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虹口高级中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卷本试题卷共8页,答题另写在答题纸上一积累与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诗》可以兴,可以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阳货》)(2)《六国论》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塑造了周瑜“____________________”的儒将形象。【1题答案】【答案】①.可以群②.可以怨③.苏洵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⑤.羽扇纶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易错字词:怨、洵、嬴、纶。2.按要求选择(1)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小明看到上观新闻上发布了本地的疫情数据,立即向同学通风报信。B.这凹凸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作茶楼餐厅之名,更觉不落窠臼。C.疫情期间,每个上海人都自觉家,减少出行,整座城市万人空巷。D.小明平时学习粗心,总是目无全牛,以致很简单的题目也常常出错。(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A.②⑤①④⑥③B.⑥③④①②⑤C.②④⑥③①⑤D.⑥④②⑤③①【2题答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答案】(1)B(2)B【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A.“通风报信”:意思是把对立双方中一方的机密暗中告诉另一方。本句语境小明向同学传递的消息是公共新闻,不是机密,成语使用错误;B.“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本句语境是强调茶楼餐厅之名用凹凸二字让人意想不到,不落俗套,因此成语使用正确;C.“万人空巷”:意思是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本句语境是强调疫情期间每个上海人都自觉在家不出门,望文生义,成语使用错误;D.“目无全牛”: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本句语境是强调小明平时学习粗心,把词语当成没能看完全部内容遗漏细节的意思,望文生义,成语使用错误。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本题所给的语言话题是“清明节插柳的习俗”,根据语句的衔接,所给语句是“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选项中和所给语句衔接最恰当的应是⑥,因为此句也是陈述“柳树”;和⑥衔接最恰当的应是③,因为⑥强调“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③中“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正是对“旺盛的生殖力”的阐释;柳既然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那么人们就期盼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其目的是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于是就有了人类折柳的活动,所以后面的排序应是④①②⑤。故选B。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中国风的魅力①在当代流行歌曲的发展过程中,古代文学常常扮演着“救生员”的角色。2000年周杰伦推出他的第一张专辑《Jay》,从此开始了他的“天王”的历程。《Jay》在2000年的出现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这张专辑的十首歌曲融合了古今中外不同的风格和文学意象,其中由方文山作词的一首《娘子》开创了21世纪初期流行歌曲的复古风,古典文学意味的歌词和Rap、R&B、New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Hip-Hop等西方新曲风神奇融合,改变了以往现当代流行歌曲在利用传统资源时尽量使音乐符合歌词风格的惯例。藉由歌词和音乐之间的反差,营造特殊的欣赏体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②除了词曲的反差之外,此类歌词制造新奇效果的另一“秘笈”在于歌词文本制造大量的词性活用、句式倒装、非常规词语搭配等语法现象。(甲)从“春风又绿江南岸”到“让高速的车阵,把城市的庄严挤垮吧”,这些语法现象在古今诗词创作中普遍存在,但运用密度如此之大却并不多见,它们的存在颠覆了受众原有的阅读习惯,形成了新鲜的感觉。③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继周杰伦之后,陶喆、王力宏、林俊杰、胡彦斌、后弦、南拳妈妈等纷纷效仿,形成了当代流行歌坛一股新的时尚潮流——“中国风”。歌坛你行我效,大量作品集中涌入市场,一时蔚为大观,甚至呈现泛滥之势。(乙)作品质量参差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写作后劲不足与创新性的缺乏是中国风歌曲面临的最大挑战。④在论及21世纪流行歌坛的中国风现象时,许多论者将其归结为演唱者或创作者“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的增强;中央电视台4次邀请周杰伦参加春节联欢晚会,且一律采用中国风曲目同样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但也有学者指出当下词人对传统资源的偏好一般来自于自身的兴趣爱好或商业嗅觉,即便经过认真学习,如若不是长期研究浸染,终究免不了一种形式化的隔阂感。反映在作品中,便是传统元素的表面化、符号化、零碎化和意义扁平化的倾向。(丙)。即便是中国风歌词的代表人物方文山,其作品工整、精致、华丽,却也常常现出粉饰气。而与当代年轻人审美的视觉化倾向及MV的流行相对应,中国风歌词常常更为强调形式感与画面感,而并不过于追究意义的深度。中国风歌曲带来的新鲜感恰恰反映了听众对传统文化的陌生与疏离。在这场歌者与听众共同营造的古典优雅的风尚中,传统仅停留在最为表象的层面,其精神实则和当代社会的文化气质格格不入了。21世纪的中国风歌曲不再是一种“乡愁”,甚至不是“回望”,而是当代年轻人对古代社会与古典文学的一种想象。即便周杰伦的歌唱得越来越慢、吐字越来越清晰,终究还是缺少那份悠远醇厚。⑤当代流行歌曲对传统文学资源的运用基本延续着黎锦晖(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1967年去世)时期的几种主要形式:如“旧词新曲”(邓丽君《淡淡幽情》专辑)、段落拼接式(梅艳芳演唱的《床前明月光》)、点缀式(大量中国风歌曲),以及化用,(丁)。此外,一种新的形式值得注意——“颠覆式”。即以冒犯或颠覆的方式运用传统资源,解构其原来的价值和意义,传达自己的观念和主张。