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福建省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信息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全本《牡丹亭》总计55出,承载着汤显祖独特的文学想象和艺术架构,但是数百年来在舞台上广为流传的却多为其核心折子戏,全本面貌却很难完整再现。上海昆剧团推出的全本《牡丹亭》完成了“全本”的再现,让400年前的中国人文之梦,在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生动地转化为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自信自强之梦。一部全本《牡丹亭》的创作演出,回答了以昆曲为代表的戏曲艺术在传承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戏曲艺术的高峰在哪里?百年来中国戏曲致力于“现代化”的发展定位,其努力解决的是戏曲在时代转型时所面临的传统与现代的鸿沟,其针对的即是戏曲在古典时期实现的艺术高峰和近现代以来追随时代所寻求的艺术高峰。百年实践经验一再地说明,古典传统经过时代风尚的淬炼后,依然可以有效实现现代艺术高峰的缔造。今天的全本《牡丹亭》,实际上将世代相传的折子戏,重新回归并复修到戏曲文学原本的结构母体中,让习以成规的昆曲审美,在恪守古典艺术格范基础上,寻找回那些遗失于时代变迁中的丰富内容。这种看似是《牡丹亭》全本折目的失而复得,却成了今天充分发掘认知该剧完备艺术体系的优秀实践。戏曲传统的价值在哪里?在戏曲发展进程中,固守“传统”始终是戏曲向前推进时不可移易的文化指标和艺术根本。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在“以昆为师”的传承规律中,保持着古典艺术的传承动力,因此在新时代戏曲文化发展面对新机遇、探索新的发展空间时,戏曲古典艺术的重新标帜和成功创造,就成为平衡生态、创新生态的重要举措。全本《牡丹亭》不仅仅让观众重新认识一部经典作品本该具有的剧目结构空间,而且让今天的中国重新理解明清时期众多艺术经典本该具有的文化创造空间,更让实现人类共享的昆曲重新探索戏曲本该具有的当代发展的新空间。全本《牡丹亭》从创意到演出时的市场效应和人文定位,即是今天乃至未来中 国戏曲必须参照的范例。戏曲传统一旦保持了活态的机制,既可以让古老的依旧保持青春生命力,同样也可以让新的时尚融入戏曲艺术体系中,戏曲的传统其实就是今天依然可以激发创造的规律所在。剧院风格的价值在哪里?昆曲历经600年传承,集中体现了代际传承带来的精湛艺术。今天的全本《牡丹亭》,让主演团队以平均年龄32岁的青春朝气,为400年的经典繁衍出当代青年艺术家群体的整体创造个性。这当然离不开主创团队的整体把握,离不开上昆国宝级艺术家的艺术把关,但必须看到,年轻艺术家们在8个小时里用一气呵成的唱做表演,创造了古典在当代的精彩再现。他们用趋于成熟的传统规范,全面掌握了从师辈继承而来的《牡丹亭》折子戏表演精粹,更全面驾驭着人物形象的整体气质和畅达气韵。崭新而成熟的人才梯队,带来了昆曲在新时代审美诉求中一代新人的艺术趋进和表演高度。这正是传承有序的上海昆剧团数十年来的剧院风格所在,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剧院就是一个数百年的声腔剧种持续发展的命脉所在。(摘编自王馗《但是相思莫相负——全本<牡丹亭>对传统经典的当代转化》)材料二:2023年2月10日,备受瞩目的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剧《红楼梦》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亮相。这部历时3年精心筹备的年度大戏,用芭蕾编织了一段亦真亦幻的东方奇缘,以兼具“国际化”与“民族性”的艺术视角,实现了东西方艺术融合的一次大胆探索。冯英是此次芭蕾舞剧《红楼梦》的总策划、制作人。据她介绍,中央芭蕾舞团为芭蕾舞剧《红楼梦》的创排集结了一支阵容强大的主创团队。一众业界“大咖”用大量时间精读原著,虚心观摩其他艺术门类独特的演绎手法,认真聆听专家学者不同角度的深度解读,力求从当代视角出发,呈现一部无愧于经典的精品力作。“芭蕾版《红楼梦》不是简单地用芭蕾演绎《红楼梦》里的故事。”总编导佟睿睿说。在她看来,芭蕾舞剧《红楼梦》最大的挑战是寻找芭蕾语汇、传统文化和名著文学性的契口。通过这个契口,将多种元素自然融合,进而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语言和舞蹈语汇。让芭蕾向上和直立的特色,与中国舞那种一呼一吸之间的美感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既要在芭蕾舞上做文章,也要在中国味道和中国语汇上花工夫,但又不能是“两张皮”,怎么办?主创团队采用了“抽离—进入—再抽离”的叙述方式,避开叙事的束缚和演绎的窠臼,让芭蕾在情感、情绪的无限空间中自由表达,既富有西方芭蕾色彩又兼具中国审美意韵。作为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在这部剧的创排过程中,张庆善曾担心芭蕾语汇能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比如王熙凤在小说中的出场,靠一句话就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舞剧怎么表现?再比如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这段故事,舞剧怎么讲述?“后来,主创们运用舞蹈语言、音乐、舞美等手段解答了我的疑惑。”张庆善看完演出后说,“王熙凤出场时的场面、动作、音乐无一不体现了她的身份和性格。在宝黛共读西厢这一情节中,通过近景和远 景两个舞台把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这些手法非常巧妙,让人不禁惊叹舞台艺术有别于文学的艺术魅力。”