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7

2/97

剩余9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1.阅读选文,完成问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①,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②,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③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④,秀外而惠⑤中,飘轻裾,翳⑥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⑦;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⑧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有删改)【注释】①庙:这里指帝王的宗庙,是古代帝正祭祀和议事的地方。②旄(máo):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③才畯:才能出众的人。畯,同“俊”。④便体(biàn):体态轻盈。⑤惠:通“慧。⑥翳:通“曳”,拖着。⑦茹:吃。⑧车服:车马与礼服。(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道古今而誉盛德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B.列屋而闲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C.秀外而惠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D.黜陟不闻陟罚臧否《出师表》(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②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第97页共97页,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先立后破的写法。【甲】文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原因:“  ,  ”;【乙】文阐述了一般人认为“大丈夫”  ,  的所为。【乙】文借好友李愿“穷居而野处”的抉择体现【甲】文孟子的千古名言对“大丈夫”之道的阐述,即“  ,  ”。2.国学经典【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袁宏道《满井游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②是日,更定矣  ③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④而此地适与余近  (2)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湖中人/鸟声俱绝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第97页共97页,D.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4)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文言文阅读【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注】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心窃乐之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2)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林壑尤/美B.作亭/者谁C.饮少辄/醉D.昨/游江上(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97页共97页,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4)读懂山水。①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②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4.【甲】《小石潭记》原文略。【乙】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欐③之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欐(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以其境过清  ③益奇而坚  ④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②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投以小石全石以为底B.是固劳而无用潭西南而望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乃记之而去第97页共97页,D.及是,愈以为诚有是二者,余未信之(5)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  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  的不平之气。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乙】时命杜充①守建康,金人与成②合寇乌江,充闭门不出。飞泣谏请视师,充竞不出。会充已降金,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三年春,召赴行在③。江西宣谕刘大中奏:“飞兵有纪律,人恃以安,今赴行在,恐盗复起。”不果行。秋,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节选自《宋史•岳飞列传》)【注释】①杜充:时任江淮宣抚使,留守建康。②成:李成,两次任南宋官职,后为金将。③行在:古代封建皇帝所在的地方。(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改容式车  ②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③飞泣谏请视师  ④人恃以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与”,和“金人与成合寇乌江”中“与”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B.君与家君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D.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②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4)周亚夫和岳飞统领下的军队都纪律严明,这在【甲】【乙】两文中各有何表现?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第97页共97页,[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4)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第97页共97页,【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心乐之  ②佁然不动  ③益信声无哀乐也  ④恨僧少可语耳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时踞石而坐学而不思则罔B.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D.其岸势犬牙差互其如土石何(3)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4)翻译下面句子。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②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5)【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  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  的情绪。8.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各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第97页共97页,【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仿佛若有光  ②悉如外人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①其中往来种作②其丈夫方担粪灌园(3)翻译下列句子。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9.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1)解释加点的词。①卿言多务,孰若孤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③但当涉猎④寻复南奔(2)翻译句子。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3)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4)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10.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第97页共97页,【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①,便唱②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③,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④,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⑤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注释:①遽:惊慌。②唱:提议。③王:通“旺”。④说:通“悦”,愉快。⑤承响:应声。(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的“儿女”和“相委而去”的“去”都是古今异义词。B.甲文“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是判断句。C.“公徐云如此将无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句中的“如”意思相同。D.“舟人以公貌闲意说”和“不亦说乎”中的“说”都是通假字。(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俄而雪骤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③太傅神情方王  ④诸人皆喧动不坐  (3)请用“/”为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公徐云如此将无归(4)翻译下面的句子。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5)从甲乙两文看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11.文言文阅读【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①屋舍俨然:  第97页共97页,②阡陌交通:  ③不独子其子: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  ⑤盗窃乱贼而不作:  (2)翻译下面句子。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①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②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  。(4)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12.阅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吴均)【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与顾章书》)吴均)注释: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互相轩邈:  ②窥谷忘反:  ③蝉吟鹤唳:  第97页共97页,④岂徒语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经纶世务者未复有能与奇者B.猿则百叫无绝日中不至,则是无信C.与朱元思书借旁近与之D.春冬之时山川之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②山谷所资,于斯已办。(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有关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5)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3.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本文选自  作者是  (  朝代)的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①屠自后断其股  ②顾野有麦场  ③其一犬坐于前  ④一狼洞其中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目似瞑,意暇甚。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下边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第97页共97页,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5)狼很狡猾,但最终自取灭亡,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遂许先帝以驱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第97页共97页,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3)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开篇先后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天下形势,意在提醒后主要居安思危,发愤图强。B.第五段运用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鲜明地阐述了亲贤远佞的重要性。C.第六段回顾往事,意在通过自己跟随先帝艰难创业的历史表达效忠的决心。D.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达到了作者对后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谏目的。(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链接】据《三国志》记载,袁绍率领大军南下之初,谋士田丰曾劝谏他说:“曹操的军队数量虽比不上我们,但他善于用兵,变化多端,现在不是伐曹的最佳时机,不如从长计议与他对峙。用不了两三年,曹操便会被拖垮。”袁绍大怒不听,执意南征,还把田丰囚禁了起来。最终袁军在官渡大败。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识李》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诸]众多,一些,这些。③[游]玩耍。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竞]争着。⑦[走]跑。⑧[信然]的确是这样。(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①俄而雪骤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尝与诸小儿游  ④唯戎不动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未若柳絮因风起。②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3)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取之,信然。C、学而时习之。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4)【甲】文中“兄女”回答好在哪里?【乙】文中你受到什么启发?第97页共97页,16.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注】①杰:高大。②殊:差别。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排空:一扫而空C.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薄暮:傍晚时分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锦鳞:美丽的鱼(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3)语段(一)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4)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一)有什么不同?1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三峡》)第97页共97页,【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节选自《水经注》)【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B.不以疾也疾:快C.迳黄牛山迳:经过D.犹望见此物犹:好像(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B.绝巘多生怪柏既人迹所绝C.虽乘奔御风虽途迳信宿D.故渔者歌曰三朝三暮,黄牛如故(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②色如人负刀牵牛(4)【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  描写。(5)【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8.甲文[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乙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选自《韩非子》(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及反市罢遂不得履。(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第97页共97页,①公亦以此矜以:  ②睨之,久而不去睨:  ③先自度其足度:  ④反归取之反:  (3)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徐以杓酌油沥之。②何不试之以足?(4)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故事,阐明了  的道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  的人。19.阅读《卖油翁》全文,回答下列问题。[甲]陈康肃公尧(yáo)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①公亦以此自矜矜:  ②康肃笑而遣之遣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苟  ④见舟而畏之畏  (2)翻译下面句子。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译文: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译文: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是  ,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  。