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61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1.运动和位置【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科学思维]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探究实践]1.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态度责任]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1.能说出物体运动的依据。2.能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能说出物体运动与静止的依据。【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大方位图卡,草原运动卡、校园布局图、校园建筑卡[学生]1.方向盘、指南针、软尺、活动记录表【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运动和位置。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引入:出示一张小女孩池塘喂鱼照片,提问: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时,怎么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揭示课题【板书:运动和位置】二、聚焦明确问题1:提示:引导学生说出判断时,需要与另一个物体比较位置。教师可以用“和....相比”的句式,代替“参考物”概念的表述)三、探索一、探索——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探索活动一:(1)出示图片(在运动会上),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61
(2)出示图片(在公交汽车站),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的证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3)出示图片(在大草原上),先出示第一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说说你的判断证据。学生交流讨论再出示第二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再说说判断的证据。各小组交流反馈汇报小结: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相比,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板书:物体位置:改变——运动不改变——静止】二、探索——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材料准备:方向盘、软尺若干个]1.探究活动二:当两人都静止不动时,学生同时获得方向和距离信息后确定自己的位置(提示: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对教室的8个具体方位有认识基础)(1)教师介绍方向盘、软尺的使用方法以及活动的要求。(2)各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尝试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2.探究活动三:站中心同学静止不动时,自己运动起来,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位置。(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以及注意事项(2)各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3.探究活动四方案一:[材料准备:校园平面图、可移动的透明方向盘、测量尺](提示:此活动对学生认识水平有一定的挑战,如果学生有困难,选择方案二)提供每组校园设计图纸,借助透明方向盘及测量尺让学生将方向盘的中心点覆盖在自己选择的校园平面图“参照物”上(告知学生每小段表示几米),然后描述自己在学校的位置。方案二:[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出示校园设计图课件,多次更改“参考物”,让学生描述自己在学校的位置。活动结束后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板书:描述位置:方向、距离】四、研讨拓展研讨:(提示:这两个问题与聚焦部分的问题相呼应,可以有机融合到探索活动中,问题1与探究活动1融合,问题2与探究活动2-4融合。也可以在探索活动后进行总结提升。)提问“通过学习,你们知道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可以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拓展:(提示:先让学生阅读任务要求和简单坐标图,询问不明白之处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出示坐标图,学生根据已知方向和距离标出物体所在的位置。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描述一个物体位置时,必须选好()。A.方向B.参照物C.运动物体D.静止物体2.“刻舟求剑”指古时候一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他的剑掉入江中,他就在船上刻了个记号,待船靠岸后在记号处下水找剑,他最终没有找到剑,是因为()。A.和船相比,剑是静止的B.和岸相比,剑是运动的C.和剑相比,船是运动的D.和剑相比,船是静止的3.乐乐邀请丽丽来家里做客,他将自己家的位置告诉了丽丽,下面描述最合适的是()。A.我家住在学校东边的100米处B.我家住在学校的东边61
C.我家住在离学校100米处D.我家住在学校的西边4.当你伸开两臂,左臂向东,右臂向西时,你对面的方向是()A.北B.南C.西D.东5.要描述一个学校的位置,选择()为参照物比较好。A.路边停放的小车B.路面上的交通图标C.周围明显的高大建筑D.进出校门的小学生十一、判断题1.如果甲乙两人分别乘坐速度和行驶方向都相同的两辆车,甲相对乙是静止的。()2.参照地面的小树,天空中飞翔的老鹰是运动的。()3.如果教学楼在操场的西北方向,那么操场在教学楼的西南方向。()4.小明在100米跑步比赛中,可以通过自己身上的号码牌来判断自己的位置。()5.“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相对于莲叶是运动的。()参考答案:1.B2.C3.A4.B5.C1.√2.√3.×4.×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科学思维]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能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探究实践]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在同伴合作探究中,认真观察运动情况、及时记录、开展交流研讨。[态度责任]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设计的精妙。【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根据物体轨迹进行分类。【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学生]各种物体(指尖陀螺、钢尺、玩具车、铁皮青蛙、单摆等)、圆点、学生活动手册61
【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各种各样的运动。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材料准备:物体运动的视频一个](预设5分钟)1.视频导入(1)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看一段视频,在这个视频里面,你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运动?(2)学生观看视频交流。二、聚焦明确问题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能够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并且能够利用表示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运动着的物体有各自不同的运动形式,但是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不同。本课安排学生通过研究了解各种各样物体的运动形式,并将这些运动形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物体的机械运动,通常按照物体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在这两种运动方式中有以下的运动形式: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方式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三、探索1.探索1——简单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1)(出示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它们可以怎样运动?我们一起试试,让它们运动起来。(2)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让学生试着用手势比划一下上述物体的运用形式。)(3)小结并揭题。这些物体的运动一样吗?这些不同的玩具有着不同的运动形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运动。(板书课题)2.探索2——记录运动的形式(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小圆点5张、记录纸条每组5张、学生活动手册](1)指导记录。(出示单摆)这个叫摆。教师拨动摆,小朋友仔细观察摆是怎样运动的?有办法把它们的运动记录下来吗?怎么记录呢?老师有一个小窍门教大家,我给摆贴上一个红点,然后用慢镜头来观察一下红点位置的变化过程,再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PPT)你们学会了吗?板书:(2)提出记录任务。让我们来试着在它们身上贴上红点,选择其中两种物体,让它慢慢地运动起来,记录一下红点的位置变化。(学生活动、记录,巡回指导)(3)学生汇报,将轨迹图贴上板书。(4)分类。根据各种物体的运动轨迹试着给它们分类。说说分类的理由。四、研讨拓展研讨——尺子的不同运动形式(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贴了小圆点小钢尺1把、PPT]1.看(出示钢尺),请大家想想,可以怎么玩?根据我们刚才讲的,小组讨论钢尺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运动形式。2.学生分组实验3.出示图片讨论:生活中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4.小结:不同的物体它们的运动形式可能是不同的。拓展——讨论悠悠球和旋转木马的运动形式(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贴了小圆点小钢尺1把、悠悠球和旋转木马视频各一个、学生活动手册]61
播放旋转木马视频,试着记录人的运动形式。课外玩一玩悠悠球,试着分析它运动形式。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小军把钥匙插进锁孔,向左一转,锁开了,请问要是的运动形式是()。A.平动B.转动C.移动D.滚动2.摆钟的钟摆的运动形式是()。A.移动B.振动C.摆动D.平动3.下面各图中,哪一个是小朋友荡秋千时,秋千的运动路线?()A.B.C.D.4.我们在研究各种各样的运动时,我们在物体上贴上并观察和记录()的运动形式进行交流和研究的。A.圆点B.红线C.划痕D.轨迹5.2021年7月25日,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三米板决赛,施廷懋和王涵获得冠军,两位跳水运动员从跳板起跳后,跳板的运动是()。A.振动B.平动C.转动D.摆动二、判断题6.秋千的运动方式和陀螺的运动方式是一样的。()7.钟表指针的运动是滚动。()8.在发条青蛙的不同位置贴上圆点,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的运动形式。()9.摆钟的摆和秒针运动方式是一样的。()10.钟摆、秋千、汽车雨刮器运动时的轨迹都是弧线。()参考答案:1.B2.C3.A4.A5.A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3.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科学思维]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了观察和体验,有了初步的认识,发现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但又是可以归纳成几个类别的。而本课聚焦到物体的运动路线(运动轨迹),研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探究实践]1.在教师引导下,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2.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态度责任]61
1.乐于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按照物体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在这两种运动方式中有以下的运动形式: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在第2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判断这几种运动形式,但是会混淆对运动形式和运动方式的描述,往往采用的是生活词汇,如直的、转弯的、扭来扭去的,还不会用直线、曲线、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这样的词汇来描述。【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学生还不擅长运用从具象到抽象、单一到综合的思维模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他们往往只关注物体的个体特征,不习惯将之抽象为一个质点来考虑。学生结合探索板块中对直线、曲线的初步感知,直线和曲线的模型认识以及画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的运动路线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活动,明确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学生]直线轨道、曲线轨道、蓝色小球、红色小球、桶或筐、直尺、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出示立交桥图片,提问:马路上有许多车子在行驶,这些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预设:有的运动路线是直直的,有的运动路线是弯弯的。我们把直直的运动路线叫直线,弯弯的运动路线叫曲线。2.揭示课题: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板书)二、聚焦明确问题发现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但又是可以归纳成几个类别的。而本课聚焦到物体的运动路线(运动轨迹),研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三、探索探索: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一条直线轨道、一条曲线轨道、蓝色球、红色球、桶、学生活动手册](一)探索11.出示教材上的图片,提问:“图中的过山车、老鹰、台球、直电梯和自动扶梯、掉落的苹果的运动路线怎样描述?”2.分组讨论。3.学生汇报。预设:过山车是曲线运动,老鹰是曲线运动,台球是直线运动,垂直电梯是直线运动,自动扶梯既有直线运动又有曲线运动,掉落的苹果是直线运动(二)探索21.击球。我们来玩击球,操作员将红蓝球和红球分别放在桌子上,距离约40厘米,用蓝球击红球。学生相互合作进行活动。2.讨论:说说击不中的原因。预设:因为球的运动路线不确定。3.在轨道上击球。要求:操作员将蓝球和红球分别放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的两端,用蓝色球击红色球。61
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出蓝色球的运动路线。4.小结:小球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叫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上的运动,叫曲线运动。(三)探索31.我们将小球放在桌子上,用手推它,小球先在桌面滚动,再冲出桌面,直到停下,在整个过程中,它的运动路线是怎么样的?。2.小组讨论,在活动手册上画出自己的猜测。3.展示想法。4.讲解实验规则:(1)操作员将小红球放在桌面上相应的位置,用手推向桌子边缘。(每次推的力度尽量保持一致)。(2)组长带领其余组员蹲下来认真看,讨论好后再画出运动路线。学生实验。画路线图。5.展示运动路线图,思考它是属于什么运动?对于复杂的运动,我们应该采取分段描述的方式。6.慢动作微课展示小球的运动情况。四、研讨拓展研讨(预设2分钟)提问: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哪两种方式?拓展(预设5分钟)判断生活中更多物体的运动方式。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抛向篮框的篮球的运动是()。A.直线运动B.曲线运动C.圆周运动D.无法确定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平直铁路上有静止开始运动的列车做直线运动。B.投出的篮球做直线运动。C.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做直线运动。D.夏天工作中的电风扇。4.按下图所示方式用力将木块推出,木块的运动轨迹是()。A.①B.②C.③D.无法确定5.打羽毛球时,羽毛球在空中的运动是()A.直线运动B.曲线运动C.振动D.摆动二、判断题6.投篮球时篮球的路线是直线。()7.荡秋千的运动轨迹是。()8.小石子从手中掉落下来,运动的路线是曲线。()9.拉锯不属于直线运动。()10.小爱折了个纸飞机扔上天空,纸飞机的运动线是一条曲线。()参考答案:1.B2.A3.A4.B5.B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61
4.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2.知道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科学思维]本节课我们将聚焦到滑动、滚动、静止等运动情况。由于本单元不涉及力对运动的影响,但本课又必须让物体运动起来才能研究滑动、滚动等运动情况,所以借助斜面来驱动物体运动是最好的选择。[探究实践]能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态度责任]1.能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探讨。【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不同,有静止、滑动和滚动【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能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学生]支架、塑料板、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十二面体、圆柱形、球形、正方体、六面体、长方体)、活动记录表。【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聚焦:创设情境,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1.出示图片滑滑梯提问:同学们玩过滑滑梯吗?你是怎么玩的?(预设:玩过,从高的地方滑下来)提问:我们周围有许多斜坡(出示图片),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斜坡是一端高,一端低)二、聚焦明确问题2.引出课题3.过渡:其实,像滑滑梯,山坡这样的一端高,一端低的斜坡在科学上被称为斜面。当你坐在斜面上你会滑下来,如果在这个斜面上放一个物体,它会怎么运动呢?(预设:①静止不动②滑下来(滑动)③滚下来(滚动))小结:物体在斜面上会有不动、滑动、滚动三种情况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板书课题:物体在斜面上运动。三、探索61
