥天通:“怨不得姑娘不认得,你们在这金门绣户的,如何认得木头!我们成日家和树林子作街坊,困了枕着他睡,乏了靠着他坐,荒年间饿了还吃他,眼睛里天天见他,耳朵里天天听他,口儿里天天讲他,所以好歹真假,我是认得的。让我认一认。”一面说,一面细细端详了半日,道:“你们这样人家断没有那贱东西,那容易得的木头,你们也不收着了。我掂着这杯体重,断乎不是杨木”,这一定是黄松的。”众人听了,哄堂大笑起来。④只见一个婆子走来请问贾母,说:“姑娘们都到了藕香榭,请示下,就演罢还是再等一会子?”贾母忙笑道:“可是倒忘了他们,就叫他们演罢。”那个婆子答应去了。不一时,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⑤宝玉先禁不住,拿起壶来斟了一杯,一口饮尽。复又斟上,才要饮,只见王夫人也要饮,命人换暖酒,宝玉连忙将自己的杯捧了过来,送到王夫人口边,王夫人便就他手内吃了两口。一时暖酒来了,宝玉仍归旧坐,王夫人提了暖壶下席来,众人皆都出了席,薛姨妈也立起来,贾母忙命李、凤二人接过壶来:“让你姨妈坐了,大家才便。”王夫人见如此说,方将壶递与凤姐,自己归坐。贾母笑道:“大家吃上两杯,今日着实有趣。”说着擎杯让薛姨妈,又向湘云宝钗道:"你姐妹两个也吃一杯。你妹妹虽不大会吃,也别饶他。”说着自己已干了。湘云、宝钗、黛玉也都干了。当下刘姥姥听见这般音乐,且又有了酒,越发喜的手舞足蹈起来。宝玉因下席过来向黛玉笑道:“你瞧刘姥姥的样子。”黛玉笑道:“ 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众姐妹都笑了。⑥须臾乐止,薛姨妈出席笑道:“大家的酒想也都有了,且出去散散再坐罢。”贾母也正要散散,于是大家出席,都随着贾母游玩。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与他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众人不解,因问什么雀儿变俊了,会讲话。刘姥姥道:“那廊下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众人听了都笑将起来。⑦一时只见丫鬟们来请用点心。贾母道:“吃了两杯酒,倒也不饿。也罢,就拿了这。里来,大家随便吃些罢。”丫鬟便去抬了两张几来,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每个盒内两样:这盒内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穰鹄油卷。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贾母听了,皱眉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那一样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也不喜欢。因让薛姨妈吃,薛姨妈只拣了一块糕,贾母拣了一个卷子,只尝了一尝,剩的半个递与丫鬟了。⑧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子都玲珑剔透,便拣了一朵牡丹花样的笑道:“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的来。我又爱吃,又舍不得吃,包些家去给他们做花样子去倒好。”众人都笑了。贾母道:“家去我送你一瓷坛子。你先趁热吃这个罢。”别人不过拣各人爱吃的吃了一两点就罢了,刘姥姥原不曾吃过这些东西,且都作的小巧,不显盘堆的,他和板儿每样吃了些,就去了半盘子。剩的,凤姐又命攒了两盘并一个攒盘,与文官等吃去。(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初版,1994年修订)【注】①搛(jiān):央持,此指用筷子央莱。②㔐(qiān):削。③木杯是用珍贵的黄杨根精雕的珍品。1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姥姥把珍贵的黄杨根做的杯子认成廉价的黄松材质,由此可见其见识浅陋;“众人听了,哄堂大笑起来”更加证明了这一点。B.“王夫人提了暖壶下席来,众人皆都出了席,薛姨妈也立起来”,众人和薛姨妈的行为是遵从“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礼仪规则。C.“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林黛玉此语不仅表示了对刘姥姥的鄙视,也体现了她性格中尖酸刻薄的-面。D.听到乐声,“宝玉先禁不住,拿起壶来斟了一杯,一口饮尽”。体现了宝玉敏锐的感受力、高雅的品位和率性爽直的真性情。20.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 段中写凤姐在贾母面前亲自搛茄鲞喂食刘姥姥的表情、语言、动作等细节,突出王熙凤善于逢场作戏、承欢邀宠的个性。B.第④段中写风清气爽的时节与“箫管悠扬,笙笛并发”的乐声,这些环境描写是以乐景衬乐情,烘托了人们怡然和悦的心情。C.第⑤段写宝玉亲捧酒杯送至王夫人口边,王夫人便就他手内吃了两口这一细节描写,展现了宝玉的感恩与王夫人对其的宠爱。D.第⑧段用对比手法叙写刘姥姥吃小面果子时与众不同的表现,突出这个乡下人对精美点心的垂涎,揭示其贪婪、虚伪的个性。21.《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一直为人称道,它在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等方面具有诸多作用。茄鲞的制作很不容易,王熙凤却“笑道:‘这也不难’”,试分析她这么说的目的。22.从节选部分可以看出贾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答案】19.A20.D21.