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4

2/104

剩余10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一、文言文阅读(2018·北京·中考真题)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宮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别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有所广益/精益求精计日而待/不计其数B.不求闻达/知书达理由是感激/实事求是C.夙夜忧叹/优心如焚庶竭驽钝/尽心竭力D.察纳雅言/温文尔雅临表涕零/涕泪交流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第104页共104页\n【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翻译: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品行高低不同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理解:请葛亮之所以推荐向宠是因为向宠人品好,军事才干突出,深得刘备赞誉。【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翻译: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情,都会为桓帝、灵帝二位君主深深叹息,并对他们感到痛心和遗憾。理解:刘备痛心和遗憾的原因是桓、灵二帝亲近小人,疏远贤臣,造成了东汉的衰败灭亡。【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翻译: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关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理解:诸葛亮于“倾覆”时接受任务,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和临终托付大事的恩情。3.为国尽忠是中华传统美德。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为国尽忠在诸葛亮、魏征、岳飞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链接材料一】太宗①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②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④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链接材料二】嗣⑤当激厉士卒,北逾沙漠,尽屠夷种。迎二圣⑥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⑦,主上奠枕⑧,余⑨之愿也。(节选自岳飞《五岳祠盟记》)注:①[太宗]李世民,唐代皇帝。②[征]魏征,唐初政治家。③[雅]平日,向来。④[劳]慰劳。⑤[嗣]随后,接下来。⑥[二圣]指被金兵俘虏北去的宋徵宗和宋钦宗⑦[虞]忧虑,忧患。⑧[奠枕]安枕。⑨[余]指岳飞。第104页共104页\n二、课内阅读(2020·北京·中考真题)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曹刿请见             见多识广                 见义勇为                  各抒己见B.小信未孚             言而有信                 杳无音信                  信手拈来C.公与之乘             乘风破浪                 乘虚而入                  乘兴而来D.遂逐齐师             出师未捷                 百万雄师                  仁义之师5.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翻译:(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事件,与“小惠”和“小信”相比,更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具备了迎战的条件。【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理解:曹刿能敏锐地观察战场形势的变化,他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认为可以追击敌人了。第104页共104页\n6.“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材料一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材料二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勾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取材于《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注: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③[矫]假托。④[犒]犒劳。⑤[宾]以客礼对待。⑥[却之]使秦军撤退。⑦[事]这里指抵抗。⑧[式]卜式。人名。⑨[输]交纳。⑩[边]边防。(2019·北京·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举于市     举一反三     举足轻重   轻举妄动B.人恒过     过目不忘     悔过自新   言过其实C.衡于虑     不足为虑     深思熟虑   处心积虑D.征于色     声色俱厉     眉飞色舞   喜形于色第104页共104页\n8.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9.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链接材料一】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链接材料二】(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⑧。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注: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⑤[虞]考虑,防范。⑥[从]同“纵”。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⑨[殒(yǔn)]死亡。第104页共104页\n(2022·北京海淀·二模)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面小题。富贵不能淫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父命之     奉命于危难之间   为民请命B.以顺为正者   以中有足乐者    俭以养德C.与民由之    似与游者相乐    与众不同D.不得志     处处志之      志存高远11.下面是对孟子何谓“大丈夫”的理解,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并简要说明理由。【甲】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是大丈夫精神实质的体现。【乙】无论是否得志,都要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共守道德之高标。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结合文章内容,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夏完淳身上是如何体现的。【链接材料】夏完淳,字存古,华亭人。年十六,从其师陈子龙起兵太湖。子龙战败,完淳走吴易军为参谋。易败,复与吴圣兆连谋反正,被执至留都。叛臣洪承畴欲宽释之,谬曰:“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厉声曰:“吾当闻洪亨九①先生本朝人杰,嵩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震悼褒䘏,感动华夷。吾当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承畴无以应,惟色沮而已。时完淳妇翁②职方主事钱栴同在讯,气稍不振,完淳厉声曰:“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乎哉!”栴遂不屈,与完淳同死,完淳时年十八。第104页共104页\n(取材于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注:①[洪亨九]指洪承畴。②[妇翁]指妻之父。(2021·北京海淀·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甲】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乙】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节选自蒲松龄《狼》)1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骨已尽矣       山穷水尽       筋疲力尽       弹尽粮绝B.顾野有麦场       相顾无相识 顾此失彼       奋不顾身C.以刀劈狼首       首当其冲 首屈一指       蓦然回首D.盖以诱敌 以其境过清       学以致用       不以为然14.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甲】其一犬坐于前。翻译: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理解:这只狼蹲坐在屠户的前面,意在迷惑屠户,为另一只狼的偷袭作掩护。【乙】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翻译:(狼)打算由通道进入从背后攻击屠户。理解:狼柴堆打洞想趁屠户不备从背后攻击的行为,体现了狼的凶狠残暴。15.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和上面的选文,完成各题。【链接材料】第104页共104页\n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①,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氤氲而出。上天亦心心爱念。而万物之性,人为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蛇蚖、蜈蚣、豺狼、虎豹,虫之最毒者也,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杀之?若必欲尽杀,天地又何必生?亦惟驱之使远,避之使不相害②而已。(节选自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有删改)注:①[劬(qú)劳]劳累。②[相害]伤害我。(1)用自己的话概括链接材料中作者的观点。(2)结合上面选文中屠户除狼的故事,对链接材料的观点加以补充。(2022·北京西城·一模)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       亲密无间       黑白相间       伯仲之间B.战于长勺       生于忧患       重于泰山       青出于蓝C.公将驰之       晓雾将歇       将功赎罪       将信将疑D.大国难测       变幻莫测       难以揣测       人心叵测1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第104页共104页\n翻译:大官们道德鄙陋,不能深谋远虑。理解:曹刿回答乡人的问题,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的情况,并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乙】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翻译:这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诚心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案件能深得民心,可以作战。他愿意跟随鲁庄公打仗,可见其急切盼望战争的心情。【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翻译: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已尽。理解:曹刿认为作战靠的就是士气,所以在战场上,他等齐军三次击鼓后,抓住彼竭我盈的战机,适时击鼓进军,取得胜利。18.《曹刿论战》写战争,下面文段写外交,二者表现了怎样的共同思想?请结合《曹刿论战》和下面文段具体分析。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①。书未发②,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③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④,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⑤曰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⑥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⑦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⑧也?”(取材于《战国策·齐策》)注:①[赵威后]即赵太后,赵惠文王的妻子。②[书未发]书,指齐王给赵威后的信。发,启封。③[岁亦无恙]岁,指一年的农业收成。恙,灾害,忧患。④[说]同“悦”。⑤[处士]隐居不仕的人。叶阳子是齐国处士。叶阳,复姓。⑥[振]同“赈”,救济。⑦[息]养育。⑧[业]任职。(2022·北京东城·二模)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下面小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第104页共104页\n。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9.古代汉语中有一词多义现象。如“加”在《愚公移山》“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中与“增”同义,意思是“增加”,在“万钟于我何加焉”中解释为“_______”。“得”在《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中意思是“________”,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同“德”,解释为“感激”。2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翻译:如果鱼和熊掌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理解:用当时日常难得到的食物“鱼”“熊掌”进行类比,引出作者的主要看法。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翻译:由此得知,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糟糕的事。理解:通过前文正反两方面的假设推理分析,得出如此选择的缘由,仅是为了陈述“人皆有之”这个事实。C.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翻译:贤者宁愿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住宅华美却接受了。理解:本句和后文“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句形成排比,加强了气势和情感,显示孟子说理义正词严的特点。21.根据短文及下面材料,在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兴元①后,王师②复振,贼虑变,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指颜真卿)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③弟希倩坐朱泚(cǐ)诛,希烈因发怒,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④,罪当死,然使人⑤第104页共104页\n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嗣曹王皋闻之,泣下,三军皆恸,因表其大节。淮、蔡平,子頵(yūn)、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赙(fù)布帛米粟加等。(《新唐书·列传第七十八》)①兴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公元784年。②王师:朝廷的军队。③希烈:指唐德宗时准宁节度使李希烈,叛唐,公元784年初攻入大梁(今河南开封),称楚帝。朱泚,人名。④无状:所行丑恶无善状。多作自谦之辞。⑤使人:奉命出使的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①_______”奉为人生准则。如上面这则材料中所述的一代名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在反贼的威逼前,视死如归:②______、③______(概括做法)。他的忠直英烈与他的书法一样,世代敬之、传之。(每空不超过5个字)(2021·北京东城·二模)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甲】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乙】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丙】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            山穷水尽             图穷匕见B.具答之               百废具兴             别具一格C.便扶向路            欣欣向荣             晕头转向第104页共104页\nD.欣然规往            循规蹈矩             墨守成规23.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翻译:(洞穴)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渔人)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起来。理解:山洞起初极其狭窄,没有一点光,往里走了几十步才宽阔明亮起来。【乙】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翻译: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理解:桃花源中家家热情好客,真诚淳朴,都用好酒好饭来款待渔人。【丙】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翻译: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每一处都记录下来。理解:渔人处处记录是担心自己回不了家,同时也不希望别人寻访桃花源。24.结合选文和下面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材料一孙恩,字灵秀,琅邪人,据会稽,自号征东将军,号其党曰“长生人”,宣语令诛杀异己,有不同者戮及婴孩,由是死者十七八。诸县处处蜂起,朝廷震惧,内外戒严。诸贼皆烧仓廪,焚邑屋,刊木堙井①,虏掠财货,相率聚于会稽。(取材于《晋书·孙恩传》,有删改)材料二陶渊明,字元亮,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②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③。后征④著作佐郎,不就。(取材于《宋书·陶渊明传》,有删改)注:①【刊木堙井】砍伐树木,填塞水井。这里指兵匪人为破坏百姓的基本生存环境。②【白】禀告,陈述。③【《归去来》】又名《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可视作他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宣言。④【征】召,征召。(2021·北京东城·一模)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面小题。第104页共104页\n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乙】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丙】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25.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舍生而取义者也”和“同舍生皆被绮绣”中的“舍”,读音不同,意思相同。B.“所欲有甚于生者”和“重于泰山”中的“于”,都用来引出比较的对象,意思相同。C.“故不为苟得也”“乡为身死而不受”“见义勇为”中的“为”,都是“做”的意思。D.“得之则生”与“行道之人弗受”中的“之”,都代指前文提到的“一箪食,一豆羹”。26.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理解:“生”和“义”是不可能同时得到的,正如鱼和熊掌不可能同时得到一样。