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市一六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北京市一六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2021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舞台,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以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征服了观众,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全剧采用时空交错的结构叙事,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历程的故事。青绿,是《千里江山图》最典型的视觉标识,也是全剧贯穿始终的意象,在剧中被设计为连接展卷人和王希孟的符号性角色。编导以“静”为出发点,以宋代绘画的内敛基调,设计了“静待”“险峰”“卧石”等造型动作。舞动起来的“青绿”们动作端雅沉静,气息下沉内敛,以一派淡泊之感传递出青绿色彩特有的冷静、空寂况味,队形变化起伏中又营造出高远、深远、平远兼具的视觉美。舞蹈设计化山为人,以人作山,是古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呈现。青绿色彩也是全剧舞美设计的重要元素。如篆刻人的服装为深沉的花青色,点缀朱砂红,与其动作稳健而具有顿挫感相匹配;织绢人从水色氤氯的画卷中徐徐走来,带着春天的气息,服装选用淡淡的艾绿。又如舞台布景,七个篇章的背景颜色从清淡过渡到浓重,逐渐形成青绿色彩,打造出“于缤纷浓色,见空寂之美”的境界。“远黛秀娥,只此青绿”,“青绿”这一中国传统色的大量运用,让人徜徉在淡泊、清雅、闲静的宋代美学意趣之中。《只此青绿》大获成功,是一种必然。(取材于刘淼、应杰、韩真、周莉亚等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全剧的主要内容是再现《千里江山图》宏大壮丽的景象。B.贯穿全剧的青绿意象是指女性舞者丰富的舞蹈造型动作。C.舞者们具有端雅沉静淡泊之美,传递出宋代美学的意趣。D.剧中服装、布景等一律采用青绿色彩,呈现缤纷浓色。材料二中华民族对青色认识和运用的历史悠久。青色是中国传统“五正色”之一,青瓷是富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工艺品,传统绘画艺术以“丹青”为名,山水田园诗中更随处可见青绿的光影。青色是民族审美心理的重要表现符号。\n为什么中华民族如此偏爱青色?生理基础对色彩的选择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研究证实,不同瞳孔颜色对辨色有明显影响,褐色、灰色、碧蓝色瞳孔辨别光谱中蓝-绿暗色端较为困难,而黑色瞳孔具有理想的调节外来光线的功能。生产方式对民族色彩审美起最终决定作用。中华民族最迟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采集和农耕的生产方式,生存环境中最主要的色彩便是青色,包括头顶的青天和身边的碧水,更有植物的绿色。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直接受到青色濡染,青色已经历史地积淀于民族意识中,因此才会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细腻体验和“池塘生春草”的欣喜情感,也才会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亲昵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和谐。在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中,青色更易激活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产生心有灵犀的体验,从而形成对青色的认同感、亲切感。民族文化传统也决定了色彩审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各家都从“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出发,倡导以虚静的主观态度对待万物,重视静坐凝心,妙悟万物之美、大道之真。现代研究证明:青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都比较适中,给人以明净、澄洁的感觉;人在青绿色的环境中,皮肤温度可降低1~2℃,心跳每分钟可减少4~8次,呼吸变缓,精神放松。主虚静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淡泊、克制、含蓄的民族性格,由此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与具有宁静内敛效应的青绿色异质同构,文化价值契合,情感体验相通。(取材于宋凤娣等的文章)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色被广泛运用说明它在中华民族审美心理中有重要地位。B.形成偏爱青色的色彩审美是由中华民族的生理优势决定的。C.大量山水田园诗的产生与农耕文明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相关。D.青绿色审美偏好与主虚静的文化传统相通,具有科学依据。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结合你的诗歌阅读积累,判断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我从“青青”的衣领颜色感受到读书人的清雅气质,体味到其中蕴含着的曹操对贤才的深切渴望。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从“青冥”想象到天空之青苍深远、明净澄洁,仿佛看到了李白想象中的神仙世界的广阔美好。C.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青崖”是青青的山崖,引发我对青绿山水的美好想象,让我读懂了李白失意后徜徉山水的愿望。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竹石》)——“青山”描绘出山的郁郁葱葱,让我感受到了与“池塘生春草”“青萝拂行衣”相同一致的情感体验。4.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只此青绿》“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n【答案】1.C2.B3.D4.《只此青绿》用舞蹈演绎了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让观众感受到宋代青绿山水杰作的独特风格和传统文化意蕴,比如“天人合一”意境、“可游可居”审美理想等。《只此青绿》以“青绿”意象贯穿全剧,青绿色的冷静空寂况味让观众领略到清雅闲静的宋代美学意趣。青色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重要表现符号,与“主虚静”文化传统、恬淡含蓄民族性格与审美心理等内在相通,观众对青色容易产生认同感、亲切感。【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A.