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6

2/66

剩余6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65 计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1.了解我们的住房【教学目标】[科学观念]住房都有一定的结构,根据需求不同,结构也会存在差异。住房由供水、供暖、采光、电路等多个系统组成。[科学思维]能结合自己家的住房,说出住房基本结构(功能分区),以及供水、采光、供暖等主要系统。[探究实践]能通过查阅资料及相互交流,简述出住房的基本建造过程。[态度责任]初步感受房屋建造的复杂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了解住房的结构和系统。【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了解建造住房需要经历一系列很重要的过程。【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小区、城市的供电、供水系统图纸,班级记录表3.房屋建筑模型[学生]学生活动手册、模型或图片。【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工程世界。一、导入1.教师出示“中国天眼”、“神舟”飞船、高铁、桥梁、“鸟巢”等工程图片,提问:你知道它们是怎么建造出来的吗?2.引入:今天我们从熟悉的住房开始来认识工程。65 二、聚焦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教科书中住房的图片。提问:你家住房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你家住房有哪些必需的系统?它需要经历怎样的建造过程?2.教师提问:这些不同的住宅有哪些相同点?[学生]住房都有门、窗、墙、卧室、厨房、卫生间等;住房都有水、电、燃气等。教师汇总:门、窗、卧室、厨房等属于结构;水、电、燃气等属于系统。3.教师提问:住房需要经历怎样的建造过程?[学生]都要先进行设计;都要打地基……[教师]这个这一问题比较难,我们通过本单元学习就能解答这个问题。学生从熟悉的住房入手,通过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初步了解住房结构与系统两个词语的含义,本环节同时也是调查学生前概念的活动,暴露学生对住房结构、系统、建造过程的了解,有助于开展本课乃至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三、探索(一)以你的家为例,说一说住房的基本结构1.观察住房的照片。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教科书中的住房的剖面图。[教师]我们以自己的家为例,小组交流住房的基本结构。小组交流后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记录学生总结出的住房基本结构。预设:学生有可能将一些设施归纳为住房结构,比如橱柜、床、电器等。2.分析汇总住房基本结构。[教师]这些是不是都是住房的结构?哪些是住房本身具备的?哪些是我们后期购置服务生活的?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住房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有用来承重或者分隔空间的墙、楼板;用来采光通风的窗;用来连接上下空间的楼梯等。橱柜、沙发等是装修入住后添置的。(二)指出住房所必须具有的系统1.寻找住房设施。教师展示教材中的独栋房屋透视图。谈话: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到住房设施,并将找到的设施标记在学生活动手册中。预设学生回答:厨房间有燃气系统;卫生间和厨房都有给排水设施;各个房间都有电源、电灯等电器设施;有采暖系统。2.感受住房系统的作用。提问:这些水或电是怎么到达各个位置的?预设学生回答:它们是通过各自的管道到达各个位置的。小结:水、电通过相应系统到达相应位置。3.感受住房系统的复杂性。(1)了解住房系统。教师出示住房水电系统示意图,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学生分组观察示意图后交流感受。教师在补充住房中的弱电系统、采暖系统示意图。学生认识到:住房中的系统非常复杂!小结:住房内的系统很复杂,各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作用,不可缺少,无法替代。(2)了解更加庞大的工程系统。教师出示更为复杂、完整、系统的小区或城市供电、供气、水处理系统图,给学生更深的震撼。(三)了解住房建造的过程1.交流对住房建造过程的认识。[教师]你们知道住房的建造过程吗?请你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2.出示住房建造的相关资料。[教师]老师这里有提前整理的资料,你们可以从资料中梳理出房屋建造的过程吗?65 小组交流研讨,学生将搜集的信息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3.学生对比前后认识,形成关于房屋建造过程的认识。教师引导:大家可以将自己原来的想法和学生活动手册记录进行比较,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形成对建造过程的正确认识。4.全班交流建造资料。全班汇总交流:从不同的信息中交流汇总出相同的房屋建造过程,形成班级记录表,明确住房建造所经历的一般过程。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可能认为家具与电器也是住房结构。教师从学生观察到的房屋布局入手,通过问题“是什么分隔开这些房间的?”,引导学生观察到相关房屋结构。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形成对住房结构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设问指导帮助学生去除错误认识,理解住房结构的含义。四、研讨拓展(一)住房包括哪些基本结构和系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住房结构和系统,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明确住房建造工程。(二)在住房建造过程中,哪些工作最重要?为什么?1.学生观察班级记录表,回顾查找资料的过程。2.全班交流讨论:哪些工作阶段最重要?在研讨交流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之间的质疑和辩论,让学生着重说明理由。3.小结:在住房的建造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很重要,都必不可少,但核心是设计。布置作业:同学们回去搜集其他工程(如“中国天眼”、“神舟”飞船、高铁、桥梁、鸟巢等)建造过程的案例,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激发学生对建造工程充满敬畏和自豪之情,也为下一课学习“认识工程”一课做好教学资料准备。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关于我们的住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间住房的建造过程很重要,设计不重要B.住房建造完成后不需要验收,不合格才能使用C.一间住房包含了许多系统,各个系统互不相关D.住房是由供水、供暖、采光、电路等多个系统组成2.从楼体结构分类,“鸟巢”属于()。A.砖混结构B.钢混框架结构C.钢结构D.建筑结构3.下列一般不属于住房基本结构的是()。A.卧室B.沙发C.客厅D.阳台4.一房中有导线、插座为各种电器提供电力连接,这个系统可以称为()。A.供电系统B.供水系统C.安全系统D.供暖系统5.住房中有些系统是必不可少的,而有些系统却不是必需的,但有了它们能让我们的生活锦上添花()就是这种类型的系统。A.水利系统B.电力系统C.采光系统D.智能系统判断题1.住房的基本结构包括:房屋的框架、承重、户型等。()2.住房具有的系统很复杂,各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不可缺少也无法替代。()3.住房建造完成后需要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4.造房子时需要考虑节省成本。()5.木头是古代建筑材料,现代社会建房已经不再使用木头了。()参考答案:1.D2.C3.B4.A5.D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65 2.认识工程【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工程建设需要运用相关科学知识以及技术的支撑来完成。工程需要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完成任务,要经历相类似的建设过程。[科学思维]能根据工程案例归纳出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探究实践]能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工程建设需要面临的限制条件有哪些,又是怎样解决难题的。[态度责任]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人类的好奇及社会的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挑战和突破。【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归纳工程建设的相似步骤。【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港珠澳大桥图卡、桥梁模型、埃菲尔铁塔模型、塔图卡、牙签[学生]港珠澳大桥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参观老师制作的桥梁模型、埃菲尔铁塔模型、塔图卡、我们继续探索工程世界。一、聚焦1.出示上节课房屋建设图片复习引入:同学们,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住房的结构、系统和它的主要建造过程,认识到了工程的系统性、复杂性。那么,其他工程的建设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它们在建设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点呢?2.引出课题,揭示今天所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的宏伟工程——港珠澳大桥,探索工程建设背后的故事。二、探索1.小结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目的和背景,提出建设过程中需要面临很多的挑战。2.通视频学习,罗列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限制条件和挑战,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突破技术难点,解决实际问题的。3.梳理工程建设的相似步骤通过对比房屋工程和桥梁工程的建设过程,归纳总结工程建设的相似步骤,让孩子自我构建科学知识。让学生通过资料自学、自我构建新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归纳分析能力。三、研讨65 1.问题: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曾面临哪些限制和挑战?主要在哪些方面?科学家是怎么解决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工程建设的不易,而港珠澳大桥的困难主要表现在设计、材料和施工方面。困难1:在大桥的设计上,必须要求它能抵抗十六级台风、八级地震,不影响黄金海运航道和机场航班的正常起降。解决办法:工程人员把大桥设计成总长55公里(包括22.9公里长的主体桥梁,4个人工岛和6.7公里长的沉管隧道)的跨海大桥。困难2:在材料方面,由于珠江口阻水比要求,桥梁跨度要尽量大,而抗震要求桥体上部重量尽量轻,另外由于海洋高盐环境的影响,工程师们需要找到耐腐蚀性强的材料。解决办法:我国伟大的科学家们自主研发出了高质量、高强度的双相不锈钢钢筋,为大桥的建设提供了钢材。困难3:施工方面,为了保护好中华白海豚的生活环境,世界最长沉管隧道整体安装难度大,另外,为了连接大桥水面上的部分和海底的隧道,并能够按工期准时完工,2.解决办法:科学家们出台了一部全面的指导手册以便于监控生态环境的变化。工程师们就将隧道分成33个长约180米,重约5万吨的管节进行分段安装。工程师们舍弃传统的填海造岛,采用了圆钢筒围建人工岛。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分析,提升孩子的归纳、分析能力,让孩子们认识到工程设计的重要性,为下面的课做好铺垫。四、拓展了解更多的工程,探索工程建设与科学进步之间的关系,了解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港珠澳大桥飞跨伶仃洋采用桥、岛、隧为一体,最主要的原因是()。A.保护环境,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B.我国建桥技术还不成熟,只能建造海底隧道C.避免海陆空立体交通之间的干扰D.港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2.下列关于工程与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工程没有必然联系B.工程的实施在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工程建设不需要运用科学技术D.工程技术亦称生产技术,是在工业生产中不实际应用的技术。3.关于港珠澳大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大桥全长65千米,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跨海大桥B.在建造大桥过程中修建了人工岛C.港珠澳大桥主桥为大跨度钢结构斜拉桥D.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4.工程与技术的关系()。A.互为支撑、互相促进B.技术决定工程C.工程决定技术D.毫无关系5.下面不属于工程的是()。A.建设港珠澳大桥B.造一艘船C.完成一课作业D.十八世纪,欧洲创造了"工程"一词判断题1.大工程和小工程都会经历类似的建设过程。()2.工程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设计和使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3.每一项重大工程完成,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4.宇宙飞船、平板电脑、高铁都是工程师的杰作。()5.高铁建设过程中主要的限制条件是时间和费用,不用考虑环境。()65 参考答案:1.C2.B3.A4.B5.D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3.建造塔台【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一项工程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联。[科学思维]乐于表达与交流,并能够综合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探究实践]能够利用文字、绘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能够根据教科书中的“标书”样本制订出建造塔台标书。[态度责任]感受到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综合能力对工程设计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学习并制订竞标书【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能够利用文字、绘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塔台图卡3.塔台招标书[学生]学生活动手册、图片。【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工程世界,做个小小工程师。一、聚焦1.出示足球场上小球员们踢足球的照片。提问:小球员们激烈的比赛,教练在场边没办法关注到全场球员的动向,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2.引出课题,《建造塔台》修筑怎样一个塔台能更方便教练指挥球员训练呢?现在老师向大家征集塔台设计方案,最终通过竞标的方式确定建塔资格。二、探索1.头脑风暴,想一想建造塔台需要考虑哪些因素?65 2.提问:什么是竞标书?竞标书对学生而言是一项陌生的事物,通过这个问题来探知学生对其的了解程度。3.学习了解爱牛《塔台招标书》,并通过学习制订“升旗台竞标书”,制订“塔台竞标书”。4.召开投标发布会。★★★★★★塔台的安全性充分运用了形状和结构的原理,使建筑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运用一些形状和结构的原理,在安全性上思考不完善。安全性不够。塔台的功能性能充分考虑足球教练的需求,能使塔台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塔台有一定的功能,但无法充分发挥它的功能性。功能单一。成本预算是所有项目中成本最少的。是所有项目中成本中等的。是所有项目中成本最多的。人员安排人员安排合理,分工明确。有人员安排,但分工不是很明确。无人员安排,或分工不明确。时间分配时间分配合理。时间分配不太合理。无时间分配。让学生通过集思广益拓展思路,为后面的竞标标书的制订打下基础。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制订“升旗台竞标书”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如何制订竞标书,能更快地制订好“塔台竞标书”。三、研讨1.问题:通过参与设计塔台的项目,我们有什么感受?注重引导学生说出真实感受,分享小组内协调不同想法达成共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2.问题:设计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计划怎么解决?总结在小组设计和投标过程中,遇到的自身问题和吸取其他小组的经验,拟定解决方案,为下一节做好准备。通过交流活动,总结并发现设计环节在其中的关键性,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工程的认知。四、拓展我们对工程又有怎样的新认识?通过真实体验工程整体设计,学生发现建造工程环节都很复杂。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在竞标过程中,标书的内容越详细丰富,中标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建造塔台的标书中,模型的外形采用()的设计形式比较合适。A.文字B.图画C.标记D.数字2.下列框架结构中,最稳定的形状是()。A.六边形B.四边形C.三角形D.五边形3.塔台竞标要点是成本和()。A.安全性B.建造位置C.使用材料D.制造者4.电塔多建设在野外的发电厂、配电站附近,它是电力部门重要实施,能架空电线并起到保护和支撑作用,把电输送到千家万户。高大的电塔,不仅做到了结实不变形,还保持直立不倒,这主要因为()。A.电塔是实心的B.电塔抗风能力弱C.电塔结构特点可以提高其稳定性D.电塔高5.搭建塔台模型时,一般按照的顺序搭建更合适。()A.从上往下B.从下往上C.先中间后两端D.从任意部位开始二、判断题1.我们建造塔台时,可以边制作边想后面的设计方案。()2.建造塔台需要结合塔台的功能进行,能储物是塔台必需达到的。()3.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塔基很大,这样设计是为了更加稳固。()4.不倒翁正是应用了下小上大的科学原理,所以不容易倒。()5.设计塔台需要考虑多种制约因素。()65 参考答案:1.B2.C3.A4.C5.B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4.设计塔台模型【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工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及之间的关联。[科学思维]能反思自己的设计,不断改进。[探究实践]能根据建造塔台的具体任务,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制订出建造方案。能根据限制条件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塔台模型,并能用文字和绘图的方式表达创意。[态度责任]对工程设计抱有极强的兴趣。感受到科学知识对设计好塔台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认识并理解工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及其之间的关联。【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能根据建造塔台的具体任务,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在限制条件下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塔台模型,并能用文字和绘图的方式表达创意。【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吸管,吸管连接件3.塔台招标书[学生]学生活动手册、剪刀、图片。【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工程世界,今天我们是设计师。一、聚焦1.教师出示教科书塔台图片和设计模型对比图,让学生观察。大家知道在工程设计中制作模型的作用和意义吗?2.小结:设计制作模型能够呈现工程师的设计,要针对设计进行测试、评估、改进,直至符合建设要求,因此制作模型在工程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我们从今天开始,一起像工程师一样,来设计、制作、测试、评估、改进塔台模型,经历建造塔台的过程。二、探索65 (一)明确工程要求1.教师出示教科书中建造塔台的要求。提问: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塔台?我们一起来看看学校对建造塔台有什么要求。教师提示学生阅读教科书中要求。2.学生阅读并明确教科书中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要求材料后全班进行总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内容,汇总出工程要求的关键点:①塔台高度60厘米。②底部能够移动。③坚固并有承重能力。④具有抗风抗震能力。⑤节省材料。⑥美观。教师提示:设计作品的关键是达到坚固、美观、价廉的平衡。教师提出对于设计图纸和设计活动的要求:①设计图纸清楚明了,有条理,表达方式全面,有文字、图画、数字、标记等。②小组分工明确、系统,有序开展设计活动。3.分析工程要求的层次。教师引导:我们面临的工程任务的要求,哪些是必须达到的?哪些是重点考虑的?哪些是均衡整合考虑完成的?学生交流分析,总结得出工程设计活动的三个层次。(1)高度、安全、承重是必须要达到的要求。(2)底部能够移动、具有抗风抗震能力、坚固耐用是重点考虑的要求。(3)成本、美观、设计方式、分工等是均衡整合考虑完成的要求。(二)确定选取材料教师出示教科书内容,配合课件展示材料选取要求。展示材料实物,学生观察材料,准备开展设计活动。(三)阅读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1.教师引导:我们来阅读教科书中的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2.学生阅读后结合工程要求,了解细化评价标准和相应分值,明确塔台模型设计具体要求。三、制订方案(一)依据评价表思考问题教师利用教学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5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1.为了尽可能达到60厘米的塔高,你们的设计是如何考虑材料使用的?2.哪些设计是为了稳固塔台模型?教师出示正方形和三角形的教具,提问:你们觉得正方形和三角形哪个形状更稳定?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两个形状受力后的变化。教师请学生亲自感受体验,再次感受三角形的承重能力。