①要逗刘姥姥玩;②与随后所说的茄鲞制作的复杂察琐的过程形成反差(对比),使炫耀豪奢的效果更好;③引发刘姥姥的惊诧,使场面具有喜剧效果;④博取贾母和众人开心。22.①富有同情心,与人为善。要送一瓷坛子小面果子给爱吃又舍不得吃的刘姥姥。②率真随性。率性地评价点心油腻,不好吃。③喜爱热闹、喜欢与儿孙辈一起宴饮、玩赏。④善于享受生活(品位高雅)。讲究有情调的生活,命伶人藕香榭奏乐为宴饮助兴。【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由此可见其见识浅陋”错误。刘姥姥通过细玩和端详杯子后曾说:“我因为爱这样范、亏他怎么作了。”再以她对贾府的了解,肯定知道杯子材质的珍贵,把黄杨根做认成廉价的黄松,其实是故意说错博人一笑。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揭示其贪婪、虚伪的个性”错误。从选文语境看,是突出表现刘姥姥的本真,朴质。故选D。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语段作用的能力。刘姥姥问王熙凤茄鲞是怎么做出来的?王熙凤就轻描淡写说了四个字:这也不难。从王熙凤介绍的做法来看,这道茄鲞其实很难做。故王熙凤说“这也不难”逗刘姥姥玩。由“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㔐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可知,与随后所说的茄鲞制作的复杂察琐的过程形成反差(对比),使炫耀豪奢的效果更好;由“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可知,引发刘姥姥的惊诧,使场面具有喜剧效果,博取贾母和众人开心。【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子都玲珑剔透,便拣了一朵牡丹花样的笑道:‘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的来。我又爱吃,又舍不得吃,包些家去给他们做花样子去倒好。’众人都笑了。贾母道:‘家去我送你一瓷坛子。你先趁热吃这个罢。’”可知,富有同情心,与人为善。要送一瓷坛子小面果子给爱吃又舍不得吃的刘姥姥。由“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贾母听了,皱眉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可知,率真随性。率性地评价点心油腻,不好吃。由“只见一个婆子走来请问贾母,说:‘姑娘们都到了藕香榭,请示下,就演罢还是再等一会子?’贾母忙笑道:‘可是倒忘了他们,就叫他们演罢。’”可知,喜爱热闹、喜欢与儿孙辈一起宴饮、玩赏。由“不一时,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可知,善于享受生活(品位高雅)。讲究有情调的生活,命伶人藕香榭奏乐为宴饮助兴。四、整本书阅读(4分)23.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指出所谓“滑稽”必须同时兼具四个条件:话语流利、巧于智计、人莫之害(不伤害别人)、以道之用(符合道义)。请任选两个方面,结合《红楼梦》中相关情节简要谈谈刘姥姥的“滑稽”之处。【答案】示例:①话语流利方面,刘姥姥在二进荣国府表现得特别突出,例1.刘姥姥说了不少好听好玩的事,雪下抽柴的故事把贾宝玉听入了迷,观音送子的故事连贾母和王夫人都“听住了”:例2,夸大观园竟比年面还强上十倍:例3,喝酒行令环节,脱口而出“大火烧了毛毛虫”等乡野白话,竟然押韵符合规定,而且字意也能对应。②巧于智计方面:例1,以称呼获取同情与好感。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刘姥姥希望周瑞家的引荐,故意自己降低辈分,见面就称“周嫂子”;见到贾母称“老寿星”,以称呼获得对方的同情与好感。例2,根据对象选择话题。刘姥姥知道贾母、王夫人信佛,便故意讲菩萨类的故事,例3.将计就计配合王熙凤等人的设计完成“演出”,如吃鸽子蛋,满头插花扮丑等。例4.以褒扬“礼出大家”获得尊重。第四十回,大家在取笑刘姥姥中吃完饭,刘姥姥看着作为媳妇的李纨与凤姐儿等别人吃完才吃饭,称赞“礼出大家”,引发王熙凤和鸳鸯向她赔不是。③人莫之害方面,刘姥姥机智幽默没有恶意,解嘲对象不针对别人,甚至是自己。例如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等。④以道之用方面,在一百一十九回,贾府家破人亡之时刘姥姥伸出援手,拯救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若写刘姥姥巧用妙计,将巧姐打扮成背儿的模样带出贾府,也可用于“巧于智计方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话语流利方面,刘姥姥在二进荣国府表现得特别突出,例1.刘姥姥说了不少好听好玩的事,去年冬天,庄⼦上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这⼀天早晨只听外头柴草响,有⼀个十七八岁极标致的小姑娘儿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在“雪下抽柴”。故事才开头,被贾府南院马棚失火给打断了。最后人散了,宝玉对女孩⼦很好奇,追问结果,刘姥姥杜撰,那个女孩叫“茗⽟”,是庄⾥老爷的女儿,雪下抽柴的故事把贾宝玉听入了迷。刘姥姥便又想了一篇,说道:“我们庄子东边庄上,有个老奶奶子,今年九十多岁了。