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人教鄂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19 第一单元了解天气1.各种各样的天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可以从阴晴风雨、云量和气温等角度来描述天气。[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利用符号表示不同的天气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通过变化的天气来感受自然的多姿多彩。【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可以从阴晴风雨、云量和气温等角度来描述天气。[难点]引导学生利用符号表示不同的天气现象。【教学准备】关于天气的图片、资料和新闻,用于记录天气的表格,多媒体课件。预习要求:提前收看天气预报,并观察当天的天气状况与之对照。【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几个谜语。教师展示谜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说出答案。2.教师继续引导:谜语的谜底都是与天气变化有关的名词,天气总是变化莫测的。3.揭示课题:1、各种各样的天气二、描述天气1.了解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描述天气。教师展示句式来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这些说法哪些是对于天气现象的描述。2.教师出示天气的图片,引导:同学们,这是一幅与天气有关的图片,你们能试着描述一下图中的天气吗?想想看,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进行描述?学生观察图片,尝试描述图中所展示的天气。教师指着图片,告诉学生可以从阳光、云量、气温等多角度来描述天气。3.小结:同学们,其实描述天气的角度还很多,我们还可以根据刮风的强度、下雨的强度来进行表述,甚至一些主观的感受,譬如今天很闷热/凉快都能成为描述天气状况的依据。三、设计天气符号1.教师引导:我们不仅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天气,还可以通过天气符号来表征天气,而且符号更形象更直观,那么我们要怎样来设计天气符号呢?2.学生说一说怎样来设计天气符号。3.教师引导:我们可以先设计基础的天气符号,例如晴天、雨天和下雪的基本符号,晴天的符号我们该怎么设计?学生分组讨论晴天和下雨天的符号设计,并画出相对应的符号。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更为复杂的天气符号设计。教师:现在我们再来想一想,小雨、中雨和大雨的天气符号又该如何设计呢?学生分组讨论不同雨量下的天气符号设计,并画出相对应的符号。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设计过程并进行表述。教师:各组同学都拿出自己的作品,相互比照一下,交流一下自己在设计符号时的想法。四、观察和记录天气1.教师引导:同学们,设计完了天气符号以后,我们可以试着用这些符号来描述今天的天气。教师发放提前准备好的记录表格,让学生记录当天的天气状况,提醒学生用上自己设计的天气符号。学生分组设计,并相互交流。19 2.教师相机加以引导并补充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常见的天气符号。3.出示资料:教师引导:大家会阅读天气预报吗?这些是常见的天气符号。它们各代表什么天气现象?我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符号?让学生仔细观察展示的天气符号图,引导学生了解图中所包含的天气信息。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图中读到了哪些天气信息,并且说一说是从这幅图的哪个地方读出来的。4.教师继续引导:同学说说看,我们都可以从哪些途径来了解天气情况呢?举手提问,教师可以相机进行补充:电视、手机、广播、报纸、上网、农谚、节气等。五、课堂总结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天气的变幻莫测,所以我们要及时关注天气,根据天气状况合理地安排生产和生活。六、课后延伸课后请用符号来记录一周的天气状况。【教学后记】2.天气与生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学生基于实际观察和生活体验,能描述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科学探究]1.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如实讲述亲自观察到的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类能力。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观察记录一周的天气现象及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科学态度]1.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2.在积极应对天气变化的过程中激发对天气现象的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基于生活体验,了解人类发明的各种产品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如实讲述亲自观察到的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类能力。【教学难点】梳理不同天气下的人们的生活、动植物生活情况,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同时在描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类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各种天气下人们生活、动植物照片、资料卡片。[学生]学生活动手册、铅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2.出示雨天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天气?在不同的天气里,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不同?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天气与生活》。学生观察后描述天气情况。通过比较发现天气在变化,引出本课研究主题。19 科学实践一、讨论一周天气对生活的影响1.过渡语:在过去的一周里,我们每天都在观察和记录天气情况。请仔细观察你的记录表。你有什么发现?如果过去一周里天气发生明显变化,则出示相应的天气变化图片。如果过去的一周里天气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则以常见的晴天和雨天为例开展教学。2.出示晴天图片。提问:晴天是我们同学非常熟悉的天气现象。谁来说一说,晴天有什么特点。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板书:晴天特点3.教师提问:晴天人们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这些活动涉及到了人类生活的哪些方面?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可以怎样分呢?4.教师小结:天气会影响到人们的心情、衣着、出行、健康、工作等。