【乙】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不仅仅贤人有这种心情,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信心)罢了。理解:贤人之所以能成为贤人,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没有丧失舍生取义的信心。【丙】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理解:如果我在不合乎礼义的情况下接受了优厚俸禄,那么我就是失去了人的本性。第104页共104页\n27.孟子主张的“舍生取义”,成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高尚追求。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舍生取义”在李玄通和宋春华身上是如何体现的。【材料一】李玄通,雍州蓝田人,累除定州总管。刘黑闼反叛,攻之,城陷被擒。黑闼重其才,欲以为大将,玄通叹息曰:“吾荷朝恩,作籓东夏,孤城无援,遂陷虏庭。当守臣节,以忠报国,岂能降志,辄受贼官。”拒而不受。后溃腹①而死,高祖②闻而为之流涕。(取材于《旧唐书·忠义传》卷一三七,有删改)【材料二】宋春华,光绪十二年武进士,授蓝翎侍卫。联军③内犯,春华守城南门。枪中春华左股,众欲退,春华负创大呼曰:“今夕之事,有进无退!”众争夺敌,死伤甚众。敌毕④登城,乃仰天叹曰:“吾志不遂,负国恩矣!然自接战以来,杀敌过当,今日之死,亦无所恨。”以首触陴⑤,死,年三十五。(取材于《清史稿·忠义传》卷二八二,有删改)注:①【溃腹】剖腹。②【高祖】唐高祖李渊。③【联军】指1900年侵入中国的八国联合军。④【毕】全部。⑤【陴(pí)】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是传统的防御建筑。(2020·北京东城·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甲】“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乙】“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第104页共104页\nA.又何间焉       遂与外人间隔       黑白相间       挑拨离间B.衣食所安       死于安乐             国泰民安       转危为安C.战于长勺       其一犬坐于前       毁于一旦       喜形于色D.公将鼓之       何陋之有             不速之客       置之度外29.翻译文中三处画线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甲】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翻译: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理解:这句话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的现实,为后文鲁庄公一系列的鄙陋表现作了铺垫;也暗示了曹刿是一个有远谋的人。【乙】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感处理。理解:这句话体现了鲁庄公“只要勤于政务、尽心办案就能取得战争胜利”的观点,而且得到了曹刿的认可。【丙】译:第一次击鼓能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穷尽了。理解:这句话阐释了鲁军等待齐军三次击鼓后才进攻的原因,说明曹刿善于把握战机,具有较高的军事素养。30.执政者“取信于民”才能有所作为。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取信于民”在唐太宗身上的具体表现及其结果。【链接材料】上①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②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③,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冑奏:“据法应流④。”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冑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上]即唐太宗李世民。②[擢]提拔。③[资荫]凭先代的勋功或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④[流]流放。第104页共104页\n(2022·北京朝阳·二模)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甲】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3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常用义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     怡然自乐     可爱者甚蕃B.落英缤纷     开张圣听     后遂无问津者C.无论魏晋     妻子邑人     起坐而喧哗者D.阡陌交通     牺牲玉帛     先帝不以臣卑鄙3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翻译: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理解:夹着溪岸生长的桃花林,美不胜收,引发了渔人探寻的想法。【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翻译: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他们,他们都很惊叹。理解:渔人讲述自己进入桃花源的经过,这令桃花源中的人惊叹不已。第104页共104页\n【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翻译:(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理解: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到了郡城,将自己做记号的事情告诉了太守。33.上文和下面材料中的景色,充满诗情画意。请你结合相关语句,分别说说这些画面带给你的感受。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2022·北京朝阳·一模)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各题。出师表(节选)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甲】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丙】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3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猥自枉屈       理屈词穷       宁死不屈       首屈一指B.兵甲已足       兵不厌诈       兵临城下       短兵相接C.庶竭驽钝       再衰三竭       用之不竭       精疲力竭D.咨诹善道       大道之行       独行其道       津津乐道第104页共104页\n3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翻译: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赞许先帝的做法,愿意奔走效力。理解:诸葛亮因为十分感激先帝,所以答应先帝为后主奔走效劳。【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翻译: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理解:因为诸葛亮做事谨慎,所以刘备临终托孤,将兴复汉室的大业托付给他。【丙】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理解:诸葛亮认为考虑事情的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是自己的职责本分。36.根据上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材料一初,宣子①田②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③。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既而与为公介④,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⑤。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取材于《左传》)材料二援⑥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取材于《后汉书》)注:①[宣子]即赵宣子,春秋晋国卿大夫。②[田]打猎。③[舍其半]灵辄要留一半给母亲。④[既而与为公介]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⑤[免之]使赵宣子得以脱险。⑥[援]即马援,汉朝著名将领。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德。诸葛亮不忘刘备的_________________之恩,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灵辄不忘赵宣子“_________________”之恩,危急时刻助赵宣子脱险。同时,_________________也是一种美德。诸葛亮受命“讨贼兴复”,自陈“不效,则治臣之罪”;在匈奴、乌桓扰边之际,马援“欲自请击之”,并愿战死沙场。第104页共104页\n(2021·北京朝阳·二模)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       屋舍俨然       舍生取义     退避三舍B.去后乃至       至善至美       无微不至     至关重要C.则是无信       讲信修睦       轻诺寡信     背信弃义D.入门不顾       三顾茅庐       奋不顾身     顾全大局38.文中两处画线句写的是友人的语言和行为。结合全文内容,下列选项中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甲】友人很生气。他认为元方的父亲和自己有约定,就应该等自己一起离开。后来友人知道自己错了,在别人的引领下惭愧地走了。【乙】友人非常自责。他觉得自己和元方父亲约好了中午一起出发,自己却先走了,自己真不是人。他知错就改,下车拉住元方,惭愧地向元方道歉。【丙】友人发怒了。他认为元方的父亲没有遵守约定,骂元方的父亲不是人。后来友人羞愧于自己的言行,知错就改,下车去拉元方,想表达歉意。39.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的内容,简要说明“方正”的品格在元方、何充、“少师曾祖及祖”的身上是如何体现的。材料一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①。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②,充晏然③神意自若。(选自《世说新语・方正》)材料二第104页共104页\n杨少师荣④,建宁人,世以济渡⑤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居民,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⑥,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节选自《了凡四训•积善之方》)注:①[狼籍]行为不法。②[反侧]惶恐不安。③[晏然]形容心情平静,没有顾虑。④[少师荣]官名及品级。⑤[济渡]摆渡。⑥[曾祖及祖]曾祖父和祖父。(2021·北京朝阳·一模)阅读《愚公移山》,完成小题。愚公移山《列于》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甲】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乙】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丙】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4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毕力平险     群贤毕至     毕生精力     原形毕露B.杂然相许     以身许国     许为佳作     只许成功C.寒暑易节     贞良死节     开源节流     高风亮节D.始一反焉     适得其反     举一反三     易如反掌41.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第104页共104页\n翻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敲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理解: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愚公带领大家移山,工程艰难,工具简陋,路程遥远,可谓困难重重。【乙】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翻译:你(智叟)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理解:智叟说北山愚公不聪明,愚公很生气,他认为在这一点上智叟还不如寡妇和小孩。【丙】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翻译:天帝被操蛇之神的报告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理解:愚公挖山、移山的行动给天庭也带来影响,众神对此有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最终,愚公门前的大山被移走了。42.愚公移山的做法看似“愚”,但他却比常人更有远见。结合上文和下面这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有远见”在愚公和不韦之妻身上是如何体现的。【链接材料】越人寇,不韦①避兵而走剡②。贫无以治舍,徘徊于天姥③之下,得大木而庥④焉。安。一夕,将斧其根以为薪,其妻止之,曰:“吾无庐,而托是以庇身也。自吾之止于是也,骄阳赫而不吾灼⑤,寒露零而不吾凄,飘风扬而不吾溧⑥,雷雨晦冥而不吾震撼,谁之力耶?吾当保之如赤子,仰之如慈母,爱之如身体,犹惧其不蕃且殖也,而况敢毁伤之乎!吾闻之,水泉缩而潜鱼惊,霜钟鸣而巢鸟悲,畏夫川之竭、林之落也。鱼鸟且然,而况于人乎?”(节选自《郁离子·不韦不智》)【注】①【不韦】人名。②【剡(shàn)】古县名。③【天姥(mǔ)】山名。④【庥((xiū)】居住。⑤【不吾灼】即“不灼吾”,烤不着我。⑥【溧(lì)】因寒冷而瑟瑟发抖。(2020·北京朝阳·一模)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后面小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第104页共104页\n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乙】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4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舍生取义/四舍五入/锲而不舍B.才通人/指通豫南/通情达理/融会贯通C.具答之/百废具兴/别具匠心/交通工具D.扶向路/寻向所志/所向披靡/欣欣向荣44.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黄发的老人和垂下头发的小孩,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理解:住在桃花源里,人们因为环境优美、生活富足而心情舒畅,这也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生活。【乙】遂与外人间隔。翻译:于是桃花源中的人们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理解:桃花源之所以与世隔绝,是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翻译:到了郡城,渔人去拜见了太守,报告了自己的这番经历。理解:渔人希望太守能派人探个究竟,所以向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村中的生活情状。45.上文描绘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阅读下面三则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不同材料中的理想社会各有怎样的特点。第104页共104页\n【链接材料一】使有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②而不远徙。虽有舟舆③,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④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节选自《老子》)【链接材料二】故至德之世,山无蹊隧⑤,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⑥;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⑦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⑧与禽兽居,族⑨与万物并。(节选自《庄子·马蹄》)【链接材料三】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节选自《礼记·礼运》)注:①[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十倍,百倍。②[重死]以死为重。③[舆]车。④[陈]通“阵”,列阵。⑤[蹊隧]小径和穴道。⑥[连属其乡]指居所相连。⑦[羁]拴住。⑧[同]混同。⑨[族]聚集。链接材料一:______          链接材料二:_____        链接材料三:______(2022·北京平谷·二模)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面小题。愚公移山《列子》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第104页共104页\n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4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聚室而谋          肉食者谋之                    不谋而合B.面山而居               居庙堂之高                    居安思危C.指通豫南          阡陌交通                       通宵达旦D.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根深蒂固4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翻译: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理解:愚公之妻从“质疑”的角度提出问题,对愚公的身体健康状况表示怀疑,认为即使挖山也一定不能成功,对“移山”表示反对。【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理解:愚公能辩证地看问题,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既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48.根据短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链接材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节选)注:①鄙:边远的地方,边境。第104页共104页\n愚公和“贫僧”都是有远大志向的人。愚公的志向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贫僧”则以“_______”为自己的志向;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的做法也有所不同,愚公是________;“贫僧”则_______。两则故事的结果共同说明了________的道理。(2022·北京石景山·二模)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下面小题。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夭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4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计日以还   通计一舟   不计其数   斤斤计较B.稍降辞色   义不容辞   不辞而别   义正辞严C.援疑质理   文质彬彬   天生丽质   质疑问难D.持汤沃灌   固若金汤   赴汤蹈火   浩浩汤汤5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翻译:有时遇到前辈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股勤,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理解:“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第104页共104页\nB.