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高三语文寒假复习:文学类文本 非文学类文本 文言文 古诗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0

2/140

剩余13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高三语文寒假复习:文学类文本+非文学类文本+文言文+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夺枪张一弓一九三八年那个遥远的夏季,齐楚能够进入我这个四岁幼童的记忆,仅仅因为他手中“噼里啪啦”地摇着一把破芭蕉扇。堂舅告诉我,在他摇着芭蕉扇的时候,他和大舅已经盯住了国民党一个排的溃兵,准确地说,是盯住了溃兵的四十多条“捷克式”步枪,再加上两挺特别诱人的重机枪。这群溃兵从徐州战场上惶惶地跑过来,到了杞地就把一个村庄里的祠堂当成了老巢,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土匪头子大老李给这群溃兵的麻排长捎话,让他把溃兵拉过去,许给他一个副司令。麻排长正跟大老李讨价还价,眼看就要随大老李落草了。晚上,齐楚与我大舅相对而坐,芭蕉扇“噼啪”作响。我三姥爷来了,问他:“小殿章,你的扇子扇得急,你是有事瞒着我了!”齐楚说:“我和诚弟盯上了一群溃兵的武器。”大舅说:“愁的是没有那么大的荷叶,包不了那么大的粽子!”三姥爷坐下来,说:“我这里有荷叶,先礼而后兵么!”次日下午,大舅和齐楚陪着麻排长和一个排的士兵来到了客房院。兵们用枪托赶来了一头一蹿一跳的黄牛,枪刺上挂着鸡,山羊一声不吭地拴在那棵拴过骆驼的牲口槽上。大舅脸色阴沉,齐楚却忽闪着芭蕉扇,向麻排长赔着笑脸。三姥爷在这时走进了我的记忆。但我想不起三姥爷身上有高等法政学堂留下的任何痕迹,只记得他长得像杞地农民一样墩实健壮,一张棱角分明的四方脸庞,两鬓霜雪而红光满面,只是他那双圆环眼里的内容与农民不同,有黑沉沉的智慧,也有闪亮的锋芒。我望见他走出客厅,向满院子士兵打着招呼。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周奶的老伴——当年在客房院当差的老人告诉我,三姥爷迎上前说:“辛苦了,麻排长!”第140页共140页,兵们轰然大笑,说:“我们排长脸皮麻姓氏不麻,他姓孙,是孙排长。”孙排长骂骂咧咧说:“这里的野百姓耍贫嘴,张口闭口叫我麻排长,把我的军威也叫跑了!”三姥爷说:“对不起,误会了,请孙排长原谅!听说孙排长要带着弟兄参加游击队,留在杞地抗日,这是杞地的幸事!请贵部在这里安营扎寨,我为弟兄们接风洗尘。”麻排长说:“那好,弟兄们的给养就全靠你老庄主了!”三姥爷说:“一言为定,只要你们留下来抗日,给养我包了。”那一天,三姥爷陪了三杯酒,说:“你们年轻人吃着喝着说着热闹着,我老了,不胜酒力,就不坐在这里碍事了。”齐楚忙着给孙排长斟酒夹菜,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院子里也摆了几桌酒席,兵们把枪支架在树下,等不及当差的倒酒,已经在自斟自酌,猜拳行令。客房窗口里,三姥爷始终用悲悯的目光望着窗外的士兵,自言自语说:“不要流血啊!”堂舅从屋后通向花园的暗道里匆匆走来,“爹,大老李回话说,三姥爷给我打招呼是看得起我,麻排长那四十多条枪我就让给游击队了,算我大老李也爱国一回。”三姥爷感叹说:“这个土匪也懂得民族大义!”堂舅说:“他还说,他不敢忘了,他小时候吃过三姥爷的‘舍饭’”。三姥爷说:“算我没糟蹋粮食!”堂舅盯着客厅说:“爹,动手吧!”三姥爷又叹了一口气,说:“叫他们再说会儿话,不能不教而诛。”天色渐暗,士兵们都已喝得嘴歪眼斜,却还在划拳行令。堂舅又从屋后的暗道里走过来,说:“爹,上菜的伙计捎话,谈崩了!”三姥爷掀开竹帘,站在廊檐下拍了三下巴掌。墙头、屋脊上,客房窗口里,忽拉一下露出了一排排黑洞洞的枪口。士兵们浑然不觉,只是醉眼惺松地看着三姥爷。三姥爷大声问:“弟兄们吃好喝足了吗?”孙排长从窗口里探出脑袋说:“庄主,你是撵我们走哇?”三姥爷说:“孙排长,你不要走了,大老李托我捎话,他不来跟你接头了。你们只有参加游击队……。”三姥爷话没落地,孙排长就倏地拔出手枪,“啪”的一声枪响,三姥爷纹丝未动,孙排长却一头栽倒在窗台上。“真格的!”杞地农民说,“三姥爷伸手接住一颗热呼呼的子弹,吹了口气,叫它在手掌上翻了个跟头,那子弹就‘日’地飞回去,麻排长胸脯上就‘噗’地冒出一朵血红的大花。三姥爷是天上星宿下凡,玉皇大帝时刻保佑着他的!”第140页共140页,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齐楚望着孙排长的尸首说:“可惜了,可惜了,怪你不愿意死在抗日战场上。”我在周奶的里屋一觉醒来时,大家正在院子里高举枪支,欢呼胜利。一群农民向缩成一团的士兵们吐着唾沫,领走了鸡和牛羊。客房院的“鸿门宴”已经成了一个传奇故事并在流传中继续增添着新的细节。《地方志》上却准确无误地记载着这次难得的缴获:重机枪两挺、“捷克式”步枪四十一支、左轮手枪一支、子弹五千余发。三姥爷又卖了二百多亩地,为游击队购买了一批枪支弹药,这也作为一个爱国士绅的重大贡献载入了杞地史册。(节选自张一弓《远去的驿站》)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多次写了齐楚手摇扇,暗示了齐楚的心理状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B.三姥爷所谓的先礼后兵,就是请溃兵赴宴喝酒再趁他们酒醉缴获他们的武器。C.面对孙排长的拔枪,三姥爷依然纹丝不动,是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D.三姥爷他们“夺枪”,大老李最终的“让枪”,一夺一让都彰显了民族大义。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兵赶着抢来牛羊去赴宴,喝得嘴歪眼斜还在划拳行令,这些细节写出这批败兵素质低下,为双方谈崩做了铺垫。B.孙排长拔枪,枪响,三老师接住子弹,吹口气,子弹就飞回去……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表现了三姥爷的神勇。C.小说中人物语言个性特征明显,如“安营扎寨”“接风洗尘”“不能不教而诛”等用词,表现了三姥爷的文化涵养。D.小说叙述详略得当,详写客房院内“鸿门宴”的夺枪过程,而对堂舅与大老李的沟通过程则一笔带过,主次分明。8.“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第140页共140页,9.英国文学评论家洛奇说:“确定从何种视点叙述故事是小说家创作中最重要的抉择了”,《夺枪》中叙述故事的视点是四岁孩童的“我”,通过“我”的叙述和他人对“我”的转述完成了“夺枪”故事的叙述。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叙述方式的效果。(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水莲侯发山常言说,千里姻缘一线牵。那么,维系水莲和治河的爱情的这根"线"就是淮河。庚子年上半年,水莲作为医护人员参加河南医疗队驰援武汉工作,安徽阜阳的治河给武汉运送爱心菜。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两人认识了。水莲随口问道∶"你父母是不是都是水利工作者?"治河知道水莲话里的潜台词,说∶"我家住在淮河边上,父辈是农民,曾吃过准河泛滥的苦头,父亲便给我起名治河。""这么巧啊,我家也在淮河边上,信阳淮滨。"水莲惊讶地说。治河幽默地说∶"我把河治理好了,水莲才能永远灿烂。"水莲忍俊不禁。第140页共140页,几句话下来,两个不同省份的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然后他们添加了微信,一来二去,彼此有了好感。水莲找了几个男友,都因与爸妈的意见不合而黄了。妈妈对未来女婿的要求,代表了当下大多数丈母娘的观念∶有房,有车,有资产。爸爸呢,比较传统一点,说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孩子好才是硬道理。这就给水莲找对象增加了难度,毕竟十全十美的小伙子尚属凤毛麟角。认识治河后,水莲觉得他既符合爸爸的要求,也能达到妈妈的标准。治河是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他家里有两层小楼,也有小车,有三个鱼塘,2018年投了上百万元的鱼苗。结束驰援任务后,水莲瞒着爸爸妈妈去了治河的老家。说实话,她是想验证一下真伪。这年头,不得不防。治河在微信上开玩笑说,你要是一条鱼就好了,从上游游下来就能见到我。两地相距七十多公里,水莲开车用了一个半小时,按照治河发的位置,导航到了目的地——王家坝。治河并没有说谎,他家的两层小楼是前年刚刚盖的,金碧辉煌,很是气派。三个鱼塘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仓库,货车,一应俱全……在农村,这样的家底已经很是出类拔萃了。治河的父母也都是实在、厚道的农村人,跟水莲也能说到一起,像是多年不见的老亲戚。水莲回到家。对爸妈彻底坦白了。这一次.谷爸和妈妈的意见空前一致,而且答应了水莲和治河农历七月初七订婚。七月初连续的几场大雨,使得淮河水位暴涨。一旦决堤,水莲家的二百亩莲子种植基地就要毁于一旦。这个莲子种植基地可是她家的全部家当啊!当年投入30万,贷款10万,种植生态无公害莲子,采用"莲鱼共养""种养共存"的经营模式养殖田螺、鲤鱼、泥鳅。还在莲子基地中建了步行观赏走廊、休闲亭子。去年还完了全部债务,实现了盈利。今年还打算建特色餐馆和农家民宿,提供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爸爸和妈妈担心有个闪失,日夜守候在莲子基地。村干部已经要求几次,让他们撤出基地,他们还抱着幻想,河堤不会垮,基地没事。村干部没办法,打电话让水莲回来做父母的工作。趁着下午休班,水莲开车回到了自家的莲子基地。雨后初晴,那田田荷叶上带着晶莹的水珠,有的像反撑开的伞,有的像绿色的圆盘,有的像扇子。一枝枝荷花,有红色的,有粉色的,有白色的,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像少女含羞的脸蛋…若是毁了,不知道爸爸妈妈会伤心成什么样子。听到汽车喇叭声,爸爸和妈妈迎了出来。第140页共140页,"孩子,咱的基地保住了。"妈妈一边说一边擦拭着眼角。爸爸说∶"淮河水位下降了,大堤没事了。"水莲晃了晃手机,一脸忧郁地说∶"爸,妈,我刚在回来的路上得到治河的消息,他们家被洪水冲了,鱼塘、房子都没了。""人没事吧?"爸爸着急地问。水莲说∶"人没事,政府已经安置了。"妈妈迟疑了一下,说∶"既然这样,订婚还是缓一缓吧。""妈,你说啥呢!"水莲急得差点哭出声来。妈妈说∶"他家都没了,咋订婚?""妈,你知道吗,王家坝的百姓是为了上游和下游的安全,开闸放水,把水引到了自己的家园…"话没说完,水莲已经呜咽起来。"告诉治河,订婚的日子不变。"爸爸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他没家了,在哪里订呢?"水莲像是回答爸爸的话,又像是自言自语。"谁说没家?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妈妈说。"咱的基地也正需要帮手呢。"爸爸点点头。水莲笑了,一张脸如同水塘中盛开的荷花,清秀脱俗,娇羞妩媚。补记∶2020年7月23日,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转移安置群众19.5万,闸口开闸76个小时左右,蒙洼蓄洪区共蓄洪3.75亿立方米,淮河王家坝段水位下降至28.28米,"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以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背景交代了水莲与治河相识的原因,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奠定了本文温情的基调。B.由文章中可以看出,对于未来的女婿,水莲的妈妈看重的是物质条件,而水莲的爸爸更看重人品,两个人的标准不太一样。C.文章在介绍治河和水莲的家庭情况时,提到了"大学生回乡创业""莲子种植基地""农家民宿"等内容,富有时代气息。D.当听到治河家被洪水冲了后,水莲的妈妈所说的话体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140页共140页,A.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和色彩的角度写荷花之茂盛,既突出了水莲父母的勤劳能干,又从某种程度上交代了他们不肯离开基地的原因。B.文章使用对比的手法,先具体描写水莲之前的几个男友因条件不符合爸妈意见而黄了,而到了治河这里,她爸妈的意见空前一致,并直接答应订婚,以此衬托出治河的优秀。C.文章后半部分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展开,在体现人物性格的同时,加快了行文的节奏,推进情节发展,让读者的喜怒哀乐跟随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D.文章正文结尾以"水塘中盛开的荷花"来写水莲美丽外貌,既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前文对荷花的描写,也借此衬托其心灵之美,升华了文章主旨。8.小说的结尾加的一段补记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9.有人评价侯发山的小说透露着质朴的乡土气息,请以本文为例加以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II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树 医  聂鑫森卫根生快六十岁了。满脸皱纹,一头白发,背也有些驼了,左看右看,都像一棵步入老年的树。曲曲巷的男女老少,当面叫他“卫爷”,背地里却称他为“树医”。第140页共140页,潭州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可名正言顺称为古城的,其一是有史籍可作查考;其二是地面上有许多历朝历代遗留的古迹可为印证;其三是古树多。何谓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三百年树龄以上的为一级古树,其余的为二级古树。潭州城中,一级古树有五百余棵,二级古树则两千有余,多是松、柏、槐、银杏、樟树。古迹和古树,都由潭州博物馆管辖、护卫和修缮。故博物馆专设了一个科室:古树科。卫根生是该科的头,和几个同事一起,要干的活无非是巡查古树的生存状况,严禁任何损伤古树的行为,对衰老多病的古树进行医治和护理。“古树科”其实就是“树医科”,卫根生喜欢这个名字。他常说:“长年累月和古树打交道,不知不觉自己也衰老了。”年代久远的树,主干往往会中空,像被开膛破肚,主枝容易死亡,使得树体倾斜;又因树体衰老,枝条也会无力下垂,于是整棵树需要外力支撑,或以钢管编扎出撑持的棚架,或以扁钢箍紧干裂的树干。有些树干的伤口,因衰老、虫害、冰冻、雷击造成,需要人工治疗,在伤口旁钻眼注入激素,用生物胶重植树皮,还要改良土壤、施用不同的肥料,配备恢复健康的“营养餐”。卫根生是真正的行家里手,当树医当得有滋有味,但在博物馆,没人肯正眼看一看他,评先进科室和先进个人,总是榜上无名。卫根生无所谓,他说,古树是古城的老者,面对它们如同面对自己的长辈,难道侍奉长辈还要评功授奖吗?屹立在公共环境的古树,他悉心照料;私家庭院里的古树,只要主人邀请,他也常去探看,而且一见钟情,相谈甚欢。曲曲巷的魏家,卫根生就去过好几回。魏家院子正中央,有一棵两人方可合抱的虬龙柏,三百多年了。树身有些歪斜,叶子稀稀拉拉的,根如龙爪,树身的下半截中空,在一个弯曲处破出一个大洞,坦然而见天光,树皮也破裂了,如披一件烂衣褂。当家的叫魏遵规,比卫根生小两三岁,是个老中医。他告诉卫根生,院子和柏树都是祖上传下来的,院子不知翻修了多少次,但柏树依旧岿然不动。五年前他们第一次会面,是因虬龙柏在雷雨夜,被劈去上部分左边的一个粗壮的侧枝,断面上还留着乌黑的烙痕。“卫爷,这棵树会死吗?。”第140页共140页,“死不了。我用药剂把伤口处理一下,你放心。”“古人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魏先生触景生情,好像有心事?。”“我那儿子说这棵树长得难看,要死不活的样子,不如连根刨了。”“你不同意?”“当然。看见树,就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我爹在树下教我背汤头歌诀,教我识别药草,心里满满的是怀念。“儿子是做什么的?。”“电脑程序员。新潮角色!心不定,总想往外跑。”“你要让他喜欢这棵古柏,它是这个庭院的魂。杜甫《古柏行》称:‘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古典的美丽,哪里去寻?”“是啊,是啊。”后来,卫根生又去过几次魏家院子,喝喝茶,聊聊天,很快活。一眨眼,又是一年春风来。魏遵规忽然打电话来,请卫根生去一趟。因为魏家要大规模翻修庭院,准备为儿子小魏办喜事。小魏坚决要求把虬龙柏刨掉,再放置一些健身器材,魏遵规坚决不退让,以死相拼,父子闹得如同仇人。卫根生也知道,那棵虬龙柏寿限也快到了,上半截虽还有些半黄半绿的树叶,不过是苟延残喘。但若砍去了,魏遵规就会悲情难过,会弄出大病来。哎!卫根生很快来到魏家。久雨初晴,满院是金箔似的阳光。魏遵规父子和卫根生,坐在柏树旁的石凳边。小魏说:“卫伯伯,这柏树活不长了,留它做什么?难看。”“小崽子,你咒它死,不如说是在咒我死!”魏遵规气鼓鼓地说。卫根生微微一笑,说:“是啊,树是老朽了,还能活多久?谁也不知道。但这院子最贵重的不是你们要新建的房屋,却是这棵有着三百多年树龄的虬龙柏。第140页共140页,小魏睁大了一双眼睛,想再说什么,忍着没开口。“现在老城改造闹得风风火火,有些老巷子已经拆了。”魏遵规说:“曲曲巷不可能拆!”“我也希望它不拆,假如要拆呢?我是说‘假如’!”魏遵规叹了口气,低下头来。小魏眼睛一亮,问:“卫伯伯,这棵虬龙柏,假如拆院子的话,该给树一个什么价码?”卫根生说:“以我过去评估的经验而论,虬龙柏应该在三十万上下。小魏,你舍得吗?”“……树,可以不挖。不过,得让它活得久一些啊,别没等到拆迁它就死了。”“我是树医,这点手段我还是有的。搭个棚架支撑树身,人工植树皮,还要在柏树根的空隙处再栽一棵小柏树苗,让绳子牵引它的枝叶在中空的树里顺着往上长,就像儿子长在父亲的怀抱里,直到它从那个洞开的地方出头露面,张开一片浓荫。”魏遵规一拍大腿,说:“儿子,这叫孝——顺!”小魏顿时满脸发热,说:“爹,你高兴……就好。”……小魏结婚了,生孩子了。小柏树扎牢了根,枝叶顺着树的空心往上长,生机勃勃,从从容容。魏遵规隔三岔五打电话给卫根生,说:“卫爷给树看病,把我的心病也治好了。”只有小魏常在网上探看古城改造的信息,自言自语:“这曲曲巷什么时候拆迁?”谁知道呢?(选自《湖南文学》2021年第1期,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卫根生在单位被人瞧不起,总是榜上无名也无所谓,这表现出他因始终得不到别人正式认可而孤芳自赏的心态。B.小说用天气变化呈现人物对话背景,“久雨初晴”暗示着情节的切换及事件的转机,预示着父子关系的缓和。第140页共140页,C.小说中小魏“眼睛一亮”是因为父亲的“叹气”“低头”让他深受触动,从而对“古树”的去留产生了新的想法。D.小说将医树和医心巧妙结合,独具匠心地用医心统摄全篇,展现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引人深思。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开门见山,在小说开头直接对主人公卫根生进行肖像描写,巧妙地将主人公的形象和古树联系起来,颇有深意。B.小说中卫根生视古树如自己长辈,此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古树当做古城的老者来写,赋予古树以“人”的特点。C.小说运用了人物对话的方式行文,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展现人物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有助于推进情节的发展。D.小说以开放的问句结尾,既暗含对小魏“自言自语”的回应,又饱含对古树未来的担忧,引发读者思考,耐人寻味。8.老魏痴情于古树,文末他说卫爷治好了他的心病。请分析老魏的“心病”是什么,及其痴情的原因。(4分) 9.小说前半部分用较大篇幅叙写了潭州古城及救治古树的内容,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第140页共140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山地回忆孙犁那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整。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地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她说着,扭着身平说着河流往上去了。蔡在一块尖石上把莱装篮漫进水更把沥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我们是真卫生,你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第140页共140页,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得放光。“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不愿意讲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到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心里很高兴了。“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不会求人做一双?”“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是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我洗过脸,回到队上吃了饭,就到女孩子家去。她正在烧火,见了我就说;“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你就来了。”我已然摸准了她的脾气,只是笑了笑,就走进屋里。屋里蒸气腾腾,等了一会,我才看见炕上有一个大娘和一个四十多岁的大伯,围着一盆火坐着。在大娘背后还有一位头发雪白的老大娘。一家人全笑着让我炕上坐。女孩子说;“明儿别到河里洗脸去了,到我们这里洗吧,多添一瓢水就够了!”大伯说:“我们姐儿刚才还笑话你哩!”白发老大娘瘪着嘴笑着说:第140页共140页,“她不会说话,同志,不要和她一样呀!”“她很会说话!”我说,“要紧的是她心眼儿好,她看见我光着脚,就心疼我们八路军!”大娘从炕角里扯出一块白粗布,说:“这是我们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给我做了一条棉裤,剩下的说给她爹做双袜子,现在先给你做了穿上吧。”我连忙说:“叫大伯穿吧!要不,我就给钱!”“你又装假了,”女孩子烧着火抬起头来,“你有钱吗?”大娘说:“我们这家人,说了就不能改。过后再叫她纺,给她爹赚袜子穿。早先,我们这里也不会纺线,是今年春天,家里住了一个女同志,教会了她。还说再过来了,还教她织布哩!你家里的人,会纺线吗?”“会纺!”我说,“我们那里是穿洋布哩,是机器织纺的。大娘,等我们打败日本……”“到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可巧,战斗情况没有变动,部队也暂时不转移。每天早晨,我就到女孩子家里去洗脸。第二天去,袜子已经剪裁好,第三天地已经纳底子了,用的是细细的麻线。她说:“你们那里是用麻用线?”“用线。”我摸了摸袜底,“在我们那里,鞋底也没有这么厚!”“这样坚实。”女孩子说,“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能够。”我说。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那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磺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后来,我听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1949年12月(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140页共140页,A.小说开篇叙写“凿冰洗脸”的情节,源自“我”亲历的回忆,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B.小说叙述“我”与女孩因为“卫生”的问题发生争论,表明革命队伍与百姓之间存在矛盾。C.女孩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仍用所剩不多的布料给“我”做袜子,表现出她热情慷慨的一面。D.最后一段插叙的内容,使小说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同时突出了小说的主题。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将一位性格直率而又为人热情、心地纯真的山地女孩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B.小说用“……烧过两三回了”“……也许五年……”描写战争,写出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从侧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持久。C.小说中的“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这种笔法使小说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也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我”的情感。D.小说通过回忆“我”与女孩及其家人的交往的往事,表现了他们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而这正是我们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实基础。8.请结合全文,阐释“袜子”的丰富内涵。(4分)9.孙犁的小说“能在非常态的生活中发现朴素与美好”。请结合小说内容,对作者的这一创作特征进行简要分析。(6分)第140页共140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小城无名医马宝山燕省吾系世代祖传中医,是年五十岁,赤红脸膛,鹤发银须,着一件灰布长衫。其身影常蹀躞于小城街巷之中。燕先生对来求者,不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如至亲。燕先生对任何疑难病症,只要他一搭脉,开出方子,保证三付中药喝下,药到病除。因此,小城人都尊其为“燕三付”,倒把他的大名忘得一干二净了。“燕三付”住在小城北街。无独有偶,在小城南街,皇甫宗仁挂牌行西医。皇甫先生也年在五十,戴一副金丝眼镜,着西装领结,作势一派西洋式儿。他全套西医疗法样样精湛,医德还算淳朴。皇甫医生足不出户,就地坐诊,再大的人物也请他不去,倒使人生出许多的敬畏之情。谁有病谁心里急,请过中医不放心,又去求西医。这就给“燕三付”和皇甫医生添了许多的烦恼——让中医瞧过的病人,西医不插手;让西医诊过的病人,中医不搭脉。于是又出了许多乖巧之人,没有他们这个世界就不热闹。他们请到“燕三付”便捧他是再世扁鹊,小城医圣。再去求皇甫先生又捧其为当代华佗,小城一把神刀。正是这伶俐之徒,把小城弄得沸沸扬扬,使“燕三付”和皇甫医生之间的门户之见愈演愈烈,中西医矛盾日渐积深。都以小城第一自居,全不把对方放在眼里。一年,西医皇甫宗仁突然得气结,气憋在嗓子眼里,白净脸憋得紫红,皇甫夫人毕竟是门里人出身,知道丈夫这病非中医不得除。于是,她瞒着皇甫医生到北街请“燕三付”的一笺方子。“燕三付”思忖良久:虽说与皇甫医生有隙,可在这生死攸关之际袖手旁观,岂是我燕某所为。当下开出一纸方子,让皇甫夫人拿去。皇甫夫人拿回中药,没敢说是从“燕三付”那儿开的,急忙让煎熬了给丈夫喝下。果然,三付药下肚,皇甫宗仁上打嗝下放屁,上下气通畅,气结病好了。倏地,他眼睛灿亮,叫住夫人问:“你说,我吃的三付药是不是燕先生的?”夫人见瞒他不住,便唯唯称是。皇甫宗仁惊窘不堪,立备厚礼,遣夫人速速送给“燕三付”作谢。第140页共140页,“燕三付”是个忠厚之人,他见皇甫夫人送来厚礼,也该礼尚往来。正待择日拜访,促膝畅谈,摒弃门户之见,来个中西合璧,并肩协力为小城百姓去疾除病,强身健体尽绵薄之力。却传来皇甫宗仁携妻带幼,远走他乡的消息。“燕三付”大吃一惊,心想:这知道内情的人明白我是受皇甫夫人之托,救其夫一命;不知道底细的人定会说我乘人之危,拿三付药摘了人家的面子,把西医皇甫挤对走了。唉呀,这,这便如何是好……不日,“燕三付”也收拾细软,举家搬迁,去向不明。于是,小城无名医。(选自马宝山《小城无名医》)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详细地交代了中医“燕三付”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也为后文治好皇甫医生和举家搬迁的情节埋下伏笔。B.文中说西医皇甫宗仁“医德还算淳朴”,表明作者将他与“燕三付”对比,认为他明显不如“燕三付”。C.两位医生之间的矛盾全是因当地看热闹的“乖巧之人”在背后推波助澜而起,因此作者也借此批判市侩小人的好事。D.“燕三付”治好了皇甫宗仁的病,皇甫宗仁惊的是燕医生果然医术高超,窘的是自己医术不如燕医生,在小镇上抬不起头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语言不事雕琢,简洁明快,善用短句,寥寥几笔就形象地勾勒出了两位名医的不同形象,中医儒雅,西医精干。B.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人物生动丰满,个性鲜明。作者运用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C.小说短小精悍,构思精巧。开头详细繁复,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悠长回味。D.小说的主题意蕴深厚,既赞扬了两位医生的医者仁心,也为两位医者为声誉所累,彼此间产生门户之见相继离开小镇而惋惜。8.小说中两次描写“燕三付”的心理活动,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分析,概括“燕三付”的形象特点。(4分)第140页共140页,9.本小说创作采用了哪一种视角?结合文本分析采用这种视角达到的艺术效果。(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家(日本)川端康成他拉着双眼已盲的妻子的手,为了看一座出租的房子,在一处斜坡上,往上走着。“那是什么声音?”“竹林子的风声啊。”“是啦,我好久不曾走出家里一步,几乎都已忘了竹叶的声音呢。现在的那个家,去往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啊。刚搬过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很难配合,吃了不少苦头。这个楼梯,如今才刚刚习惯了,你却说又要去看新房子了。对于眼盲的人,住惯了的老房子可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所以就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对自第140页共140页,己的身体的感觉一样。眼睛不瞎的人觉得死板没趣的房子,眼盲的人却可以和它水乳交融呢。想想看,今后可又有好阵子经常和新家的柱子撞个满怀,或是给门槛绊了脚什么的,是不是?”他放了妻子的手,打开了涂白漆的木门扉。“哟,像是树木的枝叶繁茂的幽暗的院子似的。以后,冬天可就冷了。”“是一座墙壁和窗子都显得阴沉沉的洋楼啊。看样子,住的是德国人了,这里还留着一个‘里德曼’的铭牌呢。”然而一推开房子的大门,他却像是受到眩眼的亮光似的,侧转了上身。“真不错。明亮得很。如果院子里是夜晚的话,这里头可就是白昼了。”黄色和朱红色的粗条纹相间的壁纸,看起来好不热闹,有点像是节庆日里那种红白相间的帷幕。深红的窗帘,明亮得像是彩色电灯一般。 “有躺椅、有暖炉、有茶桌和椅子。衣橱、装饰灯——家具可说一应俱全了。你过来看看……”他说着,急切地,像是要把妻子推倒似的,把她推到躺椅处让她坐下来。妻子就像一个笨拙的溜冰者一般,双手在空中慌乱挥摆着,在弹簧的反弹下摇荡着身子。 “喂,连钢琴也都有呢。”让他拉着手,坐在暖炉旁边的一架小钢琴前面去的她,就像在碰触什么怕人的东西似的,把琴键敲打了一下。 “啊!还会响呢。”她于是弹起一支孩童歌来。这可能是她眼睛还看得见的少女时候学会而且依然记得的歌吧。他走进摆着好大办公桌的书斋里一看,紧邻着书斋的,竟是寝室。里头是一张双人床。床垫也一样用红白条纹的粗布料张成的。一坐到那上头去,柔软而且具有弹性。妻子的钢琴渐渐地响出了快活的喜悦来。然而他也听见,是盲者的悲哀,偶或按错了琴键,她便小孩般地笑了起来。第140页共140页,“喂,你不来看看好大的一张床吗?”你说有多么不可思议——妻子在新来乍到,不知前后高低的屋子里,竟能像明眼的少女一般,稳健迈步走到寝室里来。两个人并肩坐到床边上去,彼此手搭着背,一面还像装有弹簧的玩偶一般,好乐好美地跃动弹跳了起来。妻子低声吹起口哨来,都已忘了时间了。“这里是什么地方啊?”“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地方嘛?”“反正不是你家就是了。” “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有改动)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夫妻俩往山坡上走时,妻子分辨不出竹林子的风声,又对旧房子眷恋不已,说明她是一个喜静守旧的人。B.小说中丈夫带着眼盲妻子频频换房租房,看房子时急切粗鲁,甚至把她推倒在躺椅上,说明丈夫粗俗、缺乏教养。C.小说中妻子吹起口哨、忘记时间的细节十分传神,结尾借人物之口说出“反正不是你家”,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很有张力。D.小说语言冷峻、客观,许多情节虽然是一笔带过,却能将人物点染得有血有肉,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水准。8.优秀的小说有一个好题目,本文以“家”为题,这在文章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第140页共140页,9.文章结尾妻子说“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鉴赏这个结尾。(6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那一排钻天杨肖复兴①四十多年前,我家搬到北京陶然亭南、附近马路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卖些油盐酱醋,同时兼管每天牛奶的发送:②母亲那一阵子大病初愈,我给她订了一袋牛奶。由于每天到那里取奶,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其中一位很年轻,刚来不久。她面容清秀,长得纤弱,快言快语。熟了之后,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了。③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想明年接着考。她又听说我爱看书,还写点儿东西在报刊上发表,就对我另眼相看。第140页共140页,④那时候,买麻酱要证,买香油要票,带鱼则只有过春节才有。打香油的时候,都得用一个老式的长把儿小吊勺作为量器,盛满之后,通过漏斗倒进瓶里,手稍微抖喽一下,就会使盛进瓶里的香油的分量大不相同。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每次我去买带鱼,她会把早挑好的宽一些的带鱼,从台子底下拿给我,我感受到她的一番好意。⑤除了书和杂志,我无以相报。好在她爱看书,我就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⑥她曾经悄悄地对我说她不喜欢待在这么个小铺里卖一辈子香油麻酱和带鱼,告诉我想复读,明年重新参加高考。⑦刚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她参加了高考,没考上。第二年又去高考,结果差的分比前一年还多。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⑧我读大学期间,很少回家,和她见面少了,几乎断了音讯。⑨六年过后,正是文学复兴的时期,我家有很多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正好⑩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我这才注意,她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⑪我把杂志给了她,说:家里还有好多,你这样子不方便到我家去拿,待会儿我给你送来!她一摆手说:那哪儿行啊!那显得我的心多不诚呀!便跟着我回家抱回好多本杂志,我只好帮她提着一大摞,护送她回到副食店,对她说:这么沉,你怎么拿回家?她说:一会儿打电话,让孩子他爸来帮我扛回家。这可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宝贝呀!说完,她咯咯又笑了起来。⑫那天告别时,她挺着大肚子,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⑬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⑭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陶然亭南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⑮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⑯第140页共140页,“我是专门等您的,我在会议名单上看到您的名字,就一直等着这一天呢!我和您有三十多年没有见了:今晚,我得请您吃饭!我已经定好了房间!您可一定等着我呀!”她热情地说,⑰晚餐丰盛又美味:边吃边谈,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⑱告别时,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⑲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芝麻粒那么大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那一带,二十多年前就都被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⑳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选用的副食品商店、麻酱证、香油票等事物极具典型性,能够唤起一代人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贫穷与落后的集体记忆。B.第④段中“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运用细节描写,意在表现小冯技艺娴熟,是一名称职的店员。C.作者三十多年后再见到小冯,“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暗示小冯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D.文章多次写到小冯的笑,如“笑吟吟地叫我”“咯咯又笑了起来”“忍不住又笑了起来”等,表现了小冯不同情景下的心理特点。5.“钻天杨”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6.本文已被《光明日报》“中国故事”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6分)第140页共140页,2022年高三语文寒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教师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夺枪张一弓一九三八年那个遥远的夏季,齐楚能够进入我这个四岁幼童的记忆,仅仅因为他手中“噼里啪啦”地摇着一把破芭蕉扇。堂舅告诉我,在他摇着芭蕉扇的时候,他和大舅已经盯住了国民党一个排的溃兵,准确地说,是盯住了溃兵的四十多条“捷克式”步枪,再加上两挺特别诱人的重机枪。这群溃兵从徐州战场上惶惶地跑过来,到了杞地就把一个村庄里的祠堂当成了老巢,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土匪头子大老李给这群溃兵的麻排长捎话,让他把渍兵拉过去,许给他一个副司令。麻排长正跟大老李讨价还价,眼看就要随大老李落草了。晚上,齐楚与我大舅相对而坐,芭蕉扇“噼啪”作响。我三姥爷来了,问他:“小殿章,你的扇子扇得急,你是有事瞒着我了!”齐楚说:“我和诚弟盯上了一群溃兵的武器。”大舅说:“愁的是没有那么大的荷叶,包不了那么大的粽子!”三姥爷坐下来,说:“我这里有荷叶,先礼而后兵么!”次日下午,大舅和齐楚陪着麻排长和一个排的士兵来到了客房院。兵们用枪托赶来了一头一蹿一跳的黄牛,枪刺上挂着鸡,山羊一声不吭地拴在那棵拴过骆驼的牲口槽上。大舅脸色阴沉,齐楚却忽闪着芭蕉扇,向麻排长赔着笑脸。三姥爷在这时走进了我的记忆。但我想不起三姥爷身上有高等法政学堂留下的任何痕迹,只记得他长得像杞地农民一样墩实健壮,一张棱角分明的四方脸庞,两鬓霜雪而红光满面,只是他那双圆环眼里的内容与农民不同,有黑沉沉的智慧,也有闪亮的锋芒。我望见他走出客厅,向满院子士兵打着招呼。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周奶的老伴——当年在客房院当差的老人告诉我,三姥爷迎上前说:“辛苦了,麻排长!”兵们轰然大笑,说:“我们排长脸皮麻姓氏不麻,他姓孙,是孙排长。”孙排长骂骂咧咧说:“第140页共140页,这里的野百姓耍贫嘴,张口闭口叫我麻排长,把我的军威也叫跑了!”三姥爷说:“对不起,误会了,请孙排长原谅!听说孙排长要带着弟兄参加游击队,留在杞地抗日,这是杞地的幸事!请贵部在这里安营扎寨,我为弟兄们接风洗尘。”麻排长说:“那好,弟兄们的给养就全靠你老庄主了!”三姥爷说:“一言为定,只要你们留下来抗日,给养我包了。”那一天,三姥爷陪了三杯酒,说:“你们年轻人吃着喝着说着热闹着,我老了,不胜酒力,就不坐在这里碍事了。”齐楚忙着给孙排长斟酒夹菜,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院子里也摆了几桌酒席,兵们把枪支架在树下,等不及当差的倒酒,已经在自斟自酌,猜拳行令。