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4

2/34

剩余3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一、篇章阅读1课内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下列各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乙】世言晋王①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②以一少牢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④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óu):仇敌。(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人恒过然后能改②必先苦其心志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第33页共34页 【答案】(1)①犯错误;②使…苦恼;③所以;④你(2)①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②忧愁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能使人丧失性命.(3)甲文事例是来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讲述“晋庄公不忘父亲遗恨灭仇敌得天下以及后来失天下”的事例,告诉人们“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两文论证“盛衰之理”在于“人事”.总括为: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晋庄公不忘父亲遗恨灭仇敌得天下以及后来失天下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使我懂得,人才是在磨难中造就的,要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当我遇到困难,遭到失败时,我就会用孟子的名言激励自己,从而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重拾勇气,迎接新的挑战.【甲】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乙】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我有三件事是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当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就专门宠爱歌舞戏子,沉醉于音乐女色无法自拔,朝廷的政治和事务等都被荒废(无法治理).最终导致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不知回到哪里去.又是多么衰颓啊.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过:犯错误;第33页共34页 ②句意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使…苦恼;③句意为: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故:所以;④句意为: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乃:你(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衡”,梗塞,不顺;“作”,有所作为.句意为: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②句重点词语有:“忧劳”,忧愁而劳苦;“逸豫”,安逸享乐.句意为:忧愁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能使人丧失性命.(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住文章中心,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实际,概括解答.甲文事例是来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讲述“晋庄公不忘父亲遗恨灭仇敌得天下以及后来失天下”的事例,告诉人们“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两文论证“盛衰之理”在于“人事”.总括为: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晋庄公不忘父亲遗恨灭仇敌得天下以及后来失天下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使我懂得,人才是在磨难中造就的,要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当我遇到困难,遭到失败时,我就会用孟子的名言激励自己,从而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重拾勇气,迎接新的挑战.2古诗文阅读(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①问曰:‘天下恶②乎定?’吾对曰:‘定于一③.’‘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④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⑤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第33页共34页 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释:①卒然:通“猝”,突然。②恶(wū)乎:怎样,如何。③一:统一④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⑤悖(bò)然:此处形容禾苗蓬勃生长的样子,⑥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⑦由:通“犹”。(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①委而去之________②亲戚畔之________③语人曰________④就之而不见所畏焉________(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线划开(限断2处)。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悖然兴之矣(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澳之险。②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4)甲、乙两文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政治主张?请结合两段文字内容分别做简要分析。【答案】(1)①放弃(舍弃、丢下);②同“叛”,背叛;③告诉;④靠近(2)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津然兴之矣(3)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②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4)示例: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孟子施行“仁政”(或“仁爱”“人和”等)的政治主张。甲文运用对比、排比等手法,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列举“城”“池”“兵革”“米桑”的情况,形成排比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乙文运用比喻来说理,把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比作“水之就下”,以此来阐述“仁政”的主张。【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①句意为: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②句意为: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③句意为:对人说。语:告诉。④句意为: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就:靠近。