他天天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来托梦说:‘你这样虔心,原来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原来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也只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哭的什么似的。后果然又养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生的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这一夕话,实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观音送子的故事连贾母和王夫人都“听住了”;例2,贾母……因问她:“这园子好不好。”刘姥姥念佛说道:“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谁知我今儿进了这园子一瞧,竟比那画儿上还强十倍。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我带了家去,给他们见见,死了也得好处。”夸大观园竟比年面还强上十倍;例3,刘姥姥道:“大火烧了毛毛虫。”众人笑道:“这是有的,还说你的本色。”鸳鸯道:“右边‘幺四’真好看。”刘姥姥道:“一个萝卜一头蒜。”众人又笑了。喝酒行令环节,脱口而出“大火烧了毛毛虫”等乡野白话,竟然押韵符合规定,而且字意也能对应。巧于智计方面:例1,以称呼获取同情与好感。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为了家里能过个好年,只好厚着脸皮前来贾府打秋风,她自知身份卑贱,无人引荐必然见不到真神,于是先去找了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并且见面就称“周嫂子”,明明刘姥姥的年纪和辈分都在周瑞家的之上,却故意自己降低辈分,抬高对方,以此方式获得对方的同情与好感。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道了万福,口里说: “请老寿星安。”贾母亦欠身问好。见到贾母称“老寿星”,以称呼获得对方的同情与好感。例2,根据对象选择话题。王夫人信佛,手里时时刻刻不离佛珠,刘姥姥便故意讲菩萨类的故事,说庄子里有一个九十岁的老奶奶,每日吃斋念佛,谁知感动了菩萨,最终老奶奶得了一个聪明伶俐且雪团儿一般的小孙子,通过这个故事刘姥姥得出结论: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这一席话,恰合了贾母、王夫人等人的心意,一个个都听得迷住了。刘姥姥知道贾母、王夫人信佛,便故意讲菩萨类的故事,例3.王熙凤为了逗贾母开心,在吃饭的时候,有意给刘姥姥拿了一双象牙镶金的筷子,还故意在她跟前摆了一盘鸽子蛋,刘姥姥半日夹不起一个蛋,惹得众人哈哈大笑,其后她又配合王熙凤的叮嘱,闹了一出更大的笑话。将计就计配合王熙凤等人的设计完成“演出”,如吃鸽子蛋。再如刘姥姥跟随众人畅游大观园,自觉在脑袋上插满了鲜花,显得不伦不类,像个老妖精,可她还笑嘻嘻地告诉众人:我年轻时也是个风流人物,也爱个花儿粉儿的!众人又是一阵哄笑。例4.以褒扬“礼出大家”获得尊重。第四十回,一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说闲话。这里收拾过残棹,又放了一棹。刘姥姥看着李纨和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凤姐儿忙笑道:“你可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笑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大家在取笑刘姥姥中吃完饭,刘姥姥看着作为媳妇的李纨与凤姐儿等别人吃完才吃饭,称赞“礼出大家”,引发王熙凤和鸳鸯向她赔不是。人莫之害方面,刘姥姥机智幽默没有恶意,解嘲对象不针对别人,甚至是自己。贾母这边说了一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掌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棹子哎呦,宝玉早滚到了贾母怀中。以道之用方面,在一百一十九回,刘姥姥知恩图报,倾尽家财将当时很可能被卖到烟花巷的巧姐给解救了出来,而巧姐的名字正是刘姥姥所起的,也正应了她“遇难成祥、逢凶化吉”之意,巧姐逃离了险境。贾府家破人亡之时刘姥姥伸出援手,拯救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若写刘姥姥巧用妙计,将巧姐打扮成背儿的模样带出贾府,也可用于“巧于智计方面”)五、语言文字运用(8分)下面是展光中学微信公众号的一则启事初稿,请认真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启事为活泼校园文化氛围,普及古典名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探究红楼奥秘,学校打算于6月1日至7日在学校大礼堂举办“共读《红楼梦》”系列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影视欣赏”“红楼论坛”“名家讲座”之类等。希望大家准时参与,踊跃撰写心得体会,届时小编将择优在校报上刊发。具体投稿等事宜,请查看附件。晨光中学2023年5月18日 24.本则启事中有五处词或短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25.请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句子,将本次活动的主题补充完整()活动主题:“共读红楼百年梦,___________________”。