探索:物体的运动情况(滑动和滚动)(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支架、塑料板、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十二面体、圆柱体、小球、立方体、六棱柱)、活动记录表]1.搭建一个较低的斜面。提问:你打算用什么搭斜面?如果我用这本书,你能搭一个斜面吗?今天,我们准备了塑料板和支架,谁愿意来搭搭看?学生上台演示搭建方法。探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滑动和滚动。出示材料:立方体,六棱柱和小球。温馨提示:①将物体轻轻地放在斜面的上端,不能推物体。②实验在同一个斜面上完成,反复实验。③人人动手,及时记录,轻声交流3.学生实验,交流汇报提问:你看到物体是怎么运动?小结:立方体静止在斜面上,像六面体在斜面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滑动;像小球在斜面上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为滚动。(板书)4.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预设10分钟)出示材料:长方体,十二面体,圆柱体提问:它们在斜面上是怎么运动的?跟你想的一样吗?(预设:逐一说滚动或滑动)提问:为什么同一个物体,它既能滑动又能滚动?物体的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可能跟什么有关呢?(预设:物体形状、放置方式)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吗?(预设:同一个物体,滚动比滑动的速度更快)四、研讨拓展研讨:实验发现(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支架、塑料板、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十二面体、圆柱形、球形、立方体、六棱柱、长方体)、活动记录表]1.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预设:正方体静止不动,六棱柱滑动,球形滚动,十二面体不动,圆柱形滚动......)2.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吗?(预设:有关系......)拓展:斜面变高(预设12分钟)提问:如果将斜面的一端变高,这些物体在斜面上又会怎样运动呢?(预设:变快)操作:是不是这样呢?请同学们将斜面高度上调,按刚才的实验操作再去观察一下物体的运动情况。提问:你有什么发现?(预设:1.原来静止的物体变成滑动,滚动。2.原来滑动的物体变成滚动。3.斜面越高、物体运动越快。)总结:物体的运动速度还有很多规律和秘密,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中我们将继续探索!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无论什么样的斜坡,六棱柱都会从斜坡上滚动下去的。B.无论什么样的斜坡,六棱柱都会从斜坡上滑动下去的。61
C.六棱柱在坡度较大的斜坡上是滚动,在坡度小的斜坡上是滑动。D.六棱柱在坡度较大的斜坡上是滚动,在坡度大的斜坡上是滑动。2.斜面的特点是()。A.一端高一端低B.两端一样高C.一定是木板搭的D.不确定3.当一辆汽车行驶时,车轮和地面的摩擦是():在急刹车时,车轮和地面的摩擦是()。A.滚动摩擦、滑动摩擦。B.滑动摩擦,滚动摩擦。C.滑动摩擦,滑动摩擦。D.滚动摩擦,滚动摩擦。。4.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的情况与()无关。A.物体的形状B.斜面的倾斜角度C.斜面的宽度D.斜面的高度5.()可以使小球跑的更快。A.增加小球的质量B.减小推小球的力量C.把轨道变缓一些D.减小小球的质量二、判断题6.物体从斜面滑下来时,运动可能是越来越快。()7.圆柱体在斜面上可能是静止,也可能是滚动。()8.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滑动和滚动等形式。()9.圆形物体和方形物体在同一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一样的。()10.滑滑梯时,我们是从上面滚下来的。()参考答案:1.C2.A3.A4.C5.D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科学思维]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基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面对限定相同距离或者相同时间条件下的具体情境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谁快谁慢。本课需要我们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指导学生思考更全面、表述更严谨。61
[探究实践]1.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2.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态度责任]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学生]直线跑道(长于两米为宜)、小球(运动速度不同)、秒表、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1.出示汽车、自行车、行人在一座大桥上行进的图片二、聚焦明确问题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提出问题:不同的物体运动有快有慢,怎么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呢?(预设1:相同距离内比较运动的快慢;预设2: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的快慢)三、探索探索:判断运动的快慢(预设30分钟)1.探索活动1:(1)出示动物王国的100米跑步竞赛成绩的图片。(2)学生根据图表,将动物按照快慢排列名次。(3)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提醒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填写动物的编号和奔跑100米所需的时间)。(4)全班交流排序结果和排序方法。(5)小结:六种动物都奔跑100米(相同距离),所需时间短的运动的快;所需时间长的运动的慢。2.探索活动2:(1)出示两个不同的小球、两条相同的轨道(具有一定的坡度)的实物或图片。(2)提问: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怎样比较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快慢?(3)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4)完善比较方法:以轨道的最高处为起点,以轨道的最低处为终点,拿着两个小球摆放在起点处同时轻轻松手,让它们自由滚落,观察哪个小球运动到终点。(5)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小球运动的结果。(6)小结:运动相同的距离,同时开始运动,先到终点的,运动所需的时间短,运动的快;后到终点的,运动所需的时间长,运动的慢。3.探索活动3:(1)出示两个不同的小球、一条轨道(具有一定的坡度)的实物或图片。61
(2)提问:在一条轨道上,怎么比较不同小球的运动快慢?(3)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4)全班不断补充完善:借助秒表,小组同学分工合作,重复测量两个小球分别自由滚完这条轨道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数据,再进行比较。(5)学生分组实验(6)学生交流,得出实验结论。四、研讨拓展研讨:总结归纳(预设2分钟)1.提问:通过今天学习,你能回答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2.引导学生归纳: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圆柱形滚动......)2.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吗?(预设:有关系......)拓展(预设6分钟)1.测量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应该选择哪一个数据呢?2.实验数据的选择有取众数(选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取中位数(选按大小排位居中的数)、取平均数(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个数)等三种方法。3.在三年级阶段,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是取中位数,即先让学生将3个数据按大小排列,选择排位中间的数。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到家后,妈妈说她从小区门口跑到家门口和小明一样也用了70秒,那么()。A.妈妈和小明一样快B.无法判断谁比较快C.妈妈跑的比小明快D.妈妈跑的比小明慢2.动物王国举行100米跑步比赛,兔子用了9秒,猎豹用了6秒,斑马用了8秒,跑的最快的是()。A.兔子B.猎豹C.斑马D.无法判断快慢3.在某次实验中,如果测量了3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你认为选择()数据比较合理。A.最大的数据B.最小的数据C.平均数D.无法测量4.小明和小强在端午节赛龙舟,要比赛谁的速度更快,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不管起点是否相同,只要谁先到达终点,谁的速度就更快B.相同时间,谁运动的距离远,谁的速度就更快C.相同距离,谁用的时间少,谁的速度就更快D.相同时间,谁用的时间少,谁的速度就更慢5.如果同样的实验测量了3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我们应该()。A.取最大的数据B.取最小的数据C.取中位数或平均值D.无法判断二、判断题6.利用不同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出它们的运动速度。()7.体育考试中,甲、乙两名同学跑完1000米所用的时间分别是3分30秒和3分50秒,甲同学跑得快。()8.100米赛跑,用时最少的跑得最快。()9.猎豹奔跑100米用5秒,兔子奔跑100米用9秒,那么兔子比猎豹运动的快。()61
10.过山车运动到回环顶部不会掉下来,是因为过山车运动速度足够快。()参考答案:1.A2.B3.C4.A5.C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6.比较相同时间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2.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科学思维]1.知道用秒表计时、软尺测量距离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2.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探究实践]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态度责任]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利用常见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学生]软尺、秒表、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相同时间运动的快慢。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1.复习回顾:根据上节课测量相同距离内运动的时间,并进行比较,我们有什么发现?2.出示猎豹追击羚羊的图片,提出问题:如果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预设:比较物体运动的距离)3.揭示课题: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板书)61
二、聚焦明确问题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提出问题:不同的物体运动有快有慢,怎么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呢?(预设1:相同距离内比较运动的快慢;预设2: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的快慢)三、探索探索:判断运动的快慢(预设30分钟)1.探索活动(1)出示动物王国的100米跑步竞赛成绩的图片。(2)学生根据图表,将动物按照快慢排列名次。(3)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提醒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填写动物的编号和奔跑100米所需的时间)。(4)全班交流排序结果和排序方法。(5)小结:六种动物都奔跑100米(相同距离),所需时间短的运动的快;所需时间长的运动的慢。2.探索活动(1)出示两个不同的小球、两条相同的轨道(具有一定的坡度)的实物或图片。(2)提问: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怎样比较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快慢?(3)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4)完善比较方法:以轨道的最高处为起点,以轨道的最低处为终点,拿着两个小球摆放在起点处同时轻轻松手,让它们自由滚落,观察哪个小球运动到终点。(5)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小球运动的结果。(6)小结:运动相同的距离,同时开始运动,先到终点的,运动所需的时间短,运动的快;后到终点的,运动所需的时间长,运动的慢。3.探索活动(1)出示两个不同的小球、一条轨道(具有一定的坡度)的实物或图片。(2)提问:在一条轨道上,怎么比较不同小球的运动快慢?(3)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4)全班不断补充完善:借助秒表,小组同学分工合作,重复测量两个小球分别自由滚完这条轨道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数据,再进行比较。(5)学生分组实验(6)学生交流,得出实验结论。四、研讨拓展研讨:总结归纳(预设2分钟)1.提问:通过今天学习,你能回答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2.引导学生归纳: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拓展(预设6分钟)1.“追及跑”游戏,说一说听口令,同时起跑和停止,游戏结果会出现几种情况?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比较,判断运动快慢?2.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比较行走、骑自行车、乘汽车、乘火车、乘飞机,哪种方式运动的快,再提升难度,比较蜗牛的爬行的快慢。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面四种动物中,运动速度最快的是()。A.猎豹B.大象C.黑熊D.长颈鹿2.假设猎豹跑200米需要10秒,大象跑100米需要12秒,人类世界冠军跑100米需要10秒。他们奔跑速度从快到慢排列是()。A.大象-人类世界冠军-猎豹61
B.猎豹-人类世界冠军-大象C.猎豹-大象-人类世界冠军D.大象-猎豹-人类世界冠军3.乐乐、林林、敏敏比赛50米短跑,在这个比较快慢的活动中,需要用到哪些合适的测量工具()。A.100米的软尺B.秒表C.100米的软尺和秒表D.1米的直尺和秒表4.运动会上,小玉和小丽要比一比谁跑得快,通常需要()。A.比较跑的动作B.比较用同样的时间跑多少距离C.比较跑完相同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D.比较相同时间跑出的距离二、判断题6.指甲的生长感受不到,是没有速度的。()7.我们讨论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时,离不开时间和距离这两个因素。()8.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用时间来衡量。()9.列车从某站向南开,在1小时内,运行的距离越短,速度越快。()10.在测量物体运动的距离时只需要测量一次即可。()参考答案:1.A2.B3.C4.C5.A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7.我们的“过山车”【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科学思维]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探究实践]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态度责任]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能合理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一座过山车。【教学难点】61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制作过程中轨道铺设及曲线轨道的调整。【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学生]塑料积木套件(或铁架台和2米长的保温塑料管、防撞条)、小球、设计图纸(带小方格)、直尺、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继续探索我们的“过山车”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聚焦:创设情境,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播放实际运行的“过山车”的图片]1.播放“过山车”的实物图片。提问:你们认为这些“过山车”有什么特点吗?(预设:“过山车”为什么会运行?“过山车”运行的动力呢?)2.师生分析原因“过山车”由直线轨道、曲线轨道、坡度等组成,还有一个底座。(预设:让学生知道我们自己设计的“过山车”也要有直线轨道、曲线轨道、坡度,同时底座要稳固)3.揭示课题:我们的“过山车”(板书)二、探索[材料准备:每组设计图纸一张、学生活动手册、简单的积木]1.探索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拼接。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让小组内学生建造一条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教师要巡视指导,让学生熟悉材料,熟练掌握拼接技巧。提问:“过山车”的轨道主要由哪几种?我们在制作时要注意些什么?2.小组设计自己的“过山车”。(1)观察教材中小实践中的设计图,仔细观察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设计的:提问:如果让我们自己去设计一辆“过山车”,你们准备怎么来设计?(预设: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注意:为小组内准备设计什么样的“过山车”,自己小组内的“过山车”有什么特点作铺垫?)(2)小组内进行设计前的讨论并推荐一名工程设计师。根据小组内的意见,由工程设计师来设计小组内的“过山车”,要考虑“过山车”的实用性和制作材料的成本。提问:设计时要注意选择什么材料后进行?(预设:根据材料进行设计)3.出示活动手册,明确设计要求,画设计图。三、小实践设计和制作自己的“过山车”(预设22分钟)[材料准备:设计图一张、每小组所选择的材料、铁架台、软尺或细线等]1.学生反馈交流:对自己小组设计的“过山车”图纸进行了说明?由工程设计师介绍设计情况,其他成员补充说明。这一环节要求:小组间可以相互进行提问或设计情况解释,并针对其他组提出修正建议。2.提问:制作“过山车”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吗?有什么制作顺序呢?(预设:让学生知道“过山车”的制作从低到高拼搭,即从位于“过山车”最低处的终点开始,沿着设计的轨道路线,搭建到“过山车”的起点,这样的搭建操作会更规范、更科学。)3.学生搭建制作自己的“过山车”,小组内设计师指导制作,其他成员协同具体制作,对制作中出现问题进行及时告知设计师调整设计?4.初步评价:制作完成“过山车”后,小组内先进行初步测试,检验“过山车”整体的稳固性,并尝试用小球进行检测。61
