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基础与积累运用1.按要求填空。(1)吾师道也,____________?(韩愈《师说》)(2)____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____________》)(3)当曾皙问孔子为什么“哂由”的时候,孔子给出的答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题答案】【答案】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青冥浩荡不见底③.梦游天姥吟留别④.为国以礼⑤.其言不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庸、冥、姥、吟。2.按要求选择。(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篇关于《美的历程》的评论文章观点比较一般,但在结构安排上差强人意。B.这篇报道上海疫情的文章文笔很好,只是所谈的问题已是明日黄花。C.在交流《乡土中国》阅读感受时,我说:“有两个问题我不太理解,还请大家不吝赐教。”D.说起屠呦呦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贡献,学生们满是溢美之词。(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随着电脑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强大,如今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在很多具体的工作上轻松超越人类大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换句话说,所有的人工智能都不具备自我意识。①究其原因,机器人缺乏“本体感觉”很可能是最大的差别所在②但是依托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却在一些看似很简单的事情上进展缓慢③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台电脑会把芯片、处理器、电源和机箱等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④比如跳高或者奔跑,更不用说那些涉及情感的事情了A.④②①③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2题答案】【答案】(1)D(2)D【解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语境表达的是观点一般但结构安排还行,使用正确。B.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语境表达的是文笔好但已经过时,使用正确。C.不吝赐教:请人多加指教的客套话。用于请“大家”指教,使用正确。D.溢美之词:表示过分吹嘘的话语,含贬义。此处想表达学生赞美屠呦呦,感情色彩不当。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衔接与排序的能力。题干中的四句话都是说人工智能的不足之处,而段首是说人工智能在很多工作上超越人类大脑,所以②应放在最前面,与上文内容形成转折关系。①是对②句中机器人在一些看似很简单的事情上进展缓慢的原因的介绍,故①应紧承②;④列举跳高、奔跑的例子,论证机器人缺乏“本体感觉”,故④应紧承①。文中最后一句“换句话说,所有的人工智能都不具备自我意识”与③中“没有任何一台电脑会把……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语意一致,故③在最后。正确语序应为:②①④③。故选D。二、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对于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陈友琴①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在《文学遗产》第200期上发表了,我不同意他的那种看法。他的那种看法,好像也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②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结论说:“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③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有不少诗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来的结论。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强调“木”和“树”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这样。试读以下的诗句,就可以知道。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兩后寄元侍御、李博士》)群木昼阴静。(韦应物《夏景园庐》)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④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来。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假如林庚先生还认为上面所引的诗句,在字面上并没有绿字和翠字,请再读一下谢灵运的诗句:远水映疏木,空翠难为名。(《过白岸亭》)⑤“疏木”也是“空翠”的(这“空”字绝无萧条之感,而是空灵可喜之意,连上青翠之翠,这里面何尝有一点光秃秃的树干的现象呢?)更不用说“珍木”“云木”“夏木”“乔木”“群木”和“山木”了。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又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⑥这说法,拿他所举的例子还勉强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举出的一些例子来看,就显得十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观点,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不错,“嘉树”的确不能改为“嘉木”,否则太不成话了。但我要转问林庚先生一下:刘桢“珍木郁苍苍”,王维“遥爱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为“珍树郁苍苍”“遥爱云树秀”才好吗?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说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当的。