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吴淞中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022.04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_______《兰亭集序》)(2)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3)荀子常用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例如《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马喻人,说明了即使资质平平,只要坚持不懈终将成功的道理。(荀子《劝学》)【1题答案】【答案】①.一觞一咏②.王羲之③.雄飞雌从绕林间④.驽马十驾⑤.功在不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觞”“雌”“驽”“驾”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2.按要求选择。(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亚里士多德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我们对他人惨败的同情几乎全都是因为我们强烈地意识到②我们也会非常容易地遭遇与他们相同的悲惨经历③一旦把我们置于特定的环境中④我们对他们的同情就会大打折扣⑤一旦他人的行为看起来是那些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有的行为的时候A.①③②⑤④B.③②④⑤①C.①⑤④③②D.⑤①④③②(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判断存在逻辑矛盾的诗句数为()一树黄梅个个青,打雷下雨满天星。三个和尚四方坐,无言无语念真经。A.1句B.2句C.3句D.4句【2题答案】【答案】(1)A(2)D\n【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首先浏览五个句子可知,这段话将我们对他人惨败的同情分为两类,并解释原因,且由题干中“同样”可知,这两类应分别填在“同样”的前后。然后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先将五个句子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他人惨败产生同情,即①“我们对他人惨败的同情……”,②③是分析产生同情的原因,③“一旦把我们置于特定的环境中”说明后面应是结果,即②“我们也会非常容易地遭遇与他们相同的悲惨经历”,所以应该是①③②;另一类是对他们的同情大打折扣,⑤“一旦他人的行为看起来是那些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有的行为的时候”是同情大打折扣的原因,所以应为⑤④;再根据语境中的横线可知,“同样”前面三个空,后面两个空,所以①③②放在前面,⑤④放在后面。据此排除BCD。故选A。【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第一句包含“黄梅是黄的”和“黄梅是青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第二句包含“天空无星”(打雷下雨时天上是无星的)和“满天空有星”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第三句包含“三个和尚只能坐三方”和“三个和尚坐了四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第四句包含“三个和尚无言无语”和“三个和尚念真经”(有言有语)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故选D。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庙会的季节性特征,主要是指庙会的时间界限非常鲜明。庙会一般集中在春季,农历正、二、三月最多,尤其是正月庙会最为繁密。这是由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春耕季节在整个农业生产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北方农村的耕作以春天为始居多,庙会就自然成为耕作的准备。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因素使带有神秘色彩的庙会祭祀活动在春天繁盛,人们的愿望和担忧等心理因素,在庙会中化为具体的形式。夏收、秋收季节一般来说没有庙会,即使有,也只是小型的一天就结束的“小满会”之类的庙会。这种季节性体现出庙会与农耕联系的特点。(摘编自高有鹏《狂欢季节——庙会中的信仰与生活》)\n材料二:(资料来源于张萍《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注】以上统计为清末民初澄城县一年中61个村镇举办的198天的定期庙会统计。材料三:庙会中使用的各种服装、道具等象征物品反映的对“官方符号系统”的嘲弄,是庙会狂欢精神的一大表现。这种借神灵之力以反传统的做法在城隍庙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城隍出巡的队伍行列中,往往开始都是銮驾仪仗、三班六房的书吏衙役,然后才是各种杂耍舞队。前面有铜锣开道,扮演者高举“回避”“肃静”大牌,还有旌旗伞盖,完全模仿现实中地方官员的排场。在福建的神道出巡活动中,如果省城隍路遇瘟部尚书,城隍的神位要停在路边,尚书的神位则在路中央,代表城隍的香头要趋前三叩,表示接驾来迟,罪该万死,请求恕罪。代表尚书的香头则挺胸凸肚,抚慰告诫一番。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的等级限制,人们扮演着现实生活中距离极为遥远的角色;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他们不能超越或反抗这种“官方符号系统”,而只是在“应用”,并不是在摧毁。正如克劳克所说,这些东西“有时允许被用来对文化的既定秩序进行挑战,但通常其结果则是维护这一既定秩序”。采自原始宗教的庙会的狂欢精神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经历了世俗化或从“娱神”到“娱人”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庙会狂欢的调节器作用十分明显:远古社会宰牲以谢神,变成庙会游神期间的大吃大喝,满足久违了的食欲需要;原始的歌舞仪式和群众狂欢,变成后代的各种集体娱乐形式,以满足压抑已久的声色本能;伦理道德对男女、服饰、举止、交往的诸多限制,也在宗教信仰的借口下被冲破……可以说,在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理性活动,特别是被扭曲了的理性活动,需要非理性的活动加以调节,非理性的形式中可能潜涵着一种理性的目的。