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3

2/53

剩余5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六年中考真题)【1-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孙云球①,宇文玉,居虎丘。母董如兰,通文艺,云球幼禀风慧,年十三为县学生,父殁,家坠丧乱,常卖药得资以供母。云球精于测量,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尝以意造自然晷,定昼夜,晷刻不违分秒。又用水晶创为眼镜,以佐人目力。有老少花、远近光之类,随目对镜不爽毫发,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天台文康奇患短视,云球出千里镜相赠,因偕登虎丘试之,远见城中楼台塔院若接几席,天平、灵岩、穹窿②诸峰崚嶒苍翠,万象毕见,乃大诧且喜曰:“神哉,技至此乎。”云球笑曰:“此未足以尽吾奇也。”又出数十镜示之。如存目镜,百倍光明,无微不瞩;万花镜,能视一物化为数十;其余幻容镜、夜明镜种种,神明不可思议。著《镜史》一帙,今坊市依法制造,遂盛行于世。其母序之日:“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选自《吴县志》,有删改)【注】①孙云球(约1630-1662),苏州人。②天平、灵岩、弯窿都是苏州的山名。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幼禀夙慧(具有)B.不爽毫发(差错)C.万象毕见(完成)D.无微不瞩(看见)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去世后,卖药、制镜成了孙云球维持生计的手段。B.孙云球的千里镜效果好,用来望远,景物清晰如在眼前。C.“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激发了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D.孙云球的《镜史》,对制镜行业的发展有不小的推动作用。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2)神哉,技至此乎。14.孙云球母亲说“岂吾子之初心哉”,孙云球的“初心”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回答。15.在“中国智造”的主题征文活动中,有同学写道,“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随后他以孙云球和《核舟记》中王叔远的“奇巧”为论据来证明观点。这两个论据的选择是否妥当?为什么?【答案】第53页共53页 11.C12.C13.(1)凡是(他)所制造的东西,当时的人(见了)都佩服他(技艺)奇妙精巧。(2)神奇啊,技艺竟到了这种地步。14.古代读书人的心愿(理想)。15.孙云球的发明,主要是对透镜成像原理的应用,有科技含量,以他为例证明“中国智造”是妥当的。王叔远的核雕虽也充满智慧,但属于艺术创造,以他为例不恰当。【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C.“万象毕见(完成)”解释错误,句子意思是:万物都看的清清楚楚。“毕”在此处意思是“全、都”。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激发了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说法错误,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是因为“云球精于测量,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是出于自身的喜好,“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只是说明孙云球研制眼镜的技艺高超。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赋分点:(1)“凡”,凡是;“所制造”,所制造的东西;“服”,佩服。(2)“神”,神奇;“至”,到了;“此”,这种地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结合人物的言行分析。结合“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可知,孙云球母亲认为人有苦心,常常不敢让人知晓,甚至有不想被人知道的,这种不敢让人知晓的苦心应该是他现在没有从事的事业,也就不是制作的手艺。母亲认为没有恒产却有恒心的人,只有读书人的才可以做到,由此可知孙云球身上有读书人的毅力和品质。结合“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可知,她认为现在的儿子是不得已,依托一门手艺来赚取一些钱财,这并不是儿子的初心,由此推测孙云球的初心是古代读书人的心愿(理想)。第53页共53页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事例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题目要求是能体现“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的观点,事例应该是能体现科技的使用与创新才可以。然后具体分析两则事例,孙云球的发明,主要是对透镜成像原理的应用,有科技含量,能体现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以他为例证明“中国智造”是妥当的。王叔远的核雕,是能于桃核上雕镌种种,细如毫发,技艺精湛,虽也充满智慧,但属于艺术创造,以他为例不能体现科技的使用与创新,所以事例不恰当。译文:孙云球,宇文玉,居住在虎丘。母亲董如兰,通晓文学艺术,云球幼年时候性格就洒脱聪慧,十三岁成为县学学生,父亲去世以后,家庭经乱没落,常卖药取得钱财来供养母亲。云球对测量很精通,凡是(他)所制造的东西,当时的人(见了)都佩服他(技艺)奇妙精巧。他曾经通过自己的想法造出了自然晷,定出昼夜,晷上的时刻不差分秒。又用水晶制造了眼镜,来帮助人眼睛更好地看东西。有老少花眼、远近光之类的毛病,随着眼睛的状况校对镜子,一点差错也没有,听说的人不惜出高价购买。天台文康奇患有短视,云球拿出千里镜赠送给他,于是他拿着它登上虎丘试验,远远地看见城中的楼台高塔庭院好像就在眼前,天平、灵岩、穹窿各个山峰棱角分明、苍翠可见,万物都看的清清楚楚,于是非常惊诧大喜地说:“神奇啊,技艺竟到了这种地步。”云球笑着说:“这还不足以展现我技艺的奇特啊。”又拿出数十个镜给他看。像存目镜,有百倍的光明,任何细小的东西都可以看见;万花镜,能看一个东西时化为数十个;其余幻容镜、夜明镜等等,出神入化不可思议。他著有《镜史》一卷,现在坊市的人依照其中的方法制造,于是在当时广泛盛行。他的母亲为他写序说:”人有苦心,常常不敢让人知晓,甚至有不想被人知道的,所以没有恒产却有恒心的人,只有读书人的才可以做到。现在我的儿子不得已,依托一门手艺来赚取一些钱财,难道这是我儿子的初心吗。”【2-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藻[晋]祖台之汉武帝与近臣宴会于未央殿,忽闻人语云:“老臣冒死自陈。”乃见屋梁上有一老翁,长八九寸,拄杖偻步,笃老之极。缘柱而下,放杖稽首,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忽然不见。东方朔曰:“其名为‘藻’,春巢幽林,冬潜深河。今造宫殿,斩伐其居,故来诉于帝。仰视宫殿,殿名‘未央’,诉陛下方侵其居宅未央也。俯指陛下脚者,足也。愿陛下宫殿足于此,不愿更造也。”上为之息宫寝之役。居少时,帝亲幸河都,闻水底有弦歌之声,又有善芥①第53页共53页 。须臾,前梁上老翁及年少数人,绛衣素带,缨佩乘藻,凌波而出。帝问曰:“闻水底奏乐声,为君耶?”老翁曰:“老臣前昧死归诉,幸蒙陛下天地之施,即止息斧斤,得全其居宅,不胜嘉欢,故私相庆乐耳。”献帝一紫螺壳,状如牛脂。帝曰:“朕暗②,无以识君。”“东方生知之耳。”“君可思以吴___贻之。”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一人即受命下没泉底,倏忽还到,奉大珠径寸,明耀绝世。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选自《祖氏志怪》,有删改)【注】①善芥:美丽的水草。②暗:愚昧,不聪明。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拄杖偻步偻:弯腰B.斩伐其居伐:攻打C.绛衣素带素:白色D.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顾:回头9.因年代久远,文中“君可思以吴____贻之”的“____”处脱漏一字,根据上下文补出这个字。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春巢幽林,冬潜深河。(2)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11.老翁“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的用意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含标点不超过20字。12.分别概括文中汉武帝、藻、东方朔的形象特点。【答案】5.B6.宝(珍)10.(1)(藻)春天居住在幽深的树林里,冬天潜入河水深处。(2)汉武帝很欣赏这颗宝珠,用五十万钱赐给东方朔,拿走了那宝珠。11.委婉地请求汉武帝不要再建宫殿。12.汉武帝: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藻:勇敢智慧,知恩图报。东方朔:聪明机智,见多识广。【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解释。A.拄杖偻步:拄着一根拐杖,佝偻着身子前行。偻,弯腰,理解正确;B.斩伐其居:砍伐到了他的居所。伐,砍伐,理解错误;C.绛衣素带:穿着大红色的衣服,系着白色的腰带。素,白色,理解正确;D.第53页共53页 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老翁于是回头让人去取他洞穴中的宝物来。顾,回头,理解正确;故本题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上下文理解。从“东方生知之耳”可知,因为东方朔对老翁的了解与理解,使得老翁保全了自己的居所,老翁要“贻之”来报答东方朔。从下文“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一人即受命下没泉底,倏忽还到,奉大珠径寸,明耀绝世”可知,他赠送东方朔的是一颗大珠,是宝物。因此,此处可填的字可以是“宝”,也可以是“珍”,还可以是“珠”字。【10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翻译。(1)注意把“巢(筑巢,名词活用作动词)”“潜(潜藏)”的意思解释正确。此外,幽林、深河前省略的“于(在)”的意思也要补上。(2)注意正确翻译以下词语:甚,很。玩,把玩,欣赏。以,用。【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东方朔的解读“仰视宫殿,殿名‘未央’,诉陛下方侵其居宅未央也。俯指陛下脚者,足也。愿陛下宫殿足于此,不愿更造也”可知,老翁是在委婉地提示汉武帝要懂得满足,适可而止,不要再建造宫殿了。据此作答。【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汉武帝建造宫殿,对老翁的行为不明所以,当听见东方朔的解释之后,“上为之息宫寝之役”,可知汉武帝是一个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虚心纳谏的皇帝。从文中“老臣冒死自陈”可知,藻很勇敢;从“缘柱而下,放杖稽首,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忽然不见”可知,他很懂得劝谏的艺术,很有智慧;从“献帝一紫螺壳,状如牛脂”“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可知,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的人。在汉武帝不明就里的情况下,“东方朔曰:‘其名为“藻”……不愿更造也。”和“东方生知之耳”可知,东方朔是一个反应灵敏、聪明机智、见多识广的人。【点睛】汉武帝与亲近的臣子们在未央宫设宴取乐。突然听到有人告诉他说:“老臣冒死启奏……”却看到在房梁上坐着一个老翁,身高有八九寸,拄着一根拐杖,佝偻着身子前行,看起来甚是苍老。老翁沿着柱子滑下,放下拐杖,行稽首之礼,沉默着并不说话,就仰头看了一下殿宇,俯身指了一下汉武帝脚下,忽地不见了。东方朔说:“那老翁的名字应该叫‘藻’,春天在茂密的森林里筑巢居住,冬天就潜居在深深的河底。最近建造宫殿,怕是砍伐到了他的居所,所以来向陛下诉苦。他仰视殿宇,宫殿名叫‘未央’,是告诉陛下您正侵犯他的居所不到一半。往下指了指陛下您的脚下,是足啊。希望陛下满足于现在这些宫殿,不要再造更多了吧!”汉武帝为此停止修建宫殿的劳役。第53页共53页 过不多久,汉武帝亲自巡幸河都,听到水底传出阵阵奏乐之声,又有美丽的水草。不一会儿,之前在宫殿屋梁上看到的那位老翁连同年轻的几人,全都穿着大红色的衣服,系着白色的腰带,腰带上还有璎珞配饰,驾着水藻,踏水而出。汉武帝问道:“朕刚刚听到水下有人奏乐声,可正是你们?”老翁回答道:“老朽先前冒死启奏,幸得蒙受陛下天地之惠,即刻便下令停止砍伐,我的住所才得以保全,不胜欣喜,所以,这才私自在这里奏乐庆祝。”献给汉武帝一枚紫螺壳,形状好像牛脂一样。汉武帝说:“朕愚昧啊,不知道你。”“东方先生知道我啊。”“你可以考虑用吴地的珍宝来赠送给他。”老翁于是回头让人去取他洞穴中的宝物来。一个人就接受命令下到了水底,只一会儿就回转来了,捧着一颗直径达一寸的大珠,明亮耀眼,世上少有。武帝很是欣赏这颗珠子,于是把五十万钱赐给东方朔,换取了那颗宝珠。【3-2019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③,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节选自《史记·伍子胥传》)(注)①伯嚭(pǐ):人名,吴国大臣。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③吊死问疾: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17.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A.败吴于姑苏/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B.阖庐病创将死/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C.吴王将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D.乃兴师北伐齐/伐竹取道(《小石潭记》)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2)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19.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17.C第53页共53页 18.(1)(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2)(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嚭来请求讲和。19.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解析】17.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在/比;B伤/窘迫,尴尬;C均为答应的意思;D讨伐/砍到。故选C。18.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平时注重积累,特别注意重点篇目的熟记;再者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另外重要的文言实词必须翻译出来,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注意“谓”“尔”两个字的意思要翻译出来,补写出主语“阖庐”;(2)句中注意“使”“遗”“以”三个字的意思要翻译出来,补写出主语“越王”。