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3

2/73

剩余7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72 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1.了解我们的住房【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单元起始课,建筑工程为我们生活和工作提供帮助,它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展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成就。本单元,学生不仅要学习建筑工程相关知识,更要亲历尝试设计建造塔台活动,在工程建设中学习并利用相关科学知识突破技术难关,同时了解工程建设的特点,体验工程建设的复杂与魅力。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激趣引导,让学生暴露对工程知识的前概念;第二部分探究自己家的住房,从住房的基本结构、必需系统、建造过程三个方面开展学习,为单元后几课实施工程实践活动做铺垫;第三部分回顾小结,住房的基本结构和系统以及哪些工作阶段最重要;第四部分课后拓展,鼓励学生了解更多工程建造过程。【学情分析】学生虽然每天居住在房屋中,似乎应该熟悉房屋,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其结构、系统、建造过程并不清楚,因此学习本课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鉴于学生的年龄,只要能大致知道住房的基本结构、必需系统以及建造的主要过程即可,从整体上对住房工程有一个初步认知,同时也是为下一课认识工程奠定基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住房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系统,知道住房建造的基本流程。[科学思维]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确定住房的基本结构和建造流程。[探究实践]在自主探究中,通过查阅资料,归纳出出房的结构、系统和建造过程[态度责任]在了解住房工程的过程中,培养对工程的兴趣,感受同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住房的结构和系统。[难点]了解一般住房的供水和供电系统。【教学准备】[教师]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住宅建造过程资料。[学生]学生活动手册、学生准备自家住宅内外景照片若干。【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关注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课件出示出示中国天眼、神舟飞船、桥梁、鸟巢等工程图片。提问:这些图片展示了什么?学生回答:天眼、神舟飞船、鸟巢、跨海大桥。2.提问:这些工程,你知道它们是怎么建造出来的吗?3.学生讨论交流。4.一项工程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在这个单元,我们将作为一名小小工程师,一起来了解工程建设的特点,感受工程的复杂与魅力。[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工程学习的兴趣,为后续探究住房做好铺垫。二、探索我的住房(预设25分钟)(一)住房的基本结构1.我们每位同学家里的住所就是一项工程(展示教科书中住房的图片),从我们的住房开始了解工程。(揭题:了解我们的住房)2.你能说说你家住房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3.请同学展示自己家的住房照片,并进行展示介绍(请2-3人介绍)72 4.不同的住房有不同的房屋布局,是什么将这些房间分隔开?5.小结:住房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有用来承重或者分隔空间的墙、楼板;用来采光通风的窗;用来连接上下空间的楼梯等,他们将住房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域。板书(墙、窗、梁、楼梯)(二)住房的设施系统1.房屋除了基本结构之外,还有一些为我们生活服务的设施?2.请同学们在图中找一找,并将找到的设施标记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和作用。3.学生开展活动并交流汇报。4.这些水或电是怎么到达各个位置的?5.出示住房水电系统解说微课,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完善活动手册设施标记。6.小结:优秀的住房,设施设备越全面,使用起来越方便。通常,现在的住房一般要具备的系统有供水系统、供电系统、排水系统、电路系统、燃气系统、供暖系统、弱电系统等。住房内的系统很复杂,各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作用,不可缺少,无法替代。(三)住房建造的过程1.(创设住房异地搬迁重造的场景)你们知道住房的建造过程吗?请你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2.你们可以从资料中梳理出房屋建造的过程吗?(下发学习资料)3.小组交流研讨,将搜集的信息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4.大家可以将自己原来的想法和活动手册记录进行比较,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对建造过程的有正确全面认识。5.全班汇总交流:住房建造的主要过程包括:选址、设计、建造、验收。[设计意图]从身边的住房出发,学生在了解住房结构的基础上初步感受建筑工程的复杂性。然后,学生进一步了解住房中的系统,知道住房是由许多复杂而庞大的系统组成的。最后,创设拆迁重造的情景,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探究住房建造过程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住房建造工程的过程,感受建造住房的复杂性。三、回顾小结(预设7分钟)1.回顾学习过程,住房包括哪些基本结构和系统?2.在住房建造过程中,哪些工作最重要?为什么?3.小结:在住房的建造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很重要,都必不可少,但核心是设计。[设计意图]回顾学习过程,总结住房结构和系统,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明确住房建造工程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教师注重引导同学之间的质疑和辩论,最终帮助学生发现,建造工程的每个阶段都很重要,都必不可少,但核心是设计。四、课后拓展(预设3分钟)同学们下课后搜集其他工程(如“中国天眼”、“神舟”飞船、高铁、桥梁、鸟巢等)建造过程的案例,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工程的兴趣,为下一节课做铺垫。【疑难解答】教师在准备住房建造流程的资料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别墅建造过程环节清晰内容相对简单,高层住宅建造过程比较复杂,建议教师准备别墅(农村自建房)建造资料,高层住宅建造流程可作为课后拓展活动。教师出示住房建造的相关资料前,应将资料提前进行整理,去掉无关干扰信息,便于学生梳理房屋建造过程。【教学后记】72 2.认识工程【教材简析】《认识工程》是六年级下册《小小工程师》单元的第2课。教科书从学生对第1课房屋建造工程的回顾入手,引出本课对其他工程的学习和认识。本课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搜集、分析资料的方式了解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目的、意义,实际建设中受到的限制、挑战,以及工程师攻克难关的过程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第二个活动是在了解房屋和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后,让学生采用归纳的方法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进行梳理。第三个活动是通过分析每一项工程的建设过程,让学生了解工程与科技进步的关系。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已有的信息中提取搜集重要线索,分析归纳出我国伟大工程的一般建设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总结汇报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探究工程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工程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学情分析】经过第1课的学习后,学生对工程有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表达、倾听、沟通和调整的能力。学生对于港珠澳大桥的认识,大多来源于新闻报道。因此,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是本课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搜集文献资料时,学生应重点关注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高铁、鸟巢、空间实验室等宏大工程的规划、建设历程及其过程性资料。本课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资料学习,知道工程建设需要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完成,工程建设有相似的步骤,认识到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思维]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能总结出工程建设的相似步骤,了解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探究实践]在自主探究中,能用学习平板反复阅读学习资料,能用图表来记录重要信息,会提出新的问题。[态度责任]在深入了解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能持续关注科技发展对工程建设的重要作用,保持对工程建设的创新想法并促进科技的进步。【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港珠澳大桥工程案例,了解工程建设的艰巨与复杂,归纳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难点]根据四大工程案例分析工程与技术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港珠澳大桥文字与视频等资料,鸟巢、“中国天眼”、高铁、空间实验室的照片、技术简图等资料,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学生]港珠澳大桥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回顾已学、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视频、班级记录表1.教师出示上节课的班级记录表,引领学生回顾前知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住房的主要结构与系统,知道了住房工程的建设过程,它有哪些基本步骤呢?预设:住房有很多复杂的结构与系统,包括承重结构、供电系统、上下水系统等。实施过程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施工等步骤。2.聚焦本课话题谈话:除了住房工程,你还知道哪些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过程是怎样的?它们在建设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点?下面,让我们走进我国的宏伟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播放视频)。72 提问: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学习视角从住宅工程聚焦到港珠澳大桥工程。比较住房工程与港珠澳大桥工程,感受小型工程与大型工程的区别,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自主探索、研讨交流(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学习平板、我国宏伟工程资料考、笔、记录单(一)阅读或观看港珠澳大桥的相关资料,试着整理和归纳下面的问题。1.讲述:是的,桥梁建设工程远比住房工程复杂、艰巨的多。那么,科学家(1)为什么还要建造港珠澳大桥呢?(2)大桥的建造面临了哪些限制和挑战?(3)这些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4)大桥的建造经历了哪些主要过程?讲述: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时间点,带着新的问题,我们再来观看一段视频,并及时的记录和整理我们的发现,完成记录单一。教师引导学生拿出抽屉里的学习平板和记录单一,观看学习视频并及时记录相关信息。2.小组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学生按照上一环节获得的提示,处理文献资料。小组内学生补充各自课前搜集到的各种信息。组内交流分享,共同完善本组答案。提问:谁来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3.全班共同研讨交流,请个别小组上来汇报,其他小组补充。4.教师小结。谈话:大家回顾整理出的资料,再次感受大桥建造过程的困难与复杂。小结:从前期准备到建设完成的十余年间,港珠澳大桥在建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有很多。工程团队不断突破技术难关,才解决了这些难题。完成这类宏大的工程,依赖的核心是技术。[设计意图]本环节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从搜集的资料中整理、分析出四个问题的答案。通过学生明确信息寻找方向、拓展多种资料、整理处理信息、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分析文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的科学探究能力,加强对工程复杂性、科学性、系统性的理解。(二)梳理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1.教师引导:通过上一环节中的时间线,我们梳理了港珠澳大桥建造的主要过程。对比上节课房屋建造的过程,我们来归纳一下工程建设过程要经历的步骤。2.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建造房屋工程与港珠澳大桥工程的对比,总结出两个工程的相同点,即都需要规划设计和施工建造两大过程。3.教师点拨:通过港珠澳大桥工程案例中的时间点,计算整个工程所用的时间和从开工到竣工所用的时间,然后对所用的时间进行比较分析。4.归纳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1)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2)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3)制作一个模型,测试这个模型,评估并改进。(4)实施建设。5.学生完成班级记录表。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班级记录表记录。教师重点提示:要加强对设计在工程环节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设计意图]教科书呈现了一个工程建设过程的简要步骤示意图,意图有两点:一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归纳总结的参考;二是重点强化设计的往复过程,通过大桥的多个设计方案的取舍和改进实例,引起学生对设计在工程环节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指向工程的关键是设计这一核心概念。72 (三)了解这些宏大工程与科技进步的关系1.提问:回顾房屋和港珠澳大桥的建造过程,你知道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用到哪些科学技术吗?2.师提供资料袋,研究“天眼”、高铁、“鸟巢”体育场和“天宫”空间站四大工程的建造过程,分析这些工程分别采用了哪些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3.专家组模式,并进行小组分享会4.师生谈话:每一项宏大的工程都采用了大量上述技术,证明了工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5.提问:那么工程与技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开展自由讨论。6.小结:通过分析每一项工程的建设过程,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科学技术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每一项工程都包含了大量的科学原理,应用了大量的科学技术,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就不可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与此同时,工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各项困难和技术难关也是对科学技术提出的更高要求,推动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可以说,科学技术进步支持工程的实施,工程也推动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设计意图]小组分析讨论的结果并不需要真正选择出所有需要的技术,而是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主动感受到工程采用了大量技术,深化学生对工程与技术关系的认知。三、拓展应用材料准备:更多我国宏伟工程的资料、课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看,这是上海东方明珠塔,这是机场控制塔台,这是著名的埃菲尔铁塔,这些工程师怎么建造的?为什么如此牢固稳定?请学生简单聊聊提问:同学们,我们学校是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现急需建造一座塔台,供教练员训练时站在上面指挥,如果你是一名小小工程师,你觉得,你需要完成哪些工作?关于塔台工程的秘密,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下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铁塔为什么如此牢固、稳定,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为后面两课设计塔台的形状及内部结构做准备。【疑难解答】1.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港珠澳大桥工程的限制条件和解决办法?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通过提前将剪辑好的关于港珠澳大桥的相关视频导入学习平板,在课堂上让孩子自由反复的去观看,并分析提取信息,及时记录重要信息。既能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能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能真实的体会到工程建设带给孩子们的一些视觉冲击,比纯文字资料的学习,这样的有声学习更加能达成学习目标。并且,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他们往往会得到比书本上还要多的一些工程限制条件以及解决办法。2.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工程和技术的关系怎么办?教师需提供怎样的帮助?在了解了住房工程和港珠澳大桥工程之后,学生对工程的复杂性、艰巨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是不能很好的指向工程技术之间的本质关系。那么,在课堂上,教师要多提供一些宏伟工程建设的相关资料,特别是运用到科学技术解决问题的实际例子,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工程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便于后续学生的交流讨论更加深入。【教学后记】72 3.建造塔台【教材简析】本课作为建造塔台的起始课,从设计塔台方案开始做起,采用模拟真实的招投标活动情境展开学习。这一方式的运用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像工程师一样工作,加深对工程的理解。在本课,学生要模拟前两课学习的工程建造基本过程进行自主设计。从选址、材料选择、塔台的设计、成本核算、人员分工、时间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工程整体设计。过程中,学生要考虑各因素之间相互牵制、难以取舍的关系,也要明确各项因素权衡的侧重。例如,塔高、承重、安全是工程项目的核心与重点,美观、成本等属于在重点基础上的综合点。达成二者最大的平衡与优化取决于工程项目的设计,取决于技术难关的突破,取决于合理应用科学原理与科学技术。学生虽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但对本课学习内容还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颇为高涨,这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学情分析】从本课开始,学生将承担起工程师的角色,从设计塔台方案开始做起,采用模拟真实的招投标活动情境展开学习。这些对于学生而言是既陌生又好奇的,这样的情景模拟式教学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于什么是竞标书?如何开展竞标发布会?等等的内容老师要做出明确的指导,辅助学生顺利开展活动进行学习。【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能认识到设计方案受多个因素的影响,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和合理性分析和论证。[科学思维]分析、比较各种材料,基于“结构与功能”等科学概念,通过发散思维,提出多种结构设计并交流。[探究实践]初步掌握工程竞标书的制作和开展竞标发布会的能力。[态度责任]积极参加设计活动,对工程学习充满兴趣。乐于表达与交流,并能够综合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充分考虑塔台工程设计的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联。[难点]制作塔台竞标书和开展竞标发布会。【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木块、钢管、砖块等展示材料。[学生]每组提供塔台竞标书。【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提出需求(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创设情境,提出建造供足球教练使用的塔台需求。2.揭示课题:建造塔台[设计意图]介绍项目背景,明确项目要求,激发学习兴趣。二、制作塔台竞标书(预设23分钟)1.明确塔台式样。提出问题:什么是塔台?课件中出示各类塔台式样。2.建造塔台的需考虑的因素。提出问题:除了了解塔台的样子,还需要考虑哪些建造塔台的因素?(预设:使用的材料、塔台安全性、建造的位置、建造的成本、人员分工等。)3.制作塔台竞标书(1)了解竞标书72 提出问题:什么是竞标书?如何制作竞标书?播放微课,介绍竞标书和制作竞标书的注意事项。(2)出示竞标书考量标准内容项目标书项目设计成本预算标准1.在10分钟内完成竞标书,并完成提交。2.竞标书内容完整,书写规范,字迹端正。1.认真阅读项目需求,在设计中能达成项目需求。2.设计中能合理使用文字、数据对设计图进行辅助说明。3.项目设计合理,可行性高,能体现安全性。1.项目成本控制在5000元内。2.能较准确估算使用材料的量,能合理预估工人工作的天数。3.能根据材料和人工市场参考价准确计算出项目预算。(3)制作塔台竞标书活动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制作塔台竞标书,时间15分钟。完成后,用讲台上的手机拍下竞标书,每个小组只有一次提交机会。过时未提交失去竞标资格。[设计意图]在制作竞标书前,通过微课让学生了解竞标书的制作方法,提升竞标书制作的效率。明确竞标书的考量标准,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制作竞标书。三、竞标发布会(预设10分钟)1.介绍竞标发布会要求(1)宣布参与发布会小组名单;(2)各小组由主竞标人发言,其余成员补充;(3)发言后,主竞标人可邀请听众提出意见或建议,并解答;(4)最后由一名专家总结性发言。2.开展竞标发布会[设计意图]由于时间有限,没有完成竞标的小组不参与竞标,但通过邀请观众提问和专家组发言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标发布会中,同时,也更符合竞标发布会的形式和流程。四、对工程的新认识(预设5分钟)1.提出问题:通过参与设计塔台的项目,我们有什么感受?2.提出问题:我们对工程又有了怎样的新认识?(预设:了解到工程并不仅仅是设计和建造,还要从安全性、整体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说出对工程的新认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的兴趣。【疑难解答】如何设计一份学生便于填写和设计的竞标书?在本课的教学中遇到的最大的疑难就是如何设计一份适合学生的竞标书,首先参考了教材中的竞标书,发现这个太简单了,学生无从下手。后来,发现作业本中的竞标书设计的比较好。因此,以此为蓝本,在结合多次试教,最终确定了以下这个版本。【教学后记】72 4.设计塔台模型【教材简析】从2022版《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来看,本单元处在“工程设计与物化”部分。从单元整体设计来看,本单元是让学生经历“明确任务——设计——建筑(模型)——测试——评估——改进”这一完整的工程设计过程。从本课开始,学生的学习视角从对工程的整体认知转到到工程设计这一核心内容。与之相应,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不再沿用四个板块的模式,而是以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展开。教科书一开始明确建立模型的重要意义。随后对塔台模型的设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供应材料清单以及评价表,一方面指导学生设计方向,另一方面从评估的角度利用评价表规范设计方案。此外,教科书提出了5个问题供学生制定方案时思考,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考虑设计问题,帮忙学生突破技术难点,尽可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塔台模型方案。本课的内容是对上一节“标书”的具体化,聚焦塔台设计这个关键点来展开工程实践活动的。下一节建筑塔台模型要依照本课的设计方案来实施,单元结束课也要对本课设计的不足进行改进。所以本课的内容在整个单元中起到很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学情分析】本课为学生设计塔台模型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具有挑战性,学生要经历多维度的思考与权衡,最终整合出最为合适的设计方案。第一个挑战是设计图的绘制,学生的设计意识比较薄弱,对工程设计的要素接触较少,对设计图纸上必要的文字、图形、数字等标注以及要绘制不同视角的设计图,全方位呈现等都不清楚,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发觉其中的学问,知道工程要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第二个挑战是认识设计方案中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如结构设计、稳定性、把握倾斜等。同时理解“工程活动的本质是创造人工实体,设计与物化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这一主要概念。【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设计设计塔台模型,认识到工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及之间的关联。知道工程要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科学思维]能深入思考,用分析、判断的方法发现并解决设计中的难点问题。[探究实践]能根据限制条件设计、绘制出符合要求的塔台模型,并能用文字和绘图的方式表达创意。能反思自己的设计,不断改进。[态度责任]对工程设计抱有极强的兴趣。在设计与绘制塔台设计图时愿意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共同完成设计任务。具有反思意识,能听取同学意见并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并理解工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及其之间的关联。[难点]能根据建造塔台的具体任务,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在限制条件下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塔台模型,并能用文字和绘图的方式表达创意。【教学准备】[教师]班级记录表、评价表、三角形与正方形的框架实物、建筑物图片、铁塔图片、教学课件。[学生]塔台标书、学生活动手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塔台模型图片。1.展示塔台模型,明确模型意义出示教科书塔台图片,让学生观察塔台的结构和外观。明确建立模型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工程师通常通过建立模型来测试他们的设计。引导学生像工程师一样,设计、制作、测试、评估、改进塔台模型,经历建筑塔台的过程。2.创设情境,聚焦任务72 谈话:我们从今天开始,一起像工程师一样,来设计、制作、测试、评估、改进塔台模型,经历建造塔台的过程。[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强调建立模型的重要性,明确本课的学习活动方向。同时指明本课之后的连续几课都是围绕建筑塔台而开展模型的设计、制作、测试、评估、改进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真实塔台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塔台的结构和外观。二、明确任务:设计塔台模型(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指导性微课、三角形与正方形的框架实物。(一)明确工程要求和材料1.出示教科书中建造塔台的要求。提问: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塔台?我们一起来看看学校对建造塔台有什么要求。提示学生阅读教科书中要求:塔台的高度为60厘米;底部能够移动,不能站在桌面上;坚固并有承重能力;具有抗风抗震能力;美观、节省材料;⑥使用所给的材料:70根20厘米长的吸管、剪刀(1或2把)、胶带、尺子(1或2把)。2.观察课件出示的世界著名建筑图片及其设计图样稿(埃菲尔铁塔)。提示:工程设计图纸都是工程师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绘制的,这样施工方才能按照工程师的构想和设计来开展施工作业。初步提出对于设计图纸和设计活动的要求:我们的设计图纸也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3.介绍工程设计图的一般设计流程和施工图的具体分类。引导:一般设计图需要基本图纸和详图两部分,但我们小学生画设计图时,只需要利用我们在数学课和美术课上学到的关于测量绘图的知识,画简图即可。4.通过观察埃菲尔铁塔和鸟巢体育馆的建筑细节了解三角形对于结构稳固性的作用。引导:通过观察埃菲尔铁塔和鸟巢体育馆的框架结构,你有没有发现有一种形状经常出现呢?是的,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大量三角形的运用能使我们的建筑更加牢固可靠,大家在设计塔台时也可以借鉴。演示三角形与正方形的框架实物,对比稳定性。(三)阅读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1.引导:我们来阅读教科书中的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2.阅读后结合工程要求,了解细化评价标准和相应分值,明确塔台模型设计具体要求。[设计意图]通过明确塔台设计和设计图纸的具体要求,便于学生依照设计图纸建立出符合要求的塔台模型。老师还需提示学生高度、稳定性、承重是必需达成的重要指标。评价表是学生进行塔台模型设计的重要帮手。评价表不仅整合了任务板块的全部要求,还进行了细化,帮忙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整合各项因素、达到要求的平衡点。三、制订方案,开展设计(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指导性微课、塔台标书(内含空白设计图)(一)依据评价表思考问题归纳教学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几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1.如何保证塔台达到要求高度的同时不倒下?2.如何保证塔台的倾斜角最小?3.如何保证塔台能抵御大风或一定级别的地震?利用微课出示设计方案中设计图的绘制规范和技巧,包括三视图、比例尺、加固方案、抗震设计等。(耐震,可以在塔台模型中加入大量三角形。制震,可以在塔台模型底部加大面积或加大重量。免震,可以在塔台模型底部加滚珠。)谈话:以上这些问题大家不用马上回答,各小组在设计中思考、交流、讨论,共同研究解决72 方案。(二)开展设计活动1.出示教科书中的学生交流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学生交流图,学生阅读对话框中的提示内容。要求①设计图纸清楚明了,有条理,表达方式全面,有文字、图画、数字、标记等。②小组分工明确、系统,有序开展设计活动。2.交流设计关键点。进行全班交流,相互提示交流塔台模型设计的关键点。3.小组设计塔台模型。下发与活动手册相同的设计方案记录表,学生小组开展塔台模型设计活动。适时指导,随时提醒学生协同设计评价表中的各个项目,提示在设计塔台整体结构时多用三角形。(三)展示设计成果1.谈话:请各组成员一起来介绍、展示设计方案。同学们一起交流,各组讲解尽可能翔实、完整,这样更有利于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帮助。