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部编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乙】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明日会③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④风而罢⑤虞人。——《魏文侯书·资治通鉴》【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②虞人:官名,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官吏。③会:恰巧,正好。④犯:冒着。⑤罢:取消。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1)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2)魏文侯与虞人期猎__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友人惭,下车引之。(2)失信,吾不为也。3.按要求,回答问题。(1)【甲】【乙】两文共同告诉我们一个_________道理。这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所说“_________?”(2)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4.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凡物皆有可观。苟①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②,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注释】①苟:如果。②哺糟啜醨(chuòlí):吃酒糟,喝薄酒。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1)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___(2)皆可以饱饱: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②以守,卒全其城。(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堵:筑墙的计量单位,多以长高各一丈为一堵。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1)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_________(3)轼诣武卫营诣:_________(4)卒全其城全:_________2.用“/”给文中加框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译文:________________4.【甲】文记述了作者院中散步赏月时的安闲自适,还表达出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感情?【乙】文通过记述苏轼什么事迹来表现他勤于政事、爱护百姓的精神品质?四、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颜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选自《过庭录》)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1)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___(2)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____(3)正患无隙以规之_____________(4)恐后贻祸_____________2.用“/”给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划三处)。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4.请联系甲乙两文分析概括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的目的。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怎样的思想境界?五、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问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乌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丙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指朝廷。B.微斯人微:少。C.树林阴翳翳:遮盖。D.客此客:客居。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览物之情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醒能述以文者属予作文以记之C.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问其姓氏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而不知人之乐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A.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B.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C.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D.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三段短文中,面对世事或人生的浮沉,作者的情感有别:甲文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乙文的随遇而安中是怡然平和;丙文的率性任真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B.三段短文中的一些句子表达也颇有深意:甲文“微斯人,吾谁与归”暗含滕子京,以此规劝勉励好友;乙文末“太守谓谁”的问与答,解开全篇悬念,余音绵绵;丙文“问其姓氏”而不言姓氏,则暗含诀别之意、家国之思。C.三段短文的表达方式各有异同:甲文以议论、抒情为主;乙文在叙事中,融入议论和抒情:丙文在叙事中穿插了大量的人物描写。D.三段短文中都有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甲文是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抱负;乙文则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丙文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包含了作者对“痴”字的称赏。六、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问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③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①雪宫:齐宣王出巡时休息的行官,相当于现在的别墅。②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③上:国君。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________________(2)或异二者之为为________________(3)微斯人微________________(4)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而________________(5)然而不王者王_______________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3.【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境界;【乙】文运用了记叙和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的中心论点。4.联系两段文字,说说“古仁人”与“贤者”有什么共同点。七、课内文言文。(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用人如吾两人者耳。”1.对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A.五色交辉(交:交相)B.念无与为乐者(念:想念)C.四时俱备(俱:都)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2.下列加粗词用法相同的是()A.山川之美春冬之时B.相与步于中庭问之于丁氏C.何夜无月水何澹澹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A.庭院中的积水宛如月光那样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吧。B.庭院中的积水宛如月光那样清澈透明,仿佛有竹子和松柏纵横交错,大概是水藻、水草吧。C.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吧。D.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仿佛有竹子和松柏纵横交错,大概是水藻、水草吧。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从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都能紧扣景物特征进行记叙、描写,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抒情。B.从抒发的情感来看,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思想感情;(乙)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贬谪的凄凉、赏月的欣喜以及人生的感慨等微妙的复杂思想感情。C.从文章结构来看,两文也不一样。甲文是总分总结构,乙文是起承转合式结构。D.从语言来看,两篇文章语言都很精妙。甲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境界清新。乙文“积水空明”,极写月光之空灵澄澈;“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影的清丽淡雅;动静结合,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世界。八、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节选自《富贵不能淫》)【乙】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①,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②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③,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④,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⑤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节选白居易的《与元九书》)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注释:①[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②[陈力]尽全力。