第33页共34页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为: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故断句为: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津然兴之矣(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有:域,管理;巩,巩固;国,国防。句意为: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②句中重点词有:如,如果;嗜,喜欢;则,那么;引领,伸长脖子。句意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政治主张。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阅读甲文,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可知,本文的主张施行仁政,人和;阅读乙文,从“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中可知,本文的主张也是施行仁政。由此可概括出答案。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第33页共34页 (乙)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告诉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要统一才会安定。’‘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又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有谁愿意跟随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天旱的时候,禾苗就干枯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这样的情况,谁能够阻档的住呢?如今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如果真的像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像雨水往低处奔流一样,这哗啦哗啦汹涌势头,谁能阻档的住呢?’”3【甲】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1),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2),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3)。伏而诵之,简练(4)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踵,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于是见说赵王,欲约从散横(5)以抑强秦。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选自《战国策·楚策》有删改)(1)说不行:指连横的主张未得实行。(2)纴(rèn):纺织机。(3)太公:姜太公吕尚。阴符:兵书。(4)简:选择。练:熟习。(5)约从散横:联合六国,瓦解连横(1)解释下列加点①人恒过过:______②约从散横以抑强秦以: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①苦其心志翻译:_________②妻不以我为夫翻译:_________(3)乙文中的苏秦面对__①__和__②__的双重打击,“__③___”,发奋读书,最终被第33页共34页 封为武安君。他的经历告诉人们:人只有经过磨难后才能“④_______,_______”的道理。(其中①②用自己的话概括,③用文中一个细节回答,④用甲文中的句子回答)。(4)班里的同学小王由于一模考试失利而一蹶不振,作为朋友的你准备怎样劝慰他呢?请结合甲文或乙文的相关内容回答。【答案】(1)①过:犯错②以:来(2)①使她内心困苦②妻子不把我当丈夫(3)①游说秦国失败②被家人嫌弃发奋读书最终成功③引锥自刺其股④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可结合【甲】文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意思,也可结合【乙】文中苏秦发愤读书最终成功的事例,表达出劝慰的意思。【乙】苏秦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他的主张仍未被实行。苏秦黑色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他背著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见此情状,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他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b/22329,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4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1)-(3)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第33页共34页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乙】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①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②,偶语③者弃巿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⑤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⑥皆案堵⑦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注:①怀王:即楚怀王。②族:灭族,杀害违犯者及其亲属。③偶语:相对私语。④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称为弃市。⑤关:指函谷关,古代要塞、天险。⑥吏人:指当时的大、小官员。⑦案堵:同“安堵”,即安定。(1)与“委而去之”中“去”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相去甚远B.去国怀乡C.馀悉除去秦法D.去岁流年(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翻译:________②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翻译:________(2)在楚汉争霸中,刘邦最终赢得了胜利,这印证了甲文中的什么内容?(用原文回答)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沛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答案】(1)B(2)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都背叛了他②当初,怀王派我西入关,就是因为我有能宽容之心。(3)印证了甲文中“得道者多助”或“地利不如人和”刘邦保全了秦王性命;听人劝告,不贪图享受;约法三章。(说两点即可)【译文】甲: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第33页共34页 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乙:诸将中有人劝沛公把秦王杀掉。沛公说:“当初怀王派遣我,其原因就是我待人宽厚大度,况且别人已经归降,如果又把他杀了,这是不吉祥的。”于是沛公把秦王交给有关官吏,便带兵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打算就在秦宫殿中住下,樊哙和张良前来劝阻了沛公。于是,沛公封闭了秦国的贵重珠宝财物和府库,再把兵带回霸上驻扎。并召集各县的父老豪杰,对他们说:“父老乡亲,你们被秦国的苛法折磨得太久了。如果有人说了诋毁的话,就要灭族;两人私下议论的,就要办死罪。我与诸侯订有条约,先进关中的,就做那里的王,我应当是关中王。现在,我与父老们订立法规三条:杀人的判死罪;伤人的和盗窃的抵罪,也要受到适当的惩罚;其余的秦国的法规通通除去。各位官吏百姓都次序安定,如以前一样。我之所以到这里来,是为你们除害,并不侵犯你们,施暴于你们,你们不要惊恐害怕。而且,我之所以把兵带回霸上,是为了等待诸侯到来并定约管理。”