⑥对传统资源的颠覆式用法自古有之,在21世纪的当代流行歌曲中,它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一种特征较为鲜明的创作方式。而这种“颠覆”或“解构”往往只是一种策略,目的在于批评或嘲弄当下的社会现象,并非真正指向传统本身。(有删改)4.第①段中“救生员”的含义是:5.下列四个例子,分别放在(甲)(乙)(丙)(丁)处,最恰当的一项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①如伊能静的《念奴娇》,歌词拼凑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两者共同的主题其实用的是词牌“念奴娇”的字面意义,即“美人如此多娇,少年英姿焕发,怎么想都是她”。②如网上出现了一首打油诗——《蝶恋花中国疯》:“江南桃花朵朵开,岁堤春晓,苏三发如雪。彩云追月东风破,西厢和尚醉花楼。牡丹江畔忆长安,红颜看穿,应是花恋蝶。却忘春风逍遥叹,花田错尽中国疯。”对应了十八首中国风歌曲,而这还仅仅是中国风歌曲中的小部分而已。③如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④以周杰伦著名的《东风破》为例: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A.④①③②B.③②④①C.④②①③D.③①④②6.能够根据文意作出推断的一项是()A.方文山作词的《娘子》这首流行歌曲将中国风的歌词与传统音乐融合在一起。B.当下词人对传统资源的偏好一般来自于自身的兴趣爱好或商业嗅觉,所以不可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C.方文山的词曲作品常常出现粉饰气是因为其作品过于工整、精致和华丽。D.当代年轻人审美视觉化是中国风歌词强调画面感的原因之一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8.按照文章⑤⑥两段中的有关信息,以下这首流行歌曲《相思》的歌词是否属于“颠覆式”?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红豆生南国,是很遥远的事情。相思算什么,早无人在意。醉卧不夜城,处处霓虹。酒杯中好一片滥滥风情。最肯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守着爱怕人笑,还怕人看清。春又来看红豆开,竟不见有情人去采,烟花拥着风流真情不在【4~8题答案】【答案】4.古典文学成为拯救当代流行音乐内在活力的关键因素。5.C6.D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展现在流行歌曲中中国风的重要地位及其正面作用:为人们提供新鲜、特殊的音乐欣赏体验(或为当代流行音乐注入活力);(2)“中国风”泛滥导致的问题及“中国风”作品面临的挑战;(3)“中国风”歌曲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只是流于表面,其精神实则和当代社会的文化气质格格不入;(4)当代流行歌曲对传统文学资源运用的几种主要形式,指出“颠覆式”的目的在于批评或嘲弄当下的社会现象,并非真正指向传统本身。8.属于“颠覆式”。该曲处处针对王维的《相思》,解构了原诗对相思之情的珍爱。随着岁月流逝、社会变迁,古人珍惜的相思之情在当下已经无人在意,它们被城市的霓虹与酒精淹没,人们因怕被看清内心而不再借红豆以示相思。歌词表面是对传统情感方式的嘲弄,实则隐喻现代人拥有丰富的物质却难觅真情的悲哀,从而在表面的否定中传达出认同、甚至羡慕传统情感的思绪。【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救生员”的本义是“救助遇溺者”。而本文的论述对象是“当代流行歌曲”,结合“古代文学常常扮演着‘救生员’的角色”可知,是用“古代文学”或者“古典文学”救助“当代流行歌曲”;再结合例子,“其中由方文山作词的一首《娘子》开创了21世纪初期流行歌曲的复古风,古典文学意味的歌词和Rap、R&B、NewHip-Hop等西方新曲风神奇融合,改变了以往现当代流行歌曲在利用传统资源时尽量使音乐符合歌词风格的惯例。藉由歌词和音乐之间的反差,营造特殊的欣赏体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提取关键词“古典文学”“改变”“当代流行歌曲”“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等可知,古典文学让当代流行音乐焕发了新的生机。由此得出“救生员”的含义:古典文学成为拯救当代流行音乐内在活力的关键因素。【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甲)处前面说“歌词文本制造大量的词性活用、句式倒装、非常规词语搭配等语法现象”,分析四个例子,只有④周杰伦的《东风破》大量出现这种语法现象,如用“一盏”修饰“离愁”,使得抽象的“离愁”仿佛具有形体,而“伫立”则让离愁拟人化;类似的还有“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等。因此此处应填④;(乙)处前面说“大量作品集中涌入市场,一时蔚为大观,甚至呈现泛滥之势”,分析四个例子,只有②打油诗《蝶恋花中国疯》“对应了十八首中国风歌曲”,呈现出“泛滥之势”。因此此处应填②;(丙)处前面说“是传统元素的表面化、符号化、零碎化和意义扁平化”,分析四个例子,只有①伊能静的《念奴娇》,歌词拼凑,用的是词牌“念奴娇”的字面意义,体现出这些特点。因此此处应填①;(丁)处前面说“化用”,分析四个例子,只有③毛宁的《涛声依旧》化用的是《枫桥夜泊》。因此此处填③。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将中国风的歌词与传统音乐融合在一起”错。原文在第一段,“其中由方文山作词的一首《娘子》开创了21世纪初期流行歌曲的复古风,古典文学意味的歌词和Rap、R&B、NewHip-Hop等西方新曲风神奇融合”,可见是将中国风的歌词与西方新曲风融合在一起。B.“所以”强加因果,原文在第四段,“在论及21世纪流行歌坛的中国风现象时,许多论者将其归结为演唱者或创作者‘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的增强……但也有学者指出当下词人对传统资源的偏好一般来自于自身的兴趣爱好或商业嗅觉”,可见二者没有因果关系。C.“是因为”强加因果。原文在第段“即便是中国风歌词的代表人物方文山,其作品工整、精致、华丽,却也常常现出粉饰气”,可见二者没有因果关系。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先提出“在当代流行歌曲的发展过程中,古代文学常常扮演着‘救生员’的角色”,然后以周杰伦和方文山为例,论证了在流行歌曲中中国风的重要地位,“藉由歌词和音乐之间的反差,营造特殊的欣赏体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第二段继续分析此类作品的制造新奇效果的“秘笈”,“歌词文本制造大量的词性活用、句式倒装、非常规词语搭配等语法现象”,其效果是“它们的存在颠覆了受众原有的阅读习惯,形成了新鲜的感觉”。由此可概括出第一部分内容:展现在流行歌曲中中国风的重要地位及其正面作用:为人们提供新鲜、特殊的音乐欣赏体验(或为当代流行音乐注入活力);第三段写的是“中国风”作品面临的挑战。