“主要内容是再现《千里江山图》宏大壮丽的景象”错误,材料一的表述是“2021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舞台,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以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征服了观众,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由此可见主要是写《千里江山图》以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征服了观众,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B.“指女性舞者丰富的舞蹈造型动作”错误,材料一的表述是“青绿,是《千里江山图》最典型的视觉标识,也是全剧贯穿始终的意象,在剧中被设计为连接展卷人和王希孟的符号性角色”。D.“剧中服装、布景等一律采用青绿色彩”错误,材料一的表述是“青绿色彩也是全剧舞美设计的重要元素”“篆刻人的服装为深沉的花青色,点缀朱砂红”,可见,只是重要元素,并非一律采用青绿色彩,也有其他色彩点缀。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并进行推断的能力。B.依据材料三“生理基础对色彩的选择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生产方式对民族色彩审美起最终决定作用”“民族文化传统也决定了色彩审美”,可见生理优势只是有制约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和民族文化传统。故“由中华民族的生理优势决定”说法错误。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诗人把岩竹拟人化,是在突出岩竹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与“池塘生春草”“青萝拂行衣”的美好春光情感体验完全不同。故选D。【4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依据材料一“2021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舞台,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以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征服了观众,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只此青绿》用舞蹈演绎了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让观众感受到宋代青绿山水杰作的独特风格和传统文化意蕴,比如“天人合一”意境、“可游可居”审美理想等。依据材料一“青绿’这一中国传统色的大量运用,让人徜徉在淡泊、清雅、闲静的宋代美学意趣之中”,《只此青绿》以“青绿”意象贯穿全剧,青绿色的冷静空寂况味让观众领略到清雅闲静的宋代美学意趣。依据材料三“主虚静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淡泊、克制、含蓄的民族性格,由此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与具有宁静内敛效应的青绿色异质同构,文化价值契合,情感体验相通”,青色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重要表现符号,与“主虚静”文化传统、恬淡含蓄民族性格与审美心理等内在相通,观众对青色容易产生认同感、亲切感。二、课内基础知识5.下列对各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伐其功伐:自夸,炫耀B.女也不爽爽:差错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喜爱D.蒙故业,因遗策因:沿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C.句意: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爱,吝惜。故选C。6.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信而见疑是以见放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复之秦D.相与为一为天下笑者【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诚信却遭怀疑。见,介词,被。\n句意:因此被流放。见,介词,被。B.句意: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昧无知。以,连词,表目的。句意: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把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以,介词,把。C.句意:桑树叶子未落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又回到秦国。之,动词,到……去。D.句意:互相援助,成为一体。为,动词,成为。句意:被天下人耻笑。为,介词,被。故选A。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形容枯槁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C.明道德之广崇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A.句意: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B.句意: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C.句意: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道德”古今同义,均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D.句意:然而他们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从容”:古义,委婉得体;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故选C。8.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齐与楚从亲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C.士之耽兮,犹可说也D.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通假字的能力。A.句意: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从,”通“纵”,合纵。B.句意: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指”,通“旨”,意旨、旨趣。\nC.句意: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说”,通“脱”,解脱。D.句意:苏秦、杜赫这类人为他们出谋划策。无通假字。故选D9.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争宠而心害其能译文: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B.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译文:我不了解他也就算了,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C.