板贴:心情衣着出行健康工作5.教师提问:谁能试试较为完整的说说晴天时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6.教师小结:晴天阳光灿烂,人们心情舒畅,穿着合适的服装,这样的天气有利于出行,有利于身体健康,人们正常工作。7.出示雨天图片。提问:雨天的天气有什么特点。当雨天来临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做的?请你向刚才描述晴天时人们的生活那样说说雨天时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板书学生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提醒学生:雨天外出携带雨具;气温降低适当增加衣物,防止感冒;路滑,注意交通安全。8.提问:认真比较晴天和雨天时人们的生活,你有什么发现?9.教师小结:通过比较晴天和雨天时人们的生活,我们发现天气变化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当天气变化的时候,我们会想办法积极应对。二、讨论更多天气对生活的影响1.除了晴天和雨天这两种天气,你还知道有哪些天气?2.出示霾、大风、暴雪、高温、台风、沙尘暴的图片。提问:哪些天气状况是你熟悉的?说一说这种天气有什么特点。认领一种天气,说说这样的天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3.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要注意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从心情、衣着、出行、健康、工作等方面描述天气对人生活的影响。4.组织学生汇报。在学生汇报过程中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客观、全面进行描述。5.谈话:其实,还有一些天气情况,并不是经常发生,或者不在我们这个地区发生,例如:沙尘暴、暴雪、台风等,老师搜集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请选择你们小组感兴趣的一种天气情况,查阅资料,小组内讨论这种天气情况对人们生活的影响。6.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对学生的证据意识进行肯定。7.教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天气变化确实影响我们的生活,一些强烈的天气还会引发自然灾害,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8.谈话:谁能说一说今天这种天气情况人们的活动有哪些?把它记录在活动手册第2页的记录表中。并且把接下来一周的天气现象和人们的活动记录在表格里。拓展与应用一、了解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1.出示图片。谈话: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请你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在什么样的天气下可以看到这些景象?天气对动植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常见图片:蜜蜂采蜜蜻蜓低飞蒲公英传播种子学生不常见图片:干旱的大地洪水过后的田野斑马在雪地上寻找食物2.组织学生汇报。3.谈话:自然界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动植物,天气变化会不会对它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呢?请你课后进行调查,把调查结果和途径记录在第2页的记录表里。学生结合天气特点,描述天气对动植物生活的影响,并解释原因。19 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得出结论。从天气变化对人的影响迁移到对动植物的影响,引导学生全面看待问题。3.天气早知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气预报的多种途径,体验天气预报信息,会根据天气安排出行计划。[过程与方法]小组讨论、生活情境及经验、图片信息、课外拓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会积累生活经验,激发科学兴趣。【教学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多种途径,体验天气预报信息。【教学难点】体验天气预报信息,能看懂最简单的天气信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复习天气现象符号。2、出行看天气(生活情境,见课件视频)生活情境导入新课。从熟悉的内容开始,可以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探索新知小组讨论:1、提出问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预报?2、进行讨论:(教师举例——电视,联系生活经验,各小组进行讨论,并做好记录。)3、表达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师生交流互动,观看短视频。)4、得出结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天气预报。(手机、电话手表、电视、网络……)二、了解天气预报信息小组讨论:1、提出问题:天气预报可以告诉我们那些天气信息?2、进行讨论:(教师举例——温度,联系生活经验,各小组进行讨论,并做好记录。)3、表达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师生交流互动,观看视频。)4、得出结论:天气预报信息包括:日期、气温、风向、风力、空气质量、气压、紫外线、当天和第二天的日出日落、当天和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如晴、阴天等)、生活指数、生活提示等。三、安排出行计划(师生交流,学以致用,举例:雨天——带好雨具。)结论:依据天气情况,增减衣物,带好户外工具,及时调整出行计划等。搜集天气预报各种途径的图片及视频。课外拓展了解天气谚语。(课外拓展——观看视频。)收集常见的天气谚语。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小结巩固19 1、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天气预报。2、天气预报信息包括:日期、气温、风向、风力、空气质量、气压、紫外线、当天和第二天的日出日落、当天和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如晴、阴天等)、生活指数、生活提示等。3、依据天气情况,增减衣物,带好户外工具,及时调整出行计划等。课外作业1、看天气预报。2、搜集天气谚语。【教学后记】第二单元太阳月亮四季4.太阳升起来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不同时间太阳的位置变化,以及太阳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能力目标]掌握做观察和记录的相关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善于联想,领略和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奥妙。【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不同时间太阳的位置变化,以及太阳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难点]掌握做观察和记录的相关技能。