2.介绍设计方案,全班交流。[设计意图]通过教科书上气泡图的提示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体会工程中各个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学生亲历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的活动,感受工程设计的简单性和重要性。通过展示交流活动,促使全班进行互评、互鉴。四、研讨(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班级记录单(一)我们的设计方案完备吗?是否考虑到了各个因素?在展示设计成果活动中,小组汇报后,提出此问题。组织小组间质疑、解释、交流、互动,帮助每一组反思自己的设计方案。(二)我们的设计方案还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吗?打算怎样进一步调整?在展示设计成果活动中,在第一个问题研讨后,提出此问题。组织各小组寻找自己设计方案中的问题。学生借鉴其他小组设计方案的优秀经验,小组研讨解决方案,制订调整计划,及时整改设计方案,填补出现的漏洞和问题。[设计意图]以上两个问题融合在展示设计成果中,通过问题(1)引导学生进行自查和互评,问题(2)引导学生发觉问题并准时改进设计,各个小组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各自完善设计方案。【疑难解答】1.学生在本课之前,从来没有设计过建筑物,也没有画过设计图纸,老师改如何指导学生将自己脑中的想法表现在图纸上呢?首先,老师要让学生明确塔台的设计要求,设计要求不要只在课件中出示,因为课件切换后学生就会忘记具体的设计要求,所以老师要讲塔台的设计要求用板书的形式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就能随时浏览明确设计要求。第二,设计图纸的画法一定要有章可循,不能随意的画,所以要求老师一定要让学生仔细地看指导微课,提示学生设计图纸需清楚明了,有条理,表达方式全面,有文字、图画、数字、标记等。最后老师可将微课停留在演示画法那一帧,供学生学习参考。2.学生在学习了本节课前半部分后,后半节课又要设计又要绘制设计图,时间来不及怎么办?这节课时间较为紧张,建议老师引入部分可以开门见山,节约时间。本节课的设计需要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要求集思广益来设计,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分工,这样开展设计才能游刃有余。如果课时来得及,建议再多花半节课时间来开展设计。【教学后记】72 5.制作塔台模型【教材简析】本节课是设计环节中的模型制作,在设计环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图纸是将抽象的设计思想转化为形象的图画、标识等的方案,模型成品则是将其呈现为具象的实物。模型的制作,是对设计方案的执行、检验和完善;通过对模型的测试与评估,能较充分地检验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科学、全面;模型也是改进设计方案,完成工程任务的重要依据。本节课的制作板块分两个步骤来实施。第一步是动手制作,始终确立完全按照设计图纸实施的意识是制作活动的核心,也是本课的重点。第二步是模型展示,可结合研讨板块的要求,对照评价表对本组模型成品的优缺点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开展对制作过程的自我反思,促进设计方案的迭代更新。【学情分析】本单元的塔台模型设计项目,是学生第一次像工程师一样经历完整、系统的工程设计,始终确立完全按照设计图纸实施的意识并能付诸行动,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设计和动手能力,但是有序思维、空间思维能力还在发展期,制作一个大型塔台对他们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对工程设计的一般过程也需要熟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因为习惯待养成、技能跟不上等问题,出现图纸与模型不符的情况,需要教师反复强调、重点关注。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因为模型体积较大,个人不容易操作实施,就更加凸显了小组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多人互助,快速优质地完成任务是小组合作能力的突出体现。【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制作模型是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能利用形状和结构的相关知识制作和优化塔台模型。[科学思维]能运用平面与空间转化、比较等方法严格按照设计图制作塔台模型,能使用模型制作评价表对模型进行评价,并提出简单的优化创意。[探究实践]能坚持完全按照设计图进行模型制作,并在组内对模型进行自我检测,结合他人建议优化模型。[态度责任]感知科学知识和技能对制作优质模型的重要性,进而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科学技术做支撑。【教学重难点】[重点]依照设计方案制作塔台模型。[难点]坚持完全按照设计图进行模型制作,并能进行自我评价和改进。【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设计方案、红笔;吸管、胶带、剪刀;学生活动手册。[选用材料]回形针、连接件、滚珠、弹簧、钩码。【教学过程】一、聚焦:明确任务(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设计方案、红笔1.播放课件,建筑模型展示。2.讲述:模型制作是工程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把平面的设计图纸转化为立体模型,帮助我们检验和完善设计方案。今天,我们一起来根据上节课的设计图纸,制作一个塔台模型吧。3.揭示课题:制作塔台模型(板书)[设计意图]精美的建筑模型图片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积累关于模型的直观觉知。辅以简练的讲述,阐明模型制作在工程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72 二、制作和研讨:建造塔台模型(预设33分钟)材料准备:吸管、胶带、剪刀;学生活动手册。[选用材料]回形针、连接件。1.动手制作(1)观看微课,了解模型制作的要点。微课主要内容如下。模型制作的一般步骤:底座搭建→侧面搭建→辅助部件搭建→整体搭建→模型命名。这些工作都需要同伴互助、合作完成。模型制作小技巧:①根据设计图纸上的数据,准备相应数量的吸管。②测量相应的长度并截取,控制好立柱的高度等高,可以防止塔台的倾斜。③接口固定的几种方法。④每个步骤完成后都要进行细节检查,接口是否牢固,还有地方需要修补吗?注意:制作模型要与设计方案相一致。每个步骤完成后,检查模型实物是否和设计图纸相符。制作过程中,如果发现设计图纸存在问题,要先小组讨论改进方法,确定后用红笔在设计图上进行修改,再根据修改后的方案继续制作模型。(2)讲述:还可以额外选购回形针和连接件作为连接吸管的辅助零件(课件出示回形针和连接件的使用图示)。(3)出示评价表,出示自我评价和更新模型的要求。模型制作完成后,对照评价表进行一次自我测试和评价,把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的优点和缺点记录下来。把建造过程中产生的新想法也记录下来。(4)小组内进行塔台模型制作。2.模型展示(1)说明展示要求:呈现设计图纸、实物模型、自我评价记录,进行针对本组塔台模型的全面介绍。出示介绍的两个重点问题:对照评价表,我们认为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会在哪些方面表现较好,在哪些方面地出现问题?我们对自己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满意吗?通过实际的搭建活动,我们对塔台模型的设计又有了什么新想法?(2)小组间评议和提问。[设计意图]动手制作部分,学生需要通过合理分工,小组合作完成塔台模型搭建的任务。这个过程中,按图搭建是教师需要一以贯之的重点,因此,这一提示既落实在搭建前的指导性微课中,又落实在评价量表中。同时,学生缺乏的是塔台搭建的技术,特别是如何按图纸要求处理和连接吸管,这里用微课给予学生帮助。模型展示部分,由两个重点问题作为纲领,并且规定了展示的方式,可帮助各小组高效进行模型的展示和交流。三、拓展:改进设计方案(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滚珠、弹簧、钩码。1.增加下列材料,我们还能进一步优化塔台模型吗?出示滚珠、弹簧、钩码。2.小组改进设计方案3.交流自己的改进点[设计意图]工程和设计的灵魂是创意,希望通过更多材料的补充,激励学生发展思维,提出更多有创意的想法。【疑难解答】学生的模型实物和设计图纸的匹配度不高怎么办?一要由教师在引导上下功夫,把“根据设计图纸建造模型”这一要求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并时时处处作强化指导。二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评价。例如,有些小组在设计方案中画的塔台是上小下大的结构,在实际搭建时,虽然学生努力想要实现这样的架构,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导致实物每个立面的倾72 斜度没那么大,整个塔台接近直筒状。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只要模型呈现了设计意图,就应判定为图、物基本相符。适当的鼓励对刚刚接触工程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后记】6.测试塔台模型【教材简析】《测试塔台模型》是六年级下册《小小工程师》单元的第6课。本课是学生在经历了设计——制作——改进模型后进行测试,测试是对塔台模型设计是否合理、科学、符合要求的检验,是工程设计中又一重要环节。教学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测试”由三个有层次、有逻辑的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明确测试标准,并且提供学生填写的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结合第4课中的评价标准对全班各组模型成品进行评价。第二个活动是进行展示与测试。学生依照顺序逐一进行测试,并以评价表各项指标细化说明为依据进行数字打分。第三个活动是自我评估,各组通过分析测试结果,梳理各自塔台模型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为下节课开展评估改进打好基础。第二部分“研讨”将研讨部分与测试部分整合,测试得出的数据是学生进行自评、反思、发现模型设计缺点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问题梳理、明确改进方向、完善工程模型设计方案的依据。【学情分析】学生对制作、测试塔台模型十分感兴趣,但是到底测试哪些内容?什么样的塔台模型评为合格?什么样的塔台模型评为优秀?学生也许还不是十分清楚。本课将会出现大量的数据,学生将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对比,学会用数据说话。学生通过分析数据找到本组模型的优点与不足,明确问题及改进方向,培养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认识到检测工具对测试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一项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科学思维]通过使用特定的工具完成测试项,衡量设计是否达到规范要求。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反思,能归因问题所在,从而培养思维的创新性、灵活性、批判性。[探究实践]能依据标准对塔台模型进行测试并记录。虚心接纳同学意见,通过反思交流,调整原有设计,从而达成集体共识。[态度责任]对测试活动充满好奇与热情,认识到测试的重要意义。善于合作交流,同时培养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测试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衡量设计是否达到规范要求的重要方法。[难点]通过分析、对比测试结果,能归因问题所在,明确改进方向。【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米尺、多本教科书、电风扇、抗震检测仪。[学生]塔台模型、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问题梳理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各小组的塔台模型1.谈话导入:在一项工程中,测试是重要环节。各组建造的塔台模型是否符合要求?还有哪72 些地方需要改进?2.揭示课题:测试塔台模型(板书)[设计意图]通过看似所以实则聚焦的谈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测试检测自己的塔台模型是否符合要求,激发学生测试塔台模型的探究学习兴趣。二、探索:测试(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米尺、多本教科书、电风扇、抗震检测仪、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问题梳理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1.明确测试标准(1)出示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提问:大家还记得塔台模型制作的依据吗?引导:我们一起来看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大家说说都有哪些项目及分值。学生小组交流研讨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对标准达成共识,了解完成度不同对应的分值也不同。(2)出示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对比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与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看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2.展示与测试(1)介绍测试工具。学生可以依据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说出一些工具。例如:测量高度的尺子、测试承重的重物、测试抗风能力的电风扇等。教师讲解:测试地震我们可以利用地震模拟仪。(2)确定公平的测试方法。①提问:当我们测量塔高时利用什么样的尺子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意识到应该用米尺进行测量,并且每组使用的测量的工具都要相同。如果测量工具不同,结果就不准确了,没办法比较。②提问:测量承重能力时,可以用什么测试呢?必须使用一样的重物测试塔台模型,否则无法对比测试结果。③引导:我们知道了怎么测量高度和承重,那怎么测量抗风能力呢?学生讨论后可以说出抗风能力可以统一用电风扇测试。电风扇的1挡为小风量,2挡为中等风量,3挡为大风量。④小结:测试塔台的方法、标准、工具都需要统一,这样才能保证测试公平且方便对比。(3)学生测试塔台模型。①教师创设测试工程情境,模拟真实的工程测试。②学生测试并记录。教师提示:塔高、承重、抗风能力、抗震能力为塔台模型制作的必要条件,都需要符合塔台模型制作标准中的最低标准,如有一个条件不符,则塔台模型不合格。③材料成本计算。提问:怎么计算材料成本呢?教师出示材料价目表学生小组计算材料成本后汇报。④分工与美观评分。教师讲解:分工合作项目可以由各组自行介绍后各组评分;美观方面可通过塔台结构是否合理评分。学生进行小组评分并记录。3.自我评估观察分析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找找表中的高分项与低分项,说说这些代表什么。布置任务:请大家分析测试标准的低分项,对本组塔台模型的问题进行汇总,写在问题梳理72 记录单上。学生小组研讨并完成问题梳理记录单。[设计意图]这一探究环节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利用各种测试工具进行测试。首先明确测试标准,学生依照顺序逐一进行测试,各组通过分析测试结果,梳理各自塔台模型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为下节课开展评估改进打好基础。三、研讨(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问题梳理记录单1.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表现最佳的是哪些方面?我们是怎么做到的?2.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所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其他小组的建造的塔台模型对我们小组有什么启示?[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主动交流。通过分析数据找到本组模型的优点与不足,明确问题及改进方向,培养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疑难解答】1.在测试塔台模型的抗震能力时,没有合适的测试工具,怎么办?方法一,可以在淘宝购买一个抗震测试仪,在教学中可以达到测试效果。如果学校不方便统一采购,也可以自制一个“地震模拟器”。所需材料有:弹珠若干颗、橡皮筋、两本硬皮书。将弹珠放于两本硬皮书之间,用橡皮筋固定即可。测试中只要人为晃动两本书,也能模拟地震。测试中,最好是同一个人操作,掌控好力度,尽量做到力度一致。2.塔台模型的制作材料一定要吸管和胶带吗?这个不一定,只要全班的材料是一致的,测试即为公平。也可以统一采用牙签,用太空泥连接,或者胡萝卜连接都可以。这样也能增加一些趣味性。但是学生前期搭建时耗时会更长一些,需要注意课时安排。【教学后记】7.评估改进塔台模型【教材简析】本单元的3-7课通过塔台建造的实践活动,初步建立起对工程的了解。通过第3课“建造塔台”,以招投标形式明确工程项目要求,体会并感受设计的重要作用。第4课“设计塔台模型”聚焦塔台设计完成技术难关的突破。第5课“制作塔台模型”,在设计的基础上动手制作塔台模型。第6课是“测试塔台模型”,以评价表为评价标准,对塔台模型进行测试、评价。本节课作为本单元的总结课,来到了设计环节的最后步骤,主要通过两个环节来展开。一是评估,二是改进。在上节课已经对塔台进行小组测试和评价的基础上,展开组间互评,在互评中完善各组设计方案。改进活动需要根据单元学习中的全部过程性资料,来进行方案设计的修改。并且要让学生知道本课产生的设计并不是终极成品,可能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改进直至满足工程的需要。对一项工程有系统性的了解和认识。【学情分析】作为单元总结课,学生可能会误以为一项工程的体验活动已经到此结束,但其实我们经历的只是工程中设计这一核心内容,并没有真正施工建设。而设计是工程的关键,需要帮助学生建立72 设计的改进需要精益求精,并权衡多种复杂因素后才能投入到工程下一环节的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工程要反复评估改进、不断完善,才能达成最终的工程要求。能把工程要求应用于实践进行迁移。[科学思维]比较分析各组模型的优缺点,基于有说服力的论证,对模型改进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法。[探究实践]依据评估标准,针对每一组模型开展小组自我评估与组际评估。依据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再次改进设计。[态度责任]进一步增强对工程建设的兴趣与认识。能够学会倾听,乐于交流,不断改进设计。【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开展组际交流评估活动,明确塔台设计及模型制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再设计。[难点]对模型反复进行修改设计—制作—测试—评估,直到满足工程的需要。【教学准备】[教师]班级评分统计表、教学课件。[学生]招标计划书、评价表、塔台模型设计图纸、塔台模型、测试塔台记录表、问题梳理记录单、设计方案修改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预设8分钟)1.谈话:通过上一节课对塔台模型的测试,我们发现它还存在一些问题。怎样改进才能把它建得更好呢?2.学生整理出上节课的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问题梳理记录单,作为交流的材料。[设计意图]整理回顾上节课设计与测试后产生的问题,为本节课的评估改进做好准备。二、评估与改进(预设8分钟)(一)小组交流评估1.引导:组内根据上节课的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问题梳理记录单从三个方面对塔台模型展示的汇报做准备。提示:小组内分工完成会更高效。(1)我们小组制作的塔台模型的主要优点____________。(2)我们小组制作的塔台模型的主要不足____________。(3)根据问题我们将做如下改进____________。展示方:由一个主汇报人对本组模型进行展示汇报,其他组员适时补充。汇报时可以邀请其他组同学提供支持与建议。评估方:既要客观公正地对展示方进行评价并给出合理的建议,也要借鉴他组经验,迁移应用新创新,力求将设计方案改进得更准确、完整和科学。(二)明确问题1.提示:在组际交流中,要进一步完善问题梳理记录单,及时把大家的建议记录下来。2.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对问题进行梳理,充分考虑他组的建议,商讨解决方法,整理出设计方案修改记录单。(三)改进设计1.引导:小组拿出原始设计图,根据研讨出的修改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教师适时指导。2.小组展示改进后的设计方案,交流可行性。3.提示:改进后的设计方案并不一定就是终极成品,还要根据设计方案重新制作模型,再次测试评估,发现新的问题并进行改进,直到达到工程要求,完成设计环节,才能进入到下一个施工建造环节。[设计意图]在组内梳理完成后,搭建组际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充分表达观点,同时与其他观点进行碰撞,融合集体智慧,使得大家思考问题更全面,有助于后续的修改完善。72 三、思考讨论(预设8分钟)(一)通过建造塔台模型的活动,我们对做好一项工程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学生自由谈感受,从单元学习角度进行自我反思、回顾与总结。(二)假如学校再组织开展一项工程活动,我们会怎样做?1.以本次塔台工程为例,说说工程实施的步骤与重点。2.对于学校新的工程活动,你有什么样的实施计划?[设计意图]作为单元总结课,从单元角度进行自我反思、回顾与总结,学生结合自己本单元的体验,深化对工程学习的兴趣,以及对工程建设的理解。四、课后拓展课后任务:将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按照改进后的设计重新加工,使它更符合建造要求。[设计意图]本课产生的设计并不是终极成品,可能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改进直至满足工程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使得设计环节能呈现更加完善的作品。【疑难解答】1.本节课学生需要完成组际交流、问题梳理以及再设计,一节课的时间很紧张,怎么安排课时?在开展本节课之前,先要确保已经完成了测试和自我评估工作,并做好问题梳理记录单,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做好整理工作,本节课主要为学生的组际交流提供充分交流的平台,也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这样才能使得接下来的修改设计更有方向。如果交流评估后,没有时间再修改,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完成,或者做好第二课时的准备。2.在组际交流中,课堂秩序比较混乱,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要有效地展开交流讨论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制定好规则,每组尽量安排一个发言人,其他组员适时补充。评估的小组最好能够有一份辅助的记录单,比如记录其他组的问题及相应的建议,这样也有助于他们在提建议时更加高效。在交流中要尽量避免你一言我一语的情况,要在展示方展示完毕后,再有请评估方发言,这样课堂也会更加有秩序。【教学后记】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1.校园生物大搜索【教材简析】《校园生物大搜索》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1课。本课主要指向课程标准里的“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这个学段目标。校园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本课以调查校园中的生物为主体活动,学习研究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体会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本课首先明确调查任务——调查校园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根据任务制订详细的调查方案,并设计出调查记录表;最后按照小组数量划分校园的调查区域,每个小组负责调查一个区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观察生物之间的联系,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生物进行重点调查,将调查结果72 记录在记录表内。【学情分析】经过5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从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生命需求、行为方式、繁殖方式、生命过程等多个层面感受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但对于生物的多样性,学生的认识还是模糊的、零散的。校园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环境,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借助熟悉环境从物种多样性描述着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这个角度理解生物的多样性比较直观,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引导学生在校园里探索生物的多样性,在实际调查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珍爱生命的科学态度。以小见大,由校园推及其他,感悟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科学观念]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意识到校园环境与生存的生物相互影响。[科学思维]参照科学家的调查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分区域调查研究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根据调查记录校园生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并通过交流、概括出校园生物的多样性。[探究实践]能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运用分区域调查的方法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并根据调查记录校园生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态度责任]调查前表现出对调查校园生物多样性的浓厚兴趣,调查时能够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调查过程中够珍爱生命,尊重事实,并乐于分享自己的调查【教学重难点】[重点]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意识到校园环境与生存的生物相互影响。[难点]能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运用分区域调查的方法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并根据调查记录校园生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调查记录表3.被子植物检索表。[学生]1.每组提供放大镜、照相设备、小铲子等观察记录材料2.记录本、笔。【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校园中植物的图片1.图片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有的是植物,有的是动物,它们种类繁多,那你们知道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吗?2.谈话:看来同学们需要对校园里的生物进行一次调查活动,才能对校园里的生物种类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一次“校园生物大搜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动物和植物,并提问植物有多少种?动物有多少种?激发学生观察和调查校园生物的种类。二、回顾我们知道的校园生物(预设5分钟)1.提问与讨论(1)你平时在学校见过哪些生物?(2)小组讨论,并用分类的方法进行汇总。2.交流: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设计意图]在调查活动开始前,复习谈话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引导学生要用分类的方法进行汇总。三、设计调查校园生物方案(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1张A4纸,卷尺1.提问:我们如何对校园里的生物进行调查呢?(预设:分类调查、分区域调查)2.探讨调查前的准备工作。3.明确调查任务。(1)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72 (2)对所调查单个区域内的生物种类进行统计,以及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3)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的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上看得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4)用绘画、拍照等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5)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进行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6)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不同颜色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郁金香,也可以分别记录成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7)要爱护动植物。4.学生分组制订调查方案并进行汇报。5.观看调查校园生物指导视频。6.结合视频及方案案例来修改完善小组的调查方案。7.交流调查时的注意事项。提问:调查校园中的生物时要注意什么?(预设:不采摘植物、不伤害动物、要根据生活痕迹记录曾经来过的动物、注意安全)8.小结:科学家在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时通常也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我们也要像科学家一样做一次真正的调查研究。[设计意图]在自主调查开始前,引导学生交流调查方法、记录方法及注意事项。四、调查校园生物(预设17分钟加课后空闲的时间)材料准备:每组4根1米长细绳、一张记录单、1个放大镜、小组设计的调查方案、1把小铲1.对校园进行区域划分。全班有几个小组,就把校园划分成几个区域。2.每个小组在指定的区域内进行调查。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何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小组及时给予评价。[设计意图]在调查活动时,教师随时给予学生指导,方便后续交流汇报。五、交流研讨调查发现(放在下一次课进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以及对校园生物的大搜索,我们学会了制订调查方案和分区域调查,发现了校园里有许许多多的生物,知道了我们校园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交流汇报调查时要注意的事项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态度责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如何制定调查方案和分区域调查,并结合自己的调查概括出生物是多种多样的,感知校园中的不同环境与生物相互影响。【疑难解答】学生在分区域调查时,因为不同区域生物分布不均匀,生物多的组用时教长,生物少的组完成调查较快,学生就会提早空闲,开始嬉闹。教师结合施教学校的生物分布图,并基于试教经验,重新分区域分组,将调查区域根据调查的难易程度以及大概用时,划分为3种区域,即A(难度大、耗时长)、B(难度中等、耗时中等)、C(难度低、耗时少),并依次编号A1、A2......B1、B2......C1、C2......选择A区域的小组,只需完成一个区域的调查,选择B、C区域的则要交叉区域调查,就是一个组要完成B1、C1两个区域的调查,这样来分组,学生的活动时间差不多,而且学生能更直接的在调查活动中感知校园的不同区域中,分布的生物种类不一样,以及校园中的不同环境与生物相互影响。【教学后记】72 2.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教材简析】《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是校园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的延续,与第一课共同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调查活动。本课针对生物种类的多样、分布广泛等特点,通过聚焦“校园中到底有多少种生物?不同区域中生活的生物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进入第一个探索活动,整理汇总调查结果,初步思考“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它们生活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根据某些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二个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校园生物的整体认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在研讨活动中通过对“校园中哪个区域生物种类较多?