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五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2021-2022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二语文试卷出题人:宋砚所审题人:付红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包括四道大题,23道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3.做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将原选涂答案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1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舞台,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以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征服了观众,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全剧采用时空交错的结构叙事,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历程的故事。青绿,是《千里江山图》最典型的视觉标识,也是全剧贯穿始终的意象,在剧中被设计为连接展卷人和王希孟的符号性角色。编导以“静”为出发点,以宋代绘画的内敛基调,设计了“静待”“险峰”“卧石”等造型动作。舞动起来的“青绿”们动作端雅沉静,气息下沉内敛,以一派淡泊之感传递出青绿色彩特有的冷静、空寂况味,队形变化起伏中又营造出高远、深远、平远兼具的视觉美。舞蹈设计化山为人,以人作山,是古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呈现。青绿色彩也是全剧舞美设计的重要元素。如篆刻人的服装为深沉的花青色,点缀朱砂红,与其动作稳健而具有顿挫感相匹配;织绢人从水色氤氲的画卷中徐徐走来,带着春天的气息,服装选用淡淡的艾绿。又如舞台布景,七个篇章的背景颜色从清淡过渡到浓重,逐渐形成青绿色彩,打造出“于缤纷浓色,见空寂之美”的境界。“远黛秀娥,只此青绿”,“青绿”这一中国传统色的大量运用,让人徜徉在淡泊、清雅、闲静的宋代美学意趣之中。《只此青绿》大获成功,是一种必然。(取材于刘森、应杰、韩真、周莉亚等的文章)\n材料二《千里江山图》卷是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是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在设色和笔法上,《千里江山图》继承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石青、石绿是主色调,主要用来敷染山头和山体;赭石、墨是次要颜色,用来皴染山脚和阴面。画卷颜色有丰富层次,远山及天空上部用淡青绿颜色蘸淡墨刷染而成,既拉开了与近、中景山峰在视觉空间上的距离,也衬托了近、中景山峰颜色明亮的程度。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历经千年而未衰,即使在幽暗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整幅画物象凝重庄严,层次感强,堂皇之气盎然,以明丽璀璨的青绿山水表达了国泰民安的美好希冀。在构图上,《千里江山图》采用散点透视法,大致分成六段,各段均以绵延的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贯通,形成了“景随步移”的艺术效果,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使用更使画面富有韵律感。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壮丽恢弘;山水间有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又有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的人物活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宋人郭熙《林泉高致》有言:“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此卷正给人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体现了宋人山水画的审美理想。(取材于马季戈、王中旭、林玮等的文章)材料三中华民族对青色认识和运用的历史悠久。青色是中国传统“五正色”之一,青瓷是富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工艺品,传统绘画艺术以“丹青”为名,山水田园诗中更随处可见青绿的光影。青色是民族审美心理的重要表现符号。为什么中华民族如此偏爱青色?生理基础对色彩选择有一定制约作用。研究证实,不同瞳孔颜色对其辨色有明显影响,褐色、灰色、碧蓝色瞳孔辨别光谱中蓝——绿暗色端较为困难,而黑色瞳孔具有理想的调节外来光线的功能。生产方式对民族色彩审美起最终决定作用。中华民族最迟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采集和农耕的生产方式,生存环境中最主要的色彩便是青色,包括头顶的青天和身边的碧水,更有植物的绿色。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直接受到青色濡染,青色已经历史地积淀于民族意识中。因此才会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细腻体验和“池塘生春草”的欣喜情感,也才会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亲昵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和谐。青色更易激活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使我们产生心有灵犀的体验,形成对青色的认同感、亲切感。\n民族文化传统也决定了色彩审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各家都从“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出发,倡导以虚静的主观态度对待万物,重视静坐凝心,妙悟万物之美、大道之真。现代研究证明:青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都比较适中,给人以明净、澄洁的感觉;人在青绿色的环境中,皮肤温度可降低1~2℃,心跳每分钟可减少4~8次,呼吸变缓,精神放松。主虚静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淡泊、克制、含蓄的民族性格,由此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与具有宁静内敛效应的青绿色异质同构,文化价值契合,情感体验相通。(取材于宋凤娣等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全剧的主要内容是再现《千里江山图》的壮丽景象。B.青绿意象是指剧中女性舞者们丰富的舞蹈造型动作。C.舞者具有端雅沉静淡泊之美,传递出宋代美学意趣。D.剧中服装、布景等均采用青绿色彩,呈现缤纷浓色。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千里江山图》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画作的青绿主色调是舞剧中青绿意象的创作基础。