【教学准备】图片和视频,记录纸,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同学们,首先让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劳动英雄面孔红,天一亮来就出工。从东到西忙不停,直到傍晚才收工。大声告诉我,谜语的谜底是……学生齐回答:太阳。2.教师继续引导:太阳升起,白天来临,生机勃勃的一天就开始啦!3.揭示课题:4、太阳升起来了二、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1.教师引导:从早晨到傍晚,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都不一样,那么它的位置变化是怎样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果天气条件允许,可组织学生去室外观察。教师需告诉学生,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太阳。教师需提供太阳镜片,以免学生眼睛被灼伤。2.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应该怎样做观察和记录?(1)首先区分好东南西北四个方向;(2)每次要在同一个位置观察,每隔两个小时观察并记录一次。3.教师总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渐渐爬高,中午的时候爬到南边的最高点,又渐渐落下来,最后傍晚的时候从西边落山。三、太阳的影响1.教师展示太阳的图片。教师:同学们刚才去室外观察了太阳,现在请你们结合这张图片说一说太阳是什么样的?学生对照图片描绘太阳,老师加以补充总结。19 2.教师总结:太阳是一个能发光、发热的大“火球”。3.教师引导:那么这个大火球对动植物有哪些影响呢?小动物在白天和夜晚的活动有什么不一样?如果没有了阳光,植物们还能存活吗?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由组长阐述讨论结果,教师相机补充:动物昼伏夜出,植物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4.教师进一步引导:太阳对于动植物来说非常重要,那么太阳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呢?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由组长阐述讨论结果,教师相机补充:阳光可以晒干粮食,晒被子杀菌,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阳光可以让水变热。5.教师:既然太阳这么重要,假如没有了太阳,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学生观看。教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描绘太阳消失后的世界,可以用文字表述,也可以通过绘画来表现。五、课堂总结教师总结:1.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渐渐爬高,中午的时候爬到南边的最高点,又渐渐落下来,最后傍晚的时候从西边落山。2.太阳无比重要,缺少了太阳,动植物和人类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六、课后延伸通过网络了解电影《流浪地球》的相关情节,记录下人类要带着地球流浪的原因。【教学后记】5.月亮【教材简析】本课是继学生在上一课研究了地球的“邻居”太阳之后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邻居”——月球。由于月球本身不能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因此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是月球被照亮的部分,也就是月相。书中给出的概念原句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的样子叫月相。其实从字面很好理解意思,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在理解月亮本身不发光,月球被照亮的部分是有难度的,而且月相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学生要在脑中构图,太阳、地球、月亮的位置,这样对于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帮助。教材上的聚焦环节首先告诉学生月相的定义,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这节课要研究的月相的本质。“过去一周,你看到的月相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需要至少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每天的月相。探索环节的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观察月相图片,描述月相”,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描述月相来对月相的形态变化有一个具象的认识。探索环节的第二个活动是“实际观察和记录月相”,这个活动实际上是在课堂上整理课前的月相观察记录。教材提供了两种整理记录的方法供学生选择使用,但是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这个整理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对月相是如何变化的反思过程。在研讨环节,“不同夜晚的月相相同吗?”和“我们观察到的月相是怎样变化的?”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总结归纳月相的变化规律。【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月相是变化的”19 是有一定感知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总结过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相的更替周期大约是一个月(月亮绕地球的真正周期大约27.3天。但这段时间内地球也绕着太阳转了一个角度所以要想月亮地球和太阳三者的位置关系再重复出现则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个周期是朔望月周期平均29.5天是阴历及农历指定一个月长度的依据。而28-31天是阳历一个月的时间长度是认为规定了和月亮的公转周期关系不太紧密。)月相有时会因为天气的原因而看不见,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完整的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可以从学期初就给学生布置在家观察和记录月相的活动。低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对这种长期的观察缺乏耐心,因此需要教师定期用激励的方法去督促学生坚持记录月相。【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月相是变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可能不同。2.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有时月相亮面逐渐变大,有时逐渐变小。[科学探究]1.能在教师指导下,参与观察月相变化的过程。2.