尤其是韦应物的“乔木生夏凉”,杜甫的“山木尽亚洪涛风”,若改为“乔树生夏凉”“山树尽亚洪涛风”,那就要成为绝大的笑话了!因为“乔木”“山木”等词儿,早已约定俗成,不容许你擅自改动了。应该用“木”的地方,必须用“木”字,应该用“树”的地方,必须用“树”字。“木”字本身并不是像林庚先生所说的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那样的死板,至于说“木”的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我们会更多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这是很不实际的想法。“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云云,更是不能存在的说法。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⑦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落叶满空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选自陈友琴《温故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有删改)4.第①段中的“持之有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5.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判断是()A.艺术形象要具体例子具体分析。B.艺术形象的创造会受到经典形象的影响。C.艺术形象的细微差别会一字千金。D.艺术形象的衡量标准是经典形象。6.下列诗句不能从正面证明第⑥段画线句的观点的一项()A.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B.溪浸山光冷,秋凋木叶黄。(常达《山居八咏》其三)C.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王勃《临江二首》)D.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张耒《劳歌》)7.本文是如何批驳林庚对“木”解析的片面性的?请结合③-⑦段进行分析。8.陈友琴认为林庚在总结“木叶”艺术特征的规律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你如何评价?【4~8题答案】【答案】4.林庚先生根据屈原、谢庄等人的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看法,得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的结论。5.C6.D7.采用递进式式结构及举例论证手法进行分析。(1)第③段到第⑤段的第一句话,作者通过列举大量诗句批驳了林庚的“木”和“树”有分别,“木”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的观点;(2)第⑤段第二句到第⑥段列举大量诗句针对林庚“木”更多的让人联想到树干而很少想到树叶的观点进行批驳,进而指出林庚得出这种观点的原因是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3)第⑦段进一步通过举例分析杜甫诗句中的“落木”补充,最后得出结论: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8.如肯定陈友琴认为林庚“以偏概全”的观点,理由:林庚仅根据屈原、谢庄等人的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看法就得出普遍的结论,“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如否定陈友琴认为林庚“以偏概全”的观点,理由:总结艺术规律要以普遍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为基础,而不能以个别的、特殊的句子为依据。【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持之有故”本义是提出的见解或主张有一定的根据。林庚的观点是“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的根据是“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由此可知,第①段中的“持之有故”意思是,林庚先生根据屈原、谢庄等人的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看法得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的结论。【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C.“会一字千金”表达过于绝对。原文是“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注意是“几乎”。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注意是“不能从正面证明”。第⑥段画线句的观点:至于说“木”的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我们会更多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这是很不实际的想法ABC三句中的“木”都是秋天的树,让人更多想到的是树干而不是树叶;而D项根据“炎酷”可知是夏季,此句中的“高木”让人联想到的是夏季浓密的树荫,更多的是想到树叶而非树干。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③段,列举大量诗句针对林庚先生说的“强调‘木’和‘树’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的观点进行批驳;第④对以上列举诗句进行分析,“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并进一步列举谢灵运的诗句进行补充,说明“木”含有“绿”“翠”的意思;第⑤段第一句分析“疏木”“珍木”“云木”“夏木”“乔木”“群木”和“山木”都有青翠的意思。