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翻译:寄居在旅店,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理解:本句写作者求学的“勤且艰”,“日再食”突出废寝忘食,学习刻苦,“无鲜肥滋味之享”突出物质条件的匮乏。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翻译:我却穿着破棉袄和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人。理解:作者的“缊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装束形成对比,更见出作者苦寒之状,而“略无慕艳意”,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51.无论劝学还是劝谏,都需要采用恰当的方式。阅读上文和下面材料,简要说明宋濂、颍考叔、晏子分别是如何“劝”的。【材料一】(郑庄公)遂置姜氏①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②,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③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④。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⑤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⑥地及泉,隧⑦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遂为母子如初。(取材于《左传·隐公元年》)【材料二】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⑧谏曰:“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⑨也。不然,章赐死⑩。”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⑪也;不听,又爱⑫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取材于《晏子春秋》)注:①姜氏:即郑庄公之母亲,曾多次为难庄公。②黄泉:地下深处,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及黄泉”指死亡。③颍考叔:郑国大夫。④公:郑庄公。⑤繄(yī):语气助词。⑥阙(jué):挖据。⑦隧:挖随道。⑧弦章:齐国大夫。⑨废酒;戒酒。⑩章赐死;即将弦章赐死。⑪臣为制:即“制于臣”,受臣子控制。⑫爱:吝惜,舍不得。(2022·北京大兴·二模)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第104页共104页\n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甲】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取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52.古代汉语中的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没有区别的一组是(     )A.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B.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C.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D.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5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像人世间之外的人。理解:桃花源里的人因为与人世隔绝已久,所以男女的穿戴都和人世间的人不一样。【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翻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桃花源里的人,他们都很感叹惋惜。理解: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听到渔人诉说外面的事情,为自己不知道外界发生的变化而感叹惋惜。【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翻译:村里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第104页共104页\n理解:渔人离开时,桃花源里的人特意嘱咐渔人不要把这里的事情对外面的人说,说明桃花源的人不希望被外边的人打扰。三、对比阅读(2022·北京·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则《论语》,完成下面小题。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5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达官显贵B.洛阳纸贵C.物以稀为贵D.春雨贵如油55.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B.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C.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D.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56.根据两则《论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材料一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取材于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材料二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第104页共104页\n(取材于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①____”。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②____”。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北京·中考真题)阅读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5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乃始就学       一蹴而就       就事论事       功成名就B.结友而别       别来无恙       久别重逢       依依惜别C.无以致远       勤劳致富       闲情逸致       学以致用D.意与日去       去国怀乡       相去甚远       去粗取精5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翻译:只是应当广泛地阅读,了解一些历史事件。理解:孙权认为吕蒙阅读面窄,建议他在学习经学之外,还要学点历史。【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翻译:兄长怎么这么晚才知道这件事呢!第104页共104页\n理解:鲁肃很晚才知道吕蒙有管理才干,吕蒙对此感到很失望。【丙】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理解:“才”“学”“志”关系紧密,“才”要依靠学习来增长,而学习的效果则与“志”有关。59.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材料一】初,遇①善治《老子》。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取材于《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材料二】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③十一二。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取材于秦观《〈精骑集〉序》)注:①[遇]指董遇,东汉学者。②[惩艾]惩治,惩戒。③[囊时]从前。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障碍,如吕蒙所提“①______”,跟随董遇学习的人所说“②______”,都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这需要人们立志勤学来解决。而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警惕“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秦观“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十一二”的经历,则进一步提醒人们③______。(2022·北京海淀·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仲,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第104页共104页\n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孩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自秦、汉以来,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①,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②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③,以为己有。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节选自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注:①【苟简】草率简略。②【倍蓰(xǐ)】一倍、五倍。概指数倍。③【膏味】甘美的滋味。6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既加冠     公择既已涉其流   既克   既往不咎B.益慕圣贤之道     书益多   有所广益   精益求精第104页共104页\nC.穷冬烈风   供其无穷之求   欲穷其林          穷乡僻壤D.求而不得者也   幸而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怡然自得6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利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翻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之后我有了更多的见识。理解:宋濂年幼时不畏难,读了很多书,成年后外出求师诚恳请教,使他学有所成。【乙】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翻译: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道我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理解:宋濂认为自己功成名就,能位列公卿、四海称名,更应谦恭抑己,虚心做人。【丙】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翻译:因此不把书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这是仁者的心思。理解:李公择把书放在僧房中,为的是让更多的人读到书,满足更多人读书的需求。62.结合上下文,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B.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C.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D.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63.甲乙两文都谈到了读书,宋濂幼时和老儒学者少时都采用了①____的读书方法。甲文中宋濂将自己与太学生的学习条件对比,突出了②____对学有所成的重要作用;而乙文中李公择③“____”的读书表现与学者、后生科举之士不同,表明了李公择能把所读转化为学养的原因。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的启示是④____。(2020·北京海淀·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第104页共104页\n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甲】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岳阳楼记》)6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春和景明/和颜悦色B.心旷神怡/怡然自乐C.不以物喜/拭目以待D.连月不开/开卷有益65.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甲】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翻译:太阳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理解:作者用一连串的四字短语,写天气恶劣,日星无光,使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情境。【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翻译: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理解:“进”照应前文的“居庙堂之高”,“退”照应前文的“处江湖之远”,进一步丰富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内涵,写出了古仁人的贬谪之悲。66.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他的“忧乐观”。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范仲淹的“忧乐观”的内涵,并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范仲淹是怎样践行这种“忧乐观”的。【链接材料一】第104页共104页\n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①常稔之田②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③。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④有余而无穷。屏⑤而家居俟代⑥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⑦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⑧,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⑨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⑩,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节选自钱公辅《义田记》)注:①[负郭]靠近城郭。②[常稔(rěn)之田]良田。稔,庄稼成熟。③[缣]这里指一匹丝织物。④[沛然]充裕的样子。⑤[屏]退隐。⑥[俟代]等待任用。⑦[逮]达到。⑧[殁(mò)]死。⑨[位充]职位高。⑩[敛]同“殓”。【链接材料二】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022·北京西城·二模)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第104页共104页\n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6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中通外直       通情达理       政通人和       阡陌交通B.斯是陋室       如是而已       各行其是       是非曲直C.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老当益壮       相得益彰D.花之君子       何陋之有       醉翁之意       持之以恒6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翻译:可以弹奏白色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丝弦竹影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理解:作者写弹古琴、读佛经,远离嘈杂世俗与公务缠身的生活,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乙】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翻译: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赏玩啊。理解: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莲洁净雅致的形象,而且高度概括出莲具有傲然不群、凛然不可侵犯的君子的气质与品格。【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理解:菊花清高,喻避世隐者;莲花高洁,喻花中君子;牡丹艳丽,喻富贵俗人。作者通过衬托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菊花的仰慕和喜爱之情。69.下面材料中的柳公权和杜甫,哪个属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的贤士?哪个属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不媚的君子?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材料一公权①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历穆、敬、文三朝。文宗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②曰:“此浣濯③第104页共104页\n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耳。”(取材于《旧唐书·柳公权传》)注:①[公权]指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②[袂(mèi)]衣袖。     ③[浣(huàn)   濯]洗。材料二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子美之名若草堂,与天壤俱存可也。(取材于《重修杜工部草堂记》)(2021·北京西城·二模)阅读《孙权劝学》,完成下面小题。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7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见往事耳        曹刿请见        见贤思齐        何见事之晚乎B.大有所益        斟酌损益        香远益清        曾益其所不能C.义不容辞        不辞辛苦        万死不辞        辞以军中多务D.捕鱼为业        舍己为人        为天下笑        治经为博士邪71.“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这两个成语出自本文。结合文章内容,对成语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甲】吴下阿蒙第104页共104页\n理解: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与吕蒙一番交谈后,发现他的才略有惊人的长进,于是由衷地赞叹他学识渊博。该成语被后人用来比喻学识渊博之人。【乙】刮目相待理解:面对好友鲁肃的夸赞,吕蒙用“士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待,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来巧妙地做出回应。该成语被后人用来比喻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72.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学习的民族。古往今来,很多历史名人、文学大家都曾留下过关于学习的故事或论述。请你分别从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中概括出三条你获得的关于学习的启示。材料一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①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②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④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子曰:“默而识⑤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注:①骐(qí)骥(jì):骏马,千里马。②锲(qiè):用刀雕刻。③镂(lòu):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④六跪:蟹的六条腿。