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 非文学类文本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非文学类文本+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看花的姿态迟子建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他的《永远的尹雪艳》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我眼里就像两棵灿烂的花树。白先勇先生用那支生花妙笔,让尹雪艳和金大班这两个花树般的人物,获得了地久天长的约丽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我刚好在那里给人文学院的学生讲《额尔古纳河右岸》,得以相识。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呆在屋子里。王蒙先生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天凉时,他披着一件人字呢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王国祥离去了,白先生家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但他还是爱花的。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一树又一树的樱花让他一再驻足观常,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三月三,大家到崂山的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白先生走过去,大叫∶第152页共152页,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非文学类文本+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看花的姿态迟子建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他的《永远的尹雪艳》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我眼里就像两棵灿烂的花树。白先勇先生用那支生花妙笔,让尹雪艳和金大班这两个花树般的人物,获得了地久天长的约丽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我刚好在那里给人文学院的学生讲《额尔古纳河右岸》,得以相识。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呆在屋子里。王蒙先生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天凉时,他披着一件人字呢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王国祥离去了,白先生家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但他还是爱花的。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一树又一树的樱花让他一再驻足观常,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三月三,大家到崂山的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白先生走过去,大叫∶第152页共152页,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非文学类文本+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看花的姿态迟子建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他的《永远的尹雪艳》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我眼里就像两棵灿烂的花树。白先勇先生用那支生花妙笔,让尹雪艳和金大班这两个花树般的人物,获得了地久天长的约丽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我刚好在那里给人文学院的学生讲《额尔古纳河右岸》,得以相识。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呆在屋子里。王蒙先生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天凉时,他披着一件人字呢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王国祥离去了,白先生家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但他还是爱花的。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一树又一树的樱花让他一再驻足观常,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三月三,大家到崂山的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白先生走过去,大叫∶第152页共152页,"不是芍药,是牡丹啊!"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酒,浓艳,馥郁,白先生喷啧惊叹,连称∶"不得了,不得了!"我对他说,将来第一百零一场的《牡丹亭》,去哈尔滨演出吧,白先生笑着说自己没有去过哈尔滨,当然希望有一天能带着《牡丹亭》到这里演出。今年的哈尔滨酷热难当。这个时候,我会放下笔来"歇伏",以读书为主。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的。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赠送的三本诗集取下。去年十一月我在香港浸会大学时.郑愁予先生刚好由耶普大学到查港大学进学。愁予先生的诗歌,韵律优美,婉约调怅,在港台景影向极大。他与白先勇先生一样,根扎在台湾,后来到美国发展,执教于名校。愁予先生爱酒.他和他夫人梅芳请我去兰桂坊,我感受到他爱酒之切。在那家俄罗斯人开的酒吧,他披着大衣,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中品尝威士忌。愁予先生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就是诗,他的热情能把一个冰冷的人都点燃。近午夜时,愁予先生举着杯,邀我到阳台看海。与其说是看海,不如说是赏月,那晚上的月亮实在太明了。海上月光飞舞,好像海上生了一片白桦林。愁予先生无限感怀,轻轻地哼起歌来。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比如他写长城∶"长城像一个担夫担着群山,从地平线上不子走来。"他写"塔"∶"塔,乃天问的形式吗?"他写微醺的状态∶"微醺是枕着山仰卧,全身成为瀑布。"他写花∶"百合花的嘴张得太大,像在惊讶。"他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寂寞的人坐着看花》。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忽然联想起了白先勇先生,想起他看花时那顾眷的神色。他们俩,虽然年过古稀,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从他们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得到。有一天,聂华苓老师来电,我跟她聊起白先勇和郑愁予,他们都是她的老朋友了,我说∶"他们与我们这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是风雅的人!"聂华苓叫道∶"很对很对!"是啊,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第152页共152页,为什么我们可以写出好看的作品,却难写出有大品格的作品?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足,境界还不够深远。我们看花,是用眼睛;而他们看花,用的则是寂寞、沧桑的心。看花姿态的不同,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就大不一样了。我愿引愁予先生的几句诗,来为这篇小文做结;我们常常去寺庙常常去无人的海滩常常去上坟献野花给好听的名字(选自迟子建散文集《云烟过客》,有删改)文本二∶无论是树上还是树下的花朵,在去年都不如一盆野草带给我惊艳之感。在被废弃的海棠花盆里,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渐渐地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疏朗有致,绿意荡漾。我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我正是在这些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生命灵性中用文字构建着人生的意义,追寻灵魂的安顿、精神的寓所和情感的寄托。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选编自《云烟过客·总序》)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先勇怀念友人的《树犹如此》,友人逝去,树亦枯死,这与辛弃疾在《登建康赏心亭》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第152页共152页,B.文本一用"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形象地说明了白先勇内心的伤痛,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也是借助这一神话,表现出音乐的摄人心魄。C.文中郑愁予先生在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成诗,这种热情如火的形象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的陶渊明的形象。D.台湾诗人郑愁予先生的诗歌以花入诗,"百合花的嘴张得太大,像在惊讶",让人想到《致云雀》中"像一朵让自己的绿叶/荫蔽着的玫瑰",意象同样绮丽,十分传神。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文章以"看花的姿态"为题,匠心独运,透过不同的看花姿态,我们能体味到不同的人生境界。B.第二段叙写对白先勇先生的初步印象,"闲闲的,淡淡的",从他对春天冷淡、隔膜的态度可以窥见他内心的伤痛。C.在酷热难当的哈尔滨,"我"以读书的方式让自己清凉,这样写既交待我对书的喜爱,又借"书"引出郑愁予先生。D.作者引用郑愁予先生的诗句为全文作结,含蓄深沉,诗意与哲理同在,又与题目照应,结构严谨。8.2003年,澳大利亚杰姆斯·乔伊斯基金会将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颁发给中国女作家迟子建。该奖项对她作品的评语是∶"具有诗的意蕴。"请结合这句评语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9.结合文本二,谈谈文本一中"野草"的气韵体现在何处。(6分)第152页共152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冬与狮(节选)兰晓龙晚上,队伍来到鸭绿江大桥。几千个脚步在轻微而又震撼地齐响,几千支枪械在几千个肩膀上往一致的方向晃动,几千个均匀有力的呼吸在夜色中荡漾。前边是高耸的钢梁,这支队伍的先头已经踏上桥梁。但是万里像快溺死一般使劲吸进空气,身处其中的方队在他眼中已经成了旋转的重影。近半负荷已经分散到了梅生的车上,可他哪经历过行军?平河∶"看月亮。"万里麻木地看月亮,被汗渍成一团的黄色∶"干吗?"余从戎∶"想你哥,想爸妈,哪怕你那只屎壳郎。反正别总惦着腰腿上痛得想割掉的那几块肉。乖乖,这背包绳,要做吊颈鬼吗?"平河帮他扯松胸颈上的五花大绑,垫了块毛巾。于是万里的世界恢复了原本该有的样子∶几千个脚步并未刻意整齐,但是绝对划一;几千个呼吸匀净得让万里安宁,应和着脚下钢盘水泥的轻微震颤;千里背着全连仅此一支的PPSH-41冲锋枪走在队伍侧前;钢梁外是皎洁的月亮和蓝黑色的夜云。万里∶"鸟。"余从戎∶"哪有?小万里又说胡话了。"平河张望万里看的那个方向,然后很生硬地答∶"B-29轰炸机。"他可能还在后悔,因为他平时的表现绝不像有这份辨识能力,但他不是第一个发现的,防空号已经在很远的地方吹响,再被各单位主官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传达,譬如七连就被千里的铜哨和梅生的口令双重传达。第152页共152页,梅生∶"熄灭灯火。急速前进。"火把和数量稀少的电筒全部熄灭。呼吸和钢梁水泥的震颤都剧烈起来,包括七连在内的整支部队仍保持着队形,以队列允许的最快速度冲刺行军。这不是亡命,要疏散你也得过桥再说,而一窝蜂撒丫子,效率绝不如此时的有序。这并不是短程。刚调匀的呼吸又混乱不堪,万里跑得眼里充血,但忽然又松快了些∶余从戎和平河一人一只手,拖着他。然后来自空中的引擎轰鸣声把呼吸和脚步声都淹没了。这不是一两架飞机,也不仅是B—29,而是包括护航机、战斗攻击机和轰炸机在内的一个完整机群,黯淡的云层中那些远程轰炸机若隐若现,因为速度缓慢又体形巨大,它们不像在飞行,倒确如其名——漂浮的空中堡生。迟缓又尖锐的呼啸又压倒了引擎,然后是压倒一切的爆炸。队列仍保持着,在比桥面高出两三倍的水墙中奔跑,水平投弹就是一整串地犁地,所以很快就犁到了他们正奔向的桥头,那是天崩地裂的土浪和火山,从万里的角度看,云几无间隙,所以他的感觉是整支部队正在奔向必死之地。平河∶"余从戎!"余从戎∶"明白。"万里还没搞清明白啥就被放翻了,身上的负荷全被余从戎卸走,而他稀里糊涂上了平河的肩—敢情是嫌他太慢。于是平河一肩机枪一肩万里地开始奔跑,万里也换了个角度看七连向着爆炸狂奔。有人被弹片击中,倒下,但立刻就被战友架起来,狂奔。终于来到了鸭绿江大桥靠近朝鲜的一侧。部队在挨炸,绝非那种鬼哭狼嚎似的挨炸;他们冲出桥头,就立刻分散往两翼,不阻止后边友军的道路,并且连疏散都保持了队形。有白布的拽出来蒙上,就势让自己没入斑驳的雪地,没白布的则伏倒在斑驳的土地上———干沟里、丘陵间、焦树桩旁。平河在奔跑,万里在他肩上颠簸,在颠簸中呆呆看着眼前的残垣:曾经是伴江伴桥的聚居之地,现在则是被炸了一遍又一遍的残垣,犹如月球的表面。然后他被扔了下来,扔在雷公旁边——雷公正在掏出一块白布。第152页共152页,雷公∶"谢了啊。"平河摇摇头,走两步就瘫在路沟里倒气儿去了,全副武装加扛个人跑了小一里,他也够受的。雷公∶"趴近点!莫嫌老来丑——这破布盖不住两个人!"万里开始尖叫。雷公∶"爆炸。好好看爆炸。炮排的人最该提防的就是爆炸。我都不敢让你碰能炸的东西。"万里不叫了,呆呆看着,理智尚存但手脚瘫软,雷公只好自己趴在他身上,然后一块布罩住两个人。炸弹还在连三接四,但居然显得很安静,因为被炸得沉静之极。甚至连钢铁与火焰之中的死亡都是沉静的,没有惨叫,只有安静的牺牲。雷公忽然开始乐;"像不像怕鬼的小孩缩在被窝里?"是挺像。不论是他的玩笑还是周围人的表现都让万里也慢慢安静下来,而炸弹的落点也逐渐稀疏,远去。各单位主官第一拨起身,"清点伤亡""卫生员"的声音此起彼伏,团部的骑马传令兵在硝烟烈火中驰骋传令。那匹马急驰而来,几乎踏到了白布下的万里。雷公蹦起来一拳砸在了马脸上。小传令兵费劲勒住长嘶而立的马;"第七穿插连,敌空袭猛烈,现决定化整为零,以营以下规模行动为要。你部可穿插狼牙山脉,抵达长津湖战区,再行集结!这是地图!"千里接住了小传令兵递过来的信封∶"七连明白。"万里看到,传令兵的小脸上绷着几千人大团的严肃,顿生同龄人的亲近之心,可对方已风驰电掣而去。千里打开信封,一张书面命令,与传令兵口头传达的无异,一张大比例地图,千里也在看着那里,最不愿意看到又不可能不看到的部分。命令已经看完,看痕迹多半是从课本上撕下来的。梅生也在看,脸比千里还黑。千里∶"第七穿插连!集合!"第152页共152页,【注】伍万里是刚刚入伍的志愿军战士,伍千里是他的哥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夜晚、雪地、过桥、轰炸等要素构成了艰险的行军环境,烘托了战士们的勇武与不屈。B.平河与余从戎仅通过一呼一应,就明白了对方意图,可见帮助万里是二人的主要任务。C.部队冲出桥头后,向两翼分散,并且都保持了队形,说明这支队伍临危不乱、骁勇善战。D.面对敌军的轰炸,万里开始感到十分恐惧,经过雷公的安抚,他内心逐渐变得安静淡然。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二段反复使用"几千"这一词语进行修饰,凸显了志愿军队伍的阵容整齐、威武雄壮,也易于表现战士们纪律严明、士气高昂。B.小说在刻画万里的形象时,分别用"汗清成一团的黄色"的月亮、"皎洁的月亮"含蓄地表现了他在行军途中前后不同的状态和心理。C.小说借助"漂浮的空中堡垒""一整串地犁地""天崩地裂的土浪和火山"等比喻描绘敌机轰炸的场景,使读者对战争的感受更真切。D.小说中的小传令兵口头传达命令时,言简意赅,语气坚定,这样的语言既符合小传令兵的身份和年龄,又强化了大战之前的紧张气氛。8.文中画线句子从万里的视角描写战争场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4分) 9.节选的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志愿军战士的群体形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第152页共152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搬家凌淑华自从买到船票,家里谁都忙起来。廊子底下捆缚好的大箱子小匣子堆叠成几个高高低低的山,堂屋里的硬木条案、茶几、贵妃床,统统用麻布袋包裹着,都靠了墙,小的架着大的摆着,长长的一排直像一只运货船。这倒怪好玩的,为什么平常不这样摆,却把这许多东西分开来呢?“喂,谁来坐船?”婉儿爬上靠墙放的家具,一边喊。“谁要坐船,来我这里买票!”英儿坐在低一级的贵妃床上叫道。静儿携着伯娘家的小妹笑嘻嘻地去打票,随后跳上船。“我们不坐船,爬山去!”青儿拉着小玉爬到廊下堆的箱子堆上。“枝儿,来坐船吧。你可以买半票。”“坐船不好玩,来跟我们爬山吧。”枝儿正坐在门槛上,手里拿着浅浅的破碟子给她的大花鸡装水喝。阿乙姐跳出来嚷,“这一群小猴儿,简直要拆房子了!出去玩。”她张了两臂像赶小鸡一样催促着。“太太,她还有只大花鸡呢,也带着走吗?”阿乙姐忽然想起一件大事似的问道。“不带走了。”妈淡淡地答。“妈,我带大花鸡走。”枝儿决定地说,“把它放在我的小竹篮里,我自己提着。”“竹篮子盛不下你的大花鸡,傻孩子。”“轮船上带不了活东西,若是带猫狗还要买票呢。”阿乙姐插嘴道。“给它也买一张票。”枝儿说。第152页共152页,“他们把你的鸡拿去,把你关起来。”阿乙姐鼻孔好像冲进了蚊子样的哼了两声。“她还有一匣子鸡蛋吧。”妈在收拾东西忽然想到了。“趁早拿出来吃了吧,那东西带起来可麻烦死了。”阿乙姐又出坏主意。“不,还要留着孵小鸡儿呢。”枝儿睁大眼。“好孩子要听话,大花鸡和鸡蛋都不能带,船上人查出来是要拿走的。”妈正容说。“我不给他们。”枝儿急得脸红了。“不给,哼,他们把你也带走,把你做猪仔卖了,那你就永远回不得家,你不怕吗?”阿乙姐说。这回可把枝儿吓着了,“卖去做猪仔”那倒是真可怕,永远回不得家,见不了妈、婉儿、青儿、小妹、小玉许许多多人,还有,四婆也不能见,唉,那更难过了。她愈想愈没有主意,脸上退了红,渐渐变成青白。妈似乎看出她的为难,沉吟了一下,“枝儿,你真不舍得宰你的大花鸡,我看把它送给人吧,你要送给谁,想一想。”“送给四婆。”枝儿立刻答道。还是妈的心儿灵,这样子不是什么难题都没有了吗。“知道一定是送给四婆的,这一离开有得想呢!”妈笑着点头。妈说得不错,四婆喜欢枝儿正如枝儿依恋她一样。她是上了年纪头发差不多都花白的老婆子了,单人住在祠堂后面的小房子里。她倒不是常常冷清清地过日子,有时儿子从城里回来,把一手巾包白花花的洋钱放到四婆怀里,四婆就买鱼肉做许多菜出来,让枝儿在那里一同吃。四婆还有个女儿,枝儿叫她意姐,大约也是在城里,有一回她带了一包天津雪梨和北京蜜枣来,据说这是专给四婆治咳嗽的,但是四婆吃时也让枝儿先尝一口,那是甜得牙根都有些酸软的东西!四婆一家都同枝儿要好,枝儿也是真的离不开四婆,天天刚吃过早饭就溜到四婆家,给她喂鸭子,喂完赶鸭子下塘,坐到塘边钓小鱼,掏小螃蟹给鸭拌食,闲下来便在四婆跟前,给她拿东西,解开乱了的线团,穿针。四婆要做菜,她帮摘根去朽叶子和剥茭笋皮。烧火做饭时替她拉风箱。饭好了不等四婆让,她早把自己一份碗筷整整齐齐地摆在桌上了,四婆照例笑问,“又吃我的青菜白饭吗?”枝儿忸怩一笑,筷子已经拿在手里了。曾有两三次,被生人错认她是四婆的孙女。第152页共152页,现在枝儿要去北京了,她离开四婆要怎样难过,在枝儿还没有想过。四婆呢,一向也没有提过,只昨天枝儿替她穿针时,忽然叹一口气说,“枝儿,你去了北京,没有人给我穿针了!”“你喊我,我就来了。”枝儿坦然答道。“去了北京就不容易来了!”“你喊我一定来。青姐姐说北京就在圣堂山后面,坐上船就到了。你站在山顶上大声叫我,我会听见的。”“没这样容易,小宝贝!”四婆说完接过针线来,也不做活儿,拉了枝儿的手散步到塘边看鸭子去。今早枝儿依了妈的话把一箱鸡蛋也拿出来捧着,叫阿三给她抱着大花鸡走去四婆家。进了门,枝儿把手里的小箱往四婆怀里放,说,“这都给你。”大花鸡在地上无聊地打转走,枝儿赶忙抓了一把冷饭洒在地上。她一边看鸡吃,说道,“她还认生,过一会儿就好了。这些蛋都是她生的,你说可以生几个小鸡?”“一个蛋孵一个小鸡,这里有——”四婆用手指点着箱里的蛋数道,“一五,一十,十五,加上两个,这里有十七个小鸡了。”唔——一群小鸡,像绒球样儿,白的,黑的,黄的在地上跳来跳去够多好玩!蹲下来看原来这些绒球都有小腿小脑袋,尖尖的小嘴,珠子似的眼睛。喝水时小脖子一仰一俯可爱极了!“你们明天一定走了吗?”“妈说一定走。今晚伯娘叫我们都去她家吃饭,阿乙姐和阿齐姐都去。”四婆沉吟了一会儿说道,“等我今晚送些菜给你们吃。”那里菜真不少,盘子挤碗儿,满满地摆了一大圆桌。正在吃得热闹,忽然阿齐姐喊四婆送菜来了。妈口里称谢四婆,四婆一面谦虚笑着走了出去,阿乙姐见她走后,在旁低声冷笑道。“那盘鸡还不是咱们家送去的!”难道真的杀了那只大花鸡了吗?第152页共152页,“真的四婆宰了花鸡了吗?”枝儿忍不住回头问阿乙姐。“傻姑儿,快吃吧,吃到肚子里倒是真的带走了!”阿乙姐立刻笑答。本来枝儿已经满眼含了泪,喉咙那一阵阵咸涩,咽不下东西了。听到这句答话,她的筷子落掉地上,哇的一声哭了出来。(选自1929年9月10日《新月》,后编入小说集《小哥儿俩》,有删改)文本二:书里的小人儿都是常在我心窝上的安琪儿,有两三个可以说是我追忆儿时的写意画。我有个毛病,无论什么时候,说到幼年时代的事,觉得都很有意味,甚至记起自己穿木屐走路时掉了几回底子的平凡事,告诉朋友一遍又一遍都不嫌麻烦。怀恋着童年的美梦,对于一切儿童的喜乐与悲哀,都感到兴味与同情。这几篇作品的写作,在自己是一种愉快。(选自凌淑华《〈小哥儿俩〉自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枝儿并不想放弃她的好伙伴大花鸡,却在大人的劝说和哄骗中不得不妥协,选择送给她最信赖的四婆。B.枝儿与四婆年龄悬殊,但她同情独居的四婆,这份同情心使她依恋四婆,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C.阿乙姐是成人世界的代表,生活的不顺和心态的麻木使她漠视孩子的关注,不去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D.从文本二来看,“枝儿”就是小时候的作者,可以看出童年的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都挥之不去的记忆。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枝儿的出场颇有特色,与其他孩子的嬉闹不同,她坐在门槛上,给大花鸡装水喝,刻画了一个安静、乖巧的形象。B.小说叙事多采用对话形式,人物对白个性鲜明,如搬家前枝儿与四婆的对话,表现了她对四婆的依恋之情,充满童趣。C.小说细节描写出色,如四婆接受枝儿送来的鸡后,“沉吟了一会儿”第152页共152页,就表现了她矛盾痛苦的内心,也为下文送鸡肉埋下伏笔。D.小说题目为“搬家”,但对此并未过多着墨,而是围绕如何处理大花鸡展示了人物的言行与心理,脉络清晰,结构紧凑。8.采用儿童视角叙事是文本一的重要特征,请简要分析这一手法的好处。(4分)9.文本二说,作者“对于一切儿童的喜乐与悲哀,都感到兴味与同情”,请谈谈文本一有哪些“喜乐与悲哀”,作者为什么对这些“都感到兴味与同情”。(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别长春 李修文夜色之中,当我满心欢喜地走出长春火车站,丝毫想不到一年之后就会离开它。我的租住地,是在城市边缘的光机学院家属区。这破落的家属区几乎令人绝望:红砖砌成的单元楼摇摇欲坠,楼群之间随意搭建的小平房连成了片,起风的时候,房顶的塑料布们猎猎招展,甚至被吹上了天空。但我没有半点失望,因为的确就是我念想了多年的北国,那些别致而热烈的生机正依次展开:烤串店的烟雾热气腾腾,啤酒瓶的碰撞声此起彼伏,随意走进一间小平房,即可与人高声谈笑,大口喝酒。清晨去上班,要经过一片辽阔的菜地,每当我走在挂着露水的白菜中间,我都疑心自己会在长春过上一辈子。第152页共152页,终究还是不行,难处很快降临了,那就是语言的丧失。那时我刚开始写小说,虽然拙劣,但南方风物却显而易见:青苔,护城河,石拱桥,春天四处弥漫的气息。我自小在其中长大,依赖他们,而现在,突然找不见它们的踪迹了。一边是宽阔的大街,碧蓝而肃穆的天空,庄重到庞大的苏俄及日式建筑,还有铺展千里的松嫩平原上,高粱和玉米正在燃烧般热烈地生长;而另外一边,是窄而弯曲的小巷,总也晒不干的衣物,还有常年积着渍水的青石台阶。一个是北方,一个是南方,我就站在中间,两条看不见的绳索将我左右撕扯,我竟然不知道该描述谁了,“心中有美,但又苦于赞美”。这不过是一场失败的写作生涯掀开了序幕,但彼时之我却从未想到,前来北国,语言成了最痛彻的折磨:在没有学会描述北方之前,我唯有写南方,而属于南方的字词就像被北方的言说吓破了胆子,纷纷逃遁,我通宵达旦在等待,但它们都没有来。我无法不失魂落魄。而语言的裂缝还在扩大:在菜市场里,一路的菜贩子都在叫着“哥”;在烤串店里,两个不相识的女人,两三分钟后就可以叫对方“姐”——这些我都不习惯,于我而言,“哥”,只关联着我的弟弟,代表着我与他之间的亲密、冷战和他远在异国的孤单。就是这样。我熟悉的字词言说,还有附着其上的情感伦理,正在像河水般从我的体内流走。我已然坐卧不宁,但又无法对旁人道明,于我严重的疑难,也许对旁人只是些微小事。开始想法子,去靠近我熟悉的语言。我上班途中会经过华侨宾馆,有一阵子,一个大型的书市活动在长春举办,来自湖北的与会者们就住在这里。我跑到宾馆,找到一个不相识的家乡人,告诉他,需要人手的话,我十分愿意帮忙,分文不取。对方盯着我看了半天,答应了。在书市上,我当了整整十天的搬书工,虽疲累不堪,却也满心欢喜:被人送了好多书,也拽着人说了好多话,就在这些说话之间,许多我熟悉的事物都在舌头上一一复活了。譬如桑葚,合欢,梅雨天;再譬如鳜鱼,芭蕉,竹林里的野狐禅。第152页共152页,这是一场嘴唇和舌头的盛宴。多少一生都用不上的字词,都被我挖空心思地想起来了,说出的时候,放心且全无障碍,它们可以被呼应。然而十天以后,家乡人全都离开了,我又独自活在了北国之城,我倒是并不为他们的离去而悲伤,我悲伤的是:不管我有多不舍得,长亭沽酒,霸陵折柳,好一番十八相送,那些话语和字词终究是别我而去了。所以,寻找只能继续——菜场,餐馆,维修店,甚至在左邻右舍间,我一直寻找着在北方显得古怪和不可理喻的口音,一旦寻见,我就找借口上去攀谈。结果并没有多好:好不容易找见一个,这口音却往往正被它的主人用于叫卖、训斥、乞讨生计,事实上,它们没有工夫停下,来与我的口音相逢。打这时起,我已经大致可以想象得出:我与长春,可能终须一别了。世间的语言,何曾只是滔滔言说的工具?它是身世,是情欲,是梁山泊,也是雷音寺。它们除了是口舌的信使,更是在见证你的悲痛,你的狂喜,你的被侮辱与被损害。某种凄凉之感诞生了,它告诉我:也许,真的到了离别的时候了……自从回到原籍,十几年过去了,写出过一些小说,更多的时候是什么都写不出。现在的问题是:从相信语言开始,我相信了这些语言背后的事物,但是,时代流淌得多么急速,我宣誓和效忠的事物正在一点点碎裂。和在长春时一样,我又站在了中间地带,一边是活生生的满目所见,一边却是我超然客公众号的诸多相信,日复一日,先是王顾左右,再是痛心疾首,终了,举目四望:厨房,会议室,阴雨时的小旅馆,诸多航空港与火车站,竟然全都变作了长春,那个二十二岁时的长春。面对这四野周遭,我到底该如何是好?却也没有别的法子,认输吧。唯有先认输,再继续写,继续挺住。就像威廉·斯塔夫,旁人问他:“你为什么还在写?”他问旁人:“你为什么不写了?”没有别的法子。唯有将正在苦度的每一处都视作长春。先去书市上做搬运工,再去菜场、餐馆和维修店,甚至左邻右舍间,去寻找可能会相逢的口音。是啊,十几年过去,我多少已经明白:别离不是羞耻,它只是命运的一部分。犹如此刻,我写下了一次生硬的、不足为外人道的别离,却又想起了罗伯特·勃莱的诗——第152页共152页,“我对自己说:我愿意最终获得悲痛吗?进行吧,秋天时你要高高兴兴,要修苦行,对,要肃穆,宁静,或者在悲痛的深谷里展开你的双翼。”(选自散文集《山河袈裟》,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至长春,虽居处简陋,“我”却未失望,因为那别致与热烈,与“我”念想的北国一致。B.“我”不习惯北方人随口便称“哥”“姐”,觉得这种称呼里缺少“我”熟悉的情感伦理。C.故乡风物深深烙印在“我”心底,让“我”无法忘怀,最终促使“我”离开长春,回到湖北。D.“这是一场嘴唇和舌头的盛宴”表达了“我”在异地与家乡人以乡音尽情交谈的欢畅心情。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围绕“长春”组织材料,从到长春、别长春到人生苦度处如长春,思路清晰,内涵深刻。B.南方与北方的不同风物、语言形成对比,凸显“我”对故乡的思念和丧失故乡语言的焦虑。C.“长亭沽酒”“霸陵折柳”“十八相送”等典故使文章在离别的伤感中氤氲着文学的美感。D.文章语言富有特色,字词“纷纷遁逃”、“语言的裂缝还在扩大”等化虚为实,生动形象。8.作者写出了对“长春”的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4分)9.作者在《山河袈裟·自序》中说:“唯有写作,是困顿里的正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第152页共152页,(二)现代文阅读IⅡ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硬杀王在庆街头树荫之下,十几人围成一圈,有人喊撑士,有人嚷飞相,有人摇头,有人微笑。对弈者各坐马扎;棋盘左蹲一二人,右蹲一二人;站在他们身后的双手撑膝,肩膀俯下;最外层的则努力抻长身体,伸长脖子。对阵二人一位白发无须,一位白须无发。白发者穿白色T恤,面色白净。白须者套二股筋背心,肩膊黑如皂铁。人堆之中,一白一黑,便如太极双鱼之目。众人或纸扇轻摇,或芭蕉猛挥,聊胜于无,难解桑拿闷热。二人仿佛石佛,不动不摇坐如钟,任凭周遭聒噪,半天不走一步。旁边就有人耐不住,高叫起来∶"老陶,你在法院就这样断官司呀?娃都生出来了!"又有人叫∶"茅坑,别占个茅坑不拉屎!"老陶不应,"茅坑"也不应。不知道哪个是法官,哪个又是"茅坑"。围观者渐觉无趣,走去三两人,空隙处又填进两三人。远远的东北方向,乌云如墨。半晌走动一步,马上招来一片骂声——眼见对方不听劝,偏往坑里跳,此恨绵绵无绝期,转而对另一方大叫∶"跳马!妗子改嫁——没救(舅)了!"谁知道这一位也如同聋子。对面一位参谋接过着儿来,破了这个必杀技,于是两个支着儿的比比画画,在半空中下起了盲棋,唇来舌往,兵来将挡,终于下成一盆糨糊,彼此不服气,最后好像都赢了,无语观棋。音乐声渐近,洒水车徐徐驶来,围观者纷纷躲开。好心人提醒当局者,但两人分明已入定,坚如磐石,岿然不动。水柱贴地面扫射而过,"黑白双佛"的鞋面裤脚遍布泥点。观棋者复又聚拢,太极双鱼依旧。乌云渐近,但闻雷声隐隐,树叶纹丝不动。有人掏出烟来,左右让一让,自己点着了,猛吸几口,连烟雾带牢骚一块儿喷出来∶"这是第三根了,这盘棋才兑了两个卒,马换了个炮!"另一位说∶第152页共152页,"我都撒了两泡尿了,年前看来下不完了!"两个人东拉西扯,由雨雨比馨馨成绩好,聊到崔永元大战冯小刚谁知却跳出个范冰冰,忽听啪地一响,低头一看,又落一子。又抽几口烟,隔了半晌,一拍大腿∶"好棋!"太极圈内无不纳闷儿好从何来。忽有人叫∶"不好!雨来了!"众人抬头看时,只见树叶舞动,天空电光一闪一闪,雷声隆隆。更要命的是,不远处黄尘如山,上掩乌云,下压地面,吞楼房,湮街道,滚滚而来!便如鸟雀群中丢了个爆竹,观棋诸君霎时间跑了个精光!太极双鱼游入大海,单剩两只"鱼眼"钉在原地。终于有个发小不忍心,来扯两个老头子,扯这个这个甩胳膊,扯那个那个甩胳膊,再扯再甩。发小骂一句∶"还把木头疙瘩当成真枪真炮使了!死了我给你们开追悼会!"一顿足,如飞而去。只见这风,有如半空里藏着一个要吃唐僧肉的妖怪,通天扯地,飞沙走石,顶风难行,顺风能飞!大树折枝断叶,小树倾斜,几欲被连根拔起!沿街来不及收拾起来的塑料桌椅,跌跌撞撞飞起来,如风筝般在半空中与塑料袋共舞。一家商店六七米长的招牌被从上往下撕下来,垂在门窗上招展飘摇,噼里啪啦的玻璃碎裂声不绝于耳。好似火星撞了地球,一阵风暴刮走了大小车辆,刮走了行人小贩,刮走了猫狗鸦雀,甚至刮走了声音和空气,一切突然间静下来。定睛一看,街头拐角处还有一样东西没刮走;那两只"太极鱼眼"仍然钉在那儿!两人皆蹲伏于地,白发变黄发,怒发冲冠;白须变黄须,如猬毛磔。马扎"端坐"在路中绿化带里。奇就奇在两个老头儿之间多了座建筑——一圈砖头瓦块压住棋盘,围成四四方方一座城池,里面两军对垒,将帅分守楚汉,阵式俨然,似有杀伐之声倏忽而出!