③[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④[出处]出,出仕;处,退隐。⑤[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1.解释下列选项中加粗字词的意思①必敬必戒_____________②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③仆虽不肖_____________④故仆志在兼济_____________2.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一怒而天下惧学而不思则罔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妾妇之道也不闻天子之诏D.独行其道不独亲其亲3.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2)何往而不自得哉?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甲】文中“大丈夫之道”表现为“__________”,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乙】文提出了“_______”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豉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1)苦其心志()(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至于鄙()(4)卒得反国()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并抄写在答题卡上。故宋昭公亡而能悟3.请翻译下列句子。(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4.请用甲、乙两文中的原句,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十、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问题。【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①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亮躬耕陇亩①,好为《梁父吟》②。身长八尺,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④崔州平,颍川⑤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⑥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⑦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⑧。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⑨,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选自陈寿《三国志》,有删改)【注】①陇亩:田地。②《梁父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③管仲、乐毅: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乐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④博陵:东汉郡名,现河北蠡县一带。⑤颍川:东汉郡名,包括现河南中部一些地区。⑥先主:指刘备。⑦卧龙:这里比喻潜居而未显达的有才能的人。⑧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⑨猖獗:这里是失败之意。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A.躬耕于南阳(介词,在)B.先主遂诣亮(连词,就)C.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形容词,熟悉)D.将军宜枉驾顾之(动词,拜访)2.对文中画框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以驱驰。B.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C.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D.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中“后汉所以倾颓”与乙文中“汉室倾颓”所指内容一致,都是指东汉的崩溃、衰败。B.甲文的语言最显著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全文读起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C.乙文中“卧龙”一词选用精当,简练而传神地比喻诸葛亮才能出众,对人物描写起渲染烘托作用。D.从甲文所选内容来看,主要写了诸葛亮结合当时形势向后主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两条建议。4.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十一、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问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①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②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③,发甲卒为穿圹④,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⑤,令“葬之于人腹肠”。(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注】①棺椁(guǒ):套棺。②文梓:有纹理的梓树。③题凑:指护棺的木块。④穿圹(kuàng):掘墓穴,挖坟坑。⑤太官:主管官中膳食的官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之蔽甚矣蔽:所受的蒙蔽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当面讽刺C.发甲卒为穿圹甲卒:士兵D.王乃使以马属太官属:同“嘱”,交付2.为文中画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B.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C.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D.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邹忌讽谏齐王时,采用类比方式说理,层层推进,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B.齐王真诚采纳邹忌的谏言,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最终实现齐国大治。C.楚王宠爱马,让他的爱马在吃、穿、住等方面过着优裕的生活,最终导致马肥胖而死。D.楚王欲以人君礼葬马,优孟冒死直言,以退为进,消除楚王排斥心理,成功说服楚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十二、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问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乙】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①;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②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③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注】①耨(nòu):除草。②制梃:拿起木棍。③彼:这里指秦、楚两国。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语。(1)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2)故患有所不辟也辟:____________(3)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____________(4)入以事其父兄事:____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入以事其父兄入则无法家拂士B.王如施仁政于民皆以美于徐公C.王往而征之温故而知新D.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邹忌修八尺有余3.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4.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请用四字短语概括。答案以及解析一、答案:1.(1)回头看(2)约定2.(1)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2)失掉信用这样的事,我是不会做的。3.(1)做人要讲信用/讲信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魏文侯守信/魏文侯不失信于虞人;描写/对话描写/语言描写4.答案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对朋友要说话算数。(写出其中两条即可,但不能再写“诚信”之类的)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①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家门。顾:回头看。②句意为:魏文侯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好去打猎。期:约定。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句中重点词:惭,感到惭愧。引,拉。之,代词,指代元方。句意为: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②句中重点词:信,信用。为,做。句意为:失掉信用这样的事,我是不会做的。3.①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两文内容,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中可知,两文告诉我们做人要有诚信。这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所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一个道理。②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文章可知,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做人要信守承诺。