小结:三角形更加稳固,在塔台模型设计中我们要多设计三角形来保证塔台模型的稳固和承重能力。3.如何保证塔台不倒下?如何保证塔台的倾斜角最小?4.什么因素会导致塔台产生倾斜角?5.如何保证塔台能抵御大风或一定级别的地震?教师利用教学课件出示简单的抗震设计示意图,讲解抗震基本设计原理,与学生交流共同汇总三种抗震方法,供各小组在塔台模型设计中借鉴。第一种:耐震,可以在塔台模型中加入大量三角形。第二种:制震,可以在塔台模型底部加大面积或加大重量。第三种:免震,可以在塔台模型底部加滚珠。谈话:以上这些问题大家不用马上回答,各小组在设计中思考、交流、讨论,共同研究解决方案。(二)开展设计活动1.出示教科书中的学生交流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学生交流图,学生阅读对话框中的提示内容。2.交流设计关键点。学生进行全班交流,相互提示交流塔台模型设计的关键点。65 (三)展示设计成果1.谈话:请各组成员一起来介绍、展示设计方案。同学们一起交流,各组讲解尽可能详实、完整,这样更有利于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帮助。2.学生介绍设计方案,全班交流。3.小组设计塔台模型。四、研讨拓展(一)我们的设计方案完备吗?是否考虑到了各个因素?在展示设计成果活动中,小组汇报后,教师提出此问题。组织小组间质疑、解释、交流、互动,帮助每一组反思自己的设计方案。(二)我们的设计方案还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吗?打算怎样进一步调整?在展示设计成果活动中,在第一个问题研讨后,教师提出此问题。教师组织各小组寻找自己设计方案中的问题。学生借鉴其他小组设计方案的优秀经验,小组研讨解决方案,制订调整计划,及时整改设计方案,填补出现的漏洞和问题。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列塔台侧视图中,最稳固的是()。A.B.C.D.2.下列世界上的著名建筑,属于框架结构的是()。A.万里长城B.埃菲尔铁塔C.悉尼歌剧院D.金字塔3.塔台中多使用()结构可以使塔台更稳定。A.三角形B.梯形C.平行四边形D.六边形4.同学们正在讨论塔台模型的设计方案,不正确的观点是()。A.塔台的底座不能做得太大,保证稳固性的同时也需要考虑成本B.应该多使用三角形结构,用上所有的吸管和胶带,以确保塔台的抗风、抗震、抗压能力C.塔台的设计需要权衡多方面的因素D.塔台的设计要重点考虑安全性二、判断题1.设计图中的表达方式可以是标记、数字、画图、文字等。()2.设计塔台时,我们首先得考虑其承重、抗风、抗震等安全性问题,再考虑成本、外观的问题。()3.制作模型时,一定要与实际产品尺寸相同。()4.制作不倒翁,要使它不容易倒,我们需把重物安装在顶部位置。()5.日本是一个经常会发生地震的国家。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在日本建造塔台,那么必须重点考虑抗震能力()。参考答案:1.C2.B3.A4.B5.C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5.制作塔台模型【教学目标】65 [科学观念]制作模型是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科学思维]能根据模型制作评价表反思所制作模型的优劣。[探究实践]能依照设计方案,制作出塔台模型。能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引发新思考。[态度责任]意识并感受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能通过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依照设计方案制作塔台模型。【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坚持安全按照设计图进行模型制作,并能进行自我评价和改进。【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吸管,吸管连接件[学生]剪刀、胶带、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工程世界。一、聚焦1.建筑模型展示。2.模型制作是工程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把平台的设计图纸转化为立体模型,帮助我们检验和完善设计方案。今天,我们一起来根据上节课的设计图纸,制作一个塔台模型吧。3.揭示课题:制作塔台模型(板书)二、探索1.动手制作(1)观看微课,了解模型制作的要点。微课主要内容如下。模型制作的一般步骤:底座搭建、侧面搭建、辅助部件搭建、整体搭建、模型命名。这些工作都需要同伴互助、合作完成。模型制作小技巧:①根据设计图纸上的数据,准备相应数量的吸管。②测量相应的长度并截取,控制好立柱的高度等高,可以防止塔台的倾斜。③接口固定的几种方法。④每个步骤完成后都要进行细节检查,接口是否牢固,还有地方需要修补吗?注意:制作模型要与设计方案相一致。每个步骤完成后,检查模型实物是否和设计图纸相符。制作过程中,如果发现设计图纸存在问题,要先小组讨论改进方法,确定后用红笔在设计图上进行修改,再根据修改后的方案继续制作模型。出示评价表,出示自我评价和更新的要求。模型制作完成后,对照评价表进行一次自我测试和评价,把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的优点和缺点记录下来。把建造过程中产生的新想法也记录下来。(3)小组内进行塔台模型制作。2.模型展示(1)说明展示要求:呈现设计图纸、实物模型、自我评价记录,进行针对本组塔台模型的全面介绍。出示介绍的两个重点问题:65 对照评价表,我们认为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会在哪些方面表现较好,在哪些方面出现问题?我们对自己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满意吗?通过实际的搭建活动,我们对塔台模型的设计又有了什么新想法?(2)小组间评议和提问。三、制订方案1.增加下列材料,我们还能进一步优化塔台模型吗?出示滚珠、弹簧、钩码。2.小组改进设计方案四、研讨拓展1.交流自己的改进点:我们对塔台模型的设计又有了什么新想法?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列因素与造成塔台倾斜无关的是()。A.塔台的立柱高度不相同B.底座所在地面没有水平C.立柱所用材料颜色不同D.底座的形状采用四边形2.埃菲尔铁塔、高压电线塔、鸟巢体育馆这些建筑都是运用了()结构的稳定性原理。A.四边形B.五边形C.三角形D.六边形3.制作塔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A.按设计方案B.按组员的想法C.按老师的意见D.边制作边设计4.我们在制作塔台模型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主要工具包括()A.剪刀吸管B.胶水塑料板C.玻璃棒胶枪D.方木块锤子5.建造塔台和什么活动一样都要经历相似的建设过程。()A.吃饭B.跑步C.削铅笔D.建桥二、判断题1.评价制作的塔台模型是否好,只要看它的抗风能力就可以了。()2.搭建塔台模型时,使用的吸管和胶带不宜过多,因为需要控制成本。()3.制作塔台模型时,塔台的接口处要固定牢固,不用考虑节省胶带。()4.制作塔台模型要与设计方案相一致,发现自己的设计方案有错误时也不能修改。()5.我们在使用材料时要轻拿轻放,用完后要放回原处。()参考答案:1.C2.C3.A4.A5.D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6.测试塔台模型【教学目标】[科学观念]测试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衡量设计是否达到规范要求的重要方法。完成一项任务(测试)需要使用特定的工具。[科学思维]能对测试结果进行反思,能归因问题所在。[探究实践]65 能依据标准对塔台模型进行测试并记录。[态度责任]认识到检测工具对测试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一项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理解测试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衡量设计是否达到规范要求的重要方法。【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分析、对比测试结果,能归因问题所在,明确改进方向。【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米尺、多本教科书、电风扇、抗震检测仪、塔台模型[学生]塔台模型、剪刀、胶带、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对我们的作品进行测试。一、聚焦1.谈话导入:在一项工程中,测试是重要环节。各组建造的塔台模型是否符合要求?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2.揭示课题:测试塔台模型(板书)二、探索(一)明确测试标准1.教师出示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提问:大家还记得塔台模型制作的依据吗?学生回答制作依据是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教师通过教学课件出示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引导:我们一起来看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大家说说都有哪些项目及分值。学生小组交流研讨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对标准达成共识,了解完成度不同对应的分值也不同。教师出示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引导:大家对比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与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看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预设: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与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项目、内容都相同,可以利用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进行测试的评分记录。(二)展示与测试1.介绍测试工具。学生可以依据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说出一些工具。例如:测量高度的尺子、测试承重的重物、测试抗风能力的电风扇等。教师讲解:测试地震我们可以利用地震模拟仪。2.确定公平的测试方法。①提问:当我们测量塔高时利用什么样的尺子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意识到应该用米尺进行测量,并且每组使用的测量的工具都要相同。如果测量工具不同,结果就不准确了,没办法比较。②提问:测量承重能力时,可以用什么测试呢?预设:学生讨论说出需要一些重物。例如,书本、笔袋、矿泉水瓶等,教师都可以给予肯定。必须使用一样的重物测试塔台模型,否则无法对比测试结果。③引导:我们知道了怎么测量高度和承重,那怎么测量抗风能力呢?65 学生讨论后可以说出抗风能力可以统一用电风扇测试。电风扇的1挡为小风量,2挡为中等风量,3挡为大风量。④小结:看来,我们测试的方法、标准、工具都需要统一,这样才能保证测试公平且方便对比。2.学生测试塔台模型。(1)教师创设测试工程情境,模拟真实的工程测试。(2)学生测试并记录。教师提示:塔高、承重、抗风能力、抗震能力为塔台模型制作的必要条件,都需要符合塔台模型制作标准中的最低标准,如有一个条件不符,则塔台模型不合格。(3)材料成本计算。提问:怎么计算材料成本呢?教师出示材料价目表学生小组计算材料成本后汇报。(4)分工与美观评分。教师讲解:分工合作项目可以由各组自行介绍后各组评分;美观方面可通过塔台结构是否合理评分。学生进行小组评分并记录。(三)自我评估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看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找找表中的高分项与低分项,说说这些代表什么。学生说出测试高分项为模型的优势,测试低分项为模型的不足。教师布置任务:请大家分析测试标准的低分项,对本组塔台模型的问题进行汇总,写在问题梳理记录单上。三、制订方案1.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表现最佳的是哪些方面?我们是怎么做到的?2.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所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四、研讨拓展其他小组的建造的塔台模型对我们小组有什么启示?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关于工程中的“测试”环节,正确的理解是()。A.测试这个环节不一定需要,工程完工即可B.测试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衡量设计是否达到规范要求的重要方法C.测试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测试成功代表可以达成了最终的工程要求D.测试这个环节小工程不需要,大工程需要2.“日月贝”珠海歌剧院建造地址靠近海边,风大浪大,针对这种情况,该建筑在设计时,必须重点考虑的是()。A.节约成本B.抗风能力C.抗震能力D.建筑的大小二、判断题1.在一项工程中,画设计图是重要环节,它是衡量设计是否达到规范要求的重要方法。()2.排球比赛前需要对塔台进行测试,测试后发现,我们制作的塔台与需求不相符,无法正常使用,接下去最好的做法是修改测试结果。()3.测试塔台模型的承重能力,各小组选的重物要相同,才能保证公平性。()4.测试塔台模型抗风能力时,电风扇距离模型的远近是随意的。()5.评估塔台模型时,外观要放在首位。()参考答案:1.C2.B3.B4.D5.A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65 【教学后记】7.评估改进塔台模型【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工程要反复评估改进,不断完善,才能达成最终的工程要求。[科学思维]理解工程的关键是设计。[探究实践]能依据评估标准,针对每一组模型开展小组自我评估与组际评估。能根据评估结果,梳理出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根据已梳理的问题,依据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再次改进设计。[态度责任]加深对工程的认识与理解,认识到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关系。【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通过开展组际交流评估活动,明确塔台设计及模型制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再设计。【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对模型反复进行修改设计—制作—测试—评估,直到满足工程的需要。【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班级评分统计表[学生]塔台模型、招标计划书、评价表、塔台模型设计图纸、塔台模型、测试塔台记录表【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工程世界。一、聚焦1.谈话:通过上一节课对塔台模型的测试,我们发现它还存在一些问题。怎样改进才能把它建得更好呢?2.学生整理出上节课的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问题梳理记录单,作为交流的材料。二、探索(一)小组交流评估1.引导:组内根据上节课的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问题梳理记录单从三个方面对塔台模型展示的汇报做准备。提示:小组内分工完成会更高效。(1)我们小组制作的塔台模型的主要优点____________。(2)我们小组制作的塔台模型的主要不足____________。65 (3)根据问题我们将做如下改进____________。展示方:由一个主汇报人对本组模型进行展示汇报,其他组员适时补充。汇报时可以邀请其他组同学提供支持与建议。评估方:既要客观公正地对展示方进行评价并给出合理的建议,也要借鉴他组经验,迁移应用新创新,力求将设计方案改进得更准确、完整和科学。(二)明确问题1.提示:在组际交流中,要进一步完善问题梳理记录单,及时把大家的建议记录下来。2.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对问题进行梳理,充分考虑他组的建议,商讨解决方法,整理出设计方案修改记录单。(三)改进设计1.引导:小组拿出原始设计图,根据研讨出的修改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教师适时指导。2.小组展示改进后的设计方案,交流可行性。3.提示:改进后的设计方案并不一定就是终极成品,还要根据设计方案重新制作模型,再次测试评估,发现新的问题并进行改进,直到达到工程要求,完成设计环节,才能进入到下一个施工建造环节。三、制订方案(一)通过建造塔台模型的活动,我们对做好一项工程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学生自由谈感受,从单元学习角度进行自我反思、回顾与总结。(二)假如学校再组织开展一项工程活动,我们会怎样做?1.以本次塔台工程为例,说说工程实施的步骤与重点。2.对于学校新的工程活动,你有什么样的实施计划?四、研讨拓展课后任务:将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按照改进后的设计重新加工,使它更符合建造要求。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某一小组发现塔台的承重能力不强,下面合理的改进方法是()。A.增高塔台的高度B.降低塔台的高度C.减少吸管的数量D.减少底部的吸管2.小组讨论中如果其他同学和自己观点不同引起争论,我们应该()。A.谁平时成绩优秀就听谁的B.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意见C.寻找更多的证据,根据证据说服别人或者修正自己的观点D.听组长的3.为了提高塔台模型的抗风能力,我们应该()。A.增加底面的重量和面积B.减少整体的高度和底面的重量C.增加整体的高度、减少底面的重量D.用小功率风扇测试4.下面的改进方案能提高塔台模型抗震能力的是()。A.减少吸管结构B.底部增加重量C.增加塔台高度D.把震动台调到小档5.下列方法可以准确地测试塔台模型的抗风能力的是()。A.用电风扇的不同风力等级吹制作的塔台模型B.用力摇晃放置塔台模型的桌子C.将塔台模型放在空旷的室外,接受自然风的检验D.用嘴巴吹一吹二、判断题1.测试、评估我们的塔台模型时,对于其他小组的质疑,我们应该置之不理,坚持自己的观点。()2.工程设计要反复评估改进,不断完善,才能达成最终的工程要求。()3.我们制作的塔台模型已经很完美了,无需再改进。()4.根据对塔台模型评估的情况,我们应该积极反思,做出更好的改进。()65 5.塔台模型改进设计方案完成后,可以直接制作塔台成品。()参考答案:1.B2.C3.A4.B5.A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单元复习【教材简析】《小小工程师》是六下科学第一单元,共7课。本单元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课,对工程的了解,为后面的工程实践做认知储备。前两课分别选择了我们熟悉的住房和代表我国桥梁建设极高水平的港珠澳大桥作为素材,引导学生展开对工程的了解。通过这两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工程、特点、工程建设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认知。第二部分是第3~7课,学生亲历工程实践,不断改进设计模型,感受工程的关键是设计这一核心概念。学生在“做工程”的深度学习中,进一步了解工程的基本程序,体会工程的复杂性以及设计过程的反复性等特点,感受“做”的成功和乐趣,同时他们的实践能力、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工程的高阶思维得到发展。【学情分析】本单元学生以“建造塔台”为学习核心,了解并经历一个工程建造的系统过程。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对工程的各个要素有一定了解,但对整个工程认识不是很完整,每个要素不是特别熟悉,尤其是设计满足条件的产品和建造、评估作品这几个方面能力有待提高。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建立工程概念,了解工程核心是设计,培养学生工程思维,保持对工程的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许多发明创造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2.进一步巩固工程概念,了解工程的各要素,理解工程的关键是设计,需要不断改进往复过程,直至满足建造要求。3.工程建设需要运用相关科学知识以及技术的支撑来完成。工程无论大小都要经历相类似的建设过程。[科学探究目标]1.学会单元复习的一般方法,能通过观察、搜集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信息。2.从本单元中提取关键概念,学会开展工程活动,用本单元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工程问题。3.能自觉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自觉进行复习整理的习惯。2.对工程建设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愿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感受到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密切关系,认识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认识到工程是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付诸的行动,意识到人工世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巩固工程的各要素,学会开展工程活动。[难点]从单元中提取关键科学概念,能用所学知识和能力解决相关工程问题。65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活动记录表、防震房子设计表格、制作材料。【教学过程】一、看一看:学习内容(预设10分钟)1.揭示本课任务:我们一起整理一下本单元研究了些什么。本单元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第1~2课,初步认识工程,为后面的工程实践做认知储备。第二部分是第3~7课,学生亲历工程实践,设计、改进、测试、评估模型,经历项目化学习,感受工程的关键是设计这一核心概念。2.回顾学习内容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每一课内容。(1)第一课我们通过对熟悉的住房研究,发现住房有一定结构,需求不同,结果也会存在差异。它由供水、供暖、采光、电路、网络等多个系统组成。需要经历一定的建造过程,每一个过程都非常重要,需协同发挥作用。(2)第二课我们研究代表我国桥梁建设极高水平的港珠澳大桥,展开对工程的了解。发现许多发明创造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工程建设需要运用相关科学知识以及技术的支撑来完成。工程需要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完成任务,要经历相类似的建设过程。通过这两课的学习,大家对“工程、特点、工程建设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认知。(3)第三课作为建造塔台的起始课,从设计塔台方案开始做起,采用模拟真实的招投标活动情境展开学习。学生围绕在操场上建造一座塔台任务,发现一项工程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建立概念。(4)第四课从对工程的整体认知转换到对工程设计这一核心内容,设计塔台模型。感受工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及之间的关联。