风是雨的头。风势稍歇,雨如黄豆,落地开花,噼啪作响;瞬间而成片,如万马奔腾;又过片刻,雨声没有了点,没有了片,成为一个整体,充斥宇宙间,包裹了地球万物,似乎伸手即可触及,一吸便入肺间。电光闪耀如群蛇,霹雳如在头顶炸响,摄人魂魄!半个小时过去,雨势渐弱。街道成了河川,黄水滚滚滔滔。宛如刚洗过的街头,仍杵着两个浑身流水的老头儿!白发雪白,贴在头皮上,如戴白帽;白须亦雪白,须梢收拢,水流如注,顺须而下。两个年轻人撑着伞跑来了,看来是俩老头儿的子女,再劝老头儿也不走。无人敢动他们的将军大炮,站在白须者身后的女孩流着眼泪,站在白发者身后的男孩跳脚大叫打着电话。一会儿,一辆救护车鸣呜哇呜哇闪着蓝灯开过来,把两个老头儿全都抬上车,又闪着蓝灯呜哇呜哇开走了。一个在店铺里避雨的老头儿咂舌摇头∶"这俩老家伙,都上过战场呢!"第152页共152页,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位对弈者从观棋者的参谋中受到启发,杀出一场众人叫好的对弈。B.观战者"东拉西扯""抽几口烟",意在表明居民的和谐、安适,富有生活气息。C.小说正面描写了一场热火朝天、激战正酣的对弈,使读者如临其境。D.小说三次写乌云,"远远""渐近""上掩"等词呈现了乌云逐渐逼近之态。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高度集中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给了读者以清晰的说明,为下文展开故事情节做了准备。B.小说描写了对弈者的头发、胡须的颜色变化——由白变黄,由黄复变白,这一细节描写侧面表现了风沙之大,暴雨之猛。C."水柱贴地面扫射而过,'黑白双佛'的鞋面裤脚遍布泥点"一句运用借代的手法,用"黑白双佛"代指两个老头儿,写出"两人分明已入定"。D.小说于诙谐的语言中,描写了众人观弈、弈者对弈的场面,幽默而不失端庄,使两位可爱又让人敬佩的对弈老人形象跃然纸上。8.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可以去掉,你是怎么认为的,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4分)9.小说中的弈者,给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象。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是怎样层层突出弈者形象的。(6分)第152页共152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文本一:华威先生张天翼转弯抹角算起来——他算是我的一个亲戚。我叫他“华威先生”。“三点钟还有一个集会。”于是匆匆忙忙跟我握了握手,跨上他的包车。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这个城市里的黄包车谁都不作兴跑,可是包车例外。据这里有几位抗战工作者的上层分子的统计——跑得顶快的是那位华威先生的包车。包车踏铃不断地响着,钢丝在闪着光。还来不及看清楚——它就跑得老远老远的了,像闪电一样快。他的时间很要紧。他说过——“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他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了起来。眉毛皱着,嘴唇使劲撮着,好像他在把全身的精力都要收敛到脸上似的。他立刻就走:他要到难民救济会去开会。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①他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叮!第152页共152页,同志们彼此看着:唔,华威先生到会了。有几位透了一口气。有几位可就拉长了脸瞧着会场门口,有一位甚至于要准备决斗似的——攥着拳头瞪着眼。华威先生的态度很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他先前那副忙劲儿好像被他自己的庄严态度消解掉了。华威先生很客气地坐到一个冷角落里,离主席位子顶远的一角。他不大肯当主席。主席报告的时候,华威先生不断地在那里刮洋火点他的烟。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像计算什么似地看看它。他刮了两分钟洋火之后,猛地站了起来。对那正在哇啦哇啦的主席摆摆手:“好了,好了。虽然主席没有报告完,我已经明白了。我现在还要赴别的会,让我先发表一点意见。”“我的意见很简单,只有两点,”他舔舔嘴唇,“第一点,就是——每个工作人员不能够怠工。这第二点呢就是: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你们只有在这一个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抗战工作才能够展开。好了,抱歉得很,我要先走一步。”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这就到了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场。他坐了下来,点着了雪茄,不高兴地拍了三下手板。“主席!”他叫,“我因为今天另外还有一个集会,我不能等到终席。我现在有点意见,想要先提出来。”于是他发表了两点意见:第一,他告诉大家——在座的人都是当地的文化人,文化人的工作是很重要的,应当加紧地做去。第二,文化人应当认清一个领导中心,文化人在文抗会的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统一起来。五点三刻他到了文化界抗敌总会的会议室。这回他脸上堆上了笑容,并且对每一个人点头。“对不住得很,对不住得很,迟到了三刻钟。”主席对他微笑一下,他还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他四面瞧瞧形势,就拣在一个小胡子的旁边坐下来。②他带着很机密很严重的脸色——小声儿问那个小胡子:第152页共152页,“昨晚你喝醉了没有?”“还好,不过头有点子晕。你呢?”“我啊——我不该喝了那三杯猛酒,”他严肃地说,“尤其是汾酒,我不能猛喝。刘主任硬要我干掉——嗨,一回家就睡倒了。”一谈了这些,他赶紧打开皮包,拿出一张纸条——写几个字递给了主席。“请你稍为等一等,”主席打断了一个正在发言的人的话,“华威先生还有别的事情要走。现在他有点意见,要求先让他发表。”他反复地说明了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这就戴起帽子去赴一个宴会。他每天都这么忙着。要到刘主任那里去联络。要到各学校去演讲。要到各团体去开会。而且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别人吃饭。有一天他请我吃晚饭。他说因为家乡带来了一块腊肉。我到他家里的时候,他正在那里对两个学生样的人发脾气。他们都挂着文化界抗敌总会的徽章。“你昨天为什么不去,为什么不去?”他吼着。“我去出席日本问题座谈会的。”华威先生猛地跳起来了:“什么!什么!日本问题座谈会?怎么我不知道,怎么不告诉我?”“我们那天部务会议决议了的。我来找过华先生,华先生又是不在家——”“好啊,你们秘密行动!”他瞪着眼,“你老实告诉我——这个座谈会到底是什么背景,你老实告诉我!”对方似乎也动了火:“什么背景呢,都是中华民族!部务会议议决的,怎么是秘密行动呢。……华先生又不到会,开会也不终席,来找又找不到……我们总不能把部里的工作停顿起来。”“混蛋!”他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妈的!这个这个——你们青年!……”第152页共152页,这晚他没命地喝了许多酒,嘴里嘶嘶地骂着那些小伙子。密司黄扶着他上了床,他忽然打个寒噤说:“明天十点钟有个集会……”(选自《文艺阵地》半月刊1938年4月16日第1卷第1期,有删改)文本二:张天翼在写作讽刺小说时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首先是表现在主题上,他围绕反虚伪、反庸俗、反愚昧三个大方面来进行揭露,反虚伪是针对地主官僚的虚伪狡诈,反庸俗是旨在揭露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庸俗动摇,反愚昧则是对底层人民的愚昧麻木作出抨击。其次是表现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运用漫画式的手法,突出人物的特征,夸张地描绘出来,而显出人物的丑与恶。尤其是在以自相矛盾的手法来写人物上,撕开其虚伪的面具而带来了喜剧的效果是其一大特色。(选自《谈做戏的虚无党——华威先生》,有删改)注:《华威先生》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着意描写华威先生“公文皮包”“手杖”“包车”等,既表明他的身份高贵,也含蓄地流露出作者嘲讽的态度。B.文中写有一位“攥着拳头瞪着眼”的同志,表明不是所有人都买华威先生的账,也并未都将他看作抗战工作的领导者。C.华威先生的会议发言简短而中肯,表达了对青年的殷切期望,强调了只有认定领导中心才能做好抗战工作的重要性。D.文末“明天十点钟有个集会……”中的省略号说明华威先生的工作十分繁忙、繁重,但实际上他只是注重名利和权势。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152页共152页,A.小说中的“我”是华威先生故事的见证者,也是故事的叙述者,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感与可信度。B.小说选取了华威先生去参加三个不同的会议的片段,通过巧妙的详略安排,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C.“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希望有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采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他的虚伪。D.小说以辛辣的笔触,揭露了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国民党官僚假抗日,勾结日伪真反共的反动实质。8.小说在塑造华威先生时运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试分别分析文中两处划线句。(4分)9.文本二指出了张天翼讽刺小说艺术手法之一是“自相矛盾”,请结合文本一分析“自相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深巷里的老墙梁 衡 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第152页共152页, 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 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第152页共152页,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 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摘自2021年9月9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有删节)第152页共152页,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泥瓦匠“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说明他们在砌墙之初并未想到墙在风雨的侵蚀下,会产生艺术美。B.在作者看来,美需要发现,如夕阳晚照中的老墙就美得让人心颤;同时,美也需要保护,如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坏了老墙之美。C.作者说儿子“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从侧面表现了大自然墙体绘画的神妙,也反映出儿子对大自然的敬畏。D.结尾处“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写出了作者对“老墙”逝去的无奈,为深巷里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而欣喜。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写徽式民居巷窄、墙高、房近而造成出入不便,欲扬先抑,增加了散文的叙述层次。B.作者善用比拟,以“风雨如刀,岁月如锥”写出了对墙的“雕琢”,让墙具有立体的美感。C.文章前半部分聚焦对墙进行细部刻画,后半部分对墙进行整体描述,不枝不蔓,详略相宜。D.作者选取“青瓦”“绿苔”“灿烂的花”等物象,让被人遗弃的土墙也具有了独特的美感。8.作者开篇认为“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请结合文本,概括“墙”的内涵。(4分)9.文章结尾处,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第152页共152页,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教师答案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看花的姿态迟子建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他的《永远的尹雪艳》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我眼里就像两棵灿烂的花树。白先勇先生用那支生花妙笔,让尹雪艳和金大班这两个花树般的人物,获得了地久天长的约丽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我刚好在那里给人文学院的学生讲《额尔古纳河右岸》,得以相识。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呆在屋子里。王蒙先生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天凉时,他披着一件人字呢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王国祥离去了,白先生家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但他还是爱花的。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一树又一树的樱花让他一再驻足观常,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三月三,大家到崂山的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白先生走过去,大叫∶第152页共152页,"不是芍药,是牡丹啊!"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酒,浓艳,馥郁,白先生喷啧惊叹,连称∶"不得了,不得了!"我对他说,将来第一百零一场的《牡丹亭》,去哈尔滨演出吧,白先生笑着说自己没有去过哈尔滨,当然希望有一天能带着《牡丹亭》到这里演出。今年的哈尔滨酷热难当。这个时候,我会放下笔来"歇伏",以读书为主。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的。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赠送的三本诗集取下。去年十一月我在香港浸会大学时.郑愁予先生刚好由耶普大学到查港大学进学。愁予先生的诗歌,韵律优美,婉约调怅,在港台景影向极大。他与白先勇先生一样,根扎在台湾,后来到美国发展,执教于名校。愁予先生爱酒.他和他夫人梅芳请我去兰桂坊,我感受到他爱酒之切。在那家俄罗斯人开的酒吧,他披着大衣,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中品尝威士忌。愁予先生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就是诗,他的热情能把一个冰冷的人都点燃。近午夜时,愁予先生举着杯,邀我到阳台看海。与其说是看海,不如说是赏月,那晚上的月亮实在太明了。海上月光飞舞,好像海上生了一片白桦林。愁予先生无限感怀,轻轻地哼起歌来。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比如他写长城∶"长城像一个担夫担着群山,从地平线上不子走来。"他写"塔"∶"塔,乃天问的形式吗?"他写微醺的状态∶"微醺是枕着山仰卧,全身成为瀑布。"他写花∶"百合花的嘴张得太大,像在惊讶。"他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寂寞的人坐着看花》。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忽然联想起了白先勇先生,想起他看花时那顾眷的神色。他们俩,虽然年过古稀,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从他们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得到。有一天,聂华苓老师来电,我跟她聊起白先勇和郑愁予,他们都是她的老朋友了,我说∶"他们与我们这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是风雅的人!"聂华苓叫道∶"很对很对!"是啊,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第152页共152页,为什么我们可以写出好看的作品,却难写出有大品格的作品?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足,境界还不够深远。我们看花,是用眼睛;而他们看花,用的则是寂寞、沧桑的心。看花姿态的不同,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就大不一样了。我愿引愁予先生的几句诗,来为这篇小文做结;我们常常去寺庙常常去无人的海滩常常去上坟献野花给好听的名字(选自迟子建散文集《云烟过客》,有删改)文本二∶无论是树上还是树下的花朵,在去年都不如一盆野草带给我惊艳之感。在被废弃的海棠花盆里,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渐渐地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疏朗有致,绿意荡漾。我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我正是在这些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生命灵性中用文字构建着人生的意义,追寻灵魂的安顿、精神的寓所和情感的寄托。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选编自《云烟过客·总序》)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先勇怀念友人的《树犹如此》,友人逝去,树亦枯死,这与辛弃疾在《登建康赏心亭》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第152页共152页,B.文本一用"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形象地说明了白先勇内心的伤痛,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也是借助这一神话,表现出音乐的摄人心魄。C.文中郑愁予先生在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成诗,这种热情如火的形象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的陶渊明的形象。D.台湾诗人郑愁予先生的诗歌以花入诗,"百合花的嘴张得太大,像在惊讶",让人想到《致云雀》中"像一朵让自己的绿叶/荫蔽着的玫瑰",意象同样绮丽,十分传神。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文章以"看花的姿态"为题,匠心独运,透过不同的看花姿态,我们能体味到不同的人生境界。B.第二段叙写对白先勇先生的初步印象,"闲闲的,淡淡的",从他对春天冷淡、隔膜的态度可以窥见他内心的伤痛。C.在酷热难当的哈尔滨,"我"以读书的方式让自己清凉,这样写既交待我对书的喜爱,又借"书"引出郑愁予先生。D.作者引用郑愁予先生的诗句为全文作结,含蓄深沉,诗意与哲理同在,又与题目照应,结构严谨。8.2003年,澳大利亚杰姆斯·乔伊斯基金会将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颁发给中国女作家迟子建。该奖项对她作品的评语是∶"具有诗的意蕴。"请结合这句评语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9.结合文本二,谈谈文本一中"野草"的气韵体现在何处。(6分)6.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解析】A.白先勇的《树犹如此》表达对已故友人的怀念;辛弃疾词是感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C.陶渊明的形象是恬淡闲适的。D.《致云雀》中"玫瑰"的意象是自然、美好的。7.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解析】原文是"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也看不出"内心的伤痛"。8.【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色的能力。①第152页共152页,这句话将"低沉而忧郁的歌声"与月色、夜鸟、花树等意象交融在一起,意境幽美而空灵;将歌声比作"夜鸟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比喻十分独特而又生动。②这个句子形象地表现了愁予先生的歌声里传达出他那惆怅而美好的情怀,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感受到一种幽寂而美好的意境之美和惆怅深沉的情怀之美。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多层次解读文学作品主旨的能力。①文中所写之人如"野草"般充满生机。白、郑两位"风雅"先生,懂得爱怜、顾眷、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哪怕生活中经历过坎坷,也依然充满了热情,用寂寞、沧桑的心来欣赏生活中的美。②文章所思所感如"野草"般涤荡心胸,引人深思。由"我们这一代人"与白先勇、郑愁予看花姿态的不同,继而引发了对当今文化创作与文化审美的反思。③散文的风格如"野草"般率性自然,有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诗意和温情。(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冬与狮(节选)兰晓龙晚上,队伍来到鸭绿江大桥。几千个脚步在轻微而又震撼地齐响,几千支枪械在几千个肩膀上往一致的方向晃动,几千个均匀有力的呼吸在夜色中荡漾。前边是高耸的钢梁,这支队伍的先头已经踏上桥梁。但是万里像快溺死一般使劲吸进空气,身处其中的方队在他眼中已经成了旋转的重影。近半负荷已经分散到了梅生的车上,可他哪经历过行军?平河∶"看月亮。"万里麻木地看月亮,被汗渍成一团的黄色∶"干吗?"余从戎∶"想你哥,想爸妈,哪怕你那只屎壳郎。反正别总惦着腰腿上痛得想割掉的那几块肉。乖乖,这背包绳,要做吊颈鬼吗?"平河帮他扯松胸颈上的五花大绑,垫了块毛巾。第152页共152页,于是万里的世界恢复了原本该有的样子∶几千个脚步并未刻意整齐,但是绝对划一;几千个呼吸匀净得让万里安宁,应和着脚下钢盘水泥的轻微震颤;千里背着全连仅此一支的PPSH-41冲锋枪走在队伍侧前;钢梁外是皎洁的月亮和蓝黑色的夜云。万里∶"鸟。"余从戎∶"哪有?小万里又说胡话了。"平河张望万里看的那个方向,然后很生硬地答∶"B-29轰炸机。"他可能还在后悔,因为他平时的表现绝不像有这份辨识能力,但他不是第一个发现的,防空号已经在很远的地方吹响,再被各单位主官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传达,譬如七连就被千里的铜哨和梅生的口令双重传达。梅生∶"熄灭灯火。急速前进。"火把和数量稀少的电筒全部熄灭。呼吸和钢梁水泥的震颤都剧烈起来,包括七连在内的整支部队仍保持着队形,以队列允许的最快速度冲刺行军。这不是亡命,要疏散你也得过桥再说,而一窝蜂撒丫子,效率绝不如此时的有序。这并不是短程。刚调匀的呼吸又混乱不堪,万里跑得眼里充血,但忽然又松快了些∶余从戎和平河一人一只手,拖着他。然后来自空中的引擎轰鸣声把呼吸和脚步声都淹没了。这不是一两架飞机,也不仅是B—29,而是包括护航机、战斗攻击机和轰炸机在内的一个完整机群,黯淡的云层中那些远程轰炸机若隐若现,因为速度缓慢又体形巨大,它们不像在飞行,倒确如其名——漂浮的空中堡生。迟缓又尖锐的呼啸又压倒了引擎,然后是压倒一切的爆炸。队列仍保持着,在比桥面高出两三倍的水墙中奔跑,水平投弹就是一整串地犁地,所以很快就犁到了他们正奔向的桥头,那是天崩地裂的土浪和火山,从万里的角度看,云几无间隙,所以他的感觉是整支部队正在奔向必死之地。 平河∶"余从戎!"余从戎∶"明白。"第152页共152页,万里还没搞清明白啥就被放翻了,身上的负荷全被余从戎卸走,而他稀里糊涂上了平河的肩—敢情是嫌他太慢。于是平河一肩机枪一肩万里地开始奔跑,万里也换了个角度看七连向着爆炸狂奔。有人被弹片击中,倒下,但立刻就被战友架起来,狂奔。终于来到了鸭绿江大桥靠近朝鲜的一侧。部队在挨炸,绝非那种鬼哭狼嚎似的挨炸;他们冲出桥头,就立刻分散往两翼,不阻止后边友军的道路,并且连疏散都保持了队形。有白布的拽出来蒙上,就势让自己没入斑驳的雪地,没白布的则伏倒在斑驳的土地上———干沟里、丘陵间、焦树桩旁。平河在奔跑,万里在他肩上颠簸,在颠簸中呆呆看着眼前的残垣:曾经是伴江伴桥的聚居之地,现在则是被炸了一遍又一遍的残垣,犹如月球的表面。然后他被扔了下来,扔在雷公旁边——雷公正在掏出一块白布。雷公∶"谢了啊。"平河摇摇头,走两步就瘫在路沟里倒气儿去了,全副武装加扛个人跑了小一里,他也够受的。雷公∶"趴近点!莫嫌老来丑——这破布盖不住两个人!"万里开始尖叫。雷公∶"爆炸。好好看爆炸。炮排的人最该提防的就是爆炸。我都不敢让你碰能炸的东西。"万里不叫了,呆呆看着,理智尚存但手脚瘫软,雷公只好自己趴在他身上,然后一块布罩住两个人。炸弹还在连三接四,但居然显得很安静,因为被炸得沉静之极。甚至连钢铁与火焰之中的死亡都是沉静的,没有惨叫,只有安静的牺牲。雷公忽然开始乐;"像不像怕鬼的小孩缩在被窝里?"是挺像。不论是他的玩笑还是周围人的表现都让万里也慢慢安静下来,而炸弹的落点也逐渐稀疏,远去。各单位主官第一拨起身,"清点伤亡""卫生员"的声音此起彼伏,团部的骑马传令兵在硝烟烈火中驰骋传令。第152页共152页,那匹马急驰而来,几乎踏到了白布下的万里。雷公蹦起来一拳砸在了马脸上。小传令兵费劲勒住长嘶而立的马;"第七穿插连,敌空袭猛烈,现决定化整为零,以营以下规模行动为要。你部可穿插狼牙山脉,抵达长津湖战区,再行集结!这是地图!"千里接住了小传令兵递过来的信封∶"七连明白。"万里看到,传令兵的小脸上绷着几千人大团的严肃,顿生同龄人的亲近之心,可对方已风驰电掣而去。千里打开信封,一张书面命令,与传令兵口头传达的无异,一张大比例地图,千里也在看着那里,最不愿意看到又不可能不看到的部分。命令已经看完,看痕迹多半是从课本上撕下来的。梅生也在看,脸比千里还黑。千里∶"第七穿插连!集合!"【注】伍万里是刚刚入伍的志愿军战士,伍千里是他的哥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夜晚、雪地、过桥、轰炸等要素构成了艰险的行军环境,烘托了战士们的勇武与不屈。B.平河与余从戎仅通过一呼一应,就明白了对方意图,可见帮助万里是二人的主要任务。C.部队冲出桥头后,向两翼分散,并且都保持了队形,说明这支队伍临危不乱、骁勇善战。D.面对敌军的轰炸,万里开始感到十分恐惧,经过雷公的安抚,他内心逐渐变得安静淡然。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二段反复使用"几千"这一词语进行修饰,凸显了志愿军队伍的阵容整齐、威武雄壮,也易于表现战士们纪律严明、士气高昂。B.小说在刻画万里的形象时,分别用"汗清成一团的黄色"的月亮、"皎洁的月亮"含蓄地表现了他在行军途中前后不同的状态和心理。第152页共152页,C.小说借助"漂浮的空中堡垒""一整串地犁地""天崩地裂的土浪和火山"等比喻描绘敌机轰炸的场景,使读者对战争的感受更真切。D.小说中的小传令兵口头传达命令时,言简意赅,语气坚定,这样的语言既符合小传令兵的身份和年龄,又强化了大战之前的紧张气氛。8.文中画线句子从万里的视角描写战争场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4分) 9.节选的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志愿军战士的群体形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16分)6.A(B项"帮助万里是二人的主要任务"错误。C项"骁勇善战"错误。D项"淡然"错误。)7.D(符合小传令兵的年龄的说法牵强)8.①便于展现万里在战争环境中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②从新兵万里的视角描写战争场景,更易于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真实和残酷;表现战友们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精神。(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①在有限的篇幅内,塑造了万里、千里、平河、余从戎、雷公等众多志愿军战十的形象;②通过战士们的表现,呈现出战争的宏大场面,营造出紧张残酷的氛围;③集中表现了战十们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战斗意志,和患难与共、生死相助的战友情谊。(共6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搬家凌淑华第152页共152页,自从买到船票,家里谁都忙起来。廊子底下捆缚好的大箱子小匣子堆叠成几个高高低低的山,堂屋里的硬木条案、茶几、贵妃床,统统用麻布袋包裹着,都靠了墙,小的架着大的摆着,长长的一排直像一只运货船。这倒怪好玩的,为什么平常不这样摆,却把这许多东西分开来呢?“喂,谁来坐船?”婉儿爬上靠墙放的家具,一边喊。“谁要坐船,来我这里买票!”英儿坐在低一级的贵妃床上叫道。静儿携着伯娘家的小妹笑嘻嘻地去打票,随后跳上船。“我们不坐船,爬山去!”青儿拉着小玉爬到廊下堆的箱子堆上。“枝儿,来坐船吧。你可以买半票。”“坐船不好玩,来跟我们爬山吧。”枝儿正坐在门槛上,手里拿着浅浅的破碟子给她的大花鸡装水喝。阿乙姐跳出来嚷,“这一群小猴儿,简直要拆房子了!出去玩。”她张了两臂像赶小鸡一样催促着。“太太,她还有只大花鸡呢,也带着走吗?”阿乙姐忽然想起一件大事似的问道。“不带走了。”妈淡淡地答。“妈,我带大花鸡走。”枝儿决定地说,“把它放在我的小竹篮里,我自己提着。”“竹篮子盛不下你的大花鸡,傻孩子。”“轮船上带不了活东西,若是带猫狗还要买票呢。”阿乙姐插嘴道。“给它也买一张票。”枝儿说。“他们把你的鸡拿去,把你关起来。”阿乙姐鼻孔好像冲进了蚊子样的哼了两声。“她还有一匣子鸡蛋吧。”妈在收拾东西忽然想到了。“趁早拿出来吃了吧,那东西带起来可麻烦死了。”阿乙姐又出坏主意。“不,还要留着孵小鸡儿呢。”枝儿睁大眼。“好孩子要听话,大花鸡和鸡蛋都不能带,船上人查出来是要拿走的。”妈正容说。“我不给他们。”枝儿急得脸红了。“不给,哼,他们把你也带走,把你做猪仔卖了,那你就永远回不得家,你不怕吗?”第152页共152页,阿乙姐说。这回可把枝儿吓着了,“卖去做猪仔”那倒是真可怕,永远回不得家,见不了妈、婉儿、青儿、小妹、小玉许许多多人,还有,四婆也不能见,唉,那更难过了。她愈想愈没有主意,脸上退了红,渐渐变成青白。妈似乎看出她的为难,沉吟了一下,“枝儿,你真不舍得宰你的大花鸡,我看把它送给人吧,你要送给谁,想一想。”“送给四婆。”枝儿立刻答道。还是妈的心儿灵,这样子不是什么难题都没有了吗。“知道一定是送给四婆的,这一离开有得想呢!”妈笑着点头。妈说得不错,四婆喜欢枝儿正如枝儿依恋她一样。她是上了年纪头发差不多都花白的老婆子了,单人住在祠堂后面的小房子里。她倒不是常常冷清清地过日子,有时儿子从城里回来,把一手巾包白花花的洋钱放到四婆怀里,四婆就买鱼肉做许多菜出来,让枝儿在那里一同吃。四婆还有个女儿,枝儿叫她意姐,大约也是在城里,有一回她带了一包天津雪梨和北京蜜枣来,据说这是专给四婆治咳嗽的,但是四婆吃时也让枝儿先尝一口,那是甜得牙根都有些酸软的东西!四婆一家都同枝儿要好,枝儿也是真的离不开四婆,天天刚吃过早饭就溜到四婆家,给她喂鸭子,喂完赶鸭子下塘,坐到塘边钓小鱼,掏小螃蟹给鸭拌食,闲下来便在四婆跟前,给她拿东西,解开乱了的线团,穿针。四婆要做菜,她帮摘根去朽叶子和剥茭笋皮。烧火做饭时替她拉风箱。饭好了不等四婆让,她早把自己一份碗筷整整齐齐地摆在桌上了,四婆照例笑问,“又吃我的青菜白饭吗?”枝儿忸怩一笑,筷子已经拿在手里了。曾有两三次,被生人错认她是四婆的孙女。现在枝儿要去北京了,她离开四婆要怎样难过,在枝儿还没有想过。