于是,沛公派人与秦的官吏一起到县里乡下,告谕老百姓。秦国人非常高兴,争着拿牛羊酒食献给军士们。沛公又谦让不肯接受,说:“我仓库的粮食很多,不缺乏。我不想耗费你们的东西。”秦人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肯做秦国的王。5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题。【甲】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乙】黄巢,曹州冤句人。世鬻①盐,富于赀②。善击剑骑射,稍通书记,辩给,喜养亡命。乾符二年,濮名贼王仙芝乱长垣,有众三千,势遂张。而巢喜乱,即与群从八人,募众得数千人以应仙芝,转寇河南十五州,众遂数万。初,军中谣曰:“逢儒则肉,师必覆。”巢入闽,俘民绐③称儒者,皆释。儳路④围福州,观察使韦岫战不胜,弃城遁,贼入之,焚室庐,杀人如蓺⑤。过崇文馆校书郎黄璞家,令曰:“此儒者,灭炬弗焚。”又求处士周朴,得之,谓曰:“能从我乎?”答曰:“我尚不仕天子,安能从贼?”巢怒斩朴。(选自《新唐书·黄巢传》,有删改)第33页共34页 注释:①鬻(yù):卖。②赀(zī):同“资。③绐(dài):欺骗;欺诈。④儳路(chán):抄近路。⑤蓺(yì):同“艺”。种植之意,蓺麻。(1)5.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楚人怜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以应仙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濮名贼王仙芝乱长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或以为亡②喜养亡命B.①扶苏以数谏故②众遂数万C.①善击剑骑射②咨诹善道D.①能从我乎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3)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②逢儒则肉,师必覆。③我尚不仕天子,安能从贼?(4)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陈涉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显示了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领导才干。尽管他也估计到“举大计”有失败的可能,但他又认为“死国”是有价值的,显示了他宽广的胸襟。B.乙文通过描写黄巢“过崇文馆校书郎黄璞家”时,名令手下“此儒者,灭炬弗焚”,反映了他尊重儒生,尊重读书人的思想观念。C.乙文指出,“巢喜乱”,“喜养亡命”,不难看出黄巢有与生俱来的反叛精神,短时间内“募众得数千人以应仙芝”也反映了他有非凡的组织领导才华。D.甲乙两文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对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生动的再现了两位农民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答案】(1)5.①是;②爱戴;③响应;④造反,叛乱(2)6.A(3)7.①如今如果把我们的人冒充自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②遇到读书人就杀戮,军队一定要覆灭。③我尚且不做天子的官,怎么能归顺你这反贼?(4)8.B第33页共34页 【参考译文】黄巢,曹州冤句人。世代为盐商,富有资财。擅长击剑骑射,略通书牍奏记,颇有口才,喜爱招养亡命之徒。乾符二年,濮州的著名反贼王仙芝在长垣造反,有徒众三千,势力就日渐扩张。然而黄巢生性喜欢叛乱,立即和他的同伙八人,召募了几千人马来响应仙芝,辗转在河南十五州作乱,徒众增至数万。当初,军中传唱民谣:“遇到读书人就杀戮,军队一定要覆灭。”黄巢进入福建,被俘的人假称是读书人,都释放了。黄巢军队由小路包围福州,观察使韦岫迎战而败,弃城逃跑。叛军入城,纵火烧房,杀人如麻。走过崇文馆校书郎黄璞家,下令说:“这是儒者的家,灭掉火炬不能烧。”又找到了隐士周朴,问他:“你能归顺我吗?”周朴回答:“我尚且不做天子的官,怎么能归顺你这反贼?”黄巢发怒,斩杀周朴。6【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选自《核舟记》)【乙】唐有韩志和,善雕木,作鸟雀之状,饮啄悲鸣,与真无异。以关捩①置于腹内,发之则凌空奋翼,可高百尺,至一二百步外,方始却下。奏之,上睹而悦之。志和又于怀中将出一物,名蝇虎子,数不啻②一二百焉。其形皆赤,云以丹砂啗③之故也。乃分为五队,令舞《梁州》。上召国乐,以举其曲。而虎子盘回宛转,无不中节。及曲终,累累而退,著有尊卑等级。志和臂虎子于指上,猎蝇于数步之内,如鹞④擒雀,罕有不获者。(选自《太平广记》,有删改)注释:①[关捩(liè)]能转动的机械装置。②[啻(chì)]仅仅,只有。③[啗(dàn)]同“啖”,吃,这里是“给……吃”的意思。④[鹞(yào)]猛禽名,似鹰而小。(1)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①罔不因势象形()②其两膝相比者()③无不中节()④及曲终()(2)5.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例句:能以径寸之木A.云以丹砂啗之故也B.跪而拾之以归第33页共34页 C.是以必得躬历山川D.卷石底以出(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翻译:________________②饮啄悲鸣,与真无异翻译:________________(4)7.【甲】【乙】选段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可谓各具特色。【甲】中王叔远的雕刻注重人物的____①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例如,“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乙】中韩志和的制作注重器物的机巧,例如,“____②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答案】(1)4.①按照;②靠近;③合乎;④等到(2)5.C(3)6.①中间戴着高高帽子又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②(它/它们/鸟雀)喝水、啄食、悲伤鸣叫,和真的没有什么不同。(4)7.①人物的姿态神情;②而虎子盘回宛转,无不中节(或:及曲终,累累而退,若有尊卑等级。/猎蝇于数步之内,如鹞擒雀,罕有不获者)【乙】唐朝有个人叫韩志和,擅长木雕。他雕刻制作鸟兽喝水、啄食、悲伤鸣叫,和真的没有什么不同。在这些鸟的肚腹中安置机关,启动开关后,能凌空振翼飞行,高达一百尺,飞到一二百步外才落下来。上报穆宗皇帝,皇上看了后很是喜欢。韩志和又从怀中取出一物,名叫蝇虎子,数量不少于一二百只,它的外形都是红色的,说是喂食朱砂的缘故。韩志和将它们分列成五队,让它们表演《梁州舞》。穆宗皇帝召令宫中国乐师前来伴奏。蝇虎子在音乐的伴奏下,盘回宛转地飞舞,都符合节拍。等到一曲奏完,这些蝇虎子很有秩序地回到盒中,好象它们中间也有等级似的。韩志和将蝇虎子放在手指上,在几步之内猎获苍蝇如同鹰捉鸟雀,很少有捕获不着的时候。7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绲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乙】第33页共34页 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入神清气和,可与进道。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A.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B.所造诣/人莫测也C.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D.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2)解释下列划线字的词语。①主人日再食:___________②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___③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___________④会福唐刘彝赴阙: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_____A.①当余之从师也②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B.①久而乃和②光谓斯人神清气和C.