(都用原文语句回答)(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2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至若春和景第97页共97页,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节选自《岳阳楼记》)【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瘗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也。(选自《渔洋山人文略》)【注】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②杪(miǎo):树梢。③《瘗(yì)鹤铭》:六朝摩崖石刻。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的地阅览、观赏。(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春和景明  ②心旷神怡  ③悉成明霞  ④得踏危石  (2)下列句子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于潮汐汩没之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B.而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C.不以物喜可以一战(《曹刿论战》)D.悠然有遗世之想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②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4)填空和解答。①根据乙文内容填空。游焦山四件快事:  ﹣﹣晚望月孝然祠外﹣﹣  ﹣﹣晓起观海门日出②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21.文言文阅读第97页共97页,【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旬朔②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③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⑤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⑥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⑦.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⑧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⑨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⑩以此补之。(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注释】①滑稽,比喻能言善辩。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③比:近来。④惩艾:惩治,惩戒。⑤曩:从前。⑥寻绎:推求探索。⑦省:记。⑧孙搴,人名。⑨勒:此处译为编辑。⑩庶几:或许,差不多。(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主人日再食子墨子起,再拜B.烨然若神人吴广以为然C.久而乃和而聪明衰耗D.然负此自放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B.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C.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D.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②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4)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序”是一种文体,亲友离别,赠言规劝,属赠序,如甲文;陈述创作主旨、经过等,属书序,如乙文。B.甲文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文意在交代《精骑集》一书编辑及命名的由来。第97页共97页,C.甲文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读书之“苦”,与“同舍生”生活的富足作对比,表现自己从读书中感受到的乐趣。D.乙文写自己少时读书不勤奋,后来治学时用勤奋来惩戒自己,但是不能坚持太久,容易忘记自己的目标。(5)宋濂和秦观在学习方面有何异同?2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乃珍藏之。【注释】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1)【甲】文介绍了  ,【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佛印绝类弥勒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③一士人善画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技艺的精湛,请结合两篇文章说说分别具体表现在哪里。2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第97页共97页,【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袁中道《夜雪》)【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1)请用“/”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两处)。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  ③辄复不遂辄:  ④鲁直所谓谓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②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4)【甲】文中“  ”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  (5)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2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陶庵梦忆》)第97页共97页,(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上下一白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民/亦未寝B.盖竹柏/影也C.大雪/三日D.莫说/相公痴(4)请比较两文中画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相同点: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甲文月明,乙文雪大),两文都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不同点:甲文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乙文运用了白描、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2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与友期行  ②去后乃至  ③相委而去  ④下车引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26.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97页共97页,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子瞻①迁②于齐安,庐于江上。……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④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⑤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注释:①子瞻,苏轼的字。②迁,贬谪。③褰裳,提起衣裳。④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⑤寓,寄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现是  A.发:野芳发而幽香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B.绝:往来而不绝者绝巘多生怪柏C.之: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辍耕之垄上D.从: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战则请从(2)把语段(甲)(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②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3)语段(甲)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的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语段(甲)(乙)中“太守之乐”与“子瞻之乐”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2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第97页共97页,(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B.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C.是日更定矣(这)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28.文言文比较阅读【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⑨,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籲(b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jCin)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第97页共97页,(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①沿溯阻绝  ②哀转久绝  ③河中漱广  ④窥深悸魄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水流交冲,素气云浮。(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2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选自《曾国藩家书》)【注】: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不中。(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①四时俱备俱  ②夕日欲颓颓  ③或好作诗古文或  ④恐因愤激之久恐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也第97页共97页,(4)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30.(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宋祁《雁奴后说》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②须其夜艾  ③阴布大网  ④叹其以诈相笼  (2)翻译下面的语句。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第97页共97页,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阅读选文,完成问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①,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②,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③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④,秀外而惠⑤中,飘轻裾,翳⑥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⑦;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⑧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有删改)【注释】①庙:这里指帝王的宗庙,是古代帝正祭祀和议事的地方。②旄(máo):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③才畯:才能出众的人。畯,同“俊”。④便体(biàn):体态轻盈。⑤惠:通“慧。⑥翳:通“曳”,拖着。⑦茹:吃。⑧车服:车马与礼服。(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A.道古今而誉盛德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B.列屋而闲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C.秀外而惠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D.黜陟不闻陟罚臧否《出师表》(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②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第97页共97页,【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先立后破的写法。【甲】文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原因:“ 一怒而诸侯惧 , 安居而天下熄 ”;【乙】文阐述了一般人认为“大丈夫” 遇知于天子 , 用力于当世 的所为。【乙】文借好友李愿“穷居而野处”的抉择体现【甲】文孟子的千古名言对“大丈夫”之道的阐述,即“ 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分析】【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乙】李愿说:“人被称为大丈夫的情况,我知道了。一种情况是: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在朝廷外,就树起旗帜,陈设弓箭,卫兵在前喝道,侍从塞满道路,仆役们拿着他所需物品,夹道奔驰。(他)高兴起来就随意赏赐,发起怒来就任意处罚。才能出众的人聚集他的跟前,说古道今赞誉他的大德,他听入耳中而不厌烦。(他的家妓)眉毛弯曲,面颊丰满,声音清脆,体态轻盈,外貌秀丽,内心聪慧,(跳起舞来)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他的)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姬妾,在排列的房屋中清闲地住着,自恃美丽,妒忌别的姬妾得宠;争着比美,求取他的怜爱。(这就是)被天子宠遇赏识掌握了当代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并非讨厌这些而躲避这种情况,这是命中注定的,是不能侥幸得到的。他居住在穷荒山野的地方,可以登高望远,可以整日坐在繁茂的树下,可以用清泉洗涤以自我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水果,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作息没有定时,只求安定舒适。与其当面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心中没有忧虑。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了解国家的治乱,也不打听官吏的升降。(这就是)不被时代赏识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就去做这样的事。【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A.道:说/道:道路;B.居:居住/居:停留;C.而:表并列关系/而:表转折关系;D.陟:提升/陟:提升。故选:D。第97页共97页,(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于,在。佐,辅佐。句意:在朝廷上参知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②重点词:孰,哪里。若,比得上。句意:与其身体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心中没有忧虑。(3)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以登高望远,可以整日坐在繁茂的树下,可以用清泉洗涤以自我洁净。故断为: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根据【甲】文中“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可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原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根据【乙】文中“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可知,文章阐述了一般人认为“大丈夫”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的所为。从【乙】文“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可知,作者借好友李愿“穷居而野处”的抉择体现【甲】文孟子的千古名言对“大丈夫”之道的阐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答案:(1)D(2)①在朝廷上参知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②与其身体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心中没有忧虑。(3)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4)“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点评】“而”的用法:①学而不思则罔(而:表示转折关系)②温故而知新(而:表示承接关系)③杂然而前陈者(而:表示修饰关系)④博学而笃志(而:表示并列关系)2.国学经典【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第97页共97页,【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袁宏道《满井游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居 ②是日,更定矣 这 ③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起,兴起 ④而此地适与余近 刚好,恰巧 (2)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 A.湖中人/鸟声俱绝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4)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分析】译文:【甲】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上。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一天夜里,打更过后,我乘着小舟,披着毛皮大衣,拥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远望天边,山水和浮云相连,上下全白了。而在这粉妆玉砌的世界中,肉眼能看见的风景只有长堤上的一抹淡痕,湖心亭的一角栏杆,以及我们这条船上的三两人而已。第97页共97页,进入亭中,发觉竟有高人捷足先登,两位书生打扮的青年人铺着毛毡,对坐下棋饮酒。一个书童在边上烧酒。看到我很高兴,说:“在湖中怎么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于是拉着我一块畅饮。我连饮三大杯,畅然而别。问两人姓氏,原来是南京那边过来的客人,客居在此。我下舟准备回家,耳边听见舟子喃喃自语到:“我原以为相公是天下一号痴人,没想到还有人胜似相公。”