会记录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科学态度]1.对观察记录月相等活动感兴趣。2.能坚持客观及时的观察记录。学生观察月相,学会记录月相的方法,能够根据作息时间的变化,调整观察月相的时间并记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感受月相变化的神奇,进而提升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归纳整理。2.学生对月相变化这一自然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观察月相,学会记录月相的方法,能够根据作息时间的变化,调整观察月相的时间并记录。【教学难点】学生观察月相,学会记录月相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收集有关月相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画月相练习图。[学生]1.课前,请家长陪同,观察并记录至少一周的月相,讲解教材上记录月相的两种方法;可利用学生活动手册、铅笔、彩笔、直尺。【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PPT展示几幅不同地方拍摄的含有不同月相的景观照)同学们,你们看看老师展示的这几幅图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会发现都有月球) 月亮总是这个样子的吗?你还见过月亮什么样子?2.这几幅图里的月球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形状不同)过渡: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的样子叫做月相。由于月球本身不能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因此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是月球被照亮的部分,也就是月相。月相是变化的。观察图片月亮有时是圆圆的,有的时候像弯钩一样;月亮有的时候像小船;月亮是不发光的,是太阳的光反射的光……思考并交流自己想知道的相关问题。展示不同地区月亮的照片,让学生通过找月相的相同点,自然地引出对月相的关注。在通过找月相的不同点,初步建立“月相是变化的”认识,为后面研究月相变化规律奠定基础。科学实践一.探究活动19 1.介绍观察到的月相问:我们先来看一组月相的图片(PPT展示图片),请你们先观察这些月相并思考一下如何描述这些月相。2.全班交流。(学生尝试描述月相)3.教师小结。4.现在,请你们整理之前在家观察的月相记录,思考月相是怎样变化的。二.学生汇报1.同学们都已经整理好记录了,老师请同学到投影前展示交流。在展示交流时需要说明两个问题:①不同夜晚的月亮相同吗?②联系观察几天,我们观察到的月相是怎样变化的?2.教师可以补充一个完成的月相观察记录。3.教师小结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球是由最初的看不见,到慢慢看到半圆的月球,接着可以看见一个圆盘形的月球,慢慢地圆盘形的月球又变成了半圆,只是方向变了,然后漫漫地月球的亮面变得越来越小。过渡:月相在不断地变化着,那有没有什么规律呢,怎样更准确的找到规律呢,我们首先要将月相画标准。三.更规范的讲解月相的观察和记录方法为了让月相图更加的标准、严谨,我们可以借助工具——直尺。演示:1.先标注记录月相的农历时间;2.首先要先在月亮的轮廓上找到上下相对的两个点,确保两点间的连线能平分整个圆;3.用直尺对齐两个点,用虚线连接两个点;4.确认半球和月球内轮廓方向;5.用笔勾勒出月相的轮廓;6.将阴影一侧涂黑。白板:画月相步骤四.月相观察时间过渡:我们已经掌握月相的记录方法,什么时候观察月相最合适呢?谈:月亮在一个月之间出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为了更方便观察,请同学们在每个月中农历上半月傍晚观察,下半月在早晨观察。板书:上半月傍晚下半月早晨问:今天的月相在什么时间观察呢?白板:本月日历五.教师小结【教学后记】6.春夏秋冬【教学目标】1.能识别和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能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能在好奇心强使下,对有关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3.能如实讲还观察到的各种自然现条,能基于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5.意识到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19 【教学内容】四季变化对于我国多数地区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从懂事起,他们已经经历了几年的四季变化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分别描述每个季节的主要变化,举例说出这些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本课科学实践活动是“寻找四季的变化”,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说出“哪些变化代表春天来了”。上本课时,正值春暖花开之际。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学生都会对冬去春来的各种变化现象有所体验,可作为观察、研讨的重点。结合具体观察,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气温、动植物、人类的生产生活等不同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如天气渐渐变暖,冰雪消融,小草发芽,鲜花盛开,各种小动物开始多起来,人们换上春装,等等。第二个环节要求说出其他季节的名称和主要现象。在学生了解了春天到来的典型现象后,可基于生活经验,回顾其他季节的名称和典型现象,如冬天比较寒冷、水会结冰、天会下雪,有些动物看不到了,人们穿上冬装等。其他季节以此类推。第三个环节是在不同的季节万物会发生哪些变化,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从人们的生产生活、植物和动物的变化等不同方面列举在春夏秋冬的变化。第四个环省是引导学生说说对于四季更多的观察与感受,这实际是上一环节的扩展,旨在启发学生的观察范围再广一些。【教学准备】[教师]1.从上学期开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关注季节变化的内容。2.分门别类地搜集有关季节变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如处于四季某种植物生存的状态,人们在四季的不同活动、同一人在户外的四季照片。[学生]1.上课前,请家长陪同,到家庭住址附近的公园、田野去找春天。请家长将典型的春天景象拍成照片,选择最典型的现象打印2~3张,由学生带到学校。2.搜集一些自己在不同季节时的户外照片。3.搜集其他能够表现季节变化的图片。【教学过程】(一)提出和聚焦问题根据课页,引入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提问:春夏秋冬是什么意思?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怎样知道的?(二)科学实践活动——寻找四季的变化1.观察并描述典型的春天景象(1)学生小组内交流发给每组一些表示季节变化的图片,同时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图片集中在一起。谈话:课前,很多同学都在户外寻找了春天!还带来了一些表示季节变化的图片。