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上海市松江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海市松江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4
2
/24
剩余22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1-2022学年上海市松江一中高三第二学期期中诊断测试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道德经》)(2)苏轼《赤壁赋》中客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密《陈情表》开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答案】①.埏埴以为器②.寄蜉蝣于天地③.渺沧海之一粟④.臣以险衅⑤.夙遭闵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埏埴、蜉蝣、粟、衅、夙、闵。2.按要求选择。(1)下列语句表达较为得体、合适的一项是()A.当今人们面对琳琅满目的美味大餐,却常有味同嚼蜡之感,对此事我百思不得其解。B.多谢您惠赠给我的大作,据悉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我定当细细拜读并望不吝赐教。C.细心研读该论文后发现其数据不够准确,内容较浅显,恐难刊登,真可谓不刊之论。D.贵国参加了本届冬奥会比赛,且在多个项目独占鳌头,忝列奖牌榜前列,特此恭贺。(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大多数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特殊食品,从这些食品中也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崇尚平衡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人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阴阳相合的食品祭祀,_________;_________。饺子、年糕、元宵等是春节的象征性食品,这些也是属于阴阳和合的食品。①人与自然才会和谐②在不同的时节食用③人吃了这种象征阴阳平衡的食品才能吉祥平安。④每种食品都是用具有阴阳属性的物质制作的⑤就有不同的和谐象征A.②④⑤③①B.④②⑤①③C.①③②⑤④D.④⑤②③①【答案】(1)B(2)B\n【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琳琅满目”,意思是满眼都是美玉,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此处用来修饰“美味大餐”,不当。C.“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与语境中的“数据不够准确,内容较浅显”矛盾,不当。D.“忝列”,意思是有愧于排列在其中。谦辞,此处用于对方,不当。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衔接与排序的能力。根据句前“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分析,紧接其后的应是表达观点的句子,④最合适,排除AC;③句中“阴阳平衡的食品”与句后的“以阴阳相合的食品祭祀”相关联,故③句位于句末。排除D。故选B。(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学的中国化周晓虹①马林诺夫斯基在《江村经济》一书的“序言”里,称这部著作是社会人类学历史上的里程碑。尽管费孝通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为后来成为人类学跨越“文野之别”的标志,但是从他进村之时写的《江村通讯》来看,作为一个人类学领域已浸淫数年的研究者来看,他应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对开弦弓村的造访将会触犯人类学的“文野之别”。②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清规戒律?人类学“文野之别”的清规的形成,与这一学科最初形成于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的历史有极大的相关。十九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未开化民族开始接触现代文明,人类学内部开始滋生出文化相对主义,加之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以未开化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与以西方现代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之间发生了接近与融合。③如果说“文野之别”的跨越动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结合促成人类学向文明社会研究的转变”,那么对传统上的研究“异文化”的人类学来说,这种转变在费孝通那里还存在着对“他己之别”的跨越。\n④利奇一再强调,某些社会人类学家,欲图研究本社会的愿望可以理解,事实上也值得称赞,但危害重重。按照人类学当时的观点,研究熟悉的社会,先入之见就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见,如果是单纯的陌生人去研究,就不会受到偏见的影响。要避开利奇的忧虑,保证研究的客观公正,或者说要实现充分的民族自省,研究者就必须具备费孝通先生晚年一再强调但青年时代已逐渐养成的能力——文化自觉。⑤我认为,在社会学领域你必须具备如米尔斯所说的“社会学想象力”,对于研究本土文化的人类学家来说,则必须养成费孝通所言的“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可以说,正是有赖于这种同样能够增进理性、看清世事的心智品质,费孝通才能在江村调查中实现对“文野之别”的从容跨越。⑥一般而言,在从事文化或者社会研究之时,与研究者的地位或身份相关的问题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员之时,能否以及如何抽身其间,以避免熟视无睹或情感涉入,再或无法客观的研究问题。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异文化(比如人类学通常研究的土著文化)之时,能否以当地人自己的世界观或分析视角,去观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员,以避免囫囵吞枣或以偏概全,或隔靴搔痒的问题?⑦针对上述问题,费孝通1997年在《人文价值再思考》一文中,以“进得去”和“出得来”六个字高度概括了上述研究的难题。⑧如果说与异文化的接触能够使研究者摆脱对家乡或本土文化的“麻木”,形成对本土文化的“知之”或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自觉”,那么此时开弦弓在西方世界的冲击下所发生的迅疾的社会变迁则快速促进了这种“知之”或“文化自觉”的养成。⑨如果说急速的社会变迁造成了原来浸淫其间的社会成员对自己生长的土地和文化的陌生化(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而这陌生化保证了研究者在自己的文化中“出得来”,那么按费孝通的理解,在这多少被动的“陌生化”之外还有一条主动的“陌生化”路径可走,即致力于“对一般人类学理论方法和海外汉学人类学研究的深入了解”。⑩解决了研究者可以研究本土文化或研究时能够“出得来”的问题,其实只是回应了前述“利奇之忧”的一半,另一半同样甚至更为棘手:以费孝通及1930年左右燕京学派为代表的中国人类学家的微型社区研究,能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概括幅员辽阔、错综复杂的中国国情?