第⑤段第二句针对林庚说的“‘木’……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进行批驳;第⑥段以周邦彦“午阴嘉树清圆”,刘桢“珍木郁苍苍”,王维“遥爱云木秀”韦应物的“乔木生夏凉”,杜甫的“山木尽亚洪涛风”等诗句分析,得出结论“应该用‘木’的地方,必须用‘木’字,应该用‘树’的地方,必须用‘树’字”;并分析了林庚认为“‘木’的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我们会更多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的原因是“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第⑦段针对林庚引用的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指出“落叶”也很好,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最后得出结论“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总之,这部分内容采用递进式式结构及举例论证手法进行分析论证。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如何评价”意味着可以肯定陈友琴的观点,也可以否定他的观点,关键在于要给出充分的理由。如肯定陈友琴认为林庚“以偏概全”的观点,可以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佐证。如第②段“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结论说:‘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林庚仅根据部分诗句就得出结论,确实是“以偏概全”;还有第⑥段“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以及第⑦段“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都可以佐证林庚在总结“木叶”艺术特征的规律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如否定陈友琴认为林庚“以偏概全”的观点,则需要考生自己进行思辨,给出理由。如总结艺术特征的规律要以普遍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分析,而不能过多考虑特殊例子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名角贾平凹①杨凤兰是西安南郊人,十一岁上跟李正敏学戏,翌年即排《三对面》,饰青衣香莲。凤兰个头儿小,家人牵着她去后台装扮,一边走,她一边嚷道:“我要吃冰糖葫芦。”家人说:“你是香莲了,还贪嘴?”凤兰听了嘴噘脸吊,但到锣鼓声起,粉墨登场,竟判若两人——坐则低首嘿答,立则背削肩蹇,抖起来如雨中鸡,诉起其冤声口凄婉,自己也骨碌碌坠下泪来,一时间惊动剧坛。李正敏说:“这女子活该演戏,但小小年纪竟能体味苍凉,一生恐要困顿了。”愈加爱怜栽培,传授《三击掌》《徐母骂曹》《二进宫》给她。②凤兰渐渐长大,已是名角,拥有众多戏迷。她不喜张扬,见人羞怯,伏低做小。剧团多有是非,无故牵扯到她,旁人都替她发怒了,她仍只是忍耐,静若止水。一年夏天,她回村探母,正在屋里梳头,墙外忽有枪声,有东西跌落院中。她出来看时,有鸟坠在捶布石下,矮墙头上露出一张人脸,此人背着猎枪,挤眉弄眼,示意鸟是他打中的。凤兰有些恼,提了鸟丢出去,那人却绕过来,收住脚,在门首呆看。凤兰耳根通红,口里喃喃暗骂,掩门不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③又一年后,女大当嫁,有人提亲,领来一个小伙儿见面,竟是打鸟人。小伙儿笑道:“我早打中的。”其时凤兰二十三岁,谭兴国大其九岁,且带有一个小孩。亲戚里有反对的,但凤兰不嫌,认定有缘,遂与之结为夫妇。④秦腔虽是大的剧种,历来却慷慨有余,委婉不足。李正敏毕生力戒暴躁,倡导清正,死时紧握凤兰手,恨恨而终。凤兰见宗师长逝,哭昏在灵堂,立誓发扬敏腔艺术,此后愈发勤苦。出演了《白蛇传》《飞虹山》《谢瑶环》。每次演出,都在家叩拜宗师遗像,谭兴国在旁收拾行装,然后骑自行车送至剧场。凤兰说:“我这是为戏活着么!”兴国说:“那我就为你活着!”⑤二十七岁那年,凤兰演《红灯记》,只觉得脖子越来越粗,衣服领口就由九寸加宽到一尺一,再加宽到一尺三。演第二十七场,突然昏倒在台上,急送医院,诊断为甲状腺癌。医生告诉兴国:人只能活两年。兴国在医院伺候,夜不脱衣,竟生了满身虱子。又把凤兰病情材料复印了几十份,全国各大医院都寄;四处求医寻药,自己又开始学中医,配处方。杨凤兰竟每天数次以手指去拨声带,帮助活动。凤兰服用了二百八十多副兴国开的药,奇迹般地活了下来。⑥出院五个月后,凤兰真的上台演出,演过了七场。第八场演出中,她正唱着,突然张口失声。百药服过,去求气功,凤兰竟成了气功师最好的弟子。气功师见她刻苦,悟性又好,要传真功给她,劝她不再演戏,师徒云游四方去。凤兰说:“我要不为演戏,早一根绳子去了,何必遭受这么大的罪?”每次练功前,都念道李正敏,每念道精神倍增。气功师也以为奇,遂授真功给她。发了声后,凤兰急于唱戏,但怎么也唱不成,音低小得如耳语。如此又是数年,她开始了更为艰辛的锻炼,每日早晚,都“咪咪咪”“发发发”,一个音一个音往上练,常常几个月或者半年方能提高一个音。每每提高一个音,她就高兴得哭一场,然后在李正敏的遗像前烧香焚纸。⑦又是如此数年,当凤兰再次出现在戏台上,剧场如爆炸一般欢呼;许多观众竟跑上台去,抱住她又哭又笑。⑧一次演出途中发生了车祸,她摔成严重的脑震荡,膀子破裂,落下残疾,再也高举不起。兴国也是苦恼,琢磨着剧场不演戏了,能不能拍电视录像片?⑨拍电视片又谈何容易?首先需要钱,夫妇俩从此每日骑了车子,天天去寻找赞助,终于筹集了十二万八千元,终于开拍,辛辛苦苦拍摄了,却因经验不足,用人不当,拍成后全部报废,钱也花光了。夫妇俩号啕大哭,哭罢了,咬了牙又出去筹款。这一次,兴国导演。兴国的本行是舞美设计,在国内获得过三次大奖。新的拍摄开始,一切顺利。兴国每天仅睡两个小时。片子后期制作,他觉得肝部疼,送去医院,诊断为肝癌晚期。半年后,兴国死去,临死拉住凤兰手,不让凤兰哭,说:“凤兰,咱总算把戏拍完啦。”⑩《五典坡》新编本《王宝钏》三部放映后,震动了秦腔界。凤兰扮相俊美,表演精到,唱腔纯正,创造了一个灿烂的艺术形象,《王宝钏》被誉为“秦腔精品”。一时间,三秦大地上,人人奔走相告,报纸上、电视上连篇累牍地报道,各种研讨会相继召开,堪称盛事。电视台播映那晚,各种祝贺电话打给凤兰,持续到凌晨四点。四点后,凤兰没有睡,设了灵桌,摆好李正敏的遗像、谭兴国的遗像,焚香奠酒,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把《王宝钏》录像带放了一遍。⑪放毕,天已大亮,开门出来,门外站满了人,全是她的戏迷,个个泪流满面。(摘自《生命是孤独的旅程》)9.请从描写的手法、角度和语言赏析第①段画线部分。10.文中多次出现“泪”和“哭”,颇有意味,请分析。11.细读文中三处画波浪线的写到师傅李正敏的句子,请对此加以评析。12.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请结合文章内容以及人物塑造,探究小说主旨。【9~12题答案】【答案】9.这一段画线句属于对主要人物的刻画,运用了外貌、行为动作、神态、语言、细节、场面等描写手段,巧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叠音词,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正侧面相结合,形象生动地塑造了杨凤兰的性格特点和表演潜力,幼小的年龄便不同凡响、技艺超常,为后文写她热爱戏曲、不断提升自我、灵慧勤奋,在诸多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改初心,坚韧顽强,恪尽职守,圆满宗师心愿铺垫张本蓄势。