如果辩证地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理性”约束其实很大程度上倒可能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非“人性”的,而表现形式上的非理性行为倒有可能有很大的理性意义。(摘自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n材料四:巴赫金从人本视角出发,认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生活于两个世界:一个正统、官方,人们必须谨守规则、礼教与秩序;另一个世界则是狂欢节,人们在这里摆脱了世俗的等级、特权,脱离宗教与教会,可以回到自我本身,从狂欢节中获得纯粹的快乐体验。巴赫金认为:“节庆性成为民众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的第二种生活形式”。草莓音乐节作为以音乐为载体的现代节庆,构筑了一个广场式的空间,人们回归到大自然和人本身,充分解放身心,并伴有诙谐、狂欢的笑,这种全民的“笑”是全民的(全民性是狂欢节的本质)、包罗万象的,既是欢乐、兴奋的又是讥笑的,既肯定又否定。2018年上海草莓音乐节举办地为上海滩运动公社,大型旷野给舞台搭建与设计提供了很大自由,主办方分不同音乐风格设立了“草莓舞台”、“爱舞台”、“SUPERDRYM_DSK舞台”、“星球大战MSE舞台”和“YOUNGBLOOD舞台”等,且舞台之间并无遮挡物,为观众的自由流动提供充分物理空间。观众可以移动到不同风格的舞台欣赏到民谣、摇滚、说唱、流行等不同音乐形式。面对快速城市化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现状,社会价值观倡导理性思维、追求利益最大化,人的主体性丧失,从而导致异化。草莓音乐节将城市青年从工业化的钢筋水泥之中解放出来,告别生活的压力,在远离城市的郊野亲近绿地、天空,追求本真的快乐,参与者们大声欢笑、尽情游戏。如今的草莓音乐节参与者们有着与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参与者们相似的行径,户外音乐节多举行于郊野公园,下过雨的草地泥泞不堪,参与者们却很乐于在泥地里互相打闹、跳跃甚至翻滚,人们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代,通过身体的解放回归自然与本真,人们追求着日常生活中难以寻觅的自在与释放。18年草莓音乐节的尾声下起了瓢泼大雨,当窦靖童在雨中娓娓地吟唱着《Mayrain》并走向舞台边缘和观众一起淋雨时,观众的情绪达到高潮,人群中爆发出欢呼声,大雨未曾浇灭人们的热情,反而以反理性的方式给人们以情感爆发的出口。(摘编自廖宜凌《空间符号消费:互动与狂欢的可能》)4.材料三中加点的“应用”一词的含义是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测,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末陕西澄城8至11月庙会频率较低,可知我国北方农村在这几个月份多进行秋收等农耕活动。B.清末民初澄城县2月至4月高频率地举办庙会,反映了农业社会人们一直以来的对于耕种的祈愿和担忧。C.经历了世俗化的转变后,庙会狂欢冲破文明社会的各种限制,足见其非理性。D.城隍出巡的队伍行列完全模仿现实中地方官员的排场,是庙会活动对现实“官方符号系统”讽刺的一种表现。6.下列对材料中有关“狂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庙会的狂欢精神是指使用象征物品对“官方符号系统”进行嘲弄。\nB.狂欢节的本质是全民性地追求日常生活以外的自在与释放。C.巴赫金认为,狂欢可以使人回到自身,摆脱世俗等级,拥有第二种生活。D.中国传统的非理性狂欢中拥有很大的理性意义。7.材料四第三段划线句详细描述了音乐节的不同舞台,请简析其作用。8.除了音乐节,当今社会还有哪些活动具有庙会式的狂欢精神?请举一例,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活动的狂欢行为。【4~8题答案】【答案】4.人们在庙会中维护和实践传统秩序和等级限制5.C6.B7.划线句罗列草莓音乐节舞台名字和空间样态,展现了音乐节舞台身处自然之中,且依据音乐风格命名,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等特点。使得参加音乐节的人群可以在平等开放的空间中进行交往和对话,与上文音乐节构筑空间使人回归自然和人本身,解放身心相呼应,为下文音乐节以反理性的方式给人们以情感爆发的出口作铺垫。8.分析示例1:双十一购物节是一场全民线上消费狂欢,消费者在直播间、折扣、满减的诱惑下抢购拼单,一夜全民消费几十亿。从形式上来说,购物节狂欢是非理性的,是现代高强度社会环境下,消费者对生活焦虑和经济压力的宣泄。其中或许也暗含着理性的目的,即从貌似可操控的“下单即省钱”中重拾现代社会失去的生活确定感和控制感。但某种程度上,情绪宣泄主导下对省钱的追求,又会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变成对既定秩序的维护。现象举例:双十一购物节、抖音、选秀和相亲节目、泼水节等(社会现象合适)文章观点:狂欢一方面在突破传统的等级秩序,一方面又在维护既定秩序;反理性的狂欢行为会给人情感爆发的倾泻口;狂欢非理性的表现形式中可能潜涵着一种理性的目的。【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前文“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他们不能超越或反抗这种‘官方符号系统’”,而只是在‘应用’”可知“应用”有实践的意思。由“正如克劳克所说,这些东西‘有时允许被用来对文化的既定秩序进行挑战,但通常其结果则是维护这一既定秩序’”可知“应用”指人们在庙会中维护传统秩序和等级限制。所以合起来“应用”指人们在庙会中维护和实践传统秩序和等级限制。【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n“庙会狂欢冲破文明社会的各种限制,足见其非理性”说法有误。材料三中说的是“庙会狂欢的调节器作用十分明显”“在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理性活动,特别是被扭曲了的理性活动,需要非理性的活动加以调节,非理性的形式中可能潜涵着一种理性的目的”,只是“调节”,并非“冲破……限制”。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念的能力。A.“庙会的狂欢精神是指使用象征物品对‘官方符号系统’进行嘲弄”说法错误。材料三中说的是“庙会中使用的各种服装、道具等象征物品反映的对‘官方符号系统’的嘲弄,是庙会狂欢精神的一大表现”,所以“在庙会中使用象征物品对‘官方符号系统’进行嘲弄”只是“庙会狂欢精神的一大表现”。选项以偏概全。C.“巴赫金认为,狂欢可以使人……拥有第二种生活”说法有误,原文为“巴赫金认为:‘节庆性成为民众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的第二种生活形式’”,是暂时进入第二种生活形式,不是“拥有第二种生活”。D.“中国传统的非理性狂欢中拥有很大的理性意义”说法错误,材料三最后一段“如果辩证地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理性’约束其实很大程度上倒可能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非‘人性’的,而表现形式上的非理性行为倒有可能有很大的理性意义”,原文说的是“有可能有很大的理性意义”,选项过于绝对。