(摘编自郑娜《足尖<红楼>浪漫舞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上昆版全本《牡丹亭》能较好展现汤显祖的文学想象和艺术架构,是百年来中国戏曲致力于“现代化”发展的优秀实践成果。B.上昆版全本《牡丹亭》成为了今天乃至未来中国戏曲的标杆之作,是因为它成功地探索了戏曲本该具有的当代发展的新空间。C.用芭蕾来演绎《红楼梦》里的故事并不困难,创造独特的舞台语言和舞蹈语汇才是芭蕾舞剧《红楼梦》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D.芭蕾舞剧《红楼梦》运用舞蹈语言、音乐、舞美等手段,既解答了张庆善的疑惑,也使舞台艺术产生了胜过文学的艺术魅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海昆剧团推出的全本《牡丹亭》将世代相传的折子戏重新回归到“全本”的演绎,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了文化自信。B.芭蕾舞剧《红楼梦》兼具“国际化”与“民族性”的艺术视角,将芭蕾舞向上和直立的特色与中国舞一呼一吸间的美感融为一体。C.能够把《红楼梦》的前世故事与宝黛共读西厢的情节融合在一起,得益于舞团主创团队采用的“抽离—进入—再抽离”的叙述方式。D.两则材料因文体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点,如材料一论述层次分明,材料二在行文中穿插了对相关人物的采访,文章具有现场感。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用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江苏昆剧院结合“南昆”与“北昆”的元素,并增强了灯光、音响等舞台效果,重新演绎古典剧作《窦娥冤》,演出获得了好评。B.电影《智取威虎山》突破了戏曲舞台的时空限制,讲述了杨子荣智斗土匪座山雕的革命英雄故事,在上映后迅速引起了轰动。C.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保留戏曲中经典的唱腔、手势、台词,并运用最新的超高清视频技术进行拍摄,广受年轻观众喜爱。D.北京京剧院成立传统剧目工作室,专门对有价值的老戏进行深度挖掘与整理复排,使其得以重回舞台,维系京剧艺术的活态传承。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第三段的行文脉络。 5.在对传统经典进行当代转化时,上昆版全本《牡丹亭》与芭蕾舞剧《红楼梦》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共同经验?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A2.C3.B4.①首先,指出百年来中国戏曲致力于寻求“现代化”的艺术高峰;②其次,提出了“古典传统依然可以缔造现代艺术高峰”这一观点;③最后,以全本《牡丹亭》为例论证古典时期的艺术经典可以成为现代艺术高峰。5.①应固守“传统”,尊重传统经典。②应组建一支专业、成熟的创作团队。【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B.“是因为它成功地探索了戏曲本该具有的当代发展的新空间”强加因果,原文为“……更让实现人类共享的昆曲重新探索戏曲本该具有的当代发展的新空间。全本《牡丹亭》从创意到演出时的市场效应和人文定位,即是今天乃至未来中国戏曲必须参照的范例”,并没有说“成功地探索了戏曲本该具有的当代发展的新空间”是“上昆版全本《牡丹亭》成为了今天乃至未来中国戏曲的标杆之作”的原因。C.“用芭蕾来演绎《红楼梦》里故事并不困难”误解原文,原文说的是“芭蕾版《红楼梦》不是简单地用芭蕾演绎《红楼梦》里的故事”,并没有说不困难。“创造独特的舞台语言和舞蹈语汇才是芭蕾舞剧《红楼梦》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张冠李戴,“在她看来,芭蕾舞剧《红楼梦》最大的挑战是寻找芭蕾语汇、传统文化和名著文学性的契口。通过这个契口,将多种元素自然融合,进而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语言和舞蹈语汇”,可知最大难题是“寻找芭蕾语汇、传统文化和名著文学性的契口”。D.“也使舞台艺术产生了胜过文学的艺术魅力”说法错误,原文为“让人不禁惊叹舞台艺术有别于文学的艺术魅力’”,注意是“有别于”,并不是“胜过”。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能够把《红楼梦》的前世故事与宝黛共读西厢的情节融合在一起,得益于舞团主创团队采用的‘抽离—进入—再抽离’的叙述方式”说法于文无据,原文为“主创团队采用了‘抽离—进入—再抽离’的叙述方式,避开叙事的束缚和演绎的窠臼,让芭蕾在情感、情绪的无限空间中自由表达,既富有西方芭蕾色彩又兼具中国审美意韵”“在宝黛共读西厢这一情节中,通过近景和远景两个舞台把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这些手法非常巧妙,让人不禁惊叹舞台艺术有别于文学的艺术魅力”,并没有说能够把《红楼梦》的前世故事与宝黛共读西厢的情节融合在一起,得益于舞团主创团队采用的“抽离—进入—再 抽离”的叙述方式。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主要讲的是对传统经典进行当代转化的主题。B.“杨子荣智斗土匪座山雕的革命英雄故事”并不属于传统经典。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三段共四句话。第一句“百年来中国戏曲致力于‘现代化’发展定位,其努力解决的是戏曲在时代转型时所面临的传统与现代的鸿沟,其针对的即是戏曲在古典时期实现的艺术高峰和近现代以来追随时代所寻求的艺术高峰”指出百年来中国戏曲致力于寻求“现代化”的艺术高峰。