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2022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2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1.按要求依据教材填空。(1)为仁由己,__________?(《论语·颜渊》)(2)______________,余不忍为此态也!(选自刘向辑《_____·离骚》)(3)在杜甫《登高》中,与“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样,形成宏阔悠远囊括宇宙的意境的写景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而由人乎哉②.宁溘死以流亡兮③.楚辞④.无边落木萧萧下⑤.不尽长江滚滚来【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能力。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溘”“萧”。2.按要求选择。(1)农历壬寅年就要到了,以下从“壬寅”角度取相立意的春联是()A.鸿雁翔云迎旭日,青骝夺路起桃烟。B.一联壮我楹间色,万国腾龙海内春。C.牛气帧岁人梦圆,虎威画春物华苏。D.三阳开泰生机畅,四海增辉喜气盈。(2)下列表达和推理无逻辑错误的一项是()A.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B.不满十八岁的人没有选举权,他不是不满十八岁的人,所以他有选举权。C.老刘是小赵唯一佩服的人吗?小赵只佩服老刘一人?小赵是佩服老刘的。D.蚊子、苍蝇、蟑螂都是害虫,它们都能飞,可知其他害虫也一定都能飞。【答案】(1)C(2)C【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A.“青骝”指马,与“午”有关;B.“腾龙”指龙,与“辰”有关;C.“虎威”指虎,与“寅”有关;D.“三阳”与“羊”谐音,“羊”与“未”有关;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A.这句广告词的逻辑错误是前后矛盾,先说不收礼,后面又说收礼;B.此句不正确,此句属于必要条件假言直言推理推理形式。因违反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的规则,所以犯了“由肯定前件到肯定后件”的逻辑错误;D.“都能飞”这个不是重要条件,这些害虫会飞,但不代表所有的害虫都会飞,以此推理,逻辑不严密。故选C。二.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评赵先生的《红楼梦》研读①就常识说,假定一部小说值得成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由“移感”而来的“共感”,一是由想象而来的构成。前者是创作者与欣赏者所同,后者是创作者所独有。②“移感”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向本来与自己不相干的对象上去,因而把自己化为对象,同时也把对象的感情移向自己身上来,因而把对象化为自己。这种感情的移出、移入,大体是同时活动的,最显明的例子是唐人的宫词。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③王昌龄的宫词好,和他贬为龙标尉的遇合有关系,但倘若他仅凭遇合的直感写诗,便范围狭小而气象寒伧。他把自己的感情移向不幸的女子乃至其他不幸的对象上去,便开辟了写作的新天地,深化了作品的意境。诗如此,小说更是如此。在小说中所流注的感情,并非必须有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可以发生。不过,成功的小说中,一定有作者个人的背景,及由此背景所引起的深厚感情。但著作者只能顺着自己个人的背景感情写成一部作品,这种作品有一个名称为“私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不高。④移情的扩大,便成为“共感”。所谓“共感”是作者于不知不觉之间,以社会上某一方面的共同感情成为自己的感情。正如《毛诗正义》所说“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作者的共感愈深、愈广,则他的作品所引起的感染力愈大,所以共感是测度一部作品的基本条件。⑤移情共感的历程,即是发挥想象力的程移情共的程度,即是想象力发挥的程度。没有想象力便不能构成任何纯文学的作品作者的背景,作者的背景,只能成为创作中的引子,决不能成为作品中的构成骨干。作品的构成骨干,主要是凭想象力而来的。⑥这里,对于小说的取材稍作原则性的说明。西方文学批评家有一句话:“小说是人生的实验。”这里的实验乃指科学的实验。假使在实验室中实验失灵,说明应有的条件未能具备,不应有的条件未能排除,只好从这方面着眼重新装置。⑦没有人生观的作者不能成为有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家。人生观的形成,是由作者的各种因素所凝聚。作者的人生观,常即形成一部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即是主题的发展。作者的人生观,在现实人生中有实现的可能,但并非作集中的出现,更不能实现到作者所要求的深度。作者在一部小说中,把现实人生中可能实现、分散实现、浮泛实现的人生某一部面,凭想象、构成之力,使其以集中、具体而深刻的形式实现出来,也等于把某种现象在实验室中实验出来是一样的。作者须凭观察与想象之力,把许多现实材料加以分解、拣择、增删,而重新加以融合,以适合于他所要求的人生实验的目的。⑧所谓文学的写实主义,是把现实的人生、社会深刻地表现出来。并不是指的作者应作自传、合传的表现,否则是属于历史而不属于小说。⑨上面所说的都是文学上的常识。但自胡适起,《红楼梦》考证这一派系在《红楼梦》研读上似乎都忽视了上述常识,挂出“科学考证”的招牌,非把《红楼梦》贬成私小说可。并且把由阅读者所引起的移情、共感而来的批语,一概认为非批者亲身经历便不能写出而加以夸大,以作为自传或合传的证明,这便把《红楼梦》的感染力也抹煞了。费了几十年之久的红学家的工作,站在文学的立场,几可成为《红楼梦的一劫。其实,赵先生因用力勤而目光锐,也摸到了这一点,他说“曹雪芹的另一秘法张冠李戴,书中人物的亲属关系,与实际曹家上世的亲属大都吻合。但是书中的人的事迹,与真实人物的事迹又不符”。赵先生不能从此更进一步,以接上一位伟大文学家在创作历程中所发挥的因想象而来的构成技巧,而只认为是传记的一种秘法。3.下面对首尾两段加点的概念“构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构成是作者的共感、背景、人生观与现实人生形成的作品结构和主题。B.构成是凭想象把现实人生以集中、具体而深刻的形式表现的创作手法。
