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小学
>
科学
>
教科版(2017)
>
一年级下册
>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0
2
/30
剩余2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29 第一单元磁铁1.磁铁能吸引什么【教材简析】本课是《磁铁》单元的起始课,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由生活经验引入,先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发现磁铁虽形状各异但都可以吸在一定的物体上,引出本课的核心问题“磁铁能吸引什么样的物体”,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猜测。第二部分以小组为单位经历“磁铁能吸引什么样的物体”的探索活动,从猜测到用实验的方法多次检测验证,并概括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共同特点——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物体;第三部分利用磁铁辨认含铁的物质,通过分离木屑和回形针等活动进一步完善“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这一科学概念,并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最后进行拓展,科学家还通过研究发现磁铁能吸引金属镍和钴,让学生认识到“对某一个事物的探究,需要测试更多的材料、探索更多的方面,而我们的课堂探究只是很有限的一部分”。本课的重点是鼓励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去探究磁铁,根据经验提出猜测,并培养学生通过对具体现象的观察和比较收集相关证据,提高证据意识,进一步认识磁铁的探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更多的角度认识事物。【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有接触过磁铁或玩过磁铁的经验,也了解“磁铁能吸引一些物体”“磁铁与磁铁之间会吸在一起,也可能相互推开”,但对“磁铁是否能吸引含铁一类的物质”的意识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会存在“磁铁能吸大部分金属”的错误前概念。学生的这些模糊概念和争议将成为本课教学的起点。本课希望通过猜测、归纳论证、推理反证得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这一结论。经过动手实践、观察思考、推理论证、充分研讨,让学生的动手有了科学思维发展的支撑,让学生的发展更丰富、更有效。【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用磁铁吸引不同物体的实验,知道磁铁能够吸引铁一类的物体,具有磁性。[科学思维]能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用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测。[探究实践]能在教师指导下操作简单的实验,并通过猜测、归纳、推理等方法判断物体中是否含有铁。[态度责任]在生活中能够对磁铁产生研究兴趣,能够在探索实践中获取证据,如实讲述事实;愿意倾听他人想法,也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教学重难点】[重点]用磁铁对多种材料的物体进行检测,认识到磁铁具有磁性。[难点]磁铁并不是能吸引所有金属,而是吸引铁一类物体。【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课前下发预习单搜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理解,并请学生搜集个人认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15样左右;3.木屑、钝头铁钉;4.金戒子、银币、镍片、钴片、不同材质的硬币。[学生]1.每组提供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2.除学生带来的材料外还可以准备回形针、铁钉、易拉罐、玻璃球、长尾夹、木片、纸片、铜导线、水龙头、橡皮筋、铅笔、塑料尺、橡皮、砖块、沙石等多种材料。【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1.创设情景,木工师傅不小心将几枚铁钉落入地面的木屑刨花中,你能帮忙安全并快速地找到并取出这几枚铁钉吗?(引出磁铁,出示实物条形磁铁)2.磁铁也有不同的形状,常见的还有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课件出示三种类型磁铁)3.木工师傅提出疑问:磁铁真的能吸起铁钉,同时不会把木屑和其他东西一起吸起来吗?29 4.揭示课题:磁铁能吸引什么[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磁铁,暴露前概念,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观察和认识磁铁的兴趣。二、归纳论证:磁铁能吸引什么(预设27分钟)材料准备:三种磁铁、铅笔、橡皮、观察记录单、木屑、铁钉(一)我推测:磁铁能吸引的物体1.交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预设:提前梳理学生预习单,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贴。(1)磁铁能吸引铁;磁铁能吸引像铁一样的物体;磁铁能吸引金属;磁铁能吸引含有铁一类的物质……(2)学生说出具体物体名称,也可借助学生带来的实物进行展示,依据学生回答整理归类。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呢?3.学生讨论实验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磁铁靠近被测物体,重复三次,观察物体是否被吸引,并记录在记录单上。(二)我验证:磁铁能吸引的物体是含铁的1.教师分发磁铁及补充材料(特别是金属材料),学生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教师巡视指导。2.汇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追问:这些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特点?金属都能被吸引吗?3.小结: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磁性,但不能吸引金、银、铜、铝等金属。(三)我论证:磁铁能吸引含铁一类的物体1.思考并推测:记录单中呈现的是教室里的一些物体,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请同学圈出来,并思考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2.测试验证:利用“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这个特性,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是铁做,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汇报测试结果,课件出示物体的组成成分,全班交流论证:磁铁能吸引含铁一类的物体。4.演示:完成木工师傅的挑战,从木屑中找到掉落的铁钉。[设计意图]在根据实际问题作出简单猜想,了解科学探究需要计划指导,并在教师指导下能初步收集信息和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证据意识。三、观察活动中的新发现(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课件、金戒子、银币、镍片、钴片、不同材质的硬币。1.出示物体:教师还搜集了一些金属硬币,你觉得它们能被磁铁吸引吗?2.演示:部分硬币也能被磁铁吸引。它们是铁制品吗?3.资料介绍:(1)人民币硬币材质;(2)科学家研究磁铁时,测试过很多材料。他们发现磁铁不但能吸铁,还能吸镍(niè)和钴(gǔ)。镍,近似银白色、硬而有延展性并具有铁磁性的金属元素,它能够高度磨光和抗腐蚀。钴是具有光泽的钢灰色金属,比较硬而脆,有铁磁性。4.完善结论:磁铁能够吸引铁一类的物质,还能吸引钴和镍。[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更多的角度认识事物,从而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磁铁的兴趣。【疑难解答】1.学生在思考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时,答案过于开放,怎么办?提前布置学习单,让学生在家用学具袋中的磁铁去试一试哪些物体能被吸引,让学生有大致的想法与猜测。或者在整理学习单时,教师梳理出出现率较多的、具有指向性、认知冲突的前概念,推进自己的教学过程。2.学生带来的材料中出现同一种物体因为材质不同,出现一个能被磁铁吸引,另一个不能被磁铁吸引,怎么办?29 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发现同一种物体可以用不从的材料进行制作,例如窗户可以用铁做,也可以用铝合金制作,但磁铁并不是都能吸到窗户上的。也可以得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物体之后,推测不能吸引的材料是用什么做的,并进行探索验证。【教学后记】2.磁铁怎样吸引物体【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围绕“你有什么办法使小车运动起来”的问题引入,引领学生探究通过直接接触和不直接接触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第二部分是学生围绕着“拉力、推力、磁力”三个科学词汇进行活动。活动由“绳系小车拉动,嘴吹动小车,磁铁不接触使小车运动,磁铁隔物使小车运动”这样的四个小实验组成。在直观的“拉力”、“推力”基础上,侧重通过后两个实验让学生了解“磁力”概念。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了由现象到概括的思维发展过程,学生发现磁力虽然看不到,但能感知到它像拉力、推力一样真实存在。第三部分通过“蝴蝶飞游戏”完成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以及兴趣的激发。本课重点是通过探究不直接接触小车而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中,学生发现与理解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引铁,激发学生对如何让物体运动产生思考与设计的兴趣。学生也将在本单元逐步了解到磁铁与铁、磁铁与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到“磁力可以穿透一些物体”,暗含“磁场”的初步理解,并指向“能量”这一科学大概念。【学情分析】学生玩过各种各样的玩具小车,他们知道可以通过推或拉让小车前进与后退,但是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用实验手段研究过小车运动与力的关系。这节课,学生会继续发现磁铁对铁一类的吸引力,磁铁甚至隔着一段距离就能把物体吸引过来,学生对此兴趣浓厚。最后以拓展游戏活动“蝴蝶飞”的形式结尾,学生的兴趣始终保持,将会随之带到课外,从而使这节科学课持续进行。【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推、拉、吹和用磁铁吸引让小车动起来的活动,知道拉力和推力是一种常见的力;认识磁铁可以隔着一定距离和一定物体对铁产生吸引作用。[科学思维]能区别并判断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是哪种方法,并简单分析磁铁是怎样吸引物体的。[探究实践]能运用推力、拉力和磁力,让小车动起来;并用简图来描述和记录使小车运动起来的磁力,在交流中对自己的作图记录进行改进。[态度责任]在体验多种方法使小车运动起来的过程中,保持探索与思考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用磁铁隔着物体使小车运动起来。[难点]理解磁力可以使铁质小车动起来。【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磁铁、小车。[小组]1.每组提供磁铁、小车、棉线、布片、薄木片、塑料尺、纸片、装水的密封袋;2.活动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怎样让小车动起来(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小车1辆1.出示一辆放在桌面上的小车。29 这是一辆小车,要使它运动起来,你有什么方法吗?2.学生自由发言并上台试一试:用绳子拉;用手推;用嘴吹……3.你们的方法真多啊!不管是推、拉还是用磁铁,让小车动起来都需要力。我们把推小车时手作用在小车上的力称为推力,拉小车时手作用在小车上的力称为拉力。4.刚用绳子拉、用磁铁拉都是直接接触小车,那不碰到小车能拉动它吗?我们来试一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多种方法,体验成功,激发兴趣。二、不直接接触让小车动起来(预设16分钟)材料准备:每个小组1份,条形磁铁1块、小车1辆1.用嘴吹能否使小车动起来请学生上台尝试用嘴吹动小车,并进行交流说说感受。2.用磁铁使小车动起来(1)如果给你们一块条形磁铁,能在不接触小车的情况下使小车动起来吗?学生说说实验的操作方法。(2)分组领取材料,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3)研讨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和感受?预设:把磁铁放在小车近一点的地方,小车就被吸引过来了,好像有一种力量在拉着小车;部分学生可能感受到手中的磁铁有种往小车方向动的感觉。(4)在活动手册上画一画磁铁吸引小车的这种力量。(5)汇报交流。预设:学生用直线、曲线、箭头等各种方式来描述磁力,都是可以的。(6)磁力看得见、摸得着吗?存在吗?小结:磁铁不接触小车,却能让小车动起来,这种力量就是磁力。