第二句“百年实践经验一再地说明,古典传统经过时代风尚的淬炼后,依然可以有效实现现代艺术高峰的缔造”提出了“古典传统依然可以缔造现代艺术高峰”这一观点。第三句“今天的全本《牡丹亭》,实际上将世代相传的折子戏,重新回归并复修到戏曲文学原本的结构母体中,让习以成规的昆曲审美,在恪守古典艺术格范基础上,寻找回那些遗失于时代变迁中的丰富内容”第四句“这种看似是《牡丹亭》全本折目的失而复得,却成了今天充分发掘认知该剧完备艺术体系的优秀实践”以全本《牡丹亭》为例论证古典时期的艺术经典可以成为现代艺术高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五段“在戏曲发展进程中,固守‘传统’始终是戏曲向前推进时不可移易的文化指标和艺术根本”可知应固守“传统”,尊重传统经典。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他们用趋于成熟的传统规范,全面掌握了从师辈继承而来的《牡丹亭》折子戏表演精粹,更全面驾驭着人物形象的整体气质和畅达气韵……这正是传承有序的上海昆剧团数十年来的剧院风格所在,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剧院就是一个数百年的声腔剧种持续发展的命脉所在”可知应组建一支专业、成熟的创作团队。(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巧凤家妈 彭慧昆明城南郊外,是一片开朗的平原。由昆明出发的滇越铁路,可以平稳地在这里驰骋四十多里路的光景。再往南去,火车就得一起一伏地穿山过岭了。而我的临时的家,却安置在紧靠铁路的西边,宝像河的北岸的一个村子里。我到镇子上去赶朝集。在拥挤的市场里,忽然有一个响亮而仿佛很熟悉的嗓音排开一切的喧嚷,刺进我的耳里来了:“不爱就拉倒啥!”跟着话语和笑声,有一只大手拍在我肩上。我猛然骇了一跳,回头一看,却正是巧凤的妈,站在我跟前了。“你家可要炭,我这里有挑好炭呢!”她的炭价是很公道的,而且货也很好,我很愉快地作成了这笔买卖。她在挑着炭给我送到家的路上,我们又开始了闲谈。“如今正是农忙的时候,我是该整田的啰。”从她的犀利大眼里,立刻射出爱恋的光来。一提到田就使她的面容,完全显出一副像慈母说起她的爱子的表情了。“唉!说给你家听啊!”她先叹了一口气又继续说着,“我今年整田啊,也真个是没有心向呢!说给你家听:就是因儿不该死啥!”她的脸上立刻被一种沉郁而悲惨的气氛罩住了。田野的上空正发出飞机的翱翔声,她猛然抬起了头,不意地发出凄厉的喊声:“瞧啊!”她指了一下高空的飞机说,“就是这种东西,把我因儿活活整死的啥……天啦!我巧凤死得多苦啊!”“活活的因儿,就给炸死啦……我生七个呢,就只巧凤成了人!哪个晓得啥!不病不痛,妈都没来得及喊……一声……”她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泪水也流遍两颊了。我们走到家后,她给我把炭倒了出来,我们把账算好。临出门时,她对我说:“说给你家听,我也是逼得没路走啦!年年农忙的时候,都是我们巧凤陪着我一道作生活的,沿着这条河,哪个村子我们都去的,哪个村子都认得我们的,都欢喜我作的活的。如今巧凤比我还先死啦,我也不想要田啦!唉!你家晓得,外省里可是有女人当兵?要有么,我也去一个。我去打日本鬼,报报仇,泄泄气,就死啦算啦……”不久,我为着一点小小的事情,曾到她临时的家里。和她在一起住的她的那位老姊妹,是一位少说少笑的老奶奶,因为吃长素,所以村子里人,通通称她作长素大姆。我和巧凤家妈两人,又在讲东洋人打仗的事,说着说着,两个都咬着牙齿“东洋鬼!”“杀头鬼!”地骂起来了。长素大姆立刻合起两片手掌来闭着眼睛,作成祈祷的样子,“啊,善男信女,莫出口伤人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会晓得安排的。” 巧凤家妈向我挤弄着眉眼,一边笑着对长素妈说:“我和你都是善人呀,我们可没作亏良心的事啊!为什么天不给善报呢!”长素大姆一直都没睁开眼睛,也没放下合着的手掌来。记得是端午节的后几天,我独自在靠近我们村落的河堤上散着步。看见不远的前边有一个农妇,也是独自在一来一往地逡巡着,一时又弯下腰像找什么东西。一看,却原来就是巧凤家妈。“作什么?你一个人在这里?”我问。“唉,腥气呢!闻着了么?”她没头没脑地回答我。“……”我摇着头,不知她在说什么。“唉哟,不懂吗?”她发起急来了,“两岸的草都发腥气啦!年成要不好的……会发大水遭饥荒的!天啦,这还得了么……”等我提起脚步准备离开她时,她又捉住我的衣袖笑着说:“嗨,我问你,修铁路修公路有什么意思?”“人家说,”她已等不得我的回答,先自作答了,“好运军队上火线去打东洋人,这话可真?”“真是的呀!”我肯定地回答。说完,我们各自走了。我刚一到家,我的房东太太正站大门外迎着我说:“唉,我看见你在堤上又和巧凤家妈说多话呢……要不得的!这个婆娘么,苗里苗气的,你看她没长个女人相,脾气也丑得很。不整田的话,莫多惹她好些,她的命凶,杀气重呢,莫惹她啊……你看,她把丈夫克死啦,剩那么个因儿,又克死啦……”日子久了,我也渐渐忘记她了。中秋节前的几天,天气老是阴沉着的,刮着北风,天气忽然冷得像冬天一样。接着,就一连下了几天暴雨。我们附近的宝像河——这是山洪中最大的一条——的水,也只差五寸,就要往一丈多高的河堤外倾泻出来了!我忽然想起由于草的腥味而预言过水灾的巧凤家妈来。我走进她临时的家,长素大姆正在祈祷。“巧凤家妈,死,啦……”“死啦!”我惊喊一声之后,呆愣得说不出话来了!“就是这几场雨下的啰!”她像是也带了一点怨恨的调子。“她是淹死的吗?”我惊问。“不,她去修路去了两个多月啦!”她用袖口揩了眼泪,恢复了安静,“我记得,她动身去的时候,她说,她都问过你家的,你家说那是好生活,她才打定主意跟几个壮汉子一同去的……”先,我是茫然的,好半天我才记起那天在河堤上遇着她,她问我修路的问题来。我心里在想,大约那是修的叙昆路,或者是川滇公路。 “就是这几场雨啰!”长素大姆放射着幽光的泪水,又滚滚地流出来了,“一个山头呀,连泥带雨,大块大块……奔下来……压下来啦……天啦,天,她就活埋在底下啦……”我怅惘地从长素大姆家走了出来,一眼又瞅见两边田亩里被雨打得垂下了头的,发白的禾穗子。我记起像母亲爱孩子一样爱着这些禾亩的巧凤家母。如今,她和它们同样,都遭了难!