19.考查提取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是要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作答。作答本题时,将伍子胥的这句话放回原文中,可知他说这句话的前提是因为“越王为人能辛苦”,意思是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据此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又过了五年,吴军攻打越国。越王勾践率兵迎战,在姑苏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闾的脚趾,吴军退却。阖闾创伤发作,很严重,快要死的时候对太子夫差说:“你能忘掉勾践杀你父亲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记。”当天晚上,阖闾就死了。夫差继位吴王以后,任用伯嚭做太宰,操练士兵。二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湫打败越国的军队,越王勾践就带关残兵败将栖息在会稽山上,派大夫文种用重礼赠送太宰嚭请求媾和,把国家政权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吴王将要答应越国的请求,伍子胥规劝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如今,大王要不一举歼灭他,今后一定会后悔。”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而采纳了太宰嚭的计策,和越国议和。和越国议和以后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利,新立的国君软弱,就出动军队向北攻打齐国。伍子胥规劝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的吗?”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攻打齐国。在艾陵把齐国军队打得大败,于是慑服了邹国和鲁国的国君而回国。从此,就越来越少地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4-2018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自为诸生,已工诗歌。与里人唐寅善,寅言之沈周、杨循吉,由是知名。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孝宗遣中使问祯卿与华亭陆深名,深遂得馆选,而祯卿以貌寝不与。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贬国子博士。祯卿少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其为读,喜白居易、刘禹锡。第53页共53页 既登笫,与李梦阳、何景明游,悔其少作,改而趋汉、魏、盛唐,然故习犹在,梦阳讥其守而未化。祯卿体癯神清,诗熔炼精警,为吴中诗人之冠,年虽不永,名满士林。(节选自《明史》)(注)沈周: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杨循吉:与下文中的李梦阳、何景明、陆深同为明代文学家。馆选:被选任馆职,即入职翰林院。癯(qú)):瘦。18.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A.向祯卿与华亭陆深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B.与里人唐寅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C.而祯卿以貌寝不与/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D.与李梦阳、何景明游/又患无项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E.为吴中诗人之冠/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寅言之沈周、杨循吉,由是知名。20.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徐祯卿成才的原因。【答案】18.CD19.①(徐祯卿)天资出众,家中未藏一本书,却没有不通晓的(知识)。②唐寅把他介绍给了沈周、杨循吉,(徐祯卿)因此出名。20.天资聪颖,与名士交游,饱读诗书,博采众长【解析】选自:《明史》作者:张廷玉年代:清参考译文: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天资特别聪敏,家未藏一书,但他却无所不通。自入学成为生员之后,已工于诗歌,与同乡唐寅友善,寅向沈周、杨循吉介绍了祯卿的才学,祯卿由此知名于世。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孝宗派中使问祯卿与华亭陆深名,深于是得以入馆选,而祯卿因为相貌丑陋没能入选。授大理左寺副,因过失而被囚,贬为国子博士。祯卿年少时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称“吴中四才子”。其做诗,喜效法白居易、刘禹锡。登进士后,与李梦阳、何景明交游,悔其少年时之作,改而学汉、魏、盛唐的风格,然旧习仍在,梦阳讥笑他“守而未化”。祯卿,身体瘦弱,而思想明晰,其诗精练,为吴中诗人之冠,年寿虽不久,但名扬于知识界。第53页共53页 18.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CD项,C项意思都是“因为”,D项意思都是“游玩”。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名字/命名。B:友善/擅长。E:首位/帽子。1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通:通晓。由是:因此。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20.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资颖特”说明天资聪颖。“与里人唐寅善”说明与名士交游。“喜白居易、刘禹锡。既登笫,与李梦阳、何景明游,悔其少作,改而趋汉、魏、盛唐”说明饱读诗书,博采众长。【5-2017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日:“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日:昔吴越②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国于其偏。迨淮海纳土③,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注)①浮图,僧人。②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③迨,到,等到。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朝。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昔子关之记,记亭之胜也。②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答案】17.①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②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18.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53页共53页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2)本题考查对段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文章内容一般是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即可,这里写的是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6-2016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晏子使楚》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1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A.今民生长于齐不盗皆以美于徐公B.水土异也渔人甚异之C.橘生淮南则为橘君将哀而生之乎D.齐人固善盗乎固以怪之矣20.选文划线句中的“圣人”指“才德极高的人”,晏子的“德”指什么?“才”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答案】19.D20.德:维护国家尊严。才:他反驳时“避席”以对,显示庄严的态度。引用橘化为枳“的说法,用类比的方法机智反驳。巧用“得无”等词表达出揣度、疑问的语气,显得委婉,不使楚王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解析】19.A.在/比;B.不同/感到诧异;C.生长/生活;D.本来。故选D。【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0.此题考查学生对惹怒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必须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德:维护国家尊严。才:他反驳时“避席”以对,显示庄严的态度。引用橘化为枳“的说法,用类比的方法机智反驳。巧用“得无”等词表达出揣度、疑问的语气,显得委婉,不使楚王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小题。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西曹主簿,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第53页共53页 (选自《宋书·隐逸列传》,略有删改)(注)仕:做官。辟:征召。主簿:官职名。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②凝之悉散之亲属。2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州里多次礼聘刘凝之做官的原因是什么?刘凝之为什么不接受?【答案】21.①在野外建造了房屋,不是自己劳动所得就不享用。②刘疑之把它们都分给了亲属。22.重其德行.不慕荣华,安于俭苦【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1句注意“立”“于”“非”“以赠”,2句注意“凝”“悉”的翻译。【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22.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文言文,然后结合文言文内容分析即可。【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中考模拟)【1-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江区、相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游天池记明·姚广孝中吴山水之秀而奇,惟天池为最。天池在花山之右,其广无十畮①。山高下而池分为三,肤断连,其实则一水也。澄湛渟泞②,上涵虚空,下沉无底,龟鱼泳焉,蛟龙潜焉,清风歘③兴,与波相接击,其声始浏然④而来,终折而下石涧,则若鸣万鼓,人耳语犹隔重屋不闻。众山回环,既邃且与,惟西北独缺,以通往来。花山之上,有峰耸然,峻影俯波,秀色可采,宛若菡萏出水,名曰莲花峰。峰之下,奇树苍筠,猗兰珍花,间厕⑤而错陈,旁则怪石如林,欹⑥悬峭正,若几若鼓,若兽若踞,若人立者,不能悉其状。外一石出水中,崇仅寻尺,广则如崇而又加,上砥下嵁,中可巢龟鱼,曰龟巢石。由龟巢石去数弓地,又一大石突出为厂⑦第53页共53页 ,浮图人即依厂凿石为屋,深幽虚朗,中奉大雄氏之像,像皆石斫,浑然无迹,如出夫造物之所成者。山无远近,川无钜纤,风樯云树,林麓丘墟,莽列于前,可使游者荡胸怀而畅心目也。至若春温景明,岁丰物康,士女纷乎而争来,轮蹄集乎而竞进,壶觞无停,箫鼓不辍,望之者疑为桃源,非人世所有境。故余亦好游,于是凡三至焉。(选自《苏州语文》,有删改)【注】①畮:亩,计量单位。②渟(tíng)泞:形容水清澈。③歘(xū):忽然。④浏然:明朗的样子。⑤间厕:参杂交错。⑥欹(qī):倾斜。⑦厂(hàn):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人可居住的地方。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或意义不同的是哪一项?()A.其实则一水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B.间厕而错陈/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C.不能悉其状/黄发垂看,悉如外人(《桃花源记》)D.萧鼓不辍/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中可巢龟鱼,曰龟巢石。(2)望之者疑为桃源,非人世所有境。5.天池山风景区是江南的原生态旅游风景区,请你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完善下面的天池导游册。天池导游册景点特色位置天池①位于花山右侧莲花峰峰影若菡荏初出水②③石可巢龟鱼出自天池水中石屋佛像房屋依厂凿石而建距龟巢石数弓地6.上述表格中的这四个景点各具特色,你觉得哪一个最适合欣赏整个景区风景?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理由。7.对于天池,作者为何会“凡三至焉”?请结合本文说说你的理解。【答案】3.C4.(1)中间可以作为龟鱼的巢穴,叫龟巢石。(2)看到这些景色的人怀疑是桃花源,不是人间应有的仙境。5.①池水清澈幽深;②位于花山之上;③龟巢石第53页共53页 6.我认为站在天池最适合欣赏整个景区。池水清澈幽深,而且还能看见莲花峰的倒影。池水边还有龟巢石的景点,顺着龟巢石看,还可以看到不远处依山而建的石屋。可以纵览整个景区。7.①天池景色秀丽。天池山有莲花峰、天池、龟巢石等各具特色的景点,吸引作者赏景;②颇似桃源之境。每到春和日丽的时候,男女游客都会到这里游玩,饮酒奏乐,怡然自得;或:如此岁月安好,百姓生活富足、和乐,像极了理想中的桃花源,作者极为追慕。【解析】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则:就/就;B.陈:摆放/摆放;C.详尽的表达/都;D.辍:停止/停止;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词:中,中间;巢,以……为巢;曰,称作;(2)重点词:之,代词,它,指代看到的景色;疑,怀疑。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天池的位置根据“天池在花山之右”得知,其特色根据“澄湛渟泞,上涵虚空,下沉无底,龟鱼泳焉,蛟龙潜焉(水澄清清澈,倒映着天空中的景色,向下看好像没有底,龟鱼可以在这里游荡,蛟龙可以在其中潜游)”,可知:天池环境清幽。池水清澈幽深;莲花峰的特色及位置可根据“花山之上,有峰耸然,峻影俯波,秀色可采,宛若菡萏出水,名曰莲花峰(花山的上边,有山峰高耸,险峻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美丽的景色,触手可及,好像菡萏出水的姿态,所以称它为莲花峰)”,得知:位置——花山之上;特点——若菡萏出水;根据特点(石可巢龟鱼)及位置(出自天池水中),可找到“外一石出水中,崇仅寻尺,广则如崇而又加,上砥下嵁,中可巢龟鱼,曰龟巢石”,可知地点为:龟巢石。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53页共53页 观察整个景区风景需要视野范围好,而且距离不能太远。