此段先说了众多歌星纷纷效仿周杰伦,从而“形成了当代流行歌坛一股新的时尚潮流——‘中国风’”,接着指出呈现泛滥之势后“作品质量参差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写作后劲不足与创新性的缺乏是中国风歌曲面临的最大挑战”,这是“中国风”泛滥导致的问题;第四段客观分析21世纪流行歌坛的中国风现象,在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来自于自身的兴趣爱好或商业嗅觉”的表象之外,作者指出“传统元素的表面化、符号化、零碎化和意义扁平化的倾向”“中国风歌词常常更为强调形式感与画面感,而并不过于追究意义的深度”,并进一步指出“中国风歌曲带来的新鲜感恰恰反映了听众对传统文化的陌生与疏离”“在这场歌者与听众共同营造的古典优雅的风尚中,传统仅停留在最为表象的层面,其精神实则和当代社会的文化气质格格不入了”,说明了“中国风”歌曲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只是流于表面,其精神实则和当代社会的文化气质格格不入;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第五段分析了当代流行歌曲对传统文学资源运用的几种主要形式,尤其指出了“颠覆式”,“一种新的形式值得注意——‘颠覆式’。即以冒犯或颠覆的方式运用传统资源,解构其原来的价值和意义,传达自己的观念和主张”;而第六段分析了“颠覆式”古已有之,当代流行歌曲的“颠覆式”“目的在于批评或嘲弄当下的社会现象,并非真正指向传统本身”。【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相思》的歌词来源于唐诗《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创作的一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五绝。此诗写相思之情,却全篇不离红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而流行歌曲《相思》却完全颠覆了原作表达“相思”的主旨。歌词中写道“相思算什么,早无人在意。醉卧不夜城,处处霓虹。酒杯中好一片滥滥风情”,古人眼中很美好的“相思”,在今人眼中已“不算什么”,古人珍惜的相思之情在当下已经无人在意,在不夜城买醉,酒杯、霓虹,表面的热闹繁华热闹掩盖了原本的一片真情。是今人不需要“相思”了吗?不,“守着爱怕人笑,还怕人看清。春又来看红豆开,竟不见有情人去采,烟花拥着风流真情不在”,“怕人笑”“怕人看清”才是真正的原因,红豆无人采,人们“真情不在”。该曲处处针对王维的《相思》,解构了原诗对相思之情的珍爱。属于“颠覆式”。但歌词表面是对传统情感方式的嘲弄,实则隐喻现代人拥有丰富的物质却难觅真情的悲哀,从而在表面的否定中传达出认同、甚至羡慕传统情感的思绪。(二)(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大湖蒋冬梅①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也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湖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②有人看见夏季湖面曾搅起的巨浪,传说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和鱼叉对峙过。③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①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④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乌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⑤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事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⑥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几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⑦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⑧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⑨风吹得非常烈,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⑩师父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傅在,把头的心就落了底。“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傅都说这句话。⑪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湖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⑫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⑬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⑭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铰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只有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⑮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扶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准跃,将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⑯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⑰外面的锣鼓声,人声,歌舞声,一浪盖过一浪。把头知道,那些热闹不是自己的。他寂寞地坐在师傅坐过的位置,咧开嘴,用牙齿又咬开一瓶酒的盖子。⑱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⑲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曾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⑳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㉑“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㉒那一刻,两人站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注:查干湖冬捕,即查干湖冬季冰雪捕鱼(或称渔),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习俗),极富民族特色,已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小说第⑤段的场面描写。10.结合文本,分析“鱼把头”这一群像的特征。11.小说的结尾没有交代是否能捕到大鱼,这样结尾有什么妙处?12.结合全文,分析第①段、第⑧段画线部分的作用。【9~12题答案】【答案】9.