一九三九年十月二十晚,昆明,官渡(有删改)文本二:“巧凤家妈”,只是个普普通通的穷苦的农妇;她被泥石流理葬,也只是默默无闻的无数民工中的一个,没有人会宣传她、纪念她。但是作家却在读者心中为她立下了一块丰碑:因为她越平凡,越足以代表了中国农民的灵魂。(节选自张玉枝、贾丽丽《〈巧凤家妈〉提示》)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滇越铁路”“东洋鬼”“修的叙昆路,或者是川滇公路”等处交代了小说的社会背景,使小说有了鲜明的时代感。B.小说前文写巧凤家妈询问“我”“外省里可是有女人当兵”,后文再写她参加修路做民工,故事情节推进自然合理。C.长素大姆讲述巧凤家妈之死时,多处使用省略号,或表语意未尽,或表断断续续,或表犹疑不决,表现出人物的情绪。D.小说结尾将“巧凤家妈”改称为“巧凤家母”,人物称呼的变化富有深意,暗含着作者对巧凤家妈的尊重与敬佩之情。7.下列对文本一与鲁迅《祝福》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的见闻者,承担着与鲁迅《祝福》中“我”相近的叙述功能。B.长素大姆与“柳妈”一样,深受迷信思想影响,表面吃素向善,实则善恶不分,都是典型的“伪善”之人。C.房东太太认为巧凤家妈命凶克女,“四婶”祭祀时认为祥林嫂命凶不吉,二人的态度均显现出思想的愚昧。D.巧凤家妈絮叨地讲述巧凤的事,与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的遭遇相似,都展现了失去精神支柱后的悲伤和痛苦。8.文本一写长素大姆将巧凤家妈的死归结于“就是这几场雨下的啰”,与《祝福》写鲁镇人认为祥林嫂“还不是穷死的”,具有相似的用意,请简要说明。 9.文本二认为巧凤家妈“代表了中国农民的灵魂”,请结合文本一对巧凤家妈这一形象进行简要分析。【答案】6.C7.B8.①增强小说的悲剧意味。②引人思考造成主人公死亡的社会原因。9.①巧凤家妈是普通农妇,是热爱土地、热爱劳动的中国农民代表,体现中国农民的本色。②巧凤家妈是普通民工,是勇于抗争、甘于牺牲的中国农民代表,体现中国农民的爱国。【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犹疑不决”错,“长素大姆放射着幽光的泪水”长素大姆是因为巧凤家母的死而伤心难过,所以语言有哽咽和中断,没有犹疑不决。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B.“深受迷信思想影响”“实则善恶不分”“‘伪善’之人”错,长素大姆“吃长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会晓得安排的”只是一种善意的祈祷,“走进她临时的家,长素大姆正在祈祷”“揩了眼泪”“长素大姆放射着幽光的泪水,又滚滚地流出来了”在巧凤家妈死后为她落泪、祈祷,可见,她是一个善良的女人,有同情心,只是将巧凤家妈的死归结于“就是这几场雨下的啰”,还没有觉醒而已。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①“‘就是这几场雨下的啰!’她像是也带了一点怨恨的调子”叙述巧凤家妈死去的事实,“就是这几场雨下的啰”语气悲凉、幽怨,增强小说的悲剧意味。②长素大姆将巧凤家妈的死归结于“就是这几场雨下的啰”,引人思考造成主人公死亡的社会原因。巧凤家妈絮叨地讲述巧凤的事,表达她失去精神支柱后的悲伤和痛苦,“你家晓得,外省里可是有女人当兵?要有么,我也去一个。我去打日本鬼,报报仇,泄泄气,就死啦算啦……”她勇于抗争,有一种爱国情怀,最后死于修路,这个人物身上有着深刻的时代的印记,她的死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绝不是天灾。【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结合“‘如今正是农忙的时候,我是该整田的啰。’从她的犀利大眼里,立刻射出爱恋的光来。一提到田就使她的面容,完全显出一副像慈母说起她的爱子的表情了”可知,巧凤家妈是普普通通的穷苦的农妇,她热爱土地、热爱劳动,是中国农民的代表,她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农民的乡土本色。 ②结合“你家晓得,外省里可是有女人当兵?要有么,我也去一个。我去打日本鬼,报报仇,泄泄气,就死啦算啦……”“她说,她都问过你家的,你家说那是好生活,她才打定主意跟几个壮汉子一同去的……”巧凤家妈是普通民工,她被泥石流理葬,也只是默默无闻的无数民工中的一个,她骨子里有一种反抗精神和爱国情怀,她勇于抗争、甘于牺牲,是中国农民的代表,体现中国农民的爱国。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本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文本二:昔者,越王勾践近侵于强吴,国且灭亡,乃胁诸臣而与之盟:“吾欲伐吴,奈何有功?”群臣默然而无对。计倪官卑年少,其居在后,举首而起,对曰:“夫仁义者,治之门;士民者,君之根本也。闿门固根,莫如正身;正身之道,谨选左右。愿君王公选于众,精炼左右,非君子至诚之士,无与居家,使邪僻之气无渐以生。故明主用人,不问其先,说取一焉。是故周文、齐桓,躬于任贤;太公、管仲,明于知人。今则不然。”越王勃然曰:“孤闻齐威(齐桓公)淫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盖管仲之力也。寡人虽愚,唯在大夫。”计倪对曰:“齐威除管仲罪,大责任之,至易。太公九十而不伐,磻溪之饿人也,圣主不计其辱,以为贤者。今置臣而不尊,使贤而不用,譬如门户像设,倚而相欺,盖智士所耻,贤者所羞。君王察之。”越王曰:“诚者不能匿其辞,大夫既在,何须言哉!”计倪对曰:“臣闻智者不妄言,以成其劳;贤者始于难动,终于有成。故贤君用臣,略责于绝,施之职而成其功。”越王大愧,乃开仓谷,贷贫乏;乃使群臣身问疾病,躬视死丧;与民同苦乐。行之六年,士民一心,皆欲伐吴。遂有大功而霸诸侯。(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外传计倪第十一》)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闿门固根则固前知其如此也B.