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厦门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质量检测语文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的贡献之一,是从使美不成其为美到使美成其为美。此前,中国美学始终都没有做到以美好为美好,以丑恶为丑恶,以罪恶为罪恶。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千年不变的美学传统终于在《红楼梦》出现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红楼梦》的出现堪称中国的人性觉醒的标志。飘落在身边的桃花,宝玉因为怕“抖落下来”被“脚步践踏了”,便“兜了那些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这是对“被抛出”的“无家可归”的大自然的“爱”。面对金钏儿之死,“心中早已五内摧伤”,面对晴雯之死,甚至“雷嗔电怒”,这是对“无保护”的“无家可归”的女性的“爱”。如此真“爱”实为石破天惊。《三国演义》的权力争夺,《水浒传》的拳头火并,《西游记》的狂欢梦幻,都被曹雪芹弃之不顾。就从这里起步,他开始重新评价历史。而这种重新评价历史的结果,就是让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的真正的美丑善恶。如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这种文体与屈原的《离骚》属于同类,但是我们看到宝玉不再用它来歌颂帝王将相,也不歌颂才子佳人,而是歌颂一个被排斥在社会边缘的丫鬟,这正是所谓的以美好为美好。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宝玉的评价。如果从贾母、贾政、王夫人的眼光看,那就是死有余辜,起码是咎由自取,或者是命中注定。这样一来,还怎么“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因此,在《红楼梦》里,有一个在所有中国作品里都看不到的现象,就是:凡是美的东西在《红楼梦》里都是被呵护的,凡是关乎人性尊严的东西在《红楼梦》里都是被呵护的。这是中国人的审美心态最正常的一部伟大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中国人才第一次展示了自己人性的尊严和对美的敏感。更为重要的,是还原了世界的真正的美丑善恶之后必然出现的悲剧。我一直在想《红楼梦》究竟为什么会如此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因为其中的民主思想吗?因为其中的反封建思想的萌芽吗?因为其中的爱情故事吗?都不是!而是因为其中的悲剧美学。不过这里的悲剧也不是像很多学者所说的,是因为抄 家,或者是因为大清王国的大厦将倾。在我看来,《红楼梦》的真正魅力就在对于人性与爱的泯灭的自觉意识。其实,《红楼梦》就是一曲“好了歌”,“好”很快就会“了”。鲁迅看得十分清楚,“爱博而心劳,而忧恋亦日甚矣”,“心劳”“忧患”什么呢?“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半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由此,我们想一想宝玉为什么要“却尘缘”,就清楚了,就是因为最有价值的东西都毁灭了,因此已经毫无留恋之处。大家知道,在《红楼梦》之前,中国美学是没有悲剧的。我们民族有悲剧,没有悲剧意识;有苦难,没有苦难意识。我们生活在悲剧当中,但是没有意识到悲剧是“无缘无故”的,所以就没有悲剧的意识。而从《红楼梦》开始,对于生活本身的悲剧性质终于有所意识。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就悲剧而言,《红楼梦》的石破天惊在于,对于爱的泯灭与阙如,曾雪芹没有归罪于偶然,也没有寻找替罪羊。“蛇蝎之人”“凶手”之类,在《红楼梦》中均未得以现身。在有关爱情婚姻的中国故事中,《梁祝》中的结局是父母之命所致,《杜十娘》的结局是男子负心所造成,总之是有人为悲剧“买单”,但是在《红楼梦》中爱的泯灭与阙如却无人负责。是“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所有人所构成的冲突和这种冲突的相关互动才是悲剧之为悲剧的真正原因。你在《三国演义》里看到了扬刘备贬曹操,你在《水浒传》里看到了有好人坏人,但是你在《红楼梦》里看到了吗?没有,都是好人。即便贾政、王夫人、宝钗也是好人,只不过他们不可爱而已。而且,在“共同犯罪”中,一切都是无望的挣扎,一切“好”都会“了”,“木石良缘”仍旧无缘,最美丽的生命偏偏获得最悲惨的结果。也就是说,是这个世界的所有的“是”加到一起所造就的悲剧,也是这个世界的所有的“非”所碰撞出来的悲剧。而且,正因为“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的发现,必要的忏悔意识就是不可或缺的。从曹雪芹开始已经意识到,所有的人都有可能犯罪,所有的人都不能说他就是圣人,所有的犯罪都不能只说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而他自己主观就没有原因。自己也是“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这就是曹雪芹的伟大发现。我们看到,小说一开始曹雪芹就写他的自愧,他是“半生潦倒之罪”,他是“泥猪癞狗”,他是“粪窟泥沟”,他是“浊玉”而不是“宝玉”。为什么要强调这些东西呢?就是因为他意识到了丧钟究竟是在为谁而鸣。丧钟是在为所有人而呜,首先是为自己而鸣啊。于是,曹雪芹把自己作为一个犯罪者,并且以这种特殊的眼光来悲悯地看待这个世界。