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01 政治制度(专题过关)- 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选必1 选必2)(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01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A.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B.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封土赐民之制”,“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可以看出传统的分封制之下,容易造成地方的割据,而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之后,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传统的世卿世禄制逐渐的瓦解,A项正确;这一转变应是破坏了西周的宗法制度,排除B项;“防止了”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政治制度的变化,未涉及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2.明朝中后期,内阁的票拟制度被逐渐固定下来,内阁首辅因拥有票拟权而权威渐重,政事决于一身,但是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这说明A.内阁逐渐统领六部B.内阁成员来源广泛C.宦官操纵国家权柄D.制度本质没有改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阁首辅因拥有票拟权而权威渐重,政事决于一身,但是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可知,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但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而宦官是皇帝的影子,尤其是司礼监太监代表的是皇权,据此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的内阁与初创时的内阁,本质上都是皇帝的顾问机构,D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正式的权力机关,不能统领六部,排除A项;内阁成员来源广泛,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排除B项;宦官只是皇权的代表,操纵国家权柄的仍然是皇帝,排除C项。故选D项。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废除分封制,创立郡县制。郡县两级的长官分别由中央任免,他们直接对中央政权负责。县自秦以后一直作为基本的行政区划,历代没有什么变化。秦朝这些举措A.为中国中央集权体制确立奠定基础B.在世界地理行政史上有划时代意义C.郡县二级的地方管理机制得以固化D.官僚政治已经完全取代了贵族政治【答案】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中国中央集权体制确立奠定基础,A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秦始皇这些举措对世界的影响,排除B项;秦以后出现过三级、五级地方行政区划,排除C项;郡县制只是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并不意味着完全取代,排除D项。故选A项。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到,汉代九卿,就名义论,只是办理皇室内廷事的家务官;唐代设有六部尚书,显然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不像汉代只是皇帝的侍从。此为中国政治史上一大进步。材料中的“进步”是指A.六部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政治制度体系非常完备C.“家国一体”色彩逐步弱化D.决策机构设置日趋合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的九卿主要办理室内廷事务,至唐代六部尚书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体现了国家机构的职能从为室服务到为国家政治服务的转变,家天下色彩的逐步弱化,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唐朝得三省六部制行政效率的高于低,排除A项:政治制度体系非常完备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政府机构内部的设置,更体现不出与前朝相更合理,排除D项。故选C项。5.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答案】C【解析】材料“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表明其斗争的结果是公民与贵族实现了法律上的平等,C项正确;贵族的特权并没有被完全取消,且材料中没有涉及罗马贵族特权的变化,排除A项;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是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A.王权神圣不可侵犯B.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体现了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B项正确;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未体现王权神圣不可侵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国王态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教会主宰精神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 7.威廉三世在接受(权利法案》的同时,提出了“无国王、无内阁”的原则。而18世纪中期以后,国王在内阁会议中逐渐缺位不出席,“大臣由国王的臣仆转化为政府的公仆”。由此可推知,当时A.政策的连续性得到确保B.内阁的权势日益超越议会C.国家的行政权发生转移D.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到18世纪中期,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大臣由国王的臣仆转化为政府的公仆,反映出当时国家的行政权发生转移,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英国政策的连续性,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内阁的权势日益超越议会,排除B项;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8.1791年的美国宪法修正案,具体列举了1787年宪法正文中没有明确的权利,其主要原则是“政府对个体来说并不是一条只能在人们家门口看家的恶狗,而是人们追求自身自由与幸福生活的好管家。政府不能事先告诉媒体应该说什么,也不能在媒体和公众发表言论后把其打入牢房,更不能强迫某人发表他不相信的言论”。由此可见,该修正案A.主张建立绝对强大的联邦政府B.体现出保护个体权利的合理性C.凸显分权与制衡原则的可行性D.注重维护少数精英阶层的利益【答案】B【解析】考查近代美国民主政治。根据“是人们追求自身自由与幸福生活的好管家”可知,美国宪法的制定者认为美国政府是保障人们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利的,说明保护个体权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美国宪法主张政府应该保护人们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利,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强调的是中央集权,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三权分立凸显分权与制衡原则的可行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如何保护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利,没有提及维护精英阶层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9.1912年,组党之风遍及全国,政党团体数目有300多个,最后演化成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以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政党民主党、以袁世凯为首的共和党和统一党。