(预设:要按照教材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要求进行,测量长度、检查轨道情况、坡度等。)四、研讨拓展[材料准备:制作完成“过山车”、秒表、小球、细线、软尺]1.由几个小组上来进行展示,先测量“过山车”的长度,并进行测试比赛。2.其他小组同学提问。3.对运行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正建议。4.小结:通过初步测试结果和其他同学的建议,小组内设计工程师进行优化调整,为下一课准备真正测试做准备。(预设:评比活动中要考虑各个小组制作“过山车”的实用性和成本核算。)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面制作“过山车”的步骤正确的是()。①根据“过山车”的设计要求,完成对过山车的评价。②在纸上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③根据设计图和材料,制作我们的“过山车。A.②→③→①B.①→③→②C.①→②→③D.③→②→①2.在设计和制作“小乐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应该()。A.独立设计,独自制作B.小组讨论,统一意见:分工合作C.组长设计并制作,其他人围观D.自己做自己的3.小明特别喜欢过山车,打算自己制作一个“过山车”模型。以下做法不正确的是()。A.先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再进行制作B.制作过山车时,可以不参考设计图,直接制作C.制作完过山车模型,可以进行测试、评价、修改D.制作过山车要多做测试4.下列不符合“过山车”设计要求的是()。A.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B.小球要脱轨滚完全程C.整座“过山车”要稳固D.过山车完成要进行测试5.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A.制作——设计——评价B.边制作边设计C.设计——制作——评价D.制作——设计二、判断题6.小球在“过山车”中的运动速度是有变化的。()7.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方式既有直线运动,也有曲线运动。()8.整座“过山车”不需要稳固,摇摇晃晃可以增加刺激感。()9.在搭建“过山车”的活动中,画设计图的用处是展示小组的想法。()10.为了让“过山车”运动得快、运动得远,小球的起点往往在“过山车”的最高处。()参考答案:1.A2.B3.B4.B5.C6.√7.√8.×9.√10.√61
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8.测试“过山车”【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科学思维]利用自制的“过山车”和小球,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探究实践]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态度责任]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描述小球的位置、运动路线,测量小球的运动快慢【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测量和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改进过山车。【教学准备】[教师]定好各组的测验场地、多媒体课件、黑板大表格。[学生]各组制作好的“过山车”、秒表、软尺、细绳、活动记录表。【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继续测试我们的“过山车”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材料准备:各组自制的过山车、小球]明确任务要求:用一个小球从过山车的起点出发,观察小球能否顺利到达终点,同时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每组发一个小球>提问:你们组的过山车能否让小球顺利到达终点?如果不能?该怎么改进?谈话:请还存在问题的组再花几分钟时间调整一下,成功的小组再多尝试几次。二、聚焦谈话:经过测试和调整,大家的过山车都能顺利的通过小球,那么小球的在过山车上是怎样运动的呢?下面让我们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分别从小球的位置、运动路线和快慢三个方面来描述?三、探索任务一、描述小球的位置[材料准备:方位盘、小软尺、细绳、小标签纸、小组记录表]61
提问:小球的位置要从那几个方面来描述?(预设:方向、距离)明确任务要求:将方位盘平铺在“过山车”的下面,并将过山车的起点与方位盘中心对齐,然后用标签纸在过山车上取几个位置。请每位小组成员向其他同学描述自己选的小球位置。建议:1.描述小球的方向借助方位盘;2.测量小球的距离用细绳沿过山车轨道量取,并软尺测量。<请1组同学向其他组同学描述小球在自己组过山车的位置,教师用希沃教学助手展示>任务二、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讨论:怎样描述的运动路线?(预设:先画运动路线,然后分段描述)建议:1.在记录表上画出小球运动的路线;2.分段标注直线运动(A)和曲线运动(B)画出运动路线(直线运动用“A”表示,曲线运动用“B”表示)汇报交流:将各组的画出的运动路线通过希沃教学助手收集起来,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并选取存在问题的几组进行分析和讨论。任务三、比较小球在不同过山车上的运动快慢[材料准备:软尺、细绳、小标签纸、秒表、小组记录表、全班汇总表]讨论:怎样比较小球在不同过山车上的运动快慢?(预设:运动相同距离比运动时间的方法,或者采用运动相同时间比运动距离)建议:1.用软尺轨道量出距离起点2米的位置,并用标签纸做好记号,作为终点;2.用秒表测出小球从起点到达终点的时间,并记录在记录表上。汇报交流:那一组的过山车小球运动的最快?为什么?把最快小组的过山车展示出来,让其他组同学进行观察,并和自己组的过山车进行比较分析原因。(预设原因:过山车的坡度大小、运动路线、轨道表面的光滑程度等等)四、研讨拓展一)改进我们的过山车讨论: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山车?为什么?(预设改进方法:①增加起点的高度或降低终点的高度②用更加光滑的轨道③运动路线曲线运动部分减少,直线运动部分增加……)(二)改进后二次测试[材料准备:学生自带材料、木块等]测试操作小提示:1.改进时可用自己带来的材料,也可以到材料超市领取。2.同样需要及时测量和记录下小球运动2米所需要的时间。3.边改进边完善你们的设计图,并及时补充加快速度的方法。4.时间有限,改进加测试的时间一共10分钟。(三)展示改进后的过山车[材料准备:各组改进后的过山车和设计图,以照片的形式通过希沃教学助手上传电脑供小组展示时投放。交流:根据再次测试的运动时间对比介绍过山车改进前、后的设计及改进的效果。(四)欣赏各种各样的过山车,寻找更多改进策略展示各种各样的真实过山车提问:在保证安全通过的前提下,怎样让我们的过山车运动速度更快,更加刺激?请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课后继续改进完善设计。五、练一练61
一、选择题1.要能准确地知道不同小球在同一条轨道上的运动的快慢,需要借助()。A.温度计B.秒表C.放大镜D.湿度计2.某小组在调试过山车时,发现小球总是在第一个弯道外侧冲出,下列调整有效的是()。A.将这个弯道外侧的轨道适当变高一些B.将这个弯道内侧的轨道适当变高C.把起点调高一些,让这个弯道更陡峭D.不需要调整3.下列对“过山车”制作的几条要求,在测试前无法确定的是()。A.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B.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会脱轨C.轨道总长在2米以上D.过山车搭建要反复测试4.()的办法,更能方便我们测量“过山车”轨道的长度。A.用拃来测量B.用班级的春格尺(木制)测量C.用细绳测量后量取细绳长度D.直接用肉眼测量估算5.在测试我们的“过山车”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可以用秒表记录运动的距离B.可以用软尺测量运动的时间C.制作好后的“过山车”如果有需要还要调整D.无法判断二、判断题6.游乐场里的过山车既有直线运动,又有曲线运动。()7.指南针是古人计时的仪器。()8.“过山车”设计时应该考虑坡度的大小。()9.小球在“过山车”上运动的快慢无法测量。()10.描述小球的位置时,只需说明小球距离起点有多远就行了。()
参考答案:B2.A3.B4.C5.C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61
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孕育着新生命。2.知道小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科学思维]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对蜗牛、金鱼等动物有了初步的观察和了解,平时也在饲养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他们对动物的饲养和观察兴趣是非常浓厚的。但这种饲养和观察是无目的性、无计划性的。部分学生对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具体蚕的一生是如何变化的,如何饲养蚕,他们也是不清楚的。同时,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独立制定观察计划的能力,尤其欠缺长期类似“蚕的一生”的观察计划能力。所以,让学生长期进行观察记录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探究实践]1.用画图、文字的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2.通过收集资料或访谈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3.制定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4.观察蚕卵孵化小蚕的过程,并按照计划做好记录。[态度责任]1.对养蚕活动、观察蚕卵及蚕卵的变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2.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小蚕。3.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观察、记录并描述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指导学生制定蚕一生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和进行长期观察。【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或莴笋叶)、介绍养蚕方法的资料、观察计划表[学生]1.蚕卵、放大镜、尺子和养蚕用的小盒。【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迎接蚕宝宝的到来。一、聚焦明确问题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蚕宝宝图片]1.PPT出示蜗牛、鱼的图片,提问:它们从哪里来?2.PPT出示蚕的图片,提问:它是谁?它从哪里来?3.PPT出示问题:你养过蚕吗?你知道蚕的哪些方面?4.揭示探究主题: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板贴)二、探索探究与研讨(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和养蚕用的小盒、学生活动手册]活动一:观察、记录并描述蚕卵的外形特征61
1.提问:你观察过蚕卵吗?你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和工具观察的?观察的时候遇到过什么困难吗?(预设:用眼睛看蚕卵太小,不太看得清)2.PPT出示放大镜和尺子的图片,提问:如果给你这些工具,能帮助你解决困难吗?你准备用这些工具观察蚕卵的什么特征?(建议学生采用“我能用……观察蚕卵的……”的句式作答)3.师生交流后,小组观察蚕卵并将蚕卵的特点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上。4.师生交流小结蚕卵的主要特征:颜色为紫黑色或灰绿色、形状为椭圆形、很小(大小长约1毫米,宽约1毫米,厚度约0.5毫米),用放大镜可观察到蚕卵中心是凹下去的。活动二:为蚕宝宝制作一个“家”1.PPT出示并提问:蚕卵是怎样变成蚕宝宝的?师生讨论交流中小结: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叫孵化。2.PPT出示提问:为了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我们应该为它准备些什么,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蚕宝宝健康生长又需要什么条件呢?(1)PPT出示阅读资料(也可以打印出来下发学生直接阅读),引导学生围绕上述两个问题,师生交流:你获取了哪些信息?(2)师生交流小结: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湿度、温度,还需要食物和安全、卫生的场所。(准备的蚕叶不需要水洗,及时清除蚕沙,发现病蚕或死蚕要及时清理。)(建议:也可以网上百度“怎样饲养蚕宝宝”视频,直接在线播放)活动三:制定蚕的一生观察计划1.提问:养蚕是一件漫长的事,在此期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说出“制定计划”)2.思考:(1)观察蚕的一生中我们应该重点观察什么?(2)你会选择什么工具进行观察?(3)你会选择什么方法记录?3.出示观察计划表(提前准备),在教师指导下,小组完善记录表。三、研讨拓展拓展(预设5分钟)1.PPT出示刚产下的蚕卵图片,提问:今天我们观察的蚕卵和刚产下的蚕卵颜色相同吗?蚕卵还会有什么变化呢?2.布置作业:养蚕活动就要开始了,让我们从观察蚕卵开始,并及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四、练一练一、选择题1.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A.水B.温度和湿度C.食物D.无法确认2.下列各种工具中,可以把蚕卵看得更加清楚的是()。A.放大镜B.小刀C.尺子D.直接用肉眼观察3.自然环境下,蚕宝宝一般在春天或夏天出生,说明()。A.蚕喜欢春天或夏天B.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C.人类的需要D.无法确认4.在养蚕的纸盒盖子上打一些小孔是为了()。A.更好的观察蚕B.保证盒内与外界的空气流通C.让蚕通过小孔进出D.方便取出蚕5.小华养蚕日记里记录有:“它是椭圆形的、灰黑色的颗粒,中间有些凹下去。”小华记录的是蚕一生中的哪个阶段()。A.蚕蛾B.蚕蛹C.卵D.幼虫二、判断题6.蚕卵已经孵化出了蚕宝宝,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7.蚕卵的颜色是一直不会变化的。()8.蚁蚕喜欢吃切成碎片或条状的白菜叶。()9.蚕卵的颜色变化顺序是淡黄色—玫瑰色—紫黑色。()10.可以直接用手拿着蚁蚕进行观察。()参考答案:61
1.B2.A3.B4.B5.C6.√7.×8.×9.√10.×五、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许多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2.知道不同动物的卵有不同的外部形态,有些有外壳,但内部结构相似。3.知道鸡卵有卵壳、卵黄、卵白、气室等结构以及他们的作用。[科学思维]通过了解和观察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卵,感受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生命的神奇,进一步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探究实践]1.观察比较不同动物卵的外部形态特征,给卵分类。2.观察并能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根据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态度责任]1.基于卵为什么能孵化出小动物的好奇心,表现出对动物卵的探究兴趣。2.课后继续观察蚕的生长变化,感受长期观察的价值和意义。【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重点]比较不同动物卵的特征,给卵分类以及观察、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难点]根据鸡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蚕卵、鹌鹑蛋等常见动物卵,[学生]生、熟鸡蛋各一枚、放大镜,培养皿等【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其他动物的卵。一、聚焦明确问题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提问:蚕是通过什么繁殖后代的?(预设:蚕卵)2.出示PPT,提问:还有哪些动物也是通过卵来繁殖后代的呢?(预设:鸡、乌龟、鸽子……)61
3.揭示课题: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板贴)二、探索探究:不同动物卵的结构和功能(预设32分钟)[材料准备:熟鸡蛋、生鸡蛋、放大镜、培养皿等每组一份,蚕卵、鹌鹑蛋、动物卵图片、学生活动手册]活动一:观察和交流不同动物卵的相同和不同(预设5分钟)1.PPT出示生活中常见动物和它们的卵,提问:不同动物的卵一样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建议引导学生用“**卵和**卵比较,相同的地方是……,不同的地方是……”句式作答)2.师生交流小结:各种动物卵有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活动二:根据特征给动物卵分类(预设7分钟)1.PPT出示鱼卵等5张动物卵图片,提问:你能根据某一个特征,给下面的卵分类吗?2.同桌讨论后集体进行交流梳理。(建议重点关注学生各种分类的依据,只要合理都可,若学生没有提到外壳,可引导:如果根据有没有外壳,可以怎么给卵分类呢?)活动三: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预设12分钟)1.出示鸡蛋,提问:它里面是什么样呢?(学生简单交流)2.完成活动手册中“我印象中的鸡蛋”(内部)画图。3.简单展示一二个学生画图作品,引入:鸡蛋内部到底是什么样?最好的办法是我们亲自观察一下。4.PPT出示观察鸡蛋内部结构活动要求,小组开展观察,完成活动手册“我观察到的鸡蛋”画图。5.交流梳理,适时出示PPT鸡蛋内部结构图进行小结。6.学生完善自己活动手册鸡蛋内部,补充标注。活动四:交流和推测鸡蛋各结构的功能(预设8分钟)1.提问:鸡蛋的这些结构,分别有哪些作用和功能呢?2.交流梳理,并适时出示PPT鸡蛋内部各部分作用图进行小结。3.出示PPT,提问:鸡蛋的哪一部分将会发育成小鸡?(学生可再次用放大镜观察蛋黄上的“小眼睛”。)4.小结:鸡蛋的卵黄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个小白点,这就是胚盘。它是生命的开端,小鸡就是由胚盘中的受精卵发育来的。四、研讨拓展拓展与指导(预设5分钟)1.提问:今天我们重点观察了鸡蛋等其他卵,你们前几天的蚕卵发生变化了吗?(学生简单交流)2.小结: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如果孵化出小蚕了,就选择1-2条蚕做好记号作为重点观察对象,比如可与一元硬币等物体比较,观察它每天长大了多少,有什么行为等,这些记录可及时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3.机动指导完成作业题。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鸡蛋的卵黄在卵孵化过程中的作用是()。A.提供营养B.提供水分C.提供氧气D.无法确认2.动物的卵内部结构基本相似,但不同的动物的卵的外部形态各不相同,下列动物的卵外有硬壳的是()。A.蚂蚁卵B.蛇卵C.蛙卵D.鱼卵3.纵向切开一个鸡蛋,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可以看到里面有气室,它的作用是()。A.提供营养B.保护C.提供氧气D.无法确定4.最合格蚕孵化的温度是()。A.10℃B.25℃C.35℃D.40℃5.在观察蚕蛹的过程中,下列方法适宜采用的是()。61
A.用小刀解剖蚕蛹进行观察B.用剪刀轻轻剪开蚕茧进行观察C.用手用力撕开观察D.用肉眼直接观察二、判断题1.一个鸡蛋的内部结构包括卵白、卵黄和气室。()2.鸡蛋蛋黄上面的一个小白点是鸡宝宝生命的开端。()3.许多动物都是卵生,卵是各不相同的,卵是动物生命的开始。()4.大熊猫属于卵生动物。()5.不同动物的卵其大小、颜色、状态、软硬等各不相同,利用分类是研究动物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参考答案1.A2.D3.C4.B5.B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3.蚕长大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蚕的幼虫身体逐渐长大,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2.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3.描述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孔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科学思维]1.本节课要对四龄的蚕进行观察,研究蚕幼虫的身体结构及行为特征,引领学生关注蚕未来的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为五龄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2.能体会到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3.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探究实践]1.会养蚕,能够经历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能用文字和画图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2.能够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态度责任]1.对养蚕活动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2.能够领悟到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3.能够感悟到在一段时间里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交流养蚕过程中的新发现,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认识蚕的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对应的功能。【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61