工程设计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5)第五课制作塔台模型。学生依照设计方案,制作出塔台模型。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引发新思考。根据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反思所制作模型的优劣。它是设计环节中的内容,模型成品为测试与评估提供了可能。制作模型是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6)第六课测试塔台模型。学生依据第四课的评价表和设计方案,为制作的模型开展测试活动并记录数据,对测试结果进行反思、归因,同时进行梳理、归纳。感受单元学习的连贯性和工程的系统性。(7)第七课评估改进塔台模型。本课是单元总结课,也是设计环节的最后步骤。依据评估标准,对模型开展小组自我评估与组际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梳理出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根据梳理的问题和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再次改进设计。单元学习中的全部过程性资料:招标书、设计图纸、建造过程中的修改记录、制作的模型成品、测试数据记录表、问题梳理记录单、改进方案都支持着评估改进活动的开展,也是学生进行方案设计修改的依据。本课结束后,最后的设计不是终极成品,还要重新制作模型,再次测试评估,发现问题要进行改进,直到达到工程要求,才能完成设计环节进行施工建造。工程要反复评估改进,不断完善,才能达成最终的工程要求。二、理一理:学习目标(预设10分钟)本单元的学习预期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科学概念(1)许多发明创造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2)了解工程的各要素,理解工程的关键是设计,需要不断改进往复直至满足建造要求。(3)工程建设需要运用相关科学知识以及技术的支撑来完成。工程无论大小都要经历相类似的建设过程。2.科学探究(1)能通过观察、搜集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信息。(2)学会开展工程活动,用本单元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工程问题。65 (3)能自觉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开展工程实践活动。3.科学态度(1)对工程建设抱有极强的兴趣与探索愿望。(2)乐于投入建造塔台的工程实践之中,认识到细心、耐心、务实和实事求是、坚持的重要性。(3)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与反思,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感受到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密切关系,认识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认识到工程是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付诸的行动,意识到人工世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三、理一理:关键概念(预设15分钟)提炼本单元重点概念,绘制一张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再次巩固本单元关键科学概念。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1.校园生物大搜索【教学目标】[科学观念]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科学思维]能运用分区域调查的方法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探究实践]能根据调查记录校园生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态度责任]表现出对调查校园生物多样性的浓厚兴趣。在调查过程中能够珍爱生命,尊重事实。【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如何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生物图卡放大镜绳子[学生]学生活动手册、记录本、笔。【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生物的多样性。一、导入聚焦1.图片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有的是植物,有的是动物,它们种类繁多,那你们知道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吗?2.谈话:看来同学们需要对校园里的生物进行一次调查活动,才能对校园里的生物种类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一次“校园生物大搜索”。二、探索(一)探索:回顾我们知道的校园生物1.你平时在学校见过哪些生物?小组讨论,并用分类的方法进行汇总。65 2.交流:汇报小组讨论结果(二)探索:设计调查校园生物方案(预设15分钟)1.提问:我们如何对校园里的生物进行调查呢?(预设:分类调查、分区域调查)2.探讨调查前的准备工作。3.明确调查任务。(1)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2)对所调查单个区域内的生物种类进行统计,以及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3)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的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上看得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4)用绘画、拍照等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5)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进行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6)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不同颜色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郁金香,也可以分别记录成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7)要爱护动植物。4.学生分组制订调查方案并进行汇报。5.观看调查校园生物指导视频。6.结合视频及方案案例来修改完善小组的调查方案。7.小结:科学家在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时通常也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我们也要像科学家一样做一次真正的调查研究。(三)探索:调查校园生物(预设15分钟)1.对校园进行区域划分。全班有几个小组,就把校园划分成几个区域。2.每个小组在指定的区域内进行调查。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何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小组及时给予评价。三、研讨1.提问:调查校园中的生物时要注意什么?(预设:不采摘植物、不伤害动物、要根据生活痕迹记录曾经来过的动物、注意安全)四、拓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以及对校园生物的大搜索,我们学会了制订调查方案和分区域调查,发现了校园里有许许多多的生物,知道了我们校园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校园生物大搜索时,下列某小组的做法正确的是()。A.天上飞过的小鸟也要记录B.将鸟巢中的鸟蛋拿出来观察C.将桃树上的叶子摘下进行观察D.把蝗虫的脚拉下来观察2.小明在调查中发现了不认识的植物,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回忆这种植物和哪种植物相似,按记忆中的名称记录B.采摘一些植物的叶子或枝条回来继续观察C.用拍照或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D.对于不认识的植物置之不理3.小明在调查公园里的生物时,他可以()。A.选择感兴趣的生物重点调查B.可以到湖中下水调查C.遇到蛇类可以捕捉D.采各种植物的枝条和叶片4.小明在校园中进行生物调查时,不可以选择的区域有()。65 A.教学楼B.草地C.一片树荫下D.食堂5.在校园生物大搜索中,小明不可能见到()。A.蒲公英B.蜗牛C.袋鼠D.蝴蝶二、判断题1.在校园生物搜索时,小亮观察到树上的蜘蛛网,他认为可以推测并记录校园里有蜘蛛。()2.在校园生物大搜索的过程中,天空中飞过的小鸟可以不必记录下来。()3.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4.生物种群是由很多个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5.在校园内搜索生物时,看见一只不知名的小鸟,不用记录下来。()参考答案:1.A2.C3.A4.D5.C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2.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教学目标】[科学观念]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科学思维]能用二歧分类法对校园内的植物进行分类。能实事求是地将自己的调查结果与全班同学分享。[探究实践]能通过制作生物分布图呈现调查结果。[态度责任]意识到校园环境与生物、生物与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会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植物分类图动物分类图校园生物分布图《校园植物》课程[学生]校园平面图、直尺、彩色铅笔等。【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生物的多样性。一、聚焦1.(出示学校常见生物图片)提问:同学们,这些生物你们都认识吗?65 2.揭示课题:通过上节课我们的调查,相信同学们又认识了许多校园里的生物,那我们一起把大家的发现制作成校园生物分布图吧!(板书课题: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一)探索:交流整理汇总调查结果1.交流:通过调查活动,你们发现校园里到底有多少种生物?让我们把调查结果统计起来!2.提问:请各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们小组在校园里搜索到了哪些动物和植物?它们各有多少种?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汇总。4.提问:我们已经把各组的调查结果汇集成了一份班级记录表。让我们来看一看校园里一共有多少种动物和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生活的地方有什么特点?5.思考:我们把校园里的植物和动物都找到了吗?(二)探索:利用二歧分类法对植物进行分类1.思考:同学们,大家在校园里发现了这么多生物,接下来我们需要将这些生物进行整理、汇总,有什么办法吗?(预设:排序、分类等)2.小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对这些植物进行分类整理。3.汇报交流分类结果。4.交流: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分类的方法,叫二歧分类法,就是将事物按一定的标准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分到不能再分为止。请大家试着用二歧分类法对这些植物进行分类。5.小组合作,用二歧分类法对植物进行分类。6.汇报交流分类结果。(三)探索: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1.思考:我们发现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那我们怎样才能清晰地看到校园里动植物的分布情况呢?(预设:画图,在相应的位置标上各种动植物)2.提问:大家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你们觉得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注意吗?3.学生讨论交流。4.提示:(1)如果某一个地方的动植物较多,可以给它们分别编号。(2)可以只标注生物名称,也可以在呈现生物种类的同时呈现区域内生物的多少。(3)无论用什么方式,都应力求直观全面。现在,我们共同来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直观展现校园生物大家庭。5.教师出示一张校园简图,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将小组发现的动植物贴到相应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资料自学、自我构建新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归纳分析能力。三、研讨1.思考:观察刚刚我们一起制作的校园生物分布图,校园中哪个区域生物种类较多?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预设:花坛中的生物种类比较多,操场中的生物种类比较少。)2.提问: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动植物之间存在着什么有趣的关系?3.交流:推测一下,如果扩大我们调查的范围,生物种类会有什么变化?生物种类会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分析,提升孩子的归纳、分析能力,让孩子们认识到工程设计的重要性,为下面的课做好铺垫。四、拓展学校里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植物,请同学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给校园里的植物挂牌,并制作校园生物小报。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绘制校园生物分布图时,生物种类太多写不下怎么办?()A.用画图的方法把生物画在分布图上B.不重要的生物不写进去C.用“图注十编号”的方法绘制D.不喜欢的生物不写进去65 2.要向他人介绍校园内生物分布情况时,较好的方式是。()A.在校园地图上标注生物及其数量并展示讲解B.用录音向他人讲述调查到的数据C.做校园生物标本,标注文字信息,在透明橱柜中展示它们D.用作文的方式3.下列四个地方相比,()里生物种类最多。A.教室B.走廊C.食堂D.花坛4.关于绘制校园生物分布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在不同季节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进行长期观察B.校园生物种类很多,我们可以用“图注+编号”的方法绘图C.不需要对校园生物进行认真调查,根据平时的印象绘制生物分布图就可以了D.及时记录调查结果,并进行分类和整理5.开展校园生物大搜索和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要做的事情是。()A.对校园进行分区域B.给校园植物全部挂植物牌C.带上杀虫剂防止受伤D.带上锤子、老虎钳等工具二、判断题1.在校园生物搜索时,观察到树上的蜘蛛网,可以推测并记录校园里有蜘蛛。()2.在校园生物调查活动中,可随意采摘植物和任意捕捉小动物。()3.在进行校园生物大搜索的过程中,只需要记录生物的数量就可以了。()4.为方便开展校园生物分布调查,可以给校园植物挂植物牌。()5.开展校园生物分布调查,植物不会动,可以调查,动物会飞,不能调查。()参考答案:1.C2.A3.D4.C5.A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3.形形色色的植物【教学目标】[科学观念]亲代与后代相似的现象叫作遗传,亲代与后代间及后代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叫作变异。遗传和变异使得植物多种多样。[科学思维]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客观描述植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探究实践]能运用观察与比较的方法,发现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能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孟德尔及其关于遗传变异的研究。[态度责任]意识到植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与人类生活的联系。65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遗传和变异使得植物多种多样。【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能对同一种植物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作出解释。【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植物多样性图卡豌豆的遗传图卡[学生]学生活动手册、图片。【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生物的多样性。一、聚焦出示各种各样的植物的图片,提问:同学们在校园中开展了生物大搜索活动,都搜索到了哪些植物呢?关于植物我们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在校园内发现的多种多样的植物与植物的分类。小结揭题:植物的世界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在我们的校园中植物的种类也达到了上百种。这些形形色色的植物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形形色色的植物)二、探索(一)过渡:之前我们根据不同植物的外部形态进行了分类,发现不同植物的外部形态差别较大。那么同种植物中的不同个体相同吗?陈述:许多植物是由种子发育而成的,我们把提供种子的植物叫做亲代,种子发育出的新植物叫做后代。有些植物是由根、茎、叶发育而成的,那么提供根、茎、叶的植物叫做亲代,由根、茎、叶发育出的新植物叫做后代。(二)观察植物的亲代和后代之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1.出示植物亲代与后代的图片或实物(凤仙花或夏菊、桑叶)仔细观察花瓣的颜色、数量、大小、形状,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异同,比较植物的亲代和后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记录表。让学生通过集思广益拓展思路,为后面的竞标标书的制订打下基础。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制订“升旗台竞标书”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如何制订竞标书,能更快地制订好“塔台竞标书”三、研讨(一)研讨: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1.小组选择植物,从不同方面汇报亲代和后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他小组围绕异同点进行补充和质疑。小结:两种植物的后代和亲代之间既有许多相似的特征,也都有一些不同。植物的后代和亲代非常相似,这种现象叫做遗传;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这种现象叫做变异。2.遗传和变异的广泛存在:除了这两种植物,在其他植物上你见过类似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吗?(如:玉米果实的形状大致相同这是遗传现象,但有些玉米会长出不同颜色的玉米粒,这是变异。菊花可能会长出各种各样颜色的花朵也是变异等。仔细观察校园中同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我们会发现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都有细微的差别。)3.应用: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形形色色的植物是怎样形成的吗?4.小结解释: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正是因为存在遗传变异现象,自然界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植物。(二)研讨:人类利用植物的遗传变异改善人类生活65 1.谈话过渡:植物的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有很多农作物利用遗传和变异规律培育出了许多新品种,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为人类造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提问:你听说过哪些人类利用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改善生活的事例?2.出示新型草莓、无籽西瓜、抗倒伏小麦、杂交水稻等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等。3.小结:我国科学家对植物的遗传和变异颇有研究。例如,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同学们可以课下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我国科学家在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交流活动,总结并发现设计环节在其中的关键性,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工程的认知。四、拓展了解遗传学家孟德尔1.学生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孟德尔和他的“豌豆实验”的资料(注意仔细阅读书本中的拓展资料)。2.著名的遗传学家孟德尔,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他对不同代的豌豆的豆荚颜色、高茎或矮茎、圆粒或皱粒、灰色种皮或白色种皮等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让我们通过一段资料和动画再来了解一下。3.小结:了解了孟德尔的研究后,你有什么感想?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A.遗传B.变异C.传承D.变化2.遗传学家()发现了豌豆植株的不同形状特征。A.爱因斯坦B.孟德尔C.亚里士多德D.伽利略3.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说明生物的()是普遍现象。A.遗传B.变异C.繁殖D.变化4.下列描述生物变异现象的是()。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C.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D.龙生龙,凤生凤5.与银杏一样同为乔木的校园植物有()。A.月季B.樟树C.三角梅D.荷花二、判断题1.水稻不属于草本植物。()2.银杏是裸子植物,也是常绿植物。()3.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4.蕨类、藻类、苔藓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吸收植物体和土壤的养料生存。()5.地上长出的小树、小草和小蘑菇都是植物。