(摘编自潘知常《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红楼梦〉美学的创世纪》)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的出现堪称中国的人性觉醒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千年不变的美学传统,展示了人性的尊严和对美的敏感。B.作者认为爱的泯灭与阙如是《红楼梦》悲剧美学的唯一魅力,也是《红楼梦》吸引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原因。 C.我们民族有悲剧,但因为没有意识到悲剧的“无缘无故”,所以没有悲剧意识,也进而造成了中国美学中悲剧的长期缺失。D.相较于《水浒传》有好人有坏人,《红楼梦》中都是好人,这正是《红楼梦》的贡献之一,从使美不成其为美到使美成其为美。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中宝玉怜惜凋零的花瓣,呵护被排斥在社会边缘的丫鬟,可见曹雪芹对于世界的评价是以“爱”为标准的。B.作者认为《红楼梦》的悲剧美学特质是对人性与爱的泯灭的自觉意识,可见大团圆式结局的《窦娥冤》缺乏该悲剧美学特质。C.“在《红楼梦》中爱的泯灭与阙如却无人负责”,因此贾府“四春”的悲剧都是命中注定,别人对她们悲剧的发生无需负任何责任。D.“小说一开始曹雪芹就写他的自愧”,是因为他意识到家族发展到繁华落尽、盛极而衰的地步,他自己也可能是犯罪者。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李希凡认为《红楼梦》对丫头们的描写“是对同样属于人类的女性的尊重”,她们“以独特的个性生命、人格力量,进人艺术典型的画廊”。B.秦可卿弥留之际,托遗言与凤姐,说贾府“别人未必中用”,脂砚斋批语解释此处曹雪芹的用意是“一语贬尽贾家一族空顶冠束带者”。C.王国维认为“《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D.蒋勋在评价《红楼梦》时指出,“作者从繁华到没落,他对一切看得透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4.《红楼梦》给中国美学带来了哪些变化,请根据文本加以概括。5.请在下列悲剧中任选一则,从“无罪的罪人”角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黛玉之死晴雯之死金钏之死【答案】1.C2.C3.A4.①《红楼梦》从使美不成其为美到使美成其为美,堪称中国的人性觉醒的标志。②从《红楼梦》开始,中国美学对于生活本身的悲剧性质有所意识。5.示例:黛玉之死:造成宝黛爱情悲剧乃至林黛玉死亡的悲剧的,是与林黛玉关系最为密切、甚至是最爱林黛玉的贾母等人。他们是制造林黛玉死亡悲剧的共谋,他们是“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千年不变的美学传统”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千年不变的美学传统终于在《红楼梦》出现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选项变“根本的变化”为“一定程度上改变”,程度变轻。B.“作者认为爱的泯灭与阙如是《红楼梦》悲剧美学的唯一魅力”错误。从原文“就悲剧而言,《红楼梦》的石破天惊在于,对于爱的泯灭与阙如”来看,选项的表述过于片面。D.“《红楼梦》中都是好人,这正是《红楼梦》的贡献之一,从使美不成其为美到使美成其为美”错误。“从使美不成其为美到使美成其为美”指的是《红楼梦》中“凡是美的东西在《红楼梦》里都是被呵护的,凡是关乎人性尊严的东西在《红楼梦》里都是被呵护的”,而不是《红楼梦》中都是好人;《红楼梦》中都是好人论证的是其“悲剧美学”。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别人对她们悲剧的发生无需负任何责任”错误。“《红楼梦》中爱的泯灭与阙如却无人负责”,“无人负责”不能等同于“无需负任何责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一段观点:《红楼梦》的贡献之一,是从使美不成其为美到使美成其为美。A.符合“凡是美的东西在《红楼梦》里都是被呵护的,凡是关乎人性尊严的东西在《红楼梦》里都是被呵护的”的特征,正是“使美成其为美”B.说的是创作意图。C.是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评价。D.强调作者创作时的清醒状态。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红楼梦》的贡献之一,是从使美不成其为美到使美成其为美。此前,中国美学始终都没有做到以美 好为美好,以丑恶为丑恶,以罪恶为罪恶。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千年不变的美学传统终于在《红楼梦》出现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红楼梦》的出现堪称中国的人性觉醒的标志”可知,《红楼梦》从使美不成其为美到使美成其为美,堪称中国的人性觉醒的标志。由“从《红楼梦》开始,对于生活本身的悲剧性质终于有所意识”“《红楼梦》的石破天惊在于,对于爱的泯灭与阙如,曾雪芹没有归罪于偶然,也没有寻找替罪羊……是‘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所有人所构成的冲突和这种冲突的相关互动才是悲剧之为悲剧的真正原因”“从曹雪芹开始已经意识到,所有的人都有可能犯罪,所有的人都不能说他就是圣人,所有的犯罪都不能只说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而他自己主观就没有原因。