用费孝通的话来说,“这个问题的矛头直指我的要害,因为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的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如果不能通过对江村及后来的云南三村的研究获得对中国的概括性认识,所有的一切皆会前功尽弃。⑪费孝通通过《江村经济》及其后的微观社会研究而认识中国的努力并非没有留下遗憾。就“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来说,如果说无论是江村还是云南三村落入研究者眼中都带有某种偶然性的话,那么如何能够保证在这种偶然的类型“捕获”中不致挂一漏万,依旧不仅是一个操作上的难题,更是一个理论上的难题;而就“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说,费孝通的遗憾则更为鲜明,尽管那是一个需要历史来负主责的问题。\n⑫派克对费孝通乃至十九世纪30年代整个中国社会学的意义,在于他所提倡的“社区研究”(communitystudy)为此时吴文藻的“社会学中国化”的设想提供了可能的具体路径。费孝通践行了自己的老师吴文藻给出的“社会学中国化”的实现路径。⑬按吴文藻所言,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一步是“试用”西方理论。⑭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二步,是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来“验证”理论。一般而言,这种验证可能包括两步:其一验证西方理论的可靠性或普适性,其二通过实地调查认识中国国情;但费孝通的兴趣在后者,他赋予“江村调查”以鲜明的“认识中国”并进而“改造中国”的实践品格。尽管出于内心对士绅阶级传统的“家国情怀”的认同或对郑辟疆、费达生们身体力行的激赏,费孝通可能夸大了新知识分子或技术精英改造风雨飘摇之中国的可能,也错看了小农在旧制度环境中以现代方式“组织”起来的潜力。但不可否认80余年前的这次调查起码昭示了现代社会变迁或包括工业化在内的乡村转型道路的多样性。⑮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可能倒是因囿于“江村”经验,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对高度集中的工业化在中国之推行深感疑惑,但这种对乡镇工业以及小城镇的执拗,本身存在消解发展或转型的多样性的可能,而中国近40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所昭示出从国有工业到乡镇企业,甚或再到富士康这样的外资企业的齐头并进,说明即使对同一个中国,转型的方式也不乏多样性。⑯在吴文藻的“蓝图”中,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三步,是“理论和事实糅合在一起,获得一种新的综合”。显然,社会学中国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彻底抛弃理论或西方理论重起炉灶,而是为了使外来的社会学知识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相符合。(据相关论坛演讲记录删改)3.文章第③段加点的词语“他己之别”在文中指_______。4.以下对⑦段“进得去”和“出得来”六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得去”要求以当地人视角、世界观对陌生文化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避免浅薄。B.“出得来”要求对本土民族成员或文化调查研究时能够尽量做到客观,避免偏见。C.研究西方相关理论的主动“陌生化”和“文化自觉”有助于调查研究者“进得去”。D.急速社会变迁导致的被动的“陌生化”(间离效果)有助于调查研究者“出得来”。5.从文意来看,不能得出推断的一项是()A.从文野之别的清规戒律可知人类学起初主要是研究未开化民族的。B.作者认为具有文化自觉可以较从容实现对文野、他己之别的跨越。C.费孝通社会调查基本未能实现对中国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性认识。D.派克所提倡的社区研究对于探寻社会学中国化之路具有一定影响。6.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对《江村经济》的态度。7.《乡土中国》的“名实的分离”一章中关于“社会变迁”有这样的论述:\n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任何社会绝不会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所谓社会变迁,无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所变的,在一个时候说,总是整个结构中的一小部分。社会结构自身并没有要变动的需要。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让他变的。要让它变的原因是在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社会变迁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结合本文⑭⑮段的相关论述,请对费孝通先生的上述观点进行评析。【答案】3.研究本民族、文化及陌生的民族、文化时,自己世界观和分析视角的区别。4.C5.C6.作者对于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及调查既有高度赞扬、认可的一面,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1)作者承认《江村经济》是一个里程碑,也认为他比较从容的跨越了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文野之别和他己之别,对本民族、文化调查研究时很好地做到了“出得来”。但是也留下了遗憾,那就是很难从这一微观研究中得到一个对中国的概括性的认识,而且因为历史原因,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来说,是更大的遗憾。(2)费孝通先生较好地实现了吴文藻先生所说的社会学中国化的前两步,一是用西方理论,二是验证理论。但是在第三步,理论和事实融合在一起,获得新的综合方面,还有待于社会学走向中国化的开拓。(3)另外作者认为,费孝通先生对于乡村急速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有所忽略,并没有很好注意到小农的潜力以及工业化在乡村转型的多样性。7.材料中费孝通先生关于社会变迁的主要观点是,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不是突然变化的,是人要他改变的,原因是它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新的环境改变了。生活上很困难了,所以才会如此。就文中相关部分来看,中国近40年来改革发展,因为当时社会结构形式,的确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需要,人们生活困难,所以需要转型改变,由农业社会,走工业化道路等,很好地验证了其观点。(结合文本评价观点中合理部分)但是费孝通先生并没有看到这种转型方式的多样性。既有国有的,又有乡镇的,还有外资的。另外一个就是,我国社会变迁的速度非常快,这恐怕也是费孝通先生难以想象的。(观点中遗漏之处)【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n“他己之别”在文章第③段末尾,对于它的理解应当往后文去找。