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能力。“主办方分不同音乐风格设立了“草莓舞台”、“爱舞台”、“SUPERDRYM_DSK舞台”、“星球大战MSE舞台”和“YOUNGBLOOD舞台”等,且舞台之间并无遮挡物,为观众的自由流动提供充分物理空间。观众可以移动到不同风格的舞台欣赏到民谣、摇滚、说唱、流行等不同音乐形式”,划线句罗列草莓音乐节舞台名字和没有遮挡的空间样态,“2018年上海草莓音乐节举办地为上海滩运动公社,大型旷野给舞台搭建与设计提供了很大自由”展现了音乐节的舞台身处自然之中,“草莓舞台”、“爱舞台”等依据音乐风格命名,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等特点。\n“观众可以移动到不同风格的舞台欣赏到民谣、摇滚、说唱、流行等不同音乐形式”使得参加音乐节的人群可以在平等开放的空间中进行交往和对话,“草莓音乐节作为以音乐为载体的现代节庆,构筑了一个广场式的空间,人们回归到大自然和人本身,充分解放身心,并伴有诙谐、狂欢的笑”,与上文音乐节构筑空间使人回归自然和人本身,解放身心相呼应,“草莓音乐节将城市青年从工业化的钢筋水泥之中解放出来,告别生活的压力,在远离城市的郊野亲近绿地、天空,追求本真的快乐,参与者们大声欢笑、尽情游戏”“参与者们却很乐于在泥地里互相打闹、跳跃甚至翻滚,人们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代,通过身体的解放回归自然与本真,人们追求着日常生活中难以寻觅的自在与释放”,为下文音乐节以反理性的方式给人们以情感爆发的出口作铺垫。【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文中来看,材料三中说“在这一变化中,庙会狂欢的调节器作用十分明显……在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理性活动,特别是被扭曲了的理性活动,需要非理性的活动加以调节,非理性的形式中可以潜涵着一种理性的目的”“如果辩证地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理性’约束其实很大程度上倒可能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非‘人性’的,而表现形式上的非理性行为倒有可能有很大的理性意义”,由此可知,庙会式狂欢精神是纵欲的、粗放的、显示人的自然本性的行为方式,它颠覆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态度、理念等,同时它又具有调节器的作用,其目的是理性的。明确了“庙会式狂欢精神”之后,再联系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活动具有这些特点,如双十一、狂欢节、足球赛、篮球赛、选秀节目等。最后要结合庙会式狂欢的特点分析这些活动,分析出这些活动中的“狂欢”和“调节”,非理性的形式和理性的目的。如“双十一”购物节,人们疯狂购物,甚至透支消费,颠覆了传统“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消费理念。它又是调节器:较多的购物折扣,释放了平日被压抑的购物欲,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物质需求。如当下,不少人热衷于“抖音”等短视频社交软件,这就具有狂欢精神:各种人、各种视频、各种评价充斥其间,似乎充满了非理性的“狂欢”;背后却潜涵着追求个性、自由、平等的理性目的。只要言之成理,契合材料内容即可。(二)(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千年秋风①金秋十月,凉风习习,立身江畔,感受夕阳下从江面徐徐吹来的晚风,不免让人有丝丝寒意。风虽不大,也让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在岸边激起了美丽的浪花。看见破碎的浪花,不禁想到波浪的制造者——秋风,它无影无形,使层层水浪滚滚向前,直到它们生命历程的终点;它又能推陈出新,从江海的深处送来一批批新浪,使它们勇往直前。如果说江水是一部史书,那么浪花就是这部史书中辈出的英杰、璀璨的明星,而秋风则是这部书的书写者,催他们诞生,又使他们消亡。这秋风引人遐思,促人想象,使你的思绪逆迎秋风而上,溯到历史的源头。②秋风啊秋风!③秋风从远古吹来,吹走了蛮荒蒙昧的沙尘,吹到了群雄逐鹿的战国。秋风吹乱了一位爱国诗人的长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①,风虽袅袅,却吹寒了屈子那颗忠诚报国的热心,吹灭了第一骚人的理想。当这风吹到他的得意弟子宋玉胸前时,变成了屈己媚人的歪风——“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②\n,耿直忠贞的屈子如果听闻,该会多么寒心,开悲秋文学先河的宋玉,此时也只顾辨风之雄雌了。但风不会因人的忠直与媚俗而停止脚步,当它吹到易水边时,吹出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③,荆轲义无反顾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气概随着秋风而流传千古。秋风就是这么无情,送走了诗人,吹落了英雄!④秋风继续吹着,吹到帝王的身边。汉高祖刘邦在凛凛秋风中踌躇满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④,秋风为帝王归乡添威助势,使刘邦倍感自豪,但也让他感到国势未稳,发出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渴望。当这风刮到高祖的继嗣刘彻脚下时,让年迈的武帝感慨万千,“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摇落兮雁南归”⑤,这摇落草木的秋风,让武帝求贤若渴,感慨人生易老,也让他悟出了乐极生悲的至理,是秋风引发了帝王之英的深思。当同样的秋风吹到创业帝王曹操的眼前时,他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中那壮阔美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⑥,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博大胸襟与凌云壮志,此时的秋风没有引发这位军事家兼诗人的惆怅,而是让人感受到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和他那吞吐宇宙的大海般的霸气。帝王毕竟是帝王,他们能从令人忧伤的秋风中看到希望悟出哲理。摧花落叶的秋风在帝王面前显得那样的萎靡。⑤秋风继续吹着,吹到大唐王朝。秋风催生了盛世,辈出了诗人。