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校园中的动植物之间存在着什么有趣的关系?”这三个问题的研讨,在加深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生存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理解的同时回应了聚焦中提出的问题。最后通过“给校园植物挂牌”“制作校园生物小报”等拓展活动进一步丰富并深化了学生对于校园生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情分析】虽然第一课对校园生物的实地调查为学生的学习、认识提供帮助,但是由于是分组、分区域进行的,每名学生、每组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都是有限的。要想对校园生物的种类、分布有整体的认识,需要汇总各组的结果进行全班的交流。分组调查、交流汇总有效的提升了学生调查、获取、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制作校园内分布图在直观的呈现调查结果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校园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校园不同区域生活着的生物的调查,认识到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分析,对校园内的植物进行分类,并阐明分类的依据。[探究实践]能根据实地调查的结果,绘制生物分布图,并对生物分布图进行合理的优化。[态度责任]认同校园环境与生物、生物与生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树立愿意从我做起,用实际行动保护校园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难点]会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校园生物统计表(班级记录表)。[学生]1、校园平面图;2、直尺、彩色铅笔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校园中植物的图片1.(出示学校常见生物图片)提问:同学们,这些生物你们都认识吗?它叫什么?在哪可以找到?2.揭示课题:通过上节课我们的调查,相信同学们又认识了许多校园里的生物,那我们一起把大家的发现制作成校园生物分布图吧!(板书课题: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的内容的回顾,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为后面制作生物分布图活动奠定基础。二、探索一:交流整理汇总调查结果(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课件、班级记录表1.交流:通过调查活动,你们发现校园里到底有多少种生物?让我们把调查结果统计起来!2.提问:请各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们小组在校园里搜索到了哪些动物和植物?它们各有多少种?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72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汇总。4.提问:我们已经把各组的调查结果汇集成了一份班级记录表。让我们来看一看校园里一共有多少种动物和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生活的地方有什么特点?5.思考:我们把校园里的植物和动物都找到了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在校园不同区域生活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思考生物和环境、生物和生物之间的联系。三、探索二:根据某些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课件、班级记录表1.思考:同学们,大家在校园里发现了这么多生物,接下来我们需要将这些生物进行整理、汇总,有什么办法吗?2.小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对这些植物进行分类整理。3.汇报交流分类结果。4.交流:我们可以根据植物的某些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比如植物茎是草质茎还是木质茎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也可以根据它们的叶的形状分为针形叶和非针形叶两类等。5.小组合作,根据选定对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6.汇报交流分类结果。[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分析,阐明分类的依据对校园内的植物进行分类,为今后分类物体提供了方法。四、探索三: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校园简图1.思考:我们发现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那我们怎样才能清晰的看到校园里动植物的分布情况呢?(预设:画图,在相应的位置标上各种动植物)2.提问:大家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你们觉得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注意吗?3.学生讨论交流。4.提示:(1)如果某一个地方的动植物较多,可以给它们分别编号。(2)可以只标注生物名称,也可以在呈现生物种类的同时呈现区域内生物的多少。(3)无论用什么方式,都应力求直观全面。现在,我们共同来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直观展现校园生物大家庭。5.教师出示一张校园简图,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将小组发现的动植物贴到相应的位置。[设计意图]学生认识了校园生物,通过将生物编号等多种方法制作了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示了调查结果。进一步加强生物和环境、生物和生物之间的整体认识。五、研讨(预设5分钟)1.思考:观察刚刚我们一起制作的校园生物分布图,校园中哪个区域生物种类较多?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预设:花坛中的生物种类比较多,操场中的生物种类比较少。)2.提问: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动植物之间存在着什么有趣的关系?3.交流:推测一下,如果扩大我们调查的范围,生物种类会有什么变化?生物种类会有什么特点?六、拓展延伸(预设2分钟)学校里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植物,请同学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给校园里的植物挂牌,并制作校园生物小报。【疑难解答】在对校园分区搜索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的环节,花费的时间太多怎么办?首先认识到花费的时间多说明了学生认真的参与,只有仔细的搜索才有更多的交流时间。其次认识到前期交流的越充分越详细,对后面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就越有利。最后要把握整堂课的时间点有的放矢。【教学后记】72 3.形形色色的植物【教材简析】本课是基于前两课学生对校园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的认识活动展开的,教科书首先用插图呈现了不同的植物类群,进而引领学生思考生物的多样性不仅表现为不同种类的生物多种多样,还表现在同一种生物也是千差万别的。从遗传变异的视角研究植物亲代与子代的异同,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种群内生物的多样性。教科书分为四个版块:聚焦版块,揭示本课研究的内容是植物种群内生物的多样性;探索版块,通过从不同的方面观察、比较植物亲代与子代的异同,使学生认识并总结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因为遗传和变异普遍存在,所以植物既有共同特征又不完全相同,从而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植物多样性的原因;研讨版块针对“探索”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信息整理,引领学生关注科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改善人类生活;拓展版块,通过搜集和交流遗传学家孟德尔的资料,使学生感受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丰富认知,开阔视野。【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到植物有不同的类别,许多不同类别的植物之间差异较大。对同种植物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也有一定的感知,为本课学习植物子代和亲代的异同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他们之前对同种植物不同个体在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没有很仔细的观察研究,在观察和比较植物的异同点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集思广益。【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比较,了解植物子代与亲代在形态特征方面的异同,认识到遗传和变异使得植物多种多样。[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植物子代与亲代在形态特征方面的异同。[探究实践]在观察中,能比较、分析并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记录植物子代与亲代在形态特征方面的异同。[态度责任]能持续关注人类利用科学对植物进行的改造,意识到植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遗传和变异使得植物多种多样。[难点]能对同一种植物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孟德尔及其遗传变异研究的相关资料;3.可以提前布置学生查阅孟德尔的相关资料。[学生]每组提供具有子代与亲代关系的植物(或植物标本、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梳理,聚焦问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植物的图片提问:同学们在校园中开展了生物大搜索活动,关于植物的种类我们有什么发现?2.小结揭题:植物的世界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在我们的校园中植物的种类也达到了上百种。这些形形色色的植物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形形色色的植物)[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入手,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的多种多样。进而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地聚焦到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上,让学生关注形形色色的植物是怎么形成的。二、自主实验,(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具有子代与亲代关系的植物(或植物标本、图片)1.过渡:之前我们根据不同植物的外部形态进行了分类,发现不同植物的外部形态差别较大。那么同种植物中的不同个体相同吗?72 陈述:许多植物是由种子发育而成的,我们把提供种子的植物叫做亲代,种子发育出的新植物叫做子代。有些植物是由根、茎、叶发育而成的,那么提供根、茎、叶的植物叫做亲代,由根、茎、叶发育出的新植物叫做子代。2.提问:植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植物亲代与子代的图片或实物(凤仙花或夏菊、桑叶),指导提问:可以观察对比哪些方面的异同?引导:主要可以从形态结构的多个角度进行具体分析,例如花的颜色、形状、花瓣、花蕊,叶的颜色、形状、叶缘、大小或者是其他特征等,并注意思考这些异同是怎么形成的,小组内轻声讨论。3.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分组仔细观察某些植物子代与亲代在形态结构方面的异同,思考讨论产生的原因,完成记录表。[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一些植物亲代和子代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思考产生的原因,从而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三、交流总结,建构新知(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学生记录单(一)植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1.提问:通过观察比较,你们了解到植物子代与亲代的哪些异同?这些异同是怎么产生的?(预设:小组选择植物,从不同方面汇报亲代和子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他小组围绕异同点进行补充和质疑。)小结与陈述:我们发现,两种植物的子代和亲代之间既有许多相似的特征,也都有一些不同。植物的子代和亲代非常相似,这种现象叫做遗传,植物子代和亲代之间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这种现象叫做变异。2.提问:除了这两种植物,在其他植物上你见过类似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吗?(预设:玉米果实的形状大致相同这是遗传现象,但有些玉米会长出不同颜色的玉米粒,这是变异。菊花可能会长出各种各样颜色的花朵也是变异等。)3.引导: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形形色色的植物是怎样的?小结: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正是因为存在遗传变异现象,自然界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植物。(二)植物的遗传变异与人类的关系1.谈话过渡:植物的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有很多农作物利用遗传和变异规律培育出了许多新品种,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为人类造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提问:你听说过哪些人类利用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改善生活的事例?2.出示新型草莓、无籽西瓜、抗倒伏小麦、杂交水稻等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等。小结:我国科学家对植物的遗传和变异颇有研究。例如,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同学们可以课下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我国科学家在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研究成果。[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描述植物子代与亲代的异同,分析形成原因,逐步深挖遗传与变异的内在含义和价值,帮助学生逐步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以及遗传变异使得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同时引领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改善着人类生活。四、拓展延伸,强化动机(预设5分钟)1.过渡:有关遗传和变异的秘密早在19世纪就有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你们知道是谁最先发现的吗?他是怎样发现的?(预设:如果提前布置过查阅资料的任务,可以由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孟德尔和他的“豌豆实验”的资料(注意仔细阅读书本中的拓展资料)。如果没有提前布置,可以直接呈现教师准备的资料。)2.陈述:著名的遗传学家孟德尔,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他对不同代的豌豆的豆荚颜色、72 高茎或矮茎、圆粒或皱粒、灰色种皮或白色种皮等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让我们通过一段资料和动画再来了解一下。点击课件中的文字链接:“阅读资料——孟德尔|不想种豌豆的修道士不是好生物学家”阅读孟德尔豌豆实验的资料、视频。3.小结:了解了孟德尔的研究后,你有什么感想或问题?[设计意图]带领学生了解科学史,学习科学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初步了解生物遗传规律;同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与疑惑,激发学生继续了解遗传与变异的问题的兴趣。【疑难解答】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人类研究植物遗传和变异的意义?①选择、改良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如杂交水稻、无籽西瓜等;②环境保护:针对一些破坏生态平衡的动植物,研制出专门的基因药物,既能高效的杀死它们,又不会对其他生物造成影响;③从植物的遗传规律启发对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的思考与研究。【教学后记】4.多种多样的动物【教材简析】本课与前一课《形形色色的植物》和后一课《相貌各异的我们》共同指向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中“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逐代遗传,可发生改变”。教材分为四个版块:聚焦版块将话题聚焦在动物子代与亲代有什么异同?探索版块分为两个活动:活动一,比较动物子代与亲代的异同。通过对小狗的观察记录,比较动物子代与亲代毛色及其他方面的异同,了解动物也有遗传变异现象,进而能运用遗传变异原理对动物呈现出的现象做出合理推测;活动二,建立在遗传和变异现象的理解上给各类动物增添成员,通过某一类动物的相同特征,辨析它的家族成员,从多方面体会动物的多样性。研讨版块分两个问题,首先通过谚语、俗语等的辨析来加深和完善学生对遗传与变异概念的理解;进而引导学生了解交流其他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体会动物世界普遍存在遗传变异现象。拓展版块,通过引导学生撰写观察日记,进一步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励学生继续观察研究动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本课的重点是描述和比较动物子代与亲代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异同,推测遗传和变异可能引起动物的一些现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遗传与变异的内涵。【学情分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植物多样性的基础。本课进一步学习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就会相对容易理解。但要学生进一步提升对概念的理解,就需要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动物子代与亲代之间可能存在的一些关联与变化,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对植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形成对动物的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些想法,对有些学生而言思维上稍有难度,教师需要耐心地启发引导学生。【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与比较,结合日常认知,了解动物的子代与亲代的异同,认识到动物也普遍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与变异形成了动物多样性。[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动物子代与亲代的异同;根据遗传和变异的特点,能预测动物子代与亲代之间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解释理由。72 [探究实践]在观察中,能结合日常经验比较、分析动物子代与亲代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异同,会对动物因遗传与变异产生的变化提出合理的猜想。[态度责任]能持续关注身边动物的子代与亲代的形态特征、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异同,继续对遗传与变异现象、规律保持好奇心。【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类比分析得出动物多样性的原因是遗传和变异。[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和解释。【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一些动物子代与亲代的相关视频资料等;3.可提前布置学生拍一些身边的狗的照片,特别是狗的子代和亲代一起的,传到老师处汇总。[学生]狗的亲代与子代的照片、其他动物亲代与子代的照片。【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提问: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那么动物世界呢?揭题:地球上的动物也是多种多样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多种多样的动物。(板书课题:多种多样的动物)2.提问:植物的遗传和变异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植物,那么动物的子代和亲代之间也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吗?(预设:呈现课前大家收集的关于狗的图片,学生观察后汇报:狗的种类多种多样,同一种类的狗也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狗的子代和亲代也有相同和不同。遗传和变异使狗具有多样性。)[设计意图]通过初步观察感知不同种类狗的差别及狗的亲代与子代的异同,帮助学生快速迁移动物也具有遗传变异现象,遗传变异使得动物世界多种多样。二、探索辨析,建构新知(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狗的亲代与子代的照片(一)观察比较动物子代和亲代的异同1.过渡陈述:想进一步了解动物的遗传与变异,我们需要对动物的子代与亲代进行对比分析。呈现一组狗妈妈与狗宝宝的照片,引导学生开展分组观察讨论。2.分组活动,教师巡视:(1)观察并比较狗妈妈和狗宝宝的毛色、花纹的异同仔细观察图中的狗妈妈和狗宝宝,它们的毛色和花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说一说哪些是遗传,哪些是变异。(2)其他方面的遗传和变异仔细观察和思考,我们还发现狗宝宝遗传了狗妈妈的哪些特征?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异)?(预设:食物(食性)、繁殖、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3)推测狗爸爸的毛色根据获得的信息推测狗爸爸的毛色可能是什么样的,并说说理由。3.提问:通过观察比较和推测,你们对动物的遗传和变异有什么发现或想法?4.小结:动物也有遗传变异现象。动物的子代和亲代在毛色、花纹、体型等方面都有相同和不同之处,而且它们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也存在遗传和变异。我们可以根据遗传和变异的特点推测动物的特征发生变化的一些可能性。(二)其他动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呢?(三)给各类动物增添新成员1.小结过渡:与植物世界一样,动物世界也普遍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72 不仅仅表现在外部形态上,他们在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同样也有遗传变异现象。正是有了遗传和变异,自然界才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动物。2.提问:遗传和变异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动物,为了清楚地认识它们,我们通常根据一些特征将动物进行分类。三年级时我们了解了动物有哪些类别?分别有哪些特征?3.提问:你们能根据各类动物的特征,分别给他们增添新成员吗?(预设:小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辨析。)4.小结:遗传和变异使动物世界如此多姿多彩,同种类别的动物既有很多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当遇到新的动物时,我们应该观察分析它各方面的特征与其他动物进行对比,来寻找它的家族。[设计意图]先比较狗的子代与亲代的异同,再分析哪些是遗传哪些是变异;接着直接分析狗宝宝遗传了狗妈妈的哪些特征,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异?问题难度递进,需要学生理解寻找遗传与变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比较子代与亲代的异同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遗传与变异。进而根据狗宝宝和狗妈妈的特征推测狗爸爸的毛色,是对遗传和变异可能性的一种合理猜想,深化对遗传变异的认识。对其他动物遗传与变异现象的描述,能使学生充分感知动物世界普遍存在遗传变异现象。最后由对一种动物的认识,回归到整个动物世界,引导学生运用辨析的方法,从生活环境、繁殖方式、运动方式、形态特征等多方面感知动物世界的丰富多彩。三、交流研讨,提升认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一些动物子代与亲代的相关视频资料等(一)谚语中的遗传变异现象1.陈述:遗传变异的秘密虽然深奥,但生活中许多浅显易懂的谚语或俗语生动地描述了遗传变异现象。提问:说一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描述的分别是什么现象?2.提问:你还听说过哪些有关于遗传或变异的俗语、谚语呢?(二)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设计意图]分析谚语中的遗传与变异现象,是学生对遗传与变异理解的应用与检验;对本课收获的小结旨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他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检验学习成果。四、拓展延伸,强化动机(预设5分钟)课后任务:选择一种动物,观察动物宝宝与它们的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以《动物和它的妈妈(爸爸)》为题写一篇观察日记。[设计意图]补充一些遗传与变异规律的资料可使学生对遗传变异现象有更多深入的认识,同时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最后激励学生对身边动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的持续关注。【疑难解答】“推测狗爸爸的毛色可能是什么样的,说说你的理由。”有哪些可能性?狗爸爸的毛色很可能是白色,因为狗妈妈是棕色,而有一个狗宝宝是白色,这个白色很可能是遗传的爸爸。狗爸爸的毛色也可能是白+黑、白+棕……狗的毛色可能遗传自父亲,也可能遗传自母亲,或者二者结合,再加上隐形基因以及多位点基因的影响,狗的毛色遗传组合很多。学生猜想与理由合理即可,没有指定答案。【教学后记】72 5.相貌各异的我们【教材简析】《相貌各异的我们》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5课。本单元从植物、动物、人类、古代生物四个角度着手研究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话题,并对生物的遗传变异现象有一定涉及。本课则从学生自身的视角出发,以“世界上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吗”为核心话题引导学生体会每一个生物个体的独一无二。教科书安排了“观察自己和其他同学相貌的异同”以及“记录组内同学的相貌特征”两个活动。从内容角度而言,教科书利用学生对相貌的着眼点使学生对“性状”这一概念产生初步的理解,也能使其体会生物的性状是多种多样的;从研究方法角度而言,两个活动涉及对比观察与表格记录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应安排学生通过统计手段归纳班级记录结果,并用简易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对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产生初步了解。【学情分析】本课依照“对比不同个体的相貌相似程度,最终理解任何两个人都不可能完全相同”的逻辑开展。六年级的学生可以轻松地在同班同学之间开展上述归纳调查活动。学生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亲子或胞亲间相似度较高的照片,这更利于学生理解“相似程度高的人也不会完全相同”这一点,也能利用遗传变异的知识理解亲缘关系与相貌相似之间的关系。本课活动开展难度较低,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联系身边的人和事物,并在课程结束后的生活中仍保持自主观察与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人的性状图片观察,知道人类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相同与不同,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遗传变异现象。[科学思维]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人与人相貌存在差异性。[探究实践]通过实际观察,能描述和记录出人与人存在哪些性状差异,并将人的相貌性状整合起来比较分析,发现人的相貌的唯一性。[态度责任]在观察人的相貌过程中,能持续关注人类个体之间差异性,意识到人类对遗传变异的研究改善着人类生活,激发学生继续探索人类奥秘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相同与不同。[难点]通过观察对比归纳不同生物个体间的异同点。【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三代或四代同堂全家照、双胞胎照片、人类遗传转轮图、有关遗传病的图片或视频。[学生]1.每组提供小镜子、某一家庭亲代与后代的照片;2.观察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1.大家对我们班里的每个同学都很熟悉,如果我说出其中一位同学的名字,你们能不能在全班同学中很快将他找出来?如果把他放在全校同学中,你们也能很快找到他吗?2.人与人之间相貌有许多相同,但也有许多不同。到底有哪些不同呢?我们的相貌特征有哪些不同或相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貌各异的我们》。(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围绕“相貌”进行讨论交流,相貌具体指的是什么?提出学生研究的问题,梳理学生关于相貌的前概念。二、观察相貌的异同(预设22分钟)探索1:观察我们的不同(预设7分钟)1.提出问题:①选择1-2种自己感兴趣的相貌特征对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进行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72 ②在小组内重点就相貌特征进行观察并记录,看看我们能发现什么不同?2.分小组进行观察、记录。3.汇报、交流。[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活动使同学们发现,当我们研究两位同学身上某一个相同的性状时,它们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有着微小的区别,还可能一点也不一样。不过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两位相貌一模一样的同学。我们把研究的范围再扩大,来寻找更多长相探索2: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预设15分钟)1.提出问题:①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我们发现有些相貌特征我们小组成员是相同的,有些特征虽然不同但区别也不大;有些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将范围扩大到全班同学,范围内进行调查,为了便于统计,我们重点观察这几个相貌特征(先出示图片解决学生不懂的地方,再出示调查统计表)。②学生讨论、汇报怎样调查效率更高?如:先分解调查任务,将对几个相貌特征的调查分配给不同的组;而调查同一相貌特征的几个组,又可以分别调查不同的人群,1组调查1—20号同学;2组调查21----40号同学……最后汇总起来。③学生分组调查。④学生汇总、汇报。[设计意图]根据师生共同确定的性状辨识标准,以全班同学作为样本,根据标准相互调查取样,进行一次相互的相貌性状调查。仔细观察被调查对象,根据讨论的标准严格区分,记录。三、交流我们的相貌特征是唯一的吗(预设10分钟)1.把不同相貌特征组合在一起会怎样呢?2.许多相貌调整表现出的可能是2种或许更多,如果将所有的性状都组合进去,我们获得的性状图会是什么样子?3.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4.通过全班相貌普查,我们发现尽管有些特征人与人之间有明显的差别,但有些特征两个人或更多的人都一样。