C.构成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向对象上去、同时把对象化为自己的感情活动D.构成是在移感及个人背景基础上与共感同时进行的发挥想象力的历程。4.下列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判断是()A.王昌龄的《长信秋词》用移感而没有共感B.没有作者个人背景的小说是不成功的小说。C.只有有想象力的作品才能构成纯文学作品。D.作品的主题与作者的人生观有密切的联系。5.本文的层次逻辑严密,请加以分析。6.你也反对“考证派”研读《红楼梦》方法吗?请结合《红楼梦》内容对“考证派”研读《红楼梦》的方法进探究。【答案】3.B4.A5.答案示例本文首段指出移感、共感是文学作品的必备条件,是常识;②至④段、⑤至⑧段分别阐释移感、共感、构成;最后指出赵先生的研究违背常识。本文先列必要条件并加以阐释,阐释既确立了必要条件,又确证考证派违背必要条件。因此本文论证层次逻辑严密。6.答案示例一我反对“考证派”把《红楼梦》内容与现实事件、人物等一一对应考证的研读法。文学作品总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认为,阅读《红楼梦》应通过小说内容看其所反映的生活本质和蕴含的思想,比如通过贾王史薛的命运,看出封建社会灭亡的必然性;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形象,看出美好被毁灭及这种悲剧后面的制度和文化。答案示例二我反对“考证派”把《红楼梦》当成人物的自传或合传。优秀小说创作人物的方法或是杂取种种人,或是以一个人为模特儿。我认为,阅读《红楼梦》应当分析人物的典型性,由此探求小说的主题意蕴。比如,通过黛玉名字、黛玉出场、黛玉葬花、黛玉悲秋、潇湘馆等等分析黛玉的形象,分析黛玉对那个时代美好人物命运的概括性。答案示例三我不完全同意考证派对作者及《红楼梦》内容的有关现实考证。我认为阅读文学作品包括文本、作者、读者、世界四方面,应当对曹雪芹及《红楼梦》的相关背景进行考证,但根本在于文本,读者通过对诸如书名、宁荣二府、大观园及其中人物的各种叙事等等,来探求《红楼梦》的主题意蕴及艺术创造。答案示例四我不赞同考证派《红楼梦》是自传、合传的结论,但我赞同考证。我认为考证曹雪芹的人生及其生活中的人物与贾宝玉的人生及其生活中的人物的关系,能了解曹雪芹的创作思想、方法。如贾宝玉、曹雪芹都生活于钟鸣鼎食之家,但贾宝玉做了和尚而曹雪芹没有,这种比较,能帮助我们理解贾宝玉这一形象包含的思想及形象创造的手法。【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文章开头这样写,“由想象而来的构成”,可见“构成”与想象力有关;结尾写“……因想象而来的构成技巧”,可见“构成”是一种写作技巧;第七段还有与之相关的句子,“作者在一部小说中,把现实人生中可能实现、分散实现、浮泛实现的人生某一部面,凭想象、构成之力,使其以集中、具体而深刻的形式实现出来,也等于把某种现象在实验室中实验出来是一样的”。由这三个句子整合,可以得到“构成”的概念:凭想象把现实人生以集中、具体而深刻的形式表现的创作手法。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而没有共感”错。原文是“所谓‘共感’是作者于不知不觉之间,以社会上某一方面的共同感情成为自己的感情”,而王昌龄“把自己的感情移向不幸的女子乃至其他不幸的对象上
去”,以不幸女子的共同感情成为自己了自己的感情,才写出了《长信秋词》这样的好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有“移情”,也有“共感”。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首先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第一段先指出“就常识说,假定一部小说值得成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由‘移感’而来的‘共感’,一是由想象而来的构成”,这句话总领着下面的二至八段。二段写的是“‘移感’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向本来与自己不相干的对象上去,因而把自己化为对象,同时也把对象的感情移向自己身上来,因而把对象化为自己”,三段以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加以论证;四段写“移情的扩大,便成为‘共感’”。可见二至四段是对“移情”和“共感”的概念和含义加以阐释;五段写“移情共感的历程,即是发挥想象力的程移情共的程度,即是想象力发挥的程度”;六段写“对于小说的取材稍作原则性的说明”;第七段写人生观就是作品的主题,“作者须凭观察与想象之力,把许多现实材料加以分解、拣择、增删,而重新加以融合,以适合于他所要求的人生实验的目的”,这就是“构成”;第八段写“所谓文学的写实主义,是把现实的人生、社会深刻地表现出来。并不是指的作者应作自传、合传的表现”。可见五至八段是对“移情”“共感”“构成”的进一步阐释。而最后一段指出“上面所说的都是文学上的常识”,接着指出“自胡适起,《红楼梦》考证这一派系在《红楼梦》研读上似乎都忽视了上述常识,挂出‘科学考证’的招牌,非把《红楼梦》贬成私小说可”,“其实,赵先生因用力勤而目光锐,也摸到了这一点……赵先生不能从此更进一步,以接上一位伟大文学家在创作历程中所发挥的因想象而来的构成技巧,而只认为是传记的一种秘法”。从而指出赵先生的研究违背常识。再看逻辑的严密性:本文先列必要条件“移情”“共感”并加以阐释,确立了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两个条件”;接着证明研究《红楼梦》的考证派违背了必要条件,从而指出他们的研究违背了文学常识。因此本文论证层次逻辑严密。【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运用文章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看“考证派”研读《红楼梦》的方法有哪些,然后针对其中的一点阐述自己的看法,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结合《红楼梦》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如赵先生认为,“曹雪芹的另一秘法张冠李戴,书中人物的亲属关系,与实际曹家上世的亲属大都吻合。