谨选左右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C.九合诸侯合于《桑林》之舞D.行之六年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国且灭亡臣死且不避B.愿君王公选于众上于盆而养之C.使邪僻之气无渐以生洎牧以谗诛D.乃使群臣身问疾病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地位非同一般,要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意识,保持深厚的德行,控制好个人欲望,以期能够治国安邦。B.面对不利形势,越王勾践召集群臣商议,群臣却静默无语,唯有“官卑年少”的计倪挺身而出,为越王分析了如何治理国家的策略。C.齐桓公赦免管仲的罪过并委以重任,周文王因年高的姜太公不夸耀个人的德行而重用他,计倪举这两例来劝导越王勾践应任用贤才。D.与计倪论辩后,越王勾践深感惭愧,为了兴邦复仇,他关心民生,开仓赈济百姓,最终激起了士民伐吴的斗志,成就了越国的霸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2)故明主用人,不问其先,说取一焉。14.魏征和计倪采用了哪两种相同的说理方法来劝谏君王?二人都体现出什么精神品质?请简要说明。【答案】10.D11.B12.C13.(1)我虽然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2)所以圣明的君主选用人才,不管他是谁的子孙,喜欢不喜欢、用与不用,标准应该是一样的。14.①比喻说理和对比说理。②为国尽忠的担当精神。【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第①个“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牢固;句意:要使门路畅通,根基牢固。第②个“固”,本来;句意: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B.第①个“谨”,形容词,谨慎;句意:在于谨慎地选择身边的人。第②个“谨”,郑重,恭敬;句意:郑重地派臣奉上白玉璧一对。C.第①个“合”,使动用法,使……会合;句意:他九次集合诸侯。 第②个“合”,合乎;句意: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D.第①个“行”,施行;句意:施行了六年。第②个“行”,施行;句意: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用法和意义的能力。A.第①个“且”,副词,将要;句意:国家到了灭亡的边缘。第②个“且”,副词,尚且;句意:我死都不怕。B.第①个“于”,介词,在;句意:希望君王在士民大众当中公开选拔。第②个“于”,介词,在;句意:装在盆里养着。C.第①个“以”,相当于“而”,连词,表修饰;句意:使得歪风邪气无法产生。第②个“以”,介词,因为;句意:等到李牧因受污蔑而被杀死。D.第①个“乃”,于是;句意:于是派出群臣亲自深入民间慰问生病。第②个“乃”,竟然;句意:现在竟然抛弃老百姓来帮助敌对的国家。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C.“周文王因年高的姜太公不夸耀个人的德行而重用他”错误。从“以为贤者”来看,周文王重用姜太公是因为他的才能。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下愚”,愚昧无知;“况”,何况;“明哲”,明智的人;(2)“故”,所以;“用”,任用;“一”,一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闿门固根,莫如正身;正身之道,谨选左右”可知,魏征和计倪均采用了比喻说理。由“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齐威除管仲罪,大责任之,至易。太公九十而不伐,磻溪之饿人也,圣主不计其辱,以为贤者。今置臣而不尊,使贤而不用,譬如门户像设,倚而相欺,盖智士所耻,贤者所羞”可知,魏征和计倪均采用 了对比说理。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魏征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以期能够治国安邦。计倪虽然“官卑年少”,却在越王勾践召集群臣的会议中挺身而出,为越王分析了如何治理国家的策略。故二人都体现了为国尽忠的担当精神。参考译文:文本一: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文本二:从前,越王勾践被强邻吴国所侵略,国家到了灭亡的边缘。于是他召集群臣跟他们一起商量道:“我想讨伐吴国,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群臣静默无语。计倪当时官位低,年纪小,座位也在最后面,他见大家都不说话,便抬起头且站了起来,对越王勾践说:“仁义是治国的门路,人民则是君王立国的根本。要使门路畅通,根基牢固,莫过于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在于谨慎地选择身边的人。希望君王在士民大众当中公开选拔,精心挑选身边大臣,不是正人君子和最忠心耿耿的人就不要跟他居住在一起,使得歪风邪气无法产生。所以圣明的君主选用人才,不管他是谁的子孙,喜欢不喜欢、用与不用,标准应该是一样的。过去周文王和齐桓公在任用贤臣方面十分谦恭,姜太公和管仲在了解人方面十分明智。现在却不是这样。”越王勾践非常生气地说:“我听说齐桓公骄奢淫逸,他九次集合诸侯,使天下的一切得到匡正,都是管仲的功劳。我虽然愚昧,但是只要有您在,越国就有希望。”计倪对越王说:“齐桓公免去管仲的罪,把治理国家的重任交给管仲,管仲轻易地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姜太公到九十岁了还没有建功立业,只不过是一个垂钓磻溪受冻挨饿的老头,周文王不计较他对自己的不恭,认定他是个治国能人。