自己也是‘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这就是曹雪芹的伟大发现”可知,曹雪芹发现所有人都是“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以悲悯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故而营造出《红楼梦》的悲剧美学;从《红楼梦》开始,中国美学对于生活本身的悲剧性质有所意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黛玉之死:由“《红楼梦》中爱的泯灭与阙如却无人负责。是‘无罪的凶手’‘无罪的罪人’,所有人所构成的冲突和这种冲突的相关互动才是悲剧之为悲剧的真正原因”可知,造成宝黛爱情悲剧乃至林黛玉死亡的悲剧的,并不是几个“蛇蝎之人”,而是与林黛玉关系最为密切、甚至是最爱林黛玉的贾母等,连贾宝玉也参与了悲剧的制造。换句话说,从袭人、王熙凤到贾母、贾宝玉,他们都是制造林黛玉死亡悲剧的共谋。这里找不到哪一个人是谋杀林黛玉的凶手,也无法对某个凶手进行惩处,但人们却会发现许多“无罪的凶手”,包括贾宝玉也是“无罪的罪人”之一。晴雯与金钏之死也同样如此,晴雯直接死于病,金钏直接死于自杀;而造成她们如此命运的,有王夫人对宝玉的“保护”,有宝玉对她们的偏爱,有其他丫鬟婆子们可能的挑唆搬舌……晴雯有“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的判词;而金钏之死中,宝玉也是一个“无罪的罪人”,足见她们的死亡正是“所有人所构成的冲突和这种冲突的相关互动”所造成的的悲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寻找秦岭民国二十五年,县保安团派出一个小队,化装成土匪来替国军抓丁。红军与他们交战,救下我们村。我大与几位红军战士一起,把红军连长的尸体埋在了馒头山上。为了防止被掘坟剁尸,红军的尸体与保安团的尸体混埋,并扒衣烧掉。红军离开后,保安团回来了。我大力辨,埋的是保安团的小队长。掘坟查验,黄色制服、皮带、大檐帽一目了然。 “衣服不是都扒下烧逑子了吗?”我问。“小队长的没烧。红军一走,我就把他那身黄皮给红军连长换上了。”1949年,天水解放。我大的罪名也浮出水面:给国民党反动派守陵的孝子贤孙。我大被问话的前一晚,有个操河南口音,像叫花子一样的人摸到了我家。我大脱口而出:“额的个天爷爷哟!可把你…”河南人的脸“唰”地白了,捂了我大的嘴。他和我大关了门,叽叽咕咕,只谝了一袋烟工夫,就匆匆离开。我贴着门缝偷听,只听见“西路军”“张国焘”“徐向前”啥的。我大告诉我,这是老樊,逃荒来的河南人,在后山的窑沟当了上门女婿。第二天,工作组找上门来。我大说他留有一个物证,一个坛子,装有连长的血衣,埋馒头山了。“那你把血衣找到再说吧。”“请同志们放心,坛子,我一定能寻到的。”我大开始了地毯式的搜索。1950年,镇压反革命,问题复杂化了。娘娘坝的李逢春,是个教书匠,兼甲长,曾安葬一位红军干部。当年红军北上后,国民党县政府抓了李逢春,李逢春矢口否认。没有证据,只好先撤了他教师的职。现在,李逢春又作为伪甲长被专政了起来,成天挨斗。假如找不到坛子,我大的下场一定比李逢春还要倒霉。挖,挖,挖;找,找,找。凡挖过的地方,我们都栽上柏树,避免返工。柏树是个奇物,风吹不动,旱扰不垮,霜击不倒,百年千年都是老样子。不过咱这达的土质太狗怂,育苗比病秧子女人保胎还麻缠,十成保五就算烧高香了。而怪的是,我大总能从后山掮来成捆成捆的优质柏树苗子。枝肥叶满,根系连同泥土一起包裹得严严实实。后山,仿佛有个专门为我大提供苗子的大本营似的。那些日子,上边专门对西路军流落人员进行大面积排查,查出了一大串儿,有被俘后逃出来的,有被打散的,有受伤后掉队的……他们大多改名换姓,有装聋作哑的,有当叫花子的……西路军是啥?乖乖!查出来的,有好果子吃吗?额的个天!“大,你还等当年的战士回来给你作证吗?假如那战士成为流落的西路军,他还敢露头吗?”“屁话!跟我找坛子。红军多得很,不光有个西路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柏树像蛇吞象一样一寸寸挑战着馒头山。可是,坛子啊坛子,你在哪里?1983年,红军重走长征路,寻找牺牲在娘娘坝的战友。原来当年被李逢春埋葬的,是红二方面军第十六师师长张辉。这也给我大的问题带来了转机。上面认为,馒头山史无前例的森林覆盖率,是秦球球诚实、艰苦的劳动取得的优异成果,尽管历史问题依然是个谜团,事到如今,可以不再追究。可我大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听说,娘娘坝要给张辉师竖碑,能不能捎带着给红军连长也竖一块碑?”“……” “那……我还是寻坛子吧。”我大至死也没有停止寻找那个坛子。可是,馒头山上真有他埋的坛子吗?李逢春曾来看过我大。李逢春说:“这坑,咱老哥俩一起挖,这树,咱一起栽。”“你这辈子,和我意思差不多,难道也不懂我吗?我是寻找一个坛子。”“那,咱俩一起寻吧。”“这坛子,不好寻的。”“我陪你寻。”“哇哇——”我大当场号啕大哭,哭得天昏地暗。我大就是那年离开人世的。按照我大生前的愿望,他被埋在了馒头山上。县里给我大竖了碑,上书“全县植树造林模范秦球球之墓”。馒头山上真有他埋的坛子吗?要说坛子,墓碑下还真埋有一个,是李逢春花钱买的。坛子里装有黄表纸一张,上书五个规规矩矩的毛笔字:红军守陵人。我以为是李逢春写的,可他说:“我可写不好那五个字,是请窑沟的一个老汉写的。”窑沟,不禁让我想到当年那个叫花子一样的上门女婿,那个河南人?风过处,馒头山——如今的天水县烈士陵园一片浅唱低吟,层层叠叠的柏叶“嗡嗡”作响,像叙说一段百年往事。全县革命战争以来牺牲的天水籍烈士遗骸从散落各处的陵园搬出,集中迁入馒头山。我拜访过李逢春:“您断断,馒头山上,到底有没有我大埋下的坛子呢?”“有。”“在哪达?”“就我埋下的那个。”