但是书中的人的事迹,与真实人物的事迹又不符”,他把《红楼梦》的内容与现实事件、人物一一对应。针对这种方法,可以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反对这种把小说与现实一一对应的考证方法。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总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红楼梦》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命运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表现其必然灭亡的命运;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悲剧结局表现的是封建制度对美的摧残,而不能只是将小说内容当作现实的映射。或者可以考证作者的有关情况,考证曹雪芹的人生及其生活中的人物与贾宝玉的人生及其生活中的人物的关系,能了解曹雪芹的创作思想、方法。但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要注意到文本、作者、读者、世界四方面,通过作品中的描写分析主题、探究艺术创造,不能狭隘到认为就是写作者亲身经历。文中还有考证派的观点,如“把由阅读者所引起的移情、共感而来的批语,一概认为非批者亲身经历便不能写出而加以夸大,以作为自传或合传的证明”,也就是把《红楼梦》当作自传与合传。可以先明确自己的看法,我反对“考证派”把《红楼梦》当成人物的自传或合传,然后加以分析。如小说的人物都具有“典型性”,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并非是单单
写这一个人。比如林黛玉的人物性格、经历等,应该是一个“集合体”,把诸多美好人物的个性集中在她身上,再通过人物的毁灭鞭挞丑恶的社会制度,不能仅仅把人物当作现实中的“某一个”。还有贾宝玉、曹雪芹都生活于钟鸣鼎食之家,但贾宝玉做了和尚而曹雪芹没有,这就说明艺术作品并非作者人生经历的简单描述。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夜颂➊鲁迅①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有闲者,不能战斗者,怕光明者。②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③虽然是夜,但也有明暗。有微明,有昏暗,有伸手不见掌,有漆黑一团糟。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君子们从电灯下走入暗室中,伸开了他的懒腰;爱侣们从月光下走进树阴里,突变了他的眼色。夜的降临,抹杀了一切文人学士们当光天化日之下,写在耀眼的白纸上的超然,混然,恍然,勃然,粲然的文章,只剩下乞怜,讨好,撒谎,骗人,吹牛,捣鬼的夜气,形成一个灿烂的金色的光圈,像见于佛画上面似的,笼罩在学识不凡的头脑上。④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⑤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在马路边的电光灯下,阁阁的走得很起劲,但鼻尖也闪烁着一点油汗,在证明她是初学的时髦,假如长在明晃晃的照耀中,将使她碰着“没落”➋的命运。一大排关着的店铺的昏暗助她一臂之力,使她放缓开足的马力,吐一口气,这时才觉得沁人心脾的夜里的拂拂的凉风。⑥爱夜的人和摩登女郎,于是同时领受了夜所给与的恩惠。⑦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起来,出来了便是夫妇们,面目和五六点钟之前也何其两样。从此就是热闹,喧嚣。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⑧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我爱夜,在夜间作《夜颂》六月八日[注]①本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六月十日《申报·自由谈》,后收入《准风月谈》《准风月谈》是借“谈风月”来“谈风云”的文章结集。当时国民党反动当局对左翼文化迫害加紧,以致《申报·自由谈》主编黎烈文不得不登出启事“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于是风月文章与粉饰太平的文章充斥报刊。②“没落”: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创造社成员曾讥讽作者“没落”,这里借引此语。乙阿Q正传(节选)鲁迅拍!拍拍!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咳,呸!”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7.从句子形式的角度,赏析甲文第③段的语言运用。8.从选材和写作视角两方面,赏析甲文的构思。9.散文《夜颂》写摩登女郎的手法与乙文写阿Q的手法明显不同,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分析。10.中国现代文学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贡献。以“民族心理”或“时代精神”为角度,为《夜颂》或《阿Q正传》写一篇文学短评,100字左右。【答案】7.答案示例第③段句子整散结合,长句中套用短句。“有……”及“君子们……爱侣们……”对偶严整。“超然,混然……”和“乞怜……讨好……”等是嵌入长句中的短句,一词一分句且形成排比。整句、短句使节奏起伏回旋,表达了作者爱恨情感的起伏激荡,又使语言充满哲思,具有诗的美感和意蕴;排比短句则对比鲜明地描摹了“文人学士们”的虚伪和种种丑态,极尽讽刺鞭挞。8.答案示例一甲文从夜及爱夜者的视角,选取“夜”为主体意象,选取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场景、事物和各色人等为材料,选材及视角都很独特。这样写,更能突出夜使人看清本相、给人恩惠和诚实的特点,凸显白昼掩饰的丑态、罪恶、虚伪,批判现实,使主题意蕴更为深广,使作品更有战斗性、针对性。答案示例二甲文以“颂夜”为视角,从日常生活的场景、事物、人物、人情中选材。第①段写爱夜者的分野,②至⑥段写爱夜的原因,⑦⑧段总括夜的诚实;歌颂夜的诚实和使人看清本相、给人恩惠,表达自己的生活理念。这种视角和选材,使夜与昼有更丰富的象征意蕴,并方便对比,由此揭示繁华背后的种种罪恶,昭示“现代都市文明”的实质。9.