区别即将吐丝的蚕,为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坚持长期观察记录。【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四龄的蚕幼虫、适量桑叶、玻璃片、棉签、放大镜[学生]四龄的蚕幼虫、适量桑叶、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蚕的变化。一、聚焦明确问题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小组蚕的幼虫的生长变化图片,小组记录]1.PPT出示各小组蚕的生长变化图、观察日记、记录表等。提问:我们已经饲养了一段时间的蚕,哪个小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作为“小蚕农”的经验?(预设:学生分享交流收获和遇到的问题,表扬观察记录细致的小组或同学)2.PPT出示几张不同时期的蚕的幼虫的图片。提问:蚕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预设:黑色的,小小的,有很多绒毛像蚂蚁一样。这样的蚕就叫做蚁蚕)3.提问: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子的呢?(预设:白白的,胖胖的,长长的,有很多脚等,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蚕长大了)4.揭示课题:蚕长大了。二、探索探索:蚕的生命活动和结构特征(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四龄蚕、桑叶、玻璃片、棉签、放大镜、蚕的活动视频、活动手册]1.提问:从孵化到现在,你观察到了蚕的哪些活动现象?(预设:一直进食、会排便、爬来爬去、有时会一动不动、会脱皮)(1)PPT出示蚕吃桑叶、排便的图片及视频资料。(蚕主要的食物是桑叶,也可以喂养莴苣叶和专门的饲料;进食后的蚕会有排便的行为)(2)PPT出示正在蜕皮的蚕的图片和眠的图片。(蚕在生长期间,蜕去旧皮长出新皮,叫蜕皮,休眠是蚕要蜕皮的征兆)2.提问:对于蚕的幼虫,你还有哪些想知道的秘密?(预设:蚕的眼睛在哪里,它的鼻子、嘴巴长在哪儿,尾巴上的刺有什么用,蚕是用什么呼吸的,它是怎么感知周围环境的)(眼睛、嘴巴、刺等归结为身体结构的秘密,呼吸的秘密,运动的秘密,对外界刺激的反应)3.小组活动观察蚕:(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学生展开观察)(1)观察蚕的身体结构(数一数蚕的身体有几节,每节各有什么特征,一边观察一边完成活动手册的记录)。(2)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口器(教师指导在观察蚕的口时可喂食桑叶便于观察)。(3)将蚕放在玻璃片上,观察它的运动方式。(4)用棉签轻轻触碰蚕的身体,观察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三、研讨拓展研讨交流(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蚕的活动图片、教学课件]1.小组交流汇报各自发现,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蚕的幼虫身体结构是怎样的?(2)蚕用身体的哪些部分感知周围环境?2.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小结:(1)蚕的身体分节,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有眼和口,胸部有三对胸足,腹部有四对腹足,最后面还有一对尾足,身后有一突起的尾角,身体两侧有黑色的小点是用来呼吸的。61
(2)蚕的眼睛长在头部,但视力非常不好。蚕是用口进食的,利用三对胸足协助把持住桑叶进食。(3)蚕真正的足——胸足,腹足和尾足并非真正的足,蚕主要用腹足爬行,爬行时中间身体拱起来,前面身体再向前伸。(4)用棉签触碰蚕的身体时,蚕会不停扭动。2.提问: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些什么?3.适时小结:为了使蚕健康生长,我们需要给蚕提供干净的环境,新鲜的桑叶,清新的空气。拓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五龄蚕吐丝的图片、教学课件]1.播放五龄蚕吐丝的视频。提问:一些蚕身体开始变透明了,而且不再吃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类似这种现象在成蛹之前会出现几次?(预设:蚕要吐丝结茧了,4次等)2.提问:为了让蚕能更好的吐丝结茧,我们要做哪些准备?3.PPT出示各式各样的蚕房子图片。4.小结拓展:我们将继续为蚕的生长发育做好积极准备,并及时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当然,我们也可以像观察蚕这样去观察饲养生活中的其他小动物。五、练一练一、判断题1.我们在饲养蚕时,最好给它们喂食()A.柳叶B.杨树叶C.桑叶D.青菜叶2.我们通过观察发现,蚕呈()A.细丝状B.正方形C.纺锤形B.球形3.蚕宝宝从卵里孵化出来了,我们应该()A.经常在小蚕身上喷水B.保存小蚕“房间”清洁C.经常喷洒杀虫剂D.把小蚕放在密闭空间4.小爱仔细观察蚕幼虫,发现它有()对胸足A.1B.2C.3D.45.我们平常说的“蚕宝宝”指的是()A.蚕卵B.蚕蛹C.幼虫D.成虫二、判断题6.蚕的头搞搞扬起,不吃也不动,这是蚕宝宝饿了的表现。()7.从冰箱里取出的桑叶可以直接喂蚕宝宝。()8.蚕宝宝长到一定阶段后,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种现象叫做孵化。()9.蚕的生长发育需要空气、食物、生活空间以及适宜的温度和湿度。()10.蚕宝宝在生长过程中,身体大小和颜色不会发生变化。参考答案1.C2.C3.B4.C5.C6.×7.×8.×9.√10.×在线测试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4.蚕变了新模样【教学目标】[科学观念]61
1.蚕蛹是蚕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2.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科学思维]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蛹,是第3课观察蚕生长变化活动的延续。课前观察蚕吐丝是令人激动和充满快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定有许多新的发现,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描述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既是对课外观察活动的检查,也能激发学生观察蚕茧内部变化的好奇心,因此适时、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有助于学生完善对于幼虫发育成蛹过程的认识能通过蚕丝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人类的生活依赖自然,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探究实践]1.能够通过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2.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3.能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态度责任]1.能够坚持观察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2.能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着探究兴趣。3.能够真实记录并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能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蚕吐丝结茧过程的视频或图片。[学生]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软尺等。【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蚕宝宝的世界。一、聚焦明确问题聚焦:揭示课题(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PPT展示学生前期养蚕过程拍摄的不同阶段照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的蚕宝宝已经生长到什么阶段了?(预设:结茧)2.提问:经过前期的饲养,我们观察到了蚕卵从孵化到吐丝结茧的过程,同学们能根据拍摄的照片再给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排排序吗?3.学生移动图片排序,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蚕茧上,并适时小结:看来蚕宝宝不断生长,变出了新模样。(板书课题:蚕变了新模样)。二、探索探索:蚕茧蚕蛹(预设22分钟)活动一:观察蚕茧[材料准备:学生的蚕茧、手电筒、放大镜、软尺、教学课件等]1.师出示蚕茧图片,提问:蚕茧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如表述不是特别清晰可以借助视频进一步描述(可适时播放“蚕吐丝”视频)。2.提问:蚕宝宝吐丝结茧时不断地把自己包裹再里面,此时你最关心的是什么?61
3.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预设:蚕宝宝是不是还活着?蚕为什么要结茧?蚕宝宝接下来会干什么?蚕宝宝接下来会变成什么……)4.梳理学生的问题并呈现在板书或课件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蚕茧解决疑问。5.提供手电、放大镜等器材观察蚕茧。重点指导学生说说形状、看看颜色、量量尺寸、摸摸质地、探探内部……6.交流观察所得。活动二:观察蚕蛹1.师过渡:通过刚才对蚕茧的观察,似乎还有好多的疑问没有解决。特别是内部的情况还是不明显,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观察蚕茧?(预设:打开蚕茧)2.师提供蚕茧(因后期仍需观察或学生有所不舍,可以事先准备一部分蚕茧),PPT出示打开蚕茧的注意事项(安全提醒)。3.学生小组合作,使用剪刀打开蚕茧,提供放大镜观察蛹,用图画的方法完成记录,并猜测后续的变化。三、研讨拓展研讨:(预设10分钟)1.展示学生画的蚕蛹,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和猜测。2.PPT出示上节课展示的蚕宝宝幼虫的身体结构,比较蛹与幼虫的不同。3.再次让学生补充交流“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问题的想法。4.播放“蚕为什么吐丝结茧”视频,适时补充: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同时,我国人民的养蚕织丝技术改善了生活,促进了科技的发展。5.小结:蚕蛹未来的变化真的会和你们猜测的一样吗?期待你们继续饲养和观察。拓展:(预设4分钟)1.提问:自然界还有哪些小动物和蚕一样,会经过蛹的阶段?2.观看视频:蝴蝶的一生。3.推荐阅读《昆虫记》。四、练一练一、选择题1.蚕蛹的形状像()A.花生B.蚕豆C.圆球D.鸡蛋2.下列动物一生中要经过蛹的阶段的是()A.菜粉蝶B.蜻蜓C.蝙蝠D.青蛙3.一般情况下,蚕蜕皮4次后成为5龄蚕,再经过一个星期的时间,蚕就不再吃桑叶,身体变得发黄发亮。这个现象说明()A.蚕快死了B.蚕要结茧了C.蚕要冬眠了D.蚕要生病了4.剪开蚕茧,我们能看到里面除了有蚕蛹,还有一小块物体,该物体是()A.蛹的粪便B.蜕下的皮C.吃剩的桑叶D.生的宝宝5.下列选项中,对蚕蛹的环节和气门描述正确的是()A.有气门,没有环节B.有环节,没有气门C.环节和气门都有D.无法确认二、判断题6.蚕宝宝的身体两侧有很多小黑点,这是它的运动器官。()7.蚕蛹虽然一动不动,但它是有生命的。()8.四龄蚕开始吐丝结茧,在茧内再蜕一次皮,变成蠕,故茧内除了蚕蛹还有蚕变成蛹时蜕下的皮。()9.抽去蚕丝时,将蚕丝绕在纸板上,是为了便于计量蚕丝的长度。()10.现在人们利用科技手段,能养出彩色的蚕,吐出彩色的丝,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参考答案61
1.A2.A3.B4.B5.C6.√7.√8.√9.√10.√五、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5.蚕钻出了蚕蛾【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指导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2.知道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3.知道蚕是昆虫,昆虫类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科学思维]1.本课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蚕蛾”,从“蚕蛾长什么样?”、“与蚕的幼虫和蛹相比,蚕蛾的生活习性发生了哪些变化?”等问题出发,让学生了解到本课的研究重点是“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以及“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等。2.能在较长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探究实践]1.能基于课前观察记录的信息描述蚕蛾的主要生命活动现象,识别雄性蚕蛾和雌性蚕蛾。2.能够基于观察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3.能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态度责任]1.愿意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观察蚕蛾,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神奇。2.敢于表达观察所得,乐于分享观察蚕蛾生命过程的收获。【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比较蚕蛹和蚕蛾的形态,推测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蚕蛾破茧羽化视频。[学生]蚕房(内含蚕蛹、蚕蛾)、放大镜、蚕蛹标本、蚕茧标本等。【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蚕宝宝的世界。一、聚焦明确问题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61
[材料准备:PPT蚕蛾产卵图片]1.PPT出示谜语,引出探究对象:这节课研究蚕的成虫阶段——蚕蛾。(板贴)2.提问:你们在蚕房看到它了吗?它是怎么样的?(学生简单描述)二、探索探索:蚕卵的形态特征和行为(预设22分钟)[材料准备:PPT、蚕蛾破茧羽化视频、蚕房、蛹、蚕蛾等]1.交流我们的新发现。(1)PPT出示提问:蚕结茧十多天后,蚕茧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们的蚕房有了怎么样新的变化?(预设:蚕茧破了,里面钻出了蚕蛾)(2)PPT播放“蚕蛾破茧羽化”视频:边看视频边仔细观察茧中钻出的蚕蛾。(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如:它怎么钻出来的?钻出来以后是怎么样的?)(3)学生观察活动:蚕房里的蚕蛾在干什么?(重点引导如:它们是否吃东西?它们怎样运动?等等)(4)PPT出示提问:蚕蛾的哪些行为与繁殖后代有关?(预设:交配、产卵)(5)小结: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干燥展开,蚕蛾振动双翅,不吃也不喝……2.观察蚕蛾的外形特征。(1)小组观察蚕蛾的外形特征:身体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怎么样?有哪些器官?(也可自制观察活动记录表,建议学生可图文结合)(2)PPT出示图片,全班讨论梳理蚕蛾的外形特征。(补充板书)(3)小结:蚕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一对复眼和触角,触角羽状;口器退化,不进食;胸部长有三对足、两对翅,翅膀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胸部两对翅、三对足。(4)PPT播放雌、雄蚕蛾图片(亦可实物展示雌、雄蚕蛾标本),讨论交流:如何区分雌雄蚕蛾?(预设:雌蛾体大,触角灰色,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雄蛾体小,触角黑色,腹部狭长,翅大,爬行较快,翅膀振动飞快。)3.比较蚕蛾与蚕蛹的外部特征。(1)提问:茧里钻出来的蛾子是蛹变的吗?说说你的理由。(预设:茧里只有蛹,而我们看到蚕蛾从茧里面爬出来。)(2)出示蚕蛾的标本和蛹的标本,提问:蚕蛾的身体各部分可能是由蚕蛹的哪部分发育来的呢?(3)PPT出示蚕蛹和蚕蛾的图片,将身体相对应部分连线。(4)小结: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来的,蚕蛾是蚕的成虫。三、研讨拓展研讨:实验发现(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PPT图片]1.PPT出示提问:哪些动物的形态与蚕蛾相似?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2.PPT出示并小结昆虫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有触角,胸部长有翅膀和三对足。有些昆虫的翅膀退化。拓展:这些动物是昆虫吗?(预设5分钟)1.PPT出示图片提问:这些动物是昆虫吗?说说你的理由。2.阅读科普读本,认识更多的昆虫。3.机动:指导完成设计的作业题。四、练一练一、选择题1.蚕在()的时候,就要做茧了。A.吐丝B.休眠C.蜕皮D.化蝶2.蚕的成虫阶段是指()。A.蚕卵B.吐丝结茧追之前的蚕C.蚕蛹D.蚕蛾3.蚕茧的茧壳对蚕起到的作用是()61