那么是什么导致人与人的不同呢?5.人除了相貌特征,还有哪些遗传现象[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主动交流汇报所观察到的遗传现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人相貌的唯一性。四、讨论警察缉凶的人像又是如何绘制的?(预设5分钟)[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与疑问,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疑难解答】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人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双胞胎?通过课堂教学我们指导人有许许多多的性状,由这些特性构成唯一的我们,再由实例出发,搜寻学校的双胞胎,通过观察他们的性状,学生可以发现即是双胞胎也会有很多性状是不同的。【教学后记】72 6.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材简析】《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6课。此前,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地球上存在不同的生物,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并且学会了比对亲代和后代的相同之处。基于前面掌握的知识,本课将关注点停留在描述已灭绝的生物特征,并与现代生物特征做对比。本课通过观察古生物化石推测古生物的特点,比较其与现代生物的异同,再通过观察生物化石认识更多的古代生物。所以,本课的探索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比较古代化石生物与现代生物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找到古代生物的特征,与现代生物特征对比,发现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存在亲缘关系。第二部分,是认识更多的古代生物,通过特征的提取,推测生物种类,感受古代生物的多样性。【学情分析】本课的活动主要是通过观察进行探索,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通过观察化石先认识一种古生物,了解其与现存生物的亲缘关系,这些内容都可以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展开学习。通过寻找多种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的特征,反复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在学会找寻结构上的相似性确认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可以拓展到找寻更多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有着亲缘关系。【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化石生物特征,推测生物形态,知道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的相关信息。[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的特征,推测一些古代生物与现存生物的亲缘关系。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化石推测古代生物的特征,认识古代生物。比较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的特征,判断亲缘关系。[态度责任]通过对猛犸象化石研究,意识到对古代生物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生物及其地球环境的发展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化石信息分析,描述古代生物。[难点]通过比较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的特征,判断亲缘关系【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活动记录单、化石标本、放大镜【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课件显示标题页提问:你知道地球上有哪些已经灭绝了的古生物?它有怎样的特征?2.讲述: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一些古生物,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揭示课题:《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板书课题)3.介绍化石: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通过化石可以研究生物是怎样进化的,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暴露对古生物的认识,尝试描述古生物的特征,激发深入探索古代生物多样性的兴趣。二、认识古生物(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活动记录单1.认识中华龙鸟(1)认识中华龙鸟化石的特征72 提问:这是1996年在中国辽西发现的化石,经科学家证实是一种小型食肉恐龙。从化石看,这种恐龙有什么特征?(2)推测中华龙鸟的形态提问:根据这些特征,你能推测这种恐龙形态是怎样的吗?展示: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根据这块化石作出的推测。(3)寻找亲缘生物提问:根据推测出的形态特征,你认为他和我们现在的什么动物相似?他们有哪些相似之处呢?讲述:他们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现代的鸟可能是由这种恐龙演变而来的,他们有着亲缘关系。2.认识猛犸象(1)认识猛犸象化石的特征提问:这是一具猛犸象骨骸化石。它有什么特征呢?(2)推测猛犸象的形态提问:根据这些特征,你能推测猛犸象的形态是怎样的吗?拓展:我们先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猛犸象。展示:根据猛犸象化石特征以及生活环境,科学家们将它的形态描绘出来了。(3)寻找亲缘生物提问:它与现代的大象相比较,有什么相同之处?讲述:这些相似之处说明了猛犸象和现代大象有着亲缘关系,现代大象遗传了猛犸象的很多特征。提问:猛犸象和现在的大象有哪些不同之处呢?讲述:这些不同之处说明了猛犸象和现代大象虽然是亲缘关系,但他们在不断进化过程中也发生着变异。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与变异让生物的身体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让生物能更好的适应不同的环境。3.认识更多的古生物材料准备:课件、活动记录单、化石标本(1)认识昆明鱼提问:这块化石上的生物有什么特征?根据化石特征,你觉得这种生物形态是怎样的?可能是现代什么生物的前身呢?讲述:这是1999年由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的昆明鱼化石,是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鱼类,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2)认识长白鲟提问:这块生物化石有什么特征?我们来看看它生前的形态特征。你知道这是什么生物吗?关于长白鲟,你知道些什么呢?讲述:长白鲟是距今1亿5000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远古鱼类之一。是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主要生活于四川宜宾以下的长江干支流中。2022年7月21日晚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全球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白鲟灭绝。提问:长白鲟的灭绝可能和什么有关呢?[设计意图]认识化石特征,推测古生物形态,寻找亲缘生物,建立古生物与现代生物之间有着亲缘关系的科学观念。通过三个环节让学生形成认识古生物的思维模型。同时让思维模型在孩子的大脑中有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对比古生物与现代生物特征,梳理相似点与不同点,加深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三、观察化石学以致用(7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活动记录单、化石标本、放大镜(1)观察活动前的讨论72 提问:每个小组会拿到一块生物化石标本,我们可以用哪几个步骤来研究?(预设:认识化石特征,推测生物形态,寻找亲缘生物)(2)观察活动注意事项提问:除了要认真观察化石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师引导:①小组活动,轻交流;②观察记录,要仔细;③细节之处,放大镜;④举手示意,提问题;⑤听到铃声,快就座。提问:用什么方法记录呢?(预设:先看化石生物轮廓,简单地画下来,对不清晰的细节之处用放大镜观察,画图记录。用文字做批注。)(3)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学生的提问,并拍摄各组观察的化石照片,以备研讨时辅助交流。(4)交流我们观察的化石观察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回到座位,组织进行交流。提问:你们小组观察的这块化石上的生物有什么特征?根据化石特征,你觉得这种生物形态是怎样的?可能是现代什么生物的前身呢?小结:经历对化石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生物进化过程中有遗传也存在着变异,同时,周围环境也在影响着生物进化方向。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研究更多的古生物化石,有问题可以及时找老师一起解决![设计意图]通过反复练习,同学们对研究化石的步骤有了较清晰的了解,本活动将放手让同学们实践,将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体会化石研究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索更多古生物化石的兴趣。【疑难解答】1.学生根据中华龙鸟化石、猛犸象化石推测生物形态时,容易表述不出来。教学课件上将中华龙鸟化石特征进行展示,方便学生根据特征来描述形态。2.学生根据推测出的中华龙鸟形态推测和哪种现代生物相似,会有多种多样的答案出现。允许学生有各自的想法,中华龙鸟可能是多种现代生物的祖先。选择鸟类来分析,最终得出因为与鸟类相似度较高,最终被命名为中华龙鸟。【教学后记】7.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材简析】目前,由于人类的一些活动,地球的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话题。本课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在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本课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梳理地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将话题聚焦到问题提出,引发学生的思考。主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目前为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正在采取的措施”和“制作“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海报”三个活动开展对是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从我做起并带动周围的人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研讨的三个问题均是对探索活动中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的过程,通72 过小组内和小组间的讨论交流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陈述观点的论据。其中第三个研讨问题,要引导学生从自己和身边人存在的不良行为角度进行分析,阐释保护生物多样性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引导学生将想法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学情分析】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尤其是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生物的多种多样已经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他们知道地球生物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体形庞大的鲸鱼、高耸的参天大树,也有肉眼看不到,需要借助放大镜乃至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生物分为很多类别,每一类别下又有许多许多种生物。通过探索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进一步的明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并且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带动身边的人一起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问题的研讨,知道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衣食住行等的重要资源。意识到人类不良行为使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威胁,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于保护地球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思维]能够结合实例,说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探究实践]在调查家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能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态度责任]在调查过程中,能持续关注野生动物和濒危植物的保护,从自身做起拒绝濒危动植物及其产品贸易,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难点]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有关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多媒体材料。[学生]1.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料;2.以及课前制作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海报。【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关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图片。1.展示:图片(美丽的地球家园以及多姿多彩的地球生物)感受生物的多样性。2.展示:图片(人类破坏环境、生物灭绝的图片及视频资料)感受人类一些行为对于生物、对于环境的破坏。3.提问: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怎么样进行保护?[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美丽的地球环境与被人类行为破坏后环境对比,从而引导学生去感受和思考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二、交流与讨论1.交流讨论课前查阅的资料(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资料,各组可以准备不同侧重主题的资料。(1)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查阅的资料,并整理记录准备汇报。(2)学生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过程中,体会生物多样性的意义。2.了解目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正在采取的措施(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课前查阅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的资料,自然保护区的介绍视频。(1)提问:人类哪些行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锐减?(2)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的措施,整理记录,准备汇报。(3)交流汇报小组所讨论的结果。72 (4)播放介绍自然保护区的视频。3.研讨:(预设5分钟)提问: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设计意图]通过生物多样性资料的讨论去感受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并了解目前我们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做法,以及我们能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三、展示交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海报。(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各组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海报。(1)小组展示并简单的交流自己海报,阐述海报设计的基本理念。(2)学生进行投票,选出自己心中认为最完美的设计海报。[设计意图]通过对课前制作的海报进行交流,让孩子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四、调查家乡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预设5分钟)1.提问:我们家乡有没有在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呢?课后了解一下我们家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现状,结合我们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介绍一下我们家乡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开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对于不足之处我们的想法和建议。[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家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在了解过程中,分析优点与不足,从而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参与家乡保护环境的行动。【疑难解答】在组织学生交流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时,大部分学生只利用五年级的食物关系来解释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怎样引导学生把思路打开,把新知识穿插进来呢?让学生从衣、食、住、行几方面说说一天生活中,都要和哪些动植物发生联系。可以借助气泡图,或者思维导图来梳理。在充分讨论动植物与人类生根的关系基础上,设想:如果缺少了生物多样性,人类生活会怎么样?引导孩子认识到虽然地球生物种类多样,但如果缺少一部分,会引起生态不平衡,最终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教学后记】单元复习【教材简析】《生物的多样性》单元是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共7课。第1-2课指向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第3-5课指向同种生物存在个体差异,即种群内生物的多样性;第6课指向认识古代生物的多样性,建立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的联系;第7课指向认识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意识到应保护生物多样性。本单元以研究生物的多样性为载体,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多样性、生物的遗传变异及生物进化等科学概念,学习二歧分类法等研究生物世界的多种方法,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校园里的生物比较熟悉,对生物的多样性的体会是比较充足的。但对单元里所涉及的科学概念: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等的理解还有欠缺。本单元立足于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以认识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为线索,从学生身边的校园生物入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以及种群内不同生物个体的千差万别,从而进72 一步构建地球生物丰富性及多样性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梳理单元知识,进一步巩固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科学概念。[科学思维]通过系统地整理单元主线,学会单元复习的一般方法,学会整理、分析和归纳。[探究实践]在单元梳理中,能用图画、文字的方式来整理单元主线,能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态度责任]通过单元整理,养成自觉复习、温故知新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巩固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科学概念。[难点]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并能用所学解决相关科学问题。【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学生]1.记录本。【教学过程】一、结构梳理、聚焦主体(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课件出示单元主体结构教师板书:材调查校园里的生物、研究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单元主体结构,建立联系的观点开展学习。二、回顾单课,夯实概念(预设3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第1课与第2课:(1)调查校园里的生物,首先明确调查任务——调查校园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根据任务制订详细的调查方案,并设计出调查记录表;然后按照小组数量划分校园的调查区域,通过“汇总交流”整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教师板书:调查(2)制作出校园生物分布图:校园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科学调查活动。让我们了解校园生物的种类,更认识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教师板书:制作生物分布图2.第3课:(1)认识遗传和变异:我们通过比较凤仙花和桑叶两种后代与亲代的异同,植物的后代和亲代之间既有许多相似的特征,也都有一些不同。我们把生物后代和亲代非常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这种现象叫变异。(2)通过查阅孟德尔及其遗传变异研究的相关资料,了解孟德尔及其关于遗传变异的研究;教师板书:植物3.第4课:我们通过比较动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和给各类动物增添成员的活动,了解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体会动物世界普遍存在遗传变异现象。从植物和动物角度研究时,我们主要运用了观察与比较的方法和查阅资料的方法开展研究生物的多样性。教师板书:动物4.第5课:通过“一次班级相貌普查”活动,观察了我们的眼皮、耳垂、前额发际、下颌等相貌特征;认识到: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状组合,会有相貌不同的人。教师板书:人类5.第6课:从古代生物的角度展开研究,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所以生物都拥有共同的祖先,这就72 是40亿年前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单细胞生物。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对比了恐龙化石、猛犸象化石和现代大象的异同,发现古代生物和现代生物具有一定的联系,一些现存生物与古代生物相似。在研究古代生物多样性时,化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教师板书:古代生物6.第7课:人类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都和生物的多样性息息相关。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材料、药物材料、工业原料等。但是由于人类的一些活动,地球的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巨大威胁。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世界各地都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建立植物种子库和花粉库、建立动物精子库、颁布相关法律法规等。教师板书: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建立植物种子库和花粉库等[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单课点切入——梳理单元概念体系——联系生活实际”这一系列环节,通过上个环节的以“全”拆“点”,载通过这个环节以“点”促“全”,注重培养学生从“总分”到“分总”的科学复习方法。【疑难解答】在作业本第二单元单元练习的第11题、第12题中涉及到了动物分类的一种类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但是学生学习的动物分类中没有涉及这种分类方法,怎么办?在开始单元练习前,教师可以适当拓展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方法。第11题、第12题对这个概念的考查比较综合,教师在概念补充后要加以适当练习。【教学后记】第三单元宇宙1.太阳系大家庭【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1课。之前的教材对日、地、月系统有一些阐述,本课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研究太阳系这个“大家庭”。在聚焦部分,本课通过问题“除了太阳、地球和月球外,我们还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天体?”来唤醒学生对太阳系的原有认知,引发学生对于太阳系这个系统的大小、空间等问题的思考,为学生接下来全面认识太阳系奠定基础。探索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一是让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添加自己所知道的天体,补充完善太阳系的天体信息。二是了解太阳,让孩子通过各种手段搜集关于太阳自身的一些特点。三是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通过研讨两个问题“太阳系大家庭中都有哪些天体?这些天体各有什么特点?”将太阳系的一些信息进行补充整合,让孩子知道太阳系是怎样的一种天体系统。最后教材用比较特殊的天体彗星做为拓展部分,再次提高孩子探索太阳系的兴趣。【学情分析】很多学生对于太阳系有所了解,但是之前的了解很多学生只是信息非常的琐碎,本课通过学生的广泛搜索、收集资料和集中研讨,让孩子对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深入了解太阳系中的一些天体等。72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和太阳系。[科学思维]用分析、讨论的方法,能丰富、修正、完善原有对太阳系的认识。[探究实践]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能用图画的方式来描述太阳系。[态度责任]在了解太阳系过程中,能持续关注其他天文现象,增进对探索宇宙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分析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和太阳系[难点]能够根据资料画出相应的太阳系天体图。【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班级汇总图。[学生]1.课前收集的关于太阳系及太阳系中各天体的资料;2.每人一份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回顾引入(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班级汇总图1.回顾太阳、地球、月球三球的关系和主要特点,明确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是一颗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2.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太阳系大家庭》,板贴班级汇总图3.提问:“除此之外,太阳系中还有哪些天体?”学生根据他们的原有认知进行回答,引发学生间的交流和思考。[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引入太阳系,并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畅谈对太阳系的认识,通过交流引发学生对探索太阳系的浓厚兴趣。二、认识太阳系(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记录单1.画一画你知道的太阳系。(1)根据自己的了解,画出太阳系。(2)画好后,小组讨论并修改、补充。2.了解太阳。(1)小组提取太阳相关信息。小组为单位,共享组员收集的资料,阅读、研讨、提取太阳相关信息。要求按信息重要程度进行排序。(2)太阳信息发布会。小组按信息重要程度进行汇报,其他小组倾听、补充,并修正太阳系图。(预设:小组上台汇报小组分析整理后的资料;教师提醒其他小组倾听并及时增减汇报资料。)(3)教师根据学生提取的信息,综合太阳的基本信息,播放太阳的基本信息课件。综合信息:太阳系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受太阳引力作用而环绕其运动的其他天体在内的天体系统。太阳位于该系统的中心,并以其绝对优势的质量(约占该系统总质量的99.86%,其他一切天体只约占0.14%)所产生的巨大引力,像原子核对周围电子一样,控制着整个系统。同时太阳还是整个太阳系中唯一能够自身发光的天体。它所发出的光和热,照亮和温暖着整个太阳系。太阳黑子、日冕等太阳活动可能会引起地球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4)根据学生的兴趣,教师适量介绍太阳其他一些信息,并引导学生想深入探究,互联网搜索和收集资料是科学探究一种很重要的方法。3.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1)在太阳系中除了太阳,还有许多其他的天体。让学生说说知道的天体。(2)根据汇报,教师记录补充班级汇总图(月球、金星、木星、流星、小行星等)并对应介绍教材中一些天体情况,学生修正太阳系图。有些天体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但有些天体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还能观72 察到。[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提取相关信息,并能通过不断整合的资料,不断地丰富、修正、完善太阳系图。三、交流、研讨对太阳系及太阳系中的各天体(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记录单1.小组讨论:太阳系有哪些天体组成?小组汇报交流:太阳系中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等天体,它们都是行星,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冥王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矮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有些行星也有卫星环绕它们运行;太阳系中还有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小天体。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2.通过刚才的课件以及自己的资料,说说这些天体各有什么特点?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及时在班级汇总图中表示出来,学生修正太阳系图。[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太阳系中的一些重要成员,并通过不断完善太阳系图来更全面的认识太阳系。四、认识彗星(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记录单彗星是一种绕日轨道十分特殊的天体,我们通过课件来了解一下,请大家看看彗星有什么特殊之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件了解太阳系中的特殊成员彗星,感受宇宙中有许多神秘而又精彩的现象。