客房窗口里,三姥爷始终用悲悯的目光望着窗外的士兵,自言自语说:“不要流血啊!”堂舅从屋后通向花园的暗道里匆匆走来,“爹,大老李回话说,三老师给我打招呼是看得起我,麻排长那四十多条枪我就让给游击队了,算我大老李也爱国一回。”三姥爷感叹说:“这个土匪也懂得民族大义!”堂舅说:“他还说,他不敢忘了,他小时候吃过三老师的‘舍饭’”。三姥爷说:“算我没糟蹋粮食!”堂舅盯着客厅说:“爹,动手吧!”三姥爷又叹了一口气,说:“叫他们再说会儿话,不能不教而诛。”天色渐暗,士兵们都已喝得嘴歪眼斜,却还在划拳行令。堂舅又从屋后的暗道里走过来,说:“爹,上菜的伙计捎话,谈崩了!”三姥爷掀开竹帘,站在廊檐下拍了三下巴掌。墙头、屋脊上,客房窗口里,忽拉一下露出了一排排黑洞洞的枪口。士兵们浑然不觉,只是醉眼惺松地看着三姥爷。三姥爷大声问:“弟兄们吃好喝足了吗?”孙排长从窗口里探出脑袋说:“庄主,你是撵我们走哇?”三姥爷说:“孙排长,你不要走了,大老李托我捎话,他不来跟你接头了。你们只有参加游击队……。”三姥爷话没落地,孙排长就倏地拔出手枪,“啪”的一声枪响,三姥爷纹丝未动,孙排长却一头栽倒在窗台上。“真格的!”杞地农民说,“三老师伸手接住一颗热呼呼的子弹,吹了口气,叫它在手掌上翻了个跟头,那子弹就‘日’地飞回去,麻排长胸脯上就‘噗’地冒出一朵血红的大花。三老师是天上星宿下凡,玉皇大帝时刻保佑着他的!”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第140页共140页,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齐楚望着孙排长的尸首说:“可惜了,可惜了,怪你不愿意死在抗日战场上。”我在周奶的里屋一觉醒来时,大家正在院子里高举枪支,欢呼胜利。一群农民向缩成一团的士兵们吐着唾沫,领走了鸡和牛羊。客房院的“鸿门宴”已经成了一个传奇故事并在流传中继续增添着新的细节。《地方志》上却准确无误地记载着这次难得的缴获:重机枪两挺、“捷克式”步枪四十一支、左轮手枪一支、子弹五千余发。三姥爷又卖了二百多亩地,为游击队购买了一批枪支弹药,这也作为一个爱国士绅的重大贡献载入了杞地史册。(节选自张一弓《远去的驿站》)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多次写了齐楚手摇扇,暗示了齐楚的心理状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B.三姥爷所谓的先礼后兵,就是请溃兵赴宴喝酒再趁他们酒醉缴获他们的武器。C.面对孙排长的拔枪,三姥爷依然纹丝不动,是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D.三姥爷他们“夺枪”,大老李最终的“让枪”,一夺一让都彰显了民族大义。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兵赶着抢来牛羊去赴宴,喝得嘴歪眼斜还在划拳行令,这些细节写出这批败兵素质低下,为双方谈崩做了铺垫。B.孙排长拔枪,枪响,三老师接住子弹,吹口气,子弹就飞回去……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表现了三姥爷的神勇。C.小说中人物语言个性特征明显,如“安营扎寨”“接风洗尘”“不能不教而诛”等用词,表现了三姥爷的文化涵养。D.小说叙述详略得当,详写客房院内“鸿门宴”的夺枪过程,而对堂舅与大老李的沟通过程则一笔带过,主次分明。8.“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英国文学评论家洛奇说:“确定从何种视点叙述故事是小说家创作中最重要的抉择了”,《夺枪》中叙述故事的视点是四岁孩童的“我”,通过“我”的叙述和他人对“我”的转述完成了“夺枪”故事的叙述。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叙述方式的效果。第140页共140页,【答案】6.D7.B8.①暗示齐楚他将要去为夺枪做准备;②示意齐楚留在客厅周旋麻排长;③为下文三姥爷让堂舅去和大老李沟通夺枪后枪支去处的情节作铺垫。9.①以孩子的视角来夺枪前的准备,以亲历者(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既起线索作用,又能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②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和审视夺枪的部分过程,与成人视角形成对比,突显文章的主题。③孩子的眼界和理解力是有限的,“我”从周奶的老伴的口中听说夺枪的具体过程,这样不但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暗示了齐楚的心理状态”错误。“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一处,也提到了齐楚摇扇的情节,但此处的情节只为虎子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这一情节作了铺垫,并没有体现齐楚的心理状态。B.“就是请溃兵赴宴喝酒再趁他们酒醉缴获他们的武器”错误。由原文“爹,大老李回话说,三老师给我打招呼是看得起我,麻排长那四十多条枪我就让给游击队了,算我大老李也爱国一回”可知,请溃兵赴宴喝酒的同时,三姥爷是让堂舅给土匪大老李带话,让他帮忙夺枪;再结合“爹,上菜的伙计捎话,谈崩了!”“三姥爷说:‘孙排长,你不要走了,大老李托我捎话,他不来跟你接头了。你们只有参加游击队……。’”几处可知,他们的先礼后兵是先采用劝说麻排长归顺游击队不成,才夺枪的。C.“是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错误。由原文“三姥爷始终用悲悯的目光望着窗外的士兵,自言自语说:‘不要流血啊!’”可知,三姥爷是不希望因为夺枪而造成人员伤亡的。再由后文“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一处可知,三姥爷和齐楚早已经为夺枪做好了准备,三姥爷是因为胜券在握才纹丝不动的。第140页共140页,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表现了三姥爷的神勇”错误。由“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一处可知,真实的夺枪过程是齐楚和虎子一起配合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再结合原文“杞地农民说”“三老师是天上星宿下凡,玉皇大帝时刻保佑着他的”等句子可知,是当地农民把三姥爷个“神化”了。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作用的能力。由文章“齐楚说:‘我和诚弟盯上了一群溃兵的武器。’”“三姥爷坐下来,说:‘我这里有荷叶,先礼而后兵么!’”可以看出,齐楚和三姥爷事先已经对夺枪这件事达成了共识。而“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便是夺枪过程中的一个行为。在三姥爷使眼色之前,他在客厅里面向士兵们敬酒,“三姥爷陪了三杯酒,说:‘你们年轻人吃着喝着说着热闹着,我老了,不胜酒力,就不坐在这里碍事了。’”而此时的齐楚正在给孙排长斟酒夹菜,三姥爷的眼神示意,有告知齐楚自己将要离开,让齐楚留在客厅继续周旋之意。那三姥爷出客厅干嘛呢?——他和齐楚的目的是夺枪,齐楚留下周旋孙排长,那三姥爷自然是去安排夺枪的事宜了。同时,下文提到“堂舅从屋后通向花园的暗道里匆匆走来,‘爹,大老李回话说,三老师给我打招呼是看得起我,麻排长那四十多条枪我就让给游击队了,算我大老李也爱国一回。’”,从堂舅带回的话中,不难分析,堂舅是替三姥爷去向大老李沟通枪支去向问题了。那么,三姥爷眼神暗示齐楚自己出客厅,显然在情节安排上是为其让堂舅去和大老李沟通夺枪后枪支去处的情节作铺垫的。【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视角及其作用的能力。第140页共140页,首先,题干要求考生分析“通过四岁孩童‘我’的叙述和他人对‘我’的转述完成了‘夺枪’故事的叙述”的效果。“我”在文中是一个四岁孩童,属于儿童视角,儿童是纯真的代表,表现了真实,不撒谎。同时,“我”在文章中又是部分事情的见证者。“三姥爷在这时走进了我的记忆……我望见他走出客厅,向满院子士兵打着招呼。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以“我”亲历者(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既起线索作用,又能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再者,孩童的视角和成人的视角之间是有所差别的。孩童更关注的是肉眼所见的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东西。例如“齐楚能够进入我这个四岁幼童的记忆,仅仅因为他手中‘噼里啪啦’地摇着一把破芭蕉扇”,在四岁孩子的眼中,或许夺枪的记忆已经久远到难以记起,只能通过别人的转述回忆了,但是齐楚摇扇子的画面却始终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而齐楚在文中每次摇扇子,都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但作为孩子的“我”,更关注的仍是齐楚的扇子,而成人视角里,大人们更关注的是夺枪这件事。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和审视夺枪的部分过程,与成人视角形成对比,体现儿童的天真,突显文章的主题。最后,小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又或者是担心夺枪过程中会造成伤亡,是需要提前被保护起来的。所以“我望见他走出客厅,向满院子士兵打着招呼。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也正是因为周奶把“我”抱走了,导致“我”并没有看到具体的夺枪过程,而这一过程,是由周奶的老班告诉我的——“周奶的老伴——当年在客房院当差的老人告诉我,三姥爷迎上前说……”将高潮内容用转述的方法进行安排,四岁的孩童更多地会沉浸在故事的精彩当中,而不会关注具体的细节,因此不但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水莲侯发山常言说,千里姻缘一线牵。那么,维系水莲和治河的爱情的这根"线"就是淮河。庚子年上半年,水莲作为医护人员参加河南医疗队驰援武汉工作,安徽阜阳的治河给武汉运送爱心菜。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两人认识了。水莲随口问道∶"你父母是不是都是水利工作者?"治河知道水莲话里的潜台词,说∶"我家住在淮河边上,父辈是农民,曾吃过准河泛滥的苦头,父亲便给我起名治河。""这么巧啊,我家也在淮河边上,信阳淮滨。"水莲惊讶地说。治河幽默地说∶"我把河治理好了,水莲才能永远灿烂。"水莲忍俊不禁。第140页共140页,几句话下来,两个不同省份的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然后他们添加了微信,一来二去,彼此有了好感。水莲找了几个男友,都因与爸妈的意见不合而黄了。妈妈对未来女婿的要求,代表了当下大多数丈母娘的观念∶有房,有车,有资产。爸爸呢,比较传统一点,说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孩子好才是硬道理。这就给水莲找对象增加了难度,毕竟十全十美的小伙子尚属凤毛麟角。认识治河后,水莲觉得他既符合爸爸的要求,也能达到妈妈的标准。治河是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他家里有两层小楼,也有小车,有三个鱼塘,2018年投了上百万元的鱼苗。结束驰援任务后,水莲瞒着爸爸妈妈去了治河的老家。说实话,她是想验证一下真伪。这年头,不得不防。治河在微信上开玩笑说,你要是一条鱼就好了,从上游游下来就能见到我。两地相距七十多公里,水莲开车用了一个半小时,按照治河发的位置,导航到了目的地——王家坝。治河并没有说谎,他家的两层小楼是前年刚刚盖的,金碧辉煌,很是气派。三个鱼塘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仓库,货车,一应俱全……在农村,这样的家底已经很是出类拔萃了。治河的父母也都是实在、厚道的农村人,跟水莲也能说到一起,像是多年不见的老亲戚。水莲回到家。对爸妈彻底坦白了。这一次.谷爸和妈妈的意见空前一致,而且答应了水莲和治河农历七月初七订婚。七月初连续的几场大雨,使得淮河水位暴涨。一旦决堤,水莲家的二百亩莲子种植基地就要毁于一旦。这个莲子种植基地可是她家的全部家当啊!当年投入30万,贷款10万,种植生态无公害莲子,采用"莲鱼共养""种养共存"的经营模式养殖田螺、鲤鱼、泥鳅。还在莲子基地中建了步行观赏走廊、休闲亭子。去年还完了全部债务,实现了盈利。今年还打算建特色餐馆和农家民宿,提供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爸爸和妈妈担心有个闪失,日夜守候在莲子基地。村干部已经要求几次,让他们撤出基地,他们还抱着幻想,河堤不会垮,基地没事。村干部没办法,打电话让水莲回来做父母的工作。趁着下午休班,水莲开车回到了自家的莲子基地。雨后初晴,那田田荷叶上带着晶莹的水珠,有的像反撑开的伞,有的像绿色的圆盘,有的像扇子。一枝枝荷花,有红色的,有粉色的,有白色的,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像少女含羞的脸蛋…若是毁了,不知道爸爸妈妈会伤心成什么样子。第140页共140页,听到汽车喇叭声,爸爸和妈妈迎了出来。"孩子,咱的基地保住了。"妈妈一边说一边擦拭着眼角。爸爸说∶"淮河水位下降了,大堤没事了。"水莲晃了晃手机,一脸忧郁地说∶"爸,妈,我刚在回来的路上得到治河的消息,他们家被洪水冲了,鱼塘、房子都没了。""人没事吧?"爸爸着急地问。水莲说∶"人没事,政府已经安置了。"妈妈迟疑了一下,说∶"既然这样,订婚还是缓一缓吧。""妈,你说啥呢!"水莲急得差点哭出声来。妈妈说∶"他家都没了,咋订婚?""妈,你知道吗,王家坝的百姓是为了上游和下游的安全,开闸放水,把水引到了自己的家园…"话没说完,水莲已经呜咽起来。"告诉治河,订婚的日子不变。"爸爸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他没家了,在哪里订呢?"水莲像是回答爸爸的话,又像是自言自语。"谁说没家?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妈妈说。"咱的基地也正需要帮手呢。"爸爸点点头。水莲笑了,一张脸如同水塘中盛开的荷花,清秀脱俗,娇羞妩媚。补记∶2020年7月23日,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转移安置群众19.5万,闸口开闸76个小时左右,蒙洼蓄洪区共蓄洪3.75亿立方米,淮河王家坝段水位下降至28.28米,"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以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背景交代了水莲与治河相识的原因,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奠定了本文温情的基调。B.由文章中可以看出,对于未来的女婿,水莲的妈妈看重的是物质条件,而水莲的爸爸更看重人品,两个人的标准不太一样。C.文章在介绍治河和水莲的家庭情况时,提到了"大学生回乡创业""莲子种植基地""农家民宿"等内容,富有时代气息。D.当听到治河家被洪水冲了后,水莲的妈妈所说的话体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第140页共140页,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和色彩的角度写荷花之茂盛,既突出了水莲父母的勤劳能干,又从某种程度上交代了他们不肯离开基地的原因。B.文章使用对比的手法,先具体描写水莲之前的几个男友因条件不符合爸妈意见而黄了,而到了治河这里,她爸妈的意见空前一致,并直接答应订婚,以此衬托出治河的优秀。C.文章后半部分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展开,在体现人物性格的同时,加快了行文的节奏,推进情节发展,让读者的喜怒哀乐跟随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D.文章正文结尾以"水塘中盛开的荷花"来写水莲美丽外貌,既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前文对荷花的描写,也借此衬托其心灵之美,升华了文章主旨。8.小说的结尾加的一段补记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9.有人评价侯发山的小说透露着质朴的乡土气息,请以本文为例加以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答案:D【关键能力】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选项分析】“体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错,由文中的“谁说没家?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可以看出水莲的妈妈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7.(3分)答案:B【关键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相关内容,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选项分析】文中并没有具体描写水莲之前的几个男友;“使用对比的手法”也是错误的,文章是通过介绍治河的个人条件和家庭条件来体现治河的优秀的,并没有使用反衬的手法。8.(4分)【参考答案】①补记部分补充交代时代背景,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能打动读者;②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③通过补记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凸显以治河为代表的人物的优秀品质;④补记的内容更能凸显文章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主旨。(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关键能力】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140页共140页,【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补记”的作用,“补记”是对文本内容的补充交代,有交代背景或完善文章结构等作用。本文的“补记”属于事实材料,主要起交代背景的作用,分析其作用时可先从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和增强艺术效果的角度入手,然后从所交代的背景对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的作用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即可。9.(6分)【参考答案】①从语言看,文章语言个性化、富有乡土气息,如“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等语言具有乡土气息;②从人物看,文中的人物名字富有乡土气息,比如“治河”“水莲”这两个名字富有乡土特色;③从环境看,“鱼塘”“莲鱼共养”“种养共存”“农家民宿”“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等带有当下新农村的典型特征;④从主题看,文章通过一次洪灾再现汛情期间各地农民相互帮助、人们相互支持的情景,透露着质朴的人性美,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文本特征的能力。【解题思路】这是一篇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说,那么在分析乡土气息时,就要找到文中能够体现农村特色的人、事、物。在人物方面,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很有农村特色,富有乡土气息;文中人物的对话语言质朴,富有乡土气息;文中涉及的“莲鱼共养”“种养共存”等内容展现了新农村的面貌,富有乡土气息;主题方面,小说展现了互帮互助的人性美,蕴含了质朴的乡土气息。综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即可。(二)现代文阅II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树 医  聂鑫森卫根生快六十岁了。满脸皱纹,一头白发,背也有些驼了,左看右看,都像一棵步入老年的树。曲曲巷的男女老少,当面叫他“卫爷”,背地里却称他为“树医”。潭州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可名正言顺称为古城的,其一是有史籍可作查考;其二是地面上有许多历朝历代遗留的古迹可为印证;其三是古树多。何谓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三百年树龄以上的为一级古树,其余的为二级古树。潭州城中,一级古树有五百余棵,二级古树则两千有余,多是松、柏、槐、银杏、樟树。第140页共140页,古迹和古树,都由潭州博物馆管辖、护卫和修缮。故博物馆专设了一个科室:古树科。卫根生是该科的头,和几个同事一起,要干的活无非是巡查古树的生存状况,严禁任何损伤古树的行为,对衰老多病的古树进行医治和护理。“古树科”其实就是“树医科”,卫根生喜欢这个名字。他常说:“长年累月和古树打交道,不知不觉自己也衰老了。”年代久远的树,主干往往会中空,像被开膛破肚,主枝容易死亡,使得树体倾斜;又因树体衰老,枝条也会无力下垂,于是整棵树需要外力支撑,或以钢管编扎出撑持的棚架,或以扁钢箍紧干裂的树干。有些树干的伤口,因衰老、虫害、冰冻、雷击造成,需要人工治疗,在伤口旁钻眼注入激素,用生物胶重植树皮,还要改良土壤、施用不同的肥料,配备恢复健康的“营养餐”。卫根生是真正的行家里手,当树医当得有滋有味,但在博物馆,没人肯正眼看一看他,评先进科室和先进个人,总是榜上无名。卫根生无所谓,他说,古树是古城的老者,面对它们如同面对自己的长辈,难道侍奉长辈还要评功授奖吗?屹立在公共环境的古树,他悉心照料;私家庭院里的古树,只要主人邀请,他也常去探看,而且一见钟情,相谈甚欢。曲曲巷的魏家,卫根生就去过好几回。魏家院子正中央,有一棵两人方可合抱的虬龙柏,三百多年了。树身有些歪斜,叶子稀稀拉拉的,根如龙爪,树身的下半截中空,在一个弯曲处破出一个大洞,坦然而见天光,树皮也破裂了,如披一件烂衣褂。当家的叫魏遵规,比卫根生小两三岁,是个老中医。他告诉卫根生,院子和柏树都是祖上传下来的,院子不知翻修了多少次,但柏树依旧岿然不动。五年前他们第一次会面,是因虬龙柏在雷雨夜,被劈去上部分左边的一个粗壮的侧枝,断面上还留着乌黑的烙痕。“卫爷,这棵树会死吗?。”“死不了。我用药剂把伤口处理一下,你放心。”“古人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魏先生触景生情,好像有心事?。”“我那儿子说这棵树长得难看,要死不活的样子,不如连根刨了。”第140页共140页,“你不同意?”“当然。看见树,就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我爹在树下教我背汤头歌诀,教我识别药草,心里满满的是怀念。“儿子是做什么的?。”“电脑程序员。新潮角色!心不定,总想往外跑。”“你要让他喜欢这棵古柏,它是这个庭院的魂。杜甫《古柏行》称:‘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古典的美丽,哪里去寻?”“是啊,是啊。”后来,卫根生又去过几次魏家院子,喝喝茶,聊聊天,很快活。一眨眼,又是一年春风来。魏遵规忽然打电话来,请卫根生去一趟。因为魏家要大规模翻修庭院,准备为儿子小魏办喜事。小魏坚决要求把虬龙柏刨掉,再放置一些健身器材,魏遵规坚决不退让,以死相拼,父子闹得如同仇人。卫根生也知道,那棵虬龙柏寿限也快到了,上半截虽还有些半黄半绿的树叶,不过是苟延残喘。但若砍去了,魏遵规就会悲情难过,会弄出大病来。哎!卫根生很快来到魏家。久雨初晴,满院是金箔似的阳光。魏遵规父子和卫根生,坐在柏树旁的石凳边。小魏说:“卫伯伯,这柏树活不长了,留它做什么?难看。”“小崽子,你咒它死,不如说是在咒我死!”魏遵规气鼓鼓地说。卫根生微微一笑,说:“是啊,树是老朽了,还能活多久?谁也不知道。但这院子最贵重的不是你们要新建的房屋,却是这棵有着三百多年树龄的虬龙柏。小魏睁大了一双眼睛,想再说什么,忍着没开口。“现在老城改造闹得风风火火,有些老巷子已经拆了。”魏遵规说:“曲曲巷不可能拆!”“我也希望它不拆,假如要拆呢?我是说‘假如’!”第140页共140页,魏遵规叹了口气,低下头来。小魏眼睛一亮,问:“卫伯伯,这棵虬龙柏,假如拆院子的话,该给树一个什么价码?”卫根生说:“以我过去评估的经验而论,虬龙柏应该在三十万上下。小魏,你舍得吗?”“……树,可以不挖。不过,得让它活得久一些啊,别没等到拆迁它就死了。”“我是树医,这点手段我还是有的。搭个棚架支撑树身,人工植树皮,还要在柏树根的空隙处再栽一棵小柏树苗,让绳子牵引它的枝叶在中空的树里顺着往上长,就像儿子长在父亲的怀抱里,直到它从那个洞开的地方出头露面,张开一片浓荫。”魏遵规一拍大腿,说:“儿子,这叫孝——顺!”小魏顿时满脸发热,说:“爹,你高兴……就好。”……小魏结婚了,生孩子了。小柏树扎牢了根,枝叶顺着树的空心往上长,生机勃勃,从从容容。魏遵规隔三岔五打电话给卫根生,说:“卫爷给树看病,把我的心病也治好了。”只有小魏常在网上探看古城改造的信息,自言自语:“这曲曲巷什么时候拆迁?”谁知道呢?(选自《湖南文学》2021年第1期,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卫根生在单位被人瞧不起,总是榜上无名也无所谓,这表现出他因始终得不到别人正式认可而孤芳自赏的心态。B.小说用天气变化呈现人物对话背景,“久雨初晴”暗示着情节的切换及事件的转机,预示着父子关系的缓和。C.小说中小魏“眼睛一亮”是因为父亲的“叹气”“低头”让他深受触动,从而对“古树”的去留产生了新的想法。D.小说将医树和医心巧妙结合,独具匠心地用医心统摄全篇,展现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引人深思。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140页共140页,A.作者开门见山,在小说开头直接对主人公卫根生进行肖像描写,巧妙地将主人公的形象和古树联系起来,颇有深意。B.小说中卫根生视古树如自己长辈,此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古树当做古城的老者来写,赋予古树以“人”的特点。C.小说运用了人物对话的方式行文,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展现人物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有助于推进情节的发展。D.小说以开放的问句结尾,既暗含对小魏“自言自语”的回应,又饱含对古树未来的担忧,引发读者思考,耐人寻味。8.老魏痴情于古树,文末他说卫爷治好了他的心病。请分析老魏的“心病”是什么,及其痴情的原因。(4分) 9.小说前半部分用较大篇幅叙写了潭州古城及救治古树的内容,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6.B(A.孤芳自赏理解不当;C.不是因为父亲深受触动而是想到拆巷子后的赔偿;D.“用医心统摄全篇”及“展现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理解不当。)7.B(没有运用拟人手法)8.①心病:担心古树无法救治;担心小魏刨掉古树。(2分)②原因:在老魏看来古树蕴含着古典的美,古树是庭院的魂;古树有他的怀念,是他的精神依托。(2分)9.观点一:合适。①环境方面:它是小说的背景介绍,增添了小说的文化底蕴。②情节方面:引出线索“古树”,舒缓叙事节奏,为后续故事情节做铺垫。③人物方面:为人物形象的出场,提供了贴切的社会生活环境。④主旨方面: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⑤读者方面:另辟蹊径,用文化名城及古树救治的专业知识吸引读者。观点二:不合适。①环境方面:潭州范围过大,主体情节发生在曲曲巷老魏家。第140页共140页,②情节方面:喧宾夺主,小说主要讲述的是魏家古树的故事。③人物方面:介绍可有可无,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勾连不紧密。④主旨方面:介绍部分相对独立,与小说主旨关联较弱,和小说主体不融合。⑤读者方面:对读者吸引力小,叙述说明性语言节奏缓慢,读者阅读兴趣小。(每点2分,答对3点给满分;只写观点不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山地回忆孙犁那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整。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地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她说着,扭着身平说着河流往上去了。蔡在一块尖石上把莱装篮漫进水更把沥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第140页共140页,“你真讲卫生呀!”“我们是真卫生,你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得放光。“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不愿意讲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到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心里很高兴了。“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不会求人做一双?”“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是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我洗过脸,回到队上吃了饭,就到女孩子家去。她正在烧火,见了我就说;“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你就来了。”第140页共140页,我已然摸准了她的脾气,只是笑了笑,就走进屋里。屋里蒸气腾腾,等了一会,我才看见炕上有一个大娘和一个四十多岁的大伯,围着一盆火坐着。在大娘背后还有一位头发雪白的老大娘。一家人全笑着让我炕上坐。女孩子说;“明儿别到河里洗脸去了,到我们这里洗吧,多添一瓢水就够了!”大伯说:“我们姐儿刚才还笑话你哩!”白发老大娘瘪着嘴笑着说:“她不会说话,同志,不要和她一样呀!”“她很会说话!”我说,“要紧的是她心眼儿好,她看见我光着脚,就心疼我们八路军!”大娘从炕角里扯出一块白粗布,说:“这是我们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给我做了一条棉裤,剩下的说给她爹做双袜子,现在先给你做了穿上吧。”我连忙说:“叫大伯穿吧!要不,我就给钱!”“你又装假了,”女孩子烧着火抬起头来,“你有钱吗?”大娘说:“我们这家人,说了就不能改。过后再叫她纺,给她爹赚袜子穿。早先,我们这里也不会纺线,是今年春天,家里住了一个女同志,教会了她。还说再过来了,还教她织布哩!你家里的人,会纺线吗?”“会纺!”我说,“我们那里是穿洋布哩,是机器织纺的。大娘,等我们打败日本……”“到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可巧,战斗情况没有变动,部队也暂时不转移。每天早晨,我就到女孩子家里去洗脸。第二天去,袜子已经剪裁好,第三天地已经纳底子了,用的是细细的麻线。她说:“你们那里是用麻用线?”“用线。”我摸了摸袜底,“在我们那里,鞋底也没有这么厚!”“这样坚实。”女孩子说,“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能够。”我说。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那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磺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第140页共140页,后来,我听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1949年12月(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叙写“凿冰洗脸”的情节,源自“我”亲历的回忆,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B.小说叙述“我”与女孩因为“卫生”的问题发生争论,表明革命队伍与百姓之间存在矛盾。C.女孩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仍用所剩不多的布料给“我”做袜子,表现出她热情慷慨的一面。D.最后一段插叙的内容,使小说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同时突出了小说的主题。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将一位性格直率而又为人热情、心地纯真的山地女孩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B.小说用“……烧过两三回了”“……也许五年……”描写战争,写出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从侧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持久。C.小说中的“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这种笔法使小说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也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我”的情感。D.小说通过回忆“我”与女孩及其家人的交往的往事,表现了他们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而这正是我们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实基础。8.请结合全文,阐释“袜子”的丰富内涵。(4分)9.孙犁的小说“能在非常态的生活中发现朴素与美好”。请结合小说内容,对作者的这一创作特征进行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CA选项,“凿冰洗脸”的情节是事件的叙述,后文中并没有与之呼应的情节,“埋下伏笔”表述不正确。B选项,“……存在矛盾”表述不正确,“我”与女孩因卫生问题发生争论的情节,重在刻画女孩的人物形象,而争论本身正是革命队伍与老百姓之间关系密切的表现。D选项,“插叙”手法判断不正确,小说最后对女孩人生情况的介绍属于补叙,使小第140页共140页,说情节完整。7.B“……烧过两三回了”“……也许五年……”这些描写,属于正面描写。8.【答案】①小说中的“我”在寒冷的冬天都没有袜子穿,表现出了抗战时期生活物资严重不足的现实和斗争的残酷;②袜子是女孩及其家人克服困难,在自家物资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为“我”缝制的,是老百姓对革命队伍的支持与信任,是军民鱼水情的象征;③“我”穿着这双袜子南征北战,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袜子象征着追求光明和解放的信念。【4分。每点2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9.【答案】小说是在战争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革命队伍与老百姓生活都处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描写一位普通山村女孩及其家人们无私帮助革命战士的故事。女孩爱斗嘴、活泼可爱又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与热情;女孩一家人善良朴素,用仅有的布料为“我”缝制袜子。他们身上有着纯朴的美、善良的美、乐观向上的精神之美。而这些美好的东西,也为我们揭示出了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军民同心、乐观团结、艰苦奋斗。【6分。“非常态的生活”的概括,3分;分析“朴素与美好”,3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小城无名医马宝山燕省吾系世代祖传中医,是年五十岁,赤红脸膛,鹤发银须,着一件灰布长衫。其身影常蹀躞于小城街巷之中。燕先生对来求者,不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如至亲。燕先生对任何疑难病症,只要他一搭脉,开出方子,保证三付中药喝下,药到病除。因此,小城人都尊其为“燕三付”,倒把他的大名忘得一干二净了。“燕三付”住在小城北街。无独有偶,在小城南街,皇甫宗仁挂牌行西医。皇甫先生也年在五十,戴一副金丝眼镜,着西装领结,作势一派西洋式儿。他全套西医疗法样样精湛,医德还算淳朴。皇甫医生足不出户,就地坐诊,再大的人物也请他不去,倒使人生出许多的敬畏之情。第140页共140页,谁有病谁心里急,请过中医不放心,又去求西医。这就给“燕三付”和皇甫医生添了许多的烦恼——让中医瞧过的病人,西医不插手;让西医诊过的病人,中医不搭脉。于是又出了许多乖巧之人,没有他们这个世界就不热闹。他们请到“燕三付”便捧他是再世扁鹊,小城医圣。再去求皇甫先生又捧其为当代华佗,小城一把神刀。正是这伶俐之徒,把小城弄得沸沸扬扬,使“燕三付”和皇甫医生之间的门户之见愈演愈烈,中西医矛盾日渐积深。都以小城第一自居,全不把对方放在眼里。一年,西医皇甫宗仁突然得气结,气憋在嗓子眼里,白净脸憋得紫红,皇甫夫人毕竟是门里人出身,知道丈夫这病非中医不得除。于是,她瞒着皇甫医生到北街请“燕三付”的一笺方子。“燕三付”思忖良久:虽说与皇甫医生有隙,可在这生死攸关之际袖手旁观,岂是我燕某所为。当下开出一纸方子,让皇甫夫人拿去。皇甫夫人拿回中药,没敢说是从“燕三付”那儿开的,急忙让煎熬了给丈夫喝下。果然,三付药下肚,皇甫宗仁上打嗝下放屁,上下气通畅,气结病好了。倏地,他眼睛灿亮,叫住夫人问:“你说,我吃的三付药是不是燕先生的?”夫人见瞒他不住,便唯唯称是。皇甫宗仁惊窘不堪,立备厚礼,遣夫人速速送给“燕三付”作谢。“燕三付”是个忠厚之人,他见皇甫夫人送来厚礼,也该礼尚往来。正待择日拜访,促膝畅谈,摒弃门户之见,来个中西合璧,并肩协力为小城百姓去疾除病,强身健体尽绵薄之力。却传来皇甫宗仁携妻带幼,远走他乡的消息。“燕三付”大吃一惊,心想:这知道内情的人明白我是受皇甫夫人之托,救其夫一命;不知道底细的人定会说我乘人之危,拿三付药摘了人家的面子,把西医皇甫挤对走了。唉呀,这,这便如何是好……不日,“燕三付”也收拾细软,举家搬迁,去向不明。于是,小城无名医。(选自马宝山《小城无名医》)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详细地交代了中医“燕三付”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也为后文治好皇甫医生和举家搬迁的情节埋下伏笔。B.文中说西医皇甫宗仁“医德还算淳朴”,表明作者将他与“燕三付”对比,认为他明显不如“燕三付”。第140页共140页,C.两位医生之间的矛盾全是因当地看热闹的“乖巧之人”在背后推波助澜而起,因此作者也借此批判市侩小人的好事。D.“燕三付”治好了皇甫宗仁的病,皇甫宗仁惊的是燕医生果然医术高超,窘的是自己医术不如燕医生,在小镇上抬不起头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语言不事雕琢,简洁明快,善用短句,寥寥几笔就形象地勾勒出了两位名医的不同形象,中医儒雅,西医精干。B.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人物生动丰满,个性鲜明。作者运用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C.小说短小精悍,构思精巧。开头详细繁复,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悠长回味。D.小说的主题意蕴深厚,既赞扬了两位医生的医者仁心,也为两位医者为声誉所累,彼此间产生门户之见相继离开小镇而惋惜。8.小说中两次描写“燕三付”的心理活动,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分析,概括“燕三付”的形象特点。(4分)9.本小说创作采用了哪一种视角?结合文本分析采用这种视角达到的艺术效果。(6分)6-7.AC第140页共140页,(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家(日本)川端康成他拉着双眼已盲的妻子的手,为了看一座出租的房子,在一处斜坡上,往上走着。“那是什么声音?”“竹林子的风声啊。”“是啦,我好久不曾走出家里一步,几乎都已忘了竹叶的声音呢。现在的那个家,去往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啊。刚搬过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很难配合,吃了不少苦头。这个楼梯,如今才刚刚习惯了,你却说又要去看新房子了。对于眼盲的人,住惯了的老房子可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所以就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对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一样。眼睛不瞎的人觉得死板没趣的房子,眼盲的人却可以和它水乳交融呢。想想看,今后可又有好阵子经常和新家的柱子撞个满怀,或是给门槛绊了脚什么的,是不是?”他放了妻子的手,打开了涂白漆的木门扉。“哟,像是树木的枝叶繁茂的幽暗的院子似的。以后,冬天可就冷了。”“是一座墙壁和窗子都显得阴沉沉的洋楼啊。看样子,住的是德国人了,这里还留着一个‘里德曼’的铭牌呢。”然而一推开房子的大门,他却像是受到眩眼的亮光似的,侧转了上身。