现在您身边放着这么多贤臣和智士却不尊重他们,也不重用他们,好像门窗上贴画像,希望得到庇佑却并不尊重它,这会使智士感到耻辱,贤臣感到羞赧。希望大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越王勾践说:“诚实的人不会隐瞒他的心里话,你既然在此,还有什么必须说的你就说吧!”计倪回答说:“我听说有智慧的人不说空话,会以实际行动来成就他的事业;有贤德的人开始难以发动,最终却能成就他的功 业。所以贤明的君主使用臣子,先可以稍微安排他们做些特殊的工作,给他们职权,使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完成任务。”越王勾践听了非常惭愧,于是打开粮仓,赈济穷苦缺粮的百姓;派出群臣亲自深入民间慰问生病的,吊唁死丧的;与百姓同甘共苦。这样做了六年,大家万众一心,一致要求讨伐吴国。越国终于灭掉吴国并称霸于诸侯。(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明发南屏①杨万里新晴在在野花香,过雨迢迢沙路长。两度立朝今结局,一生行客老还乡。犹嫌数骑②传书札,剩喜③千山入肺肠。到得前头上船处,莫将白发照沧浪。[注]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杨万里因力争南宋主战派代表张浚当配享庙祀,与朝廷意见不合,自请外任,出守筠州(今江西高安)。②数骑:指京城同事派来送信慰问致意的人。③剩喜:甚喜,非常喜欢。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途中所见景色,雨过新晴,郊野如洗,野花散发着芳香,勾勒出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B.颔联点出“明发南屏”的缘由,写诗人虽然两度在朝为京官,却以“行客”自居,语含自嘲之意。C.尾联“莫将”一句写了诗人不愿让江水照见白发,表达出诗人愤懑不平的心情与老当益壮的追求。D.本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既各尽其妙又能熔为一炉,情意曲折丰富,意味深长。16.本诗的颈联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所表现出来的胸襟有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都表现出坦荡的胸襟。②本诗颈联写杨万里被罢朝官外任,诗人不以京中同事的慰问为意,而喜山川美景,可见其胸襟的坦荡;张词中写张孝祥回想自己虽被贬岭南,但始终像冰雪一般光明磊落,可见其胸襟的坦荡。【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愤懑不平的心情与老当益壮的追求”错,最后两句是说,但愿到前面上船启航的时候,不要让清澈的江水映照出我的白发,以免勾起我不愉快的回忆,而让我保持愉悦的心情吧!表现的是诗人洒脱的胸襟。故选C。【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都表现出坦荡的胸襟。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这一年三月,宋高宗将葬,翰林学士洪迈根据宋孝宗赵之意,以吕颐浩、赵鼎、张俊、韩世忠四人配飨庙祀(即在宗庙中陪同帝王接受祭祀)。杨万里时任秘书少监,力陈主战派文臣张浚也应在配飨之列,与洪迈相争执,说洪迈“指鹿为马”,言语中得罪了宋孝宗,孝宗不悦,说:“万里以朕为何如主!”(杨万里说洪迈指鹿为马,是把洪迈比作赵高,同时孝宗也就被比成秦二世了)杨万里于是请求外任,被任命为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县)知州。朝命下达后,杨万里随即启程。本诗颈联“犹嫌数骑传书札,剩喜千山入肺肠”,以对比手法直抒诗人内心唯爱大自然山山水水、厌恶官场繁礼缛节的情怀。诗人这次出守高安县,朝令夕动,连监中同官也未曾告别。然而还是有人派员传书送行。诗人一面对数骑传吏扰乱山居宁静略为表示不快,一面借此表达了对朝中繁琐礼节、虚假应酬的反感,并暗示了决心与京朝当政者分道扬镳的心情。对句极富想象力和表现力,准确地再现了诗人边行边观赏“千山”的情态,形象地抒发了唯爱清新纯洁的大自然的情怀。由此可见,本诗颈联写杨万里被罢朝官外任,诗人不以京中同事的慰问为意,而喜山川美景,可见其胸襟的坦荡。张词中“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意思是,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诗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表一年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矣。“肝胆皆冰雪”,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由此可见,词句写张孝祥回想自己虽被贬岭南,但始终像冰雪一般光明磊落,可见其胸襟的坦荡。(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孤苦伶仃、漂泊天涯的晚年境况。(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高耸入云的宏伟景象。(3)《六国论》中,苏洵感叹六国屈服于强秦威势以致灭亡,从而得出“____________”的论断,最后指出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____________”,这就又远不如六国了。(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出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景。