后记:1984年,国家《关于解决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称号和生活待遇问题的通知》规定,凡经当地政府确认为西路军流落人员的,在没有发现重大政治历史问题的情况下,一般应当给予承认,并统一称为西路军红军老战士。这时我才知道,老樊并不姓樊,而姓范,叫范云清,当年和我大一起掩埋过红军连长。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后,范云清随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在倪家营子战斗中被俘,后逃脱,一路寻吃讨要才到了天水。老红军范云清告诉我:“你大从来没有埋过坛子。”(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年和父亲一起埋葬红军连长的老范,本来能证明父亲的清白,但在父亲生前西路军尚未平反,所以父亲一直不肯透露老范的真实身份。B.馒头山上早已柏树成荫,父亲却始终没有找到装有连长血衣的坛子,父亲心有不甘,在李逢春面前, 哭得肆意而绝望,最后含恨而终。C.“我”作为父亲故事的见证者,虽不明就里,但一直跟随父亲寻找坛子,在父亲过世后依然寻找历史的真相,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精神的洗礼。D.父亲的坚守,是为了自证清白,也是为了证明红军连长的革命贡献,反映了特殊时代中小人物的智慧与仗义,蕴蓄着厚重的家国情怀。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将父亲的命运放在近半个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中,别出心裁地讲述了父亲跌宕起伏的一生。B.由于视角受限,本文中“我”偷听父亲和老范的对话却听得不完整,既制造了悬念,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C.本文插叙了李逢春在镇压反革命时期的不幸遭遇,体现了当时社会形势的复杂,侧面表现出父亲处境的艰难。D.本文语言个性鲜明,“我大”“烧逑子”“额的个天”等方言富有泥土气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地域色彩更加浓郁。8.本文多次提到“柏树”,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柏树”的用意。9.文末的“后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B7.B8.①象征父亲坚毅执着的品质。②纪念为国牺牲的红军连长。9.①使小说故事具有真实感。②解开了前文中留存的一些悬念。③证明了父亲的清白。④实现了父亲生前为红军连长正名的愿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父亲心有不甘,在李逢春面前,哭得肆意而绝望,最后含恨而终”错误。根据原文后记“你大从来没有埋过坛子”可知,父亲从来没有埋过坛子,所以父亲不存在心有不甘。根据原文“尽管历史问题依然是个谜团,事到如今,可以不再追究。可我大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听说,娘娘坝要给张辉师竖碑,能不能捎带着给红军连长也竖一块碑’”可知,父亲并非含恨而终,只是对没能给红军连长竖一块碑感到遗憾。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B.“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错误。根据原文“我贴着门缝偷听,只听见‘西路军’‘张国焘’‘徐向前’啥的”可知,我偷听父亲和老范的对话却听得不完整,只是制造了悬念,并没有推动情节的发展。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柏树本来就象征一个人坚毅执着的品质,也表达对前人的怀念敬仰。根据原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柏树像蛇吞象一样一寸寸挑战着馒头山”可知,柏树象征父亲坚毅执着的品质。根据原文“能不能捎带着给红军连长也竖一块碑”“那……我还是寻坛子吧”可知,父亲种植柏树也是为了纪念为国牺牲的红军连长。【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根据原文“1984年,国家《关于解决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称号和生活待遇问题的通知》规定”“老樊并不姓樊,而姓范,叫范云清,当年和我大一起掩埋过红军连长”可知,小说的故事具有真实感。根据原文“老樊并不姓樊,而姓范,叫范云清,当年和我大一起掩埋过红军连长”“老红军范云清告诉我:‘你大从来没有埋过坛子’”可知,当年那个叫花子一样的上门女婿就是和我大一起掩埋过红军连长的红军战士,我父亲从来没有埋过坛子,解开了前文中留存的一些悬念。根据原文“老樊并不姓樊,而姓范,叫范云清,当年和我大一起掩埋过红军连长”可知,父亲当年确实掩埋过红军连长,证明了父亲的清白。根据原文“凡经当地政府确认为西路军流落人员的,在没有发现重大政治历史问题的情况下,一般应当给予承认,并统一称为西路军红军老战士”可知,红军连长被承认,实现了父亲生前为红军连长正名的愿望。