甲文勾勒写人,而乙文写人的手法多样。对摩登女郎的速写虽然有走路、鼻尖、吐气等细节描写,但整体上是白描勾勒。乙文通过阿Q挨打及阿Q调戏小尼姑的情节、在阿Q与假洋鬼子和小尼姑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动作外又用了语言、心理等人物描写手法。10.答案示例一在日本入侵我国东北、国民党当局围剿进步力量的时候,鲁迅以《夜颂》诅咒人间的暗夜,鞭挞当时社会的种种虚伪、丑态和罪恶,表现出与一切反动势力绝不妥协的战斗精神;这种战斗精神正是那个时代进步精神的旗帜。答案示例二《阿Q正传》塑造了充满精神胜利法的阿Q形象,精神胜利法固然可以是人类普遍的一种精神反映,但从鲁迅“揭出病苦”的创作动机看,它首先揭示了旧中国国民自欺欺人、卑怯狡辩、欺软怕硬、愚昧麻木、妄自尊大等病态心理。【解析】【分析】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段艺术特色的能力。从句子形式角度分析,第三段具有“整散结合”“长短结合”的特点。“有微明,有昏暗,有伸手不见掌,有漆黑一团糟”“君子们从电灯下走入暗室中,伸开了他的懒腰;爱侣们从月光下走进树阴里,突变了他的眼色”“超然,混然,恍然,勃然,粲然”“乞怜,讨好,撒谎,骗人,吹牛,捣鬼”是整句,他们或使用排比,或使用对偶,或连用词语,与其他句子形成整散结合的形式。“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君子们从电灯下走入暗室中,伸开了他的懒腰”“爱侣们从月光下走进树阴里,突变了他的眼色”“夜的降临,抹杀了一切文人学士们当光天化日之下,写在耀眼的白纸上的超然,混然,恍然,勃然,粲然的文章,只剩下乞怜,讨好,撒谎,骗人,吹牛,捣鬼的夜气”“像见于佛画上面似的,笼罩在学识不凡的头脑上”是长句,“有微明,有昏暗,有伸手不见掌,有漆黑一团糟”是短句;尤其特别的是,长句中还套有断句,如“超然,混然,恍然,勃然,粲然”“乞怜,讨好,撒谎,骗人,吹牛,捣鬼”等。“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尤其排比短句手法的使用,使得表达抑扬顿挫,富有韵律美的同时更表达了作者起伏激荡爱憎情感,对“文人学士们”的虚伪和种种丑态,极尽讽刺鞭挞。【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选材和构思的能力。“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有闲者,不能战斗者,怕光明者”“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爱夜的人和摩登女郎,于是同时领受了夜所给与的恩惠”,甲文从爱夜者的视角来写,“我爱夜,在夜间作《夜颂》”,由此可见,其实作者就是那“爱夜者”,所以文章实际也是从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来写。作者选取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场景、事物和各色人等为材料,比如“君子们从电灯下走入暗室中,伸开了他的懒腰”“爱侣们从月光下走进树阴里,突变了他的眼色”“抹杀了一切文人学士们当光天化日之下……只剩下……”“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在马路边的电光灯下……”。作者借此表达“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覆盖一切人,使他们隐藏真相,但也使战斗者具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得到更多洞察的清醒和暂得喘息的愉悦。“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起来,出来了便是夫妇们,面目和五六点钟之前也何其两样”“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与“夜”相对的“光天化日”的白天,充满了虚伪与罪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这里的“夜”和“白天”,已经成为一种或“诚实”或“虚伪”的象征,更能突出夜使人看清本相、给人恩惠和诚实的特点,凸显白昼掩饰的丑态、罪恶、虚伪,批判现实,使主题意蕴更为深广,使作品更有战斗性、针对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刻画人物手法的能力。甲文写摩登女郎是想通过夜色街头这个摩登女郎由紧张而放松的心情变化过程,说明自己这个战斗的爱夜者,也由于夜色的到来,可以排却一天由于政治空气压迫可能碰到的“没落”命运的紧张,得到暂时的休憩。而其心情变化过程只是通过前后动作的简单勾勒表现的,“阁阁的走得很起劲,但鼻尖也闪烁着一点油汗”“使她放缓开足的马力,吐一口气”。乙文中的“阿Q”是小说的主人公,作者对他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等是语言描写;“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他扭住伊的面颊”“用力的一拧”等是动作描写;“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阿Q更得意”“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等是心理描写;“呆笑着”“得意的笑”等是神态描写。【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以及写文学短评的能力。本题要求以“民族心理”或“时代精神”为角度,为《夜颂》或《阿Q正传》写一篇文学短评。限定了写作文学短评的角度,考生首先要思考两篇文章中的“民族心理”或“时代精神”是什么。《夜颂》是杂文,立意在讥讽与批判现实,却能超越具体的问题,具体的人与事,选择了“夜”这样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在对于“夜”的描写和颂赞中,传达出作者幽深愤激的思绪。结合[注]①可知,鲁迅是以《夜颂》诅咒人间的暗夜,鞭挞当时社会的种种虚伪、丑态和罪恶,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认清反动势力的真实面目,勇敢地与之战斗。这种战斗精神正是那个时代进步精神的旗帜。《阿Q正传》中,“‘忘却’这一件祖传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体现了阿Q的自欺欺人、麻木愚钝;被王胡、“假洋鬼子”打,调戏小尼姑得满足,体现了阿Q的欺软怕硬。