五、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通过今天的探究我们了解了太阳系大家庭的哪些情况?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奥秘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更深一步的去探究。[设计意图]通过对太阳系的总结,让学生对太阳系有一个更客观的认知,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宇宙的兴趣。【疑难解答】1.学生收集的资料太多,如何让学生从大量的详细的资料中提炼出我们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资料收集内容范围,其次汇报前要求学生进行内容的主次排列,最后汇报时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倾听及时删减自己的汇报内容。【教学后记】2.八颗行星【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2课。第一课已对太阳系有了初步介绍,这一节课中进一步对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一些探究。聚焦部分通过两个提问,考察上节课的内容和指出本课研究的方向。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相差比较大,大小相差也比较大。二是给八颗行星排序。这个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将数据进行一一比较,再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重组和排序。给八颗行星排序能够让学生更直观72 地认识到八颗行星排列和大小的规律。三是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这个活动是这一课的主要内容。研讨部分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交流处理数据的方法。处理数据是一个难点,所以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处理数据的方法不同,制作模型的效率也会不同。第二个问题的研讨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教科书中的示意图与真实的太阳系相差甚远。学生能够体会到根据数据来建模的客观性。拓展部分,教材通过木星及其卫星的观察将观察活动延伸到课外,同时让学生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工具的进步,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逐渐深入。【学情分析】学生对太阳系有了初步认识,知道太阳系中的主要组成天体。但对于太阳系中主要行星的分布情况,绝大部分学生局限于教材中的太阳系示意图,不知道真实的太阳系与此相差甚远。本节课通过数据建模让学生体会到数据建模的重要性和客观性。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求真力。【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科学思维]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探究实践]在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的过程中,认识到建立模型的重要性。[态度责任]在了解八大行星过程中,能持续关注其他天文现象,继续增进对探索宇宙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八颗行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模型。[难点]建模过程中学生对于各组数据的处理。【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一米长的软皮尺[学生]1.一米长的软皮尺2.签字笔3.学习单。【教学过程】一、回顾引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课件出示太阳系示意图,提出问题:太阳系的八颗行星有哪些?学生作答,教师继续追问:八颗行星是如何排列的呢?[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太阳系,引导学生回忆八颗行星的名称并引领学生对八颗行星由个体到整体的认识。二、处理数据,建立模型(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软皮尺、签字笔、学习单1.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出示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请学生分享从表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找到距太阳“最近”和“最远”的行星。根据八颗行星的赤道直径数据找到“最大”和“最小”的行星。2.给八颗行星排序。(1)仔细观察八颗行星基本数据表,按要求在课本中给八颗行星排序。方法1:按离太阳的远近排序。方法2:按直径大小排序。(2)交流八颗行星排序。3.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1)小组讨论:如何确保八颗行星都能排列在皮尺上,距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应该排列在哪一个地方?0刻度是代表什么?(预设:行星均可用圆圈或圆点表示,再写上名称,虽然八大行星的基本数据表中有行星直径大小的数据,但是行星直径大小相差巨大,无法在皮尺上呈现,行星直径大小的数据无须处理。)(2)学生将处理后的数据填写在学习单上,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将八颗行星标记在皮尺上。(3)将完成后的八颗行星位置图黏在黑板上,比较太阳系示意图说说有何不同。[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数据感受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远近,体积大小都相差很大。同时在72 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后能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三、激情研讨(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学生交流:你们是如何处理数据的?有什么体会和发现?(预设:处理数据的方法不同,制作模型的效率也会不同。因为处理数据是一个难点,学生可以充分交流各小组处理数据的方法。)2.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全班制作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或问题?[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发现,我们所看到的太阳系图片与真实的太阳系相差得太远,实际上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实在差异太大。根据数据来建模,学生就能够体会到建模过程的客观性。四、小结、拓展(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习到了什么?布置课外观察活动:观察木星,如果有条件的同学可借助工具观察。[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的总结,让学生对太阳系八颗行星有一个更客观的认知,并通过课后观察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宇宙的兴趣。【疑难解答】1.学生建立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会一样吗?针对八颗行星的实际数据,学生在建立八颗行星位置模型时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学生处理数据的方法不同就会出现八颗行星的位置不同。在学生交流如何处理数据时,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各小组处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处理数据的方法不同,制作模型的效率也会不同。【教学后记】3.日食【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3课。前两节课已对太阳系有了初步介绍,这一节课中进一步通过日食这一天文现象,展开对太阳系中天体位置和天体运动的研究。聚焦部分通过提问,调查学生是否有过观察日食的经历,对日食有多少了解。这是对学情的一次检测。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模拟太阳、地球、月球的三球运动,引导学生发现在某一个特殊时刻,太阳、地球和月球有可能会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二是通过三张不同大小的圆纸片,模拟日食形成过程。这个实验通过从圆纸片上开孔观察,模拟了地球上的观察角度,降低学生空间想象难度;三是将两种不同地月距离的观察结果汇总,感受近大远小的道理,并理解看到的天体大小并不能反映它们真实的大小比例关系。拓展部分介绍了金星凌日这类其他行星遮挡太阳的天文现象。通过与日食现象相比,加深学生对天体相对大小、相对距离、相关位置关系的理解,建立宇宙的空间观念意识。【学情分析】日食这一天文现象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趣,很有吸引力。不少学生都听说过,且对日食的形成原理有一定的认知,但真正有过观测经历的实属少数。本节课通过模拟实验来理解和验证日食形成的原理。通过前一节课的铺垫,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宇宙空间想象能力,来想象整个太阳系的天72 体运动形式和天体位置关系。【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日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并了解日食形成的原理。[科学思维]通过模拟观测日食的形成过程,并日食现象的产生进行推理和解释。实践探究:能使用简单的模型,对天文现象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细致记录和说明,对形成原理进行大胆想象和推测。[态度责任]感受到模拟实验对天文研究的重要作用,对天文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日食现象,理解日食的形成原理。[难点]能够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班级记录表。[学生]手电筒、地球仪、乒乓球、三张颜色和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支架、双面胶、学习单。【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日食的照片,日地月的模拟运动动画1.谈话:观察过日食吗?知道日食是怎么发生的吗?学生畅谈对日食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相关观察经历,例如日食如何观察,日食的现象是怎样的,日食发生的原理,日食持续的时间等等。教师通过学生回答掌握学生对日食的认识层次。2.板书课题:日食。[设计意图]通过对话了解学生对日食现象的认知程度,通过讨论激起学生对日食现象研究的浓厚兴趣。二、模拟研究日食现象:(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手电筒、地球仪、乒乓球、三张颜色和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支架、双面胶、学习单、记录表(一)模拟三球运动1.学生四人一组,借助手电筒模拟太阳发光,地球仪模拟地球,乒乓球模拟月球。其中1人将手电筒的光照向地球,1人模拟月球围绕地球公转。2.交流讨论:在运动过程中,观察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位置关系,特别是有没有比较特殊的位置关系。(预设:在某一个特殊时刻,太阳、地球和月球有可能会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手电筒的光线有可能会被挡住。)(二)模拟日食1.思考:当太阳、月球、地球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真的能完全挡住太阳吗?2.模拟实验(1)实验材料安装摆放:用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纸片分别代表太阳、月球、地球,用夹子固定到支架上,并适当调整高度,使三者的圆心在同一高度上。地球与月球较近,太阳放在较远的位置,三者摆在一条直线上。(2)开孔观察:在代表地球的圆纸片中心开一个小孔,模拟从地球上观察的视角。通过小孔,观察月球和太阳的遮挡情况。(3)模拟远近两种距离观察:先将月球放到距离地球较近的1号位置。(预设:恰好能观察到月球刚好完全挡住太阳)。再将月球放到距离地球较远的2号位置(预设:太阳有一小圈没有被月球遮挡,露出细细一圈环状)。(4)记录观察结果:用斜线阴影表示两个位置太阳的遮挡情况,并画在圆纸片上。72 (三)汇总观察结果1.汇总观察结果学生将代表1号位置(近)和2号位置(远)所看到的日食现象圆片纸张贴在班级汇总表中。2.研讨1: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到日食现象了吗?远近两个位置分别得到了什么观察结果?(预设:观察到了日食现象。在较近的1号位置,整个太阳都被完全遮挡,整个圆纸片都画了阴影。在较远的2号位置,太阳中间大部分都被遮挡,露出外面一圈环状。)3.教师课件出示:1号位置发生的现象称为日全食,2号位置发生的现象称为日环食。如果没有在中心线上观察,还能看到部分遮挡的日偏食。4.思考:月亮比太阳小很多为什么能完全遮挡住太阳?(预设:月球虽小,但太阳距离非常远,近大远小关系,使得月球能完全遮住太阳。)教师课件出示:太阳的直径大约是月球的400倍。地平均距离和月地平均距离恰好也是大约400倍。如此一来,当我们从地球上观察时,两者的大小非常接近。5.研讨2:你觉得太阳系是一个怎样的天体系统?(从位置、大小、距离等方面说一说)(预设:太阳系非常巨大,不同天体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从地球上观察到的结果,远不能反应它们真实的大小关系。)[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测宇宙天体相互运动产生的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模拟实验也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并对模拟实验的结果进行推理和解释。三、趣味拓展(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进一步了解日食:(1)日食出现的时间。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此时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2)日出出现的种类和频率。日食一般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日食每年都会发生2-5次,但由于能观测到的地点很有限,而且观测地点每次都会发生变化,所有同一个地点要隔好几年才能看到一次日食。2.认识金星凌日(1)什么是金星凌日金星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恰巧三者排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出现金星凌日天象。凌日现象发生时,地球上的人们会看到金星在太阳的圆面上缓缓移动,从太阳的东侧边缘进入,最后从太阳西侧边缘移出。但是凌日现象发生时,金星看上去只有一个小黑点。(2)研讨:为什么金星直径与地球差不多,但看上去却这么小。(预设:金星距离地球比月球距离地球要远得多。)[设计意图]补充日食的其他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日食现象有更全面的了解。对比金星凌日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日食奇妙与特殊。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日食的形成原理。通过与金星凌日现象的对比,我们再次感受到在太阳系中,各个天体之间的距离极为遥远,它们的真实大小与我们平时所观察到的差距极大。[设计意图]通过对一些天文现象的对比了解,对太阳系的宇宙空间有一个初步感知。【疑难解答】1.学生在做模拟实验时,日、月、地每次都能在同一条直线上,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却一年仅有几次呢?月球绕地球旋转的圆面,并不是水平的,而是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的,这使得月球每次旋转到日地之间,有时位置偏上,有时位置偏下,而正好居中并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几率却很低。2.日食每年都会发生,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很少呢,很多学生表示从来没有看到过?72 日食虽然每年都能发生好几次,但能观测到的区域却不大。整个地球那么大,每次日食只有一小部分区域的人们能看到。而这一小部分区域的人,大部分只能看到日偏食,如果不注意的话天空变化不大。只有更小部分区域可以看到整个天空变暗的日全食。再加上天气等因素,最终亲眼目睹到日食现象的几率就变得非常小了。【教学后记】4.认识星座【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4课。从本节课开始,教材通过两课时开展对星座的学习和认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星座,并通过北斗七星模型的建立,去客观真实地了解星座并建立星座的正确概念。聚焦部分通过提问,调查学生对星座的前概念和原认知。学生的星座概念很多是通过神话故事,动画作品,星座运势等非正式的学习渠道,缺乏科学性。探索部分分为两个个环节:一是初步了解星座。通过介绍星座的由来,强调星座是人类认识星空的产物,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仅此而已。二是建一个星座模型。将小球用长短不同的细线悬吊在一些特定的位置,通过照射投影出北斗七星的样子。但随着照射角度的变化,七颗星星投影组成的图案也随之变化。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研讨分析观察结果的成因,通过这样的模型让学生了解到星座只是不同远近不互相干的一些星星在夜空的组成的图案而已,并非神话传说中的神仙或动物的塑像,更不能决定人的命运,建立起星座的客观认知。拓展部分引入了“光年”这个科学词汇,并一一介绍了北斗七星七颗恒星与地球的距离,给学生带来震撼的同时,使得学生对宇宙的空间产生新的认识。【学情分析】本节课虽不是学生初次听说星座这个词汇,但学生对于星座的认知往往受到现实生活中一些错误概念的影响,需要教师通过引导,为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同时,星座的知识已跳脱太阳系,来到了更广阔的宇宙空间。这也学生需要发挥更充足的空间想象能力,让自己逐步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模型走向宇宙空间,建立起正确的星座概念【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模型观察,认识到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星座的图形也会不同。[科学思维]展开空间想象,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科学实践:制作星座模型,通过模型进行观察想象,对观察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到建立模型的重要性。[态度责任]对天文知识充满探究欲望,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越来越多。【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星座模型,建立星座的正确概念认知。[难点]对星座模型不同视角的观察结果,进行合理推理并作出解释。【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班级记录表。[学生]纸板、细线、橡皮泥、手电筒、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预设5分钟)72 材料准备:天空星座图1.谈话:你知道哪些有关星座的知识?是如何知道的?学生畅谈对对星座的了解。教师课件出示:为了方便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出不同的区域。根据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他们命名。天空中这些被人们分成的许多区域就称为星座。2.板书课题:认识星座。[设计意图]通过对话了解学生对星座的了解程度,通过讨论激起学生对星座研究的浓厚兴趣。二、认识星座:(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纸板、细线、橡皮泥、手电筒、记录单等(二)认识星座1.教师课件出示:为了方便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他们命名。天空中这些被人们分成的许多区域就称为星座。2.展示全天88星座图:不同的国家一开始对星座的划分有所不同,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统一将全天星空划分为88个星座。3.小结:星座是人类认识星空的产物,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并非什么神话传说中所谓的神仙或其他动物的塑像,更不能决定人的命运等。(二)建一个星座模型1.课件展示:北半球天空最重要的星象之一:北斗七星2.建立北斗七星模型(1)模型制作:找一张边长为5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纸板,按图所示打上7个小孔。在1~7号小孔上分别挂上15厘米、12厘米、15厘米、17厘米、27厘米、27厘米、14厘米长的细线,并在细线下端挂上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小球。(2)投影观察:将模型悬挂,用手电筒从不同的角度照射,投下一组影子,并将多组投影记录下来。(3)说一说你的发现。(预设:不同角度投影的结果不同,当手电筒从正面照射时,投影的结果正好是北斗七星的勺子形)(三)研讨1.研讨问题1:我们画下来的星座图像相同吗?为什么会不同呢?学生将不同视角的投影结果汇总,比较各个投影图像的区别,讨论产生区别的原因。(预设:不同角度产生的投影结果各不相同,有些小球影子靠得更近了,有些小球的影子离得更远了。这是因为视角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2.研讨问题2:哪一个图像和北斗七星的形状相同?(预设:当模型按设计图摆放,并从正面照射时,橡皮泥小球的影子构成了一个北斗七星的勺子形。)教师补充,这个角度正是从地球看过去的角度。3.研讨问题3:建立星座模型的活动给了我们什么启发?我们对星座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生畅言自己对星座新的认知。教师补充:在用投影机的光从不同角度照射星座模型时,我们看到的七颗星组成的不同图形,就如同我们坐在宇宙飞船上绕这七颗星转动一周所看到的不同景象。[设计意图]借助模型,对宇宙空间的天体进行不同角度的模拟观察,让学生感受到宇宙空间中不同视角的观察结果,意识到星座中各个恒星之间是没有关联的,星座图只是一种人为想象图形。三、趣味拓展(预设:3分钟)72 1.认识距离单位“光年”:北斗七星的七颗星分布在距离我们几十到一百多光年远的宇宙空间里。光年: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一般被用于衡量天体之间的距离。意思指: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线经过一年时间的距离。光速大约是30万千米/秒,那么一光年大约是94600亿千米。2.了解北斗七星中七颗恒星距离地球的实际距离。摇光距离地球约101光年,开阳距离地球约78光年,玉衡距离地球约81光年,天权距离地球约81光年,天玑距离地球约84光年,天枢距离地球约124光年,天璇距离地球约79光年。[设计意图]补充光年等天文知识,让学生对北斗七星的七颗恒星有更具体的了解,再次认识到七颗恒星并不在同一平面空间上,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星座的由来,了解了星座的形成。一个星座实际是由远近不同、没有关联的恒星在天空中组成的视觉图像而已。星座是人类认识星空的产物,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并非什么神话传说中所谓的神仙或其他动物的塑像,更不能决定人的命运。[设计意图]通过对星座图形由来的总结,让学生对星座有一个更客观的认知。【疑难解答】1.学生对这个模型为什么要这样建立产生疑问,这七个小球的悬挂点位和悬挂长度是如何确定的?这是以地球观察的视角,根据七颗恒星距离地球的实际方向和距离得出的模型制作点位。2.尽管使用了模型观察,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一下子对复杂的模型观察结果难以认知。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简单的器材,例如三颗小球,从教室里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三颗小球,有的呈一条直线,有的呈三角排列,有的排列紧密,有的排列松散。在宇宙空间中,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结果不同,而星座图形只是从地球的视角上得到的观察结果。【教学后记】5.夏季星座【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5课。本节课在初步认识星座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星座寻找方向,认识夏季的主要星座,以及借助活动星盘观星。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思考星座的作用以及如何认识星座,让学生对星座的意义有进一步的思考。探索部分分三个环节,一是利用星座寻找方向,学习如何借助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确认正北方向。这对整个星空的方位确定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二是认识夏季的主要星座,通过寻找亮星的方式,分别认识织女星、牛郎星、天津四这组成“夏季大三角”的三颗亮星。在此基础上认识这三颗亮星所在的天琴座、天鹅座、天鹰座这三个星座。在教学中,也引入了关于星座的一些传说故事,增加趣味性。三是利用活动星盘观星,将星座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至课外。研讨部分共同讨论“认识星座有什么作用”以及“有哪些辨认星座的方法”这两个问题,强调星座的天文地理意义,避免学生被一些错误的星座知识影响。【学情分析】本课在学生认识了星座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会利用星座找方向,认识夏季72 主要星座的特征,最后利用活动观星盘观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开展观星活动。特别是现在的城市夜空观星条件普遍比较差,在教学中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借助工具开展观星交流活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认识天鹰座、牛郎星等夏季的主要的星座及亮星,了解星座命名的产生。[科学思维]能根据北斗七星的位置,找出北极星,通过特征观察,辨认出不同的星座。科学实践:在星图上认出北斗七星,找出北极星的位置,掌握星盘的使用方法,在夜空中寻找相应的星座。[态度责任]培养观星等天文活动的兴趣,意识到星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空活动的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认识夏季主要星座。[难点]学会星座辨认方法并运用到实际中去。【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星座图片、观星软件。[学生]活动星盘。【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夏季星空图1.谈话:夏季是观察星空的好季节,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一些星座,那星座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畅谈星座的作用。教师课件出示:在古代,星座是人们观测天象和夜间辨别方向的重要工具。例如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识方向。思考: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天空中的星座。2.板书课题:夏季星座。[设计意图]通过对话了解学生对星座用途的了解,通过讨论激起学生对夏季星座的浓厚兴趣。二、认识夏季星座:(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活动星盘,观星软件等(三)利用星座找方向1.认识北极星: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别方向,可是北极星是一颗不太亮的星,但我们可以利用北斗七星较容易地找到它。2.教师课件出示北极星、北斗七星及大熊星座的图片,认识大熊星座。思考讨论:如何通过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3.教师课件出示:由北斗七星勺子前端(勺口)的两颗星连线向外延长约5倍的距离,就能找到北极星。(二)认识夏季星座1.出示夏季星空图,教师提供认识星座的一些方法。(1)定方向。(2)找明显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图中的星座有何明显的标志?(3)找亮星,定星座。织女星、牛郎星和天津四是夏季星空中有名的亮星,形成一个三角形,被称为“夏季大三角”。找到它们,也就找到了天琴、天鹅、天鹰三个星座。2.教师介绍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然后再请学生说一说天琴、天鹰星座的主要标志是什么。(预设:织女星下方有四颗较暗的小星,牛郎星左右两侧各有2颗较暗的小星。)3.通过找亮星,寻星座的方法,教师介绍心宿二及所在的天蝎座。(三)学习使用活动星盘观星1.学习如何使用活动星盘72 学生准备好事先制作好的活动观星盘。教师讲解活动观星盘的使用方法:将活动观星盘举过头顶,并转动观星盘,让盘上的“北斗七星”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处于大致相同的方位,根据盘中的星座来认识天上的星座。。2.课外观星根据学生情况成立班级观星课外小组,并在适当时间组织几次观星活动。教师强调有关课外观星的安全事项。[设计意图]通过星座寻找方向,认识夏季主要星座,学会使用星盘观星等教学活动,充分激起学生研究星座的兴趣,了解更多关于星座的知识。三、研讨星座的意义(预设5分钟)1.研讨问题1:认识星座有什么作用?教师给出具体情景:例如在一望无际的海上,在一片荒芜的空地。学生展开讨论思考,(预设:寻找方向,神话故事,预测未来等等。)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肯定,对错误的回答进行正确引导。2.研讨问题2:我们有哪些辨识星座的方法?学生回顾认识星座的主要方法。(预设:定方向,找明显特征;找亮星确定星座。)[设计意图]通过思辨,让学生对星座的产生和意义建立起客观正确的认识。四、课后拓展(预设:3分钟)1.手机观星:教师投屏观星软件,介绍软件的使用方法。安排学生利用观星软件进行观星。[设计意图]调用现代化的观星工具,拉近了学生与星座的距离,让更多学生感受星座的魅力。五、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夏季的一些主要星座,并学会了活动星盘和观星软件两种观星工具,希望大家在课后利用好两种工具,积极开展观星活动,并做好观星记录。【疑难解答】1.学生对星座的认识,不少都根深蒂固地停留在星座运势上,缺少对星座的正确认知。首先要向学生充分解释星座的产生和命名缘由。其次要向学生解释,类似占星术其实就是一种西方的迷信活动,由于古人对宇宙缺乏认识,有时就会通过各种联想将很多未知的事物与天空中神秘的星座联系起来。2.学生对天鹰座、天鹅座、天津四等几个名字经常要搞混。星座和恒星的命名,有的沿用了古代中国的命名方式,有的是西方的命名方式,它们一般都出自古代的神话传说。其中牛郎、织女、天津都出自中国古代神话,天津是中国古代星官(类似星座的概念)之一,天津意为天河的渡口,牛郎织女相会,就要通过“天津”这个“天河渡口”才能实现。而天鹰,天鹅,天琴,则都是出自古代希腊的神话传说。【教学后记】6.浩瀚的宇宙72 【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6课。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日、地、月系统,并逐渐了解了太阳系。本课将引发学生思考,太阳系以外的银河系是一个怎样的星系?并扩展到银河系以外的星系,引发学生对宇宙的结构和空间的想象。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认识银河系,用一系列数据来说明银河系的规模,并给出了银河系的“侧视图”和“结构图”,当学生有了前面学习太阳系的空间感之后,再来认识银河系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二是建立银河系模型,学生将根据银河系的“侧视图”,利用陀螺、纸片、米粒、胶水等材料建立银河系模型;三是拓展认识河外星系。学生通过对河外星系的了解,认识到银河系并非宇宙的边界,银河系外还有广阔的宇宙空间,体会到宇宙的浩瀚及无穷魅力。【学情分析】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日、地、月系统,并逐渐了解了太阳系,但是对整体的宇宙系统概念相对模糊。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想象能力,并能用简单的词句进行描述和表达,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及模拟活动,知道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系统,认识到宇宙的运动状态是不断变化着的、膨胀着的,其组成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科学思维]用模拟的方法,能类比概括出银河系的部分基本结构和特征。[探究实践]在制作银河系模型过程中,能够利用简单工具模拟出银河系部分基本结构并对模型进行评价和改进,而且能够根据模型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态度责任]在建立模型过程中,能认识到模型建设的重要性,能意识到宇宙的运动性和变化性,增强对宇宙科学的探索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对宇宙的结构和运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概念。[难点]学生能根据已知银河系的结构作出模型,并可以对宇宙结构进行想象和描述。