“真不错。明亮得很。如果院子里是夜晚的话,这里头可就是白昼了。”第140页共140页,黄色和朱红色的粗条纹相间的壁纸,看起来好不热闹,有点像是节庆日里那种红白相间的帷幕。深红的窗帘,明亮得像是彩色电灯一般。 “有躺椅、有暖炉、有茶桌和椅子。衣橱、装饰灯——家具可说一应俱全了。你过来看看……”他说着,急切地,像是要把妻子推倒似的,把她推到躺椅处让她坐下来。妻子就像一个笨拙的溜冰者一般,双手在空中慌乱挥摆着,在弹簧的反弹下摇荡着身子。 “喂,连钢琴也都有呢。”让他拉着手,坐在暖炉旁边的一架小钢琴前面去的她,就像在碰触什么怕人的东西似的,把琴键敲打了一下。 “啊!还会响呢。”她于是弹起一支孩童歌来。这可能是她眼睛还看得见的少女时候学会而且依然记得的歌吧。他走进摆着好大办公桌的书斋里一看,紧邻着书斋的,竟是寝室。里头是一张双人床。床垫也一样用红白条纹的粗布料张成的。一坐到那上头去,柔软而且具有弹性。妻子的钢琴渐渐地响出了快活的喜悦来。然而他也听见,是盲者的悲哀,偶或按错了琴键,她便小孩般地笑了起来。“喂,你不来看看好大的一张床吗?”你说有多么不可思议——妻子在新来乍到,不知前后高低的屋子里,竟能像明眼的少女一般,稳健迈步走到寝室里来。两个人并肩坐到床边上去,彼此手搭着背,一面还像装有弹簧的玩偶一般,好乐好美地跃动弹跳了起来。妻子低声吹起口哨来,都已忘了时间了。“这里是什么地方啊?”“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地方嘛?”“反正不是你家就是了。” “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第140页共140页,(有改动)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夫妻俩往山坡上走时,妻子分辨不出竹林子的风声,又对旧房子眷恋不已,说明她是一个喜静守旧的人。B.小说中丈夫带着眼盲妻子频频换房租房,看房子时急切粗鲁,甚至把她推倒在躺椅上,说明丈夫粗俗、缺乏教养。C.小说中妻子吹起口哨、忘记时间的细节十分传神,结尾借人物之口说出“反正不是你家”,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很有张力。D.小说语言冷峻、客观,许多情节虽然是一笔带过,却能将人物点染得有血有肉,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水准。8.优秀的小说有一个好题目,本文以“家”为题,这在文章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9.文章结尾妻子说“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鉴赏这个结尾。(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C(3分)  8.①作为线索,统摄全篇。整篇小说围绕“家”展开,以租房的所见所闻所为来推动情节发展。②交代主要内容。小说以夫妻俩回忆过去的“家”,观察现在的“家”,谈论自己心中的“家”为主要内容。③揭示小说主旨。小说围绕“家”行文,到结尾笔锋一转,点出“这不是你的家”,更显对家和归宿的渴望之强烈。(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第140页共140页,9. ①从主题上看,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家”是避风的港湾,夫妻俩真诚爱护彼此,简陋的旧房子也因为这爱而温暖,双方互相依偎相濡以沫,对家有着强烈的渴求,有这样的情感基础,两人相依为命的居所就是“家”。②从人物来看,两人顽强坚韧乐观。虽然贫困漂泊,居无定所,但言谈举止纯真美好,比明眼人更懂得生活的情趣;且渴望归宿,并顽强坚韧、辛勤努力去奔波寻觅,一定会有自己的“家”。③从情节上看,二人融入新生活迅速,适应性强。进新屋时妻子称离开的租处为“现在的房子”,还不时抱怨和旧房子水乳交融,格外亲切;可是刚进新房间不久,两人就欣喜于陈设的完备,兴奋自在地弹奏起钢琴来,在床边并肩倚坐弹跳,吹口哨,稳健迈步行动自如,适应很快,他们定能找到自己的“家”。(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那一排钻天杨肖复兴①四十多年前,我家搬到北京陶然亭南、附近马路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卖些油盐酱醋,同时兼管每天牛奶的发送:②母亲那一阵子大病初愈,我给她订了一袋牛奶。由于每天到那里取奶,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其中一位很年轻,刚来不久。她面容清秀,长得纤弱,快言快语。熟了之后,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了。③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想明年接着考。她又听说我爱看书,还写点儿东西在报刊上发表,就对我另眼相看。④那时候,买麻酱要证,买香油要票,带鱼则只有过春节才有。打香油的时候,都得用一个老式的长把儿小吊勺作为量器,盛满之后,通过漏斗倒进瓶里,手稍微抖喽一下,就会使盛进瓶里的香油的分量大不相同。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每次我去买带鱼,她会把早挑好的宽一些的带鱼,从台子底下拿给我,我感受到她的一番好意。第140页共140页,⑤除了书和杂志,我无以相报。好在她爱看书,我就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⑥她曾经悄悄地对我说她不喜欢待在这么个小铺里卖一辈子香油麻酱和带鱼,告诉我想复读,明年重新参加高考。⑦刚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她参加了高考,没考上。第二年又去高考,结果差的分比前一年还多。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⑧我读大学期间,很少回家,和她见面少了,几乎断了音讯。⑨六年过后,正是文学复兴的时期,我家有很多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正好⑩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我这才注意,她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⑪我把杂志给了她,说:家里还有好多,你这样子不方便到我家去拿,待会儿我给你送来!她一摆手说:那哪儿行啊!那显得我的心多不诚呀!便跟着我回家抱回好多本杂志,我只好帮她提着一大摞,护送她回到副食店,对她说:这么沉,你怎么拿回家?她说:一会儿打电话,让孩子他爸来帮我扛回家。这可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宝贝呀!说完,她咯咯又笑了起来。⑫那天告别时,她挺着大肚子,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⑬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⑭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陶然亭南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⑮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⑯“我是专门等您的,我在会议名单上看到您的名字,就一直等着这一天呢!我和您有三十多年没有见了:今晚,我得请您吃饭!我已经定好了房间!您可一定等着我呀!”她热情地说,⑰第140页共140页,晚餐丰盛又美味:边吃边谈,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⑱告别时,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⑲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芝麻粒那么大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那一带,二十多年前就都被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⑳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选用的副食品商店、麻酱证、香油票等事物极具典型性,能够唤起一代人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贫穷与落后的集体记忆。B.第④段中“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运用细节描写,意在表现小冯技艺娴熟,是一名称职的店员。C.作者三十多年后再见到小冯,“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暗示小冯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D.文章多次写到小冯的笑,如“笑吟吟地叫我”“咯咯又笑了起来”“忍不住又笑了起来”等,表现了小冯不同情景下的心理特点。5.“钻天杨”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6.本文已被《光明日报》“中国故事”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6分)4.B5.①是时代的见证者,见证了小冯的成长和时代的发展变化。②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以“小冯”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祖国的飞速发展。③饱含着作者对小冯的进取精神和祖国发展的热情赞颂。(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小冯的经历代表着千万中国人的经历,陶然亭一带的变化是中国巨变的缩影。②剪裁精当。选取作者与小冯交往的几个片段,凸显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变化。③构思巧妙。将小冯成长历程和陶然亭一带前后面貌的变化交织在一起,侧面展现了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④内容和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第140页共140页,2022年高三语文寒假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理想的价值诉求,回应了中华民族“如何能在一起”的时代追问。基于相同的思想认知、相通的价值观念,在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协作、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实基础。中国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存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民族共同体意识超然客公众号不断积淀逐渐生成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协同意识、协作观念发挥了巨大作用。在遥远的五帝时代,中国人就已经提出了明确的“协和万邦"观念,《尚书·尧典》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协和,意味着协同与公平公正,意味着人民和睦相处,各邦国友好往来。亲九族、和万邦,不仅要把家族、宗族治理好,还要把国家治理好,使各邦团结起来。在各民族长期的交流交往和融合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例如恤孤、济困、扶危等等。尊王攘夷、崇尚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紧密团结,是因为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向心力来自共同遵循的“道”,“道”就是王道,就是尊王攘夷;凝聚力来自内心的“统”,这个“统”就是正统,就是崇尚一统。从孔子作《春秋》开始,“大一统”的观念就日渐深入人心。“大一统”的表述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其中解释《春秋》所言“王正月”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所谓“大一统”就是以一统为大;其中的“大”是重视、尊重。“大一统”就是“尊王”,就是尊王道、抑霸道,就是天下诸侯皆统系于王。“大一统”不是强调所统辖疆域的辽阔,而是指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与思想文化上的集中。尊王攘夷,崇尚一统,这是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是民族共同体所必须的思想前提。第140页共140页,家国同构、大顺大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想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哲学可视为“回家”的哲学。中国有“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之类的观念,中国文化重视家庭,以家为本位,主张由孝悌出发培养爱和敬。儒学注重家风建设,把孝悌看成做人的基础,视之为“为人之本”。孔子极重亲亲之爱、尊长之敬,说“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儒学关注天下国家,既然把孝与悌看成“人之本”,因而把爱与敬看成“政之本”。儒家把家庭伦理与社会政治伦理打通,把父母对于子女的情感社会化,即进行社会化应用与理解,这就产生了家国一体观念。《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这就是身修、家齐与国治的内在关联。可见,好家风的底色是道德,受社会认可的家风一定基于正确的价值追求和高尚的行为方式,与社会国家的需要相适应、相协调。家与国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一个人心中有爱有散,懂得爱故,才能把这种爱敬推而广之;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强大的精神纽带,造就和睦与和谐的社会。(摘编自杨朝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孔子季刊》第46期)材料二:对于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在继往开来的时序向度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命体系尤为重要。在近代抗击民族侵略和谋求民族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一方面,西方在殖民侵略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优势使中国人陷入文化自卑,把民族的衰落归咎于传统文化的积弊,从而兴起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浪潮,试图以“传统”和“现代”的价值决裂而实现民族图强和价值重构;另一方面,在抵抗侵略中所唤醒的民族主义意识使得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抱有足够的警惕,中华民族对现代文化的向往和对民族屈辱的憎恶同样强烈,但山河破碎带来的文化自卑令中国人难以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文化关联,因而不能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觉醒。毛泽东曾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马克思主义能实现中国化,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文化精神契合了中国人集体本位的价值取向,促使中华民族找到了连接中华民族传统到现代的文化通路。在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时序向度中,我们要把握好三点:首先,建立科学的“传统——现代”思维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面向现在和未来的文化基因,要克服“传统——现代”文化理解的两极对立思维,切不可把传统和现代在文化上割裂开来。其次,建立“传统——现代”价值评判标准。改变过去把“传统等同于落后”“现代等同于先进”的评价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性构建,清醒认识西方现代性日益暴露的劣势并加以规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现代文明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量。最后,建立“传统——现代”的文化话语。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我们需要自觉建立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匹配的话语休系。兼收并蓄利用人类现代文明成果,把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现代”的历时性文化构建和与世界各民族共时性的文化互鉴有机结合起来。第140页共140页,(摘编自张九童、邹广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向度》,《光明日报》2021年07月14日)1.下列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各族相同的思想认知、相通的价值观念下形成,体现中华民族理想的价值诉求B.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尚书》春秋》等著作中已经有了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和观念。C.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不断积累并逐渐生成的,构建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命体系应关注时序向度D.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需要打通传统与现代,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多方融合人类文明成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提出的“大一统”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它类似于今天的“大统一”,就是要实现疆域的完整。B.儒家的“修齐治平”理论宣扬了一种家国一体观念,以家为本位,推“家”及国,从而实现家国同构。C.晚清民国以来国人面对列强的入侵,向往现代,否定传统,没有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D.由于中华民族找到了连接传统到现代的文化通路和价值取向,因而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没有蕴含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是(3分)A.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左传·襄公十一年》B.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孟子见梁襄王》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D.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第140页共140页,5.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运用材料一中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学中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样式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这个事实说明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诗的光辉,即使是叙事文学也不例外。例如《史记》就因洋溢着司马迁的悲愤情感而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而杂剧《西厢记》、小说《红楼梦》也因浓郁的抒情色彩而使人百读不厌。正是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例如山水田园诗本来可以处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却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他们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又如戏剧在西方历来是以写实为主的,但中国古代的戏曲作家及理论家却强调戏曲首先要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即“意”,而不是简单地模仿生活。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指出:“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元杂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也确实是“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写时代之情状"(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抒情性质和写意手法使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以下文化特征:首先,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这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假如我们要想了解禅宗思想与理学思想对宋代士大夫的影响,最好的材料不是禅宗语录或理学讲章,而是宋诗。只要你仔细阅读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歌,就能对宋人融儒道释为一体的思想面貌有直观而真切的把握。其次,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那种为历代文学家所憧憬的变化莫测、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化境,正是在精炼含蓄的艺术表现形态基础上才可能达到的目标。(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第140页共140页,海外华裔学者陈世骧以西方文学中的抒情诗为参照,认为“中国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就是一个抒情传统”。这个判断从总体上看大体是可以成立的,然而,相较而言,我更认同普实克关于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论述。在普实克看来,中国古代较为正宗的文学,包括诗、词、赋、散文等文人文学作品,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抒情性和主观性。他认为中国古典散文的抒情性虽没有诗歌那样明显,但中国古典散文不注重情节、故事和叙述,而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注重抒写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倾向于主观情绪情感的表达,因此,散文与诗一样,具有浓厚的抒情性。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与西方的浪漫主义抒情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从抒情内容上说,西方抒情文学倾向于个性解放,向往理想世界,强调个人的主体价值和自我感情的宣泄;中国的抒情文学更看重个人的感情表达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家”与“国”的和谐共荣。就抒情的手法而言,西方抒情文学更多的是采用直抒胸臆、以景喻情的写法;中国的抒情散文也有直抒胸臆的作品,但更多的是采用曲折含蓄、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关于中国抒情传统的这一特点,普实克看得很清楚。他认为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是将个人、自我的悲欢离合,与家国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精神融会贯通在一起,所以中国抒情文学的内涵比西方浪漫主义抒情文学的抒情传统要大,也丰富复杂得多。《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总集,它的情感抒发,往往是通过一声声语重心长的慨叹表现出来,如在《大语》中,周公就多次连续使用感叹词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庄子是中国浪漫主义散文的鼻祖,他的散文既有对远古生活的向往,对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追求,更充满理想主义和抒情色彩,其最大特色,就是善于比喻形容。若说庄子开创了中国抒情散文的先河,司马迁则从另一条路径拓展了中国古典抒情散文的视域。读他的《报任安书》,你会感到他的文字不但直写胸臆,慷慨激烈,势大力沉,而且浩气回荡,弥漫于文章与天地间。司马迁还常常借助人物塑造、故事情节、战争场景,以及叙述语言来抒情。魏晋散文承续庄子的浪漫主义抒情文脉。相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魏晋无疑是一个思想解放、追求自由和个性,同时散文写作倾向于浪漫和抒情的时代。中国古代散文的抒情审美传统,在陶渊明、柳宗元、苏轼、袁宏道、张岱等杰出散文家中也有着出色的表现。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是中华民族情感的寄托和结晶,同时体现着一种文化理想和文化精神。正因为抒情的背后有深厚的文化伦理道德观念的支持,所以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不但特色鲜明,而且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上“无往而不入”,且“浸润深广”,其功能和作用远远超过了叙事传统。(摘编自陈剑晖《论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这是基于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得最为成熟这一事实而得出的结论。B.如果我们要想了解宋人融儒道释为一体的思想面貌,只要仔细阅读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歌就可以了。C.普实克认为,中国古代各种不同的文学样式,如诗、词、赋、散文等文学作品,都具有明显的抒情性和主观性。第140页共140页,D.相较于西方浪漫主义抒情文学,中国抒情文学的抒情传统内涵要丰富复杂得多,两者运用的抒情手法也有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方戏剧重写实,中国古典戏曲重写意,所以阅读中国古典戏曲难度要更大一些。B.如果要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C.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所以其呈现的艺术境界都是空灵的。D.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散文独有的一种抒情传统,时至今日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荀子的《劝学》运用了大量比喻,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等方面劝勉鼓励人们要重视学习。B.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对田园景色的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C.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赤壁古战场的景色描写得无比壮美,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仰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D.关汉卿的《窦娥冤》写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5.中国古代文学的抒情传统在作品中有着怎样的体现?请根据两则材料,从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简要概括。(6分)第140页共140页,(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对称是一种结构,使得物体可以被分割成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几部分,或者使物体按照边界或中心呈现类似重复。试想你沿着北京天坛的台阶拾级而上,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感。这座沿着道路中轴对称的建筑展现了令人折服的庄严与肃穆,这是反射对称(镜像对称)的例子。建于公元前447年-438年的希腊雅典帕台农神庙,无论从前方或侧面看,它都是对称的,而它的柱子呈周期分布,体现了一种平移对称。如果你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走进公园,你会看到争妍斗丽的鲜花大都是对称的。比如,冬乌头就是旋转对称的)有些花还带有更多的对称,比如大丽花,除了旋转对称,还有一种由内而外、层次鲜明的对称。多重对称的叠加让花朵更加艳丽。以数学思维看,上面的所有例子,都包含着一个保持物体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明显的,这样的等距群把物体分成了相同的几个部分。依此理解,给出两个物体A与B,如果A的等距群包含了B的等距群,那么我们就说A比B更加对称3为了更好地表述这些概念,我们考虑四个图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和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明显的,这不规则的四边形不是对称的。同样,直觉告诉我们,圆是最对称的,正方形比长方形更加地对称。事实上,圆的等距群是无穷的,并且包含了正方形的等距群,而后者又包含了长方形的等距群。人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我们也很难找到一朵花是完美无缺的。虽然人体总的来说是左右对称的,可是这种对称远远不是完全的。每个人左右手的粗细不一样,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眼睛更大或更圆,耳垂的形状也不同。不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地打破对称,艺术家有时也会极力地创造出残缺对称的图像和物体,可是仍然给人以和谐与平衡的美感。许多人也许会有这样的共识,脸上如果有一颗美人病,那么会让人眼前一亮,可是如果有两颗对称的美人病,肯定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有时候残缺对称会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出现。比如,建于公元前486年-460年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庙西门三角榻上的雕塑,它的外轮廓呈现出反射对称性,并且中线两边的人数相等,可是两边的塑像却有着很大差别。这是反射对称的变体。平移对称的近似也出现在艺术中。例如,在宋朝著名画家米友仁的画中,山峰基本上是呈现周期变化的。另一个近似平移对称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内以四季亭为连接点的湖岸画廊。第140页共140页,(摘编自季理真《对称之美》)材料二:商周青铜器纹饰系统性很强,其基本特点是对称性,这一审美法则反映了中国先民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古人将事物分为阴阳、高下、明暗等相对应的要素,进行思考。从本质上讲,这就是对称的思想。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对称性可以被认为是其在艺术上的源头或集中表现。《国语》中有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是古人对美的一种定义,其本意也是讲究对称之美。商周青铜器纹饰体现的这种审美法则至今仍然葆有旺盛的生命力。上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上的变革也不可避免。1917年出现的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提倡白话,反对文言,白话文取代讲求平仄、对仗的文言文,但是也给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语言自身的超然客公众号特色带来了许多问题,需要协调解决。闻一多提出的“三美”主张即是其在诗歌领域的反映,其中的“音乐美”认为作品要“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则主张“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实质上强调的就是对称性。中国古代的住宅基本上都是单层的,故宫这样的宏大建筑群实质上也只是建得更高、面积更大一些。如今城市里高楼林立,除单体建筑外,其他建筑物从表面上不易看出对称的特点,但如果仔细分析,仍能找到对称性的体现。比如在大的住宅小区里都有“楼王”,它的出现掺杂很多商业因素,但成为"楼王”的最核心要素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在一个小区里,“楼王”一定位于中心地段,其他楼宇都围绕着它。有很多小区就是以"楼王”为对称轴设计的,这可以说是这种传统审美法则在现代的折射。研究青铜器纹饰,找出其特征,揭示其内涵,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传统资源为现代服务。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展示中国话语,显示中国风采,就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其中有价值的元素,与现代意识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做到有所创新,有所创造,从而展现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的影响力。(摘编自杨小明《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艺术研究——以对称特点及其蕴含为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造于公元前的希腊帕台农神庙前方和侧面都是对称的,这属于一种平移对称。B.人们在直觉上认为圆是最对称的图形,实际上恰恰相反,圆的等距群是无穷的。C.“三美”理论强调对称,根除了文学革命给中国人思维、语言方面带来的问题。D.我国的单层建筑易看出对称特点,仔细分析林立的高楼,也会找到对称的体现。第140页共140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天坛的建筑不是严格以道路为中轴对称建设,就很难呈现令人折服的庄严和肃穆,也会失去美感。B.自然界很难找到完美无缺的对称,日常生活中对残缺对称的欣赏,也体现了人们对和谐之美的追求。C.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启示我们,要想让传统资源为现代服务,就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意识结合。D.无论是从数学理论上还是从审美观念上看,对称都是一种相对概念,我们对此概念的理解不能固定僵化。3.下列图像属于材料一所说的反射对称的变体的一项是(3分)4.请依据文本内容,分别从数学思维和美学思维角度给“对称“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6分)第140页共140页,(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对于汉末的“清议”,刘勰从中吸取了重视人物操守的所谓“骨鲠”的观念。对于魏晋的人物品藻。他吸取了“骨”与人的气质、个性、才能相关的思想,并且直接把人物品藻中的“风骨”这个概念引入了文学理论。但是,刘勰所赞赏追求的“风骨”不是魏晋玄学所追求的那种超脱玄远、不以俗务经怀的“风骨”,而是由《易传》而来的崇尚“刚健”的“凤骨”。刘勰一反玄学的理想,把“刚健”与“风骨”结合起来,高扬了一种和魏晋玄学不同的审美理想。这是他的“风骨”论的重要特征,也是他的重大贡献。刘勰所说的“凤骨”作为一种审美理想来看,极大地发扬了儒家美学所具有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刘勰最为服膺的儒家思想,是荀学——《易传》这个分枝的思想。也正是在这一分枝中。儒家的入世精神得到了它可能得到的最为积极、健全的表现。当然,刘勰的儒家思想不可能脱离孔、孟,但由于刘勰实际是站在荀学这一分枝的思想立场上,因此他的思想又和孔、孟有所不同。自汉代以来,由孔子而来的所谓“温柔敦厚”的思想有很大影响,这在《文心雕龙》中也有表现。但在另一方面,刘勰的“风骨”论赞美“翰飞戾天”的鹰隼的“骨劲而气猛”,称赏“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这又是同“温柔敦厚”之旨难于相容的。刘勰对“风骨”的“刚健”“骨鲠”的要求,显然同孟子赞美“浩然之气”的“至火至刚”以及“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精神有关,但两者又有不同。这种不同,实际也就是荀学与孟学的不同。站在荀学立场的刘勰称赏感性物质的自然界的丰富多样的美,鲜明地要求美与真的统一,与轻视外在物质世界,强调通过主体心灵的活动而“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孟子很不一样。“风骨”论在魏晋玄学及佛学的美学之后,从理论上提出和展示了一种新的审美理想,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重大的。首先最重要的是,它对存在于儒家,特别是荀子一派美学中的积极入世精神作了一种前所未见的简明的美学概括,对促进汉民族审美心理和理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情感的抒发超然客公众号和表现(这就是“风”)必须渗透着一种内在理性的“力”(这就是有“骨”),否则情感的抒发和表现就会是空虚、软弱、无力的,文辞的美丽也将因为它缺乏深刻的理性内容而失去价值。中国历来反对靡靡之音,反对徒有其表的美丽辞藻,都贯穿着对于“骨”的强调,也就是对理性的内在的“力”的强调。没有“骨”的作品被看作是失败的、不美的。其次,作品要表现出作家的不为势利所屈的坚强崇高的人格。这也是中国历来所推崇的,是文章有“骨”的重要表现。再次,作品的文辞应当是高度凝炼有力的(推及于书法、绘画,有所谓“入木三分”“笔底金刚杵”之类的说法),这同样是中国历来所推崇的,是文章有“骨”的重要表现。第140页共140页,以上几点,虽不是刘勰的“凤骨”论提出后才为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所具有的特点,但它是第一次由“风骨”论作出了最为简明深刻的美学概括。和“风骨”相联的这些特点,明显有着体现了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的值得肯定的东西。但由于“风骨”论所强调的理性、人格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这种理性在根本上不外是儒家所说的政治伦理原则,因此有着和儒家思想中束缚人的个性发展相联系的消极有害的一面。尽管如此,只要去掉了这一面,把对理性力量的强调摆在一种新的思想基础之上,那么“风骨”论就是在今天也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与价值。(摘编自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刘勰的<文心雕龙>》)材料二:郎吉弩斯认为,具有“崇高”特质的文章不仅具有庄严伟大的思想,而且应当具有动人的情感.它应当使“听众所产生效果不是说服而是狂喜”。