第⑥段提到“一般而言,在从事文化或者社会研究之时,与研究者的地位或身份相关的问题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员之时,能否……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异文化(比如人类学通常研究的土著文化)之时,能否以当地人自己的世界观或分析视角……”。由此可知,“他己之别”中的“他”指的是研究陌生的民族、文化;“己”指的是研究本民族、文化;而“别”指的是研究这两种文化时自己世界观和分析视角的区别。【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C.“研究西方相关理论的主动‘陌生化’……有助于调查研究者‘进得去’”错。原文第⑥段是“研究你所陌生的异文化(比如人类学通常研究的土著文化)之时,能否以当地人自己的世界观或分析视角,去观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员”,而“研究西方相关理论”属于“研究你所陌生的异文化”,应当通过“以当地人自己的世界观或分析视角,去观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员”才能够“进得去”,而不是选项说的通过主动“陌生化”“进得去”。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C.“基本未能实现对中国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性认识”错。原文第⑪段说“‘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说,费孝通的遗憾则更为鲜明”,“有遗憾”不等于“未能实现”。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筛选表现作者对《江村经济》态度的句子有(1)第①段“马林诺夫斯基在《江村经济》一书的‘序言’里,称这部著作是社会人类学历史上的里程碑。尽管费孝通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为后来成为人类学跨越‘文野之别’的标志,但是从他进村之时写的《江村通讯》来看……”,可见作者认同马林诺夫斯基对《江村经济》的高度评价,承认《江村经济》是一个里程碑,也认为他比较从容的跨越了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文野之别和他己之别,对本民族、文化调查研究时很好地做到了“出得来”;第⑩段说“如果不能通过对江村及后来的云南三村的研究获得对中国的概括性认识,所有的一切皆会前功尽弃”,第⑪段“费孝通通过《江村经济》及其后的微观社会研究而认识中国的努力并非没有留下遗憾”“而就‘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说,费孝通的遗憾则更为鲜明,尽管那是一个需要历史来负主责的问题”,作者认为《江村经济》也留下了遗憾,那就是很难从这一微观研究中得到一个对中国的概括性的认识,而且因为历史原因,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来说,是更大的遗憾。\n(2)第⑫段“费孝通践行了自己的老师吴文藻给出的‘社会学中国化’的实现路径”,第⑬段“按吴文藻所言,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一步是‘试用’西方理论”,第⑭段“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二步,是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来‘验证’理论。一般而言,这种验证可能包括两步:其一验证西方理论的可靠性或普适性,其二通过实地调查认识中国国情;但费孝通的兴趣在后者,他赋予‘江村调查’以鲜明的‘认识中国’并进而‘改造中国’的实践品格”,可见费孝通先生较好地实现了吴文藻先生所说的社会学中国化的前两步,一是用西方理论,二是验证理论。第⑮段“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可能倒是因囿于‘江村’经验,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对高度集中的工业化在中国之推行深感疑惑”,第⑯段“在吴文藻的‘蓝图’中,社会学中国化的第三步,是‘理论和事实糅合在一起,获得一种新的综合’。显然,社会学中国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彻底抛弃理论或西方理论重起炉灶,而是为了使外来的社会学知识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相符合”,可见费孝通第三步,理论和事实融合在一起,获得新的综合方面,还有待于社会学走向中国化的开拓。(3)第⑭段“费孝通可能夸大了新知识分子或技术精英改造风雨飘摇之中国的可能,也错看了小农在旧制度环境中以现代方式‘组织’起来的潜力。但不可否认80余年前的这次调查起码昭示了现代社会变迁或包括工业化在内的乡村转型道路的多样性”,作者认为,费孝通先生对于乡村急速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有所忽略,并没有很好注意到小农的潜力以及工业化在乡村转型的多样性。综合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于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及调查既有高度赞扬、认可的一面,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先分析此题所给的《乡土中国》材料,找出费孝通的观点。“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任何社会绝不会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不是突然变化的;“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让他变的。要让它变的原因是在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是人要他改变的,原因是它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新的环境改变了。生活上很困难了,所以才会如此。再看文中的相关观点:\n第⑭段关于社会转型的观点有“费孝通可能夸大了新知识分子或技术精英改造风雨飘摇之中国的可能,也错看了小农在旧制度环境中以现代方式‘组织’起来的潜力”,这就是费孝通认为的“是人让他变的。要让它变的原因是在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第⑮段“这种对乡镇工业以及小城镇的执拗,本身存在消解发展或转型的多样性的可能,而中国近40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所昭示出从国有工业到乡镇企业,甚或再到富士康这样的外资企业的齐头并进,说明即使对同一个中国,转型的方式也不乏多样性”。中国之所以要进行改革开放,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结构形式,的确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需要,人们生活困难,所以需要转型改变,由农业社会,走工业化道路等,很好地验证了其观点。第⑮段“中国近40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所昭示出从国有工业到乡镇企业,甚或再到富士康这样的外资企业的齐头并进,说明即使对同一个中国,转型的方式也不乏多样性”,费孝通先生并没有看到这种转型方式的多样性,既有国有的,又有乡镇的,还有外资的。另外一个就是,我国社会变迁的速度非常快,仅仅四十年,中国社会结构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恐怕也是费孝通先生难以想象的。(二)(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秦琼卖马谈歌①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②“我找韩定宝先生。”