[设计意图]在自主实验开始前,引导学生交流实验方法、记录方法及注意事项;在实验活动时,教师随时给予学生指导,方便后续交流汇报;结束后,让学生画一画这种力量,更好帮助学生表达对磁力的认识。三、用磁铁隔着物体让小车运动起来(预设:14分钟)材料准备:每个小组1份,布片、塑料尺、薄木片、纸、玻璃、装水的小塑料袋等,条形磁铁1块,小车1辆如果隔着一些物体,磁铁是否还能让小车动起来?1.出示实验材料,学生说说怎样操作,小组如何分工合作。实验提示:两位同学为一组,先预测后实测,每次检测至少重复做三次,完成实测后要做好记录,结束时将实验材料整理好。2.分组进行实验,并在活动手册上做好记录,教师指导。3.各组整理实验器材,准备汇报。4.研讨:隔着物体,小车能被磁铁吸引吗?预设:(1)能让小车动起来。我看纸隔着时,小车就一下子过来了。但玻璃隔着时,小车就没有那么快过来。不同的物体隔着,磁力的大小都不一样。(2)小车能动起来,但磁力比起没有物体挡着差了很多。(3)磁铁和物体离小车近一点才可以吸引小车。小结:我们发现磁铁隔着这些物体能使小车动起来。5.但我们只测试了几种物体,那能说明磁铁能隔着所有物体吸引小车吗?说说自己的理由。预设:不能,我觉得比较厚的木块,距离比较远,可能就没有办法吸引小车了;能,......6.播放视频(隔着厚毛巾、厚木块等)总结: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引铁。[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主动交流汇报实验中所感受到的,引导学生理解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引铁,体现出学生理解“所有”到“一些”的思维过渡。四、蝴蝶飞游戏(预设7分钟)29 材料准备:每两个学生1份,纸蝴蝶1只、棉线1根、回形针1个、条形磁铁1块1.出示纸蝴蝶:上面别着回形针,回形针用棉线系住演示:用条形磁铁靠近纸蝴蝶,纸蝴蝶“飞”起来了。提问:不接触,纸蝴蝶为什么会飞?中间有没有隔着什么物体呀?隔着这么多空气还行不行?2.你想不想也来做一个会飞的纸蝴蝶?(课件出示制作方法)3.小组合作制作纸蝴蝶,玩“蝴蝶飞”游戏。[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与学生自己动手体验,不断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利用磁铁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兴趣。【疑难解答】1.学生在实验中动作较慢,实验时间过长,怎么办?实验点拨:在用磁铁吸引小车时,强调应该从远处慢慢接近小车,避免磁铁直接接触小车。在隔着物体用磁铁吸引小车时,应该两个人操作,一人握住磁铁,另一人拿着物体,把物体放在小车与磁铁中间。2.怎样让蝴蝶在空中飞舞?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用磁铁去吸引蝴蝶,但往往无法让蝴蝶悬停在空中,怎么办?这里有一个突破思维定势的方法,即先用磁铁吸住蝴蝶,然后一只手拉住细线,另一只手慢慢拉开磁铁,控制好力度,就能顺利地让蝴蝶悬停在空中。【教学后记】3.磁铁的两极【教材简析】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磁铁能吸引什么”,知道“磁铁是怎样吸引物体”的。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推测“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磁力大小是否相同”、探究“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以及判断“蹄形磁铁的磁极”。首先,借助条形磁铁和小钢珠,让学生推测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磁力大小是否相同,了解学生前认知,同时产生本课的研究问题;接着,通过“用感官感受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用条形磁铁的不同部位接触回形针”以及“借助铁粉盒观察铁粉在条形磁铁上的分布”三个活动,让学生明确条形磁铁两端磁力大,中间磁力小,从而建构磁极的概念;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判断蹄形磁铁的磁极,进一步理解“磁铁有两个磁极”。本课重点是通过指导,让学生经历感官体验、比较磁铁不同部位吸引回形针的远近(先后)、观察铁粉在磁铁上的分布等探究活动,发现:条形磁铁的两端磁力最大,中间磁力最小。明确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两课学习中,已经探究过磁铁能吸引回形针等铁一类物质,为本课借助小钢珠、回形针、铁粉等进行探究实验奠定了基础。但他们并没有去探索同一块磁铁不同部位磁力的大小。大部分二年级的学生对“同一块磁铁各部分的磁力大小是否有区别”的认识是模糊的,即使有少部分学生隐约知道条形磁铁的两端磁力大,也不清楚中间部分的磁力是怎样的。因此,需要明确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条形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操作方法,以及进一步培养学生借助示意图表述实验现象以及如何借助现象转换成概念的证据意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探究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明确条形磁铁的两端磁力最大,中间磁力最小;知道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29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磁铁不同部位吸引回形针的先后或远近,铁粉在磁铁上的分布等情况,尝试判断磁铁磁力分布规律。[探究实践]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多种方法探究“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能用图示或语言描述铁粉在磁铁上的分布。[态度责任]能体会多个证据对研究结论得出的重要性;能实事求是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初步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条形磁铁不同部分磁力大小”的活动,发现条形磁铁的两端磁力最大,中间磁力最小。[难点]实验并收集条形磁铁两端磁力大,中间磁力小的相关证据。【教学准备】[教师]1.多媒体课件;2.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小钢珠;[小组]1.条形磁铁(大)、回形针、磁力测试卡;2.条形磁铁(小)、铁粉盒;3.蹄形磁铁;4.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条形磁铁小钢珠1.演示:将一个小钢珠轻轻放在条形磁铁的不同部位(多演示几次)。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预设:小钢珠放在中间容易滚到两边,而放在两端的小钢珠不会滚到中间)2.提问: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交流,提出不同的猜想,教师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来呈现学生的猜测。(板书:一块划分成五个部分并标上序号的条形磁铁)3.谈话:一块条形磁铁上,磁力大小到底是怎样分布的呢?揭示课题:磁铁的两极(板书)。[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发现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磁力大小的分布产生疑问,并对哪个部位磁力大,哪个部位磁力小进行初步猜测。二、用感官感受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条形磁铁1块、回形针1枚1.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条形磁铁1块(标上5个序号)、回形针1枚提问:你能用一枚回形针比较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吗?学生交流、讨论2.教师归纳并讲解实验操作方法:先将条形磁铁平放在桌上,然后用手指拿着回形针,依次放在条形磁铁的各个部位,感受条形磁铁上各个部位的磁力。3.领取材料、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反馈交流。提问: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学生能初步感受到条形磁铁两端磁力大。但他们对中间部分磁力大小有不同的意见。)[设计意图]通过亲身体验的科学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的变化,初步感受到条形磁铁两端磁力较大。三、用磁铁的不同部位接触回形针(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条形磁铁1块、回形针5枚、磁力测试卡1张、学生活动手册1.课件出示实验材料以及教材中的观察方法。提问:移动条形磁铁去吸引这些回形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条形磁铁磁力大小的分布情况呢?学生交流、讨论2.教师总结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课件出示),介绍磁力测试卡的使用方法【课件动画演示操作方法】。①将磁力测试卡纸平铺在桌面上;②在规定的位置分别摆放5枚回形针(注意:回形针的摆放方向);29 ③先将条形磁铁平放在离回形针最远的一条横向上;④将条形磁铁沿虚线慢慢平移靠近回形针;(注意:速度要慢,推一格停一停)⑤观察5个回形针先后被吸引的顺序;⑥再重复操作两次并记录。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反馈交流。提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预设:学生能明确条形磁铁两端磁力大,中间磁力小。但对于中间部分是否一点磁力也没有,学生还是会有不同的意见。)[设计意图]活动2是建立在活动1的基础上的,让学生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找到了证据去支撑活动1中自己的感官体验活动中的真实感受,更加明确了条形磁铁两端磁力大,中间磁力小的认识。四、借助铁粉盒感受条形磁铁的磁力分布(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条形磁铁(小)1块、铁粉盒1个1.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提问:怎样借助铁粉盒验证磁铁不同部位磁力的大小。学生交流、讨论2.教师总结实验方法和观察重点(课件出示):①用手指轻轻敲击铁粉盒,让铁粉尽量均匀平铺在盒子中;②将条形磁铁紧贴盒子上,晃动;(注意:晃动时要轻微、快速)③仔细观察铁粉的分布情况并记录。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反馈交流。提问:通过实验,对于条形磁铁中间是否有磁力,大家是怎么想的?理由又是什么呢?(预设:学生会发现条形磁铁两端磁力最强,向中间逐渐减弱,最中间似乎也有一点磁力。)5.小结:条形磁铁两端磁力大,中间磁力小。磁铁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条形磁铁有两个磁极。[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用感官感受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用条形磁铁的不同部位接触回形针”以及“借助铁粉盒观察铁粉在条形磁铁上的分布”三个活动,观察到条形磁铁两端吸引的能力更强,并由此现象得出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是不同的,从而建构磁极的概念。五、寻找蹄形磁铁的磁极(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蹄形磁铁1块、回形针若干、铁粉盒1个1.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提问:蹄形磁铁有磁极吗?找一找2.学生领取材料,自由探索,教师巡视3.学生汇报交流:用什么方法判断的?看到什么现象确认自己的判断呢?[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方法去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以致用。【疑难解答】1.摔断的条形磁铁,磁极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条形磁铁摔断了,原来两端的磁极不会改变,原来的N极仍然是N极,S极也同理。因为磁铁内部磁力线是从S极到N极的。如果断面垂直磁力线,那么,摔断的两部分,各新产生一磁极,分别与原有磁极构成一对,断面是相吸的,可以拼起来;如果断面平行磁力线,断面相斥,就拼不起来了。【教学后记】29 4.磁极与方向【教材简析】通过前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发现磁铁上有两个磁性最强的部位叫磁极,他们会发现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的两个磁极上分别涂有红蓝两种颜色,也观察到磁铁上标有“N”和“S”。首先,通过带领学生探究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的指向,引导学生在重复测试中发现磁铁具有指示南北的特性。然后通过观察与使用指南针,引导学生认识到“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这一性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使用说明书实现自主学习,并在校园里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也为下一课时制作水浮式指南针的活动搭建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架。