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译文: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D.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译文: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B.句意应为: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不吾知其亦已兮”中的“吾”的意思是“我”。故选B。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司马迁将屈原、贾谊合写为《屈原贾生列传》,《屈原列传》节选自其中。本文夹叙夹议,是一篇富有特色的评传体人物传记。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诗歌305篇,最初称为《诗》,汉代儒者将其奉为经典,乃称《诗经》。其内容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另外,《诗经》的章与章之间句型重复,字面内容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的章法叫重章叠句。这种章法在《氓》中表现尤为突出。C.《离骚》是一首自叙性抒情长诗,它成功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全面表现出诗人的个性,深刻反映了诗人的崇高品格。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营造了一个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D.\n《致大海》是一首浪漫主义风格的政治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反抗沙皇暴政、反对封建专制、讴歌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内在情绪起伏跌宕,对现实和自我都有深刻的思考。作者普希金对俄国文学影响深远,既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开拓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B.“这种章法在《氓》中表现尤为突出”错误,《氓》中突出使用了比、兴的手法,“重章叠句”的手法并不突出。故选B。三、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文帝议佐百姓诏①刘恒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②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③、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注】①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专用文书。②末:末业,工商业。③二千石:官员的一级俸禄,这里指汉代郡守以上的官员。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刘启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①,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②、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注】①纂组:赤色丝带。②粢(cí)盛(chéng):古时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间者数年比不登登:登记B.有可以佐百姓者佐:帮助\nC.欲天下务农蚕务:从事D.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备:防备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B.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C.以口量地丞相以闻D.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博士议之B.佐百姓者C.饥寒并至D.不事官职14.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句是()A.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近来连续几年农作物欠收,又有水灾旱灾瘟疫疾病之灾,我非常担忧B.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要使强大的不要侵犯弱小的,人多的不要欺凌人少的;使老人能长寿而终其天年,小孩和孤儿们能顺利地成长。C.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官吏凭借贿赂成为市长,通过渔业掠夺百姓,侵害人民D.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县丞是县吏之长,执法徇私,像盗贼一样抢掠,很不应该15.面对粮荒问题,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应对措施分别是什么?请概括说明。【答案】11.A12.D13.A14.C15.(1)汉文帝广开言路,与百官商议对策。(2)汉景帝颁布诏令,督促郡守忠于职守,严格约束官吏。【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登:登记”解释错误。登:丰收。句意:近来连续几年作物欠收。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nA.与:介词,和、同;/助词,通“欤”,疑问语气。句意:一定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们讨论这个问题;/我想,我的政策有过失因而执政有过错吗?B.为:介词,给;/动词,是。句意:为的是给祭祀祖庙时提供谷物和祭服,为天下人民作个先导;/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C.以:介词,按照;/介词,把。句意:按照人口来算田地;/丞相把他们的情况报告我。D.其:都是祈使语气,一定。句意:一定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们讨论这个问题;/命令郡守们一定各自严格履行自己职责。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博士,古义,学官名;今义,学位名。句意:博士们讨论这个问题。B.百姓,对平民的通称。句意:帮助百姓的办法。C.饥寒,饥饿和寒冷。句意:饥寒同时出现。D.官职:官吏的职位。句意:对于不忠于职守。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货赂”,财物;“市”,交易;“渔夺”,侵夺。句意:官吏用财物作交易,掠夺百姓,侵害人民。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n“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可知,汉文帝广开言路,与百官商议对策。结合“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可知,汉景帝颁布诏令,督促郡守忠于职守,严格约束官吏。