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板块4写作专题1审材料抓关键选好角度立意高精练提分1新材料作文审题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2

2/62

3/62

4/62

剩余5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四 写作\n专题一 审材料,抓关键,选好角度立意高\n审题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文以意为主”,千古文章意为高。它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无言先立意,未啸已生风。作文有了高远的主旨,文章才有灵魂,选择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语言,也才有依据。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立意。审题,即审视试题材料与要求,明白试题材料内容、寓意。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还要注意任务指令,包括情境、内容、文体、字数等方面的要求。精准审题,是考场作文立意、行文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行文的方向。审题失误,则容易造成偏离题意、文体不合要求等致命硬伤,甚至可能被评为三类卷。可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轻视审题这个环节。\n精练提分1新材料作文审题\n1真题开路·点迷津2导图重温·锁要点3明确考情·补短板4高效突破·强技法\n真题开路·点迷津\n(2021·课标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n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n【审题指导】本题为典型的新材料作文题。题目对写作主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进行写作。那么,清楚地阐明“可为”与“有为”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则是此次文章写作的第一要义。接下来细读材料,材料围绕“可为与有为”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为我们提供了论述的内容和方向:材料第一段总起后文有关“可为与有为”的内容:由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n材料第二段例举共产党百年历史上创造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时期的节日、歌曲、作品、烈士,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习榜样。材料第三段第一句指出上文举例中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给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力量。材料第三段第二句指出当下国家、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进程,与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息息相关,这个时代能让我们大有可为。\n根据材料可知,“可为”指的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创造的条件,“有为”既可以指历史上已经取得的成就,也可以指我们在当今时代通过进取、奋斗将要获取的成就。“可为”与“有为”的关系则是:“可为”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为”的条件。这个“可为”的时代,一方面以厚重的积淀,以优秀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为我们提供了奋斗的精神资源。\n另一方面,这个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为我们提供了奋斗的目标和时代的使命。至此,我们已经全面剖析了材料中有关“可为与有为”的含义与关系。我们可以自寻切入点,确定立意,提出见解。可以从“是什么”的角度切入,分析论述何为“可为”,何为“有为”。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立论,阐述我们“可为”和“有为”的原因。还可以从“怎么做”的角度阐述,表明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如何“有为”。\n需要注意的是,题目材料当中大部分为与百年党庆相关的红色素材,但我们写作时不能过度使用革命时期的素材,应加上体现时代特点的新素材,凸显精神的继承和延续。【参考立意】①汲取精神力量,把握时代脉搏;②时代新征程,青年有可为;③时代大有可为,青年要有作为;④可为更要有为,不负青春韶华;⑤在可为枝头绽放有为之花。\n导图重温·锁要点\n必备知识\n关键能力\n明确考情·补短板\n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9道,其中4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分为课标全国甲卷、课标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天津、上海、浙江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均为新材料作文。从形式来看,高考作文题经历了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等变化。专家认为,这体现出命题空间的不断扩展,同时也是对“套路文”“宿构文”的限制,反对套路文章。\n观察近年作文命题的变化与考查重点,可以看出语文教育的重要趋势: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以文化人,厚植家国情怀;理性思辨,提升思维品质;全面发展,加强品德修养。