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富有感染力和画面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10.第④段写杨凤兰为宗师长逝而哭昏在灵堂,这里的哭是对师傅的感恩、敬重、思念、不舍之情,并立誓发扬敏腔艺术,勤苦练习,以实现宗室的临终遗愿。第⑥段写每每提高一个音,杨凤兰就高兴得哭一场,这里的哭是杨凤兰为自己终于摆脱了失声的困惑而欣慰、激动,因为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只有自己清楚,由发声到提高,经历了数年,克服了无数困难。第⑨段写夫妇俩号啕大哭,哭罢了,咬了牙又出去筹款,这里的哭是为拍摄过程中的困难挫折,好不容易筹集的款项,辛辛苦苦拍摄了,却因经验不足,用人不当,全部报废,给人真实自然感,难能可贵的是不屈不挠勇毅前行的精神。第⑨段写半年后,兴国死去,临死拉住凤兰手,不让凤兰哭,因为总算把戏拍完。这里丈夫不让凤兰哭,因为事业成功了,从中可见丈夫的深情和无私,这样的夫妻情爱令人感慨敬重。第⑦⑪段写观众和戏迷为杨凤兰的成功而“又哭又笑”“个个泪流满面”,这里的哭和笑相融合,是戏迷、观众为杨凤兰的精神所感动,为战胜失声等诸多困难而欣喜、庆贺;这里的泪水是感恩、感谢,戏迷能有幸再次欣赏到扮相俊美,表演精到,唱腔纯正,一个灿烂的艺术形象,为自己喜欢的角色而由衷欣慰,并以此肯定赞扬杨凤兰百折不回,为秦腔不遗余力,德艺双馨的高尚节操和精神。11.第一处,可见杨凤兰始终不忘师傅的教诲,更不忘师傅的愿望,心有目标追求,不断汲取动力和精神支撑,努力奋争,为戏而活,矢志不渝。第二处,心有责任,富有担当,感恩敬重,在师傅的精神感召下由失声到发声,由音低如耳语到一个音一个音的提高,终于再次出现在戏台上。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第三处,祭奠告慰师傅,可见杨凤兰的深情大义,更暗示了人生的大成,一次次挑战,一次次走出困境,终于完成了师傅的遗愿,表演精到,唱腔纯正,塑造了师傅想要的人物形象——辉煌灿烂的秦腔模样。12.本文没有在故事叙述上大加渲染,平铺直叙了凤兰从成名到遇到困厄最后战胜困厄的过程;但在这些平淡的叙述中,凤兰对秦腔的热爱、对师傅的敬慕、对艺术传承的坚持、凤兰与谭兴国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夫妻情,深深感染了读者;本文赞扬了名角杨凤兰不惧生活的重重压力和种种的打击,与命运勇敢、顽强、坚韧地对抗,以怒放的生命,向师傅表达敬仰,向秦腔诉说热爱,向观众呈示精彩;并且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夫妻贵在情趣相投,与家世、背景都没有关系;告诉我们哪怕生活无数次给你打击,努力奋争总会迎来希望、成功。【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凤兰个头儿小”“立则背削肩蹇,抖起来如雨中鸡”,运用了外貌描写,突出年龄小,但艺术精湛,惟妙惟肖形象生动逼真,可谓人小艺高,天赋异禀,为后文的成功做铺垫。“凤兰听了嘴噘脸吊”“诉起其冤声口凄婉,自己也骨碌碌坠下泪来”“坐则低首嘿答”,这是神态细节描写,“嘴噘脸吊”突出孩子气和角色塑造的成功(声口凄婉)形成鲜明对照,逆转中让人惊叹小小年纪竟能吃得苦扮得像,生的逼真,富有感染力,令人眼前一亮刮目相视,为后文写作张本蓄势。“家人牵着她去后台装扮,一边走,她一边嚷道:‘我要吃冰糖葫芦。’家人说:‘你是香莲了,还贪嘴?’”“粉墨登场”,这是行为动作和语言描写,给人真实、可爱感,拉近了读者和角色的距离,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但到锣鼓声起”,这是场面描写,渲染气氛,营造舞台氛围。“竟判若两人”“一时间惊动剧坛”,这是直抒胸臆肯定赞扬的内容,为下文角色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以小见大,让情节发展自然而然,艺术成功具有水到渠成顺势而为的特点。语言富有表现力,借助一系列动词(“牵”“嚷”“坐”“立”“抖”“诉”“坠”“噘”“吊”)、叠音词“骨碌碌”,比喻修辞(抖起来如雨中鸡),排比手法(坐则低首嘿答,立则背削肩蹇,抖起来如雨中鸡,诉起其冤声口凄婉),反问(“你是香莲了,还贪嘴?”)、对比(台上台下),台上台下,正面、侧面(家人说)相结合,生动形象、气势酣畅,让人身临其境,如见其人。【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首先找到写“泪”和“哭”的句子,然后具体分析情感态度:第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段,“凤兰见宗师长逝,哭昏在灵堂,立誓发扬敏腔艺术,此后愈发勤苦”,这里的哭是对师傅的感恩、敬重和深深的思念依依不舍之情,“出演了《白蛇传》《飞虹山》《谢瑶环》。每次演出,都在家叩拜宗师遗像”,此后,师傅成为杨凤兰的精神支柱和不屈不挠矢志追求的永恒动力,“秦腔虽是大的剧种,历来却慷慨有余,委婉不足。李正敏毕生力戒暴躁,倡导清正,死时紧握凤兰手,恨恨而终”,一定要圆满师傅的心愿,不让师傅李正敏含恨九泉。第⑥段,“每每提高一个音,她就高兴得哭一场,然后在李正敏的遗像前烧香焚纸”,这里的哭是因着高兴,杨凤兰为自己终于战胜了失声而欣慰、激动,情难自已,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只有自己清楚,“气功师也以为奇,遂授真功给她。发了声后,凤兰急于唱戏,但怎么也唱不成,音低小得如耳语。如此又是数年,她开始了更为艰辛的锻炼,每日早晚……一个音一个音往上练,常常几个月或者半年方能提高一个音”。第⑨段,“夫妇俩号啕大哭,哭罢了,咬了牙又出去筹款”,这里的哭是为困难挫折,“拍电视片又谈何容易?首先需要钱,夫妇俩从此每日骑了车子,天天去寻找赞助,终于筹集了十二万八千元,终于开拍,辛辛苦苦拍摄了,却因经验不足,用人不当,拍成后全部报废,钱也花光了”,哭是情感的宣泄,很真实,但难能可贵的是依然勇敢前行,彰显了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气节和精神。第⑨段,“半年后,兴国死去,临死拉住凤兰手,不让凤兰哭,说:‘凤兰,咱总算把戏拍完啦。’”这里丈夫不让凤兰哭,因为她们成功了,“这一次,兴国导演。兴国的本行是舞美设计,在国内获得过三次大奖。新的拍摄开始,一切顺利”从中可见谭兴国对杨凤兰的关心、体贴和深厚的夫妻情感,爱可以达到为对方活着的无私奉献境界,“兴国每天仅睡两个小时。片子后期制作,他觉得肝部疼,送去医院,诊断为肝癌晚期”,令人感慨唏嘘,亦敬重不已。第⑦段,“又是如此数年,当凤兰再次出现在戏台上,剧场如爆炸一般欢呼;许多观众竟跑上台去,抱住她又哭又笑”,这里的哭和笑相融合,是戏迷、观众为杨凤兰的精神感动,为战胜失声(第八场演出中,她正唱着,突然张口失声)、低声(发了声后,凤兰急于唱戏,但怎么也唱不成,音低小得如耳语。如此又是数年,她开始了更为艰辛的锻炼)等诸多困难而欣喜、庆贺。第⑪段,“放毕,天已大亮,开门出来,门外站满了人,全是她的戏迷,个个泪流满面”,这里的泪水是感恩的泪水,感谢名角成功塑造的经典形象,让戏迷欣赏到扮相俊美,表演精到,唱腔纯正,一个灿烂的艺术形象。