四婆呢,一向也没有提过,只昨天枝儿替她穿针时,忽然叹一口气说,“枝儿,你去了北京,没有人给我穿针了!”“你喊我,我就来了。”枝儿坦然答道。“去了北京就不容易来了!”“你喊我一定来。青姐姐说北京就在圣堂山后面,坐上船就到了。你站在山顶上大声叫我,我会听见的。”第152页共152页,“没这样容易,小宝贝!”四婆说完接过针线来,也不做活儿,拉了枝儿的手散步到塘边看鸭子去。今早枝儿依了妈的话把一箱鸡蛋也拿出来捧着,叫阿三给她抱着大花鸡走去四婆家。进了门,枝儿把手里的小箱往四婆怀里放,说,“这都给你。”大花鸡在地上无聊地打转走,枝儿赶忙抓了一把冷饭洒在地上。她一边看鸡吃,说道,“她还认生,过一会儿就好了。这些蛋都是她生的,你说可以生几个小鸡?”“一个蛋孵一个小鸡,这里有——”四婆用手指点着箱里的蛋数道,“一五,一十,十五,加上两个,这里有十七个小鸡了。”唔——一群小鸡,像绒球样儿,白的,黑的,黄的在地上跳来跳去够多好玩!蹲下来看原来这些绒球都有小腿小脑袋,尖尖的小嘴,珠子似的眼睛。喝水时小脖子一仰一俯可爱极了!“你们明天一定走了吗?”“妈说一定走。今晚伯娘叫我们都去她家吃饭,阿乙姐和阿齐姐都去。”四婆沉吟了一会儿说道,“等我今晚送些菜给你们吃。”那里菜真不少,盘子挤碗儿,满满地摆了一大圆桌。正在吃得热闹,忽然阿齐姐喊四婆送菜来了。妈口里称谢四婆,四婆一面谦虚笑着走了出去,阿乙姐见她走后,在旁低声冷笑道。“那盘鸡还不是咱们家送去的!”难道真的杀了那只大花鸡了吗?“真的四婆宰了花鸡了吗?”枝儿忍不住回头问阿乙姐。“傻姑儿,快吃吧,吃到肚子里倒是真的带走了!”阿乙姐立刻笑答。本来枝儿已经满眼含了泪,喉咙那一阵阵咸涩,咽不下东西了。听到这句答话,她的筷子落掉地上,哇的一声哭了出来。(选自1929年9月10日《新月》,后编入小说集《小哥儿俩》,有删改)文本二:第152页共152页,书里的小人儿都是常在我心窝上的安琪儿,有两三个可以说是我追忆儿时的写意画。我有个毛病,无论什么时候,说到幼年时代的事,觉得都很有意味,甚至记起自己穿木屐走路时掉了几回底子的平凡事,告诉朋友一遍又一遍都不嫌麻烦。怀恋着童年的美梦,对于一切儿童的喜乐与悲哀,都感到兴味与同情。这几篇作品的写作,在自己是一种愉快。(选自凌淑华《〈小哥儿俩〉自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枝儿并不想放弃她的好伙伴大花鸡,却在大人的劝说和哄骗中不得不妥协,选择送给她最信赖的四婆。B.枝儿与四婆年龄悬殊,但她同情独居的四婆,这份同情心使她依恋四婆,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C.阿乙姐是成人世界的代表,生活的不顺和心态的麻木使她漠视孩子的关注,不去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D.从文本二来看,“枝儿”就是小时候的作者,可以看出童年的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都挥之不去的记忆。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枝儿的出场颇有特色,与其他孩子的嬉闹不同,她坐在门槛上,给大花鸡装水喝,刻画了一个安静、乖巧的形象。B.小说叙事多采用对话形式,人物对白个性鲜明,如搬家前枝儿与四婆的对话,表现了她对四婆的依恋之情,充满童趣。C.小说细节描写出色,如四婆接受枝儿送来的鸡后,“沉吟了一会儿”就表现了她矛盾痛苦的内心,也为下文送鸡肉埋下伏笔。D.小说题目为“搬家”,但对此并未过多着墨,而是围绕如何处理大花鸡展示了人物的言行与心理,脉络清晰,结构紧凑。8.采用儿童视角叙事是文本一的重要特征,请简要分析这一手法的好处。(4分)9.文本二说,作者“对于一切儿童的喜乐与悲哀,都感到兴味与同情”,请谈谈文本一有哪些“喜乐与悲哀”,作者为什么对这些“都感到兴味与同情”。(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第152页共152页,6.A(B“同情独居的四婆,这份同情心使她依恋四婆”错误,并非同情心。C“生活的不顺和心态的麻木”无中生有,从文中可以看出,家人对她很信任、亲近。D“‘枝儿’就是小时候的作者”错误)7.C(“矛盾痛苦的内心”分析不当,“矛盾”有之,“痛苦”夸大)8.①展现了儿童眼中观察到的、心灵所感受到的世界,符合儿童心理,使表达更加真实自然。②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和审视成人世界,与成人视角形成对比,体现了儿童世界的纯真美好,突显文章的主题。③叙事语言带有儿童的思维和情感,单纯、活泼、清新、真率,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每点2分,共4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9.(1)喜乐与悲哀:①认为凌乱的搬家现场好玩;②喜爱大花鸡以及能孵出小鸡的鸡蛋;③与孤身的四婆相处融洽,乐于帮她做事;④害怕被卖去做猪仔,永远回不了家;⑤为大花鸡被宰吃掉而伤心。(3分,答出任意3条即可)(2)兴味与同情:①这些表现了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和细腻体悟,充满童真童趣,寄托了作者对儿童纯真世界的喜爱与怀念。②孩子美丽的童心被忽略,在冲突中内心的澄净世界遭受打击,引发作者的同情。(3分,一条1分,两条3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别长春 李修文夜色之中,当我满心欢喜地走出长春火车站,丝毫想不到一年之后就会离开它。我的租住地,是在城市边缘的光机学院家属区。这破落的家属区几乎令人绝望:红砖砌成的单元楼摇摇欲坠,楼群之间随意搭建的小平房连成了片,起风的时候,房顶的塑料布们猎猎招展,甚至被吹上了天空。但我没有半点失望,因为的确就是我念想了多年的北国,那些别致而热烈的生机正依次展开:烤串店的烟雾热气腾腾,啤酒瓶的碰撞声此起彼伏,随意走进一间小平房,即可与人高声谈笑,大口喝酒。清晨去上班,要经过一片辽阔的菜地,每当我走在挂着露水的白菜中间,我都疑心自己会在长春过上一辈子。第152页共152页,终究还是不行,难处很快降临了,那就是语言的丧失。那时我刚开始写小说,虽然拙劣,但南方风物却显而易见:青苔,护城河,石拱桥,春天四处弥漫的气息。我自小在其中长大,依赖他们,而现在,突然找不见它们的踪迹了。一边是宽阔的大街,碧蓝而肃穆的天空,庄重到庞大的苏俄及日式建筑,还有铺展千里的松嫩平原上,高粱和玉米正在燃烧般热烈地生长;而另外一边,是窄而弯曲的小巷,总也晒不干的衣物,还有常年积着渍水的青石台阶。一个是北方,一个是南方,我就站在中间,两条看不见的绳索将我左右撕扯,我竟然不知道该描述谁了,“心中有美,但又苦于赞美”。这不过是一场失败的写作生涯掀开了序幕,但彼时之我却从未想到,前来北国,语言成了最痛彻的折磨:在没有学会描述北方之前,我唯有写南方,而属于南方的字词就像被北方的言说吓破了胆子,纷纷逃遁,我通宵达旦在等待,但它们都没有来。我无法不失魂落魄。而语言的裂缝还在扩大:在菜市场里,一路的菜贩子都在叫着“哥”;在烤串店里,两个不相识的女人,两三分钟后就可以叫对方“姐”——这些我都不习惯,于我而言,“哥”,只关联着我的弟弟,代表着我与他之间的亲密、冷战和他远在异国的孤单。就是这样。我熟悉的字词言说,还有附着其上的情感伦理,正在像河水般从我的体内流走。我已然坐卧不宁,但又无法对旁人道明,于我严重的疑难,也许对旁人只是些微小事。开始想法子,去靠近我熟悉的语言。我上班途中会经过华侨宾馆,有一阵子,一个大型的书市活动在长春举办,来自湖北的与会者们就住在这里。我跑到宾馆,找到一个不相识的家乡人,告诉他,需要人手的话,我十分愿意帮忙,分文不取。对方盯着我看了半天,答应了。在书市上,我当了整整十天的搬书工,虽疲累不堪,却也满心欢喜:被人送了好多书,也拽着人说了好多话,就在这些说话之间,许多我熟悉的事物都在舌头上一一复活了。譬如桑葚,合欢,梅雨天;再譬如鳜鱼,芭蕉,竹林里的野狐禅。第152页共152页,这是一场嘴唇和舌头的盛宴。多少一生都用不上的字词,都被我挖空心思地想起来了,说出的时候,放心且全无障碍,它们可以被呼应。然而十天以后,家乡人全都离开了,我又独自活在了北国之城,我倒是并不为他们的离去而悲伤,我悲伤的是:不管我有多不舍得,长亭沽酒,霸陵折柳,好一番十八相送,那些话语和字词终究是别我而去了。所以,寻找只能继续——菜场,餐馆,维修店,甚至在左邻右舍间,我一直寻找着在北方显得古怪和不可理喻的口音,一旦寻见,我就找借口上去攀谈。结果并没有多好:好不容易找见一个,这口音却往往正被它的主人用于叫卖、训斥、乞讨生计,事实上,它们没有工夫停下,来与我的口音相逢。打这时起,我已经大致可以想象得出:我与长春,可能终须一别了。世间的语言,何曾只是滔滔言说的工具?它是身世,是情欲,是梁山泊,也是雷音寺。它们除了是口舌的信使,更是在见证你的悲痛,你的狂喜,你的被侮辱与被损害。某种凄凉之感诞生了,它告诉我:也许,真的到了离别的时候了……自从回到原籍,十几年过去了,写出过一些小说,更多的时候是什么都写不出。现在的问题是:从相信语言开始,我相信了这些语言背后的事物,但是,时代流淌得多么急速,我宣誓和效忠的事物正在一点点碎裂。和在长春时一样,我又站在了中间地带,一边是活生生的满目所见,一边却是我超然客公众号的诸多相信,日复一日,先是王顾左右,再是痛心疾首,终了,举目四望:厨房,会议室,阴雨时的小旅馆,诸多航空港与火车站,竟然全都变作了长春,那个二十二岁时的长春。面对这四野周遭,我到底该如何是好?却也没有别的法子,认输吧。唯有先认输,再继续写,继续挺住。就像威廉·斯塔夫,旁人问他:“你为什么还在写?”他问旁人:“你为什么不写了?”没有别的法子。唯有将正在苦度的每一处都视作长春。先去书市上做搬运工,再去菜场、餐馆和维修店,甚至左邻右舍间,去寻找可能会相逢的口音。是啊,十几年过去,我多少已经明白:别离不是羞耻,它只是命运的一部分。犹如此刻,我写下了一次生硬的、不足为外人道的别离,却又想起了罗伯特·勃莱的诗——第152页共152页,“我对自己说:我愿意最终获得悲痛吗?进行吧,秋天时你要高高兴兴,要修苦行,对,要肃穆,宁静,或者在悲痛的深谷里展开你的双翼。”(选自散文集《山河袈裟》,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至长春,虽居处简陋,“我”却未失望,因为那别致与热烈,与“我”念想的北国一致。B.“我”不习惯北方人随口便称“哥”“姐”,觉得这种称呼里缺少“我”熟悉的情感伦理。C.故乡风物深深烙印在“我”心底,让“我”无法忘怀,最终促使“我”离开长春,回到湖北。D.“这是一场嘴唇和舌头的盛宴”表达了“我”在异地与家乡人以乡音尽情交谈的欢畅心情。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围绕“长春”组织材料,从到长春、别长春到人生苦度处如长春,思路清晰,内涵深刻。B.南方与北方的不同风物、语言形成对比,凸显“我”对故乡的思念和丧失故乡语言的焦虑。C.“长亭沽酒”“霸陵折柳”“十八相送”等典故使文章在离别的伤感中氤氲着文学的美感。D.文章语言富有特色,字词“纷纷遁逃”、“语言的裂缝还在扩大”等化虚为实,生动形象。8.作者写出了对“长春”的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4分)9.作者在《山河袈裟·自序》中说:“唯有写作,是困顿里的正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6.C[解析]陌生的语言环境让我陷入写作的困顿和情感的凄凉,这促使我离开长春。7.B[解析]写南北方语言和风物的不同不是为了凸显对故乡的思念。第152页共152页,8.①作者初到长春,满心欢喜,感受到长春别致而热烈的生机。(1分)②作者在长春丧失了语言,长春成为作者陷入困顿和不得不逃离的地方。(1分)③由现实的长春,延伸为人生困顿的象征,作者将正在苦度的每一处都视作长春。(2分)【评分标准】4分。意思对即可。9.①作者在写作中遇到语言的困顿,也遭遇了现实和信仰的困顿。②作者在困顿中继续写,继续挺住。③这句话凸显了写作对作者的重要意义,始终将写作当作拯救自己走出困顿的信念。【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IⅡ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硬杀王在庆街头树荫之下,十几人围成一圈,有人喊撑士,有人嚷飞相,有人摇头,有人微笑。对弈者各坐马扎;棋盘左蹲一二人,右蹲一二人;站在他们身后的双手撑膝,肩膀俯下;最外层的则努力抻长身体,伸长脖子。对阵二人一位白发无须,一位白须无发。白发者穿白色T恤,面色白净。白须者套二股筋背心,肩膊黑如皂铁。人堆之中,一白一黑,便如太极双鱼之目。众人或纸扇轻摇,或芭蕉猛挥,聊胜于无,难解桑拿闷热。二人仿佛石佛,不动不摇坐如钟,任凭周遭聒噪,半天不走一步。旁边就有人耐不住,高叫起来∶"老陶,你在法院就这样断官司呀?娃都生出来了!"又有人叫∶"茅坑,别占个茅坑不拉屎!"老陶不应,"茅坑"也不应。不知道哪个是法官,哪个又是"茅坑"。围观者渐觉无趣,走去三两人,空隙处又填进两三人。远远的东北方向,乌云如墨。半晌走动一步,马上招来一片骂声——眼见对方不听劝,偏往坑里跳,此恨绵绵无绝期,转而对另一方大叫∶"跳马!妗子改嫁——第152页共152页,没救(舅)了!"谁知道这一位也如同聋子。对面一位参谋接过着儿来,破了这个必杀技,于是两个支着儿的比比画画,在半空中下起了盲棋,唇来舌往,兵来将挡,终于下成一盆糨糊,彼此不服气,最后好像都赢了,无语观棋。音乐声渐近,洒水车徐徐驶来,围观者纷纷躲开。好心人提醒当局者,但两人分明已入定,坚如磐石,岿然不动。水柱贴地面扫射而过,"黑白双佛"的鞋面裤脚遍布泥点。观棋者复又聚拢,太极双鱼依旧。乌云渐近,但闻雷声隐隐,树叶纹丝不动。有人掏出烟来,左右让一让,自己点着了,猛吸几口,连烟雾带牢骚一块儿喷出来∶"这是第三根了,这盘棋才兑了两个卒,马换了个炮!"另一位说∶"我都撒了两泡尿了,年前看来下不完了!"两个人东拉西扯,由雨雨比馨馨成绩好,聊到崔永元大战冯小刚谁知却跳出个范冰冰,忽听啪地一响,低头一看,又落一子。又抽几口烟,隔了半晌,一拍大腿∶"好棋!"太极圈内无不纳闷儿好从何来。忽有人叫∶"不好!雨来了!"众人抬头看时,只见树叶舞动,天空电光一闪一闪,雷声隆隆。更要命的是,不远处黄尘如山,上掩乌云,下压地面,吞楼房,湮街道,滚滚而来!便如鸟雀群中丢了个爆竹,观棋诸君霎时间跑了个精光!太极双鱼游入大海,单剩两只"鱼眼"钉在原地。终于有个发小不忍心,来扯两个老头子,扯这个这个甩胳膊,扯那个那个甩胳膊,再扯再甩。发小骂一句∶"还把木头疙瘩当成真枪真炮使了!死了我给你们开追悼会!"一顿足,如飞而去。只见这风,有如半空里藏着一个要吃唐僧肉的妖怪,通天扯地,飞沙走石,顶风难行,顺风能飞!大树折枝断叶,小树倾斜,几欲被连根拔起!沿街来不及收拾起来的塑料桌椅,跌跌撞撞飞起来,如风筝般在半空中与塑料袋共舞。一家商店六七米长的招牌被从上往下撕下来,垂在门窗上招展飘摇,噼里啪啦的玻璃碎裂声不绝于耳。好似火星撞了地球,一阵风暴刮走了大小车辆,刮走了行人小贩,刮走了猫狗鸦雀,甚至刮走了声音和空气,一切突然间静下来。定睛一看,街头拐角处还有一样东西没刮走;那两只"太极鱼眼"仍然钉在那儿!两人皆蹲伏于地,白发变黄发,怒发冲冠;白须变黄须,如猬毛磔。马扎"端坐"在路中绿化带里。奇就奇在两个老头儿之间多了座建筑——一圈砖头瓦块压住棋盘,围成四四方方一座城池,里面两军对垒,将帅分守楚汉,阵式俨然,似有杀伐之声倏忽而出!第152页共152页,风是雨的头。风势稍歇,雨如黄豆,落地开花,噼啪作响;瞬间而成片,如万马奔腾;又过片刻,雨声没有了点,没有了片,成为一个整体,充斥宇宙间,包裹了地球万物,似乎伸手即可触及,一吸便入肺间。电光闪耀如群蛇,霹雳如在头顶炸响,摄人魂魄!半个小时过去,雨势渐弱。街道成了河川,黄水滚滚滔滔。宛如刚洗过的街头,仍杵着两个浑身流水的老头儿!白发雪白,贴在头皮上,如戴白帽;白须亦雪白,须梢收拢,水流如注,顺须而下。两个年轻人撑着伞跑来了,看来是俩老头儿的子女,再劝老头儿也不走。无人敢动他们的将军大炮,站在白须者身后的女孩流着眼泪,站在白发者身后的男孩跳脚大叫打着电话。一会儿,一辆救护车鸣呜哇呜哇闪着蓝灯开过来,把两个老头儿全都抬上车,又闪着蓝灯呜哇呜哇开走了。一个在店铺里避雨的老头儿咂舌摇头∶"这俩老家伙,都上过战场呢!"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位对弈者从观棋者的参谋中受到启发,杀出一场众人叫好的对弈。B.观战者"东拉西扯""抽几口烟",意在表明居民的和谐、安适,富有生活气息。C.小说正面描写了一场热火朝天、激战正酣的对弈,使读者如临其境。D.小说三次写乌云,"远远""渐近""上掩"等词呈现了乌云逐渐逼近之态。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高度集中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给了读者以清晰的说明,为下文展开故事情节做了准备。B.小说描写了对弈者的头发、胡须的颜色变化——由白变黄,由黄复变白,这一细节描写侧面表现了风沙之大,暴雨之猛。C."水柱贴地面扫射而过,'黑白双佛'的鞋面裤脚遍布泥点"一句运用借代的手法,用"黑白双佛"代指两个老头儿,写出"两人分明已入定"。D.小说于诙谐的语言中,描写了众人观弈、弈者对弈的场面,幽默而不失端庄,使两位可爱又让人敬佩的对弈老人形象跃然纸上。8.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可以去掉,你是怎么认为的,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4分)9.小说中的弈者,给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象。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是怎样层层突出弈者形象的。(6分)6、D(3分)(A项“受到启发”错,弈者对周围人的议论充耳不闻。B项“意在表明居民的和谐、安适”错,意在给弈者创造外部环境,以凸显弈者的专注与每一步的深思熟虑。C第152页共152页,项没有正面描写对弈过程,只是能让读者想象出他们酣战的场面。)7、C(3分)(C项“借代”错,根据上文“二人仿佛石佛”,此句是比喻。)8、(4分)①交代两位对弈者举动反常的原因,让读者恍然大悟。②升华两位对弈者的形象,凸显他们不服输的斗志和坚韧品质。③揭示主题,回扣题目。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分)①专注的弈者,通过观棋者的聒噪、离场来塑造。②坚守的弈者,通过洒水车的扫射来塑造③雷打不动的弈者,通过雷电大雨中各类人的各种反应来塑造④硬气十足、坚定不移的战士,通过店铺老头的话来深化形象。⑤人物形象上层层深入,完成由最初的普通下棋者到最后两位硬气的战士形象的塑造。评分参考:前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最多给4分;第四点2分;第五点是从整体表述上看,必须是人物形象的层次性才可以,每一点都需要结合情节分析。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文本一:华威先生张天翼转弯抹角算起来——他算是我的一个亲戚。我叫他“华威先生”。“三点钟还有一个集会。”于是匆匆忙忙跟我握了握手,跨上他的包车。第152页共152页,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这个城市里的黄包车谁都不作兴跑,可是包车例外。据这里有几位抗战工作者的上层分子的统计——跑得顶快的是那位华威先生的包车。包车踏铃不断地响着,钢丝在闪着光。还来不及看清楚——它就跑得老远老远的了,像闪电一样快。他的时间很要紧。他说过——“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他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了起来。眉毛皱着,嘴唇使劲撮着,好像他在把全身的精力都要收敛到脸上似的。他立刻就走:他要到难民救济会去开会。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①他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叮!同志们彼此看着:唔,华威先生到会了。有几位透了一口气。有几位可就拉长了脸瞧着会场门口,有一位甚至于要准备决斗似的——攥着拳头瞪着眼。华威先生的态度很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他先前那副忙劲儿好像被他自己的庄严态度消解掉了。华威先生很客气地坐到一个冷角落里,离主席位子顶远的一角。他不大肯当主席。主席报告的时候,华威先生不断地在那里刮洋火点他的烟。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像计算什么似地看看它。他刮了两分钟洋火之后,猛地站了起来。对那正在哇啦哇啦的主席摆摆手:“好了,好了。虽然主席没有报告完,我已经明白了。我现在还要赴别的会,让我先发表一点意见。”“我的意见很简单,只有两点,”他舔舔嘴唇,“第一点,就是——每个工作人员不能够怠工。这第二点呢就是: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你们只有在这一个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抗战工作才能够展开。好了,抱歉得很,我要先走一步。”第152页共152页,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这就到了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场。他坐了下来,点着了雪茄,不高兴地拍了三下手板。“主席!”他叫,“我因为今天另外还有一个集会,我不能等到终席。我现在有点意见,想要先提出来。”于是他发表了两点意见:第一,他告诉大家——在座的人都是当地的文化人,文化人的工作是很重要的,应当加紧地做去。第二,文化人应当认清一个领导中心,文化人在文抗会的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统一起来。五点三刻他到了文化界抗敌总会的会议室。这回他脸上堆上了笑容,并且对每一个人点头。“对不住得很,对不住得很,迟到了三刻钟。”主席对他微笑一下,他还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他四面瞧瞧形势,就拣在一个小胡子的旁边坐下来。②他带着很机密很严重的脸色——小声儿问那个小胡子:“昨晚你喝醉了没有?”“还好,不过头有点子晕。你呢?”“我啊——我不该喝了那三杯猛酒,”他严肃地说,“尤其是汾酒,我不能猛喝。刘主任硬要我干掉——嗨,一回家就睡倒了。”一谈了这些,他赶紧打开皮包,拿出一张纸条——写几个字递给了主席。“请你稍为等一等,”主席打断了一个正在发言的人的话,“华威先生还有别的事情要走。现在他有点意见,要求先让他发表。”他反复地说明了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这就戴起帽子去赴一个宴会。他每天都这么忙着。要到刘主任那里去联络。要到各学校去演讲。要到各团体去开会。而且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别人吃饭。有一天他请我吃晚饭。他说因为家乡带来了一块腊肉。第152页共152页,我到他家里的时候,他正在那里对两个学生样的人发脾气。他们都挂着文化界抗敌总会的徽章。“你昨天为什么不去,为什么不去?”他吼着。“我去出席日本问题座谈会的。”华威先生猛地跳起来了:“什么!什么!日本问题座谈会?怎么我不知道,怎么不告诉我?”“我们那天部务会议决议了的。我来找过华先生,华先生又是不在家——”“好啊,你们秘密行动!”他瞪着眼,“你老实告诉我——这个座谈会到底是什么背景,你老实告诉我!”对方似乎也动了火:“什么背景呢,都是中华民族!部务会议议决的,怎么是秘密行动呢。……华先生又不到会,开会也不终席,来找又找不到……我们总不能把部里的工作停顿起来。”“混蛋!”他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妈的!这个这个——你们青年!……”这晚他没命地喝了许多酒,嘴里嘶嘶地骂着那些小伙子。密司黄扶着他上了床,他忽然打个寒噤说:“明天十点钟有个集会……”(选自《文艺阵地》半月刊1938年4月16日第1卷第1期,有删改)文本二:张天翼在写作讽刺小说时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首先是表现在主题上,他围绕反虚伪、反庸俗、反愚昧三个大方面来进行揭露,反虚伪是针对地主官僚的虚伪狡诈,反庸俗是旨在揭露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庸俗动摇,反愚昧则是对底层人民的愚昧麻木作出抨击。其次是表现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运用漫画式的手法,突出人物的特征,夸张地描绘出来,而显出人物的丑与恶。尤其是在以自相矛盾的手法来写人物上,撕开其虚伪的面具而带来了喜剧的效果是其一大特色。第152页共152页,(选自《谈做戏的虚无党——华威先生》,有删改)注:《华威先生》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着意描写华威先生“公文皮包”“手杖”“包车”等,既表明他的身份高贵,也含蓄地流露出作者嘲讽的态度。B.文中写有一位“攥着拳头瞪着眼”的同志,表明不是所有人都买华威先生的账,也并未都将他看作抗战工作的领导者。C.华威先生的会议发言简短而中肯,表达了对青年的殷切期望,强调了只有认定领导中心才能做好抗战工作的重要性。D.文末“明天十点钟有个集会……”中的省略号说明华威先生的工作十分繁忙、繁重,但实际上他只是注重名利和权势。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的“我”是华威先生故事的见证者,也是故事的叙述者,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感与可信度。B.小说选取了华威先生去参加三个不同的会议的片段,通过巧妙的详略安排,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C.“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希望有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采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他的虚伪。D.小说以辛辣的笔触,揭露了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国民党官僚假抗日,勾结日伪真反共的反动实质。8.小说在塑造华威先生时运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试分别分析文中两处划线句。(4分)9.文本二指出了张天翼讽刺小说艺术手法之一是“自相矛盾”,请结合文本一分析“自相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第152页共152页,6.C(华威先生在发言时反复强调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作者借此讽刺他极强的权力欲)7.D(“勾结日伪真反共的实质”在文中并无体现)8.①这个细节准确地将华威先生那种惟恐别人不知道他到场的特定心理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华威先生的装腔作势、矫揉造作。②这个细节写出了在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下,华威先生仍不忘参加宴会喝酒,与前文他所宣扬的热心抗日和忙于救国相对比,充分体现了他的虚伪、空虚与庸俗。(每点2分,共4分)9.①语言的矛盾,华威先生一边不大肯当主席,一边又强调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心口不一,有极强的权力欲。②动作的矛盾,华威先生经常“掏出来看一看”“把表放在面前”,但每到会场,迈着“从容的步子”“稍停一会走进去”等,快慢不一,讽刺了他装腔作势、矫揉造作。③态度的矛盾,第一个会议他眼镜并不对着谁,第三个会议“脸上堆上笑容,并且对每一个点头”,前者傲慢,后者卑躬,表现了华威先生的虚伪霸道。④表面上的忙与实际的闲的矛盾。华威先生表面忙于各种抗战工作,实则只是忙于各种应酬,内心空虚无聊,讽刺他虚伪、庸俗及对权利的追逐。⑤仪表风度上的优雅与丑陋(失范)的矛盾。他“翘兰花指”“抽雪茄”等优雅的外表和风度只是故作姿态,当威胁到他领导地位时,都令他发脾气、丑态毕露,讽刺他强烈的权力欲。(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深巷里的老墙梁 衡 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第152页共152页,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 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第152页共152页, 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摘自2021年9月9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第152页共152页,A.泥瓦匠“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说明他们在砌墙之初并未想到墙在风雨的侵蚀下,会产生艺术美。B.在作者看来,美需要发现,如夕阳晚照中的老墙就美得让人心颤;同时,美也需要保护,如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坏了老墙之美。C.作者说儿子“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从侧面表现了大自然墙体绘画的神妙,也反映出儿子对大自然的敬畏。D.结尾处“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写出了作者对“老墙”逝去的无奈,为深巷里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而欣喜。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写徽式民居巷窄、墙高、房近而造成出入不便,欲扬先抑,增加了散文的叙述层次。B.作者善用比拟,以“风雨如刀,岁月如锥”写出了对墙的“雕琢”,让墙具有立体的美感。C.文章前半部分聚焦对墙进行细部刻画,后半部分对墙进行整体描述,不枝不蔓,详略相宜。D.作者选取“青瓦”“绿苔”“灿烂的花”等物象,让被人遗弃的土墙也具有了独特的美感。8.作者开篇认为“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请结合文本,概括“墙”的内涵。(4分)9.文章结尾处,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6.B (“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坏了老墙之美”错,西边的新房壁立眼前,将作者观察老墙的视线挡了个严严实实,而不是破坏了老墙之美。)7.D(A项,“造成出入不便”“欲扬先抑”错;B项,“比拟”应为“比喻”;C项,应为“文章先对墙变化与特点整体描述,后聚焦老墙及土墙细部刻画”。)8.①墙是泥瓦匠的作品,体现了匠人造墙的智慧和艺术,值得解读;②墙是岁月和自然的艺术作品,沉淀了自然与岁月的丰富印记,值得欣赏;第152页共152页,③墙是生态墙、文化墙,承载了许多鮮活的生命,值得思考;④墙是历史和文明的载体,见证了逝去的岁月与文明,值得品味。(每点1分,共4分,每条答出第一句即可得分)9.①对老墙承载的过往历史文明的怀想。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是历史和文明的印记。②对老墙终逝的无奈。“可惜”“弃了”“别了”等,说明随着社会发展,老墙终将消逝,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无奈。③对老墙文化的留恋。作者希望“多读几段老墙”及深情“眺望”等,表现对老墙的留恋。(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共6分)第152页共152页,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科学家与艺术家经常生活在不可捉摸的境地。这两种人必须经常把新的和已经知道的东西协调起来,并且为在混乱当中建立新的秩序而奋斗。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应互相帮助并帮助一切人。他们能铺平沟通艺术与科学的道路,并且用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极为宝贵的全世界共同的纽带把艺术和科学同整个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争取做到这些,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们面临的时刻是严峻的,但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美好的感情和创造美好感情的才能,并在那遥远的不可理解的陌生地方找到这个美好的感情。"②奥本海默震感人心的适语,表达了科学家和艺术家最为常高庄严的理想、情感和智慧,也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最伟大的追求和信仰。③在小小的蓝色地球上,当人类面对自己文明的历程思考时,不安地发现辉煌中有一片又一片人类理想与热情的废墟并列,特别是大工业时代机器历史留下的缺陷,给人类的心灵留下了层层凄凉和忧患。④人总想神有所归,心有所寄,虑有所定。"