贾岛笔下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⑦,让人感到了这位苦吟诗人的愁苦;诗仙笔下的“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⑧,让人感受到了浪漫诗人的浪漫;诗圣笔下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⑨,流露出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晚年现实;白居易诗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⑩,使人感到乐天的生活并不安乐;樊川先生的“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⑪,让人明白了这位怀古高手的怀古情结;玉溪生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⑫,道尽恋情圣手的恋情情怀。大唐盛世秋风词,怎一个“愁”字了得!⑥秋风仍在不停地刮着,刮到了更加悲愁的多灾多难的宋代。谪居黄州的苏轼,曾经感到“高处不胜寒”而想“乘风归去”,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⑬的祝愿,体现出豪放词人的豪放胸怀;陆放翁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⑭写尽了早年图志报国的英雄壮举,可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他“长城自许”的报国之梦破灭,只落得“镜中衰鬓已先斑”,愤懑之情报国之志,溢于言表。秋风中陆游感到了梦幻的破灭,而易安居士更遭受了离情的痛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⑮,展现了这位词人的离情别绪,道尽了胸中的“永昼”之愁。千古才女,不光恋夫,更恋国,可惜颓废的时运不能使她实现心中的宏愿,却要让一个弱女子来承受亡国丧夫之痛,卷帘的西风,怎能不让“人比黄花瘦”。恼人的秋风把大宋朝廷吹到东南一角,又掀起多少词人的愁思,毁灭了多少风流人物的美梦!⑦秋风还在不停地刮着,刮过了元明清三代,刮过了民国时期,刮到了毛泽东的脚下身边。一代伟人的伟大,不只在于他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诗人,更在于他对秋风有着与众不同的脱俗感受。“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⑯,在伟人眼中,强劲秋风已变成催生万物复苏生命的春风,展现出革命家的豁达胸怀与乐观态度。“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⑰,秋风虽千古未变,但由于“换了人间”\n,人们对秋风的感受就迥然不同,革命家用他诗人的气魄打造出不同凡响的诗句,也打造出不同凡响的新时代。⑧秋风,永远不会停下脚步。瞧,远处江面上秋风又送来了一批批波浪,撞激在脚下的岩石上,溅起细碎的水珠,落在身上手上,似乎也溅落在我的心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亘古秋风的力量,感受到了这千年秋风裹夹着的复杂情思,感受到了千古英雄人物跳动着的脉搏。其人已逝,斯风长存。⑨秋风仍在不停地刮着……注释:①屈原《九歌》②宋玉《风赋》③荆轲《易水歌》④刘邦《大风歌》⑤刘彻《秋风赋》⑥曹操《观沧海》⑦贾岛《忆江上吴处士》⑧李白《送崔氏昆季之金陵》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⑩白居易《琵琶行》⑪杜牧《登乐游原》⑫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⑬苏轼《水调歌头》⑭陆游《书愤》⑮李清照《醉花阴》⑯毛泽东《采桑子》⑰毛泽东《浪淘沙》9.第①段划线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从全文看,该句深富意蕴,请对此进行赏析。10.第②段独句成段,分析其表达效果。11.本文的语言表达呈现多方面的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就其中某一特点进行赏析。12.散文集《美丽的浪花》的阅读对象为高中文学爱好者,拟刊发本文,但编辑们尚有不同意见,需由主编最后定夺。作为主编的你,是否同意刊发?请充分地分条阐述你的理由。【9~12题答案】【答案】9.作者把秋风与书写历史勾连在一起,秋风掀起一簇簇浪花,正如历史中不断走来又逝去的人物,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亘古秋风的力量,感受到了这千年秋风裹夹着的复杂情思,感受到了千古英雄人物跳动着的脉搏。10.(1)直接抒发对秋风的感叹,强化了对秋风的复杂情思;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文对秋风的描写,引发下文对历史人物的怀想,表达自己的复杂情思。11.(1)语言优美、含蓄、隽永。本文大量引用诗文,增强了散文语言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联想与共鸣。(2)语言富有诗意和哲理,耐人寻味,在场景的描写中引发人关于历史和人生的思考。(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形象、生动、优美,富于韵味。(4)长短句结合、整散结合,整齐美中又追求节奏自由、灵活,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又调节了韵律。12.示例:同意刊发。(1)从刊物特点看,《美丽的浪花》为散文集,本文也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作品,刊物名称“美丽的浪花”中的“浪花”能够引发读者在形象上的联想和想象。(2)从阅读对象看,刊物的阅读对象为高中文学爱好者,而本文引用的诗文名句、提到的历史人物大多是高中学习中所接触到的,这些诗文名句和历史人物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果不同意刊发,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以。【解析】【9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划线句有三个暗喻,“江水是一部史书”把“江水”比作“一部史书”,突出江水之浩大、包蕴一切的特点;“浪花就是这部史书中辈出的英杰、璀璨的明星”把“浪花”比作“英杰”“明星”,突出其耀眼、璀璨、美丽;“秋风则是这部书的书写者”把“秋风”比作历史的“书写者”,突出其巨大的创造力和变革一切的力量。史书由书写者书写历史中的人物,呈现他们的人生精彩,江水借助秋风掀起巨大的浪花,呈现出美丽、精彩的江景。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把秋风与书写历史勾连在一起,秋风掀起一簇簇浪花,正如历史中不断走来又逝去的人物,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亘古秋风的力量,感受到了这千年秋风裹夹着的复杂情思,感受到了千古英雄人物跳动着的脉搏。【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的能力。“秋风啊秋风!”这是一个感叹句,内容和情感上,直接抒发对秋风感叹,强化了对秋风的复杂情思;结构上,该句独立成段,上文“这秋风引人遐思,促人想象,使你的思绪逆迎秋风而上,溯到历史的源头”,下文“秋风从远古吹来”“秋风继续吹着”“秋风仍在不停地刮着”“秋风还在不停地刮着”“秋风仍在不停地刮着……”引发对历史人物的怀想,表达自己的复杂情思,可见,这个独立句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1)语言优美、含蓄、隽永。