【乙】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残留的寒冷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一刮风就飞沙走石。我只好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要出去却不行。每次冒着风快步出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来。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几个朋友一起(走)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旷开阔的景象,我(感觉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浪纹,河水清澈透明,水面亮晶晶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得如同刚刚擦过一般,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似的。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低矮的麦苗像兽颈上的长毛,高约一寸,游人虽然还不算很多,汲泉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见到。风力虽然还很强劲,但是走起路来,也会汗流浃背。凡是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一切动物身上都散发着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我)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潇洒地游玩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有这个官职吧。而满井这地方正好离我的居所近,我的出游将从现在开始,怎能没有记录呢!这时已是己亥年二月了。【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问两人姓氏,原来是南京那边过来的客人。客:客居。②句意:这一天夜里,打更过后。是:这。③句意:冷风时常刮起,一刮风就飞沙走石。作:起,兴起。④句意:而满井这地方正好离我的居所近。适:刚好,恰巧。(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A.句意为: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句子节奏划分为:湖中/人鸟声俱绝。BCD.正确;故选:A。(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字词:莫,不要;似,像;句意: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②重点字词:始,才;城居者,城里居住的人。句意: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第97页共97页,(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文章思想感情。甲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个“痴”字,表面指作者的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结合背景,可知这其中有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乙文则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答案:(1)①客居②这③起,兴起④刚好,恰巧(2)A(3)①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②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4)答案要点:甲文①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②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③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④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乙文①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②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③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④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点评】“尚”的解释:①<动>尊崇;崇尚;爱好。《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②<动>高出;超出。《论语•里仁》:“好仁者无以尚之。”3.文言文阅读【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注】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临:靠近(高踞) 第97页共97页,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乐趣) ③心窃乐之 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确实(果真;实在)。 (2)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D A.林壑尤/美B.作亭/者谁C.饮少辄/醉D.昨/游江上(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4)读懂山水。①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②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分析】参考译文【甲】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乙】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和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第二天路过前往拜访那户人家,看见琴、书、茶几、坐席等一应用具都是一尘不染,泛发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缘故。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飘荡着帆船和鱼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和前来送饭的妇女,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则谨慎地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认为,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作辅助判断。①临:靠近(高踞);②意:情趣(乐趣);③乐: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④诚:确实(果真;实在)。(2)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能力。对于句子的停顿,也就是句子成分之间的停顿。第97页共97页,A.“尤”为副词,修饰“美”,和“美”一起作谓语,应在其前停顿;B.“作亭者”为主语,“谁”是谓语,在这两者之间停顿;C.“辄”,就的意思,修饰“醉”,两者一起构成谓语,和主语“饮少”之间要停顿;D.停顿正确。故选:D。(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之:结构助词,的;得:领会;寓:寄托。②次日:第二天;过:拜访;之:音节助词,无意。(4)①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注意文中的一些提示词语:“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后面为所见,直到“直是”。这里“直是”是简直就是的意思,表示下文是作者的议论。所以本题答案为: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②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主旨的能力。作答本题,关键从文中找出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甲段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主要体现对山水的热爱;乙段中除了描写山水,表达对山水的热爱,“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还有另外一层深意,“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答案(1)①临:靠近(高踞);②意:情趣(乐趣);③乐: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④诚:确实(果真;实在)。(2)D(3)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②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4)①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②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点评】见1.事不目见耳间(看见,看见的东西)2.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4.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见解,见识)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第97页共97页,6.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我“)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8.军无见粮(同“现“,现成的)4.【甲】《小石潭记》原文略。【乙】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欐③之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欐(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像狗牙那样 ②以其境过清 凄清 ③益奇而坚 更加 ④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有的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②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投以小石全石以为底B.是固劳而无用潭西南而望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乃记之而去D.及是,愈以为诚有是二者,余未信之第97页共97页,(5)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 凄苦孤寂 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 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的不平之气。【分析】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的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乙】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故断句为: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第97页共97页,(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像狗牙那样。②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清:凄清。③句意为: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益:更加。④句意为: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或:有的人。(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的词有: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句意为: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②句中重点的词有:自:从;径:一直;逾:越过。句意为: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第一个“以”,把;第二个“以”,用。选项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不同。B.第一个“而”,表示转折;第二个“而”,表示修饰。选项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不同。C.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代词,它。选项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不同。D.两个“是”都指这。选项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故选:D。(5)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及“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作者的凄苦孤寂之情;第二空注意题目中的语境“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景色美却无人欣赏,再注意题目中“借”,因而这里就可以概括为:抒发了自己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的不平之气。答案:(1)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2)①像狗牙那样;②凄清;③更加;④有的人。(3)①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②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4)D(5)凄苦孤寂;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点评】或: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第97页共97页,或异二者之为(或许)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乙】时命杜充①守建康,金人与成②合寇乌江,充闭门不出。飞泣谏请视师,充竞不出。会充已降金,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三年春,召赴行在③。江西宣谕刘大中奏:“飞兵有纪律,人恃以安,今赴行在,恐盗复起。”不果行。秋,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节选自《宋史•岳飞列传》)【注释】①杜充:时任江淮宣抚使,留守建康。②成:李成,两次任南宋官职,后为金将。③行在:古代封建皇帝所在的地方。(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改容式车 同“轼”,扶轼 ②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被俘虏,被俘获 ③飞泣谏请视师 劝谏 ④人恃以安 安定,安稳,安宁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与”,和“金人与成合寇乌江”中“与”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B.君与家君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D.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②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4)周亚夫和岳飞统领下的军队都纪律严明,这在【甲】【乙】两文中各有何表现?【分析】译文:【甲】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第97页共97页,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乙】当命令杜充守卫建康时,金国军队和贼人李成一起侵犯乌江,杜充紧闭城门不出兵救援,岳飞哭着进谏请求视察军队,杜充最终也没有出兵。恰逢杜充已经投降金国,手下的将领大多进行抢掠,唯独岳飞的军队丝毫不取。绍兴三年(1133)春天,朝廷召岳飞前往行在杭州。江西宣谕刘大中上奏说:“岳飞的部队军纪严明,当地百姓依赖他们得到安宁,现在赶往行在,恐怕盗贼会死灰复燃。”因此岳飞没有成行。秋天,岳飞入朝觐见高宗,高宗亲自书写“精忠岳飞”四字,制成旗帜赐给岳飞。【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皇上)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式:同“轼”,古代车箱前面作扶手的横木。此处作动词,扶轼,扶着车前横木。②句意为:那里的将军可以通过偷袭而被(匈奴)俘虏。虏:被俘虏,被俘获。③句意为:岳飞哭着进谏请求(杜充)视察军队。谏:劝谏。④句意为:当地百姓依赖他们得到安宁。安:安定,安稳,安宁。(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金人与成合寇乌江”中的“与”,连词,和。A.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B.连词,和;C.通“欤“,语气词,吗;D.介词,和,跟,同。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重点词: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之,的。拜,行跪拜礼。以,按照。见,参见。句意: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陛下)。②重点词::手,亲自。书,书写。以,来。赐,赏赐。句意:皇帝亲自书写“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帜赏赐给岳飞。(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甲】文中根据“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可知,周亚夫统领下的军队戒备森严(或:严阵以待)。【乙】文中根据“会充已降金,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分析可知,岳飞统领下的军队秋毫无犯。或根据“江西宜谕刘大中奏:‘飞兵有纪律,人恃以安,今赴行在,恐盗复起’”分析可知,岳飞统领下的军队保民安境。答案:(1)①同“轼”,扶轼;②被俘虏,被俘获;③劝谏;④安定,安稳。第97页共97页,(2)B(3)①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陛下)。②皇帝亲自书写“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帜赏赐给岳飞。(4)【甲】戒备森严或:严阵以待【乙】秋毫无犯或:保民安境【点评】“之”的用法: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⑥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②相委而去 丢下,舍弃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才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害怕,担心 (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C A.期日/中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第97页共97页,(4)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分析】译文:【甲】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那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到时再回来吃饭。”