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③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④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⑤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n⑥王超杰来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的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⑦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⑧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⑨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⑩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⑪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超杰先生,清点一下。”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⑫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⑬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⑭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一共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⑮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⑯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n(有删改)8.根据第④段杨成岳和王超杰的对话,赏析他们的说话艺术。9.第⑦段和第⑩段叙写了王超杰的两场“哭”戏,而与杨成岳等人的交流中,他却总是带着“笑”的。请分析“两哭”“两笑”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10.第⑦段重点写王超杰唱《秦琼卖马》,这一情节安排体现作者巧妙构思,请加以赏析。11.小实作为校报编辑,在删选这篇小说时认为,小说到第⑫段“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处收尾更好,后续的内容都可以删除。你是否赞同他的看法?请说说理由。【答案】8.①人物对白呈现戏剧化语言特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②个性化语言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传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③典型对话情境增加舞台效果,让读者有情境感(代入感)。9.①哭戏表现了王超杰当时的处境落魄,借唱词抒发胸中郁闷之情。②内心悲凉,可是与杨成岳等人的交流中,他却总是带着“笑”的,“笑”中包含辛酸、自嘲等多种意味,表现了他的处境和心态。10.①人物情感的揭示点,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②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③表现人物形象特点,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揭示了人物当时的生活处境。11.不赞同。①这一部分是小说的高潮,逆转的情节构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使前面的故事情节有了依托。②这一情节,使杨成岳形象更为饱满,内心淡定洒脱,宅心仁厚,对王超杰惺惺相惜。③结尾更能凸显、深化主题。杨成岳的唱词,表达对王先生的遭遇,人生无常、英雄气短(形容有才识志气的人因遭受挫折而丧失进取心)的感叹。④结尾借秋意加深来传达人世的苍凉之感。【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语言艺术的能力。由“有缘在此相见”“坐论其道”“有何贵干”“鉴赏”可知:人物语言古朴典雅,用语考究,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语言的戏剧化。由“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可知杨成岳说话处处显示出对王超杰的尊敬,极力抬高对方,符合古董店艺园斋老板的身份。\n由“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王超杰是来卖瓷器的,可是他说的是“鉴赏”一词,也符合他的艺术人的人物身份,由此也能传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由“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可知:两人都是戏剧爱好者,谈话间的术语有种舞台味道,也有传统文化内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珠泪洒下”“两泪汪”表现了王超杰当时的处境落魄,人生无常、英雄气短,借唱词抒发胸中郁闷之情。“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王超杰说话多是“笑道”,唱的戏词则是“珠泪洒下”“两泪汪”,这种细节写出了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态。“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是笑的”,这个笑容其实包含了太多的辛酸,也是一种自嘲的表现。王超杰曾经是红极地时的戏场名角,如今生计也无着落,可谓处境落魄,“笑着说,哭着唱”,也就不难理解。【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情节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王超杰选择《秦琼卖马》这段戏与他此次到保定来的目的有关,“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结果杨成岳不肯买,“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而王超杰其实已经落魄,不得不卖掉心爱的瓷器。第八段提到“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瓷器卖不出去,王超杰心情郁闷,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另外,选择“秦琼卖马”是因为王超杰此时的处境与当时的秦琼类似,第七段提到“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结合王超杰的话可以得知,王超杰来卖瓷器,就和秦琼卖马一样,这是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秦琼卖马有单雄信买,他希望有人买瓷器帮助自己渡过难关。杨老板不肯成交,想到自己的瓷器卖不出去,难免唱得壮气不足,他是借唱《秦琼卖马》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唱的壮气不足”揭示了人物当时的生活处境。【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段落作用的能力。首先明确不能删除,如果删除,小说的艺术效果会大打折扣。