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 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成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节选自《阿房宫赋》)材料三: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下必听从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不能为政者,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兇而官府乱,公法废而私曲行,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上谄谀而下中正,其士民贵得利而贱武勇,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上弥残苟而无解舍,下愈覆鸷而不听从,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战不胜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节选自《管子·五辅》)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上下和A同B而有礼义C故D处安而动威E战胜而守固F是以G一战G而正诸侯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指被攻占,《六国论》“洎牧以谗诛”的“诛”表示被杀害,两者用法相同。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后语义引申成为王室、国家的代称。C.治,与下文“乱”相对,文中指治理得好,君主向往的“治世”指太平盛世。D.疾,指憎恨,成语“疾恶如仇”“疾言厉色”等中“疾”还保留了该义项。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朝济而夕设版焉B.故民之从之也轻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D.田畴垦而国邑实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指出当时百姓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生活困苦,荒年免不了饿死,这是由君王“制民之产”不当造成的。B.材料二指斥秦统治者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横征暴敛,挥霍无度,从对比中体现人心事理,揭示出秦王朝无道而咎由自取的历史结局。C.材料三认为从历史经验看,能建功立业、声誉昌隆、名播天下、流芳后世的君主,都是因得到了民心;而国破家亡的,无不是因失去了民心。D.材料一与材料三都认识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同在于,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而后者认为须兼重“德治”与“法治”。1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15.三则材料都强调执政为民,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CEF11.D12.B13.D14.(1)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2)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3)所以小祸是兵败地削,大祸是身死国亡。由此看来,为政就不可不谨慎对待这些问题了。15.材料一侧重讲君主制民之产,先使百姓富足,再用礼义引导,即先富民再治民的执政为民方式。材料二侧重讲不贪财,不施暴的执政为民方式。材料三侧重讲用实际政绩来证明,既要宽厚又有威信的执政为民方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上下协调而有礼仪,这才生活安定而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而防务巩固,因而一战而征服诸侯。“和同”,指春秋时代两个互为对应的常用词语,和睦同心。因而“和同”中间不能断开,故A处不断 开;“上下和同”是主谓结构,其后可断开,此处与“有礼仪”构成条件关系,其后可不断开,故B处不断开;“故”,表示因果关系,放在下一句句首,其前应断开,故C处应断开,D处不断开;“处安而动威”与“战胜而守固”是并列结构,中间应断开,故E处应断开;“是以”,一般是因此、所以等意思,其后接结果,其前应断开,其后不断开,故F处应断开,G处不断开;“一战”是“正诸侯”的条件,中间不能断开,故H处不断开。所以,材料三画波浪线部分需要断句的三处对应的答案标号是:C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二者从语意上都解释为被动的含义。被攻占;被杀害。句意:函谷关被攻占。/等到李牧因谗言被杀害。B.正确。C.正确。“朝廷闲而官府治”句意:朝廷安闲而官府清治。D.“成语‘疾言厉色’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错误。疾言厉色: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所以,“疾”,应是“急速”的意思。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疑问代词,哪里;兼词,兼“于”“之”的含义,在哪里。句意: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安下罗网坑害百姓的做法呢?/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B.都助词,取消独立性,不译。句意: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C.介词,比;介词,在。句意: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D.