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

2/26

剩余2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履至尊而制六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3)《老子·六十四章》告诫人们,事情常在接近成功时功亏一篑,即“__________”;因而提出建议,必须“__________”,才能避免失败。【1题答案】【答案】①.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②.贾谊③.举类迩而见义远④.常于几成而败之⑤.慎终如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笞”“迩”“如”。2.近期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上海抗疫,下列标语不适合悬挂在援沪物资车辆上的一项是()A.“鄂”来守“沪”,同心相助。(湖北)B.“皖”手同行,共克时艰。(安徽)C.“豫”沪同在,何曾两乡。(河南)D.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四川)【2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语意思的能力。D.“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意思是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四川跟上海不属于“异域”,都在中国,同享一片山川,不适合悬挂在四川援沪物资车辆上。故选D。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_____。_____。_____。_____。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于由于生育而少于由于婚姻,所说是血缘也无妨。①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②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③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④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A.①④③②B.②③④①C.①②④③D.④③①②【3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首先看“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的“这”指代的内容,②③④是讲“血缘”和“亲属”的概念,故“这”只能是指上文讲述的现象,故①在最前面;④承接①讲“血缘”的含义,③承接④讲“亲属关系”,最后把“血缘关系”与“亲属关系”进行比较,所以②在③后。故正确的顺序为:①④③②。故选A。二、阅读理解(70分),(一)(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材料一;①小说由叙述和聚焦两部分组成。叙述与聚焦,是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叙述是“讲”,聚焦是“看”。叙述出自叙述者,聚焦或者出自叙述者,或者出自小说中的人物。叙述与聚焦,既相矛盾又相依存,当然主要是依存关系。②《在乡下》是美国作家梅森的代表作:(A)他们现在住在一家“假日酒店”里,就在高速公路对面。(B)他们离华盛顿只有一百英里,这里的山脉长而蓝,像画一样。(C)萨曼莎把婆婆和艾米特留在电视机跟前,她自己坐在游泳泡边,观看车流——一条无止尽的河:度假的家庭、打探市场的推销员,流浪的怪人,拉着货物的卡车。(D)她处身其间,位于这巨大的能量的正中心——柴油卡车的噪杂声浪之中。③上面引文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是萨曼莎的聚焦,□、□部分是叙述者的叙述。二者相互依存,既简洁又顺畅。④然而,这仅是叙述与人物聚焦的一般关系,来自人物的聚焦不仅可以提供呈现式场景,而且可以作为故事的节点推进故事的萌蘖与发展。⑤例如《红楼梦》第三回描写林黛玉进荣国府的情节。由于是第一次踏进荣国府,黛玉自然小心翼翼,少用嘴巴多用眼睛与耳朵,从到荣国府始,至晓间歇息止,“见”字用了九处,“听”字用了三次,在黛玉的聚焦中出现了大量人物,每一次聚焦都将故事向前推进,而每一次人物的出场,都为后面故事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最后是宝玉出场,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撞击出惊诧的火花与喜剧般的莹莹泪光。⑥当然,我们也可以有另一种推断,这些人物聚焦是否是叙述者的一种姿态呢?⑦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以黛玉为例,《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初次见到凤姐时的情景: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姊妹不同,彩绣辉煌,忧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⑧根据《红楼梦》内部编年,黛玉初进荣国府时只有六岁,尚处于儿童时代,一个六岁的儿童怎么会辨认那么繁缛的服饰与质地呢?黛玉的所见,她的聚焦发生了偏离。作为聚焦者,黛玉是准确的,但聚焦对象是不准确的——不可能出于六岁儿童,这就使人怀疑黛玉的背后站着另外的聚焦者,这个背后的聚焦者当然也是叙述者。⑨这就触及到叙述者与聚焦者的根本区别。在前者是讲,将后者的聚焦用话语传达出来,这样,总是聚焦在前而叙述在后,讲的人永远落后于看的人,因为讲的人在后,必然可以对聚焦者的感知进行总结与解析,这种解析可以是简捷的,也可以是繁复的,可以是模糊的,也可以是清晰的,既可以高于聚集者,也可以低于聚集者,十分繁缛复杂。为了制造现场感,叙述者有时要对当时的聚焦者保持模拟的姿态。比如,成年人讲述未成年人所看到的东西,大人是叙述者,儿童是聚焦者。这类叙述与聚焦的矛盾几乎存在于一切虚构性叙事作品之中。而且有时候,艺术水准越是高超的作品,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是凸显。⑩这其中的原因,从根本上看,依然是叙述者与聚焦者,讲与看的矛盾,聚焦在先,叙述在后,这一现象,可以称为“滞后叙述”。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不少作者采取模拟策略,这个策略多见于儿童文学的作品之中。