本课重点是指导学生用支撑法和悬挂法使磁铁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引导学生通过重复测试、简单表格收集证据等方式,经历“体验”、“观察”和“论证”的探究流程,发现:静止后,磁铁的一极总是指向南方,另一极总是指向北方——磁极与方向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如实记录、倾听交流的合作探究习惯。【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发现了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的两个磁极上分别涂有红蓝两种颜色,各标有大写字母“N”和“S”,但是,磁铁的两个磁极与颜色和字母之间的对应关系,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对于指南针,绝大部分学生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但不清楚指南针的具体构造及使用方法。因此,指导学生认识和使用指南针有助于深化他们对“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支撑和悬挂磁铁的实验,知道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通过简单使用指南针辨别方位,知道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够指示南北方向的特点制成的,了解指南针中的不同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科学思维]用比较和分析,能从实验记录中发现磁极与南北方向的关系。[探究实践]能使用支撑和悬挂的方法组装实验器材,通过重复测试、简单表格记录磁极与方向关系的证据;初步学会使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态度责任]养成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分享自己经验的合作探究学习习惯;能关注到指南针是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它为人们辨认方向带来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支撑和悬挂磁铁的实验,发现磁铁具有指示南北的特性。[难点]如实地记录和交流有关磁极与方向信息,体会重复测试在探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准备】[教师]1.多媒体课件;2.用白纸包住的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3.演示用指南针。[小组]1.常规条形磁铁、方位纸、用白纸包住的条形磁铁、旋转支架(包括底座和旋架)、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悬挂法的木制或塑料支架、线;2.指南针;3.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条形磁铁1.课件与教师手中同时出示条形磁铁。提问:观察磁铁,你有什么发现?除了颜色,磁铁的两端还有什么特点?教师小结:磁铁上涂着红、蓝两种颜色,分别标注着“N”和“S”字母。2.聚焦问题:特定的颜色、特定的字母,与磁极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提问:为什么磁铁的磁极要标注特定的颜色和字母呢?3.谈话:磁铁上特定的颜色和字母表示了不同的磁极,而且“磁极与方向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揭示课题:磁极与方向(板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条形磁铁两个磁极的不同颜色,以及大写字母“N”、“S”,激发学生探究磁极与方向的兴趣,快速聚焦核心问题。29 二、探究条形磁铁的指向(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用白纸包住的条形磁铁、旋转支架、方位纸、学生活动手册1.确定方位(1)出示方位纸提问:观察方位纸,你有什么发现?(预设:上面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2)正确摆放方位纸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室以及自己座位所在的真实方位,在桌面上贴好方位纸。(此处可借助指南针或教师手机上的指南针app软件,调整角度,将方位纸投影在屏幕上,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摆放方位纸;建议每个大组选定一位“方位指引小导师”,协助大组内有需要的同学摆放方位纸,并巡视一圈组内,确保实验时每位同学的方位都是正确的。)2.探究条形磁铁的指向引导:借助方位纸,我们已经知道了教室内的方向,磁铁真的能指示方向吗?能的话,磁铁到底指向什么方向呢?我们做个实验研究一下吧!(1)明确实验方法课件出示活动要求,教师出示实验器材,讲解实验器材的组装和实验操作过程,介绍活动记录表及其记录方法,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重复实验几次”。教师小结实验方法:①用白纸包裹磁铁,在两个磁极标上数字“1”、“2”(随机);②组装材料,支架放在方位纸中间轻轻转动小磁铁;③观察静止后磁铁的两端各指什么方向,并标在磁铁的末端;④重复几次并记录。(2)分组探究学生分组探究条形磁铁的指向并完成记录。(3)反馈汇报提问: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小结:条形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一个磁极总是指向南方,另一个磁极总是指向北方。[设计意图]实验前让学生猜测磁铁是否能指示方向,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产生一定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在实验时更加投入和关注实验现象。三、探究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的指向(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系好棉线的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木制或塑料支架、方位纸、学生活动手册1.出示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提问: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的两极分别在哪?引导:条形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那么其他形状的磁铁,比如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是不是也能指示南北方向呢?2.明确实验方法课件出示活动要求,教师手中出示实验器材,讲解实验器材的组装和实验操作过程,介绍活动记录表及其记录方法,同样强调:“重复实验几次”。实验方法:①选择马蹄形磁铁或环形磁铁;②将磁铁悬挂在塑料支架上,轻轻转动;③观察静止后磁铁的指向;④重复几次并记录。3.分组探究学生分组探究条形磁铁的指向并完成记录。4.交流汇报提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预设: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追问:观察磁极的颜色、字母和指示的方向,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预设:指南的磁极是蓝色,字母为S,指北的磁极是红色,字母为N)5.通过比较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的实验记录,发现共性。提问:条形磁铁也是这样吗?撕开白纸看看,与你的发现一致吗?小结: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字母“29 N”表示,一般为红色,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字母“S”表示,一般为蓝色。[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其他两种不同形状磁铁的探究,科学严谨地得出磁铁能够指示南北方向的结论。四、指南针的认识与使用(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指南针1.认识指南针(1)课件出示指南针图片,教师手中出示指南针实物,介绍原理:指南针就是利用磁铁能够指示南北方向的特点制成的。(2)分发指南针,引导学生观察指南针的构造,简单交流指南针主要结构及其功能。提问:指南针由哪几部分构成?分别有什么作用?(预设:磁针——确定南北方向;刻度盘——指引确定其他具体方向;支架——支持磁针,让它保持水平;外壳——方便携带,保护作用)2.使用指南针(1)课件出示指南针使用说明书,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说明书,请一位学生上台边讲解边演示使用指南针,教师适时指导。(2)组织学生用指南针到校园里辨别方向,找一找:校门在哪个方向?操场在哪个方向?[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尝试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与意识。再用指南针辨别校园里的方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练地使用指南针,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为生活带来的便利。【疑难解答】1.如果无法在“探究条形磁铁的指向”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旋转支架怎么办?可以把支撑法改为悬挂法,在细线下端吊一个长尾夹,夹住一张弯成U形的纸,做成纸兜,实验时,学生把条形磁铁放入纸兜中,调整平衡即可。【教学后记】5.做一个指南针【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指南针的历史,了解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体会我国古代在指南针的研究与应用上所做的贡献。第二部分是制作指南针活动。本单元教材内容中,通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磁铁有磁性,能吸引铁、镍等材料,知道磁铁具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并且认识和使用了指南针。本课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的应用,定位在指南针的制作层面,引导学生初步体验包括设计、实施、改进在内的简单的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并在制作过程中认识磁化现象。本课将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相关学习要求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材之所以选择制作水浮式指南针,是因为它的制作相对容易一些,同时水浮式指南针也是指南针在应用过程中的重要改进。【学情分析】29 二年级的学生的求知欲是非常强烈的,有很多学生对前面所认识的磁铁能够指示方向的性质产生联想,所以制作一个指南针能较好满足学生对指南针进一步研究的需求。但是,低年级的学生专注力不能持久,在科学知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比较弱,需要老师搭建一定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聚焦任务,降低学习难度。此外,低年级学生识字少,书写速度慢,需要老师积极鼓励他们用画简图、口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尽量减少一些无谓的动手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制作指南针,认识到指南针中的指针是一个小磁针,可以指示南北方向。[科学思维]通过综合分析指南针结构的各要素,能合理选择适当的制作材料和工具。[探究实践]在自制磁针的实践过程中,能用口述、画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能用水浮法完成简易指南针的制作任务,并进行合理改进。[态度责任]在设计和制作指南针的活动中,愿意和同学合作,能与同学分享观点,表达自己的改进意图和方法;能感受到指南针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综合分析指南针结构的各要素,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指南针。[难点]能分析制作、测试和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盒式指南针、条形磁铁、钢针、大头针[学生]1.每组提供钢针、吹塑纸、带水的塑料碗、条形磁铁、大头针、剪刀;2.指南针设计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入主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盒式指南针1.提问:古时,人们在海上航行时,会通过观察太阳、月亮等自然现象来辨别方向,可一旦遇到阴雨天气,这种办法就失效了,船员们在茫茫大海中又该依靠什么来指示方向呢?2.出示指南针发展图片。提问:古人很早就开始探索指示方向的仪器,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呢。老师手里有一个指南针,它最初的形态可不是这样,指南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史呢?3.揭示课题:你们想自己来制作一个指南针吗?[设计意图]通过古代海船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指南针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同时初步经历指南针的发展历史,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指南针的兴趣,聚焦本课任务,为接下来投入设计制作指南针活动做铺垫。