B.设色和笔法的灵活多样,赋予画作丰富的层次感。C.画作多种构图方式之美在舞剧中得到形象化表达。D.壮丽恢弘的山水传递出“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色被广泛运用说明它在中华民族审美心理中有重要地位。B.形成偏爱青色色彩审美是由中华民族的生理优势决定的。C.大量山水田园诗的产生与农耕文明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相关。D.青绿色审美偏好与主虚静的文化传统相通,具有科学依据。4.根据三则材料,结合你的学习积累,判断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从“青青”的衣领颜色感受到读书人的清雅气质,体味到其中蕴含着的曹操对贤才的深切渴望。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我从“青冥”想象到天空之青苍深远、明净澄洁,仿佛看到了李白想象中神仙世界的辉煌灿烂。C.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青崖”是青青的山崖,引发了我对青绿山水的美好想象,让我读懂了李白失意后徜徉山水的愿望。D.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青青写出荠麦青翠茂盛的景象,让我感受到与“池塘生春草”“青萝拂行衣”相通的情感体验。5.为什么说《只此青绿》“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D3.B4.D5.《只此青绿》用舞蹈演绎了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让观众感受到宋代青绿山水杰作的独特风格和传统文化意蕴,比如“天人合一”意境、“可游可居”审美理想等。《只此青绿》以“青绿”意象贯穿全剧,青绿色的冷静空寂况味让观众领略到清雅闲静的宋代美学意趣;\n青色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重要表现符号,与“主虚静”文化传统、恬淡含蓄民族性格与审美心理等内在相通,观众对青色容易产生认同感、亲切感。【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再现”错误,第一段说的是“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B.“丰富的舞蹈造型动作”错误,由第三段“舞动起来的‘青绿’们”可知,青绿意象是指剧中舞者。D.“剧中服装、布景等均采用青绿色彩”错误,倒数第二段说“点缀朱砂红”。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推断文章内容的能力。D.“壮丽恢弘的山水传递出‘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错误,材料二说的是“此卷正给人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是《千里江山图》画卷给人“可游可居”的感觉,而非“山水”。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以及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B.“生理优势决定”错误,材料三第三段说的是“生理基础对色彩选择有一定制约作用”,生理基础只是有“一定制约作用”,第四段说“生产方式对民族色彩审美起最终决定作用”,除此之外,第五段还提到“民族文化传统也决定了色彩审美”,选项以偏概全。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D.“让我感受到与‘池塘生春草’‘青萝拂行衣’相通的情感体验”错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里青翠茂盛的荠麦体现的是扬州遭受战乱后的荒废景象,“过春风十里”同“尽荠麦青青”对举,体现的是“黍离之悲”;而“池塘生春草”“青萝拂行衣”体现的生机勃勃,情感体验不同。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首先理解句子含义。“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是说《只此青绿》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意趣。然后到材料中筛选相关信息,并进行概括。\n由材料一第三段“以一派淡泊之感传递出青绿色彩特有的冷静、空寂况味,队形变化起伏中又营造出高远、深远、平远兼具的视觉美。舞蹈设计化山为人,以人作山,是古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呈现”和材料二“山水间有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又有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的人物活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给人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可知,《只此青绿》演绎的《千里江山图》让观众感受到作品中传递出的“天人合一”的意境以及“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由材料一第三段“青绿,是《千里江山图》最典型的视觉标识,也是全剧贯穿始终的意象,在剧中被设计为连接展卷人和王希孟的符号性角色”“以一派淡泊之感传递出青绿色彩特有的冷静、空寂况味”和最后一段“‘青绿’这一中国传统色的大量运用,让人徜徉在淡泊、清雅、闲静的宋代美学意趣之中”可知,《只此青绿》借助“青绿色”的空寂况味让观众领略到宋代美学清雅闲静的美学意趣。由材料三“青色是民族审美心理的重要表现符号”“青色更易激活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使我们产生心有灵犀的体验,形成对青色的认同感、亲切感”“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各家都……倡导以虚静的主观态度对待万物,重视静坐凝心,妙悟万物之美、大道之真”“主虚静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淡泊、克制、含蓄的民族性格,由此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与具有宁静内敛效应的青绿色异质同构,文化价值契合,情感体验相通”可知,《只此青绿》所用青色和“主虚静”的文化传统以及民族性格、审美心理内在相通,观众能够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放鸭莫言青草湖里鱼虾很多,水草繁茂。青草湖边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大双黄多,半个省都有名。有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放鸭人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春天里,湖边的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儿盛开,杏花儿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成双逐对的青蛙嘎嘎叫着。真是满湖春色,一片蛙鸣。