【教学准备】[教师]1.班级记录表。[学生]1.陀螺、纸片、米粒、胶水;2.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畅想宇宙(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星空、宇宙的图片。1.课件出示星空、宇宙天体的图片引导:天空中的每一颗恒星都类似太阳一样发光发热,也有可能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看星空我们就知道有许多这样的系统。同时,我们的太阳系属于一个恒星集团——银河系。2.激发学生对银河系或宇宙的兴趣提问:银河系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星系?宇宙中还有类似的星系吗?宇宙有多大?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宇宙进行小组交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星空、宇宙的图片,激发对宇宙的好奇心,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星系或宇宙。二、认识银河系(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课件、陀螺、纸片、米粒、胶水、学生活动手册。(一)初识银河系1.介绍银河系教师介绍银河系的基本情况和数据,出示银河系的“侧视图”和“结构图”,标记出太阳在银河系中的大致位置。(PPT图片)2.学生交流思考72 (1)提问:你觉得银河系像什么?你能描述银河系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吗?你认为宇宙有多大?假设外星人给我们写信,通讯地址的层级关系是怎样的?(2)学生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分享交流。(3)老师总结:老师概括性总结学生观点,客观描述银河系各部分结构,科普光年的概念,梳理宇宙结构,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认知。(二)制作银河系模型1.教师出示制作银河系模型材料:陀螺、纸片、米粒、胶水2.讲解制作方法,学生观察在纸片上模拟画出银河系的“核球”和几条“旋臂”,把一些米粒粘在纸片上,模拟银河系的“恒星”,最后把纸片固定在陀螺上旋转,可播放制作视频共学生参考。3.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开始制作4.提问:你能对照书本上的“侧视图”再观察你的模型么,有什么新的发现可以和同学分享?5.引导学生根据“侧视图”对自己做的模型提出问题,将问题记录在活动手册上(三)初识仙女星系1.出示课件相关资料和图片引导: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很多,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2.初识仙女星系,出示相关图文资料介绍仙女星系的基本情况,出示仙女星系的“侧视图”,是类似于银河系的旋涡星系,介绍仙女星系的基础数据,展示图片。3.提问:你能说说仙女星系的结构特点么?它与银河系有哪些相似哪些不同的地方?4.引导学生发言并互评,老师最后总结[设计意图]在自主模拟制作银河系前,引导学生了解银河系基本结构,展示制作方法、记录及注意事项。在实践活动时,教师随时给予学生指导,方便后续交流及拓展认识河外星系。三、认识河外星系(预设:3分钟)1.资料拓展展示更多河外星系和宇宙的视频、图片资料。例如大麦哲伦星系、猎犬座星系等等。3.提问:结合资料畅想宇宙有多大?宇宙活动是怎样的?[设计意图]衔接上个环节最后的仙女星系,利用图文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利于激发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小结:宇宙充满着活力,宇宙中的天体在高速运动着,恒星还在发生着变化。[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不断思考,利于激发对宇宙科学的兴趣。【疑难解答】1.学生在初识银河系后对银河系大小、质量等物理特征好奇,教师怎样通俗易懂的解释?在小学阶段教师不必让学生记住天体的物理数据,而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多大”“多重”。例如将地球的质量看成是一只小蚂蚁的质量,那么银河系的质量可能就是一辆卡车的质量。教师最后还是应该告诉学生具体的数据,规范知识的科学性。2.学生对宇宙天体特征的概括描述回答不规范,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的课堂回答非常口语化并不利于后续的科学学习,教师应该在他们回答问题前举例,先说一个规范的例句,并鼓励学生模仿例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在课堂小组作业中潜移默化这种规范描述,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说一说。【教学后记】7.浩瀚的宇宙72 【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7课。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一个几千年历史的过程的,聚焦部分节引导学生回顾人类探索宇宙的方法,以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探索宇宙的方法发生的变化。探索部分分为两个环节:一是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教科书选用了一系列图片展示了这样的历程;二是了解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目前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可让学生搜集我国在宇宙探索方面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研讨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各小组所梳理、提炼的信息进行交流和汇报。【学情分析】在本单元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宇宙的各个部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本课需要学生收集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同时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知识进行统整。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索宇宙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甚至牺牲,从中感受到科学家对待未知世界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收集能力,并能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了解人类通过改进技术和工具,不断地认识和探索宇宙的过程。[科学思维]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探究实践]通过多途径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能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态度责任]在了解宇宙知识的过程中,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逐渐拓宽与加深,增进对宇宙探索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以及我国在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难点]学生能理解对宇宙的探索是循序渐进,无止境的过程。【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等。[学生]1.关于人类探索宇宙的纸质、图片、视频等资料。【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引发兴趣(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资料1.引导语:自从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对身处的宇宙充满了好奇和浓厚的兴趣。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呢?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如何帮助人类更好地探索宇宙的呢?2.学生自由分享。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探索宇宙的方法发生了改变,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宇宙的知识,说出对宇宙探索方式的了解,暴露前概念,激发对本课学习的兴趣。二、探索知识、梳理资料(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资料、图册图卡、记录单等1.出示人类探索宇宙的相关资料(或提供相关的网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教师提示学生梳理以下两个方面的信息。(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古人观测天象,建造天文台;望远镜的发明与改进;航天时代的发展。(2)了解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宫”空间站、“嫦娥”系列探月卫星、“玉兔”号月球车等都顺利实施。对未来的规划等。72 2.提问:我们应该提炼哪些信息?提炼出来的信息怎样进行梳理?你能用时间线的方法大致排序吗?“神舟”“天宫”“嫦娥”“玉兔”分别对应我国哪项太空探索工程?(预设:载人飞船、空间站、探月工程等)3.学生将提炼的关键信息记录下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探索宇宙的知识,学会时间线的使用方法,在梳理资料时,教师随时给予学生指导,方便后续交流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三、提炼内容、表达感悟(预设18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资料、记录单等1.根据资料,组织学生研讨: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引导语: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丰富的资料,实际上是人类不停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研讨分享。(预设:对宇宙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科学家进行了伟大的探索)2.根据资料,组织学生研讨:我国在太空探索中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进行分享交流。(预设:人造卫星工程、载人飞船工程、射电望远镜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火星探测工程)师生小结: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未来,我国航天员还要开展登月考察。3.提问:你参加过哪些天文类的实践活动?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学生进行分享交流。教师建议:天文实践活动并非触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日常可以进行天文观测,相关书籍阅读,天文知识竞赛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在课外去天文科技馆、博物馆、研究院,或者参加一些天文的社团,丰富我们的知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完成资料的整理后,提炼出更深层次的知识,感受我国在太空探索中取得的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资料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使我们领略了我国在太空探索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宇宙无穷无尽,伟大的祖国对宇宙的探索也才刚刚开始,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将大大提升对宇宙的了解。[设计意图]开拓学生视野,认识到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过程,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的实践与学习。【疑难解答】1.学生在梳理资料时出现困难,尤其对时间线难以正确的使用,怎么办?面对较多的资料,学生梳理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可以按照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配,例如某一人或几人专门梳理某个古代,另外人梳理近现代,最后再将大家的梳理结果整合在一起即可。2.学生对我国太空探索工程兴趣浓厚,在课上不断询问,怎么办?准备一个简短的介绍视频,并向学生承诺,如果在本课学习结束后仍有时间富余,就通过视频的方式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如果时间没有富余,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发送给家长,在家中进行拓展学习。【教学后记】《宇宙》单元复习72 【教材简析】本节内容是来自于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在本单元主要是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认识太阳系大家庭、初步了解一些星座和星系,尝试建立了银河系模型,通过建构模型、推理想象,初步形成对宇宙的认识。整个单元主要分为三个板块:一是通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认识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及各自特点,感知八颗行星与太阳的位置关系;二是通过制作银河系和星座模型、借助活动观星盘及提炼相关资料,了解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三是讲述人类在探索宇宙的历程中,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此外,学生仅学习教材中的内容不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学情分析】回顾整个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对宇宙单元的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宇宙是一个系统,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构成;组成宇宙的星系或星体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分布在不同的宇宙空间并有不同的特征;宇宙是庞大的,但也是可以被人类探索、发现和认识的。对于每一节内容,学生基本能够掌握,但从整个单元的视角上,自己厘清课与课之间的关系,形成较完整的概念框架还有些困难,这就需要一节单元整理课帮助孩子们梳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单元的整理归纳,加深认识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及各自特点,意识到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科学思维]借助模型实验及思维导图的形式,回顾和反思探究宇宙的过程和方法。[探究实践]在单元整理归纳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宇宙相关信息;初步学会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初次尝试如何建立模型能更具解释力。[态度责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产生较浓厚的兴趣;通过资料的查阅和收集,感受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教学重难点】[重点]梳理宇宙单元的重要概念及关系。[难点]梳理宇宙单元的重要概念及关系。【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学生]1.学习单。【教学过程】一、导入:单元回顾(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提问:同学们,你们学完了宇宙单元,都学到些什么呀?(预设:太阳系、银河系、星座……)2.谈话:通过7课的学习,学到了很多宇宙方面的内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整个单元进行梳理回顾。(板书课题:宇宙单元整理)[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程度,把握学情有利于在单元整理归纳中更聚焦,让复习课进展更顺利。二、自主整理:宇宙单元(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学习单(一)自主梳理1.谈话:整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三个板块,哪位讲解员能给大家讲解其中一个板块?还有补充吗?2.自主梳理: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2个板块,完成相关知识的整理。你觉得可以如何着手梳理?3.小组交流展示,其他小组补充,教师巡逻指导。72 (二)整理太阳系相关知识1.提问:现在老师请整理太阳系的小组上台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其他小组仔细听看看是否有新的发现?2.教师呈现太阳系的思维导图(课件)(三)整理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相关知识1.提问:现在老师请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整理的小组上台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其他小组仔细听看看是否有新的发现?2.教师呈现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思维导图(课件)(四)整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相关知识1.提问:现在老师请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整理的小组上台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其他小组仔细听看看是否有新的发现?2.教师呈现人类探索宇宙的思维导图(课件)[设计意图]在自主梳理前,引导学生交流小组共同梳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提高梳理的效率。在自主梳理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学生指导,方便后续交流汇报。在自主梳理完成后,分板块交流补充思路会更清晰。三、拓展:探索宇宙(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视频1.视频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感受宇宙的奥秘无穷无尽。2.研讨:为什么要对宇宙的不断探索?(预设:促进人类发展等。)[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等方式,了解更更多有关宇宙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及探索欲望。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今天的学习,孩子们通过整理回顾了宇宙这个单元,但宇宙的奥秘不仅仅只有这些,有兴趣的孩子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设计意图]虽是复习整理课,也要让学生知道宇宙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疑难解答】1.学生在自主梳理的过程中,课堂时间不够,怎么办?本单元三个板块,让学生选择其中的板块进行交叉整理,先整理一个板块,如果有时间可继续整理第二个板块(具体课堂情况而定),全体学生参与交流汇报,以达到整个单元的整理与归纳。2.学生在自主梳理的过程中,梳理的不够好,怎么办?通过日常的教学以及前测提前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在学生自主梳理的过程中,进行及时有针对的指导。汇报交流注重分板块,让全班学生不断补充完善每一板块的内容,提高听课效率。3.学生在对宇宙好奇,问一些教师也是知识盲区的内容,怎么办?课堂上,可请其他学生进行答疑,教师及时指出其中的科学性;也可以如实回答,课后与孩子们共同研究相关宇宙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借机突出宇宙的奥秘无穷无尽,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欲望。【教学后记】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72 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观察厨房中常见物质的特征,并依据特征推测物质可能的用途。第二部分是学生收集、观察、分析厨房中常见物质变化的现象。第三部分是学生比较每种物质变化前后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科书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但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具有统摄性和基础性,在本单元后续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概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教科书的研讨部分是对本课学习的迁移和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本课所学内容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本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在“厨房”这个熟悉的地方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乐于观察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的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水”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感知到有些变化只会让物体的形态发生改变,但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本课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方法认识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构成物体的物质也会发生变化,即化学变化。但是,学生对不同的物质变化分析和判断能力不足,会有解释不清的情况,教师可以提供文字、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获取与物质变化特别是化学变化有关的信息。【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厨房里的常见物质及其变化,认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知道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区分不同的物质变化。能运用证据说明自己的观点。[探究实践]对厨房中的物质特征及其变化进行观察描述,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并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态度责任]通过观察厨房物质及其变化的活动,发展探究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厨房中的常见物质,描述其特征、用途及发生的变化。[难点]能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课前对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变化进行拍摄,辅助学生观察物质变化的过程。[学生]1.水、食盐、玻璃杯、铁锅、苹果等厨房中常见的物质;2.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课件出示课本、桌椅、食物、动植物等图片。提问:这些都是什么?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2.讲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居住的房子和各种食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各种动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3.课件出示厨房图片。提问:你留意过厨房里的物质吗?它们都是什么样的?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72 4.讲述:今天我们就走进厨房,学习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例证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身边一些触觉所感知到的实在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引导学生观察厨房里的物质,并试着描述其特征和变化,激发学生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二、观察、描述厨房中的物质(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水、食盐、玻璃杯、铁锅、苹果等厨房中的常见物质、观察记录单1.过渡: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描述厨房中的这几种物质?预设:颜色、形状、软硬、状态、传热性能、易碎性能等。小结:我们可以借助感官认识和已掌握的科学知识,从材料特征、状态特点等方面去观察和描述物质。2.课件出示观察记录单。教师引导:(1)多角度观察厨房里常见物质的特征并记录;(2)根据特征推测物质可能的用途并记录;(3)完成后组内轻声交流,做好汇报的准备。3.小组观察、记录。4.全班交流、汇总。5.小结:原来,厨房中的物质有这么多特征和用途。[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描述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厨房中常见物质的典型特征,并根据特征推测可能的用途,渗透物质特征决定着物质用途的规律。三、发现厨房中的物质变化(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水、食盐、玻璃杯、铁锅、苹果等厨房中的常见物质1.过渡:这些物质是一成不变的吗?你们观察过它们发生哪些变化?预设:水会沸腾、食盐会溶解、玻璃会裂开、铁会生锈……2.提问:厨房里你还观察过哪些物质变化?这些变化都相同吗?3.讲述:物质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物质变化的较快,有些物质变化的较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到厨房中的物质都在变化,并在大量的实例中对物质的不同变化有所感触。四、比较厨房中不同的物质变化(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厨房里常见物质变化的过程视频1.谈话:我们已经发现物质变化的速度不一样,除此之外物质变化还有什么不同?2.课件出示烧开的水、冰融化、铁生锈、苹果氧化的视频。提问:观察物质变化的过程,每种物质变化前后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这几种物质变化前后有产生新的物质吗?预设:水在烧开的变化过程中,温度在升高但水本身这种物质没有变;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冰和水仍是同种物质;铁生锈的过程中,产生了容易脱落的铁锈,是新物质;咬过后久置的苹果,颜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2.小结:烧开的水和慢慢融化的冰块这两种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温度、大小、状态等,没有产生新物质,像这样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物理变化。铁生锈,咬过后久置的苹果,这两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像这样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化学变化。[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高清视频观察4个典型物质的变化过程,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物质,而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进而提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五、关注生活中的物质变化(预设9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课件出示燃放的烟花、生锈的铜狮、泡沫灭火器灭火的图片。提问:这些变化改变的是什么?是否有新物质产生?72 2.出示这三个变化的文字资料,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概括。3.讲述:这三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4.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5.小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叫物理变化,而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物质,叫化学变化。6.课后探究: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并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设计意图]把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延伸到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以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它们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用文字资料加以补充和完善,帮助学生获取与化学变化有关的信息,并激发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疑难解答】1.学生在比较厨房里不同物质的变化时,生活经验不足,无法获取物质变化现象的信息时,怎么办?利用视频快进剪辑的方式,先用手机拍摄某物质的变化过程,然后通过剪映等视频剪辑软件,对视频进行快进处理,可以适当标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主要现象。让学生亲眼观察到物质变化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搜集物质变化的相关信息,更全面地比较每种物质变化前后的相同和不同。2.学生对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情况经验不足时,怎么办?燃放的烟花、生锈的铜狮、泡沫灭火器灭火等生活中的这些物质变化解释不清时,教师可以提供文字、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搜集物质变化的相关信息,以便学生分析、概括物质变化的不同,明确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教学后记】2.产生气体的变化【教材简析】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聚焦,指出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二部分探索,分为三个活动:一是引导学生用白醋和水分别与白糖、小苏打、食盐混合,发现白醋与小苏打混合产生了气体(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其他均没有产生新物质;二是引导学生利用密封袋来收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三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中哪些物质与白醋也会产生气体。第三部分研讨,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有什么特点?和人类有什么关系?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带着目的去探究,培养学生寻找化学变化的证据,提升观察、记录、汇报交流的能力,在证据的基础上提升推理论证的科学思维能力,从中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学情分析】在第一课学习后,学生已经知道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且物质的变化会伴随一些现象。学生已接触过小苏打和醋,但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经验不足,因此能学生激发探索欲望。学生已经听说二氧化碳这种气体,但对其特点和人类的关系缺乏认识,这正是本节课的教学增量之所在。【教学目标】72 [科学观念]通过醋与不同物质混合,知道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比如产生气体。