参考译文:文帝议佐百姓诏近来连续几年作物欠收,又有水灾旱灾和疾病成灾,我非常担忧啊。我愚而不明,不知道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我想,我的政策有过失因而执政有过错吗?是天道有不顺、地利或许没有得到、人事大都失去了和睦、鬼神被遗弃没有祭祀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养官的俸禄是不是太多了,没用的事是不是做得太多了?为什么民众的粮食会匮乏呢?计算(一下)田地没有更少,统计民众人口没有增加,按照人口来算田地,那比古人还有多余啊,但吃的东西非常不足的,它的根源在哪里呢?难道是百姓从事商业损害农业的地方很多,还是做酒浪费的谷子很多,禽畜吃掉的粮食很多吗?大大小小的道理,我没能明白它的主要原因。一定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们讨论这个问题,有可以帮助百姓的办法,用心大胆地广开思路,不要有所隐瞒!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在器物上雕镂花纹图形,是损害农业生产的事;编织精致华丽的丝带,是伤害女工的事。农业生产受到损害,就是饥饿的根源;女工受到伤害,就是受冻产生的根源。饥寒同时出现,而能不做坏事的人是很少的。我亲自耕种田地,皇后亲自种桑养蚕,为的是给祭祀祖庙时提供谷物和祭服,为天下人民作个先导。我不接受进献的物品,减少膳食,减少老百姓的徭役赋税,是要天下人民努力种田和养蚕,平时就有积蓄,用来防备灾害。要使强大的不要侵犯弱小的,人多的不要欺凌人少的;使老人能长寿而终其天年,小孩和孤儿们能顺利地成长。今年收成不好,人民的口粮很少,原因在哪里呢?是不是有些奸诈虚伪的人担任了官职,官吏用财物作交易,掠夺百姓,侵害人民。县丞,是县吏中的首领,他们借着执法的机会做坏事,助盗为盗,这样实在是失去了朝廷设置县丞的用意。命令郡守们一定各自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于不忠于职守、昏昧不明的郡守,丞相把他们的情况报告我,要请求治他们的罪。特把这道命令宣告天下,让大家明确知道我的意图。四、课外古诗理解与鉴赏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辛弃疾\n一丘壑。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寻思前事错。恼杀晨猿夜鹤。终须是、邓禹【1】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2】。长歌自深酌。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芗【3】喷薄。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入江海曾约。遇合。事难托。莫击磬门前,荷蒉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注释:【1】邓禹:东汉中兴名将,佐刘秀称帝,二十四岁即官拜大司徒。【2】黄阁:借指宰相官署。【3】芗:同“香”。16.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丘壑”两句,写词人占尽一丘一壑之景,意态风流。B.“脉脉”句用一“逗”字,写出了山泉灵动活泼的情态。C.“西风”一句,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败落的氛围。D.“遇合”一词,意为能遇到知人善任的伯乐,获得重用。17.本词结尾句说“进亦乐,退亦乐”,请概括说明词中辛弃疾有哪些“乐”。【答案】16.C17.①享受幽居美景,生活潇洒自在;②建功立业,实现政治抱负;③不以穷达为怀,不看重仕进。【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败落的氛围”分析错误。“西风黄菊”一句点明作词的时间,也营造出一种近似于当年陶渊明归隐的生活氛围。作者以“喷薄”写菊花香气,足见豪情。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①依据“一丘壑。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长歌自深酌。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芗喷薄”等内容可知,词人面对眼前的一山一水,有幸占断这里的山水风流。茅屋檐上,松树和桂树间都有云月相伴,山泉静静的流淌,在山脚间逗留玩耍。面对此景,词人自己饮酒大声放歌。看天空广阔,鸢鹰翱翔,深渊宁静,鱼儿跳跃。西风中黄菊和香草的香味四处飘逸。此时,词人独自享受这幽居美景,生活潇洒自在。\n②依据“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入江海曾约”等内容可知,词人认为功名终须是邓禹之辈的事情,穿着色彩斑斓的锦绣坐在丞相府之上。这里可以看出词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日将暮,佳人不知道在何处,令人惆怅。在入江河之前我们曾经有过约定。此处的“佳人”正是词人理想抱负的化身,足见词人对实现政治抱负的向往。③依据“仰天大笑冠簪落。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等内容可知,此时词人已经彻悟,仰天大笑冠簪脱落。说起人生中的困顿与显达,不需要怀疑迷茫,可见此时的词人已经不再以穷达为怀,同时也不看重仕进。五、古诗文默写18.请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____________,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____________。《屈原列传》(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离骚》(3)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离骚》(4)奋六世之余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过秦论》(5)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道难》(6)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7)杜甫在《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自疏濯淖污泥之中②.皭然泥而不滓者也③.虽九死其犹未悔④.长太息以掩涕兮⑤.振长策而御宇内⑥.吞二周而亡诸侯⑦.一夫当关⑧.万夫莫开⑨.但见悲鸟号古木⑩.雄飞雌从绕林间⑪.出师未捷身先死⑫.长使英雄泪满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濯淖、皭、滓、兮、御、侯、雌、捷、襟。六、文化经典阅读19.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材料三: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材料四:季康子②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注释:①莒(jǔ\n)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②季康子,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1)翻译划线句。道之以政:________(2)以上几则论语阐释哪些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试概括至少三个方面。