然而,对绝大多数的叙事作品而言,这个矛盾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人物聚焦,归根结底是一种叙述策略,而且往往由于滞后叙述,反而使文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文本的世界更加丰饶多姿。⑪在作者的笔端,叙述者是作者在文本中创作的第一个人物,而文本中的其他人物不过是叙述者的衍生物,通过叙述者的讲述而依次出现,这就是说,人物聚焦的实质依然是叙述者的聚焦。(选自《从文本到叙事》)材料二:①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②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选自《红楼梦》)4.联系上下文,填入材料一第③节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A.AB;CDB.CD;ABC.BC;ADD.AD;BC,5.材料一第⑤⑦节都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对其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⑤节承接上文,结合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具体地阐释了人物聚焦的作用。B.第⑤节以此证明人物聚焦可以推进故事的发展,可为作品行文埋下更多伏笔。C.第⑦节又以黛玉进贾府的情节为例,可更好地揭示人物聚焦与叙述者的关系。D.两处例证前呼后应,把读者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入,并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6.依据材料一能够做出推断的一项是()A.“聚焦”是“看”,但除了视觉,还包含着其它感知与思索。B.人物的聚焦其实质也是叙述者的聚焦,因而也是作者的聚焦。C.只有采用“滞后叙述”策略,才能造就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D.为了避免叙述与聚焦的矛盾,可以只有聚焦者,没有叙述者。7.根据材料一第⑨节,下列小说片段中属于叙述者高于聚焦者的一项是()A.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B.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变形记》)C.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百合花》)D.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但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别的。“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哦,香雪》)8.运用材料一画线句的观点,从叙述策略角度分析材料二的精彩之处。【4~8题答案】【答案】4.D5.B6.A7.C8.(1)材料二第①段采用人物聚焦的方式,通过刘姥姥的“看”生动塑造了刘姥姥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农妇的形象;(2,)材料二第①段则采取了叙述者与聚焦者重合的方式,貌似通过刘姥姥的聚焦在描写,实际是叙述者的叙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贾府的富贵,能够使“文本的世界更加丰饶多姿”;也展现了凤姐外貌的美丽和身份地位之高,以及她的养尊处优及威势,这样描写“使文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理解何为“叙述”,何为“聚焦”。材料一第一段说“叙述是‘讲’,聚焦是‘看’。叙述出自叙述者,聚焦或者出自叙述者,或者出自小说中的人物”。然后分析ABCD,分出哪些是“萨曼莎的聚焦”,哪些是“叙述者的叙述”。(A)交代萨曼莎一家住处,这是作者的“讲”,属于“叙述”;(B)“这里的山脉长而蓝,像画一样”是萨曼莎的“看”,属于“聚焦”;(C)“观看车流——一条无止尽的河:度假的家庭、打探市场的推销员,流浪的怪人,拉着货物的卡车”,这些都是萨曼莎看到的,属于出自小说人物的“看”,是“聚焦”;(D)此句是叙述者交代她所处的环境,属于“讲”,是“叙述”。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B.“可为作品行文埋下更多伏笔”无中生有。原文第④段说“来自人物的聚焦不仅可以提供呈现式场景,而且可以作为故事的节点推进故事的萌蘖与发展”,第⑤段林黛玉进贾府的例子正是为了证明这句话,人物聚焦没有“为作品行文埋下更多伏笔”的作用。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依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结合“由于是第一次踏进荣国府,黛玉自然小心翼翼,少用嘴巴多用眼睛与耳朵,从到荣国府始,至晚间歇息止,‘见’字用了九处,‘听’字用了三次”,可见此项正确;B.,“因而也是作者的聚焦”错。材料一最后一段说“在作者的笔端,叙述者是作者在文本中创作的第一个人物”,可见“叙述者”并不是“作者”;C.“只有……才能”错,原文“因为人物聚焦,归根结底是一种叙述策略,而且往往由于滞后叙述,反而使文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文本的世界更加丰饶多姿”,但不能就此把“滞后叙述”当做创作出优秀作品充要条件;D.“可以只有聚焦者,没有叙述者”错,原文说“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不少作者采取模拟策略”“对绝大多数的叙事作品而言,这个矛盾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人物聚焦,归根结底是一种叙述策略,而且往往由于滞后叙述,反而使文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文本的世界更加丰饶多姿”,可见这个矛盾并不需要特别关注和解决;而且“人物聚焦的实质依然是叙述者的聚焦”。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高于聚集者”,是指叙述者对聚焦者的感知进行总结与解析,得到的信息比聚焦者多。C.“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属于叙述者的“讲”,“发生了兴趣”是人的心理变化,这是深层次的东西,高于聚焦者的“看”。