阿Q的形象是旧中国国民的代表,作者借阿Q的形象揭示了旧中国国民自欺欺人、欺软怕硬、愚昧麻木等病态心理。然后进行准确深入地评析,注意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高轩过并序[唐]李贺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十八宿罗心胸,九精①耿耿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②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注]①九精:九星之精,即天之精气。②庞眉:眉毛黑白杂色,形容老貌,此是作者自称。11.下列诗歌与本诗在风格上类似的一项是()A.《诗经·卫风·氓》B.《孔雀东南飞》C.李白《蜀道难》D.杜甫《登高》12.对本诗及序,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应韩愈、皇甫湜的要求即景当场而做的。B.本诗的节奏与情感相吻合,酣畅而又跌宕多姿。C.本诗除“子”不入韵外,句句押韵,一韵到底。D.本诗的体裁是楚辞体,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13.从意象的角度赏析本诗画线的部分。【答案】11.C12.D13.答案示例一:画线处用星宿罗列、精气充天、声名摩空、天无功形容韩愈、皇甫湜的满
腹经纶、思想奇特、声名煊赫、文笔超绝;用“秋蓬”“死草”“垂翅”写自己困顿;用“冥鸿”“龙”表达志愿。意象诡奇瑰丽,与炽热澎湃的情感结合,营造出磅礴而跌宕的气势和宏阔而奇丽的意境。答案示例二:用“二十八”“九”形容星宿、精气,境界宏阔高邈,凸显韩愈、皇甫湜的学识和文名;以“秋”“死”形容蓬草,突出枯败衰落,表现抑郁、困厄的深重;以“附冥鸿”“蛇作龙”抒写希望韩愈、皇甫湜提携及高远的抱负。所用意象组合,跳跃、奇诡,表达了激越与幽愤相冲荡的情感世界,境界雄奇宏阔。【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先看本诗的风格特点。从手法来看,这虽是一首应酬诗,但比喻奇特,想象丰富。如写对方学识的丰富,思想的奇伟,文名的威大,功力的精深,不说满腹经论,偏说胸中罗列满天星斗;不说光焰万丈,偏说天之精气充塞其中;不说声名卓著,偏说声摩空;不说彩笔生花,偏说天无功。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上天入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竭力调动神话世界中瑰奇景物来弥补现实世界的贫乏与不足,极尽想象之能事。从句式来看,有长有短。从体裁来看,属于杂言古诗。C.李白的《蜀道难》从手法来看,也使用奇特、自由而又丰富的想象力,将蜀道山川间的黄鹤之飞、六龙回日、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超乎寻常的艺术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凸显蜀道之难;从句式来看,也是有长有短;从体裁来看,也是杂言古诗。二者风格类似。A.《诗经·卫风·氓》是四言古诗,叙事诗,手法上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从句式来看,句式整齐。二者风格不同。B.《孔雀东南飞》是五言古诗,叙事诗,手法上描摹情态,铺叙事物;从句式来看,句式整齐。二者风格不同。D.杜甫《登高》是七言律诗,手法上既有写景又有抒情;从句式来看,句式整齐。二者风格不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技巧的能力。D.“楚辞体”错误,楚辞体的一大特点就是用“兮”字以助语势,本诗在体裁上是杂言古诗;“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错误,没有议论,应是叙事描写和抒情,如前六句写二人联骑造访,是叙事;同时对二人的衣着和坐骑进行描写,如最后四句写自己的穷愁失意,属于抒情。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以及意象的能力。首先找出诗句中涉及的意象,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意象特点以及词语、手法分析效果。诗句中提到“十八宿”“九精”“声”“笔”“造化”“秋蓬”“死草”“华风”“垂翅”“冥鸿”“蛇”“龙”;诗句意思是“二十八宿的才气在他们胸中,天地精华他们都能融会贯通。殿前吟诗作赋声音响彻云空,笔能补造化之缺上天都没用。我这个客居他乡的粗眉书客,谁知到枯草能遇到春天和风。我就像垂翅的鸟儿附上大鸿雁,他日不羞惭小蛇变成大龙”。画线前四句夸韩愈和皇甫湜,以胸中罗列满天星斗来夸对方满腹经论,以天之精气充塞其中
夸对方光焰万丈,以声摩空夸对方声名卓著,以天无功夸对方彩笔生花,借助想象调动神话世界中瑰奇景物来,赞颂二人的学识和文名,境界极为宏阔。画线后四句是写自己的处境与抱负。用“感秋蓬”“死草”“垂翅”写自己的穷愁失意,用“生华风”“附冥鸿”“作龙”暗示自己不甘没落,向往腾达发迹之日,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愿望,恳请二位名公对自己的困顿援之以手,加以提携,因此,有意识地以自然事物的转折变化,“死草生华风”“垂翅附冥鸿”“蛇作龙”,来表达自己迫切希望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求。阅读下面三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新唐书·李贺传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它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辨》,然卒亦不就举。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哇迳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著,时为所取去。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旧唐书·李贺传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辨》,贺竟不就试。手笔敏捷,尤长于歌篇。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补太常寺协律郎,卒,时年二十四。