()参考答案:1.A2.B3.B4.C5.B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65 4.多种多样的动物【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动物后代与亲代存在着相同与不同。遗传变异使得动物多种多样。[科学思维]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客观描述动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探究实践]能运用观察与比较的方法,发现狗的后代与亲代的异同。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更多动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态度责任]意识到动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认识并理解工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及其之间的关联。【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能对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动物多样性图卡[学生]学生活动手册、剪刀、图片。【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生物的多样性。一、聚焦1.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那么动物世界呢?2.揭题:地球上的动物也是多种多样的也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多种多样的动物。二、探索(一)探索:观察比较动物后代和亲代的异同1.提问:课前大家观察并收集了关于狗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小组内互相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学生搜集的部分图片)并思考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观察后汇报:狗的种类多种多样,同一种类的狗也各不相同。遗传和变异使狗具有多样性。2.小组活动:(1)观察并比较狗妈妈和狗宝宝的毛色、花纹的异同仔细观察图中的狗妈妈和狗宝宝,它们的毛色和花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说一说哪些是遗传,哪些是变异。(2)推测狗爸爸的毛色根据获得的信息推测狗爸爸的毛色可能是什么样的,并说说理由。(3)其他方面的遗传和变异仔细观察和思考,除了形态特征方面的异同,它们在哪些方面也有异同?汇报交流:预设耳朵、行为方式、繁殖、生活习性等方面。3.小结:小狗也有遗传变异现象。狗的后代和亲代在毛色、花纹、体型等方面都有相同和不同之处,而且它们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也存在遗传和变异。正是遗传和变异使狗的种类多种多样。探索:给各类动物增添新成员65 1.提问:自然界的动物多种多样,为了清楚地认识它们,我们通常将动物进行分类。三年级时我们了解了动物有哪些类别?分别有哪些特征?预设:按身体特征,动物可以分为鸟类、鱼类、哺乳类、昆虫类等2.小组活动:根据各类动物的特征为这一类动物增添新成员。提问:你们能根据各类动物的特征,分别给他们增添新成员吗?三、研讨(一)研讨:遗传和变异现象1.谈话:遗传变异的秘密虽然深奥,但生活中许多浅显易懂的谚语或俗语生动地描述了遗传变异现象。2.提问:说一说下面谚语分别描述的是什么现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描述的是动物的遗传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描述的是动物的变异现象。3.你还听说过哪些有关于遗传或变异的俗语、谚语呢?预设: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二)研讨:其他动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呢?小组汇报交流。出示企鹅、长颈鹿、猫、马、袋鼠等动物的亲代与子代的图片,交流讨论其他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2.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植物世界一样,动物世界也普遍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不仅仅表现在外部形态上,他们在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同样也有遗传变异现象。正是有了遗传和变异,自然界才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动物。四、研讨拓展选择一种动物,观察动物宝宝与它们的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以《动物和它的妈妈(爸爸)》为题写一篇观察日记。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面不属于哺乳动物的是()。A.山羊B.蝙蝠C.企鹅D.鲸鱼2.下面属于哺乳动物的是()。A.鸭子B.蛇C.海豚D.章鱼3.金鱼和鸽子的共同特征是()。A.都用鳃呼吸B.都有翅膀C.身体里都有脊柱D.都是哺乳动物4.蝙蝠是有一对翅膀,善于飞翔,胎生,喝母乳长大的动物,它属于()。A.鸟类B.昆虫C.哺乳类D.鱼类5.湿地公园内的白鹭、苍鹭与下列动物中的()是同一类。A.蝙蝠B.企鹅C.蜻蜓D.鱼类二、判断题1.鸵鸟属于鸟类,鳄鱼属于鱼类。()2.只有哺乳动物才有遗传现象。()3.蜘蛛是常见的昆虫。()4.蚂蚁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腹部有三对足。()5.鸡不会飞,鸵鸟身上羽毛稀少,因此都不是鸟类。()参考答案:1.C2.C3.C4.C5.B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65 【教学后记】5.相貌各异的我们【教学目标】[科学观念]人的相貌特征、血型、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科学思维]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客观描述人类个体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探究实践]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人与人相貌特征的相同与不同。能将人的相貌特征整合起来比较分析人与人的不同。[态度责任]意识到人类对遗传变异的研究改善着人类生活。【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相同与不同。【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观察对比归纳不同生物个体间的异同点。【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相貌特征图卡相貌特征图小镜子[学生]三代或四代同堂全家照、双胞胎照片、人类遗传转轮图、有关遗传病的图片【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生物的多样性。一、聚焦(聚焦“相貌”,了解学生对于“相貌”的前概念。)提出问题:1.大家对我们班里的每个同学都很熟悉,如果我说出其中一位同学的名字,你们能不能在全班同学中很快将他找出来?如果把他放在全校同学中,你们也能很快找到他吗?2.人与人之间相貌有许多相同,但也有许多不同。到底有哪些不同呢?我们的相貌特征有哪些不同或相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貌各异的我们》。(板书课题)围绕“相貌”进行讨论交流,相貌具体指的是什么?提出学生研究的问题,梳理学生关于相貌的前概念。二、探索65 (一)探索1:观察我们的不同(预设7分钟)1.提出问题:①选择1-2种自己感兴趣的相貌特征对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进行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②在小组内重点就相貌特征进行观察并记录,看看我们能发现什么不同?2.分小组进行观察、记录。3.汇报、交流。(二)探索2: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预设15分钟)1.提出问题:①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我们发现有些相貌特征我们小组成员是相同的,有些特征虽然不同但区别也不大;有些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将范围扩大到全班同学,范围内进行调查,为了便于统计,我们重点观察这几个相貌特征(先出示图片解决学生不懂的地方,再出示调查统计表)。②学生讨论、汇报怎样调查效率更高?如:先分解调查任务,将对几个相貌特征的调查分配给不同的组;而调查同一相貌特征的几个组,又可以分别调查不同的人群,1组调查1—20号同学;2组调查21-40号同学……最后汇总起来。③学生分组调查。④学生汇总、汇报。通过观察活动使同学们发现,当我们研究两位同学身上某一个相同的性状时,它们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有着微小的区别,还可能一点也不一样。不过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两位相貌一模一样的同学。我们把研究的范围再扩大,来寻找更多长相接近的人。根据师生共同确定的性状辨识标准,以全班同学作为样本,根据标准相互调查取样,进行一次相互的相貌性状调查。仔细观察被调查对象,根据讨论的标准严格区分,记录。三、研讨我们的相貌特征是唯一的吗(预设10分钟)提出问题1.把不同相貌特征组合在一起会怎样呢?2.许多相貌调整表现出的可能是2种或许更多,如果将所有的性状都组合进去,我们获得的性状图会是什么样子?3.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4.通过全班相貌普查,我们发现尽管有些特征人与人之间有明显的差别,但有些特征两个人或更多的人都一样。那么是什么导致人与人的不同呢?5.人除了相貌特征,还有哪些遗传现象?四、研讨拓展警察缉凶的人像又是如何绘制的?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双胞胎很难区分因为他们的相貌是一样的B.在同一棵树上,你能找到许多相同的叶子C.人与人同一相貌特征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D.世界上可以找到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2.下列现象不属于遗传的是()。A.子女长相一般与父母相似B.小羊和小牛同吃草,小羊长成大羊,小牛长成大牛C.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D.种水稻得水稻,种小麦得小麦3.下列活动应用了人的相貌特征的是()。A.刷卡支付B.扫脸支付C.密码支付D.现金支付4.下面科学家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是()。A.钱学森B.竺可桢C.袁隆平D.屠呦呦5.下列不属于人的相貌特征的是()。65 A.指甲长短B.有无耳垂C.头发弯直D.嘴唇厚薄二、判断题1.遗传是普遍存在的,但变异是罕见的。()2.变异是极少数个体会发生的现象,出现变异会对生物产生不利影响。()3.蚕宝宝和蚕蛾在外形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不同,这属于变异现象。()4.我们人类遗传组合的可能性几乎是无穷尽的,身高、体重、头发、眼睛的颜色等有无数种可能。()5.“龙生九子各不同”形象地说明了变异现象的普遍存在。()参考答案:1.C2.B3.B4.C5.A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6.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远古时期,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生物。有些古代生物已经不复存在,一些现存生物与古代生物相似。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的相关信息。定的工具。[科学思维]能够通过观察化石推测古代生物的特征,认识古代生物。[探究实践]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证据,推测一些古代生物与现存生物的关系。[态度责任]意识到对古代生物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生物及其地球环境的发展变化,体会科学研究的意义。【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远古时期,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生物。【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能够通过观察化石推测古代生物的特征,认识古代生物。【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弓石燕木化石贝类化石化石图卡橡皮泥贝壳植物叶标本竹棒[学生]恐龙化石资料卡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生物的多样性。一、聚焦1.同学们,这是1999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的昆明鱼化石,从化石存留的遗体、遗迹中,科学家得知昆明鱼是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鱼类,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2.你还知道远古时期地球上有过哪些生物?(预设:恐龙)你是怎样知道的?(预设:博物馆看到恐龙化石)还有其他生物吗?3.揭示课题:古代生物多种多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代生物多样性》。(板书课题)二、探索(一)探索:观察古生物化石,比较与现存生物异同(预设10分钟)65 1.课件出示活动要求一。(1)先阅读有关恐龙化石的资料卡片。(2)思考:它与现在的哪种动物相似?从哪个部分看出来相似?2.学生对阅读、思考结果进行交流汇报。(1)提问:从资料卡片中你了解到恐龙的哪些信息?(2)提问:它与现在的哪种动物相似?从哪个部分看出来相似?3.课件出示活动要求二(1)阅读有关猛犸象化石和现代大象的资料卡片。(2)思考:猛犸象和现在的大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4.学生对阅读、对比结果进行交流汇报。(1)提问:从资料卡片中你了解到猛犸象的哪些信息?(2)提问:它与现在的大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二)探索:观察生物化石认识更多的古生物(预设5分钟)1.请同学观察这些古生物化石。2.根据化石描述古生物的形态,并判断他们可能是什么古生物。3.教师出示化石的正确名称。三、研讨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古生物?2.提问:我们知道了,研究古生物化石有什么意义?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四、研讨拓展1.课件出示活动要求:(1)将橡皮泥压平。(2)把植物叶、鱼骨或贝壳放在橡皮泥上,将其压进去留下印迹后取出。(3)把留有印迹的橡皮泥模型晾干。2.学生制作生物化石模型。3.将制作好的生物化石模型展示在展示窗。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从()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A.岩石B.化石C.泥土D.宝石3.人类从未见过真正的恐龙,那么现在的人类知道不同种类的恐龙长什么样是因为()。A.画家通过想象画出来的B.科学家结合其他生物的样子创造出来的C.科学家通过恐龙化石复原了它的样貌D.古代的科学家见过恐龙4.下列古代生物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A.三角龙B.三叶虫C.海口鱼D.中华龙鸟5.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一般在()可以找到。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D.玄武岩二、判断题1.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2.远古时期的动物留下的脚印不能算是化石。()3.通过分析化石可以获得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的亲缘关系。()4.很多化石看上去外形奇特,与现在的任何生物都不行。比如三叶草化石,对于这些古生物,科学家找不到它们的现代近亲,于是推断它们已经灭绝了。()5.猛犸象适应寒冷环境的生物特征是披着细密的长毛,脂肪层极厚。()65 参考答案:1.B2.B3.C4.B5.B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7.保护生物多样性【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衣食住行等的重要资源。[科学思维]能够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生物及其周围环境。[探究实践]能够从生活中获取证据,描述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能够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能够基于分析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的原因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策略。[态度责任]意识到人类活动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及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明确生物多样性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想法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中国珍稀动植物图卡[学生]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料【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生物的多样性。一、聚焦1.展示:图片(美丽的地球家园以及多姿多彩的地球生物)感受生物的多样性。2.展示:图片(人类破坏环境、生物灭绝的图片及视频资料)感受人类一些行为对于生物、对于环境的破坏。3.提问: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怎么样进行保护?二、探索(一)探索1:交流讨论课前查阅的资料(预设5分钟)1.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查阅的资料,并整理记录准备汇报。65 2.学生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过程中,体会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二)探索2:了解目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正在采取的措施(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课前查阅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的资料,自然保护区的介绍视频]1.提问:人类哪些行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锐减?2.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的措施,整理记录,准备汇报。3.交流汇报小组所讨论的结果。4.播放介绍自然保护区的视频。(三)探索3:展示交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海报。(预设10分钟)1.小组展示并简单地交流自己海报,阐述海报设计的基本理念。2.学生进行投票,选出自己心中认为最完美的设计海报。三、研讨1.提问: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四、研讨拓展调查家乡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预设5分钟)1.提问:我们家乡有没有在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呢?课后了解一下我们家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现状,结合我们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介绍一下我们家乡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开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对于不足之处我们的想法和建议。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互相联系的()。A.生态系统B.生物群落C.生物种群D.食物链2.()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A.自然保护区B.野生动物保护区C.自然保育区D.生态公园3.下列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点中,恰当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对人类自身不会产生威胁B.与人类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生物,也应该保留下来C.引入世界各地不同的生物,以增加我国的生物多样性D.要捕杀对人类有危险的动物。4.下列行为不正确的是()。A.保护野生动物B.建立自然保护区C.打击偷猎行为D.引进外来物种5.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为物种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场所。其中()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而闻名世界。A.扎龙B.卧龙C.长白山D.花果山二、判断题1.每一个物种都是独一无二的,多种多样的生物具有不同的价值。()2.“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我们从小就要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出努力。()3.一个理想的家园,只要土壤是健康的,就可以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4.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关系不大。()5.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地球。()参考答案:1.A2.A3.B4.D5.B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65 第三单元宇宙1.太阳系大家庭【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科学思维]认识到在讨论交流中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对于丰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是必要的。[探究实践]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态度责任]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对探索宇宙产生较浓厚的兴趣。