二、明确问题,设计制作(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钢针、吹塑纸、带水的塑料碗、条形磁铁、大头针、剪刀、指南针设计评价单1.出示任务:制作一个简易指南针。达成标准:①能指示南北方向;②具有稳定的结构;③使用方便。(1)提问:你认为指南针能指示南北方向,最主要依靠哪个部分?(2)教师将指南针中的磁针拿在手上,追问:现在,它还能指示南北方向吗?(3)明确标准①要点:磁性指针;自由转动。2.提供材料,设计指南针。(1)出示实验材料,激疑: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制作一个指南针呢?(2)讲述:在制作之前,我们需要完成小组设计单。请同学们根据设计单提示开展讨论、设计。3.学生设计指南针,教师巡视指导。巡视时提示学生对照评价表检查设计。4.交流设计,指导制作。(1)讲述: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你们组的设计,并说明你这样设计的理由。(预设1:吹塑纸能浮在水面上,而且防水,所以将钢针和吹塑纸组装起来,放入装水的盒子中,钢针会浮在水面上,能自由转动。等钢针停止转动,就能指示南北方向。)(预设2:要先将钢针变成磁针,然后将磁针和吹塑纸组装起来,放在装水的盒子中,钢针会浮在水面上,能自由转动。等钢针停止转动,就能指示南北方向。)(29 2)引导:你们都想到让指针自由转动的方法,但第X组认为要先将钢针变成磁针,再组装磁针,第X组打算直接组装钢针,钢针有没有磁性?(3)追问:怎样让它具有磁性呢?教师演示磁化:按住钢针一端,用条形磁铁的磁极在小钢针上,沿着一个方向进行多次摩擦。(4)提问:怎样检测摩擦后的钢针是否具备磁性呢?(预设1:用钢针与磁铁吸引。教师演示,追问:钢针能和磁铁吸引,是不是也能吸引其他铁制物品?)(预设2:用钢针去吸引铁制的物品)(5)教师演示:用钢针去吸引大头针,明确检测钢针磁化效果的方法。(6)提问:怎样判断磁针针尖和针尾的磁极呢?利用已有的指南针帮助判断磁极,标出针尖和针尾所指的方向。5.根据设计图,分组制作指南针。学生分小组进行制作,并完成评价表。教师巡视指导,帮助解决制作过程中制约学生操作的技术问题,并提示[学生]制作过程中,可以一边制作,一边修改设计;使用钢针时要小心,防止钢针扎手。[设计意图]设计是工程项目中的关键环节,通过研讨标准,结合提供的具体材料进行设计,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等品质。在制作指南针的过程中,磁针的磁化等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直接演示的方法辅导磁化技术,为学生的设计和制作奠定基础,留出更多思维空间。三、展示评价,交流改进(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设计评价单组织交流活动,学生展示自制的指南针,介绍制作方法,特别说明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其他同学可以对展示组评价和提问,思考展示作品还可以怎样改进,并提出建议。汇报参考格式:我们的指南针是制成的。我们组在制作时遇到的困难是,我们是解决的。如果有(其他材料),我们的指南针还可以这样改变:。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的参考格式:感谢你们的展示!我们组认为你们组方面非常好,方面可以改进,请继续加油!(预设:学生组间进行展示与评价。提出水容易洒出,磁针不能转动,吹塑纸浸水后不易书写、标记的方向少等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设计意图]通过组间展示与评价,促进生生互动,思维碰撞,让美味学生参与课堂,通过相互启发和借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提供交流表达句式,引导学生合理、逻辑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课堂展示效率。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预设2分钟)1.提问:在设计制作指南针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2.小结:我们还可以继续优化,完善我们的指南针。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改进指南针,达成标准。想一想,如果有更多材料,你们还有其他方法让磁针自由转动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再设计制作一个不同类型的指南针。3.延伸: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指示方向的工具仍在改进,人们利用更先进的卫星网络来辨别方向和寻找目的地。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搜索了解卫星导航系统。[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总结本课得失,拓展延伸到依据评价标准继续改进指南针,初步体验包括设计、实施、改进在内的简单的工程项目过程。同时,放眼于现代指示方向的工具技术,进一步体会科学技术能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疑难解答】1.磁化钢针时,磁铁的磁极需要摩擦钢针几次?根据磁感应强度传感器测量发现,摩擦次数太多(20~30次),磁感应强度增大并不明显。因此,教师在演示磁化方法时,不需要量化摩擦次数,只需要3-5次就够了,用摩擦后的钢针去吸引大头针等铁制品来检测即可,同时可指向后续测试中磁针磁性不强的问题解决。【教学后记】29 6.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教材简析】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6课。总共由四部分组成:聚焦部分,由不接触小车使小车被吸引或者被推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部分,引导学生讨论汇总,形成条形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的四种情况,通过重复实验,发现并记录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研讨部分,学生结合实验记录表,交流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现象,找出条形磁铁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再次通过实验发现其他形状的磁铁磁极间也有这样的规律。拓展部分,通过“磁铁总是能够指示南北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磁场间的相互影响。【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己经知道了磁铁具有磁性,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分别是南极和北极。有部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发现磁极相互靠近有不同的作用力,但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还较弱,无法概括总结出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具体规律,因此,本节课学生对于磁极间相互作用的模糊认识将作为本课教学的起点,使学生初步了解“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知道磁铁的“相同磁极相互排斥,不同磁极相互吸引”及这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思维]用观察、比较、分析、发现磁铁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干扰下的磁铁无法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探究实践]能从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会通过重复实验来收集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证据;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态度责任]在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实验中,表现出耐心、细致的科学态度,能与他人合作。【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发现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难点]解释“干扰下的磁铁无法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小车、条形磁铁、塑料支架、线[学生]1.每组提供、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磁铁小车、包有纸条的条形磁铁1.出示磁铁小车,我这里有一辆听话的小车,只要我用“魔盒”一指挥,就能让它听我的话。让它往前走,它就往前走,让它往后,它就往后。2.提问:你知道我能控制它前进和后退的原因是什么吗?(预设:“魔盒”里有一块磁铁。不同颜色的磁铁会吸在一起。换了方向之后磁铁颜色相同,它们不会吸在一起。)3.讲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有时会吸引,有时又会排斥。怎样的情况下磁极之间会吸引,怎样的情况会排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揭示课题: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魔术”,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做铺垫。二、探索条形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2根条形磁铁(标号1号2号)、活动手册1.讲述:当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的时候,会发生不一样的现象。让我们一起亲自动手研究一下吧。2.小组讨论:手拿1号磁铁的磁极去靠近2号磁铁的磁极会有几种情况?(预设:29 1号磁铁的南极靠近2号磁体的北极;1号磁铁的北极靠近2号磁铁的北极;1号磁铁的南极靠近2号磁铁的南极;1号磁铁的北极靠近2号磁铁的南极。)3.明确实验要求:把2块条形磁铁按照下面的做法依次靠近,每种做法重复3次。用箭头将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记录下来(相互排斥用“←→”表示,相互吸引用“→←”表示)。4.教师示范:拿1号磁铁的南极去靠近2号磁铁的北极,重复实验三次。实验要点:用磁极靠近磁极,不是用磁极靠近其他部位;重复实验三次。5.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动手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把实验的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第9页。6.实验结束后,2分钟时间小组交流归纳实验结果。7.汇报: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北极和北极、南极和南极靠近时相斥,北极和南极靠近时相吸。)引导:北极和北极(南极和南极)叫做相同磁极,北极和南极叫做不同磁极。引导学生尝试用完整的句子科学地归纳并表述实验发现。8.师生共同总结:相同磁极间相互排斥,不同磁极间相互吸引。9.提问:你现在能判断出魔盒里的磁铁的1、2极分别是什么磁极吗?[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证据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实验之前,需要先明确实验方案,并用合适的方式将实验想象记录下来。让学生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类、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三、探索其他形状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一对蹄形磁铁、一对环形磁铁、一块条形磁铁和一块蹄形磁铁1.提问:条形磁铁磁极间有这样的规律,其它形状的磁铁也有这样的规律吗?追问:该怎么证明?2.出示三套器材:一对蹄形磁铁、一对环形磁铁、一块条形磁铁和一块蹄形磁铁。小组用三套实验器材或任意组合两个不同形状的磁铁进行实验,每组实验重复3次,探索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6.师生共同总结:不同形状的磁铁磁极相互间作用的规律是一样的:相同磁极间相互排斥,不同磁极间相互吸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但得出的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的磁铁呢?这就需要学生再次实验,验证我们发现的规律是否能够应用在其他磁铁上。四、拓展:磁铁总是指南北方向吗(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木质支架、铁架台、线、2块条形磁铁1.出示一块悬挂在塑料支架上的条形磁铁和一块悬挂在铁架台上的条形磁铁,待其静止后指示南北方向。2.提问:为什么两块条形磁铁指示的南北方向不一样?(预设:周围有铁。)追问:你能尝试解释一下吗?3.提问:要保持悬挂起来的条形磁铁一直指示南北方向,应该注意些什么?(预设:要保证周围不能有磁性物质和铁。有磁性物质的话,悬挂的磁铁会被吸引或排斥;周围有铁时,悬挂的磁铁会被铁吸引)4.讲述: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但是当周围出现其他磁性物体或铁时,它指示的方向就会发生改变。人们就利用这种现象来寻找大自然中含有铁或含有磁铁的矿物。[设计意图]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两个不同支架下的条形磁铁的指示方向不同,再通过“如何保持磁铁能一直指示南北方向”这一问题,让学生应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尝试寻找干扰磁铁方向的因素,促进学以致用。