李贺小传(节选)[唐]李商隐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2)无不讽诵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过亦不甚省A.问候B.醒悟C.察看D.节约,减少(2)天上差乐,不苦也A.欠缺B.病愈C.不同D.比较地,稍微16.下列对《新唐书·李贺传》画线部分所加句读正确的一项是()A.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B.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C.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D.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17.把《旧唐书·李贺传》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辨》,贺竟不就试。18.《新唐书·李贺传》比《旧唐书·李贺传》增加了不少事迹,请概述三条。19.同学小杰通过手机问:“史传与文学传记的叙事有何不同?”请你以《新唐书·李贺传》《旧唐书·李贺传》与《李贺小传》(节选)对李贺之死的叙写为例,写短信回复小杰。【答案】14.(1)都全(2)朗诵背诵15.(1)C(2)D16.D17.李贺父亲的名字叫晋肃,他因为这(避讳父名)不前往参加进士考试,韩愈为他写了一篇《讳辩》的文章(为他可以参加进士作辩解),他最终也没有前往考试。18.韩愈、皇甫湜前往拜访;每日骑弱马外出写诗(的情景或经过);母亲怜惜;与王恭元等一起交游。19.答案示例小杰同学,你好!史传的叙述是实录,写李贺之死都简明、确凿;文学传记有虚构或记怪异,如《李贺小传》写李贺被天帝召升。史传的情感一般蕴含在叙事之中;文学传记可以直接抒情,如《李贺小传》有对李贺的惋惜、有作者的感慨。【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中“率”是全,都的意思,句意为: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大致都这样。“无不讽诵”中“讽”是朗诵,背诵的意思,句意为:没有不背诵的。【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1)“过亦不甚省”中“省”是察看的意思,句意为:过后也不再去察看那些作品。故选C。(2)“天上差乐,不苦也”中“差”是比较地、稍微的意思,句意为:天上的生活还比较快乐,并不痛苦啊。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辞尚奇诡”中“奇诡”作“尚”的宾语,之间不能断开;“所得皆惊迈”中“所得”指所写的句子,作主语,在前面断开,排除AB。“绝去翰墨畦迳”中“绝去”是动词,不宜与后面的宾语“翰墨畦迳”断开;“当时无能效者”中“当时”是时间状语,不宜与后面的内容断开,排除C。句意为:(李贺的)文辞崇尚奇幻诡异,所写的句子皆警拔之语,摒弃遣辞炼句的常规(畦径,指写字、画画、作文的一般程式或方法),当时没有能效仿他的。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得分点:“名”,动词,名字叫、称呼为;“以”,表原因,因为;“是”,这,指避讳父名;“应”,应考;“竟”,最终;“就”,去,前往,参加。【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由“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可知增加了韩愈、皇甫湜前往拜访;
由“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它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足成之”可知增加了每日骑弱马外出写诗(的情景或经过);由“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可知增加了母亲怜惜的内容;由“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著,时为所取去。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可知增加了与王恭元等一起交游的内容。【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短信首先要有称呼、问候语,即“小杰同学,你好”。接着明确二者的区别:在叙事方面,史传以实录,“不虚美、不隐恶”为悬鹄,行文注重客观性,如“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新唐书》)“卒,时年二十四”(《旧唐书》)写李贺之死都简明、确凿;文学传记有虚构或记怪异,“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李贺小传》写李贺被天帝召升就是虚构的情节。在情感表达方面,史传的情感一般蕴含在叙事之中,个人感情较为隐晦,只是客观平静叙述李贺之死。文学传记可以直接抒情,如《李贺小传》中“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有对李贺的惋惜、有作者的感慨。参考译文:新唐书·李贺传李贺,字长吉,为唐宗室郑王的后裔。七岁就能写出好的辞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造访他家,让他写诗,(李贺)拿起笔立即完成了(诗作),如同提前构思好一样(宿构:早已构思好),(并且)自己命名为“高轩过”(目:命名。高轩:华丽的车子,此处借指韩愈等人)。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李贺长得纤瘦,两个眉毛相连,手指细长,能运笔如风。每天早晨出门,骑着瘦小的马,跟着一个小童仆(奚奴:童仆),背着古锦囊,一有好的作品,写好放到锦囊里。从来没有先出题后做诗,像他人一般牵强符合诗歌格式和规矩。等到傍晚回来,(李贺)(再)补足(诗句)完成(全文)。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大致都这样,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他母亲让婢女掏出锦囊中的诗句,见到写的诗句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要呕出心来才肯停下来啊!”因为父亲叫李晋肃,他不肯去应进士考试,韩愈为李贺写过《讳辩》(一文),但他终于没有去应考。