所谓狂喜,“是指听众在深受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感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态”(朱光潜语)。同样,刘勰也十分强调情感的作用。在《风骨》篇中,刘勰反复指出,“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情与气偕,辞共体并”。可见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他十分推崇“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辩骚》)的屈原,极力赞赏那种“志思畜愤,而吟咏情性”的作品,认为唯有这种“慷慨以任气”、感愤而激昂之作,方能“篇体光华”。郎吉弩斯把文采看成是“崇高”的一个组成因素。他认为作品必须具备恰当的华丽文采,方能有“巨大的威力”与“迷人的魅力”,方可谓之“崇高”。而刘勰虽然认为藻饰与“风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认为文采并不是“风骨”的一个组成因素。他还打了一个形象化的比喻:野鸡虽有文采,但没有风骨,“肌丰力沉”,不能奋飞;鹰隼虽乏文采,却有风骨,“骨劲气猛”,能展翅云天。“夫肇翟备色,而翱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风也。”(《风骨》)(摘编自曹顺庆《“风骨”与“崇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勰受汉末清议的“骨鲠”观念、魏晋人物品藻的“风骨”思想和《易传》崇尚的“刚健”意义等的影响,提出“风骨”论这一新的文学审美主张。B.刘勰的“风骨”论,既追求孔子思想中的“温柔敦厚”之美,又追求像鹰隼一般的“气猛骨劲”之美,这充分体现了其审美思想的丰富性和包容性。C.刘勰对“风骨”的要求与孟子倡导的“浩然之气”相关但不相同,前者尊重客观世界、重视自然之美,而后者则重视个体主观精神德行的追求完善。D.郎吉弩斯的“崇高”论与刘勰的“风骨”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二者都强调了情感的作用,但对“文采”属性和作用的认定却见仁见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勰“风骨”论强调在抒发和表现情感的时候必须渗透内在理性之“力”,认为对美丽辞藻的追求会不可避免地对理性内容的深刻性造成伤害。B.“风骨”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入世精神,也有着与束缚人的个性发展有关的消极有害的一面,我们必须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140页共140页,C.刘勰认为“风骨”与“文采”有联系但并非因果关系,有“风骨”的作品未必有“文采”,反之亦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却可形成佳作。D.中国古代美学善用人的骨、筋、气、肌、血等形体要素来形象阐述艺术之美,可以表明在古人的意识中艺术审美与生命状态是存有相通之处的。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风骨”美学特征的一项是(3分)A.“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B.“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C.“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D.“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道也。”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后人评价曹操的《短歌行》堪称“建安风骨”的典范。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简要说明。(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术语,意象在新时期以来的文艺评论中运用得更为泛化,很多论者甚至言必称“意象”。依笔者看,在很多当代论著中,“意象”取代“形象”成为处处可见的“主角”,有时并非必要,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对文艺批评来说,未必是好事。这两个概念尽管多有交叉重叠,却又有内在区别。因此,有必要从本体意义上对“意象”概念正本清源,对“意象”“形象”之间的区别进行深入分析。“意象”的本义是什么?“意象”是“意”中之“象”这个基本含义虽有些古老,但至今仍未“失效”。真正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加以使用的,是中国著名文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的命題是:“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无论如何引申理解,刘勰此语都是对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描述和概括,这是确定无疑的。整篇《神思》都是在讲作家创作思维的运行规律和过程。第140页共140页,关于“神思”,或者称之为“灵感”“想象”“构思”,无论何种说法,论者都是在艺术创作思维方式的层面上分析的。笔者认为:“神思”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包括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创作冲动的发生机制、艺术构思的基本性质、创作灵感的发生状态、审美意象的产生过程以及作品的艺术传达阶段等,它是一个动态的运思过程及思维方式,而非静态的概念。“独照之匠”意谓作家独到的观照能力,“窥意象而运斤”指作家根据自己内心生成的形象进行“郢人运斤”般的艺术表现。“意象”是在作家的内心生成和运化的,这对文学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神思》篇的赞语中,刘勰又有高度概括:“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就是说,文学创作的运思是以“意象”作为基本元素进行连通和运行的,是由情感的变化所孕育的。“形象”是指体现在作品文本中的艺术形象。如果说“意象”是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那么“形象”则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大多将“形象”作为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认为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而“文学形象”是专指作品文本所呈现出的形象,这恰恰是“形象”与“意象”的区别。“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这就是说,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包括抒情作品中的抒情主体)是一个形象,每个自然景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形象;而把这三者综合地进行描写,使人物、景物、场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活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还有,抒情性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虽然主观因素更浓、但往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意境实质上也是一种艺术形象。”(十四院校本《文学理论基础》)这已经把“形象”的性质说得很清楚了。“形象”寓于作品文本之中,需待读者的审美阅读,可以呈现在读者的审美经验中。笔者认为,体现在文本中的形象还是由“形象”这个概念承担它的主要功能,它的特定含义是“意象”无法全部承担的;而“意象”作为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的含义,也是“形象”所无力负荷的。摘编自张晶《从“意象”看审美范畴的规范使用》材料二:1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书中常常围绕一个艺术形象出现许多对其性格命运身份起映带、点缀或暗喻作用的诗化意象。它们像艺术人物身上投射出来的一块块影子,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它们在书中不是散漫化的随心所欲地放置,而似一面面小镜片,各有各的投射点,它们有规则地与人物形象的“本体”构成“对应”的艺术关系,产生比兴意义的互补互射的效应。2譬如,书中有一类意象与艺术形象构成“类性联系”。为人物性格命运服务的诗化意象,一般都考虑到形象本身的基调特质,都从特质出发,往往构成相对的联系性或类同性。比如黛玉这个悲剧人物,围绕她出现了两个系列性的诗化意象:一个是由历史化的人物构成的诗化意象,如明妃、虞姬、湘妃、杜丽娘、红拂、绿珠等;另一个是自然意象,如斑竹、桃花、柳絮、秋菊、芙蓉等。两个系列的意象都含有一种红颜薄命的悲剧性内蕴,所以这些意象之间就构成了一种类性联系。3但在人物创造中,随情节发展和场面推移,也出现一些随机拈来的诗化意象,它们对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性情、情趣也起到映带作用。把这些随机安设的诗化意象罗列起来,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或外在的类性联系,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例如与黛玉形象对应的意象除了上面列举的以外,还有仙草、司马牛、玉带、渔婆等。它们出现在人物活动的具体过程中,对人物的气性、命运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有具体的指示或暗寓。但是,若硬要寻找它们之间的“类性联系”,就不免附会了。(摘编自王政《论<红楼梦>中“形象本体”与对应意象的关系》)第140页共140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代论著中,有时可用“意象”取代“形象”但不能把二者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B.《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刘勰在该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意象”这一词语。C.读者若想获得作品文本中的形象,需要阅读作品文字,并形成自己的审美阅读经验。D.仙草、司马牛等几个意象之间虽无类性联系,但是对黛玉形象都有各自的映带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引用《神思》中的语句以清楚阐释“意象”的内涵,据此可以判断,对文学作品而言,意象比形象更重要。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江水以及磅礴阔大的意境都是杜甫为后世读者留下的文学形象。C.《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诗化的意象思维。D.《红楼梦》中的诗化意象有着透示人物性格命运作用,读者借助这些意象可以推断出对应人物形象的具体特征和遭遇。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人物形象与意象不构成“对应”艺术关系的一项是()A.贾宝玉:绛珠仙草、通灵宝玉、补天顽石B.薛宝钗:牡丹花、冷香丸、金锁C.贾探春:风筝、海船、杏花D.史湘云:芍药、海棠、金麒麟4.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意象”和“形象”?5.两则材料在提出论题之后,分别是怎样展开论述的?(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第140页共140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现代散文诞生以来,“抒情性”“自叙传”等文体特征在散文创作和理论表述中得以确立。同时,被划分到散文类中的通讯、报告文学、杂文、随笔等分别独立。“抒情散文”成为散文的核心部分,并得到了散文创作者及研究者的广泛认可。散文和诗歌被等同视为抒情文学品类,情感性成为散文首要的审美要素。但是,过分倚重抒情也受到了质疑。作家汪曾祺曾经写道:“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即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要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即不足以称散文。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这个观点富有代表性,即散文世界欠缺进一步开掘,需要在通过超然客公众号写人记事、写景咏物表现情感、情趣、意境之外,获得更开阔的空间。情感是散文的根本性要素,可是个体对于世界的经历、体验仅仅依存于抒情表达,难以得到更深入的开掘。一些散文理论家从纵深方向探讨散文的可能。刘锡庆将散文中的自我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现实生活层”“情感层”“性灵层”“心灵层”“生命体验层”等。楼肇明则提出“复调散文”理论,认为散文表现的维度应该更丰富、复杂。新时期至今,散文创作总体上逐步摆脱过度抒情的弊病,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不断拓展,经历了“独语体”散文重现、文化散文繁荣,还出现“新散文”“在场主义散文”“非虚构文学”等或长或短的创作潮流。不过,散文终究还是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有别,缺少个性情感精神透视的文化历史属于学术专著,读者期待的仍然是从传统出发的散文精品,优秀的散文还需要建立在精神深度与艺术妥帖上。与虚构文学不同,散文来自作者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作为自我的精神产品,打动读者的不是求新、猎奇,而是内在的生命意蕴,即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活诗意的准确把握。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为何经典?就在于作家在对自我生活细节进行全方位展示过程中,贯穿着完整的生态主义理念。梭罗以十几年独特的生活方式拥抱自然,批判习俗,凭借自我生命意志,成就了生态散文经典之作。当代散文也不乏具有生命意蕴与哲学内核的作品。比如,史铁生《我与地坛》在景物描绘、精神臆想、隐喻表达背后,升华出一种超越现世苦难的终极情怀。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借封闭的小山村,以几十篇作品描绘乡村生活,其中暗含了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我们也可以从某些回忆散文中读出伦理思想,从文化散文里读出历史背后的文化哲学逻辑。好的散文作品,情感充沛而节制,理性思考始终在场,有着哲学沉思的气质,在宁静的艺术氛围中传达出作者对天地、世界、人性的观察、感悟与思索。(摘编自于袆《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材料二:第140页共140页,文学写作的本身,应当是自然的、“开放式”甚至“无限开放”的。谁也没有规定散文应当怎么写,即使有这方面的理论,但“文无定法”之说始终为历代写作者所默认推崇。尽管真正能够“再出新枝”的作家和诗人少之又少。先贤大师们一直在寻求和建立独我的写作方向及范式。于今来看,我个人觉得,散文应当具备或者包含的三个要素就是真诚、自由、妖娆。散文之所以能够绵延许久,至今还有人喜欢、继续接力的原因,就在于发自写作者“本体”和“内在”的那种具有强大辐射力与“能量”的“诚意”。这个“诚意”是写作者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就是写作者自身“修为”与胸襟、视野和识见的体现,也才构成了散文最动人和最有“体温”与“活性”的品质。自由是指散文写作应当是宽泛的,自在的,可以倚马可待,洋洋万言,也可以斗折蛇行,小家碧玉。可以由此及彼,信马由缰;也可以自定范围,框定跑马场。文学是另一个宇宙,疆域之大之广之深,人类迄今还没有完全探索完尽,特别是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空”,仅仅是物质、信息乃至层出不穷的新科学对人的生存的影响与篡改、修正这一点,就是一个尚未被触及的领域。散文及其他文学创作,其根本目的是呈现人类在某个历史时期生存和精神的奇崛状态和样貌,是我们用文字的方式,为自己和众生建造“档案库”与墓碑和宫殿。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具备强烈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因为文学书写的目的,就是要人自觉阅读,并在阅读当中不断获取经验或者精神上的契合力量与共鸣心。因此,任何的写作都需要“方法”,而散文乃至其他文学门类通往呈现和探究繁复之人心人性的路径就是不断地“妖好”起来。只有把文章写得“好看”“耐看”,“回味无穷”“余音绕梁”,能够在阅读者内心掀起浪花波涛,映现现实和理想的各种奇异的波谷和境界,方才能够使得我们的散文写作具备种诱导与分享的积极力量,进而在人心中缔造出更多的奇异风景。(摘编自杨献平《从问题到方法:我们需要怎样的散文写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抒情散文成为散文的核心部分,得到了散文创作者及研究者的广泛认可,影响了散文的创作方向。B.汇曾祺对散文创作过分倚重抒情提出质疑,认为散文过分强调抒情性会把散文表现范围弄得狭窄。C.刘锡庆将散文中的自我划分为五个层次,体现出胶文理论家为推动收文创作向纵深发展而做出的思考。D.散文及其他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作品具有强烈的“代入感”和“感染力”,从而打动读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楼肇明则提出“复调散文”理论,拓宽了散文创作的深度和广度,使做文创作摆脱了过度抒情的困境。B.《瓦尔登湖》和《我与地坛》都因体现出作者对生命价值与意义和生活诗意的准确把握而成为了经典。第140页共140页,C.因为“文无定法”,所以散文创作可以兴之所至,天马行空,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实现自由创作。D.只要创作者具有足够的“诚意”,就可以创作出具有最动人和最有“体温”与“活性”的品质的作品。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不体现“妖娆”的内涵的一项是(3分)A.郁达夫《故都的秋》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使文章婀娜多姿。B.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哀痛,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C.朱自清把树影与月光交织时构成的黑白相间的优美的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激起读者无穷的遐想。D.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借封闭的小山村,以几十篇作品描绘乡村生活,其中暗含了个体与世界的关系。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结合两则材料中的观点,谈一谈如果你是一个散文作家,你在创作中应该注意什么。(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第140页共140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山水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风骨到唐代的富丽堂皇,从宋代的清新淡雅到明清的炉火纯青,众多艺术创作者留下了极具艺术魅力的图景和文化诗篇。山水画的描写对象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及其人、物,画作蕴含的意境美是创作者生活经历与自然领悟通过传统艺术手法的有效呈现,展示了东方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点滴笔墨转化成形神饱满的形象,尺幅空间描绘着无尽意蕴的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正如辞赋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艺术领域发展中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魏晋南北朝形成的山水画体系就与传统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诗歌与绘画的融合是山水画的核心特征。任何山水画营造的意境美都离不开诗意美,文人骚客不仅擅长诗歌创作,同样热衷于用绘画表情达意。当山水画发展至唐宋较为成熟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中题诗,这不仅能赋予画作典雅的文化韵致,还能更充分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中,一叶扁舟浮于冷清的江水之上,渔翁独坐小舟,表现出空旷萧条的意境之美,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角度看,山水画创作与诗词创作很难分开欣赏,二者有机结合营造的意境美会带给观赏者亦诗亦画的审美体验。除了诗意美,空灵美同样是山水画意境美的突出表现,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道家文化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和生命。画家用笔墨描绘山水,对空白自然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一旦山水画缺乏空灵之美,将会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无力感,难成经典。空灵之美通常采用“虚实交融”的描绘手法来表现,如将云雾、天空、水汽、河流以空白形式呈现,经过创作者的巧妙设计成为艺术化留白,科学有效地营造出有空灵美的艺术观感,为山水画意境美的传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古代山水画家都是受到过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其作品的意境美还体现出一种人文之美,如儒家文化中的仁义之道,道家文化中的清静无为等,促使山水画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晋画家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是江浙生活风貌的真实写照,体现出“向往山林”的隐逸情怀,而此种情怀又与儒家“山水比德”的思想相契合。范宽的《雪景寒林图》,营造出场面壮观又出奇静谧的意境,天地间的皑皑白雪相互映射出虚幻的冷光,沉醉于这种虚静恬淡的意境会自然领悟到何为“天地之道,圣人之德”。形神兼备亦为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重要特征之一。与西方不同,我国传统绘画侧重于情感与表现,而不单是对客观自然物的再现描绘。齐白石认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果盲目追求形态真实,忽视了神韵打造,就会使创作落入俗套。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变形的描绘手法,力求达到“神似传情”的艺术效果。画者赋予作品个性和灵魂;将情感和观念融入对自然的艺术化处理中,从而实现意境美深化表达的目的。第140页共140页,(摘编自席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研究》)材料二:中国绘画没有谨守透视的原则,甚至有意回避透视问题,16世纪以来,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20世纪房龙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中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和少数的孩子不理会透视法。”他对中国画的传统很为不屑。中国在一千五百多年之前就有系统的艺术史著作,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说,即绘画的六条基本原则,其中以“气韵生动”为第一。一千五百多年以来,气韵生动一直是中国画的最高原则,主张精神境界的呈现比形象的描摹要重要得多。北宋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的观点正好与房龙相反,房龙认为,中国画不讲透视,不讲形似,还停留在孩子涂鸦的程度。而苏轼认为,如果你画画只知道形似,那真是跟孩子差不多了。从如此对立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中国绘画选择的是与欧洲多么不同的道路。北宋初年的山水画大师李成画画时,注意到透视。他从一个固定的点看物象。他画一个建筑,站在一点,仰望屋檐。他画出的画逼肖外物。大科学家沈括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认为画家应该“以大观小”,不能像李成那样“以小观大”。真正的画家不应该停留在具体的视觉上,而应该用“心灵的眼”去观物,画家应画出意念中的世界,而不应局限于视觉中的具体存在。这就是“以大观小”,这里的“大”就是人心灵的统摄力。中国画画的是想象中的空间,是表现一种精神境界。这正是中国画重要的特色。(摘编自朱良志《水墨画的韵味》)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好的山水画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从而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B.题画诗为达成画者、观者的情感沟通而作,并非为增加画作的文化韵致而生。C.抛开诗词孤立地欣赏山水画,是无法体会画家寓于画中的丰富情致和韵味的。D.作者认为中西方绘画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绘画侧重“表现”,西方侧重“再现”。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中,以渔翁独坐小舟来表现作品空旷萧条的山水画意境之美,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第140页共140页,B.山水画中很少出现云雾天空等意象,是为了对空白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C.房龙对“不理会透视法”的中国画传统持批评态度,朱良志则认为不应停留在具体的视觉上,应该强调对精神境界的追求。D.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变形的描绘手法,力求达到“神似传情”的艺术效果,赋予作品个性和灵魂,展示东方文化独特的魅力。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王维在《山水论》中提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B.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C.《清明上河图》以虹桥为主体,形象地描绘了汴河两岸货物杂陈、百态俱备的繁复场面,使观者一览当年汴京的繁荣。D.许道宁《渔父图》远山林立,群峰如拱,烟波浩渺,渔舟数只,陈与义称道:“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4.试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5.元代吴镇(梅花道人)的《芦花寒雁图》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典范。作品整体与水有关,画面中还有芦苇丛、渔舟、渔父、两只寒雁、石岸、远山……画作上方梅花道人自题:“点点青山照水光,飞飞寒雁背人忙。冲小浦,转横塘,芦花两岸一朝霜。”请结合材料,谈谈这幅作品的意境之美。(6分) 第140页共140页,2022年高三语文寒假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第140页共140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理想的价值诉求,回应了中华民族“如何能在一起”的时代追问。基于相同的思想认知、相通的价值观念,在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协作、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实基础。中国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存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民族共同体意识超然客公众号不断积淀逐渐生成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协同意识、协作观念发挥了巨大作用。在遥远的五帝时代,中国人就已经提出了明确的“协和万邦"观念,《尚书·尧典》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协和,意味着协同与公平公正,意味着人民和睦相处,各邦国友好往来。亲九族、和万邦,不仅要把家族、宗族治理好,还要把国家治理好,使各邦团结起来。在各民族长期的交流交往和融合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例如恤孤、济困、扶危等等。尊王攘夷、崇尚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紧密团结,是因为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向心力来自共同遵循的“道”,“道”就是王道,就是尊王攘夷;凝聚力来自内心的“统”,这个“统”就是正统,就是崇尚一统。从孔子作《春秋》开始,“大一统”的观念就日渐深入人心。“大一统”的表述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其中解释《春秋》所言“王正月”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所谓“大一统”就是以一统为大;其中的“大”是重视、尊重。“大一统”就是“尊王”,就是尊王道、抑霸道,就是天下诸侯皆统系于王。“大一统”不是强调所统辖疆域的辽阔,而是指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与思想文化上的集中。尊王攘夷,崇尚一统,这是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是民族共同体所必须的思想前提。家国同构、大顺大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想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哲学可视为“回家”的哲学。中国有“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之类的观念,中国文化重视家庭,以家为本位,主张由孝悌出发培养爱和敬。儒学注重家风建设,把孝悌看成做人的基础,视之为“为人之本”。孔子极重亲亲之爱、尊长之敬,说“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儒学关注天下国家,既然把孝与悌看成“人之本”,因而把爱与敬看成“政之本”。儒家把家庭伦理与社会政治伦理打通,把父母对于子女的情感社会化,即进行社会化应用与理解,这就产生了家国一体观念。《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这就是身修、家齐与国治的内在关联。可见,好家风的底色是道德,受社会认可的家风一定基于正确的价值追求和高尚的行为方式,与社会国家的需要相适应、相协调。家与国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一个人心中有爱有散,懂得爱故,才能把这种爱敬推而广之;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强大的精神纽带,造就和睦与和谐的社会。第140页共140页,(摘编自杨朝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孔子季刊》第46期)材料二:对于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在继往开来的时序向度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命体系尤为重要。在近代抗击民族侵略和谋求民族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一方面,西方在殖民侵略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优势使中国人陷入文化自卑,把民族的衰落归咎于传统文化的积弊,从而兴起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浪潮,试图以“传统”和“现代”的价值决裂而实现民族图强和价值重构;另一方面,在抵抗侵略中所唤醒的民族主义意识使得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抱有足够的警惕,中华民族对现代文化的向往和对民族屈辱的憎恶同样强烈,但山河破碎带来的文化自卑令中国人难以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文化关联,因而不能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觉醒。毛泽东曾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马克思主义能实现中国化,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文化精神契合了中国人集体本位的价值取向,促使中华民族找到了连接中华民族传统到现代的文化通路。在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时序向度中,我们要把握好三点:首先,建立科学的“传统——现代”思维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面向现在和未来的文化基因,要克服“传统——现代”文化理解的两极对立思维,切不可把传统和现代在文化上割裂开来。其次,建立“传统——现代”价值评判标准。改变过去把“传统等同于落后”“现代等同于先进”的评价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性构建,清醒认识西方现代性日益暴露的劣势并加以规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现代文明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量。最后,建立“传统——现代”的文化话语。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我们需要自觉建立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匹配的话语休系。兼收并蓄利用人类现代文明成果,把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现代”的历时性文化构建和与世界各民族共时性的文化互鉴有机结合起来。(摘编自张九童、邹广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向度》,《光明日报》2021年07月14日)1.下列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各族相同的思想认知、相通的价值观念下形成,体现中华民族理想的价值诉求B.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尚书》春秋》等著作中已经有了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和观念。第140页共140页,C.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不断积累并逐渐生成的,构建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命体系应关注时序向度D.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需要打通传统与现代,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多方融合人类文明成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提出的“大一统”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它类似于今天的“大统一”,就是要实现疆域的完整。B.儒家的“修齐治平”理论宣扬了一种家国一体观念,以家为本位,推“家”及国,从而实现家国同构。C.晚清民国以来国人面对列强的入侵,向往现代,否定传统,没有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D.由于中华民族找到了连接传统到现代的文化通路和价值取向,因而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没有蕴含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是(3分)A.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左传·襄公十一年》B.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孟子见梁襄王》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D.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5.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运用材料一中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1.(3分)A(“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各族相同的思想认知、相通的价值观念下形成”错误)2.(3分)B(A.,“大一统”内涵理解错误;C,“没有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错误;D,因果关系不成立)3.(3分)D(该项表达曹操对人才的渴望,没有涉及民族共同体意识第140页共140页,4.(4分)①首先从总体上提出在时序向度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重要性,②接着论述了近代革命没有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原因,③然后进一步指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④最后论述怎么在时序向度下构建民族共同体文化。评分标准:每条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6分)①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协同意识、协作观念发挥了巨大作用;各民族必须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才能戮力前行。②中华民族紧密团结,是因为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崇尚一统;石榴千子环抱,形同如一,形象地喻示了我国各民族“多元”与中华民族“一体”的关系。③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强大的精神纽带,造就和睦与和谐的社会;这就需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差异和个性,在相互包容和欣赏中一起走向未来。评分标准: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学中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样式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这个事实说明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诗的光辉,即使是叙事文学也不例外。例如《史记》就因洋溢着司马迁的悲愤情感而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而杂剧《西厢记》、小说《红楼梦》也因浓郁的抒情色彩而使人百读不厌。