【答案】(1)用政令来治理(引导)百姓。(2)(1)为政要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2)唯贤是举,远离小人;(3)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有长远的目光;(4)以身作则,重视身教。【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道之以政”中的“道”指“引导”或“治理”,“政”指“政令”。正常语序为:以政道之。句意:用政令来治理(引导)百姓。【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内容及观点主旨的能力。(1)材料一中,孔子的观点十分明确的:若是统治者以德和礼治国,就能得到百姓的认同和亲近,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也会提升不少;倘若利用刑罚和政令治理国家,虽然也能相安无事,但是民众对国家的感情却很淡,缺少相应的凝聚力。可见孔子主张礼制,反对刑罚,体现出了其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2)材料二中,孔子认为,为政者,尤其是君主,在选拔人才时应唯贤是举,远离小人,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标准,让老百姓真心顺服。孔子提出的这种治国思想,也为后世挑选官员确立了新的标准,即任人唯才与德。孔子在此处论政,其中心是用人的问题。(3)材料三中,孔子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管理者做事情应该有的心态:首先,做事情不要想到很快就能收到效果,不可急于求成;其次,做事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小利益,要有长远的目光。(4)材料四中,在孔子的眼中,为政者若想让百姓对自己恭敬、忠诚和勤勉,为政者必须把握三大要诀,并从自身做起。也就是说,若想让老百姓对你恭敬,你必须有可敬之处才行;若想让老百姓对你尽忠,你得先是忠孝之人才可;若是想让老百姓勤勉互助,你得先营造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才行。倘若做领导失职缺德,下面的人也会跟着做些坏事。正所谓,“上不正,下参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暫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n材料二:鲁哀公问道:“我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不正直的人之上,则百姓就服从了;如果把不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从。”材料三: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材料四: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七、散文阅读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深巷里的老墙①在婺源农村小住了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幅读不完的画。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植物学家考察物种的多样性,有一个方法叫“打方”,即在地上划定一个正方形,细数其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我就试着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素昧平生\n的花草。单听它们的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为“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绒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虆子,向前未识牡丹花。”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了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别具韵味。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⑧在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夯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它们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⑨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取材于梁衡的同名散文,有删改)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张作画的温床温床:底板\nB.一层一层地洇染洇染:浸湿并留下印记C.素昧平生的花草素昧平生:从来不认识D.犬牙交错的砖块犬牙交错:乱七八糟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③段写儿子“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是因为他敬畏岁月之笔技法高妙造诣精深。B.第④段中介绍了植物学“打方”的方法,是为了突出生长在墙体上的植物丰富多样。C.第⑤段“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用拟人手法写花草老墙搭配和谐,相得益彰。D.第⑥⑦段写读一面老墙的经历,与前文读墙的感悟进行对比,彰显了老墙明丽的美。22.第①段中说“这墙就是一幅读不完的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3.本文以两个问句作为结尾,请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答案】20.D21.D22.第一,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人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墙很多,墙上有大自然做的神妙的画卷。第二,岁月在墙上留下了很多的印记,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是生态墙,文化墙。第三,岁月是读不完的画卷,需要人们好好体悟和珍惜。23.第一,结尾这两个问句轻轻一问,有总结全文的作用,大自然和岁月在墙上留下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第二,含蓄地表达了主题。作者通过现场的观察和对过去历史的回忆,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文化的深深眷恋之情,并有对现代的反思。第三,文章还体现着作者对历史和现代的深刻思考,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和谁与我同的失落之感,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两个问句,发人深思。这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哲理美。