吴起说:“(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期:约定;②句意为:太丘不等他就走了。委:丢下,舍弃;③句意为: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方:才;④句意为: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恐:害怕,担心。(2)本题考查句子朗读停顿的判断。解答此题可根据句子的语法成分,或根据句意来分析。A.句意为:约定在正午。应划分为;期/日中;B.句意为: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应划分为;对子/骂父;C.句意为:下车来拉元方;应划分为:下车/引之;D.句意为: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故人:老朋友;应划分为:故人/至暮不来;故选:C。(3)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的重点词有:中:正午;至:到;舍:舍弃;去:离开;乃:才;句子翻译为:正午过后(友人)还没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昔:从前;故人:老朋友;食:吃饭;句子翻译为: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4)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此题以诚信为中心,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但都得观点明确,做到有理有据。第97页共97页,答案:(1)①约定②丢下,舍弃③才④害怕,担心(4分,各1分)(2)C(2分)(3)(4分,各2分)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4)(3分)(6分)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补充说明]若出现:赞同做人是该守信,但对吴起的守信事例有所质疑者,可给2分。若出现:脱离文段内容泛泛而谈的,有扣守信者,最多给2分;没扣守信者不给分。【点评】文言实词“顾”的用法:①回头看,回头。例句:瞻前而顾后兮(《离骚》);②看。例句: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③探问,拜访。例句: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④顾惜,顾念,考虑。例句: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苏武传》);⑤但,只是。例句: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训俭示康》)。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第97页共97页,【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心乐之 以…为乐 ②佁然不动 愣住的样子 ③益信声无哀乐也 更加 ④恨僧少可语耳 遗憾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时踞石而坐学而不思则罔B.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D.其岸势犬牙差互其如土石何(3)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4)翻译下面句子。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②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5)【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 贬谪的悲凉(孤寂凄凉) 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 知音难觅的惆怅情绪 的情绪。【分析】翻译【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一条)道路,顺势往下走可以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条左右,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小潭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我坐在潭边,四周竹林和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冷落、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第97页共97页,【乙】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断,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1)心里十分高兴。乐:以…为乐;(2)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3)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益:更加。(4)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恨:遗憾(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A.①句意为: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而:表修饰;②句意为: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而:表转折;B.①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②句意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C.①句意为: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之:的;②句意为: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之:代词,当时的情景;D.①句意为:小潭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其:代词,小溪。②句意为: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语气词。故选:B。(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并准确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作为是划分依据。一般句首发语词需要停顿,主谓之间需要停顿,并列短语之间也需要停顿。需要结合句意和句式来判断。句意为: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故停顿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像蛇一样)。句意为: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第97页共97页,②重点词有:沸:水波翻涌的样子;息:停止;句意: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5)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即可。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甲文抓住关键语句“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等,概括为: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情绪的情绪答案:(1)(1)以…为乐(2)愣住的样子(3)更加(4)遗憾(2)B(3)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4)①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5)【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贬谪的悲凉(孤寂凄凉)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情绪。【点评】在平时学习中,需要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用法,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还要用现代汉语准确的翻译文章;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8.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各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第97页共97页,【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仿佛若有光 隐隐约约 ②悉如外人 都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正在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遗憾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①其中往来种作②其丈夫方担粪灌园(3)翻译下列句子。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分析】参考译文:【甲】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乙】  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数目,孩子嬉戏欢笑,鸡狗相闻。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解答】第97页共97页,(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仿佛,隐隐约约。②句意为:都和外面的人一样。悉,都。③句意为: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大粪。方,正在。④句意为:我自己遗憾比远不如他们。恨,遗憾。(2)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在其中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大粪。故停顿应为:①其中/往来种作 ②其丈夫/方担粪灌园。(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①重点词: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句意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②重点词:俱:都。耘:耕耘。于:在。句意为: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有文章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可以看出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和谐安宁、自得其乐共同之处。答案:(1)①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②全,都 ③正,正在 ④遗憾(2)①其中/往来种作 ②其丈夫/方担粪灌园(3)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②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4)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点评】方:①<名>两船相并,也指并排竹木做成的筏。《诗经•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②<名>方形,与“圆”相对。《促织》:“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颈。”③<形>正直。《屈原列传》:“方正之不容也。”④<名>方向;方位。《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⑤<名>区域;地方。《<论语>六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⑥<名>方圆;周围。《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9.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甲】第97页共97页,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1)解释加点的词。①卿言多务,孰若孤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③但当涉猎④寻复南奔(2)翻译句子。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3)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4)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分析】译文【甲】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乙】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小的时候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进入魏国,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气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飞快地奔跑。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狠狠地责备他,不给他答复(帮他回信).于是傅永就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解答】(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①句意为: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孰:谁、哪里。②句意为: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见事:知晓事情。③句意为: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但:只、只是。第97页共97页,④句意为:不久又投奔南方。寻:不久。(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中重点词语有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句意为:你现在当权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②中重点词语有书:书信;句意为: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他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傅永能够“发愤读书”是因为他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答案:(1)①谁、哪里②知晓事情③只、只是④不久(2)①你现在当权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②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3)他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他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4)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点评】词义积累:见路转溪头忽见(通“现”出现)胡不见我于王?(引见)于是见公输盘(召见,接见)曹刿请见(召见,接见)子墨子见王(拜见)见往事耳(知道)贵人过而见之(看见)10.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①,便唱②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③,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④,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⑤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注释:①遽:惊慌。②唱:提议。③王:通“旺”。④说:通“悦”,愉快。⑤承响:应声。(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第97页共97页,A.“与儿女讲论文义”的“儿女”和“相委而去”的“去”都是古今异义词。B.甲文“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是判断句。C.“公徐云如此将无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句中的“如”意思相同。D.“舟人以公貌闲意说”和“不亦说乎”中的“说”都是通假字。(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俄而雪骤 不久,不一会儿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凭借 ③太傅神情方王 这时 ④诸人皆喧动不坐 全,都 (3)请用“/”为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公徐云如此将无归(4)翻译下面的句子。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5)从甲乙两文看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分析】参考译文:【甲】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知识的理解能力。ABD.正确;C.有误,第一句句意为: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如,像;第二句句意为: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如:及;比得上;故选:C。(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不久,雪下得紧了。俄而:不久,不一会儿。第97页共97页,②句意为: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因:凭借。③句意为: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方:这时。④句意为: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皆:全,都。(3)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为: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故断句为:公徐云/如此/将无归。(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以,因为。说,同“悦”,高兴。句意为: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与描写方法的判断。根据文中的有关信息“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公徐云如此将无归”可以看出其沉着冷静、临危不乱。“貌”“神情”等词,可见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答案:(1)C(2)①不久,不一会儿②凭借③这时④全,都(3)公徐云/如此/将无归(4)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5)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胆有识的人。【点评】文言知识积累:使: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②使于秦。(出使)③使子为使。(使者)11.