从选材的角度来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失信”“失礼”被元方驳斥的事,反面事例;而乙文选了魏文侯信守与掌管山泽的官员约定去打猎的承诺故事,正面事例。甲文侧重描写,乙文侧重叙述。4.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甲文从客人对子骂父的角度可以得出:做人除要讲求信用外还要讲礼貌;从“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以得出,做人要做到知错就该,更要给人改错的机会;从乙文魏文侯守信可以得出做人要讲信用,言行一致,特别是面对孩子时,更要做孩子的好榜样。据此回答即可。二、答案:1.(1)念:考虑,想到;(2)相与:共同,一起;(3)饱:吃饱(使……饱,让……饱)2.(1)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如果有可以观赏(观看)的地方,都可以获得快乐。3.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二:景物特点鲜明,“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三: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示例四:“交横”(“空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澈,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4.①在苏轼的眼中,月色(竹柏影)是可观(美好)的。②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中)与友人一起漫步闲庭(欣赏月下美景),愁绪得到排遣(感受到快乐)。解析:2.(1)要留意“但”“者耳”的翻译。(2)要注意“皆”的翻译。三、答案:1.(1)考虑,想到;(2)共同,一起;(3)到……去;(4)保全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1)(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2)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4.【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宦途失意的苦闷)。【乙】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②句意为: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③句意为:苏轼到武卫营。诣:到……去;④句意为:最终保全了这座城。全:保全。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哢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注意要求限断两处。句意为: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故断句为: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②句中重点词:庐,建住所;于,在;过,经过。4.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及概括事件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甲]文内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闲人”包含了作者郁有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因此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结合[乙]文内容,从“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于是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卫了徐州城)”等语句中可知:[乙]文主要记述了苏轼在遇水患时,未选择弃城而逃,而是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护城安定百姓的事迹,表现了苏轼勤于政事,爱护百姓的精神品质。四、答案:1.(1)名词作状语,在……之前;(2)如果没有;(3)规劝,劝诫;(4)遗留2.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3.(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4.目的:规劝和勉励滕子京思想境界:范仲淹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就担忧了。先,在…之前。②句意为: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③句意为: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规,规劝。④句意为: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贻,遗留。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译为:范仲淹和他是同榜考入的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①句中重点的词有:以,因为;或,有时。句子翻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句中重点的词有:负,负有;嫉,嫉妒。句子翻译为: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阐述观点看法即可,做到言之有理。第一问,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的目的可从规劝和勉励滕子京的角度作答。第二问,要求答出范仲淹具有怎样的思想境界。结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分析。首先要理解好这句话的大意: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表达了作者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胸怀,同时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五、答案:1.B2.A3.C4.D解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B.“微斯人”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的意思,不是“少”。故选B。2.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平时要归纳整理,作答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分析。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B.醒能述以文者/以其境过清(以:用/因为);C.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真无马邪(其:大概,表揣测语气/难道,表反诘语气);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国险而民附(而:表顺承/表并列);故选A。3.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语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中的“或”是“或许”,不是“有时”;“异”是“不同”,不是“惊异”。据此可排除ABD。故选C。4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甲文《岳阳楼记》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故选D。参考译文:(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处在僻远的地区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乙)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丙)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着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六、答案:1.(1)探求;(2)思想感情;(3)如果没有;(4)却;(5)称王;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②以民众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君主),民众也以他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3.议论;忧国忧民;描写;乐以天下,忧以天下;4.以天下为已解析:3.细读两文可知,甲文主要是针对上文提到的以物以己或悲或喜的两种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是议论的表达方式,“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表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乙文则以齐宣王和孟子的对话描写为主,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表明了作者观点:乐以天下,忧以天下。4.根据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古仁人以天下为己任,忘怀了自己的得失。根据乙文中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表现了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特点。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七、答案:1.B2.A3.C4.A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B“念无与为乐者的意思是: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不是“想念”。故选B。2.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之:助词,的助词,的;B.于:介词,在介词,向;C.何:代词,哪,什么副词,多么;D.自:介词,从连词,如果;故选A。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首先,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描写的对象是月光,不是“积水”。可排除AB项。其次,语句“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是:水中的水藻、荇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可排除D项。据此,答案为C。4.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A“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抒情”错,应该是“议论”,不是“抒情”。