【疑难解答】1.学生在填写活动手册“我的发现”用自己习惯的日常用语怎么办?在“我的发现”中,学生应该利用记录表提供的术语,选填“排斥”和“吸引”29 对应的编号,而非诸如“推开”“吸住”等日常用语,以建构科学概念。2.学生在做实验时用磁铁其他部位去做实验怎么办?事实上,有的学生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有时会吸在一起,有时又会相互推开。磁铁和磁铁相互靠近,方式可以是任意的,比如磁极和磁极靠近、磁极和磁铁其他部位靠近等。本课指明了磁极与磁极靠近,以帮助学生充分研究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后记】7.磁铁和我们的生活【教材简析】本课是《磁铁》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磁铁及其主要性质,本课旨在帮助学生通过了解磁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巩固和理解磁铁的相关性质,同时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科学的本质,了解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认识到科学影响日常生活、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自然的奥秘。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交流分享生活中的磁铁制品以及利用的磁铁性质。第二部分是学生通过环形磁铁的相互作用,了解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原理;了解磁记录设备,检测微弱磁性的方式。第三部分是学生总结和整理磁铁的特点,认识磁铁用途和性质的联系,从整理的信息中提出后续研究问题。【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磁铁能吸铁”“磁铁隔一段距离或隔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磁铁的磁性最强,磁铁有两个磁极”“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字母‘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字母‘N’表示”“相同的磁极相互排斥,不同的磁极相互吸引”等科学概念,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探究体验。但大多数学生没有体会到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很难注意到暗藏的磁铁,也没有思考过磁铁制品所利用的磁铁性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磁铁活动,知道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磁铁制品,并描述不同磁铁制品所利用的磁铁性质。[科学思维]通过分类梳理磁铁的性质及应用,认识到磁铁的用途和性质是有联系的。[探究实践]通过观察环形磁铁间相互作用实验,猜测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原理。[态度责任]在寻找生活中的磁铁活动中,关注到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磁铁制品,并描述不同磁铁制品所利用的磁铁性质。[难点]通过观察环形磁铁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猜测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原理。【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班级记录表。[学生]粉笔擦、耳机、铅笔盒、门吸、钢笔、扬声器、磁性画板等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回形针,环形磁铁、支架,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视频1.播放:[磁石的应用]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趣的视频,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2.提问:看完这段视频,你知道路边的石头是什么吗?你的理由是什么?3.讲述:现代生活中,磁铁的应用十分广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磁铁和我们的生活。揭示课题:磁铁和我们的生活(板书)。29 [设计意图]用磁石应用的有趣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聚焦磁铁的应用,引起学生思考。二、生活中的磁铁制品(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粉笔擦、耳机、铅笔盒、门吸、钢笔、扬声器、磁性画板,回形针、学生活动手册1.讲述:上节课后布置大家回去找一找生活中的磁铁,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请同学分享自己的记录,说一说你为什么认为这个物品当中有磁铁?(板书:学生汇报的磁铁制品和应用的磁铁性质)2.提问:[没有磁铁的铁制文具盒]这个文具盒中有磁铁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预设1:用磁铁靠近铅笔盒,如果被吸引,就含有磁铁。引导:磁铁能吸引什么物质?磁铁能吸铁等物质,不能证明含有磁铁。预设2:用磁铁两端分别靠近铅笔盒,如果被排斥,说明含有磁铁。预设3:用铁制品靠近文具盒,如果铁被吸引,代表文具盒中含有磁铁。)3.提问:[粉笔擦、耳机、铅笔盒、门吸、钢笔、扬声器、磁性画板]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它们在使用中用到磁铁了吗?4.分组活动:用回形针检验物品中是否有磁铁。(1)每个物品从左往右、从上往下、从外到内,不遗漏地检验。(2)每个物品重复检验3次。(3)按“有磁铁的物体”和“没有磁铁的物体”分为两类。(4)讨论:有磁铁的物体,应用了磁铁的什么性质。5.学生汇报、交流。(板书:磁铁制品和应用的磁铁性质)6.讲述:课后,同学们可以用回形针检验你之前记录的磁铁制品。[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磁铁,能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磁铁的广泛应用。用回形针检验磁铁的存在可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梳理磁铁的性质及应用,帮助学生认识磁铁的用途和性质是有联系的。三、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环形磁铁、支架1.讲述: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能悬浮在轨道上,列车和轨道上都装有特殊的磁铁。用磁铁模拟列车和轨道,你能让环形磁铁悬浮起来,并说一说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吗?2.分组活动,教师巡视。3.学生汇报。(预设:磁悬浮列车应用了磁极的相互作用。)4.讲述:还有些物品中含有很多微小的磁铁,可以记录很多信息,比如硬盘、磁条卡、磁带等。[设计意图]将环形磁铁与磁悬浮列车联系起来,不仅帮学生巩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也让学生初步了解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四、总结磁铁制品及应用的性质(预设7分钟)1.讲述: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还真不少,除了我们刚才说到的,还有哪些呢?(板书:磁铁制品和应用的磁铁性质)2.提问: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这么大的作用,你还想研究磁铁的什么问题呢?[设计意图]整理磁铁的性质及应用,帮助学生认识到磁铁的用途和性质是有联系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意愿。【疑难解答】1.学生在交流自己找到的磁铁制品时,提出了铁制品等,该怎么处理?学生在汇报交流时呈现错误认知,不要急于否定。之后的回形针检验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之前的错误,认识到用铁制品检验磁铁的必要性。所以回形针检验环节一定要提供有磁铁和没有磁铁的物品。鼓励学生课后用回形针进行检验自己记录的磁铁制品。【教学后记】29 第二单元我们自己1.观察我们的身体【教材简析】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聚焦部分在明确了本课的研究对象是“我们的身体”之后,提出了“关于我们的身体,你知道些什么?”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前认知。通过对身体外形结构的观察和内部结构的探究,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身体外形具有对称性,简单了解人体的内部结构。以此引发学生对观察方法、观察内容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探究人体秘密的兴趣。【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对“身体结构”这个概念是模糊的,往往会把眼睛、鼻子、耳朵等五官与身体结构混淆,同时对身体内部结构的认识也不具体、不全面。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观察过植物和动物的结构,同时学习了一些观察方法。本课的观察对象是同学和自己的身体,是学生相对熟悉的、能摸到的、能看到的,这些都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知识、技能基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发现我们的身体基本结构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身体外形具有左右对称的特点;认识到身体内部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结构。[科学思维]在用摸、听等方法初步探知身体内部的基础上,举例说出身体内部如骨骼、肌肉、心脏等结构。[探究实践]在实际观察中,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身体的基本结构,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态度责任]能如实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增进爱护身体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身体的外部和内部。[难点]能用摸、听等方法探知身体内部,提出合理见解。【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人体结构图;3.一张A3白色卡纸;4.人体结构拼图;5.班级记录单。[学生]1.活动手册(作业本);2.每组一份人体结构拼图。。【教学过程】一、导入和聚焦(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班级记录单1.出示儿童身体图片,引导:我们的身体在许多方面相像,又在一些方面不一样。2.提问:关于我们的身体,你知道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3.揭示课题《观察我们的身体》[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儿童身体图片,引发学生对人体结构的思考,揭示本课课题。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人体结构图、一张A3白色卡纸、人体结构拼图(一)观察身体的外部结构1.请一名学生站在讲台前,并在黑板上贴出人体图片。提问:观察这位同学的身体结构,你们觉得人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头、颈、躯干、四肢。2.用A3白色卡纸贴住人体结构图的垂直一半身体,提问:如果这一半身体被遮住了,你能拼出他的另一半身体吗?3.学生小组实验:人体结构拼图4.交流:展示一组同学的人体结构拼图,请他们说一说这样拼的理由。5.把人体结构拼图垂直对折,你发现了什么?小结:我们的身体外形具有左右对称性。(板书:左右对称性)29 [设计意图]通过人体结构拼图,强化身体基本结构的认识,用对折的方式使人体的对称性直观化。(二)观察身体的内部结构材料准备:教学课件、人体内部结构围裙1.提问:我们了解了人体的外部结构,那我们身体的内部又有哪些结构呢?2.摸一摸胳膊、手、小腿等部位,感觉皮肤下面应该有什么?3.学生实验,并完成记录。4.全班交流各自的发现,整理后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中。5.两人一组,互相听听腹部和背部,哪里有声音?6.交流发现,整理后就在班级记录单中。7.教师总结:我们的身体内部有许多重要的器官,我们可以通到更多的观察方法去了解它们。[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感官观察,了解人体内部的器官组成。三、总结与拓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教师]今天我们观察了身体的外部和内部,你们还有想知道的问题吗?2.让学生自由发表,并整理疑问。3.小结: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进一步研究。4.教师总结:接下去我们将继续学习我们的身体有关知识,了解更多关于身体的奥秘。[设计意图]通过整理回顾人体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关于身体的其它问题,激励学生持续学习。【疑难解答】1.人体内部结构,学生的观察只能简单感知,想要更进一步了解,怎么办?