\n“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杨成岳当着张小武的面,把重金买到的六件瓷盘掸落地上,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逆转的情节构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使前面的故事情节有了依托。“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这一细节描写暗示我们杨成岳已经看出瓷器是赝品;如“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在王超杰表露出失望时,暗示杨成岳动了恻隐之心,有了犹豫心理;如“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杨成岳沉吟了一下”“想了想”留吃饭、留宿、唱“秦琼卖马”这出戏,这些情节和细节描写暗示我们杨成岳是同情王超杰的遭遇的,有一种惺惺相惜的心理。“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我们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可知,杨成岳是一位真侠士,他看淡钱财、古道热肠,买假不卖假,在王超杰落难之时慷慨救助,不图回报。这一情节,使杨成岳形象更为饱满,他看淡钱财、慷慨解囊,急人所急,助人所困,尊重、理解并帮助他人。“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结尾处写到张小武和杨成岳对一弹一唱。弹唱的内容是理解文意的关键。杨成岳所唱“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基调是“苍凉”的,这与前文文王先生唱《秦琼卖马》的“悲凉”相同;抒发的情感是“愁”,“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唱词中的“愁人心中似箭穿”实有所指,也就是生计所迫下的“愁心似箭穿”。杨成岳此所唱,表达对王先生的遭遇,人生无常、英雄气短的感叹。“门外”可指保定城古董店艺园斋门外,也指走出门外的当时时代和社会,王先生的遭遇也可以推广到更多人的“生计所迫”,也就是“人世的苍凉”感,扩大了主题。结尾段以“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收笔,与开头“民国二十二年立秋”首尾呼应,深化了文章意境和内容,借秋意加深来传达人世的苍凉之感。(三)(8分)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回乡偶书(其二)(唐)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过家(宋)黄庭坚络纬①声转急,田车寒不运。\n儿时手种柳,上与云雨近。舍旁旧佣保,少换老欲尽。宰木②郁苍苍,田园变畦畛。招延屈父党,劳问走婚亲。归来翻作客,顾影良自哂。一生萍托水,万事雪侵鬓。夜阑风陨霜,干叶落成阵。灯花何故喜?大是报书信。亲年当喜惧,儿齿欲毁龀③。系船三百里,去梦无一寸。注:①络纬:蟋蟀。②宰木:坟墓上的树木。③毁龀:儿童换牙。12.下列关于两篇作品的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绝句律诗B.曲子词歌行体C.近体诗古体诗D.绝句诗余13.下列对《过家》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作品先以蟋蟀叫声急促写气候转凉,渲染出落寞萧索的氛围。B.作品接着再以柳树、雇工、宰木的明显变化写出了家乡变迁。C.作品接着写作者因为亲戚盛情相邀反而生出到乡似客的感慨。D.作品笔锋一转,以浮萍、风霜、灯花喻指人生境遇喜忧参半。14.上述两篇作品的画线部分在表达情感时哪一个更具有艺术感染力?请对此加以评析。【答案】12.C13.D14.《过家》更具有艺术感染力。《过家》虚写、想象,以后即使离开家乡三百里,梦魂也不会离开一寸,将恋乡之情由眼前延伸到未来,增强眷恋的浓度,而且三百里与一寸的强烈对比,也将表明自己无论走到哪里,精神/灵魂之根还在家乡。此句又处于全诗的结尾处,从描写自己离开家乡后家乡的各种物非人非的变化,转到强烈抒情,使渐近中年的作者对家乡根之眷恋喷薄而出。而《回乡偶书》虽然以景结情,以不变的景物反衬出家乡的变迁,但这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在《过家》中也有表达,从表达情感的丰富度上,《过家》比《回乡偶书》更具有感染力。【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回乡偶书(其二)》共四句,每句七字,“多”“磨”“波”讲究押韵,为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过家》每句五言,句数无限制,用韵无定则,不拘平仄对偶,为五言古体诗。\n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灯花喻指”错,此处“灯花何故喜?大是报书信”是一句向灯花发问,一句代灯花回答,是将灯花拟人化,说明灯花也为诗人的归来而欣喜。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只有那门前镜湖里的水,春风吹来水波荡漾,仍同往日一样。此句以景结情,以湖波不改来反衬人世变化之大,寓有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无穷感慨。“系船三百里,去梦无一寸”最后两句,设想离家之后,梦魂仍将留在家里。“三百里”非实指,形容离家之远。意谓如果泊船处距家有三百里之遥,自己的梦魂连一寸远也不会离开。言外之意是,自己不管走到哪里,心思都是想着家里的。以“三百里”之远和“一寸”之近相映衬,既形象鲜明,又对比强烈。这是一种虚写手法,运用想象,将恋乡之情由眼前延伸到未来,与前文描写自己离开家乡后家乡的各种物非人非的变化形成情感上的递进,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眷恋之深。对比而言,同样是表达眷恋故乡的主题,《过家》比《回乡偶书》表达情感的层次性更丰富,感慨也更深沉。(四)(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秦良玉①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②良玉为人饶\n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③崇祯三年,永平四城失守。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庄烈帝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良玉彩币羊酒,赋四诗旌其功。会四城复,乃命良玉归。七年二月,贼陷夔州,围太平,良玉至乃走。十三年,罗汝才犯夔州。良玉邀之马家寨,斩首六百,追败之,夺汝才大纛,擒其渠副。贼势渐衰。④当是时,督师杨嗣昌尽驱贼入川。川抚邵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良玉及张令二军。绵州知州陆逊之罢官归,捷春使按营垒,见良玉军整,心异之。良玉为置酒,语逊之曰:“邵公不知兵。吾一妇人,受国思,谊应死,独恨与邵公同死耳。”逊之问故,良玉曰:“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而遣张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贼据山巅,俯瞰吾营。铁骑建瓴下,张令必破。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且督师以蜀为壑,无愚智知之。邵公不以此时争山夺险,令贼无敢即我,而坐以设防,此败道也。”逊之深然之。已而捷春移营大昌,监军万元吉亦进屯巫山,与相应援。⑤其年十月,张献忠连破官军,良玉偕张令急扼之,挫其锋。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乃单骑见捷春,请曰:“事急矣,尽发吾卒,可得二万。