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这是为什么"和"为什么想知道为什么"已成为科学与艺术永无终结的追问。消除忧患,净化人性,建造人类精神家园已历史地交给"艺术与科学"来承担。不同的是科学家以博大的人性情怀拥抱自然之理,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艺术家则以宇宙之理倾述人性之情,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正如李政道先生说∶"科学的目标是准确的回答和求解。但是。科学家不可能找到所有答案,也没有最终答案,只能增加答案,而增加答案和了解客观世界的动力是美好的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力。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社会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美好的情感,这和创造艺术的动力完全相同。"所以石鲁先生说∶"艺术家就是科学家,艺术的规律都是科学的。"⑤与科学相比,艺术是通向宇宙的另一条路。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心灵无不上通天宇,下达人性;为高扬自然生命精神和人性生命精神的和谐而努力;为建造人类真、善、美的精神家园而献身。他们共同以常高的人性精神爱抚自然,又以博大的宇宙精神爱抚人性、他们在造化的恩宠中,与天同乐于动,与地同悲于失。⑥天,在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心目中,大概是孕育智慧的最终本源。人的心灵一旦融入浩渺无垠的宇宙时空中,一切理性的美,情感的美。力量的美。即会荡起无,限的波澜。人类在冥思中静悟,在直觉的非逻辑的感悟中发现,在诚实的实验中证实,在生命过程中感受善恶和美丑。天意与人意相连。催人至理。引人幻想,若将渺小融于宏大必给人意志;将人情化为天地之情必给人大美和壮美,第152页共152页,大可腾至天宇,小则入乎精微。艺术与天合气,与地合理,与人合情,艺术乐仁乐静自在心通天宇。故贝多芬讲∶"打进心坎的艺术来自天。"《乐记》云;"圣人作乐以应天。"石涛说∶"天能授人以画,大知而大授,小知而小授也。"艺术的真谛在自然,"师法自然"注定是艺术与科学的永恒课题。⑦自然内在的秩序严密神奇,大无外,小无内。人类已知越多,未知越大,激起人们探索的欲望也就愈强烈。这正如科学家兼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所说∶"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一幅简化易领悟的世界图像。""这就是画家、诗人、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于是,这个世界由方程、函数、形、色、观念、文字、音符等组成。"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图像,使我们在那里就像感到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定。"爱因斯坦令人深思的话语不仅告诉世人科学、哲学、艺术的共同基础和目标,也说明惟科学、哲学、艺术的人造世界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摘编自刘巨德《心通天宇的艺术与科学》)材料二∶与这些区别一样,艺术与科学也有许多共同点,这在19世纪即已为思想者们所注意。19世纪的伟大哲人、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认为艺术和科学都是自然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艺术是通过想象得出的反映科学是通过理性能力得出的反映∶美学家克罗齐说;"直觉知识与理性知识的最崇高的焕发,光辉远照的最高峰,像我们所知道的,叫做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他们在审美方面交会,每个科学作品同时也是艺术作品。"进入20世纪,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对自然界的对称、和谐和美的规律加以探讨、认识和表现后发现,艺术与科学是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曾将艺术与科学形象地比作一枚硬币的两面,认为"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总之,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点表现在诸多层面上,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认识和表述,根本的一点在于认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科学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促进了艺术的生成和发展,艺术的发展和成果同样也推动着、影响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设世界的两个最有力的手段和臂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缺一不可。(摘编自李砚祖《大趋势∶艺术与科学的整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奥本海默认为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为在混乱中建立新秩序而奋斗,两者应该各有侧重,用自己的方式建立好联系世界的纽带。B.科学家致力于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而艺术家需要借助科学道理尽力表现人性之情,将其谱写为生命精神的思考。第152页共152页,C.李政道先生认为科学、艺术创造的根源和动力完全相同,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矛盾对立而又形成互补。D.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都按照自己最适当的方式去探索,最终创造人类共同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明进程中总会留下忧患,科学与艺术的本质特征使它们有能力担起建造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责任。B.中外艺术家、科学家对于科学与艺术关系的认识,常常殊途而同归,石鲁与克罗齐就有相似的观点。C.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艺术创作无不打通宇宙与人性,从而使艺术作品成为超越科学认识的存在。D.艺术与科学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这种认识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究之上的。3.根据材料内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如达·芬奇的人体和动物解剖及植物素描的精确性所表现出的那样,他的油画作品也展示出了他利用化学颜料所产生的奇特效果。B.数字敦煌是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呈现的敦煌保护虚拟工程,使敦煌瑰宝数字化,实现敦煌壁画的科学技术"穿越"。C.印象派的诞生与光学色彩理论的突破联系密切,当代印刷技术的"网点叠印"法也可以看做点彩派艺术的一种实际应用。D.汉墓出土的朱雀灯,朱雀展翅欲飞的体态极具美感,其设计正好与灯盘的空心槽处置相统一,添加燃料时灯仍能保持重心平稳。4.论述类文章经常运用"引用"的方法进行写作,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其具体运用及效果。(4分)5.请结合材料概括艺术与科学的差别和共同点。(6分)第152页共152页,(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术语,意象在新时期以来的文艺评论中运用得更为泛化,很多论者甚至言必称"意象"。依笔者看,在很多当代论著中,"意象"取代"形象"成为处处可见的"主角",有时并非必要,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对文艺批评来说,未必是好事。这两个概念尽管多有交叉重叠,却又有内在区别。因此,有必要从本体意义上对"意象"概念正本清源,对"意象""形象"之间的区别进行深入分析。"意象"的本义是什么?"意象"是"意"中之"象",这个基本含义虽有些古老,但至今仍未"失效"。真正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加以使用的,是中国著名文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的命题是∶"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无论如何引申理解,刘架此语都是对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描述和概括,这是确定无疑的。整篇《神思》都是在讲作家创作思维的运行规律和过程。关于"神思",或者称之为"灵感""想象""构思",无论何种说法,论者都是在艺术创作思、维方式的层面上分析的。笔者认为∶"神思"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包括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创作冲动的发生机制、艺术构思的基本性质、创作灵感的发生状态、审美意象的产生过程以及作品的艺术传达阶段等,它是一个动态的运思过程及思维方式,而非静态的概念。"独照之匠"意谓作家独到的观照能力,"窥意象而运斤"指作家根据自己内心生成的形象进行"郢人运斤"般的艺术表现。"意象"是在作家的内心生成和运化的,这对文学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神思》篇的赞语中,刘勰又有高度概括;"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就是说,文学创作的运思是以"意象"作为基本元素进行连通和运行的,是由情感的变化所孕育的。"形象"是指体现在作品文本中的艺术形象。如果说"意象"是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那么"形象"则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大多将"形象"作为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认为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而"文学形象"是专指作品文本所呈现出的形象,这恰恰是"形象"与"意象"的区别。"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这就是说,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包括抒情作品中的抒情主体)是一个形象,每个自然景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形象;而把这三者综合地进行描写,使人物、景物、场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活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还有,抒情性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虽然主观因素更浓,但往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意境实质上也是一种艺术形象。"(十四院校本《文学理论基础》)这已经把"形象"的性质说得很清楚了。"形象"寓于作品文本之中,需待读者的审美阅读,可以呈现在读者的审美经验中。第152页共152页,笔者认为,体现在文本中的形象还是由"形象"这个概念承担它的主要功能,它的特定含义是"意象"无法全部承担的;而"意象"作为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的含义,也是"形象"所无力负荷的。(摘编自张晶《从"意象"看审美范畴的规范使用》)材料二∶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书中常常围绕一个艺术形象出现许多对其性格命运身份起映带、点缀或暗喻作用的诗化意象。它们像艺术人物身上投射出来的一块块影子,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它们在书中不是散漫化的随心所欲地放置。而似一面面小镜片,各有各的投射点,它们有规则地与人物形象的"本体"构成"对应"的艺术关系,产生比兴意义的互补互射的效应。譬如,书中有一类意象与艺术形象构成"类性联系"。为人物性格命运服务的诗化意象,一般都考虑到形象本身的基调特质,都从特质出发,往往构成相对的联系性或类同性。比如黛玉这个悲剧人物。围绕她出现了两个系列性的诗化意象;一个是由历史化的人物构成的诗化意象,如明妃、虞姬、湘妃、杜丽娘、红拂、绿珠等;另一个是自然意象,如斑竹、桃花、柳絮、秋菊、芙蓉等。两个系列的意象都含有一种红颜薄命的悲剧性内蕴,所以这些意象之间就构成了一种类性联系。但在人物创造中,随情节发展和场面推移,也出现一些随机拈来的诗化意象,它们对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性情、情趣也起到映带作用。把这些随机安设的诗化意象罗列起来,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或外在的类性联系,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例如与黛玉形象对应的意象除了上面列举的以外,还有仙草、司马牛、玉带、渔婆等。它们出现在人物活动的具体过程中,对人物的气性、命运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有具体的指示或暗寓。但是,若硬要寻找它们之间的"类性联系",就不免附会了。(摘编自王政《论〈红楼梦>中"形象本体"与对应意象的关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代论著中,有时可用"意象"取代"形象".但不能把二者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B.《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刘勰在该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意象"这一词语。C.读者若想获得作品文本中的形象,需要阅读作品文字,并形成自己的审美阅读经验。D.仙草、司马牛等几个意象之间虽无类性联系,但是对黛玉形象都有各自的映带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引用《神思》中的语句以清楚阐释"意象"的内涵,据此可以判断,对文学作品而言,意象比形象更重要。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江水以及磅礴阔大的意境都是杜甫为后世读者留下的文学形象。第152页共152页,C.《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诗化的意象思维。D.《红楼梦》中的诗化意象有着透示人物性格命运作用,读者借助这些意象可以推断出对应人物形象的具体特征和遭遇。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人物形象与意象不构成"对应"艺术关系的一项是(3分)A.贾宝玉∶绛珠仙草、通灵宝玉、补天顽石B.薛宝钗∶牡丹花、冷香丸、金锁C.贾探春∶风筝、海船、杏花D.史湘云∶芍药、海棠、金麒麟4.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意象"和"形象"?(4分)5.两则材料在提出论题之后,分别是怎样展开论述的?(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化反哺是我们这个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独有的现象,它的产生一方面同亲子两代人各自的身心特点有关,另一方面更是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所造就的。就前一个因素而言,由于亲代受到传统和经验的束缚,加之文化程度和理解力的限制,其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模式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相比之下,子代对新事物却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他们不会受制于既有知识的掣肘。如此,对年长的一代来说,当出现与旧有的经验不一致的新知识时,新知识可能被视为是怪异的;但对脑袋里根本没有旧框框的年轻一代来说,新知识则是天经地义的。要想解释文化反哺的产生动因必须回到社会的维度上来,回到与社会变迁及因变迁而带来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和同辈群体的重要性凸显等结构性因素上来。只有在这样的因变迁而发生改变的结构性因素下,我们才能够说明文化反哺产生的真实原因。第152页共152页,造就文化反哺这一代际颠覆景观的首要动因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启动的以转型为标志的大规模的社会变迁。社会的急速变迁,或者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大转型,导致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旧习惯和扑面而来的新规则的并存于世,而它带来的两个相互依存的结果是:一方面使亲代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丧失了解释力和传承价值,另一方面使子代第一次获得了“指点”父母的机会。这其实就是社会变迁引发“文化反哺”现象出现的外在的宏观背景。中国社会最近40年来的变化是举世瞩目的。它在以极快的速度将年长的一代从传统带入现代,使他们以往近乎奢望的理想变成现实的同时,也废弃了他们在前半生中获得的许多知识和经验,在孩子面前他们感到自己成了无法留下精神“遗产”的第一代人。许多父母都感到孩子们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因此他们超过自己是必然的。进一步说,正是这场延宕40年至今仍然没有结束的社会转型,加之中国融入世界之后迎来的同样巨大的全球化浪潮,在使形形色色的新旧传统都渐渐变成不适应社会进步的旧习惯之时,也为各种各样新规则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成千上万当年饱受旧习惯之苦的年长一代,今天又开始面临新规则的无情挑战。文化反哺究竟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从表层意义上说,文化反哺的意义起码有二:其一,它提高了年轻一代在家庭及社会中的代际地位;其二,它提高了年长一代适应变迁社会的能力。从深层意义上说,文化反哺最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于它改变了文化传承的方向,或者说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摘编自周晓虹《文化反哺:生发动因与社会意义》)材料二:中国目前正在发生的文化反哺是社会的急剧变迁给中国人带来的独特心理体验,是学术界不能忽视的研究命题。通过对200个家庭亲代(传统世代)和子代(E世代)共计400个样本的问卷调查与配对比较发现:亲子两代中不但存在显著的新媒体采纳代沟,也存在显著的新媒体使用代沟;在此基础上,亲子两代所掌握的新媒体知识差距显著,导致家庭内的文化反哺显著多于文化哺育。年龄、教育和收入等人口特征对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媒体采纳和使用的代沟在父母为50后、子女为80后的家庭中最大,在父母为70后、子女为00后的家庭中最小。或许是因为50后父母已经放弃学习新媒体知识,缺乏接受文化反哺、弥补数字代沟的主观意愿。数字代沟最大的家庭内文化反哺并不是最多,而在父母为60后、子女为80后的家庭中文化反哺程度最高。调查发现,子女教育程度和收入不但能影响数字代沟,而且能影响文化反哺,但父母教育程度和收入仅能影响数字代沟。学者们早就认识到数字鸿沟其实是人们社会经济地位差距在新媒体领域的延伸,本调查结果证明,亲子两代的教育差距是造成数字代沟的最主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大学持续扩招,在我们调查的200个家庭中,由50后、60后和70后组成的亲代中,受过大学教育的仅23第152页共152页,1%;而子代中,受过大学教育的高达560%,其他人则多在中小学阶段,将来也极有可能进入大学。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家庭内亲子两代教育程度的差距还将增大,这将继续拉大数字代沟,并诱发更多的文化反哺。诚然,不断加剧的数字代沟对于许多中国家庭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但研究显示,文化反哺有可能成为缓和亲子冲突、改革家庭结构的难得机遇。在子代对亲代日益频繁的文化反哺过程中,施教与受教角色的互换非但没有对家庭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反而富有建设性地改造了被“三纲五常”固化异化的亲子关系。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文化反哺程度越深的家庭,亲子双方所感知到的亲子关系越和谐,而且父母也越能够尊重子女。传统世代如果能以更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这场家庭内“静悄悄的革命”,那么就会发现,“E世代”借助新媒体所发起的挑战,不是为了夺权,而是为了赢得本应属于他们的平等与尊重。(摘编自周裕琼《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对家庭内“静悄悄的革命”的量化考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亲子两代身心特点不同,受既有知识制约程度不同,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也不同。B.文化反哺最重要的社会意义,不是改变文化传承的方向,就是造就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C.50后父母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情况影响着数字代沟,但并不影响新媒体采纳和使用的代沟。D.子女教育程度越高,数字代沟可能就越大,亲子两代的教育差距是影响文化反哺的首要因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旧传统逐渐不再适应社会进步时,已获知识和经验被废弃的众多年长一代,便会面对新规则的挑战。B.调查发现,数字代沟的大小与文化反哺的多少不构成比例关系,数字代沟适中的家庭文化反哺最多。C.中国改革开放年代里发生的文化反哺现象,作为一场“革命”将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并滋长着。D.如果亲子两代不存在明显的新媒体采纳与使用代沟,就不会产生数字代沟,也就不会产生文化反哺。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反哺现象的一项是(3分)A.1985年春节,爸爸不允许我买西装;今年夏天,父亲在他75岁生日家宴上对叔叔说,在我指导下他自己学会并习惯了打领带。B.用公鸡、太阳、月亮图案代表早、中、晚的服药时间,用圆圈数量代表服药数量:自去年女儿手绘漫画,明示父母按时服药。第152页共152页,C.60后的张师傅说,小时候跟同学辩论常用的语言是“我爸爸说”,而今天与同事们交流时“我儿子说”成了自己的口头禅。D.大一学生小丁在疫情期间,教会了外婆上网、发微信、QQ聊天和玩游戏,现在外婆时常在网上与邻居分享她代购的商品。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文化反哺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请结合材料对文化反哺现象的阐述,谈谈这句话揭示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数字人文是采用数字技术来解决人文领域研究问题的新型学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目前至少存在着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两大难题,不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就较难突破和解决。文献资料的离散,有“同类异处”和“异类分隔”两种状态。“同类异处”是指同一专题、同一领域、同一学科的材料,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文献里。“异类分隔”是知识分类造成的资料分离。由于人类知识的广泛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同性质、不同领域的文献资料总是分门别类收藏和存储。比如,书写梅花的文学作品,收藏在文学领域的总集、别集里,而介绍梅花生物特性、栽培技术的知识,则在植物学著作里。无论是“同类异处”还是“异类分隔”的文献资料,人力都难以改变其离散状态。古代文学研究的时空分离,体现在两个层面。在观念意识层面,是时间意识强烈,而空间意识淡薄。文学史研究,注重时间的变化进程,而忽视空间的离合分布;时间进程的描述多,作家活动、作品创作的地理空间分布的考察相对少。作家年谱、别集编年笺注和文学编年史之类的著作,注重时间编年而不注重空间系地,时间信息具体而空间信息模糊,时间感强而空间感弱。第152页共152页,在实践操作层面,受思维方式和纸本载体功能的限制,文学史和文学编年史的呈现,只能是单向呈现,而不能多向呈现。按照时间序列呈现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就难以兼顾空间序列的分布和变化。如果按照空间序列来呈现各地文学图景,又难以从时间序列上观察和呈现一代文学的发展进程。简言之,以时间为轴心,空间秩序就被割裂;以空间为轴心,时间的序列就被打断。比如我们从《杜甫年谱》知道,天宝十三年杜甫在长安,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窘迫生活,但我们无法知道,这一年李白在哪里,岑参在哪里,高适在哪里。《苏轼年谱》可以告诉我们苏轼一生到过杭州、密州、黄州、儋州等地,但不能告诉我们,在苏轼生前和身后,还有哪些作家到过这些地方,写有什么作品。怎样运用数字人文技术解决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这两大难题呢?以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开发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为例,它旨在囊括历年来有关唐宋作家作品编年的成果信息,包括年谱、别集笺注、考订论文等。要让计算机超然客公众号能够识别处理这些编年文献资料,并在地图中可视化呈现,需要经过数据建模、数据转化、数据关联和呈现三个阶段。数据建模,是为数据挖掘、信息提取建立模板。而建立什么样的模板,取决于平台的要素和功能。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品这五大要素,需要实现浏览检索、关联生成、数据统计、时空定位和可视化呈现这五大功能。不同要素只有形成一定的结构之后才能产生功能,因而需要围绕时、地、人、事、文这五大要素来设计数据模板。数据转化,是根据数据模板,挖掘提取文献资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品等有效信息,转化为计算机系统可以识别、关联和统计的数据。数据关联及呈现,是将各类数据进行融合,开发成关系型结构化数据库。作家作品的数据通过编年和系地两个属性,可形成关联数据。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技术及软件编程技术,将数据融合成一体。数据关联融合后,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就能可视化呈现作家行迹。既可以呈现一时一地一个作家一生的行迹,也可以展现不同时间多个地方多位作家的活动行迹。时空一体,在这里得到初步实现。(摘编自王兆鹏、邵大为《数字人文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初步实践及学术意义》)材料二:段海蓉:数字人文给科研工作者带来研究便利的同时,可能带来哪些问题?郑永晓:比如相关论文中各种数据、图表的泛化现象,用“检索代替研究”“技术伪装学问”第152页共152页,等就是突出的问题。此外,还涉及研究成果中文献利用或者说引用的规范性、版权问题等。古代文学研究,需要我们研究者与古代作家建立心灵的对话,需要对作品有良好的感悟能力,才能对古代文学现象作出有深度的阐发。前《文学遗产》主编陶文鹏先生就对满篇都是通过检索罗列各种文献,而没有思想、没有艺术分析的论文很不满,斥之为“电脑体”,我对此很赞同。我们提倡关注数字人文研究,不能只有数字而没有人文,归根到底它应该还是人文研究,需要保持人文研究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点。技术和数据驱动是为了让我们的研究建立在更坚实的科学依据之上,是为了让我们的学术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也是为了让人文研究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段海蓉:我们是否应该担心数字人文会对人文精神造成戕害?郑永晓: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关键是如何趋利避害。数字人文的目的是通过新的方法去解决一些传统方法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并非要完超然客公众号全取代传统人文研究,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研究。如果运用得当,数字人文应能够促进人文精神的弘扬而不是阻碍、妨害人文精神。以最具个性化的也是最具人文特点的文学作品鉴赏为例,我们借由作品与古代作家进行的心灵对话,似乎与冷冰冰的计算机毫无关系,但是有计算机的帮助效果可能不一样。比如我们读纳兰性德的“片帆何处,南浦沉香雨”,稍有文学常识的人会联想到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白居易的“南浦凄凄别”等。但计算机可能做得更多,它会把与“南浦”相近似的“灞桥”“长亭”等聚在一起,分析这些表达离别的意象的相似、相异之处,统计它们被历代作家使用次数的多寡,并将这些信息共同呈现给读者。有了数字人文的帮助,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会更为深入,而不是相反。我以为,避免数字人文产生弊端的最有效办法是学者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文学术修养。只有在具备深厚人文修养、精通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同时深入了解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和数字人文的长处,从问题出发,将传统人文科学方法与数字人文有效整合,才能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趋利避害,在学术上开辟出新的天地。(摘编自《古籍数字化、数字人文与古代文学研究——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郑永晓教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往往根据知识分类的不同存储文献资料,这导致了文献资料的“异类分隔”。B.传统的文学史和文学编年史很难打破时空局限,无法兼顾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C.