感受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会更深化。【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能够根据资料提炼太阳系的相关信息。【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巴德膜眼镜太阳图太阳系行星图[学生]学生活动手册、记录本、笔。【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太阳系和宇宙。一、导入1.回顾太阳、地球、月球三球的关系和主要特点,明确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是一颗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2.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太阳系大家庭》,板贴班级汇总图3.提问:“除此之外,太阳系中还有哪些天体?”65 学生根据他们的原有认知进行回答,引发学生间的交流和思考。二、探索1.画一画你知道的太阳系。(1)根据自己的了解,画出太阳系。(2)画好后,小组讨论并修改、补充。2.了解太阳。(1)小组提取太阳相关信息。小组为单位共享组员收集的资料,阅读、研讨、提取太阳相关信息。要求按信息重要程度进行排序。(2)太阳信息发布会。小组按信息重要程度进行汇报,其他小组倾听并补充。(3)教师根据学生提取的信息,综合太阳的基本信息,播放太阳的基本信息课件。综合信息:太阳系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受太阳引力作用而环绕其运动的其他天体在内的天体系统。太阳位于该系统的中心,并以其绝对优势的质量(约占该系统总质量的99.86%,其他一切天体只约占0.14%)所产生的巨大引力,像原子核对周围电子一样,控制着整个系统。同时太阳还是整个太阳系中唯一能够自身发光的天体。它所发出的光和热,照亮和温暖着整个太阳系。太阳黑子、日冕等太阳活动可能会引起地球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4)根据学生的兴趣,教师适量介绍太阳其他一些信息,并引导学生想深入探究,互联网搜索和收集资料是科学探究一种很重要的方法。3.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1)在太阳系中除了太阳,还有许多其他的天体。让学生说说知道的天体。(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记录补充班级汇总图(月球、金星、木星、流星、小行星等)并对应介绍教材中一些天体情况。有些天体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但有些天体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还能观察到。三、研讨1.小组讨论:太阳系有哪些天体组成?小组汇报交流:太阳系中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等天体,它们都是行星,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冥王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矮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有些行星也有卫星环绕它们运行;太阳系中还有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小天体。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2.通过刚才的视频以及自己的资料,说说这些天体各有什么特点?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及时在班级汇总图中表示出来。四、拓展1.彗星是一种绕日轨道十分特殊的天体,我们通过课件来了解一下,请大家看看彗星有什么特殊之处。2.小结通过今天的探究我们了解了太阳系大家庭的哪些情况?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奥秘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更深一步的去探究。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地球的是()。A.河外星系B.银河系C.太阳系D.地月系2.位于太阳系的中心,占整个太阳系所有质量99.86%的天体是()。A.太阳B.地球C.月球D.天王星3.在太阳系中围绕地球转动的卫星是()。A.金星B.火星C.月球D.木星65 4.月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A.恒星B.行星C.卫星D.矮行星5.下列关于探索宇宙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科学家常用光年来表示星球之间的距离B.银河系是太阳系的一部分C.伽利略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望远镜观测恒星和行星的天文学家D.人们利用火箭可以将各种卫星、载人太空舱或太空探测器发射到太空中二、填空题1.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地球绕轴自转,同时绕太阳做圆周运动。()2.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被烧成黑色的斑块。()3.我们在观察地球仪时,发现地球上的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大得多。()4.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5.月球是一个发光、但不透明的球体。()6.光年是时间单位。()参考答案:1.A2.A3.C4.C5.B1.√2.×3.×4.√5.×6.×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2.八颗行星【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科学思维]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距离的。[探究实践]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态度责任]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用纸带建立八颗行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模型。【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建模过程中学生对于各组数据的处理。【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纸带[学生]校园平面图、直尺、彩色铅笔等。【教学过程】65 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研究太阳系。一、聚焦1.课件出示太阳系示意图,提出问题:太阳系的八颗行星有哪些?2.学生作答,教师继续追问:八颗行星是如何排列的呢?复习引入,过渡自然,拉开新课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索1.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出示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请学生分享从表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找到距太阳“最近”和“最远”的行星。根据八颗行星的赤道直径数据找到“最大”和“最小”的行星。2.给八颗行星排序。(1)仔细观察八颗行星基本数据表,按要求在课本中给八颗行星排序。方法1:按离太阳的远近排序。方法2:按直径大小排序。(2)交流八颗行星排序。3.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1)出示太阳系示意图,请大家看看,这张图有没有问题?根据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和赤道直径数据,离太阳的远近距离和大小比例有问题。(2)我们先来研究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现实中离太阳的远近距离比例大约是怎么样的?出示材料:软皮尺、签字笔。小组讨论:如何在这尺上体现出来?交流汇报:如何确保八颗行星都能排列在长纸带上,0刻度是代表什么?距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放在哪里最合适?(3)处理数据,将八颗行星标记在皮尺上。(4)将完成后的八颗行星位置图贴在黑板上,比较太阳系示意图说说有何不同。4.课件出示:如果按比例大小是不是和这张太阳系示意图一样呢?让学生通过资料自学、自我构建新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归纳分析能力。三、研讨1.为什么太阳系示意图不按实际比例画呢?观看宇宙图不一定按实际比例画的,我们要关注他们的数据。2.将黑板上的相同行星以弧线相连,绘制出八颗行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全班制作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你有什么认识或问题?四、拓展布置课外观察活动:观察木星,如果有条件的同学可借助工具观察。五、练一练一、选择题2.火星与地球一样,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进行逆时针自转,并且自转轴始终保持约25度倾斜角度,下列有关火星上观察到的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四季变化B.有昼夜交替现象C.太阳西升东落D.有极昼和极夜现象3.下列三个天体中,属于行星的是()。A.太阳B.月球C.火星D.织女星4.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的两个“近邻”是()。A.金星和地球B.地球和木星C.木星和土星D.水星和金星5.在认识太阳系的过程中,我们会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把八大行星标记在纸带上,这种方法属于()。A.对比实验B.重复实验C.观察实验D.建立模型65 6.以太阳为中心,八颗行星从里到外的顺序是()。A.水星、火星、地球、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B.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C.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D.金星、水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二、判断题1.太阳系八颗行星以太阳为中心,它们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2.我们知道,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根据到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排序,地球排在第3位。()3.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只有地球有卫星,其他行星没有。()4.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的环形山。()5.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是太阳。()参考答案:1.D2.C3.C4.B5.D6.B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3.日食【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大日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科学思维]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客观描述植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探究实践]大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日食现象。大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态度责任]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日食现象。【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手电地球仪泡沫球日地月纸片纸片支架[学生]学生活动手册、图片。【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65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研究太阳系。一、聚焦1.用课件展不日、地、月运动轨迹图。2.太阳系中的天体都在围绕太阳运行,比如地球和月球,在运行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有趣的现象,如日食。你们观察过日食吗?知道日食是怎么发生的吗?二、探索(一)模拟三球运动1.各小组准备手电筒、大球、小球实验器材。提问:如何用这些物品模拟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在模拟三球运动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2.学生自由实验,相互交流。(1)大球模拟地球,小球模拟月球,手电筒模拟太阳。(2)日、地、月三个天体的相对位置时刻在发生变化,在某一个特殊时刻,太阳、地球和月球有可能会处在同一直线上,手电筒的光线有可能会被挡住。3.播放日、地、月运动的视频资料。(二)模拟日食1.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体积比太阳小得多,这么小的月球真的能够挡住那么大的太阳吗?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2.用什么物体来模拟天体?模拟天体的物体大小比例有什么要求?天体应该如何摆放?人应该在哪里观察?如何观察?3.学生交流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4.实验材料:三张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圆纸片、支架。模拟实验:1将三张纸片摆放在一条直线上,在地球纸片上打一个观察孑L,让月球纸片和观察孔高度一致;2将月球纸片转到离地球纸片远近略有不同的两个位置上;3通过观察孔观察“月球”挡住“太阳”的情况。5.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将观察到的日食现象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6.汇总我们的观察结果。张贴班级汇总表,给学生提供两张圆纸片。让学生将1号位置(近)和2号位置(远)所看到的日食现象画在圆纸片上,张贴在班级汇总表中。总结:当月球处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并且三者正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就发生了日食现象。三、研讨1.在模拟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日食现象了吗?月球处于远近不同的位置时,看到的现象有何不同?2.结合前面的学习,描述太阳系是一个怎样的天体系统。四、拓展播放金星凌日天象视频资料,介绍金星凌日天象的成因。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我们用小球代表月球、手电筒代表太阳来研究日食形成原因,这种实验称为()。A.观察实验B.对比实验C.经典实验D.模拟实验2.发生日食的时候,其实是()挡住了太阳发出的光。A.地球B.月球C.水星D.火星3.月食现象可能发生在()这个传统节日。A.春节B.端午节C.元宵节D.清明65 4.在下列()有可能会观察到日食现象。A.春节B.元宵C.端午D.中秋5.日食的形成与()有关。A.太阳的黑子B.天气的晴阴C.地球、月球的运动D.地球气候三、判断题1.当发生日食时,月球离地球越近,此时越有可能出现日全食。()2.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人都能看见日食的。()3.我们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日食。()4.日食是有规律的天文现象,它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5.形成日食和月食这两种自然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的折射()。参考答案:1.D2.B3.C4.A5.C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4.认识星座【教学目标】[科学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也不同。[科学思维]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探究实践]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态度责任]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越来越多。【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通过星座模型,建立星座的正确概念认知。【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对星座模型不同视角的观察结果,进行合理推理并作出解释。【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星图橡皮泥线星座模型卡手电筒[学生]学生活动手册、纸板、细线、橡皮泥、记录单。【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我们将要继续探索星座。65 一、聚焦1.谈话:你知道哪些有关星座的知识?是如何知道的?学生畅谈对对星座的了解。教师课件出示:为了方便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出不同的区域。根据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他们命名。天空中这些被人们分成的许多区域就称为星座。2.板书课题:认识星座。二、探索(一)认识星座1.教师课件出示:为了方便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他们命名。天空中这些被人们分成的许多区域就称为星座。2.展示全天88星座图:不同的国家一开始对星座的划分有所不同,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统一将全天星空划分为88个星座。3.小结:星座是人类认识星空的产物,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并非什么神话传说中所谓的神仙或其他动物的塑像,更不能决定人的命运等。(二)建一个星座模型1.课件展示:北半球天空最重要的星象之一:北斗七星2.建立北斗七星模型(1)模型制作:找一张边长为5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纸板,按图所示打上7个小孔。在1~7号小孔上分别挂上15厘米、12厘米、15厘米、17厘米、27厘米、27厘米、14厘米长的细线,并在细线下端挂上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小球。(2)投影观察:将模型悬挂,用手电筒从不同的角度照射,投下一组影子,并将多组投影记录下来。(3)说一说你的发现。(预设:不同角度投影的结果不同,当手电筒从正面照射时,投影的结果正好是北斗七星的勺子形)三、研讨1.研讨问题1:我们画下来的星座图像相同吗?为什么会不同呢?学生将不同视角的投影结果汇总,比较各个投影图像的区别,讨论产生区别的原因。(预设:不同角度产生的投影结果各不相同,有些小球影子靠得更近了,有些小球的影子离得更远了。这是因为视角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2.研讨问题2:哪一个图像和北斗七星的形状相同?(预设:当模型按设计图摆放,并从正面照射时,橡皮泥小球的影子构成了一个北斗七星的勺子形。)教师补充,这个角度正是从地球看过去的角度。3.研讨问题3:建立星座模型的活动给了我们什么启发?我们对星座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生畅言自己对星座新的认知。教师补充:在用投影机的光从不同角度照射星座模型时,我们看到的七颗星组成的不同图形,就如同我们坐在宇宙飞船上,绕这七颗星转动一周所看到的不同景象。四、研讨拓展1.认识距离单位“光年”:北斗七星的七颗星分布在距离我们几十到一百多光年远的宇宙空间里。光年: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一般被用于衡量天体之间的距离。意思指: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线经过一年时间的距离。光速大约是30万千米/秒,那么一光年大约是94600亿千米。2.了解北斗七星中七颗恒星距离地球的实际距离。摇光距离地球约101光年,开阳距离地球约78光年,玉衡距离地球约81光年,天权距离地球约81光年,天玑距离地球约84光年,天枢距离地球约124光年,天璇距离地球约79光年。五、练一练65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星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星座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永远不变的B.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C.随着季节的变换,代表性星座基本不变D.组成同一个星座的星星距离我们的远近相同2.在夜晚利用活动观星图观测星星,活动观星图应()。A.向北竖直放置B.举过头顶放置C.水平放于地面D.向南竖直放置3.下列关于北斗七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组成北斗形状的7颗星,离我们有远有近B.组成北斗形状的7颗星亮度相同C.从不同角度观察北斗七星会有不同形状D.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5.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星星分成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称为()。A.星空B.星系C.星座D.星云二、判断题1.古代的观星台是彻底的封建迷信,毫无价值。()2.人们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成群,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以人、动物或其他物体命名,人们把这些区域称为星系。()3.北斗七星所在的星座是大熊座。()4.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统一将全天星空划分为108个星座。()5.星座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固定不动的,从不同角度观察,星座的图形相同。()参考答案:1.B2.B3.B4.A5.C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5.夏季星空【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科学思维]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空活动的意义。[探究实践]能够根据北极星辨认方向,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态度责任]意识到我们可以利用工具更好地认识宇宙。【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65 通过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认识夏季主要星座。