文言文阅读【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①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第97页共97页,②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③不独子其子: 以…为子,抚养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 憎恶 ⑤盗窃乱贼而不作: 指害人 (2)翻译下面句子。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①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不独亲其亲 , 不独子其子 。(4)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分析】参考译文:【甲】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大家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仅仅把自己的父母亲当作自己的父母亲去奉养;不仅仅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让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要及时地婚配。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自己私藏;人们憎恨在集体劳动中不肯尽全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①句意为:房屋整整齐齐。俨然:整齐的样子;②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第97页共97页,③句意为:不仅仅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子:以…为子;④句意为: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恶:憎恶。(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中重点词有:“黄发”,代指老人;“垂髫”,小孩。句意为: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闲快乐。②句中重点词有:“与”通,举,选拔;“信”,诚信。句意为: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①阅读甲文,了解内容可知,与之相似的景象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阅读乙文,了解内容可知,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答案:(1)①整齐的样子;②交错相通;③以…为子,抚养;④憎恶;⑤指害人。(2)①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②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3)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点评】子: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以…为子,抚养)子曰(对人的尊称)12.阅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第97页共97页,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吴均)【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与顾章书》)吴均)注释: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互相轩邈: 往高处远处伸展 ②窥谷忘反: 同“返”,返回 ③蝉吟鹤唳: 叫 ④岂徒语哉: 难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经纶世务者未复有能与奇者B.猿则百叫无绝日中不至,则是无信C.与朱元思书借旁近与之D.春冬之时山川之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②山谷所资,于斯已办。(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有关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5)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参考译文:【甲】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第97页共97页,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乙】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①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邈:往高处远处伸展;②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③蝉鸣鹤叫。唳:叫;④那道只是虚言啊。岂:难道。(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注意其词性及意义。A.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者:…的人(物)/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者:…的人(物)。B.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则:连词,可不译/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则:就。C.给朱元思写信。与:给/就近借来给他。与:给。D.春冬的时候。之:结构助词,的/山川的美丽。之:结构助词,的。(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息:平静。句子翻译为: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②所资:需要的物品;斯:这。句子翻译为:山谷中隐居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已经俱备。(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技巧题目中已经指出“化静为动”,只要从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然后再分析即可。甲文: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树之高,山之奇。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之高,水之深。(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根据两篇文中对自然山水的描写,可以看出对美丽的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寄情山水,淡泊名利和避世退隐的思想感情。第97页共97页,答案:(1)①往高处远处伸展;②同“返”,返回;③叫;④难道。(2)B(3)①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②山谷中隐居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已经俱备。(4)甲文: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树之高,山之奇。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之高,水之深。(5)抒发了作者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寄情山水,淡泊名利和避世退隐的思想感情。【点评】许杂然相许(赞成)时人莫许之(答应,承认,同意)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承认,同意)高可二黍许(大约的数量)曳物许许声(hǔ拟声词)13.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本文选自 《聊斋志异》 作者是 蒲松龄 ( 清 朝代)的 蒲松龄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①屠自后断其股 大腿 ②顾野有麦场 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③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 ④一狼洞其中 打洞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目似瞑,意暇甚。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下边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第97页共97页,A、其/一犬/坐于/前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5)狼很狡猾,但最终自取灭亡,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分析】【翻译】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非常害怕,把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非常困窘急迫,害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他看到的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中主要堆积着柴火,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从背后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迷惑对手。  狼狡猾,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解答】(1)该题考查的是古文的文学常识,只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即可。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2)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①句意为: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股:大腿。②句意为:他看到的野地里有个麦场。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③句意为: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犬:像狗一样。④句意为: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洞:打洞。(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中重点词语有瞑:闭眼;句意为: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中重点词语有耳:罢了;句意为: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第97页共97页,(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A、改为:其一/犬坐/于前;B、改为: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改为:方欲行,转视/积薪后;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正确;故选D。(5)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答案:(1)《聊斋志异》清蒲松龄。(2)①大腿②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③像狗一样④打洞(3)①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4)D(5)面对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有取得胜利。结尾两句是作者对狼的评价,它是文章的主旨句,点明中心,总起全文。【点评】“方”的解释:1、方七百里(见方)2、有朋自远方来(地方)3、长方形(方正)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第97页共97页,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留给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拜访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地位,见识短浅 ④遂许先帝以驱驰 奔走效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3)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A.开篇先后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天下形势,意在提醒后主要居安思危,发愤图强。B.第五段运用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鲜明地阐述了亲贤远佞的重要性。C.第六段回顾往事,意在通过自己跟随先帝艰难创业的历史表达效忠的决心。D.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达到了作者对后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谏目的。(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链接】据《三国志》记载,袁绍率领大军南下之初,谋士田丰曾劝谏他说:“曹操的军队数量虽比不上我们,但他善于用兵,变化多端,现在不是伐曹的最佳时机,不如从长计议与他对峙。用不了两三年,曹操便会被拖垮。”袁绍大怒不听,执意南征,还把田丰囚禁了起来。最终袁军在官渡大败。【分析】参考译文: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第97页共97页,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遗:留给②句意:多次到草庐来探望我。顾:拜访③句意: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卑鄙:身份地位,见识短浅④句意: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驱驰:奔走效劳(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陟:提升,提拔;罚:惩罚;臧否:善恶句意: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有所不同。第97页共97页,②重点词有:亲:亲近句意: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A、正确;B、正确;C、有误,第六段回顾往事是为了表达自己感恩刘备的知遇之恩,表明兴复汉室的决心;D、正确。故选:C(4)本题考查的是对比阅读,自主探究能力。解答这道题,我们要先理清文章的大意,《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结合所给的链接材料,袁绍没有听从谋士的建议导致失败,不能得出听从他人建议的重要性的结论。答案:(1)①留给②拜访③身份地位,见识短浅④奔走效劳(2)①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有所不同。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3)C(4)探究结论: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善于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国家发展非常重要。对于个人来讲,虚心听取别人正确的建议也很重要。原因:袁绍没有听从谋士田丰的建议,最终被曹操打败。这是教训。所以诸葛亮建议后主要“开张圣听”。【点评】“所以”的用法: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用来)②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的原因)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识李》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诸]众多,一些,这些。③[游]玩耍。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竞]争着。⑦[走]跑。⑧[信然]的确是这样。(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①俄而雪骤 急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不多 第97页共97页,③尝与诸小儿游 曾经 ④唯戎不动 只有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未若柳絮因风起。②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3)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取之,信然。C、学而时习之。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4)【甲】文中“兄女”回答好在哪里?【乙】文中你受到什么启发?【分析】参考译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不久,雪下得急了。骤:急②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差不多③句意: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尝:曾经④句意:只有王戎不动。唯:只有(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若:如;因:趁、乘句意: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如比作柳絮因风飘起。②重点词有:此:这;必:一定句意: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李树长在路旁并且长满了果实,这一定是苦的李子。(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句意: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之:名字第97页共97页,B句意: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之:代词,代指李子C句意:学过的内容要经常练习它。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D句意: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之:代词,代指知识故选:A(4)第一问考查的是对甲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将雪花比喻成盐只是颜色上相似,而柳絮不仅颜色而且外形都相似。第二问则是考查对乙文中心的把握,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扣住王戎善于观察思考来说。答案:(1)①急②大体、差不多③曾经④只、只是(2)①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如比作柳絮因风飘起。②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李树长在路旁并且长满了果实,这一定是苦的李子。(3)A(4)【甲】抓住了雪花和柳絮形态(外形)的相似,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的姿态;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乙】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三思后行,能根据观察推理判断,少走弯路。【点评】“然”的用法:①然瓶未见满(然:表示转折关系,译为:可是)②尘气莽莽然(然:……的样子)③取之,信然(然:这样)16.