全文虽然讲了很多可供游览的地方,但根据“中吴山水之秀而奇,惟天池为最”,可知全篇都是围绕天池的景色展开;根据“天池在花山之右”“花山之上”“外一石出水中”“外一石出水中”,可知作者观察角度就是从天池看到所有景物,由上到下,便于观察;若是从下面“龟巢石”等景点进行观察,则无法领略天池之景;故应从天池进行观察。从这里可以看到天池水之清映莲花峰之秀,观龟巢石之奇,看石屋之美。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作者多次到访的原因,定是因为这里有吸引作者的地方,从文中找到具体语句概括即可。根据“故余亦好游(所以我也喜欢到这里游玩)”,可知这是作者的总结;原因在上文“可使游者荡胸怀而畅心目也”,可知:这里能够使人打开心胸,赏心悦目,吸引人驻足;根据“望之者疑为桃源,非人世所有境”,可知:男人女人丰衣足食时在此饮酒玩乐,和谐相处的民俗,和桃花源相似,吸引人到访;根据原文可知:天池——池水清澈幽深;莲花峰——峰影若菡荏初出水;龟巢石——石可巢龟鱼;石屋佛像——房屋依厂凿石而建;景色美好吸引人游玩。【点睛】《游天池记》译文:第53页共53页 中吴地区的山水秀丽奇特的,就只有天池的景色可称为最好。天池在花山的右边,它的范围没有十亩。山从高到下,池子可分为三处,看似断续连接的地方,其实就是水流动的地方。水澄清清澈,倒映着天空中的景色,向下看好像没有底,龟鱼可以在这里游荡,蛟龙可以在其中潜游,风突然刮起来,吹拂池水来回激荡,声音开始明朗的传来,最后流向石间成为小涧,就好像是万鼓同时敲打的声音,人与人之间在耳朵旁交谈好像隔着高大的房屋一样,听不到对方说话。众多的山围在一起,既深邃又交接在一起,只有西北的地方缺了一个口(没有山的阻隔),成为通路,进出方便。花山的上边,有山峰高耸,险峻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美丽的景色,触手可及,好像菡萏出水的姿态,所以称它为莲花峰。莲花峰的下面,山奇特苍翠,有奇花异草,参杂交错的摆放,旁边奇形怪状的石头像林子一般,有的倾斜有的笔直,像低矮的桌子,像敲击的鼓,像兽类在盘踞,像站立的人,不能详尽的讲明它们所有的形状。有一个石头冒出水面,高仅有几尺,它的下面很广又不止几尺,上面是高地,下面是不平的岩石,中间可以作为龟鱼的巢穴,叫龟巢石。从龟巢石离开,不很远的地方,有一个突出的大石头突出覆盖处,僧人就依据石头,凿成屋子,宽敞深幽空荡明朗,中间供奉着大雄氏的像石头本身就这样,一点也没有加工的痕迹,好像是大自然的造化自然形成。山上无论远近,川流没有大小之分,小船大树,山林荒凉的地方,密生的草生长在上面,可以让游览的人,放开心胸,心情愉悦,赏心悦目。等到春天气候暖和,阳光普照的时候,哪年五谷丰登,收成好的时候,男人女人们就纷纷而来,一起踏青向前进发,饮酒作乐,不停息,吹奏乐器,不停止,看到这些景色的人怀疑是桃花源,不是人间应有的仙境。因为我也喜欢到这里游山玩水,所以我多次来到这了。【2-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新草桥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小港渡者[清]周容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束书②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③。”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④,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⑤矣。予爽然⑥,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注释】①奚:书童。②木简束书:旧时一部书包括多册,上下各放一块木简,再用带子捆扎。③阖髭:关闭。④仆:跌倒。⑤牡下:城门锁上了。牡,钥匙。⑥爽然:……8.文章叙述了作者从小港到蛟川城的过程,下列选项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A.AB.BC.CD.D9.“渡者熟视小奚”这句话蕴含了丰富信息,下列选项最不符合前后文逻辑的一项是()A.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怒气冲冲B.渡者可能观察到书籍比较沉重C.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年纪较小D.渡者善于观察并有丰富的经验10.(1)文章注释⑥“爽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后悔的样子”,另一种是“豁然开朗的样子”。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合理?请根据全文内容阐述理由。(2)请翻译“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1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徐行之徐以杓酌油沥之(欧阳修《卖油翁》)B.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固以怪之矣(司马迁《陈涉世家》)C.因问渡者罔不因势象形(魏学伊《核舟记》)D.而前门已牡下矣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答案】8.C9.A第53页共53页 10.(1)参考示例:豁然开朗的样子。“思渡者言近道”中“思”表现作者在错过进城时间后,冷静思考渡者的提醒及事情的前因后果,豁然开朗,悟出“天下之以躁急自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最后发出由衷的感叹。(2)我心里顿时豁然开朗,想起船夫说的话非常合乎事理。11.A【解析】8.C.结合原文中的“予愠为戏,趋行”可知,当“我”听了渡者的一番话后,以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很生气,就快步赶路,选项错误;故选C。9.A.“小奚怒气冲冲”在文中并无体现,选项不符合前后文逻辑;B.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可知,书童背的书籍比较沉重,选项符合前后文逻辑;C.从“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可知,小奚年纪较小,选项符合前后文逻辑;D.从“渡者熟视小奚”“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可知,渡者善于观察并有丰富的经验,选项符合前后文逻辑;故选A。10.(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简洁准确表述。当“我”最初听了渡者的一番话后,以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很生气,但结合后面发生的“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这些事可知,这一切都在渡者的预言中。所以在错过进城时间后,“思渡者言近道”,我进行了冷静的思考,突然明白了渡者说的“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这个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故“爽然”的解释为“豁然开朗的样子”。(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予(我),爽然(豁然开朗的样子),思(想到),近道(合乎道理)”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11.A.徐:都为“副词,慢慢地”;B.以:介词,用/副词,同“已”,已经;C.因:连词,于是/介词,顺着,就着;D.已:副词,已经/动词,停止;故选A。【点睛】参考译文:第53页共53页 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出发,打算到蛟川县城去,让书童用夹书的木版捆着书跟着我。当时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云雾环绕着山林。看看离城还有两里路,便向船夫问道:“还能赶得上南门开吗?”船夫仔细看了看书童,回答道:“慢慢走还赶得上,快走就关了。”我以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很生气,就快步赶路。走到了一半路程的时候,书童摔了一跤,捆书的绳子断开,书也散了,他哭哭啼啼没有马上起来。等我们收拾好书,把书捆好继续前进,城门已经关上了。我心里顿时豁然开朗,想起船夫说的话非常合乎事理。天下因为急躁而导致失败,直到天黑也无处归宿的人,就和这一样啊!【3-2021年江苏·苏州市彩香实验中学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曰:‘大雪应候,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12.下面哪一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A.吾国介于数强国间欲有求于我(《邹忌讽齐王纳谏》)B.岁苦支备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C.虽有少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D.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2)臣怪之,问其故。14.齐王临朝时提出了怎样的计划?对此艾子给出了怎样的建议?15.老师让同学们分角色演读这个小故事。对于画线的句子,小明在朗读时总是处理不好。请你揣摩齐王的心理,从语气语调、重音停连等方面给小明一些具体指导。【答案】12.B13.(1)(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能不欢欣踊跃地参加呢?(2)我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什么缘故。14.齐王临朝时提出在边界修建一座长城,把整个国家和其他国家隔绝;劝谏齐王不要不切实际地修筑大城,这样做于国于民都无益。第53页共53页 15.示例:“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这个句子要读出齐王的骄傲,语气是上扬的,要重读“连”“经”“接”“下”等词语,“即墨”“大行”“轩辕”“武关”这四个地名和前面的动词要略作停顿;“逶迤”和“四千里”之间也要略作停顿,“四千里”声音稍微延长;“不得窥”“不得窃”“不得持”要重读;“岂不大利耶”中“大利”要重读。【解析】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于:介词,在/介词,向,对于;B.苦:都解释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C.劳:形容词,劳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D.患:名词,祸患/动词,担心;故选B。13.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闻:听说;令:命令;孰:谁;欣:欢欣;跃:踊跃。(2)重点词语:怪: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故:原因。1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句子“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可知,齐王临朝时提出在边界修建一座长城,把整个国家和其他国家隔绝;结合艾子的话“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可知,艾子讲述了一个快要冻死的人感叹来年麦贱但自己无福享受的故事,劝谏齐王不要不切实际地修筑大城,这样做于国于民都无益,要目光长远。15.本题考查朗读设计。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从东海筑起,连通即墨,途经太行山,连接辗辕山,直下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即可与各强国隔绝,使秦国不能窥觎我国的西方,楚国不得偷犯我国的南方,韩国和魏国不得牵制我国的左右,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这个句子齐王描绘了长城修起来后壮观的景象与长度,因此这里齐王的神情是骄傲的,语气是上扬的,要重读“连”“经”“接”“下”等词语,“即墨”“大行”“轩辕”“武关”这四个地名和前面的动词要略作停顿,因为齐王觉得这个长城修的好,把这些地方都连接起来了,以后能够防御敌人了;“逶迤”和“四千里”之间也要略作停顿,“四千里”声音稍微延长,因为齐王觉得这长城有“四千里”是他的功绩。“不得窥”“不得窃”“不得持”要重读,要读出齐王得意洋洋的神情,因为齐王认为长城修建后,作用很大;“岂不大利耶”中“大利”要重读,这是齐王问大臣的话,表面用问句,实际是肯定这是非常好的事情,要读出齐王独断的君王形象。第53页共53页 【点睛】参考译文:齐王一天上早朝,他看着侍臣们说:“我们国家处于几个强国之间,年年苦于要支付大量军备费用。现在我想抽调一批壮丁,修筑一座规模很大的长城,从东海筑起,连通即墨,途经太行山,连接辗辕山,直下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即可与各强国隔绝,使秦国不能窥觎我国的西方,楚国不得偷犯我国的南方,韩国和魏国不得牵制我国的左右,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现在让老百姓去修筑大城,虽会有些劳累,但日后就不会再有远征和遭受侵犯的祸患,可以一劳永逸了。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能不欢欣踊跃地参加呢?”艾子回答说:“今天早晨下雪,我来赶早朝,看见路旁有一个百姓,袒露着身子,冻倒在地上,望着老天唱哀歌。我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什么缘故。他对我说:‘这场大雪顺应了时令,正高兴明年人们能吃到贱价的麦子,可是我在今年就要被冻死了。’这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筑大城,等到大城筑完,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些什么人呢!”【4-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夏雪丁亥年七月初六日,苏州大雪。百姓皇骇,共祷诸大王之庙。大王忽附人而言曰:“如今称老爷者,皆增一大字;其以我神为小,消不得一大字耶?”众悚然,齐呼“大老爷”,雪立止。由此观之,神亦喜谄,宜乎治下部者之得车多矣。异史氏曰:“世风之变也,下者益谄,上者益骄。即康熙四十馀年中,称谓之不古,甚可笑也。举人称爷,二十年始;进士称老爷,三十年始;司、院称大老爷,二十五年始。昔者大令谒中丞,亦不过老大人而止;今则此称久废矣。即有君子,亦素谄媚,行乎谄媚,莫敢有异词也。若缙绅之妻呼太太,裁数年耳。昔惟缙绅之母,始有此称;以妻而得此称者,惟淫史中有乔林耳①,他未之见也。唐时,上欲加张说大学士。说辞曰:‘学士从无大名,臣不敢称。’今之大,谁大之?初由于小人之谄,而因得贵倨者之悦,居之不疑,而纷纷者遂遍天下矣。窃意数年以后,称爷者必进而老,称老爷者必进而,但不知上造何尊称?匪夷所思已!”丁亥年六月初三日,河南归德府大雪尺馀,禾皆冻死,惜乎其未知媚大王之术也。悲夫!(选自《聊斋志异》)①唯有淫书《金瓶梅》里有乔太太、林太太罢了。30.选择加点字的字义加点字古汉语常用义字义选项(1)其以我神为小A.人称代词B.指示代词C.表示揣测、反诘(1)_________第53页共53页 D.表示请求或命令(2)下者益谄A.好处B.有益的C.增加D.更加(2)__________31.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百姓皇骇,共祷诸大王之庙。(2)即有君子,亦素谄媚,行乎谄媚,莫敢有异词也。32.根据前后文,在划线处填上一个字(前后两个字相同),使前后文连贯。称爷者必进而老,称老爷者必进而___,但不知___上造何尊称?33.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句评语点明了蒲松龄写作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试从文中找出一例。34.文章两处提到“大王”,有何妙处?