“六”应是“八”。⑤识:记住。73.《论语》中还有许多关于学习的论述,请你再写出一则。(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2022·北京东城·一模)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小题。孙权劝学《资治通鉴》第104页共104页\n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出师表(节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74.根据语境,为下列加点字选择词义或用法准确的一项是(     )(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以光先帝遗德   (3)夙夜忧叹A.(1)看见   (2)因为   (3)通“肃”,肃敬B.(1)知道,理解   (2)表示并列,有“并且”的意思   (3)向来,往日C.(1)遇见(2)用在状语与动词之间,表示修饰   (3)早,早晨D.(1)知道,理解   (2)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3)早,早晨7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翻译:您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吴地的那个吕蒙了。理解:通过鲁肃对吕蒙如今才干和谋略的赞叹,直接展现吕蒙学习取得的成效。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翻译: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候啊。第104页共104页\n理解: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谈当时的严峻形势,与其后的有利条件一道为后文提建议作准备。C.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翻译: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去消除蜀汉朝中那些奸邪凶恶的小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回原来的都城。理解:“庶竭”“攘除”“兴复”“还”这一系列词语,表明了诸葛亮决心完成先帝未完成的事业,体现了他的耿耿忠心。76.根据目的,说话人需要根据听话对象、场合讲究说话的策略方式方法。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和下文,说说孙权、诸葛亮和烛之武三人的语言智慧。晋侯、秦伯①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②于楚也。晋军③函陵,秦军汜南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夜缒⑤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⑥以鄙⑦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⑧邻……夫晋,何厌⑨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⑩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左传·僖公三十年》)注:①晋侯:指晋文公。秦伯:指秦穆公。郑伯:指郑文公。佚之狐、烛之武皆为郑国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为秦国大夫。②贰:有二心。③军:屯兵。④汜(fán)南:汜水之南。⑤缒(zhuì):用绳子缚住身体从城墙上送下。⑥越国:越过晋国。⑦鄙:此处指相对于秦,因为中间隔着晋,故郑属于边远之地。⑧陪:通“倍”,增益。⑨厌:满足。⑩阙:损害。(2020·北京东城·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104页共104页\n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乙】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7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环滁皆山也/如鸣珮环//山环水抱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佁然不动/不以为然C.朝而往,暮而归/吾谁与归/完璧归赵D.醒能述以文者/不以物喜/以德报怨78.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翻译: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中啊。理解:这句话紧承前文“醉翁”得名的由来,进一步说明自号“醉翁”的深意,表现了作者洒脱的胸襟,同时引出下文。【乙】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翻译: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能够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理解:这句话不但点明了本文的主旨,也揭示了作者心中“醉”与“乐”的关系:“乐”是“醉”的表现,“醉”是“乐”的原因。79.同为被贬期同的记游之作,《醉翁亭记》和《记游定惠院》所表现出的作者情怀有何不同?记游定惠院①第104页共104页\n苏轼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②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③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③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缘⑥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丛橘,移种雪常之西。坐客徐君得之⑦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注:①【定惠院】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南,苏轼被贬黄州时曾寓居此处。②【五醉】苏轼五次醉饮海棠树下。③【参寥禅师】苏轼友人。④【鬻(yù)】这里是“买”的意思。⑤【瀹(yuè)】浸渍。⑥【夤(yín)缘】顺着走。⑦【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苏轼友人。(2020·北京朝阳·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选自《论语》)【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丙】第104页共104页\n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张邵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①。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②,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③适交,参佐④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⑤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⑥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邵,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节选自《百战奇略》)注:①[剑阁]关隘名。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②[十二更下]十分之二的人换防休息。③[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幡,同“施”,旌旗。④[参佐]部下,僚属。⑤[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喻引领切盼之意。⑥[住者]留下来的士兵。80.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三省吾身/发人深省             传不习乎/习以为常B.与友期行/不期而遇            时年七岁/四时之景C.相委而去/去国怀乡             日中不至/朝发夕至D.下车引之/引经据典             入门不顾/三顾茅庐81.翻译语段中三处画线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为人谋而不忠乎?翻译:你替别人谋划,是不是一种不忠诚?【乙】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翻译:陈太丘丢下友人离开了,离开后他的友人才赶到。【丙】一战大克,信之由也。翻译:蜀军一战而大胜,是因为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啊。82.上面三个语段都讲到了“信”。请你结合语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曾子、元方和诸葛亮所说的“信”具体指的是什么。(2022·北京顺义·二模)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面小题。愚公移山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第104页共104页\n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此,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选自《列子·汤问》)8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面山而居   居高临下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B.杂然相许   以身许国   潭中鱼可百许头C.渤海之尾   置之度外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惧其不已   死而后已   是亦不可以已乎84.文中划线句翻译或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甲】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翻译:召集全家人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理解:年迈的愚公向全家人提出要求,让大家一起移山,解决出入绕远的困难。【乙】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翻译: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放置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理解:妻子用“献疑”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提出了移山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第104页共104页\n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理解:愚公懂得人力是无穷的,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85.概括原文和下面两则材料中相关内容,在后面语段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材料一】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③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④宫室,致费⑤于沟减⑥。(取材于《史记·夏本纪》)【材料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⑦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取材于彭淑端《为学一首示子侄》)注释:①百姓:即百官。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傅:指分治九州土地。②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③定:指测定。④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⑤费:经费。⑥沟诚:田间沟渠。⑦恃:凭借,依靠。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这一精神是原文中愚公带领全家移山成功的故事所体现的______的精神;也是材料一中禹_____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决心和坚韧;更是材料二中贫僧______的故事所告诉人们的,要有为明确的理想、目标不懈前行的执着精神。(2022·北京丰台·二模)阅读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第104页共104页\n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选自《列子》)8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计日以还       以身作则       全力以赴       相濡以沫B.以书假余     狐假虎威       弄假成真       不假思索C.跳往助之       置之度外       不速之客       泰然处之D.聚室而谋   不谋而合     与虎谋皮       不相为谋8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甲】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翻译:有时遇到先达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话来辩解。理解:宋濂问学时遇到先达严厉的斥责,不敢反抗,只能忍气吞声,多年后回忆起来仍流露出对先达的不满。第104页共104页\n【乙】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翻译: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却不知道。理解:宋濂外出从师学习极其艰难,山高路远,天寒地冻。这样恶劣的环境也不能动摇他求学的决心。【丙】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翻译: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理解:愚公妻子的语气充满嘲讽,她认为愚公年老体弱,甚至连土石都不知道放在哪里,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88.荀子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意思是说实现志向要靠实干。请你阅读甲、乙两文及下面材料,说明宋濂、愚公和岳飞实现志向的行动有哪些。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取材于《宋史·岳飞传》)89.(2022·北京大兴·二模)根据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田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其俗甚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取材于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材料二滁③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第104页共104页\n(取材于欧阳修《丰乐亭记》)【注】①旦子冈:地名,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滁:地名。④遗老尽矣:经历战乱的老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了。⑤涵煦:滋润教化。(1)结合上下文,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B.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C.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D.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2)两则材料中的内容与《桃花源记》中塑造的理想社会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和材料一中的“①______”分别描绘了桃林和田野的环境之美。三篇短文也都展现出人们②______的生活状态。桃花源中人过上那样的理想生活,缘于他们与世隔绝后共同的劳动创造,而材料二中理想社会形成的原因则是皇帝施行了“③______”的政策。第104页共104页\n参考答案1.C2.乙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为报先帝遗愿,已经评定南方并即将北伐,以便早日铲除奸雄,回复汉朝基业。此外他还用恳切的话语劝勉陛下“亲贤臣,远小人”,论述至情至理,体现他心系国家命运,对国事鞠躬尽瘁,直言进谏,耿直不讳的精神。在《旧唐书·魏征传》中提到魏征刚直不阿,治国有方,为君主上书的谏言多达200余则,可见对国事的用心负责。岳飞则是表达了消灭蛮夷,平定动乱局势以安君主的一片忠心,由此可见他始终把为国尽忠放在第一要位。【解析】译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第104页共104页\n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以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A益:好处、益处/更加,计:计算;B达:显达/懂得,是:代词/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D雅:正确/文雅,涕:眼泪/鼻涕;C忧:忧愁焦虑,竭:竭尽。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甲句翻译应是“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丙句翻译应是“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链接材料一中“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写出魏征刚直不阿,治国有方,为君主上书的谏言多达200余则,可见对国事的用心负责。材料二中“当激厉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喋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写出岳飞则是表达了消灭蛮夷,平定动乱局势以安君主的一片忠心,可见岳飞始终把为国尽忠放在第一要位。第104页共104页\n4.D5.【甲】6.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解析】4.A.觐见/看见/看见/见解;B.信用/信用/消息/随便,放任;C.坐(车)/凭借,依仗/利用、趁/利用、趁;D.都是“军队”的意思;故选D。5.[乙]“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错误。原文是“惧有伏焉”,意思是“恐怕(齐军)设伏”,并非齐军真的设了伏兵。6.本题考查发散思维。首先要理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含义,即答题时要紧扣两个要素,一是身份低微,二是不忘担忧国事。材料一中,“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写弦高本是普通商人,即位卑;“乃矫郑伯之命,犒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写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即未敢忘忧国。材料二中,“自小牧羊”写卜式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即位卑;“愿输家财半助边”“天子诛勾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写他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即未敢忘忧国。【点睛】参考译文:第104页共104页\n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材料一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时,经过东周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恰往西去贩牛,在东周和郑国之间碰到了秦军,于是弦高假托郑国君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礼待秦军,使秦军以为郑国已知道这次偷袭计划而不敢贸然前进,只得撤退,从而保存了郑国。材料二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你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7.D8.B9.