借助GIS地图技术和软件编程技术,文学编年地图平台能可视化呈现作家行迹。D.技术和数据驱动是人文研究坚实的科学基础,可以让人文研究焕发新的生命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文学研究的时空分离,与研究者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和纸本载体等有关。B.读者可以从《苏轼年谱》中获得杭州、密州、黄州等地的文学创作和发展情况。C.若要实现数字人文平台的各项功能,需围绕时、地、人、事、文设计数据模板。第152页共152页,D.将传统人文科学方法与数字人文结合起来,就能趋利避害,开辟新的学术天地。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适合运用数字人文技术解决的一项是(3分)A.对《水经注》进行辑补、校对和注释B.研究魏晋诗歌版图的静态分布和动态变化C.考证《四库全书》的底本及成书过程D.分析李清照诗词创作风格的变化及其成因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5.学者科奇对数字人文提出了批评,认为“思维体验和文字表达是人文研究和人文教育的精髓,而数字人文的出现很有可能使这样的目标落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看法。(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往往喜欢将小说与《史记》比附,在与《史记》比附的评点过程中,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就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之"事"乃实有之事,系本真之事,后者之"事"乃虚构之事,即逼真之事。"以文运事"是根据"事"而"算计"成文,"因文生事"则要顺着"笔性""削高补低"。金圣叹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金在《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二十八回回评中云;"夫修史者,国家之事也;下笔者,文人之事也。国家之事,止于叙事而止,文非其所务也。若文人之事,固当不止叙事而已。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踌躇变化,务撰而成绝世奇文焉……司马迁之书,是司马迁之文也,司马迁书中所叙之事,则司马迁之文之料也"。第152页共152页,金圣叹认为"史"可以止于"事",但司马迁不满足于"史"的叙事,而志在"文",在记录人物言行和事件发展时,他较多地采用生活化的细节以突出人物的性格,使《史记》文采恣肆。"所叙之事"乃"文之料","以文运事"即作者算计先生成之事,写成的仍然是"史"。但"以文运事"的加入使"史"带上了"文"的色彩,金圣叹将《史记》与"杜诗"《左传》《西厢》《庄子》"韩文"一起列为"才子书",说明他是以"文"的眼光看待《史记》的。史书之"以文运事",既强调作者要尊重"事",又强调作者要注意运用"文"的技巧。《史记》之所以没有沦为史实的干巴巴的罗列和编排,全在乎司马迁文才之高,他在史料和史实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让"事"皆着我之色彩。"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从"事"的层面上讲,史书在面对史实的时候,只能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不能将甲事写成乙事,也不能将甲某写作乙某。但当它作为"文"时,便有了独立的文体地位,它不必按照事实发生的前后顺序平铺直叙,对于历史事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识判断其轻重缓急,对于历史人物,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文中赋予情感。历史事件千头万绪,写作者可以以"文"的方式对其加以统摄。对于小说中的"因文生事",金圣叹则在"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中说明小说中"文"与"事"之区分∶如此篇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其事也;武松饮酒,其文也;打蒋门神,其料也。饮酒,其珠玉锦绣之心也。……凡若此者,是皆此篇之文也,并非此篇之事也。如以事而已矣,则施恩领却武松去打蒋门神,一路吃了三十五六碗酒,只依宋子京例,大书一行足矣,何为乎又烦耐庵撰此一篇也哉?(第二十八回回前评)金圣叹认为武松饮酒是"文",他对武松之饮酒大加评论,认为饮酒之时的酒令、酒题等等都是"因文生事"的"文",而非事,醉后打蒋门神才是所生之"事"。"事"与"文"的关系相辅相成,在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在小说中,"事"又因"文"而生发,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文传而事传","事"的传世,需借助于作者惨淡经营的"文",若无"文",则无"绝世奇文"。——摘编自曾小霞《"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试析》材料二∶"史书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金圣叹认为,"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吃苦事。"其中"运"是算计。金圣叹在《水浒传》二十八回回评道∶"是故司马迁之为文也,吾见其有事之巨者,而隐括焉;又见其有事之细者,而张皇焉;或见其有事之阙者,而附会焉;又见其有事之全者,而轶去焉;无非为文计,不为事计也。"所谓"张皇""隐括""附会""轶去"等即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算计。绝对客观的史著是不存在的,但历史不管如何代.言、虚拟,毕章难以任意飞翔,仍有一个"直实"的底本在,所以"史公高材,也必定是苦事"。"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小说则不然,它是一种创造。是"顺着笔性,削高补低都由我"且按照"未必然之事而必定然之文"的方法创造一个世界。《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因文生事"之"生"就是根据表现文心才华的需要对"文料"按照"笔性"的要求"削高补低"式的虚构创作过程。第152页共152页,这个"笔性"是指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金圣叹某些章节的具体评论来加以分析。如"鲁达遇着金老,却要转入五台山寺。夫金老则何力致鲁达于五台山乎?故不得已,却就翠莲身上,生出一个赵员外,所以有个赵员外者,故是鲁达入五台山之线索,非代州雁门县有此一个好员外,故在鲁达文中出现也",赵员外是鲁达向五台山过渡的人物而已。作者对赵员外这个人物的"虚构"就是因文生事的"生"。而此"虚构"又必须遵循"笔性",这里所谓的"笔性"就是文章情节构造的内在逻辑与张力,也是作者为了某个意图的实现而根据已知现有的情节创造出下一个情节或人物的材料组织安排方式所遵循的原则。这种安排不能超出可理解的范围,须符合情节构造与人物塑造的内在规律。要之,"以文运事"的"算计"过程与"因文生事"的"削高补低"都不能离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在"算计"与"削高补低"这一点上,史书与小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由此我们只能说金圣叹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问题。——摘编自论文《"因文生事"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圣叹在评点小说时已经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他的"以文运事""因文生事"的理论中窥见一斑。B."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中的"事"同名但内容不同,它们只有在事件真实方面才存在着一致性。C.金圣叹认为《史记》面对史实是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的,但其中也有作者的主观剪裁和虚拟。D."以文运事"中运是"算计",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而又受"真实"底本的约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小说中,"事"因"文"生发;其中"文"的内涵是一致的。B.金圣叹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但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中书的区别划界问题。C.酒生李小二夫妻并非真谓林冲有这样一个相识,这是按照"笔性"的原则为林冲逃了一命虚构出来的人物。D."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不管有多大的区别,两者都离不开作者对"事"进行有目的地加工。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以文运事"观点的一项是(3分)A.史书中写奴婢言语,"开口即之乎者也,非文即理",说出不近情理之言。B.冯梦龙云∶"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依附)其人",小说的问题不在于事真事假,而在于理真。C.钱钟书云∶"史家追叙真人实事,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忖度之,揣摩之,入情合理。"D.金圣叹认为《三国演义》太拘泥于史实,实是"官府传话奴才",虚构上远不如《水浒传》。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第152页共152页,5.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这一理论,请结合文本分析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端午假期,河南卫视特别节目《端午奇妙游》火爆全网。其中,演绎水下飞天的舞蹈《洛神水赋》,精彩再现了曹植名篇《洛神赋》,不少观众直呼“爱了”。从憨态可掬的“唐宫小姐姐”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从“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到“端午奇妙游”……近来,河南不断从中华璀璨的历史文化中取材,打造出优秀文化产品。从《唐宫夜宴》《帝后礼佛图》到《洛神水赋》,创作团队没有将文化符号简单堆砌,更没有一味追求排场宏大,而是精心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的契合点,创新形式为传统文化赋能,让那些古朴的文明“活”起来,穿越历史,更穿透荧幕隔阂。《洛神水赋》播出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文推介,称是“难以置信的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微博也转发相关舞蹈视频,并引用《洛神赋》中的名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来点评。《端午奇妙游》执行策划徐娜说,创作团队扎根于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结合端午的传统习俗和当代人的需求、期待进行了再创作。“文化是一个生命体,我们正与时俱进地嫁接优秀文化,激发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努力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从夏至宋占据国家政治经济中心三千年,绘就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画卷。“十四五”开局之年,为加快构建全国重要文化高地,河南规划了清晰的“蓝图”:到2025年,把河南打造成为全球探寻体验华夏文明的重要窗口、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摘编自《传统文化“破圈”创新探索观察》)材料二:9月19日晚7时30分,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制作的“中国节日”系列晚会《中秋奇妙游》在河南卫视播出。绝美的舞台、深厚的文化韵味,一经播出就连上六个热搜,引得无数网友纷纷点赞称绝。第152页共152页,从春节《唐宫夜宴》的火爆全网,到后续的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系列晚会的经典频出,以往存在感并不强的河南卫视突发“神力”,摇身一变成为了国潮+文化的创新代表。“奇妙游”系列也迅速成为河南卫视最大的IP。为什么是河南?笔者认为,传播技术的创新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其背后秘诀。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形式,进行舞台创新是关键。以《唐宫夜宴》为例,节目充分利用了5G+AR技术,融合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对古老的文物进行“复活”,将歌舞放进博物馆场景之内,制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奇妙之感。而这种“传统文化+现代技术”的新传播形式也深深地打动了广大观众,唤起了人们的历史情感,也让人们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新的认知和理解。就像詹姆斯·凯瑞所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认为,传播并非只指讯息在空间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通过将技术与文化有机结合进行传播,河南卫视担负起了这一“仪式”的重任。深耕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是其根本。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既是文化大省,又是精神高地。黄河、龙门石窟、应天门、老君山、豫剧、少林寺、太极拳……“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汉砖瓦”的形容并非言过其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资源宝库。河南卫视通过深耕优秀文化,以新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这种自信、自觉的文化精神也提供给观众一种崭新的欣赏艺术的方式,而不只是千篇一律的明星、网红的唱歌跳舞。就像一位网友评论到,传统文化从来不“土”,只是因能力不够,呈现不出它的美罢了。河南卫视自春晚起一路高歌猛进,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代言人”,不只是天时地利人和,更重要的是坚守初心、不忘传统、厚积薄发、求实创新。这一系列文化产品,不仅是河南传统文化的出圈,更是华夏儿女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传承不绝的骄傲。(摘编自《河南卫视为何频出圈?》)材料三:国潮文化的流行,是因为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因子被重新挖掘,创新赋能使其更具时代生命力。国潮风格在充分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顺应了时代审美的潮流,将极具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标志性符号与当下流行的服饰、食品和日用品结合在一起,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譬如,河南卫视的“中秋奇妙游”节目之所以大受欢迎,就是将许多传承已久的人、物、事、景、器、技以及理念融入其中,向观众阐释了节目制作人员对中秋传统文化的创新理解,既有文化又有新意。悠久而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新的时代和市场背景下国潮的流行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千百年来先辈用智慧积淀的文化,将精益求精、勤劳、博学、节约、自律、第152页共152页,诚信等价值理念通过一些符号、器物、技巧传承下来,成为优秀文化基因及精神内核的载体,再经过不断地推陈出新,使其更具时代新魅力,得到青少年的追捧,从而在创新中把这些精髓发扬光大。(摘编自《激发国潮文化创新活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唐宫夜宴》到《中秋奇妙游》,创作团队没有追求场面宏大,而是精心挖掘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B.《洛神水赋》不仅征服了国人,还被推介到了海外。该节目精心塑造的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C.河南卫视与时俱进地嫁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化自信的力量,创作出了“奇妙游”系列的优秀作品。D.《唐宫夜宴》利用5G+AR技术,将歌舞放进博物馆场景之内,“传统文化+现代技术”唤起了人们的历史情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南卫视成为“国潮+文化”的创新代表,说明征服观众不能依靠流量明星、豪华制作和造势宣传。B.文化类节目想要引发时代的共鸣,获得观众的共情,就应该充分考虑当代人的需求期待和审美趣味。C.河南卫视经典频出,主要得益于河南省规划了清晰的“蓝图”,绘就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画卷。D.国潮文化成为了时尚潮流,所以民族传统文化因子才被重新挖掘,创新赋能使其更具时代生命力。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A.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辞采华美,想象丰富,描写细腻,为后世的书法、绘画乃至戏剧提供了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B.热播剧《觉醒年代》感动无数观众,合肥市民纷纷来到“延乔路”路牌下,敬献鲜花来纪念陈延年、陈乔年两位烈士。C.《孙子兵法》《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这些文化瑰宝里有着足够的厚度与力量,必将在影视作品中大放异彩。D.《登场了!洛阳》开发的考古盲盒吸引众多网友争相收藏,让千年“文物”以一种潮流的方式进入年轻人的生活。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第152页共152页,5.如何创作优秀的文化产品?请结合河南卫视的做法提几条建议。(6)(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良渚社会用玉制度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性,一方面反映出整个社会具有高度一致的“一神”化崇拜的早期信仰体系,而这种集体认同表现在物质层面上就产生了良渚玉器这样独特又统一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权力的高度集中,唯此才可以集聚或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这些“文化符号”的制作和流通。良渚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在于,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它仅凭借基本生计资源(即农产品的交换和分配)获取社会权力,并达到区域内的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整个长江下游高度统一的物质文化更多体现在了玉器上。因此,很大程度上,良渚的社会权力来源于对玉石资源的掌控,以及对玉器所承载的信仰体系的建设和实践。 长江下游自给自足的淡水资源和水稻技术是这个社会得以复杂化的基础条件,却非社会权力赖以集中的基础。良渚贵族集团和高等级社会网络均是基于稀缺资源以及相配套的专门化技术所产生的。无论是玉器、象牙器还是漆器,它们都是复合技术体系下产生的非实用产品。这就意味着,若要获取它们,必须有能力去集合各类资源与技术。背靠着庞大的资源与技术体系,这些产品的价值得以体现。这样的手工业经济及其承载的信仰体系,既是良渚社会权力的来源,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传统社会权力来源的主要表现。(摘编自秦岭《良渚的故事》) 材料二: 良渚文化墓葬中大量玉器的发现,证明了良渚时期社会财富的流向,以及建立与维护这种财富流向的社会权力的存在。良渚文化大墓的主人,拥有代表神权的琮、象征军事统帅权的钺和体现财富的璧,他们凭借神的力量来建立和加强自己的权势和威严,支配人世间的生杀予夺和财富的聚敛。《说文》释“灵”字:“以玉事神为之巫”,与良渚玉器上表现的神人兽面像以及这些玉器持有者的身份完全吻合。“第152页共152页,玉帛牺牲”是巫奉献给神的礼品,巫是神的意志的体现者,玉又是神的物质表现。巫、神、玉三者之间存在着三位一体、互为表里的依存关系。 玉器的流行并不在良渚文化的晚期,而在它的早、中期,年代大致和在陶器上刻有文字或符号的山东省莒县凌阳河等地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同时。良渚文化玉器上已经出现了如此精细繁密的神人兽面的图画,而且有些图形简化省略的规范化程度很高,把他们看作脑力劳动的成果是不会过分的。卜辞所记述的内容表明,围绕着原始崇拜开展的巫术活动,是当时智力劳动的主要方面。在巫术活动中,记录和传达神的旨意显然是头等重要的事情,这种需要是促进文字出现的动力,卜辞就是最好的明证。因而,在良渚文化时期,出现若干与巫术活动有关的某种文字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可以想象的。一般地说,字义的产生比字形的出现要早,经过长期流传的汉字中,从玉的字或与玉字相连的词的含义的确定,应该产生在“以玉事神”、玉被神化的时代。我们不妨将良渚文化时期看作文字出现的前夜,这个时期,也就是曙光已经出现,人类文明即将到来的阶段。 玉之所以能够在中华民族的心理上造成如此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其原因之一是这种被赋予“山岳精英”的矿物,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诞生起了催化酶的作用,从而将随着文明而来的政治权力,牢牢地包裹在了神秘的袍套之中。可以说超越自然属性的玉和政治的神秘化共同熔铸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 (摘编自牟永抗《〈良渚文化玉器〉前言》) 材料三: 把年代上大大早于汉字的玉礼器作为一种华夏精神的和物质的符号,今日的学人能够从中解读的文化史传统,居然是长达万年的。这比传统文献所说的华夏五千年多出一倍!当代的玉学研究提供的全新知识,前无古人,也是今日的学者赖以重新进入华夏历史源头深处,提出文化大传统理论的学术依据。 根据21世纪的考古新发现,我们将“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理论,更进一步细化为“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再统一中国”。即从分步骤分阶段的视角,具体说明玉文化统一中国的发展历程。如今可以推测说,古人在阅读《史记》讲述的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事件时,大多会困惑不解:西周统治者的一次改朝换代革命,就能缴获前朝统治者积聚数百年的宝玉数十万件吗?为什么司马迁特意要写殷纣王自焚时的细节:取出宫廷所藏各种宝玉缠绕在自己身体上,然后再点燃自焚之火?尽管执笔者司马迁没有对这个纣王用玉的细节做任何解释,若对照5300年前地方统治者的玉殓葬,还是能够清楚判断殷纣王宝玉缠身的玉石神话信仰意义:那是利用天赐神物获得灵魂升天的能量。第152页共152页, 这个案例表明,大传统的新知识,对于解读小传统文献的深度透视和解码作用。由此可知,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因,一定是来自四五千年以上的文化大传统之中,也一定与神话观念和史前信仰传统密切相关。这是古人的眼界所无法企及的全新的考古学成果。正是万年中国史的大传统视角,帮助我们读懂了古代读书人无法看懂的小传统史书的叙事之谜。 要真正做到深度认识中国——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首先需要有真正能够深度透视的理论大视野。文学人类学一派的理论建构,将这种深度的大视野称为文化的“大传统”,与之相对的是汉字记录的文化传统,称之为小传统。大传统新视野的创新意义在于:开启万年中国史观,必将极大释放被汉字小传统压抑3000年的潜在知识能量,和被秦帝国武力统一所压抑的、比中原华夏国家要大得多的地理空间的文化认同潜力。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一神”化崇拜的早期信仰体系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良渚玉器的制作和流通。B. 长江流域自给自足的淡水资源和水稻技术是良渚社会复杂化的基础,却非社会权力赖以集中的基础条件。C. 良渚文化大墓主人拥有象征权力财富的琮、钺和璧,可以佐证材料一的观点:良渚的社会权力大多与玉石资源相关。D. 材料三把玉礼器作为一种华夏精神 和物质的符号,这里的“符号”就是指材料二中所说玉的“超越自然属性”。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良渚社会的发展并不凭借基本生计资源来获取社会权力,因为其社会权力集中来源于对玉石资源的掌控。B.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传统社会权力来源可以通过对稀缺资源以及相配套的专门化技术的整合体现出来。C. 良渚文化玉器上已经出现了简化省略的规范化程度很高的图形,预示着以文字为代表的人类文明即将到来。D. 被赋予“山岳精英”的玉催生出了中国的古代文明,也给中华民族的心理上造成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A. 琮上下圆代表天地,贯穿上下的射孔是通道和主柱,这一复杂几何形式的立体是当时天地宇宙观的象征。B. 玉钺,是高等级墓地中男性权贵的随葬品,一般每墓一件;璜作为颈饰串饰,是女性权贵的重要玉器。第152页共152页,C. 打磨精细的璧的出土位置往往在墓主的上身部位,而那些大量制作粗糙的璧,往往呈堆叠状位于脚端部位。D. 良渚古城的良渚文化晚期城壕堆积中,陶器上也有神圣的神像摹刻,完全丧失了早先神像的神圣和威严。4. 材料二、三分别用《说文》《史记》来论证,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5. 以玉文化取代文字来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第152页共152页,教师答案版(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科学家与艺术家经常生活在不可捉摸的境地。这两种人必须经常把新的和已经知道的东西协调起来,并且为在混乱当中建立新的秩序而奋斗。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应互相帮助并帮助一切人。他们能铺平沟通艺术与科学的道路,并且用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极为宝贵的全世界共同的纽带把艺术和科学同整个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争取做到这些,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们面临的时刻是严峻的,但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美好的感情和创造美好感情的才能,并在那遥远的不可理解的陌生地方找到这个美好的感情。"②奥本海默震感人心的适语,表达了科学家和艺术家最为常高庄严的理想、情感和智慧,也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最伟大的追求和信仰。③在小小的蓝色地球上,当人类面对自己文明的历程思考时,不安地发现辉煌中有一片又一片人类理想与热情的废墟并列,特别是大工业时代机器历史留下的缺陷,给人类的心灵留下了层层凄凉和忧患。④人总想神有所归,心有所寄,虑有所定。"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这是为什么"和"为什么想知道为什么"已成为科学与艺术永无终结的追问。消除忧患,净化人性,建造人类精神家园已历史地交给"艺术与科学"来承担。不同的是科学家以博大的人性情怀拥抱自然之理,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艺术家则以宇宙之理倾述人性之情,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正如李政道先生说∶"科学的目标是准确的回答和求解。但是。科学家不可能找到所有答案,也没有最终答案,只能增加答案,而增加答案和了解客观世界的动力是美好的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力。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社会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美好的情感,这和创造艺术的动力完全相同。"所以石鲁先生说∶"艺术家就是科学家,艺术的规律都是科学的。"⑤与科学相比,艺术是通向宇宙的另一条路。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心灵无不上通天宇,下达人性;为高扬自然生命精神和人性生命精神的和谐而努力;为建造人类真、善、美的精神家园而献身。他们共同以常高的人性精神爱抚自然,又以博大的宇宙精神爱抚人性、他们在造化的恩宠中,与天同乐于动,与地同悲于失。⑥天,在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心目中,大概是孕育智慧的最终本源。人的心灵一旦融入浩渺无垠的宇宙时空中,一切理性的美,情感的美。力量的美。即会荡起无,限的波澜。人类在冥思中静悟,在直觉的非逻辑的感悟中发现,在诚实的实验中证实,在生命过程中感受善恶和美丑。天意与人意相连。催人至理。引人幻想,若将渺小融于宏大必给人意志;将人情化为天地之情必给人大美和壮美,第152页共152页,大可腾至天宇,小则入乎精微。艺术与天合气,与地合理,与人合情,艺术乐仁乐静自在心通天宇。故贝多芬讲∶"打进心坎的艺术来自天。"《乐记》云;"圣人作乐以应天。"石涛说∶"天能授人以画,大知而大授,小知而小授也。"艺术的真谛在自然,"师法自然"注定是艺术与科学的永恒课题。⑦自然内在的秩序严密神奇,大无外,小无内。人类已知越多,未知越大,激起人们探索的欲望也就愈强烈。这正如科学家兼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所说∶"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一幅简化易领悟的世界图像。""这就是画家、诗人、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于是,这个世界由方程、函数、形、色、观念、文字、音符等组成。"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图像,使我们在那里就像感到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定。"爱因斯坦令人深思的话语不仅告诉世人科学、哲学、艺术的共同基础和目标,也说明惟科学、哲学、艺术的人造世界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摘编自刘巨德《心通天宇的艺术与科学》)材料二∶与这些区别一样,艺术与科学也有许多共同点,这在19世纪即已为思想者们所注意。