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可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n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大伯,您是哪个村的——“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呢,姑娘?”“湖西王庄。”“老王呢?”“老了,退休了。”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个弯儿。“再见,大伯!”他们就这样认识了。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在湖上碰了面。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大伯,你们村有个叫李老壮的吗?”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姑娘的脸红了,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不会是随便问问吧?”老壮耷拉着眼皮说。“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难说。”“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游过。”老壮掉转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共了产”。那时,村子里主事的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主任,“共产”来的鸭子,被他和他的造反派战友们当夜宵吃得没剩几只了,老壮甭提有多心疼了。老实人爱生哑巴气,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一转眼春去夏,湖上又换了一番景色。荷田里荷花开了,湖里整日荡漾着清幽的香气。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人被浇成一只落汤鸡。暴雨过后,天空格外明净,湖上水草绿得发蓝,荷叶上、苇叶上,都挂着珍珠一样的水珠儿。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好鸭!”\n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没睡好觉呢!”“姑娘,你可是问巧了!”李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来吧?”“我来。”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放鸭姑娘“呷呷”地唤着,白鸭归了群。“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姓李,名老壮!”“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来,好像和姑娘斗气似地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喊着。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姑娘,真是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有删减)文本二巧合,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构思情节的一种手法,它是对生活偶然性的一种巧妙的运用。作家们精心构置事件的“巧合”,将生活中种种现象与人物的活动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生发,去碰撞,去展现生活的韵味和内涵,从而使文学作品有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艺术诱惑力。文学作品中构成巧合的因素有很多,它基本有以下几种类型:时间的巧合。构成巧合的情节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时间、人物、事件及诸种因素似乎不约而同地凑在一起。时机的巧合。有些事情,客观条件决定了它只能在这种情况下发生,而不可能在其他情况里出现。天气的巧合。天气其实也是环境因素的一个方面,有时它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起着不可小看、不可或缺的作用。\n地点的巧合。作品不仅可以运用时间因素的巧合,有时还可以运用空间因素让身处异地的人物走到一起。性格的巧合。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程,同样,人物性格也是情节发展的催化剂。而性格的巧合有时更能对情节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节选自葛乃宏《文学作品中的巧合技法例谈》)6.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放鸭姑娘之所以向李老壮打听他早年偷鸭子往事,因为她正和李老壮的儿子谈朋友,她想了解李老壮的家庭实际情况,也想证实她听说过的这些关于李老壮的往事。B.这篇小说写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的变化,选材典型,文笔犀利,语言诙谐幽默,带有莫言小说的典型特征。C.李老壮对姑娘提起自己的伤疤,感到很恼火,开始反感她。但后看到她为了找鸭子着急的样子,对她的看法又发生了改变。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简单的对话和肖像描写,含蓄地讲述了一个和鸭子有关的爱情故事,巧妙地表现了作品的内在意蕴。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插叙李老壮当年偷鸭,既塑造李老壮老实、憨直的性格,又衬托现在好政策以及人们幸福生活,也让文章情节更完整。B.姑娘询问游街的事,莫言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以李老壮简短的回答,“掉”“撵”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壮内心不痛快。C.姑娘得知和他在一起放鸭的大伯就是李老壮时,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姑娘内心的羞涩与紧张。D.小说写村主任的好吃懒做、假公济私,是为了在对比中烘托李老壮形象,表现青草湖农民在特殊时期的痛苦经历。8.分析文本一中划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9.阅读文本二,分析莫言在文本一中设置了哪些类型的巧合,并分析作用。【答案】6.B7.C8.①画面明净,景色清新给人以美感受,烘托了李老壮美好的心灵世界。②暴雨冲散了鸭群,为后文李老壮见到十几只白鸭,为姑娘找鸭的情节做铺垫。③照应文章开头景物的描写,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9.①时间的巧合。文中李老壮和放鸭姑娘在清湖边第一次相遇,并且双方互不相识,这一巧合的相遇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n②时机的巧合。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放鸭姑娘询问李老壮的情况,手脚不太干净,被抓住过,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街,而被询问的正式李老壮本人。另外放鸭姑娘口中敬仰亲近的并有着自由恋爱关系的技术员李苇林又是李老壮的儿子。使情节陡生波澜,推动情节发展,也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③天气的巧合。