A.抽丝B.保护C.防寒D.美观4.雌蚕蛾尾部的香水囊一张一合的吸引雄蚕蛾,雄蚕蛾来到雌蚕蛾的身边,接下来它们将进行。()A.打架B.抢食C.交尾D.取暖5.以下关于蚕蛾的说法,正确的是。()A.每一只蚕蛾都会产卵B.蚕蛾有2对翅C.蚕蛾钻出蚕茧后,还要吃桑叶D.蚕蛾有3对腹足二、判断题6.蚕蛾交配后不久就会死去。()7.蚕的幼虫吐丝结茧是为了化蛹休眠,保护蚕蛹。()8.蚕蛾从茧中钻出后十分饥饿,所以我们要准备好充足的桑叶()9.雄蚕蛾比雌蚕蛾体型稍小,翅膀振动稍快。()10.蚕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比蚕蛾身体两侧的黑点多。()参考答案1.A2.D3.B4.C5.B6.×7.√8.√9.√10.√五、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6.蚕的一生【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食物以及生活空间。2.理解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3.知道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身体形态、行为表现各不相同。[科学思维]本节课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六课,也是学生长期观察研究蚕之后的总结课。教材共分为四个板块展开。聚焦板块将话题聚焦到“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蚕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意在引领学生回顾并整理养蚕这段时间的所得。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回顾和整理,也是对研究方法的回顾和整理通过蚕的一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保护动物的环境。[探究实践]1.基于观察记录,描述蚕一生经历的生命过程。2.基于观察记录,用数学的方法统计蚕的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以及蚕的一生。[态度责任]1.真实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观察结果。2.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倾听并吸纳他人的观点。3.体会到坚持长期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对于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61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了解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掌握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蚕各个时期的图片、统计蚕一生生长变化的表格[学生]学生自己的观察记录资料、学生活动手册、蚕的观察记录表。【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蚕宝宝的世界。一、聚焦明确问题聚焦(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PPT]1.PPT出示问题。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养了将近2个月的蚕了,从蚕卵直至蚕蛾死亡,在养蚕的过程中,你们用了哪些方法对蚕进行研究呢?(预设:用视频、照片、图画、日记、记录表等各种形式记录了蚕的生长变化。)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总结蚕的一生所经历的过程。(板书课题:蚕的一生)3.PPT出示问题及四个阶段蚕的图片。提问:蚕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4.小结:根据每个阶段蚕的形态的不同,蚕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主要阶段。(成虫概念解释: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性成熟阶段。生殖器官发育完成,有繁殖后代的能力。蚕蛾就是蚕的成虫。)(板书:卵、幼虫、蛹、成虫)二、探索探索(预设24分钟)[材料准备:PPT、学生自己的观察记录资料、学生活动手册、蚕的观察记录表]探索一:召开一次展示交流会1.PPT出示交流展示的图片。学生分组展示对蚕的观察记录资料。2.结合各组展示的资料,教师进行及时点评和补充。(在此同时,教师也可收集蚕各个阶段的典型照片或图画,为探索二的活动作准备。)3.PPT出示“不同阶段蚕的观察记录表”。全班各小组讨论、交流和整理资料,可根据“不同阶段蚕的观察记录表”准备汇报交流(建议基础好的班级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记录表的填写)。4.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并进行相互评价。(建议教师引领学生重点可关注几方面的问题:①能用简练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②能基于自己的观察记录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效的证据;③不仅展示交流观察研究的结果,而且要展示交流观察研究的过程、饲养的方法、观察记录的方法及情感体验。)5.小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记录了蚕一生中生长变化情况,掌握了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同学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研究其它的动物。探索二:给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排序1.PPT出示书本上蚕的不同时期不同行为的图片(或可补充探索一中收集到蚕的典型照片或图画),提问:请同学说说这几张图片分别是蚕的什么时候或者这些蚕在做什么?(建议为了便于记录和描述,可先将这几幅图片进行编号)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评价。3.提问:根据同学们的养蚕经历,这几张图片的顺序应是如何的?4.PPT出示学生活动手册。学生独立完成活动手册。61
5.抽样展示,其他同学补充。6.小结:和其它动物一样,蚕的一生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请将这几张图片的序号填入到对应的表格中,体会蚕的生命历程。(板书: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三、研讨拓展研讨(预设10分钟)研讨一:蚕的寿命1.PPT出示蚕的寿命计算。算一算:蚕的一生大约是多长时间?(提醒:蚁蚕从蚕卵里破壳而出是蚕生命周期的开始;蚕蛾的死亡代表蚕生命的结束。)2.提问:同学们对于蚕的一生有何看法呢?(教师适时进行“蚕短暂的一生”等德育教育。)研讨二:画一画蚕的一生循环图1.PPT出示蚕的四个主要阶段——卵、幼虫、蛹、成虫。提问: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补充板画箭头)2.提问:如果条件适宜,新的蚕卵将会发生哪些变化?长此以往,又会发生什么现象?3.小结: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生命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大自然中的生物才得以不断地延续。研讨三:蚕的生存条件1.讨论: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蚕宝宝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是怎样满足它们的?2.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资料进行回答,教师适时点评。(预设:温度、湿度、空气、食物、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长。)3.提问:有些同学的蚕在中途死亡了,根据刚才总结的经验,你的蚕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打算明年如何解决?4.小结:生命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只有满足适宜的温度、湿度、新鲜干净的食物、充足的氧气等条件,蚕才能够健康的生长。说明生物的生存与大自然的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拓展(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PPT]1.PPT出示菜粉蝶和蜻蜓的生命周期图。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蚕的一生,老师还带来了其它昆虫的一生,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学生会有很多的发现,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昆虫是否有蛹期以及幼虫与成虫形态结构上的差异)2.小结:像蚕和菜粉蝶一样,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称之为完全变态发育。像蜻蜓一样只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身体形态差异不大的生长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3.机动:指导完成设计的作业题。四、练一练一、选择题1.蚕的一生从蚕卵中破壳而出开始到蚕蛾死亡,大约为()。A.20天B.35天C.56天D.48天2.饲养蚕的正确做法是()。A.把蚕放在封闭的盒子里饲养B.喂新鲜的桑叶C.在蚕的身上喷防蚊液,防止它被蚊子叮咬D.用手抚摸蚕宝宝3.蚕是靠()来感知食物的A.视觉B.味觉C.感觉D.听觉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宝宝被蚕丝包裹起来,形成蚕茧,在蚕茧中生长阶段是()。A.蚕卵期B.幼虫期C.蚕蛹期D.蚕蛾期5.蚕丝制成的布叫()。A.棉布B.丝绸C.涤纶D.麻布61
二、判断题6.蚕的一生一共要蜕皮5次()7.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的动物就是昆虫。()8.所有的动物一生中都要经历变态。()9.蜘蛛的形态结构与蚕蛾是相似的。()10.蚕吐丝结茧,将自己“关”在茧内,创造一个蜕变的安全环境,最终把茧咬破,从而“破茧成蝶”。()参考答案1.C2.B3.B4.C5.D6.×7.×8.×9.×10.√五、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7.动物的繁殖【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常见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胎生动物一般都是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2.了解动物生存依赖于植物。有些动物以植物为食,有些动物依赖植物筑巢繁殖后代,作为庇护场所。[科学思维]本课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七课。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饲养蚕宝宝,已经初步了解了蚕宝宝的一生以及它的变化和繁殖。这一课将研究对象拓展到了更多的动物,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常见动物的两种繁殖方式,懂得亲近自然、珍爱生命是建立和谐家园,创建生命共同体的重要部分[探究实践]1.能够运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动物的繁殖过程。2.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依据动物繁殖方式将动物分成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态度责任]1.愿意调查动物的繁殖过程,并对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2.意识到通过交流调查发现,可以互通有无,分享探究乐趣。【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常见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能够区分一些常见的动物的繁殖方式。【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依据动物的繁殖方式将动物分成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有关动物繁殖过程的图片。[学生]课前收集的动物繁殖过程的图片和资料。【教学过程】61
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动物的繁殖。一、聚焦明确问题聚焦(预设5分钟)1.[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PPT出示蚕宝宝的图片,提出问题:蚕是怎样出生的?(学生回忆养蚕的过程预设:蚕卵孵化出来的。)2.PPT出示各种各样的动物图片,提问:大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是怎样出生的?(学生简单交流)3.揭题:动物的繁殖(教师板书:动物的繁殖)二、探索探索(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一)认识卵生动物1.提问:我们养过蚕,知道蚕是由卵孵化出来的。除了蚕,其他哪些动物也是靠卵繁殖后代的?有什么理由或证据吗?(预设:鸡,母鸡生鸡蛋,小鸡从鸡蛋里孵化出来)2.交流后适时小结:像蚕和鸡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板书:卵生、卵生动物)(二)认识胎生哺乳动物1.PPT出示猫和狗的图片,提问:你们是否见过猫或狗生小宝宝,它们与蚕的繁殖后代的方式相同吗?请阐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建议可提前组织学生调查猫狗的繁殖方式,同时重点要引导学生关注到“直接生出”、“哺乳”这两个特征上。)3.提问: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中还有哪些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和猫、狗相似呢?请举例说明。(预设:猪,因为生下来直接是小猪,还需要母乳喂养,马、大象、猴子等。)4.适时小结: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胎儿的繁殖方式叫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是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板书:胎生、哺乳动物)三、研讨拓展研讨(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提问: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哪几种?(预设:两种,卵生和胎生。)2.PPT出示12种动物的图片,提问:这些动物中哪些属于卵生动物,哪些属于胎生哺乳动物?你的理由是什么?(预设:1、5、7、8、10、12是胎生动物,因为它们直接生下胎儿,还需要用母乳喂养。2、3、4、6、9、11是卵生动物,因为它们是以产卵的方式繁殖下一代。)3.提问:你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请说说理由。4.提问:我们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预设:胎生,因为我们人类直接生下小孩子,生下来之后还需要喝奶的。)5.适时小结:人类也是胎生的。拓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PPT出示图片,提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其他动物有家吗?其他动物的家一般会建在哪儿呢?2.出示PPT各种动物的家图片,学生欣赏。3.提问:我们人类会“打扰”动物吗?有哪些不好的行为?我们可以怎样改正呢?(预设:砍伐树木、捕杀动物等等,植树育林,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4.小结:我们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会影响动物的生活,我们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积极保护动物、植物出一份力。61
四、练一练一、选择题1.下面动物中,()的生殖方式与金鱼的生殖方式不同。A.蝗虫B.乌龟C.家兔D.青蛙2.()不是卵生动物。A.蛇B.鱼C.狗B.乌龟3.分类是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下列分类结果正确的是()。A.青蛙、蚕、蜻蜓、苍蝇都是变态发育B.鱼、青蛙、鸡、兔子都是由卵孵化而来的C.狗、鸡、羊、猫都是由母亲直接生下来的D.鱼、蚂蚁和乌龟的卵都很硬4.蜻蜓在水面上尾尖经常会紧贴着水面,一点一点地点水这是()。A.找食吃B.戏水C.产卵D.喝水5.动物不会因为个体死亡而物种灭亡,因为它们会()。A.发育B.吃食物C.繁殖D.找朋友二、判断题6.“童鱼”是生物学家童第周通过实验创造出来的。()7.像蝙蝠、麻雀、天鹅等这些动物一样,长有羽毛的动物叫鸟类。()8.许多动物都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9.动物园里的孔雀开屏吸引异性的行为属于鸟类繁殖行为中的求偶。()10.所有动物的生命都是从卵开始的。()参考答案:1.C2.C3.A4.C5.C6.√7.×8.√9.√10.×五、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8.动物的一生【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2.知道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像狗那样,身上长毛、胎生、吃妈妈奶汁长大(哺乳)的动物属于哺乳类动物。3.识别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生长变化及身体特点各不相同。[科学思维]希望学生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产生更多的探究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动植物与人类的联系”、“生物多样性”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感受到珍爱生命、健康生活十分重要。[探究实践]1.基于不同动物的一生的相关资料,归纳出鸟类及哺乳类动物一生的共同特点。2.基于观察所获得的信息,归纳出动物的主要特征。[态度责任]61
1.对更多动物的一生产生持续的探究兴趣。2.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了解更多动物的一生,体会探究的乐趣【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基于动物的共同特征,区分更多的动物。【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科学记录单、班级研究记录表。[学生]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动物的一生。一、聚焦明确问题聚焦(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PPT出示蚕各阶段的图片,提问:蚕的一生经历了哪些阶段?(预设:卵、蚁蚕、蚕宝宝、蚕蛹、蚕蛾……)2.出示蚕的生命历程循环图,小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3.出示6种动物(鸭子、熊猫、金鱼、猪、鳄鱼、蝴蝶)的图片,提问:其它动物的一生又会经历哪些过程?4.学生根据图片提示进行描述或者介绍自己知道的关于动物一生的事例。5.教师适时补充小结,揭示课题:动物的一生。(板书)二、探索探索(预设17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活动一:了解鸡的一生1.PPT出示谜语。(预设:鸡)2.提问:从谜语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关于鸡生命历程的信息?(预设:鸡是从蛋里孵化而来的;小鸡破壳需要20天左右;鸡身上有骨头、有毛;雏鸡像一个黄色的球等)3.PPT出示蚕的一生和鸡的一生的图片资料,提问:鸡的一生与蚕的一生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预设: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鸡有绒毛、羽毛、翅膀、母鸡下蛋、不经过变态等)4.PPT出示关于鸟类这一种动物的特征,小结: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5.PPT出示图片:“麻雀的一生”和“燕子的一生”,小结:鸟类的生命历程:卵(蛋)→幼年(雏鸟)→成年(成鸟)。5.小结:与昆虫一样,鸟类都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活动二:了解狗的一生1.播放视频“狗的一生”,提问:看了视频,结合自己的了解,说说狗的生命历程有哪些特点?(预设:小狗是母狗生出来的;刚生出的小狗闭着眼睛;小狗需要吃妈妈奶汁长大;狗的身上长着毛;狗的活的时间比较长等)2.小结:像狗那样,胎生、身上有毛、吃妈妈的乳汁长大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3.PPT出示图片(猪、大熊猫、猴子、看、老虎、羊、长颈鹿61
6种动物母子共生的图片)提问:哺乳类动物的一生又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哺乳类动物出生后都会经历“幼仔→成年”)4.小结:与昆虫和鸟类一样,哺乳类动物都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活动三:了解我们的一生1.PPT出示全家福图片(也可换成自己班级集体照或同学家庭合照),提问:我们了解了鸡、狗的一生,而我们人也是动物,我们的生命历程又是怎么样的呢?2.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分享交流结果。(预设:人的一生会经历胎儿、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阶段)3.提问:在人一生的不同阶段,我们的外部形态特征有没有明显的变化?跟前面研究的哪类动物更相似?4.总结:人生命历程的主要阶段(胎儿→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同时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三、研讨拓展研讨(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科学记录单、班级记录表]研讨一:比较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1.PPT出示与动物的一生有关的词汇以及空白韦恩图,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完成对“蚕”与“鸟类”一生的异同点填写。(建议不仅仅局限于虚线框中的词汇,可以让学生自行补充,言之有理即可)2.PPT出示空白韦恩图,让学生从人、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不同种类的动物中选择两类再次进行比较交流(建议也可设计成活动记录单让学生填写,但一般口头交流即可)。研讨二:我们的一生与哪类动物相似?1.提问:我们的一生与哪类动物相似?(预设:哺乳类动物)2.提问:人生命历程中的哪些特殊信息可以证明你的观点?(预设:胎生、哺乳等)3.小结:人是一种(高等)哺乳动物。研讨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动物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又发现了动物的哪些共同特征?1.PPT出示科学活动手册图片,提问: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大家对动物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动物、植物是生物,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建筑、汽车、玩具等非生物,生物和非生物又有哪些区别呢?2.请完成活动手册表格。3.交流展示活动手册内容,适时补充小结:生物有许多共同之处:生长、繁殖后代、会运动、都需要食物、空气和水,对外界变化作出反应等。非生物往往不具有这些特征。拓展(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提问:动物一生随环境变化,它们的身体特征及行为也会发生变化。你知道哪些关于动物一生中有趣的事情?2.学生交流。(预设:大雁南飞、兔子换毛、蛇冬眠、蜗牛夏眠等)3.PPT出示关于动物的科学小报,小结:要积极做一个生活有心人,多学习多观察。4.机动:指导完成设计的作业题四、练一练一、选择题1.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下列描述的变化不正确的是()。A.手指变多了B.手臂变长了C.脚变大了D.身高变高了2.下列行为中,()不是动物随着季节变化而发生的行为变化。A.变色龙变色B.兔子换毛C.蛇冬眠D.大雁南飞3.“大部分会飞,身体长有羽毛和翅膀”是()动物的显著特征。A.鱼类B.哺乳类C.鸟类D.昆虫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61