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探究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一画线句的观点是:因为人物聚焦,归根结底是一种叙述策略,而且往往由于滞后叙述,反而使文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文本的世界更加丰饶多姿。此句有两个要点,一是人物聚焦是一种叙述策略,二是这种策略会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文本世界更加多彩。然后看材料二中哪些是“滞后叙述”,有何作用。材料二第①段中对刘姥姥的描写主要采取的是人物聚焦的方式,比如描写“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这段刘姥姥对自鸣钟的疑惑就很切合人物的身份,毕竟她是一个从乡下来的农妇,没见过什么世面,自然不认得自鸣钟。而材料二第②段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对凤姐的这段描写,“锁子锦靠背”“金心绿闪缎大坐缛”,“紫貂昭君套”“攒珠勒子”“红桃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这些贾府内的装饰以及凤姐的穿着打扮,貌似通过刘姥姥的聚焦在描写,实际是叙述者的叙述。刘姥姥是个贫穷的农妇,为了打秋风而第一次进入贵族府邸,对那里的环境与服饰,虽然看到,却未必说得出是什么名堂。这里的叙述,虽然以刘姥姥聚焦的形式出现,但实质仍旧是叙述者的叙述。这就是作者采取的一种叙述策略。再看这种策略好处:一是通过刘姥姥的眼睛看贾府的环境和人物,“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这些细致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贾府的富贵,能够使“文本的世界更加丰饶多姿”;其次对于凤姐的穿着打扮的描写“凤姐儿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红桃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可以看出其外貌的美丽和身份地位之高;通过“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的姿态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她的养尊处优及威势,这样描写“使文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二)(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路过一场雨秦悦舟①天气预报从手机短信里弹出提示,今晚会下雨。于是外婆傍晚便早早把衣服收进里屋,我支着胳膊看外婆包饺子,随时准备着回应她的呼唤。②“轰隆隆——”雷声送达闪电,乌鸦也归巢,在雨夜依偎。③“外婆,你们那时候有饺子吃吗?”我问她。④她停下来,认真想了想说:“饺子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平常只有面疙瘩汤。”⑤“我不喜欢面疙瘩汤,没味道,还是饺子好吃。”我伸手去接她的盘子,见她注视着我,那目光像穿过了雾。我知道,她是想到了她的小女儿,我的妈妈,外婆一生清贫,走过最远的路是隔壁镇的集市。她把岁月都给了三个儿女,自己一头扎进名为吃苦耐劳的河,可那时贫瘠的土地漠视了人民的温饱,即便是外婆也难为无米之炊。于是承诺、谎言都满载着希望,却一次又一次地化作了泡沫。⑥“你妈妈也不喜欢面疙瘩,怎么都不肯吃,一直跟我闹,半夜饿了就躲起来哭。我没有别的法子,只能哄她骗地,最后再骂她,现在想啊,囡囡,你和你妈妈真像。”,⑦“但是我们现在有饺子吃了,而且你也不会骂我嘛。”我到窗边的柜子上找出开水瓶,给她倒热水洗手。⑧“你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外婆感叹地说着,好像想起陈酿的记忆。⑨在这有些焦灼地等待中,院外忽然有了光亮,我看着妈妈向我走来,突然想起之前看到过的一张她的照片,被外婆保存地很好,只因岁月,边角有些泛黄:她也是这样走着,短头发长靴子,抿着嘴弯着眉。背后是工厂的铁门,她那时厌恶和想要逃离的地方。⑩小时候妈妈给我读《包身工》,总是会在最后一段放慢声音:“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我呆愣的双眼里凝固着害怕,也倒映出她的泪水,像永不干涸的湖。那些日子暗无天光,只有机器的轰鸣声连日不绝,女工们像提线木偶,机械地分装、填空、上库,白手套,不防尘的面具,和她们的睑一样染上蜡黄。因为是小城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很多人把女儿送来这里做工。教育只属于家里的男孩,做工、嫁人,生子,短短六个字就是她们的一生,刚到工厂时,妈妈像看见面疙瘩汤一样不断哭闹,外婆也像儿时那样哄骗打骂,这是属于她们的阴晴圆缺。我的妈妈,在经历了一年徒劳的抗争后终于明白,她不是依偎于巢的燕,而是注定要搏击长空的鹰。燕有巢即安然,而鹰只向往外面的天空,于是她下定决心,买了人生的第一张火车票,在三十年前顶着飘摇的风雨,逃离了这座她生活了十八年的小城。⑪妈妈仍然留有遗憾的是,家乡的女工们大多早早地嫁人,在小城的浸润中变得市侩而尖利,短暂的共事岁月无法改变她们之间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鸿沟。“如果当时我们一起反抗,是不是大家都会变得更好?”而我总是抓着她的肩膀,看着她温柔的眼睛告诉她:“我不知道她们会不会后悔,但是我知道你一定不会后悔。”⑫后来的日子,小城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于是抛弃了已经江河日下的工厂,再也没有令人厌恶的空气和像笑面虎一样的人,而外婆一直住在现在这座老宅里,邻居换了一波又一波,她总是对他们提到自己的小女儿,比起两个儿子,囡囡更让她骄傲。⑬“你有很想家很想家的时候吗?”记得我曾问过她。⑭“有。有一次我到老街去买布料,被一辆车撞到了,虽然没什么大问题,但车来的一瞬间和我跌坐在地上的时候,就特别想。”她轻描淡写,我惊心动魄。⑮“你想的哪是家,估计只是外婆。”我靠她近了些,牵起她的手。⑯,“你外婆对我来说就是家啦……当时也是真的任性,说走就走了,十年不跟家里联系,就留了封信。不过有你舅舅们在家,我觉得我走了也没什么问题。”这种时候,思念就爬到她的心里,盖住最早反抗无果时的记忆,只剩下愧疚。⑰“妈妈,你真的很勇敢,外婆不会怪你的,你们都很爱对方。”⑱多年前下在火车站的那场瓢泼大雨,冲走了稚嫩,也带来了风雨过后更多的决心和勇气。