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第97页共97页,【注】①杰:高大。②殊:差别。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排空:一扫而空C.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薄暮:傍晚时分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锦鳞:美丽的鱼(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3)语段(一)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4)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一)有什么不同?【分析】译文:(一)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二)登上南昌滕王阁,水自西边来注入洞庭湖,阁与水相互映衬,实在雄伟的景象。却不像武昌黄鹤楼。虽然水与滕王阁并没有什么区别,然而楼的工艺非常巧妙,三面临水,西面对着晴川楼和汉阳城。总之是不如岳阳楼。水天一色,宽阔无边,并不是滕王、黄鹤可以看到的景象。所以它的景色是最好的。三座楼都向西,岳阳楼更为雄奇。【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第97页共97页,ABD.正确。C.有误,排空的意思是冲击天空。故选:C(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夫,那。胜状,好景色。句意:我看那巴陵的美好情状,全在洞庭湖上。(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段一,然后正确翻译后可知,迁客骚人的悲喜与自然景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紧密相关。他们看到美丽的景色,就心中喜悦,看到凄凉的景色,想到自己的遭遇就心中愁苦。它们的悲喜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两个文段,然后正确翻译后可知,文段一写岳阳楼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并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自己的政治抱负。文段二除了写岳阳楼,还写了滕王阁和黄鹤楼。写后两者,是为了与前者形成对比,从而突出岳阳楼的景色更加雄奇壮丽的特点。答案:(1)B(2)我看那巴陵的美好情状,全在洞庭湖上。(3)迁客骚人的“心”是从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通过文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登斯楼也,则有忧谗畏讥……”他们能把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即“以物喜,以己悲”与下文中的“古仁人之心”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4)语段(二)中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滕王阁,武昌黄鹤楼与岳阳楼对比,突出强调了岳阳楼“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岳阳更雄”的特点。语段(一)通过描绘,表达作者对岳阳楼的赞美之情。语段(二)通过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行对比,突出下文“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凸现了文章的主旨。【点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1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第97页共97页,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三峡》)【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节选自《水经注》)【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A.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B.不以疾也疾:快C.迳黄牛山迳:经过D.犹望见此物犹:好像(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B.绝巘多生怪柏既人迹所绝C.虽乘奔御风虽途迳信宿D.故渔者歌曰三朝三暮,黄牛如故(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②色如人负刀牵牛(4)【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湍急 ;【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纡回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 侧面 描写。(5)【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第97页共97页,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江水继续东流,经过黄牛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完全是天然形成,形象十分清晰,但那里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因而即使经两三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水路迂回曲折,回望还是一样。【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句意: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解释正确。B.句意:也不如它快。解释正确。C.句意:经过黄牛山下。解释正确。D.句意:还能看到这块奇岩。犹:还。解释不正确。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第一个“自”,从;第二个“自”,如果。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B.第一个“绝”,极;第二个“绝”,尽,穷尽。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C.两个“虽”都指即使。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D.第一个“故”,所以;第二个“故”,原来的。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故选:C(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有:清,水清;峻,山高;良,确实。句意为: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②句中重点词有:色,形状;如,像;负,背。句意为: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第一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甲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结合甲文内容,从“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可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湍急。第97页共97页,第二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甲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结合乙文内容,从“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中可知,“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纡回(深)。第三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文章的内容来理解写作手法即可。两文没有直接描写水的湍急和纡回,而是通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和“朝发黄牛,暮宿黄牛”,来描写的,属于侧面描写。(5)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结合甲文内容可知,主要描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山和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结合乙文内容可知,主要描写了黄牛滩的水纡回的特点,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答案:(1)D(2)C(3)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②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4)湍急;纡回(深);侧面。(5)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点评】故:两狼之并驱如故(旧有的,原来的)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余虽愚(所以,因此)广故数言欲亡(故意)18.甲文[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乙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选自《韩非子》(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及反市罢遂不得履。(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公亦以此矜以: 凭 ②睨之,久而不去睨: 斜着眼睛看 ③先自度其足度: 量 第97页共97页,④反归取之反: 同“返”,回家,回去 (3)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徐以杓酌油沥之。②何不试之以足?(4)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故事,阐明了 熟能生巧 的道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 固守教条 的人。【分析】参考译文:【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乙】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市”为名词,“集市”的意思,作主语,“罢”为动词,“结束”,作谓语,后面没有宾语,其后断句,故断句为:及反/市罢/遂不得履。(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①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以:凭;②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睨:斜着眼睛看;③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度:量;④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反:同“返”,回家,回去。(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第97页共97页,①徐:慢慢地;以:用。句子翻译为:慢慢地用勺子倒油注到葫芦里。②何不:为什么不;以:用。句子翻译为: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来试一试鞋呢?(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第一空根据选文一中的“无他,但手熟尔”可知,揭示的是熟能生巧的道理;第二空根据乙文中郑人的行为“宁信度,无自信也”,讽刺了那些固守教条,脱离实际,头脑僵化,不知变通的人。答案:(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2)①凭;②斜着眼睛看;③量;④同“返”,回家,回去。(3)①慢慢地用勺子倒油注到葫芦里。②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来试一试鞋呢?(4)熟能生巧固守教条,脱离实际,头脑僵化,不知变通【点评】度孤不度德量力(duó估计,推测)关山度若飞(过,越过)先自度其足(量)19.阅读《卖油翁》全文,回答下列问题。[甲]陈康肃公尧(yáo)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①公亦以此自矜矜: 夸耀 ②康肃笑而遣之遣 打发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苟 随便、随意 ④见舟而畏之畏 畏惧、害怕 (2)翻译下面句子。第97页共97页,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译文: (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译文: (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是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 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 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 。(都用原文语句回答)(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分析】参考译文:【甲】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以此自夸。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园圃外,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不离开。这个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也不过是微微地点点头。康肃公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术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十分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你射箭也是凭手熟的)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肃公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乙】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就算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着的。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矜:夸耀。②句意为: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遣:打发。③句意为: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苟;随便、随意。④句意为:看见来船依然害怕。畏:畏惧、害怕。(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第97页共97页,①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其:代词,指陈尧咨;发:射;但:只是;颔:点头。句子翻译为:(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②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则:那么;得:得到,学会;道:方法。句子翻译为:(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3)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文中陈尧咨的傲慢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表现的,相关的句子有: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体现卖油翁的观点的句子是: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乙文中“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这些人一是不识水性,二是不学习而直接到河里去游泳。用文中的话概括就是: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甲文讲射箭,通过卖油翁的话,我们可知箭射的准是因为熟练;乙文讲南方人会游水,是因为天天和水打交道,因而南方多会游泳的人。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答案:(1)①夸耀;②打发;③随便、随意;④畏惧、害怕。(2)①(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②(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3)甲文: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乙文: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4)(表述完整、意对即可)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点评】“苟”的解释:1.苟富贵,勿相忘(如果)2.故不为苟得(苟且)3.夫没者岂苟然哉(随便、随意)4.苟无饥渴(且,或许,希望)2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节选自《岳阳楼记》)【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第97页共97页,《瘗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也。(选自《渔洋山人文略》)【注】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②杪(miǎo):树梢。③《瘗(yì)鹤铭》:六朝摩崖石刻。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的地阅览、观赏。(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春和景明 日光 ②心旷神怡 愉快 ③悉成明霞 都 ④得踏危石 能够 (2)下列句子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C A.于潮汐汩没之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B.而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C.不以物喜可以一战(《曹刿论战》)D.悠然有遗世之想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②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4)填空和解答。①根据乙文内容填空。游焦山四件快事: 观返照吸江亭 ﹣﹣晚望月孝然祠外﹣﹣ 听晚梵声出松杪 ﹣﹣晓起观海门日出②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分析】甲文译文: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第97页共97页,乙文欣赏:  该文选自《渔洋文略》卷四。焦山,在江苏省镇江市东长江中,与金山相对峙。据作者的《居易录》载,顺治庚子,即公元1660年(顺治十七年),王士祯与京口别驾程昆仑同游金、焦、北固诸名胜,该文便作于此时。它记载了游览焦山的四件畅快之事。作者以诗人的妙笔,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焦山一带的美景,有诗意之美,有画幅之趣。【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景,日光。②句意为:心胸开阔,精神愉悦。怡,愉快。③句意为:都成为明亮的霞光。悉,都。④句意为:能够踏在高石上。得,能够。(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在/在B.有时/有时C.