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5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八年级上课内古文阅读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1)缤纷(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3),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4)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5);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阡陌交通(9),鸡犬相闻(10)。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11);黄发垂髫(12),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13)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4),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15)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16)所闻,皆叹惋(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8),处处志之。及郡下(19),诣(20)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21),遂(22)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23)往。未果,寻(24)病终。后遂无问津(25)者。一、课文注释考察:7/7\n请在原文的括号内写出加点字的意思。二、文言虚词考察。以下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渔人甚异之C.闻之,欣然规往D.具答之三、文言句子翻译考察。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四、课文内容理解探究。1、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展了描写?2、第2段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4、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参考答案:一、“邀”,邀请。13.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4.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7/7\n。15.详细的说出。16.感慨。惋惜17.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顺着、向。从前的、旧的。18.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19.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20.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21.终于。22.方案。23.没有实现。24.随即、不久。25.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二、A三、略.四、1、活动、穿戴、心情 2、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3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来打搅这么平静的生活)4、作者通过虚构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1)。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可以调素琴(7),阅金经(8)。无丝竹(9)之乱耳,无案牍(10)之劳形(1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2)一、课文注释考察:请在原文的括号内写出加点字的意思。二、文言虚词考察。以下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A、助词“的”B、代词C、动词,“往,到”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提前的标志7/7\nA.何陋之有?()B.忘路之远近()C.渔人甚异之()D.具答之()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F.君之病在肌肤()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三、文言句子翻译考察。1.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何陋之有?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四、课文内容理解探究。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陋室铭》参考答案7/7\n一、1、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2、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龙,古代传说中能够兴云作雨的一种神奇的动物。3、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6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4、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5、博学的人。鸿,在。儒,旧指读书人。6、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7、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8、指佛经。9、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10、官府的公文。11、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12、有什么简陋的呢?二、EABBAAA三、1.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2.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4.有什么简陋的呢?四、1.三个方面,分别为环境幽雅、往来者渊博、兴趣高雅。2.强调作者的品德高尚,志趣高远。3、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4、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室主人的沉着雅静;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得意者甚蕃(1)。晋陶渊明独爱菊(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3)而不染(4),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亭亭净植(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8)焉(9)。予谓菊,花之隐逸(10)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1);莲,花之君子(12)者也。噫(13)!菊之爱(14),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5)?牡丹之爱,宜乎(16)众矣!一、课文注释考察:请在原文的括号内写出加点字的意思。二、文言虚词考察。7/7\n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三、文言句子翻译考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四、课文内容理解探究。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肮脏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对待这两种观点的呢?3、《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6、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爱莲说》参考答案7/7\n一、1.多。2.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3.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4.沾染(污秽)。5.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6不生枝蔓,补偿枝节。7.笔直的干净的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8.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9助词。10.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11.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12.指品德高尚的人。13.叹词,相当于“唉”。14.对于菊花的喜爱。15.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6.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二、D三、略四、1、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2、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肮脏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4、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提醒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5、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说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6、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7/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0:59:53 页数:7
价格:¥3 大小:16.47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