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市五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试卷高二语文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关。儒家诗教主张的“美”“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道家则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儒、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与“有”、“虚”与“实”、“内”与“外”、“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学上面,就都以“含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所谓“文约”“辞微”,指诗里说出来的比较简约;所谓“指大”“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到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发展的时尚,如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白居易《文苑诗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等。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后,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红”表现“无边春”、王士祯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括。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国诗学的一大传统。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诗人所采取的“策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一般,即“以少总多”“万取一收”,企望在“言外”建立起一个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界。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中空白的填充与投射。相信读者能充分地把握诗歌字面以外的景象和意味,对作品的“思而得之”,会获得再创造的愉悦。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郑板桥说过:“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郑板桥集》)所谓“减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说明含蓄美是艺术的高格和极致,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取材于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材料二\n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与此类似的分别,不过他把“情”叫做“精神”,“辞”叫做“物质”:物质恰足表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艺术”,例如中世纪“哥特式”雕刻和建筑,热烈的情感与崇高的希望似乎不能受具体形象的限制,磅礴四射;物质溢于精神的是“象征艺术”,例如埃及金字塔,以极笨重庞大的物质堆积在那里,我们只能依稀见出它所要表现的精神。黑格尔最推尊古典艺术,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我们的古圣古贤也是如此主张。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于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秕糠。在普通情境之下,“辞溢乎情”总不免是一个大毛病。我们看到一大堆漂亮的辞藻,期望在里面玩味出来和它相称的情感思想,略经咀嚼,就知道它索然乏味,心里仿佛觉得受了一回骗,作者原来是一个穷人要摆富贵架子!不过“辞溢乎情”有时也别有胜境。汉魏六朝的骈俪文就大体说,都是“辞溢乎情”。固然也有一派人骂那些作品一文不值,可是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我曾平心静气地玩味庾子山的赋、温飞卿的词、李义山的诗和商籁、弥尔顿的长短诗,觉得他们的好处有一大半在辞藻的高华与精妙,而里面所表现的情趣往往很普通。我最初无法在理论上找到一个圆满的解释。我放眼看一看大自然,天上灿烂的繁星,大地在盛夏时所呈现葱茏的花卉,我们就不能借它们娱目赏心么?再看一看艺术,中国古瓷上的花鸟,波斯地毡上的图案,不也都“美丽”得令人欣喜?我们欣赏它们所表现的情趣居多呢,还是欣赏它们的形象居多呢?我因而想起,辞藻也可以供人欣赏。“辞溢乎情”的文章如能做到这地步,我们似也毋庸反对。(取材于朱光潜《谈文学》)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诗有字句长度的限制,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B.儒、道两家思想都重视“无”与“有”、“言”与“意”辩证关系。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人的感情流动多变,难以全部直说。D.含蓄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年龄越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相较于希腊雕刻而言,黑格尔更推尊中世纪的“哥特式”雕刻。B.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nC.画家用大笔头画法描画人物,比画匠工笔细描的更显生动有趣。D.真正爱好文艺的虚心读者,会认为“辞溢乎情”的作品才最好。3.材料中的下列论述,与“含蓄美”无关的一项是()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B.但见情性,不睹文字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D.和顺积中,英华外发4.在追求文学辞藻上,两则材料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5.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qú即瘦)而实腴”。意思是说他的诗表面质朴简单,内在美丽丰富。请以《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为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苏评陶诗的理解。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答案】1.D2.C3.D4.在材料一看来,辞藻贪多求全(或“铺排说尽”)是技艺不高(或“不成熟”)的表现;在材料二看来,重辞藻有时也别有胜境(或“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毋庸反对。