A.堪叹贾府不尽情B.再续大观一段缘C.谁怜钗黛千古恨D.同唱古今石头歌【答案】24.①.活泼——活跃②.打算——拟/将③.删除“之类”④.希望大家准时参与——欢迎大家积极参与⑤.小编——编委25.B【解析】【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得体、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为活泼校园文化氛围”中,“活泼”与“氛围”搭配不当,应将“活泼”改为“活跃”;“学校打算于……”中,“打算”是口语,启事文稿应用书面语,可修改为“拟/将”;“有……之类等”中,“之类”和“等”表意重复,可删掉“之类”;“希望大家准时参与”中,“准时参与”强制性强,不得体,可改为“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届时小编……”中,“小编”属于口语,不得体,可改为“编委”。【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理解概括内容的能力。本次活动的目的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上应挖掘正能量,AC“叹贾府不尽情”“怜钗黛千古恨”侧重《红楼梦》的悲情,不适合作为活动主题,排除AC;D中“古今”和“红楼”对应不当,不如“大观”与“红楼”对应贴切,两者都选取了作品中的典型名称,排除D。故选B。六、作文(60分)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加来道雄青少年时的兴趣引导了他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道路。庖丁明了牛的骨骼经络,掌握了规律,方能游刃有余,轻松解牛。屠呦呦对世界人民的健康与医学发展的责任感促其发现了青蒿素。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从以上材料中至少选择两个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加来道雄、庖丁、屠呦呦三位人物的材料提炼自必修下册的课文中,三位都是相关领域的杰出人士,但材料对他们取得成功的因素有所侧重。第一则突出兴趣的重要性,第二则更强调掌握规律,第三则更侧重于展现责任感的作用。题干要求“从以上材料中至少选择两个为基础确定立意”,即要求考生能够读准材料,并从“兴趣”“规律”“责任”中至少选择两者作为基础,考虑其间的辩证关系,确定好立意写作,呈现感悟与思考,展现逻辑思维的力量。如果要写议论文,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兴趣”“规律”“责任”的内涵,各自的重要性,三者或其中两者的辩证关系,如何正确对待他们的关系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兴趣”“规律”“责任”三者或者其中两者的关系时,应注意辩证对待。如兴趣引领人们发现规律,而掌握规律可以促成新的兴趣。事业需要兴趣引导,先有兴趣,而后广博,广博而后深邃。而抓住了事物的规律,更加游刃有余地行动,产生的乐趣也将更多,促成新的兴趣。或者追求兴趣是自我满足的需要,而责任感更及于他人,青年为志多以自我的想象和兴趣出发,更应上升到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感的境界,将二者相融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在论证过程中,可以列举“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自幼喜读经史,在兴趣和努力下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决定弃文从理,秉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这一信念,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不朽的贡献的事例,论证兴趣与责任感是当代青年必备的两个要素,唯有兼顾二者,方能实现价值。如果要写记叙文,也需要在叙事过程中体现出“兴趣”“规律”“责任”三者或者其中两者的关系。比如“我”因为兴趣而学习书法、绘画等某项技能,却在过程中因为挫折、瓶颈而一度想放弃,最终在掌握了其中的原理和规律之后,突破瓶颈,进入新的境界,也激发出了新的兴趣,指引“我”继续前进。在叙事过程中,也可使用描写、修辞等多种手法。如可以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突出人物在身处困境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使文章更细腻、真实。也可以借助景物描写,通过环境的变化来反映由责任和兴趣引领成功后,人物内心的舒畅明朗,使文章富有深意,升华主题。立意:1.投身兴趣,掌握规律,方能事半功倍。2.责任先行,兴趣辅之。 3.悟发展规律,担时代之责。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福建省 2022-2023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二英语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11 02:48:02
页数:23
价格:¥2
大小:58.2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