【答案】30.CD31.(1)百姓惊惶害怕,一齐到大王庙去(为这异象)祈祷。(2)即使有那么个君子,也是平常就谄媚,干什么都谄媚,而不敢说不同的话了。32.大大33.讽刺。“以妻而得此称者,惟淫史中有乔林耳”或者“惜乎其未知媚大王之术也”。34.(1)首尾环合,使文章结构缜密(2)借大王,实际上讽刺的是人间的统治者,更委婉隐晦。对比,用知道谄媚和不懂谄媚造成的平安还是灾祸的结局,反映了为官者、统治者喜好阿谀奉承,忠奸不分的特性,谴责了统治者的愚昧与迂腐。【解析】3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1)句意为:难道因为我这个神小。其,难道,表反问。故选C。(2)句意为:在下的人更加谄媚。益,更加。故选D。31.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1)皇骇,惊恐不安。祷,祈祷。(2)素,平常。异词,不同的话。32.第53页共53页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语句的能力。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语句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由“唐时,上欲加张说大学士”可知,皇上想要给张说加一大学士的头衔,张说辞谢,并指出“今之大,谁大之?初由于小人之谄,而因得贵倨者之悦,居之不疑,而纷纷者遂遍天下矣”,所以张说这番话是在批评人们谄媚的态度,在称呼上不遵礼法,胡乱加词。这句话的意思是:称‘爷’的一定要再加上一个‘老’字,称‘老爷’的一定要再加上一个‘大’字,只是不知道‘大’字上面再创造一个什么尊贵的称呼。根据句子意思可知,横线上所填的字应该是“大”字。33.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通读全文,结合重点句子分析即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句评语点明了蒲松龄写作的语言特点是讽刺手法高超,深刻而又丰富多彩,像一面剔透的照妖镜,使一切丑恶现象原形毕露。文章中,夏天忽然下了大雪,民众去龙王庙祈祷,叫了一声“大老爷”雪就停了。这件事讽刺了为官者、统治者喜好阿谀奉承,忠奸不分的特性,谴责了统治者的愚昧与迂腐。示例:1、神亦喜谄,宜乎治下部者之得车多矣。2、以妻而得此称者,惟淫史中有乔林耳。3、惜乎其未知媚大王之术也。3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的能力。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文章两处提到“大王”,第一处在开头“大王忽附人而言曰”,第二处在结尾“惜乎其未知媚大王之术也”,结构上首尾呼应。内容上两次提到“大王”起到了强调作用,增强了讽刺意味。开头和结尾还形成了对比,用知道谄媚和不懂谄媚造成的平安还是灾祸的结局进行对比,进行讽刺。由此可知“大王”代表的是“为官者、统治者”,两处提到,强调了为官者、统治者喜好阿谀奉承,忠奸不分的特性,谴责了统治者的愚昧与迂腐。据此作答即可。【点睛】译文:丁亥年七月初六,苏州下了大雪。百姓吓得了不得,一齐到大王庙去祈祷。大王忽然附在一个人身上说话了:“现如今叫谁老爷,前面都加了‘大’字;难道因为我这个神小,担不得一个‘大’字吗?”众人惊得赶忙喊:“大老爷!”雪立刻住了。由此看来,神也喜欢有人奉承。怪不得当官的门前车马多呢。异史氏说:“世上的风气在变化呀!在下的人越是谄媚,在上的人就越是骄横。就在这康熙朝四十多年里,人们的称呼而不遵古代的礼法,是非常可笑的。举人被称为‘爷’,是康熙二十年开始的;进士被称为‘老爷’,是康熙三十年开始的;各省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巡抚被称为‘大老爷’,是康熙二十五年开始的。过去,县令去拜见巡抚,也不过叫一声‘老大人’就行了。如今这个称呼已经早就废弃了。即使有那么个君子,也是平常就谄媚,干什么都谄媚,而不敢说二话了。至于绅士的妻子被称‘太太’,只不过几年的时间。过去绅士的母亲,才有这个称呼,把妻子用太太这个称呼的,唯有淫书《金瓶梅》里有乔太太、林太太罢了,其他的书中还没有见过呢。第53页共53页 唐代的时候,皇上想要给张说加一大学士的头衔。张说辞谢说:“学士从来没有‘大’的名称,臣子我不敢这样称呼。’今天的‘大’,是谁称它为‘大’的?当初是出于小人的谄媚,从而得到显贵而傲慢的人的高兴,处在这种地位而一点不疑虑,这样就乱糟糟地行遍天下了。我个人私下的意思是,几年之后,称‘爷’的一定要再加上一个‘老’字,称‘老爷’的一定要再加上一个‘大’字,只是不知道‘大’字上面再创造一个什么尊贵的称呼?这真不是用常理所能思议的事情啊!”夏历丁亥年六月初三那一天,河南归德府下了一尺多厚的大雪,庄稼都冻死了,可惜的是他们不知道谄媚大王神的办法呀。可悲呀!【5-2021年5月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立达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①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②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③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④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⑤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⑥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节选自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注释:①赀(zī)财:钱财。②缇(tí)骑:穿桔红色衣服的朝廷护卫马队。明清逮治犯人也用缇骑,故后世用以称呼捕役。③抶(chì),击。④詈(lì):骂。⑤脰(dòu):颈项,头颅。⑥牖(yǒu):窗。9.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加点字《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字义(1)众不能堪①胜任②经得起,忍受③可以,能够④通“媅”,喜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卒与尸合①步兵②死③了,完毕④通“猝”,突然,仓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皆得以隶使之①奴隶②役使③隶属,附属④来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以下对文章内容与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53页共53页 )A.“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通过五人在刑场上的表现,写出了五人之英勇无畏、视死如归,慷慨悲壮,感人至深。B.“中丞匿于润藩以免”意为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表现了阉党的狼狈。C.五位志士被杀害之后,头颅被割下悬于城门,由士大夫出资,才使头颅与尸体合葬于墓中。D.本文成功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把五位志士与其他苏州市民对比,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题思想。11.翻译文中划线句。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12.小立在整理苏州市革命烈士的事迹时发现,苏州是一个英雄的城市。阅读了本文之后,小立的感悟更深了,又有了新的发现。请你帮助他把新的发现写下来。【答案】9.②③①10.D11.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12.《五人墓碑记》表现了自古以来,苏州人民便不畏强权、勇敢无畏、舍生取义,具有高尚的节操。近代苏州,又涌现出了诸多仁人志士,他们与《五人墓碑记》中所表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大家不能再忍受了。堪:经得起,忍受。故选②。(2)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卒:最终、完毕。故选③。(3)人人都能够像奴仆一样使唤他们,“隶”是名词作状语,向对待奴仆那样。故选①。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写法分析。“众不能堪,抶而仆之。”“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大意为: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据此可知苏州百姓是痛恨阉党,义愤填膺,奋起反抗,与五位志士的事迹一脉相承,所以“把五位志士与其他苏州市民对比”错误,是与阉党人物做对比。故选D。1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将重点实词、虚词翻译出来。如“故”,所以;“与”,和;“斯”,这;“徒”,空,光;“而”,表承接,就;“为”,写。12.第53页共53页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作答时可先总结本文中的事迹,再表达对英雄的感悟。例如: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抓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奋,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苏州市一座英雄的城市,古时有英雄挺身而出保护人民,今有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皆令人微志触动为之敬佩。根据文义围绕“英雄的传承”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问:“在为谁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木匣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头颅,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6-2021年5月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金阊实验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诸将皆属焉。夏,四月,乙未,复益封青八千七百户,封青三子伉、不疑、登皆为列侯。青固①谢曰:“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天子曰:“我非忘诸校尉功也。”乃封护军都尉公孙敖为合骑侯,都尉韩说为龙頟侯,公孙贺为南窌侯,李察为乐安侯,校尉李朔为涉轵侯,赵不虞为随成侯,公孙戎奴为从平侯,李沮、李息及校尉豆如意皆赐爵关内侯。于是青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②第53页共53页 ,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注解】①固:坚持。②揖客:长揖不拜之客。3.用斜线“/”为下面这句句子断句限两处。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2)青固谢曰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B.乃封护军都尉公孙敖为合骑候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C.遇黯加于平日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D.数请问国家朝廷所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我非忘诸校尉功也。(2)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7.请概括选文主要叙述的关于卫青的两件事,并分别揣摩卫青这样做的心理(1)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3.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4.(1)命令、派遣 (2)推辞、辞谢5.C6.(1)我不是忘记了各位校尉的功劳呀。(2)凭借大将军的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客人,大将军反而会因此不尊贵吗!7.为子辞封无功不受禄为国问疑以国家为己任【解析】3.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这个句子的意思是:皇上想让群臣全都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故断句为: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第53页共53页 (1)句意: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来到军中。使:命令,派遣。(2)句意:卫青坚决辞谢。谢:推辞,辞谢。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A.所以:都解释为“用来”;B.乃:都解释为“于是,就”;C.于:比/数:多次;D.数:都解释为“多次”;故选C。6.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本句重点词有:非:不是;诸:各位;功:功劳。(2)本句重点词有:夫:句首发语词,不译;以:凭借;反:反而;重:尊重。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与概括。先审题,概括关于卫青的两件事,锁定人物;其次,根据事件,揣摩卫青的心理,注意心理描写。根据文章“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可知,卫青面对皇上对自己三个孩子的赏赐,他坚决推辞了,他认为自己的三个孩子尚在襁褓之中,并非上战场报效祖国,并无功劳,不应该接受这样的封赏;根据“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可知,卫青得知,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卫青向汲黯请教的都是国家大事,他这样子说明他心中以国家为重,赤胆忠心。【点睛】参考译文:卫青率军回至边塞,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来到军中,只拜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皆归卫青统领。到该年夏季四月乙未(初八),又加封卫青食邑八千七百户,并将他的三个儿子卫伉、卫不疑、卫登都封为列侯。卫青坚决辞谢,说道:“我有幸能够在军中效力,仰仗陛下的神灵,获得大胜,全都是诸位校尉奋力作战的功劳。陛下已增加了我的封邑,我的儿子还在襁褓之中,并无功劳,陛下却要划出土地封他们三人为侯,这就不是我效力军中,鼓励将士奋力战斗的本意了。”汉武帝说道:“我并没有忘记诸位校尉的功劳。”于是,封护军都尉公孙敖为合骑侯,都尉韩说为龙侯,公孙贺为南窌侯,李蔡为乐安侯,校尉李朔为涉轵侯,赵不虞为随成侯,公孙戎奴为从平侯,李沮、李息及校尉豆如意都被封为关内侯。第53页共53页 当时,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有人劝汲黯说:“皇上想让群臣全都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说:“以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了吗!”卫青得知,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7-2021年苏州市姑苏区苏州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儿时跨苍头颈,犹及见王新建灯①。