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而恰巧此时放鸭姑娘没有在,为李老壮把放鸭姑娘的白鸭赶到自己家做了铺垫,推动故事发展。④地点的巧合。文中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一同在青草湖放鸭,而此时李老壮认识的西庄老王因事又没来。为后文故事展开做铺垫,也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B.“文笔犀利,语言诙谐幽默”不当。文章文笔并不犀利,语言朴实、淳朴。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姑娘内心的羞涩与紧张”错误。由原文“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可知,表现出的是姑娘内心的吃惊和羞愧。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结合句子“荷田里荷花开了,湖里整日荡漾着清幽的香气”可知,荷花开了,湖里荡漾着清幽的香气,画面明净,景色清新给人以美的感受。清新明亮的景色,自然烘托的是人物的愉悦心情,烘托了李老壮美好的心灵世界。结合句子“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可知,此处写乌云密布,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结合下文“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可知,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暴雨冲散了鸭群,为后文李老壮见到十几只白鸭,为姑娘找鸭的情节做铺垫。结合“春天里,湖边的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儿盛开,杏花儿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可知,文章开头也进行了景物描写,此处的景物描写照应文章开头景物的描写,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n结合文本二“时间的巧合。构成巧合的情节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时间、人物、事件及诸种因素似乎不约而同地凑在一起”可知,时间的巧合。结合“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大伯,您是哪个村的——’可知,姑娘问大伯是哪个村的,可见文中李老壮和放鸭姑娘在清湖边第一次相遇,并且双方互不相识,这一巧合的相遇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结合文本二“时机的巧合。有些事情,客观条件决定了它只能在这种情况下发生,而不可能在其他情况里出现”可知,时机的巧合。结合“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在湖上碰了面。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大伯,你们村有个叫李老壮的吗?’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和“‘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难说。’‘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游过。’老壮掉转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可知,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放鸭姑娘询问李老壮的情况,手脚不太干净,被抓住过,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街;结合“‘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姓李,名老壮!’‘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来,好像和姑娘斗气似地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可知,被询问的正式李老壮本人,并且姑娘口中敬仰亲近的并有着自由恋爱关系的技术员李苇林又是李老壮的儿子。使情节陡生波澜,推动情节发展,也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结合文本二“天气的巧合。天气其实也是环境因素的一个方面,有时它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起着不可小看、不可或缺的作用”可知,天气的巧合。结合“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人被浇成一只落汤鸡”可知,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结合“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可知,暴风雨把鸭群冲散了,暴雨过后,放鸭姑娘没有在,李老壮就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可见为李老壮把放鸭姑娘的白鸭赶到自己家做了铺垫,推动故事发展。结合文本二“地点的巧合。作品不仅可以运用时间因素的巧合,有时还可以运用空间因素让身处异地的人物走到一起”可知,地点的巧合。结合“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成双逐对的青蛙嘎嘎叫着。真是满湖春色,一片蛙鸣。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可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可知,老壮在青草湖放鸭,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可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可见文中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一同在青草湖放鸭,而此时李老壮认识的西庄老王因事又没来。为后文故事展开做铺垫,也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n(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夫毁誉是非不可定矣。以汉高之略而陈平之谋,毁之则疏,誉之则亲。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知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所听必悖矣。何以知其然耶?《吕氏春秋》云:邾①之故,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之君曰:“不若以组。”邾君曰:“善!”下令,令官为甲必以组。公息忌因令其家皆为组。人有伤之者曰:“公息忌所以欲用组者,其家为甲裳多以组也。”邾君不悦,于是乎止,无以组。邾君有所尤也。邾之故为甲以组而便也,公息忌虽多为组何伤?以组不便,公息忌虽无以为组亦何益?为组与不为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也。凡听言不可不察。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尽啜之。