①多用比喻,凸显了捕鱼队伍的威风,渲染了捕鱼前的紧张,表达了作者对捕鱼队伍的赞叹、钦佩。②多感官,视听结合,描绘了深夜出发赶往湖面捕鱼的场景,表现了出发是天气之冷,队伍气势之盛,令读者身临其境的体验到队伍的紧张、兴奋。表达了作者对捕鱼队伍的赞叹、钦佩。③点面结合,面突出环境的冷和热闹的气氛,点突出人的兴奋和把头的领导能力,描绘了深夜出发赶往湖面捕鱼的场景,表现了出发是天气之冷,队伍气势之盛,令读者身临其境的体验到队伍的紧张、兴奋。表达了作者对捕鱼队伍的赞叹、钦佩。10.捕鱼技艺高超;坚韧、果敢;责任感;敬畏自然/生命中存在很多未知/心怀期待或希望;传承民族文化。11.情节开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留给读者想象空间,不管有没有捕到鱼都在湖里,流露出对自然的敬畏/依靠,同时也表现了人对未知的期待/坚守/信念/决心/人创造生活的愿望是永恒的。12.第①段写出千百年来鱼把头们都在大湖上捕鱼;第⑧段写出千百年来人们传承着冬捕的习俗/文化。虚实结合(或将现实与历史融合/使得冬捕的场面具有历史的纵深感),深化了主旨:从生活方式到文化传承。【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小说第⑤段属于场面描写,可以从描写的角度和方法赏析。修辞上,使用了比喻手法,如“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把“策马狂奔的队伍”比喻为“割开北风的刀剑”,“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把“把头”比喻为“将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捕鱼队伍的威风,渲染了捕鱼前的紧张。“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事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属于视觉描写,“马嘶,狗吠,号角声”属于听觉描写,视听结合,描绘了深夜出发赶往湖面捕鱼的场景,令读者身临其境的体验到队伍的紧张、兴奋。“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人马齐备、大战在即”属于“面”上的描写,突出环境的冷和热闹的气氛;写具体的车、马、人,属于“点”上的描写,突出人的兴奋和把头的领导能力,点面结合,表现了出发是天气之冷,队伍气势之盛。表达了作者对捕鱼队伍的赞叹、钦佩。【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鱼把头”的群像特征,主要从“把头”和“师傅”身上体现出来,可以结合文中描写他们的语句分析。“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写出了“鱼把头”勇敢坚韧的品格;“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体现了他们的责任感。“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写出了他们的自信,“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写出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也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鱼把头”捕鱼技巧高超,从“师傅”到“把头”代代传承捕鱼技艺,“鱼把头”这一群像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情节的作用可以从人物、结构、主旨、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小说最后结尾写“那一刻,两人站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没有交代结果有没有捕到大鱼,从艺术效果上来说,这是一种留白的技巧,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从人物形象上,“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人,活不过湖”,最后“师傅”说的话,体现了“鱼把头”对自然的敬畏。主旨上,人虽然活不过大湖,但是坚信“大鱼,一直都在湖里”,对未来有一种坚定的期待,不管有没有捕到鱼,丝毫不影响人们创造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人们坚定的信念和创造生活的美好愿望。【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文中重要语句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本题还需考虑两句话的关系。内容上,“一千年前也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是写出千百年来鱼把头们都在大湖上捕鱼,“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是对上句“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的具体说明,从“师傅”到“把头”的经验传授,体现了千百年来人们传承着冬捕的习俗。前后两句相互照应,从历史的纵深感角度写出人们对捕鱼的传承和坚守。“站”和“问”,是从物质到精神的层进,是生活方式到精神文化的传承,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三)(8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____________至城西苏家①(宋)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②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①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②鞍鞯jiān:马鞍和马鞍下面的垫子。13.根据诗意,本诗标题中空缺处最适合的一项是()A.雨前B.雨中C.雨后D.晴日14.以下对中间两联艺术手法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对仗B.夸张C.拟人D.视觉、嗅觉、触觉多角度描写15.全诗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13~15题答案】【答案】13.C14.B15.诗歌前三联描写了雨后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的美景,景由情生,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尾联发出感叹,抒发情感,表现了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者忙中偷闲之乐。【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由“稍回晴日丽天津”,天气逐渐变得晴朗,天空也变得更加美丽,可知这里写的是雨后的情景,所以题目也应该是“雨后”。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本诗颈联,大意是,飞花沾湿衣袖,红中带香。