从整体立意来看,2021年高考作文依托学科特点与考查方向,紧扣时代主题、核心素养,把握价值取向、精神引领,多方取材,巧妙设题,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立德树人,厚植家国情怀;培根铸魂,不忘育人初心”的培养目标在融合中实现,在浸润中达成,充分体现了高考语文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鲜明导向和不懈追求。\n在任何时候抓审题立意训练都很重要。二轮作文训练中,还是要抓好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训练时要突出三个关键词:读懂,方法,角度。真正做到审题准确,选好角度,写出立意高的文章。\n高效突破·强技法\n所谓“新材料”,即提供一则材料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然后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感悟、理解,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一、新材料作文审题“四清”1.厘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如果无明显的主次之分,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n2.分清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3.辨清关系有些材料的几个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n4.析清含意有些材料运用比喻或蕴含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含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意的根据。\n二、确保文字型材料立意精准“五法”在审题“四清”的基础上,就能辨别出材料内部的各种关系,因此就可以运用以下方法立意:[方法1]看一看,找启示有的材料所述的是一个含有多重因果联系的事件,考生应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抓住因果关系来审题立意。可以由果溯因,就是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源,这样就能找到最稳妥的立意,从而确定主旨。也就是概括出事件的结果后,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然后向其原因上追溯思考,最后结合材料自问自答,以原因立意。\n[例1](2018·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n【审题指导】这则材料所述事件大抵包含以下三个层次,出现三种结果:结果:沃德是正确的。由果溯因1:自问1:为什么会有这一结果?自答1:因为“沃德能力排众议”。自问2:沃德能力排众议的力量来自何处?自答2:他是“统计学家”。\n【参考立意1】①科学的力量;②独立思考的力量;③要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想法,不盲从。由果溯因2:自问:为什么沃德“注意弹痕少的部位”的观点是正确的?自答:“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参考立意2】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要善于多角度思考;③反向思维。\n[方法2]抓一抓,寻突破有的材料较长,需先压缩概括材料,然后再抓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文眼”)进行纵横思考,反复推敲,理解意蕴,从而找到立意的突破口。[例2](2019·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n【审题指导】2019年的江苏卷选取材料作文的形式,而且选取的材料是一段富有哲理性的话。第一句话为材料的第一层意思,强调物各有“性”,无论是淡还是咸都是物所具有的“性”。第二、三句话是第二层意思,强调物性调和,共存相生。两句话构成对比,即将水、盐同物简单叠加和“五味”异物之间“调和”“共存”两种生活现象进行比照,意在提示材料的核心内涵: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事物之间共存相生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n第四句话是第三层意思,由“物”及“事”至“人”,强调了前面所说的道理既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原则,点明这一道理存在的常识性和普遍性。材料四句话三个层次形成一个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到整体,引导考生不能就事论事,而要由此及彼,从味的个性与百味调和,延伸到人生、社会、文化等方面。\n【立意角度】1.自我方面每个人大脑中思想不同→不同思想互相融合→共存相生→面对现实不同问题运用不同思想进行解决。2.自然方面自然万物各有特点→各具个性的自然万物协调共存→形成自然美景→环境更加美好,世界更为美丽。\n3.他人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团队中如何发挥各自长处→形成1+1>2的团队力量→集体智慧或力量是无敌的。4.文化方面社会上存在建筑学、美学、社会学等不同文化→在一件事中或一座建筑中或一个团队建设中需要多种文化共存→各种文化调和产生更高层次的文化→丰富的人性,多彩的人生。……立意只要立足于这些逻辑链条的某一环节进行生发,都算是切题。而涉及的环节越多,文章就越深刻。\n【参考立意】①追求(保持)个性之美、做自己,保持本色之美、尊重个性发展;②个性与共性,圆融与变通;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④君子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⑤海纳百川,有容乃大;⑥兼收并蓄,和谐共生;⑦五味调和百味香;⑧多元文化创造多彩世界;⑨文明需要对话而不是对抗;⑩包容是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⑪共存相生,异彩纷呈。\n[方法3]辨一辨,明关系诗歌、比喻、寓意类等材料,因其题旨和意图含蓄隐晦,不容易分辨,这时应化虚为实,寻找材料与生活的“对应点”或材料中的关键词与人生的“对应点”,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即跳出材料,向自然、社会、人生等维度延伸拓展,与现实挂钩,更深切地理解题意。