同年冬,第一届国会正式选举,全国各党各派积极活动,议员竞争十分激烈。这一局面的出现A.反映了民主思潮的传播B.完成了政治民主化转型C.增强了民众的参政热情D.遏制了封建势力的膨胀【答案】A【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社会思想解放,增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参政热情.即使是立宪派和封建军阀迫于形势也组党参政,A项正确;北洋军阀控制了中华民国政权,继续实行专制统治,排除B项;辛亥革命未充分发动群众,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仍然有限,排除C项;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势力膨胀,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给了其他阶级一定的权利,拉拢其他阶级,共同为抗战服务,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抗战,不是武装反抗国民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党的中心工作的变化,排除C项;1944年才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1.1954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条例,在城市里统一设置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为市政府或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属于基层行政组织;居委会的法定性质为“群众自治组织”,但在当时主要作为街道办事处的进一步延伸。这一举措旨在A.保障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B.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C.提高国家的城市治理水平D.健全国家的基层法律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城市设立基层政权机关和民众自治机构,其本质是对1954年宪法的精神的落实,旨在提高基层民主化程度,改进国家城市治理水平,C项正确;A、B两项并不是这一举措的目的所在,排除;材料只涉及一部法律条例,不足以健全法律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2.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决议提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在此,中共主张A.促成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统治B.进行土地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C.联合不同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D.加强民主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答案】C【解析 】根据材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及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此时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材料中的主张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小资产阶级、富农等其他阶级,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C项正确;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发生于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主张有利于联合不同阶级,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不是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排除B项;材料为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内容,此时抗日战争还未全面爆发,还未建设抗日根据地,排除D项。故选C项。13.早期云冈石窟中的佛像高鼻深目,衣着厚重、身躯魁梧。云冈稍晚一些的石窟是孝文帝时期开凿的。其中佛像穿上了宽博的服装,面形消瘦,从早期的雄劲风格发展为体现南朝士大夫审美时尚的"秀骨清像"。这反映出当时A.雕刻艺术题材多样B.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止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D.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早期云冈石窟中的佛像高鼻深目,衣着厚重、身躯魁梧”“云冈稍晚一些的石窟是孝文帝时期开凿的”“发展为体现南朝士大夫审美时尚的‘秀骨清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进行改革,主动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汉族文化,这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佛教与中国社会相结合的趋势,即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所述云冈石窟的佛像从原先的高鼻深自农着厚重、身躯魁梧到南朝士大夫审美时尚的"秀骨清像"体现了佛教与中国社会逐渐结合的趋势,雕刻艺术不是题干所表达的主旨内容,排除A项;这时期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是题干所述佛像变化的主要原因,也不是所反映的问题,排除B项;魏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北人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和发展的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14.1898年,湖南官、绅、商各界合办了类似西方警察局的机构保卫局。保卫局设议事绅商十人,一切章程均由绅商议定,交省政府批准后交付保卫局执行。戊戌政变后,湖南的各项改革措施皆废,只有保卫局得以保留。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保卫局的创办标志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确立B.保卫局的设立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C.保卫局是清政府局部试行地方自治的成果D.创办保卫局标志中国开始探索制度近代化【答案】B【解析】各项改革措施都被废除,唯独保留保卫局,说明保卫局适应了近代社会转型,B项正确;保卫局建立后并未在全国推广,所以谈不上确立近代警察制度,A项错误。保卫局是湖南改革的一部分,是地方政府的创意,并非中央意志.且很快就大部被废止,故C、D项错误。故选B项。 15.在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上,许多经济学家批评了要求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左”倾观点,提出应更多地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例如,孙冶方重提“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薛暮桥提出应当为长途贩运平反,要利用市场活跃流通等。