5.示例:“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大意是:(陶诗)看起来很简单质朴,内里实在是很美丽很丰富。这与材料一中所论的诗歌应讲求含蓄美的看法是一致的。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作品中间几句用方宅、草屋、树木、炊烟等简单的意象(或:普通的乡间事物)来勾勒田园生活,语言非常朴素(或:无过多华丽辞藻),却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摆脱官场束缚后自由、闲适的生活状态,体会到其对田园生活的浓厚感情,正可谓言简而意丰、以少总多。【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年龄越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说法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说的是“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作者是说可能需要艺术家花费毕生精力才能追求到它,并不是说年龄越大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2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黑格尔更推尊中世纪的‘哥特式’雕刻”错误,材料二第一段“物质恰足表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艺术’,例如中世纪‘哥特式’雕刻和建筑”,黑格尔只是指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并没有表明更推尊哪一个。B.“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错误,材料只是列出文学作品的三个种类,“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并指出各自的特点,并没有说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选项属于无中生有。D.“真正爱好文艺的虚心读者,会认为‘辞溢乎情’的作品才最好”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的是“可是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由此可知,选项有两处错误,一应是“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二是说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并非认为“最好”。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含蓄美”就是“小中蓄大”“委婉曲折”“含蓄”“说出的简约,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说最好的音乐是没有声音,最好的形象是没有形象。体现的是“含蓄美”。B.“但见情性,不睹文字”是说呈现作者的本性真情,让读者全身心感受到性情的真与美,而感觉不到文字的存在。体现的是“含蓄美”。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说无一字直接述说自己的情思,而自己的情思却在寻常事物的描绘中得到了最完满的表现。体现的是“含蓄美”。D.“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是说和顺的情感聚积在心中,美好的神采表现在外表。“发”是表现出来,所以与“含蓄美”无关。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由材料可知,考生需要找出两则材料中有关文学辞藻的内容,明确观点。\n如材料一第一段最后说“以‘含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这说辞藻上不能说尽,不能铺排,“说尽”“铺排”是“不美”的表现;如材料一最后一段说“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所谓“‘减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说明含蓄美是艺术的高格和极致”,这说明语言含蓄是成熟的表现,那么说尽铺排就是不成熟的标志。由此可知,材料一认为在辞藻运用上要含蓄为先,不能铺排说尽。如材料二最后一段提到“不过‘辞溢乎情’有时也别有胜境。……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辞溢乎情’的文章如能做到这地步,我们似也毋庸反对”,可见对于重辞藻这一现象,作者认为也会别有风味,不必反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理解苏轼评语的意思,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和陶渊明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质”是质朴,“癯”是简约,“绮”是指美妙、华美,“腴”是指丰富。由材料一来看,材料一中所谈论的诗歌强调“含蓄美”,也就是说要“文约”“辞微”,即诗中所获简约,而所反映的“指大”“义远”,即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诗人使用简笔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又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展现屋前屋后的情境,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又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展现远望之景,给人平静安详之感。诗人借助这些乡间常见之事物来展现田园生活,使用白描,并无过多修饰,却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那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言语间接却意蕴丰厚。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一)(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大勇斋记勇,天下之达德,仁知之卒徒也。仁知帅乎中,坚挺乎其不回,于是选锋【1】劲骑,听指麾而疾驰,如雷如霆,不可遏也,夫是之谓勇。盖仁知不能自行,而驾勇以行,及其成功,则勇亦得参乎仁知,同为达德。苟不周于仁知,昧乎不辨其是非,茫乎不计其公私,惟其情之所徇而果行焉,曰“吾天下之勇也”;知有勇,而不知有其身,而不知其违乎仁,既违乎仁,不得谓之知。故德之蔽,惟勇为多。庐陵张生名其室曰“大勇”。大勇之云,盖出自《孟子》。其一则对齐宣王之问,而劝之以周文王、武王之事。盖当是时,周德衰矣,周命替矣,天下之民困于虐政极矣。齐以万乘之国,七九有之一【2】,苟有志于斯民,则文武之事,反掌可为。勇之时义,岂不大哉?然非所以为众人言也。其一则引曾子谓子襄之言曰:“自反而不直,虽褐宽博【3】,吾不惴焉;自反而直,虽千万人,吾往矣。”其意惟在论北宫黝、孟施舍之勇,非圣人之徒之勇而已。曾子,传孔子之道者也。