这时,考生不妨做个“菩萨心肠的观世音”。“菩萨心肠”就是指思想上要健康向上;观,是指要观察社会、人生;世,指留心世态炎凉;音,乃“隐”,材料隐含的内涵。\n[例3](2021·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n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n【审题指导】阅读材料之后,很快就能发现本题的关键词是“强与弱”。根据材料的出处是《体育之研究》和材料开头的关于身体的表述,可以读到“强与弱”最显著的第一层意思指的是体魄上的强与弱。但是,题干也告诉考生,这段材料中含有“启示意义”,这实际上是在提示考生,不要仅仅停留在这段论述表面的主题,还要从体育锻炼这个切入口中,读到强与弱背后深层的内涵。材料的第三句话所表达的观点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强可能转为弱,弱可能转为强;强者“滥用其强”会变弱,而弱者“勤自锻炼”则能变强。不难发现,这句话的论述核心是强与弱的辩证关系——即强与弱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体魄的强与弱这一具体的主题逐渐被提炼为抽象的、普遍的哲理。\n材料的最后两句话是对前三句话的总结与升华,是解析本题立意的关键。在事物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强弱可能发生转换,因此,强者切不可因自身的强而自满,弱者也不应因自身的弱而自卑。即使一开始居于下风,未来也可能变得强大。至此,可以看出强与弱的哲理不限于描述体魄:青年的身体可以通过锻炼而变得强健,青年的精神也可以通过磨砺而变得强大。材料实际上是借体育论述了“青年当自强”的道理,这是材料的第二层意思。\n强调家国情怀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导向,因此本题材料的历史背景也需要注意,这是本题暗藏的立意指引。根据题干介绍,《体育的研究》一文发表于1917年,当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封建主义的压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n觉醒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期望通过对国民进行启蒙以实现社会变革,从而达到救亡图存的目标。材料出处《新青年》正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结合上述背景可以发现,“弱者”其实是指当时的中国,而“强者”则隐喻欧美列强。强与弱的第三层意思超越了个人,直指社会家国。当今中国快速发展,面临众多挑战与机遇,我们青年作为祖国的栋梁,应“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不断奋斗,报效祖国。由此,“青年当自强”的个体奋斗进一步得到了升华,与“中华之崛起”的民族复兴目标相统一。\n这个作文题主要是要考生对这个强弱互相转化的道理进行理解和引申。考生要抓住其中的辩证关系,将认知的触角由具体的事例和材料,延伸到个性、人生、社会、文明的广阔空间,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视角,去思考新时代青年的成长、责任和使命。\n【参考立意】①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②强者如果滥用其强,最终也许会转为弱;③弱者如果不断努力,久之也会变为强;④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当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⑤强弱变化或转化的关键是勤自锻炼,增益不能,而不是等待机缘;⑥青年当自强,为国做栋梁;⑦将青春梦汇聚成中国梦;⑧追忆百年峥嵘,见证大国崛起。\n[方法4]思一思,悟题旨有时材料中给出相互矛盾的观点,那么审题时则可从矛盾处入手,深入挖掘,探究双方观点的合理性、片面性及互补性,在辩证分析中,引申出自己所写文章的主旨。\n[例4](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n【审题指导】本题先给了两种相对的观点,然后用了类比手法。将考生类比为“作家”,将考生的生活类比为“作品”,对于“读者”的类比没有明说,需要考生化虚为实。其实“读者”可以是家人、亲戚、朋友、同学等。考生可以选取其中一种观点阐述应怎样对待他人,可以写倾听别人的意见,可以写坚持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综合二者来写。【参考立意】①我的生活我做主;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③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④听取他人意见,让人生更多彩;⑤心怀他人,生活更精彩。\n[方法5]漫画寓意在,明意“四步走”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批评性或表扬性的图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因为漫画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所以在材料作文一统高考的现在,漫画类材料作文,便成为一种新颖别致的高考作文题型。漫画在现阶段的生存状态,是讽刺漫画、幽默漫画、哲理漫画及实用漫画四大类型并存。\n第一步:弄清漫画要素。审题之初要弄清漫画有哪些构成要素,漫画中所涉及的所有的人、物,哪怕是一棵小草、一枚图章,都不要放过,要观察主要人物的特征,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其心理特点等。第二步:厘清人物关系。弄清了漫画里都有哪些人物之后,我们还需要从整体着眼,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漫画中若人物众多,要注意厘清关系,先给人物分类,再根据人物的类型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n第三步:把握漫画寓意。漫画的寓意是立意的前提。把握寓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握人物、事件的比喻意义、象征意义;二是从人物的关系中把握漫画寓意;三是根据漫画中人物的语言、解说性的文字或漫画的标题把握漫画寓意。