【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学会星座辨认方法并运用到实际中去。【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观星软件活动星图[学生]学生活动手册活动星图【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研究星空。一、聚焦1.谈话:夏季是观察星空的好季节,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一些星座,那星座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畅谈星座的作用。教师课件出示:在古代,星座是人们观测天象和夜间辨别方向的重要工具。例如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识方向。思考: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天空中的星座。2.板书课题:夏季星座。二、探索(一)利用星座找方向1.认识北极星: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别方向,可是北极星是一颗不太亮的星,但我们可以利用北斗七星较容易地找到它。2.教师课件出示北极星、北斗七星及大熊星座的图片,认识大熊星座。思考讨论:如何通过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3.教师课件出示:由北斗七星勺子前端(勺口)的两颗星连线向外延长约5倍的距离,就能找到北极星。(二)认识夏季星座1.出示夏季星空图,教师提供认识星座的一些方法。(1)定方向。(2)找明显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图中的星座有何明显的标志?(3)找亮星,定星座。织女星、牛郎星和天津四是夏季星空中有名的亮星,形成一个三角形,被称为“夏季大三角”。找到它们,也就找到了天琴、天鹅、天鹰三个星座。2.教师介绍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然后再请学生说一说天琴、天鹰星座的主要标志是什么。(预设:织女星下方有四颗较暗的小星,牛郎星左右两侧各有2颗较暗的小星。)3.通过找亮星,寻星座的方法,教师介绍心宿二及所在的天蝎座。(三)学习使用活动星盘观星1.学习如何使用活动星盘学生准备好事先制作好的活动观星盘。教师讲解活动观星盘的使用方法:将活动观星盘举过头顶,并转动观星盘,让盘上的“北斗七星”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处于大致相同的方位,根据盘中的星座来认识天上的星座。。2.课外观星根据学生情况成立班级观星课外小组,并在适当时间组织几次观星活动。教师强调有关课外观星的安全事项。三、研讨1.研讨问题1:认识星座有什么作用?65 教师给出具体情景:例如在一望无际的海上,在一片荒芜的空地。学生展开讨论思考,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肯定,对错误的回答进行正确引导。2.研讨问题2:我们有哪些辨识星座的方法?学生回顾认识星座的主要方法。(预设:定方向,找明显特征;找亮星确定星座。)四、拓展1.手机观星:教师投屏观星软件,介绍软件的使用方法。组织学生利用观星软件进行观星。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夏季是观察星座的好季节,其中有三颗亮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它们就是被称为“夏季大三角”的()。A.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B.北极星、织女星和牛郎星C.心宿二、天津四和北极星D.心宿二、天津四和牛郎星3.北斗七星是()的重要标志。A.天蝎座B.大熊星座C.射手座D.小熊星座4.北极星是地球天空北部的一颗闪亮的星星,它属于的星座是()。A.小熊座B.大熊座C.天鹅座D.猎户座5.小科利用活动观星图观察夏季星空,他发现()。A.随着时间流逝,星座的位置自东向西慢慢移动B.流星是天空中恒星在移动C.北极星是夜晚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D.太阳系的行星都比恒星暗一点二、判断题1.在夏季夜空中,可以看到一条闪亮的光带,就是人们常说的银河。()2.科学研究发现,星座具有神秘的力量,可以决定人的命运。()3.黑夜,在没有指南针又看不到其他辨认方向时,可以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4.我们可以借助北斗七星来寻找北极星。()5.天上亮晶晶的小星星绝大多数都是炽热、巨大的发光气体星球,也就是恒星()。参考答案:1.A2.B3.B4.B5.A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6.浩瀚的宇宙【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膨胀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科学思维]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和变化的。65 [探究实践]制作银河系模型,对模型进行评价和改进。[态度责任]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越来越多。【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学生能对宇宙的结构和运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概念。【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学生能根据已知银河系的结构作出模型,并可以对宇宙结构进行想象和描述。【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纸陀螺陀螺轴大米胶水[学生]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宇宙。一、聚焦1.引导:天空中的每一颗恒星都类似太阳一样发光发热,也有可能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看星空我们就知道有许多这样的系统。同时,我们的太阳系属于一个恒星集团——银河系。2.提问:(1)银河系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星系?(2)宇宙中还有类似的星系吗?宇宙有多大?3.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宇宙。二、探索(一)初识银河系1.介绍银河系教师介绍银河系的基本情况和数据,出示银河系的“侧视图”和“结构图”,标记出太阳在银河系中的大致位置。(PPT图片)2.学生交流思考(1)引导:你觉得银河系像什么?你能描述银河系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吗?你认为宇宙有多大?假设外星人给我们写信,通讯地址的层级关系是怎样的?(2)学生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分享交流。(3)老师总结:老师概括性总结学生观点,客观描述银河系各部分结构,科普光年的概念,梳理宇宙结构,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认知。(二)制作银河系模型1.教师出示制作银河系模型材料:陀螺、纸片、米粒、胶水。2.讲解制作方法,学生观察。在纸片上模拟画出银河系的“核球”和几条“旋臂”,把一些米粒粘在纸片上,模拟银河系的“恒星”,最后把纸片固定在陀螺上旋转,可播放制作视频供学生参考。3.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开始制作。4.模型评价:你能对照书本上的“侧视图”再观察你的模型么,有什么新的发现可以和同学分享?引导学生根据“侧视图”对自己做的模型提出问题,将问题记录在活动手册上。(三)河外星系:仙女星系1.引导: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很多,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2.初识仙女星系:介绍仙女星系的基本情况,出示仙女星系的“侧视图”,是类似于银河系的旋涡星系,介绍仙女星系的基础数据,展示图片。65 3.设问:你能说说仙女星系的结构特点么?它与银河系有哪些相似哪些不同的地方?三、研讨结合资料畅想宇宙有多大?宇宙活动是怎样的?四、研讨拓展收集、展示更多河外星系和宇宙的视频、图片资料。例如大麦哲伦星系、猎犬座星系等等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中国天眼工程的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是()。A.袁隆平B.钟南山C.南仁东D.哥白尼2.月球景观和地球景观相似的是()。A.有风雨雷电B.有流星划过C.有日光和彩虹D.有高原、盆地3.以下计量单位和“光年”同类的是()。A.毫米B.地球年C.千米/秒D.小时4.下列关于宇宙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类已经观测到宇宙的边缘B.宇宙就是指银河系C.宇宙还在不断地膨胀D.宇宙中和银河系差不多大小的星系还有一百多个5.下列关于宇宙的描述正确的是()。A.银河系有许许多多的恒星,是宇宙中最大的星系B.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在膨胀,但已经找到了宇宙的边界C.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的一个天体系统,围绕着银河系中心高速公转D.地球是太阳系中的卫星二判断题1.宇宙中的星系秩序井然,星系之间不会发生碰撞的情况。()2.银河系以外有许多类似银河系的恒星集团,它们的形状都是旋涡状像一个盘子。()3.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之间距离的长度单位。()4.银河系像个盘子,银盘直径约10万光年。其中“光年”是距离单位。()5.河外星系在不断远离我们,说明宇宙还处于膨胀之中。()参考答案:1.C2.D3.A4.C5.C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7.探索宇宙【教学目标】[科学观念]人类通过改进技术和工具,不断地认识和探索宇宙。[科学思维]能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探究实践]通过多途径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65 [态度责任]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越来越多。【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学生能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以及我国在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学生能理解对宇宙的探索是循序渐进,无止境的过程。【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月球仪[学生]关于人类探索宇宙的纸质、图片【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宇宙。一、聚焦1.引导语:自从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对身处的宇宙充满了好奇和浓厚的兴趣。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呢?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如何帮助人类更好地探索宇宙的呢?2.学生自由分享。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探索宇宙的方法发生了改变,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二、探索1.出示人类探索宇宙的相关资料(或提供相关的网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教师提示学生梳理以下两个方面的信息。(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古人观测天象,建造天文台;望远镜的发明与改进;航天时代的发展。(2)了解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宫”空间站、“嫦娥”系列探月卫星、“玉兔”号月球车等都顺利实施。对未来的规划等。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提炼哪些信息?提炼出来的信息怎样进行梳理?你能用时间线的方法大致排序吗?“神舟”“天宫”“嫦娥”“玉兔”分别对应我国哪项太空探索工程?(预设:载人飞船、空间站、探月工程等)3.学生将提炼的关键信息记录下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三、研讨1.根据资料,组织学生研讨: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引导语: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丰富的资料,实际上是人类不停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研讨分享。(预设:对宇宙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科学家进行了伟大的探索)2.根据资料,组织学生研讨:我国在太空探索中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进行分享交流。(预设:人造卫星工程、载人飞船工程、射电望远镜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火星探测工程)师生小结: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未来,我国航天员还要开展登月考察。3.提出问题:你参加过哪些天文类的实践活动?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教师建议:天文实践活动并非触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日常可以进行天文观测,相关书籍阅读,天文知识竞赛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在课外去天文科技馆、博物馆、研究院,或者参加一些天文的社团,丰富我们的知识。65 四、研讨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使我们领略了我国在太空探索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宇宙无穷无尽,伟大的祖国对宇宙的探索也才刚刚开始,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将大大提升对宇宙的了解。收集相关资料。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我国首位出舱的女宇航员是()。A.翟志刚B.王亚平C.刘洋D.杨利伟2.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开始,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他们是乘坐()进入太空的。A.神舟十三号B.天问一号C.嫦娥五号D.祝融号3.我国在探索宇宙方面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已经开启了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我国首颗探测的行星是()。A.月球B.火星C.金星D.太阳4.中国天眼(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它位于我国的()。A.浙江省B.四川省C.贵州省D.云南省5.与嫦娥三号相比,天问一号能通过降落伞来减速着陆,说明火星表面()。A.无重力B.有大气C.无生命D.有海洋二、判断题1.中国首位飞上太空的宇航员是杨利伟。()2.首位进入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女宇航员是王亚平。()3.中国天眼(FAST)是世界最大的光学望远镜。()4.中国航天核心舱命名为天和。()5.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返回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他们在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了近1个月的时间。()参考答案:1.B2.A3.B4.C5.B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学目标】[科学观念]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科学思维]65 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探究实践]能够对水、食盐、铁锅等厨房中的物质特征进行观察描述。[态度责任]初步感受身边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能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水、食盐[学生]水、食盐、玻璃杯、铁锅、苹果等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物质的变化。一、导入1.(课件出示课本、桌椅、食物、动植物等图片)问:这些都是什么?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2.师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居住的房子和各种食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各种动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3.(课件出示厨房图片)问:你留意过厨房里的物质吗?它们都是什么样的?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板书课题)通过例证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身边一些触觉所感知到的实在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厨房里的物质及其变化。二、探索(一)观察、描述厨房中的物质1.过渡:你家厨房中都有哪些物质?学生交流。2.(课件出示材料图片)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描述厨房中的这几种物质?预设:颜色、形状、软硬、状态、传热性能、易碎性能等。3.师小结:我们可以借助感官认识,从材料特征、状态特点两个方面观察和描述物质。4.(课件出示活动要求)(1)仔细观察厨房中常见物质的特征,并记录。(2)根据特征推测它们有什么用途,并记录。(3)组内轻声交流,做好全班汇报的准备。5.小组观察、记录。6.全班交流、汇总。7.师小结:原来,厨房中常见的物质有这么多特征和用途。(二)发现厨房中的物质变化1.过渡:这些物质是一成不变的吗?你们观察过它们发生哪些变化?预设:水会沸腾、食盐会溶解、玻璃会裂开、铁会生锈……2.师提问:厨房里你还观察到哪些物质变化?这些变化都相同吗?学生交流。3.师小结:物质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物质变化的较快,有些物质变化的较慢。65 (三)比较厨房中不同的物质变化1.谈话:我们已经发现物质变化的速度不一样,除此之外物质的变化还有什么不同呢?2.(播放烧开的水、冰融化、铁生锈、苹果氧化的视频)问:观察物质变化的过程,每种物质变化前后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预设:温度变化、形状变化、状态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3.继续提问:这几种物质变化前后有产生新的物质吗?预设:水在烧开的变化过程中,温度在升高但水本身这种物质没有变;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冰和水仍是同种物质;铁生锈的过程中,产生了容易脱落的铁锈,是新物质;咬过后久置的苹果,颜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4.师小结:烧开的水和慢慢融化的冰块这两种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温度、大小、状态等,没有产生新物质,像这样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物理变化。铁生锈,咬过后久置的苹果,这两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像这样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叫化学变化。通过观察和描述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厨房中常见物质的典型特征,并根据特征推测可能的用途,渗透物质的特征决定着物质的用途的规律。这个活动让学生经历头脑风暴,通过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到厨房中的物质都在变化。同时,学生在大量的实例中会对物质变化的不同有所感触,在比较中提出问题,物质的变化有哪些不同?学生通过高清视频观察4个典型物质变化过程,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物质,而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进而提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三、研讨1.(课件出示燃放的烟花、生锈的铜狮、泡沫灭火器灭火的图片)问:这些变化改变的是什么?有新物质产生吗?学生交流。2.出示这三个变化的文字资料,学生自主阅读、理解。3.师小结:这三种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4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概括今天所学的内容。5.师小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叫物理变化,而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物质,叫化学变化。把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延伸到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引导学生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它们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在学生的解释上用阅读资料的方式加以补充和完善,明确它们在变化的过程中都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四、拓展学了本节课以后,关注身边常见的物质变化,并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列厨房里的物质变化,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白糖溶解B.蔬菜腐烂C.玻璃杯摔破D.大蒜捣碎2.在下列食物上滴几滴碘液,能产生蓝紫色的是()。A.白馒头B.切开的苹果C.猪肉D.鸡蛋3.厨房里的物质会发生变化,根据有无新物质产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瓷碗摔破B.铁锅烧热C.食物发霉D.倒出酱油4.要将白醋、碘酒、水三种液体区分出来,最合适的观察方法是()。A.看和闻B.看和摸C.摸和尝D.混合观察5.同样多的米饭,一份在口腔中不咀嚼,另一份咀嚼20次后取出,分别滴加碘酒,观察到的现象是()。A.不咀嚼出现的蓝紫色和咀嚼20次的蓝紫色一样65 B.不咀嚼出现的蓝紫色比咀嚼20次的蓝紫色深C.不咀嚼出现的蓝紫色比咀嚼20次的蓝紫色浅D.