绿柳轻拂马鞍,绿色匀称。颈联最突出的技巧是对仗,“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拂”字给“柳”以人的特征,属于拟人修辞;“花飞衣袖红香湿”从视觉、嗅觉、触觉的角度来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没有运用夸张的手法。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以及情感的能力。这首诗主要描写了雨过天晴后诗人到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小雨飘飘,轻洒在青青的草地上。道路都干干净净的,车马经过也扬不起灰尘。笼罩着都城的紫烟渐渐散去,天气逐渐变得晴朗,天空也变得更加美丽。飞花沾湿衣袖,红中带香。路边绿柳轻拂马鞍,绿色匀称。诗人这样写一方面表现了自己喜悦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忙中偷闲的快乐。从颔联还能看出诗人踌躇满志等,“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意思是“渐渐散去的紫烟笼罩了帝阙。天气逐渐变得晴朗,天空也在消除阴霾后更加美丽”,结合注释中“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这一信息来看,诗人雨后天晴拜访苏家,为老师再获朝廷重用而开心,认为现在是雨过天晴,内心有着沉冤得雪的痛快。借景抒情,表现了仕途上的踌躇满志。(四)(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少旷达,外若坦荡,内谨重。累中进士,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宰相杨国忠支娅①所在横猾,华出使,劾按不挠,州县肃然,为权幸见疾。②安禄山反,玄宗入蜀,百官解窜,华母在邺,欲间行辇母以逃,为盗所得,伪署凤阁舍人,贼平,贬杭州司户参军。华自伤践危乱,不能完节,又不能安亲,欲终养而母亡,遂屏居江南。③上元中,以左补阙、司封员外郎召之。华喟然曰:“乌有隳节危亲,欲荷天子宠乎?”称疾不拜。李岘领选江南,表置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苦风痹,去官,客隐山阳,勒子弟力农,安于穷槁。晚事浮图法,不甚著书,惟天下士大夫家传、墓版及州县碑颂,时时赍金帛往请,乃强为应。大历初,卒。④初,华作《舍元殿赋》成,以示萧颖士,颖士曰:“《景福》之上,《灵光》之下。”华文辞绵丽少宏杰气颖士健爽自肆时谓不及颖士而华自疑过之。因著《吊古战场文》,极思研摧,已成,污为故书,杂置梵书之庋②。它日,与颖士读之,称工,华问:“今谁可及?”颖士曰:“君加精思,便能至矣。”华愕然而服。⑤华爱奖士类,名随以重,若独孤及、韩云卿、韩会、李纾、柳识、崔佑甫、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后至执政显官。华触祸衔悔,及为元德秀权皋铭③、四皓赞④,称道深婉,读者怜其志。(选自《新唐书》,有删改)【注】①支娅:此处指亲信。②庋guǐ:放东西的架子。③为唐代诗人元德秀和唐朝大臣权皋所作墓志铭。④为秦末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隐者所作赞语。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劾按不挠()(2)乌有隳节危亲()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7.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解释。(1)为权幸见疾()A.嫉妒B.痛恨C.疾病D.迅速(2)赍金帛往请()A.赠送B.凭借C.携带D.购买18.为第④段画线句断句。华文辞绵丽少宏杰气颖士健爽自肆时谓不及颖士而华自疑过之。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李岘领选江南,表置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苦风痹,去官,客隐山阳,勒子弟力农,安于穷槁。20.第④段写李华以文示友,其态度经过了从_______到______的转变。(用自己的话概括)21.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结尾“读者怜其志”中“怜”的依据。【16~21题答案】【答案】16.①.考查②.毁坏17.①.B②.C18.华文辞绵丽/少宏杰气/颖士健爽自肆/时谓不及颖士/而华自疑过之。19.李岘在江南一带负责选拔官员,上表请求将李华安置到幕府任职,提拔他担任检校吏部员外郎。李华苦于身患风痹疾病,辞去官职,客居归隐到山阳县,督促子弟致力于农业生产,安于困窘生活。20.①.自以为是(恃才傲物、自视甚高)②.心悦诚服(自愧弗如)21.(1)为人旷达,处事公正严谨,却为权贵所痛恨;(2)遭逢乱世,担任伪职而毁节,以致抱惭退隐;(3)晚年专心佛事,为他人作传写颂,才华不展;(4)奖掖后进,使他人名重官显,而自己却默默无闻。【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劾按不挠”翻译为:对权贵严加弹劾查办,毫不屈服。“按”,考查。(2)“乌有隳节危亲”翻译为:哪里有毁坏名节并使母亲陷入危险的不忠不孝的人。“隳”,毁坏。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为权幸见疾”翻译为:因而被权贵所痛恨。“疾”,痛恨。故选B。(2)“赍金帛往请”翻译为:人们常常携带着金银布帛前往请求他写传作颂。“赍”,携带。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句意为:华的文章言辞绵密华丽,而缺少宏大杰出的气象,萧颖士的文风刚健爽朗放任洒脱,当时人们认为李华的文才比不上萧颖士,但李华自认为超过他。“华文辞”的特点为“绵丽”“少宏杰气”,所以应分别在“丽”“气”后断开。“颖士”的谓语为“健爽自肆”,所以应在“肆”后面断开。“谓”的宾语为“不及颖士”,所以应在“士”后面断开。【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领”,主持;“擢”,提拔;“苦”,苦于;“去”,离开;“勒”,督促。【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它日,与颖士读之,称工,华问:‘今谁可及?’”可知,有一天,李华把书送给萧颖士阅读,萧颖士称赞文章精美,李华问道:“当今谁的文章可以比得上它?”可见,李华很自以为是。由原文“颖士曰:‘君加精思,便能至矣。’华愕然而服”可知,萧颖士说:“如果你加以精细研思,就能到达它的境界。”李华十分惊讶,深表佩服。可见,这时李华心悦诚服。【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少旷达,外若坦荡,内谨重”“宰相杨国忠支娅所在横猾,华出使,劾按不挠,州县肃然,为权幸见疾”可知,李华为人旷达,处事公正严谨,却为权贵所痛恨。由原文“华自伤践危乱,不能完节,又不能安亲,欲终养而母亡,遂屏居江南”可知,李华遭逢乱世,担任伪职而毁节,以致抱惭退隐。由原文“晚事浮图法,不甚著书,惟天下士大夫家传、墓版及州县碑颂,时时赍金帛往请,乃强为应”可知,李华晚年专心佛事,为他人作传写颂,才华不展。由原文“华爱奖士类,名随以重,若独孤及、韩云卿、韩会、李纾、柳识、崔佑甫、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后至执政显官。