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你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春天最典型现象的图片,准备在全班交流。如果图片较多,建议将这些图片适当归类,再进行交流。学生小组活动,教师注意巡视,引导学生发现春天的典型现象。(2)全班交流小组活动告一段落后,教师提出小组向全班汇报时的基本规则:每小组每次派出一人介绍一种春天最典型的现象;前面小组已经说到的内容,后面的小组不能重复;各小组成员汇报后,要将图片贴到黑板上;每个小组都发言后,仍有不重复的内容可继续汇报,如果时间紧张,可以直接将图片贴到黑板上。19 (3)给春天的典型现象分类全班交流结束后,请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图片,并根据图片的具体内容分类,学生也可以将没有展示的图片同步分类。可引导学生按照植物的变化、动物的变化、人类生活的变化、其他方面(如天气)的变化等进行分类。伴随着分类活动的进行,教师适时重新摆放黑板上的图片。同类的图片纵向摆放,为其他三个季节典型图片的摆放留出空间。教师小结:春天时气温逐渐变暖,冰雪没有了踪影,人们陆续换上春装,农民也做着春耕的准备厖小动物逐渐多起来了;植物开始发芽、开花。2.描述其他季节的典型现象按照下列顺序引导学生进行描述。请学生根据上一环节的经验,挑选表现其他季节典型现象的图片。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季节图片的贴放位置,让学生将选出的图片依次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学生集体检查图片贴的位置是否合适,不合适的需调整位置。学生按顺序描述各季节变化的典型现象。可以先请1~2名学生描述,其他学生补充完善。学生在各小组内描述各季节变化的典型现象。4.观察并描述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1)列举季节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学生的分组描述活动告一段落后,请学生再次观察黑板上有关人类生活是怎样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的图片。由于学生距离生产活动比较远,可先从最简单的穿衣服开始让学生描述,此后,再参照教材内容简单了解生产活动随季节的变化。(2)列举季节变化对植物的影响可让学生观察教材中山桃树的图片,描述山桃在四季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3)列举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教材中雷鸟一年四季换羽的例子非常特殊,用此例调动起学生兴趣后,可让学生举出更多例子。如一些小动物的换毛、育雏、迁徙,等等。4.季节变化的其他影响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开思路。如北京的四季特征明显:春季温暖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下课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四季变化的现象。【教学后记】第三单元观察小动物7.蚂蚁【教学目标】1.能够简单描述蚂蚁的身体结构。如头部有眼和触角,胸部长有6条退,腹部比较大等。2.了解蚂蚁可以通过触角来感知环境。3.能用画图和语言等方式描述观察到的现象。4.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能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能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5.在活动中愿意倾听他人的表达,愿意与他人分享信息。【教学内容】19 本课是《观察小动物》单元的第一节课,这节课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发散思维:想想大自然里有哪些小动物,然后提出他们感兴翻的问题。接下来从户外最常见的小动物——蚂蚁人手,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外形和行为,思考蚂蚁是如何感知环境的,为后面建构课标要求的“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这一概念打下基础。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为“观察蚂蚁”,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个环节是观察妈蚁的外形。在一年级上册《家养小动物》单元,学生已经观察和描述过小动物的形态结构,知道在观察小动物时要有序地观察。蚂蚁身体较小,肉眼不易观察,教师可以提供放大镜或者昆虫盒等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将所观察的蚂蚁的样子画下来。第一个环节是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在蚂蚁周围摆放上不同的食物,观察蚂蚁吃哪些食物,还可以观察蚂蚁是如何搬运食物的。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蚂蚁是通过触角来辨别食物的,从而了解蚂蚁可以通过触角来感知环境。第三个环节是观察妈蚁对待一些物体的反应。在蚂蚁周围放上不同的物体,观察蚁的反应。同样,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也能观察到蚂蚁通过触角来辨别物体,从而选择避开或者接触。第四个环节是讨论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思考并讨论蚂蚁是通过什么器官来感知环境的。本课的拓展与应用环节是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蚂蚁更多的行为,并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蚂蚁模型。【教学准备】[教师]1.事先考察校园,找寻蚂蚁出没较多的场地,为学生的户外观察活动做好准备。2.放大镜或昆虫盒,每组1份。3.3~4种食物,如饼干、糖果、蔬菜、肉类等,每组1份。4.3~4种物体,如石头、肥皂、樟脑丸、海绵等,每组1份。[学生]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教学过程】(一)提出和聚焦问题1.引出观察蚂蚁的活动根据课页提出问题:看看课页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校园的哪些地方有蚂蚁?关于蚂蚁你们都知道什么?你们想去户外观察蚂蚁吗?2.明确观察记录蚂蚁的方法谈话:我们准备到校园里观察蚂蚁。在到校园里观察之前,需要明确观察蚂蚁的哪些方面,怎样观察,怎样记录。提问:你们想观察蚂蚁的哪些方面?我们可以在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上做哪些记录?如果想看清楚蚂蚁,需要什么工具?如果蚂蚁运动得太快,怎样可以暂时限制它们的运动?小结:我们可以观察蚂蚁的外形,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出一只蚂蚁,我们可以用昆虫盒或放大镜帮助我们看清楚蚂蚁。我们还可以为蚂蚁准备一点食物,看蚂蚁爱吃哪些食物。我们还要注意观察蚂蚁怎么观察周围的事物,相互之间怎样交流。(二)科学实践活动——观察蚂蚁1.准备到校园里观察蚂蚁发给学生昆虫盒或放大镜,让学生带好学生活动手册和铅笔,排队出发。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可以观察到妈蚁的地方,适时对学生的观察与记录进行指导。2.