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感知了解人体内部结构的大致器官,再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加深感受,还可以借助听诊器感受呼吸和心跳。【教学后记】2.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材简析】在本课中,学生将有意识地利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认识到“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教材通过用“眼睛”一种感官观察事物得到的信息和用五种感官观察事物得到的信息相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够感知的信息,也有不能感知的信息,而综合使用感觉器官能够帮助他们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更全面的认识。【学情分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人体的感觉器官在他们认识事物、感受外界环境变化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没有特意去认识自己的感觉器官,不能很准确地分辨哪些是感觉器官感知的信息,哪些是感觉器官不能够感知的信息,同时对于综合使用感觉器官帮助他们对周围事物进行全面观察的认识还不足。【学习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知道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知道它们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等。[科学思维]通过比较获取的信息,能区别出各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做的事情和不能做的事情。29 [探究实践]能采用实验的方式,研究感觉器官能做的事情和不能做的事情;能清楚地描述自己的观察、实验发现的事实和想象。[态度责任]树立保护感觉器官的意识,能关注身边残障人士并以实际行动关爱他们。【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并能利用这些器官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等。[难点]能够清楚地描述自己在观察、探究中发现的事实和想象。【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1.活动手册(作业本);2.每一小组准备圣女果4个、活动记录纸、岩石、装有40-50℃温水的杯子、包子、音箱各一份。【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课件出示人体五种感觉器官,回顾五种感觉器官的作用。2.眼、耳、口、鼻、皮肤等感觉器官,简称感官。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3.揭题: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感官来发现更多的信息。(板书课题:通过感官来发现)[设计意图]谈话回顾,引出本节课的主要研究问题,通过用感官来观察和认识事物的兴趣。二、认识感官及作用(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岩石、装有40-50℃温水的杯子、包子、音箱(一)探索1:通过感官我们能获得什么信息?1.出示圣女果实物,只用眼睛观察圣女果。提问:用眼睛看,发现了什么?2.用其他几种感官观察圣女果。提问:刚才我们通过用眼睛观察,获得了圣女果的颜色、形状、大小等信息,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其他四种感官来观察,了解圣女果更多的信息。3.交流发现:重点引导学生准确表达通过不同器官获得的不同信息,初步区分“事实”和“想象”。4.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发现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够获得的信息,也有不能感知的信息。在描述时,我们要用“事实”说话。(二)探索2:眼睛看物体图片1.课件出示岩石、装有40-50℃温水的杯子、包子、音箱四种物品的图片。2.提问:我们看到的每种物品都有什么特点?看着这些图片你想到了什么?3.交流:再次区分观察到的“事实”和“想象”。(三)探索3:多种感官观察实物1.用多种感官观察实物。提问:刚才我们通过用眼睛观察,知道了这四种物体的颜色、大小,如果用五种感官来观察这四种物品,我们还可以发现物品的什么特点呢?2.学生领取实验材料。3.学生分组对四种实物进行观察,把观察记录写在纸上。4.交流:说说用多种感官观察后又发现了什么不一样的信息?(教师板书摘录要点)5.小结:我们通过用多种感官来观察这些物品,发现了这些物品更多的信息,综合这些信息,我们就可以更准确地辨别物品了。[设计意图]通过用“眼睛”一种感官观察事物得到的信息和用五种感官观察事物得到的信息相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够感知的信息,也有不能感知的信息,而综合使用感觉器官能够帮助他们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更全面的认识。三、交流不同感官的作用(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29 (一)比较单一感官与多种感官感知信息的差异1.提问:只用眼睛观察与使用五种感官一起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2.小结:只用眼睛观察得到的信息很多,用五种感官观察所获得的信息更多。(二)讨论每种感官感知信息的独特性1.提问:说说眼、耳、鼻、舌和皮肤的作用?2.小结: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够感知的信息,也有自己不能感知的信息。只有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才能得到这个事物更全面的信息,从而更加接近事实。[设计意图]在观察和交流中使学生们形成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够感知的信息(能做的事情)和不能够感知的信息(不能做的事情),综合使用感觉器官能够帮助他们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全面的认识。四、关爱残障人士(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提问:如果某一种感官感知功能消失了会有什么影响呢?2.活动:闭着眼睛走路有什么感受?(请学生上来感受。)3.谈话:是的,缺失感官的感知功能给生活和行动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在生活中,人们为了帮助感官功能缺失的人设计了很多发明。比如帮助盲人,设计发明了盲文、盲道、人工耳蜗、骨传导助听器等。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关心和帮助身边感官功能缺失的人呢?4.感觉器官如此重要,我们平时应该怎样保护好它们呢?5.总结:眼、耳、鼻、舌和皮肤是我们重要的感觉器官。我们不仅要保护好它们,还要学会合理运用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设计意图]通过体验缺失感官功能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残障人士,用实际行动关心和帮助身边的残障人士,同时建立起好好保护感官的意识。【疑难解答】1.如何区分“观察到的”和“想象的”?首先选用一种感官对一种物品进行观察,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区分观察和想象的内容。以眼睛看岩石为例:“黄黄的、很重、很粗糙”,其中“很重、很粗糙”是想象的内容,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区分。以此来明确在观察时要用“事实”说话,且每种感官都有自己的功能,每种感官也都有无法获得的信息,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才能对事物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教学后记】3.观察与比较【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的第3课,是在前一课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找出被观察事物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教材安排了4个探究活动,前两个活动“找不同”和“听声辨物”是学生利用单一的感官进行观察比较,后两个活动“给不同浓度的溶液排序”和“挑选仿真水果”是以层层深入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综合运用多个感官进行观察比较。旨在引导学生用不同感官观察多种事物,并借助“比较”事物的异同,分析被观察事物的诸多特征,从而能对事物进行更全面、更准确的描述。【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多种感官对事物进行观察。在观察时,他们会无意识地运用29 “比较”的方法来认识事物。同时,他们也缺乏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观察与比较事物的意识,导致观察得到的信息不全面,不准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加强“同时运用多种感官来进行观察比较”的探究活动,提供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事物,并分析被观察事物的诸多特征的机会,从而能对事物进行更全面、更准确的描述。【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比较活动,知道感觉器官观察到的信息,可以让我们认识周围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科学思维]能够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周围事物的特征和变化。[探究实践]能运用感觉器官来进行观察和比较事物,并使用准确的词语进行描述事物的特征和变化。[态度责任]能如实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进一步感受到不同感觉器官的重要性,进而关注并爱护自己的感官。【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比较事物,发现事物的特征和变化,并能使用准确的词语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述。[难点]能使用准确的词语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如实描述。【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感官图片,水果和仿真水果若干;3.学生器材1份。[学生]1.活动手册(作业本);2.每组一套塑料桶1只、绒毛玩具2个、塑料杯1个、纸杯1个、钥匙1串、棉花1团、3杯标有序号的酱油溶液、皮肤感觉测试卡1份等。【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提问:观察一个物体的特征有哪些方法?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感官图片。2.图片出示两块不同的橡皮。提问:仔细观察这两块橡皮,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3.交流:你是怎么发现的?(比较)4.揭题:通过比较,发现了两块橡皮很多不同之处。这节课,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感官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来发现事物更多的“秘密”!(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找两块橡皮的不同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发现事物更多的特征,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准备。二、运用感官进行观察与比较(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塑料桶1只、绒毛玩具2个、塑料杯1个、纸杯1个、钥匙1串、棉花1团、3杯标有序号的酱油溶液、学生活动手册1.活动一:找不同(1)出示两张找茬图片,找出不同点。提问:图片中有几个不同的地方?怎样观察才不会遗漏?是怎样发现的?(提醒学生可以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有序观察)(2)交流:用眼睛来观察比较,可以比较事物的哪些方面?(3)小结:我们可以用眼睛来比较事物之间的颜色、形状、大小、多少、粗细等方面的不同。2.活动二:听声辨物(1)实物出示:我们用耳朵辨别的物体是——绒毛玩具、塑料杯、纸杯、钥匙串和棉花。提问:如何做这个游戏?方法:一个同学手持物品,分别让其掉落在桶中,其他同学背对塑料桶。背对塑料桶的同学根据听到的声音来判断、说出落入的物品名称。(2)活动:4人小组(或2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3)交流:你是如何准确辨别的?29 (4)小结:用耳朵听声音来比较,不仅可以辨出声音的有无,还可以辨出声音的轻重,清脆与低沉,从而来辨别物体。3.活动三:比较排序(1)出示实物和图片:这3杯饮用水中分别滴入了不同量的酱油,请按照颜色深浅排序。提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排序?(预设:按溶液气味的浓淡排序,按溶液味道的咸淡排序等)(强调:实验时一般不允许品尝,在确保安全卫生,并且做到人手一个品尝杯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也可以建议学生滴少量液体在手中,摸一摸。)