华触祸衔悔”可知,李华奖掖后进,使他人名重官显,而自己却默默无闻。参考译文:①李华字遐叔,是赵州郡赞皇县人,年轻时为人旷放通达,外表看似坦率放任,内心却严谨持重。经过逐级科考,进士及第,天宝十一年,升任监察御史。当时宰相杨国忠的党羽亲信在任所骄横奸猾,李华出京行使职责,对权贵严加弹劾查办,毫不屈服,州县上下十分敬畏,因而被权贵所痛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②安禄山谋反,唐玄宗进入蜀地避难,百官四散奔逃,李华的母亲在邺县,他打算从小路用车载着母亲逃离,被叛贼抓住,被迫担任凤阁舍人的伪职,叛贼被平定后,李华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李华感伤自己陷入危险祸乱的境地,不能保全名节,又不能使母亲安定,想要为母亲养老送终,但是母亲不幸亡故,于是退居江南。③上元年间,朝廷征召他担任左补阙、司封员外郎。李华感叹地说:“哪里有毁坏名节并使母亲陷入危险的不忠不孝的人,还想要承受天子的宠幸呢?”就以生病为由不去任职。李岘在江南一带负责选拔官员,上表请求将李华安置到幕府任职,提拔他担任检校吏部员外郎。李华苦于身患风痹疾病,辞去官职,客居归隐到山阳县,督促子弟致力于农业生产,安于困窘生活。他晚年研究佛法,不很用心著书,只是写点天下士大夫家传、墓版及州县碑颂之类的文章,人们常常携带着金银布帛前往请求他写传作颂,他才勉强答应。大历初年,李华死了。④当初,李华写成《舍元殿赋》,把它拿给萧颖士看,萧颖士曰:“你的文章在《景福》一文之上,《灵光》一文之下。”李华的文章言辞绵密华丽,而缺少宏大杰出的气象,萧颖士的文风刚健爽朗放任洒脱,当时人们认为李华的文才比不上萧颖士,但李华自认为超过他。于是他创作《吊古战场文》,竭尽才思反复研磨推敲,作成之后,故意将它污损成旧作,把它混杂在摆放梵书的架子上。有一天,李华把书送给萧颖士阅读,萧颖士称赞文章精美,李华问道:“当今谁的文章可以比得上它?”萧颖士说:“如果你加以精细研思,就能到达它的境界。”李华十分惊讶,深表佩服。⑤李华乐于奖掖读书人,许多人的名气也因为他的缘故而显著,像独孤及、韩云卿、韩会、李纾、柳识、崔佑甫、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这些人,后来都发达到在显耀的官职上执掌政事。李华遭受祸乱,心怀悔恨,等到替元德和权皋撰写墓碣铭、撰写四皓赞,他文中用深情委婉的笔调表达对笔下人物的称颂,令读到文章的人同情他的心志。(选自《新唐书》)(五)(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岘山亭记欧阳修①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而其名特著于荆州□,岂非以其人□。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②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③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④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⑤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注释:①羊祜,字叔子,晋武帝时任都督,镇守襄阳,有惠政。杜预:字无凯,西晋名将。②荆州、地名,治所在襄阳。③史中辉:镇守襄阳的官员。光禄卿:官名,掌朝廷祭礼朝会等事宜。22.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A.也者欤B.者者哉C.者耳欤D.也耳哉23.文章开头两段为何花大量笔墨写羊祜和杜预?24.对第②段中画线句“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难道(他们)是自喜声名的显著而有过多忧虑呢,还是要自己等待诚厚之人和有思考的人?B.难道(他们)都是太喜欢自己名声而有过多忧虑呢,还是将用来等待诚厚之人而有深远的思考呢?C.难道(他们)都喜欢声名而作了很多思考呢,还是对待自己宽厚周全而思考的长远呢?D.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名声而作很多思考呢,还是(他们为此)作了周全而深远的思考呢?2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人们至今思念羊祜和杜预,因为他们凭仁德、武功建立功勋,虽然作为不同,但都能永垂不巧。B.文章对岘山亭及周围环境着墨不多,仅有开篇第一句和第四段“左右山川之胜势”等几句。C.史中辉任襄阳太守第二年,政通人和,于是造亭与民同乐,嘱咐作者写碑记记录这些。D.杜预把功劳铭刻在两块石碑上:一块立在这座山上,一块投进汉水深处。26.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22~26题答案】【答案】22.B23.他们都和岘山有关系,是让岘山出名的人物;写他们对待功名的态度及对其态度的评价,为下文写史中辉的做法做铺垫。24.D25.B26.充分肯定了史中辉的业绩,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有所建树,重政绩而轻名声。【解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一处,“盖诸山之小”,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只有“者”表示……的人或物,故填“者”。第二空,“而其名特著于荆州,岂非以其人”,然而岘山在荆州特别有名,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吗?前后两个句子是因果关系,表因果的虚词,这里应该是“者”。第三空,和“岂”搭配构成反问,应选用“哉”,“岂……哉”为固定结构。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作用的能力。结合“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可知,全文一开始就写出羊祜和杜预,是因为他们都和岘山有关系,是让岘山出名的人物;“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然后对他们立下的功勋给予充分肯定。但是,针对他们各自自顾悲伤、铭功刻石的功名态度,又进行了批评。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特别是对杜预的“纪功于二石”,指出他“不知石有时而磨灭”。这些为后文中说到史中辉“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之事做了铺垫。【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句意:“难道不都是他们太看重自己的名声而过于无穷思虑吗?或者因为过于重视自己所以想得这么远吧?”“自喜其名”指看重自己的名声;“虑”指思考;“自待者厚”指过于重视自己,意思与前句的“自喜其名”相同,故可以代词“此”来代替,即“为此”;“所思者远”指思考得深远,有深远的思考。故选D。【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仅有开篇第一句和第四段‘左右山川之胜势’等几句”错误,“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这些都是记述岘山亭的内容。故选B。