孔子论行三军,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必不怙恃其直,而以身当千万人也必矣。且直不直在我,于人乎何与?虽千万人,吾往矣,抑亦何所用其直哉?曾子之雅言,称吾友犯而不校。子思之作《中庸》,得之于曾子也。及其语勇,则引孔子告子路之言曰:“衽金革【4】\n,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而君子居之。”则子路之勇,孔子未之取也,曾子亦未之取也,然则如之何?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人人之所难,而颜子跃然任之,君子之大勇盖如是!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曾子之大勇盖如是。生也好勇,盍求诸孔子之训,而服膺【5】乎颜子之事、曾子之言?则其为勇也,庶几乎无蔽矣!于是乎言。(取材于刘基《诚意伯文集》)注释:【1】锋:借指刀、剑等有刃的兵器。【2】七九有之一:长久为战国七雄之一。九,通“久”。【3】褐宽博:古代贫贱者所穿的宽大粗布衣服。亦借指贫贱者。【4】衽金革:以兵器、甲胄为卧席。形容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迎敌。【5】服膺:衷心信服。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其情之所徇而果行焉徇:依从B.而劝之以周文王、武王之事劝:勉励C.而颜子跃然任之任:承受D.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夺:夺取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天下之民困于虐政极矣得之于曾子也B.而不知有其身则必不怙恃其直C.子思之作《中庸》孔子未之取也D.而驾勇以行齐以万乘之国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仁知帅乎中仁智在其中为统帅B.苟有志于斯民如果有志于拯救那些百姓C.称吾友犯而不校赞扬自己的朋友被冒犯也不计较D.盍求诸孔子之训为何不从孔子那里总结各种教训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借为庐陵张生书斋写记文的契机,就“大勇”从正面反复论述。B.文章开宗明义,勇如同仁智一样,三者并行为天下通行不变的道德。C.作者认为“勇”的时代意义重大,但这一意义难以跟一般人说清楚。D.关于大勇,孟子认为曾子高于北宫、孟,孔子则肯定颜渊否定子路。10.阅读全文,说明勇与仁智的关系,并概括“勇”的几种表现。\n【答案】6.D7.B8.D9.A10.(1)关系:勇受仁、智统领,仁、智借勇来推行。(2)“勇”的表现:①壮士之勇,在大事上敢于担当,见义勇为,符合道义,是大勇;②君子之勇,在受到冒犯时克己宽人,以德服人,也是大勇;③匹夫之勇,勇而无智,一味逞强,意气用事,是小勇;④暴虐之勇,勇而不仁,睚眦必报,作者不认可的勇。【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句意为: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夺,改变,动摇。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被;介词,从。B.都是代词,自己的。C.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D.连词,表修饰;介词,凭借。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教训”错误。盍求诸孔子之训:为什么不从孔子的教导里求取(启发)。训,教导。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就‘大勇’从正面反复论述”错误,结合“子路之勇,孔子未之取也,曾子亦未之取也”可知,子路式的勇敢,孔子和曾子都不认同,这是从反面论述勇。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勇,天下之达德,仁知之卒徒也。仁知帅乎中……盖仁知不能自行,而驾勇以行”可知,勇是天下通行不变的道德,是仁和智(统领)的兵卒。仁智在其中为统帅。仁智不能够单独自行前往,而必须以勇为车马前行。据此概括出勇与仁智的关系:勇受仁、智统领,仁、智借勇来推行。\n“勇”的表现:结合“选锋劲骑,听指麾而疾驰,如雷如霆,不可遏也,夫是之谓勇”“苟有志于斯民,则文武之事,反掌可为。勇之时义,岂不大哉?”可概括出,壮士之勇,在大事上敢于担当,见义勇为,符合道义,是大勇;结合“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而君子居之”可概括出,君子之勇,在受到冒犯时克己宽人,以德服人,也是大勇;结合“苟不周于仁知,昧乎不辨其是非,茫乎不计其公私,惟其情之所徇而果行焉”“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可概括出,匹夫之勇,勇而无智,一味逞强,意气用事,是小勇;结合“知有勇,而不知有其身,而不知其违乎仁”“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可概括出,暴虐之勇,勇而不仁,睚眦必报,作者不认可的勇。参考译文:勇是天下通行不变的道德,是仁和智(统领)的兵卒。仁智在其中为统帅,坚挺而不回避,于是就选用指挥手执锋锐武器的精锐士兵,迅猛奔驰,如雷霆霹雳一样不能阻止,这就是所谓的勇。因为仁智不能够单独自行前往,而必须以勇为车马前行,等到成功后,勇也能参与融入仁智里,共同为天下通行不变的道德。如果对仁智思虑不周,稀里糊涂辨不清是非,迷迷茫茫不考虑公私之别,只凭自己的感情冲动而断行勇力,说“我是天下大勇之人”;只知道行勇力,而不知道自身利害,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违反了仁,既然违反了仁,就不能称为智。所以,道德上的弊端,(在)勇(的问题上)是最多的。\n庐陵张生命名他的居室为“大勇”。大勇的说法,出自《孟子》。其中一处出现在孟子回答齐宣王的提问,而以周文王、武王的事例劝导鼓励他的地方。在那个时候,周朝的德政衰败,周天子的命令不被采信了,天下的人民已被暴政肆虐到了极点。齐国以万乘兵力的强国,长期占据战国七雄之一,如果有志于拯救那些百姓,那么周文王、武王那样的事功,(他们做起来)就易如反掌。勇的时代意义,难道不是很大吗?然而这却很难跟一般人说清楚啊。另一处出现在曾子对子襄的话里:“反省自己,若是自己理亏,即使对方是个布衣,我不畏惧吗?反省自己,若是理直气壮,即使面对千万人,我也要勇往直前。”他的意思只在论北宫黝、孟施舍那样的勇,不是圣人子弟那样的勇罢了。曾子,传承的是孔子之道。孔子论指挥三军打仗,说:“赤手空拳打虎,踵水过河,死都不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只和凡遇事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又能办成事的人在一起。”那么肯定不会做单凭自己的爽直,而以一身挡千万人(那样的莽撞事)。况且直不直在自我,与他人有什么关系?即使面临千军万马,你去就是,难道非用自己的爽直不可吗?曾子的名言,赞扬自己的朋友受冒犯或无礼也不计较。子思写作《中庸》,是继承了曾子的思想。当他谈到勇的时候,就引孔子告诉子路的话说:“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子路这样的勇,孔子没有认可,曾子也没有认可。那么正确的“勇”应该是怎么样的?那就是: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符合于‘礼’就是仁。”