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却。句意:总是能够让田地得到开垦而城邑殷实。/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故选B。【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错误,材料一“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讲先富民,再教民,人民有一定的产业,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谨”,形作动,认真地从事;“孝悌”,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颁”,通“斑”,花白。(2)“尽”,达到顶点;“锱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3)“是以”,因此;“兵挫而地削”,被动句;“慎”,谨慎对待。【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材料一“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可知,君主制民之产,先使百姓富足,再用礼义引导,即先富民再治民的执政为民方式。由材料二“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可知,秦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最后导致灭亡,从反面强调执政为民,应为不贪财物,不实行暴政。材料三“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是故……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善为政者要用实际政绩来证明,对百姓既要宽厚又有威信。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 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可叹呀!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节选自《阿房宫赋》)材料三古代的圣王,所以能取得盛名广誉,丰功伟业,显赫于天下,为后世所不忘,不是得到人们拥护的,从来没有听说过。暴君之所以丧失国家,危及社稷,宗庙颠覆,湮没无闻,不是由于失掉人们拥护的,也从来没有听说过。现今拥有国土的君主,都希望生活安定,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防务巩固,大的想统一天下,小的要称霸诸侯,却不重视争取人,所以,弄得小则兵败而地削,大则身死而国灭。所以说:“人”是不可不非常注重的,这是天下顶重要的问题。我们说:得人的方法,莫如给人以利益;而给人以利益的方法,莫如用实际政绩来证明。所以,善于为政的,总是田地开垦而城邑殷实,朝廷安闲而官府清治,公法通行而邪道废止,仓库充实而监狱空虚,贤人得用而奸臣罢退。上层人士,总是祟尚公正而鄙视阿谀之风;士民,总是重视勇武而鄙视财利;平民,总是爱农而厌恶大吃大喝,从而财用充足而日常生活富裕。所以,君主要宽厚而有所减免,人民要从而无所怨恨,上下协调而有礼仪,这才生活安定而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而防务巩固,因而一战而征服诸侯。不善于为政的,总是田荒芜而城邑空虚,朝廷惊扰而官府混乱,公废弃而邪道风行,仓库空虚而监狱人满,贤罢退而奸臣得用。上层人士,总是阿谈成风鄙视公正;士民,总是重视财利而轻视勇武;民,总是喜好吃喝而厌恶耕作,于是财用缺而日常生活困难。君主非常残暴苛刻而无减免,人民特别固执凶顽而不肯服从,上下互相争利而不协调,所以生活不安定而办事无威信,战争不胜而防守不固,于是小则兵败而地削,大则身死而国灭。由此看来,为政就不可不谨慎对待这些问题了。 (节选自《管子·五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张孝祥十里轻红自笑,两山浓翠相呼。意行着脚到精庐[注],借我绳床小住。解饮不妨文字,无心更狎鸥鱼。一声长啸暮烟孤,袖手西湖归去。[注]精庐,指佛寺。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往西湖的山路上,十里红花怡然自笑,两山苍翠生意盎然,令人赏心悦目。B.三、四两句写词人信步来到一处佛寺,借用绳床小憩,已现词人内心的禅趣。C.词人一边沉浸在饮酒的乐趣之中,一边吟诗作赋,因此无心赏玩、亲近鸥鱼。D.虽然西湖之境引人入胜,但词人并不留恋,袖手而去,表现词人的潇洒自得。17.啸,指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本词与《念奴娇·过洞庭》都写到了“啸”,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6.C17.本词:闲适自得、旷达超逸的情怀。词人在暮烟之中长啸一声归隐西湖,飘逸洒脱。《念奴娇•过洞庭》:豪放之中隐含愤激不平之意。面对困境,词人依然保持着旷达的心态;词人高洁忠贞却被贬谪,这扣舷独啸之中透露出被贬谪的愤激不平。【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因此无心赏玩、亲近鸥鱼”错误,曲解诗句意思。“无心更狎鸥鱼”意思是心绪烦乱的时候可以到水边垂钓,逗弄一下鸥鱼。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首先看本词。