文侯曰:“乐羊以我故,食其子之肉。”堵师赞曰:“其子且食之,其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事之情一也,所以观者异耳。从城上视牛如羊,视羊如豚,所居高也。窥面于盘水则圆,于杯则亏,面形不变,其故有所圆有所亏者,所自窥之异也。今吾虽欲正身而待物,庸讵知世之所自窥我者乎?是知天下是非无所定也。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今吾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是非者,孰是孰非哉?夫忘家殉国,则以为“不怀其亲,安能爱君?”卫公子开方、吴起、乐羊三人是也。若私其亲,则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则忘其身”。穰苴杀庄贾是也。故《传》曰:“欲加之罪,能无辞乎?”审是非者,则事情得也。(节选自《反经·忠疑》)【注】①邾,古国名。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夫毁誉是非不可定矣积毁销骨B.多有所尤,所听必悖矣并行不悖C.乐羊罢中山善罢罢休D.审是非者,则事情得也审时度势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公息忌因令其家皆为组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B.公息忌所以欲用组者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公息忌虽多为组何伤?传其事以为官戒D.于杯则亏,面形不变州司临门,急于星火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息忌建议用丝带连缀铠甲,邾君听说他家以前是这么做的后,就下令禁止了。\nB.乐羊为魏国而放弃私情,魏文侯先对其赞赏,听了别人的话后,又怀疑他残忍。C.在盘子和杯子里放水看面影,脸形未变而面影不同,原因是所用的工具有差别。D.作者在文章结尾举很多例子,意在说明受命为国,忘记小家的人,不应被责备。1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②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答案】10.C11.B12.A13.(1)当魏尚被用法律制裁时,(他)便成为罪人;当(魏尚)被法外施恩时,(他)又成了功臣。(2)世上的人(都各有自己的是非标准),符合自己标准的就认为是对的,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就认为是不对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毁”,毁谤。前句句意:毁谤和赞誉,肯定与否定,不可能有一个固定标准。后句句意:不断的毁谤能使人毁灭。B.“悖”,违背。前句句意:判断多有失误,结论必然违背常理。后句句意:同时进行而互相不违背。C.“罢”,灭掉。前句句意:乐羊灭掉中山国后。“罢”,停止、了结。后句句意:轻易地了结。D.“审”,审察。前句句意:要判断是与非,看看上面的这些事例就全明白了。后句句意:研究时机,估量形势。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因”,因此。前句句意:公息忌因此下令让自己家人都去织丝带。“因”,凭借。后句句意:然后依凭华山当作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B.“所以”,……的原因。前句句意:公息忌建议用丝带的原因。“所以”,……的原因。后句句意:派遣将领把守关口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的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发生。C.“为”,动词,编织。前句句意:公息忌家即使编织再多丝带又有什么妨碍呢?“为”,动词,作为。后句句意: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D.“于”,引出对象。前句句意:拿一杯水当镜子照自己的脸,看到的脸可能就是不完整的。“于”,比。后句句意: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故选B。\n【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邾君听说他家以前是这么做的后”错误。由原文“下令,令官为甲必以组。公息忌因令其家皆为组。人有伤之者曰:‘公息忌所以欲用组者,其家为甲裳多以组也。’邾君不悦,于是乎止,无以组”可知,公息忌是在邾君下令用丝带连缀铠甲之后,才让自己的家人都去织丝带的,而不是公息忌的家人以前就织丝带。这时候有人就在邾君面前毁谤他,邾君才下令停止用丝带连缀铠甲。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绳之以法”,状语后置,“绳”,制裁;“为罪”,治罪;“为功”,成为功臣。(2)“是其所是”,第一个“是”,意动,认为……对;“非其所非”,第一个“非”,意动,认为……不对。参考译文:毁谤和赞誉,肯定与否定,不可能有一个固定标准。以汉高祖刘邦那样雄才大略,汉丞相陈平那样足智多谋,当有人毁谤陈平时,汉高祖就疏远了陈平;而当有人赞誉陈平时,汉高祖则又(重新)亲近了陈平。以汉文帝那样的英明,魏尚那样的忠诚,当魏尚被绳之以法时,(他)便成为罪人;当(魏尚)被法外施恩时,(他)又成了功臣。由此可知,听别人汇报情况,往往会判断失误;判断多有失误,结论必然违背常理。怎么能明白这一道理呢?《吕氏春秋》中说:邾国的习俗,制作铠甲,使用丝帛连缀。公息忌对邾国国君说:“不如改用丝带连缀。”国君说:“好!”于是下令,制作铠甲必须使用丝带连缀。公息忌因此下令让自己家人都去织丝带。有人在国君面前中伤他说:“公息忌之所以建议用丝带,是因为他家编织丝带。”邾国国君听了很不高兴,于是就下令禁止,不再用丝带连缀铠甲。邾国国君的判断是有错误的。如果邾国过去制作铠甲用丝带连缀很方便,公息忌家即使编织再多丝带又有什么妨碍呢?如果邾国用丝带制作铠甲不方便,公息忌家即使不编织丝带又有什么好处呢?公息忌家编织丝带还是不编织丝带,都不足以妨碍对公息忌所提出的建议的评价。所以凡是听别人的话,不能不仔细思考辨别。乐羊被任命为魏国大将,率军攻打中山国。而他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君把他儿子煮了做成羹汤送给乐羊,乐羊一口气把羹汤全喝光了。魏文侯(知道后)说:“乐羊为了我的缘故,吃自己儿子的肉。”堵师赞却说:“连自己儿子都吃的人,又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乐羊灭掉中山国后,魏文侯虽然奖赏了他,却(从此)怀疑他心肠残忍。\n事情是一样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的看法。从城上往城下看,往往把牛看成是羊,把羊看成是猪。这是由于所站的太高的缘故。在盘子里放上水,看自己的面影,面部就是圆形完整的;拿一杯水当镜子照自己的脸,看到的脸可能就是不完整的。脸形并没有变化,但照出来有时圆,有时又不完整的缘故,是照的工具不同。如今,我想要端正自身来接人待物,可怎么能知道世上的人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待我的呢?由此可知,天下的是与非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标准。世上的人都各有自己的是非标准,符合自己标准的就认为是对的,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就认为是不对的。