约束自己,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可是颜渊积极地去做,君子的大勇就是这样!曾子说:“以实现仁德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吗?为此理想奋斗终生,这样的道路不是很宽广遥远吗?”又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是君子啊!”曾子推崇的大勇应该就是这样的吧!张生喜好勇,为什么不从孔子的教导里求取(启发)并信服颜渊的行事、曾子的言论呢?如果这样,那么他(所认知)的勇,或许可以不会再有糊里糊涂的“蒙蔽”了!于是写了(上面)这些话。(二)(共8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①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②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11.根据第①则章句,简要说明子路、颜渊的“志”各是什么,由此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1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有的学者译为“使老年人安逸,使朋友信任我,使年轻人怀念我”,有的学者译为“老年人得到安顿,朋友间相互信任,年轻人得到关怀爱护”。你认为哪种译法更好,请加以比较,并结合第②则章句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1.①子路之志:愿意与朋友祸福与共,但求问心无愧。体现其乐善好施、豪爽侠义的特点。②颜渊之志:只做善事,不求功名。体现其谦逊儒雅、忠厚稳重的性格特征。12.后者译法更好。前者译法侧重的是“我”与“人”的之间关系,表达出孔子对所有人的关爱,表现出追求仁者爱人的“圣者”形象;后者译法体现的是“人”与“人”的之间的关系。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体现出来的“志”的境界更高,更能体现出儒家仁爱思想。【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进行评价的能力。\n①“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一句表明了子路注重物质方面的分享,愿意与朋友祸福与共,“志”在“义气”二字。既体现了其心地善良,又能表现出对人仁义,足见其乐善好施、豪爽义气的“义者”形象。②“愿无伐善,无施劳”一句,表明颜回的“志”是“不为自己表功”,“只行善”而“不争名”,可以说这是儒家的最高境界,他的“志”从精神方面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重德重功不夸耀,可见其谦逊谨慎,忠厚稳重的“仁者”形象。【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思想内涵的理解能力。前者的译法侧重于表现孔子“行仁德”的结果:身边的老人就会安逸,他的朋友就会信任他,受过他教育的年轻人就会怀念他。体现了“孔子”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出孔子对所有人的关爱,以及他所追求的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但其“志”实际上并不特指自己,而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如此。后者的译法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恰恰表现出孔子的“志”在于: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不但自己要注重修身,践行“仁”,还要推己及人,让天下人都“施仁”,这也是孔子毕生的追求。后一种译法,使孔子之志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也更加高尚。参考译文:①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轻软的衣裘和朋友共同享用,即使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得到安顿,朋友间相互信任,年轻人得到关怀爱护”②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认真。”子路说:“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尧、舜大概都担心很难完全做到吧!”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读杜诗【1】陆游城南杜五【2】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一门酣法【3】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4】。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5】非唐诗。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6】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n注释:【1】此诗作于陆游被罢官后闲居绍兴时,诗人已71岁。【2】杜五:指杜甫的祖父杜审言。【3】酣法:作风。【4】挺之:严武父亲的名字。【5】《生民》《清庙》:均为《诗经》篇名。【6】马周:起初怀才不遇,后受到唐太宗重用。1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轻”句,写少年杜审言狂放不羁,称大自然为“小儿”。B.“惜哉”句,写杜甫虽然有千万种本领,可惜却未能施展。C.“《生民》”句,写杜甫的诗境界宏远,绝非一般唐诗可比。D.“后世”句,写后世人应把杜甫当作诗人的典范予以尊崇。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写杜氏祖孙的态度风貌,为塑造杜甫的非凡气度作铺垫。B.两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对杜甫生前遭际和身后名望的惋惜。C.诗人用马周遇太宗的典故,意在说明与马周相比,杜甫更有才华。D.诗人借读杜诗来抒己怀,抒发了徒有壮志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感。15.本诗中的杜甫形象与你阅读杜甫诗歌后认识到的杜甫一致吗?请对照《蜀相》,结合《读杜诗》的具体内容说明理由。【答案】13.D14.C15.一致。在陆游的《读杜诗》中,诗人运用典故,将马周和杜甫二人相对比,点明了杜甫有着如马周一样的才能,但是却没有遇到明主。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这首诗中杜甫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在《蜀相》中,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D.“‘后世’句,写后世人应把杜甫当作诗人典范予以尊崇”理解错误。作者写的是后世人只把杜甫看成诗人,却忽略了杜甫也是有治国之才、胸怀抱负的爱国志士,使得作者“空嗟咨”。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意在说明与马周相比,杜甫更有才华”说法错误。