观察不到变化。6.酸碱指示剂是一类化学试剂,能与酸或碱反应而显示出不同颜色,实验室中常用来检验物质的酸碱性。某些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紫甘蓝等)也可用作酸碱指示剂。下面物质能让紫甘蓝变红色的是()。A.苏打水B.白醋C.纯净水D.可乐二、判断题1.虾煮熟后变红,但它还是虾,没有产生新物质。()2.当小组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与大部分同学不相符合时,应该放弃自己组的实验结论,以大部分同学的结论为准。()3.酒柜里的白酒打开后,白酒变少了的现象属于化学变化。()4.加热白砂糖会产生新物质,白砂糖加热到最后变成黑色的固体物质,这属于化学变化。()5.将碘酒滴在面粉上,面粉上出现的变化是产生气体()。参考答案:1.B2.A3.C4.A5.B6.B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2.产生气体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思维]能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有气体生成为依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探究实践]能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会伴随一些特殊现象。[态度责任]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通过不同物体与水和白醋分别混合实验,细致观察,以实验现象为依据来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塑料杯白砂糖食盐小苏打定量勺自封袋滴管贝壳白醋[学生]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65 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研究物质的变化。一、聚焦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状等,比如烧开的水和慢慢融化的冰块;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比如生锈的铸铁锅、咬过后放置的苹果,我们说它们发生了化学变化。2.过渡:你看,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出示烟花绽放图片,提问:烟花绽放时有哪些现象?它是化学变化吗?4.小组交流,全班汇报。5.教师小结:烟花绽放时会有光、热、其他颜色产生,它们都是不同于原来的物质,产生了新的物质,都是化学变化。6.出示图片: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醋。这些物质按一定的方法混合在一起,会有哪些现象产生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板书课题:产生气体的变化。从上节课的内容引出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发生着一些变化,明确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简单有效,为后续的探究留有更多时间;从身边的常见物质变化到食盐、白砂糖和小苏打,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产生气体的变化。二、探索(一)观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1.PPT出示材料:2组塑料瓶盖中分别装有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滴管,白醋,水。2.提问:如果用水和白醋分别与它们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能在变化中观察到什么现象?3.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预测。4.教师介绍实验方法(PPT)。①在1、2、3号瓶盖中滴入少量水;②在4、5、6号瓶盖中滴入少量白醋;③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5.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开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6.小组内交流,准备全班汇报。7.交流研讨: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它们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把白醋滴入装有小苏打的瓶盖时,会有一种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不同于白醋和小苏打的新物质,因此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其他5个瓶盖中没有观察到新物质产生,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二)收集产生的气体1.谈话:同学们,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呢?2.学生交流。3教师如果我们想研究一下这个气体,需要收集气体。怎么收集气体呢?4.小组交流:怎么收集气体?5.全体交流,并引导收集气体的办法。①取一个密封袋,在里面装入五滴管白醋;②将装有小苏打的瓶盖小心地放入密封袋中;③尽量排出袋内的空气,封好密封袋的封口,然后将瓶盖翻到,让小苏打和白醋混合;④仔细观察现象。6教师在这个实验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7.学生实验、观察。8.研讨: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这种气体有什么特点?和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①学生自主交流。②教师结合资料交流。资料: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把二氧化碳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虽然仅占65 0.03%,但它与人类的关系却非常密切。它是一种工业原料,可以用在制纯碱、尿素、糖和汽水等工业上。它也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没有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为人类提供新鲜空气;适当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保藏容易腐败的食品,也可以人工降雨;二氧化碳既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又能给人类埋下祸根。它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之一,大气层中过多就造成温室效应,引发生态问题。(三)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与白醋产生气体?1教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跟白醋混合产生气体吗?2.学生交流。3教师今天在课堂上我们来试一试,在鸡蛋壳、贝壳中加入白醋会产生怎样的现象?4.演示实验:在鸡蛋壳、贝壳中加入白醋。5.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活动设计分层,从对比“分别将水和白醋与白砂糖、食盐、小苏打混合”开始,到收集小苏打与白醋产生的气体,再伸展到身边的物质,白醋与鸡蛋壳和贝壳等物质混合是否会产生气体。活动环环相扣、递进,利于学生知识的架构与思维的提升,亲历实验与配套的视频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续持久发展铺垫。三、研讨1.除了鸡蛋壳和贝壳,还有其他物体能与白醋混合产生气体吗?2.谈话:它们产生的气体跟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一样吗?大家课后去查阅资料。把科学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感知科学就在身边,更是大课堂理念的体现。四、拓展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一种不同于它们的新物质,所以我们知道发生了化学变化;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也知道这种物质是二氧化碳。生活中还有与白醋混合产生气体的物质吗?产生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吗?大家可以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去课后继续学习。设疑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去课后学习,明确科学的学习不仅在课堂,还在课外,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列哪两种物质混合,产生了气体()。A.白醋+小苏打B.水+食盐C.水+小苏打D.白醋+白砂糖2.下列()与白醋混合,不会产生气体。A.鸡蛋壳B.贝壳C.食盐D.小苏打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在吃了酸性物质后需要及时漱口以保护牙齿B.在产生气体的变化中,有的反应剧烈,有的缓慢C.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D.打开雪碧瓶后会有大量气泡冒出,这也是化学变化4.辣椒是厨房里常用的调料之一。关于辣椒干制成辣椒粉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辣椒的味道没有改变B.颜色有变化,是化学变化C.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D.形态发生了变化,是物理变化5.物质的变化丰富多彩,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食物消化B.冲泡糖水C.火柴燃烧D.钢铁生锈二、判断题1.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能支持燃烧。()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氧气,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3.二氧化碳可用于制造灭火器。()4.白醋加小苏打后会发生化学变化。()5.化学变化都有发光现象。()参考答案:1.A2.C3.D4.B5.B65 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科学思维]能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该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探究实践]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式获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的特征。[态度责任]了解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在实验中发现新物质的产生。【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能通过观察蜡烛燃烧和加热白糖实验,认识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蜡烛火柴玻璃片金属勺铝箔纸[学生]学生活动手册、图片。【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究物质的变化。一、聚焦1.(课件出示火柴燃烧图片)问: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你能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是怎样产生的吗?(生交流)2.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很常见,今天我们用蜡烛和白砂糖这两种常见物质,通过实验来研究它们的变化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新物质。二、探索(一)蜡烛燃烧产生新物质ppt出示点燃的蜡烛,问:“蜡烛在燃烧时发生了化学变化吗?怎样证明我们的想法?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出示实验方法,先将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悬空倒扣在点燃的蜡烛上方,观察玻璃杯内壁的变化。再用试管夹夹住玻璃片,让玻璃片与蜡烛火焰短暂接触,观察玻璃片的变化。65 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请学生交流实验中的注意点,教师ppt出示温馨提示。(1)实验前戴好护目镜。(2)玻璃杯悬空倒扣时不能把蜡烛封闭。(3)注意安全,不用手触摸刚加热的玻璃片。(4)仔细观察,及时记录。4.学生进行探究活动。5.交流汇报。[教师]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吗?你这样说的证据是什么?小组上台交流,组间交流补充。教师小结后提问,“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固态的蜡烛会变成液态的蜡流下来,火焰熄灭冷却后流下来的液体蜡又变成了固态,这个现象是什么变化?”(二)加热白砂糖产生新物质出示材料,加热白砂糖的变化是否有新物质产生?你打算怎样研究?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小结。在勺子中加入少量白砂糖,在点燃的蜡烛上加热,观察白砂糖的变化。要注意安全,不要被烫伤。及时观察记录。思考白糖在加热过程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交流汇报。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吗?教师小结: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加热过程中白糖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这是有颜色的新物质。加热后散发到空气中有特殊气味的是新物质。最后产生的黑色物质是新物质。发现更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1.ppt出示燃烧的蜡烛、加热后的白砂糖,问:像蜡烛、白砂糖这样在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现象,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产生新物质的变化?2.学生交流。3.出示钢铁生锈、虾煮熟后变化的图片、烘培蛋糕视频、以及相关化学变化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学生交流研讨:化学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提问:哪些变化是有益的?哪些变化是有害的?学生举例。3.教师出示视频与文字资料供学生研讨交流。4.小结:化学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有些是有益的比如:用面粉做蛋糕,牛奶做酸奶,有些是有害的比如铁生锈、垃圾燃烧等。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观察白糖加热的过程中观察的更仔细,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三、研讨1.学生交流研讨:化学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2.提问:哪些变化是有益的?哪些变化是有害的?学生举例。3.教师出示视频与文字资料供学生研讨交流。4.小结:化学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有些是有益的比如:用面粉做蛋糕,牛奶做酸奶,有些是有害的比如铁生锈、垃圾燃烧等。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变化的意义,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探究的兴趣。四、拓展1.学了这节课以后,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在发生化学变化,并产生了新物质,有一些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中还伴随着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是有益的,有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是有害的。课后去观察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化学变化,并仔细观察在变化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以下与其他三类物质的变化不同的是()。A.沙里淘金B.铁生锈C.星火燎原D.百炼成钢2.下列不属于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新物质的是()。A.烧黑的烛芯B.水C.蜡油D.二氧化碳3.将洗净的菜刀擦干放置在干燥的地方,这主要是为了()。65 A.切断铁和空气的接触B.切断铁和细菌的接触C.切断铁和水的接触D.切断铁和高温的接触4.燃烧一张纸和撕碎一张纸作比较()。A.前者产生了新物质,后者没有产生了新物质B.前者发生了物理变化,后者发生了化学变化C.都产生了新物质D.都没产生新物质5.吃饭时,慢慢咀嚼着米饭,竟然发现米饭有点甜。这是因为()。A.米饭中本来就含有糖B.米饭变甜是米饭中有淀粉,淀粉是甜的C.米饭本没有甜味,但米饭中的淀粉与唾液发生变化,产生甜味D.咀嚼时分泌的唾液中含有糖二、判断题1.紫甘蓝与白醋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2.蜡烛加热白糖实验时勺子底部会出现黑色的物质,这是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化学变化。()3.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隔绝空气、水与铁制品的接触,破坏生锈的条件,能够有效防止铁生锈。()4.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5.所有的化学变化过程中都有新物质产生。()。参考答案:1.A2.C3.C4.A5.C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4.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以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来判别他们。[科学思维]尊重证据,当多人观察、实验出现不一样的结论时,乐于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探究实践]细致观察铁钉生锈的现象,能够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态度责任]人类可以利用科学与技术干预物质变化。【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观察描述物质的变化,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判断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65 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变化现象后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以此来判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塑料试管铁钉食用油红墨水[学生]“铁钉生锈过程”记录表、铁钉生锈阅读资料【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化学变化。一、聚焦1.通过PPT呈现实验图片(蜡烛燃烧、塑料袋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前后、白砂糖加热实验)提问:这些物质变化的实验是我们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在这些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哪些现象?2.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揭题)。二、探索(一)变化中伴随的现象1.物质的变化经常会产生很多现象,例如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蜡烛燃烧的现象是发光、发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现象是产生气体,加热白砂糖的主要现象是颜色改变。2.谈话: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品(出示白醋和牛奶),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混合后会有什么现象?动手试试吧。3.学生观察完两种物品的特点后,将白醋倒入牛奶中,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描述:产生的物质沉在底部。板书:产生沉淀。4.研讨:牛奶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吗?你是依据什么来判断的?教师小结:牛奶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沉淀物,这是不同于白醋和牛奶的新物质,因此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二)观察、分析铁钉生锈的过程1.上星期,老师让同学们做了铁钉生锈过程的长期观察实验,铁在生锈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现象能说明铁生锈是化学变化吗?2.出示铁钉生锈连续几天变化的对比图片,请学生分享观察记录,并从记录中寻找证据。学生做出交流。3.提问:还有哪些证据能说明铁锈和铁是不同的物质?4.再播放一段微视频——铁和铁锈的比较。提问: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们的观点?学生交流:铁锈与铁相比,在颜色、光泽、硬度、导电性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说明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物质,因此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5.谈话:铁钉生锈产生的铁锈是新物质,铁钉生锈是化学变化,而且这个化学变化比较缓慢。铁为什么会生锈?铁生锈和什么有关?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学生交流: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6.铁生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铁生锈?这些措施能防止铁生锈的依据是什么?教师小结:生活中用喷漆、刷油、电镀等方法防止铁生锈,将铁与空气和水分隔绝,就可以达到防锈的效果。在铁中加入铬或镍等金属制成不锈钢,在表面形成钝化膜,与水和空气隔绝,因而也不易生锈。通过白醋和牛奶的混合引入新的变化现象——产生沉淀;初步判断白醋和牛奶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引发思维冲突;进而引导学生探究铁钉生锈的例子,寻找证据。三、研讨1.