认识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思维]运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运用证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探究实践]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的变化,利用感官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用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得信息,能根据问题整理信息,作出交流。[态度责任]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不同物质与水和白醋分别混合实验,细致观察,以实验现象为依据来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难点]根据实验现象运用证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微课;2.瓶盖7个、烧杯2个、自封袋1个、小勺3个、滴管2个,少量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鸡蛋壳,贝壳。[学生]每组提供瓶盖7个、烧杯2个、自封袋1个、小勺3个、滴管2个,少量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和白醋。【教学过程】一、聚焦物质变化中产生的现象(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状等,比如烧开的水和慢慢融化的冰块;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比如生锈的铸铁锅、咬过后放置的苹果,我们说它们发生了化学变化。2.过渡:你看,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出示烟花绽放图片,提问:烟花绽放时有哪些现象?它是化学变化吗?预设:有颜色、声音、光、气味等现象出现。4.小组交流,全班汇报。5.教师小结:烟花绽放时会有光、热、其他颜色产生,它们都是不同于原来的物质,产生了新的物质,都是化学变化。6.出示图片: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醋。把醋和水分别与这些物质一一混合,会有哪些现象产生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板书课题:产生气体的变化[设计意图]承接上节课内容,引出物质变化过程中发生着一些变化,伴随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简单有效,为后续探究留有充足时间;从烟花绽放到厨房中熟悉物质,明确本节课研究主题——产生气体的变化。二、探索和研讨产生气体的变化(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塑料瓶盖、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醋、密封保鲜袋、滴管、勺子、一次性透明杯子、鸡蛋壳、贝壳、微课、课件(一)观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1.PPT出示材料:2组塑料瓶盖中分别装有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滴管,白醋,水。2.提问:如果用水和白醋分别与它们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能在变化中观察到什么现象?3.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预测。4.教师介绍实验方法(PPT)。①在1、2、3号瓶盖中滴入少量水;②在4、5、6号瓶盖中滴入少量白醋;72 ③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5.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开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6.小组内交流,准备全班汇报。7.交流研讨: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它们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把白醋滴入装有小苏打的瓶盖时,会有一种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不同于白醋和小苏打的新物质,因此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其他5个瓶盖中没有观察到新物质产生,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8.是不是如大家所说的这样,我们再来看视频。教师播放实验视频。(二)收集产生的气体1.谈话:同学们,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气体都被释放到了空气中你有什么办法收集这种气体吗?2.小组交流:怎么收集气体?3.全体交流,并引导收集气体的办法(PPT)。①取一个密封袋,在里面装入五滴管白醋;②将装有小苏打的瓶盖小心地放入密封袋中;③尽量排出袋内的空气,封好密封袋的封口,然后将瓶盖翻到,让小苏打和白醋混合;④仔细观察现象。4.[教师]在这个实验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5.学生收集气体,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6.研讨: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这种气体有什么特点?和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①学生阅读资料,自主交流。资料: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把二氧化碳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虽然仅占0.03%,但它与人类的关系却非常密切。它是一种工业原料,在工业上用于制纯碱、尿素、糖和汽水等。它也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没有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为人类提供新鲜空气;适当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保藏容易腐败的食品,也可以人工降雨;二氧化碳既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又能给人类埋下祸根。它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之一,大气层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因此我们需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②学生结合资料开展研讨交流。(三)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与白醋产生气体?1.[教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跟白醋混合产生气体吗?2.学生交流。3.[教师]今天在课堂上我们来试一试,在鸡蛋壳、贝壳中加入白醋会产生怎样的现象?4.演示实验:在鸡蛋壳、贝壳中加入白醋。(有条件的可以分组,无条件的可以看微课)5.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预设:有气体产生。[设计意图]活动分层,从对比“水和白醋分别与白砂糖、食盐、小苏打混合”,到收集气体,再延伸到白醋与身边物质混合,活动环环相扣,逐步递进,利于学生知识的架构与思维的提升,亲历实验与配套的视频能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发展做出铺垫。三、拓展(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微课1.除了鸡蛋壳和贝壳,还有其他物体能与白醋混合产生气体吗?(播放微课)72 2.观看视频。3.谈话:它们产生的气体跟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一样吗?大家课后去查阅资料。[设计意图]视频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把科学与生活融合,让学生感知科学就在身边,体现学习的综合性。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一种不同于它们的新物质,所以我们知道发生了化学变化;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也知道这种物质是二氧化碳。生活中还有与白醋混合产生气体的物质吗?产生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吗?大家在课后可以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继续学习。[设计意图]小结梳理,利于学生学习和提升;设疑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去课后学习,明确科学的学习不仅在课堂,还在课外,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疑难解答】1.本课中涉及的实验多、材料多,在常态课中如何准备相应的材料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1)材料问题。发挥学生和小助手的作用,提前一段时间让学生开始收集瓶盖,有了第一批材料后进行妥善保管;让六年级小助手一起准备相应的材料,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培养,如提前一天询问带什么材料,课前准备相应的课前准备等。(2)关于课堂有效性。当实验一多,课堂中很容易出现以下两种现象,①课堂时间不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②学生纪律不好。针对两种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实验材料提前准备,实验可以进行分组、演示相结合,也可以有效应用微课等;可以用实验材料去调控学生纪律,用小组捆绑的形式助力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后记】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材简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产生新物质。因此对新物质的观察与辨别是确定化学变化的关键要素。本课聚焦环节教材直接提出了探索的主题,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的产生过程。探索环节设计了三个活动,实验观察蜡烛产生新物质,加热白砂糖产生新物质,以及发现更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学生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并且通过变化现象与产生物质的观察与分析,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有新物质产生,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物理变化的发生。研讨环节,探讨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生活的利害关系,了解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学情分析】在前几课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学生会关注到物质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等,同时他们也会产生“改变颜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吗?”“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等疑问。同时认识到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这为本课学生判断化学变化奠定了认识上的推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看过蜡烛的燃烧,但没有有意识的去关注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学生也很少去加热白糖,这两个探索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富有意义的。【教学目标】[科学观念]72 通过实验发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知道有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科学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的思维方法,抓住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运用演绎推理的方式,运用证据判断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科学实践: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会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式获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的特征。在实验中,会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来判断该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态度责任]在实验过程中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好习惯,能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实验中发现新物质的产生,运用证据和推理判断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难点]能通过观察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糖实验,认识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蜡烛、蜡烛底座、玻璃杯、玻璃片、试管架、火柴、护目镜、白手套、白砂糖、金属勺子、牙签、贴纸。[学生]学生活动手册;蜡烛、蜡烛底座、玻璃杯、玻璃片、试管架、火柴、护目镜、金属勺子、白手套、白砂糖、牙签(以上物品每组一套)。【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课件出示火柴燃烧图片)问: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你能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是怎样产生的吗?(生交流)2.(ppt出示蜡烛和白砂糖)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很常见,今天我们用蜡烛和白砂糖这两种常见物质,通过实验来研究它们的变化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新物质。[设计意图]聚焦研究目标,明确研究主题。]二、提出问题,实践探究(预设25分钟)(一)蜡烛燃烧产生新物质材料准备:蜡烛、火柴、玻璃杯、玻璃片、试管夹1.ppt出示点燃的蜡烛,问:“蜡烛在燃烧时发生了化学变化吗?怎样证明我们的想法?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作出交流。2.出示实验方法,先将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悬空倒扣在点燃的蜡烛上方,观察玻璃杯内壁的变化。再用试管夹夹住玻璃片,将玻璃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2秒,观察玻璃片的变化。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3.请学生交流实验中的注意点,教师ppt出示温馨提示。(1)实验前戴好护目镜。(2)玻璃杯悬空倒扣时不能把蜡烛封闭。(3)注意安全,不用手触摸刚加热的玻璃片。(4)仔细观察,及时记录。4.学生进行探究活动。5.交流汇报。[教师]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吗?你这样说的证据是什么?小组上台交流,组间交流补充。教师小结后提问,“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固态的蜡烛会变成液态的蜡流下来,火焰熄灭冷却后流下来的液体蜡又变成了固态,这个现象是什么变化?”学生做出交流。[设计意图]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观察白糖加热的过程中观察的更仔细,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72 (二)加热白砂糖产生新物质材料准备:不锈钢勺子、白砂糖、蜡烛、火柴1.ppt出示材料,加热白砂糖的变化是否有新物质产生?你打算怎样研究?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交流。2.教师小结:在勺子中加入少量白砂糖,将勺子放在点燃的蜡烛上加热,观察白砂糖的变化。要注意安全,不要被烫伤。及时观察记录,并思考白糖在加热过程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3.学生进行探究实验。4.学生研讨: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吗?5.教师小结: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加热过程中白糖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这是有颜色的新物质。加热后散发到空气中有特殊气味的是新物质。最后产生的黑色物质是新物质。[设计意图]让学生养生仔细观察,乐于思考的好习惯,为下一环节寻找身边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做好铺垫。](三)发现更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材料准备:课件1.ppt出示燃烧的蜡烛、加热后的白砂糖,问:像蜡烛、白砂糖这样在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现象,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产生新物质的变化?2.学生交流。3.课件出示钢铁生锈、虾煮熟后变化的图片,烘培蛋糕视频,以及相关化学变化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三、分析现象,交流研讨(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学生交流研讨:化学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2.提问:哪些变化是有益的?哪些变化是有害的?学生举例。3.教师出示视频与文字资料供学生研讨交流。4.小结:化学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有些是有益的,比如用面粉做蛋糕,牛奶做酸奶,有些是有害的,比如铁生锈、垃圾燃烧等。[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变化的意义,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探究的兴趣。]四、提出要求,拓展延伸(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微课1.学了这节课以后,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在发生化学变化,并产生了新物质,有一些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中还伴随着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是有益的,有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是有害的。2.课后用面粉、鸡蛋等材料来烘培蛋糕,并仔细观察在变化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设计意图]在活动发展研究食物变化的兴趣,同时为下一课的内容做好铺垫。]【疑难解答】1.学生在生活中较少了解物质变化,在上课过程中举例变化中产生到新物质有困难怎么办?老师上课前多寻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资料,最好是有视频解析的,可以在举例之前先让学生看看视频、资料,从而激发他们去回忆自己生活中遇到过的这些化学变化。2.用试管夹夹住玻璃片在蜡烛火焰上加热,有一定的危险性。可以用什么实验替代?可以用金属勺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金属勺子的底部发生的变化。附:学习材料钢铁生锈:钢铁生锈,是因为铁长时间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接触就会生锈。铁锈是一种棕红色的物质,它不像铁那么坚硬,很容易脱落,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如果不及时除去铁锈,海绵状的铁锈特别容易吸收水分,铁也就被腐蚀得更快了。72 面粉烘培蛋糕:用面粉烘制蛋糕的过程中,酵母中的转化酶、麦芽糖酶和酒化酶等多种酶,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将面团中的淀粉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并产生各种糖、氨基酸、有机酸和脂类等。脂类使面团具有一定的芬芳,二氧化碳让面团变得蓬松、多孔、柔软、有韧性。淀粉在发酵过程中被分解为麦芽糖,所以面粉在发酵后有糖化或液化的现象。各种有机酸以乳酸为主,使面团呈现酸性,发酵温度越高,糖分越多,乳酸发酵越快。虾煮熟变红:虾体表的颜色主要是由其甲壳真皮层中的色表细胞所决定的。虾煮熟变红是由于虾的外骨骼的色素区内含有一种虾红素(也叫虾青素),该色素原为橙红色,可与不同种类的蛋白质相结合,变为其他颜色。当蛋白质被破坏、变性或与虾红素分离时,颜色即变为原来的橙红色,因此虾煮熟后外壳会变为红色。【教学后记】4.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材简析】《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第4课。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同时从观察与实验中发现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发生,如产生气体、水和其他物质。本课是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观察铁钉生锈的变化过程以及更多物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上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最终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本课的学习难点在于许多物理变化也像化学变化那样伴随着一些现象的产生。那么,如何区别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产生的?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产生的?教科书分别呈现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几种典型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物质变化后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以此来判别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比如,铁钉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但学生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许多现象发生,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判别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抓住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依据证据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科学实践:能坚持长时认真细致观察铁钉生锈的现象,探究铁钉生锈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态度责任]尊重证据,当结论不一致时,乐于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对于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加以关注,知道人们能利用科学与技术干预物质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描述物质的变化,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判断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难点]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变化现象后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以此来判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铁钉生锈阅读资料;牛奶、白醋、红墨水、清水、搅拌棒、静置的泥水。[学生]白醋、牛奶、“铁钉生锈过程”记录表、铁钉生锈阅读资料。【教学过程】72 一、观察图片,聚焦物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通过PPT呈现实验图片(蜡烛燃烧、塑料袋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前后、白砂糖加热实验)提问:这些物质变化的实验是我们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在这些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哪些现象?2.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揭题)。[设计意图]回顾前几节课实验发生的现象,聚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二、观察各种变化中伴随的现象(预设25分钟)(一)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材料准备:牛奶和白醋1.物质的变化经常会产生很多现象,例如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蜡烛燃烧的现象是发光、发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现象是产生气体,加热白砂糖的主要现象是颜色改变。2.谈话: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品(出示白醋和牛奶),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混合后会有什么现象?动手试试吧。3.学生观察完两种物品的特点后,将白醋倒入牛奶中,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描述:产生的物质沉在底部。板书:产生沉淀。4.研讨:牛奶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吗?你是依据什么来判断的?教师小结:牛奶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沉淀物,这是不同于白醋和牛奶的新物质,因此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设计意图]通过白醋和牛奶的混合引入新的变化现象——产生沉淀;初步判断白醋和牛奶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引发思维冲突;进而引导学生探究铁钉生锈的例子,寻找证据。](二)观察、分析铁钉生锈的过程材料准备:提前一周让学生开始做铁生锈的实验1.上星期,老师让同学们做了铁钉生锈过程的长期观察实验,铁在生锈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现象能说明铁生锈是化学变化吗?2.出示铁钉生锈连续几天变化的对比图片,请学生分享观察记录,并从记录中寻找证据。学生做出交流。3.提问:还有哪些证据能说明铁锈和铁是不同的物质?4.再播放一段微视频——铁和铁锈的比较。提问: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们的观点?学生交流:铁锈与铁相比,在颜色、光泽、硬度、导电性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说明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物质,因此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5.谈话:铁钉生锈产生的铁锈是新物质,铁钉生锈是化学变化,而且这个化学变化比较缓慢。铁为什么会生锈?铁生锈和什么有关?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学生阅读铁生锈资料。学生交流: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6.铁生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铁生锈?这些措施能防止铁生锈的依据是什么?教师小结:生活中用喷漆、刷油、电镀等方法防止铁生锈,将铁与空气和水分隔绝,就可以达到防锈的效果。在铁中加入铬或镍等金属制成不锈钢,在表面形成钝化膜,与水和空气隔绝,因而也不易生锈。[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长期观察实验发现,铁钉生锈的过程会发生颜色改变和产生沉淀物,但这些证据还是不能让学生相信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于是,教师通过视频找到证据,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钉生锈发生了化学变化。]四、判断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活动手册72 1.刚才我们通过讨论、观看视频,寻找证据,我们发现:铁在变成铁锈的过程中,颜色、导电性、光泽等都发生了变化,铁锈是一种区别于铁的新物质,因此我们判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2.出示一组图片:电灯发光、墨水滴进水中、静置泥水、水沸腾。这些变化都有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变化?3.虽然这些变化过程中也伴随着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生成沉淀和气体,但在变化过程中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因此他们是属于物理变化。4.小结:物质发生变化伴随的现象可以初步作为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但最终还要看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设计意图]通过对变化中伴随的现象的研讨,得出变化中的现象是初步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产生新物质。]【疑难解答】铁钉生锈在课堂上无法直接呈现,课后布置学生执行力不够,无法长期坚持观察。怎么办?首先,教师自己做一做铁钉生锈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照片和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上课时学生观察的素材。最好的方式还是鼓励学生亲自实践,提前约一个月布置该任务,可以下发一张记录表,让学生随时记录,每周利用科学课课前或者课后几分钟,交流下发现,奖励一些观察记录较好的同学,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个实验中来。附:学生学习材料铁为什么会生锈?铁生锈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同样是铁制品,有的很容易生锈,有的却很难生锈。放在潮湿地方的铁制品很容易生锈,放在干燥地方的铁制品不容易生锈;裸露在空气中的铁制品很容易生锈,涂了油漆的铁制品不太容易生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铁生锈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水分和氧气是铁容易生锈的原因。光有水不会使铁生锈,只有当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水里时,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才会生成一种叫氧化铁的东西,这就是铁锈。铁锈是一种棕红色的物质,它不像铁那么坚硬,很容易脱落。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增大8倍。如果不及时除去,海绵状的铁锈特别容易吸收水分,铁也就锈得更快了。【教学后记】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本课聚焦地球家园中发生的化学变化,由三个探索活动组成,第一活动是认识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通过研讨问题“我们怎么判断出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引领学生用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物质来判断煤的形成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第二活动是认识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通过前两个活动进一步研讨“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引领学生认识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以及保护森林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活动三是认识石油、钢铁、化肥等资源的利用与化学变化的关系,研讨“我们还能举出哪些身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和化学变化有关?”