诗人用典故,“马周遇合非公谁”,意在说明与马周相比,杜甫虽有才华,却没有遇到如唐太宗一样的明主,使得杜甫一生不得重用,壮志难酬。\n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形象的能力。首先应明确指出观点:是不一致的。然后结合两首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读杜诗》中,通过由对杜甫的祖父“少不羁”的赞美,进而赞美杜氏家风“一门酣法到孙子”,从而称赞杜甫有才华、有抱负;再由唐太宗与马周的君臣相知,感叹杜甫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令诗人“抚几空嗟咨”。所以,陆诗中杜甫的形象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令人痛惜的。《蜀相》中,作者在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作者也借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暗含对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所以两首诗所描绘的杜甫形象是一致的。16.在横线上写出原句。(1)__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离骚》)(2)黄河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蜀道难》)(3)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蜀道难》)(4)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5)羌管弄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海潮》)(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赋深情。((扬州慢))(7)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拟行路难》)(8)_______________,樽酒家贫只旧醅。(《客至》)(9)_______________,青眼聊因美酒横。(《登快阁》)(10)矮纸斜行闲作草,_______________。(《临安春雨初霁》)【答案】①.朝搴阰之木兰兮②.猿猱欲度愁攀援③.砯崖转石万壑雷④.三顾频烦天下计⑤.菱歌泛夜⑥.嬉嬉钓叟莲娃⑦.纵豆蔻词工⑧.青楼梦好⑨.吞声踯躅不敢言⑩.盘飧市远无兼味⑪.朱弦已为佳人绝⑫.晴窗细乳戏分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搴阰”“猱”“砯”“烦”“蔻”“踯躅”“飧”。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n西洲何处夏磊在我喜欢的古代诗词里,《西洲曲》算是背得比较早的。年少时我家住在长江中间的南京八卦洲,头上是天,四面是水。“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每次念到这两句,就会想到江边上的那个渡口,并同时在脑海里遐想着渡口外边的世界和不知在何处的西洲。后来,又读到温庭筠的“西州城外花千树,尽是羊昙【1】醉后春。”这才知道,原来古代真的有一座城池叫西州。西州城建于东晋,因为宰相谢安病重时途经西州门,他死后,羊昙不再出入西州门。有一天醉酒后不觉来到西州门,禁不住伏鞍痛哭。虽然诗里的西州城早已无从找寻,但这个名字却是再也忘不了了,并且它也像《西洲曲》里的西洲一样,虽然相隔不远,却只能在心里梦想着彼岸。我其实也清楚,《西洲曲》里的西洲和温庭筠诗里的西州不是指的一个地方,但是我却情愿把它们拉近,我甚至相信渡口那边就是那个诗意的世界。那年的三月,我们举家迁往江西,江水几个起伏就把我们的小船带到了江心,回望已是故乡的江北,渡口码头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模糊在了江雾之中,眼泪在这时已经淌进了脖领。我知道,我要去寻找我生命中的另一个西洲,“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那里有乌桕,也有花千树吗?人的一生就是从一个渡口到另一个渡口,从一个彼岸到另一个彼岸。渐渐地,我也过了总是在脑子里幻想西洲的年龄,生命中路过了几个渡口,也到达了几个彼岸,可我还是没能忘记从前的那点儿梦想。我不想放弃每一个彼岸,有谁来渡我过去呢?我此刻没有徘徊在自己的渡口,我想去其他的渡口看看。那一次,我从武汉到长沙,走的路线大体上和屈原《涉江》里写的差不多。自从屈原“行吟泽畔”来到湘江岸边,后世文人在水边的喟叹抒怀就显得很小家子气了,没有谁可以直视“屈原问渡”的背影,也没有谁可以对他视而不见。那天屈原来到湘江边时,已是再次被流放了,“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他在水边踯躅,实际是到了思想和生命的一个渡口。飘然而至的渔父是一位高人隐士,也是一个“摆渡人”。只是屈原终于没有听渔父的话,没有到对岸去看看。他往故国方向走了一段,传来了亡国消息,遂万念俱灰,选择了投江,激起了千年波澜,中国的所有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屈原投江以后的一百多年,贾谊也遭贬来到了长沙的这个渡口,他在水边写了篇赋,投到江水之中。在这篇赋里,贾谊用许多比喻来称颂屈原。然而又取了一条折中的路子,他一时感叹“呜呼哀哉,逢时不祥”,一时又说“何必怀此都也”,总之是说,对岸还是要去的,办法总归是有的。任何对屈原的评论都是多余的。他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他只是诗人,诗人眼前的路没有阡陌没有迂回,除了往前还是往前,渔父的道家处世方略是说服不了他的。屈原追随先贤彭咸【2】而去,他没有渡到什么地方,却走到了天下人的心里。我没有遇见生命中的“渔父”。我在早些年曾多次投宿在富春江边上的桐庐,在“鱼梁渡头”\n停留过。读过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就想着寻访这个故地。一是因为它每每勾起我对老家渡口的怀念,还有就是我那时的工作压力很大,带着一百多人的团队惨淡经营,正是需要释放压力、探索出路的时候。郁达夫是在上海“接到了警告,仓皇离去”,回到老家富阳而来到了这个渡口的。在一位洗米少妇的指点下寻到这夜渡,高喊两三声,船就来了。到了对岸,黑黢黢的桐君观却呈现了极好的景致,尤其是这里的秀和静,使得他想就在这里结庐读书,颐养天年。像严子陵【3】一样,管他什么高官厚禄、浮名虚誉。但他终于还是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后来又参加了文化界爱国救亡活动。于是我们少了一个隐者,却多了一个战士。就是这样的能吟出“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江南名士,在去新加坡做抗战宣传时,写下了“抗战到底,一定胜利”这样的壮语。江对面的严子陵不知道那天晚上这里发生了什么,他还在安享范仲淹送给他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而我们知道了郁达夫的选择,也无须太多的评价。郁飞先生说过,他父亲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个文人。但是我想,我们也可以把“山高水长”送给郁达夫。他就是一个作家,他永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忠于自己的选择。他本可以效仿严子陵,在江边寻一处钓台“结庐读书,颐养天年”,而他最终成为了一名烈士。