刚才我们通过讨论、观看视频,寻找证据,我们发现:铁在变成铁锈的过程中,颜色、导电性、光泽等都发生了变化,铁锈是一种区别于铁的新物质,因此我们判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2.出示一组图片:电灯发光、墨水滴进水中、静置泥水、水沸腾。这些变化都有什么现象65 ?发生了什么变化?3.虽然这些变化过程中也伴随着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生成沉淀和气体,但在变化过程中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因此他们是属于物理变化。通过对变化中伴随的现象的研讨,得出变化中的现象是初步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产生新物质。四、研讨拓展1.小结:物质发生变化伴随的现象可以初步作为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但最终还要看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我们喝的可乐汽水中冒出的气泡是()。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水蒸气2.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里,观察一段时间后()。A.铁钉颜色变棕红B.铁钉颜色变白C.硫酸钢溶液变更蓝了D.没有变化3.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在做实验时,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正确的做法是()。A.马上跑走B.用湿抹布扑灭C.用沙土扑灭D.用灭火器灭火4.蜡烛燃烧时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A.蜡烛熔化B.产生沉淀C.发光D.发热5.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蓝色,这种蓝色的物质是()。A.碘酒B.马铃薯和碘酒的混合物C.不同于马铃薯和碘酒的新物质D.马铃薯二、判断题1.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沉淀或气体等现象是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重要依据。()2.形状改变不能帮助我们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3.刷油漆能减缓铁生锈的速度。()4.紫甘蓝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将紫甘蓝液滴入小苏打水中会出现红色。()5.研究铁钉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属于对比实验。()参考答案:1.A2.A3.A4.B5.C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地球的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科学思维]通过查阅资料与分析推理寻找证据,尝试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探究实践]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65 [态度责任]体会化学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感受到资源的珍贵,认同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通过观察煤并结合阅读资料,了解煤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认识大气中的化学变化,以及保护森林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矿石标本[学生]学生活动手册若干矿石、煤块标本【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研究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一、聚焦1.谈话: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探究了有关化学变化的内容,老师想考考你们。提问:厨房里有哪些化学变化?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化学变化?2.过渡:正是这些化学变化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提出聚焦问题: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中,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二、探索(一)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1.出示图片:大地之下的矿物、金属、宝石、煤、石油等“宝藏”。思考:这些“宝藏”是怎么形成的?聚焦问题:地底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2.观察一块煤,看看能发现什么?学生领取一块煤,仔细观察并完成记录。3.阅读资料卡,推测煤是如何形成的。讨论:通过阅读资料,你认为煤是怎样形成的?4.研讨与交流。(1)展示学生的活动单,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煤的信息。(2)研讨:利用这些证据猜测一下煤是怎样形成的。教师都要追问:“这样推测的依据是什么?”(3)播放煤形成过程的视频,说说科学家的推测和我们的推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4)研讨:你认为煤的形成是否经历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你认为煤和原来的植物还是一样的吗?(二)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现代社会,煤的燃烧会造成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浓度下降。因此,科学家们作了一个关于地球发展历史中氧气含量变化的研究。1.出示图片: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2.研讨: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变化,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经验做出推理。教师提供光合作用影响空气中气体成分含量变化的视频资料,供学生对照分析。3.小结。65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这个化学变化调节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使我们的大气层中气体浓度保持相对稳定。(三)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1.煤是植物经过亿万年缓慢的化学变化形成的资源,大地之下除了煤,石油也是重要的资源,它也是经历化学变化形成。石油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可以生产很多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料。出示课件。2.研讨:石油变成塑料、沥青等过程是化学变化吗?3.小结:煤和石油的使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它们是要经过亿万年的复杂变化才能形成的不可再生能源,所以我们要节约能源。本环节启发学生用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即产生新物质来对煤的形成过程做出分析,引领他们通过对煤与植物的特征比较,证明煤是远古植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三、研讨1.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四、拓展1.我们还能举出哪些身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和化学变化有关?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沥青是()经过化学变化的产物。A.石油B.天然气C.煤炭D.铁矿石2.下列变化不属于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的是()。A.钻石的形成B.海水的蒸发C.植物的光合作用D.石油制成塑料3.青铜器是青铜合金制成的器具,下列关于青铜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从铜矿石中冶炼出铜B.将熔化的青铜铸造成型C.把青铜器碎片修复成完整器具D.从仓库中移出4.煤、石油、天然气等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藏。下列关于地球上的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上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B.地球上的资源是可以再生的C.人类可以利用石油生产多种生活材料D.煤的燃烧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火柴燃烧B.钢铁冶炼C.铜生锈D.折纸飞机二、判断题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2.水→水蒸气不属于化学变化。()3.把塑料降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4.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氧气占大气的约21%。()5.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增多。()参考答案:1.A2.B3.A4.C5.D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65 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教学目标】[科学观念]人体的成长过程从食物中获得能量和营养。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科学思维]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探究实践]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态度责任]化学变化影响着人类生活。【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认识到生命体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能基于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推测食物在各消化器官中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身高纸尺二年级保存的“时间胶囊”。[学生]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生命体中化学变化。一、聚焦1.师: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主要研究的都是物质之间的化学变化,上一节课我们还研究了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知道了煤的形成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是化学变化,那么在动物和人类的体内,每时每刻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2.师: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二、探索(一)我们身体的变化1.师:我们在二年级时制作的“时间胶囊”也到了该开启的时候,请同学们组内展示并说一说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展示交流)2.班级交流,统计分析我们从婴儿长大成现在的样子,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板书)预设:长高了,变胖了,手脚变大,力气变大等。3.思考: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预设:我们每天都在吃东西,从食物中获得营养和能量。(二)来自食物的能量和营养1.教师演示燃烧干燥粉条的实验,明确食物具有能量。食物具有能量,一些干燥的食物能够被点燃,说明食物蕴含着大量的能量,并且能够以燃烧的形式释放出来。2.过渡:食物被我们吃进体内后,并不是像燃烧那么简单地释放出能量,而是需要经历更复杂、更平稳的化学变化,才能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3.师:以老师课前让你们去感受的食用米饭为例,推测米饭在身体里发生了什么变化。65 4.学生小组合作,判断食物在各个消化器官经历了什么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5.全班研讨。问:米饭在口腔中是不是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生:不是,也有化学变化。师:你为什么这么说?有什么理由。(引导学生回忆刚吃米饭时和反复咀嚼米饭后的不同感受)预设:刚吃米饭时,没有味道,反复咀嚼米饭,米饭有了甜味。6.米饭在口腔中的化学变化模拟实验。(播放微课)学生分组实验。7.小结: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也是一种更复杂的化学变化,最终成为人体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我们身体的生长也是一种化学变化,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成身体的一部分。(三)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1.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实验的过程非常投入,看到实验现象的时候特别兴奋,不禁有一个疑问,人的情绪是不是与化学变化有关呢?2.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教师提供多巴胺、内啡肽等化学物质的相关资料或视频,帮助学生认识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通过探究食物在各个消化器官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引领学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有没有新物质产生?生活中有没有例子可以成为自己推测的证据。在逐步分析、比较、推测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食物消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并进一步产生探究事实真相的欲望。通过米饭在口腔中的变化模拟实验,用直观的证据证明口腔中也发生着化学变化,深化学生认知。三、研讨1.交流研讨:你还知道我们的身体中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预设:呼吸、产生汗液、细胞产生、灭亡等。2.交流研讨:有些时候,我们会看到药物和食物中毒的例子,药物和食物中毒与化学变化有关吗?教师提供资料,学生阅读。四、研讨拓展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诸多变化都和化学变化有关,人体、植物、动物等生命体的生长变化都和化学变化息息相关。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列人体活动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长高B.分泌引起情绪变化的物质C.铅笔断了D.呼吸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鲜榨果汁B.植物光合作用C.灯泡碎了D.采下叶子3.食物进入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下列过程中,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食物在口腔中被牙齿嚼碎B.食物在胃肠中被消化C.食物中的营养被小肠吸收D.食物和唾液发生反应4.下列生命体中的变化,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B.树被大风吹倒C.小朋友长高D.蜡烛燃烧5.以下身体中发生的变化,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指甲剪短B.身体长高C.体重增加D.情绪变化二、判断题1.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2.情绪的产生与化学变化有关,如多巴胺、内啡肽就是影响情绪的化学物质。()3.食物中毒与我们身体中发生着的化学变化有关。()4.煤就是亿万年前储存起来的太阳能。()5.酒精与白糖混合起来,可以制成二氧化碳。()参考答案:65 1.C2.B3.A4.B5.A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7.美丽的化学变化单元《物质的变化》课题7.美丽的化学变化课时1核心概念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学习内容及要求2.3物质变化的特征5~6年级⑤知道有些物质发生了变化,如纸燃烧、铁生锈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变化。【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紫甘蓝和白醋的反应是化学变化。[科学思维]用举例、分析、概括的方法,感受到化学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和方便。[探究实践]能够对比观察紫甘蓝液体分别与白醋、小苏打、肥皂水的反应过程并进行描述。[态度责任]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知道化学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观察并描述紫甘蓝液体和白醋、小苏打和肥皂水的反应。【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能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塑料浅杯食用碱紫甘蓝PH试纸[学生]图片【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化学变化的美丽。一、聚焦1.教师出示常见的化学变化图,讲述:这些现象都是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同时化学变化也可以很美丽。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哪些美丽的化学变化?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课题。二、探索(一)探究紫甘蓝叶浸泡在白醋和水中的变化65 1.师出示紫甘蓝和白醋,生观察交流它们有什么特点?2.提问:将紫甘蓝叶分别浸泡在白醋和水中会观察到什么现象?3.师微课介绍实验的方法。4.生分组合作探究紫甘蓝叶分别浸泡在白醋和水中,记录实验现象。5.小组汇报交流。预设:紫甘蓝叶和白醋混合后慢慢出现了红色。紫甘蓝叶和水混合后还是紫色。师小结:紫甘蓝是紫色的,白醋是无色透明的,浸泡在一起时会变成红色,这是化学变化,也是美丽的化学变化。(二)探究紫甘蓝液体和其他液体的反应1.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液体比如像雪碧、小苏打水、肥皂水,它们遇到紫甘蓝叶的液体后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生进一步交流猜测,并说明猜测的依据。2.小组合作探究紫甘蓝液体和雪碧、小苏打水、肥皂水的反应并记录实验现象。3.小组汇报交流(紫甘蓝液体遇到雪碧也会变红色,遇到肥皂水和食用碱会变成绿色。)4.师小结:通过实验发现白醋和雪碧可以使紫甘蓝液体变红,肥皂水和食用碱能使紫甘蓝液体变绿,这些变化都是属于化学变化。(三)探究化学变化对生活的影响1教师人类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出了各种漂亮的色彩,美化我们的生活,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丽。课件出示各种化学染料以及织染的色彩艳丽的衣物。2.提问: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例子呢?小组交流讨论。3.学生小组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出示各种图片资料。4.师小结:化学变化有很多使人类生活方便的优点,但如果不好好利用,这些化学变化的产物就会成为“放错了位置的资源”,造成环境污染。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化学变化的产物污染环境的视频,边看边思考如何才能避免化学变化的产物对环境的污染?5.生观看视频,并思考。6.小组交流保护环境的方法。为后面探究紫甘蓝叶和其他液体的反应做好知识和技能上的铺垫,让学生意识到紫甘蓝遇到不同的液体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颜色,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三、研讨1.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对物质的变化有哪些新的认识和体会?生小组讨论,并交流。完成班级记录表。四、拓展物质的变化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多关注物质的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紫甘蓝液体和白醋混合后,液体的颜色会变成()。A.紫色B.无色C.红色D.绿色2.下列现象是化学变化的是()。A.在纯净水中加入红糖后水变成了棕红色B.将水果榨成果汁C.配制浓盐水D.蜡烛燃烧3.下列能让紫甘蓝叶变蓝的物质是()。A.橙子B.西红柿C.肥皂水D.桃子4.世界万物一直在变化中,以下现象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植物光合作用B.紫甘兰与白醋混合C.酸雨形成D.水沸腾65 5.化学变化的产物能破坏环境。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大量开采使用煤炭和石油B.随意丢弃过期的药品C.回收利用矿泉水瓶D.将洗衣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中二、判断题1.人类制造出塑料袋,它轻便易携带,我们应该多多使用。()2.自然界的矿物质是经过高温高压以及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的。()3.水结冰是化学变化。()4.化学变化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5.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在植物的叶上,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参考答案:1.A2.D3.C4.D5.C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6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3-02-09 10:48:02 页数:66
价格:¥10 大小:286.0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