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外形看一看,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如果看不清楚蚂蚁,可以用放大镜观察,也可以将蚂蚁装进昆虫盒里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3.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发给每组用于测试的食物,提示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19 在蚂蚁窝周围放几种食物,观察蚂蚁吃哪些食物。遇到大块的食物,它们会怎样做?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4.观察蚂蚁对不同物体的反应发给每组用于测试的物体,让学生放在蚂蚁附近进行观察。在蚂蚁行进的路上放几种物体,观察蚂蚁有什么反应。蚂蚁能闻到这些物体的气味吗?你觉得它们是用什么器官闻到的?5.回到教室进行交流带领学生回到教室,就刚才的观察活动进行交流和讨论。你们观察到的蚂蚁是什么样的?蚂蚁喜欢吃哪些食物?蚂蚁遇到物体时会有什么反应?你们还观察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认为蚂蚁是通过什么感知周围环境的?(三)拓展与应用1.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蚂蚁的更多行为谈话:今天你们观察蚂蚁开心吗?你想知道蚂蚁还有哪些有趣的行为?课后你们可以继续观察蚂蚁,或者查找一些参考资料,了解蚂蚁的更多行为。2.引导学生制作蚂蚁模型课本上有3只蚂蚁模型,观察一下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试一试,你也能制作一只蚂蚁模型吗?【教学后记】8.蜗牛【教学目标】1.能够简单描述蜗牛的身体站构,如身体柔软,体外有壳,头部有2对触角。2.了解蜗牛可以通过触角来感知外部环境。3.能画出蜗牛的身体外形,用语言描述蜗牛的身体结构。4.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能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能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5.在活动中愿意倾听他人的发言,愿意与他人分享信息。【教学内容】本课为《观察小动物》单元的第二节课。前一节课学生观察了蚂蚁,这节课将组织他们观察户外常见的另一种小动物——蜗牛。通过观察蜗牛的外形和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蜗牛是如何感知环境的,为建构“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这一概念打下基础。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观察蜗牛”。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观察蜗牛的外形。跟观察蚂蚁时一样,教师可以准备放大镜供学生进行观察,并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面下来。第二个环节是观察蜗牛的觅食行为。在蜗牛周围摆放上不同的食物,观察蜗牛吃哪些食物。在这个环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蜗牛是通过总角来辨别食物的,从而了解蜗牛可以通过触角来感知环境。第三个环节是观察蜗牛受到外界刺激时的反应。可以让学生用小棒轻轻触碰蜗牛身体的不同部位,观察蜗牛哪些部位的感觉比较灵敏。19 第四个环节是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观察活动,思考和讨论蜗牛通过什么器官感知环境。本课的拓展与应用是鼓励学生课后饲养几只蜗牛,以观察蜗牛更多方面的特点,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有趣发现。【教学准备】[教师]1.蜗牛、托盘、放大镜、棉签,每组1份。2.3~4种食物,如糖果、蔬菜、水果、肉类等,每组1份。[学生]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教学过程】(一)提出和聚焦问题根据课本提出问题,引出观察蜗牛的活动。课本图中有什么?你们知道在哪里容易发现蜗牛?关于蜗牛你们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你们想观察蜗牛吗?怎样观察?(二)科学实践活动——观察蜗牛1.观察蜗牛的外形给学生发放蜗牛和放大镜,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并进行交流。看一看,蜗牛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将你观察到的记录下来。比一比,蜗牛的身体与蚂蚁的身体有什么不同?将你的发现分享给大家。2.观察蜗牛吃什么给每组发放待测试的食物,观察蜗牛会爬向哪些食物,然后进行交流。在蜗牛周围放几种食物,它们会爬向哪些食物?将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你认为蜗牛是用什么器官分辨食物的?将你的发现分享给大家。3.观察蜗牛对刺激的反应给每组发放一根棉签,观察蜗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然后进行交流。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它有什么反应?试试触碰蜗牛身体的不同部位,你有什么发现?蜗牛身体不同部位的敏感程度一样吗?将你的发现分享给大家。4.认识蜗牛是怎样感知环境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认为蜗牛是通过什么感知周围环境的?(三)拓展与应用鼓励学生课后饲养几只蜗牛,继续观察蜗牛的行为。今天观察蜗牛开心吗?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想知道蜗牛有哪些有趣的行为?课后你们可以继续饲养这些蜗牛,观察蜗牛的更多行为。【教学后记】19 9、动物的感知本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各种动物感知环境的特殊本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相互交流,通过交流来提取关键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通过了解动物的特殊感知本领来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对于动物保护的迫切感和认同感。【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各种动物感知环境的特殊本领。[难点]引导学生相互交流,通过交流来提取关键信息。【教学准备】图片和视频,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通过书籍或网络了解老鼠、鲨鱼、鹰、变色龙、蝙蝠、海豚和豆娘这七种动物的感知本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蚂蚁和蜗牛的本领,除了它们以外,大自然中的很多动物都有特殊的感知本领。教师展示翠鸟捕鱼的视频,然后提问:空中的翠鸟是怎样发现水中的鱼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2.教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所以这一课我们就要来学习动物的感知本领。3.揭示课题:9、动物的感知本领二、动物怎样感知环境1.教师引导:我们知道哪些动物的感知本领?想办法了解更多动物的感知本领吧!教师展示图片来引导学生讨论:图中的几位小朋友分别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了解动物的感知本领?