19世纪的伟大哲人、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认为艺术和科学都是自然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艺术是通过想象得出的反映科学是通过理性能力得出的反映∶美学家克罗齐说;"直觉知识与理性知识的最崇高的焕发,光辉远照的最高峰,像我们所知道的,叫做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他们在审美方面交会,每个科学作品同时也是艺术作品。"进入20世纪,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对自然界的对称、和谐和美的规律加以探讨、认识和表现后发现,艺术与科学是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曾将艺术与科学形象地比作一枚硬币的两面,认为"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总之,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点表现在诸多层面上,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认识和表述,根本的一点在于认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科学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促进了艺术的生成和发展,艺术的发展和成果同样也推动着、影响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设世界的两个最有力的手段和臂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缺一不可。(摘编自李砚祖《大趋势∶艺术与科学的整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奥本海默认为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为在混乱中建立新秩序而奋斗,两者应该各有侧重,用自己的方式建立好联系世界的纽带。B.科学家致力于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而艺术家需要借助科学道理尽力表现人性之情,将其谱写为生命精神的思考。第152页共152页,C.李政道先生认为科学、艺术创造的根源和动力完全相同,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矛盾对立而又形成互补。D.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都按照自己最适当的方式去探索,最终创造人类共同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明进程中总会留下忧患,科学与艺术的本质特征使它们有能力担起建造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责任。B.中外艺术家、科学家对于科学与艺术关系的认识,常常殊途而同归,石鲁与克罗齐就有相似的观点。C.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艺术创作无不打通宇宙与人性,从而使艺术作品成为超越科学认识的存在。D.艺术与科学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这种认识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究之上的。3.根据材料内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如达·芬奇的人体和动物解剖及植物素描的精确性所表现出的那样,他的油画作品也展示出了他利用化学颜料所产生的奇特效果。B.数字敦煌是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呈现的敦煌保护虚拟工程,使敦煌瑰宝数字化,实现敦煌壁画的科学技术"穿越"。C.印象派的诞生与光学色彩理论的突破联系密切,当代印刷技术的"网点叠印"法也可以看做点彩派艺术的一种实际应用。D.汉墓出土的朱雀灯,朱雀展翅欲飞的体态极具美感,其设计正好与灯盘的空心槽处置相统一,添加燃料时灯仍能保持重心平稳。4.论述类文章经常运用"引用"的方法进行写作,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其具体运用及效果。(4分)5.请结合材料概括艺术与科学的差别和共同点。(6分)1.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析】A、"各有侧重,用自己的方式"错误。根据原文"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极为宝贵的全世界共同的纽带把艺术和科学同整个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两者应该互相帮助,用好联系世界的共同纽带。B、"谱写为生命精神的思考"错误,由原文"不同的是科学家以博大的人性情怀拥抱自然之理,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艺术家则以宇宙之理倾述人性之情,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可知,是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而不是"谱写为生命精神的思考"。第152页共152页,C、"矛盾对立而又形成互补"错误,由原文"总之,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点表现在诸多层面上,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认识和表述,根本的一点在于认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可知,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并不是"矛盾对立"。2.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对自然界的对称、和谐和美的规律加以探讨、认识和表现后发现,艺术与科学是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的"可知,这种认识是建立在自然规律的探究之上的。3.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作者观点的分析能力。【解析】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材料二的观点是∶科学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促进了艺术的生成和发展,艺术的发展和成果同样也推动着、影响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数字敦煌"使敦煌瑰宝数字化,实现敦煌壁画的科学技术"穿越",只是体现科学技术促进了艺术的发展,没有体现敦煌艺术对科学技术的推动与影响。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论述性语段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①材料一开篇引用奥本海默的话语以引出论题,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用李政道、石鲁等人的话作为理论论据,增强文章论证的说服力;③引用《乐记》、石涛的经典诗文,可增强文采,使语言精炼,含蓄典雅。(1点1分,2点3分,3点4分)5.【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共同点(4分,每点1分)∶"艺术与科学"共同承担创造人类精神家园的使命;科学、艺术都是探索世界的方式;它们都是自然在人头脑中的反映,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设世界的两个最有力的手段。②差异(2分,科学艺术每点1分)∶科学是通过理性能力得出的准确回答和求解,艺术是通过想象以崇高的人性精神爱抚自然,又以博大的宇宙精神爱抚人性。(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术语,意象在新时期以来的文艺评论中运用得更为泛化,很多论者甚至言必称"意象"。依笔者看,在很多当代论著中,"意象"取代"形象"成为处处可见的"主角",有时并非必要,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对文艺批评来说,未必是好事。这两个概念尽管多有交叉重叠,却又有内在区别。因此,有必要从本体意义上对"意象"概念正本清源,对"意象""形象"之间的区别进行深入分析。"意象"的本义是什么?"意象"是"意"中之"象",这个基本含义虽有些古老,但至今仍未"失效"。真正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加以使用的,是中国著名文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的命题是∶"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无论如何引申理解,刘架此语都是对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描述和概括,这是确定无疑的。整篇《神思》都是在讲作家创作思维的运行规律和过程。第152页共152页,关于"神思",或者称之为"灵感""想象""构思",无论何种说法,论者都是在艺术创作思、维方式的层面上分析的。笔者认为∶"神思"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包括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创作冲动的发生机制、艺术构思的基本性质、创作灵感的发生状态、审美意象的产生过程以及作品的艺术传达阶段等,它是一个动态的运思过程及思维方式,而非静态的概念。"独照之匠"意谓作家独到的观照能力,"窥意象而运斤"指作家根据自己内心生成的形象进行"郢人运斤"般的艺术表现。"意象"是在作家的内心生成和运化的,这对文学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神思》篇的赞语中,刘勰又有高度概括;"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就是说,文学创作的运思是以"意象"作为基本元素进行连通和运行的,是由情感的变化所孕育的。"形象"是指体现在作品文本中的艺术形象。如果说"意象"是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那么"形象"则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大多将"形象"作为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认为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而"文学形象"是专指作品文本所呈现出的形象,这恰恰是"形象"与"意象"的区别。"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这就是说,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包括抒情作品中的抒情主体)是一个形象,每个自然景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形象;而把这三者综合地进行描写,使人物、景物、场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活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还有,抒情性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虽然主观因素更浓,但往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意境实质上也是一种艺术形象。"(十四院校本《文学理论基础》)这已经把"形象"的性质说得很清楚了。"形象"寓于作品文本之中,需待读者的审美阅读,可以呈现在读者的审美经验中。笔者认为,体现在文本中的形象还是由"形象"这个概念承担它的主要功能,它的特定含义是"意象"无法全部承担的;而"意象"作为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的含义,也是"形象"所无力负荷的。(摘编自张晶《从"意象"看审美范畴的规范使用》)材料二∶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书中常常围绕一个艺术形象出现许多对其性格命运身份起映带、点缀或暗喻作用的诗化意象。它们像艺术人物身上投射出来的一块块影子,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它们在书中不是散漫化的随心所欲地放置。而似一面面小镜片,各有各的投射点,它们有规则地与人物形象的"本体"构成"对应"的艺术关系,产生比兴意义的互补互射的效应。第152页共152页,譬如,书中有一类意象与艺术形象构成"类性联系"。为人物性格命运服务的诗化意象,一般都考虑到形象本身的基调特质,都从特质出发,往往构成相对的联系性或类同性。比如黛玉这个悲剧人物。围绕她出现了两个系列性的诗化意象;一个是由历史化的人物构成的诗化意象,如明妃、虞姬、湘妃、杜丽娘、红拂、绿珠等;另一个是自然意象,如斑竹、桃花、柳絮、秋菊、芙蓉等。两个系列的意象都含有一种红颜薄命的悲剧性内蕴,所以这些意象之间就构成了一种类性联系。但在人物创造中,随情节发展和场面推移,也出现一些随机拈来的诗化意象,它们对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性情、情趣也起到映带作用。把这些随机安设的诗化意象罗列起来,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或外在的类性联系,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例如与黛玉形象对应的意象除了上面列举的以外,还有仙草、司马牛、玉带、渔婆等。它们出现在人物活动的具体过程中,对人物的气性、命运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有具体的指示或暗寓。但是,若硬要寻找它们之间的"类性联系",就不免附会了。(摘编自王政《论〈红楼梦>中"形象本体"与对应意象的关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代论著中,有时可用"意象"取代"形象".但不能把二者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B.《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刘勰在该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意象"这一词语。C.读者若想获得作品文本中的形象,需要阅读作品文字,并形成自己的审美阅读经验。D.仙草、司马牛等几个意象之间虽无类性联系,但是对黛玉形象都有各自的映带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引用《神思》中的语句以清楚阐释"意象"的内涵,据此可以判断,对文学作品而言,意象比形象更重要。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江水以及磅礴阔大的意境都是杜甫为后世读者留下的文学形象。C.《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诗化的意象思维。D.《红楼梦》中的诗化意象有着透示人物性格命运作用,读者借助这些意象可以推断出对应人物形象的具体特征和遭遇。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人物形象与意象不构成"对应"艺术关系的一项是(3分)A.贾宝玉∶绛珠仙草、通灵宝玉、补天顽石B.薛宝钗∶牡丹花、冷香丸、金锁C.贾探春∶风筝、海船、杏花D.史湘云∶芍药、海棠、金麒麟4.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意象"和"形象"?(4分)5.两则材料在提出论题之后,分别是怎样展开论述的?(6分)(一)(19分)1.B("第一次使用了'意象'这一词语"表述错误)第152页共152页,2.B(A项"对文学作品而言,意象比形象更重要"表述错误。C项"主要是因为"夸大其词。D项原文为"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而"推断出""具体"等表述应包括的是全部,与原文相矛盾)3.A(绛珠仙草应是与林黛玉形象有"对应"艺术联系的诗化意象)4.①"意象"是连通作家创作过程的基本元素,生成干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属干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范畴。②"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共4分。每点 2分,对每个概念的理解,虽表述顺序不同,但要点明确,亦可)5.①材料一∶先指出区别"意象"和"形象"的必要性,然后分别借助《文心雕龙》和《文学理论基础》相关论述对"意象"和"形象"的内涵进行阐释,最后强调两个概念因含义不同而不能相互替代。②材料二∶先指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与其诗化意象存在对应关系,再结合具体例子分别对构成"类性联系"与不构成"类性联系"的两类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共6分。每点3分,符合文章特点、意思对即可)(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化反哺是我们这个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独有的现象,它的产生一方面同亲子两代人各自的身心特点有关,另一方面更是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所造就的。就前一个因素而言,由于亲代受到传统和经验的束缚,加之文化程度和理解力的限制,其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模式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相比之下,子代对新事物却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他们不会受制于既有知识的掣肘。如此,对年长的一代来说,当出现与旧有的经验不一致的新知识时,新知识可能被视为是怪异的;但对脑袋里根本没有旧框框的年轻一代来说,新知识则是天经地义的。要想解释文化反哺的产生动因必须回到社会的维度上来,回到与社会变迁及因变迁而带来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和同辈群体的重要性凸显等结构性因素上来。只有在这样的因变迁而发生改变的结构性因素下,我们才能够说明文化反哺产生的真实原因。造就文化反哺这一代际颠覆景观的首要动因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启动的以转型为标志的大规模的社会变迁。社会的急速变迁,或者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大转型,导致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旧习惯和扑面而来的新规则的并存于世,而它带来的两个相互依存的结果是:一方面使亲代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丧失了解释力和传承价值,另一方面使子代第一次获得了“指点”父母的机会。这其实就是社会变迁引发“文化反哺”现象出现的外在的宏观背景。第152页共152页,中国社会最近40年来的变化是举世瞩目的。它在以极快的速度将年长的一代从传统带入现代,使他们以往近乎奢望的理想变成现实的同时,也废弃了他们在前半生中获得的许多知识和经验,在孩子面前他们感到自己成了无法留下精神“遗产”的第一代人。许多父母都感到孩子们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因此他们超过自己是必然的。进一步说,正是这场延宕40年至今仍然没有结束的社会转型,加之中国融入世界之后迎来的同样巨大的全球化浪潮,在使形形色色的新旧传统都渐渐变成不适应社会进步的旧习惯之时,也为各种各样新规则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成千上万当年饱受旧习惯之苦的年长一代,今天又开始面临新规则的无情挑战。文化反哺究竟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从表层意义上说,文化反哺的意义起码有二:其一,它提高了年轻一代在家庭及社会中的代际地位;其二,它提高了年长一代适应变迁社会的能力。从深层意义上说,文化反哺最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于它改变了文化传承的方向,或者说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摘编自周晓虹《文化反哺:生发动因与社会意义》)材料二:中国目前正在发生的文化反哺是社会的急剧变迁给中国人带来的独特心理体验,是学术界不能忽视的研究命题。通过对200个家庭亲代(传统世代)和子代(E世代)共计400个样本的问卷调查与配对比较发现:亲子两代中不但存在显著的新媒体采纳代沟,也存在显著的新媒体使用代沟;在此基础上,亲子两代所掌握的新媒体知识差距显著,导致家庭内的文化反哺显著多于文化哺育。年龄、教育和收入等人口特征对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媒体采纳和使用的代沟在父母为50后、子女为80后的家庭中最大,在父母为70后、子女为00后的家庭中最小。或许是因为50后父母已经放弃学习新媒体知识,缺乏接受文化反哺、弥补数字代沟的主观意愿。数字代沟最大的家庭内文化反哺并不是最多,而在父母为60后、子女为80后的家庭中文化反哺程度最高。调查发现,子女教育程度和收入不但能影响数字代沟,而且能影响文化反哺,但父母教育程度和收入仅能影响数字代沟。学者们早就认识到数字鸿沟其实是人们社会经济地位差距在新媒体领域的延伸,本调查结果证明,亲子两代的教育差距是造成数字代沟的最主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大学持续扩招,在我们调查的200个家庭中,由50后、60后和70后组成的亲代中,受过大学教育的仅231%;而子代中,受过大学教育的高达560%,其他人则多在中小学阶段,将来也极有可能进入大学。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家庭内亲子两代教育程度的差距还将增大,这将继续拉大数字代沟,并诱发更多的文化反哺。第152页共152页,诚然,不断加剧的数字代沟对于许多中国家庭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但研究显示,文化反哺有可能成为缓和亲子冲突、改革家庭结构的难得机遇。在子代对亲代日益频繁的文化反哺过程中,施教与受教角色的互换非但没有对家庭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反而富有建设性地改造了被“三纲五常”固化异化的亲子关系。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文化反哺程度越深的家庭,亲子双方所感知到的亲子关系越和谐,而且父母也越能够尊重子女。传统世代如果能以更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这场家庭内“静悄悄的革命”,那么就会发现,“E世代”借助新媒体所发起的挑战,不是为了夺权,而是为了赢得本应属于他们的平等与尊重。(摘编自周裕琼《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对家庭内“静悄悄的革命”的量化考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亲子两代身心特点不同,受既有知识制约程度不同,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也不同。B.文化反哺最重要的社会意义,不是改变文化传承的方向,就是造就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C.50后父母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情况影响着数字代沟,但并不影响新媒体采纳和使用的代沟。D.子女教育程度越高,数字代沟可能就越大,亲子两代的教育差距是影响文化反哺的首要因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旧传统逐渐不再适应社会进步时,已获知识和经验被废弃的众多年长一代,便会面对新规则的挑战。B.调查发现,数字代沟的大小与文化反哺的多少不构成比例关系,数字代沟适中的家庭文化反哺最多。C.中国改革开放年代里发生的文化反哺现象,作为一场“革命”将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并滋长着。D.如果亲子两代不存在明显的新媒体采纳与使用代沟,就不会产生数字代沟,也就不会产生文化反哺。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反哺现象的一项是(3分)A.1985年春节,爸爸不允许我买西装;今年夏天,父亲在他75岁生日家宴上对叔叔说,在我指导下他自己学会并习惯了打领带。B.用公鸡、太阳、月亮图案代表早、中、晚的服药时间,用圆圈数量代表服药数量:自去年女儿手绘漫画,明示父母按时服药。C.60后的张师傅说,小时候跟同学辩论常用的语言是“我爸爸说”,而今天与同事们交流时“我儿子说”成了自己的口头禅。D.大一学生小丁在疫情期间,教会了外婆上网、发微信、QQ聊天和玩游戏,现在外婆时常在网上与邻居分享她代购的商品。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文化反哺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第152页共152页,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请结合材料对文化反哺现象的阐述,谈谈这句话揭示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6分)1.A(B项,二者非选择关系;C项,“不影响新媒体采纳和使用的代沟”错;D项,“亲子两代的教育差距是影响文化反哺的首要因素”错)2.D(“也就不会产生文化反哺”错)3.B(这是一种温馨的告知方式,不属于文化反哺现象)4.示例一:文化反哺是在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发生的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进行文化传输的独有现象。(4分。“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1分,“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1分,“文化传输”1分,定义格式1分)示例二:文化反哺是在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发生的子代向亲代进行文化传输的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4分。“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1分,“子代向亲代”1分,“文化传输”1分,定义格式1分)5.问题:①在社会变迁中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丧失了解释力和传承价值,渐渐变成不适应社会进步的旧习惯;②新规则让年长一代面临现实无情的挑战。(一点1分,两点3分)办法:①传统世代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接受来自子代的文化反哺,以应对不断加剧的数字代沟给家庭带来的巨大挑战;②子代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反哺,以提高年长一代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一点1分,两点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数字人文是采用数字技术来解决人文领域研究问题的新型学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目前至少存在着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两大难题,不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就较难突破和解决。文献资料的离散,有“同类异处”和“异类分隔”两种状态。“同类异处”是指同一专题、同一领域、同一学科的材料,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文献里。“异类分隔”是知识分类造成的资料分离。由于人类知识的广泛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同性质、不同领域的文献资料总是分门别类收藏和存储。比如,书写梅花的文学作品,收藏在文学领域的总集、别集里,而介绍梅花生物特性、栽培技术的知识,则在植物学著作里。无论是“同类异处”还是“异类分隔”的文献资料,人力都难以改变其离散状态。第152页共152页,古代文学研究的时空分离,体现在两个层面。在观念意识层面,是时间意识强烈,而空间意识淡薄。文学史研究,注重时间的变化进程,而忽视空间的离合分布;时间进程的描述多,作家活动、作品创作的地理空间分布的考察相对少。作家年谱、别集编年笺注和文学编年史之类的著作,注重时间编年而不注重空间系地,时间信息具体而空间信息模糊,时间感强而空间感弱。在实践操作层面,受思维方式和纸本载体功能的限制,文学史和文学编年史的呈现,只能是单向呈现,而不能多向呈现。按照时间序列呈现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就难以兼顾空间序列的分布和变化。如果按照空间序列来呈现各地文学图景,又难以从时间序列上观察和呈现一代文学的发展进程。简言之,以时间为轴心,空间秩序就被割裂;以空间为轴心,时间的序列就被打断。比如我们从《杜甫年谱》知道,天宝十三年杜甫在长安,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窘迫生活,但我们无法知道,这一年李白在哪里,岑参在哪里,高适在哪里。《苏轼年谱》可以告诉我们苏轼一生到过杭州、密州、黄州、儋州等地,但不能告诉我们,在苏轼生前和身后,还有哪些作家到过这些地方,写有什么作品。怎样运用数字人文技术解决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这两大难题呢?以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开发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为例,它旨在囊括历年来有关唐宋作家作品编年的成果信息,包括年谱、别集笺注、考订论文等。要让计算机超然客公众号能够识别处理这些编年文献资料,并在地图中可视化呈现,需要经过数据建模、数据转化、数据关联和呈现三个阶段。数据建模,是为数据挖掘、信息提取建立模板。而建立什么样的模板,取决于平台的要素和功能。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品这五大要素,需要实现浏览检索、关联生成、数据统计、时空定位和可视化呈现这五大功能。不同要素只有形成一定的结构之后才能产生功能,因而需要围绕时、地、人、事、文这五大要素来设计数据模板。数据转化,是根据数据模板,挖掘提取文献资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品等有效信息,转化为计算机系统可以识别、关联和统计的数据。数据关联及呈现,是将各类数据进行融合,开发成关系型结构化数据库。作家作品的数据通过编年和系地两个属性,可形成关联数据。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技术及软件编程技术,将数据融合成一体。