本文大量引用诗文,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等,引用有十七处之多。这些诗文名句如文,增强了散文语言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联想与共鸣。(2)语言富有诗意和哲理,耐人寻味,如“秋风吹乱了一位爱国诗人的长发”“风虽袅袅,却吹寒了屈子那颗忠诚报国的热心,吹灭了第一骚人的理想”“恼人的秋风把大宋朝廷吹到东南一角,又掀起多少词人的愁思,毁灭了多少风流人物的美梦”“撞激在脚下的岩石上,溅起细碎的水珠,落在身上手上,似乎也溅落在我的心中”“感受到了千古英雄人物跳动着的脉搏”,这些诗意的语言多带有哲理性,在场景的描写中引发人关于历史和人生的思考。(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形象、生动、优美,富于韵味。如“如果说江水是一部史书,那么浪花就是这部史书中辈出的英杰、璀璨的明星,而秋风则是这部书的书写者,催他们诞生,又使他们消亡”运用比喻;“风不会因人的忠直与媚俗而停止脚步”“秋风就是这么无情,送走了诗人,吹落了英雄”“摧花落叶的秋风在帝王面前显得那样的萎靡”运用比拟手法。\n(4)长短句结合、整散结合,整齐美中又追求节奏自由、灵活,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又调节了韵律。如“金秋十月,凉风习习,立身江畔”“引人遐思,促人想象,使你的思绪逆迎秋风而上,溯到历史的源头”“秋风啊秋风!”“其人已逝,斯风长存“是短句,“那么浪花就是这部史书中辈出的英杰、璀璨的明星,而秋风则是这部书的书写者”“他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中那壮阔美景”“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博大胸襟与凌云壮志”“他们能从令人忧伤的秋风中看到希望悟出哲理。摧花落叶的秋风在帝王面前显得那样的萎靡”是长句,“吹寒了屈子那颗忠诚报国的热心,吹灭了第一骚人的理想”“送走了诗人,吹落了英雄”“催生了盛世,辈出了诗人”是整句,“千古才女,不光恋夫,更恋国,可惜颓废的时运不能使她实现心中的宏愿,却要让一个弱女子来承受亡国丧夫之痛”是散句。这种长短句、整散句的交错使用,使语言呈现出一种灵动的美感。就其中某一特点进行赏析即可。【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是一种探究性试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同意刊发。首先结合刊物特点分析,《美丽的浪花》为散文集,本文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品,刊物名称“美丽的浪花”中的“浪花”带有比喻性,与本文“如果说江水是一部史书,那么浪花就是这部史书中辈出的英杰、璀璨的明星,而秋风则与这部书的书写者”关于“浪花”的喻体在形象上高度一致,可以引发读者在形象上的联想和想象。再结合读者来看,刊物的阅读对象为高中文学爱好者,而本文写作的内容有大量高中学习中学习过的诗文名句,本文引用的诗文有十七处之多,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等等;另外,本文提到的历史人物大都是高中学习中接触到的人物,如屈原、荆轲、刘邦、曹操、贾岛、李白、李清照、毛泽东等。这些诗文名句和历史人物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较好的阅读效果。如果不同意刊发,也要从刊物需求和阅读对象等角度做出分析,注意联系文本,不能脱离。(三)(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__________若耶溪綦毋潜〔唐代〕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n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13.根据诗意,最适合填入本诗题目划线句的一项是()A.夜游B.春泛C.归隐D.行舟14.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此去随所偶”一句表现诗人出游希望有所偶遇的心情。B.“林月低向后”句照应“际夜”,表现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然后退的情景。C.第五六句写出诗人泛舟赏景过程中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D.全诗对不同景物的描绘使寂静的景物恍惚流动,富有动感,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15.结合全诗内容,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本诗的“幽意”。【13~15题答案】【答案】13.B14.A15.开首两句以“幽意”点出了全诗的主旨,是幽居独处,放任自适的意趣。因此,驾舟出游,任其自然,流露了随遇而安的情绪。接着写泛舟的时间、路线和沿途景物,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怀,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出一种幽美、寂静、迷蒙的境界,最后两句写心怀隐居之人,在此环境中,愿作持竿垂钓的隐者,追慕“幽意”的人生。【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本诗是一个春江花月之夜,在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的景物进行的描写,所以题目应体现“春景”与“泛舟”两层意思。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A.“表现诗人出游希望有所偶遇的心情”错误,诗人这次出游只是轻舟荡漾,任其自然,故云“此去随所偶”。“偶”即“遇”,诗人在这里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情绪。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识诗歌意象及情感的能力。\n此诗开篇“幽意无断绝”句,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即幽居独处,不与世事,放任自适的意趣。这种“幽意”支配着他的人生,不曾“断绝”,因此,他这次出游只是轻舟荡漾,任其自然,故云“此去随所偶”。“偶”即“遇”。诗人在这里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情绪。以下写泛舟的时间和路线,描写沿岸景物。“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习习晚风,吹拂着游船,船儿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恍如进了武陵桃源胜境,多么清幽,多么闲适!