【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D.“犬牙交错:乱七八糟”错,犬牙交错:错,交叉,错杂。比喻交界线很曲折,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选项解释为乱七八糟,贬义。结合“别具韵味”来看,应该用中性或者褒义,文中指参差不齐的样子。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n“彰显了老墙明丽的美”错误。由原文“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等句子可以看出,六七两段主要表达了老墙的岁月沧桑感。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这墙就是一幅读不完画”,这句话出现在首段。由前文“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可知,这句话首先指因为墙很多,所以“读不完”,是用了比喻修辞,把墙比喻成“画”,彰显了墙给人艺术感,“读”使用了移用修辞,读的应该是文字作品,这里用来表达墙给人的深刻启示,别有意味。由后文“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等句子,可见本句话的意思是岁月在墙上留下了很多的印记,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是生态墙,文化墙。文章最后两个问句“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可见,这里的墙又指岁月是读不完的画卷,需要人们好好体悟和珍惜。【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这两句“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处于文章结尾,承接前文的主要内容“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因此,从结构上看,有承接上文总结全文的作用,大自然和岁月在墙上留下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我们应该用心思考,保留有温度的墙,记住曾经的岁月。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墙自从有人类以来自始至终就陪伴着,给我们遮风挡雨,是我们得以安稳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我在墙的保护我我们可以享受快乐、温暖,拥有亲情和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可现实生活中,一些记忆美好的墙在陆续消失,与我们休戚与共的墙在生活中越来越难得一见了,这两句既有对自然和历史的思考,也有对现代文化的反思。表达主题比较含蓄,委婉提醒我们应该珍爱珍惜曾经的那些墙,留下它便是对岁月的留驻。\n从效果上看,使用反问句,启人深思,连续发问,增强力度强化感情,“密码”和“山水画”生动形象;使得文章充满了诗意美,具有一种哲理意蕴。墙是历史的见证者,大自然的杰作,思想深刻,启迪深厚,引发读者思考。八、写作24.微写作。请以“青春的风采”为主题,描写一个场景或者写一段抒情的文字。要求:语言生动,感情真挚。不少于160字。【答案】你看,新时代的青年们正将青春的风采展现在神州大地:他们有的身为人民海军一员,默默守卫蓝色海疆;有的是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长,风驰电掣中履职尽责;有的扎根农村当起第一书记,为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而不眠不休。征服星辰大海的航天员们,昼夜奋战在抗洪救灾第一线的中国军人们,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医护人员们,坚守岗位为市民出行保驾护航的交警们,奔走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外卖小哥们……一个个青年为创建青春之中国努力奋斗,燃烧自己的青春理想、青春活力,这正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延续。这样的青春才有价值!这样的青春才最有风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本次写作主题为“青春的风采”,所谓“风采”就是“面貌、格调”,“青春”限定了写作对象”必须是青年,“青春的风采”就应该是热血沸腾、理想高扬、奋斗不息、富有责任和担当精神的生活面貌和态度。考生如果选择描写一个场景,可以设置一个特定的场合,选取典型事件,通过具体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凸显青年身上或积极昂扬、敢打敢拼的精神,或勇敢担当、乐于奉献的品质,或坚强乐观、奋斗不息的品格;如果选择写一段抒情的文字,要歌颂青春,赞美轻松,但是抒情不能空洞,可以结合典型的“青春形象”展现“青春风采”。25.完成作文。灯塔是海岸、港口或河道用来指引船只方向的建筑物。最初,海上航行的人靠灯塔指引方向,后来,人们常用“灯塔”象征希望、智慧,比喻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人会因疲惫停下追寻的脚步,有人会因迷茫方向而怀疑求索的意义,但是总有一些人,能在人生的山重水复中,再次找到闪亮的灯塔。请以“灯塔”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性文章。要求:思想健康,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材料+命题作文题。\n材料首先由海上航行靠灯塔指引,引出灯塔的象征意义——希望、智慧,理想和目标。接着指出成长的道路上的三类人:因疲惫而停止追寻的人,因迷茫而怀疑求索意义的人,坚定不移地跟随灯塔指引的人。可见材料的主旨就是,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要以我们的理想和目标作为指引,即使历经千辛万苦,就算困难重重,永远都不要丧失希望,要做坚定不移地朝着我们的理想和目标前进的人。题目“灯塔”,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它的象征义。结合“但是总有一些人,能在人生的山重水复中,再次找到闪亮的灯塔”,可以写再次找到“灯塔”的艰难过程,那就是曾经因为障碍、困难、坎坷、失败、磨难等而看不见“灯塔”的亮光,但因为坚守而拨云见日,终于再见“灯塔”。看不见的时候,“灯塔”在心中,也就是说从未放弃对理想和目标的追求,“灯塔”的指引作用一直都在。文体是议论文,考生首先要确定“灯塔”在文中的象征义——希望或是理想、目标;然后自然转换成与象征义有关的话题,这样就好写了,但要注意点题的时候还是要点“灯塔”;要精心选材,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等,突出灯塔的指引作用和人物对理想的坚守。如对于五四青年来说,建立一个新中国就是他们的“灯塔”,在这个灯塔的指引下,无数革命青年前赴后继,为了这个“灯塔”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对于我们的国家来说,“中国梦”就是我们的“灯塔”,所有的中国人都在这个灯塔的指引下拼搏奋斗,开拓进取……立意:1.心中有灯塔,暗夜亦有光。2.众里寻“塔”千百度3.千岩万转,“塔”在前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1:49:06 页数:19
价格:¥5 大小:60.99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