(1)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也会灭亡。是生于忧患的体现。(2)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身首异处,被天下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解析】7.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A:被选拔/提出/举动、向上抬/行动。第104页共104页\nB:犯过错/经过/过错/超过。C:思虑/忧虑/考虑/思虑。D:都是“脸色、神态”的意思。故选D。8.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甲:“有做不完的事”表述有误,应该是“使他做事不顺”。故选乙。9.此题考查的是迁移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材料一中“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是忧患的体现。材料二中“恃其富强,不虞后患”最后落得失败的下场,是死于安乐的体现。据此作答。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材料一:赵襄子派新稚穆子攻打翟国,攻下了左人城、中人城。新稚穆子派使者回来报告襄子,襄子正在吃持成财的饭,听了以后,脸上现出忧愁的神色。身边的人说:“一下子攻下两座城,这是人们感到高兴的事,现在您却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襄子说:“长江黄河涨水,不超过三天就会退落,疾风暴雨不能整天刮整天下。现在我们赵氏的品行,没有丰厚的蓄积,一下子攻下两座城,灭亡恐怕要让我赶上了!”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吧!”忧虑是昌盛的基础,喜悦是灭亡的起点。第104页共104页\n材料二:(隋炀帝)不过是依仗国家富强有恃无恐,而不考虑后患。他驱使百姓顺从自己的奢欲,搜刮全天下的财物尽情挥霍,挑选全国的美女,往域外探寻珍宝。装饰宫苑,构筑楼台,徭役无穷无尽,战事终年不休。君臣间外表威严庄重,内心猜忌险恶。奸佞邪恶的进谗者受福不浅,忠诚正直的人却连性命都难保。君臣上下互相欺蒙,离心离德,百姓不堪忍受,国家从此分崩离析。于是一度曾统治四海的国君,竟死在匹夫之手,其子孙也被斩尽杀绝,被天下人所耻笑,这能不令人痛心吗?10.C11.    乙    示例:文中孟子在阐释大丈夫得志与否时,说的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即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要独自走自己的道路。乙句的表述与文意不一致。12.示例:夏完淳兵败被囚,面对洪承畴释放、归顺做官的允诺,不为所动;嘲讽怒骂叛贼,誓死不降;厉声劝导岳丈钱栴慷慨赴死,舍生取义。夏完淳的表现正体现了大丈夫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解析】10.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A.命令/命令,任务/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B.来/因为/用来;C.都为“和”;D.志愿/做标记/志向;故选C。11.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由第②段“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可知,作为大丈夫应该讲求正道,讲究礼节,做事合乎正道,这就是【甲】句提到的,所以【甲】是对的。由第②段“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知,大丈夫应该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起,不得志的时候自己坚守自己的道路,并非“无论是否得志,都要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所以【乙】错误。故选【乙】。12.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和运用。第104页共104页\n“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要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强权下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根据这个句子的含义我们可以结合链接材料进行分析。由链接材料中“叛臣洪承畴欲宽释之,谬曰:‘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厉声曰:‘吾当闻洪亨九先生本朝人杰,嵩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震悼褒䘏,感动华夷。吾当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可知,洪承畴劝说夏完淳投降时,说道若投降则仍会有官职,夏完淳完全不为所动,这一点正是体现了“富贵不能淫”;由链接材料“时完淳妇翁职方主事钱栴同在讯,气稍不振,完淳厉声曰:‘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乎哉!'栴遂不屈,与完淳同死,完淳时年十八”可知,夏完淳在自己的岳父稍有懈怠的时候,便厉声劝诫,让自己的岳父可以和他一样慷慨赴死,这是体现的“威武不能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进行作答。【点睛】参考译文:       【富贵不能淫】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链接材料】夏完淳,字存古,是华庭人。十六岁那一年跟随自己的老师陈子龙在太湖起兵。陈子龙战败,夏完淳又给吴易当参谋,后又与吴胜兆联合,最后不幸被捕,押往南京。明朝叛将洪承畴想宽恕释放他,就说:“小孩子懂什么,怎么能领兵反叛呢,一定是误入乱军,归顺就当官。”夏完淳厉声说道:“我之前听说洪承畴先生本是人中龙凤,嵩山杏山之战,在章渠血战到底。先皇还曾经因此感觉到震撼而褒扬和抚恤您,这件事感动了天下。我十分羡慕您的忠诚和勇敢,我的年纪虽小,但是可以以身殉国,怎么能够退让呢?”洪承畴无言以对,只能够感觉到沮丧罢了。第104页共104页\n       当时,夏完淳的岳父职方主事钱栴也在审讯之列,他有些害怕,夏完淳就厉声说道:“现在和您一起慷慨赴死,后面在地下见到陈公,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大丈夫吗?”钱栴于是也不屈服,和夏完淳一起赴死,夏完淳那时也才十八岁。13.A14.[乙]15.(1)答案:天地间的万物都有存在的道理,人不应杀害它们。(2)答案:当人的生命受到虫兽威胁时,应当果断反击。【解析】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完\完\完\完;B.看到\看\顾念,关心\顾念,关心;C.头\首先\首先\头;D.用来\因为\表示目的关系\把;故选A。14.乙:“体现了狼的凶狠残暴”有误,应为“体现了狼的狡猾诡诈”。故选乙。15.(1)考查概括作者观点。根据“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氤氲而出。”可知,作者认为天地生万物,天地对待万物就如同母亲一般。小到一蚁一虫,皆由天地间的五行之气孕育而出。根据“蛇蚖、蜈蚣、豺狼、虎豹,虫之最毒者也,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杀之?若必欲尽杀,天地又何必生?亦惟驱之使远,避之使不相害而已”可知,作者认为对于那些天性凶猛的野兽也是天生,人不能杀掉他们。只需要把它们驱离,躲避它们不伤害到自己就行了。综合可得作者观点:天地间的万物都有存在的道理,人不应杀害它们。(2)考查比较阅读。结合选文中的内容可知,屠户于路上遇到的狼不仅贪婪而且狡猾,把屠户丢给它们的骨头吃掉以后,还想吃掉屠户,这时屠户放弃了幻想,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杀死了两只狼,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据此可补充观点为:当人的生命受到动物的威胁时,应当果断反击,保护自己。第104页共104页\n【点睛】译文: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很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链接材料:天生万物,如同父母养育子女般辛劳,一个蚂蚁,一个虫子,都是绵绵不断,繁衍出生。上天也很爱恋。然而人是万物之中最珍贵的,我们竟然不能体谅上天的用心,万物将怎么样托付给我们呢?毒蛇,蜈蚣,狼,虎豹,是最毒的,但是上天已经让它们生出来,我为什么要杀它们?如果一定要赶尽杀绝,天何必要生呢?只要把它们驱赶,让它们不要伤害我罢了。16.D17.【丙】18.示例:二者都表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曹刿认为打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鲁庄公“忠之属也”,体现取信于民的民本思想。赵威后接见齐国使节,先问年成和百姓的情况,再问候齐王;又赞赏叶阳子赈济百姓的行为,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解析】16.A.参与\距离\夹杂\中间,当中;B.在\在\表示比较\从;C.将要\将要\把,用\且,又;第104页共104页\nD.预测\预测\预测\预测;故选D。17.甲:“鄙”是目光短浅的意思,不是“道德鄙陋”。乙:“他愿意跟随鲁庄公打仗,可见其急切盼望战争的心情”有误,他愿意跟随鲁庄公打仗,第一是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第二是体现了他的深谋远虑,考虑到鲁庄公可能会在战争中犯错误。故选丙。18.考查比较阅读。根据文本首段中的“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知,曹刿认为打仗取胜的选决条件是“忠之属也”,即做好自己本分的事,做到取信于民。这是他以民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根据材料中的“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可知,赵威后接见齐国使节时,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最后才问候齐王。根据“齐有处士曰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可知,他赞赏了叶阳子“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的行为,这些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点睛】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第104页共104页\n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链接材料: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国书,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不错吧?百姓平安无事吧?(你们的)大王身体好吧?”使者(有点)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收成、百姓的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赵威后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的人呢?”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的为人,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个帮助国君使其百姓安宁的人,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19.    益处    看到20.A21.    舍生而取义(舍生取义)    起身赴火    怒骂叛贼【解析】19.①“万钟于我何加焉”句意: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益处。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句意: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看到一座山。得:看到。20.B.根据“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前文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是为了论述“贤者能勿丧耳”这一事实,强调贤者能够坚守“义”;本项理解“仅是为了陈述‘人皆有之’这个事实”有误;C.“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所指的人为了住宅华美却接受了“万钟”,并不能称为“贤者”,本句为省略句,省略的是“有的人”;本项翻译中“贤者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有误;故选A。2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第104页共104页\n根据“贼虑变,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指颜真卿)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可知,当反贼在颜真卿的院中堆积柴火并威胁颜真卿说“再不屈服,就烧死你”时,颜真卿起身直入火中,可概括为“起身赴火”;根据“希烈因发怒,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在联系注释③可知,李希烈叛唐称帝派宦官谋害颜真卿,颜真卿不承认李希烈是皇帝认为他是反贼,可概括为“怒骂叛贼”;这两件事印证的是第一空的内容;颜真卿为了坚守心中的大义,不畏惧死亡,体现的是“舍生取义”这一人生准则。【点睛】《鱼我所欲也》参考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材料参考译文:第104页共104页\n兴元以后,朝廷的军队再次振兴,叛贼担心有变,派将领辛景臻、安华来到他的住处,在院中堆积柴草说:“再不屈服,就烧死你。”颜真卿起身直入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了他。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受朱泚连累被诛杀,李希烈因此恼怒,派宦官等人谋害颜真卿,说:“有诏书。”颜真卿拜了两拜。宦官说:“应赐卿死。”颜真卿说:“老臣所行丑恶无善状,罪应处死,但使者何时从长安来?”宦官说:“从大梁来。”颜真卿骂道:“这是反贼,为何称诏书!”于是缢死了他,享年七十六岁。嗣曹王李皋听说以后,落泪,三军都哀伤痛哭,于是表奏他的大节。淮、蔡平定,儿子颜頵、颜硕护送灵柩回朝,皇帝为他停止朝会五天,迫赠司徒,谥号为“文忠”,赐丧葬布帛米粟加等。22.A23.【乙】24.答案示例:陶渊明人格独立,个性自由;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诸贼烧杀抢掠,残害百姓;官场黑暗,小人当道。这就使他向往一种没有战乱,没有压迫,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解析】22.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理解。A.尽;B.详细/都/具有;C.先前/朝着/方向;D.计划/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规则、方法;故选A。2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甲】选项中“山洞起初极其狭窄,没有一点光”说法错误,由前文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可知,山洞内有微光;选项错误;【丙】“志”的意思是做标记,所以“处处志之”意思是处处都做了标记;根据后文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可知,选项中“处处记录是担心自己回不了家,同时也不希望别人寻访桃花源”说法错误;选项错误;故选【乙】。第104页共104页\n2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信息整合能力。由材料一可知,陶渊明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诸贼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民不聊生;根据材料二可知,陶渊明为人独立,个性自由,不汲汲于富贵,而社会的动荡和官场的黑暗让他的理想不能实现,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点睛】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第104页共104页\n材料一:孙恩,字灵秀,琅琊人,占据在会稽,自称为征东将军,把跟随他起事的党羽称为“长生人”,宣布号令铲除异己,诛杀所有不信五斗米道的人,连婴孩也不放过,所以死掉的人十之七八。各县处处响应,朝廷震惊害怕,城内城外戒严,各部贼兵都烧毁粮仓,焚烧房屋,砍伐树木,填塞水井,劫掠财货,率领部下陆续聚到会稽。材料二:陶潜,字元亮,是彭泽县令。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弯腰,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不久又征召陶潜去官府里做官,他没有去。25.B26.【丙】27.李玄通为叛贼刘黑闼擒捉,拒受贼官,自杀以守节报国;宋春华在抵御八国联军攻城时,负伤死守,城陷后自感有负国恩,自杀以明其志。【解析】25.A.“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舍”读音shě,意思是舍弃;“同舍生皆被绮绣”中的“舍”读音shè,意思是学舍。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C.“乡为身死而不受”中的“为”,是“为了”的意思;D.“行道之人弗受”中的“之”,结构助词,的;故选B。26.甲:理解有误。“二者不可得兼”是在假设的情况下出现,如果“生”和“义”不能同时得到,理解为“是不可能同时得到的”不正确;乙:对“贤者能勿丧耳”理解有误,正确的意思是贤人能够不丧失(舍生取义的本心)罢了,理解为“信心”不正确;故选丙。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李玄通:为叛贼刘黑闼擒捉。黑闼重视他的才能,想任用他为大将,李玄通拒绝。“后溃腹而死”,剖腹自杀表明报国之志。宋春华:在抵御八国联军攻城时,“枪中春华左股,众欲退,春华负创大呼”,他负伤死守。城陷后自感有负国恩,“以首触陴”,自杀以明其志。第104页共104页\n【点睛】《鱼我所欲也》参考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天性。材料一参考译文:李玄通,是雍州蓝田人,授官定州总管。刘黑闼反叛,攻打定州,州城陷落而被擒获。黑闼重视他的才能,想任用他为大将,玄通叹息道:“我蒙受朝廷大恩,在中国东部总领一方军府,孤城无援,于是身陷贼廷。如今当保持人臣节操,以忠诚报答国家,岂能挫抑志气,竟接受叛贼的官职。”便拒不接受。后来剖腹而死。高祖听说后为他痛心流泪。材料二参考译文:宋春华,光绪十二年武进士,被授予蓝翎侍卫。八国联军入侵,宋春华守城南门。春华左腿中枪,部下想要撤退,春华带着伤大声喊:“今夕之事,有进无退!”部众奋勇拼杀敌,伤亡甚重。敌人全部登城,他才仰天叹道:“我的志向不能实现,有负国恩啊!但是自从应战以来,杀敌无数,今日死了,也没有遗憾了。”用头撞墙,死了,年纪三十五岁。28.C29.乙第104页共104页\n30.示例:唐太宗听从了戴胄的谏言,认识到遵守法律是国家的大信,并且一直支持戴胄执法,结果天下没有了冤案。【解析】28.考查一词多义。A.参与/隔开,不连接/隔开,不连接/挑拨使人不和;B.有“养”的意思/安逸/安乐/没有危险,不受威协;C.都是“在”的意思;D.文言虚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的/代词,代替人或事物;故选C。29.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乙.   翻译有误,“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感处理”是错误的,正确的翻译是: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重点词是:“狱、虽、情”,意思分别是:诉讼案件;即使;诚,诚实,这里指诚心。理解有误,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体现了鲁庄公勤政爱民的思想,鲁庄公认为勤于政务、尽心办案凭借这点可以作战,并没有体现“只要勤于政务、尽心办案就能取得战争胜利”的观点。故选乙。30.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疏通文意,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取信于民”在唐太宗身上的具体表现及其结果。抓住唐太宗主要事迹分析其具体表现。对于“选人多诈冒资荫”者,唐太宗坚持“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时,戴胄认为“据法应流”,并劝言“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唐太宗听从了戴胄的谏言,认识到遵守法律是国家的大信。这是唐太宗“取信于民”的具体表现。根据“冑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得出“取信于民”的结果,唐太宗一直支持戴胄执法,结果天下没有了冤案。