因为/凭借D.的/的故选:C(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重点词语:跃,跃动。影,月影。句意: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就像一块沉在水中的玉璧。②重点词语:始,开始。数,几。句意:开始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4)①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乙文中的“观返照吸江亭“和“听晚梵声出松杪“可提炼作答。②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具体分析即可。甲文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为下文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乙文则纯为写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答案:(1)①日光②愉快③全,都④能够(2)C(3)①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就像一块沉在水中的玉璧。②开始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4)①观返照吸江亭听晚梵声出松杪第97页共97页,②甲文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点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21.文言文阅读【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旬朔②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③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⑤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⑥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⑦.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⑧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⑨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⑩以此补之。(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注释】①滑稽,比喻能言善辩。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③比:近来。④惩艾:惩治,惩戒。⑤曩:从前。⑥寻绎:推求探索。⑦省:记。⑧孙搴,人名。⑨勒:此处译为编辑。⑩庶几:或许,差不多。(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A.主人日再食子墨子起,再拜B.烨然若神人吴广以为然C.久而乃和而聪明衰耗D.然负此自放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C A.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B.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C.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D.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第97页共97页,(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②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4)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D A.“序”是一种文体,亲友离别,赠言规劝,属赠序,如甲文;陈述创作主旨、经过等,属书序,如乙文。B.甲文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文意在交代《精骑集》一书编辑及命名的由来。C.甲文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读书之“苦”,与“同舍生”生活的富足作对比,表现自己从读书中感受到的乐趣。D.乙文写自己少时读书不勤奋,后来治学时用勤奋来惩戒自己,但是不能坚持太久,容易忘记自己的目标。(5)宋濂和秦观在学习方面有何异同?【分析】译文:甲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乙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可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两次/两次B.……的样子/这样C.表示顺承/表示转折D.依仗/背着第97页共97页,故选:A(2)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故停顿应为: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选:C(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重点词语:以,因为。口体之奉,吃的穿的。句意: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②重点词语:善,容易。庶几,也许。句意:年长后容易忘记,也许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ABC.正确。D.有误,“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中的善忘是记忆力不好了,而不是忘记了自己的志向。故选:D(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两文,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这两篇文章都强调了勤奋的重要。甲文中宋濂从小至大一直勤学不辍,认为学习是快乐的事情。乙文秦观小时候记忆力并不是太突出,于是勤奋不辍,长大后记忆力不如从前,所以更要用勤奋来弥补。答案:(1)A(2)C(3)①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②年长后容易忘记,也许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4)D(5)同:都觉得勤奋很重要。异:宋濂一直勤奋好学,不畏艰难,不注重吃穿,享受读书带来的愉悦。秦观在少时记忆力突出而不勤奋,年长后记忆减退,用勤奋来弥补。【点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2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第97页共97页,【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乃珍藏之。【注释】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1)【甲】文介绍了 核舟的形态特点 ,【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 逼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佛印绝类弥勒 类同,像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同“屈”,弯曲 ③一士人善画 擅长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早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技艺的精湛,请结合两篇文章说说分别具体表现在哪里。【分析】参考译文:【甲】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乙】东安县有一文士喜欢绘画,作一幅鼠画,将它进献给县令。县令起初不懂得珍爱,随随便便地将它挂在墙上。早上经过那面墙,画轴总是坠落在地,多次挂好又多次坠落。县令认为这件事很奇怪,天色刚亮便探寻究竟,(发现)画轴落地,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他)举起画轴,(那猫)便冲撞着扑向画(中的老鼠)。用(这幅画)试验其它的猫,没有不这样的,由此才知道这幅画画得多么逼真,于是就珍藏起这幅画。【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主要介绍核舟上人物的不同情态;【乙】文以叙事为主,其中评价画作精美的句子是: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这里让填写词语,应写“逼真”一词。第97页共97页,(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①句意为: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类,类同,像。②句意为: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诎:同“屈”,弯曲。③句意为:东安县有一文士喜欢绘画。善:擅长。④句意为:早上经过那面墙,画轴总是坠落在地。旦,早晨。(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句中重点词:其,他们。比,靠近。各,各自。句意为: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②句中重点词:令,县令;爱,珍爱;漫,随随便便。句意:县令起初不懂得珍爱,随随便便地将它挂在墙上。(4)本题考查文本写作手法的理解。常用的写作方法有衬托,多角度描写,象征,托物寓意等。作答时一定要反复阅读全文,以确定运用了哪种手法。甲文中运用正面描写,刻画了核舟的精巧,而乙文则多用侧面描写,表现了画作的唯妙唯肖。据此可作答。答案:(1)核舟上人物的情态逼真(2)①类同,像②同“屈”,弯曲③擅长④早晨(3)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爱,随随便便地将它挂在墙上。(4)甲文的艺术手法为细节描写,通过舟的构造和舟中人物的描写,体现雕刻者技艺的精湛。乙文借叙事印证并衬托画师画鼠传神,通过画轴被猫抓落,到用群猫验证测试,衬托出画作的逼真。【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翻译基本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2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第97页共97页,【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袁中道《夜雪》)【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1)请用“/”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两处)。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 酒杯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 客居 ③辄复不遂辄: 总是 ④鲁直所谓谓 说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②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4)【甲】文中“ 湖中人鸟声俱绝 ”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 雪夜的寂静 (5)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分析】译文:【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是能享受到一些乐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这就是鲁直所说的“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解答】第97页共97页,(1)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是能享受到一些乐趣的。故停顿应为: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白:杯,酒杯。②句意为: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③句意为:总是不行。辄:总是。④句意为:就是鲁直所说的。谓:说。(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重点词语:痴,傻。似,像。句意为: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②重点词语:时,当时。为,被。句意为: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分析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意思是: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句烘托了西湖的寂静。乙文:“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的意思是: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这一句以动衬静,以雪压竹子的声音烘托雪夜的安静。(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对比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作者的思想情等。甲文:由“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表现了作者夜半赏雪的高雅情趣。乙文:作者想去沙市,但被雨雪所阻。诗人就停住脚步,欣赏雪景从中体会其中的乐趣。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悠然自得的心境。答案:(1)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2)①白:杯,酒杯②客:客居③辄:总是④谓:说(认为)(3)①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②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4)湖中人鸟声俱绝;夜的寂静(寂静)(5)甲文趣在:①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乙文趣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点评】词类活用1.大雪三日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第97页共97页,2.是金陵人,客此。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3.拥毳衣炉火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2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陶庵梦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①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②上下一白 白色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民/亦未寝B.盖竹柏/影也C.大雪/三日D.莫说/相公痴(4)请比较两文中画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相同点: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甲文月明,乙文雪大),两文都运用了 情景交融 的描写手法。不同点:甲文运用了 虚实结合 的描写手法,乙文运用了白描、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分析】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第97页共97页,【乙】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解答】(1)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①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②句意为:上上下下全白。白:白色。(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中重点词语有但:只,只是;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②中重点词语有更:还;句意为: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A正确;B改为:盖/竹柏影/也;C正确;D正确;故选B。(4)此题考查的是描写方法。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即可。相同点: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甲文月明,乙文雪大),两文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描写手法。不同点:甲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乙文运用了白描、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答案:(1)①考虑,想到②白色(2)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3)B(4)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点评】词义积累:遂已遂述数行(完成)遂逐其师(就,于是)然操遂能克绍(竟,终于)第97页共97页,2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与友期行 约定 ②去后乃至 才 ③相委而去 离开 ④下车引之 拉,牵引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分析】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①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②句意为: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③句意为: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去:离开。④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牵拉(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句子翻译。①句中重点词语有:信:诚信,讲信用。句意为: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②句中重点词语有:惭:感到惭愧。引:拉;顾:回头看。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第97页共97页,(3)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元方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通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或“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①(约定)②(才)③(离开)④(拉,牵拉)(2)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②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5)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点评】内容理解解题步骤:先浏览题目再读课文: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短文的大致意思。方法:紧扣题目,仔细答题:第一,引用原文句子(或原文的翻译)回答;第二,抓住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26.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子瞻①迁②于齐安,庐于江上。