更是激动、欣慰、高兴、开心、赞叹的泪水,为自己喜欢的角色而欣慰,以泪流满面庆祝她的成功,赞扬杨凤兰百折不回、不遗余力的高尚节操和精神。【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句子含意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第一处“每次练功前,都念道李正敏,每念道精神倍增”,可见杨凤兰始终不忘师傅的教诲,更不忘师傅的愿望,“秦腔虽是大的剧种,历来却慷慨有余,委婉不足。李正敏毕生力戒暴躁,倡导清正,死时紧握凤兰手,恨恨而终。凤兰见宗师长逝,哭昏在灵堂,立誓发扬敏腔艺术,此后愈发勤苦”,以“力戒暴躁,倡导清正”追求“委婉”为目标,不断汲取动力和精神支撑,努力战胜“失声”的打击,“第八场演出中,她正唱着,突然张口失声。百药服过,去求气功,凤兰竟成了气功师最好的弟子。气功师见她刻苦,悟性又好,要传真功给她,劝她不再演戏,师徒云游四方去。凤兰说:‘我要不为演戏,早一根绳子去了,何必遭受这么大的罪?’”为戏而活,矢志不渝。第二处“然后在李正敏的遗像前烧香焚纸”,心有师傅,感恩敬重,“气功师也以为奇,遂授真功给她。发了声后,凤兰急于唱戏,但怎么也唱不成,音低小得如耳语。如此又是数年,她开始了更为艰辛的锻炼,每日早晚……一个音一个音往上练,常常几个月或者半年方能提高一个音。每每提高一个音,她就高兴得哭一场”,在师傅的精神感召下由失声到发声,由音低如耳语到一个音一个音的提高,终于再次出现在戏台上。第三处“设了灵桌,摆好李正敏的遗像、谭兴国的遗像,焚香奠酒”,这里除了祭奠告慰亡者的深情厚谊,更预示了杨凤兰人生的大成,“《五典坡》新编本《王宝钏》三部放映后,震动了秦腔界。凤兰扮相俊美,表演精到,唱腔纯正,创造了一个灿烂的艺术形象,《王宝钏》被誉为‘秦腔精品’。一时间,三秦大地上,人人奔走相告,报纸上、电视上连篇累牍地报道,各种研讨会相继召开,堪称盛事。电视台播映那晚,各种祝贺电话打给凤兰”,一次次挑战,一次次走出困境,终于完成了师傅的遗愿,出了精品。【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鉴赏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首先明确凤兰的命运和形象。从她自身而言:凤兰从小成名,一时惊动剧坛。“渐渐长大,凤兰已是名角,拥有众多戏迷”。她有才华、起点也比较高;但成名之后命运多舛,先是患甲状腺癌,登台后又“突然张口失声”,求气功治好了后来又“发生了车祸,她摔成严重的脑震荡,膀子破裂……”,不能在剧场演戏,拍电视录像片失败钱也花光……再筹钱拍片丈夫被诊断为肝癌晚期……她生病、失声、骨折……,深爱的丈夫也死了。但她性格上有一股执着的韧性,“杨凤兰竟每天数次以手指去拨声带,帮助活动。她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我要不为演戏,早一根绳子去了,何必遭受这么大的罪?”为了弘扬秦腔,百折不回。外力作用:“李正敏说:‘这女子活该演戏,但小小年纪竟能体味苍凉,一生恐要困顿了。’愈加爱怜栽培,传授《三击掌》《徐母骂曹》《二进宫》给她”“秦腔虽是大的剧种,历来却慷慨有余,委婉不足。李正敏毕生力戒暴躁,倡导清正,死时紧握凤兰手,恨恨而终。凤兰见宗师长逝,哭昏在灵堂,立誓发扬敏腔艺术,此后愈发勤苦”“半年后,兴国死去,临死拉住凤兰手,不让凤兰哭,说:‘凤兰,咱总算把戏拍完啦。’”“每次练功前,都念道李正敏,每念道精神倍增”“一个音一个音往上练,常常几个月或者半年方能提高一个音。每每提高一个音,她就高兴得哭一场,然后在李正敏的遗像前烧香焚纸”。在丈夫不遗余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支持下,在师傅李正敏的帮助和精神感召下,杨凤兰不断挑战困难,超越自我,取得成功,“《五典坡》新编本《王宝钏》三部放映后,震动了秦腔界。凤兰扮相俊美,表演精到,唱腔纯正,创造了一个灿烂的艺术形象,《王宝钏》被誉为“秦腔精品”。一时间,三秦大地上,人人奔走相告,报纸上、电视上连篇累牍地报道,各种研讨会相继召开,堪称盛事”。最后总结中心思想:“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本文通过杨凤兰这个角色的塑造,意在启迪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只要有了理想和信念,再加上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和不服输的劲头,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珍爱生活,善于借力,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遭遇多大逆境都可以走出,终有走出窘迫战胜坎坷实现目标的一天。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13.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边塞诗B.古体诗C.七绝D.每首诗都有三个韵脚14.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其一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B.其一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C.其五“日色昏”指天色已晚,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交代了战争的具体时间。D.其五“红旗半卷”通过明丽的色彩展现了战士强劲凌厉、奋勇挺进的画面。15.作者在表达征人情感及描写战争方面都善用曲笔,请结合两首诗的划线句具体分析。【13~15题答案】【答案】13.B14.C15.“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间接抒情。远处传来的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诗人运用曲笔,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自己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侧面烘托,出征时声势凌厉、迅猛无比的后续军队正要上战场,却还未来得及与敌军交手,便已在半路获得捷报,避开正面描写战争,运用曲笔,从侧面烘托出前线战斗的迅速与战果辉煌。【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诗歌文化常识能力。A.诗歌内容都是写边塞征战,属于边塞诗,正确。B.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而这两首字数、句数固定,均有押韵,不属于古体诗。C.两首诗均为四句,每句为七字,是七言绝句,正确。D.其一有“楼”“秋”“愁”三个韵脚;其五有“昏”“门”“浑”三个韵脚。正确。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其五‘日色昏’指天色已晚”错误,“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抒情与描写手法的能力。