(李贺的)文辞崇尚奇幻诡异,所写的句子皆警拔之语,摒弃遣辞炼句的常规(畦径,指写字、画画、作文的一般程式或方法),当时没有能效仿他的。他填写的乐府有数十篇,云韶部的诸乐师都为它们配上乐曲。(李贺后来)做了协律郎,27岁去世。同他交往的有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有作品写出,常被他们拿去(欣赏)。李贺也是早逝,所以世上流传的他的诗歌很少啊!旧唐书·李贺传李贺,字长吉,是皇族郑王的后代。他父亲叫李晋肃,他因为音讳不去应进士考试,韩愈为这写了《讳辨》,但他终于没去应考。他才思灵敏快速,尤其擅长写诗歌。他的构思风格像高山陡崖,千丈耸立,当时文人追随效法他,没有能近似的。他填写的乐府歌词有几十篇,直到宋代黄门云韶部的乐师,没有不背诵的。他被任命为太常寺协律郎,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李贺小传(节选)长吉快要死的时候,忽然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丝帛衣服的人,骑着红色的有角的龙,拿着一块木片,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
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前去。”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立即召你为楼写记。天上大体上也还快乐,不苦啊!”唉,碧蓝幽深的天啊,是那样的高,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凭)天的高远,帝的尊严,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呀,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短命呢?哎,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奇才,不仅仅地上少,即使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二十七岁,职位只不过是一个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奇才,只有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人们反而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讳辩【唐】韩愈①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不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②《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蕴”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③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机”及“谕”。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④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注】①孔子曾说过“守不足”“某在斯”。孔子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时不说“在”,说“在”时不说“征”。②周文王名昌武王名发,周公有诗曰“在昌厥后”“骏发尔私”。③唐高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玄宗名隆基、代宗名豫。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遂B.虽C.者D.所21.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写信劝李贺参加进士考试,且认为他必将考中B.朝野众口一词地提倡避讳,韩愈却明确地反对避讳。C.皇甫湜认为:韩愈不明白劝李贺举进士的严重后果。D.“然”表达了对获罪的清醒认识和反对避讳的态度。22.分析本文第②③④段在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辩驳的说理方法。23.综合《高轩过》《新唐书·李贺传》《旧唐书·李贺传》和《讳辩》,你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什么?说出你得出结论的一条理由并对理由加以阐释说明。【答案】20.C21.A22.韩愈引用法律条文及解释作大前提,以演绎推理辩驳;以周公、孔子的事例在避讳起源及道德准则方面做大前提,并以此与攻击李贺举进士者、宦官宫妾等作类比辩驳;举当今奏章及诏书中对君主不避讳同音名,在国家典章方面归纳,再类比李贺举进士的避讳;②③两段又有以父名“仁”、父名“骐期”“杜度”作归谬反驳。23.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竞争者的毁谤。理由是李贺如果考一定能考上。首先,韩愈说“贺举进士有名”,韩愈的见识和为人是可信的;其次《高轩过》表现出李贺杰出的才能,新旧唐书都肯定了他的才能。答案示例二:我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李贺本人的放弃。理由是“最终”决定者是李贺。正史没有记载当时朝廷有禁止的律令;新旧唐书的“卒”“竟”做了明确的表达;从《讳辩》看,李贺是在竞争者和舆论的威压下做出决定的。【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听□不察”意思是“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故“听□”译为“听到这种议论的人”,只有“者”表示“……的人”,可以做主语,因此所填应为“者”。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韩愈却明确地反对避讳”说法错误,第一段中只出现因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是否需要避讳一事众人的态度,认为需要避讳,第一段中韩愈没有明显态度表明反对避讳,他只是建议李贺去参加考试。C.