旨在引领学生发现身边更多“化学变化的产物”,意识到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研究视野从厨房、实验室、生活中拓宽至整个地球家园,从更宽广的视野探讨认识化学变化与人类的关系。【学情分析】72 学生通过前四课的学习,已经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化学变化以及发生化学变化时可能伴随的现象。同时,学生对于物质变化的认识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从变化的视角来认识周围常见事物的意识。对于“地球家园”,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了对“家庭成员”如动植物及人体自身的观察与探索,对大气与水的观测,对岩石与矿物的辨别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及运动的认识,但是他们并不能意识到地球家园也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化学变化。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要拓展关于化学变化的视野,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主要是地球资源的形成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到岩石、矿物、植物的生长,以及不可再生的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结果。【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和实物观察,知道地球的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析和推理寻找证据,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复杂的化学变化,建立证据与观点之间的联系。[探究实践]通过查阅资料和观察比较活动,寻找证据和逻辑推理,尝试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过程。[态度责任]能够怀有质疑精神,不迷信权威,愿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愿意与他人交流信息分享观点。感受到资源的珍贵,认同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煤并结合阅读资料,运用证据和推理解释煤的形成过程。[难点]认识大气中的化学变化,以及保护森林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若干矿石、宝石和煤块标本;3.相关视频资源。[学生]1.若干矿石、煤块标本;2.相关阅读资料;3.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谈话: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探究了有关化学变化的内容,老师想考考你们。提问:厨房里有哪些化学变化?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化学变化?学生回答。2.过渡:正是这些化学变化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提出问题: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揭示课题: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板书)。[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前四课的主要化学变化,聚焦课题,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研究视野拓宽至地球家园,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家园化学变化的兴趣。二、认识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若干矿石、煤块标本、相关阅读资料、观察记录单、课件(一)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预设15分钟)1.出示图片:大地之下的矿物、金属、宝石、煤、石油等“宝藏”。思考:这些“宝藏”是怎么形成的?聚焦问题:地底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2.观察一块煤,看看能发现什么?学生领取一块煤,仔细观察并完成记录。3.阅读资料卡,推测煤是如何形成的。讨论:通过阅读资料,你认为煤是怎样形成的?4.研讨与交流。(1)展示学生的活动单,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煤的信息。(2)研讨:利用这些证据猜测一下煤是怎样形成的。72 教师都要追问:“这样推测的依据是什么?”(3)播放煤形成过程的视频,说说科学家的推测和我们的推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4)研讨:你认为煤的形成是否经历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你认为煤和原来的植物还是一样的吗?[设计意图]本环节启发学生用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即产生新物质来对煤的形成过程做出分析,引领他们通过对煤与植物的特征比较,证明煤是远古植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二)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预设10分钟)现代社会,煤的燃烧会造成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浓度下降。因此,科学家们作了一个关于地球发展历史中氧气含量变化的研究。1.出示图片: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2.研讨: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变化,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经验做出推理。教师提供光合作用影响空气中气体成分含量变化的视频资料,供学生对照分析。3.小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这个化学变化调节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使我们的大气层中气体浓度保持相对稳定。4.研讨: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变化可能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经验做出推理,教师提供相关资料供他们对照分析。(三)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预设5分钟)1.煤是植物经过亿万年缓慢的化学变化形成的资源,大地之下除了煤,石油也是重要的资源,它也是经历化学变化形成。石油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可以生产很多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料。出示课件。2.研讨:石油变成塑料、沥青等过程是化学变化吗?3.小结:煤和石油的使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它们是要经过亿万年的复杂变化才能形成的不可再生能源,所以我们要节约能源。[设计意图]提供相关资料并组织学生阅读、整理,帮助他们了解生活中的许多用品都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得的,拓宽学生的认识视野。三、说说我们的新发现(预设5分钟)1.研讨:地球家园中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2.研讨:我们还能举出哪些身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和化学变化有关?[设计意图]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尝试小结地球家园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并通过举例更多的化学变化,意识到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疑难解答】1.对于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能更直观地看到光合作用下氧气浓度的变化?利用气体浓度检测器,将看不到的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转变为看得见的数值。学生通过持续观察与记录,并将数值绘制成曲线图,可以直观地发现光合作用下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2.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部分,涉及的化学变化较为复杂,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提供学生更多的辅助资料,如阅读资料、视频资料等,让学生更全面了解资源利用过程与化学变化的关系。通过石油与燃料、塑料、沥青等材料的对比,铁矿石与铁的对比,原料与药品的对比,化肥生产前后对比等,认识其中发生的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后记】72 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6课。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物质的变化。其实,生命体内每时每刻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本课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索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化学变化的兴趣。本课在聚焦“我们人类生命体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的问题后,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从小到大身体的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进一步从物质变化的视角了解人体能量和营养的来源都与化学变化有关。接着展开探索,通过观察和探究食物中的化学变化,判断食物在身体各个消化器官中发生着哪些变化;通过关键问题“我们的身体中还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的研讨,拓展认识情绪变化、食物中毒、药物治疗等都与化学变化有关。【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识基础:1.已初步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有能量的概念。3.知道人体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4.知道淀粉可以用滴加碘酒变色的方法进行检验。但在以下几方面存在认识不足:1.学生都有吃米饭的经历,但很少有学生关注米饭在口腔中的变化,感受品味米饭变甜的体验。2.学生对于食物在各个器官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认识是模糊的。3.对于情绪的变化和化学变化有关,学生基本没有了解。所以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条件提供一些辅助。例如,提前让孩子细细品尝米饭,感受米饭的味道变化;通过回忆呕吐、拉肚子等场景,帮助学生理解食物在消化器官中的变化;通过资料阅读了解情绪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食物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通过阅读资料知道情绪的产生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析实验现象,推理、概括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是化学变化。[探究实践]在实验中能寻找证据解释和判断食物在人体消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通过阅读资料,分析人的情绪变化与化学变化有关。[态度责任]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和方法进行探究,能基于证据得出结论。【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生命体内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难点]能基于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推测食物在各消化器官中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干燥的粉条、火柴、蜡烛。[学生]二年级保存的“时间胶囊”。米汤、试管两支、小烧杯三个、大烧杯一个、碘酒、滴管若干、37℃的温水。【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聚焦问题(预设2分钟)72 1.师: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主要研究的都是物质之间的化学变化,上一节课我们还研究了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知道了煤的形成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是化学变化,那么在动物和人类的体内,每时每刻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学生交流。2.师: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回顾梳理学过的典型化学变化,通过问题聚焦研究内容,指明研究主题。]二、我们身体的变化(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学生二年级时制作的时间胶囊、干燥的粉条、火柴、蜡烛。1.师:我们在二年级时制作的“时间胶囊”也到了该开启的时候,请同学们组内展示并说一说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展示交流)2.班级交流,统计分析我们从婴儿长大成现在的样子,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板书)预设:长高了,变胖了,手脚变大,力气变大等。3.思考: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预设:我们每天都在吃东西,从食物中获得营养和能量。4.教师演示燃烧干燥粉条的实验,明确食物具有能量。小结:食物具有能量,一些干燥的食物能够被点燃,说明食物蕴含着大量的能量,并且能够以燃烧的形式释放出来。[设计意图]从关注自身身体变化出发,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身体发生变化的原因——食物中的能量转换成人体的能量。干粉条的燃烧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食物中蕴藏的能量,帮助学生理解食物中蕴含着能量。]三、食物在生命体中的变化(预设18分钟)材料准备:米汤、试管两支、小烧杯三个、大烧杯一个、碘酒、滴管若干、37℃的温水。1.过渡:食物被我们吃进体内后,并不是像燃烧那么简单地释放出能量,而是需要经历更复杂、更平稳的化学变化,才能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2.师:老师课前让你们去感受的食用米饭,你推测米饭在身体里发生了什么变化。3.学生小组合作,判断食物在各个消化器官经历了什么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4.全班研讨。问:米饭在口腔中是不是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生:不是,也有化学变化。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说?有什么理由。(引导学生回忆刚吃米饭时和反复咀嚼米饭后的不同感受)预设:刚吃米饭时,没有味道,反复咀嚼米饭,米饭有了甜味。5.播放微课:米饭在口腔中的化学变化模拟实验。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7.交流汇报:1号试管……,2号试管……,我认为……。8.小结: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也是一种更复杂的化学变化,最终成为人体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我们身体的生长也是一种化学变化,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成身体的一部分。[设计意图]通过探究食物在各个消化器官中经历的变化,引领学生思考究竟有没有新物质产生,生活中有没有例子可以成为自己推测的证据。在逐步分析、比较、推测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食物消化过程中存在化学变化,并进一步产生探究事实真相的欲望。米饭在口腔中的变化模拟实验,用直观的证据证明口腔中也发生着化学变化,深化学生认知。]四、生命体中的其他化学变化(预设8分钟)1.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实验的过程非常投入,看到实验现象的时候特别兴奋,不禁有一个疑问,人的情绪是不是与化学变化有关呢?2.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教师提供多巴胺、内啡肽等化学物质的相关资料或视频,帮助学生认识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3.师:你还知道我们的身体中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预设:呼吸、产生汗液、细胞产生与灭亡等。72 4.交流研讨:有些时候,我们会看到药物和食物中毒的例子,药物和食物中毒与化学变化有关吗?5.教师提供资料,学生阅读后交流。[设计意图]通过资料阅读与交流研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生命体中化学变化的认知,生命体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五、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诸多变化都和化学变化有关,人体、植物、动物等生命体的生长变化都和化学变化息息相关。【疑难解答】本课学生学习了很多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课堂上如何建构学生的自主学习?生命体中一些化学变化的认识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教师会通过资料卡或科普视频的方式呈现。但是单纯的阅读、观看后交流不能让全体学生都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深入思考。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准备的资料,设计有特色的汇报资料卡,既让学生在阅读资料后能有材料与组内交流,充分开展自主学习,又有利于班级的集体交流研讨与展示。【教学后记】7.美丽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总结课,是对本单元学习的梳理和提升。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聚焦美丽的化学变化,将从“感受化学变化的美丽”“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及“关注我们的环境”三方面开展探索,从“美丽”视角来进一步梳理化学变化与我们亲密无间的关系。“感受化学变化的美丽”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观察认识化学变化的动态过程,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并感受变化的神奇。“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能美化、方便我们的生活。“关注我们的环境”则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也可能产生“不美好”,人类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化学变化并不陌生,生活中看见过很多的化学变化,像蜡烛燃烧、燃放烟花、苹果被氧化等现象都是化学变化。通过本单元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理解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同时,他们对物质变化也有了更深入、清晰的认识,逐步认识到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将紫甘蓝滴入白醋、小苏打、肥皂水的实验,知道紫甘蓝与白醋、小苏打、肥皂水的反应是化学变化,认识到化学变化的美丽。[科学思维]用举例、分析、概括的方法,认识到化学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和方便。[探究实践]在紫甘蓝和白醋、小苏打、肥皂水反应的实验中,观察并描述反应的过程及变化。[态度责任]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能关注化学变化和我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认可化学变化对我们的帮助。【教学重难点】72 [重点]观察并描述紫甘蓝液体和白醋、小苏打和肥皂水的反应。[难点]能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人类生活、环境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紫甘蓝、白醋、小苏打、肥皂水,物质变化的视频。[学生]紫甘蓝、白醋、小苏打、肥皂水。【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出示常见的化学变化图,讲述:这些现象都是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同时化学变化也可以很美丽。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哪些美丽的化学变化?2.交流,教师板书课题:美丽的化学变化[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唤醒学生已有的对化学变化的认知,在交流中开始新课的教学,明确本课的研究主题。二、探究紫甘蓝叶遇到不同液体的变化(预设25分钟)(一)探究紫甘蓝叶浸泡在白醋和水中的变化材料准备:紫甘蓝叶、白醋、烧杯、滴管1.出示紫甘蓝和白醋,生观察交流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并交流。2.提问:将紫甘蓝叶分别浸泡在白醋和水中会观察到什么现象?3.微课介绍实验的方法。4.分组合作探究紫甘蓝叶分别浸泡在白醋和水中,记录实验现象。5.小组汇报交流。(预设:紫甘蓝叶和白醋混合后慢慢出现了红色。紫甘蓝叶和水混合后还是紫色。)小结:紫甘蓝是紫色的,白醋是无色透明的,浸泡在一起时会变成红色,这是化学变化,也是美丽的化学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对紫甘蓝和白醋的变化的研究为后面探究紫甘蓝和其他液体的反应做好知识和技能上的铺垫,让学生意识到紫甘蓝遇到不同的液体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颜色,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二)探究紫甘蓝液体和其他液体的反应材料准备:紫甘蓝液体、雪碧、小苏打水、肥皂水、滴管、烧杯1.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液体比如像雪碧、小苏打水、肥皂水,它们遇到紫甘蓝叶的液体后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进一步交流猜测,并说明猜测的依据。2.小组合作探究紫甘蓝液体和雪碧、小苏打水、肥皂水的反应并记录实验现象。3.小组汇报交流(紫甘蓝液体遇到雪碧也会变红色,遇到肥皂水和食用碱会变成绿色。)4.小结:通过实验发现白醋和雪碧可以使紫甘蓝液体变红,肥皂水和食用碱能使紫甘蓝液体变绿,这些变化都是属于化学变化。三、探究化学变化对生活、环境的影响(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视频1.引导:人类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出了各种漂亮的色彩,美化我们的生活,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丽。课件出示各种化学染料以及织染的色彩艳丽的衣物。2.提问: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例子呢?小组交流讨论。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出示各种图片资料。4.小结:化学变化有很多使人类生活方便的优点,但如果不好好利用,这72 些化学变化的产物就会成为“放错了位置的资源”,造成环境污染。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化学变化的产物污染环境的视频,边看边思考如何才能避免化学变化的产物对环境的污染?5.生观看视频,并思考。6.小组交流保护环境的方法。四、研讨(预设5分钟)1.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对物质的变化有哪些新的认识和体会?生小组讨论,并交流。完成班级记录表。2.小结:物质的变化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多关注物质的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物质变化和我们的生活、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疑难解答】关于紫甘蓝的处理。我们最好选择新鲜的紫甘蓝,把叶片剪碎后进行加热,这样制作的紫甘蓝液体颜色更深,在遇到白醋、小苏打和肥皂泡时的变化更加明显。【教学后记】《物质的变化》单元复习【教材简析】世界由物质组成。人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质。物质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物质变化存在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变化形式。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化学作为“变化的科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甚至生命体中都存在着物质变化。物质变化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物质世界,展现了物质变化的无穷魅力。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6年级的大概念——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重点引导学生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纸燃烧、铁生锈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本单元将引导学生用变化的视角观察生活、了解社会、关注科学,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善于从文字、视频资料等途径获取与物质变化特别是化学变化有关的信息,体验变化的无处不在和探究物质变化的无穷乐趣。通过学习,拉近学生与物质变化的距离,化解他们对化学变化的恐惧感。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观”,认识到化学变化是可观察、可研究,甚至是“美丽”的。【学情分析】在三年级“水”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感知到有些变化只改变物体的形态,但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本单元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构成物体的物质发生了变化。在小学生的眼里,化学是“专业的实验室”“穿防护服的科学家”“剧烈而壮观的反应现象”,既好奇又恐惧。本单元将引导学生用变化的视角观察生活、了解社会、关注科学,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善于从文字、视频资料等途径获取与物质变化特别是化学变化有关的信息,体验变化的无处不在和探究物质变化的无穷乐趣。【教学目标】[科学观念]72 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知道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和常见现象,认识到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关系密切。[科学思维]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区分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判断物质变化的不同类型。[探究实践]在实验观察中,能用图画、文字、建模等方式来描述和记录物质的变化,并愿意与人交流实验现象,分享观点。[态度责任]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能关注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产生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意识和愿望。【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全面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重点突出。[难点]在单元整理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有效交流研讨。【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单元整理微课。[学生]每组提供一张A3纸、黑笔、彩笔、尺子。【教学过程】一、观看单元整理微课(约9分钟)材料准备:微课师:同学们,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一定对物质的变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先让我们一起通过单元整理微课进行回顾。播放单元整理微课。[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回顾,引发学生回忆旧知,温故知新,内化物质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二、绘制思维导图整理(约26分钟)材料准备:活动手册1.绘制思维导图,自主梳理(1)出示思维导图的要求与示范谈话:接下去,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自主梳理。老师给大家几个范例作为参考,大家一起看一看。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条理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全面、重点是否突出、是否美观、是否便于复习……(课件出示建议、思维导图的梳理案例以及评价指标)(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梳理单元内容,教师巡视。2.展示成果谈话:接下来,我们在作品上写出小组的组号,然后把作品在黑板以及旁边的展板上展示出来。(1)完成的小组将作品张贴到黑板上或教室指定的其他地方,方便学生观看。(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并学习其他组的作品,记录作品哪些地方制作的好?3.集体交流评价大家看了其他组的制品之后,有什么样的评价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为了交流的有效性,我们可从以下两个建议中选择一个,进行评价:(1)从各组的单元整理作品中选择一件自己最喜欢的进行评价,说一说最喜欢的原因。(2)从各组的单元整理作品中选择至少一件,提出自己的建议。谈话:通过大家的发言,我们看到了同学们的作品真的很棒,内容整理齐全,能抓住重点内容,整理的方式也不同。有的复习作品,象艺术品一样漂亮……。有的同学能给其他组提出了一点改进的意见,有的反思了自己小组可以改进的地方,真是太棒了。[设计意图]72 以项目式学习推进学生自主整理单元学习内容,组内分工合作,以我所长补人之短,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教师在巡视时,引导学生交流观察方法、记录方法和注意事项,随时给予学生指导,方便后续交流汇报。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约5分钟)1.接下来,我们完成课堂作业本上单元练习部分,检测一下我们的复习效果吧。2.学生讲解练习思路,进一步考查思维能力。[设计意图]一个单元学完了,此时学生也很想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此刻他们最盼望的就是能考查自己一番。以练代查,给了学生自我审视的机会,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以学生讲代替老师讲,以生为本,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教别人的目的,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疑难解答】如何用思维导图整理本单元的科学概念?用思维导图整理单元科学概念,有助于形成系统化的概念体系,掌握单元的核心概念。整理一个单元的思维导图并没有固定的格式,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发挥同伴互助和教师引领作用,在原有的基础上作出改进。下图是本单元一个思维导图示例,可供学生参考。【教学后记】7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3-04-05 04:30:01 页数:73
价格:¥8 大小:180.62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