【点睛】参考译文:第104页共104页\n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链接材料参考译文:皇上(唐太宗)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皇上认为举荐入选的官吏中,多有伪造资历者,下令这些人坦白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个伪造资历而未自首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大怒:“你只管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道:“皇上的命令多出于一时的喜怒,而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公布于众,取信于民众的根据。皇上痛恨选拔的人当中有伪造资历的行为,所以要杀他们。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皇上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31.D32.【甲】第104页共104页\n33.示例:《桃花源记》中“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漫天铺开,如火如霞。绚丽美艳的景色,令人既陶醉又震撼。《湖心亭看雪》中“雾淞沆砀”,让我仿佛看到了水汽弥漫,天地一白的雪景。这样超凡脱俗的美景让人叹为观止。【解析】31.A.鲜美:古义是鲜艳美丽;今义是味道好。怡然:古义、今义都是愉快、高兴的样子。可爱:古义、今义都是值得喜爱。B.缤纷:古义、今义都是繁多杂乱的样子。开张:古代意思是扩大;今义是指商店开始营业。问津:古义、今义都有探询渡口的意思。C.无论:古义是更不要说;今义是连词,不管,不论。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指丈夫的配偶。喧哗:古义、今义都是指声音大而杂乱、嘈杂。D.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运输业的总称。牺牲: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是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卑鄙:古义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是指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故选D。32.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和理解。【乙】从“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知,渔人讲述的并不是“自己进入桃花源的经过”,而应该是桃源外面的事情和变化。【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到了郡城后将自己发现桃源的事告诉了太守,并不是告诉“做记号的事情”。故选【甲】。33.考查对文章中写景语句的理解与赏析。选择相关的语句分析作答。如:第104页共104页\n本文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勾勒出桃花林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的景色,令人感到陶醉而又惊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让人产生赞美和向往之情。材料中“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生动地描绘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点睛】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第104页共104页\n34.C35.乙36.    三顾茅庐    食之(为之箪食与肉)    有担当【解析】3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委屈/短,亏/屈服/弯下,弯曲;B.兵器/用兵作战/(敌方的)军队/武器;C.尽/尽/尽/尽;D.治国方法/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信念,主张/谈论;故选C。3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和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甲】翻译不正确。“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中重点词语“感激”是“感动奋激”之意,“遂”是“于是、就”,“许”是“答应”,因此,本句的意思是:因此我深为感动奋激,于是答应先帝的请求,愿意为他奔走效力。【丙】理解不正确。根据“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此”是“这”的意思,是近指代词,找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知竭尽自己的智慧“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诸葛亮的职责和本分,而非“考虑事情的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故选乙。3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根据选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可知,诸葛亮感念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恩,答应出山帮助刘备成就帝业,因此,应填“三顾茅庐”;(2)根据材料一“食之……而为之箪食与肉”“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可知,灵辄感念赵宣子翳桑给予食物之恩救了赵宣子,因此,应填“食之”或“为之箪食与肉”;第104页共104页\n(3)根据材料二“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可知,马援的理想是当外敌入侵时,马革裹尸,报效祖国,因此应填“有担当”或“马革裹尸”。【点睛】参考译文《出师表》(节选)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方法,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材料一当初,赵宣子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宣子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宣子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了一筐饭和肉。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宣子得免于难。赵宣子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材料二第104页共104页\n马援说:“当今匈奴、乌桓还在骚扰北方边境,我打算自己请求率领军队攻打他们。男儿若死应当死在边野,用马革裹尸,送回来安葬了事,怎么能躺在床上,在儿女手中消磨时光呢?”37.C38.丙39.示例:元方据理力争,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何充正直,敢于说真话;水灾时“少师曾祖及祖”只救人,不取不义之财。【解析】37.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A.舍弃/房屋/舍弃/计量单位,三十里为一舍;B.到达/最/到/最;C.都是“信用、诚信”的意思;D.回头看/拜访/顾及/顾及;故选C。3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在别人的引领下惭愧地走了”错误,“下车引之”是想要去牵元方的手,表达自己的歉意;【乙】.“友人非常自责”“自己真不是人”错误,“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是友人在责骂陈太丘不守信用,丢下友人自己先走了,不是在自责;故选【丙】。39.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从元方对父亲朋友说的话“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看出,元方据理力争,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从何充当着众人的面揭露王敦的谎话,可知何充正直,敢于说真话;从“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可看出,“少师曾祖及祖”水灾时只救人,不取不义之财。这些人身上体现出“方正”的品格。【点睛】译文:第104页共104页\n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材料一:王含担任庐江郡郡守的时候,贪污受贿名声极差。王敦袒护他的哥哥,故意在与很多人坐在一起谈话时称赞他的哥哥:“我的哥哥在庐江郡一定做得十分好,庐江郡的人都称赞他。”当时何充担任王敦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坐在座位脸色严肃地说:“我何充就是庐江郡的人,我所听到的跟你所说的不一样。”王敦没话可说。在座的其他人都为何充感到担心。而何充显得态度平和,神色自如,和平常一样。材料二:福建公卿杨荣,其祖上世代以摆渡为生。每当暴雨成灾,冲毁民居时,总有人畜货物顺流而下,别的船只总是争相捞取货物,只有杨荣先祖以救人为要,货物一概不取,乡里的人都笑他们愚笨。40.A41.甲42.示例:愚公懂得,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移山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发展的眼光体现了他的“远见”。不韦之妻劝告丈夫要保护给他们“庇身”的大树,她懂得树死荫无,于己不利的道理。【解析】40.A.都是副词,解释为“全,都;B.赞同\奉献,报效\赞许\允许;C.季节\气节\节约\气节;D.通“反”,往返\反面\类推\翻转、翻覆;故选A。41.乙:根据“北山愚公长息曰”可知本项“愚公很生气”有误,应是愚公对智叟这种顽固的想法而感慨叹息;第104页共104页\n丙:翻译“天帝被操蛇之神的报告感动了”有误,应为“天帝被愚公移山的诚心感动了”;理解也有误:愚公门前的大山被移走的原因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力神的两个儿子下凡,把两座山背走。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故选甲。42.考查比较阅读。根据文中的“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远见。他认为山不会增高,而自己的子孙却是没有穷尽的,一代代挖山不止,总有功成的一天。根据材料中的“水泉缩而潜鱼惊,霜钟鸣而巢鸟悲,畏夫川之竭、林之落也。鱼鸟且然,而况于人乎?”可知不韦的妻子知道如果树没有了,自己一家就会失去庇护,所以不能砍倒这棵树,而应好好保护它。体现了她的远见。【点睛】译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链接材料:第104页共104页\n越国被贼寇侵入,不韦躲避战乱就逃跑到剡地,贫穷得无力盖房,徘徊在天姥山下,后来找到一棵大树的庇荫,就在那里安身。安歇了一夜,他就要用斧子砍它的根当柴烧,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们没有房屋,就寄托这棵大树来安身了。自从我们来到这里,骄阳似火却烤不着我们,寒露零落却打不湿我们,寒风吹来冻不着我们,雷雨错暗却不能震撼我们,这是借助谁的力量呢?我们应当像对待初生的婴儿那样保护它,像对待慈母那样敬仰它,像对待自己身体那样爱护它,即使这样,还怕它生长不繁茂呢,更何况敢于毁伤它呢?我听说,泉水减少而潜鱼惊,秋霜降临而巢鸟悲,那是因为它们害怕那河水干涸、树木落叶啊。鱼鸟尚且能如此,更何况人呢?”43.A44.乙45.    朴素安定    自然和谐    天下为公【解析】43.A.都是舍弃的意思;B.通过/通向/了解;懂得/透彻理解;C.详细/全都/具有/器具;D.先前的/先前的/目标,意志所趋/对着,朝着;故选A。44.甲.翻译有误,应翻译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正确的理解:人们因为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环境安定和平,自然环境优美优美富饶,生活富足而心情舒畅,这也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生活。丙.“渔人希望太守能派人探个究竟”理解有误,属无中生有,不合文意;故选乙。45.本题考查拓展链接材料的理解。链接材料一:“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写出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前秦时期战乱不断,灾祸不断,人们都向往有一种朴素安定美好的理想社会生活,得答题空1答案;第104页共104页\n链接材料二:“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人类跟禽兽同样居住,跟各种物类相互聚合并存,可见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特点,得答题空2答案;链接材料三:“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可见是一种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特点,得答题空3答案。【点睛】参考译文: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链接材料参考译文:链接材料一:地小人少的国家即使有各种各样的高贵物品也不用,使人民留恋乡土重视死亡从而不迁徙出国。虽然有车有船,却没有乘坐的必要;虽然有坚固锐利的武器,却没有陈放的地方。使人民恢复到结绳记事的状态。邻国相互可以望见,鸡狗的叫声可以相互听见,各国百姓直到老死,却都不相互来往。第104页共104页\n链接材料二:正是在这个年代里,山野里没有路径和隧道,水面上没有船只和桥梁;各种物类共同生活,人类的居所相通相连而没有什么乡、县差别;禽兽成群结队,草木遂心地生长。因此禽兽可以用绳子牵引着游玩,鸟鹊的巢窠可以攀登上去探望。在那人类天性保留最完善的年代,人类跟禽兽同样居住,跟各种物类相互聚合并存。链接材料三: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46.A47.乙48.    欲之南海    带领儿孙及乡邻挖掘山石    凭借着一瓶、一钵独自前往    有志者事竟成【解析】46.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A.相同,商议、谋划;B.居住\处于\处于;C.通向\相通\整;D.顽固\巩固\牢固;故选A。4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翻译和理解。甲句中“愚公之妻对‘移山’表示反对”的理解有误,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故选乙。4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104页共104页\n第一空,通过链接材料中“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的内容可知,可填写“欲之南海”;第二空,通过文中第②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内容可知,愚公立即付诸行动,带领家人和乡邻开始挖掘山石;第三空,通过链接材料中“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的内容可知,“贫僧”只是凭借着一瓶、一钵独自前往南海;第四空,愚公移山这则故事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链接材料则通过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则寓言,进一步说明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坚定地朝既定的目标走去,必定是可以达到终点的。四川的贫僧和富僧都想去普陀山朝圣,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富者虽有足够的钱可雇船前往,但由于自己的犹豫畏缩,终未能达到目的。作者由此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所谓“立志”,不仅是要树立奋斗的目标,而且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示例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示例二:功夫不负有心人。示例三:有志者事竟成。【点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第104页共104页\n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链接材料】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过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49.A50.C51.宋濂现身说法,以自己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专心治学。颍考叔先以自身孝母的行为让庄公有所触动,再提出妥善的解决方案,帮助庄公母子重逢。晏子抓住君王的心理,通过正面褒扬、反面假设,使景公无路可退。【解析】4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应注意结合语境进行分析。A.都翻译为计算;B.言辞/推辞/告别/言辞;C.询问/质朴/姿容/询问;D.热水/汤池(指护城河)/热水/形容水势大;故选A。5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和理解。A.结合前句中“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体现出乡贤教学的严厉,题干中的“倨傲粗暴”与原文不相符合;B.“主人日再食”应翻译为“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日再食”突出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该句并未体现作者废寝忘食,学习刻苦;故选C。第104页共104页\n5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宋濂之劝学,结合“余幼时即嗜学”“当余之从师也”分析,作者讲述自己幼年因家庭贫困而艰难求学,拜师学习时条件的艰苦,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勉励学习。颍考叔之劝谏,结合“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分析,颍考叔先以自己孝顺母亲的行为出发,让庄公内心触动,进而提出挖掘地下隧道的方式解决问题。晏子之劝谏,结合“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分析,晏子通过对景公的褒扬,并提出假设,对景公做出提醒,让景公毫无退路。【点睛】【参考译文】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材料一】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第104页共104页\n【材料二】齐景公喝酒,七天七夜都没停止。弦章劝谏说:“君王沉湎于喝酒已经七天七夜了,我希望国君停止饮酒。(如果)不这样,我请求您赐我一死。”晏子入宫拜见齐景公,齐景公说:“弦章劝谏我说‘希望国君停止饮酒,不这样的话,请国君赐我一死。’如果这样就听从了他,那么臣子就成为了国君的制衡力量了。不听从(他的建议),又不忍心他被赐死。”晏子说:“弦章遇到国君,真是幸运啊!假如弦章遇到桀纣这样的暴君,弦章早就死了。”由此,齐景公就停止了喝酒。52.B53.丙【解析】52.A.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行为恶劣;B.怡然:古今意思相同,愉快的样子。盗窃,古今意思相同,偷盗;C.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D.无论:古义,不必说,更不用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敌国:古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今义,敌对的国家;故选B。53.【甲】翻译:悉如外人: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理解:“男女的穿戴都和人世间的人不一样”错误。应是男女的穿戴都和人世间的人一样;【乙】理解:“为自己不知道外界发生的变化而感叹惋惜”错误。是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故选【丙】。【点睛】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第104页共104页\n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54.A55.B56.    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解析】54.“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地位优越。A.达官显贵:就是职位高而声势显赫的官吏。“贵”的意思:地位优越;B.洛阳纸贵:比喻作品有价值,广为流传。贵:价格高;C.物以稀为贵:东西由于稀少而显得珍贵。贵:珍贵;D.春雨贵如油:比喻非常珍贵。北方因春季降雨量少,而此时为小麦拔节孕穗时期,故春雨如油一般珍贵。贵:珍贵;故选A。55.