如今我想要选择正确的一面来立身行事,摒弃错误的一面,可是不知道世人的是非标准和我的是非标准,到底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如果忘记小家而不惜一切为国家,那么就会被认为“不能关心自己的亲人,还怎么能爱国君呢?”卫国的公子开方、吴起和乐羊这三个人都有这种经历。假如不愿离开亲人,那么又会有人说“大将从接受任命那天起,就应该忘记自己的亲人;从到军中担负指挥责任那一天起,就该忘记自己的父母;从拿起鼓槌,敲响战鼓那一天起,就要舍生忘死投入战斗”。司马穰苴就是以这个理由杀掉庄贾的。所以《左传》称:“如果想要治罪,还怕找不到合适的罪名吗?”要判断是与非,看看上面的这些事例就全明白了。14.阅读下列《论语》中的语录,回答问题。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③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④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⑤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1)在古文阅读中,结合语境,合理推断很关键。语录③中“富之”意思是“使百姓富足”,“教之”意思是“使百姓受到教化”,由此可推断加点的“庶”的意思是______;语录④中“二”意思是“收十分之二的税”,由此可推断加点“彻”的意思是______。(2)以上五则内容包含了孔子的哪些为民思想?请分条概括。【答案】(1)①.人口众多②.收十分之一的税(2)①以仁德之心爱民;②用减轻赋税富民;③仁德礼教民。【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n①由后文“富之”“教之”可知是让人民的富裕,对人民的教育,“之”指代百姓;先秦生产力落后,所以人口的多寡与当时的经济相关,使人民富,对人民进行教育,前提都是要有足够多的人民,所以在这里推之“庶”的意思是“人口众多”。②“二”是十分之二的税,“二,吾犹不足”意思是:哀公认为十分之二的税尚且还不足够。可知有若说的“彻”表更少的比例,所以“彻”译作“十分之一的税”。【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由“为政以德”“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可知,孔子主张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不能用杀戮来治理;好好治国,百姓也就会好起来。概括为:以仁德之心爱民。由“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可知,孔子认为遭了饥荒,用度不足的情况要减少赋税,百姓富足,君主就不会不足呢,百姓不足,君主就会不足。概括为:用减轻赋税富民由“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孔子主张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概括为:仁德礼教民的思想主张。参考译文:①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②季康子向孔子问政事,说:“假如杀掉坏人,以此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怎么想到用杀戮的方法呢?您要是好好治国,百姓也就会好起来。君子的品如风,小人的品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③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子。孔子说:“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说:“人口已经是如此众多了,又该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裕了,还该怎么做?”孔子说:“教育他们。”④鲁哀公问有若说:“今年遭了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彻法,收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收十分之二的税,我还不足,怎能实行十分之一的税法呢?”有若说:“百姓富足,君主怎么会不足呢?百姓不足,君主跟谁去取得富足呢?”⑤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n木兰花慢·彭城怀古元·萨都刺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①荒,画眉人远②,燕子楼③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注释】①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②画眉人:西汉张敞替妾子画眉,喻夫妻感情好。③燕子楼:唐张愔爱妾关盼盼在张愔去世后独居燕子楼,历十余年不嫁。扬州慢·淮左名都宋·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5.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徐州”即彭城,“淮左名都”即“扬州”,两首词首句皆扣题而起,和柳永的《望海潮》首句有同样的效果。B.萨词上阕“想”以下几句刻画了项羽由盛到衰的转变;姜词上阕“自”以下几句描绘了金兵入侵后扬州的衰败。C.“画眉人远,燕子楼空”和“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都以爱情故事为典故,暗示历史风流终为陈迹。D.萨词中“人生百年如寄”表明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姜词以疑问句结尾,自然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16.下列对两首词中所表现的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萨词中写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而今昔日繁盛的汉家陵阙也是秋风瑟瑟,禾黍满眼,表达了对英雄盛世不在、历史沧桑变幻的慨叹。B.萨都刺写了一些有关徐州的典故,吊古伤今,感慨人生,大有英雄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乱山川的情调。初一略看,好似低沉颓唐,实际上他的感情很激烈深沉。C.\n姜词中扬州城呈现的荠麦青青的景象皆因朝廷抵抗不力,金兵入侵所致,作者对发动掠夺战争的金兵及南宋王朝投降政策有所谴责。D.姜词中写曾经繁华的扬州长街,如今满眼尽是青青荠麦,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如今扬州城凋残破败的痛心,而小序中的“黍离”之悲是专指有昔盛今衰的感慨。【答案】15.C16.D【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都以爱情故事为典故”错误。“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化用杜牧诗句,这一句并不是以爱情故事为典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D.“专指有昔盛今衰的感慨”错误,小序中的“黍离”之悲不光感慨扬州昔盛今衰,还有感时伤世的情绪。词中一方面表达了对如今扬州城凋残破败的痛心,同时有对南宋王朝投降政策的所谴责。故选D。