A.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没有相同点B.哺乳动物是胎生动物C.鸟类身上都长有羽毛D.所有的动物都会经历出生和死亡5.哪些动物一生都要经历蛹的阶段?()①蝴蝶②小鸡③蜜蜂④蚊子⑤苍蝇⑥金鱼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③④⑤二、判断题6.人和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繁殖、死亡三个阶段。()7.蜻蜓的发育过程中,有不食不动的蛹期。()8.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长短也不相同。()9.无论寿命长短,动物都会死亡。()10.人的寿命长短与健康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参考答案:1.A2.A3.C4.A5.D6.×7.×8.√9.√10.√五、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1.仰望天空【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了解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2.了解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3.理解太阳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科学思维]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利用模拟实验探索宇宙问题的过程,最后学生继续完善韦恩图。学生将掌握图片比较、模拟实验两种探索天体的学习方法以及利用韦恩图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整理知识的方法。通过本课,学生对于太阳和月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会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探究实践]1.能通过观察对比图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阳和月球的信息。2.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去探索一个问题。3.能利用韦恩图整理知识,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态度责任]61
1.激发对天空的好奇心,乐于探索星空。2.乐于陈述自己已有的认知,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3.能利用模拟实验收集的证据论述自己对探究问题的观点。【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太阳和月球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学生能利用韦恩图、图片比较、模拟实验等方式通过分享、交流、完善来整理知识,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学生]观察圆纸筒,红圆纸片,蓝圆纸片、白圆纸片。【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宇宙。一、聚焦明确问题关于太阳和月球我们都知道什么?1.猜谜语,激兴趣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来猜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一个球,圆溜溜,东边升起西边落。夜里人人看不见,白天有它亮堂堂。一个球,圆溜溜,阴晴圆缺时时变,时像圆盘时像眉,夜里有它影相随。2.揭示课题。教师引导:没错,就是太阳和月亮,今天我们的科学课就从这两则谜语开始。(出示课题)仰望天空,探索宇宙的奥秘。关于太阳和月球,我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我们先从这谜语里去找找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预设相同点:球体,东升西落;不同点:太阳出现在白天,月亮出现在夜晚等)。3.引导使用韦恩图,用关键词记录。教师引导:这韦恩图我们都认识,中间部分是写相同点,两边记录不同点,我们要学会用关键词来记录。(教师边说边把刚才交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用关键词记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像老师一样用关键词记录在自己的韦恩图上。二、探索探索:进一步认识太阳和月球1.小组内分享我知道的同学之间的分享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记录好了可以和组员们分享一下。当然我们要乐于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也要善于倾听别人分享的知识,及时记录补充韦恩图。(教师巡视,并引导完成快的同学到黑板上板书。)2.班级分享我们知道的请小组代表来分享你们知道的,下面的同学认真倾听,有补充的积极举手。61
3.比较图片了解太阳月球更多的基本特征。刚才同学们通过分享又了解了很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相同和不同之处,现在请看老师带来的视频和图片,你们又发现了什么?预设1:图中太阳和月亮都有光?太阳的光和月球的光有什么不同?(太阳自身发光发热,月球反射太阳光,不发光也不产生热)太阳是一颗恒星,会发光发热,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着地球转。(板书恒星卫星)预设2:这一组照片展示的是太阳和月球的表面,你们发现了什么?(太阳表面能看到黑子,月球表面有很多环形山.)(教师在学生分享交流过程中进行韦恩图的补充,也引导同学们及时把新发现更新在韦恩图里。)4.模拟实验解疑惑a.教师引导:我们都知道太阳大,月球小,为什么我们平常抬头看它们,觉得差不多大小呢?说说你们的想法?(出示太阳和月球的大小比例图)预设:是因为距离不同,距离越远,看起来就越小。太阳和月球谁离我们近,谁离我们远?对,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距离更近,所以看起来和太阳差不多大。怎么来证明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呢?请小组讨论一下。b.老师可以提供三样材料,你们觉得这三者分别模拟的是什么?(观察圆纸筒模拟地球上的观察者,红圆纸片片模拟太阳,白圆纸片模拟月球。)可以怎么来模拟实验,找到太阳月球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原因。(出示观察圆纸筒、红圆纸片和白圆纸片)请小组上来模拟一下。预设:通过小组的模拟演示引导学生得出两点:观察圆纸筒、红白圆片在一条直线上;通过移动红圆片距离来调节。c.模拟实验温馨提示:1.三者在一条直线上,保持观察圆纸筒和白圆片不动,移动红圆片。2.当红圆片看上去和白圆片大小一样时,请一位同学“跨步”测量一下红白圆片与观察圆纸筒间的距离。3.实验之前分好工,合作完成。d.分享实验心得,出示太阳和月球实际距离,更新韦恩图,记录最新获得的知识。三、研讨拓展研讨: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1.研讨:你知道了什么?今天我们通过分享、图片比较、模拟实验,你知道了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拓展:你还想知道什么?太阳诞生以后,地球和月球也相继诞生,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已经有几十亿年了,有太多的未知值得我们去探索。关于太阳和月球,你还想知道什么?(可学生提,也可以教师引导说: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月球的阴晴圆缺是怎么回事?太阳光给地球带来哪些影响?影子的变化和阳光有关系吗?通过提问,期望激发兴趣,也能向本单元后面几课进行延伸拓展。)请用提问或者打问号的方式记录在这张韦恩图上,我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图片比较、模拟实验、查找资料等各种方式去探索答案,并把找到的原因再用关键词记录在韦恩图上,这张韦恩图就将是我们的这一单元的知识清单。3.作好上第二课的准备,教师提供记录单,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记录影子一天的变化。具体要求在第二课教学设计的准备部分。四、练一练一、选择题1.在地球上看太阳和月球,它们的大小()。A.太阳大很多B.差不多C.月球大很多D.无法判断2.太阳和月球中,与地球距离较远的是()。A.太阳B.月球C.一样近D.无法判断3.在地球上看太阳和月球是差不多大的,这是因为()。A.月球距离地球比太阳距离地球近61
B.月球距离地球比太阳距离地球远C.太阳和月球的质量差不多D.太阳和月球都能发光4.太阳和月球共有的特点是()。A.会发光B.都是球体C.表面有环形山D.都有生命体存在5.实际上,太阳、和月球它们的大小()。A.差不多B.月球大很多C.太阳大很多D.无法判断二、判断题6.太阳和月球大小相同,所以看起来一样大。()7.正如我们看到的,月球的实际大小和太阳的实际大小差不多。()8.月球和太阳一样,可以自己发光。()9.我们看起来太阳和月球差不多大,实际上月球比较大。()10.牛牛和小爱在白天抬头看到太阳,在夜晚看到月球,它们都属于球体。()参考答案:1.B2.A3.A4.B5.C6.×7.×8.×9.×10.√五、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2.了解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3.知道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科学思维]本课将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制作简易日晷”来激发学生探索光影的兴趣。学生需要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一天的时间去观察,测量并在观察记录纸上画下小短杆的影子变化情况。日晷制作完毕后,学生还要分析影子变化和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本课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从提出问题、观察记录、制作日晷、研讨分享等过程,充分锻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探究实践]1.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2.尝试小组合作,制定简单的观察记录计划。3.结合观察记录纸,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情况。[态度责任]1.愿意参与小组活动,主动承担小组任务,学会与他人合作。2.在实验观察中感受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3.对科学观察活动保持较高的兴趣,积极投入到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中。【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61
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进行长时间规范地观察记录,研讨分析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及与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学生材料一组[学生]一块A3大小的纸板、一张A3大小的观察记录纸(见附件1)、两个票夹、一根4厘米长的短杆、指南针、记号笔、直尺、小组讨论记录单(见附件2)、手电筒、日晷套装(工具箱)等。【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宇宙。一、聚焦明确问题课前准备:在第1课下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一块A3大小的纸板、一张A3大小的观察记录纸、两个票夹、一根4厘米长的短杆、指南针、记号笔、直尺,根据老师下发的微课视频-“阳光下物体影子的观察记录方法(见附件)”(可以通过“之江汇APP”课前导学或者班级群等平台发送视频),以4人小组为单位提前记录一天中物体的影子,要求一天中至少记录5次,其中上午、下午各2次,中午1次,记录过程中如有困难可以及时请教老师,下节科学课带来。建议老师在下课时间对学生的记录情况进行关注和指导,及时纠正记录中存在的问题。聚焦:揭示课题[材料准备:多媒体PPT、学生观察记录纸]1.教师引导: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记录一天中物体的影子,咱们都带来了吗?(学生齐说:带来了)2.揭示课题:咱们干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咱们带来的观察记录纸来研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板书: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二、探索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材料准备:多媒体PPT、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小组讨论记录单]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问题)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板书:影子的变化)下面请各小组先根据本组记录情况在组内讨论交流一下这个问题,并把讨论结果用简单的文字记录到“小组讨论记录单”上,讨论时间3分钟。2.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3.学生汇报交流: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请每个小组学生依次上台汇报,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本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如有意见也可以举手补充)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有选择板书:长短、方向。4.师小结追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都发现一天中的影子上午长,中午短,下午长,会由长变短,再变长(板书:长→短→长);影子的方向会像时钟一样顺时针转动,会由西北到北,再到东北(板书:西北→北→东北)。三、研讨拓展研讨:太阳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材料准备:多媒体PPT、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手电筒]1.那么请大家再思考一下,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呢?(学生汇报预设:上午影子在西北,太阳在东南方;中午影子到了北方,太阳在南方;下午影子到了东北,太阳在西南……)师追问:太阳还有其它变化吗?(学生汇报猜测)61
2.师小结追问:同学们,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测,要知道太阳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怎么办?(学生汇报预设:我们可以再去观察一下小短杆影子不同时太阳的变化……)师引导:但是直接用眼睛观察太阳对眼睛伤害很大也很危险,如果老师提供手电筒(出示手电筒)这个实验材料,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观察?(学生汇报预设: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3.师引导:是的,这种方法科学课上把它叫作模拟实验,大家注意看:(师拿出其中一个小组学生的影子观察记录纸,在中心处放上小短杆后,用手电筒在小短杆的东南方照射,直至出现的影子与8:00时记录的影子重合),这时手电筒的位置在哪里?它的位置怎样?(学生汇报预设:在东南方向比较低的位置……)4.布置模拟实验任务:是的,8:00时手电筒在东南方较低的位置,这说明太阳也是在这个位置。通过这个模拟实验可以很直观地模拟太阳的位置变化,那么其它几个时间太阳的位置又在哪里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试试看,看谁能把所有影子的太阳位置给模拟出来?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一个要求:请大家找到每个时间影子的太阳位置后想一想太阳的位置从上午8:00到下午4:00是怎样变化的?5.学生模拟实验,师巡视指导。6.汇报交流:哪一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学生汇报)7.师总结:是的,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我们进一步证实:由于太阳的位置是由低-高-低,所以影子的长短发生了“长→短→长”的变化;又由于太阳是东升到南,再到西,而影子的方向和太阳正好相反,所以影子的方向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板书:太阳位置变化)。拓展:认识日晷[材料准备:多媒体PPT、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日晷套装]1.同学们,古代的人类十分聪明,他们早就发现了影子的这种变化规律,还利用这种变化规律发明制造出了用来计时的工具——日晷,下面请大家通过视频来认识一下真正的日晷(课件出示日晷介绍视频和照片)。2.请大家仔细比较一下,视频和图片中的日晷与我们制作的简易日晷有什么不同之处?3.学生汇报交流。(学生汇报预设:图片中的日晷是斜着摆放的,它的晷面是与斜着放的,晷面上面标着十二个时辰……)4.师小结:是的,古人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反复验证改进,最终才制成了计时更为准确的日晷。5.布置任务:(出示日晷套装)老师今天为大家准备了“日晷套装”,请大家在课后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说明书组装好日晷,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来请教老师,并用它到阳光下试着计时,同时与我们自己记录的简易日晷记录纸(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下节课把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好吗?请小组长上台领取材料,下课。(建议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先进行组装和使用指导)学生作品样例:四、练一练一、选择题1.某天上午9时,小明测得一棵大树在阳光下的影子长5米,1小时前测得的大树影子长度会()。A.不变B.大于5米C.小于5米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2.古代计量时间的仪器()。A.指南针B.日晷C.时钟D.圭表3.牛牛发现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院子里桑树的影子会()。A.由短变长再短B.由长变短再变长C.没有任何变化D.由长变长再变长4.某天下午2时,小红测得一棵树在阳光下的影子长2米,如果1小时后再测,树的影子长度会()。A.不变B.大于2米C.小于2米D.3米61