故选A。八、答案:1.谨慎;使……惑乱;贤能;志向2.A3.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4.(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往何处而不怡然自乐呢?5.“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解析: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A项,前一个“而”表顺接,后一个“而”表转接。B项,都是“真正、确实”的意思;C项,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都是代词,代“自己”。【乙文翻译】古人说:“身处逆境不得志时就要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我虽然不贤,也常常以这两句话为师。大丈夫所坚守的是圣贤的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时机到来,就是作云的龙,搏风的鹏,生气勃勃,勇往直前。时机不来,就是深山的豹,远空的鸿,安安静静地,引身而退。仕进退隐,往何处而不怡然自乐呢?因此,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的行为是在只顾自我修养。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达出来的就是诗歌。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因此,读了我的诗,就知道我所坚持的圣贤之道了。九、答案:1.(1)使……痛苦;(2)通“横”,梗塞、不顺;(3)边境(边远的地方);(4)最终(终于,最后)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故/宋昭公/亡而能悟3.(1)从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2)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4.“无法家拂士”;“谄谀者众”。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使他的内心痛苦。苦:使……痛苦。②句意: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衡:同“横”,不顺,阻塞。③句意:到达了边境。鄙:边境。④句意:最后得以返回国家。卒:最终。2.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重点字词:征,征验,表现;喻,明白。句意: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②重点字词:内外,朝内朝外;过,过错;是以,因此。句意: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能力。在乙文中,宋昭公失国逃亡的原因,作者归结为“奉承拍马的人太多,国君被蒙蔽,不能自省”。由于国内缺少了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弼的贤士,所以导致宋昭公失国逃亡。十、答案:1.C2.B3.D4.①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②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并不认同这件事。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C项,悉:副词,都。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先帝不在意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而辱没自己,屈尊就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结合“由是”“遂”两个句首连词,可断句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从甲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来看,诸葛亮是结合历史向后主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故选D。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重点词:愿,希望;隆,兴隆:计日而待,指日可待。(2)句重点词:每,常常;莫之许,即“莫许之”,宾语前置,不认同这件事。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译文【乙】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并不认同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友好,说确实是这样。当时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您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过来。将军您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因此先帝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遭难出奔。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十一、答案:1.B2.A3.D4.(1)能够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使我的耳朵听到的人,给予下等奖赏。(2)各诸侯国听说后,就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了。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B项,句意: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楚国地大物博,有什么东西是得不到的呢?而只用大夫的礼节来安葬它,太寒薄了。停顿为: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楚王欲以大夫礼葬马,优孟冒死直言,以退为进,消除楚王排斥心理,成功说服楚王。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重点词:谤讥,指责讥刺;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闻,使…听到;之,的。(2)句重点词:闻,听说;皆,全,都;贱,以……为贱:贵,以……为贵。参考译文【乙】楚庄王时,庄王有匹心爱的马,给它穿上锦绣衣服,把它安置在华美的房屋中,睡在没有帷帐的床上,用枣脯喂养它。这匹马因为长得太肥而病死了,楚庄王命令大臣们为马服丧,想用安葬大夫的棺椁和礼仪来安葬马。左右大臣劝谏他,认为不能这样做。楚庄王下令说:“如果有敢为葬马的事进谏的,罪当处死。”优孟听说了,进了宫殿的大门,便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楚国地大物博,有什么东西是得不到的呢?而只用大夫的礼节来安葬它,太寒薄了,请以安葬君王的礼节来安葬它吧。”庄王问:“怎么安葬呢?”优孟回答:“我请求用雕琢过的美玉作为棺材,用有纹理的梓树做外椁,用鞭、枫、豫、樟等贵重木材做题凑,差遣士兵为死马挖掘墓穴,老弱人丁背土筑坟,齐国、赵国在前面陪祭,韩国、魏国在后面护卫,为死马建庙宇,让它享受牛、羊、猪三牲祭祀,并封以万户的城邑给它守墓。这样,各诸侯国听说后,就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了。”庄王说:“难道我的过错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于是庄王便派人将马交给太官,让人“将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之中”。十二、答案:1.(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同“避”,躲避;(3)称王;(4)侍奉2.C3.(1)(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就舍弃生命,选取正义。(2)秦、楚两国夺占他们的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种农田来奉养他们的父母。4.甲文:舍生取义。乙文:仁者无敌。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进行判断。此题要注意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的情况,“辟”同“避”,躲避;“王”在这里作为动词,应该读四声,意为称王。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的能力。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掌握并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A项,在家中/在国内。B项,对/比。C项,两个“而”都表示顺承关系。D项,学习/长,这里指身高。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弄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等。(1)句中“得兼”和“舍生而取义”是重要的得分点。(2)句中要结合注释理解“彼”的意思,同时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猜测,“民时”就是“百姓的农时”的意思。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运用“增、删、调、换、留”等翻译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甲文,通过对鱼和熊掌的类比论述,引申出对生和义的探讨。乙文中,文未的“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实际上就是作者所得出的结论,抓住这个关键信息,就不难判断,乙文的主要观点是“仁者无敌”。参考译文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乙】孟子回答(梁惠王)说:“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可以称王天下。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轻刑罚,减少赋税,(让百姓)深耕土壤、及早除草;年轻人在闲暇时学习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中便用这些来侍奉父兄,在外便用这些来侍奉尊长,这样,就能让他们拿起木棍抗去秦国和楚国的坚甲利兵。秦、楚两国夺占他们的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种农田来奉养他们的父母。父母饥寒交迫,兄弟、妻儿离散。那些国家使自己的老百姓陷于深渊之中,大王到那里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所以说:‘仁德的人是无敌的。’希望大王不要犹豫!”第20页共2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3-12 13:39:41 页数:20
价格:¥8.88 大小:65.68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