学生回答,老师加以总结:观察和查阅资料。2.教师出示七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这些动物特殊的感知本领。现在我们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七组,每一组挑选一种动物进行讨论,讨论完毕后,由组长总结发言。3.教师补充介绍猫头鹰、响尾蛇、耳廓狐和星鼻鼹鼠的感知本领,分别从视觉、听觉和嗅觉进行分析,开拓学生的认知眼界。4.小结:这些动物的本领真不一般啊!原来自然界里有这么多神奇的动物。三、动物对人类的帮助1.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动物有这么多的本领,那么它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呢?学生对照图片说一说动物对于人类的帮助:牛帮助人类耕田、导盲犬帮助盲人过马路、鸬鹚帮助渔民捕鱼、骆驼可以供人类骑乘。教师讲解《大象救孩子》的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对于动物的感情。2.教师进一步引导:动物们对人类的帮助真大啊!动物和我们一样,都是自然界的成员,我们应该怎样与它们相处?教师展示罕见珍稀动物的照片,引导学生讨论,并作小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爱护它们。四、倡议书教师:为了保护动物,我们在此发出倡议: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同在地球上,共享大自然!19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教师领读倡议书,由学生跟读五、课堂总结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动物们感知环境的特殊本领,以及动物对人类的帮助,所以我们要爱护它们,保护好它们!六、课后延伸选择一种珍稀动物,查阅资料去了解它现在的生存状况,尝试分析一下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它,防止它的灭绝。【教学后记】第四单元从自然世界到人工世界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教材分析】《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一课是鄂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从科学与技术、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认识科学,从最基础的人造物与自然物、人造世界与人工世界区分,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发现人造物与自然物的区别。使学生体验到人类用双手创造出人工世界,到了解衣食住行等各种物品的演化过程,加深对“科学”丰富理解。【学情分析】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所在的世界既有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又有庞大复杂的人工世界。但由于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还做不到准确的区分。因此本课应在借助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比、分类总结、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帮助学生认知体验。创设问题时逐步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够根据自然物或人造物的特征将它们分类;知道自然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自然物组成的,人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的。[科学探究]动手用自然物改造成一个人造物。[科学态度]感受用大脑思考,用双手创造的乐趣,感受自然世界的神奇,人工世界的伟大,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人造物是由人们加工、改造自然物形成的,知道人工世界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并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难点]了解自然物是怎么变成人造物的,用自然物设计制作人造物。【教学准备】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图片和视频,真花,假花,树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提问:(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一朵真花与一朵假花)这两朵花有什么区别?2.谈话:真花是自然界本身就有的,而假花是人类制作加工出来的。我们分别把这两种物品成为自然物和人工物。19 (二)比较并归类自然物和人造物1.判断:(图片展示)(纯粹的自然物或人造物图片)让学生根据各种典型物品的图片,区分哪些图片是自然物,哪些图片是人造物?(自然物与人造物的融合图片)图片中的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2.提问:回想一下我们的校园或者自家的小区,哪些是人造物,哪些是自然物?学生回答。(三)认识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1.谈话:小朋友们,了解了自然物与人造物之后,我们来看这样一组图片(出示PPT),野外看到的景物和在城市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2.学生回答。3.小结:(让学生总结出自然能世界与人工世界的特点)可以发现,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天空、大地等等自然物组成了自然世界,而城市里遍布着各种各样的人造物,这就是人工世界。(四)自然物改造成人造物1.布置任务:教师提供树叶、柳条等,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小组合作将这些改造成面具、帽子等装物品,将植物变得更有用处。2.鼓励学生合作完成,随后展示交流各自的作品。提问:我们改造后的树叶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原来的树叶具备这种功能吗?(更具观赏价值)引导学生重点认识制作出来的物品具有了自然物所没有的功能。3、调查我们周围的物品,他们是怎样制造出来的?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由自然物被制造成了人造物。(如:演示木头经过加工变成了课桌;羊毛经过加工变成了毛衣等等)(五)理解人造物的优点,激发保护环境的意识1、想一想:在自然世界中为什么会出现人工世界?地球上原来是一个美丽的自然世界,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生产需要常常利用自然材料来制造物品,人类通过劳动、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形成如今庞大的人工世界。2、环保教育:讨论人们的这些行为对自然界有什么影响,又会对人类的生活带什么影响?小结:人们为了生活需要,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物品,但是必须注意保护环境。【教学后记】11.