妈妈仿佛永远有着精力和热忱,我很爱她,在我心里,她就是一场三四月的春雨,新燕筑巢,嫩柳抽芽,对我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⑲我对着她喊:“妈妈,你错过了今天晚上的雨!”⑳她疑惑地问:“我来的路上好像没下雨呀?”㉑我抬头看天,黑夜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云层被弯月点亮了一角,在星星的陪伴下更显缱绻,我们仅仅路过了这一场雨,而人生多风波,变幻莫测。雨过天晴也好,朗月疏星也好,总会有适合翱翔的天气,和永远可以依靠的港湾。9.第⑩段画线句情感深沉,令人动容,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加以赏析。10.文中多次写到“雨”,赏析“雨”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11.班刊中有“亲情”和“成长”两个专栏,你认为这篇文章更应该编入哪个专栏?请说明理由。1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长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材料二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的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它终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另一方面,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本文第⑥段中描写了母亲和外婆的矛盾。请综合运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全文,阐释这种矛盾的成因。【9~12题答案】【答案】9.(1)“凝固”一词凸显母亲朗诵这段话时给我带来的震撼程度之深,侧面凸显母亲对书中的“包工头”和现实中的工厂的痛恨;(2)用比喻和夸张,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长时间被工厂压榨的痛苦的深重。10.①线索。当年的母亲在大雨中离家远行,外出打拼,而今我们又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等候母亲归来。②“雨”象征人生的风波,引出风波必将过去;大部分的“雨”我们仅仅是路过,而人生最终的归宿是生命中珍贵的情感,还象征了母亲对我润物无声的精神引领。③凸显母亲不畏风雨,敢于拼博的精神。11.我认为应编入“亲情”专栏。文章虽然写到了母亲敢于走出舒适圈奋斗拼博的过程,但最终母亲表达了当年对抗外婆,且将外婆留在老家的行为表达了愧疚之意,逐渐认识到亲情是人生最重要的归宿,本文的内容与主题都围绕“亲情”展开,因而更应归入“亲情”专栏。我认为应编入“成长”专栏,文章主要内容是写了母亲年轻时总是更多地考虑自己事业与梦想,然后一路成长后认识到亲情的重要,这是生活教会母亲的感悟,尤其是在她又为人母,不舍得我离开自己的身边后,方才体会当外婆当年的落寞,因而,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悟最为动人,更应归入“成长”专栏。12.材料一的观点是,传统社会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社会,稳定拒绝流动。外婆一生清贫,走过最远的路是隔壁镇的集市。正是这种基于一直不变的乡土社会的生命经验,让外婆习惯于这种“生于斯、长于斯”的稳定,因而让她觉得安排女儿进工厂,就是最好的安排。材料二的观点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生活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就会有人去探寻新的方法。母亲看到了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合理,反叛意识不断增强。她不仅仅满足于有了一份工作而实现温饱的追求,而要走出家乡,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实现自我的价值,因而与母亲产生矛盾。矛盾的成因是:传统社会正在逐渐走向现代的社会的必然表现。【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我呆愣的双眼里凝固着害怕”中的“凝固”一词凸显母亲朗诵这段话时给我带来的震撼程度之深,表现了作者的害怕之情,以孩童的视角,体察母亲的情绪,侧面凸显母亲对书中的“包工头”和现实中的工厂的痛恨,同时也表现了母亲工厂如包身工般非人的生活。“像永不干涸的湖”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妈妈的泪水比作永不干涸的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工厂生活带给她的深重苦难。【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形象和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1)线索,串联故事的关键情节。依据原文18段“多年前下在火车站的那场瓢泼大雨,冲走了稚嫩,也带来了风雨过后更多的决心和勇气”可知,当年的母亲在大雨中离家远行,外出打拼;再依据原文第1段“天气预报从手机短信里弹出提示,今晚会下雨”和第8段“‘你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外婆感叹地说着,好像想起陈酿的记忆”可知,我和外婆又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等候母亲归来,贯穿了全文,使思路更清晰,结构更完整。(2)“雨”又有很强的象征意蕴,喻指人生的风波。依据原文21段“我们仅仅路过了这一场雨,而人生多风波,变幻莫测。雨过天晴也好,朗月疏星也好,总会有适合翱翔的天气,和永远可以依靠的港湾”可知,风波必将过去,大部分的“雨”我们仅仅是路过,而人生最终的归宿是生命中珍贵的情感;依据原文18段“妈妈仿佛永远有着精力和热忱,我很爱她,在我心里,她就是一场三四月的春雨,新燕筑巢,嫩柳抽芽,对我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可知,还象征了母亲对我润物无声的精神引领,人生需要奋斗拼博,勇于走出舒适圈,又不能丢失珍贵的亲情与家的归宿。③凸显母亲不畏风雨,敢于拼博的精神。依据原文18段“多年前下在火车站的那场瓢泼大雨,冲走了稚嫩,也带来了风雨过后更多的决心和勇气”可知,母亲不畏生活中的“风雨”,走出了自己想要的一条路,歌颂了母亲的勇敢和坚强。【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我认为应编入“亲情”专栏。