①乃归葺小室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①所造诣人莫测也②夫大国,难测也(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5)【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古人求学的___________,【乙】文还表现了徐中行做人行事方面的___________。【答案】(1)D(2)①两次②通“披”,穿③听说④恰逢,恰巧遇到(3)B(4)①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②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因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5)刻苦勤奋;高洁操守【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从洒水扫地、应酬答对,以及研究事理、获取知识,以至于治理国家、平定天下;应停顿为“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第33页共34页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每天吃两顿饭;再:两次.②句意为: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被:通假字,通“披”,穿.③句意为:就听说世居陕西路安定堡的胡瑗将理学讲得非常透彻;闻:听说.④句意为:恰逢福唐人刘彝入朝;会:恰逢,恰巧遇到.(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两个“从”都解释为“跟从”.选项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B.第一个“和”,暖和;第二个“和”,平和.选项划线词意义和用法不同.C.两个“归”都解释为“回家”.选项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D.两个“测”都解释为“揣测(预料、推测)”.选项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注意句中关键词:“以”,因为;“口体之奉”,吃穿的享受.句意为: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②注意句中关键词:“扇”,摇扇;“炉”,生炉.句意为: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因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5)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解答此题时,应先在文中找到两段文章中人物的共同特点.如“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中可知,他们都很勤奋刻苦;从乙文“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中可知,徐中行做人行事方面有高洁的操守.参考译文:【甲】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乙】第33页共34页 徐中行是台州临海人.他刚刚通晓儒学,就听说世居陕西路安定堡的胡瑗将理学讲得非常透彻,他的门生之间互相传授学业(先入学的学生直接和老师学习,然后辅导后入学的学生),将要去跟从胡瑗学习.到了京城,首先拜访范纯仁,范纯仁认为他很贤能,就向司马光推荐了他,司马光认为这个人心神清朗,态度和蔼,可以和他一起进修道业.恰逢福唐人刘彝入朝,(徐中行)(从他那里)得到了胡瑗所传授的经义,反复诵读,深入思考,勤苦自励,一心向学(致力于勤苦之事,食用无味之物),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因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于是回乡修理小屋,整天端坐,所达到的境地没有人能够揣测.父亲死后,他赤着脚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亲自耕种抚养母亲.(就着)剩余的力量推广施行(这样的行为),安葬了十多个同姓和外姓的亲戚以及乡里贫苦没有后代的死者.晚年他教导学生,从洒水扫地、应酬答对,以及研究事理、获取知识,以至于治理国家、平定天下,(都要求)不失去人的本性,不越过学的次第,如此这般方才罢手.8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庄宗①好畋猎②,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③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②“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④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注释』①庄宗:五代时后唐皇帝李存勖。②畋(tián)猎:打猎。③伶人:乐官。④奈何:怎么能。第33页共34页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①吾妻之美我者②闻寡人之耳者③中牟县令当马切谏④猎于中牟(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②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4)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文的主要内容。(5)邹忌用怎样的方式“讽谏”?敬新磨用怎样的方式“智谏”?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答案】(2)①以…为美(认为…美)②使…听到③规劝④在(到)(3)①由此看来,大王你受蒙蔽很深了.②你作为一县之长,难道不知道我们的皇上喜欢打猎吗?(4)【甲】:邹忌讽谏,使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乙】:敬新磨智谏,使庄公幡然醒悟,保全了为民请命的县令.(5)邹忌采用设喻(类比)的方式进谏,敬新磨采用反语(正话反说)的方式进谏,说话要讲究艺术,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古文的文学常识,只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即可.【甲】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该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人刘向编订.(2)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①句意为:我的妻子说我俊美.美:以…为美(认为…美).②句意为:只要为寡人所闻.闻:使…听到.③句意为:中牟县的县令迎着庄宗的马头,替受损失的群众恳切地提出了意见.谏:规劝.④句意为:在中牟县打猎时.于:在(到).(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中重点词语有观:看;句意为:由此看来,大王你受蒙蔽很深了.②中重点词语有汝:你;句意为:你作为一县之长,难道不知道我们的皇上喜欢打猎吗?(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甲】文:邹忌讽谏,使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乙】文:敬新磨智谏,使庄公幡然醒悟,保全了为民请命的县令.第33页共34页 (5)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邹忌采用设喻(类比)的方式进谏,敬新磨采用反语(正话反说)的方式进谏,说话要讲究艺术,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译文】【甲】邹忌身高八尺多,神采焕发而容貌俊美.一日早晨,他穿戴打扮,看着镜子,问他的妻子:“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俊美?”他妻子说:“您俊美得很,徐公怎么能赶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不大自信,又去问他的妾:“我和徐公哪个更俊美?”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来家中拜访,邹忌跟他坐着闲谈,他又问:“我和徐公哪个更俊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您.”第二天,徐公来到邹忌家,邹忌细细打量他,自以为不及徐公美,拿起镜子来仔细端详,更觉得远不如人.