(2)活动: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并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3)交流:有几种排序的方法?排序的理由是什么?(4)小结:通过用眼、鼻、(舌)、皮肤等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它们的颜色、气味、(味道)等都不相同,获得了更多真实的信息,还根据这些信息做出了合理的推测。4.活动四:挑仿真水果(1)图片和实物出示:若干仿真水果和真水果。提问:不损坏水果前提下找出所有仿真水果,有什么方法?理由是什么?(2)开展演示活动先请全体学生远距离观察,发现无法准确找出所有仿真水果后,再请学生上台来近看、鼻闻,手摸等方法观察。重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完成此次探究活动。(3)交流:怎样才能准确地找出所有的仿真水果?(4)小结:在观察物体时我们需要同时运用多种感官(眼、耳、鼻、皮肤等)进行观察比较,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准确地认识事物的特征。[设计意图]通过以上4个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用单一的感官进行观察比较到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比较,从而获得更多真实的信息,对事物进行更准确的描述。三、交流活动中我们的收获(预设6分钟)1.提问:通过探究活动,运用感觉器官,我们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比较?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板书补充完整。3.提问:你认为运用一种感官来比较好,还是同时运用多种感官比较好?好在哪里?(提醒:可以结合挑仿真水果的活动开展交流)4.小结:为了获得更多更真实的信息,我们要把眼、耳、鼻、皮肤等感觉器官都运用起来进行观察比较,从而让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判断更准确。[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在探究活动中的收获,加深学生的认知和体悟,从而明确在观察事物时可以运用感官进行观察比较,并且深刻认识到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比较可以获得更多真实的信息。四、皮肤感觉测试(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皮肤感觉测试卡1.谈话:皮肤是很重要的感官,不仅能感受痛、痒、冷、热,而且不同部位的皮肤敏感度是不同的。这是一张皮肤感觉测试卡,想试试吗?2.活动:课件出示测试卡的使用方法。2人小组合作进行测试并记录。3.交流:谈谈各个触碰部位的感觉,哪个部位最敏感。4.小结:皮肤表面散布着触点,触点的大小不同,分布不规则,一般情况下手掌最多,其次是头部,背部和小腿最少,所以手掌和头部的触觉最灵敏,而小腿和背部的触觉比较迟钝。[设计意图]利用皮肤测试卡感受皮肤的敏感度,拓宽学生对感官的认知,引导学生在利用感官观察比较事物时更全面,获得更精确的信息。【疑难解答】1.在“挑仿真水果”活动中,由于仿真水果太假,只需一种感觉器官观察比较就可以全部挑选出来,导致无法让学生体验“综合运用多个感官进行观察比较”,怎么办?29 在教学中,准备仿真水果时需要精心和用心。购买与真水果大小、形状、轻重、质感相近的仿真水果,同时在仿真水果上喷上水果香水。除此之外,可以准备像仿真水果的真水果。从而达到“以假乱真,以真乱假”的效果。这样,学生在只用一种感觉器官观察比较的情况下很难将全部的假水果挑选出来。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在认识事物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才能更精准、更全面的认识并描述事物的特征,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当然也可以用合适的器材或者活动进行替换。【教学后记】4.测试反应快慢【教材简析】本课是《我们自己》单元的第四课,是在认识身体的结构、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基础上,进一步综合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获取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本节课分为3个部分。第一是“聚焦”部分,通过翻拍手的游戏,熟悉人体的一些感觉器官并进行交流。第二是“探索”部分,重点开展“抓尺子”的游戏,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比一比谁抓住的次数多”,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游戏的玩法,要求不高,能抓住尺子即可。活动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测试眼、手初步配合的结果,并比较出自己反应速度的快慢。第二个活动是“比一比谁的得分多”,这个活动是在能抓住尺子的基础上尽量抓到高分区,从初步感知转变为数据描述,学生通过数据分析,知道反复训练能够提升反应速度。第三是“研讨”部分,这个环节讨论的话题也将是游戏中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综合使用感觉器官会帮助人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同时可以比较分析和判断。【学情分析】在学生平时生活中,常常会与同伴一起玩游戏,其中有许多是考验人反应快慢的游戏,如“木头人”、“翻拍手”等,但是,当问到学生哪些方法能够提高游戏成功率的时候,学生往往说不出来。“抓尺子”是学生喜欢的游戏,虽然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但他们依然不善于总结提炼语言,所以在本节课还要继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游戏过程中也要利用学生求胜心理,引导学生思考获胜的方法。此外,学生往往没有持续记录的习惯,这也为本节课的数据分析带来一定的影响,故在游戏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学生记录的方法,养成持续记录的习惯。【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游戏活动,认识到感觉器官能帮助我们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长时间、反复的训练能够提升反应的速度。[科学思维]通过比较简单的数据,发现我们反应速度的变化。[探究实践]亲自参与游戏,及时记录活动数据,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地分析。[态度责任]能够积极投入到研究活动中,保持好奇心和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体验感觉器官能帮助我们做出反应,认识到反复训练能提升反应速度。[难点]通过简单的数据比较分析,发现我们反应速度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反应速度尺,班级记录单,黑色油性笔。[学生]1.反应速度尺(三人1条);2.活动记录表(见科学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游戏引入,激发兴趣。29 提问:这节课我们先来玩一个“翻拍手”的游戏,你们有玩过吗?2.课件播放视频,学生了解游戏方法,教师提醒注意点。(课件出示“温馨提示”)3.两人一组玩游戏,每人拍对方5次,记下自己胜利的次数。思考:在这个游戏中,我们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4.挑选2~4名学生说说自己获胜的次数以及在游戏中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5.掲题:通过这个游戏,我们发现每个人在游戏过程中反应的速度有快有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测试反应快慢。(板书课题:测试反应快慢)[设计意图]通过玩翻拍手游戏体验,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感觉器官,激发学生玩其它比较反应速度快慢游戏的兴趣。二、玩“抓尺子”游戏(预设22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反应速度尺、活动记录表、班级记录单、黑色油性笔(一)比一比谁抓住的次数多1.为了测试大家的反应快慢,我们来玩一个“抓尺子”的闯关游戏。我们先闯第一关:比一比谁抓住的次数多。2.了解“抓尺子”游戏方法。提问:“抓尺子”这个游戏怎么玩呢?我们来看一个视频,了解游戏的玩法。3.师生示范“抓尺子”游戏,并提醒学生看清楚游戏的规则。(课件同时出示游戏规则)游戏规则:①一人手臂伸直,一手捏住“尺子”的上端,使“尺子”末端垂直于学生伸出手的正上方。②另一人伸出一只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做准备捏合状,手不能接触“尺子”,也不能高于“尺子”下端。③如果抓的人迅速将“尺子”抓住,即为成功。三人一组,每人抓10次,并将结果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一)上。(接住画“√”,接不住画“×”)4.小组活动,三人一组玩游戏,并做好活动手册上的记录。(两位学生玩“抓尺子”游戏,另外一位学生记录)5.汇报交流:说说自己组的游戏结果。(教师依据学生的汇报,在“班级记录表”上记录部分小组游戏结果)6.初步研讨分析学生抓住尺子次数差异的原因。提问:大家看,在抓的次数相同的情况下,小朋友们抓住的次数都一样吗?有的次数多,有的次数少,说明什么呢?(小朋友的反应速度不一样)7.小结:通过“抓住尺子”的游戏,看得出有些小朋友的反应很快,而有些小朋友前几次抓住的比较少,后面几次抓住的就多了,我们都顺利通过了游戏的第一关。(二)比一比谁的得分多1.过渡:我们全班有很多同学抓住的次数一样多,我们还能分辨出谁的反应更快吗?别急,接下去我们来闯第二关:比一比谁的得分多。2.说明游戏规则:刚才我们所用的“反应速度尺”上面有刻度,大家看,如果你抓住“尺子”后,手的最上端处在某种颜色的区域,就记录该区域所对应的分值,如你抓住浅蓝色的区域,对应的数字是4,就记录4分(这要看尺子的实际情况)。然后把分数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二)上”。3.让两位学生上台试玩游戏。提问:玩这个游戏要注意哪些地方?4.学生仍旧三人一组开始游戏。5.挑选几名得分高(最好是全部抓住)的学生汇报游戏结果。(教师依据学生的汇报,在“班级记录表”上记录游戏数据)提问:得分越多说明什么?要使自己得分多,你是怎么做的?6.根据刚才学生说明的“抓尺子”技巧,再玩一次游戏。游戏后想一想:是不是比第一次抓的分数多呢?7.小结:我们采用了一定的技巧以后,不少同学第二次抓的得分多了,说明抓住尺子用的时间短,反应就快。恭喜大家又顺利闯过第二关了!29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有递进层次的抓尺子游戏,引导学生能分析相关数据,明白在反复的训练中,人的反应速度会有一定的提升。三、分析并提炼综合运用感官的方法(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活动记录表1.分析游戏过程中用到的感觉器官。提问:玩“抓尺子”游戏中,你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贴:眼睛、脑、手等图片)2.提炼提高游戏得分的方法。提问:要得到更高的分数,你有什么“游戏小窍门”吗?3.出示某同学的前后两次抓尺子得分记录表,思考:从这位小朋友的两次游戏得分看,有什么发现?并请这位学生谈谈前后两次抓尺子的感受。4.小结:“抓尺子”的游戏中我们用到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通过不断反复地玩“抓尺子”游戏,我们的反应速度会慢慢地提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游戏的过程的分析,使学生明白综合使用感觉器官,会帮助人获取更丰富的信息用以比较分析和判断。四、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反应能力(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今天的“抓尺子”游戏中,我们用到了眼睛、耳朵、手以及大脑的相互配合,在生活中有许多运动,往往也有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比如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跳绳等(课件出示)这些运动,用到了那些感觉器官?2.我们也知道,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有快慢的,但经过多次训练,我们的反应速度是可以逐渐提升的。课后每位同学选择一项运动,每天进行练习,记录相关数据(比如一分钟跳绳的次数等),看看几天后数据的变化情况,分析其中的原因。[设计意图]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运动的分析,明白开展有益运动,不但能增强我们的体质,还能锻炼我们的反应能力。【疑难解答】1.短时间训练很难看出反应速度变化怎么办?在课堂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更多时间的训练,以提高学生动作的熟练度。也可以让反应速度有提升的学生说说提高反应速度的“窍门”,让这些学生演示操作。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反应速度尺”,课后练习,在下一节上课前,开展同样的游戏,记录数据,并与前一节课的数据进行比较,观察反应速度的变化。【教学后记】5.发现生长【教材简析】本课内容由三个话题组成,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学生寻找从小到大生长发育的证据。第二部分是发现身高、体重、指甲、头发等身体的生长变化。这既是对前面4课内容以相对综合的方式汇报呈现,也是对第6课内容的铺垫。教师应让学生寻找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生长发育痕迹,列举各种事实。