【答案】①.亲朋无一字②.老病有孤舟③.覆压三百余里④.隔离天日⑤.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⑥.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⑦.千里澄江似练⑧.翠峰如簇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孤”“覆”“劫”“哉”“澄”“簇”等。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人素有“好古”情结,往往崇拜千百年前的人物和思想,也特别喜欢古物收藏。______建筑,中国人的“好古”情结亦不例外,如唐诗中的“清晨入古寺”“寥落古行宫”等等,似乎建筑一定要“古”,才能显现出神韵。“好古”情结会使人们天然地敬仰甚至敬畏古代建筑,(①)。除了因改朝换代而刻意毁掉前朝宫殿及宗庙的行为外,人为地破坏前代建筑古迹的做法在中国其实并不多见,大多数木构建筑是因为自然原因而毁坏的。除了“好古”,(②)。孟浩然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中国人崇尚古代却不______于古代,他们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参与和改变着历史。因此,在古代建筑的修缮过程中,人们既不是精确刻板前代的建筑样式,也不是极端地推倒重建,而是一种“参与式”的修缮行为。这是______的“鼎新”活动,始终让建筑物保持生命力。中国人的“好古”使他们颇为珍惜古代的遗迹,但现实的想法又会使其对建筑不断“鼎新”来满足现世的______。(③)恰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即调和各种有价值的要素,并努力使其在不同场合及情景下发挥作用。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关于拘泥代代相传功能B.对于局限薪火相传功能C.对于拘泥代代相传功用D.关于局限薪火相传功用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们既不是精确刻板地复制前代的建筑样式,也不是极端地推倒重建,而是一种“参与式”的修缮行为。B.人们既不是极端地推倒重建,也不是精确刻板地复制前代的建筑样式,而是一种“参与式”的修缮行为。C.人们既不是极端地进行推倒重建,也不是精确刻板了前代的建筑样式,而是进行一种“参与式”的修缮。D.人们既不是精确刻板地复制前代的建筑样式,也不是极端地推倒重建,而是进行一种“参与式” 的修缮。20.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C19.D20.①不敢擅自破坏它②中国人也乐于“鼎新”③这种看似矛盾做法【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关于:用于引进涉及的事物。对于:用于指出对象。此处是指出对象“建筑”,应选“对于”。拘泥:指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拘束;不自然。局限: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语境指中国人崇尚古代却不会固执而不知变通,应选“拘泥”。代代相传:指一代接一代地相继传下去。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语境指这种“鼎新”活动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才能让建筑物保持生命力,应选“代代相传”。功能: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效能。功用:功能和用处,常用于形容某种事物的效果。与“满足”搭配,应选“功用”。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成分残缺,“精确刻板”是状语,应修饰动词,而“前代的建筑样式”是宾语,前面也缺少谓语,应在“精确刻板”后加上“地复制”;成分残缺或赘余,“而是一种‘参与式’的修缮行为”应改为“而是进行一种‘参与式’的修缮”。BC项语序不当,应先说“既不是精确刻板地复制前代的建筑样式”,再说“也不是极端地推倒重建”,最后说“而是进行一种‘参与式’的修缮”。全部改对的是D项。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前面说“‘好古’情结会使人们天然地敬仰甚至敬畏古代建筑”,后面谈到“人为地破坏前代建筑古迹的做法在中国其实并不多见”,可见是出于敬畏而不敢擅自破坏古代建筑,可填:不敢擅自破坏它。②有“除了”,这里可有“也”;与“好古”相对,后面有“‘鼎新’活动”,注意加上主语“中国人” ,可填:中国人也乐于“鼎新”。③前面谈到中国人既“好古”又“鼎新”,这是一种矛盾的做法,后面谈到“恰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即调和各种有价值的要素”,可见看似矛盾的做法其实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可填: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到了牛津街,街上的汽车东往的西来的,一串一串,你顶着我,我挤着你。大汽车中间夹着小汽车,小汽车后面紧钉着摩托自行车,好像走欢了的鸵鸟带着一群小鸵鸟。好像都要挤在一块儿碰个粉碎,也不是怎股劲儿没挤上;都像要把前面的车顶出多远去,打个毛跟头,也不怎么没顶上。车后面突突的冒着蓝烟,车轮磁拉磁拉的响,喇叭也有仆仆的,有的吧吧的乱叫。远处也是车,近处也是车,前后左右也全是车:全冒着烟,全磁拉磁拉的响,全仆仆吧吧的叫,把这条大街整个儿的作成一条“车海”。两旁便道上的人,男女老少全像丢了点东西似的,扯着脖子往前跑。