“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题中的“春”,看似信笔写来,却又显得用心细致。“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游程中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际夜”,是到了夜晚,说明泛舟时间之久,正是“幽意无断绝”的具体写照。“西壑”,是舟行所至的另一境地,当置身新境,心旷神怡之时,抬头遥望南天斗宿,不觉已经“隔山”了。“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二句,是用淡墨描绘的如画夜景。“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而着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飘流,月光的洒泻,都写活了。“林月低向后”,照应“际夜”,夜深月沉,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这景象是美的,又是静的。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而怀着隐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于这种境界之中,“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作者愿永作若耶溪边一位持竿而钓的隐者。“持竿叟”,又应附近地域的严子陵富春江隐居垂钓的故事,表明诗人心迹。末二句抒发感慨极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觉世事的嚣嚣,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四)(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阎若璩,字百诗,太原人。世业盐荚1,侨寓淮安。父修龄,以诗名家。若璩幼多病,读书暗记不出声,年十五,以商籍补山阳县学生员。研究经史,深造自得。尝集陶弘景、皇甫谧语,题其柱云:“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暇日。”其立志如此。海内名流过淮,必主其家。年二十,读《尚书》至古文二十五篇,即疑其讹,沉潜三十余年,乃尽得其症结所在,作《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古文之伪大明。所列一百二十八条,毛奇龄《尚书古文冤词》百计相轧,终不能以强辞夺正理,则有据之言先立于不可败也。②康熙元年,游京师,旋改归太原故籍,补廪膳生。十八年,应博学鸿儒科试,报罢。昆山顾炎武以所撰《日知录》相质,即为改定数条,炎武虚心从之。编修汪琬著《五服考异》,若璩纠其谬,尚书徐乾学叹服。及乾学奉敕修《一统志》,开局洞庭山,若璩与其事,若璩于地理尤精审,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了如指掌,撰《四书释地》五卷。及于人名物类训诂典制,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又据《孟子》七篇,参以《史记》诸书,作《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又著《潜丘札记》六卷,《毛朱诗说》一卷,手校《困学纪闻》二十卷,因浚仪2之旧而驳正笺说推广之。又有《日知录补正》,《丧服异注》,《宋刘攽李焘马端临王应麟四家逸事》,《博湖掌录》诸书。\n③世宗在潜邸闻其名延入邸中索观所著书每进一篇必称善。疾革,请移就城外,以大床为舆,上施青纱帐,二十人舁之出,安稳如床篑。康熙四十三年,卒,年六十九。世宗遗使经纪其丧,亲制诗四章,复为文祭之。有云:“读书等身,一字无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佥谓非若璩不能当也。(选自《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注释]1、盐荚:盐务。2、浚仪:指王应麟,《困学纪闻》的作者。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侨寓淮安()(2)旋改归太原故籍()17.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沉潜三十余年()A.深沉B.潜伏C.深究D.隐居(2)昆山顾炎武以所撰《日知录》相质()A:抵押B.询问C验证D.评判18.用斜线(/)给第③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共三处)世宗在潜邸闻其名延入邸中索观所著书每进一篇必称善19.把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疾革,请移就城外,以大床为舆,上施青纱帐,二十人舁之出,安稳如床篑。20.文章多用侧面描写表现阎若壉的人物形象,请加以举例赏析。21.请根据文中阎若壉的言行,推断《清史稿》的作者会把他收入哪一种类传。()A.循吏B.文苑C.儒林D.艺术【16~21题答案】【答案】16.①.寄居②.不久17.(1)C(2)B18.世宗在潜邸闻其名/延入邸中/索观所著书/每进一篇必称善19.他的病情危急,请求转移靠近城外,把大床当做车,上面加上青纱帐,二十人抬着出去,安稳的像如床板一样。20.①尚书徐乾学赞叹佩服阎若璩,编写《一统志》时让阎若璩参与,侧面凸出阎若璩的博学审慎;②世宗尚未即位,听闻他的名声,延请入府,索要并观看他所写的书,每进献一篇,一定称赞写出了阎若璩的名声之大、才学之高;③通过皇帝遣使料理安排他的丧事,亲自作诗四章,又写文章祭奠他,表现皇帝对其的看重,也写出了他的真才实学;\n④通过皇帝的悼诗以及大家对其评价,即除了徐若璩不能相称,写出了其博览群书,精细审慎的治学态度。21.C【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1)“侨寓淮安”翻译为“寄居在淮安”,故“侨”翻译为“寄居”;(2)“旋改归太原故籍”翻译为“不久改为归属太原故籍”,故“旋”翻译为“不久”。【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1)“沉潜三十余年”翻译为“潜心研究三十年”,故“沉潜”翻译为“深究”;故选C。(2)“昆山顾炎武以所撰《日知录》相质”翻译为“昆山的顾炎武用所撰写的《日知录》来询问他”,故“质”翻译为“询问”。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世宗在潜邸闻其名”中主语为“世宗”,谓语为“闻”,宾语为“其名”,该句主谓宾完整,故在其后断开;“延入邸中”,“邸中”为“延入”的宾语,二者关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故在其后断开;“索观所著书”中“所著书”为“索观”的宾语,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故在其后断开,同时注意断开共三处。原文翻译为:世宗尚未即位,听闻他的名声,延请入府,索要并观看他所写的书,每进献一篇,一定称赞。【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疾革,病情危急;就,靠近;以……为……,把……当做……;舆,车;上,名词作状语,在上面;施,加;舁,抬;床篑,床板。