5.上午8点,小明测得一物体的影子长度是1米,到了10点,小明再去测这一物体的影子,结果()。A.影子小于1米B.影子没变C.影子大于1米D.影子长度为4米二、判断题6.一天中,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方向一直保持不变。()7.我国古代利用日影计量时间的仪器是日晷。()8.太阳、物体和影子一定在同一直线上。()9.制作日晷模型时,晷针和晷面要平行。()10.正午,太阳在我们头顶上,影子投向北方。()参考答案:1.B2.B3.B4.B5.A6.×7.√8.√9.×10.√五、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3.影子的秘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知道光源、遮挡物和屏(接收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2.知道光源和遮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长短、大小和方向的变化。[科学思维]影子,三年级学生非常熟悉。绝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与影子相关的经历,如上节课制作简易日晷的活动,还有小时候的踩影子游戏和手影游戏等。三年级学生对于影子的形成以及变化过程也有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并没有系统地梳理和学习过影子背后的“秘密”——形成和变化的条件。[探究实践]1.通过光和影的实验,耐心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情况。2.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分析光源,遮挡物和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3.掌握模仿和创作不同的手影的方法。[态度责任]1.乐于参与活动,对探索“影子的秘密”有一定的兴趣。2.积极寻找改变影子的方法,体会创作手影带来的乐趣。【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重点]通过实验能总结影子形成和变化的条件。【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难点]通过实验和游戏等活动,理解影子产生的三个条件和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61
【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电筒、小木块、白纸、皮影戏道具。[学生]手电筒、小木块、白纸、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影子的秘密。一、聚焦明确问题揭示课题[材料准备:多媒体PPT]1.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观察了阳光下的影子,这些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PPT,预设:长短不同,方向不同)2.那么影子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预设:太阳位置不同导致的)3.影子千变万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子的秘密。(板书:影子的秘密)二、探索探索:影子变化的秘密[材料准备:多媒体PPT、手电筒、小木块、白纸](一)产生影子1.猜测:产生影子需要什么呢?(预设:太阳、人、大地)2.如果我们想把影子搬到教室里,你打算如何做?(预设:学生说说产生影子的方法并演示)3.老师今天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材料(展示材料:手电筒、小木块、纸),你能让他们产生影子吗?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什么?这些材料在影子产生中起了什么作用?(预设:手电筒模拟的是太阳,发出光;小木块相当于人,挡住光;白纸模拟的是大地,接收影子)4.教师实验前提示:2分钟内利用所提供的材料产生影子。在产生影子的过程中不要把手电筒对准眼睛。时间到了把材料马上整理好并且坐端正。5.学生利用材料产生影子。6.小朋友们都开动小脑筋产生了影子,那产生影子需要哪些条件?(预设:光源、遮挡物、屏)7.提问: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呢?(预设:光源发出光,光照射到屏上。遮挡物挡住了一部分的光,这时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暗的,就形成了影子。)(二)让影子发生变化1.上节课我们制作日晷发现影子会变化,影子是怎么变化的呢?(预设:上午影子比较长,然后慢慢变短,过了中午后影子又慢慢变长。影子的方向变化会像时钟一样转动)2.提问:在课堂上,我们怎么让小木块的影子发生变化呢?想一想改变小木块影子的方法。(学生边说边演示)3.教师实验前提示:将白纸放在桌子上,在5分钟之内尽量寻找多种方式改变小木块的影子,每改变一次用画图的方式将方法记录下来并画上影子。(演示:用箭头表示手电筒并画出影子的样子。)时间到了把材料马上整理好并且坐端正。4.学生寻找改变影子的方法并记录。5.交流汇报:你是怎么改变影子的?影子的什么发生了变化?(预设:学生根据记录单交流)6.教师总结:当我们改变光源的照射角度时,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会发生变化。当我们改变遮挡物的形状时,影子的形状会发生变化。(三)手影游戏1.其实影子的变化在生活中应用很多,我们还可以利用影子的变化,玩很多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吧!(观看影子变大变小游戏)2.在刚才的游戏中,影子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是什么导致的呢?(预设:影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是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不同导致的。)61
3.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玩玩手影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游戏规则。手影游戏规则:在2分钟时间里,小组合作利用教室里的地面、桌子或者墙壁等作为屏创造手影。(1).改变手影大小。(2).改变手影形状。(3).改变手影的方向......在做手影游戏时要保持安静,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出的手影变化最多。时间到了马上坐回位置。4.学生创作手影。四、研讨拓展三、研讨:影子的秘密[材料准备:多媒体PPT]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影子是怎样产生的?(预设:学生简单描述。光照射到屏上,遮挡物挡住了一部分的光,这时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暗的,就形成了影子。)2.影子可以产生哪些变化呢?(预设:影子的大小、方向、长短和形状都可以发生变化。)3.那么太阳一天的位置变化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这个位置变化又是如何影响影子的变化呢?(预设:太阳在东时,影子在西......)四、拓展:生活中影子的应用[材料准备:多媒体PPT、皮影戏道具]1.我们发现了影子的秘密。其实影子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多。人们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电影,艺术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皮影戏,科学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无影灯,让医生们在手术时不再受影子遮挡视线的困扰。2.在生活中我们仰望天空,天空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云朵,有些像船,像老虎,像桌子,它们是天然的遮光物,当阳光撒下的时候,会在天然的接收屏(大地)上形成影子。例如阴天,其实我们就都生活在云的影子里。3.最后我们一起来扮演角色,完成一段皮影戏表演。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日晷是古代测量()的工具。A.速度B.温度C.时间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光屏。B.物体影子的变化与光源的照射角度有关。C.物体影子的变化与物体的摆放方式有关。D.只要有光源就能产生影子。4.当光源不变,艺人把人物剪影慢慢靠近白色幕布,则影子会()。A.变大B.不变C.变小D.无法判断5.我们的传统文化“皮影戏”就是利用了()的变化来进行创作的。A.影子B.形态C.温度D.季节二、判断题6.一个正方体,无论从哪个方向照射,得到的影子都是正方形。()7.光源离遮光物越近,物体的影子就会越大。()8.我们在课堂上寻找影子变化的方法时,可以同时改变光线的照射角度和木圆柱摆放方式这两个因素,以此来研究是哪个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9.产生影子的必要条件是两个,即光源和遮挡物。()10.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呈现影子的屏。()参考答案:1.C2.D3.C4.A5.A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61
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了解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2.知道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科学思维]1.月有阴晴圆缺,学生在二年级时就知道月亮会变化,但是很难将月亮变化与日期进行对应,本课通过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原理,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月之中,月相有一个不断变化的,从缺到圆,再到缺的过程。2.了解自然现象规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人们探索太空更多的秘密。[探究实践]1.能通过图片排序,制作月相图片手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概括月相变化规律。2.在教师引导下,掌握处理图片信息的方式。3.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调整。[态度责任]1.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通过对月相图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学生对一个月内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根据一个月里月相变化的顺序给月相图片排序。【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学生]月相变化图片,燕尾夹。【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宇宙中的地球。一、聚焦明确问题[材料准备:多媒体PPT](一)出示两张月相图片(初三、十五)这两张图片大家认识吗?回顾月相概念:月球发光部分的形状,就是月相(预设:认识,这是月相)提问:我们在二年级就专门观察过月相,说说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预设:有时是弯的,有时是圆的;每天不一样)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预设:弯,圆)61
排序:这两张月相的顺序谁在前谁在后?(预设:十五的在前,初三的在后)小结:我们要用排序的方法来观察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二)出示课题:月相变化的规律二、探索[材料准备:每组月相卡片、票夹]活动一:给七张月相照片排序1.(PPT出示七张月相的照片),这些月相照片,同学们曾经观察到过吗?能根据一个月内的先后顺序给七张照片来排一排顺序吗?2.学生给七张月相照片排序(全班,黑板上演示排序),请2位学生到上面板演,其他学生补充,最后统一结果。(关注学生排序的方法)3.师生小结排序的方法:我们可以先确定哪些月相先出现,哪些月相在中间,哪些月相在最后,然后再排序,这样排起来就方便多了。活动二:给一个月的月相图片排序1.(PPT出示一个月的月相照片),接下来,我们就要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来给一个月里更多的月相照片排序,想试一试吗?([学生]想)2.出示活动要求:同桌合作给一个月的月相照片排序,排好序后,看看一个月内月相是怎么变化的。3.学生给月相排序,教师全班巡视指导,并将小组的排序结果拍照,以备交流时上传。三、研讨拓展研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材料准备:多媒体PPT]1.上传有代表性的几组学生的排序照片,全班交流(交流关注点:1.排序的结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一组交流,全班补充。2.视频播放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3.学生观察月相变化的视频,同时调整自己制作的月相变化照片顺序,做一个月相纸牌。4.小结,形成共识:一个月里,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最后教师板书:弯-----圆------弯;上半月亮面在右边,下半月亮面在左边)拓展:观察月球的运动[材料准备:多媒体]1.学生观察星空。2.观察星空后,你有什么发现?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一个月的月相变化规律是()。A.由圆到缺再到圆B.由缺到圆再到缺C.一直是圆的D.一直是缺的2.从农历初一到三十,月相变化的规律是()。A.从缺到圆,再到缺B.从缺到圆C.从圆到缺,再到圆D.从圆到缺3.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由缺变圆,再由圆变缺B.由圆变缺,再由缺变圆C.由缺变圆,之后无变化D.无明显变化5.一个完整的农历月,从农历初一开始的月相变化规律是()。61
A.从缺变圆再变缺B.从圆变缺C.从圆变缺再变圆D.无明显变化二、判断题6.农历下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是由缺变圆,再变缺。()7.我们看到的月光和太阳没有关系。()8.月球绕地球一圈是一年,自转一圈是一天。()9.一个月中,只要是晴天,我们天天都能看到月亮。()10.月相的形成与地球、月球、太阳都有关。()参考答案:1.B2.A3.A4.C5.A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5.月球——地球的卫星【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2.知道月球的表面有很多环形山。[科学思维]本节课是在前面几节课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探究讨论的基础下,利用照片对月球进行一个近距离的观察,指导学生从多维度地去认识月球,掌握月球的基本信息,解决月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等问题。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不懈努力,人类对月球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了解月球的特征,认识到月球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进而更加珍惜爱护地球环境。[探究实践]1.掌握观察对比图片学习天文知识的方法。2.了解查找资料的多种方法,学会整理收集的知识。3.通过模拟环形山实验,意识到模拟实验是理解和推理天文预测的方法。[态度责任]1.保持探索月球秘密的好奇心和兴趣。2.积极搜索资料,乐于与同学分享。接纳别人的观点,善于分享和敢于修正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通过多种方法探索月球的秘密。【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多种方法探索月球的秘密并进行月球信息的整理汇报。【教学准备】61
[教师]1.课件,2.月球信息整理卡.月球资料。[学生]沙盘、沙子、各种大小的球、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月球世界。一、聚焦明确问题揭示课题[材料准备:多媒体PPT]1.教师引导:“地球移民”一直是人类寻找第二家园的计划,寻找到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能减轻地球的负担,而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就是月球,它适合人类居住吗?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几十亿年来一直陪伴着地球。(PPT出示月球图)我们已经观察月球,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特点。2.提问:月球上还有哪些秘密呢?(预设:环形山、没有水、空气)3.揭示课题:我们继续来探索月球知识,揭题。(板书:月球-地球的卫星)二、探索探索:月球的特征[材料准备:每组一盆沙盘、大小不同的球、记录单](一)观察月球1.我们在地球上观察了月相,远远地观察着月球,月球表面又是怎样的?观看月球表面视频,发回来的月球正面的图片(ppt呈现月球正面图),观察这张图,你有什么发现(预设:有暗的有亮的,暗色部分较多)提问:这些暗色部分和亮色部分分别代表什么呢?2.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仪器,又发回来了一张月球背面照片(ppt呈现月球背面图),观察这张月球背面图,你又有什么发现(预设:有暗的有亮的,亮色部分较多)3.师总结:月球它是个球体,它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平原、高地,但是月球背面有更多的环形山。(二)查找月球资料1.我们通过观察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图片,近距离的看到了月球表面的特征月球还有哪些秘密我们能发现呢?2.老师给每位同学提供了一份科学家收集来的“月球情报”请同学们阅读“月球情报”资料,将你感兴趣的月球信息整理成月球小档案,来进行展示交流3.学生阅读资料,整理月球小档案。4.交流研讨:月球小档案能让阅读的人迅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与信息,你的月球小档案与别的同学一样吗?欢迎你来补充交流。5.同学们整理的月球小档案很详细,包含了月球的年龄、大小、与地球距离等基本信息。这为我们“地球移民”计划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三)模拟环形山1.教师引导:地球上有很多山脉,月球上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环形山,这些环形山是怎么来的呢?2.学生质疑。3.教师引导:陨石撞击说是目前公认的形成环形山的原因,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材料,我们如何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哪些物体?4.学生实验并记录模拟后的月球表面。5.学生交流:(找特例:环中环,环相连)。6.学生实验交流:进一步模拟环形山特例,并说说形成原因。7.学生交流:月球适合人类生存吗?(四)探索月球的新秘密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探索,你对月球还有新的问题吗?61
2.学生记录:我对月球的新问题。三、研讨拓展三、拓展教师播放月球对地球的影响视频。四、总结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月球特征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学生归纳总结。五、练习1.月球和太阳的韦恩图。2.作业本练习。四、练一练一、选择题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A.坑有大有小B.坑有深有浅C.所有的坑都是一样的D.坑有扁有圆2.以下哪个星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A.木星B.金星C.月球D.太阳3.下列属于月球特点的是()。A.有引力B.有海洋C.年龄约为15亿年D.有空气4.关于月球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A.中国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采集月壤样本返回地球B.“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月球探测环形山C.月球对地球有引力,使地球上形成有规律的涨潮和退潮D.月球上没有空气5.关于月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月球上有液态水B.月球上没有空气C.月球表面有环形山D.月球离我们太远无法确定二、判断题6.2019年,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登陆,进一步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7.太阳是地球的天然卫星。()8.月球表面坑坑洼洼的地形我们把它叫做环形山。()9.太阳和月球都会发光,月球是地球的卫星。()10.月球表面黑暗的部分是“月海”,说明月球上分布着许多海洋。()参考答案:1.C2.C3.A4.B5.A6.√7.×8.√9.×10.×五、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61