【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他人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之名声一起流传久远。“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承袭他在民间流传的事迹,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见了;襄人敬爱史君而生活安定乐逸,那么史君的为政(如何),又可以知道了。而这些就是襄人想写下来的。可知作者充分肯定了史中辉的功绩。而前文中作者通过充分肯定羊叔子、杜元凯立下的功勋,又批评了他们各自自顾悲伤、铭功刻石的功名态度,表达了自己对“汲汲于后世之名”的否定。以此提示史中辉,真正的名声不在石碑上,而在百姓的心中。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有所建树,重政绩而轻名声。参考译文: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然而岘山在荆州特别有名,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吗?那些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仗荆州,以它为军事重地,而羊祜杜预二人相继在这里,就平定东吴,成就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的功业已经超过了当世之人。至于他们成功的事迹产生的影响,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特别深。大概是元凯凭他的功劳业绩,叔子凭他的仁义品行,二人的作为有所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我很怀疑那些(已有功业传世)却又反过来急切追求后世功名的人,什么原因呢?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认为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灭无闻,因此羊叔子联想到自己而十分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想到这座山是因为有了自己才特别著名的。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之中。(他这样做)是知道山峦沟壑有变化,而不知道石碑有时也会磨灭的。难道不都是他们太看重自己的名声而过于无穷思虑吗?或者因为过于重视自己所以想得这么远吧?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人传说是羊叔子所游历休憩之处。岘山亭多次荒废又多次重建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长官。第二年,按照亭子的旧貌,(史君中辉)就扩大并且重新建造了这座亭,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后,又扩大了后轩,使它与亭子相称。史中辉在当世闻名,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有很高的声望。襄人对他的执政感到安乐,喜欢跟他交往。也就根据史君的官职名号,为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他人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之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于是他来托付我写亭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承袭他在民间流传的事迹,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见了。襄人敬爱史君而生活安定乐逸,那么史君的为政(如何),又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人想写下来的。(我想)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它们于空旷原野上时隐时现,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出忧思愁苦诗文的人,适合他们观览时得到它,满足它。至于这座岘山亭的屡兴屡废,(或许)有人自会写出亭记,有人认为不必深究其中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说明了。熙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写下了这篇文章。三、作文70分27.作文。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上述四句话,展现了云与山的关系;也能引发我们对自己与其他人、事、物关系的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7题答案】【答案】范文山拥云,云润山云来,则山雾飘渺,仙境似幻,云去,则豪华落尽,青山常青。山影晦明,云同高下间,是山云的羁绊,更是人与世界万物的联系。可以说,我们自身便如这山一般,生命中相逢的人便是这云。人之一生,来往无数客,有人塑他梁骨,有人改他江河,有人使日月生辉,有人使星辰无色。不可否认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在无时无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想法。万物可为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因人自身视角的狭隘,与他人的相交能提供我们更多看待事物的新视角,或是知识的分享,前人的忠告,可使日月增辉。同时,亦有云来夹杂着恶意的暴雨,使他星辰无色,但须知,山屹立于世间不倒,自有其脊梁与思考。除却无意义的中伤,应思考背后可取的意见,风雨过后,山如洗而更青。而云去之后,山色如画,包含着云的洗礼,更有山自身的常青如画。立足于世,我们不能总期盼着依靠他人的推力前行,有时历经必须独行的路,是历练如画景色的机会。只因我们生来是独立于世的山,而非枝蔓相交的藤草。聚作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山无云时有其傲世筋骨,云无山时亦有绵亘万里之胜景。山与云,相交时晦明相投,试问,谁能知山未曾对云有所影响呢?只需换位来看,在他人生命中,我们亦为一朵流云,风吹过后的擦肩,相互添彩却又彼此独立。然而,我们却又不完全是这山。山屹立巍然不动,我们的一生却都在行走。奔跑在世间的我们与万物相遇、相知、向别,挥手自兹去的同时,难免喟叹一句此生或许再不相见。山常青,而我们终有一天会老去,死亡。逐渐停下脚步,葬身于脚下不知何处的疆土,再不复见世间流云飘然而动,不见晦明苍穹,不见日月朝夕。这是千古之悲叹,不可扭转的结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但,山也好,云也罢,归结到底,人是人,是随历史奔走千万年的人。纵有离别之痛,亦有天涯若比邻的胸襟,纵有沧海一粟的渺小,生命摇摇欲坠的脆弱,也有酾酒临江,精神、灵魂与天地万古长存的壮志。非但与人相遇如此,与物,与事皆如此。所以,去做山罢,去做云罢,不动于一处也好,游荡世间也罢,数十载年岁所逢的多彩,足以在弥留之时感怀良久。