这些观点意在A.重新估计市场的主导作用B.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C.推动改革向更深领域前进D.引入市场调节计划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应更多地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第一条”“要利用市场活跃流通”等信息可知,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家,主张使用市场经济,为计划经济注入活力,D项正确;材料只是意在引入市场调节计划经济,并未重新估计市场的主导作用,排除A项;扩大企业自主权属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内容,排除B项;1978年改革开放还未正式开始,因而不存在改革向更深领域前进,排除C项。故选D项。16.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之所以说改革开放是伟大革命是由于A.彻底纠正了文革错误,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B.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重大变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C.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D.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国际事务中影响巨大【答案】B【解析】根据“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可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重大变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故B项符合题意;A项太绝对,排除A项;民主政治建设只是一个方面,排除C项;D项也只是一个方面,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认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者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入三十县。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崔连仲:《世界通史》(1)材料一、二中涉及了商鞅变法的哪些经济措施?(2)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商鞅变法的这些经济措施。(3)结合材料一、三,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提出担任官职新的条件各是什么?相同作用是什么?【答案】(1)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奖励耕织。(2)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封建经济,为秦国争霸和统一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从长远看,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3)条件:商鞅:军功;梭伦:财产。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认为收孥(官奴婢)”得出重农抑商;根据材料二信息“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得出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奖励耕织。(2)评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封建经济,为秦国争霸和统一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从长远看,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等等。(3)条件:由材料一、三得出:商鞅是军功;梭伦是财产。共同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宋时期,除了诸王府保留记室(即“秘书”)的编制以外,其余机关类似秘书的部门,基本取消。而且王府记室一般不能自行招聘,改由中央指派任命。即使是节度、观察一级的机构,另设“堂书记”职称,专门负责表奏书檄一类文辞的撰拟,也由中央统一任命。安史之乱后,藩镇权重,秘书聘用的权限逐渐下移。但主官与秘书相互勾结的现象基本被杜绝,现在我们见到的名臣奏议等,基本上都是各级官员自己的手笔。——摘编自杨剑字《中国秘书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各级地方政府主官的责任比唐宋时大得多,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经济财税都要一起抓,甚至兼领军务,事实上,存在添置秘书相帮办理各种文书乃至机要事务的需求,于是自己出资聘请私人秘书,佐理公务,办理私人事务,撰拟书信,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清承明制的同时,各级官员自聘私人秘书的惯倒也被沿袭下来。但是往往出现“胥吏之舞弊,必情乎幕客之勾通”,因此“废幕”的呼吁不断。清朝中后期,包世臣就曾上书,主张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秘书。然而,新型秘书制度的确立,是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摘编自杨树森(新编中国秘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宋对秘书职务管理的做法.并简析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秘书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的影响。【答案】(1)做法:王府、地方机构的秘书,由中央统一任命管理。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减少了主官与秘书狼狈为奸的现象,提高了主官的文化修养。(2)变化:官员秘书由中央任命变为官员私聘。影响:减轻了官员的政务负担,增加官员的经济负担;但导致吏“幕”勾结,贪污腐败等现象严重;有助于推动近代秘书制度的建立。【解析】(1)做法:根据材料“其余机关类似秘书的部门,基本取消。而且王府记室一般不能自行招聘,改由中央指派任命。”可分析出王府、地方机构的秘书,由中央统一任命管理。作用: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这种做法加强了中央集权,减少了主官与秘书狼狈为奸的现象,提高了主官的文化修养。(2)变化:根据材料“于是自己出资聘请私人秘书,佐理公务,办理私人事务,撰拟书信,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可分析出官员秘书由中央任命变为官员私聘。影响:根据材料“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经济财税都要一起抓,甚至兼领军务,”结合所学知识,减轻了官员的政务负担,增加官员的经济负担;根据材料但是往往出现“胥吏之舞弊,必情乎幕客之勾通”,可分析出但导致吏“幕”勾结,贪污腐败等现象严重;材料“清朝中后期,包世臣就曾上书,主张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秘书。然而,新型秘书制度的确立,是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后。”可分析出有助于推动近代秘书制度的建立。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621年,面对贫民与贵族的激烈斗争。德拉古采取高压手段维护社会的稳定,依照习惯法编制了一部极其严格的成文法。公元前594 年,梭伦以“德尔菲”的名义为雅典立法,并制定了具有民主性质的法律,他强调法律和秩序则是城邦的最大幸福。