正是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例如山水田园诗本来可以处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却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他们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又如戏剧在西方历来是以写实为主的,但中国古代的戏曲作家及理论家却强调戏曲首先要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即“意”,而不是简单地模仿生活。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指出:“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元杂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也确实是“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写时代之情状"(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抒情性质和写意手法使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以下文化特征:首先,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这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假如我们要想了解禅宗思想与理学思想对宋代士大夫的影响,最好的材料不是禅宗语录或理学讲章,而是宋诗。只要你仔细阅读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歌,就能对宋人融儒道释为一体的思想面貌有直观而真切的把握。其次,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那种为历代文学家所憧憬的变化莫测、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化境,正是在精炼含蓄的艺术表现形态基础上才可能达到的目标。第140页共140页,(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海外华裔学者陈世骧以西方文学中的抒情诗为参照,认为“中国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就是一个抒情传统”。这个判断从总体上看大体是可以成立的,然而,相较而言,我更认同普实克关于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论述。在普实克看来,中国古代较为正宗的文学,包括诗、词、赋、散文等文人文学作品,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抒情性和主观性。他认为中国古典散文的抒情性虽没有诗歌那样明显,但中国古典散文不注重情节、故事和叙述,而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注重抒写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倾向于主观情绪情感的表达,因此,散文与诗一样,具有浓厚的抒情性。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与西方的浪漫主义抒情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从抒情内容上说,西方抒情文学倾向于个性解放,向往理想世界,强调个人的主体价值和自我感情的宣泄;中国的抒情文学更看重个人的感情表达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家”与“国”的和谐共荣。就抒情的手法而言,西方抒情文学更多的是采用直抒胸臆、以景喻情的写法;中国的抒情散文也有直抒胸臆的作品,但更多的是采用曲折含蓄、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关于中国抒情传统的这一特点,普实克看得很清楚。他认为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是将个人、自我的悲欢离合,与家国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精神融会贯通在一起,所以中国抒情文学的内涵比西方浪漫主义抒情文学的抒情传统要大,也丰富复杂得多。《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总集,它的情感抒发,往往是通过一声声语重心长的慨叹表现出来,如在《大语》中,周公就多次连续使用感叹词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庄子是中国浪漫主义散文的鼻祖,他的散文既有对远古生活的向往,对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追求,更充满理想主义和抒情色彩,其最大特色,就是善于比喻形容。若说庄子开创了中国抒情散文的先河,司马迁则从另一条路径拓展了中国古典抒情散文的视域。读他的《报任安书》,你会感到他的文字不但直写胸臆,慷慨激烈,势大力沉,而且浩气回荡,弥漫于文章与天地间。司马迁还常常借助人物塑造、故事情节、战争场景,以及叙述语言来抒情。魏晋散文承续庄子的浪漫主义抒情文脉。相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魏晋无疑是一个思想解放、追求自由和个性,同时散文写作倾向于浪漫和抒情的时代。中国古代散文的抒情审美传统,在陶渊明、柳宗元、苏轼、袁宏道、张岱等杰出散文家中也有着出色的表现。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是中华民族情感的寄托和结晶,同时体现着一种文化理想和文化精神。正因为抒情的背后有深厚的文化伦理道德观念的支持,所以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不但特色鲜明,而且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上“无往而不入”,且“浸润深广”,其功能和作用远远超过了叙事传统。(摘编自陈剑晖《论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这是基于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得最为成熟这一事实而得出的结论。第140页共140页,B.如果我们要想了解宋人融儒道释为一体的思想面貌,只要仔细阅读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歌就可以了。C.普实克认为,中国古代各种不同的文学样式,如诗、词、赋、散文等文学作品,都具有明显的抒情性和主观性。D.相较于西方浪漫主义抒情文学,中国抒情文学的抒情传统内涵要丰富复杂得多,两者运用的抒情手法也有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方戏剧重写实,中国古典戏曲重写意,所以阅读中国古典戏曲难度要更大一些。B.如果要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C.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所以其呈现的艺术境界都是空灵的。D.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散文独有的一种抒情传统,时至今日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荀子的《劝学》运用了大量比喻,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等方面劝勉鼓励人们要重视学习。B.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对田园景色的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C.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赤壁古战场的景色描写得无比壮美,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仰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D.关汉卿的《窦娥冤》写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5.中国古代文学的抒情传统在作品中有着怎样的体现?请根据两则材料,从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简要概括。(6分)1.C解析:“都”范围不当。原文说的是“中国古代较为正宗的文学”,“文人文学作品”。2.B解析:A项,“难度要更大一些”无中生有;C项,“都”以偏概全;D项,“独有”说法过于绝对。3.A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A项中《劝学》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不重写意。第140页共140页,4.首先,由两位学者的说法引出本文观点—中国古典散文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接着分材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与西方的浪漫主义抒情文学的不同;然后以《尚书》、庄子作品、司马迁作品、魏晋散文等为例具体阐述中国古代散文的抒情特色;最后总结深化,指出中国古典散文抒情性产生的根源。(共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5.内容方面: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1分)中国的抒情文学更看重个人的感情表达与社会性的统一,将个人、自我的悲欢离合,与家国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精神融会贯通在一起。(2分)手法方面: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1分)中国古典散文不注重情节、故事和叙述,而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曲折含蓄。(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对称是一种结构,使得物体可以被分割成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几部分,或者使物体按照边界或中心呈现类似重复。试想你沿着北京天坛的台阶拾级而上,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感。这座沿着道路中轴对称的建筑展现了令人折服的庄严与肃穆,这是反射对称(镜像对称)的例子。建于公元前447年-438年的希腊雅典帕台农神庙,无论从前方或侧面看,它都是对称的,而它的柱子呈周期分布,体现了一种平移对称。如果你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走进公园,你会看到争妍斗丽的鲜花大都是对称的。比如,冬乌头就是旋转对称的)有些花还带有更多的对称,比如大丽花,除了旋转对称,还有一种由内而外、层次鲜明的对称。多重对称的叠加让花朵更加艳丽。以数学思维看,上面的所有例子,都包含着一个保持物体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明显的,这样的等距群把物体分成了相同的几个部分。依此理解,给出两个物体A与B,如果A的等距群包含了B的等距群,那么我们就说A比B更加对称3第140页共140页,为了更好地表述这些概念,我们考虑四个图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和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明显的,这不规则的四边形不是对称的。同样,直觉告诉我们,圆是最对称的,正方形比长方形更加地对称。事实上,圆的等距群是无穷的,并且包含了正方形的等距群,而后者又包含了长方形的等距群。人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我们也很难找到一朵花是完美无缺的。虽然人体总的来说是左右对称的,可是这种对称远远不是完全的。每个人左右手的粗细不一样,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眼睛更大或更圆,耳垂的形状也不同。不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地打破对称,艺术家有时也会极力地创造出残缺对称的图像和物体,可是仍然给人以和谐与平衡的美感。许多人也许会有这样的共识,脸上如果有一颗美人病,那么会让人眼前一亮,可是如果有两颗对称的美人病,肯定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有时候残缺对称会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出现。比如,建于公元前486年-460年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庙西门三角榻上的雕塑,它的外轮廓呈现出反射对称性,并且中线两边的人数相等,可是两边的塑像却有着很大差别。这是反射对称的变体。平移对称的近似也出现在艺术中。例如,在宋朝著名画家米友仁的画中,山峰基本上是呈现周期变化的。另一个近似平移对称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内以四季亭为连接点的湖岸画廊。(摘编自季理真《对称之美》)材料二:商周青铜器纹饰系统性很强,其基本特点是对称性,这一审美法则反映了中国先民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古人将事物分为阴阳、高下、明暗等相对应的要素,进行思考。从本质上讲,这就是对称的思想。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对称性可以被认为是其在艺术上的源头或集中表现。《国语》中有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是古人对美的一种定义,其本意也是讲究对称之美。商周青铜器纹饰体现的这种审美法则至今仍然葆有旺盛的生命力。上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上的变革也不可避免。1917年出现的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提倡白话,反对文言,白话文取代讲求平仄、对仗的文言文,但是也给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语言自身的超然客公众号特色带来了许多问题,需要协调解决。闻一多提出的“三美”主张即是其在诗歌领域的反映,其中的“音乐美”认为作品要“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则主张“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实质上强调的就是对称性。第140页共140页,中国古代的住宅基本上都是单层的,故宫这样的宏大建筑群实质上也只是建得更高、面积更大一些。如今城市里高楼林立,除单体建筑外,其他建筑物从表面上不易看出对称的特点,但如果仔细分析,仍能找到对称性的体现。比如在大的住宅小区里都有“楼王”,它的出现掺杂很多商业因素,但成为"楼王”的最核心要素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在一个小区里,“楼王”一定位于中心地段,其他楼宇都围绕着它。有很多小区就是以"楼王”为对称轴设计的,这可以说是这种传统审美法则在现代的折射。研究青铜器纹饰,找出其特征,揭示其内涵,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传统资源为现代服务。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展示中国话语,显示中国风采,就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其中有价值的元素,与现代意识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做到有所创新,有所创造,从而展现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的影响力。(摘编自杨小明《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艺术研究——以对称特点及其蕴含为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造于公元前的希腊帕台农神庙前方和侧面都是对称的,这属于一种平移对称。B.人们在直觉上认为圆是最对称的图形,实际上恰恰相反,圆的等距群是无穷的。C.“三美”理论强调对称,根除了文学革命给中国人思维、语言方面带来的问题。D.我国的单层建筑易看出对称特点,仔细分析林立的高楼,也会找到对称的体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天坛的建筑不是严格以道路为中轴对称建设,就很难呈现令人折服的庄严和肃穆,也会失去美感。B.自然界很难找到完美无缺的对称,日常生活中对残缺对称的欣赏,也体现了人们对和谐之美的追求。C.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启示我们,要想让传统资源为现代服务,就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意识结合。D.无论是从数学理论上还是从审美观念上看,对称都是一种相对概念,我们对此概念的理解不能固定僵化。3.下列图像属于材料一所说的反射对称的变体的一项是(3分)第140页共140页,4.请依据文本内容,分别从数学思维和美学思维角度给“对称“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6分)1.D(A.“这属千一种平移对称”错,原文说“而它的柱子呈周期分布,体现了一种平移对称”;B.“但是实际上恰恰相反”错误,依据原文可知,圆是最对称的图形;C.“根除了文学革命给中国人思维、语言方面带的来问题”错误)2.A(推断错误)充分条件A推出B,不能判定非A就非B。3.C(C图像轮廓体现反射对称,但两个人物形象有很大差别,属千反射对称的变体。A和D是典型的反射对称,不是变体;B图像是旋转对称)注意反射对称的“变体”两字的暗示。4.①数学思维:对称是指包含着一个保持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的物体结构。②美学思维:对称是指将事物分为相对应的要素进行思考的审美法则。(4分。答出属概念“结构”“审美法则”各1分,答出“保持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相对应的要素”各1分,意思对即可)数学思维下的对称根据文本可得,但美学思维需根据文本二进行概括,注意事物中不再是具体的物体,而是抽象的物体即要素,本质属性是审美法则。5. ①首先提出商周青铜器纹饰蕴含的对称法则至今仍有旺盛超然客公众号的生命力;②然后以文学创作和建筑设计为例进行说明;③最后指明研究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现代意义。(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得分)此题考查为文本的整体概括能力,需逐段概括要点。第140页共140页,(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对于汉末的“清议”,刘勰从中吸取了重视人物操守的所谓“骨鲠”的观念。对于魏晋的人物品藻。他吸取了“骨”与人的气质、个性、才能相关的思想,并且直接把人物品藻中的“风骨”这个概念引入了文学理论。但是,刘勰所赞赏追求的“风骨”不是魏晋玄学所追求的那种超脱玄远、不以俗务经怀的“风骨”,而是由《易传》而来的崇尚“刚健”的“凤骨”。刘勰一反玄学的理想,把“刚健”与“风骨”结合起来,高扬了一种和魏晋玄学不同的审美理想。这是他的“风骨”论的重要特征,也是他的重大贡献。刘勰所说的“凤骨”作为一种审美理想来看,极大地发扬了儒家美学所具有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刘勰最为服膺的儒家思想,是荀学——《易传》这个分枝的思想。也正是在这一分枝中。儒家的入世精神得到了它可能得到的最为积极、健全的表现。当然,刘勰的儒家思想不可能脱离孔、孟,但由于刘勰实际是站在荀学这一分枝的思想立场上,因此他的思想又和孔、孟有所不同。自汉代以来,由孔子而来的所谓“温柔敦厚”的思想有很大影响,这在《文心雕龙》中也有表现。但在另一方面,刘勰的“风骨”论赞美“翰飞戾天”的鹰隼的“骨劲而气猛”,称赏“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这又是同“温柔敦厚”之旨难于相容的。刘勰对“风骨”的“刚健”“骨鲠”的要求,显然同孟子赞美“浩然之气”的“至火至刚”以及“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精神有关,但两者又有不同。这种不同,实际也就是荀学与孟学的不同。站在荀学立场的刘勰称赏感性物质的自然界的丰富多样的美,鲜明地要求美与真的统一,与轻视外在物质世界,强调通过主体心灵的活动而“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孟子很不一样。“风骨”论在魏晋玄学及佛学的美学之后,从理论上提出和展示了一种新的审美理想,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重大的。首先最重要的是,它对存在于儒家,特别是荀子一派美学中的积极入世精神作了一种前所未见的简明的美学概括,对促进汉民族审美心理和理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情感的抒发超然客公众号和表现(这就是“风”)必须渗透着一种内在理性的“力”(这就是有“骨”),否则情感的抒发和表现就会是空虚、软弱、无力的,文辞的美丽也将因为它缺乏深刻的理性内容而失去价值。中国历来反对靡靡之音,反对徒有其表的美丽辞藻,都贯穿着对于“骨”的强调,也就是对理性的内在的“力”的强调。没有“骨”的作品被看作是失败的、不美的。其次,作品要表现出作家的不为势利所屈的坚强崇高的人格。这也是中国历来所推崇的,是文章有“骨”的重要表现。再次,作品的文辞应当是高度凝炼有力的(推及于书法、绘画,有所谓“入木三分”“笔底金刚杵”之类的说法),这同样是中国历来所推崇的,是文章有“骨”的重要表现。第140页共140页,以上几点,虽不是刘勰的“凤骨”论提出后才为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所具有的特点,但它是第一次由“风骨”论作出了最为简明深刻的美学概括。和“风骨”相联的这些特点,明显有着体现了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的值得肯定的东西。但由于“风骨”论所强调的理性、人格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这种理性在根本上不外是儒家所说的政治伦理原则,因此有着和儒家思想中束缚人的个性发展相联系的消极有害的一面。尽管如此,只要去掉了这一面,把对理性力量的强调摆在一种新的思想基础之上,那么“风骨”论就是在今天也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与价值。(摘编自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刘勰的<文心雕龙>》)材料二:郎吉弩斯认为,具有“崇高”特质的文章不仅具有庄严伟大的思想,而且应当具有动人的情感.它应当使“听众所产生效果不是说服而是狂喜”。所谓狂喜,“是指听众在深受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感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态”(朱光潜语)。同样,刘勰也十分强调情感的作用。在《风骨》篇中,刘勰反复指出,“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情与气偕,辞共体并”。可见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他十分推崇“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辩骚》)的屈原,极力赞赏那种“志思畜愤,而吟咏情性”的作品,认为唯有这种“慷慨以任气”、感愤而激昂之作,方能“篇体光华”。郎吉弩斯把文采看成是“崇高”的一个组成因素。他认为作品必须具备恰当的华丽文采,方能有“巨大的威力”与“迷人的魅力”,方可谓之“崇高”。而刘勰虽然认为藻饰与“风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认为文采并不是“风骨”的一个组成因素。他还打了一个形象化的比喻:野鸡虽有文采,但没有风骨,“肌丰力沉”,不能奋飞;鹰隼虽乏文采,却有风骨,“骨劲气猛”,能展翅云天。“夫肇翟备色,而翱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风也。”(《风骨》)(摘编自曹顺庆《“风骨”与“崇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勰受汉末清议的“骨鲠”观念、魏晋人物品藻的“风骨”思想和《易传》崇尚的“刚健”意义等的影响,提出“风骨”论这一新的文学审美主张。B.刘勰的“风骨”论,既追求孔子思想中的“温柔敦厚”之美,又追求像鹰隼一般的“气猛骨劲”之美,这充分体现了其审美思想的丰富性和包容性。C.刘勰对“风骨”的要求与孟子倡导的“浩然之气”相关但不相同,前者尊重客观世界、重视自然之美,而后者则重视个体主观精神德行的追求完善。D.郎吉弩斯的“崇高”论与刘勰的“风骨”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二者都强调了情感的作用,但对“文采”属性和作用的认定却见仁见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勰“风骨”论强调在抒发和表现情感的时候必须渗透内在理性之“力”,认为对美丽辞藻的追求会不可避免地对理性内容的深刻性造成伤害。B.“风骨”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入世精神,也有着与束缚人的个性发展有关的消极有害的一面,我们必须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140页共140页,C.刘勰认为“风骨”与“文采”有联系但并非因果关系,有“风骨”的作品未必有“文采”,反之亦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却可形成佳作。D.中国古代美学善用人的骨、筋、气、肌、血等形体要素来形象阐述艺术之美,可以表明在古人的意识中艺术审美与生命状态是存有相通之处的。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风骨”美学特征的一项是(3分)A.“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B.“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C.“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D.“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道也。”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后人评价曹操的《短歌行》堪称“建安风骨”的典范。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简要说明。(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B(“追求孔子思想中的‘温柔敦厚’之美”错。)2.(3分)A(“认为对美丽辞藻的追求会不可避免地对理性内容的深刻性造成伤害”错。)3.(3分)D4.(4分)首先点明刘勰“风骨”论思想的源起,(1分)继而阐明刘勰“风骨”论与儒学的内在渊源与差异,(1分)进而具体阐述“风骨”论的审美特征及重大意义,(1分)最后提出当下我们应辩证看待“风骨”论的利弊。(1分)5.(6分)①诗歌直言人生苦短的悲伤,抒发对贤才的真切渴望,情感真挚,充满理性光辉;②诗歌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一统天下的高度自信,昂扬向上,展现崇高人格;③诗歌采用四言古体诗形式,借助比兴,化用典故,语言凝炼,厚重有力。(每个要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术语,意象在新时期以来的文艺评论中运用得更为泛化,很多论者甚至言必称“意象”。依笔者看,在很多当代论著中,“意象”取代“形象”成为处处可见的“主角”,有时并非必要,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对文艺批评来说,未必是好事。这两个概念尽管多有交叉重叠,却又有内在区别。因此,有必要从本体意义上对“意象”概念正本清源,对“意象”“形象”之间的区别进行深入分析。第140页共140页,“意象”的本义是什么?“意象”是“意”中之“象”这个基本含义虽有些古老,但至今仍未“失效”。真正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加以使用的,是中国著名文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的命題是:“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无论如何引申理解,刘勰此语都是对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描述和概括,这是确定无疑的。整篇《神思》都是在讲作家创作思维的运行规律和过程。关于“神思”,或者称之为“灵感”“想象”“构思”,无论何种说法,论者都是在艺术创作思维方式的层面上分析的。笔者认为:“神思”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包括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创作冲动的发生机制、艺术构思的基本性质、创作灵感的发生状态、审美意象的产生过程以及作品的艺术传达阶段等,它是一个动态的运思过程及思维方式,而非静态的概念。“独照之匠”意谓作家独到的观照能力,“窥意象而运斤”指作家根据自己内心生成的形象进行“郢人运斤”般的艺术表现。“意象”是在作家的内心生成和运化的,这对文学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神思》篇的赞语中,刘勰又有高度概括:“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就是说,文学创作的运思是以“意象”作为基本元素进行连通和运行的,是由情感的变化所孕育的。“形象”是指体现在作品文本中的艺术形象。如果说“意象”是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那么“形象”则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大多将“形象”作为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认为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而“文学形象”是专指作品文本所呈现出的形象,这恰恰是“形象”与“意象”的区别。“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这就是说,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包括抒情作品中的抒情主体)是一个形象,每个自然景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形象;而把这三者综合地进行描写,使人物、景物、场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活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还有,抒情性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虽然主观因素更浓、但往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意境实质上也是一种艺术形象。”(十四院校本《文学理论基础》)这已经把“形象”的性质说得很清楚了。“形象”寓于作品文本之中,需待读者的审美阅读,可以呈现在读者的审美经验中。笔者认为,体现在文本中的形象还是由“形象”这个概念承担它的主要功能,它的特定含义是“意象”无法全部承担的;而“意象”作为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的含义,也是“形象”所无力负荷的。摘编自张晶《从“意象”看审美范畴的规范使用》材料二:1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书中常常围绕一个艺术形象出现许多对其性格命运身份起映带、点缀或暗喻作用的诗化意象。它们像艺术人物身上投射出来的一块块影子,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它们在书中不是散漫化的随心所欲地放置,而似一面面小镜片,各有各的投射点,它们有规则地与人物形象的“本体”构成“对应”的艺术关系,产生比兴意义的互补互射的效应。2譬如,书中有一类意象与艺术形象构成“类性联系”。为人物性格命运服务的诗化意象,一般都考虑到形象本身的基调特质,都从特质出发,往往构成相对的联系性或类同性。比如黛玉这个悲剧人物,围绕她出现了两个系列性的诗化意象:一个是由历史化的人物构成的诗化意象,如明妃、虞姬、湘妃、杜丽娘、红拂、绿珠等;另一个是自然意象,如斑竹、桃花、柳絮、秋菊、芙蓉等。两个系列的意象都含有一种红颜薄命的悲剧性内蕴,所以这些意象之间就构成了一种类性联系。第140页共140页,3但在人物创造中,随情节发展和场面推移,也出现一些随机拈来的诗化意象,它们对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性情、情趣也起到映带作用。把这些随机安设的诗化意象罗列起来,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或外在的类性联系,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例如与黛玉形象对应的意象除了上面列举的以外,还有仙草、司马牛、玉带、渔婆等。它们出现在人物活动的具体过程中,对人物的气性、命运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有具体的指示或暗寓。但是,若硬要寻找它们之间的“类性联系”,就不免附会了。(摘编自王政《论<红楼梦>中“形象本体”与对应意象的关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代论著中,有时可用“意象”取代“形象”但不能把二者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B.《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刘勰在该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意象”这一词语。C.读者若想获得作品文本中的形象,需要阅读作品文字,并形成自己的审美阅读经验。D.仙草、司马牛等几个意象之间虽无类性联系,但是对黛玉形象都有各自的映带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引用《神思》中的语句以清楚阐释“意象”的内涵,据此可以判断,对文学作品而言,意象比形象更重要。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江水以及磅礴阔大的意境都是杜甫为后世读者留下的文学形象。C.《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诗化的意象思维。D.《红楼梦》中的诗化意象有着透示人物性格命运作用,读者借助这些意象可以推断出对应人物形象的具体特征和遭遇。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人物形象与意象不构成“对应”艺术关系的一项是()A.贾宝玉:绛珠仙草、通灵宝玉、补天顽石B.薛宝钗:牡丹花、冷香丸、金锁C.贾探春:风筝、海船、杏花D.史湘云:芍药、海棠、金麒麟4.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意象”和“形象”?5.两则材料在提出论题之后,分别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案】1.B2.B3.A4.①“意象”是连通作家创作过程的基本元素,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属于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范畴。②“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5.①材料一:先指出区别“意象”和“形象”的必要性,然后分别借助《文心雕龙》和《文学理论基础》相关论述对“意象”和“形象”的内涵进行阐释,最后强调两个概念因含义不同而不能相互替代。②材料二:先指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与其诗化意象存在对应关系,再结合具体例子分别对构成“类性联系”与不构成“类性联系”的两类情况进行分析说明。【解析】第140页共140页,【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刘勰在该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意象’这一词语”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真正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加以使用的,是中国著名文论家刘勰”可知,刘勰并不是在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意象”这一词语,而是第一次真正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加以使用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对文学作品而言,意象比形象更重要”说法错误,依据原文“体现在文本中形象还是由‘形象’这个概念承担它的主要功能,它的特定含义是‘意象’无法全部承担的;而‘意象’作为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的含义,也是‘形象’”所无力负荷的”可知,两者各有作用,没有强调哪一个更重要;C.“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诗化的意象思维”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可知,诗化的意象思维在人物塑造成功上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选项说成“主要是因为”,夸大其词;D.“读者借助这些意象可以推断出对应人物形象的具体特征和遭遇”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它们像艺术人物身上投射出来的一块块影子,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可知,诗化意象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而选项“读者借助这些意象可以推断出对应人物形象的具体特征和遭遇”的说法应包括的是全部,与原文不符。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贾宝玉:绛珠仙草、通灵宝玉、补天顽石”形象与意象不构成“对应”艺术关系,绛珠仙草应是与林黛玉形象有“对应”艺术联系的诗化意象。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回归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作答。分析材料一第三段“无论何种说法,论者都是在艺术创作思维方式的层面上分析的”“‘意象’是在作家的内心生成和运化的,这对文学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文学创作的运思是以‘意象’作为基本元素进行连通和运行的,是由情感的变化所孕育的”可提取关于“意象”概念的关键词语,“艺术创作思维方式”“作家的内心生成和运化”,“作为基本元素进行连通和运行创作”,将其连缀成句不丢信息即可;分析材料一第四段“‘形象’则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可提取关于“形象”概念的关键词语,“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将其连缀成句不丢信息即可。