……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④第97页共97页,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⑤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注释:①子瞻,苏轼的字。②迁,贬谪。③褰裳,提起衣裳。④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⑤寓,寄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现是 D A.发:野芳发而幽香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B.绝:往来而不绝者绝巘多生怪柏C.之: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辍耕之垄上D.从: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战则请从(2)把语段(甲)(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②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3)语段(甲)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的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语段(甲)(乙)中“太守之乐”与“子瞻之乐”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分析】参考译文:【甲】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第97页共97页,【乙】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开放/发出。B.断/极高C.的/到D.跟从/跟从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述,记述。句意: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与民同乐)、酒醒后能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就是太守。②重点词有:于,在;是,这。句意: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3)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的理解与把握。文章以“太守”自称,既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又设置悬念。结尾用设问句式点出太守姓名,总收全文,照应前文,既突出太守与民同乐的形象,又步步设疑,吸引读者不断追寻,最后点出主人公,使其形象越发鲜明。(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理解“乐”的含义即可。子瞻的“乐”与欧阳修的“乐”所表达的情感有相同:都借山水之乐来排遣遭贬后心中的郁抑。不同点:结合甲文内容可知,欧阳修(太守)的“乐”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而乙选文中的“乐”只是子瞻自得其乐,表现乐观豁达的态度。答案:(1)D(2)①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与民同乐)、酒醒后能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就是太守。②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3)①前文中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太守是谁,解除悬念,体现了构思的巧妙;②前文以“太守”自称,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现与民同乐的主题;③结尾用设问的手法(故设一问),在自问自答之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4)同:都有虽遭贬谪,却能随遇而安(安然自适)之乐;都有寄情山水之乐。异: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子瞻之乐是自得其乐。【点评】第97页共97页,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2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B.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C.是日更定矣(这)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分析】译文:【甲】第97页共97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②句意为: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③句意为: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是:这一天;④句意为: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白:酒杯。故选:A。(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A.正确;B.正确;C.正确;D.错误。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遭遇知音的惊喜。故选:D。(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交横”:纵横交错。“盖”: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原来。句意为: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②句重点词语有:“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或都,一概。句意为:(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第97页共97页,(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答案:(1)A(2)D(3)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4)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娱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点评】【甲】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户:  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词类活用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例句: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状语后置)第97页共97页,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定语后置)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乙】词类活用1.大雪三日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2.是金陵人,客此。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3.拥毳衣炉火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4.与余舟一芥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古今异义1.余住西湖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例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今义:白色。3.是日更定矣。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一词多义是:1.是日更定:这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更: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白:1.上下一白:白色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大:1.见余大喜:非常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余: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通假字挐:通“桡”,撑(船)、划28.文言文比较阅读【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第97页共97页,【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⑨,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籲(b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jCin)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①沿溯阻绝 逆流而上 ②哀转久绝 消失 ③河中漱广 冲击 ④窥深悸魄 看,望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水流交冲,素气云浮。(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分析】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第97页共97页,【乙】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中水流湍急,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然不错!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人宴请宾客;溯:逆流而上。②句意为: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绝:消失。③句意为:河中水流湍急;漱:冲击,冲荡。④句意为: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窥:看,望。(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话,注意“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第二句话,注意“冲”,冲击;“素”,白色。(3)本题考查理解侧面描写及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准确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侧面描写的语句,然后分析其作用即可。(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准确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描写水的语句,然后再分析相同和不同之处。甲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是“夏水襄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乙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是“其中水流交冲”“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根据这些语句来分析即可。综上所述,答案为:(1)①逆流而上;②消失;③冲击,冲荡;④看,望。(2)①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②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3)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目沾裳”作用:突出三峡秋景的萧瑟、凄凉的特点。乙文:“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4)答案示例:①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不同点: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特点。【点评】绝:沿溯阻绝(隔绝)以为妙绝(极点)群响毕绝(停止,消失)第97页共97页,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陡峭的)天下独绝(绝妙)猿则百叫无绝(断)2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选自《曾国藩家书》)【注】: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不中。(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①四时俱备俱 全,都 ②夕日欲颓颓 坠落 ③或好作诗古文或 有的人 ④恐因愤激之久恐 担忧,恐怕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也(4)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分析】参考译文:[甲]第97页共97页,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乙]三房十四叔不是不勤读,只因傲气太盛,自满自足,便不能有所成就。京城之中,也有不少自满的人,有见识的人看见他们,不过冷笑一声罢了。又有当名士的,把科名看得和粪土一样,或者喜欢作点古诗,或者搞点考据,或者好讲理学,沸沸扬扬自以为压倒一切。有学识的人见了,认为他们的成就也没有多少,也只好冷笑一声罢了。所以我们用功,去掉傲气,力戒自满,不为别人所冷笑,才有进步。弟弟们平时都谨慎退让,但多年小考没有中,恐怕是因为愤激已久,以致产生骄惰的习气,所以特别写信告诫。务必要仔细想一想我说的话深切地省察!幸甚幸甚!【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思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四季都有。俱,都。②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颓,坠落。③句意为:有的人喜欢作古诗文。或,有的人。④句意为:恐怕是因为愤激已久。恐,担忧,恐怕。(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语有:自,自从。复,再。与,参与,这里是欣赏。故译为: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②句中重点词语有:务,一定。望,希望。省,反省。故译为:希望你们(诸弟)一定要仔细思考我说的话并深刻反省自己呀!(3)本题考查句子停顿的划分能力。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所以我们用功,去掉傲气,力戒自满,不为别人所冷笑,才有进步。所以停顿应为: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故选B。(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作答时,需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答。甲文侧重描绘山川的自然之美,以此表明自己娱情山水的志趣。乙文侧重阐述戒除傲气自满之气的道理(或:告诫诸弟为人处世的道理),表达自己对诸弟的殷切希望。答案:(1)①全,都②坠落③有的人④担忧,恐怕(2)①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自”、“复”、“与”各0.5分)②希望你们(诸弟)一定要仔细思考我说的话并深刻反省自己呀!(“务”、“省”各0.5分)第97页共97页,(3)B(4)甲文侧重描绘山川的自然之美(1分),以此表明自己娱情山水的志趣(1分)。乙文侧重阐述戒除傲气自满之气的道理(或:告诫诸弟为人处世的道理)(1分),表达自己对诸弟的殷切希望(1分)。(意思对即可,语言表达1分)【点评】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①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②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④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30.(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宋祁《雁奴后说》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依照 第97页共97页,②须其夜艾 止,尽 ③阴布大网 暗中,秘密 ④叹其以诈相笼 笼罩,捕捉 (2)翻译下面的语句。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分析】参考译文:(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乙)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一只,性格非常机警。每次雁群晚上睡觉时,唯独雁奴不睡,为它们守夜。有时稍微听到有人的声音,一定先大声叫唤,雁群就鸣声杂乱地飞去。后来乡里的人更加喜欢设下更加巧妙的陷阱,专门用来对付雁奴。于是先找到雁群常栖息的湖边地带,暗中铺下大网,并在网的附近挖好洞穴。白天雁群不在,人们就拿着牵网的麻绳藏于洞中,等到天快要放亮时,人们就在洞外点火,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人们)立刻灭掉火。雁群惊醒不见有什么动静,就又栖息睡觉。于是人们屡次点火,雁奴屡次鸣叫,雁群屡次惊醒;惊醒了而又什么都没发生,雁群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轮番啄食、攻击它,然后又栖息睡觉。过了一会儿,(人们)又点火,雁奴害怕雁群再啄击它,不敢鸣叫报警了。人们没有听到雁奴的鸣叫,就拉绳张网,大概十只鸟中能捉住五只。……姓冯的人曾写了《雁奴说》,感叹他们用欺骗的手段来捕捉雁奴嫁祸于雁奴,他说:“哪里只是雁是这样呢,人中本来也有,李斯可以说是秦朝的雁警,赵高采取诈燎之术而使李斯受到胡亥的打击,以致国家最终最入汉朝;陈蕃可以说是汉朝的雁警,曹节采取诈燎之术而使陈蕃受到孝灵帝的打击,以致汉室最终被魏朝擒获。由此看来,这难道不应该为它感到深深地悲哀吗?”【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如:依照。第97页共97页,②句意:等到天快要放亮时。艾:止,尽。③句意:暗中铺下大网。阴:暗中,秘密。④句意:感叹他们用欺骗的手段来捕捉雁奴。笼罩,捕捉。(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句重点词有:已而:不久。句意: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解答时,需要结合人物的事迹、自己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甲文透过老河兵的讲述的原理对比以上对石兽的打捞,对比中看到老河兵看待问题的正确性在哪儿。乙文中的雁群的做法我们应该得到怎样的认识。(4)本题考查的是写作方法的使用以及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明确这种说理性的文章常用的写作手法,根据具体内容分析。理是抽象的,都是借助讲故事来说理。答案:(1)①依照②止,尽③暗中,秘密④笼罩,捕捉。(2)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3)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4)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点评】“之”的用法:①一老河兵闻之(之:代词)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③水陆草木之花(之:的)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第97页共97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1-11-18 12:23:05 页数:97
价格:¥8.88 大小:184.89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