灯皆贵重华美,珠灯、料丝无论,即羊角灯亦描金细画,缨络罩之。悬灯百盏,尚须秉烛而行,大是闷人。余见《水浒传》“灯景诗”有云:“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已尽灯理。余谓灯不在多,总求一亮。余每放灯,必用如椽大烛,专令数人剪卸烬煤,故光迸重垣,无微不见。十年前,里人有李某者,为闽中二尹,抚台委其造灯,选雕佛匠,穷工极巧,造灯十架,凡两年。灯成,而抚台己物故,携归藏椟中。又十年许,知余好灯,举以相赠,余酬之五十金,十不当一,是为主灯。遂以烧珠、料丝、羊角、剔纱诸灯辅之。而友人有夏耳金者,剪彩为花,巧夺天工,罩以冰纱,有烟笼芍药之致。更用粗铁线界画规矩,匠意出样,剔纱为蜀锦,墁②其界地,鲜艳出人。耳金岁供镇神,必造灯一盏。灯后,余每以善价购之。余一小徯③善收藏,虽纸灯亦十年不得坏,故灯日富。又从南京得赵士元夹纱屏及灯带数副,皆属鬼工,决非人力。灯宵,出其所有,便称胜事。(节选自张岱《世美堂灯》)【注释】:①苍头:年纪较大的奴仆:王新建:明末著名收藏家,②墁(mán):蒙而包之。③小徯:侍童。8.下面哪一组加点词的意义相同?A.鲜艳出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B.穷工极巧,造灯十架所识穷乏者得我与C.皆属鬼工,决非人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灯宵,出其所有,便称胜事予观夫巴陵胜状9.下面哪一句中没有省略成分?A.携归藏椟中B.余酬之五十金C.又十年许,知余好灯,举以相赠D.尉挺剑,广起,夺而杀尉10.下面加点词的用法哪一处与其他三处不同?A.即羊角灯亦描金细画,缨络罩之B.畚箕运于渤海之尾C.其一犬坐于前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而友人有夏耳金者,剪彩为花,巧夺天工,罩以冰纱,有烟笼芍药之致。②又从南京得赵士元夹纱屏及灯带数副,皆属鬼工,决非人力。第53页共53页 12.“我”的灯与王新建的灯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答案】8.D9.B10.D11.①我有个叫夏耳金的朋友,用彩纸剪出来的花无与伦比,把冰纱罩在纸花上,看上去有烟笼芍药的情致。②我又在南京得到了赵士元制作的夹纱屏和几副灯带,制作工艺堪称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达到。12.我的灯明亮,王新建的灯昏暗。因为我用的蜡烛大,且随时剪去灯烬。【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鲜艳出人:颜色鲜艳动人。出:高出,超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出:在国外。意义不相同;B.穷工极巧,造灯十架:极尽能事造了十架灯,穷:尽。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而接受吗?穷:贫穷。意义不相同;C.皆属鬼工,决非人力:制作工艺堪称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达到。属:归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属:类。意义不相同;D.灯宵,出其所有,便称胜事:元宵节的晚上,我把收藏的所有灯都拿出来,这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胜事了。胜:美好的。予观夫巴陵胜状:我看巴陵的美好景色。胜:美好的。意义相同;故选D。9.本题考查省略句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省略成分。A.携归藏椟中:他就把这些灯收在箱子里带回了家乡。省略主语“他”和介词“于(椟中)”;B.余酬之五十金:我给了他五十两银子作为酬谢。没有省略任何成分;C.又十年许,知余好灯,举以相赠:又过了十多年,他知道我喜欢花灯,就全部赠给我。省略主语“他”;D.尉挺剑,广起,夺而杀尉:都尉拔出剑,吴广奋起,夺剑杀了都尉。省略主语“广”和宾语“(夺)剑”;故选B。10.第53页共53页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用法。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揣摩词语含义和用法。A.即羊角灯亦描金细画,缨络罩之:就算是普通的羊角灯也要描金细画,在外面用缨络罩上。缨络:用缨络,名词作状语;B.畚箕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箕畚:用箕畚,名词作状语;C.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犬:像狗一样,名词作状语;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管辖百姓不是凭借国土的边疆界线。域:名词做动词有管辖,限制的意思。故选D。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为:成为。以:用。致:情趣。(2)重点词语:皆:都。鬼工:鬼斧神工。及:达到。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悬灯百盏,尚须秉烛而行,大是闷人”可知,王新建的灯昏暗;从“光迸重垣,无微不见”可知,“我”的灯明亮。从“缨络罩之”可知王新建的灯昏暗的原因;从“余每放灯,必用如椽大烛,专令数人剪卸烬煤”可知,“我”的灯明亮的原因。【点睛】参考译文我小的时候骑在老仆人的脖子上,还见到过一次王新建做的灯。花灯都很贵重华美,不用说珍珠料丝做的灯,就算是普通的羊角灯也要描金细画,在外面用缨络罩上。即便挂上百盏这样的灯,人们走路的时候还是需要举着蜡烛,感觉十分闷人。我看《水浒传》中的一首灯景诗说:“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写尽了花灯的道理。我认为花灯不在于多,总还是需要明亮。我每次放灯,都会用像屋梁那么粗的蜡烛,并专门吩咐几个人为灯剪除燃烬,因此灯光能远照到墙上,再微小的东西也能看见。十年前,我的同乡中有个李姓人,为福建县丞时,巡抚委托他造花灯,于是他挑选了几个雕刻佛像的能工巧匠,极尽能事造了十架灯,花了两年时间,等到灯造成了,巡抚却已经去世了,他就把这些灯收在箱子里带回了家乡。又过了十多年,他知道我喜欢花灯,就全部赠给我,我给了他五十两银子作为酬谢,而这连灯的造价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我就把这些灯当作主灯,然后用烧珠灯、料丝灯、羊角灯、别纱灯等几种灯来搭配这些主灯。第53页共53页 我有个叫夏耳金的朋友,用彩纸剪出来的花无与伦比,把冰纱罩在纸花上,看上去有烟笼芍药的情致。再别具匠心地用粗铁丝画边线,铺设在蜀锦做的别纱灯的边界处,颜色鲜艳动人。夏耳金每年元宵供神的时候,必定会造一盏灯,灯节过后,我往往以一个好价钱把灯买下来。我有一个善于收藏灯的仆人,即使是纸灯也能十年不坏,所以我的灯日渐多了起来。我又在南京得到了赵士元制作的夹纱屏和几副灯带,制作工艺堪称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达到。元宵节的晚上,我把收藏的所有灯都拿出来,这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胜事了。【8-2021年5月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振华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张琼,大名馆陶人。世为牙中军。琼少有勇力,善射,隶太祖帐下。周显德中,太祖从世宗南征,击十八里滩砦,为战舰所围,一人甲盾鼓噪而前,众莫敢当,太祖命琼射之,一发而踣,淮人遂却。及攻寿春,太祖乘皮船入城濠。城上车弩遽发,矢大如椽,琼亟以身蔽太祖,矢中琼股,死而复苏。镞著髀骨,坚不可拔。琼索杯酒满饮,破骨出之,血流数升,神色自若。太祖壮之。及即位,擢典禁军,累迁内外马步军都军头、领爱州刺史。数日,太宗自殿前都虞候尹开封。太祖曰:“殿前卫士如狼虎者不啻万人,非琼不能统制。”即命琼代为都虞侯,迁嘉州防御使。琼性暴无机,多所凌轹。时史珪、石汉卿方用事,琼轻侮之,目为巫媪。二人衔之切齿,发琼擅乘官马,纳李筠隶仆,畜部曲百余人,恣作威福,禁军皆惧;又诬毁太宗为殿前都虞侯时事。建隆四年秋,郊禋制下,方欲肃静京师,乃召讯琼。琼不伏,太祖怒,令击之。汉卿即奋铁挝乱下,气垂绝,曳出,遂下御史案鞫之。琼知不免,行至明德门,解所系带以遗母。狱具,赐死于城西井亭。太祖旋闻家无余财,止有仆三人,甚悔之。因责汉卿曰:“汝言琼有仆百人,今何在?”汉卿曰:“琼所养者一敌百耳。”太祖遂优恤其家。以其子尚幼,乃擢其兄进为龙捷副指挥使。(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八)8.为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最恰当的理解(1)善射善:A.善于,擅长B.好、善良C.容易(2)太祖壮之壮:A.雄壮B.认为……豪壮C.加强(3)畜部曲百余人畜:A.家畜B.通“蓄”积聚,积蓄C.养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说殿前卫士像虎狼一样勇猛的有一万人,没有人不受张琼管辖,于是,命他担任都虞侯,又升迁为嘉州防御史。第53页共53页 B.张琼勇猛顽强,深得太祖器重。他用身体为太祖挡箭,中箭后饮酒破骨拔出箭头,神色自若。太祖提拔他掌管禁军。C.张琼性格凶狠,没有心机,他遭人诬陷,受太祖审讯时,被石汉卿用铁挝捶击,气息奄奄,最终定案,被下令赐死。D.张琼性格粗豪,但是粗中有细。他经常欺压他人,不把当权的佞臣放在眼里。自知死罪难免,解下腰带留给母亲做纪念。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一人甲盾鼓噪而前,众莫敢当,太祖命琼射之。(2)时史珪、石汉卿方用事,琼轻侮之,目为巫媪。1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太祖的行事特点。【答案】8.(1)A(2)B(3)C9.A10.(1)有一个人身披铠甲手持盾牌,在鼓声中大喊着向前进攻,众将中没有人敢抵挡的,太祖让张琼射他。(2)当时史珪、石汉卿刚掌权,张琼轻视、侮辱他们,把他们视作老巫婆一般。11.身先士卒(勇猛无畏)、知人善任、偏信使气(刻薄寡恩)、有错能改。【解析】8.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擅长射箭。善,善于,擅长。故选A。(2)句意为:太祖认为他很豪壮。壮,认为……豪壮。故选B。(3)句意为:蓄养私人军队百余人。畜,养。故选C。9.A.有误,根据“殿前卫士如狼虎者不啻万人,非琼不能统制”,可知像虎狼一样勇猛的殿前卫士不止一万人,除了张琼,没人能统制。故选A。1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甲盾,名词作动词,身披铠甲手持盾牌。莫敢,不敢。当,抵挡。之,代词,指“一人”。(2)时,当时。方,刚刚。用事,掌权。之,他们。目为,视为,看作。巫媪,老巫婆。11.第53页共53页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首先看太祖打仗时的表现,第一段说道“太祖从世宗南征,击十八里滩砦,为战舰所围,一人甲盾鼓噪而前,众莫敢当,太祖命琼射之”,他亲自带领军队攻打敌人,被包围也不畏惧,还让张琼射杀那个冲在最前面的人,说明他身先士卒,勇猛无畏。第二段说道“及攻寿春,太祖乘皮船入城濠”,也能表现这一点;再看他对张琼的使用,“琼少有勇力,善射”,太祖了解他的优点,于是“一人甲盾鼓噪而前,众莫敢当,太祖命琼射之,一发而踣,淮人遂却”让张琼射杀那个冲在最前面的敌人,说明他知人善任;当石汉卿诬陷张琼的时候,他的做法是“琼不伏,太祖怒,令击之。汉卿即奋铁挝乱下,气垂绝,曳出,遂下御史案鞫之。琼知不免,行至明德门,解所系带以遗母。狱具,赐死于城西井亭”,最后将张琼赐死,说明他偏信使气,刻薄寡恩。后来发现张琼家只有三个仆人时,他知道自己错了,“遂优恤其家。以其子尚幼,乃擢其兄进为龙捷副指挥使”,说明他知错能改。【点睛】译文:张琼是大名馆陶人。他家世代为牙中军。张琼年轻时有勇气,孔武有力,擅长射箭,隶属太祖帐下。周显德年间,太祖带领世宗南征,攻打十八里滩砦,被敌军战舰包围,有一个人身披铠甲,手持盾牌,在鼓声中大喊着向前进攻,众将中没有人敢抵挡的,太祖让张琼射他,只射了一箭,那人就倒下了,淮人于是退却了。等到攻打寿春,太祖乘坐皮船进入护城河。城上车弩快速发射,箭大得如椽,张琼多次用身体庇护太祖,箭射中张琼的大腿,张琼晕死而后复苏。箭头射进大腿骨,牢固不能拔出。张琼要了满满一杯酒喝下去,割破腿骨拿出那支箭,血流了数升,但他神色不变。太祖认为他很豪壮。等到太祖即位,提拔他掌管禁军,多次升迁担任内外马步军都军头、兼任爱州刺史。几天后,太宗从殿前都虞侯担任开封府尹。太祖说:“像虎狼一般的殿前卫士不止万人,除了张琼,没人能统制。”就命令张琼代任都虞侯,后升迁为嘉州防御使。张琼性情残暴,没有心机,做过很多所欺压、冒犯之事。当时史珪、石汉卿刚掌权,张琼轻视、侮辱他们,把他们视作老巫婆一般。二人心里咬牙切齿地怀恨对方,史珪、石汉卿揭露张琼擅自乘坐官府供给的马,接受李筠赠送的隶仆,蓄养私人军队百余人,肆意作威作福,禁军都很怕他;又诬蔑诋毁太宗任殿前都虞侯时的事。建隆四年秋,升烟祭祀天地的大礼制度颁布,朝廷正要肃清京师,于是征召责问张琼。张琼不伏法,太祖大怒,命令责打他。石汉卿就举起铁杖乱打,张琼即将气绝,被拉出,于是案件下到御史,查办审讯他。张琼知道不能免死,走到明德门,解下所系的腰带留给母亲。罪案已定,赐死在城西井亭。太祖不久后听说他家无余财,只有三个仆人,非常后悔。于是责问石汉卿说:“你说张琼家有上百仆人,如今在哪里呢?”石汉卿说:“张琼所蓄养的人能以一敌百。”太祖就优待照顾他家。因为他的儿子还年幼,于是提拔他的哥哥晋封为龙捷副指挥使。【9-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草桥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第53页共53页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②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③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①力:有力之士。②遂邑:鲁邑,今山东宁阳县。③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2.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结合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相应空格处。加点字《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选项(1)欲倍其约A.加倍,增加B.通“背”,违背C.通“背”,背叛(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A.倒塌B.破坏,衰败C.战败,崩溃(3)夫贪小利以自快A.高兴,喜悦B.放纵,放任C.使高兴,使痛快3.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A.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会天大雨(《陈涉世家》)B.君其图之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C.夫贪小利以自快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D.尽复予鲁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2)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5.鲁庄公和齐桓公已经结盟,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你如何看待曹沫的这一行为?请说说你的看法。6.你觉得曹沫能拿回三战所亡之地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2.BAC3.B第53页共53页 4.(1)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来求和。(2)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5.言之有理即可。