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意思是: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根据选项分析,B项理解正确。故选B。第104页共104页\n56.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第一空:根据材料一“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的意思“天地间值得追求的最为珍贵最值得爱的,是和富贵不一样的大道,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分析,原因是“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即: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第二空:根据材料二“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范仲淹的主张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点睛】参考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材料一:颜回吃的是用筐装的饭喝的是用瓢装的水,住在简陋的小房中,别人忍受不了这样的贫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向道的乐趣。富贵是人们所喜爱的,颜回不喜爱不追求,安贫乐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呢?天地间值得追求的最为珍贵最值得爱的,是和富贵不一样的大道,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见到大道心就平静,心静了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没什么不满足的那就能以平常心来对待富贵和贫贱。材料二:当初,范文正公未崭露头角时,已经想要承担天下重任。他曾说:“大丈夫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那忧人之忧,而要避免他人的忧虑,使人人都快乐,然后和他们一同快乐。57.B58.丙59.    ①军中多务    ②苦渴无日    ③趁青春年少抓紧时间学习【解析】57.考查对多义词的辨析。A.从事/成功/根据/完成;B.都是“分别”的意思;C.达到/达到,实现/情趣/达到,实现;D.逝去/离开/距离/除去,除掉;故选B。第104页共104页\n58.甲句错误,正确翻译是: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重点词语,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指历史。甲句理解有误,孙权认为吕蒙因“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乙句错误,正确翻译是:长兄知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重点词语,见事,知晓事情。乙句理解有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故选丙。59.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提示从文中分析语句作答。第一空,根据“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障碍”的提示,从《孙权劝学》中寻找句子,孙权作为吴国之主,他鼓励吕蒙要多学习,而吕蒙却以“军中多务”找借口推托。第二空,由题干中“跟随董遇学习的人”“都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不难找到材料一中的语句“苦渴无日”,即是答案;第三空,秦观在这篇短文中叙述了他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至后来常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情况。他后悔自己以前的行为,意在告诫提醒人们:要珍惜青春岁月多读书,勤奋学习,以免老大徒伤悲。【点睛】参考译文【一】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长兄知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第104页共104页\n【二】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材料一】当初,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有读书人想向他求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一定应当先读很多遍书”。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中空闲下来的时间;夜晚,不必下地劳动,这是一天中空闲下来的时间;雨天,不方便出门干活,也是空闲下来的时间。”【材料二】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用发愤读书的态度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行为;但聪明智慧已经衰竭,几乎比不上早先的十分之一二。因此,我虽然勤奋下苦功读书,却常常因为善忘而荒废了学业60.A61.丙62.B63.    示例:抄书    示例:专心    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    示例:我们现在不愁无书可读,但不能拿书当摆设,要用心读书,深入钻研,才能不断丰富自己。【解析】60.A.已经\已经\已经\已经;B.更加\更加\增加\更加;C.深\穷尽\穷尽\穷困;D.得到\得到\同“德”,感激\得意,满足;故选A。61.甲:“卒”的意思是最终。翻译成“但之后”有误;乙:“更应谦恭抑己,虚心做人”有误,宋濂认为自己才能并不出众,却能凭借着勤学苦读,位列公卿、四海称名,那些才能超过自己的人,更应该勤奋学习,取得更大的成就;故选丙。62.考查断句。句意为:公择离开以后,山中的人怀念他,便把他住过的地方命名为“李氏山房”。“而”表示顺承,其前应断句。“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是人们“思之”的具体表现。故断句为: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故选B。第104页共104页\n63.考查比较阅读。第一空:根据甲文中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和乙文中的“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可知,宋濂幼时和老儒学者少时都采用了抄书的读书方法。第二空:根据甲文末段中的“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可知,宋濂认为自己学有成就的原因是专心,专心于学习,心无旁骛。第三空:根据乙文第二段中的“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③,以为己有”可知,他的读书表现是“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第四空: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从宋濂的经历可以得出启示:读书学习需要勤奋刻苦,心无旁骛,不重物质的丰富,而重精神上的满足。从公择的经历可得启示:广泛地涉猎了各类图书,探讨了它们的源流,采撷了其中的精华,并且仔细品尝了其中的美味,化为己有。【点睛】参考译文: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第104页共104页\n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乙:自从圣人孔子开始,人们的学习都一定是从读书开始的。自从秦汉以来,书越来越多,读书的人没有哪一个没有书的,然而学习、读书的人却越来越不认真,这是为什么呢?我还赶得上见到那些老一辈的儒学先生,据说他们小时候,想要找《史记》《汉书》也找不到;有幸借到了,都要亲自动手抄写,日夜背诵,唯恐抄不完、背不熟就要归还了。近年来书商间相互辗转翻刻刊印书籍,诸子百家的书,每天都有千万流传于世。对于读书人来说,当今的书是这样地多又是这样地容易得到,照理说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可是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年轻士子,全都把书捆扎起来而不去阅读,言谈空洞无物;漫无根底,这又是为什么呢?我的好友李公择,年轻时曾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中的僧舍里读书。公择离开以后,山中的人怀念他,便把他住过的地方命名为“李氏山房”。那里的藏书共有九千多卷。公择已经广泛地涉猎了各类图书,探讨了它们的源流,采撷了其中的精华,并且仔细品尝了其中的美味,化为己有。可是那些书依然像它们本来的样子,并没有丝毫的损毁。公择打算把这些书留传给后来的人,供他们对书籍无限的需求,从而满足他们的才智和天分所应当得到的知识。所以不把书藏在家里,而是藏在他从前住过的僧舍中,这是品德高尚的人的苦心。公择要我写篇文章作为他的庐山藏书记,于是才写下了上面的一席话,让后来的人得知以前的君子见到书的困难,而当今的读书人有书却不读,是非常可惜的。64.B65.甲66.示例:范仲淹的忧乐观,就是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国利民为宗旨。范仲淹为官显贵之时,用自己的俸禄购置千亩义田,用来供养贫困的族人,而自己甘守清贫,只把扶危济困的道义传给子孙;范仲淹出于对国家不重边功,战事吃紧的忧虑,虽然思念家乡,但还是驻守边塞,以戍边军务为重。这些表现,体现了他为国为民、身体力行的“忧乐观”。【解析】6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掌握。解答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和煦/和蔼;第104页共104页\nB.愉快;C.因为/表修饰;D.天气放晴/翻开;故选B。6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表达了古仁人不念自己的处境,而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写出了古仁人的贬谪之悲”表述错误,故选甲。66.本题考查联系材料理解文言文的主旨。最能表达范仲淹的“忧乐观”的语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种思想的内涵是把国家和人民放在自身之上,以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为自己的责任。链接材料一中,范仲淹“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自己却很贫苦,可以看出他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链接材料二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写的是他在戍边时候,思念家乡,但因战事未平,仍继续驻守边塞,以西北边疆防卫重任为重,可以看出他把国事放在自身利益之前。材料一的“为民”,材料二的“为国”,都是范仲淹“忧乐观”的具体体现。出处:《岳阳楼记》  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参考译文: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第104页共104页\n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链接材料一出处:《义田记》  作者:钱公辅  朝代:宋参考译文:范文正公,苏州人。生平喜欢以财物助人,选择那些亲近而贫穷、疏远而贤良的人,都给以救济。当他显贵的时候,买了靠近城市而且常年丰收的田约千亩,叫做义田,用来供养、救济全族的人。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都有供养、补贴。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帐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钱,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钱;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的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       起初,范文正公尚未显贵的时候,就曾有志举办义田,由于力量达不到,耽搁了二十年。后来,他做了陕西路的大帅,接着参与了国家的大政,于是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死了以后,后世的子孙继续他办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舍的遗志,就像他活着的时候一样。他虽然官位高俸禄厚,但是贫穷一生;他死的时候,连殡殓的衣服也没有,子女没有钱给他办理丧事;他只是把布施穷人和养活族人的义举,传给子孙罢了。链接材料二出处:《渔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参考译文:第104页共104页\n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67.C68.【乙】69.柳公权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不媚的君子。他不附和六学士阿谀谄媚文宗的“俭德”,义正辞严地指明君主应当亲贤臣远小人,善纳诤谏,赏罚分明。杜甫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的贤士。他居住在草堂,羁旅困穷,但却为人孝友忠信,流芳百世。【解析】67.A.贯通\懂得\顺利\相通;B.表示判断\代词,这\正确的\正确的;C.都是副词,更加;D.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的\用来;故选C。68.【甲】翻译错误。素琴:不加装饰的琴。不是“白色的古琴”之意。【丙】理解错误。“表达了自己对菊花的仰慕和喜爱之情”表述错误,表达的是自己对莲的喜爱之情。故选【乙】。69.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一“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耳。”可知,柳公权他不附和六学士阿谀谄媚文宗的“俭德”,义正辞严地指明君主应当亲贤臣远小人,善纳诤谏,赏罚分明,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不媚的君子。第104页共104页\n从材料二“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可知,杜甫的为人,忠孝、友善、诚信,具备高尚的节操。居住在草堂,羁旅困穷,但却为人孝友忠信,流芳百世。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的贤士。【点睛】参考译文:《陋室铭》: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材料一翻译:柳公权从小就喜欢学习,十二岁就能作辞作赋。元和初年中进士,历事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文宗时担任侍书之职,后来充任翰林书诏学士。有一次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文宗说起汉文帝的节俭,便举起自己的衣袖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学士们都纷纷颂扬文宗的节俭品德,只有柳公权闭口不说话,文宗留下他,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柳公权回答说:“君主的大节,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诫,分明赏罚。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小节(无足轻重)。”材料二翻译:杜甫的草堂,人人皆知,难道仅仅因为他的诗吗?蜀地从先秦到现在,几千年间,被大家祭祀的才几人。像秦朝的李冰,汉朝的文翁、孔明,都因为功德而美名流传。但是,杜甫凭借羁旅困穷之人,和他们美名并称,实在不仅仅是凭借他的诗啊。杜甫的为人,忠孝、友善、诚信,具备高尚的节操。杜甫不被当世人所了解,却被后世人所了解。杜甫的美名像草堂,即使和天地一起存在也是可以的。第104页共104页\n70.C71.【乙】72.答案示例:启示一: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不论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能有所收获;启示二:学习重在积累,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启示三: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好的做法积极借鉴,不好的做法引以为戒。73.答案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朝闻道,夕死可矣。【解析】70.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见:了解/拜见/看到,看见/了解,懂得;B.益:好处/增加/更加/同“增”;C.辞:都是“推辞”的意思;D.为:作为/帮助/被/成为;故选C。7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比喻人学识尚浅。根据原文“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甲】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乙】。7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依据题目要求概括出三条你获得的关于学习的启示。从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诫人们学习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能提高人的才能和谋略;也提示人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读书学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重在积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要持之以恒;“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学习要专心致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要举一反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虚心学习。选择三点作答即可。第104页共104页\n73.考查学生的积累。从《论语》中选择关于学习的论述的,写出一则作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选择其一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材料一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材料二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而我做到了哪些?”74.D75.B第104页共104页\n76.要点:①作为君主的孙权设身处地为吕蒙考虑,且现身说法,取得实效;②作为臣子,诸葛亮注意君臣之礼的同时,以情动人,让刘禅顺利接受自己的观点;③烛之武面对犯边的强国最高统治者,避谈郑国利益,站在秦国立场分析当时形势,实现退兵目的。【解析】7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为: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见:知晓,知道。②句意为:来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以: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③句意为:早晚忧虑叹息。夙:早,早晨。故选D。75.本题考查翻译、理解文言语句的能力。A.理解:通过鲁肃对吕蒙如今才干和谋略的赞叹,侧面展现吕蒙学习取得的成效。所以“直接展现吕蒙学习取得的成效”的理解不正确;C.翻译:“攘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指北方的曹魏,所以“蜀汉朝中那些奸邪凶恶的小人”的翻译不正确;故选B。76.本题考查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孙权:作为君主的孙权,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当吕蒙推辞,接着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再以“卿言多务,孰若孤?”回应吕蒙的推托,并现身说法,强调学习的益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最终,吕蒙无可推托“乃始就学”。