晚上他躺在床上细细思量,领悟到:“我的妻子说我俊美,是因为偏爱我;侍妾说我俊美,是因为畏惧我;客人说我俊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啊!”于是邹忌入朝参见威王,对他说:“臣确实晓得比不上徐公俊美,可是臣的妻子偏袒臣,侍妾害怕臣,客人欲有求于臣,异口同声说臣比徐公俊美.如今齐地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个城邑,宫中妃嫔、左右近臣,没有不偏私于大王的,朝中大臣没有不畏惧大王的,齐国上下没有不求于大王的,可见,大王实在被蒙蔽的厉害!”齐威王称赞:“您说得对.”于是发出诏令:“凡官民人等,能当面指责寡人过失的,受上赏;能上书劝谏寡人的,受中赏;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朝政,只要为寡人所闻,受下赏.”诏令刚刚颁布时,大臣们都来进谏,朝堂门庭若市.过了几个月,时不时还有谏言上奏.一年之后,人们即使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四国听到这件事,都来齐国朝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得胜于邻国在于自己国家的内政修明、政治正义”啊!【乙】庄宗喜欢田猎,在中牟县打猎时,踩坏了老百姓的田地.中牟县的县令迎着庄宗的马头,替受损失的群众恳切地提出了意见.庄宗怒气冲冲地斥退县令,还要杀死他.一个叫敬新磨的唱戏的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于是率领一班戏子跑去追上县令,把他抓到庄宗的马前,斥责他说:“你当县令,难道不了解我们的天子喜欢打猎吗?为何纵容老百姓耕种庄稼,用来供给国家的赋税?为什么不让你县里的人民饿着肚子,空出这片土地,好让我们的天子骑马奔驰!你的罪是该死的.”于是到庄宗面前请求赶快执行死刑,一班戏子也都附和这样处理.庄宗(明白了)大笑起来,县令才得以免罪离开.9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第33页共34页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乙】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②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①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②遂邑:今山东宁阳县。(1)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______A.鄙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B.专弗敢专也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C.既既克,公问其故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D.以必以分人以君之力(《愚公移山》)(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①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解释说《曹刿论战》中“曹刿”即《史记•刺客列传》中“曹沫”,你认为曹刿和曹沫是不是同一个人呢?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的依据。(4)分别结合甲、乙两段文字的内容,具体说说鲁庄公在使用人才方面有何可取之处。【答案】(1)D(2)①桓公近旁的人没有人敢动手,问道:“你想干什么?”②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3)是同一个人.都胆气过人,精于谋划,热爱祖国.结合内容分析略.(不是同一个人.曹刿有勇有谋,是个谋士.曹沫有勇无谋,只是个莽夫.)(4)礼贤下士,能虚心听取和采纳曹刿的建议;宽厚待人,曹沫带兵与齐交战,连连失败,导致鲁庄公只能割地求和,但是他没有问罪于曹沫,还是让他做将领第33页共34页 【解析】(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A意义相同;B意义相同;C意义相同;D把/凭借;故选D.(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中重点词语有左右:近旁的人;句意为:桓公近旁的人没有人敢动手,问道:“你想干什么?”②中重点词语有乃:于是,就;句意为: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解释说《曹刿论战》中“曹刿”即《史记•刺客列传》中“曹沫”,你认为曹刿和曹沫是同一个人.都胆气过人,精于谋划,热爱祖国.结合内容分析略.(不是同一个人.曹刿有勇有谋,是个谋士.曹沫有勇无谋,只是个莽夫.)(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第33页共34页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乙】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其勇敢和智谋效力于鲁庄公.庄公十分喜好打仗.曹沫为鲁国的大将,和齐国作战,三次都输掉了.鲁庄害怕了,想要把遂邑这个地方送给齐国来求和,但仍然以曹沫为大将.齐桓公与鲁庄公相约在柯这个地方盟誓.庄公与桓公已经在祭祀的天坛开始盟誓,曹沫手拿匕首劫持了齐桓公,桓公的身边的人不敢有任何行动,只是问他:“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而强国侵占鲁国已经够多了,现在鲁国的京城已经在齐国的边界,你还想要侵占.”齐桓公于是允诺把侵占鲁国的地方都还给鲁国.曹沫见齐桓公这么说,就把手中的匕首扔了,走下天坛,面向北站在群臣应该站的地方,面容脸色没有丝毫变化,说话做事好像以前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齐桓公大怒,想要违背他们盟约的内容.管仲说:“这样做不可以.不可以为了一时的快乐贪图这样小的利益.这样做会使你在诸侯中的威信尽失,失去天下人的信任与帮助,还不如还给他.”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10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9~12题。【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节选)【乙】高祖①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②等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⑤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⑥;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⑦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注释】第33页共34页 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王陵: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降:投降。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⑦连:率领。(1)9.选出下列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先帝称之曰能吾能用之B.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此其所以为我擒也C.此皆良实皆人杰也D.悉以咨之决胜于千里之外(2)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①志虑忠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1.选出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A.【甲】文段,诸葛亮向刘禅举荐文臣武将,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B.【乙】文段,高祖与功臣论得天下,“吾能用之”中的“能用”二字,揭示了高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C.【乙】文段将项羽失败和高祖取胜作了对比,突出了高祖善识人才、善用人才。D.【甲】文段,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命令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显得义正辞严,不容反抗。(4)12.