6.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科学思维]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本节课的模拟实验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推理论证,通过寻求能够验证猜想的证据,根据证据推理出地球是球形的。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让人们更好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探究实践]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2.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态度责任]1.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3.倾听不同的观点,收集证据,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船模、手电筒、乒乓球,地球仪。[学生]船模、手电筒、乒乓球,地球仪。【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一、聚焦明确问题揭示课题1.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地球是太阳系当中的一颗行星。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2.我们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我们的高科技(天文望远镜、卫星技术等),更得益于古人对地球形状不断探究过程。3.地球的形状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种知识。但是对古人来讲,它仅仅是一种猜想?4.古人是如何不走出地球探究地球形状呢?与我们现在相比,他们受限于哪些条件?(预设:从古人的角度思考问题。)5.今天我们走近古人,和他们共探地球的形状。(板书:地球的形状)二、探索探索:地球的形状(一)猜想:天圆地方61
1.教师出示“天圆地方”图片。一开始古人猜测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你觉得他们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呢?2.观察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天空有弧度,似乎是圆的,大地是平的。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作为猜想的证据,那么地球真的就成了“天圆地方”了吗?(预设: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作为猜想的一种证据。)学生学会质疑,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要验证猜想,我们需要寻求更多的证据来支撑。(预设:学会质疑,主动寻求证据。)(二)验证猜想1:模拟并观察远处驶来的帆船[材料准备:帆船模型,泡沫块,地球仪]1.人们在猜测地球是“天方地圆”的同时,不断观察和思考,去寻找探究地球形状的方法。在海边的人们发现,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你们觉得这种现象会支持哪种猜想呢?(预设:学生预测支持的猜想。)2.学生讨论支持的猜想,引导学生需要用模拟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出示准备材料:(预设:船模模拟船只,地球仪模拟地球,桌面模拟平面。)3.小组活动,合作实验。学会用平视的方法观察。观察后讨论:通过模拟实验你们发现了哪种现象符合我们生活实际。(预设: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推理地球是球形的。)(三)验证猜想2:月食的成因[材料准备:手电,乒乓球,泡沫块]1.引导:在漫长的历史中,古人还在继续寻找证明猜想的证据,在观察月相的时候,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2.出示月食动图,教师讲解月食的形成原理。是谁的影子挡住了太阳的光线?(预设:地球的影子)。3.引导:到底是什么样形状的地球能产生圆弧形的影子?(预设:球形)4.教师演示实验,手电筒模拟太阳光,乒乓球模拟地球,白色平板模拟月球表面。实践证据:麦哲伦环球航海1.导语:人们根据生活现象找到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接受这个观点。只有不断寻求证据,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2.不走出地球,古人还是找到了地球是球形的有力证据。(预设:引入麦哲伦环球航海图。)3.如果地球是球形,那么沿着一个方向走,绕着地球一周就能回到原点。出示航海图,学生利用地球仪“环球”一周。(五)更多证据:随着人类科技的的发展,走出地球,寻找到更多的证据。(预设:出示图片)三、研讨拓展1.学生反馈交流:你能用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来说服“天圆地方”说的古人,哪些信息证明地球是球形的?2.提问: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是球形的?四、练一练一、选择题1.古时候人们在海边观望远处驶来的帆船,发现总是先看到(),后看到(),这也是地球是球体的有力证据。A.船身;船帆B.船帆;船身C.一起看到;一起看到D.都不能看到2.航海家麦哲伦带船队绕地球航行了一圈,证明了()。A.地球上有很多水B.地球的北极很寒冷C.地球是圆的61
D.地球是方的3.哪位航海家绕地球一周回到出发点,用事实验证了地球是球形的假设。()A.郑和B.爱迪生C.麦哲伦D.哥白尼4.下列证据中,不能支持“地球是球体”的是()。A.太阳、月亮是球体,所以地球肯定也是球体B.麦哲伦航海C.远处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桅杆顶部D.以上都不能证明5.不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信息是____________。A.太阳是球形的,月球是球形的,地球也应该是球形的B.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C.月食时,地球投影在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D.无法证明二、判断题6.航海家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三年后船队回到了出发地,这表明大地不是方形的,也是圆盘子状。()7.在海边观察远方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8.陆地比海洋的面积要大。()9.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0.麦哲伦航海的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参考答案:1.B2.C3.C4.A5.A6.×7.√8.×9.√10.×五、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7.地球——水的星球【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2.了解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3.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科学思维]1.在前面6课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掌握了太阳与月球的异同点。但是,对于地球的特征,学生还没有深入地学习。他们对于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以及探索水在地球上所占比例的认识还不到位。在他们已有知识的体系中还没有建立起地球与太阳、月球的异同之处,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2.知道水资源对于人类的意义,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3.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带领我们认识更多的地球秘密。61
[探究实践]1.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收集证据。2.能耐心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整理记录陆地和海洋的相关信息。3.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态度责任]1.观察细致,乐于合作,勤于思考。2.乐于分工合作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通过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整理记录陆地和海洋的相关信息。【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地球仪[学生]地形地球仪、透明卡纸、地图、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地球。一、聚焦明确问题聚焦:观察地球的特征1.教师引导: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太阳和与月球的一些特征,知道太阳与月球有很多异同之处,本节课我们将研究新的天体---地球(板书:地球),那么地球表面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吗?2.学生观察地球仪后描述。3.教师分析学生的表述,聚焦到地球的水资源。二、探索探索:地球——水的星球(一)观察地球的水域1教师从外太空看地球,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地球拥有丰富的液态水。请同学们再次观察地球仪,找一找地球上的水域有哪些?(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把记录单发放给学生。)2.学生分享观察后的结果。3.教师小结:地球上大部分的水集中在了各大海洋,这些都是地球上的咸水。4.教师出示放大后的小区域地图,观察其中的湖泊、河流,并渗透淡水分布面积较小,资源比较缺乏。(二)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1教师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比一比,谁大谁小呢?(学生预测)2.你们有办法知道吗?(教师出示世界地图)3.学生分组讨论,寻找比较的办法并分享。4.教师出示透明卡纸(含格子),提问:有了它,你们觉得可以怎样来测量。让学生思考:①怎样数不容易遗漏格数。②遇到半格、小半格、大半格怎么办?(预设:①将其覆盖在地图上,然后通过数格子的办法,统计格子数。②用横着数或竖着数的方式,超过半格记一格,不到半格不计,以打“√”的形式统计陆地的格数,海洋格数用总格数-陆地格数)5.教师分发透明卡纸(含格子),学生小组实验并记录。6.交流研讨:呈现各组数据,说说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所占的格子数,两者相差的格子数。61
7.教师小结:地球是一个“水球”,是一个拥有丰富液态水的星球(教师板书补充题目:水的星球),你认为地球上有丰富的液态水会带来哪些好处?三、研讨拓展研讨:地球和太阳、月球相比较1教师地球和太阳、月球相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预设:地球上有生命、液态水丰富、空气等)2.学生反馈交流拓展:1教师就像同学们说的,科学家在探索太空时,星球上有没有水的存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因为有水就有生命存在的可能。2.教师追问:水对于我们人类这么重要,你觉得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四、练一练一、选择题1.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是()。A.地球B.月球C.火星D.太阳2.地球上水的状态有()。A.固态和气态B.液态和固态C.液态、固态和气态D.没有任何气体3.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是()。A.太阳B.月球C.火星D.地球4.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大致是()。A.各占二分之一B.三分之二是陆地C.三分陆地,七分海洋D.全是陆地5.地球上海洋面积()陆地面积。A.远远大于B.远远小于C.大小差不多D.各占一半二、判断题6.在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上,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小。()7.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面积都被水所覆盖。水不仅是生命之源,而且也是美的使者。()8.地壳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9.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地球,保护环境。()10.我们发现地球上陆地比海洋面积大得多。()参考答案:1.A2.C3.D4.C5.A6.×7.√8.×9.√10.×五、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8.太阳、地球和月亮61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2.了解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科学思维]1.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制作三个星球的主题海报(重点是制作地球主题海报),在完成制作后,将学生的海报进行展示,让学生间相互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地认识地球。本课将充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工合作,展示交流的能力。2.体验到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适合人类的居住。3.认同地球相比于其他星球,是十分美妙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探究实践]1.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定简单的制作海报计划,包括海报主题、分工合作等。3.掌握制作主题海报的方法。[态度责任]1.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2.乐于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围绕某一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制作地球主题海报,对保护地球家园产生责任感。【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学生]海报资料、双面胶、彩色笔、卡纸等。【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太阳、地球和月亮。一、聚焦明确问题【建议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聚焦:1.情境铺垫:我们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很多认识(展示图片),每个天体都有独特的特点,如果让你用一种颜色代表太阳和月球,你认为是什么?2.学生给太阳和月球上颜色,并说明原因。3.提问:地球上有很丰富的资源,比如水、土壤、岩石和形态多样的动植物。地球与太阳和月球相比,十分特别,那么地球应该是什么颜色呢?4.小组讨论,学生表述。教师小结并板书记录。二、探索1.大家准备了很多关于地球的资料,这些介绍地球的资料里,我们能找到关于地球不同的颜色,今天我们要选择一种颜色,为地球制作一张属于这个颜色的海报2.请小组先讨论一下,如果要给地球制作一张海报,你们将选择什么颜色?3.小组讨论。61
4.确定了地球主题海报的颜色后,接下来需要做些什么呢?出示海报制作流程图:⑴.收集图片文字:采用电脑搜索、做笔记、图书馆查阅等方法收集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收集资料可安排在上课前,上课时将收集到的资料带过来)通过以上方法收集图片和文字资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①确定资料来源的正规性②判断资料的科学性③对资料进行比较,选用能更好表现主题的图片和文字。⑵.筛选收集到的资料:小组确定主题海报的颜色色彩,并根据确定的颜色去寻找地球上适合这个颜色的资料,例如选择蓝色,就要选择水资源、鲸鱼、冰山等蓝色方面的资料(资料可以是图片,有可以是文字)。教学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堂上,现场利用平板收集与地球颜色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第二课时⑶.制作地球主题海报:学生分工明确,合理利用收集到的文字和图片。采用手抄、绘图、图片剪贴等方法制作海报。(统一提供大卡纸、胶水和剪刀等工具)。学生开始制作海报⑷.制作完成并展示:各组将海报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提醒学生每个小组要有一个讲解员留守,给其他小组同学进行介绍。观摩期间,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教师也可以邀请优秀的小组宣讲员上台进行班级分享。)三、研讨拓展1.通过观摩主题海报,同学们了解到了地球的什么新知识?2.学生结合自己的观摩记录,回顾自己在制作和观摩时学习到的新知识。3.相比太阳月球,你知道地球有什么不同的特点?4.学生可以说一说发现的地球最大的不同点,教师适时板书。5.教师小结:通过制作地球主题海报,你对地球家园有了怎样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关于地球家园感兴趣的问题,关于地球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并记录下来。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地球家园的情感教育。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我们看到的月球和太阳差不多大,这是因为()。A.它们都是球体B.月球离地球近,太阳离地球远C.它们都离地球太远了D.无法确认2.制作一张关于地球的主题海报的正确步骤是()。①确定主题颜色②收集资料③展示交流④制作海报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C.④②①③D.②①③3.收集和选用资料的途径不正确的是()。A.到图书馆查阅科学书籍B.到正规网站查阅C.自己编造材料D.手机查询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和月球都会自己发光B.太阳和月球体积大小差不多C.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D.太阳和月球都是有生命的61
5.月球上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A.高山B.平原C.环形山D.盆地二、判断题6.选用资料时,可以选择翻拍、扫描、下载、摘录等多种方式。()7.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给地球上的万物提供了光和热。()8.在制作星球主题海报时,需要收集和选用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9.太阳和月球上还有很多奥秘,需要我们人类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10.太阳的诞生早于地球和月球。()参考答案:1.B2.B3.C4.C5.A6.√7.√8.√9.√10.√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6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