且踏上脚下的征程,以青云之姿接受浮云的停留,以浮云之态拥抱满山苍翠。山云交汇,亦梦亦幻,山云别离,洗去如新。【解析】【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分析、整合、写作的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套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做到准确,并力求深刻、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为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审题:材料中出现诗歌,往往让同学们在审题时产生畏难感,但实际作文材料中的诗歌往往相对简明易懂。前两句“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讲的是云的到来让山色显得更美,云飘走之后,山色晴明,美如图画。后两句“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讲的是高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这四句描写出云和山的动态关系:忽明忽暗,忽隐忽现,忽高忽低,忽上忽下,两者互为衬托,互相增色,简明地把云山相映、云山变幻的情状写全了。另外材料中还给予了我们相关的要求和提示:“能引发我们自己与其他人、事、物关系的思考”,这意味着我们在审题中要将云与山的关系与我们与外物之间的关系对应起来。其中,山是主体,对应的是我们,云充满变化倏来倏往,对应的是我们周围多变的外物。此时我们就可以将刚才对诗句的理解再次代入这样的关系中进行对应。云的到来让山色更美,意味着外在的事物能够使我们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云离开,山色依旧美如画,也意味着,如果我们自身足够美好,那么即使离开外物,我们依旧是我们,不需要依赖任何外物,我们本身就是美好而有价值的存在,这是我们在接下来的立意中一个重要切入点。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自身不具备山一般“如画”的美,那么再多外在的“云”也无法为我们真正增色。高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从诗句本身的角度中,描绘的是云与山之间相互映衬下的美好画面。对应我们与其他人、事、物,可以理解为其他人、事、物的来去变化能够使得我们自身更加丰富多彩,我们自身所具备的特质也影响着外物的变化。这里就需要同学们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与外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怎样的了。立意:可以切入的角度:外物能够给我们带来影响,增光添彩,但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自身要具备足够的价值;无论外物对我们有何影响,我们都要有自己的坚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我们自身同样也能够影响外物,使得外物能够围绕我们彰显出价值;我们与外物相互影响,能够共同创造价值,创造美。素材:1、莫泊桑的《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她在年轻时的虚荣心让她觉得一定需要昂贵的宝石项链的衬托才能让她在舞会上显出光彩,项链丢失之后却只能用半生的操劳来偿还。过去的她正是因为过分依赖外在事物而忽视了自身本身的价值,从而付出了昂贵的代价。2、战国时期,商鞅本是一没落的贵族,年轻时就被称为是可以治理国家之才,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担任国相,然而魏惠王并没有接纳。后来他来到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他借此契机,提出变法,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诸侯亲附,秦国得以强盛。商鞅本身具备具备足够的能力,在有了合适的外部环境后,这些能力就达到了更好的彰显。3、钱钟书夫妇被关牛棚时人人喊打,他们没有一句抱怨,《管锥编》与《唐吉诃德》译本面世后人人追捧,也未见他们一惊一乍,而是从容地读自己的书,做自己的学问。“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巍然不动”,可见随云流转虽是一种风景,但真正巍峨的高山更愿以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就有独立意志的自己,从容面对流云来去。4、“稻草定律”可以这样解释: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理会,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卖螃蟹的人拿它去掴绑螃蟹,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人的价值有时也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在一起。然而有人觉得“稻草定律”并非人生宝典,稻草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稻草,螃蟹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螃蟹。螃蟹的美味是稻草永远不会具有的。稻草不应通过攀附他人来提升自己的价值,稻草的价值在于它是稻米成长的母体,而它孕育的稻米的价值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这里的“稻草”对应的是作文中的自身,它的价值或许可以因为外物增加,但最重要的还是它本身所具备的属性带来的价值。参考结构:首先,开篇援引材料,将诗歌中“云”与“山”的关系,和“我们”与“其他人、事、物”的关系对应起来。其次,论述“我们自身便如这山一般,生命中相逢的人便是这云”,我们因为自身视角的狭隘,需要与他人的相交能提供我们更多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对于他人的或忠告或中伤,都要思考背后可取的意见,体现出思辨。再次,用一种变化的眼光看待山和云,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论述我们也要保持自我的独立,而且相对于他人,我们也是“一朵云”,提出了山和云相互添彩又彼此独立的关系。接着,用一个更高的角度俯视生命的意义。以“然而”引起文意的转折,“我们却又不完全是这山”,山的常青与永恒,而人的奔走与生命的短促,阐发千古悲叹之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最后,在千古悲叹中表达“精神、灵魂与天地万古长存的壮志”,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独特认识,立意升华,境界高远。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5-19 09:07:45 页数:22
价格:¥5 大小:66.75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