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其中包括身高、体重、牙齿、力量等直接反映生长的方面,以及衣服、鞋子、用品等间接反映生长的方面。以此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在高年级进一步认识身体生长发育积累经验。【学情分析】29 二年级的学生,开始对自己的身体生长加以关注,知道自己的身体从出生到现在在不断生长,但意识是比较模糊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衣服、鞋子等物品中找到证据,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身高、体重以及牙齿、力量的变化也是身体生长变化的表现。学生既要回顾之前的身体发展变化,也要为今后的生长做出必要的准备。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提醒学生养成健康生活的意识。【学习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与测量身高、体重、牙齿、衣物、鞋子等方面,认识到自己在不断地生长,同时发现身体的变化和生长有密切联系。[科学思维]在教师指导下,用比较的方法,发现生长过程中身体的变化。[探究实践]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化。[态度责任]关心自己和他人的生长发育,关注生长过程中的健康。【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发现并认识到从出生到现在,我们都在不断地生长。[难点]尝试从不同角度证明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学生小时候的照片、衣服、体重与身高测量仪器或最近一次体检的身高与体重数据;3.“12岁时的体重和身高”记录表。[学生]1.活动手册(作业本);2.能够证明自己长大的照片、衣服、用具、生长记录表等物品。【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小时候的照片、课件、衣服、用具等。1.游戏:教师出示运动员以及学生小时候的照片,猜猜他(她)是谁?2.过渡:“为什么我们很难猜对?”3.引出课题:“我们发现他们的身体在生长,在变化。”板书课题。4.过渡:“你注意过自己的身体变化吗?”“你现在的身体和以前比一比,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班中学生照片能让学生感到熟悉而亲切,拉进教师与学生以及学习内容的距离。回顾日常生活中身体的不同变化,提示生长信息,激发学生关心身体变化的兴趣。二、探索身体发生的变化(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照片、衣服、体重与身高测量仪器(或最近一次体检的身高与体重数据)、生长记录表。1.教师提问:“你怎么证明‘我们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呢?”2.学生根据照片、衣服、用具等物品寻找证据,进行全班交流。3.探索身高和体重的变化:(1)呈现教师课前准备的“从小到大的衣服(或照片)”。观察比较从小到大的衣服有什么不同。(2)提问:“为什么衣服会越来越大?”(3)呈现“生长记录表”,建立衣服变化与身高、体重变化的联系。(4)计算现在比刚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增加了多少?(5)提问:“在我们不断生长过程中,只有身高和体重的变化吗?”(6)呈现“从小到大的照片”,聚焦语言、运动等能力的变化,认识到这些都与身体的生长变化存在一定的联系。4.教师组织学生思考: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在生长变化吗?(1)提问:“我们身体的这些变化,是隔一段时间生长变化?”“还是每天都在生长变化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2)教师出示指甲、头发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大概几天前剪了指甲?大概多久会剪一次头发?再引导学生想一想:指甲和头发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吗?29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与比较,希望学生能够意识到由于身体的生长导致衣物、鞋子的变化。同时,计算现在和出生时身高、体重变化的数据,可以更直观地认识到我们的生长。讨论指甲、头发的生长时,更多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这些部分每天在发生变化,希望学生能够关注这些细微、持续的身体生长变化。三、交流身体的生长表现(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2岁时的体重和身高”记录表。1.教师提问:“我们的生长还表现在哪些方面?”2.组织学生先在组内说一说,再向全班介绍。[设计意图]“我们的生长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问题是贯穿教学始终的,教师要在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发现自己的生长变化,如:可以引导学生从身体力量、记忆力、反应速度、学习能力等不同方面提出,但要注意让学生用证据说话。四、成长小故事(预设3分钟)1.教师布置活动:回家听家长讲一个(或写一写)有关我们成长的小故事(对孩子成长的希望),下节课再讲给其他同学听。2.出示“12岁时的体重和身高”记录表,调查长辈、哥哥、姐姐在12岁(六年级)时的身高和体重数据。[设计意图]本活动是为第6课准备的,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依据地预测自己六年级时的身高、体重。这里的长辈指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哥哥和姐姐可以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可以是学校六年级的学长。【疑难解答】1.学生出生时和现在的身高、体重数据如何获取?(1)“出生时”体重和身高数据需要课前布置,让学生从家长处了解并提前记录到活动手册中。“现在”的身高体重数据可以让家长帮忙提前测量并记录,或根据最近的体检信息填写。(2)若搜集自己“出生时”的数据存在困难,以及课堂上当场测量“现在”的数据时间来不及,可以使用书本上提示的新生儿和二年级学生身高和体重的平均数据。2.男女长辈“12岁时的体重和身高”如何调查?(1)男女长辈“12岁时的体重和身高”的调查,若存在困难,也可以转化为调查学校老师“12岁时的体重和身高”数据。(2)进行“大哥哥”、“大姐姐”,“12岁时的体重和身高”的调查前,需要教师提前联系对应班级的教师与学生准备数据,或从对应班级处获取学生的数据。【教学后记】6.身体的“时间胶囊”【教材简析】身体的“时间胶囊”这个活动,就像是学生的“成人礼”,有着一种仪式感。学生将写有对自己生长期待的记录单封装起来,装在“时间胶囊”中。期待四年后的再一次打开。而在这四年中,学生将努力健康成长。在本节课中,学生将有机会根据目前自身的发育信息,并结合长辈或者哥哥、姐姐的成长信息,为自己在6年级毕业时的身体状况做出预测。学生将这些预测写下来,封装起来,等待四年后打开,与自已那时真实的身体状况相比对,回顾并评价自己这段时间的生长。【学情分析】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展开“对未来生活的企划”。尽管二年级的学生还不会有那么完整的规划,也不会有完善的健康意识,但是我们需要想到的是,四年后,他们已经成为29 12岁的少年,那时他们已经开始有能力、有意识对今后的生活提出自己的希望,做好自己简单的规划。那时再次打开时间胶囊,回顾这四年来自己的成长,并进行自我评价。同时,也即将面临下一个成长阶段,“健康的生活”将延续下去,健康生活的意识逐渐建立起来。【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测量自己现在的身体信息,观察哥哥姐姐的身体信息,认识到自己身体将来会发生变化。[科学思维]在教师指导下比较自己与哥哥姐姐的身体信息,预测四年后自己的身体信息。[探究实践]通过“时间胶囊”活动,记录现在的身体实际信息和对未来身体信息的预测。[态度责任]能够关注自己的身体生长,认同健康生活是自己的责任,理解我们都有着生长发育的过程。【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和记录现在的身体信息,预测未来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情况。[难点]能够关注未来身体的生长,认同健康生活是自己的责任,理解我们都有着生长发育的过程。【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软尺、身高体重秤、记录单、信纸。学生准备:1.活动手册(作业本);2.一个“时间胶囊”密封器皿、自己喜欢的物品等。【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大家看过小猪佩奇动画片《时间胶囊》吗?能说一说里面的主要内容吗?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身体的“时间胶囊”》(板书)。3.思考:我们身体的“时间胶囊”中可以存储哪些信息呢?(预设:记录自己现在的身体信息和预计小学毕业时的身体信息。具有可以身高、体重、臂展、腿长、脚长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时间胶囊”,并思考“时间胶囊”中要存储的身体信息,以激发学生制作“时间胶囊”的兴趣。二、收集信息,合理推测(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软尺、身高体重秤、记录单(一)收集现在的身体信息1.收集学生第1课教学活动中《我的身体信息》,对身高、体重、臂展、腿长、脚长等信息进行整理。2.收集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如力量、速度、一分钟跳绳次数、肺活量等方面信息(有条件的可提供测量工具,组织现场测量)。3.补充完善活动手册(作业本)“时间胶囊”记录单“现在”一栏的信息。[设计意图]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测量和记录身体信息。教师随时给予学生指导,方便后续交流汇报。(二)推测毕业时的身体信息材料准备:教学课件、记录单1.提问:再过4年,我们就是六年级的学生了,那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是什么样呢?2.出示六年级学生身体情况的图片,学生观察思考。3.联系自己父母长辈或哥哥、姐姐六年级毕业时的身体情况,推测自己四年后身体的信息。4.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推测,并说明理由。5.各小组汇报小组的讨论交流情况,并介绍推测理由。6.补充完善活动手册(作业本)“时间胶囊”记录单“毕业时”一栏的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未来的生长发育提出建议)。6.教师总结:我们的身体正在生长,从大家的推测中可以看到四年后的我们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设计意图]在照片的对比和学生回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推测自己未来身体信息的变化。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自己未来的生长发育提出建议。29 三、交流研讨,健康成长(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信纸1.[教师]要长成四年后我们期待的样子,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2.让学生自由发表,并说明自己的理由。3.小结:注意饮食健康,充足的睡眠,保持愉悦的心情,加强体育锻炼,保护身体不受伤害,才能让我们的身体健康地成长。4.留言:给长大后的自己以“未来的自己,你好!……”开头,给未来的自己留言。(可以写字、画画。)[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主动交流,让学生认识健康成长的意义,并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给未来的自己留言。四、封装胶囊,妥善保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时间胶囊”密封器皿、记录单、信、自己喜欢的物品等。1.封存仪式:组织学生在密封器皿装入身体信息记录单、给长大后的自己的一封信、自己最喜欢的物品等做成一个“时间胶囊”,并进行密封。2.妥善保存:把“时间胶囊”装箱保存或者个别妥善保存,期待四年后开启“时间胶囊”。[设计意图]让学生合理抒发活动中的情绪,并产生对四年后打开“时间胶囊”的期待。【疑难解答】1.如何搜集身体信息,完成“时间胶囊”信息表?“时间胶囊”信息表分为“现在”、“毕业时”两部分信息。“现在”部分的信息在活动手册(作业本)里已经收集过,根据需要进行整理填写,其他项目可以现场测量。毕业时的信息可以根据自己现在的身体信息,结合哥哥姐姐或者父母长辈的身体信息作出预测,也可以填写自己希望达到的相关数据,并对自己的生长发育提出建议。2.二年级小朋友如何给长大后的自己留言?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先说一说,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相互交流启发,再进行集体交流。书面呈现可以通过写字、画画等相结合的形式给未来的自己留言,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或者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也可以请家人或者教师参与,共同完成。【教学后记】29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
小学科学湘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精编版)
小学科学大象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3-04-02 00:12:01
页数:30
价格:¥6
大小:173.50 KB
文章作者:U-2009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