其一中,“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间接抒情,久戍不归的征人正“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诗人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使全诗更富有意蕴,使用的是间接抒情的方式。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其五中,“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是侧面烘托。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作者不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选取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①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①: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②师进,次于陉。③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④屈完及诸侯盟。【注】①履:所践履之疆界。16.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次于陉()(2)楚子使屈完如师()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A.欺骗B.忧虑C.戒备D.料想(2)君若以德绥诸侯()A.后撤B.制止C.安抚D.舒缓1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A.不虞君之涉吾地也技经肯綮之未尝B.以此众战,谁能御之!赤也为之小C.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20.选出第一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A.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B.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C.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D.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21.有人以“齐桓公伐楚”作为选文的题目,有人则以“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为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请简述理由。【16~21题答案】【答案】16.①.临时驻扎②.去,到,往17.(1)D(2)C18.C19.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20.D21.“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为题更好,本文记叙的是齐楚两国的一次外交斗争,并不以齐桓公伐楚的战争为主,文中着重记叙双方外交辞令以及外交结果,在题目中加上“盟屈完”三字,更能全面概括反映文章中心内容。【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1)次,临时驻扎。句意:临时驻扎在陉。(2)如,去,到,往。句意: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一词多义的能力。(1)虞:预料,料想。句意: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故选D。(2)绥:安抚。句意: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A.助词,主谓间取独。句意: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助词,帮助宾语提前的标志词。句意: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B.代词,指诸侯军队。句意: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音节助词,无实义。句意:公西华也只能做小相。C.助词,主谓间取独。句意: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助词,主谓间取独。句意: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他人。D.结构助词,的。句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助词,主谓间取独。句意:百姓认为我吝啬,是应该的啊。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陈”,陈列军队,摆开阵势;“岂”,难道;“不谷”,诸侯自称;“不谷是为”,宾语前置,“为不谷”,即为了我;“先君之好是继”,宾语前置,“继先君之好”,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同好”,共同建立友好关系。【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包茅”是“贡”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王祭”是“不共”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C。“寡人”是“征”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为题更好。“齐桓公伐楚”,只是对事件的概括,不能体现文本的中心内容。实际上,本文是借伐楚事件,记叙了一场外交斗争,双方出场人物,使用的都是各具情貌的外交辞令,即使针锋相对,也不金刚怒目;即使咄咄逼人,也不疾言厉色。尤其是楚国两位使者的语言,更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这场外交斗争的最终结果是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只有把“盟屈完”三字加上,才能更全面地概括文本内容,体现本文的中心思想。参考译文: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①历山之农者侵畔①,舜往耕焉,期年,甽亩②正。河滨之渔者争坻③,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④。