富春江边的那个渡口没有留住他,一江春水在送走他的同时,永远记住了他。站在富春江边看江水东去,我忽然想,渡口其实就在人的心里。追随自己的内心就无所谓此岸彼岸。于是,还是禁不住想起我的西洲了。我喜欢《西洲曲》,在我看来,不论是“登楼扶瑶琴”,还是“采莲南塘秋”,西洲是一个可以托付梦想,托付思念,可以托付爱的地方。我梦想着人生的每一个渡口都是用爱来摆渡的,而到达的也是爱的彼岸。(取材于夏磊同名散文)注释:【1】羊昙:东晋名士,谢安的外甥,擅长唱乐,谢安十分欣赏他。【2】彭咸:商朝末年贤大夫,因为向纣王进谏不被采纳而投江。【3】严子陵:东汉高士,拒征召而归隐富春江衅,耕钓以终。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在水边踯躅踯躅:意为徘徊不前的样子B.带着一百多人的团队惨淡经营惨淡:形容做某件事煞费苦心C.结庐读书,颐养天年颐养天年:慎言养性,免祸全生D.我们也可以把“山高水长”送给郁达夫山高水长:指路途遥远,多有阻隔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庭筠笔下西州城美丽的景色和羊昙醉酒的故事丰富了作者的想象。B.贾谊同情屈原的遭遇,但他认为尽管环境恶劣,也应顽强地活下去。C.“只是一个文人”,意为郁达夫应该过结庐读书,颐养天年的日子。D.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诗句,这些诗句优美并且蕴含作者的人生体验。19.本文题目是“西洲何处”,请结合全文,分条说明作者心中的“西洲”在哪里。\n20.请结合全文,简述“屈原问渡投江”“郁达夫抗战救亡”两个材料的作用。【答案】17.D18.C19.(1)年少时,在南京八卦洲以外的世界,寄托着作者的向往。(2)迁居后,在家乡,寄托着作者的思念。(3)陷入困境时,在梦想世界,寄托现实困境完全得到解决的愿望。(4)在作者心中的每一个可以寄托思念、梦想和爱的对象上。20.两则材料主要写了屈原、郁达夫在遭遇人生困境的抉择,他们经人指点,本可以寻到退路,但屈原选择投江,郁达夫投身爱国救亡运动。他们的选择都缘于他们对祖国最深沉真挚的爱。这样写丰富了“西洲”的内涵,突破作者个人的感受,上升到对于家国的情感,他们的选择让作者对彼岸的认识产生了超越,只要追随内心,无所谓此岸彼岸。突出了凭爱摆脱困境,到达彼岸的主题。引导读者选择用爱来突破人生困境的方式。【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运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D.“山高水长”比喻人品高洁,垂范久远。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本的能力。C.“意为郁达夫应该过结庐读书,颐养天年的日子”错误,这句话是郁飞先生对父亲的评价,可以理解为一种谦虚的说法,但是作者认为“他就是一个作家,他永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忠于自己的选择。他本可以效仿严子陵,在江边寻一处钓台‘结庐读书,颐养天年’,而他最终成为了一名烈士”。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本的能力。由“年少时我家住在长江中间的南京八卦洲,头上是天,四面是水。‘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每次念到这两句,就会想到江边上的那个渡口,并同时在脑海里遐想着渡口外边的世界和不知在何处的西洲”可知,年少时,作者的西洲再渡口以外的世界,是作者对外界的向往。由“那年的三月,我们举家迁往江西,江水几个起伏就把我们的小船带到了江心,回望已是故乡的江北,渡口码头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模糊在了江雾之中,眼泪在这时已经淌进了脖领”“我在早些年曾多次投宿在富春江边上的桐庐,在‘鱼梁渡头’停留过。读过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就想着寻访这个故地。一是因为它每每勾起我对老家渡口的怀念”可知,迁居后,作者的西洲在家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n由“读过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就想着寻访这个故地。一是因为它每每勾起我对老家渡口的怀念,还有就是我那时的工作压力很大,带着一百多人的团队惨淡经营,正是需要释放压力、探索出路的时候”可知,作者此时身处逆境,渴望困难得以解决,此时作者的西洲是梦想中的世界。由“我喜欢《西洲曲》,在我看来,不论是‘登楼扶瑶琴’,还是‘采莲南塘秋’,西洲是一个可以托付梦想,托付思念,可以托付爱的地方。我梦想着人生的每一个渡口都是用爱来摆渡的,而到达的也是爱的彼岸”可知,西洲在作者心中的每一个可以寄托思念、梦想和爱的对象上。【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段落作用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首先分析“屈原问渡投江”“郁达夫抗战救亡”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最后结合文本主旨分析。“飘然而至的渔父是一位高人隐士,也是一个‘摆渡人’。只是屈原终于没有听渔父的话,没有到对岸去看看。他往故国方向走了一段,传来了亡国消息,遂万念俱灰,选择了投江,激起了千年波澜,中国的所有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他只是诗人,诗人眼前的路没有阡陌没有迂回,除了往前还是往前”叙述屈原不听渔父的劝告,在得知楚国灭亡的消息后毅然投江的故事,凸显了屈原对国家的爱。“到了对岸,黑黢黢的桐君观却呈现了极好的景致,尤其是这里的秀和静,使得他想就在这里结庐读书,颐养天年。像严子陵一样,管他什么高官厚禄、浮名虚誉。但他终于还是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后来又参加了文化界爱国救亡活动。于是我们少了一个隐者,却多了一个战士”叙述郁达夫本可以在富春江颐养天年,做一个地道的文人,他却毅然回到上海,为国家而奔走,成为一名战士,凸显了郁达夫对国家的爱。两则材料将作者对“西洲”的理解上升到国家的层面,得出了“,西洲是一个可以托付梦想,托付思念,可以托付爱的地方。我梦想着人生的每一个渡口都是用爱来摆渡的,而到达的也是爱的彼岸”的结论,突出了凭爱摆脱困境,到达彼岸的主题。引导读者选择用爱来突破人生困境的方式。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21.语言基础运用①在入世20周年之际,高水平开放对于促进深层次改革具有“关键性作用”。②中国改革开放仍然需要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③纵观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密不可分。④改革是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开放则是改革的保障与推进器。⑤特别是在中国的改革进程已经进入深度结构重组和利益调整深水区的当下,改革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迫切需要为改革注入新的动力。⑥党中央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中国在开放中所做出的庄严承诺,会成为打破各种阻力、冲破各种利益籓篱的制胜关键。(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nA.