【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写作手法的鉴赏能力。由“海内名流过淮,必主其家”以及“所列一百二十八条,毛奇龄《尚书古文冤词》百计相轧,终不能以强辞夺正理,则有据之言先立于不可败也”可知其人治学严谨、言之有理;\n由“编修汪琬著《五服考异》,若璩纠其谬,尚书徐乾学叹服。及乾学奉敕修《一统志》,开局洞庭山,若璩与其事”可知,尚书徐乾学赞叹佩服阎若璩,编写《一统志》时让阎若璩参与,侧面凸出阎若璩的博学审慎;由“世宗在潜邸闻其名,延入邸中,索观所著书,每进一篇必称善”可知,世宗尚未即位,就听闻他的名声,并延请入府,索要他所写的文章并大大赞赏,写出了阎若璩的名声之大、才学之高;由“世宗遗使经纪其丧,亲制诗四章,复为文祭之。有云:“读书等身,一字无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可知,通过皇帝遣使料理安排他的丧事,亲自作诗四章,又写文章祭奠他,表现皇帝对其的看重,也写出了他的真才实学;。由“佥谓非若璩不能当也”可知,通过众人的评价写出了其博览群书,精细审慎的治学态度;【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文中阎若壉的言行可知,他是严谨的儒家学者。故选C。【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文言翻译最基本方法:留、补、删、换、调。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译文:\n①阎若璩,字百诗,太原人。世代以盐务为业,寄居在淮安。父亲阎修龄,凭借作诗成为名家。阎若璩小时候多疾病,读书暗暗记住不发出声音,十五岁,凭借商籍充补为山阳县学生员。阎若璩研究经史,深入学习有自己的心得。曾经收集陶弘景、皇甫谧的语句,写在他的柱子上说:“对于某一事物有所不知,认为是莫大的羞耻;当别人问倒这个东西的时候,心里没有一天的安宁的。”他立志像这样。海内的名流经过淮安,必经过其的家。二十岁的时候,读《尚书》到古文一共二十五篇,就怀疑它们的错误,潜心研究三十多年,于是全部得到了它们的症结所在,写作《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引用经典古籍,一一陈述它们的矛盾的原因,古文的错误清楚了。所列出的一百二十八条,毛奇龄的《尚书古文冤词》千方百计的排挤,最终不能留用强行的言辞改变正确的道理,那么有依据的言辞先确立就不会失败。②康熙元年,游学京师,不久改变归为太原故籍,充补廪膳生。十八年,参加博学鸿儒科试,落第。昆山的顾炎武用所撰写的《日知录》来询问他,就为他修改确定多条,炎武虚心听从他。编修汪琬写《五服考异》,阎若璩纠正他的错误,尚书徐乾学赞叹佩服。等到徐乾学奉皇帝的命令编写《一统志》,开篇写洞庭山,阎若璩参与这件事,阎若璩在地理上尤其精细审慎,山川地势,州郡沿袭变革,了如指掌,撰写《四书释地》五卷。等到对于人名物类训诂典制,做事一定要追究它们的根本,说话一定要讲求他们的其依据,广泛参考相互见证,多有所全部彻底地了解。又依据《孟子》七篇,用《史记》诸书进行参考,写作《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又写了《潜丘札记》六卷,《毛朱诗说》一卷,亲手校正《困学纪闻》二十卷,沿袭王应麟的旧作纠正错误做注解推而广之。又著有《日知录补正》,《丧服异注》,《宋刘攽李焘马端临王应麟四家逸事》,《博湖掌录》等书。③世宗尚未即位,听闻他的名声,延请入府,索要并观看他所写的书,每进献一篇,一定称赞。他的病情危急,请求转移靠近城外,把大床当做车,上面加上青纱帐,二十人抬着出去,安稳的像如床板一样。康熙四十三年,去世,当时六十九岁。世宗犹遣使料理安排他的丧事,亲自作诗四章,又写文章祭奠他。有云:“读书等身,一字无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大家说除了徐若璩不能相称。(选自《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五)(13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与人论谏书[唐]杜牧①某疏愚怠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每见君臣治乱之间,兴亡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则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是以每于本事之上,尤增饰之。②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果食之,必死。”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世多然也。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n③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④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有删减)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也B.耳C.矣D.者23.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能够一下子醒悟就可以达到天下太平,如果不醒悟就情愿自己被杀整个家族被灭。B.一旦醒悟就可以天下太平,一旦不醒悟就会把大臣杀死灭掉整个家族。C.只要能够猛然醒悟就可以治理好天下,只要不醒悟就会把大臣杀死灭掉整个家族。D.要么能够一下子醒悟治理好天下,要么不醒悟反而把大臣杀死灭掉整个家族。24.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作用。25.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在第④段中得出“直谏为下”的结论的?【22~25题答案】【答案】22.C23.A24.总结全段,与上文观点呼应,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进谏“循常”易于接受,进谏“迂险”易遭抵触。25.首先,摆事实。指出历史上进谏的人多,而纳谏的人少,原因是进谏者给人以“以卑凌尊,以下干上”之感,不仅被谏者难以接受,进谏者也往往遭受不幸。然后,运用平易、生活化的设例讲道理,阐明观点。接着,对比论证,张猛与薛广德运用不同方式进谏汉成帝,结果不同。最后,总结论述,得出结论“直谏为下”。【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某疏愚怠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句意:我因懒散,才识粗浅、为人愚笨,不懂治世的机巧之心,只是喜欢读书,读了很多书。根据语境,这是一处用于句尾的语气词,应是一种肯定语气。分析四个选项,“者”多用于句中,表停顿,助判断语气;“也”用于句尾时,多表判断语气或感叹语气;“耳”用于句尾,多表限止语气或助判断语气;“矣”用于句尾,多表示陈述或感叹语气,更适合句中的语气。\n故选C。