主题上,本文主要写外婆和妈妈的亲情,虽然妈妈逃离家庭,逃离小城,敢于走出舒适圈奋斗拼博的过程,但还是非常想念外婆,且将外婆留在老家的行为表达了愧疚之意,外婆也以妈妈为骄傲。情节上,本文都是围绕亲情展开的,从开头我与外婆的温馨画面,到谈起母亲的过往,最后母亲和外婆互相理解,散发着浓浓的亲情。因而更应归入“亲情”专栏。,我认为应编入“成长”专栏,文章虽然写到了母亲经历在外拼搏后,最终意识到亲情的重要,但这正是母亲一路成长后获得的体验,年轻时总是更多地考虑自己事业与梦想,去外边打拼,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认识到亲情的重要,这是生活教会母亲的感悟,感悟到人生需要奋斗拼博,勇于走出舒适圈,又不能丢失珍贵的亲情与家的归宿。因而,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悟最为动人,更应归入“成长”专栏。【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依据材料一“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可知,本材料的观点是:传统社会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社会,血缘是稳定的力量,稳定拒绝流动。再结合原文第5段“外婆一生清贫,走过最远的路是隔壁镇的集市”和“教育只属于家里的男孩,做工、嫁人,生子,短短六个字就是她们的一生,刚到工厂时”可知,外婆一生清贫,走过最远的路是隔壁镇的集市,可以说对于外婆一生来说,她的生活是稳定的,是不流动的,所以外婆把母亲安排在了具有稳定性质的工厂上班。依据材料二“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的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它终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可知,本材料的观点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生活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就会有人去探寻新的方法。再结合原文第10段“我的妈妈,在经历了一年徒劳的抗争后终于明白,她不是依偎于巢的燕,而是注定要搏击长空的鹰。燕有巢即安然,而鹰只向往外面的天空,于是她下定决心,买了人生的第一张火车票,在三十年前顶着飘摇的风雨,逃离了这座她生活了十八年的小城”可知,母亲对于当时一成不变的生活感到了厌倦,看不到希望,于是她进行了命运的抗争,去外边打拼,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因而与母亲产生矛盾。矛盾的成因是“稳定的传统社会”正在逐渐走向“自由现代的社会”的表现,是社会变化的产物,也是必然的结果。(三)(共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拟咏怀(其三)庾信①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不言班定远②,应为万里侯。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③。倡家遭强娉,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注释】①庾信,南朝梁元帝时,庾信出使西魏被扣留。梁亡后,在西魏、北周为官,官到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本诗作于梁亡后。②不言:不料。班定远:班超出使西域,曾被封为定远侯。③辽水、陇头:古时辽水属于燕地,陇头属于秦地。【助读材料】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庾信《哀江南赋序》13.以下作品集不适合收录本诗的一项()A.《古诗菁华》B.《南北朝诗歌选》C.《格律诗精选》D.《汉魏六朝诗文赋》14.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四句概述生平,以自我否定来自谦。B.五六两句对仗工整,用类比表达思乡情。C.七八两句互文见义,借助他人叙写际遇。D.九十两句卒章显志,含蓄深沉余味悠长。15.参考注释与助读材料,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抒发的复杂情感。【13~15题答案】【答案】13.C14.B15.①诗的前四句抒发了自己仕途多难的思想。②诗的五六句表达了作者强烈地思乡之情。③诗的七八句抒了作者对漂流异乡的羁旅之苦。④诗的九十句说自己才智已尽,年岁已老,抚今思昔,空自悲伤。【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知识的掌握能力。,C.本诗作者庾信为南北朝时期诗人,此诗是一首古体诗,不属于格律诗,格律诗应是近体诗,包含律诗和绝句。所以不可能选入《格律诗精选》。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以自我否定来自谦”理解错误,这里主要写自己既不通礼制,又不懂兵谋,带兵、出使,皆非所长,这是一个事实描述;言外之意是说今天弄到羁留长安的结局乃是个人的不幸、历史的误会。C.“七八两句互文见义”分析有误,互文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这两句是说自己羁留长安就象妓女被强聘、质子被扣留一样,并非心甘情愿。这里以喻自己流落异地他乡。D.“九十两句卒章显志”分析错误。诗的最后两句,开怀露袒,直率之至,说自己才智已尽,年岁已老,抚今思昔,空自悲伤。直抒胸臆,甚为真切,颇为动人。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阅读诗歌以及参考注释与助读材料可知,这首诗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开篇四句,诗人以率真的态度写了自己既不通礼制,又不懂兵谋,以及带兵、出使均非所长的情况。言外之意是说今天弄到羁留长安的结局乃是个人的不幸、历史的误会。自己既没有作使臣应酬于敌国庙堂的办法,也没有带兵打仗的谋略,自己身居长安,又并不是像班超那样由于立功西域而封侯于万里之外。接着诗人用两句工整的对仗句,明写燕客思念辽水,秦人瞻望秦州,暗写自己思念家乡之情。诗人身为南朝的士族,羁留长安之后,阀阅观念更为浓厚,虽然在北朝“特蒙恩礼”,但他一直不忘故国旧家。这里所抒发的乡关之思,正是他因国破家亡、感伤身世的情感之流露,是仕途不得志的反映。“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两句,是说自己羁留长安就象妓女被强聘、质子被扣留一样,并非心甘情愿。