我自廪其半,半饩之官,犹足办贼。”捷春见嗣昌与已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良玉乃叹息归。⑥张献忠尽陷楚地,将复入蜀。良玉图全蜀形势,上之巡抚陈士奇,请益兵守十三隘,士奇不能用。复上之巡按刘之勃,之勃许之,而无兵可发。十七年眷,献忠遂长驱犯夔州。良玉驰援,众寡不敌,溃。及全蜀尽陷,良玉慷慨语其众曰:“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悉召所部约曰:“有从贼者,族无赦!”乃分兵守四境。贼遍招土司,独无敢至石砬者。后献忠死,良玉竟以寿终。⑦赞曰:秦良玉一土舍妇人,提兵裹粮,崎岖转斗,其急公赴义有足多者。彼仗钺临戎,缩朒观望者,视此能无愧乎!(节选自《明史·秦良玉传》)15.解释下列加点词含义。(1)为人饶胆智()(2)急公赴义有足多者()1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赋四诗旌其功()A.识别B.发挥C.旌旗D.表彰(2)捷春使按营垒()A.压制B.按照C.巡视D.制止17.第⑥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18.把第⑤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n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19.对于秦良玉的建议,为何第④段“逊之深然之”,而第⑤段捷春“谢其计不用”?20.下文材料与上文《明史》的选材内容及写法有何不同?请推断其原因。二月二十辛未,罗汝才掠信阳,寻陷光州。……石柱女帅秦良玉发兵援夔州,万元吉与之合。按天启元年,敌攻沈阳,诸将吴文杰、周敦吉等救之,石柱司秦邦屏先率兵渡河,诸营继进,邦屏战死。三月,四川蔺贼奢崇明倡乱,遂据重庆府,已而复陷遵义,一方震惊。石柱宣抚司掌印女官秦良玉勤王,时敌厚遗秦氏,求其助兵,秦氏斩使留银,进兵围重庆。夫沈阳战死,邦屏烈矣,抑男也。至良玉,不过一女子耳。昔围重庆,今援夔州,其忠勇不愈于须眉者哉!(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之二》)【答案】15.①.多,多有②.称赞,赞扬16.①.D②.C17.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18.恰逢张令被贼人所杀,秦良玉急忙(赶忙)前去营救,却没有成功,转而战斗,又再次被打败了,她所统帅的三万将士几乎全都牺牲(被杀死)了。19.第④段的建议,开门见山表明邵公不知兵法,自己恐怕要与之共亡。引起逊之的注意力和疑问。//接着表明具体原因,邵公失去了地利。敌人在高处容易攻击邵公手下张令,张令被打败了就会连累自己,导致自己无法去援助邵公,所以会共亡。有理有据,摆事实讲道理,有逻辑,有交流技巧,因而有说服力。第二次,第⑤段建议时,背景严峻,秦良玉大败,损失惨重,要求联合攻敌。而邵公因为杨督师与自己观点不同,缺少粮草,力求自保,所以拒绝了秦良玉建议。20.材料与上文选材内容有不同之处,秦良玉斩使留银。写法上比较简略、概括,采用侧面描写法。《明史》为历史体裁,正史,要求准确、真实,该事件未必光彩,也未经核实,所以没有选用。材料最后的评论,通过与秦邦屏的牺牲比较,衬托、赞美秦良玉忠勇精神不亚于男性。而《明史》还有劝善惩恶功效,最后的评论还讽刺、批判了当时贪生怕死、畏缩不前的将士。【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秦良玉为人富有胆略和智谋。饶:多,多有。(2)句意:她纾解国难、奔赴道义的精神值得赞扬。多:称赞,赞扬。【16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写了四首诗来表彰她的功绩。旌:表彰。故选D。(2)句意:邵捷春让他巡察各军营。按:巡视。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凭着一个弱女子的身份,承受国家恩典二十多年,现在不幸到了这种地步,怎敢在晚年事奉逆贼呢!“吾以一孱妇”“吾”是句子的主语,“以一孱妇”强调其弱女子的身份,其后断开,以表强调;“蒙国恩二十年”,“蒙国恩”为动宾结构,“二十年”是“蒙国恩”的具体时间,其后断开;“今”表时间,用于句首,“不幸至此”结构和表意完整,“其”表反问,用于句首,其前断开。【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会”,恰逢、正赶上;“为……所”,被;“殪”,杀;“趋”,前往;“克”,成功;“部”,统率;“略尽”,几乎全都牺牲。【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先看第④段:分析内容,结合“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而遣张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可知,开门见山表明邵公不知兵法,自己恐怕要与之共亡。引起逊之的注意力和疑问;“贼据山巅,俯瞰吾营。铁骑建瓴下,张令必破。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接着表明具体原因,邵公失去了地利。敌人在高处容易攻击邵公手下张令,张令被打败了就会连累自己,导致自己无法去援助邵公,所以会共亡。分析表达效果,秦良玉这段话首先开门见山,直陈厉害,引起陆逊之的注意;再具体说明原因,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很有说服力。再看第⑤段:\n分析背景,指出原因,结合“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乃单骑见捷春”可知,背景严峻,秦良玉大败,损失惨重,要求联合攻敌;结合“捷春见嗣昌与已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可知,邵公因为杨督师与自己观点不同,缺少粮草,力求自保,所以拒绝了秦良玉建议。【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鉴赏艺术手法写法的能力。材料中“石柱宣抚司掌印女官秦良玉勤王,时敌厚遗秦氏,求其助兵,秦氏斩使留银,进兵围重庆”有“秦良玉斩使留银”的情节,文字简略,没有详细叙述事件过程,而是从侧面、概括介绍。《明史》没有该情节。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明史》是历史体裁,对事件的真实性要求较高,作为传记,对于传主人物形象有所损伤,所以没有选用,这也符合史书传记的写法。材料中的评论部分“夫沈阳战死,邦屏烈矣,抑男也。至良玉,不过一女子耳。昔围重庆,今援夔州,其忠勇不愈于须眉者哉”把秦良玉与秦邦屏的牺牲作比较,对秦良玉不吝赞美之词;而《明史》最后的“赞曰”“秦良玉一土舍妇人,提兵裹粮,崎岖转斗,其急公赴义有足多者。彼仗钺临戎,缩朒观望者,视此能无愧乎”把秦良玉与手握军权的将军们作对比,有明显的批判和讽刺的作用,这点也符合史书劝善惩恶的功能。参考译文:①秦良玉,四川忠州人,嫁给石砫宣抚使马千乘。明万历二十七年,马千乘带领三千人马跟随明朝官军征伐播州,秦良玉另外带领五百精兵携带军粮跟随出征。第二年的正月二日,贼军乘明朝官军举行宴会时,夜袭明军。秦良玉夫妇首先打败贼军的偷袭,并且追击到贼军老巢,连续攻破七座寨子,将贼军打得大败。他们的战功位居南川路首位。平息贼乱后,秦良玉没有向朝廷请功。后来,马千乘被辖区内的民众诬告,病死在云阳监狱中,秦良玉继任了丈夫的职务。②秦良玉为人富有胆略和智谋,擅长骑马射箭,并且通晓诗文,风度沉静文雅。但是她管制部下却十分严格,每当行军发令,全军肃静严整。她所率领的军队号称“白杆兵”,令远近的敌军都十分忌惮。③崇祯三年,永平等四座城池失守。秦良玉奉诏率军救援皇上,拿出家财作为军饷。崇祯皇帝为她颁发褒奖的诏书,在紫禁城平台召见她,赏赐她彩币羊酒,并写了四首诗来表彰她的功绩。当时恰逢四城收复,皇上就让秦良玉回川。崇祯七年二月,贼兵攻破夔州,包围了太平,秦良玉军队一到,贼兵就撤围了。崇祯十三年,罗汝才进犯夔州。秦良玉将罗汝才在马家寨截杀,杀掉罗军六百人,追击打败了罗军,夺下罗汝才军中大旗,活捉了他的副首领。至此贼军的势力逐渐衰微。\n④在这时,督师杨嗣昌把贼军都赶进四川。