(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9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氓》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写男主人公“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诗歌前文对男主人公变化埋下伏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离骚(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的心迹。(3)《客至》中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姜夔《扬州慢》词序中“寒水自碧”一句与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5)《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增添浪漫气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将子无怒②.秋以为期③.怨灵修之浩荡兮④.终不察夫民心⑤.肯与邻翁相对饮⑥.隔篱呼取尽余杯⑦.映阶碧草自春色⑧.地崩山摧壮士死⑨.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解析】\n【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浩荡”“篱”“摧”“栈”“钩”。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来自上海戏剧学院京剧表演专业的5位“00后”女生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为“上戏416女团”。她们通过发布短视频普及京剧唱演片段、各种唱腔等京剧知识。在传统文化当中,京剧可谓___________。并且京剧、昆曲等传统艺术的理解和接受门槛都比较高,___________更面临很高的专业难度。当京剧、昆曲都开始走红的时候,在其他另外的领域,传统文化的复兴深深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早已蔚为壮观。当然,传统文化的复兴不会___________。正如有人指出,在线上,“上戏416女团”点击量超千万,但在线下,京剧的观众数量依然相对较少。尤其对年轻人来说,从接触、好奇、看热闹到理解和接受,再到欣赏和热爱传统文化,都需要一个___________的过程。作为国粹,京剧的魅力直观地表现为艺术审美。()“人生大舞台,舞台小社会。”戏迷们往往一边看戏,一边回味人生、感受社会、体悟哲理。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独树一帜叹为观止一蹴而就按部就班B.别具一格登堂入室一挥而就循序渐进C.别具一格叹为观止一挥而就按部就班D.独树一帜登堂入室一蹴而就循序渐进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演员粉墨登场后,再往深的层面探讨,京剧还蕴含着深刻的传统价值观。服饰、化装、唱念做打,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B.往深的层面探讨,京剧还蕴含着深刻的传统价值观。当演员粉墨登场后,服饰、化装、唱念做打,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C.当演员粉墨登场后,服饰、化装、唱念做打,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再往深的层面探讨,京剧还蕴含着深刻的传统价值观。D.演员粉墨登场,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服饰、化装、唱念做打,再往深的层面探讨,京剧还蕴含着深刻的传统价值观。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n当京剧、昆曲都开始走红的时候,在其他另外的领域,传统文化的复兴深深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早已蔚为壮观。B.当京剧、昆曲都开始走红的时候,在其他领域,传统文化的复兴早已深深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蔚为壮观。C.当京剧、昆曲都开始走红的时候,在其他另外的领域,传统文化的复兴早已蔚为壮观,而且深深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D.当京剧、昆曲都开始走红的时候,在其他领域,传统文化的复兴早已蔚为壮观,并且深深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答案】18.D19.C20.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独树一帜”,比喻创造出独特的风格、主张,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另有一种独特风格。此处是说京剧在传统文化中自成一家,应使用“独树一帜”。第二处,“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境界。“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结合“京剧、昆曲等传统艺术的理解和接受门槛都比较高……更面临很高的专业难度”可知,此处是说京剧要达到更高境界存在的难度,应使用“登堂入室”。第三处,“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此处是说传统文化的复兴,应使用“一蹴而就”。第四处,“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按部就班”,遵循一定的程序。此处修饰“过程”,应使用“循序渐进”。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从选项内容来看,选项是说京剧的两大魅力,一是“美的享受”,这是外在直观的,二是京剧蕴含的传统价值观,这是深层的。由语境来看,前面说“京剧的魅力直观地表现为艺术审美”,紧随其后应是谈直观的艺术审美,即选项中演员登场后“服饰、化装、唱念做打”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后面说“一边回味人生、感受社会、体悟哲理”,这是深层的传统价值观,所以“传统价值观”应放在后面,这就排除AB。“服饰、化装、唱念做打”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原因,所以应放在“美的享受”前面,排除D。故选C。【20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画线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在其他另外的领域”重复赘余,“其他”和“另外”重复,删除“另外”;第二处,“深深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早已蔚为壮观”语序不当,应该改为“早已蔚为壮观,并且深深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只有D修改正确。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冰壶赛场上,常听到运动员发出“哈哈哈”“我我我”的喊叫,而跟随冰壶行进的运动员则拿着冰刷疯狂摩擦冰面。①?究其原因,都是为了克敌制胜。负责“尖叫”的队员一般为担任四垒的队长或投壶队员,他们通过喊叫向擦冰队友发出是否“摩擦”的指令。②;“我我我”意为“停止擦冰”。比赛前,制冰师要拿着类似花洒的工具在平滑冰面上均匀喷洒水珠,这些水珠在冰面遇冷凝结成冰点儿,以增大冰面与冰壶的摩擦。