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心得)之在小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

2/3

剩余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语文论文之在小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 <br />  彭国琼 <br />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对儿童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br />  一、     吟诵品味,览物会心——于朗读中领会美 <br />  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入手,抓住美的基本特征:形象性和感性性,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揣摩体味作品的艺术境界,感受作品的艺术美。文章是语言的书面化,正确的朗读则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要想感知文章中的丰富美感,学生首先会受到语言的限制。通过朗读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就能弥补这个缺陷。通过对课文琅琅上口的反复诵读,作者表露于字里行间意蕴和情感,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某种领悟。朗读给人完整的形象,不仅使学生有所知,而且使学生有所感。所以有人说: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总之,这种手段是其他任何手段不能代替的,特别是那些优美的词句,抒情文章,似乎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体验出书的滋味。 <br />  我国古代文人志士都有重视朗读吟诵,强调“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国古诗的特点,就是用韵讲究平仄,句式讲究对仗,读之琅琅上口,听之铿锵悦耳,动人心弦,所以古诗富有音乐美。这种音乐美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揣摩领会。在吟诵中循着长音(平音)和短音(仄音)的错落有致,使读者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br />  二、披文入情,缘情入境——于情境中鉴赏美 <br />  叶老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语教材中有许多可以寻找的意境,小学生因生活经验不足,知识水平有限,往往难于直接入境,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以适当的指导把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 <br />  让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从形象入手,引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引发想象,并从中感受美和鉴赏美。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课文既有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还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教师善于根据文章的描述,创设各种情境,唤起学生对人物、情况的想象,在阅读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让他们在语文训练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并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审美活动过程。 <br />  二、     剖析形象,理解美 <br />  别林斯基说:“哲学家用三段论说话,诗人则用形象图画来说话。”语文教师也应学习诗人的做法,尽量用形象和图画来说话,即应该“显示形象”而不是“阐述观点”。儿童的年龄越小,鲜明的形象对他们的影响就越强烈。但是教材中的形象和感情不能像图画和电影那样,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而必须经过语言的中介。 <br />  如《月光曲》写的是贝多芬在小茅屋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景和穷兄妹听到琴声展开想象的画面,充分表达了贝多芬用音乐把穷苦的盲姑娘带到了一个自由、美好、光明的天地里的愿望。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乐曲录音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想象,体验文章的情感,并抓住“恬静”“眼睛睁得大大的”“陶醉”等重点词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给予的深切同情,理解贝多芬的座右铭:“我的艺术应当只为穷苦的人造福”,“当我能接近这一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并从中得到美的陶冶。理解美才能更深刻的感受美。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把理性因素融入直觉之中,在对教材的美进行渲染的同时,教师要做出相应的有说服力的理性分析,让学生认识美理解美。 <br />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3:45:03 页数:3
价格:¥3 大小:24.50 KB
文章作者:U-671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