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上都①________________和②_____________,此外,诸葛亮还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答案】(1)9.C(2)10.①志向和心思忠诚纯正。②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3)11.D(4)12.示例:①善于识人②善于用人③强调德的重要性【解析】(1)9.此题考查常考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两个“皆”都指“都是”的意思。(2)10.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方法为留、删、调、补、换。(3)11.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容反抗”不符合。(4)12.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细读文段,将关键字词找出来即可。【乙】第33页共34页 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11阅读选文,完成7~10题。【甲】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千里之马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1)7.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臣闻古之君人吾妻之美我者B.请求之曹刿请见C.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年且九十D.三年不能得所识穷乏者得我欤(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第33页共34页 (3)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3)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4)10.《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表达的主题有何相似之处?【答案】(1)7.B(2)8.(1)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费掉了五百金(2)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3)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3)9.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4)10.都表达了希望统治者能发现人才、重视人才的强烈愿望。[参考译文]我听说古时的国君中,有一位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费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1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病梅馆记(节选)龚自珍苏州多产梅。或曰:“梅以曲、以欹①、以疏为美。”固②也。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③之隐明告鬻④梅者,斫⑤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⑥,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第33页共34页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广贮苏杭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注】①欹(qī):倾斜。②固:本来。③孤癖:特别嗜好。④鬻(yù):卖。⑤斫(zhuó):砍削。⑥重价:大价钱。【背景资料】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病梅馆记》写于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前夕。作者也曾在《己亥杂诗》中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1)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欲穷其林(《桃花源记》)B.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桃花源记》)C.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夭其稚枝,锄其直中通外直(2)13.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A.左臂挂念珠倚之(《核舟记》)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3)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②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4)15.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周敦颐借莲花、龚自珍借病梅各自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案】(1)12.A(2)13.C(3)14.①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②放松它们,使它们顺应天性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都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4)15.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周敦颐借莲花表达了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志趣。龚自珍借病梅抨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译文】第33页共34页 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产梅。有人说:“梅以枝干弯曲为美,笔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横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为美,稠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嘛,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梅的枝干的横斜、疏朗、弯曲,又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能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有人把文人画士这独特偏嗜的隐衷明白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培养横斜的侧枝,删掉繁密的,杀害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阻抑它的生机,这样谋求高价:于是江苏、浙江的梅者病残了。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的酷烈,竟到了这个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残的,没有一盆完好的。已经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他们:我放开它们,顺着它们的天性,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13【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⑪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⑪[郎中]宫廷的侍卫。