第140页共140页,【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首先分析材料一:材料一第一段,提出了本段论题“有必要从本体意义上对‘意象’概念正本清源,对‘意象’‘形象’之间的区别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在第二、三段,借助《文心雕龙》,分析得出“意象”的内涵,意象”是连通作家创作过程的基本元素,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属于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范畴;然后在第四、五段,借助《文学理论基础》相关论述,分析得出“形象”的内涵,“形象”是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最后在第六段指出“体现在文本中的形象还是由‘形象’这个概念承担它的主要功能,它的特定含义是‘意象’无法全部承担的;而‘意象’作为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的含义,也是‘形象’”所无力负荷的”,强调两个概念因含义不同而不能相互替代。分析材料二:材料二第一段,提出了本段论题“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们有规则地与人物形象的‘本体’构成‘对应’的艺术关系,产生比兴意义的互补互射的效应”;然后在第二段,通过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结合明妃、虞姬、湘妃、杜丽娘、红拂、绿珠的诗化意象和斑竹、桃花、柳絮、秋菊、芙蓉等自然意象点出这一类意象与艺术形象构成“类性联系”;然后在第三段,通过与黛玉形象对应的意象仙草、司马牛、玉带、渔婆等点出这一类意象与艺术形象不构成“类性联系”。(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现代散文诞生以来,“抒情性”“自叙传”等文体特征在散文创作和理论表述中得以确立。同时,被划分到散文类中的通讯、报告文学、杂文、随笔等分别独立。“抒情散文”成为散文的核心部分,并得到了散文创作者及研究者的广泛认可。散文和诗歌被等同视为抒情文学品类,情感性成为散文首要的审美要素。但是,过分倚重抒情也受到了质疑。作家汪曾祺曾经写道:“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即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要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即不足以称散文。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这个观点富有代表性,即散文世界欠缺进一步开掘,需要在通过超然第140页共140页,客公众号写人记事、写景咏物表现情感、情趣、意境之外,获得更开阔的空间。情感是散文的根本性要素,可是个体对于世界的经历、体验仅仅依存于抒情表达,难以得到更深入的开掘。一些散文理论家从纵深方向探讨散文的可能。刘锡庆将散文中的自我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现实生活层”“情感层”“性灵层”“心灵层”“生命体验层”等。楼肇明则提出“复调散文”理论,认为散文表现的维度应该更丰富、复杂。新时期至今,散文创作总体上逐步摆脱过度抒情的弊病,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不断拓展,经历了“独语体”散文重现、文化散文繁荣,还出现“新散文”“在场主义散文”“非虚构文学”等或长或短的创作潮流。不过,散文终究还是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有别,缺少个性情感精神透视的文化历史属于学术专著,读者期待的仍然是从传统出发的散文精品,优秀的散文还需要建立在精神深度与艺术妥帖上。与虚构文学不同,散文来自作者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作为自我的精神产品,打动读者的不是求新、猎奇,而是内在的生命意蕴,即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活诗意的准确把握。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为何经典?就在于作家在对自我生活细节进行全方位展示过程中,贯穿着完整的生态主义理念。梭罗以十几年独特的生活方式拥抱自然,批判习俗,凭借自我生命意志,成就了生态散文经典之作。当代散文也不乏具有生命意蕴与哲学内核的作品。比如,史铁生《我与地坛》在景物描绘、精神臆想、隐喻表达背后,升华出一种超越现世苦难的终极情怀。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借封闭的小山村,以几十篇作品描绘乡村生活,其中暗含了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我们也可以从某些回忆散文中读出伦理思想,从文化散文里读出历史背后的文化哲学逻辑。好的散文作品,情感充沛而节制,理性思考始终在场,有着哲学沉思的气质,在宁静的艺术氛围中传达出作者对天地、世界、人性的观察、感悟与思索。(摘编自于袆《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材料二:文学写作的本身,应当是自然的、“开放式”甚至“无限开放”的。谁也没有规定散文应当怎么写,即使有这方面的理论,但“文无定法”之说始终为历代写作者所默认推崇。尽管真正能够“再出新枝”的作家和诗人少之又少。先贤大师们一直在寻求和建立独我的写作方向及范式。于今来看,我个人觉得,散文应当具备或者包含的三个要素就是真诚、自由、妖娆。散文之所以能够绵延许久,至今还有人喜欢、继续接力的原因,就在于发自写作者“本体”和“内在”的那种具有强大辐射力与“能量”的“诚意”。这个“诚意”是写作者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就是写作者自身“修为”与胸襟、视野和识见的体现,也才构成了散文最动人和最有“体温”与“活性”的品质。自由是指散文写作应当是宽泛的,自在的,可以倚马可待,洋洋万言,也可以斗折蛇行,小家碧玉。可以由此及彼,信马由缰;也可以自定范围,框定跑马场。文学是另一个宇宙,疆域之大之广之深,人类迄今还没有完全探索完尽,特别是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空”,仅仅是物质、信息乃至层出不穷的新科学对人的生存的影响与篡改、修正这一点,就是一个尚未被触及的领域。第140页共140页,散文及其他文学创作,其根本目的是呈现人类在某个历史时期生存和精神的奇崛状态和样貌,是我们用文字的方式,为自己和众生建造“档案库”与墓碑和宫殿。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具备强烈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因为文学书写的目的,就是要人自觉阅读,并在阅读当中不断获取经验或者精神上的契合力量与共鸣心。因此,任何的写作都需要“方法”,而散文乃至其他文学门类通往呈现和探究繁复之人心人性的路径就是不断地“妖好”起来。只有把文章写得“好看”“耐看”,“回味无穷”“余音绕梁”,能够在阅读者内心掀起浪花波涛,映现现实和理想的各种奇异的波谷和境界,方才能够使得我们的散文写作具备种诱导与分享的积极力量,进而在人心中缔造出更多的奇异风景。(摘编自杨献平《从问题到方法:我们需要怎样的散文写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抒情散文成为散文的核心部分,得到了散文创作者及研究者的广泛认可,影响了散文的创作方向。B.汇曾祺对散文创作过分倚重抒情提出质疑,认为散文过分强调抒情性会把散文表现范围弄得狭窄。C.刘锡庆将散文中的自我划分为五个层次,体现出胶文理论家为推动收文创作向纵深发展而做出的思考。D.散文及其他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作品具有强烈的“代入感”和“感染力”,从而打动读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楼肇明则提出“复调散文”理论,拓宽了散文创作的深度和广度,使做文创作摆脱了过度抒情的困境。B.《瓦尔登湖》和《我与地坛》都因体现出作者对生命价值与意义和生活诗意的准确把握而成为了经典。C.因为“文无定法”,所以散文创作可以兴之所至,天马行空,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实现自由创作。D.只要创作者具有足够的“诚意”,就可以创作出具有最动人和最有“体温”与“活性”的品质的作品。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不体现“妖娆”的内涵的一项是(3分)A.郁达夫《故都的秋》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使文章婀娜多姿。B.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哀痛,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C.朱自清把树影与月光交织时构成的黑白相间的优美的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激起读者无穷的遐想。第140页共140页,D.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借封闭的小山村,以几十篇作品描绘乡村生活,其中暗含了个体与世界的关系。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结合两则材料中的观点,谈一谈如果你是一个散文作家,你在创作中应该注意什么。(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D(根本目的是呈现人类在某个历史时期生存和精神的奇崛状态和样貌)2.(3分)B(A项前后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C项“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表述错误;D 项表述绝对化)3.(3分)D(是关于作品内容内涵的表述,不体现读者的阅读感受)4. ①采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先提出散文创作重视抒情的问题,接着分析过分倚重抒情的弊端,最终提出散文要以生命意蕴打动读者的观点。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汪曾祺的话作为引证、举《我与地坛》《瓦尔登湖》作为例证等。(4分。每点2分)5. ①散文创作要体现写作者对整个世界的态度,以内在的生命意蕴,即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活诗意的准确把握打动读者。②散文写作的表现内容应当是应当是宽泛的,艺术形式应该是多样的。③散文创作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要形成对读者的吸引力,要“好看”,要引起读者的共鸣。(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山水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风骨到唐代的富丽堂皇,从宋代的清新淡雅到明清的炉火纯青,众多艺术创作者留下了极具艺术魅力的图景和文化诗篇。山水画的描写对象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及其人、物,画作蕴含的意境美是创作者生活经历与自然领悟通过传统艺术手法的有效呈现,展示了东方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点滴笔墨转化成形神饱满的形象,尺幅空间描绘着无尽意蕴的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正如辞赋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第140页共140页,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艺术领域发展中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魏晋南北朝形成的山水画体系就与传统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诗歌与绘画的融合是山水画的核心特征。任何山水画营造的意境美都离不开诗意美,文人骚客不仅擅长诗歌创作,同样热衷于用绘画表情达意。当山水画发展至唐宋较为成熟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中题诗,这不仅能赋予画作典雅的文化韵致,还能更充分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中,一叶扁舟浮于冷清的江水之上,渔翁独坐小舟,表现出空旷萧条的意境之美,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角度看,山水画创作与诗词创作很难分开欣赏,二者有机结合营造的意境美会带给观赏者亦诗亦画的审美体验。除了诗意美,空灵美同样是山水画意境美的突出表现,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道家文化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和生命。画家用笔墨描绘山水,对空白自然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一旦山水画缺乏空灵之美,将会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无力感,难成经典。空灵之美通常采用“虚实交融”的描绘手法来表现,如将云雾、天空、水汽、河流以空白形式呈现,经过创作者的巧妙设计成为艺术化留白,科学有效地营造出有空灵美的艺术观感,为山水画意境美的传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古代山水画家都是受到过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其作品的意境美还体现出一种人文之美,如儒家文化中的仁义之道,道家文化中的清静无为等,促使山水画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晋画家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是江浙生活风貌的真实写照,体现出“向往山林”的隐逸情怀,而此种情怀又与儒家“山水比德”的思想相契合。范宽的《雪景寒林图》,营造出场面壮观又出奇静谧的意境,天地间的皑皑白雪相互映射出虚幻的冷光,沉醉于这种虚静恬淡的意境会自然领悟到何为“天地之道,圣人之德”。形神兼备亦为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重要特征之一。与西方不同,我国传统绘画侧重于情感与表现,而不单是对客观自然物的再现描绘。齐白石认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果盲目追求形态真实,忽视了神韵打造,就会使创作落入俗套。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变形的描绘手法,力求达到“神似传情”的艺术效果。画者赋予作品个性和灵魂;将情感和观念融入对自然的艺术化处理中,从而实现意境美深化表达的目的。(摘编自席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研究》)材料二:中国绘画没有谨守透视的原则,甚至有意回避透视问题,16世纪以来,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20世纪房龙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中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和少数的孩子不理会透视法。”他对中国画的传统很为不屑。第140页共140页,中国在一千五百多年之前就有系统的艺术史著作,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说,即绘画的六条基本原则,其中以“气韵生动”为第一。一千五百多年以来,气韵生动一直是中国画的最高原则,主张精神境界的呈现比形象的描摹要重要得多。北宋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的观点正好与房龙相反,房龙认为,中国画不讲透视,不讲形似,还停留在孩子涂鸦的程度。而苏轼认为,如果你画画只知道形似,那真是跟孩子差不多了。从如此对立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中国绘画选择的是与欧洲多么不同的道路。北宋初年的山水画大师李成画画时,注意到透视。他从一个固定的点看物象。他画一个建筑,站在一点,仰望屋檐。他画出的画逼肖外物。大科学家沈括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认为画家应该“以大观小”,不能像李成那样“以小观大”。真正的画家不应该停留在具体的视觉上,而应该用“心灵的眼”去观物,画家应画出意念中的世界,而不应局限于视觉中的具体存在。这就是“以大观小”,这里的“大”就是人心灵的统摄力。中国画画的是想象中的空间,是表现一种精神境界。这正是中国画重要的特色。(摘编自朱良志《水墨画的韵味》)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好的山水画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从而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B.题画诗为达成画者、观者的情感沟通而作,并非为增加画作的文化韵致而生。C.抛开诗词孤立地欣赏山水画,是无法体会画家寓于画中的丰富情致和韵味的。D.作者认为中西方绘画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绘画侧重“表现”,西方侧重“再现”。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中,以渔翁独坐小舟来表现作品空旷萧条的山水画意境之美,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B.山水画中很少出现云雾天空等意象,是为了对空白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C.房龙对“不理会透视法”的中国画传统持批评态度,朱良志则认为不应停留在具体的视觉上,应该强调对精神境界的追求。D.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变形的描绘手法,力求达到“神似传情”的艺术效果,赋予作品个性和灵魂,展示东方文化独特的魅力。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第140页共140页,A.王维在《山水论》中提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B.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C.《清明上河图》以虹桥为主体,形象地描绘了汴河两岸货物杂陈、百态俱备的繁复场面,使观者一览当年汴京的繁荣。D.许道宁《渔父图》远山林立,群峰如拱,烟波浩渺,渔舟数只,陈与义称道:“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4.试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5.元代吴镇(梅花道人)的《芦花寒雁图》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典范。作品整体与水有关,画面中还有芦苇丛、渔舟、渔父、两只寒雁、石岸、远山……画作上方梅花道人自题:“点点青山照水光,飞飞寒雁背人忙。冲小浦,转横塘,芦花两岸一朝霜。”请结合材料,谈谈这幅作品的意境之美。(6分) 第140页共140页,1.(3分)D(A.“不追求形似”错误。B“并非为增加画作的文化韵致而生”错误。 C“无法体会”错)2.(3分)A(《寒江独钓》体现的是“诗意美”,而“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指“空灵美”)3.(3分)D(以大观小并非散点透视构图)4.(4分)①本文首段开篇明义,以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内涵分析为基点,展开全文论证。第140页共140页,②本文采用总分结构,四个角度纵向深入探究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之美的不同体现。③本文论证手法多样,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并用,增强了论证的力度。如列举戴逵和范宽的画作,说明了儒道文化对山水画的影响。④本文论证语言严谨雅正。5.(6分)①诗配文是诗意美;②对水面的大量“留白”是空灵美;3.对渔舟渔人的刻画、对归雁的描摹是人文之美;④形神兼备。(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个角度且分析合理即可)2022年高三语文寒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世祖光武皇帝讳秀,高祖九世之孙也。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起。起于宛,时年二十八。至郾、定陵,定陵,悉发诸营兵,而诸将贪惜财货,欲分留守之。光武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众乃从。朱鲔攻温,大破之。于是诸将议上尊号。马武先进曰:“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有益。大王虽执谦退,奈宗庙社稷何!宜且还蓟即尊位。”光武惊曰:“何将军出是言?”武曰:“诸将尽然。”至中山,诸将复上奏曰:“大王参分天下而有其二,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惟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光武又不听。行到南平棘,诸将复固请之。光武曰:“寇贼未平,四面受敌,何速欲正号位乎?"耿纯进曰:“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超然客公众号成其所志耳。今功业即定,天人亦应,而大王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纯言甚诚切,光武深感,曰:“吾将思之。”行至鄗,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闹,宜答天神,以塞群望。”光武六月已未,即皇帝位,建元为建武。二年春正月庚辰,封功臣皆为列侯,大国四县,余各有差。博士丁恭议曰:“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令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帝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乃遣谒者即授印绶,策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传尔子孙,长为汉藩。”(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有删改)第140页共140页,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B.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D县不合法制C.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D.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祖:古代帝王的庙号,一般是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追尊名号。B.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帝王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庶人不准设置宗庙。C.四夷:古时华夏民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本文是蔑称。D.博士:古代官名,秦汉时期掌管书籍文典,后来也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者精通一类技艺的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到达郾县、定陵县后,光武帝尽皆征调各营的兵力,可是众将却贪恋财物,想分拨一部分人留下来防守B.马武认为,如果天下没有主宰之人,即使有孔子、孙子这样的人担任丞相、大将,也可能不会有益于天下。C.耿纯认为刘秀违背众人的愿望,不正名号和身位,主大夫们的希望、打算落空,就会有去归顺王莽的念头。D.文章结尾刘秀关于居于上位而不骄傲、持守节义谨严法度的一番言论,在今天仍具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4分)(2)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4分)第140页共140页,14.刘秀能登上帝位的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太祖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九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至正四年,早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见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孙德崖等起兵濠州。太祖时年二十四,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甲戊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十五年春三月,郭子兴卒。时刘福通迎立韩山童子林儿于亳,国号宋,建元龙凤。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祜、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袭采石,乘胜拔太平。总管斯义赴水死,太祖曰:“义士也!”礼葬之。揭榜禁剽掠,有卒违令,斩以徇,军中肃然。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领元帅事。十六年春二月丙子,大破海牙于采石。三月癸未,进攻集庆,擒兆先,降其众三万六千人,皆疑惧不自保。太祖择骁健者五百人入卫,解甲酣寝达旦,众心始安。庚寅,再败元兵于蒋山。元御史大夫福寿,力战死之,蛮子海牙遁归张士诚,康茂才降。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过望。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辟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葬御史大夫福寿,以旌其忠。(节选自《明史·太祖本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搪/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B.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痞/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C.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D.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籍/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140页共140页,A.季,本义为幼小禾苗,引申为兄弟中最小的、一个朝代或季节的末期等义。B.闰三月,农历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文中的“闰三月”指后三月。C.建元,指每年纪历的开始或者是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文中指前者。D.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文中的“路”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元璋年青时家境贫寒,父母兄长相继去世,他无钱办理丧事,在同乡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将其安葬。B.郭子兴起兵时,朱元璋通过占卜的方式,确定了人生选择,后来投奔起义军,得到首领赏识,开始崭露头角。C.朱元璋不甘居人下,对刘福通的一系列人事安排,极为愤慨,辞不就职,毅然走上了与他们彻底决裂的道路。D.对于忠臣义士,朱元璋特别敬重。即使是敌人,像太平总管靳义,兵败后投水尽忠,朱元璋也大加赞叹并以礼安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2)揭榜禁剽掠,有卒违令,斩以徇,军中肃然。14.简要概括朱元璋在攻陷集庆以及蒋山败敌后,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安定军民。(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邓鸳欲弃凉州,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第140页共140页,,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曰:"譬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郎中虞诩言于太尉张禹曰:“大将军之策不可。凉州士凤壮猛,庶众便习兵事。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凉州士民所以持锋执锐,蒙矢石于行陈,而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还,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如卒然起谋,豪雄相聚,席卷而东,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也。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禹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因更集四府,皆从诩议。邓莺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梁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始到,谒河内太守马棱。棱曰:“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诩曰:“此贼犬羊相聚,以求温饱耳,愿明府不以为忧。”棱曰:“何以言之?”诩曰:“朝歌者,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闵而已。”及到官,设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掠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贯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据,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县境皆平。(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B.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C.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D.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辅,汉代指治理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三位官员,也指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B.夷狄,古代分别指东方和北方的部族,文中泛称华夏族之外的其他部族。C.辔策,用以御马的缰绳和马鞭,虞诩以此代指马匹,向太守请求兵马支援。D.掾史,汉代指中央和各州县设置的分曹治事的属官,一般由长官自行辟举。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虞诩熟知边事,十分了解凉州的风土民情,他对凉州刚猛剽悍、惯千反叛的民风非常担心,提醒太尉张禹要严加防范。B.邓骘和虞诩意见相悖,最终虞诩的建议被采纳,千是心胸狭隘的邓骘对虞诩怀恨在心,想要利用职权对虞诩打击报复。C.朋友为虞诩被任命为朝歌长感到担心,虞诩却把处理复杂的事务当成检验能力的机会,毅然赴任,表现出异千常人的气魄。D.虞诩让招募的壮士诱贼外出劫掠,又用偷缝在衣服上的标记辨识叛贼,既斩杀擒获了不少叛匪,也动摇了贼众的心理防线。第140页共140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儿败国事矣!(4分)(2)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4分)14."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这一比喻,如何形象地表达了虞诩的观点?(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元和九年,(吴)元济以其士叛,逸掠陈、汝之间。冬,纵兵临寿春,屠马塘,走其守令狐通,焚霍丘。淮南郡邑大骇,民人卷席而居。上闻之怒,谪其守。明年春,诏执金吾李将军驰传出守之。既至,收其坏卒,聚寿春城。使人劳井闾,而市货耕桑之业始复,民人莫知复为战矣。八月乙巳,夜引兵南出霍丘百四十里,又折而西四十里,营于万胜冈,筑新城。初,将军(裴)度曰:“吾士卒萍合之众也,易散而难役。吾以筑垒令之,必苦难。使寇闻之,必袭吾。”乃召诸将谓曰:“吾旦夕望气,其状有寇,谨备之。”令诸军分营连居,环回之间,十有余里,各视营之所向,宜为数堵之垣,以御暴矢耳。诸将数奇将军言,归而亟晓其卒,故所命立就。将超然客公众号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又今曰:“山泽之地,其土瘠漓。今时方秋,浸潦用事,谓众之功难为也。顾其垣今日而周,明日而坏。吾为诸君惜之。诚能致其厚,则土藏气色,脉力相辅,虽霖潦不为患矣。”筑者皆悦,复争为厚。及竞,将军监军使出视之,复劳曰:“嗟乎!诸君之能,众士之功也。既周且厚,始为其垣,今则城矣。”因自吟曰:“城乎城乎,使其增数仞而饰之,寇虽蚩尤,宁敢犯我乎!”遂归。诸将相谓曰:“乃者,将军之词得无意其高也?吾党亦丑其卑矣!”复增其筑,于是新城遂具。明日,寇果来,望见皆愕然。因至新城傍,俱张喉高言,指城上曰:“为我曹敬谢将军。”讫,辞而去,诸将尽伏。十一月戊辰,将军将卒万余,西渡涧渠上史蔟冈与贼阵。自平明至日中,进退相延不得合。及日侧,将军乃谋曰:“彼必乘暮伺吾还兵,击我必矣。”于是引兵急攻寇,寇延退数里。(节选自唐沈亚之《新城录》①)【注】①《新城录》:记录唐将裴度平定吴元济之乱时,在寿春之南霍丘万胜冈筑城、御敌与平叛的经过。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B.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第140页共140页,C.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D.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驰传,古代驿站用四匹中等马拉的车,文中指驾着传驿的马车快速奔驰。B.乙巳,“乙”属天干,“巳”属地支,干支结合以记年月日,此处记日。C.望气,可指远望动静或气势;这里指为进行秘密活动者守望,观察动静。D.蚩尤,与黄帝、炎帝合称为“中华三祖”,因骁勇善战被尊为“战神”。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廷面对叛乱,有效应对。吴元济叛乱,沿途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皇帝怒贬败逃的守官令狐通,让李将军出京镇守,百姓农商生活得以恢复。B.裴度审时度势,未雨绸缪。他深知军队初建,纪律性差,于是下令诸军分营阵守,彼此牵制;为弥补布防缺漏,让士兵修建围墙以防敌军弓箭突袭。C.裴度善笼人心,受到拥戴。他对筑城将士采取言语褒奖、物质犒劳等措施,士兵们自觉地按其要求对围墙增高加厚,新城落成,连敌人也惊叹佩服。D.裴度精于谋略,积极作为。他亲率万余将卒,从天刚亮到中午一直与贼对峙;预料贼寇必在傍晚己方撤兵时进攻,于是带兵主动出击,击退了敌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诸将数奇将军言,归而亟晓其卒,故所命立就。(4分)(2)乃者,将军之词得无意其高也?吾党亦丑其卑矣!(4分)14.修筑新城,困难重重,裴度却能顺利完成,请结合选文探究其成功的原因。(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己未,诏群臣论列者,即时引对。富弼①第140页共140页,曰:“太宗求治之切,故诏群臣论事,欲面奏者,即时引对,此言路所以无壅也。自后臣僚非差遣合上殿者不得对,亦有朝臣乞上殿敷奏边事,逾月不得报。边事尚拘常例,况他事乎!”二年春正月戊辰,帝亲试礼部举人。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及还,语帝曰:“我幸西都,惟得一张齐贤耳!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尔为相也。”至是,齐贤亦在选中,有司误置下第,帝览之,故一榜尽赐进士及第。帝谓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雍熙元年六月,诏求直言。知睦州田锡上疏言:“时久升平,天下混一,故左取右奉,致陛下以功业自多。然临御九年,四方虽宁,而刑罚未甚措,水旱未甚调。陛下谓之太平,谁敢不谓之太平!陛下谓之至理,谁敢不谓之至理!”又言:“听用太广则条制必繁,条制既繁则依从者少。自令凡有奏陈,宜令大臣议而行之,毋使垂之空言,示之寡信。”帝韪其论。端拱元年五月辛酉,诏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分三馆书籍置其中,以吏部侍郎李至兼秘书监。帝谓至曰:“人君当淡然无欲,勿使嗜好形见于外,则奸邪无自入。朕无他好,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如斯而已。”至每与同官观书阁下,帝必遣使赐宴,且命三馆学士皆预焉。内侍侯莫陈利用②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按其罪,请诛之。帝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帝不得已,命诛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太宗致治》【注】①富弼,北宋仁宗、神宗时的名相。文中所记是他对前代朝政的评价。②侯莫陈利用,姓侯莫陈,名利用,鲜卑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B.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C.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D.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对,即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文中太宗通过这种方式征求治国理政的意见。B.临御,指君临天下、治理国政,也指皇帝驾临某个地方,文中取后一种意义。C.学士,宋代时是文学侍从之类的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经籍图书,与今义不同。D.万乘,指万辆兵车,表示国家军事力量强大,“万乘之主”即大国的天子或帝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齐贤因建言献策得到太祖的赏识,后来太宗发现他位居科考人选的下等,于是将全榜人选都赐予进士及第,以示对俊才的重视。B.田锡上书建议,皇帝对于陈奏的事务在经过大臣商议后应及时付诸实施,避免流于空谈,失去公信,太宗认为他的看法是正确的。C.太宗主张皇帝应淡泊名利,无所追求,以史为鉴,择善而从,李至与同僚到秘阁观书时,太宗一定派人赐宴,并且命三馆学士参加。D.第140页共140页,内侍侯莫陈利用骄横不法,恣意妄为,但是受到皇帝的庇护,赵普与皇帝意见不一致,据理力争,最终皇帝被迫同意了赵普的意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尔为相也。(2)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14.对太宗“诏群臣论列者,即时引对”一事,富弼有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①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或告右丞魏徵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微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徵,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②,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比干③,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而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第140页共140页,(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注】①上,指唐太宗。