最后两句,开怀露袒,直率之至,说自己才智已尽,年岁已老,抚今思昔,空自悲伤。诗人以“鬓秋”喻年岁已老,十分形象生动。,全诗十句,开篇四句叙述自己才学情况,前两句是径言直说,后两句反用班超出使西域的典故,推出了自己是羁留长安的亡国之臣的新意,增强了诗的悲哀的氛围,耐人寻思,含蕴深厚。“燕客”等四句,运用的是比兴手法,以燕客秦人思念家乡、娼妓质子强被聘留,以喻自己流落异地他乡,抒发了自己仕途多难、思念旧国故乡,不甘蛰居长安的思想,写得含蓄婉转,意味深长。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甚为真切,颇为动人。(四)(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①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②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颎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因平尉迟迥。③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④上尝问颎以取陈之策,颎曰:“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土热,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御守,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及陈平,晋王①欲纳陈主宠姬张丽华。颎曰:“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取丽华。”乃命斩之。王甚不悦。⑤炀帝即位,拜为太常。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帝不悦。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下诏诛之。⑥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选自《隋书·列传第六》)注释:①晋王,即后来即位的炀帝杨广。,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朝臣莫与为比()(2)进引贞良()17.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略涉书史A.夺取B.简略C.大致D.全部18.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又习兵事A.习染B.习惯C.学习D.通晓19.为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A.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B.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C.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D.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20.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21.文章第⑥段说“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请结合第④段内容对此加以分析。22.后世记载唐太宗读完《高颎传》之后评论说:“联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隋时安危,系其存殁。炀帝无道,枉见诛夷。”请结合上文史实,概括唐太宗总结了哪些历史经验教训?【16~22题答案】【答案】16.①.相比②.引荐17.C18.D19.A20.高颎时常坐在朝堂北边的一棵槐树下办公处理政务,那棵树不在行列之内,主事的要砍掉它,皇帝特别指示不要砍,用它昭告后人。高颎被看重到这种程度。,21.(1)上取陈之策,可知其有文韬武略;(2)劝晋王不能娶陈主宠姬张丽华,可知其明达事务。22.(1)君主要爱惜人才、重用人才;(2)君主要善纳忠言;(3)君主要有容人之量,对贤臣不能挟私报复。【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比:相比。句意:朝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2)引:引荐。句意:引荐忠贞贤良的人才。【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略:大略、大致。句意:读了一些史书。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习:通晓、熟习。句意:并且熟习军事。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高颎接受指令立即出发,派人代为辞别母亲,说忠孝不能两全,便感慨叹息着上了路。“受命”与“便发”是紧密相连的两个动作,中间不易断开,“颎受命便发”是主谓句,其后断开,排除BC;“辞母”是动宾短语,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听事”,处理政务;“不依行列”,不在行列之内;“特命”,特别指示;“示”,给……看,昭示;“见重”,被看重。【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意思是,高颎在文武两方面都有大才,又明达世务。结合“上尝问颎以取陈之策”“声言掩袭”“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上取陈之策,利用南北地域差异,采取扰乱敌人,让对方疲劳的战术;可知其有文韬武略。结合“及陈平,晋王欲纳陈主宠姬张丽华”,高颎认为“今平陈国,不宜取丽华”,可知其明达事务。【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可知,君主要爱惜人才、重用人才;结合“晋王欲纳陈主宠姬张丽华”“今平陈国,不宜取丽华”“乃命斩之。王甚不悦”“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帝不悦”可知,君主要善于纳谏;结合“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下诏诛之”可知,君主要有容人之量,对贤臣不能挟私报复。参考译文:高颎字昭玄,自称是渤海蓓人。父亲高宾,背弃北齐归顺北周,北周大司马独孤信召他做了幕僚,赐他独孤姓氏。高颎少年时聪明敏捷,很有度量胸襟,读了一些史书,特别擅长辞令。