往下看,只看见一把儿一把儿的腿,往上看只见一片脑袋一点一点的动;正像“车海”的波浪把两岸的沙石冲得一动一动的。2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中国建筑的特征》)B.她低下头,像是要仔细看看格里高尔,却身与愿违,没命地往后逃离,忘了背后是摆好餐具的桌子。(《变形记》)C.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祝福》)D.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说“木叶”》)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把熙熙攘攘的街景写得有声有色,这一表达效果除了运用修辞手法之外,还借助什么手段获得?请简要分析。【答案】21.A22.示例:①运用拟声词,如“磁拉磁拉”“仆仆吧吧”等,模拟出汽车的响声,写出街面的喧闹,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②运用视听结合的描写,视觉上写满街都是车辆,听觉上强调声音嘈杂,突出了街面的拥挤与喧闹。【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划线句表示举例。 A.表示举例。B.表示推测。C.表示打比方。D.表示推测。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回答除修辞手法以外的把街景写得有声有色的手段;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拟声词“磁拉磁拉”“仆仆吧吧”等,把熙熙攘攘的街景写得有声有色,模拟出了汽车的响声,写出了街面的喧闹,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除此之外,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由文中“远处也是车,近处也是车,前后左右也全是车,全冒着烟”“全磁拉磁拉的响,全仆仆吧吧的叫”可知,视觉上写满街都是车辆,听觉上强调声音嘈杂,突出了街面的拥挤与喧闹。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屠呦呦坚持从中医经典中寻找灵感,她凭着超强的洞察力和顽强的信念,带领团队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最终成功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后,她仍不遗余力地进行科学研究,在研究抗疟机理和攻克“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方面有新的突破。材料二:目前,全球正进行着新能源替代石油的能源绿色革命,主要以光伏发电、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为主。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可借助这次能源绿色革命,大力推进转型升级,绕过内燃机、变速箱等具有百年积累的汽车工业发展壁垒,通过纯电驱动转型实现“换道超车”,达成汽车强国的目标。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用于“坚守·换道”的主题班会上与同学分享。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一主要讲屠呦呦一生坚守,带领团队历经无数次失败,最终成功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后仍然不遗余力地进行科学研究。材料二主要讲正值全球进行新能源替代石油的能源绿色革命之际,中国车企可以借机实现“换道超车”,达成汽车强国的目标。两则材料两个角度,前者主要讲坚守能够成功的道理,而后者主要讲要想取得大的成就,可以借助“换道”达成目标。关于坚守的例子非常多,因为要想有所成就,我们必须要坚守理想和目标,更要坚持不懈,只有用心专一,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比如爱迪生,他为了发明灯泡,试验失败几百次,正是坚守最终他成功了。而关于“换道”指的就是,如果发现一条道路走不通,或者是不好走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更好的道理,一条道走到黑不是坚守而是固执。就像“守株待兔”者一样,如果只知道守在树下等待兔子,最终可能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在关键的时候,要学会变通,寻找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当然,也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写作,在当坚定的时候一定要坚定信心,坚持下去;在需要变通换道的时候,一定要毫不犹豫地选择新的道路。这样,把二者结合起来,更能体现思辨性。从写作任务来看,这一个主题班会上的发言稿,需要结合青年自身来谈,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坚守·换道”。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坚守处坚守,当换道时换道。主体部分可以先谈坚守的重要性,再谈为何要换道,最后把二者结合起来。立意:1.当坚守处坚守,当换道时换道。2.让坚守与换道同时。3.坚守会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11 02:45:01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1.6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