【示例1】赞同其做法。刚刚订立盟约,曹沫突然出现劫持威胁齐桓公,动作干净利落、目标明确。可见他在齐强鲁弱的情况下,为了拿回鲁国被侵占的国土,勇猛果断、毫不畏惧,也体现了曹沫作为刺客,“为知己者死”的人生准则。【示例2】不赞同其做法。鲁国和齐国刚刚订立盟约,曹沫突然劫持威胁齐桓公,虽然勇敢,却是小人行径,是一种背信弃义的行为,会让人觉得鲁国言而无信。6.①曹沫持匕首劫桓公,他的勇敢、果断、无畏震慑了齐桓公等人。②管仲对齐桓公的劝说,管仲劝说齐桓公要言而有信,不贪小利,也使得齐国最终愿意归还土地。(③曹沫这么做是为了报答鲁庄公的知遇之恩。虽然曹沫三战皆败,但鲁庄公依然以他为将。)【解析】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回答本题需要理解句意,再根据语境确定答案。(1)大意:要背弃自己的誓约。倍,通“背”,违背。故选B;(2)大意:如今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坏,倒塌。故选A;(3)大意: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意。快,使高兴,使痛快。故选C。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会:动词,见面/副词,适逢;B.其:都是语气助词,用来加重语气,无实义;C.夫:代词,代指齐桓公/代词,那;D.复:副词,又/动词,回复;故选B。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要字字有着落,直译为主。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本题的关键词有:(1)惧:害怕;乃:就;以:来;和:求和;(2)乃:于是;许:答应;尽:全部。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要明确自己的观点,阐明理由即可。示例一:赞同其做法。曹沫劫齐桓公一系列举动干净利落、目标明确,由“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也可看出,这场行动显然是精心策划,并非心血来潮。他坚守了为国效力的道德准则,凸显守志不屈的人格魅力。第53页共53页 示例二:不赞同其做法。曹沫手持匕首威胁齐桓公,看似勇敢,实则没有考虑到鲁国的安危,行事鲁莽,太过冒险。6.本题考查信息提取概括能力。由第二段“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可概括出:曹沫持匕首劫桓公,他的勇敢、果断、无畏震慑了齐桓公等人;由第二段“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可知管仲对齐桓公的劝说也使得齐国最终愿意归还土地;由第一段“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可知虽然曹沫三战皆败,但鲁庄公信任爱将,与曹沫配合有加。【点睛】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庄公十分喜好勇士,曹沫是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为将。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近旁的人没有人敢动手,问道:“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如今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如故。桓公大怒,要背弃自己的誓约,管仲说:“(你)不能这样。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意,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他。”这样,桓公就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三次战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还给了鲁国。【10-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与元微之书》,完成小题。与元微之书①白居易〔唐代〕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②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至今每吟,犹恻恻④耳。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⑤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亦可自给,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此三泰也。第53页共53页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减)【注释】①元微之,即元稹。唐宪宗元和十年三月,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同年八月,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此信写于元和十二年。②熊孺登:与白居易、元稹多有交往的朋友。③幢幢(chuáng):影子摇晃的样子。④恻恻:悲伤。⑤方寸:指人的内心;心绪。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得足下书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B.方寸甚安甚矣,汝之不惠C.欲二年矣实是欲界之仙都D.随意乱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2.根据情境推断,将下列称谓词的序号填入相应的表格。A.足下B.仆称谓君、尊君、①__舍弟、家君、②__3.依据白居易回信中写的“三泰”,推测元稹来信的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回信概述来信内容推测一泰家人具在,幸皆无恙③___(概括出两点)二泰①__三泰②__4.白居易读元稹来信中的诗,为什么会“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这首诗歌,加以分析。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5.小高读到信中“草堂风光”的内容时,产生了如下困惑。请你结合这封书信和学过的课文,帮他解答。困感:古代文人喜欢山水,如陶弘景、吴均等,白居易在贬谪生活中也布置了草堂以欣赏风景。古代文人为什么如此钟情山水?【答案】1.D2.AB3.衣食俸禄,尚可自给布置草堂,自得其乐;担心白居易和亲人远离,孤独无依。关心友人生活中的温饱问题;担心白居易因为贬官而情绪低落,精神不济;等第53页共53页 4.元稹贬谪之际,听闻白居易的遭遇,病中陡然一惊,讯疾坐起,诗中饱含元稹对白居易遭遇的震惊、担忧,遭贬的白居易读懂了元稹的深情,也为元稹的病情担忧,为两人同命相连而感慨。5.示例一:白居易在贬谪生活中仍主动开辟草堂,种植松、竹、莲等植物,又有流水环绕、飞泉酒落,动静相宜,他将平生所乐安置于此,在不平的贬谪命运中追求高雅的情趣,传达出洁身自好、独立不移的高贵品质,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展现对活力生机之景的热爱,又借景表达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古代文人钟情山水,沉浸在鲜活美丽的自然之景中,寓情于景或借景言志,抒发情思,含蓄蕴籍,富有意味。示例二:白居易在贬谪生活中仍主动开辟草堂,种植松、竹、蓬等植物,又有流水环绕、飞,动静相宜。他将平生所乐安置于此,在不平的贬滴命运中追追求高雅的情趣,传达洁身自好、独立不移的高贵品质。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在山川之美中,获得内心的愉悦和与古人并肩的自得。古代文人钟情山水,在鲜活美丽的景色中获得美的享受心的愉悦和与古人并肩的自得,自己的代言,富有意蕴。【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的能力。A.收到/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B.十分/厉害、严重;C.将要/欲望、七情六欲;D.均为“写”。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称谓的理解能力。“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意思是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据此可知,“足下”是对同辈、朋友的敬称。而“君”是第二人称“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因此,“足下”和“君”“尊君”都属于敬辞。①处选A;“仆初到浔阳时”意思是我刚到浔阳时。据此可知,“仆”是作者的谦称。而“舍弟”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弟弟,“家君”指自己的父亲。故“仆”与“舍弟”“家君”都属于谦辞,②处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根据“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亦可自给,此二泰也”可以梳理概括出“二泰”的内容:衣食俸禄,尚可自给;根据“因置草堂……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此三泰也。”可以梳理概括出“三泰”的内容:布置草堂,自得其乐。第53页共53页 根据“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礼,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可知,作者白居易被贬官之后还没有到达九江,好朋友元稹得知消息后就写信来问候。根据白居易回信重点回答的“三泰”内容可知,元稹来信的主要内容有:担心白居易和亲人远离,孤独无依;关心友人生活中的温饱问题;担心白居易因为贬官而情绪低落,精神不济。再结合元稹来信中所写诗歌“残灯无焰影幢幢,此乡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而入寒窗”可知,元稹在来信中还提到了自己贬官而情绪低落,精神不济。4.本题考查学生文章及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垂死病中惊坐起”,本来处于严重病情中的元稹,突然听到好朋友白居易被贬官的消息,一下子从病中惊起而坐。一个“惊”字,可以看出,元稹对白居易遭遇的震惊、担忧。“至今每吟,犹恻恻耳”意思是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根据背景知识可知,白居易和元稹两人在同年相继遭遇贬官。而元稹在病重之时还不忘写信来关心好朋友。遭贬的白居易既读懂了元稹的一片深情,也为元稹的病情担忧,两人同命相连却不忘相互关心,令人感慨。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从“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可知,白居易在贬谪生活中仍主动开辟草堂,种植松、竹、莲等植物,既表现了白居易在贬谪生活中的高雅情趣,又是白居易洁身自好、独立不移的高贵品质的体现。从《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吴均既表达了对活力生机之景的热爱,又借景表达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从《答谢中书书》中“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陶弘景在山川之美中,获得内心的愉悦和与古人并肩的自得。据此可知,古代文人钟情山水,既在鲜活美丽的景色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又借景言志或寓情于景,抒写了自己的志向和情趣,富有意蕴。【点睛】参考译文: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第53页共53页 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浔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也可以自给自足。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11-2021年3月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各题。【甲】柳宗元传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宗元曰:“播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止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明日,禹锡改连州刺史。——选自《资治通鉴》卷二三九【乙】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柳宗元被贬柳州,他一路相随,陪伴一年之后,自柳州赴江陵,此时即送别之作。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丙】伤愚溪三首(并引)其一刘禹锡第53页共53页 并引:故人柳子厚之谪永州,得胜地,结茅树蔬,为沼沚,为台榭,目曰愚溪。柳子没①三年,有僧游零陵,告余曰:“愚溪无复曩时矣。”一闻僧言。悲不能自胜,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注】①没:去世。7.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官虽进而地益远/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B.皆以为远州刺史堂/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周亚夫军细柳》C.而梦得亲在/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D.愿以柳易播/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8.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子。①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②悲不能自胜,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9.【乙】诗第二联中运用了较多数词,请举例赏析这些数词的妙处。10.【丙】诗题为“伤愚溪”,但诗中无一字提及“伤”,请结合【丙】诗正文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11.结合【甲】【乙】【丙】诗文,说说刘禹锡“悲不能自胜”的原因。【答案】7.D8.①作为人子,尤其应该使自己行为追算,不要给亲人留下忧惠。②我无法抑制自己的悲痛,就把听到的情况写成七言诗,以寄托愁怨憾恨。9.示例一:“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示例二:“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情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10.①诗从柳宗元曾经拥有的愚溪、草堂下笔,溪水悠悠,芳草萋萋,春来燕回,主人已去,物是人非,引起无限伤感。②满树鲜艳的山榴花开得正旺,以乐景衬哀情,表达对柳宗元深切的怀念之情。③通过滨染愚溪故居寂静、荒苑、空落的景象,寄托对友人长逝的哀思。11.①两人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曾经一起参加王叔文革新,一起被贬,有着朋友之间的惺惺相惜;②柳宗元为人正直善良,在白己被贬到播州时仗义执言,要和自己换贬谪之地;③柳宗元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偏僻的“蛮荒”之地,壮志难酬,令人感伤。