②稷、契、皋陶,舜帝时名臣。③龙逄,夏桀的臣子;比干,商纣的臣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B.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C.他日/微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D.他日/微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理,古代官署大理寺的简称,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B.亲戚,指与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亲指族内有血亲之人,戚指族外有姻亲之人。C.辞色,言辞和神色。文中指太宗面对大臣奏事时庄重、严肃的言语和态度。D.弑,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属于重罪。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善于自省,他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了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B.魏徵做事不留痕迹、远避嫌疑,隐瞒了袒护亲戚的事实;唐太宗对此有些不满意,派人责令他以后做事要保留证据。C.魏徵向太宗提出“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的愿望,意在劝谏太宗要与大臣同心,共享尊荣,避免重蹈桀纣覆辙。D.唐太宗为了知道自己的过错,曾以虞世基逄迎隋炀帝的下场来告诫公卿大臣对待政事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4分)(2)苟其君愎而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4分)第140页共140页,14.太宗为何对受贿枉法的长孙顺德,不但不治罪,反而还当庭赏赐绢帛?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赵开字应祥,普州安居人。登元符三年进士第。七年,除讲议司检详官。自检详罢,除成都路转运判官,揭示乡户岁时所当输折科等实数,俾乡胥不得隐匿窜寄。指陈榷茶①五害,大略谓:“请依嘉祜故事,尽罢榷茶,即五害并去,而边患不生。”朝廷是其言,使推行之。时建炎二年也。于是大更茶马之法。改成都旧买卖茶场为合同场买引所。其合同场监官除验引②、发放外,无得干预荼商、茶户交易事。比及四年冬,茶引收息至一百七十余万缗。张浚以知枢密院宣抚川蜀,素知开善理财,即承制以开兼宣抚处置使司随军转运使,专一总领四川财赋。开见浚曰:“蜀之民力尽矣,锱铢不可加,独榷货稍存赢余,而贪猾认为己有,互相隐匿。惟不恤怨詈,断而敢行,庶可救一时之急。”于是大变酒法,自成都始。又法成都府法,于秦州置钱引③务。凡民钱当入官者,并听用引折纳。法既流通,民以为便。宣司获伪引三十万,盗五十人,浚欲从有司议当以死,开白浚曰:“使引伪,加宣抚使印其上即为真。黥其徒使治币,是相君一日获三十万之钱,而起五十人之死也。”浚称善,悉如开言。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常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吴玠为四川宣抚副使,专治战守,于财计盈虚未尝问,惟一切以军期趣办,与开异趣。玠数以饷馈不继诉于朝,开亦白劾老惫,丐去。朝廷未许。朝廷既知开与玠有隙,乃诏开赴行在。会疾作不行,提举江州太平观。开已病,累疏,丐去,诏从所乞,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一年卒。(节选自《宋史·赵开传》)【注】①榷茶:官府对茶叶实行征税、管制、专卖的措施。起始于唐。②引,茶引。指旧时茶商纳税后,由官厅发给的茶叶运营执照。③钱引,宋纸币名。可用以兑换金银钱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第140页共140页,B.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C.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D.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嘉祜,与文中“元符”“绍兴”同为年号,是宋朝帝王为记载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B.枢密院,宋代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全国军务,与掌管政务的中书合称为“二府”。C.黥,在犯人脸上刺记号并涂墨,用作刑罚;也施于士兵,以防逃跑。文中是后者意。D.行在,天子所在地。文中指宋高宗为避金兵,以巡幸为名流亡杭州等,以“行在”名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开秉公奉职,严明法度。任成都路转运判官时,他明确乡户应交纳摊派的数目,禁止乡吏隐瞒多收;大改茶马法时,又严禁合同场监官干涉茶叶商户的交易。B.赵开知弊明艰,直言献议。为去五害消边患,他建议依循旧例,完全取消茶叶专卖;明言蜀地民力耗尽,不可增加税赋,不能让贪猾官吏侵占专卖货物的盈余。C.赵开革新求变,利国利民。他改革茶法后,茶引收回利息达一百七十多万缗;后又发行钱引,允许百姓用钱引折合缴纳各项税赋,此法通行后,百姓觉得便利。D.赵开善理财赋,深得信任。张浚宣抚川蜀时,他被授命专门统管四川财赋;与四川宣抚副使吴玠虽然有矛盾,但吴玠依然让他全权负责财政盈亏,且从不过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惟不恤怨詈,断而敢行,庶可救一时之急。(2)玠数以饷馈不继诉于朝,开亦自劾老惫,丐去。第140页共140页,14.对“假钱引”一事,张浚和赵开的处理意见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2022年高三语文寒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教师版(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世祖光武皇帝讳秀,高祖九世之孙也。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起。起于宛,时年二十八。至郾、定陵,定陵,悉发诸营兵,而诸将贪惜财货,欲分留守之。光武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众乃从。朱鲔攻温,大破之。于是诸将议上尊号。马武先进曰:“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有益。大王虽执谦退,奈宗庙社稷何!宜且还蓟即尊位。”光武惊曰:“何将军出是言?”武曰:“诸将尽然。”至中山,诸将复上奏曰:“大王参分天下而有其二,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惟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光武又不听。行到南平棘,诸将复固请之。光武曰:“寇贼未平,四面受敌,何速欲正号位乎?"耿纯进曰:“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超然客公众号成其所志耳。今功业即定,天人亦应,而大王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纯言甚诚切,光武深感,曰:“吾将思之。”行至鄗,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闹,宜答天神,以塞群望。”光武六月已未,即皇帝位,建元为建武。二年春正月庚辰,封功臣皆为列侯,大国四县,余各有差。博士丁恭议曰:“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令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帝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乃遣谒者即授印绶,策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传尔子孙,长为汉藩。”(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140页共140页,A.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B.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D县不合法制C.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D.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祖:古代帝王的庙号,一般是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追尊名号。B.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帝王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庶人不准设置宗庙。C.四夷:古时华夏民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本文是蔑称。D.博士:古代官名,秦汉时期掌管书籍文典,后来也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者精通一类技艺的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到达郾县、定陵县后,光武帝尽皆征调各营的兵力,可是众将却贪恋财物,想分拨一部分人留下来防守B.马武认为,如果天下没有主宰之人,即使有孔子、孙子这样的人担任丞相、大将,也可能不会有益于天下。C.耿纯认为刘秀违背众人的愿望,不正名号和身位,主大夫们的希望、打算落空,就会有去归顺王莽的念头。D.文章结尾刘秀关于居于上位而不骄傲、持守节义谨严法度的一番言论,在今天仍具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4分)(2)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4分)14.刘秀能登上帝位的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3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第140页共140页,10.(3分)A11.(3分)C(本文“四夷”不是蔑称)12.(3分)C(“去归之思”应是“离去归家的念头”)13.(8分)(1)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颅尚且保不住,还能拥有什么财物呢!评分标准:“为所”“首领”、宾语前置句式各1分,语意通顺1分。(2)为臣听说帝王的大位不可以长时间空缺,上天的意志不可以谦让拒绝。评分标准:“闻”“广”谦拒”各1分,语意通顺1分。14.(3分)(1)刘秀文德武力兼具;(2)诸位将领多次请求;(3)强华献符,顺应天意。评分标准:每条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第140页共140页,东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第九代孙。王莽末年,国内连年蝗灾,盗贼蜂起。在宛城起兵,时年二十八岁。到达郾县、定陵县后,光武帝尽皆征调各营的兵力,可是众将却贪恋财物,想分拨一部分人留下来防守。光武帝说:“现在如果击破敌人,就会获得一万倍的珍宝,伟大的功绩就能成就;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颅尚且保不住,还能拥有什么财物呢!”众人这才依从。朱鲔攻打温县,大破其军队。这时众将领商议给光武帝上尊号事宜。马武率先进言说:“当今天下没有主宰之人。如果有圣人出来愿意担负这种破敝的局面,即使有像孔子这样的人担任丞相,有像孙子这样的人担任大将,尚且还担心不能有益于天下。大王虽然坚持恭谦退让,但是祖先的宗庙和社稷该怎么办呢!理应暂且返回蓟城即皇帝尊位。”光武帝吃惊地说:“将军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啊?”马武说:“众将领都是这个意思。”到达中山国时,众将又上奏说:“大王将天下划为三份而大王已占两份,论起武力没有人敢与大王抗衡,谈及文德没有谁可与大王争辩。为臣听说帝王的大位不可以长时间空缺,上天的意志不可以谦让拒绝。希望大王为国家社稷着想,将亿万民众放在心上。”光武帝又没有听从。光武帝行进到南平棘县时,众将领再次极力请求即帝位之事。光武帝说:“寇匪盗贼还没有平息,四面正遭受敌人的攻击,为什么急着要改定名号和身位呢?”耿纯进言说:“天下的士大夫抛弃了自己的亲人,背弃了自己的乡土,追随大王甘冒乱箭流石的危险的原因,本来就是希望以此来实现自身的志向罢了。现如今伟大的功业超然客公众号即将完成,天象和人事也应和相合,而大王却不正名号和身位,耿纯担心士大夫们的希望断绝、打算落空,就会有离去归家的念头。众人一旦解散,就难以再度结合在一起。时机不能延误,众愿不可违背。”耿纯的话非常诚恳真切,光武帝深为感动,说:“我将考虑此事。”行进到鄗县,强华从关中而来敬献赤伏符,说“刘秀发兵捉拿无道之人,四方各族如云聚集天空,如龙斗于荒郊原野,四七运数相乘火德显应”。群臣趁机又上奏说:“禀受上天之命的符瑞,以人事的应验最为重要。现在世上没有真正的天子,四海之内一片混乱,人间的符瑞应验上天的昭示,已经很鲜明而为人所共知,应该回报上天神灵的福佑,以此来满足天下之人的愿望。”光武帝在六月已未日这一天,即皇帝位,建立帝号为“建武”。建武二年(26年)春季正月庚辰日,皇帝分封所有的功臣为列侯,封邑最大的有四个县,其余按军功不同封邑各有等差。博士丁恭发表看法说:"古时候帝王封给诸侯的封地不超过一百里,所以按照有利的原则来分封诸侯,是取法于雷声‘震惊百里’的意思,增强主干削弱枝节,其目的是为了天下的治理。现如今分封诸侯达到四个县,不符合古代的规制。”皇帝说:"古时候国家灭亡了的情形,都是因为君王无道,不曾听说功臣封地多而使国家灭亡的。”于是派遣谒者前去授予诸侯们印玺和绶带,并在策书上说:“居于上位而不骄做,即使位高也不会有危险;持守节义而谨严法度,即使满盈也不会漫溢出来。敬肃啊,戒慎啊。传给你们的子孙,永远成为汉家的藩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太祖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九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至正四年,早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见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孙德崖等起兵濠州。太祖时年二十四,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甲戊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十五年春三月,郭子兴卒。时刘福通迎立韩山童子林儿于亳,国号宋,建元龙凤。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祜、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袭采石,乘胜拔太平。总管斯义赴水死,太祖曰:“义士也!”礼葬之。揭榜禁剽掠,有卒违令,斩以徇,军中肃然。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领元帅事。十六年春二月丙子,大破海牙于采石。三月癸未,进攻集庆,擒兆先,降其众三万六千人,皆疑惧不自保。太祖择骁健者五百人入卫,解甲酣寝达旦,众心始安。庚寅,再败元兵于蒋山。元御史大夫福寿,力战死之,蛮子海牙遁归张士诚,康茂才降。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过望。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辟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葬御史大夫福寿,以旌其忠。(节选自《明史·太祖本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140页共140页,A.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搪/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B.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痞/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C.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D.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籍/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季,本义为幼小禾苗,引申为兄弟中最小的、一个朝代或季节的末期等义。B.闰三月,农历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文中的“闰三月”指后三月。C.建元,指每年纪历的开始或者是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文中指前者。D.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文中的“路”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元璋年青时家境贫寒,父母兄长相继去世,他无钱办理丧事,在同乡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将其安葬。B.郭子兴起兵时,朱元璋通过占卜的方式,确定了人生选择,后来投奔起义军,得到首领赏识,开始崭露头角。C.朱元璋不甘居人下,对刘福通的一系列人事安排,极为愤慨,辞不就职,毅然走上了与他们彻底决裂的道路。D.对于忠臣义士,朱元璋特别敬重。即使是敌人,像太平总管靳义,兵败后投水尽忠,朱元璋也大加赞叹并以礼安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2)揭榜禁剽掠,有卒违令,斩以徇,军中肃然。14.简要概括朱元璋在攻陷集庆以及蒋山败敌后,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安定军民。(3分)10.A11.C解析:文中指后者。12.C解析:“彻底决裂”错。13.(1)郭子兴认为他的相貌奇特,就留下他作为亲兵。(他)每次作战总能获胜,郭子兴于是将自己抚养的马公之女许配给他为妻。第140页共140页,(共4分,“奇”、“妻”、状语后置各1分,整体大意1分。意思对即可)(2)张榜严禁抢劫掠夺,有士兵违反军令,就斩了他来示众,军中才安定严整。(共4分,“揭”“徇”“肃然”各1分,整体大意1分。意思对即可)14.(1)大胆安排纳降的士卒入值宿卫,以诚相待;(2)向官吏百姓宣传义军政策;(3)倡导美德,安葬并表彰忠义的元臣御史大夫福寿。(共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邓鸳欲弃凉州,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曰:"譬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郎中虞诩言于太尉张禹曰:“大将军之策不可。凉州士凤壮猛,庶众便习兵事。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凉州士民所以持锋执锐,蒙矢石于行陈,而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还,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如卒然起谋,豪雄相聚,席卷而东,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也。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禹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因更集四府,皆从诩议。邓莺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梁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始到,谒河内太守马棱。棱曰:“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诩曰:“此贼犬羊相聚,以求温饱耳,愿明府不以为忧。”棱曰:“何以言之?”诩曰:“朝歌者,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闵而已。”及到官,设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掠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贯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据,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县境皆平。(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B.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C.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第140页共140页,D.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辅,汉代指治理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三位官员,也指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B.夷狄,古代分别指东方和北方的部族,文中泛称华夏族之外的其他部族。C.辔策,用以御马的缰绳和马鞭,虞诩以此代指马匹,向太守请求兵马支援。D.掾史,汉代指中央和各州县设置的分曹治事的属官,一般由长官自行辟举。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虞诩熟知边事,十分了解凉州的风土民情,他对凉州刚猛剽悍、惯千反叛的民风非常担心,提醒太尉张禹要严加防范。B.邓骘和虞诩意见相悖,最终虞诩的建议被采纳,千是心胸狭隘的邓骘对虞诩怀恨在心,想要利用职权对虞诩打击报复。C.朋友为虞诩被任命为朝歌长感到担心,虞诩却把处理复杂的事务当成检验能力的机会,毅然赴任,表现出异千常人的气魄。D.虞诩让招募的壮士诱贼外出劫掠,又用偷缝在衣服上的标记辨识叛贼,既斩杀擒获了不少叛匪,也动摇了贼众的心理防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儿败国事矣!(4分)(2)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4分)14."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这一比喻,如何形象地表达了虞诩的观点?(3分)10.C11.C(“辔策”喻指控制的工具,文中是请求太守放松约束,让自己放手对付叛匪)此处是比喻义,根据后面的“拘阂”(拘束妨碍)可得放松约束。12.A(“惯于反叛”和“严加防范”错)D项也有问题,并未体现“斩杀”。13.(1)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您这番话,恐怕要坏了国家大事(4分。“意”“微”“庶几”各1分,句意1分)(2)您是一位儒生,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如今竟然到了朝歌,我很是替您担忧啊。(4分。判断句式、倒装句式、“谋谟”“乃”各1分)14.疮毒侵蚀肌体后就会不停地蔓延(1分),与此类似,放弃凉州就会失去屏障,丢掉更多国土(1分),形象地表明了虞诩坚决反对放弃凉州的观点(1分)。抓题干可知,就是分析出比喻的作用。以此考查句段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40页共140页,邓骘打算放弃凉州,让边疆各郡无法生存的百姓迁徙到京畿地区居住,然后集中力量应对北方的边患。于是他召集公卿商议,说:“这就好比是破旧的衣裳,拿其中的一件去补另一件,还能得到一件整衣,不然的话,就两件都保不住了。”公卿都认为很正确。郎中虞诩对太尉张禹说:“大将军的计策不可行,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如今羌人、胡人之所以不敢占据三辅作乱,是因为凉州在他们背后的缘故啊。而凉州的百姓之所以手执锋利的兵器,在军阵中冒着流矢飞石(冲锋),而没有后退之心,是由于他们归属于汉朝。假如现在推开凉州而舍弃它,割让出去而抛弃它,人民安于乡土而不愿迁徙,必然伸长脖子远望,怨恨说‘朝廷把我们丢给了夷狄!’假如突然有人起事,强横勇武之人聚集起来,席卷东进,那么函谷关以西、历代帝陵和旧京长安将不再归汉朝所有。倡议者用补破衣做比喻,认为还可以保全一件,而我担心局势正如毒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张禹说:“我超然客公众号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你这番话,恐怕要坏了国家大事!”于是再次召集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等一齐商议,众人一致同意虞诩的意见。邓骘因为这件事对虞诩怀恨在心,打算借法令陷害他。恰好朝歌县叛匪数千人造反,他们杀死官,州郡官府无法镇压,于是便任命虞诩为朝歌长。虞诩的故人旧友都为他深感忧虑,虞诩却笑着说:“做事不避艰难,是臣子的职分。不遇到盘根错节,就无法鉴别刀刃(是否锋利),这正是我建功立业的时机。”他一到任,便去拜见河内太守马稜。马稜:“您是一位儒生,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如今竟然到了朝歌,我很是替您担忧。”虞诩说:“朝歌的这群叛匪,只是像狗群羊群那样聚在一起,以寻求温饱罢了,请您不要为担忧。”马稜问:“为什么这样讲?”虞诩说:“朝歌,背靠太行山,临黄河,离敖仓不过百里地,而青州、冀州逃亡的难民数以万计,叛匪却不懂得打开敖仓招揽民众,抢劫武库中的兵器,据守成皋,斩断天下的右臂,这说明他们不值得忧虑。只希望您能放松对我的控制,不要让我受到约束阻碍就可以了。”等到上任以后,虞诩设定了三个等级来招募勇士,命令自掾史以下的官员各自就所了解的人进行保举,行凶抢劫的属上等,打架伤人、偷盗财物的属中等,不经营家业、不从事生产的属下等,共收罗了一百多人。虞诩设宴招超然客公众号待他们,将他们的罪行一律赦免,让他们混入匪帮,诱使叛匪进行抢劫,官府则设下伙兵等候他们,于是杀死叛匪数百人。虞诩又秘密派遣会缝纫的贫民做佣工,为叛匪制作服装,这些人用彩线缝制裙衣,有叛匪穿上后在集市街巷露面,官吏就抓获他们。叛匪因此惊骇四散,都说有神灵在帮助官府,于是朝歌县境内全部平定。(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元和九年,(吴)元济以其士叛,逸掠陈、汝之间。冬,纵兵临寿春,屠马塘,走其守令狐通,焚霍丘。淮南郡邑大骇,民人卷席而居。上闻之怒,谪其守。明年春,诏执金吾李将军驰传出守之。既至,收其坏卒,聚寿春城。使人劳井闾,而市货耕桑之业始复,民人莫知复为战矣。第140页共140页,八月乙巳,夜引兵南出霍丘百四十里,又折而西四十里,营于万胜冈,筑新城。初,将军(裴)度曰:“吾士卒萍合之众也,易散而难役。吾以筑垒令之,必苦难。使寇闻之,必袭吾。”乃召诸将谓曰:“吾旦夕望气,其状有寇,谨备之。”令诸军分营连居,环回之间,十有余里,各视营之所向,宜为数堵之垣,以御暴矢耳。诸将数奇将军言,归而亟晓其卒,故所命立就。将超然客公众号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又今曰:“山泽之地,其土瘠漓。今时方秋,浸潦用事,谓众之功难为也。顾其垣今日而周,明日而坏。吾为诸君惜之。诚能致其厚,则土藏气色,脉力相辅,虽霖潦不为患矣。”筑者皆悦,复争为厚。及竞,将军监军使出视之,复劳曰:“嗟乎!诸君之能,众士之功也。既周且厚,始为其垣,今则城矣。”因自吟曰:“城乎城乎,使其增数仞而饰之,寇虽蚩尤,宁敢犯我乎!”遂归。诸将相谓曰:“乃者,将军之词得无意其高也?吾党亦丑其卑矣!”复增其筑,于是新城遂具。明日,寇果来,望见皆愕然。因至新城傍,俱张喉高言,指城上曰:“为我曹敬谢将军。”讫,辞而去,诸将尽伏。十一月戊辰,将军将卒万余,西渡涧渠上史蔟冈与贼阵。自平明至日中,进退相延不得合。及日侧,将军乃谋曰:“彼必乘暮伺吾还兵,击我必矣。”于是引兵急攻寇,寇延退数里。(节选自唐沈亚之《新城录》①)【注】①《新城录》:记录唐将裴度平定吴元济之乱时,在寿春之南霍丘万胜冈筑城、御敌与平叛的经过。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B.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C.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D.将军与监军使出/周视之/还至武宁/大称筑者之能/劳以酒帛/语宠其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驰传,古代驿站用四匹中等马拉的车,文中指驾着传驿的马车快速奔驰。B.乙巳,“乙”属天干,“巳”属地支,干支结合以记年月日,此处记日。C.望气,可指远望动静或气势;这里指为进行秘密活动者守望,观察动静。D.蚩尤,与黄帝、炎帝合称为“中华三祖”,因骁勇善战被尊为“战神”。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廷面对叛乱,有效应对。吴元济叛乱,沿途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皇帝怒贬败逃的守官令狐通,让李将军出京镇守,百姓农商生活得以恢复。B.裴度审时度势,未雨绸缪。他深知军队初建,纪律性差,于是下令诸军分营阵守,彼此牵制;为弥补布防缺漏,让士兵修建围墙以防敌军弓箭突袭。C.裴度善笼人心,受到拥戴。他对筑城将士采取言语褒奖、物质犒劳等措施,士兵们自觉地按其要求对围墙增高加厚,新城落成,连敌人也惊叹佩服。D.裴度精于谋略,积极作为。他亲率万余将卒,从天刚亮到中午一直与贼对峙;预料贼寇必在傍晚己方撤兵时进攻,于是带兵主动出击,击退了敌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诸将数奇将军言,归而亟晓其卒,故所命立就。(4分)第140页共140页,(2)乃者,将军之词得无意其高也?吾党亦丑其卑矣!(4分)14.修筑新城,困难重重,裴度却能顺利完成,请结合选文探究其成功的原因。(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D11.(3分)C(望气,中国古代方士的一种占候术,望云气以测吉凶征兆。)12.(3分)B(“彼此牵制”错。)13.(8分)⑴(4分)诸位将领多次对将军的话感到神奇,回去就立刻告诉自己的士卒,因此将军命令的事情很快就完成了。(注意“奇”“亟”“晓”“就”的翻译。)⑵(4分)先前,将军的言词恐怕是想使围墙高大吧?我们也觉得低矮不好啊!(注意“乃者”“得无”“丑”“卑”的翻译。)14.(3分)①巧用心理暗示,营造危机氛围,强化忧患意识;(1分)②及时肯定所做,运用激励措施,激发士兵热情;(1分)③因势利导,有序推进,步步为营,逐步完善。(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己未,诏群臣论列者,即时引对。富弼①曰:“太宗求治之切,故诏群臣论事,欲面奏者,即时引对,此言路所以无壅也。自后臣僚非差遣合上殿者不得对,亦有朝臣乞上殿敷奏边事,逾月不得报。边事尚拘常例,况他事乎!”二年春正月戊辰,帝亲试礼部举人。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及还,语帝曰:“我幸西都,惟得一张齐贤耳!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尔为相也。”至是,齐贤亦在选中,有司误置下第,帝览之,故一榜尽赐进士及第。帝谓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雍熙元年六月,诏求直言。知睦州田锡上疏言:“时久升平,天下混一,故左取右奉,致陛下以功业自多。然临御九年,四方虽宁,而刑罚未甚措,水旱未甚调。陛下谓之太平,谁敢不谓之太平!陛下谓之至理,谁敢不谓之至理!”又言:“听用太广则条制必繁,条制既繁则依从者少。自令凡有奏陈,宜令大臣议而行之,毋使垂之空言,示之寡信。”帝韪其论。端拱元年五月辛酉,诏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分三馆书籍置其中,以吏部侍郎李至兼秘书监。帝谓至曰:“人君当淡然无欲,勿使嗜好形见于外,则奸邪无自入。朕无他好,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如斯而已。”至每与同官观书阁下,帝必遣使赐宴,且命三馆学士皆预焉。内侍侯莫陈利用②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按其罪,请诛之。帝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帝不得已,命诛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太宗致治》【注】①富弼,北宋仁宗、神宗时的名相。文中所记是他对前代朝政的评价。②侯莫陈利用,姓侯莫陈,名利用,鲜卑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第140页共140页,A.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B.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C.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D.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对,即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文中太宗通过这种方式征求治国理政的意见。B.临御,指君临天下、治理国政,也指皇帝驾临某个地方,文中取后一种意义。C.学士,宋代时是文学侍从之类的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经籍图书,与今义不同。D.万乘,指万辆兵车,表示国家军事力量强大,“万乘之主”即大国的天子或帝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齐贤因建言献策得到太祖的赏识,后来太宗发现他位居科考人选的下等,于是将全榜人选都赐予进士及第,以示对俊才的重视。B.田锡上书建议,皇帝对于陈奏的事务在经过大臣商议后应及时付诸实施,避免流于空谈,失去公信,太宗认为他的看法是正确的。C.太宗主张皇帝应淡泊名利,无所追求,以史为鉴,择善而从,李至与同僚到秘阁观书时,太宗一定派人赐宴,并且命三馆学士参加。D.内侍侯莫陈利用骄横不法,恣意妄为,但是受到皇帝的庇护,赵普与皇帝意见不一致,据理力争,最终皇帝被迫同意了赵普的意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尔为相也。(2)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14.对太宗“诏群臣论列者,即时引对”一事,富弼有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答案】10.D11.B12.C13.(1)我不打算授予他官职爵位,以后可以让他担任宰相辅佐你。(2)(如果)陛下不诛杀了他,那么就会破坏国家法律,法律(被破坏)令人惋惜,这一个小子有什么值得惋惜的!14.富弼认为这样做确实可以使言路畅通无阻;但因有的朝臣没有机会上殿当面奏事,致使相关国事被耽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划线句子中,“洛阳”是“幸”的地点,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再比较其它选项,“张齐贤”是下一句的主语,应该从“张齐贤”之前断开,排除A;“余策皆善”是“坚持”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应该从“余策皆善”之后断开,排除B;第140页共140页,译文:当初,太祖驾临洛阳。张齐贤以平民身份向皇帝献上策略,分条陈述了十件事情,其中有四条符合皇上心意。张齐贤坚持认为其余的策略都很好,太祖大怒,把张齐贤赶了出去。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取后一种意义”说法错误,在文中是指陛下治理天下九年,因此在这里应该取的含义是前一种。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无所追求”说法错误,原文太宗主张“人君当淡然无欲”,君主应当淡泊无欲,“无欲”是指在物质方面没有过多欲求,而不是无所追求。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赋分点:(1)“爵之以官”,状语后置,把官位授予他;“异时”,以后;“辅”,辅佐。(2)“诛”,诛杀;“乱”,破坏;“可惜”,令人惋惜;“竖子”,小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依据原文“太宗求治之切,故诏群臣论事,欲面奏者,即时引对,此言路所以无壅也”可知,富弼认为太宗皇帝想要治理好国家的心情迫切,所以下诏让群臣议论朝事,想要当面奏议的,就会立刻询问对答,这是言路没有阻塞的原因;依据原文“自后臣僚非差遣合上殿者不得对,亦有朝臣乞上殿敷奏边事,逾月不得报。边事尚拘常例,况他事乎”可知,富弼认为自此以后,臣僚中没有被差遣不适合上殿的不能对答,也有朝臣请求上殿陈奏边境事务的,超过一个月仍未得到回应。边境事务尚且被惯例束缚,更何况其他事务,没有机会上殿会致使相关国事被耽搁。参考译文:第140页共140页,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己未,(皇帝)下诏在朝群臣,即时对答。富弼评价说:“太宗皇帝想要治理好国家的心情迫切,所以下诏让群臣议论朝事,想要当面奏议的,就会立刻询问对答,这是言路没有阻塞的原因。自此以后,臣僚中没有被差遣不适合上殿的不能对答,也有朝臣请求上殿陈奏边境事务的,超过一个月仍未得到回应。边境事务尚且被惯例束缚,更何况其他事务呢!”二年春正月戊辰,皇帝亲自对礼部选拔的举人进行考试。当初,太祖驾临洛阳。张齐贤以平民身份向皇帝献上策略,分条陈述了十件事情,其中有四条符合皇上心意。张齐贤坚持认为其余的策略都很好,太祖大怒,把张齐贤赶了出去。回京以后,太祖对太宗皇帝说:“我驾临西都,只得到了一个张齐贤啊!我不打算授予他官职爵位,以后可以让他担任宰相辅佐你。”到这时,张齐贤也在考试人选之中,主管官员错误地把他放在了最下一等人员中,皇帝看到了,因此就赐全部录取的人员为进士及第。皇帝对侍臣说:“朕想从科场中广求贤才,不敢奢望从十个人中能选拔出五人,只得到一二人,也可以成为使国家安定清平的贤才。”雍煕元年六月,下诏让臣子献言。知睦州田锡上疏说:“现在国家长久安定清平,天下统一,所以身边的人都迎合奉承,致使陛下因功业而自满。然而陛下临御天下九年,天下虽然安宁,但是刑罚没有施行得当,水旱没有调配得当。陛下认为国家太平,有谁敢不认为国家太平!陛下认为治理完美,有谁敢不认为治理完美!”又说:“如果听从并采用的建言太广泛,那么条例制度必然繁多,条例制度繁多,那么遵循依从条例制度的人就少。自从下令凡是有上奏陈述的事情,应当令大臣们商议后施行,不能留下空话,显示缺乏公信。”皇帝认为他的奏言正确。端拱元年五月辛酉,下诏在靠近崇文院中堂的地方修建秘阁,把三馆的书籍分别放在里面,任命吏部侍郎李至兼任秘书监。皇帝对李至说:“君主应当淡泊无欲,不能把自己的嗜好显露在外面,那么奸邪就不会侵入自己。朕没有其他爱好,只是喜欢读书,常常在书中看到古今成败之事,其中好的方面就学习,不好的方面就改正,如此而已。”李至每次与同僚在阁下看书时,皇帝必定派人赐宴,并且命三馆的学士都参加。内侍侯莫陈利用因幻术得到宠幸,骄横恣妄,有不法行为,赵普审查他的罪行,请求杀了他。皇帝说:“怎么会有一国之主,不能庇护一个人的事情呢!”赵普说:“(如果)陛下不诛杀了他,那么就会破坏国家法律,法律(被破坏)令人惋惜,这一个小子有什么值得惋惜的!”皇帝不得已,命令杀了侯莫陈利用。(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①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或告右丞魏徵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微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徵,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②,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比干③,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而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第140页共140页,(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注】①上,指唐太宗。②稷、契、皋陶,舜帝时名臣。