擦冰运动员可以通过冰刷快速摩擦,融化掉赛道上的冰点儿,从而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减小冰壶与冰道的摩擦力,使冰壶运行速度更快;同时,通过擦冰融化冰点儿,可以影响冰壶行进方向,最终使冰壶抵达指定位置。看似简单的“摩擦”,却需要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指挥者、投壶者、擦冰者共同努力下,才能最终实现战术目标,因此,③。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根据上述材料第二段的内容,从三种逻辑关系中任选两种,概括出冰壶比赛的两条经验。每条不超过40字。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答案】21.①为什么要“尖叫”与“摩擦”②“哈哈哈”意为“快速擦冰”③队员间必须配合默契22.示例:因果关系:因为融化掉赛道上的冰点儿形成水膜可使冰壶运行速度更快,所以需要“摩擦”。转折关系:“摩擦”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却需要冰壶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条件关系:赛场上,只有指挥者、投壶者、擦冰者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冰壶比赛的胜利。【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n第一处,从前文可看出冰壶运动员有两种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一是“发出‘哈哈哈’‘我我我’的喊叫”,二是“拿着冰刷疯狂摩擦冰面”,而该空后文说“究其原因,都是为了克敌制胜”可见,此处要表达的疑问是为什么要做这两种举动,可概括为“为什么要‘尖叫’与‘摩擦’”。第二处,根据前文“通过喊叫向擦冰队友发出是否‘摩擦’的指令”可知,这两种喊叫都是指令;而从后文“‘我我我’意为‘停止擦冰’”可推测,“哈哈哈”与之含义相反,即要快速擦冰,故可填写为“意为‘快速擦冰’”。第三处,从前文“在指挥者、投壶者、擦冰者共同努力下,才能最终实现战术目标”可见,结论是队员必须配合默契,才能取得成功。故可填写“队员间必须配合默契”。【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一条经验是“擦冰运动员可以通过冰刷快速摩擦,融化掉赛道上的冰点儿,从而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减小冰壶与冰道的摩擦力,使冰壶运行速度更快”,从“通过……从而……”可知,这里可以提取出因果关系,即因为“融化掉赛道上的冰点儿形成的水膜使冰壶运行速度更快”,所以需要“冰刷快速摩擦”。根据字数要求,酌情删减字词即可。第二条经验是“看似简单的‘摩擦’,却需要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根据“却”可知,此处为转折关系,可压缩为“‘摩擦’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却需要冰壶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第三条经验是“在指挥者、投壶者、擦冰者共同努力下,才能最终实现战术目标”,根据“才能”可知,此处为条件关系,可压缩为“赛场上,只有指挥者、投壶者、擦冰者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冰壶比赛的胜利”。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与“崇高”是交融的。2500多年前,伟大思想家孔子发出感叹:“尽美矣,又尽善也。”意思是说,真正的美不仅在于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更在于能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巍峨的山川、精湛的艺术,乃至高尚的人格无不体现这种交融与共生。上述材料给人以启示。请整体把握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感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n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在命题形式上跟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卷I卷大体一致,既有材料的引导,也有引导语的限制,给考生留下了较大的思维及写作的空间。试题设计聚焦学科素养,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及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是一则哲理性的观点。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与“崇高”相互交融。第二句话,引用孔子的名言“尽美矣,又尽善也。印证以上观点,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对这句名言做了阐释。真正的美不仅在于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更在于能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界定出“美”的两个层次:一、带给人感官上的愉悦;二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第三句话则是给了阐释这种交融与共生关系的三个角度。一是从外在感官的角度来考察“美”与“崇高”的交融关系,巍峨的山川(崇高)带来的壮美,强健的体魄(崇高)带来的阳刚之美;二是从艺术的角度:精湛的艺术(比如豪放词、宏大的交响乐)带来的心灵的震撼;三是从道德的角度,家国情怀等带来的内在的深层次的人格美。写作引导语对学生写作进行了提示与限制。“上述材料给人以启示,请整体把握材料写一篇文章”说明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一定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及含义来审题立意,不能脱离开“美”与“崇高”两者关系来立意,一定要写出你对“美”与“崇高”两者关系的哲理性思考,要有一定的深度。“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提示写作者要以青年的视角,结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使命看待两者之间的交融与共生。要谈到对这个关系的正确认识带给青年个人及国家的影响,树立一种正确的审美取向及价值观。常规写作要求部分,确定了材料的限制及常规的写作要求。要求选好角度,引导学生考虑立意时哪些角度是好的角度。比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外表的漂亮固然是美的,崇高的人格才更能衬托美。这无疑是最好的角度。谈巍峨的山川(崇高)带来的壮美、强健的体魄(崇高)带来的阳刚之美、精湛的艺术(比如豪放词、宏大的交响乐)带来的心灵的震撼也是合适的角度。但如果谈这些角度时,不能结合青年学生的成长来谈,就不能上一档文。立意:1.育人格之美,担时代使命。2.外表固重要,道德美更甚。3.尽善才是至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2:13:00 页数:22
价格:¥5 大小:64.25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