“一声长啸暮烟孤,袖手西湖归去”意思是“在太阳落山炊烟四起之时可以肆无忌惮地长啸一声,然后甩一下衣袖轻松自在地到西湖归隐”,西湖之景虽然引人入胜,但词人并不留恋,袖手而去,所以这“长啸”之中透露出闲适自得旷达超逸的情怀。然后看《念奴娇•过洞庭》。“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意思是“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啸”是撮口发出长而脆的声音,这是说,他独自一人以“扣舷”来打拍子,仰天长啸,以此表达了自己现已完全沉醉于大自然之中,忘记人世间的一切,进入超尘绝俗的境 界。体现豪放之情。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等诗句可知,词人以一腔忠贞对朝廷却换来被贬岭表的遭遇,所以这“独啸”之中还有愤激不平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了解学生平日“__________”的牢骚,引导他们各言己志;当曾皙有“__________”的顾虑时,也能及时鼓励。(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化用《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说法,劝谏唐太宗应“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刚暑假到湖南旅游,看到洞庭湖浩瀚恢弘的气象,不由想起杜甫《登岳阳楼》中对此景象的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4)《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侵官”的责难,王安石指出变法是“__________”,并经过“__________”,最后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因此不能说是“侵官”。(5)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水的清澈和山的峭拔。【答案】①.不吾知也②.异乎三子者之撰③.(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④.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⑤.吴楚东南坼⑥.乾坤日夜浮⑦.受命于人主⑧.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⑨.千里澄江似练⑩.翠峰如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撰、戒、作、坼、乾坤、澄、练、簇。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即将到来的校园戏剧节新增了线上展播单元,同学们的热情都被调动了起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19.戏剧节组委会草拟了一则启事,这则启事有三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修改。剧作征集启事校园戏剧节组委会向全校招募优秀剧作,具体信息如下:剧目要求:原创作品或改编作品都没问题。演出主体:本校学生。演出时长:15-30分钟。报送数额:每班推荐一个作品。报送需附材料:1.《优秀剧目报送表》1份;2.演出剧本1份;3.演出视频U盘,同时需将作品上 传至指定网盘;4.演出剧目的宣传海报。报送截止日期:8月30日之前复兴中学第二届校园戏剧节组委会2023年7月5日20.班级召开戏剧节筹备班会,请结合《剧作征集启事》将班长的发言稿补写完整(每处不超过30字)。各位同学,今年的戏剧节增加了线上展播单元。今天召开筹备会,是为了分配各组的任务。我们班的参赛剧目是《雷雨》,《雷雨》原著篇幅比较长,按照组委会启事的要求,剧本组的同学______。表演组的同学拿到剧本后,要好好揣摩角色,认真排练。宣传组主要负责设计海报。摄像组除了做好拍摄、剪辑工作,还要负责最后的报送,收齐报送表、剧本、U盘和海报后,______。同学们,这是展现班级风采的大好机会,希望大家各尽其职,团结协作,相信我们的作品一定能顺利入选!21.为《雷雨》海报设计一句宣传语(不超过15字)。【答案】19.(1)“原创作品或改编作品都没问题”改为“原创作品或改编作品”;(2)“每班推荐一个作品”改为“每班推荐至少一个作品”;(3)“8月30日之前”改为“8月30日”。20.①.负责改编剧本②.还需将作品上传至指定网盘21.惊雷苦雨,演绎人生悲欢离合。【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1)“都没问题”赘余,删掉“都没问题”;(2)“每班推荐一个作品”太绝对,可改为“每班推荐至少一个作品”;(3)“截止日期”应是具体的日期,删掉“之前”。【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上文“《雷雨》原著篇幅比较长,按照组委会启事的要求”“演出时长:15-30分钟”可知,《雷雨》原著篇幅比较长,必须修改才能符合组委会启事的要求,所以剧本组的同学负责改编剧本,此处应该填写“负责改编剧本”。第二空,根据启事报送需附材料“演出视频U盘,同时需将作品上传至指定网盘”可知,需将作品上传至指定网盘,在收齐报送表、剧本、U盘和海报后,摄像组还需将作品上传至指定网盘,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还需将作品上传至指定网盘”。【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宣传语的能力。宣传语要突出主题,本题是宣传《雷雨》剧目,要醒目,吸引读者,有感染力,起到宣传的作用,这就要求宣传语要或简洁凝练,或朗朗上口,或采用修辞等。