第①句加引号的“关键性作用”不能改为“关键作用”。B.第②句在表意上:不合逻辑。C.第③句画线处的顿号应改为逗号。D.⑤⑥句中加点的“深水区”“藩篱”两个喻体形象准确。(2)不改变原意,从第④句画线的“基础”与“推进器”任选一词作修改,使这两个词语字数相同。【答案】(1)A(2)把“基础”改为“奠基石”(或把“推进器”改为“推力”)。【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及修辞手法的能力。A.“关键性作用”指众多作用中的起关键作用的方面,与“关键作用”意思相同,可以换用,故A分析不正确。B.“第②句在表意上:不合逻辑”正确。第二句主客体颠倒,应该改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仍然需要改革开放”。C.“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两个词都是动词性短语,故顿号可以改为逗号。D.“深水区”喻指改革开放的深入阶段,“藩篱”喻指阻碍物,这里都用了比喻的手法。故选A。【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可以把双音词改为三音词,也可以把三音词改为双音词,使这两个词语字数相同。“基础”是建筑物的根脚或喻指事物的根基、事物发展的起点或必备的根本因素。故可把“基础”改为“奠基石”。“推进器”是将任何形式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故可把“推进器”改为“推力”。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22.有一首题目为《生活》的小诗,全诗只有一个字——网。请你为这首小诗写一个短评。要求:有评价,有分析,条理清楚,150字左右。【答案】\n此诗极其简洁但意蕴丰富,全文只“网”一字,“网”可以理解为生活的形状、生活的枷锁、或是生活的范围,也可以理解为互联网。这一个“网”字穿透力很强,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很大。透过“网”,我们可以在密密麻麻的线中看到忙忙碌碌的自己,也可以在线与线的交错中看到得以喘息的自己。此诗虽无韵律但胜在内涵。【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篇幅等。题目要求是为一首“题目为《生活》,全诗只有一个‘网’字的小诗”写一个短评。首先,对这首小诗要有一个整体评价,比如简洁、凝练、清新等;接着分析从小诗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以上的特点或者对这首小诗进行解读,比如对“网”的理解、“网”与题目“生活”之间有何联系;最后可以概括自己的观点。注意字数要求,不能超过150字。23.冬奥会上,谷爱凌“一飞冲天”,短道速滑梦之队“一往无前”;冰场雪场,三四岁儿童“如龙飞舞”,六七十老汉“如箭滑下”……请描写一个冰雪运动的场景。要求:语言生动,描写细致。【答案】滑雪,对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很强的诱惑力。只见一片冰天雪地中,一个穿红色外套的少年,脚踏长长的滑雪板,手拿滑雪杖,身子一屈一伸,手脚配合和谐,在雪场上飞驰。他像一团火焰,滚动着,燃烧着,浑身充满着青春活力,飞一般地冲向坡底。飞旋中激起的雪雾飞扬,笼罩住他火红的衣服,霎时从我眼前“飞”过,煞是惊险刺激。滑雪少年,激情飞扬,有一种说不出的青春之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本题属于描写类微写作。材料列举了谷爱凌、短道速滑梦之队这两个冬奥会代表,并用两个成语“一飞冲天”“一往无前”来概括他们的运动特点或者奥运精神;再从普通人中选择儿童和老人,用“如龙飞舞”“如箭滑下”来描写他们的运动场景。这就启示我们,可以写冬奥运动员,也可以写普通冰雪运动爱好者。写作时要注意描写的是冰雪运动的场景。冰雪运动有滑冰、滑雪、冰壶等运动形式,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进行描写。可以描写一个人运动的场景,也可以描写很多人一起运动的场景。可以描写儿童运动的场景,也可以描写大人运动的场景。可以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来展现冰雪运动的特点和美感;也可以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从侧面来展现冰雪运动的场景。要有细节描写,如可细致地描写滑雪时人物的穿着,滑雪时的动作,滑雪时的环境等。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24.近日,《中国诗词大会》要开设中学生专场,旨在增强青年人读诗写诗的意愿。\n请你合理引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几句话,为这个读诗专场的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要求:主题鲜明,符合情境,语言流畅,150字左右。【答案】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引领了我们追寻爱情的脚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赋予我们创造未来的力量;“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照亮了我们追求理想的前程……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抒情类微写作题。题目要求为读诗专场的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旨在增强青年人读诗写诗的意愿。首先注意开场白的写法,要紧扣诵读活动的主题,围绕诵读诗词、倡导读诗写诗的主题展开话题;还要美化句子力求有文采,巧用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本题有明确的情境,作为主持人,设计开场白时要有一定情境导入意识,引领大家进入诗词的情境,感受诗词的魅力。这时就要合理、恰当地引用诗词文句,尤其要准确引用题目要求引用的诗句。注意语言流畅,句式整齐,有一定感染力。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5.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阐明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语言顺畅。不少于700字。【答案】例文:风中的余香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n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  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的余香?有那么多人感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他们迫切地想重建历史的辉煌,想发扬光大。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多的文化,它们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辉煌的交椅。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神家园的盆景,于无声中滋养与温润我们的感情。