东夷之陶者器苦窳⑤,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⑥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②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其人曰:“尧为天子。”“□□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三年已三过。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赏,弗中程⑦者诛。’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骄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韩非子·难一》)【注释】①历山:地名,据传舜曾在此耕地。畔,地界。②甽:田边水沟。③河滨:相传舜在此捕鱼。坻,水中高地,渔人立脚的地方。④长:年长者。⑤苦窳,粗劣而不坚固。⑥藉,履行,操作。⑦中程:符合法令规定。22.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词语是()A.且夫B.是故C.虽然D.然则23.对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法令朝令夕改,十天后,国家就会陷入无可挽救的境地中,哪里还要等待来年?B.法令一旦下达,将很快发挥作用,十天后,国家的问题就能得到纠正,何苦等待一年?C.法令在短时间内不断改变,十天后,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危急中,怎么需要等待一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D.法令早晨发出,过错到晚上就能纠正;反之,亦然。十天后国家就能统一,谁还要等一年?24.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5.本文第②段主要借他人之口批驳了孔子对舜的评价。试结合文本,评析韩非子的批驳艺术。【22~25题答案】【答案】22.D23.B24.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孔子评价的批驳;论证上,为后文议论尧舜不能同时获誉、舜之德化措施效率过低等提供充足论据。25.①采用“二难推理”,指出尧舜二人不能同时获圣人之誉的逻辑,因此孔子对舜评价中存在矛盾。②以“自相矛盾”的寓言进行类比论证,生动形象地进一步说明孔子对舜的评价立足不稳。③分析舜躬亲德化百姓的方式太过“无术”,不能真正完全一改天下风气,称不上“圣人”。④把矛头指向儒家学说,治理天下不倡导人君就易而就难,是不能治理国家的。⑤“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抓住孔子评价中的矛盾,推翻其观点;采用多种论证方法,生动形象而说理透彻;论证层次清晰,从批驳孔子评价舜的话语,到批驳儒家学说的不够实际,层层深入,鞭辟入里,令人信服。【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仲尼之圣尧奈何”的意思:既然这样,那么孔子把尧看作圣人又该怎么说呢?结合上下文可知,作者认为,舜德化民众,是因为民众做得不好,而当时尧是天子,民众的过失就是尧的过失。既然尧有过失,那么又该怎么看待孔子称尧为圣人呢?由此可见,这句话是顺承上文语意而来,应选顺承连词。A.递进关系连词。B.因果关系连词。C.转折关系连词。D.顺承关系连词。故选D。【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朝至暮变,暮至朝变”的意思是命令早晨到达,晚上情况就得到改变;晚上到达,第二天早晨情况就得到改变。这是形容法令下达后很快就能见到成效,而不是“朝令夕改”,排除AC。“海内毕”的“毕”在此处指问题纠正完毕,而非“统一”或“结束(灭亡)”之意,排除D。“期年”指“满一年”,而非“来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故选B。【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第一段叙述了舜亲自前往道德有亏之地德化民众,而孔子对此评价为“圣人之德化乎”的事。从结构上看,是为了引出下文“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即尧舜不能同时获得圣人称号之誉的议论。从论证上看,为下文论证尧舜不能同时获誉,且与其躬亲德化,不如“赏罚使天下必行之”更有效率的论点提供详细的论据。【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论证手法的能力。韩非子借他人之口,先质疑孔子既说舜“圣人之德化乎”,同时又“圣尧”,二者之间存在矛盾。这是形式逻辑矛盾律中的“二难推理”,即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不可能同时成立。如尧为圣人,则其不应有过,就不会出现舜去德化百姓的事;如舜要去德化百姓,就说明尧有过错,故而“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即尧舜其中一人为圣人,那么另一人就不可能是圣人。故而孔子称赞他们两人都是圣人,是自相矛盾的。利用孔子自己的言论矛盾来进行批驳,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接着运用“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进行类比论证,“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进一步加强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孔子对舜评价立足不稳的道理。跟着指出舜所用的德化之法时间长效率低,也不能完全改尽国内风气,“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评价舜不懂得“赏罚使天下必行之”的方法,“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显得太无计可施了。这样的做法怎么能称得上是聪明睿智的圣人呢?最终把矛头对准孔子儒家学说秉持的道理观念,说他们要求治理天下的人,不去做连平庸君主都容易做到的赏罚命令,却倡导他们去做连尧舜都觉得困难的事,根本不能和这种人去治理国家。论证层层深入,不仅只批驳孔子对舜的评价,还将道理扩大到儒家学说治国方法的问题,容易使人信服。参考译文:①历山的农夫相互侵占田界,舜到那儿去耕地,满一年,田界划分合理。黄河边的渔夫争夺水中可以立脚的高地,舜到那儿去打鱼,满一年渔夫都推让年长的人。东方制造陶器的人所作陶器粗劣又不坚固,舜到那儿去做陶器,满一年而那里的陶器都很坚固。孔子感叹说:“耕田、打渔以及作陶器,都不是舜管理的事,而舜亲自去干这些苦活,这是为了纠正败坏的风气。舜确实是真正的仁爱,竟然身体力行处于劳苦之中而能使老百姓都顺从他。所以说:圣贤人的道德能感化人啊!”