漫画中的文字,往往是理解寓意的关键,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的作用。\n第四步:多角度思考,与现实对接确定立意。漫画的寓意是考生确定立意的前提,要注意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探究,寻找漫画寓意与社会人生的对接点。漫画的本质就是想歌颂或讽刺揭露社会人生的真善美或假恶丑,因此备考时应留心生活,关注时代热点,注重积累,观察完漫画后将其与社会人生相对接,揭示其社会现实寓意。\n[例5](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n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n【审题指导】此题是漫画类作文。仔细阅读题干,我们可以看到,出题者对考生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要求“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因此,我们在分析漫画时,既要准确理解每一部分的内涵,又要站在整体的角度把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求“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这就意味着要对漫画的内容和寓意进行批判性审视,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n该漫画作品的主题是介绍如何描红“人”字。题干中提到,“描红”就是“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即如何学写“人”字,实际上是在隐喻如何学做人。学写“人”字时必须注意的要点,就是学做人时需要留心的方面。因此,如何学做人这个问题,是分析这幅漫画的大前提。该漫画将描红“人”字拆解为三个步骤进行提点,隐喻做人应该遵循的三项原则。首先,要“逆锋起笔,藏而不露”,这意味着人要谦虚内敛、低调踏实,以待厚积薄发。其次,要“中锋用笔,不偏不倚”,这表示人要行得端、坐得正,中正平和。\n再次,要“停滞迂回,缓缓出头”,这说明人不能急功近利,而要审时度势,冷静地判断实际情况后再采取行动。但是,人们严格遵循这三个步骤,仅仅意味着能够顺利完成“描红”,却并不代表能够独立写出属于自己的“人”字。描红只是学写字的开始,要真正写好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样,谦虚低调、中正平和、审时度势固然是做人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但若要做一个真正有个性、有理想、有抱负的有为青年,却绝不能仅限于此。\n因此,我们在行文的时候,需从“如何学做人”“为人处世之道”等立意出发,对漫画所涉及的“做人”三原则——谦虚低调、中正平和、审时度势进行分析、论述,可以完全认同它们,也可以提出自己对它们的批判性看法。例如:既要谦虚低调,亦要坚守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积极发声;既要审时度势,又要在国家与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勇敢无畏。【参考立意】①写字同做人;②写字如何与做人统一;③大美的统一;④新时代不拘一格,新青年继往开来。\n(2021·课标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n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n【审题指导】2021年课标全国卷乙卷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题。我们首先试着拆解材料的内容构成,总共四句话。首句为总起句,体现了命题人的意图倾向。我们可以从中划出关键信息“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后面提到追求理想包含“方法”“路径”“目标”等不同环节。第二句和第三句都围绕一句古文——“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展开。\n扬雄以射箭为例,认为实现理想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加强修养;端正思想;为理想确定目标,且保持目标的正确性;付诸实践。第四句,也就是题干要求,仔细阅读这句话,我们可以明确行文的关键点:主题所面向的对象为“当代青年”,限定方向是“追求理想”,而我们的论述侧重在于从材料中剖析的“启示”。因而,我们在行文论述时,可以以所熟悉的“新时代青年”“青年理想”等话题为基本立足点,再从“实现理想的四个条件”中,选出自己认同的观点进行切入,展开论述。\n其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可以从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出发,谈谈通过以学识、品德、思想、精神等方面的增进或加强来实现自身强大。而“树立目标并保证其正确性”,则可以关注个体与集体、民族乃至与时代之间的联系,强调我们树立的目标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诸实践”显然要求青年群体的全情投入,以行为作为理想践行的重要依托。因为题干还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所以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说说作为学生/新青年,具体可以做到什么,如不懈求知以增进学识、博览阅读以修身养性等,切记不可空谈。\n【参考立意】①端正自身态度,努力追求进步;②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前行目标;③加强自身修养,振奋时代精神;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理想活水来;⑤筑牢修养的航船,奋勇奔向真善美的彼岸;⑥理想照耀中国梦;⑦修身为基,以梦为马,不负韶华;⑧崇德向善,立身为民,勇创精彩人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6-20 08:08:33 页数:62
价格:¥3 大小:1.4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