诸葛亮:作为臣子的诸葛亮,从文中“诚宜开张圣听”“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可以看他注意君臣之礼;从分析有利形势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到提出建议“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再到回忆白帝城托孤时“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的表述,都提到先帝,表达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忠贞不二,以情动人,让刘禅顺利接受自己的观点;第104页共104页\n烛之武:从“晋侯、秦伯围郑”“夜缒而出,见秦伯”,可知烛之武面对的是犯边的强国最高统治者秦穆公;从“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可以看出烛之武避谈郑国利益,站在秦国立场分析当时形势,最终“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实现退兵目的。【点睛】参考译文:       《孙权劝学》: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十分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读书人(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另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出师表》(节选):先帝开创(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关键时候。然而侍奉守卫的大臣,在朝廷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在疆场舍身作战,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的礼遇,想要报答给陛下。(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来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遗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效果,以致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渡过泸水,深入到不生长庄稼的荒凉地方。如今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充足,应当鼓励和率领全军,北上平定中原。我期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室,迁回到原来的都城。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情)斟酌利弊毫无保留地向陛下尽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左传·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屯兵在函陵,秦军屯兵在氾水的南面。第104页共104页\n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损害,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穆公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穆公就回国了。77.C78.乙79.《醉翁亭记》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记游定惠院》表现了作者安然自若的个人情怀。【解析】7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围绕/玉环/围绕;B.……的样子/……的样子/正确;C.回去/归依/归还;D.用/因为/用;故选C。78.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乙.“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揭示了作者心中“醉”与“乐”的关系:“醉”是“乐”的表现,“乐”是“醉”的原因。故选乙。79.本题考查比较阅读。《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现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也流露出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的难言苦衷。《记游定惠院》写作者与志趣相投者寻访郊游,饮酒聚乐的情景。作者笔下的园林景物清淡、恬静,宛翅一幅写意山水画,流露出作者安然自若的情怀和浓厚的生活情趣,赏花,饮酒,听琴,品味,各得其妙。作者乐在其中,洒脱自由。【点睛】第104页共104页\n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记游定惠院》译文:黄州定惠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枝叶特别繁荣茂盛。每年花开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客人前去喝酒,已经五次醉在这海棠树之下了。今年又和参寥禅师以及其他两三个人去访赏,然而那个园子已经换了主人。主人虽然是个市井之人,但因为我的原因,他也稍稍地培育治理了这个园子。园子里有很多年老的枳木,木性瘦瘠而坚韧,树的筋脉都显露在外面,好像老人的头颈。花为白色,很圆,好像很多颗大粒的珍珠,香气和颜色都很不平凡。这种树不讨人喜欢,主人本来想过一阵砍去,也是因为我的缘故,没有被砍掉。第104页共104页\n喝过酒之后,我们去姓尚的人家休息。尚氏也是个平凡的人,但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好像吴越之地的人,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我醉躺在小板阁上,一会醒了,听见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琴,琴声像悲鸣的风、微亮的月光,铮铮有声,得到的享受是人间所没有的。到了晚上,徒步来到城东,买了一个大木盆,心想可以注入清水,浸泡瓜和李子,于是沿着小沟,走进了姓何与姓韩人家的竹园。那时何氏在竹林之间修筑大堂,已经把地方都腾出来了,于是把酒放在竹荫下。有一个叫刘唐年的主簿,送给我们一种油炸的小吃,名字叫“甚酥”,味道很好。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直接回家了。路上拜访了姓何人家的小园子,跟他要了一丛橘子,移植到了雪堂的西边。客人徐得之马上就要启程到闽中去,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于是恳请我记下今天之事,作为以后的谈资。那个时候,参寥是唯一一个不喝酒的人,于是用枣汤代替了酒。80.C81.甲82.①曾子:诚信待人;元方:守时;诸葛亮:令出必行【解析】80.A.反省/醒悟,温习/习惯;B.约定/约定,当时/季节;C.离开/离开,到达/到达;D.拉/引用,回头看/拜访;故选C。8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甲.“为人谋而不忠乎”重点词语:为,替;谋,谋划;忠,尽心竭力。句意为: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故选甲。8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曾子反省自己“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见他所指的“信”是和人交往要诚实可信。第104页共104页\n乙文中元方斥责父亲的朋友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见他所指的“信”是要遵守和别人约定的时间。丙文中诸葛亮说“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可见他所指的“信”是言出必行,下了命令即使有困难也要执行。甲出处:《论语》    参考译文:曾子曰:“我每天都会反省我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乙出处:《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朝代:南北朝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丙出处:《百战奇略》  参考译文:第104页共104页\n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征讨蜀国,派遣宣王司马懿督统左将军张邵所部及雍、凉二州等精兵三十万人,隐蔽进发,窥向蜀地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部队将有十分之二的人换防离去,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正当魏军开始布阵之时,恰值蜀军换防交接过程,诸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是制胜不了对方的,因此纷纷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诸葛亮却说:“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现在,换防该离开的士卒已经迅速打点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儿女都伸着脖子期盼着,每天计算着他们归来的时间。因此,目前我们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说完,便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卒尽快启程返乡。于是,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参加战斗;该留的则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他们互相勉励说:“诸葛丞相对我们的恩德,我们即使拼上性命也报答不完!”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以一当十,击杀了魏将张邵,打退了主帅司马懿。蜀军一战而获大胜,这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所取得的成效。83.D84.甲85.    示例:知难而进、不畏艰险    禹穿林越岭,测定高山,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生活节俭,把钱都用在了田间沟渠的修建上    贫僧凭一瓶一钵到达南海【解析】8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居住/站在、处于/停留;B.赞成/奉献/左右;C.的/生死利益/的;D.都是“停止”的意思;故选D。84.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与内容的理解。【甲】根据原句中的“可乎(可以吗)”可以看出这是愚公与家人商量移山的事情,故【甲】句中的“年迈的愚公向全家人提出要求,让大家一起移山”的表述错误。故选甲。85.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及课文内容。第一空,根据《愚公移山》第①段句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可知两座山非常高大,想要移山困难重重。再根据第②段句子“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可知,愚公带领子孙不怕困难,坚定移山。故《愚公移山》表现的精神就是:知难而进、不畏艰险。第104页共104页\n第二空,根据空后提示“行为表现出来的决心和坚韧”,要找禹的行为表现,根据材料一句子“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展开平治水土工作,他一路随着山势树立标识,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可知,禹穿林越岭,测定高山;根据句子“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减(在外十三年,三次经过自己家门也不敢进。自己吃穿都很简朴,但对祖先神明的祭祀却很丰厚尽礼。自己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不惜耗巨资于修渠挖沟等水利工程)”可知,禹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生活节俭,把钱都用在了田间沟渠的修建上。第三空,根据空后提示“故事”,要概括材料二的故事内容,用“谁是什么”或者“谁怎么样”的形式概括。根据材料二句子“吾一瓶一钵足矣(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可是材料二叙述的是穷和尚凭借一瓶一钵到达南海又返回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知难而进,不畏艰险的道理。【点睛】参考译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第104页共104页\n       【材料一】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征集民夫,展开平治水土工作,他一路随着山势树立标识,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禹伤痛父亲鲧治水无功被杀,因此不顾劳累,苦苦思索,在外十三年,经过自己家门也不敢进。自己吃穿都很简朴,但对祖先神明的祭祀却很丰厚尽礼。自己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不惜耗巨资于修渠挖沟等水利工程。       【材料二】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86.D87.乙88.答案示例:愚公用简陋的工具坚定地率领子孙移山;宋濂在求学过程中,抄书学习,百里问师,战胜饥寒,克服各种困难;岳飞勤奋读书,刻苦学射,练就本领。【解析】8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相当于“而”,连词,表修饰/用/相当于“而”,连词,表修饰/用;B.借/借/虚伪的;不真实的/假借,依靠;C.代词,指愚公/代词,指生命/的/助词,补音节;D.都是商量、谋划的意思;故选D。8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甲】理解不正确。根据“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可知,面对先达的“叱咄”,宋濂“色愈恭,礼愈至”,等到先达高兴的时候,又开始请教,因此能得到先生的教诲,最终有所收获,并没有对先达的不满的意思;“多年后回忆起来仍流露出对先达的不满”属于妄加揣测,原文没有这个意思;第104页共104页\n【丙】理解不正确。根据“其妻献疑曰”,可知,愚公妻子表示疑虑和担心,语气中没有“充满嘲讽”的意思;根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内容后来看,只是对愚公年老体弱和土石的存放表示疑虑,没有“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之意;故选【乙】。8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文“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知,宋濂在求学过程中,抄书学习,百里问师;根据“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可知,宋濂在求学过程中,战胜饥寒,克服了各种困难;根据【乙】文“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可知,愚公用简陋的工具率领子孙移山;根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移山的决心坚定不移;根据材料“,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可知,岳飞勤奋读书;根据“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可知,岳飞刻苦学射,练就本领。【点睛】参考译文【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第104页共104页\n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乙】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材料】岳飞,字鹏举,是相州(河南)汤阴人。(岳飞)年少时就具有气节,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天资聪慧悟性好,擅长记诵书与传。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武、吴起的兵法。家里比较清贫,捡拾柴禾作为照明工具。背诵复习通宵达旦。(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能挽起三百斤的弓箭。(岳飞)向周同学习射箭,把他的本事都学到了,能左右开弓。89.(1)C(2)    田野禾苗油油然    安定和谐    休养生息第104页共104页\n【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6)句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句末语气词前要停顿。结合“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分析,“门有豆棚瓜架”中“门”是主语,“有”是谓语,“豆棚瓜架”是宾语,这是一个成分完整的句子,不能断开,故在“架”后断一处;“又有树数株郁郁然”中“又有”是谓语,“树”是宾语,“数株”是定语,修饰“树”,“郁郁然”是状语,修饰“树”,不能断开,故排除AB;结合句意:园中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可断句为: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结合“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分析,“及”是标志性词语,“宋”是主语,“受”是谓语,“天命”是宾语,这是一个成分完整的句子,故不能断开,在“命”后断一处,故排除D;“圣人出而四海一”中“圣人”是主语,“出”是谓语,“而”是标志性词语,在此表并列,连接“四海一”,故中间不能断开。结合句意: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可断句为: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故选C。(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材料一“甫行数里,见田野禾苗油油然”可知,作者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绿油油地长得十分茂盛,由此可知“田野禾苗油油然”描绘了田野的环境之美;结合《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源里的人生活安定和谐,人人安居乐业;结合材料一“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可知,农家生活安定和谐;结合材料二“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可知,百姓们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据此可概括三篇短文都展现了人们安定和谐的生活状态;结合材料二“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可知,老百姓不知道这是皇帝的功德,皇帝让(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教化到一百年的长久;由此可概括材料二中理想社会形成的原因则是皇帝施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点睛】参考译文:第104页共104页\n材料一: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绿油油地长得十分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江北的习俗很好。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担着粪水浇灌园子,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在鸣狗在叫。我看着很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各自都能得到好的安排,过得开心快乐,我暗自遗憾比起他们,我差得远呢!材料二: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军队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外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地图和文字记载,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国家,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先前凭靠山川险恶阻塞(的割据),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去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然而有谁知道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教化到一百年的长久呢!第104页共104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9-02 00:47:07 页数:104
价格:¥15.88 大小:185.16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