③龙逄,夏桀的臣子;比干,商纣的臣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B.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C.他日/微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D.他日/微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理,古代官署大理寺的简称,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B.亲戚,指与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亲指族内有血亲之人,戚指族外有姻亲之人。C.辞色,言辞和神色。文中指太宗面对大臣奏事时庄重、严肃的言语和态度。D.弑,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属于重罪。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善于自省,他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了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B.魏徵做事不留痕迹、远避嫌疑,隐瞒了袒护亲戚的事实;唐太宗对此有些不满意,派人责令他以后做事要保留证据。C.魏徵向太宗提出“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的愿望,意在劝谏太宗要与大臣同心,共享尊荣,避免重蹈桀纣覆辙。D.唐太宗为了知道自己的过错,曾以虞世基逄迎隋炀帝的下场来告诫公卿大臣对待政事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4分)(2)苟其君愎而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4分)14.太宗为何对受贿枉法的长孙顺德,不但不治罪,反而还当庭赏赐绢帛?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B(原文标点为: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第140页共140页,11.(3分)C(“庄重、严肃的言语和态度”错,应是“温和的言语和态度”)12.(3分)B(“隐瞒了袒护亲戚的事实”错。由“徵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一句可知,魏徵并没袒护亲戚,更谈不上隐瞒)13.(1)我靠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更何况天下的事务,哪能完全知晓。(4分。“定”“尽”“其”各1分,句意通顺1分)(2)假如他的君主刚愎自用,认为只有自己才最有才能,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顺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以后,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4分。“自贤”“既”“保全”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①太宗念顺德是有功之臣,不舍得杀他;②以当庭赏赐来羞辱他;③希望他能够悔改,成为有益于国家的人。(3分。每点1分)(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分。每空1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赠送的绢帛,事情暴露以后,唐太宗说:“长孙顺德做的如果能有益于国家,我愿意与他共享府库的财物,何至贪污腐败到此地步呢?”太宗念他是有功之臣,没有处罚他,反倒在朝廷上赐给他几十匹绢。大理少卿胡演说:“长孙顺德贪赃枉法,罪不可赦,不加罪于他,为什么还赐他绢帛呢!”太宗说:“他如果有人性,得到赐绢所受的羞辱,就会比受到刑罚厉害得多。他如果不知道羞耻,那么就是一个禽兽罢了,杀他又有什么用。”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的时候喜爱弓箭,得到了十几张优良的弓,自认为没有比这些弓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拿给做弓的工匠看,工匠竟然说‘都不是好弓’。我追问他原因,工匠说:‘木头中心不直,那么木的纹理就是斜的,造出来的弓虽然有劲,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精准。’我才明白以前对弓的辨别也不够精通。我以前靠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还不能全面,更何况天下的事务,哪能完全通晓。”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并且屡次召见他们,询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和国家政事的得失。有人报告说右丞相魏徵袒护他的亲戚,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但查无所获。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徵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太宗命令温彦博责备魏徵,并且指出:“以后做事要保存痕迹。”有一天,魏徵入朝觐见,对太宗说:“臣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是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臣不敢奉诏。”太宗惊讶地说:“我已经后悔了。”魏徵再次跪拜说:“臣有幸能侍奉陛下,愿陛下超然客公众号能使臣成为良臣,不要成为忠臣。”太宗说:“忠臣和良臣有差别吗?”魏徵回答说:“稷、契、皋陶,君臣同心,共享尊荣,这就是所谓的良臣。龙逢、比干在朝廷上和君主当面争论,自己被杀,国家也灭亡了,这就是所谓的忠臣”太宗很高兴,赐给魏徵五百匹绢。第140页共140页,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事,总是尽量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自以为自己才最有才能,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以后,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谄媚奉事隋炀帝以保持自己的富贵,炀帝被杀,虞世基等人也被诛杀了。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赵开字应祥,普州安居人。登元符三年进士第。七年,除讲议司检详官。自检详罢,除成都路转运判官,揭示乡户岁时所当输折科等实数,俾乡胥不得隐匿窜寄。指陈榷茶①五害,大略谓:“请依嘉祜故事,尽罢榷茶,即五害并去,而边患不生。”朝廷是其言,使推行之。时建炎二年也。于是大更茶马之法。改成都旧买卖茶场为合同场买引所。其合同场监官除验引②、发放外,无得干预荼商、茶户交易事。比及四年冬,茶引收息至一百七十余万缗。张浚以知枢密院宣抚川蜀,素知开善理财,即承制以开兼宣抚处置使司随军转运使,专一总领四川财赋。开见浚曰:“蜀之民力尽矣,锱铢不可加,独榷货稍存赢余,而贪猾认为己有,互相隐匿。惟不恤怨詈,断而敢行,庶可救一时之急。”于是大变酒法,自成都始。又法成都府法,于秦州置钱引③务。凡民钱当入官者,并听用引折纳。法既流通,民以为便。宣司获伪引三十万,盗五十人,浚欲从有司议当以死,开白浚曰:“使引伪,加宣抚使印其上即为真。黥其徒使治币,是相君一日获三十万之钱,而起五十人之死也。”浚称善,悉如开言。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常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吴玠为四川宣抚副使,专治战守,于财计盈虚未尝问,惟一切以军期趣办,与开异趣。玠数以饷馈不继诉于朝,开亦白劾老惫,丐去。朝廷未许。朝廷既知开与玠有隙,乃诏开赴行在。会疾作不行,提举江州太平观。开已病,累疏,丐去,诏从所乞,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一年卒。(节选自《宋史·赵开传》)【注】①榷茶:官府对茶叶实行征税、管制、专卖的措施。起始于唐。②引,茶引。指旧时茶商纳税后,由官厅发给的茶叶运营执照。③钱引,宋纸币名。可用以兑换金银钱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第140页共140页,B.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C.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D.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嘉祜,与文中“元符”“绍兴”同为年号,是宋朝帝王为记载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B.枢密院,宋代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全国军务,与掌管政务的中书合称为“二府”。C.黥,在犯人脸上刺记号并涂墨,用作刑罚;也施于士兵,以防逃跑。文中是后者意。D.行在,天子所在地。文中指宋高宗为避金兵,以巡幸为名流亡杭州等,以“行在”名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开秉公奉职,严明法度。任成都路转运判官时,他明确乡户应交纳摊派的数目,禁止乡吏隐瞒多收;大改茶马法时,又严禁合同场监官干涉茶叶商户的交易。B.赵开知弊明艰,直言献议。为去五害消边患,他建议依循旧例,完全取消茶叶专卖;明言蜀地民力耗尽,不可增加税赋,不能让贪猾官吏侵占专卖货物的盈余。C.赵开革新求变,利国利民。他改革茶法后,茶引收回利息达一百七十多万缗;后又发行钱引,允许百姓用钱引折合缴纳各项税赋,此法通行后,百姓觉得便利。D.赵开善理财赋,深得信任。张浚宣抚川蜀时,他被授命专门统管四川财赋;与四川宣抚副使吴玠虽然有矛盾,但吴玠依然让他全权负责财政盈亏,且从不过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惟不恤怨詈,断而敢行,庶可救一时之急。(2)玠数以饷馈不继诉于朝,开亦自劾老惫,丐去。第140页共140页,14.对“假钱引”一事,张浚和赵开的处理意见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10.(3分)B11.(3分)D(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书)12.(3分)D(“吴玠依然让他全权负责财政盈亏”错)13.(8分)(1)(4分)惟有不顾忌怨骂,果断敢行,或可以救一时之急。(“不恤”“怨詈”“断”“庶”等各1分)(2)(4分)吴玠多次因军饷跟不上诉诸朝廷,赵开也弹劾自己年老无用,请求离去。(“饷馈不继”“丐”各1分,句意2分)14.(3分)①张浚想听从有关官员的建议处死盗徒;②赵开建议加盖宣抚使印使假钱引变真,对盗徒处以黥刑后让他们铸造钱币。(答对“张浚的处理意见”给1分,答对“赵开的处理意见”给2分。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赵开字应祥,普州安居人。元符三年进士及第。七年,任讲议司检详官。从检详官免职,任成都路转运判官,揭示乡户逢年过节所应当交纳摊派的实际数目,使乡吏不能隐瞒多收。指出专卖茶的五大害处,大略说:“请依照嘉祐年间旧例,全部取消茶叶的专卖,这样五害全部去除,而边患也不会产生。”朝廷赞成他的建议,让他推行新法。当时是建炎二年。于是大改茶马之法。把成都旧买卖茶场改为合同场买引所。合同场监官除验茶引、发放外,不得干预茶商、茶户交易的事。到四年冬,茶引收回的利息达一百七十多万缗。张浚以知枢密院宣抚川蜀,早知道赵开善于理财,就承旨任命赵开兼宣抚处置使司随军转运使,专门总管四川财赋。赵开见张浚说:“蜀的民力已尽,一钱都不能加,惟独专卖货物稍存盈余,而贪猾的人占第140页共140页,为己有,互相隐瞒。惟有不顾忌怨骂,果断敢行,才可以救一时之急。”于是大变酒法,从成都开始。又效法成都府法,在秦州设钱引务。凡是民钱该入官的,也允许用钱引折合交纳。这个方法流通后,人民得到便利。宣司查出假钱引三十万,盗徒五十人,张浚想听从有关官吏的建议处死他们,赵开对张浚说:“假使钱引是假的,在上面加宣抚使印就是真的了。把那些人处以黥刑然后让他们造钱币,这样相公一天得到钱三十万,又免除了五十人的死刑。”张浚称赞,全部按赵开的话去做。当时张浚肩负重托,在秦川练兵,管辖两河,十天犒劳每月奖赏,希望士兵以死尽力,费用不可估量,全部取自于赵开。赵开清楚考虑财货多少,计算没有失误的时候,虽然支出费用十分庞大,而尚有余。吴玠任四川宣抚副使,专门负责作战和防守之事,对财政盈亏从不加过问,一切都按军期催促置办,与赵开不一致。吴玠多次因军饷跟不上诉诸朝廷,赵开也弹劾自己年老无用,请求离去。朝廷没有批准。朝廷知道赵开与吴玠不和后,就下诏让赵开前往皇帝所在地。赶上旧病发作没有成行,提举江州太平观。赵开已经生病,多次上疏要求离任,下诏听从他的请求,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一年去世。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京口即事范仲淹突兀立孤城,诗中别有情。地深江底过,日大海心生。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清。六朝人薄命,不见此升平。京口即事①顾炎武白羽②出扬州,黄旗下石头。六双③归雁落,千里射蛟浮④。田河上三军合,神京一战收。第140页共140页,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注释】①明福王朱由松即位于南京,建立弘光朝。史可法奉命督师扬州,抵御清兵南下,为一时朝野舆论寄托。顾炎武被荐为兵部司务,应召到南京,本诗为途经京口时所作。②白羽:古代军队主帅所执的指挥旗,这里代指史可法统帅的军队。③六双,指雁群,宏大目的物,此处指匡复明室,北定中原。④千里射蚊:用《汉书·武帝纪》典故,公元前106年冬,武帝亲射蛟龙于江中。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诗首联具有总领全诗的作用,后面的诗句都是围绕“别有情”三字来展开。B.范诗尾联的“薄命”与“升平”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六朝人们的命运不济。C.顾诗首联的“出”“下”二字,体现了史可法统帅的军队出征迅猛,势不可挡。D.顾诗颈联借助想象描绘战斗盛况:若各路大军合力抗敌,神京可一战而下。16.这两首诗题目同为“京口即事”,但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读书(节选)①柳宗元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缥帙②各舒散,前后互相逾。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道尽即闭口,萧散③捐④囚拘。第140页共140页,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⑤。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注①此诗作于公元809年(元和四年),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②缥帙:书套。③萧散:闲散舒适。④捐:除去、抛弃。⑤劬:劳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头两句写诗人身遭贬谪,幽居偏远之地,远离朝廷,不问世事,默默诵读圣贤之书。B.诗歌五、六句写诗人读到书中令人欣喜之处,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我嘲笑,悲慨万端。C.“缥帙各舒散”写裹书的外套都已松散,“欠伸展肢体”写伸腰舒展肢体:这都体现了诗人读书的勤奋。D.全诗融叙述议论于一体,语言简洁传神,风格质朴平和,写出了读书的妙谛,给人以启迪。16.纵观全诗,诗人读书有哪些收获?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满江红·千湖怀古①张孝祥千古凄凉,兴亡事、但悲陈迹。凝望眼、吴波不动,楚山丛碧。巴滇绿骏②追风远,武昌云旆连江赤。笑老奸③、遗臭到如今,留空壁。边书静,烽烟息。通辂传,销锋镝。仰太平天子,坐收长策。蹙踏扬州开帝里,渡江天马④龙为匹。看东南、佳气郁葱葱,传千亿。【注】①该词作于张孝祥因反对投降派主张宋金和议而被弹劾罢归期间。②巴滇绿骏:指晋明帝所乘的骏马。③老奸:指企图篡夺晋朝政权的王敦。④渡江天马:指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千百年来,人们都为国家兴亡倍感凄凉,只有作者为于湖周围的历史陈迹已经消失而悲叹。B.“巴滇绿骏”五句写晋明帝击垮王敦的史实,在对比中表明对晋明帝的赞扬和对王敦的嘲讽。C.下阅“仰”字含“期待”之意,作者期望当今天子能谋划长久之策,以实现朝廷中兴。D.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重新建立宋朝,延续国祚;东南一带佳气葱郁,大有基业传承千载的气象。第140页共140页,16.本词中的“销锋镝”,与《过秦论》中“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销锋镝”有不同的表达目的。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过故斛斯校书①庄(其二)杜甫燕入非傍舍,鸥归只故池。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遂有山阳作②,多惭鲍叔知③。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注】①斛斯校书:指作者居于草堂时的邻居斛斯融,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斛斯,复姓。校书,职官名,古代掌理校勘典籍的官吏。②山阳作:《晋书》载,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居,作《思旧赋》。③鲍叔知:《史记》载,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予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燕入旧居、鸥归故池,好友斛斯融却已离开人间,颇有物是人非之感。B.颔联写断桥不修,卧柳生枝,暗指故庄人迹罕至,呈现出一片破败荒凉景象。C.颈联化用典故,表明心迹,“多惭”二字点明二人相知之深令管鲍自叹不如。D.全诗写景寓情,借古叙事,步步咨嗟,字字入情,景、事、人、情浑然一体。16.有人评此诗“哀人亦复自哀矣”,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饯薛大夫①护边李峤荒隅时未通,副相②下临戎。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犀皮拥青橐③,象齿饰雕弓。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第140页共140页,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注】①薛大夫:名通,字季昶,曾任监察御史,时将赴任河北道按察使。②副相:御史大夫的别称。③青橐:盛放弓弩的青色皮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北方边塞地区荒凉偏远,音信未通,点出了环境的恶劣,也预示着护边的艰辛。B.诗人借助“星芒动”“月晕空”的天象变化,烘托了将士出征时惊天动地的雄壮气势。C.诗人细致生动地描述了薛大夫征战边陲的真实情景,颂扬了他戍边所取得的丰功伟业。D.这首饯行之作,非但没有流露离别伤感之情,反而给人一种遒劲豪迈、雄浑洒脱的感觉。16.诗人是如何塑造薛大夫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期,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上次分别后,己历数年,山川阻隔,相会不易,流露出思念之苦。B.颔联“翻疑梦”写出诗人的欣喜、惊奇;“各问年”说明两人年事已高,容易忘事。C.尾联上句写再次离别的伤痛;下句写与友人举杯劝饮,彼此珍惜、恋恋不舍的情形。D.此诗先从别离说起,再此次相会,最后才写叙谈和惜别,构思曲折有致。16.诗歌的颈联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第140页共140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20~21题。海棠① 看叶苏轼           罗与之②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注】①苏轼谪黄州,居定慧院之东,有海棠一株,人不知其贵,诗人视其为知己。②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海棠》开头两句正侧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写出了海棠的高洁、柔美,把读者带入一个优美朦胧的境界。B.《海棠》中诗人点燃高烛,想让海棠振奋精神,一改衰颓状态。诗人运用拟人等手法,重在表达爱花惜花之情。C.《看叶》正值百花凋零芳草不香之际,诗人携杖出行,漫步池边,感慨春天逝去,为下文“看叶”做铺垫。D.《海棠》《看叶》都撷取自然界时序变化中的实景,借物喻人,写出诗人经历人世风波的心境,典雅蕴藉。16.苏轼独怜海棠,可罗与之却认为“看花应不如看叶”,你认为罗与之这种心理反常吗?请结合《看叶》简要分析。(6分)第140页共140页,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题教师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京口即事范仲淹突兀立孤城,诗中别有情。地深江底过,日大海心生。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清。六朝人薄命,不见此升平。京口即事①顾炎武白羽②出扬州,黄旗下石头。六双③归雁落,千里射蛟浮④。田河上三军合,神京一战收。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注释】①明福王朱由松即位于南京,建立弘光朝。史可法奉命督师扬州,抵御清兵南下,为一时朝野舆论寄托。顾炎武被荐为兵部司务,应召到南京,本诗为途经京口时所作。②白羽:古代军队主帅所执的指挥旗,这里代指史可法统帅的军队。③六双,指雁群,宏大目的物,此处指匡复明室,北定中原。④千里射蚊:用《汉书·武帝纪》典故,公元前106年冬,武帝亲射蛟龙于江中。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诗首联具有总领全诗的作用,后面的诗句都是围绕“别有情”三字来展开。第140页共140页,B.范诗尾联的“薄命”与“升平”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六朝人们的命运不济。C.顾诗首联的“出”“下”二字,体现了史可法统帅的军队出征迅猛,势不可挡。D.顾诗颈联借助想象描绘战斗盛况:若各路大军合力抗敌,神京可一战而下。16.这两首诗题目同为“京口即事”,但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15.(3分)B(“薄命”与“升平”不是对比,是说六朝人的命运不济,见不到太平盛世的美景)16.(6分)①范诗写出诗人看到太平盛世的美景心中的喜悦之情。领联写山崖下的长江水奔腾而过深不可测,硕大的旭日从浩瀚的海门之心升起;颈联写远观长江之心的金山景色清新秀丽。如此美景,寄寓着作者的喜悦之情。②顾诗写出诗人对恢复故国的渴望,抒发了愿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献身的激情。颌联借助典故,希望君王能亲率明师扫灭清军;尾联用祖逖自喻,表达了坚定抗清的决心。评分标准:每条3分,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读书(节选)①柳宗元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缥帙②各舒散,前后互相逾。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道尽即闭口,萧散③捐④囚拘。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⑤。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第140页共140页,注①此诗作于公元809年(元和四年),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②缥帙:书套。③萧散:闲散舒适。④捐:除去、抛弃。⑤劬:劳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头两句写诗人身遭贬谪,幽居偏远之地,远离朝廷,不问世事,默默诵读圣贤之书。B.诗歌五、六句写诗人读到书中令人欣喜之处,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我嘲笑,悲慨万端。C.“缥帙各舒散”写裹书的外套都已松散,“欠伸展肢体”写伸腰舒展肢体:这都体现了诗人读书的勤奋。D.全诗融叙述议论于一体,语言简洁传神,风格质朴平和,写出了读书的妙谛,给人以启迪。16.纵观全诗,诗人读书有哪些收获?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15.B解析:“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我嘲笑,悲慨万端”错。应理解为,诗人在读书时,与书中内容同悲欢。16.答案要点:①获得知识,如“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等;@获得快乐,如“吟咏心自愉”“书史足自悦”等;3获得精神的自由,如“萧散捐囚拘”勿为名所驱”等。(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满江红·千湖怀古①张孝祥千古凄凉,兴亡事、但悲陈迹。凝望眼、吴波不动,楚山丛碧。巴滇绿骏②追风远,武昌云旆连江赤。笑老奸③、遗臭到如今,留空壁。边书静,烽烟息。通辂传,销锋镝。仰太平天子,坐收长策。蹙踏扬州开帝里,渡江天马④龙为匹。看东南、佳气郁葱葱,传千亿。【注】①该词作于张孝祥因反对投降派主张宋金和议而被弹劾罢归期间。②巴滇绿骏:指晋明帝所乘的骏马。③老奸:指企图篡夺晋朝政权的王敦。④渡江天马:指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千百年来,人们都为国家兴亡倍感凄凉,只有作者为于湖周围的历史陈迹已经消失而悲叹。B.“巴滇绿骏”五句写晋明帝击垮王敦的史实,在对比中表明对晋明帝的赞扬和对王敦的嘲讽。C.下阅“仰”字含“期待”之意,作者期望当今天子能谋划长久之策,以实现朝廷中兴。D.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重新建立宋朝,延续国祚;东南一带佳气葱郁,大有基业传承千载的气象。16.本词中的“销锋镝”,与《过秦论》中“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销锋镝”有不同的表达目的。请简要分析。(6分)第140页共140页,15.A(“人们都为国家兴亡倍感凄凉,只有作者为千湖周围的历史陈迹已经消失而悲叹”错)注意诗中“但悲陈迹”。16.①《过秦论)中的“销锋镝”意为销毁天下的兵器,以削弱百姓力量,意在批评秦始皇的暴政;②本词中“销锋镝”意为朝廷放弃抵抗,选择议和以换取安宁;③词人借“销锋镝”一词,表达对投降派苟且偷安、偏安一隅的讽刺。(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得分)此题关键词是表达目的,既考查课内理解,又考查了诗歌内容理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过故斛斯校书①庄(其二)杜甫燕入非傍舍,鸥归只故池。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遂有山阳作②,多惭鲍叔知③。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注】①斛斯校书:指作者居于草堂时的邻居斛斯融,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斛斯,复姓。校书,职官名,古代掌理校勘典籍的官吏。②山阳作:《晋书》载,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居,作《思旧赋》。③鲍叔知:《史记》载,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予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燕入旧居、鸥归故池,好友斛斯融却已离开人间,颇有物是人非之感。B.颔联写断桥不修,卧柳生枝,暗指故庄人迹罕至,呈现出一片破败荒凉景象。C.颈联化用典故,表明心迹,“多惭”二字点明二人相知之深令管鲍自叹不如。D.全诗写景寓情,借古叙事,步步咨嗟,字字入情,景、事、人、情浑然一体。16.有人评此诗“哀人亦复自哀矣”,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C(“点明二人相知之深令管鲍自叹不如”错,此处以鲍叔喻指斛斯融,表达了诗人自叹有负于知交之意。)16.(6分)①写对朋友离世的哀悼,表达出对自己生命垂暮的感伤;②写对知交不再的惋惜,表达出对自己孤苦伶仃的凄怜;③写对朋友死后方得一官的怅惘,表达出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悲叹。(每个要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第140页共140页,饯薛大夫①护边李峤荒隅时未通,副相②下临戎。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犀皮拥青橐③,象齿饰雕弓。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注】①薛大夫:名通,字季昶,曾任监察御史,时将赴任河北道按察使。②副相:御史大夫的别称。③青橐:盛放弓弩的青色皮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北方边塞地区荒凉偏远,音信未通,点出了环境的恶劣,也预示着护边的艰辛。B.诗人借助“星芒动”“月晕空”的天象变化,烘托了将士出征时惊天动地的雄壮气势。C.诗人细致生动地描述了薛大夫征战边陲的真实情景,颂扬了他戍边所取得的丰功伟业。D.这首饯行之作,非但没有流露离别伤感之情,反而给人一种遒劲豪迈、雄浑洒脱的感觉。16.诗人是如何塑造薛大夫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5.C16.①运用烘托,第二至八句通过想象军队出征时的磅礴气势、军容的严整威武、战场上的长驱直入,烘托出薛大夫治军有方、指挥得力的形象。②运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登山”“窥”“屈指”“计”等动词直接塑造了薛大夫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形象。【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诗人细致生动地描述了薛大夫征战边陲的真实情景”错误。这是一首饯行之作,征战的场面皆出于诗人的想象,而并非“真实情景”。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可知,诗人通过想象军队出征时的威武雄壮的气势,来表现薛大夫的治军有方;从“犀皮拥青橐,象齿饰雕弓”可知,诗人通过想象军容的威武、装备精良,来表现薛大夫的大将气魄;从“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可知,诗人通过想象薛大夫运筹帷幄,率领军队所向披靡,来表现薛大夫的强大的指挥才能。由以上分析可知,本诗的第二至八句通过想象烘托的手法,塑造了薛大夫治军有方、指挥得力的大将气魄。从“副相下临戎”第140页共140页,可知,诗人用动词“下临”,表现了薛大夫面对外敌的自信、勇气和实力;“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可知,诗人运用细节描写,通过“登山”“窥”“屈指”“计”这一系列动词,直接塑造了薛大夫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大将风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期,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上次分别后,己历数年,山川阻隔,相会不易,流露出思念之苦。B.颔联“翻疑梦”写出诗人的欣喜、惊奇;“各问年”说明两人年事已高,容易忘事。C.尾联上句写再次离别的伤痛;下句写与友人举杯劝饮,彼此珍惜、恋恋不舍的情形。D.此诗先从别离说起,再此次相会,最后才写叙谈和惜别,构思曲折有致。16.诗歌的颈联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B(“说明两人年事已高,容易忘事”错。两人因分别太久,都已年长色衰,故相互询问年龄)16.①交代了与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浮烟显得更浓更暗;②渲染气氛。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凄凉,渲染了伤别的气氛;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着以“孤、寒、湿、暗、浮”等字,传达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④避实就虚,留下想象空间。不写深夜在馆中具体叙谈情形,只进行环境描写,可让读者想象两人之间道不完的千言万语。(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且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20~21题。海棠① 看叶苏轼           罗与之②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第140页共140页,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注】①苏轼谪黄州,居定慧院之东,有海棠一株,人不知其贵,诗人视其为知己。②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海棠》开头两句正侧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写出了海棠的高洁、柔美,把读者带入一个优美朦胧的境界。B.《海棠》中诗人点燃高烛,想让海棠振奋精神,一改衰颓状态。诗人运用拟人等手法,重在表达爱花惜花之情。C.《看叶》正值百花凋零芳草不香之际,诗人携杖出行,漫步池边,感慨春天逝去,为下文“看叶”做铺垫。D.《海棠》《看叶》都撷取自然界时序变化中的实景,借物喻人,写出诗人经历人世风波的心境,典雅蕴藉。16.苏轼独怜海棠,可罗与之却认为“看花应不如看叶”,你认为罗与之这种心理反常吗?请结合《看叶》简要分析。(6分)15.(3分)B(“想让海棠振奋精神,一改衰颓状态”错。“爱花惜花”不是诗人“重在表达”之意,根据注释“视其为知己”可知,海棠其实就是诗人自己,海棠的遭遇就是诗人自己的遭遇。诗人借物抒怀,大有良辰易逝、盛时不再之感)16.(6分)不反常。①春天已经逝去,惋惜无济于事;绿叶繁密错落,另有一番情趣。(景物角度2分)②罗与之应举不第,倍感失意,无意赏花,而别有意味的绿叶更契合他的心境。如回答“历尽荣华、回归平淡生活的老人的独特感受”亦可。(作者角度2分)③借景说理,写出了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短暂,平凡如叶的生命却更为长久的哲理。如“人不能只是留恋于人生的繁华,平淡的生活也有真味”;“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平淡而长久的人生”;“人不应该只留恋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过后,照样有令人陶醉的景色”等亦可(哲理角度2分)【诗歌鉴赏】补充材料第140页共140页,《海棠》苏轼首句是起。诗人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东风”即春风。“袅袅”形容烟气缭绕升腾。“东风袅袅”这里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属于用典中的“语典”。“泛”即弥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崇”推崇,引申为“增长”。其中,诗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次句是承句。诗人写道:“香雾空蒙月转廊。”这一句侧写海棠。“香雾”指的是氤氲的雾气中的海棠花香。“空蒙”即细雨(烟雾)迷茫的样子。南朝齐谢眺《观朝雨》中写道:“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台》中写道:“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宋代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的景象。诗人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香飘四溢,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月转廊”即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其中的“转”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添空间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寂寞之感。后两句写爱花心事。第三句转句。诗人首先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紧承第二句而转,担心“夜深花睡去”。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从上面描写环境进入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表现了赏花者的心态。上面写“月转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一个“恐”字,不但强调了诗人对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后是合句。诗人接着写道:“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之意。同时,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里,“红妆”表面指海棠,实则诗人在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可以说,诗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看叶》罗与之罗与之的这首《看叶》,是饱经沧桑之作,别有一番人生况味。把叶作为审美对象,历来不乏佳作。不过,“霜叶红于二月花”,在秋叶中幻出春红,叶子是被作为花朵来欣赏的。“霜风弄巧,把秋林,一夜吹成春苑”。所以,在诗人笔下,被欣赏的叶,多是经霜后的红叶,装扮出来的是另一番春色。罗与之的这首《看叶》,则与上述审美第140页共140页,趣味不同。他欣赏的叶,是扶疏的绿影,是绿叶生命的活力,是叶的本质美。“红紫飘零草不芳”,红紫,指万紫千红的百花。百花凋零、芳草枯萎,呈娇斗艳的春天已经逝去。“始宜携杖向池塘”,此刻,眼前已无缤纷的美景可供观赏,最适宜的去处,则是俯视池塘中的落影。携杖行走,表明年岁已高,青春风华旋成往事。时令已无繁华,人生已入老境。眼前别有一种境界,胸中别有一番滋味。“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扶疏,枝叶纷披,茂盛而疏密有致。这两句诗充满了禅机哲理,言近旨远,意味深长。“看花”,万紫千红易凋,花虽烂漫,但繁华匆匆,转瞬即逝;“看叶”,绿叶扶疏永茂,叶虽平淡,却活力长存,生生不息。这是时序变化中的实景,也是历尽人世风波后的心境。“看花应不如看叶”,平淡方始永恒。“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这是一种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美丽如花的事物却易于凋零,而平凡如叶的生命似更为长久。诗人在大自然中捕捉一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人生不必因追求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的生命顽强而长远。更何况,花儿虽好,还得绿叶扶持。绿叶甘当底色,甘作陪衬。“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这是约定俗成的叶的品格。罗与之的《看叶》,则进一步提出了人生的思考,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清人富寿《广化寺红叶歌》的诗意,正和《看叶》同调,诗云:“春花虽好只红白,未若秋光备五色。少年文字纵峥嵘,绚烂终需老境得。”这是丰厚阅历带来的人生体验。第140页共140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1-22 09:41:43 页数:140
价格:¥18.88 大小:570.09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