“韩愈不明白劝李贺举进士的严重后果”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皇甫湜的话“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说明他是认为韩愈必须辩明这件事,否则有可能获罪。D.“对获罪的清醒认识”说法错误,依据原文“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可知,韩愈认同的是皇甫湜认为如果不辩明这件事他和李贺都将获罪这件事,认为应该要辩明,并不是对获罪有清醒认识。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艺术技巧的分析能力。辩驳说理一般有追本溯源,寻根究底式反驳;抓类比逻辑错误去辩驳;演绎推理辩驳;举实例进行类比辩驳等方法。结合文本内容“《律》曰:‘二名不偏讳。’……《律》曰:“不讳嫌名”可知,此处韩愈利用律令上说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不避讳声音相近字等具体内容去反驳,属于演绎推理辩驳方法;结合文本内容“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可知,此处韩愈利用周公、孔子、曾子的事例在避讳起源及道德准则方面做大前提,并以此与攻击李贺举进士等事件,这属于类比辩驳方法;结合文本内容“今上章及诏不闻讳……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可知,此处韩愈利用当今奏章及诏书中对君主不避讳同音名,在国家典章方面归纳,再类比李贺举进士的避讳,这属于归谬反驳方法。【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对某些观点的探究能力。解答本题要理解这几部作品中对李贺的记述内容,《高轩过》是一首应酬诗,是韩愈、皇甫湜二人有意考考李贺的真诗才,要他就眼前情景即景赋诗。这首诗李贺身手不凡,尽显才情,素来受人称道。《新唐书•李贺传》《旧唐书•李贺传》主要记述了他诗歌奇异、文采斐然,但二十岁不得志,一生忧愁,最后病重英年早逝的经历;结合这些作品和本文,可以自立角度作答。
角度一:未中进士的原因是外界原因,依据本文“与贺争名者毁之……听者不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可知,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很多也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致使其未能考中。从李贺本身来讲,其才华在本文韩愈说“贺举进士有名”中可以看出来,在《高轩过》和新旧唐书都肯定了他的才能。因此没有考中的原因应该是外界因素;第二个角度:未中进士的原因是自身原因,新唐书中记述李贺“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辨,然卒亦不就举”,说明他是自己放弃,因此没有考中的原因应该是自身因素。参考译文:我给李贺写信,勉励李贺去考进士。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才是正确的,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皇甫湜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我说:“是这样”。律令上说:“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解释它的人说:“譬如(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就属于这种情况。”律令上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它的人说:“譬如‘禹’与‘雨’之类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这两个人,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分别与高祖李渊之父李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同音)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说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也可知他们的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终究是无法超过的,想超越周公、孔子、曾参,却让自己等同于宦官、宫女,那么难道宦官、宫女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三.写作24.生活中,我们会欣赏大自然、艺术品、他人乃至自己,欣赏普遍存在。有人以为,欣赏是我们和欣赏的对象之间取得和谐。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属于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中心话题是“欣赏”。第一句话列举欣赏的对象,指出欣赏存在的普遍性,考生从这个角度可以写欣赏大自然或欣赏艺术品或欣赏他人或欣赏自己;第二句话以概念的形式指出欣赏者和欣赏对象之间的关系,“取得”“和谐”是说,我们和欣赏对象之间已经实现了和谐,而这种实现是通过主观(欣赏者)的某种努力过程而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注意不能只说“欣赏”与“和谐”而丢掉“我们和欣赏对象之间取得”,或者只说“欣赏”与“对象”而丢掉“和谐”。由此可知,本次作文可以围绕“欣赏”来写,可以谈欣赏什么,也可以谈欣赏的价值。
“欣赏”就是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是肯定对方,发现优点。欣赏的对象可以是自然景象,可以是艺术作品,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己。既然是欣赏,就是展现对方的特点,表达肯定的态度和赞扬的情感。写作的时候,可以先确定欣赏的对象,如欣赏多彩的生活,欣赏多姿的自然,欣赏永不言败的人生,欣赏在青春中熔炼出的生命或者欣赏寻求快意的心灵,然后通过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谈自己的感受和独到见解。立意:1.相互欣赏,和谐共进。2.欣赏他人,是度量;欣赏自己,是智慧。3.懂得欣赏,才会发现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