数据关联融合后,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就能可视化呈现作家行迹。既可以呈现一时一地一个作家一生的行迹,也可以展现不同时间多个地方多位作家的活动行迹。时空一体,在这里得到初步实现。(摘编自王兆鹏、邵大为《数字人文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初步实践及学术意义》)材料二:段海蓉:数字人文给科研工作者带来研究便利的同时,可能带来哪些问题?郑永晓:比如相关论文中各种数据、图表的泛化现象,用“检索代替研究”“技术伪装学问”第152页共152页,等就是突出的问题。此外,还涉及研究成果中文献利用或者说引用的规范性、版权问题等。古代文学研究,需要我们研究者与古代作家建立心灵的对话,需要对作品有良好的感悟能力,才能对古代文学现象作出有深度的阐发。前《文学遗产》主编陶文鹏先生就对满篇都是通过检索罗列各种文献,而没有思想、没有艺术分析的论文很不满,斥之为“电脑体”,我对此很赞同。我们提倡关注数字人文研究,不能只有数字而没有人文,归根到底它应该还是人文研究,需要保持人文研究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点。技术和数据驱动是为了让我们的研究建立在更坚实的科学依据之上,是为了让我们的学术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也是为了让人文研究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段海蓉:我们是否应该担心数字人文会对人文精神造成戕害?郑永晓: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关键是如何趋利避害。数字人文的目的是通过新的方法去解决一些传统方法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并非要完超然客公众号全取代传统人文研究,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研究。如果运用得当,数字人文应能够促进人文精神的弘扬而不是阻碍、妨害人文精神。以最具个性化的也是最具人文特点的文学作品鉴赏为例,我们借由作品与古代作家进行的心灵对话,似乎与冷冰冰的计算机毫无关系,但是有计算机的帮助效果可能不一样。比如我们读纳兰性德的“片帆何处,南浦沉香雨”,稍有文学常识的人会联想到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白居易的“南浦凄凄别”等。但计算机可能做得更多,它会把与“南浦”相近似的“灞桥”“长亭”等聚在一起,分析这些表达离别的意象的相似、相异之处,统计它们被历代作家使用次数的多寡,并将这些信息共同呈现给读者。有了数字人文的帮助,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会更为深入,而不是相反。我以为,避免数字人文产生弊端的最有效办法是学者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文学术修养。只有在具备深厚人文修养、精通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同时深入了解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和数字人文的长处,从问题出发,将传统人文科学方法与数字人文有效整合,才能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趋利避害,在学术上开辟出新的天地。(摘编自《古籍数字化、数字人文与古代文学研究——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郑永晓教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往往根据知识分类的不同存储文献资料,这导致了文献资料的“异类分隔”。B.传统的文学史和文学编年史很难打破时空局限,无法兼顾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C.借助GIS地图技术和软件编程技术,文学编年地图平台能可视化呈现作家行迹。D.技术和数据驱动是人文研究坚实的科学基础,可以让人文研究焕发新的生命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文学研究的时空分离,与研究者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和纸本载体等有关。B.读者可以从《苏轼年谱》中获得杭州、密州、黄州等地的文学创作和发展情况。第152页共152页,C.若要实现数字人文平台的各项功能,需围绕时、地、人、事、文设计数据模板。D.将传统人文科学方法与数字人文结合起来,就能趋利避害,开辟新的学术天地。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适合运用数字人文技术解决的一项是(3分)A.对《水经注》进行辑补、校对和注释B.研究魏晋诗歌版图的静态分布和动态变化C.考证《四库全书》的底本及成书过程D.分析李清照诗词创作风格的变化及其成因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5.学者科奇对数字人文提出了批评,认为“思维体验和文字表达是人文研究和人文教育的精髓,而数字人文的出现很有可能使这样的目标落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看法。(6分)1.D[解析]“技术和数据驱动是人文研究坚实的科学基础”不当,技术和数据驱动可以为人文研究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2.A[解析]B项,《苏轼年谱》无法呈现杭州、密州、黄州等地的文学创作和发展情况。C项,围绕时、地、人、事、文设计数据模板是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的要求。D项,充分条件关系不成立。3.B[解析]了解魏晋诗歌版图的静态分布和动态变化需要结合地图技术,将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最适合用数字人文技术加以解决。4.运用层进(递进)式结构。(1分)①首先提出问题,指出数字人文技术有助于突破和解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两大难题。(1分)②接着分析问题,具体分析文献资料离散的两种状态和和时空分离的两个层面。(1分)③最后解决问题,以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为例介绍运用数字人文技术解决两大难题的三个阶段。(1分)【评分标准】4分。意思对即可。5.科奇的观点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有失偏颇。①数字人文给科研工作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数据、图表的泛化现象,这可能给思维体验和文字表达带来消极影响。②数字人文可以有效解决人文领域的某些研究问题,对人文研究和人文教育大有裨益。③保持人文研究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点,提高研究者的人文学术修养,能有效避免数字人文产生的弊端。【评分标准】6分。本题须辩证分析,若只肯定或否定,最高得3分;若辩证看待其观点并分析,答出两点得5分,答出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第152页共152页,材料一∶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往往喜欢将小说与《史记》比附,在与《史记》比附的评点过程中,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就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之"事"乃实有之事,系本真之事,后者之"事"乃虚构之事,即逼真之事。"以文运事"是根据"事"而"算计"成文,"因文生事"则要顺着"笔性""削高补低"。金圣叹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金在《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二十八回回评中云;"夫修史者,国家之事也;下笔者,文人之事也。国家之事,止于叙事而止,文非其所务也。若文人之事,固当不止叙事而已。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踌躇变化,务撰而成绝世奇文焉……司马迁之书,是司马迁之文也,司马迁书中所叙之事,则司马迁之文之料也"。金圣叹认为"史"可以止于"事",但司马迁不满足于"史"的叙事,而志在"文",在记录人物言行和事件发展时,他较多地采用生活化的细节以突出人物的性格,使《史记》文采恣肆。"所叙之事"乃"文之料","以文运事"即作者算计先生成之事,写成的仍然是"史"。但"以文运事"的加入使"史"带上了"文"的色彩,金圣叹将《史记》与"杜诗"《左传》《西厢》《庄子》"韩文"一起列为"才子书",说明他是以"文"的眼光看待《史记》的。史书之"以文运事",既强调作者要尊重"事",又强调作者要注意运用"文"的技巧。《史记》之所以没有沦为史实的干巴巴的罗列和编排,全在乎司马迁文才之高,他在史料和史实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让"事"皆着我之色彩。"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从"事"的层面上讲,史书在面对史实的时候,只能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不能将甲事写成乙事,也不能将甲某写作乙某。但当它作为"文"时,便有了独立的文体地位,它不必按照事实发生的前后顺序平铺直叙,对于历史事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识判断其轻重缓急,对于历史人物,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文中赋予情感。历史事件千头万绪,写作者可以以"文"的方式对其加以统摄。对于小说中的"因文生事",金圣叹则在"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中说明小说中"文"与"事"之区分∶如此篇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其事也;武松饮酒,其文也;打蒋门神,其料也。饮酒,其珠玉锦绣之心也。……凡若此者,是皆此篇之文也,并非此篇之事也。如以事而已矣,则施恩领却武松去打蒋门神,一路吃了三十五六碗酒,只依宋子京例,大书一行足矣,何为乎又烦耐庵撰此一篇也哉?(第二十八回回前评)金圣叹认为武松饮酒是"文",他对武松之饮酒大加评论,认为饮酒之时的酒令、酒题等等都是"因文生事"的"文",而非事,醉后打蒋门神才是所生之"事"。第152页共152页,"事"与"文"的关系相辅相成,在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在小说中,"事"又因"文"而生发,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文传而事传","事"的传世,需借助于作者惨淡经营的"文",若无"文",则无"绝世奇文"。——摘编自曾小霞《"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试析》材料二∶"史书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金圣叹认为,"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吃苦事。"其中"运"是算计。金圣叹在《水浒传》二十八回回评道∶"是故司马迁之为文也,吾见其有事之巨者,而隐括焉;又见其有事之细者,而张皇焉;或见其有事之阙者,而附会焉;又见其有事之全者,而轶去焉;无非为文计,不为事计也。"所谓"张皇""隐括""附会""轶去"等即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算计。绝对客观的史著是不存在的,但历史不管如何代.言、虚拟,毕章难以任意飞翔,仍有一个"直实"的底本在,所以"史公高材,也必定是苦事"。"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小说则不然,它是一种创造。是"顺着笔性,削高补低都由我"且按照"未必然之事而必定然之文"的方法创造一个世界。《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因文生事"之"生"就是根据表现文心才华的需要对"文料"按照"笔性"的要求"削高补低"式的虚构创作过程。这个"笔性"是指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金圣叹某些章节的具体评论来加以分析。如"鲁达遇着金老,却要转入五台山寺。夫金老则何力致鲁达于五台山乎?故不得已,却就翠莲身上,生出一个赵员外,所以有个赵员外者,故是鲁达入五台山之线索,非代州雁门县有此一个好员外,故在鲁达文中出现也",赵员外是鲁达向五台山过渡的人物而已。作者对赵员外这个人物的"虚构"就是因文生事的"生"。而此"虚构"又必须遵循"笔性",这里所谓的"笔性"就是文章情节构造的内在逻辑与张力,也是作者为了某个意图的实现而根据已知现有的情节创造出下一个情节或人物的材料组织安排方式所遵循的原则。这种安排不能超出可理解的范围,须符合情节构造与人物塑造的内在规律。要之,"以文运事"的"算计"过程与"因文生事"的"削高补低"都不能离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在"算计"与"削高补低"这一点上,史书与小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由此我们只能说金圣叹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问题。——摘编自论文《"因文生事"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圣叹在评点小说时已经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他的"以文运事""因文生事"的理论中窥见一斑。B."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中的"事"同名但内容不同,它们只有在事件真实方面才存在着一致性。C.金圣叹认为《史记》面对史实是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的,但其中也有作者的主观剪裁和虚拟。D."以文运事"中运是"算计",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而又受"真实"底本的约束。第152页共152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小说中,"事"因"文"生发;其中"文"的内涵是一致的。B.金圣叹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但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中书的区别划界问题。C.酒生李小二夫妻并非真谓林冲有这样一个相识,这是按照"笔性"的原则为林冲逃了一命虚构出来的人物。D."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不管有多大的区别,两者都离不开作者对"事"进行有目的地加工。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以文运事"观点的一项是(3分)A.史书中写奴婢言语,"开口即之乎者也,非文即理",说出不近情理之言。B.冯梦龙云∶"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依附)其人",小说的问题不在于事真事假,而在于理真。C.钱钟书云∶"史家追叙真人实事,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忖度之,揣摩之,入情合理。"D.金圣叹认为《三国演义》太拘泥于史实,实是"官府传话奴才",虚构上远不如《水浒传》。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这一理论,请结合文本分析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6分)1、B(3分)(B项“以文运事”的“事”指的是本真之事,“因文生事”的“事”是逼真之事。)2、A(3分)(A项史作和小说中“文”的内涵不一致。)3、C((3分)A项不符合“以文运事”内涵中要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B项体现“因文生事”的内涵;D项谈的是《三国演义》在虚构艺术上不如《水浒传》。)4、(4分)①首先提出“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并阐释其内涵;②接着以《史记》《水浒传》为例,阐释“以文运事”“因文生事”中“事”与“文”的区别③最后指出“事”与“文”的关系。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6分)①材料一侧重阐释“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与“文”的区别,并指出“事”与“文”的关系;②材料二侧重讲“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运”和“生”的含义,并指出两者都离不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第152页共152页,(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端午假期,河南卫视特别节目《端午奇妙游》火爆全网。其中,演绎水下飞天的舞蹈《洛神水赋》,精彩再现了曹植名篇《洛神赋》,不少观众直呼“爱了”。从憨态可掬的“唐宫小姐姐”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从“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到“端午奇妙游”……近来,河南不断从中华璀璨的历史文化中取材,打造出优秀文化产品。从《唐宫夜宴》《帝后礼佛图》到《洛神水赋》,创作团队没有将文化符号简单堆砌,更没有一味追求排场宏大,而是精心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的契合点,创新形式为传统文化赋能,让那些古朴的文明“活”起来,穿越历史,更穿透荧幕隔阂。《洛神水赋》播出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文推介,称是“难以置信的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微博也转发相关舞蹈视频,并引用《洛神赋》中的名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来点评。《端午奇妙游》执行策划徐娜说,创作团队扎根于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结合端午的传统习俗和当代人的需求、期待进行了再创作。“文化是一个生命体,我们正与时俱进地嫁接优秀文化,激发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努力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从夏至宋占据国家政治经济中心三千年,绘就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画卷。“十四五”开局之年,为加快构建全国重要文化高地,河南规划了清晰的“蓝图”:到2025年,把河南打造成为全球探寻体验华夏文明的重要窗口、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摘编自《传统文化“破圈”创新探索观察》)材料二:9月19日晚7时30分,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制作的“中国节日”系列晚会《中秋奇妙游》在河南卫视播出。绝美的舞台、深厚的文化韵味,一经播出就连上六个热搜,引得无数网友纷纷点赞称绝。从春节《唐宫夜宴》的火爆全网,到后续的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系列晚会的经典频出,以往存在感并不强的河南卫视突发“神力”,摇身一变成为了国潮+文化的创新代表。“奇妙游”系列也迅速成为河南卫视最大的IP。为什么是河南?笔者认为,传播技术的创新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其背后秘诀。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形式,进行舞台创新是关键。以《唐宫夜宴》为例,节目充分利用了5G+AR技术,融合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对古老的文物进行“复活”,将歌舞放进博物第152页共152页,馆场景之内,制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奇妙之感。而这种“传统文化+现代技术”的新传播形式也深深地打动了广大观众,唤起了人们的历史情感,也让人们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新的认知和理解。就像詹姆斯·凯瑞所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认为,传播并非只指讯息在空间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通过将技术与文化有机结合进行传播,河南卫视担负起了这一“仪式”的重任。深耕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是其根本。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既是文化大省,又是精神高地。黄河、龙门石窟、应天门、老君山、豫剧、少林寺、太极拳……“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汉砖瓦”的形容并非言过其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资源宝库。河南卫视通过深耕优秀文化,以新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这种自信、自觉的文化精神也提供给观众一种崭新的欣赏艺术的方式,而不只是千篇一律的明星、网红的唱歌跳舞。就像一位网友评论到,传统文化从来不“土”,只是因能力不够,呈现不出它的美罢了。河南卫视自春晚起一路高歌猛进,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代言人”,不只是天时地利人和,更重要的是坚守初心、不忘传统、厚积薄发、求实创新。这一系列文化产品,不仅是河南传统文化的出圈,更是华夏儿女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传承不绝的骄傲。(摘编自《河南卫视为何频出圈?》)材料三:国潮文化的流行,是因为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因子被重新挖掘,创新赋能使其更具时代生命力。国潮风格在充分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顺应了时代审美的潮流,将极具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标志性符号与当下流行的服饰、食品和日用品结合在一起,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譬如,河南卫视的“中秋奇妙游”节目之所以大受欢迎,就是将许多传承已久的人、物、事、景、器、技以及理念融入其中,向观众阐释了节目制作人员对中秋传统文化的创新理解,既有文化又有新意。悠久而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新的时代和市场背景下国潮的流行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千百年来先辈用智慧积淀的文化,将精益求精、勤劳、博学、节约、自律、诚信等价值理念通过一些符号、器物、技巧传承下来,成为优秀文化基因及精神内核的载体,再经过不断地推陈出新,使其更具时代新魅力,得到青少年的追捧,从而在创新中把这些精髓发扬光大。(摘编自《激发国潮文化创新活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唐宫夜宴》到《中秋奇妙游》,创作团队没有追求场面宏大,而是精心挖掘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第152页共152页,B.《洛神水赋》不仅征服了国人,还被推介到了海外。该节目精心塑造的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C.河南卫视与时俱进地嫁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化自信的力量,创作出了“奇妙游”系列的优秀作品。D.《唐宫夜宴》利用5G+AR技术,将歌舞放进博物馆场景之内,“传统文化+现代技术”唤起了人们的历史情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南卫视成为“国潮+文化”的创新代表,说明征服观众不能依靠流量明星、豪华制作和造势宣传。B.文化类节目想要引发时代的共鸣,获得观众的共情,就应该充分考虑当代人的需求期待和审美趣味。C.河南卫视经典频出,主要得益于河南省规划了清晰的“蓝图”,绘就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画卷。D.国潮文化成为了时尚潮流,所以民族传统文化因子才被重新挖掘,创新赋能使其更具时代生命力。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A.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辞采华美,想象丰富,描写细腻,为后世的书法、绘画乃至戏剧提供了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B.热播剧《觉醒年代》感动无数观众,合肥市民纷纷来到“延乔路”路牌下,敬献鲜花来纪念陈延年、陈乔年两位烈士。C.《孙子兵法》《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这些文化瑰宝里有着足够的厚度与力量,必将在影视作品中大放异彩。D.《登场了!洛阳》开发的考古盲盒吸引众多网友争相收藏,让千年“文物”以一种潮流的方式进入年轻人的生活。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如何创作优秀的文化产品?请结合河南卫视的做法提几条建议。(6)(一)现代文阅读Ⅰ1.A(A错在“没有追求场面宏大”,应为“没有一味追求场面宏大”)2.B(A项错在“说明征服观众不能依靠流量明星、豪华制作和造势宣传”;C项以偏概全,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二者有明显的因果关系;D项因果倒置)3.D(A项主要介绍了优秀古代文学作品《洛神赋》;B项强调的是热播剧《觉醒年代》的影响;C项主要是肯定了这些文化瑰宝的价值)第152页共152页,4.①以《中秋奇妙游》连上六个热搜开篇,引发关注;②整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③论证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5.①深植传统文化,挖掘本省特色;②利用当代技术,创新作品形式;③依托匠心团队,打造精品节目;④研究受众心理,满足观众需求。(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良渚社会用玉制度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性,一方面反映出整个社会具有高度一致的“一神”化崇拜的早期信仰体系,而这种集体认同表现在物质层面上就产生了良渚玉器这样独特又统一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权力的高度集中,唯此才可以集聚或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这些“文化符号”的制作和流通。良渚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在于,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它仅凭借基本生计资源(即农产品的交换和分配)获取社会权力,并达到区域内的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整个长江下游高度统一的物质文化更多体现在了玉器上。因此,很大程度上,良渚的社会权力来源于对玉石资源的掌控,以及对玉器所承载的信仰体系的建设和实践。 长江下游自给自足的淡水资源和水稻技术是这个社会得以复杂化的基础条件,却非社会权力赖以集中的基础。良渚贵族集团和高等级社会网络均是基于稀缺资源以及相配套的专门化技术所产生的。无论是玉器、象牙器还是漆器,它们都是复合技术体系下产生的非实用产品。这就意味着,若要获取它们,必须有能力去集合各类资源与技术。背靠着庞大的资源与技术体系,这些产品的价值得以体现。这样的手工业经济及其承载的信仰体系,既是良渚社会权力的来源,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传统社会权力来源的主要表现。(摘编自秦岭《良渚的故事》) 材料二: 良渚文化墓葬中大量玉器的发现,证明了良渚时期社会财富的流向,以及建立与维护这种财富流向的社会权力的存在。良渚文化大墓的主人,拥有代表神权的琮、象征军事统帅权的钺和体现财富的璧,他们凭借神的力量来建立和加强自己的权势和威严,支配人世间的生杀予夺和财富的聚敛。《说文》释“灵”字:“以玉事神为之巫”,与良渚玉器上表现的神人兽面像以及这些玉器持有者的身份完全吻合。“玉帛牺牲”是巫奉献给神的礼品,巫是神的意志的体现者,玉又是神的物质表现。巫、神、玉三者之间存在着三位一体、互为表里的依存关系。第152页共152页, 玉器的流行并不在良渚文化的晚期,而在它的早、中期,年代大致和在陶器上刻有文字或符号的山东省莒县凌阳河等地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同时。良渚文化玉器上已经出现了如此精细繁密的神人兽面的图画,而且有些图形简化省略的规范化程度很高,把他们看作脑力劳动的成果是不会过分的。卜辞所记述的内容表明,围绕着原始崇拜开展的巫术活动,是当时智力劳动的主要方面。在巫术活动中,记录和传达神的旨意显然是头等重要的事情,这种需要是促进文字出现的动力,卜辞就是最好的明证。因而,在良渚文化时期,出现若干与巫术活动有关的某种文字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可以想象的。一般地说,字义的产生比字形的出现要早,经过长期流传的汉字中,从玉的字或与玉字相连的词的含义的确定,应该产生在“以玉事神”、玉被神化的时代。我们不妨将良渚文化时期看作文字出现的前夜,这个时期,也就是曙光已经出现,人类文明即将到来的阶段。 玉之所以能够在中华民族的心理上造成如此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其原因之一是这种被赋予“山岳精英”的矿物,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诞生起了催化酶的作用,从而将随着文明而来的政治权力,牢牢地包裹在了神秘的袍套之中。可以说超越自然属性的玉和政治的神秘化共同熔铸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 (摘编自牟永抗《〈良渚文化玉器〉前言》) 材料三: 把年代上大大早于汉字的玉礼器作为一种华夏精神的和物质的符号,今日的学人能够从中解读的文化史传统,居然是长达万年的。这比传统文献所说的华夏五千年多出一倍!当代的玉学研究提供的全新知识,前无古人,也是今日的学者赖以重新进入华夏历史源头深处,提出文化大传统理论的学术依据。 根据21世纪的考古新发现,我们将“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理论,更进一步细化为“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再统一中国”。即从分步骤分阶段的视角,具体说明玉文化统一中国的发展历程。如今可以推测说,古人在阅读《史记》讲述的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事件时,大多会困惑不解:西周统治者的一次改朝换代革命,就能缴获前朝统治者积聚数百年的宝玉数十万件吗?为什么司马迁特意要写殷纣王自焚时的细节:取出宫廷所藏各种宝玉缠绕在自己身体上,然后再点燃自焚之火?