【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冀”是希望,所以此句应是假设语气,排除CD;“一”,“一下子”;“烹身灭族”指谏诤的臣子“自己被杀整个家族被灭”。排除B。故选A。【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作用、把握段落结构的能力。划线句“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意思是,因此因进谏却发生政乱的情况,比比皆是啊。分析语境,第二段作者借用甲乙之间对话来阐明,进谏“循常”易于接受,进谏“迂险”易遭抵触。此句位于本段句尾,“是以”是因此之意,表明这是对全段的总结收束,点明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与上文“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相呼应,强化了作者的观点。【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全文共有四段。第一段,摆事实。“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指出历史上进谏的人多,而纳谏的人少,原因是进谏者给人以“以卑凌尊,以下干上”之感,不仅被谏者难以接受,进谏者也往往遭受不幸。第二段,讲道理。借用甲乙之间对话来阐明,进谏“循常”易于接受,进谏“迂险”易遭抵触。这个平易、生活化的设例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第三段,列举史实,对比论证。汉成帝从桥上过,是因为张猛的说法比薛广德的容易让人接受。\n第四段,总结论述,“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得出结论“直谏为下”。本文论证手法多样,讲道理与摆事实结合,使得文章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逻辑清晰,最后得出结论“直谏为下”,使人信服。参考译文:  我因懒散,才识粗浅、为人愚笨,不懂治世的机巧之心,只是喜欢读书,读了很多书。每每读到君王与大臣、太平与动荡间,进谏的方式,(就)遥想那些进谏的人,对着墨舔着笔(书写谏言),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悟从而达到天下太平,(如果君主)不醒悟就(情愿)自己被杀,家族被灭,只有这两种(方式),不思考折中的办法。自秦、汉以来,大概有成百上千的人,不能全部计算。然而激切进谏从而激发政乱、发生灾祸的情况,比比皆是,接受进谏从而悔改、奉行正道的,不能达到百分之一。为什么呢?都因为进谏的话迂腐、耸人听闻,抨击缺点、弊端,(从而)造成这个样子。迂腐、耸人听闻的话,接近荒诞狂妄;抨击缺点、弊端的话,能够激起人的愤怒。那些荒诞狂妄、激怒别人的话,(让)地位卑微的人凌辱地位尊贵的人,下级冒犯上级。因此,进谏不要杀人,杀人更多;进谏不要打猎,打猎的情况更盛;进谏不要大修宫室,宫室修得更加高大;进谏不要任用小人,小人更加得宠。看在位者的意图,(似乎)想要和进谏者一争谁对谁错,一争脾气谁大谁小,其他方面就不管了,因此常常在原来的事情之上,更加变得严重。  现今有两个人,甲对乙说:“你爱吃某种食物,注意不要吃了,真的吃的话,一定会死。”乙一定说:“我吃它很久了,你说我死,(我)一定要加倍吃它了。”甲如果对乙说:“你喜欢吃某种食物,最好少吃,如果多吃的话肯定会生病。”乙必定因而感谢他,减少进食。为什么呢?迂腐、耸人听闻的话,就(让人)想抵触它;遵循常理的话,就必定相信它。这是大家的心理。因此因进谏却发生政乱的情况,比比皆是啊。  汉成帝想乘大船通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进谏说:“应该从桥上过,陛下不答应的话,我自杀用鲜血来溅你的车轮,陛下就不得入庙祭拜祖先。”皇上不高兴。张猛说:“我听说皇上圣明大臣就忠直,乘船危险,走桥安全,圣明君主也不该冒危险,御史大夫的话可以听取。”皇上说:“开导人不应当像这样吗?”于是从桥上走。如今人们平常相处没有纷争,朋友亲人讨论规劝教诲时,还应该从侧面引导委婉解释,让人乐于抛弃他不好的方面,并且乐于发扬他好的方面。更何况在君与臣、尊与卑之间,想要通过激切、率直的谏言,(从而)希望大道施行、国家太平吗?所以,《礼》中谈到五种进谏的方式,直谏是下等。三、写作(70分)26.根据材料,完成作文。\n在分析一个事件成功的原因时,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描述会有所不同:在公共场合会更多提及他人的帮助;而在私下场合,则对他人的帮助提及较少。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见解。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26题答案】【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则材料的重点,并非讨论如何分析事件成功原因的问题,而是人们在不同场合下的心理和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在公共场合和私下场合之所以对他人帮助的提及程度不同,主要在于这两种状态下人们的心理思考和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私下场合中,人们“利己”的思维不再受到束缚,因此更愿意归功于自己,而非他人。在公共场合中,人们不仅会受到他人的舆论监督,也会受到诸如“谦虚”等的道德约束,因此,归功于他人的现象就会多一些。而在私下场合中,一方面人们的“利己”思想较少被社会道德观所评价和束缚,他们“归功于己”的行为可能就不会受到相对于公开场合那么多的质疑;另一方面,每个人心中都会有渴望“被肯定”“被承认”的想法,(正因前一因素)在私下场合中,人们意图用“归功于己”而“被肯定”“被承认”的尝试也就会比在公共场合多了。总而言之,人们在公共场合与私底下的行为往往会有不同,就像理智层面的知道和情感上的理解有距离一样,知与行、公与私属于遥远的两个星球。而这对于我们的启示,其实可以从“行为者”和“旁观者”这两个角度去分析。从行为者的角度而言,虽然“利己”与“被肯定”的心态无可厚非,但我们是否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借“被肯定”而大包大揽功劳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个时候,是否能做到真心实意地肯定他人的功劳,从吸取他人所长而为己所用,让自己真正拥有“被承认”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而从旁观者的角度而言,不考虑具体情境背景的所见即所得是一种盲目,尤其是对于人性中天然的非理性部分,仅凭他人的外在举止、仅凭自己的一隅之见,就武断地下定论,是否又是合理的呢?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立意:1.在承认他人功劳中,让自己拥有被肯定的实力。2.不以一隅之见判断他人是非。3.让评判出于内心,而非外在礼法约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2:07:18 页数:21
价格:¥5 大小:76.34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