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②有人问儒生说:“当这个时候,尧在什么地方?”儒生说:“尧在做天子。”“既然这样,那么孔子又为什么认为尧是圣人呢?圣人在君位上明察一切,会使天下没有坏风气。如果种田的、打鱼的没有争执,陶器也不粗劣,舜又何必用道德去感化他们呢?舜去纠正败坏的风气,那么就是尧有过失。认为舜是贤能的,就会否定尧的明察;认为尧是圣明的,就会否定舜的德化:不可能两者共存。楚国人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硬,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又夸赞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没有不能刺穿的。’有人说:‘拿你的矛戳你的盾,结果怎样呢?’那人不能回答。不可刺穿的盾和没有什么不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并存。现在尧和舜不可以同时称颂,就象没有什么不能刺穿的矛和不可刺穿的盾不能同时存在的道理一样。而且舜去纠正坏风气,一年纠正一个过错,三年纠正三个过错。舜这样的人为数有限,寿命也有尽头,而天下的过错没完没了,以贤人有限的生命去对付没完没了的过错,所能纠正的过错也就很少了。制定赏罚规定使天下必须遵行,下令说:‘符合法令规定的人受赏,不合法令规定的诛戮。’法令早晨下达,过错到傍晚就能改变,法令傍晚下达,过错到第二天早晨就能改变,十天时间全国就可以纠正完毕,为什么要等到一年呢?舜尚且不用这个道理说服尧让天下人顺从自己,却去亲自操劳,不是显得很没有统治的办法吗?况且那种用自身受苦然后感化民众的做法,就是尧、舜也会感到困难。居于权势位置去纠正臣民的做法,平庸的君主也容易做到,要想治理天下,放弃平庸的君主容易成功的方法,遵行尧舜都难以实行的办法,和这样的人一起来治理国政是不可能的。”三、作文26.有人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也有人认为“车有轨,度有衡,物有道”。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26题答案】【答案】例文:规矩这东西有人说“车有轨,度有衡,物有道”,规矩有时可以成就人和事,但墨守成规有时也是局限。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规矩。做人之道应该是在不断成长中累积的、是在岁月的磨砺中沉淀的、是在时代的变革中养成的,祖先经验中当然有宝贵的遗存,但更多的是需要在实践中思考而得来。因为,时代是不断变化的,面对一个变化的时代,因循古制是不行的。青年人之所以为青年,在于求知若渴、大胆革新、胸怀天下,就算犯了错、逾了矩,并不要紧,关键是总结经验,思考问题,面向未来。历来伟大的变革总是由一批敢逾矩善思考而胸怀天下的人完成的,我党早期领导人大都是锐意改革的青年人,他们或留学海外寻求救亡之道,或深耕底层了解民众疾苦,他们大都在少年时接受旧教育,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底蕴,但如果他们只浸润在旧道德和旧文化中,中国何谈进步?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有很多个性鲜明、甚至举止张狂的人其实本质上都是可爱的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之一陈独秀,敢剪督军的辫子、反复进出反动政府的牢房、坚持不懈的宣传革命思想,尽管后来他远离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正确道路,但作为一个青年,他在那个时代的价值是崇高的。再比如一代狂儒辜鸿鸣,他学贯中西,被称为“清末怪杰”,放在今天可能就是一位谁也不服的愤青,管你什么大军阀还是大总统,也不管你是伊藤博文还是泰戈尔,我都按照自己的态度办事,尽管别人说他怪,其实,他一生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在西学强盛的时代力挺东方文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才。今天的青年,好多把厚黑当人生信条,把圈子当处世规矩,懒得去争辩和思考,这不是一件好事。人事如此,万物皆然。在文化多元碰撞,审美个性化的今天,某种章法、某种规矩的形成,其实就是话语权的争夺,就是民主达成的过程。判断一个人一件事是不是符合潮流,就是看能不能映衬大多数人的意愿,能不能被大多数人包容。理想需要一点时间,未来不是一步就能到达。我们不必担心那些离经叛道的人和事,像用针筒喷墨的书法,离奇荒诞的伪音乐,他们定然不会长久,这些真正的“妖怪”暴露出来,反而让我们更清醒的认识到什么才是正确的“道”和“矩”。规矩这东西,如果我们懒惰一点,旧的可以用,但很快就会遇到麻烦,如果我们勤快一点,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常新常存的成熟社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次作文审题立意的前提是弄懂两则名言的含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提出的,意思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这句话并没有完全否定对祖宗规矩的遵守,他更强调一种改变,即使“祖宗的规矩”有合理之处,但不合理的东西也应该改变。“车有轨,度有衡,物有道”意思是万物皆有准则,任何发挥或者创新都必然有一个度或者底线,或者说任何人任何事都要在一定框架内行事,不能丧失基本规范和原则。立意时,可根据某一方的观点立意,可以写勇于改变,也可写万物有度;也可辩证思考,写勇于突破勇于改变也应遵循原则,如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就很极端,甚至主张取消汉字书写,改用拼音书写,这种做法就是极端的,没有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没有原则和底线的崇洋媚外。写作时,可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从循规蹈矩的弊端和勇于改变的益处两个角度对比论证,这样能透彻说理;也应结合运用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列举现代史上的李大钊、陈独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或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等事例以充分说理。立意:1.变亦有度2.勇于突破,勇于改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3.正视规矩。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1:50:42 页数:22
价格:¥5 大小:66.13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