“惊雷苦雨”既突出《雷雨》的环境背景,又暗含题目;“演绎人生悲欢离合”表现《雷雨》的具体内容。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所选的古今中外文学文化经典,包含着名人名家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能给我们诸多启发。学习这些课文时,既要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班级计划举行“课文中的‘理’”学习分享会,请从下面选择一个主题,结合下列若干人物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的感受与思考。主题:想象、良知、使命、忍与争、科技与人文、忠言逆耳利于行人物:孔子、司马迁、王安石、林觉民、鲁迅、梁思成、屠呦呦、马克思、卡夫卡、烛之武、刘邦、林冲、薛宝钗、祥林嫂、鲁侍萍、哈姆菜特、别里科夫要求:选好主题,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要求从不同主题中选择一个主题,围绕“课文中的‘理’”,结合课本人物中的若干人物写一篇演讲稿。先把人物与主题进行简单的分类对应,比如:在“想象”这一主题下,可以结合卡夫卡、别里科夫,卡夫卡的作品描写的事情是离奇的、匪夷所思的,人物之间的对话也是充满怪诞、诡异的,他用想象的荒诞世界来展现真实的世界。在“良知”这一主题下可以结合鲁迅、烛之武、林觉民等展开论述,鲁迅先生是一位以笔为枪的战士,不停“呐喊”的英雄,他书写旧中国以及旧中国的劣根性的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烛之武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不顾个人安危,只身深入秦军,凭借自己的才华,成功劝退秦军,他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体现他的良知。林觉民也是一位为了家国大义可以舍生忘死的有良知的中国人。在“使命”这一主题下,可以结合孔子、司马迁、王安石、梁思成、屠呦呦、马克思等人物。孔子认为自己肩负传播人类文化的历史重任,天命所系,自可无畏无惧,这是孔子一辈子始终秉持的信念和逻辑。司马迁的使命是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使命感支持他在“肠一日 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王安石的使命是富国强兵,救国救民,因此敢于坚持己见,不服输、不妥协、不苟且,一生以变法为己任。梁思成以保护古建筑为使命,正是凭着内对“研究中国古建筑学,写出中国的建筑史”的热爱和使命感,他心甘情愿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并留下了众多的学术成果和著作。屠呦呦肩负的是一份神圣的国家使命。这份使命,关系到祖国千万同胞的生命健康,甚至也关系到中国传统草药能不能对整个人类的生命健康有所贡献。马克思也的人生使命:为人类自由解放而奋斗等等。在“忍与争”这一主题下,可以结合刘邦、林冲等人物,刘邦在鸿门宴上的忍成就其与项羽一争高低的成功。林冲被逼上梁山前的一忍再忍,终忍无可忍,开始了命运的抗争。科技与人文主题,可以结合屠呦呦的事迹,她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运用科技的力量,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忠言逆逆于行这一主题可以用刘邦的事例,在鸿门宴前,他听从张良忍辱负重的建议,终脱险于鸿门宴。行文构思上,先确定主题和人物,再表达自己对这一主题下,人物事件的理性看法。比如:勇担使命,不负生命。可以结合孔孟圣人不辞劳苦,奔波于世,推行自己的思想;烛之武不畏艰险临危受命,智退强秦;林觉民舍小爱为大爱,毅然参加起义;屠坳呦率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提取青蒿素,使人类征服疾病迈进了一步这些人物,写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作为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我们当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直面艰险,乘风破浪,勇立潮头,做时代弄潮儿,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立意:1.承时代使命,谱青春华章。2.“忍”增益才智,“争”彰显担当。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4.心怀悲悯,坚守良知。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福建省 2022-2023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学业水平测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漳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英语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11 02:39: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2.6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