因为那些遗忘是必然的啊!那些传统的或是略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它们其实从未在我们身边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而会感觉到它们逝去的姿态。  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逝与留的辩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核也正缓缓显露它的精华。时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让我们看清一样事物它真正的价值。大西北的敦煌,曾经的飞天完整而清晰,但对雕画它的人,它只是壁画;如今的它虽已干涸百孔,却更能承担历史的厚重。真正的杰作,必是经过历史风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了一些,却更余留了真和美。  我们这个时代,是否想让后世回望的时候能找寻到如此一些不灭的精魂?那就让文学的泡沫,让市场的包装淡去些吧,它们,只会在风中逸散。  一直难忘的一次画展,是新兴的画家自办的,朋友看到一幅画问我,那究竟是传统画风还是后现代的?我看着那幅画,很温暖。  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风中的余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是两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深入挖掘,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可。无论是“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都很有话可说。关于“一起都会过去”,考生可以从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层次去写。为什么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事物是变化的,无论辉煌也好,失败也罢,最终都将会过去,所以要笑看成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用主观的努力变不利为有利,平和的心态可以让一切都变成过去。至于“一切都不会过去”,则可以更多的从反面来写,一位伟人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有的事情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应该忘记。 \n这个作文题非常有哲理,给考生很大的思考空间。考生写作时,需要涉及到两个角度,整体把握,这两个角度之间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如果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文章会显得比较单薄。此外,在写作时,可以把“一切”具体化,理性思考为什么会过去,什么不会过去。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素材,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因为这里的“会过去”和“不会过去”可以发散理解成多个内容。 立意:1.青春易逝,奋斗难忘。2.斯人已逝,精神长存。3.灾难可以过去,经验教训不能忘记。4.逝去的是形式,留下的是内涵。26.请以“想飞”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例文:想飞“哎!这么漂亮的小女孩居然是个哑巴,真是可惜了。”这句话已经是第五百回听到了,从出生到现在,所有遇见母亲的人都这样说。小时侯,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摇头,但却能从他们惋惜的眼神中看出些什么。妈妈曾对我说,我是一个无声的天使,无意中坠落人间,成了妈妈的孩子,但只要翅膀还在,我就还能飞翔。我,相信了。每天我都会到那一片青草地上,看小草随风舞动,看蝴蝶快乐地起舞,看鸟儿自由地飞翔。我发现,原来有翅膀能舞得这般美妙。于是,我央求妈妈送我去学舞蹈。我坚信,只有这样,我才能飞得和天一样高。曾经,从朝阳初升的早晨,到暮色苍茫的黄昏,每一天,我都驻扎在同一个地方——同一棵大树、同一个树枝的同一个点上,看着左边的小黄花一天天绽放,看着蜗牛一步步往上爬,看着那小小窗口后女孩们的舞蹈……我幻想着,何时我也能如此轻盈自由,不再受这无声的禁锢。所以我好想像这棵大树一样,拼命地往外伸展,摆脱这围栏的镣铐。终于,那间舞蹈教室里多了一个女孩!自那以后,月满星稀的深夜,那个窗口总是隐隐透出微光。对,那就是我。这是我的机会,一定要把握住。无声的世界里一直回响着这句话。无论怎样,我都要振翅飞翔,这样,我才能与我的梦想一同飞翔。每天,我都会很晚才离开,每一首曲子,我都会跳到腿脚发软,好似穿上了那双传说中的红舞鞋。我的世界不再无声,因为有无数的乐声在这里回荡、融合,慢慢渗透进血液中,给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带来音乐的激情与能量。“真想不到,这孩子有这样毅力。”终于,我听到了未曾有过的赞扬声。……冥冥中,我有种预感,我的梦想就要实现,我感到了难得的轻松,我的身体变得轻盈,似乎快要腾飞。起风了,我的翅膀展开了,我看到了天堂,看到了……\n我想,虽然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但我有一颗比任何人都要狂热的心,我要飞得和天一样高,这样我的未来才能看到希望。虽然无声,我却想拥有比任何人都更悦耳的生命,插上一双翅膀,在一个天清气朗的日子,振翅,飞翔。我知道,我会和天一样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式作文题。试题限定的标题“想飞”,也就是我们此次要写的写作主题。“想”,说明“飞”这件事情是主人公还不具备的技能,但他却又对此抱有期待和渴望实现的目标,所以会有一个“想要”的目标和具体内容。对“飞”的理解,需从多层面进行思考:可以是像鸟儿那样拥有翅膀在天上飞翔,也可以是抽象的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意思,或者是实现理想自在翱翔的样子。此外,试题中还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这说明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生活,提供支持“想飞”的那双翅膀。而“飞”的过程和“飞”上去之后的内容,就需要我们展开联想、想象了。试题要求我们写一篇记叙文。因此,我们需要着重刻画出“想飞”的主人公、“想飞”或“想象飞”的具体过程,以及是否完成了“想飞”等。这里的主人公,可以是写作者自己,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某个人物,甚至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虚构人物。我们在具体描写时,最好能够展现“想飞”与为“想飞”而努力的过程中,主人公得到的成长。如此,这篇文章的立意就深刻了。立意:1.想为自由而飞。2.想飞向神州十三号飞船。3.想飞向知识的彼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1:47:46 页数:22
价格:¥5 大小:69.47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