,高祖主持朝政,早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便想延揽入丞相府。高颎领会旨意十分高兴地说:“愿意接受驱使。即使事业不能成功,我也不怕灭族之灾。”于是任丞相府司录。尉迟迥起兵叛乱,派遣自己的儿子尉迟惇步骑兵八万,进驻武陟。高祖见诸将没有统一指挥,便命令崔仲方前去监军,崔仲方以父亲在山东为由推辞。高颎便主动请求出行,很合高祖的心意,于是派遣高颎。高颎接受指令立即出发,派人代为辞别母亲,说忠孝不能两全,便感慨叹息着上了路。到军中,在沁水上架桥,贼军在上游放下点着火的小船,高颎预先制作土狗(水中障碍,前锐后广,前高后低,状如坐狗的土墩)以抵御火船。渡过沁水后烧掉桥与叛军背水一战,大败叛军,于是平定了尉迟迥。高祖接受周的禅让,高颎拜受尚书仆射,兼任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高颎时常坐在朝堂北边的一棵槐树下办公处理政务,那棵树不在行列之内,主事的要砍掉它,皇帝特别指示不要砍,用它昭告后人。高颎被看重到这种程度。高祖曾经问高颎攻取陈的策略,高颎说:“长江以北土地寒凉,田地收获较晚,长江以南土地温热,水田早熟。等到他们收获的时候,稍微征调士兵马匹,扬言偷袭。他们一定集聚兵士防卫守护,这样就会耽误农时。等到他们聚集了士兵,我们就解散军队,像这样几次,贼人以为是常态。之后再聚集兵马,他们一定不再相信,犹豫不决的时候,我们的军队就渡水,登陆作战,士兵的士气大增。”等到陈被平定,晋王想娶陈后主的宠妾陈丽华。高颎说:“周武王灭掉殷商,杀死妲己。如今平定陈国,不应该迎娶陈丽华。”于是命人斩杀了陈丽华。晋王很是不高兴。隋炀帝即位,高颎任太常令。当时有诏会集周、齐旧时候的乐人以及天下散乐。高颎上奏道:“这些音乐早已失传,现在如果征集,恐怕那些没有见识的人们会弃本逐末,互相传授学习这些东西。”皇帝不高兴。还对观王杨雄说:“近来朝廷太没有规矩了。”有人把这些言论上奏皇帝,皇帝认为是诽谤中伤朝政,于是下诏处死高颎。高颎在文武两方面都有大才,又明达世务。自从被寄以重任之后,竭诚尽忠,引荐忠贞贤良的人才,把天下大事当作自己的责任。朝野一致推重佩服,没有不好的议论。朝廷到太平盛世,都是高颎的功劳,议论的人认为他是隋朝真正的宰相。(五)(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芥堂记(清)廖燕,①康熙二十有一年七月日,家弟佛民于其居之北隅面南筑室成,额曰芥堂,嘱予记之。②予思予韶为古扬州地,昔人谓中州清淑之气,磅礴而郁积,于是焉穷。然韶居粤上流,实开五岭风气之先。于是焉穷者,亦于是焉始。【甲】故其地多读书积学之士,而书堂园馆,亦因之而众焉。当其盛时,城郭内外,井烟互覆,咿唔弦歌之声相闻。南郊水西之地,别业多至数十百间,皆因丘壑自然之胜。而邑西南三里,名绿匪山房者,亭沼竹树,周遮蓊郁,尤称胜迹。予曾讲业其地,彬彬然可谓极盛矣哉。追后鼎革,继经楚逆之变,由是昔号为名胜者,今皆荡为丘墟矣。数年来,求灯火片地,了不可得。而画粥断齑之士,至寄迹破刹败院间,亦其时然也。【乙】③兹堂幽僻轩敞,旁多馀地,可池可野,予亦得饮读其中,意欣然乐之。□盛衰,则物莫不有兴废,其效已见于前矣,然岂无有不可废者存耶?周孔之道德,班马韩欧之文章,穷天地,亘古今,行之远而弥彰,历之久而愈炽,盖不与凡物为类者,又安有或废之足虑哉!【丙】呜呼!人能为其不可废者,则此堂有敝,此道常新,况堂亦可因之而不敝者乎?堂之西有九成台,苏子瞻为之铭,虽屡经世变,而斯台得岿然独存者,岂非文章之力哉!【丁】而深于道德者,其可知也已。④乃为记此,以告佛民,亦将与吾党共励焉。至堂以芥名,其取义深浅,必有能辨之者,故不复云。(选自《二十七松堂文集》)23.对第②段行文思路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介绍韶地虽属古扬州,但地处偏僻,中原清淑之气到此已然穷尽。B.再指出此地是通往粤地的必经之路,因而曾经学堂兴盛,风景优美。C.然后又今昔对比,叙述此地经过动乱,如今已化为废墟,令人感叹。D.最后写到只有那些贫苦力学之人寄身破院寺庙中情景,还如当年。24.可填入第③段方框中的词语是()A.且夫B.若夫C.然则D.虽然25.小华在检索文献时,发现“盛固常兴,衰亦不废。”一句未选入本文。现要将这几句放入本文中,最合理的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26.结合全文,概括本文写作意图。【23~26题答案】,【答案】23.A24.B25.D26.以“事物因‘深于道德’而‘盛故常兴,衰亦不废’”的道理送给弟弟佛民,同时以此来勉励自己和自己的朋友。【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A.“但地处偏僻,中原清淑之气到此已然穷尽”分析错误。原文第二段并没有说韶地“地处偏僻”;另外,依据原文“昔人谓中州清淑之气,磅礴而郁积,于是焉穷”可知,作者认为古人说中原的清和之气,宏大积聚,在这里就到了尽头,这里“尽”的意思是“到……尽头”而非“穷尽”的意思,本句话是说,中原清淑之气全部在这里集聚,而非“到此已然穷尽”。故选A。【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且夫”,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连词,况且、再说。因前文不是议论,所以更无“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之说。所以,该空用“且夫”不恰当。B.“若夫”,句首语气词,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可以翻译为“至于”,并无实际意义。结合原文“兹堂幽僻轩敞……”说的是芥堂的位置优势,后文“盛衰,则物莫不有兴废……”说的是盛衰之理。所以,该空用“若夫”恰当。C.“然则”,只是一个转折连词,让后文更加通畅,表示连贯关系。依据前后文可知,前后文并不是说的同一件事,更无连贯一说。所以,该空用“然则”不恰当。D.“虽然”,表示转折或假设的连词,依据原文,该句前后文并不存在转折或假设关系。所以,该空用“虽然”不恰当。故选B。【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盛固常兴,衰亦不废”意为“强盛时常常兴盛,衰退时而不荒废”。依据原文“盛衰,则物莫不有兴废,其效已见于前矣……而斯台得岿然独存者,岂非文章之力哉”可知,“盛固常兴,衰亦不废”是对第三段内容的总结。所以,“盛固常兴,衰亦不废”应放在【丁】处较为合适。故选D。【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作者第一段说明了写这篇文章的原因;第二段结合古今阐明了韶地的基本情况;第三段有感而发,阐明道理;第四段阐明了写作的用意。基于此,作者写作的目的应在第三四段。依据原文第三段内容可知,该段阐明“事物因‘深于道德’而‘盛故常兴,衰亦不废’的道理”;依据第四段“乃为记此,以告佛民,亦将与吾党共励焉”可知,作者写此文是为了将此道理送给弟弟佛民,同时以此来勉励自己和自己的朋友。