克利斯提尼继梭伦之后,为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彻底扫除了障碍,把雅典的法治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希波战争之后的雅典成为了古希腊的中心,受智者运动的影响,在伯里克利执政后期,当时的公民大会甚至发展成为集“立法、行政、司法三位一体的国家机关”,陪审法庭的陪审人员也可以由抽签选举的方式从公民团体中任意产生。——据乔枫《论雅典城邦时期的法治社会》材料二  英国的法治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在中世纪封建社会结构下,形成了国王、封建主、教会、城市四极权力结构,使得有限王权在英国成为现实,并签署英国最早的宪政契约《大宪章》。他们认为这是祖先留给后代的遗产,后来在启蒙运动的带动之下不断完善和发展。虽同是封建制国家,但英国由于特殊外来力量的进入为其提供了改良或革命性的道路,这是欧洲它国所不能复制的。他们在国内的权力斗争中也拒绝任何激进的变革,把变革幅度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各种势力也从不将对手赶尽杀绝,而是尽可能对政权进一步控制,避免社会发生大的动荡。即使在议会力量逐渐强大之后,至今仍然保留了君主制的形式。——据陈爽《试论英国法治文化的形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和近代英国法治形成过程的异同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雅典和近代英国法治文化形成的原因。【答案】(1)相同:都发展缓慢(或具有渐进性);都与民主化进程(或权力斗争)紧密相关;都具有契约精神传统;都受思想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点:从法治推动的力量看,英国有多元力量共同推动;雅典主要依靠政府自上而下推行;从法治推行的力度看,英国法治过程有一定的保守性,雅典则逐渐走向激进。(2)雅典: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了雅典的经济结构;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人身关系的契约化;雅典民主化的改革不断推动法制化进程;智者运动的弊端日渐凸显,推动法治的极端化。英国:宪政民主(或有限王权)的政治传统,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双重影响(或受传统和理性的双重影响);商品经济的进步推动契约精神的发展。【解析】相同:根据材料二中“英国的法治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国法治化的进程、形式、原因和内容等方面分析可知,古代雅典和近代英国的法治化过程均存在发展缓慢(或渐进性)、与民主化进程(或权力斗争)紧密相关和重视契约精神的特点,都受到思想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点:根据材料二中“各种势力也从不将对手赶尽杀绝,而是尽可能对政权进一步控制,避免社会发生大的动荡。即使在议会力量逐渐强大之后,至今仍然保留了君主制的形式”,结合材料一中“(德拉古)编制了一部极其严格的成文法”“(梭伦)制定了具有民主性质的法律”“在伯里克利执政”“受智者运动的影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法治推动的力量和推行力度等方面分析可知,英国有多元力量共同推动,法治过程有一定的保守性,而雅典则主要依靠政府自上而下推行,并逐渐走向激进。 (2)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受智者运动的影响,在伯里克利执政后期,当时的公民大会甚至发展成为集‘立法、行政、司法三位一体的国家机关’”,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雅典法治文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人身关系的契约化、不断深化的民主化改革和智者运动的弊端等。英国:根据材料二中“中世纪封建社会结构下,形成了国王、封建主、教会、城市四极权力结构,使得有限王权在英国成为现实”可知,宪政民主(或有限王权)的政治传统;根据“祖先留给后代的遗产,后来在启蒙运动的带动之下不断完善和发展”可知,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双重影响(或受传统和理性的双重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英国法治文化形成的原因还包括,商品经济的进步推动了契约精神的发展。2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何以呢?因为他们一切政制,均决定于选举,选举出来的多数党,就可以决定一切了。法制随多数意见而决定,而变动,故说它重人、重事实。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从材料中选取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运用中国古代史或世界史的知识简要评析你选取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参考观点从中国政治角度(1)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偏重制度化,这一观点符合中国古代政治特征。(2)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偏重法治,这一观点不符合中国古代政治特征。从西方政治角度(1)钱穆先生认为西方近代政治偏重人治,没有认识到西方民主政治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2)钱穆先生认为西方近代政治重视人民意愿,这符合西方代议制的特征。示例观点: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偏重制度化,这一观点符合中国古代政治特征。评析:从古代中央官制来看,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制度建设。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实现了家国一体到家国两分的转变,表明古代官僚政治日益成熟。同时,三省制还将位高权重的独相制发展为相互牵制的群相制,减少政府决策失误,这说明古代封建王朝注重从制度上加强政治建设。从选官制看,古代选官经历了从世官制到察举制、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演变。由此可见,古代选官由注重血缘出身到注重才能德行,由官员荐举到考试选拔,选官制度日益公平公正,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选官的制度化、科学化为中华文明兴盛奠定了人才基础。综上所述,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制度建设,加强制度调整与制度创新,为中国古代政治注入了制度化的基因,更为中华文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钱穆先生的观点正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深入分析和理性思考。【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根据题目要求,从材料中选取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运用中国古代史或世界史的知识简要评析选取的观点。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评析的,观点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可得出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偏重制度化,这一观点符合中国古代政治特征;根据材料“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可分析得出钱穆先生认为西方近代政治偏重人治,没有认识到西方民主政治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对观点进行评析。要注意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最后,对所评析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03 07:09:01 页数:12
价格:¥3 大小:28.56 K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