四川巡抚邵捷春率令二万弱军驻守重庆,所依靠的只有秦良玉和张令的两支军队。当时绵州知州陆逊之被罢官在家,邵捷春让他巡察各军营,他看到秦良玉军队严整,心中赞叹。良玉为陆逊之设宴,对他说:“邵公不懂用兵。我一向受国家恩典,按道义应该为国而死,只是遗憾要跟邵公一起死了。”陆逊之询问缘故,秦良玉说:“邵公把我军调至近旁,距离他所驻的重庆只有三四十里,却派张令驻守在黄泥洼,太不占地利。贼军占据山顶,俯视我军营。如果贼军铁骑自上而下进击,张令必败。张令失败就会波及到我,我再败了,还能解救重庆的危急吗?况且杨督师是在嫁祸四川,不论笨人还是智者都是知道的。邵公不在这时候抢占山高险要之处,让贼军不敢靠近我们,却被动地设置防务,这是自取失败的策略啊。”陆逊之非常赞同。不久,邵捷春将驻地转移到大昌,监军万元吉也进驻巫山,两地互相声援。⑤这一年十月,张献忠接连打败官军,秦良玉会同张令紧急迎击,挫败了张军的锐气。不幸张令被贼军杀死,秦良玉赶赴救助没有成功,辗转战斗又被打败,所率三万人几乎覆灭。秦良玉于是单枪匹马去见邵捷春,请求说:“局势危急了,把我的士兵全征调起来,可以得到二万人。我自己出一半的军饷,另一半请官府提供,这样的话还能够对付贼军。”邵捷春看到杨嗣昌与自己不合,官仓中又没有现粮,谢绝了秦良玉的计策没有采纳。秦良玉只能叹息而回。⑥张献忠完全占有了楚地,将要再进四川。秦良玉绘制了全四川的地理形势图,呈给巡抚陈士奇,请求增兵把守十三座关隘,陈士奇没有采纳。她又把地图呈给巡按刘之勃,刘之勃赞同她,但没有军队可以调拨。崇祯十七年春天,张献忠长途进军攻打夔州。秦良玉赶往救援,寡不敌众,军队溃败。等到整个四川都被攻占,秦良玉慷慨激昂地对大家说:“我凭着一个弱女子的身份,承受国家恩典二十多年,现在不幸到了这种地步,怎敢在晚年事奉逆贼呢!”她把部下全都召集起来,规定说:“有谁敢降顺贼人,满门抄斩,绝不宽恕!”于是分派士兵把守四边。贼军招抚所有的土司,唯独没有敢到石砫去的。后来张献忠死去,秦良玉最后寿终正寝。⑦赞评说:秦良玉只是一个乡村女人,却能够率领士兵,自带军粮,辗转战斗,她纾解国难、奔赴道义的精神值得赞扬。那些手握军权的将军大人们,却临阵观望,畏缩不前,跟秦良玉相比,能不感到羞愧吗!(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左仲郛浮渡诗序姚鼐①江水既合彭蠡,过九江而下,折而少北,益漫衍浩汗,而其西自寿春、合肥以傅淮阴地皆平原旷野,与江淮极望,无有瑰伟幽邃之奇观。独吾郡潜、霍、司空、械眠、浮渡各以其胜出名于三楚。而浮渡濒江倚原,登陟者无险峻之阻,而幽深奥曲,览之不穷。是以四方来而往游者,视他山为尤众。然吾闻天下山水,其形势皆以发天地之秘,其情性阖辟,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万物者,乃能得其意焉\n。今以浮渡之近人,而天下往游者众,则未知旦暮而历者,几皆能得其意,而相遇于眉睫间耶?抑令其意抑遏幽隐榛莽土石之间,寂历空港,更数千百年,直寄焉以有待而后发耶?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②及今年春,仲郛为人所招邀而往,不及余。迨其归,出诗一编,余取观之,则凡山之奇势异态,水石摩荡,烟云林谷之相变灭,悉见于其诗,使余恍惚若有遇也。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③昔余尝与仲郛以事同舟,中夜乘流出濡须,下北江,过鸠兹,积虚浮素,云水郁蔼,中流有微风击于波上,发声浪浪,矶碕薄涌,大鱼皆砉然而跃。诸客皆歌乎,举酒更醉。余乃慨然曰:“他日从容无事,当裹粮出游。北渡河,东上太山,观乎沧海之外;循塞上而西,历恒山、太行、大岳、嵩、华,而临终南,以吊汉、唐之故墟;然后登岷、峨,揽西极,浮江而下,出三峡,济乎洞庭,窥乎庐、霍,循东海而归,吾志毕矣。”客有戏余者曰:“君居里中,一出户辄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余笑而不应。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诚有如客所讥者。嗟乎!设余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在,快平生之志,以间执言者之口,舍仲郛,吾谁共此哉?【注】左仲郛:字仲郭,安徽桐城人。浮渡:山名。该文是姚鼐为好友仲郭游浮渡山所作诗集写的序。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焉B.哉C.乎D.耶22.对第①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A.要想领略自然的奥秘需要与万物冥然相合。B.只有放浪形骸的人才能与万物相通。C.天下山水都能与人的意趣相通。D.缺乏意趣的人不能领略大自然的胜景。23.与本文其他部分相比,第③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24.有人认为作者在文末处才提“浮渡”是巧写,是名家的手笔。请试作分析。【答案】21.D22.A23.“多用短句”的角度进行分析:(1)内容:①想象具体的游历过程:所到之处,所见景色;②感受(2)情感(向往、渴望……)效果:短促有力、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比较:相对于文章其他部分用短句突出作者快意于饱览天下美景、领略山水意趣人生追求。24.\n文末处才提“浮渡”是巧写正是名家大笔。姚鼐本身没有游过浮渡山,对于山景不能着一词,于是全文是从其周围的地貌逐步收缩到浮渡山;文章中浮渡山只是笼统地带出,文末处提及与前文有内在联系,第②段由仲郛其诗言及其人,又由仲郛其人引到作者自身,读诗解惑,而后放笔去写游览名山大川的志愿,表明了文学创作和生活的关系,强调诗人想要从山川风物之中去获得灵感和诗才的志愿,深化主旨【情感、主旨】最后感叹自己连距家不到百的浮渡山也未曾一往,想象若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唯有与左仲郛共享罢了,与前文回环呼应。【结构】作者文笔跳脱灵动,驾驭自如,实乃名家手笔。【效果】【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的能力。句子“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的意思是“这大概是左仲郛所说的山水的意趣,不是吗”,此处为反问语气,并且和前面的“非”字搭配使用,表示反问语气的词语只有“耶”。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①段中“然吾闻天下山水,其形势皆以发天地之秘,其情性阖辟,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万物者,乃能得其意焉”的意思是“我听说天下山水形势都表现了大自然的奥秘,它们性情的变化,常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只有那些一定要放浪形骸之外,冥然与万物相合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秘”,此句作者主要强调的是山水与人心相通,所以才有下文对如今游人众多又有多少与山水相通的疑问。故选A。【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分析画线句可知,此处可选取角度有:动词连用、多用短句(三字四字句)、语言风格等。具体赏析时,要注意使用“内容+情感”的结构来作答。如此句中运用了多个动词,如“循”“上”“登”“观”“厉”等,虽然都是指作者去游历祖国的河山,但根据不同的地点用不同的动词,充分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作者想象自己具体的游历过程,遍访河流山川,从而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渴望与向往之情。从句式特点来分析,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短句,这样就让句子显得短促有力,同时加快了文章的节奏,让句子读起来更富有韵律,朗朗上口。正是通过这样的处理,让作者游历祖国山水的历程仿佛就在眼前,增强了作者想象的真实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突出作者快意于饱览天下美景、领略山水意趣人生追求。