第33页共34页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长跪而谢之_____________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_____________③寡人谕矣_____________④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_____(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3)翻译下列句子。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②使毕使于前。(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_______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答案】(1)①道歉;②介词,从、由;③明白,懂得;④穷尽,完结.(2)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3)①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②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4)B参考译文:【甲】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剑未出鞘).第33页共34页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乙】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谢:道歉;②句意为: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于:介词,从、由;③句意为:我明白了.谕:明白,懂得;④句意为: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穷:穷尽,完结.(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方急时”为时间状语,可单独成句;“以”为连词,连接两个句子,其前可以断句.断句为: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第33页共34页 句中重点词语有:怀:内心;发:发作;休祲:征兆.句子翻译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②句中重点词语有:使:第一个为介词,让,第二个为名词,使命;毕:动词,完成.句子翻译为: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辨析能力.本题为选择题,在了解两篇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各个选项的要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内容,判断正误即可.B项错误,从“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中可知,而其余臣子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14文言文阅读【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郗公①值永嘉丧乱②,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③共饲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④,解职归,席苫⑤于公灵床头,心丧⑥终三年。【注释】①郗公:字道徽,博学儒雅,官至太尉。②永嘉丧乱:晋怀帝永嘉五年,匈奴南侵,攻破洛阳,俘虏怀帝,焚毁全城,史称“永嘉丧乱”。③传:轮流。④剡县:县名。⑤苫:居丧期间睡觉时用的草垫子。⑥心丧:不穿丧服,在心中服丧。(1)9.解释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①郗公值永嘉丧乱_______值:______________②甚穷馁______________馁:______________(2)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乡人以公名德_______不以物喜B.以君之贤_______何陋之有C.翼为剡县_______不足为外人道也D.席苫于公灵床头皆以美于徐公(3)1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②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第33页共34页 (4)12.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5)13.周翼为什么会在郗公死后“解职归”守丧三年?【答案】(1)9.①遇到②饥饿(每小题1分)(2)10.A.(3)11.①(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在这种情形下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每个句子2分)(4)12.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3分,意思对即可)(5)13.因为他要回报郗公当年的吐饭之恩。(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9.考查常考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2)10.此题考查文言常用虚词的用法。A.选项中的“以”表示因为,由于。B选项中的“之”,前者表示“的”,后者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选项中的“为”前者表示“是”,后者表示被动,D选项中的“于”,前者表示“在”,后者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3)11.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方法为留、删、调、补、换。(4)12.分析“独”字的表达效果,要从“独”的字义入手,独通常表示独自、特别地唯独,仅仅等意思,因此独可以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充分展示出作者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5)13.通过句子“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可知,周翼在郗公死后“解职归”守丧三年,是要回报郗公当年的吐饭之恩。【译文】郗公(郗鉴)恰逢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叹道:"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15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第33页共34页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河中石兽》)【乙】赵括(人名,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人名,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③,而括易言之④.使⑤赵⑥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人名,赵国名将),悉更约束,易置⑦军吏。秦将白起(人名,秦国将领)闻之,纵奇兵⑧,佯败走,而绝其粮道。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选自《史记》)【注释】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④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⑤使:假使。⑥赵:赵国。⑦易置:撤换。⑧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1)解释句中画线的词语。①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②棹数小舟③以天下莫能当④以天下莫能当(2)翻译下面句子。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②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3)赵奢认为儿子赵括不能做大将带兵打仗的原因是什么?请选用原文回答。