不断发展的人工产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人工产品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改变。[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渐进演变的时间线方式进行比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对于人类科技发展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工产品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改变。[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渐进演变的时间线方式进行比较。【教学准备】19 图片和视频,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通过书籍或网络了解人类居住方式和出行方式的变化。【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和家人出门旅行的时候有坐过高铁吗?是不是很快很稳,现在我国自行研发速度更快的“复兴号”高铁已经疾驰在神州大地上,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它的雄姿。教师播放“复兴号”官方宣传片视频,学生观看。2.教师:“复兴号”高铁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制造的地面交通工具又取得巨大发展。高铁是由人类发明和制造出来的产品,这一节课我们就围绕着人工产品进行学习。3.揭示课题:11、不断发展的人工产品二、人工产品的发展1.教师拿出铅笔、带帽铅笔和自动铅笔展示给学生。教师:观察并使用不同的铅笔,体会铅笔的发展给人们书写带来的方便。有哪位同学可以站起来说说看看。教师随机挑选学生回答,并加以补充。教师再随机挑选一名学生拆卸自动铅笔,将所有零件分门别类。教师小结:大家可以看到,一支小小的自动铅笔就有这么多的零件,所以可想而知,像高铁之类的人工产品该有多么复杂啊!2.教师再拿出不同的削笔刀,邀请学生试用,并要求他/她说出自己的试用感受,相机加以补充总结:(1)用小刀削铅笔,既费力又伤手,容易把笔芯削断;(2)用普通削笔刀削铅笔,省力了不少,如果力量没掌握好,笔芯还是容易断;(3)用电动削笔刀削铅笔,省力又安全,削笔的速度也快,笔芯不容易断。3.教师进一步引导:从古至今,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人类是怎样进行发明创造的?教师以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为例,引领学生展开讨论: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4.小结:人工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三、人工产品带来的改变1.教师展示图片,引导:丰富的人工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学生对照图片说一说:取水、烹饪、劳作、照明发生的变化。教师讲解《大象救孩子》的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对于动物的感情。2.教师进一步引导:还有哪些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组织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总结归纳。四、课堂总结教师总结:人类的发展促使了人工产品的诞生,而人工产品的不断演进又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五、课后延伸回家请教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让他们谈谈自己对于出行或生活方式变化的切身感受,并记录下来。【教学后记】19 12.我们的创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创意可以通过加减或组合方式来实现。[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来发挥自己的创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创意无处不在的思想观念以及勇于创新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创意可以通过加减或组合方式来实现。[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来发挥自己的创意。【教学准备】图片和视频,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安排:学生提前完成“描绘未来”的主题绘画作业。【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图片中这位学生戴的雨具吗?它和我们平时撑的雨伞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自由发言。2.教师:它可以戴在头上,解放了我们的双手,它像是帽子和雨伞的结合体,也叫飞碟帽面罩伞,大家看它是不是有点像非得?这是一种非常有创意的雨具。所以,这节课我们就将围绕创意展开。3.揭示课题:12、我们的创意二、提出我们的创意1.教师展示书中的三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引导:铅笔和橡皮的组合变成了带橡皮铅笔,这是运用了什么的思维?学生回答:加法。教师引导:眼镜去掉镜框变成了隐形眼镜,这是运用了怎样的创意?学生回答:减法。教师引导:把这些螺丝刀按照大小整合放置,这又是运用了什么想法?学生回答:组合法教师小结:大家可以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或者组一组的方式来发挥各自的创意。2.教师进一步引导:观察一种物品。想一想,通过哪些改变能使它更便于使用或具有更多的功能?书包、笔盒、水杯和黑板擦都是大家最常见的物品,我们可以发挥创意,这样改造它们呢?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设计方案,并指定组长进行表达阐述。3.教师:大家的这些想法都非常棒,现在我们就把它们画下来吧。学生按照刚才的分组,把自己的设计方案画出来,可以由小组中的一人执笔,其他人配合完善。完成后,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4.教师:我们的创意都变成了绘图,如果要将它们付诸实施,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评。教师总结:(1)我们需要借助各种工具,对材料进行改造;(2)当遇到困难时,可以向父母或老师求助,把自己的创意想法告诉他们。三、描绘未来教师:对未来科学发展进行畅想和展望,利用绘画形式来表现未来人类的生活情境。教师展示学生在课前完成的“描绘未来”主题绘画作业,从中挑选出几幅又作画者上前介绍自己的绘画创意,进行分享。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绘画都非常棒!每个人眼中的未来都非常特别!四、课堂总结:创意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勇于发挥自己的创意。19 五、课后延伸按照老师所教授方法,发挥自己的创意,回家尝试用铁桶和草绳制作一个田园风的复古花瓶。1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3-03-02 20:55:01 页数:20
价格:¥6 大小:126.5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