【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n作答此题时,可先表明观点,然后将具体分析表述出来。对于题干的问题,应持肯定的观点,文末处才提“浮渡”是巧写,正是名家大笔。具体分析时,可从这种写法的具体内容及所表现出的情感主旨及结构、效果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概括。作者有文章开篇并未提到浮渡山,而是在文末写到“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诚有如客所讥者”,此处表明作者并没有游过浮渡山。因为作者没游过浮渡山,所以他对山中的景色并不了解,所以作者避实就虚,文章浮渡山只是笼统地带出,对于山景不能着一词,全文是从其周围的地貌,“江水既合彭蠡,过九江而下,折而少北,益漫衍浩汗,而其西自寿春、合肥以傅淮阴地皆平原旷野,与江淮极望,无有瑰伟幽邃之奇观”,逐步收缩到浮渡山。但是作者仍没有明确提到浮渡山,而是由仲郛其诗言及其人,在读了仲郛的诗之后,作者认为仲郛的心是与山水美景相通的,作者据此发出感叹,认为山水美景是与人心相通的。接着,引到自己身上,作者转而叙述自己的志向,通过读仲郛的诗,激发了作者想游历祖国大好山河的壮志,强调诗人想要从山川风物之中去获得灵感和诗才的志愿,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旨。但现实与理想是有差距的,通过“客”的一句戏言,作者感叹自己连距家不到百的浮渡山也未曾一往,想象若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唯有与左仲郛共享罢了,与前文回环呼应。作者写没有游览过的浮渡山,却让读者有其山就在眼前的感觉,文章内容充实,夹叙夹议,既有对景色的描写,也有作者充满思考的议论。文笔跳脱灵动,驾驭自如,实乃名家手笔。参考译文:长江与鄱阳湖汇合后,流经九江,向东而下,然后,拐而稍微向北流去,更加浩渺广阔。它的西面从寿春、合肥连着淮水以南的地区尽是平原旷野,远望长江、淮河,似乎看不到一处瑰丽奇伟、幽远深邃的奇异景观。只有我们郡的潜山、霍山、司空山、械眠山、浮渡山各自因为它们的美景在楚地出名。并且浮渡山濒临长江紧靠平原,登山者没有险峻的阻碍,而幽静深远神秘曲折,游览不尽。因此四方来往游览的人,比游览其他山的多很多。但是我听说天下山水,形势都表现了大自然的奥秘,它们性情的变化,常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只有那些一定要放浪形骸之外,冥然与万物相合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秘。现在因为浮渡山离人很近,因而天下去游览的人很多,却不知道那些早晚去游山的人,有几人能于眉睫间见得到山水的意趣呢?或者使山水的意趣压抑而隐藏在荒芜的草木及泥土石块中,寂静空旷,历经数百千年,一直在那里等待那些与山水情性冥然相合者去发掘呢?我曾经心有怀疑,去询问仲郛,仲郛说:“我一定要去那里游览,有一天会与你一起。”我说:“好吧。”\n等到今年春天,左仲郛被人邀请而去,没有等我。等到他回来,出了一本诗集,我要来阅读,所有的山水的奇形异态,水石摩擦激荡,烟云林谷的变化消失等景色,都出现在他的诗中,让我恍惚间有游览的感觉。这大概是左仲郛所说的山水的意趣,不是吗?过去我曾与左仲郛因事同乘一条船,半夜顺流出濡须,下北江,经过鸠兹,江上积聚着若有若无的薄雾,飘浮着一片茫茫的白雾,云水充沛,微风吹打江水,浪浪有声,浪涛逼近岸边的岩石,大鱼都砉然跃出江面。客人们都唱歌,举酒喝醉。我于是感慨地说:“他日悠闲无事,当带上干粮出游。北渡黄河,往东登上泰山。观沧海之外;沿着边塞而西行,历游恒山、太行、大岳(武当山)、嵩山、华山,登临终南山,而凭吊汉唐的旧墟;然后登上岷山、峨眉,饱览西部美景,然后乘船顺江而下,出三峡,横渡河庭湖,观察庐山、霍山,沿东海而归,我意愿就完成了。”有人开玩笑对我说:“你在乡里,一出门就有为难的神色,还怎么尽览天下的奇景呢?”我笑着不回答。现在浮渡山距离我家不到百里,但我从来没有去过一次,确实像客人讥笑我的一样。唉!假设我有一天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来堵塞那个讥讽我的人的嘴,除了左仲郛,我与谁共享这些呢?(三)写作(70分)25.写作。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重大历史实践中,原本出于非常美好的愿望,但在某些观念的指导下,却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对此,你有什么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我们需要思考,遇到过哪些情况,原本出于非常美好的愿望,在某些观念的指导下,却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还要探究这其中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我们选科时,本来是想要选将来更好就业的专业,但结果毕业时发现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这个专业可能早就不吃香了。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当初选科时指导思想带有局限性,因为外界形势是不断变化的,不可能总是这些专业好就业。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说无论我们学什么专业,好好学,学好了,自然不愁就业。同样的道理,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本来是想要巩固郡县制,结果在丞相李斯树立绝对君权的思想指导下,秦始皇“焚书坑儒”,不到30\n天时间,中国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都化为灰烬,留下来的只有皇家图书馆内的一套藏书。由此可见,“观念”本身有对错、有理性非理性、有局限性,从“观念”到最后的“结果”之间还有可能在执行上有偏差,因此就可能会造成“灾难性后果”。这就启示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尽量考虑周全,多听取不同的意见,让自己做事的“观念”尽量正确;其次,在观念指导下行动时,要力求不忘初心,尽力做到最好,以保证最初美好的愿望能够实现,起码不要造成灾难性后果。具体写作时可以按照递进式结构来写。首先摆现象,日常生活中、历史实践中发生过的类似事件,用排比的形式列举出来;然后分析原因,要条理清晰,尽量分点,这就看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思维深度、广度了;然后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出几点建议。立意:1.让理性指导行动。2.理想的实现有赖于思想和行动的正确。3.不忘初心,理性思考,正确行动。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上海市松江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海市松江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海市松江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松江一中高三下学期期中诊断测试语文试卷
上海市黄浦区上海市敬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线上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海市闵行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23 07:47:22
页数:24
价格:¥5
大小:69.66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