(4)纵观甲、乙两文,从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答案】(1)①终于,到底②划船③没有一个(人)④假装(2)①第33页共34页 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是只知道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难道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②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赞美他.(3)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4)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讲理论不重视实践,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只有从实践中得到的理论才有价值,否则不仅无益,而且害人.【解析】本题的考点是文言文阅读综合;文言实词;文言翻译.译文参考:【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新修建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还是没有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漂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往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任何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应该是这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疯狂的吗?”大家都信服的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论.一个巡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大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沙的特点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转来转去不停止,于是石兽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僧人们依照老士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乙】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第33页共34页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杀死,并把尸体堆积起来.(1)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①句意为: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还是没有找到.竟:终于,到底.②句意为: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③句意为: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莫:没有一个(人).④句意为:佯装失败.佯:假装.(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中重点词语有但:只;句意为: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是只知道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难道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②中重点词语有尝:曾经;句意为: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赞美他.(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可知赵奢认为儿子赵括不能做大将带兵打仗的原因是: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16阅读古文,回答下列各题。(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第33页共34页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巨。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令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n):丰收。(2)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①时时而间进____②故夙夜孜孜____(3)翻译下列语句。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②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4)甲乙两文谈论的都是治国问题,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____,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____。(用自己的话表述)【答案】(1)偶尔进谏;早晚,这里是从早到晚的意思.(2)①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②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3)甲: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乙:治国以民为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解析】译文:(甲)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乙)贞观九年的时候.唐太宗对周围的大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①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间进:偶尔进谏;②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夙夜:早晚,这里是从早到晚的意思.(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第33页共34页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句中重点词语有:谓:说;于:在.句意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②句中重点词语有:何:怎么;安乐:安居乐业.句意为: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主旨.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根据文中内容,概括解答.齐国战胜于朝廷与两个人有关一是邹忌.一是齐威王.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一是齐威王善于采纳谏言,广开言路,逐渐消除弊端,使齐国逐渐强盛.乙文中“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此句的意思是要治理好国家,就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可综述为:甲: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乙:治国以民为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答案:(1)偶尔进谏;早晚,这里是从早到晚的意思.(2)①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②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3)甲: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乙:治国以民为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第33页共34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3-23 23:19:13 页数:34
价格:¥12.88 大小:86.87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