【解析】7.第53页共53页 A.提升/进言;B.作为/被;C.母亲/亲近;D.换/换;故选D。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重点词有:尤,尤其。贻,留下。忧,忧患。②重点词有:胜,经受得住。遂,于是,就。以,把。9.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把握诗人感情的能力。要结合诗中具体数字的运用赏析其妙处。“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有四个数字。在这里“一身”和“万死”形成对比,说自己被贬离开京城很多年,“万死”是说自己遭遇了很多的不幸,两个数字高度地概括了诗人的孤苦凄凉和不幸的人生。“六千里”是说自己被贬偏远之地,离京城遥远,是从空间上说的。“十二年”是从时间上说的,自己离开京城太久了。空间与时间的交织,更能体现出诗人的不幸。10.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表达。其一,全诗以溪水、燕子、庭草、山榴等春景衬托“草堂无主”的凄凉。其二,“一树山榴依旧开”,满树鲜艳的山榴花开得正旺,对柳宗元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以乐景衬哀情,哀伤住过愚溪的挚友旧侣。诗中所咏景物多是与柳宗元有关的旧物,无一字提及“伤”,其最明显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情从景出,风格显得极为蕴藉缠绵深厚。1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文内容。由甲文“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可知,两人曾经一起参加王叔文革新,一起被贬,有着朋友之间的惺惺相惜;由“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可知,在柳宗元被贬到播州时仗义执言,要和刘禹锡换贬谪之地;由丙文“柳子没三年,有僧游零陵,告余曰:‘愚溪无复曩时矣。’”可以看出,柳宗元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偏僻的“蛮荒”之地,令人感伤。综上所述,概括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第53页共53页 【甲】王叔文一党中获罪贬官的人们,已经十年没有酌情迁官。有些怜惜他们的才华而打算逐渐提升他们的主持政务的官员,主张将他们全部传召到京城来,谏官们争着陈说这种做法是不适当的,宪宗与武元衡也讨厌他们。三月,乙酉(十四日),宪宗将他们全部任命为偏远各州的刺史,虽然官职提升了,所在地却更加遥远了。永州司马柳宗元出任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出任播州刺史。柳宗元说:“播州不是人居留的地方,而刘禹锡的母亲尚在高堂,万万没有让母子二人一同前往的道理。”他打算向朝廷请求,愿意让自己由柳州改任播州。适值御史中丞裴度也为刘禹锡进言说:“刘禹锡诚然有罪,但是他的母亲年事已高,与自己的儿子去作永别,实在使人哀伤!”宪宗说:“作为人子,尤其应该使自己行为谨慎,不要给亲人留下忧患。如此说来,刘禹锡也是甚可责难的啊。”裴度说:“陛下正在侍奉太后,恐怕在刘禹锡那里也应予以怜悯。”宪宗过了许久才说:“朕说的话,是只责备作儿子的罢了,但是并不打算使他的母亲伤心。”退下来后,宪宗对周围的人说:“裴度对朕爱得深切啊。”第二天,刘禹锡便被改任为连州刺史了。【乙】此刻兄弟泣别,柳江河畔双双流泪,兄弟依依惜别。离开京都,到这偏僻的地方暂栖身,一待就是十二年。柳州附近的山,瘴气浓厚,听说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离别之后我将十分想念你,会在梦中与你相见,要知道我在梦中要去的地方,就是你所在的荆门郢树烟。【丙】我的老朋友柳宗元谪居永州,得了一块好地方,在那里建造房屋,种植蔬菜,筑造了池塘小洲,建起了亭台楼榭,命名为愚溪。柳子死后三年,有一个僧人云游零陵,告诉我说:“愚溪再也不像从前的样子了。”一听到僧人这话,我无法抑制自己的悲痛,就把听到的情况写成七言诗,以表哀悼。溪水悠悠地流着,春天自然来了,草堂已经没有主人,燕子还是飞回。隔着帘子,只看到庭中长满野草,那一树山榴花,依旧烂熳地盛开。【12-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江区、相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平江府①[宋]文天祥楼台俯舟楫,城郭满干戈。故吏归心少,遗民出涕多。鸠居无鹊在,鱼网有鸿过②,使遂睢阳志③,安危今若何。【注】①平江府:北宋时升苏州为平江府。②鸠居:语出《诗经》:“维雀有巢,维鸠居之。”意思是鸠占鹊巢。鱼网:语出《诗经》:“鱼网之设,鸿则离之。”意思是鸿雁不幸遭受了鱼网之祸。③睢阳:典出唐安史之乱时的睢阳保卫战。县令张巡率军以少胜多,使叛军再也无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文天祥传(一)咸淳十年,天祥知赣州。德祐初(1275年),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①。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第53页共53页 ,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八月,天祥提兵至临安,除知平江府。十月,天祥入平江,大元兵已发金陵入常州矣。天祥遣兵援常。大元兵破常州,入独松关。天祥奉召,并平江,守余杭。(二)元十五年(1278)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②拜而死。年四十七。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其衣带中有赞③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注】①勤王:君王有难,臣下起兵救援。②乡:同“向”。③赞,古代一种文体,常用于颂扬人物。此处是文天祥的绝命诗,属于哀赞。9.根据《文天祥传》节选内容,说说《平江府》一诗的写作背景。10.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下列一组句子,说说其中有何异曲同工之妙?(1)鸠居无鹊在,鱼网有鸿过。(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11.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结合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相应空格处。加点字《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常用义选项(1)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A.次序B.仅,只C.但D.大官的住宅__________(2)千户王惟义前执之A.掌握B.坚持C.实行D.捕捉;逮捕__________(3)安事二姓A.事情B.事故C.从事D.侍奉;伺候__________(4)召入谕之曰A.文告B.告诉C.明白D.同“喻”,比方__________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13.结合以上材料,为下列一段文字补充一个与文天祥相关的事实或道理论据。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典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第53页共53页 4.在苏州桃花坞文化历史片区的中心有一座纪念文天祥在苏抗元的文山寺。最近,片区开发部门挖掘文天祥曾是有名的文官门神这一民俗文化,结合片区桃花坞年画这一非遗项目,向社会征集文天祥门神年画形象的创意设计。年画设计师小吴受台湾发行的文天祥邮票的启发,想在门神年画里题写一句文天祥的名言。他选了以下几句,你觉得哪一句好,帮他斟酌一下,说说你的理由。A.胸怀睢阳志,心系平江民。B.丹心照汗青。C.仁至义尽。【答案】9.德佑初年(1275年),元军进攻南宋。文天祥率军勤王。十月,文天祥接受委任到平江府率兵抗元。期间又受命派兵援助常州,但元军很快攻入常州。文天祥接受命令,放弃守平江,退守余杭。此诗即在平江府失守后所作。10.都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第(1)句用鸠占鹊巢,鸿雁不幸遭受了鱼网之祸比喻元军强占了平江府,使百姓平白无故,遭受了战祸。表达了对元军侵略的愤慨。第(2)句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的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对偶使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11.CDDB12.(1)仁义取胜(或道义占优势)就可以确立谋略,人多就可以成就功业。(2)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叛离父母。13.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他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14.示例1:A句好,化用文天祥《平江府》中的诗句“使遂睢阳志”,表达文天祥希望像唐朝睢阳保卫战将士那样,坚持抗元;也体现了护卫平江百姓的坚定信念,符合门神的守护平安之意;跟苏州有历史渊源,有地域特色。示例2:B句好,出自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文天祥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也有甘愿为守护国家百姓平安献身之意,符合门神形象;被世人传颂的千古名句,易于引起共鸣,感召人们守护正义。第53页共53页 示例3:C句好,出自文天祥的绝命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务,所以仁至”。体现文天祥舍生取义的人生观,以及忠贞不渝,慷慨就义的大无畏精神;表达了为护卫国家百姓,仁至义尽,死而无憾,符合门神形象要求;可以通过年画宜扬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精神。【解析】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背景。要结合诗歌内容和文章内容分析。诗歌题为“平江府”,结合文章(一)“咸淳十年,天祥知赣州。德祐初(1275年),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八月,天祥提兵至临安,除知平江府。十月,天祥入平江,大元兵已发金陵入常州矣。天祥遣兵援常。大元兵破常州,入独松关。天祥奉召,并平江,守余杭”可知背景:德佑初年(1275年),元军进攻南宋。文天祥率军勤王。十月,文天祥接受委任到平江府率兵抗元。期间又受命派兵援助常州,但元军很快攻入常州。文天祥接受命令,放弃守平江,退守余杭。结合“城郭满干戈”“遗民出涕多”“鸠居无鹊在,鱼网有鸿过”等句子可知此诗即在平江府失守后所作。1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第(1)句,“鸠居无鹊在,鱼网有鸿过。”意思是鸠占了鹊巢,鸿雁不幸遭受了鱼网之祸。结合“城郭满干戈”“遗民出涕多”“鸠居无鹊在,鱼网有鸿过”等句子可知,这是比喻元军强占了平江府,使百姓平白无故,遭受了战祸。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对元军侵略的愤慨。第(2)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诗人用比喻巧妙地写出时局的惨淡和自己命运的坎坷。另外,两句诗都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句式工整精美,节奏铿锵,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11.(1)句意:但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第:但。故选C。(2)句意: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执:捕捉;逮捕。故选D。(3)句意: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事:侍奉;伺候。故选D。(4)句意: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谕:告诉。故选B。1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义胜,仁义取胜;谋立,确立谋略;功济,成就功业。(2)捍,保卫;乃,却;叛,叛离。13.第53页共53页 本题考查补写论据。首先确立论点,即“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然后结合材料补写论据。事实论据,“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写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写他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道理论据,可选其名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论证此论点。14.本题考查首先诗句。答出其出处、诗意、人物品格并解释其可以所谓“门神”的原因即可。A.胸怀睢阳志,心系平江民。出自文天祥《平江府》中的诗句“使遂睢阳志”。意思是能够像安史之乱时的睢阳保卫战那样,以少胜多,使叛军再也无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表达了文天祥护卫平江百姓的坚定信念,符合门神的守护平安之意;平江即苏州,既有历史渊源,又有地域特色。符合。B.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符合门神甘愿为守护国家百姓平安献身之意;C.仁至义尽。出自文天祥的绝命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务,所以仁至”。意思是孔子教导我们成仁,孟子教导我们取义,只有自己尽了道义,仁德才能实观。体现文天祥舍生取义的人生观,以及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表达了为护卫国家百姓,仁至义尽,死而无憾,符合门神形象要求。【点睛】(一)咸淳十年,文天祥改任赣州知府。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号召郡中豪杰有上万人。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八月,文天祥领兵到临安,任平江府知府。十月,文天祥进入平江,大元军队已经从金陵出发进入常州。文天祥派军队援救常州。大元军队攻陷常州,进入独松开。文天祥奉皇帝的命令,放弃平江,守卫余杭。第53页共53页 (二)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还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要他写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在路上,文天祥八天没有吃饭,没有死,就又开始吃饭。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向南方行了拜礼后死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七岁。几天后,他的妻子欧阳氏前去收尸,他衣带中有赞文说:“孔子教导我们成仁,孟子教导我们取义,只有自己尽了道义,仁德才能实观。我读圣人贤人的书,所学到的难道是别的东西吗?从今往后,我大概对圣人贤人的教诲没有愧疚了。”