参考译文:康熙二十一年七月某日,我弟弟廖佛民在他居住之地的北墙南面建成一个小屋,题名为芥堂,嘱托我写篇文章记录这件事。我反复思考韶地是古扬州的辖地,古人说中原的清和之气,宏大积聚,在这里就到了尽头。然而韶地位于粤地的上方,确实开创了五岭风气的先河。在这里既是尽头,又在这里开端。所以这里有很多学问渊博的有识之士,并且学堂园馆,也因此而众多。当该地兴盛时,城市内外,市井烟火相互覆盖,读书咏唱的声音彼此都能听到。在南郊水池西边的地方,园林房舍多达数百十间,都是顺着丘壑的自然地势而建,景色宜人。在城的西南三里之处,有一座名叫绿匪山房的地方,小池竹子树木布满四周,郁郁葱葱,堪称有名的古迹。我曾经在这里讲学,其美景可谓极其兴盛了。后来朝代更替,后又有思想观念的转化,因此以前被称为名胜的,现在全部毁坏成了废墟了。数年来,想寻求一片可住之地,也完全不可得到。但是,那些贫苦力学的人士,甚至居住在残破的寺庙书院里,还像是当年的样子。,芥堂地处幽静偏僻,高大宽敞,旁边有很多空地,可以造池,也可以种田,我也能够在此畅快读书,心情十分快乐。至于兴盛衰败,那么万事万物没有不是有兴有败的,这种情形很早就出现过,但是难道会有常兴而不败的吗?周公和孔子的道德思想,班固、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的文章,穷尽天地,贯穿古今,流传很远并且更加明显,经历时间很久并且越加火热,大概是这些不与一般事物为同类,又怎能有可能衰败的担心呢!唉!人们能够认为事物不可以荒废,那么,芥堂也有破败的地方,但是道理常常更新,何况芥堂也可以因为这而不荒废吗?芥堂西边有一座极高的亭台,苏轼为它题了铭文,虽然屡次经历世道变换,但这座亭台依然岿然独立存在,难道不是文章的力量吗!强盛时常常兴盛,衰退时而不荒废。对于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来说,这道理是可以知道的。于是写了这篇文章记录此事,以此来告诉廖佛民,同时也用它来勉励我的朋友。至于芥堂以芥作为名字,它蕴含的道理深浅,一定能有明白的人,所以就不再叙述。三、写作(70分)27.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勇士,第一个发现石墨烯的科研大牛,第一个自驾横跨中国的女司机,第一个在一分钟内吃完十个汉堡的壮汉……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对这样的“第一人”津津乐道;但也有人对这样的关注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27题答案】【答案】例文:“第二”又何妨?人们只记住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却不知道第二高是哪一座。人们只记住了第一个登顶珠峰的英雄,却遗忘了第二个是谁。若没有茨威格,人们也只会记得第一个到达南极的探险家阿蒙森,而不会去关注那第二个——斯科特。这种“记得第一,遗忘第二”的现象,乃至由此衍生的“只认第一,不认第二”心理,在我们的社会上还较为广泛地存在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行为选择。我们常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也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当元帅。当我们不能成为“第一人”时,是否甘为“第二人”?“第二人”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自然界中,在胡蜂凭借“身高马大”袭击蜜蜂蜂巢时,一只工蜂会冲上去死死缠住它,更多的工蜂则会紧跟而上,工蜂最终靠集体力量战胜胡蜂。第一只冲上去的工蜂格外可敬,但其他工蜂的壮举同样可贵。毫无疑问,正是众多“第二人”,成全和光大了“第一人”的价值,共同铺就了通向胜利的道路。,“风行草偃,从化无违”,社会道德的拔节既需要“风行”,也离不开“草偃”。江苏南京,听到电台播发有人抢劫奥迪车的消息,多名出租车司机协助警方围追堵截,成功将涉案车辆拦截。河北保定,“良心油条哥”刘洪安拒绝用剩油炸油条,他带了这个头,越来越多的油条店不再重复使用剩油,“良心经营”之风蔚然。无数事实表明,正义所以能战胜邪恶,光明所以能战胜黑暗,善美所以能战胜恶丑,就在于众多的“第二人”一起汇成正能量的洪流。做“第二”当然不是盲从,而是一种正向价值的选择,择其善者而从,择其不善而改,向着正能量靠拢。“上梁”歪则跟着歪,别人送礼请吃自己也不闲着,这样的盲从只会使得违纪违法绵延不断。如果第一个人哄抢交通事故中散落的物品,“第二人”站出来制止而不是抢得更猛,是不是就能隔断哄抢的传播链?正是诸多“第二人”择定的价值,共同熔铸出道德向上拔节、人心砥砺前行的中坚力量。好风气要靠每个人来坚守,每道“梁”都顶得住,无论是政治生态还是社会风气,才不会出现裂痕和塌方。“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人生一世,做何种人,成何种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身处什么环境,只要能见贤思齐、起而行之,第二也是有价值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列举了探险界(首登珠峰第一人、自驾横跨中国第一女司机)、科学界(第一个发现石墨烯)、生活界(第一个在一分钟内吃完十个汉堡)等领域的一系列“第一人”。并对此展开讨论:是否有必要关注第一人?第二或其他是不是也值得我们关注。所以,本次作文题关键词是“第一(或首创)”,写作中可围绕着关键词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来谈,也可以多角度展开。所以,写作时可以对“高度赞扬第一”或“充分最终第二”这两方面展开思考。写作中应当指出,那些在正道上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永远值得我们去尊敬(违法犯罪或有害社会健康的第一人当然不算)。但是只关注第一,而忽略第二或那些在第一背后默默奉献的人的做法,是不应当被提倡的。所以,写作时要注意,即使要肯定第一,也不能孤立、片面为之,否则会偏题;至少要兼顾第二,行文中要同时提及第二,表明对“第二”的立场与态度。第二重要,为什么;第二为什么不该忽略;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立意的正确性。立意:1.敢人先,勇争第一。2.第一背后的无名英雄同样值得我们关注。,3.是第二成就了第一的辉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5-31 16:57:41 页数:26
价格:¥5 大小:67.33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