【13-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甲】(杨)炯,华阴人。显庆六年举神童,授校书郎。永隆二年,充崇文馆学士。后为婺州盈川令。卒。炯恃才凭傲,每耻朝士矫饰,呼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闻者甚不平,故为时所忌。……炯博学善文,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海内称四才子,亦曰“四杰”,效之者风靡焉。——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一》【乙】如意元年七月望日,宫中出盂兰盆,分送佛寺,则天御洛南门,与百僚观之。炯献《盂兰盆赋》,词甚雅丽。炯至官,为政残酷,人吏动不如意,辄搒杀之。又所居府舍,多进士亭台,皆书榜额,为之美名,大为远近所笑。无何卒官。……张说曰:“盈川文如悬河,酌之不竭。既优于卢,又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有《盈川集》三十卷行于世。——节选自《旧唐书·文苑传·上》8.为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最恰当的理解(1)充崇文馆学士充:A.装满;塞住。B.担任;当。C.冒充。___()___(2)宛然异物宛然:A.委曲顺从的样子。B.真切,清晰。C.仿佛,很像。___()___(3)则天御洛南门御:A.皇帝临幸至某处。B.防御,抵御C.统率;率领。___()___9.以下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炯年少就以神童著称,说明他是有一定的天赋的,这也是他后来文学成就高的一个原因。B.杨炯觉得自己排名在卢(诗人)之前是惭愧的,这表现了他至少对一部分优秀的诗人是认可的。C.身为地方官,杨炯看到下属官吏对待百姓很凶残严酷,动不动就杀人,这让他觉得很不如意。D.虽然文学才华很高,但是因为性格和平时为人处世的作风,杨炯在官场并不是很受欢迎。10.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并根据上下文,推测杨炯所说的“麒麟楦”指的是什么样的人?第53页共53页 (1)炯恃才凭傲,每耻朝士矫饰,呼为“麒麟楦”。(2)“麒麟楦”指的是。11.比较说明甲诗和甲文中画线的“不平”是否相同。【答案】8.BCA9.C10.杨炯凭借才华傲视别人,总是把那些朝廷官员造作夸饰当作是可耻的事,称他们是“麒麟楦”。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却把自己修饰得看起来像很有才华的人11.前者是指因没有为国效力上阵杀敌的机会,怀才不遇而感觉遗憾,愤懑,郁闷,(或报国情怀在胸中激荡。)后者是指愤怒,怨恨,仇恨,因对杨炯所称的侮辱性指称而心中生恨。【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担任崇文馆学士一职。充:担任,当。故选B。(2)句意:好像异物一样。宛然:仿佛,很像。故选C。(3)句意:武则天来到洛南门。御:皇帝临幸至某处。故选A。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看到下属官吏对待百姓很凶残严酷,动不动就杀人,这让他觉得很不如意”错。结合原文“炯至官,为政残酷,人吏动不如意,辄搒杀之”可知,应该是杨炯做官,行政方式很残酷,对那些不如意的官吏下人,常常活活打死。故选C。1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及词语含义推断。(1)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恃,凭借。耻,意动用法,以……为耻。矫饰,造作夸饰。(2)“麒麟楦”就是楦麒麟,把麒麟造形的物品塞上东西,让它看起来更逼真。结合原文“每耻朝士矫饰,呼为‘麒麟楦’”“今假弄麒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可知,“麒麟楦”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却把自己修饰得看起来像很有才华的人。11.第53页共53页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从军行》写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中的“不平”是指因没有为国效力上阵杀敌的机会,怀才不遇而感觉遗憾、愤懑、郁闷。“闻者甚不平”的原因是杨炯讽刺那些人“今假弄麒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因此此句中的“不平”是听到杨炯“麒麟楦”的侮辱性指称而心中生恨,有愤怒、怨恨、仇恨之意。【点睛】参考译文:【甲】杨炯,华阴人。显庆六年参加童子科举,被授职校书郎。永隆二年,担任崇文馆学士。后来做婺州盈川令。去世。杨炯恃才傲物,常常讥笑那些朝廷官员造作夸饰,掩盖真相,说他们是“麒麟楦”。有人诘问他,他说:“你看街上那些弄假麒麟的,总是刻画头角,修饰皮毛,然后披在驴身上,大造声势,好像真的麒麟一样。等到撕掉那张皮,不还是一驴吗?”听到这些话的人,心里很不平,所以杨炯遭到当时人的嫉恨。……杨炯学问广博,善于作文,他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海内称他们为四才子,也称“四杰”,向他们学习的人很多很风行。【乙】如意元年七月十五日,宫中拿出盂兰盆,分别送给佛寺,武则天来到洛南门,和文武百官一起观赏。杨炯献《盂兰盆赋》,语言十分华丽。杨炯做官,行政方式很残酷,对那些不如意的官吏下人,常常活活打死。又因为他住的居所,有许多张贴进士榜文的亭台,都书写着榜额,写着他的功绩,这种做法被远近的人们看不起。不久后,杨炯死在任上。……张说说:“杨炯撰文,文思如同悬河注水,取之不竭,羞于位列王勃之后,确实如此;而把位列卢照邻之前看做羞愧的事情,可以看出杨炯的谦虚。”有《盈川集》三十卷流传于世。【14-2021年5月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南环实验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乙】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卫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雎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燕昭王任郭隗、剧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侯患楚之强,盖卫人也。(节选自南宋洪迈《容斋随笔》)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管夷吾举于士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B.然后知生于忧患然六国所用相第53页共53页 C.独秦不然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D.诸侯患楚之强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2)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卫人公孙鞅也。6.乙文作者认为秦国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7.甲、乙两篇短文,都列举了多位历史人物,其作用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4.D5.(1)七国争霸天下,没有一个不招揽四方人才的。(2)秦国最初同他谋划国政以求开创霸业的,是卫国人公孙鞍。6.泰国不分国别,广纳贤才,并做到用人不疑,委以重任。7.不同。甲文用大量的历史人物的事例,引出“生于忧患”的观点。乙文用事实证明秦国在用人方面不分国别。广纳贤才的特点。论证了广纳贤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解析】4.A选拔/发起,兴起。B这样/然而。C唯独/独自。D担心。5.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莫:没有。四方游士:四方人才。②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秦国。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抓住相关句子,“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但是秦国不同,重用“卫人公孙鞅,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雎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且“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即广纳贤才,并做到用人不疑,委以重任。7.考查分析比较能力。甲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生于忧患。乙文,列举秦国重用的人才之多,说明了秦国广纳贤才,更好地论证了广纳贤才对于一个国家强盛所起的重要作用。【点睛】译文甲文,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里被发现,百里奚从奴隶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第53页共53页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去做他所不能做到的。乙文,七国争霸天下,没一个不招揽四方人才的。但其他六国所用的相国,依然还是自己的宗族子弟或者本国人,像齐国用田忌、田婴、田文为相,韩国用公仲、公叔为相,赵国用奉阳、平原君为相,魏王就是极至了,用了自己的太子为相。但是只有秦国不一样,秦国最初参与国政以求争霸天下的,是卫国人公孙鞅。而秦国任命的其他相国,像楼缓是赵国人,张仪、魏冉、范雎都是魏国人,蔡泽是燕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但是秦国都举国听命于这些人,从不怀疑他们的忠心,因此最终得以统一天下,就是这些人的力量。燕昭王任用过郭隗、剧辛、乐毅,几乎把强大的齐国灭亡了,而剧辛、乐毅都是赵国人。楚悼王用吴起为相,诸侯各国都觉得楚国强大起来了而感到害怕,而吴起呢?是卫国人。【15-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七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的选段内容,完成下面小题。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A.得之则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B.呼尔而与之/面山而居C.妻妾之奉/奉命于危难之间D.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吾妻之美我者17.选文画线句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段内容,分析说明作者是怎么论述“本心”的重要性的?【答案】16.B17.“本心”指的是“义”;作者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先列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证明“人人都有义,义是普遍存在的”这一结论,然后列举“今人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的事例从反面说明万钟(俸禄)不应接受的道理,从而深刻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解析】16.本题考查词语含义。A.得到/能够;B.均为修饰关系;第53页共53页 C.结构助词“的”/助词,表示连属关系;D.美丽,华丽/意动用法,认为……美;故选B。17.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及论证思路。根据前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本心”即为上文所说的“义”。本段开篇即列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正面证明“义”人人都有;接着列举“今人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的事例,反面说明万钟(俸禄)不应被接受;然后分析接受万钟的原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式,证明昨是今非;最后总结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失其本心”,从而证明了“本心”的重要性。【点睛】参考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16-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七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黄生允修借书。随园①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②,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③藏焉,曰:‘姑侯异日观’云尔。”(节选自袁枚的《黄生借书说》)[注]①随园:作者寓居江宁时,于小心山所筑的园林,②七略四库:指皇家内府藏书;③庋:读guǐ,搁起来。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②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1第53页共53页 0.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原因是什么?点明作者由小见大,推而广之的是哪一句话?【答案】9.①随园的主人(或者“我”)把书交给他并告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可能认真地读啊!”②其余像祖父、父亲积藏的书籍,儿子、孙子丢弃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10.原因是:不是自己的书,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以后,一定担心人家要催着要回,于是内心忧虑不安,不停地认真读书;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①随园主人:指“我”;授以书:把书交给他;告:告诉;书非借不能读也:书不是借来的就不可能认真地读。②其他:其余的;积:积藏;弃:丢弃;无论:更不用说。10.本题考查内容提炼。第一问:根据“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可知原因:不是自己的书,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以后,一定担心人家要催着要回,于是内心忧虑不安,不停地认真读书。第二问:作者由读书推广到天下事物都是一样的道理的句子是: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点睛】参考译文: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交授给他并且告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显出忧惧的样子,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声‘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第53页共53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1-23 21:11:59 页数:53
价格:¥12.88 大小:322.71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