尽管执笔者司马迁没有对这个纣王用玉的细节做任何解释,若对照5300年前地方统治者的玉殓葬,还是能够清楚判断殷纣王宝玉缠身的玉石神话信仰意义:那是利用天赐神物获得灵魂升天的能量。 第152页共152页,这个案例表明,大传统的新知识,对于解读小传统文献的深度透视和解码作用。由此可知,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因,一定是来自四五千年以上的文化大传统之中,也一定与神话观念和史前信仰传统密切相关。这是古人的眼界所无法企及的全新的考古学成果。正是万年中国史的大传统视角,帮助我们读懂了古代读书人无法看懂的小传统史书的叙事之谜。 要真正做到深度认识中国——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首先需要有真正能够深度透视的理论大视野。文学人类学一派的理论建构,将这种深度的大视野称为文化的“大传统”,与之相对的是汉字记录的文化传统,称之为小传统。大传统新视野的创新意义在于:开启万年中国史观,必将极大释放被汉字小传统压抑3000年的潜在知识能量,和被秦帝国武力统一所压抑的、比中原华夏国家要大得多的地理空间的文化认同潜力。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一神”化崇拜的早期信仰体系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良渚玉器的制作和流通。B. 长江流域自给自足的淡水资源和水稻技术是良渚社会复杂化的基础,却非社会权力赖以集中的基础条件。C. 良渚文化大墓主人拥有象征权力财富的琮、钺和璧,可以佐证材料一的观点:良渚的社会权力大多与玉石资源相关。D. 材料三把玉礼器作为一种华夏精神 和物质的符号,这里的“符号”就是指材料二中所说玉的“超越自然属性”。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良渚社会的发展并不凭借基本生计资源来获取社会权力,因为其社会权力集中来源于对玉石资源的掌控。B.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传统社会权力来源可以通过对稀缺资源以及相配套的专门化技术的整合体现出来。C. 良渚文化玉器上已经出现了简化省略的规范化程度很高的图形,预示着以文字为代表的人类文明即将到来。D. 被赋予“山岳精英”的玉催生出了中国的古代文明,也给中华民族的心理上造成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A. 琮上下圆代表天地,贯穿上下的射孔是通道和主柱,这一复杂几何形式的立体是当时天地宇宙观的象征。B. 玉钺,是高等级墓地中男性权贵的随葬品,一般每墓一件;璜作为颈饰串饰,是女性权贵的重要玉器。C. 打磨精细的璧的出土位置往往在墓主的上身部位,而那些大量制作粗糙的璧,往往呈堆叠状位于脚端部位。D. 良渚古城的良渚文化晚期城壕堆积中,陶器上也有神圣的神像摹刻,完全丧失了早先神像的神圣和威严。第152页共152页,4. 材料二、三分别用《说文》《史记》来论证,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5. 以玉文化取代文字来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1.C 2.A 3.B4. ①材料二引用《说文》释“灵”字,史料记载与考古发现互为印证,增强了说服力。②材料三举武王伐纣的事例,使论证更具体,有力证明了大传统能够解读小传统文献的观点。(每点2分,共4分)5. 合理。①以玉文化为代表的良渚文化比文字出现更早,二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②考古新发现支撑了“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再统一中国”的理论,玉文化具有统一中国的普遍性。③以玉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大传统能够更大释放文化认同潜力。(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共6分)【1题详解】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偷换概念。“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良渚玉器的制作和流通”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唯此才可以集聚或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这些‘文化符号’的制作和流通”可知,应是“这些‘文化符号’的制作和流通”,而不是“良渚玉器的制作和流通”。B.曲解文意。“长江流域自给自足的淡水资源和水稻技术是良渚社会复杂化的基础”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长江下游自给自足的淡水资源和水稻技术是这个社会得以复杂化的基础条件,却非社会权力赖以集中的基础”可知,原文是“长江下游”,不能说成“长江流域”。D.曲解文意。“材料三把玉礼器作为一种华夏精神的和物质的符号,这里的‘符号’就是指材料二中所说玉的‘超越自然属性’”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可以说超越自然属性的玉和政治的神秘化共同熔铸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可知,“超越自然属性”是指玉象征着社会权力;再依据材料三第一段“把年代上大大早于汉字的玉礼器作为一种华夏精神的和物质的符号”可知,材料三中的“符号”是史学研究中的对华夏这个概念在精神和物质层面的象征。因此二者不是一回事。【2题详解】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良渚社会的发展并不凭借基本生计资源来获取社会权力,因为其社会权力集中来源于对玉石资源的掌控”因果倒置。依据材料一第二段“第152页共152页,良渚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在于,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它仅凭借基本生计资源(即农产品的交换和分配)获取社会权力,并达到区域内的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整个长江下游高度统一的物质文化更多体现在了玉器上。因此,很大程度上,良渚的社会权力来源于对玉石资源的掌控”可知,原文是“因此,很大程度上,良渚的社会权力来源于对玉石资源的掌控”,表结果。【3题详解】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主要论述了良渚的社会权力来源于对玉石资源的掌控,以及对玉器所承载的信仰体系的建设和实践。A.体现的是“琮”是“天地宇宙观的象征”。B.“玉钺,是高等级墓地中男性权贵的随葬品,一般每墓一件;璜作为颈饰串饰,是女性权贵的重要玉器”能够直接体现出社会权力和玉的关系。C.说明的是“打磨精细的璧”和“制作粗糙的璧”放的位置不一样,其作用也不一样。D.说明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像的神圣和威严是有变化的。【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在文中作用的能力。依据材料二第一段“良渚文化墓葬中大量玉器的发现,证明了良渚时期社会财富的流向,以及建立与维护这种财富流向的社会权力的存在”可知,引用《说文》是在这个内容之后,目的是把“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和这段史料记载相互结合,从多角度进行论证,增强说服力。依据材料三第三段“这个案例表明,大传统的新知识,对于解读小传统文献的深度透视和解码作用”可知,这个案例表明的内容是承接上一段列举的“武王伐纣的事例”,所以用事实说话,有力证明了“大传统的新知识,对于解读小传统文献的深度透视和解码作用”这句话。【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合理。原因有三:依据材料二第二段“我们不妨将良渚文化时期看作文字出现的前夜,这个时期,也就是曙光已经出现,人类文明即将到来的阶段”可知,以玉文化为代表的良渚文化比文字出现的要早,所以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依据材料三第二段“根据21世纪的考古新发现,我们将‘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理论,更进一步细化为‘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再统一中国’”可知,肯定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再统一中国,所以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依据材料三最后一段“大传统新视野的创新意义在于:开启万年中国史观,必将极大释放被汉字小传统压抑3000年的潜在知识能量,和被秦帝国武力统一所压抑的、比中原华夏国家要大得多的地理空间的文化认同潜力”第152页共152页,可知,以玉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大传统能够更大释放文化认同潜力,这也是传统新视野的创新意义,所以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第152页共152页,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太祖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濂性诚谨,未尝讦人过。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潜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节选自《明史·宋濂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第152页共152页,B.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C.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D.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居注: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也指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起居注”指前者。B.两庑:是宫殿或祠庙的东西两廊。又特指文庙中先贤从祀之处,供奉孔子门人及历代大儒,如汉代董仲舒、唐代韩愈、宋代朱熹、明代王守仁等。C.黄老:也称黄老学说,古代一种思想流派。“黄”,指上古时的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D.姓氏:三代(夏商周)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用来分别婚姻,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濂,自幼聪颖过人,记忆力超强。他博通《五经》,转益多师。他的两位老师柳贯、黄溍甚至都觉得学问在他之下,自愧不如。B.宋濂与刘基齐名,都兴起于东南。刘基豪迈,宋濂以儒者自命。宋濂虽才华横溢,却不能像刘基那样得到重用,无法获得显赫的官爵。C.宋濂敢于直言,他认为茹太素上奏章是出于一片忠心,皇帝现在刚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D.宋濂手不释卷,学问无所不通,文章醇厚精深。上门来求文章的士大夫摩肩接踵,国外的崇拜者甚至出重金来求购他的文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152页共152页,(1)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潜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乾德元年春正月,初以文臣知州事。五代诸侯强盛,朝廷不能制,每移镇受代,先命近臣谕旨,且发兵备之,尚有不奉诏者。帝即位初,异姓王及带相印者不下数十人。至是,用赵普谋,渐削其权,或因其卒或因迁徙致仕,或因遥领他职,皆以文臣代之。夏四月,设通判于诸州,凡军民之政皆统治之,事得专达,与长吏均礼。又令节镇所领支郡皆直隶京师,得自奏事,不属诸藩,于是节度使之权始轻。三年三月,初置诸路转运使。自唐天宝以来,藩镇屯重兵,租税所入,皆以自赡,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者甚少。五代藩镇益强,率令部曲主场务,厚敛以入已,而输贡有数。帝素知其弊。赵普乞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悉送汴都,无得占留。每藩镇帅缺,即令文臣权知所在场务。凡一路之财,置转运使掌之,虽节度、防御、团练、观察诸使及刺史,皆不预签书金谷之籍,于是财利尽归于上矣。八月,选诸道兵入补禁卫。先是,帝诏殿前、侍卫二司,各阅所掌兵,拣其骁勇者升为上军。至是命诸州长吏择本道兵晓勇者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复立更戍法,分遣禁旅守边城,使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佚。自是将不得专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骄惰,皆赵普之谋也。帝谓宰臣曰:“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如是邪!自今诸州决大辟,录案闻奏,付刑部详覆之。”帝复问赵普以文臣有武干者,普以左补阙辛仲甫对,帝遂用之为四川兵马都监。因谓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第152页共152页,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是/命诸州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B.至是/命州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送都下/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C.至是/命诸州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D.至是/命诸州长吏择本道兵勇者/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移镇,又叫移藩,地方军政长官改换辖地,也泛指官员调任。B.场务,五代、宋时盐铁等专卖管理机构,宋时又普遍被当作税收机构。C.大辟,死刑,古五刑之一,罪犯被判凌迟或者车裂之刑。D.详覆,宋刑部设有详覆官,负责复核刑案,文中即复查审议。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祖采用集政权于皇权的施政制度,在各州设通判之职,统一管理军民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又削夺节度使对属下支郡的管理权。B.为加强中央财权,赵普请求让各地除了必要开支外,余金帛全送至京城;太祖设转运使掌控各地财务租税收入,各地财权逐渐收归中央。C.太祖又设立了更法,分批派遣禁军守边境城市,让们在各地往来,以便兵习于勤苦、劳逸均等。D.太祖想任用文官治军,接受了赵普的以文官中有军事才能的左补阙辛仲甫做四川兵马都监的建议太祖认为文官即使贪腐,危害也比武官小得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或因其卒,或因迁徙致仕,或因遥领他职,皆以文臣代之。译文:第152页共152页,(2)自是将不得专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骄惰,皆赵普之谋也译文:(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至则逆阉已磔,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会廷鞫许显纯、崔应元①,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谓:“实今日犹能贿赂公行,其所辨岂足信?”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南都既破,会孙嘉绩、熊汝霖奉鲁王监国,画江而守。宗羲纠里中子弟数百人从之,号世忠营。遗书王之仁曰:“诸公不沉舟决战,盖意在自守也。蕞尔三府,以供十万之众,必不久支,何守之能为?”闻者皆韪其言而不能用。孙嘉绩以营卒付宗羲,与王正中合军得三千人。遂渡海屯潭山,由海道入太湖,招吴中豪杰,直抵乍浦,会清师纂严不得前,而江上已溃。宗羲入四明山结寨自固,馀兵尚五百人,驻兵杖锡寺。微服出访监国,戒部下善与山民结。部下不尽遵节制,山民畏祸,潜爇其寨,部将茅翰、汪涵死之。宗羲无所归,捕檄累下,携子弟入剡中。闻鲁王在海上,仍赴之,授左副都御史。日与吴锺峦坐舟中,正襟讲学,暇则注授时、泰西、回回三历而已。戊午,诏徵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就道,再辞以免。未几,方蔼奉诏监修明史,将征之备顾问,以礼来聘,又辞之。宗羲虽不赴征车,而史局大议必咨之,乞审正而后定。宗羲之学,缜密平实。尝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第152页共152页,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於心,则为俗学。故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晚年辑《宋元学案》,合之《明儒学案》,以志七百年儒苑门户。宣统元年,从祀文庙。(节选自《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七·儒林一》)[注]①许显纯、崔应元,及前文的曹钦程、李实,都是魏忠贤党羽。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B.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C.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排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D.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出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监国,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B.博学鸿儒,指学问丰富渊博的学者。在本文中,是指清朝在正常科举考试之外,增设的一种制科取士方式。C.九流,既可以指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对各行各业社会人群的层次划分,本文中指后者。D.文庙,即孔庙,是纪念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从祀孔庙之制,始于唐代,是文人学者最高的荣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宗羲嫉恶如仇,父亲因弹劾魏忠贤而死,他入都为父申冤,锥刺阉党,拒绝贿赂,哭祭狱门,孝行感人。B.黄宗羲远见卓识,他认为王之仁军队固守江上不是长久之计,不如沉舟决战,但众人都不认同他的主张。C.黄宗羲高风劲节,他忠于大明王朝,前期参加抗清斗争,后又一再拒绝清廷征召,晚年潜心于学术研究。第152页共152页,D.黄宗羲博学精思,他博采古今,钻研各家思想,整理编订《宋元学案》《明儒学案》,记录儒家流派发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部下不尽遵节制,山民畏祸,潜爇其寨,部将茅翰、汪涵死之。(2)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游东山记[明]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可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第152页共152页,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选自《东里集》,有删节)【注】①丘:坟墓。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B.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C.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D.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乙亥指的是乙亥年,这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法,60年一个循环,如丙戊年。B.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朔”也可引申为“开头”。如“朔”可指清晨,这是一天的开头。C.传觞是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古人喝酒很有讲究,也衍生了很多游戏,如“流觞曲水”。D.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第152页共152页,,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13.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14.蒋立恭刚开始不愿意在道士的画上题诗,为什么后来却又写下了诗句?请简要说明。(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第152页共152页,永明十一年五月,孝文帝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阁,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拓跋澄曰:“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联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被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六月丙戍,命作河桥,欲以济师。秋九月戊辰,魏主济河,庚午,至洛阳。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店算已定,大将军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第152页共152页,。”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注]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有删改)[注]旧人,指鲜卑族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堂:中国古代最隆重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在此举行朝会、祭祀、选士等大典。B.筮:中国古代用著草占卦,或者灼烧龟甲或牛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诗经·氓》里有“尔卜尔筮”。C.武:周武王姬发,西周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他亲率大军于牧野之战灭商,建都镐京,国号大周,谥号武王。D.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出自《仪礼·士丧礼》:“主人哭拜,稽颡成踊。”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文帝想迁都到洛阳,担心大臣们不愿意听从,于是商议大举讨伐齐,想借此胁迫大臣们南迁。第152页共152页,B.对孝文帝商议大举讨伐齐之事,包括尚书、任城王拓跋澄在内,大臣们开始的时候并不支持。C.大臣们都知道孝文帝率兵伐齐的真正目的是想要迁都洛阳后,态度便全都由阻止而改为支持了。D.鲜卑族人虽然不愿意迁都,但又害怕继续南伐,所以,没人再敢说话,迁都计划最终得以确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5分)(2)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小题。王若虚,字从之,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日:“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第152页共152页,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金亡,徽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日:“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节选自《金史·王若虚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B.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C.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D.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实录,依照真实情况记录。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B.刺史,原为巡查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C.尚书省,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隋唐后与中书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D.泰山,与华山、衡山、庐山、嵩山并称五岳,古时有天子到泰山封禅祭天地,后也以“泰山”比喻岳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虚少有高才,仕途颇为顺利。他年少聪明慧悟,仿佛很早就同文字打交道;他曾历任翰林文字、著作佐郎、左司谏、直学士等职。第152页共152页,B.若虚身处官场,做实事重名节。他为官颇有成就,曾出使夏国,编成《宣宗实录》;对翟奕等人作碑文的要求,他用道理来回绝。C.若虚不畏权贵,碑文交由他人。翟奕等人对他不写碑文很恼怒,最后碑文由刘祁写好,经他和元好问删定后,只是直接叙述事件。D.若虚不仕元君,东游泰山而逝。金国灭亡后,他穿平民服装北归;与友人游历泰山时感慨人生,希望终老于此,在一大石上坐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4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②,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第152页共152页,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凡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节选自《宋史·侯蒙传》)【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第152页共152页,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C.侯蒙直言评鉴得罪蔡京。皇帝让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得知后,司机报复了侯蒙。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5分)(2)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5分)第152页共152页,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教师答案版(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太祖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濂性诚谨,未尝讦人过。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潜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第152页共152页,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节选自《明史·宋濂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B.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C.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D.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居注: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也指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起居注”指前者。B.两庑:是宫殿或祠庙的东西两廊。又特指文庙中先贤从祀之处,供奉孔子门人及历代大儒,如汉代董仲舒、唐代韩愈、宋代朱熹、明代王守仁等。C.黄老:也称黄老学说,古代一种思想流派。“黄”,指上古时的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D.姓氏:三代(夏商周)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用来分别婚姻,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52页共152页,宋濂,自幼聪颖过人,记忆力超强。他博通《五经》,转益多师。他的两位老师柳贯、黄溍甚至都觉得学问在他之下,自愧不如。B.宋濂与刘基齐名,都兴起于东南。刘基豪迈,宋濂以儒者自命。宋濂虽才华横溢,却不能像刘基那样得到重用,无法获得显赫的官爵。C.宋濂敢于直言,他认为茹太素上奏章是出于一片忠心,皇帝现在刚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D.宋濂手不释卷,学问无所不通,文章醇厚精深。上门来求文章的士大夫摩肩接踵,国外的崇拜者甚至出重金来求购他的文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潜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答案】10.C11.A12.B13.(1)太祖笑道:“说得对,你没有欺骗我。”太祖暗中召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好坏),宋濂只是列举表现优良的大臣。(2)太祖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并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若不是)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上书言事的人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濂状貌丰伟美须髯”的意思是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主语是“濂”,谓语是“状貌丰伟”作谓语,“丰伟”是形容“状貌”的,“美须髯”的“美”修饰“须髯”,所以应在“美须髯”的前后停顿,这样排除A、D项。第152页共152页,“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的意思是没有一天离开过书卷,对学问无所不通。介宾短语“于学”修饰“无所不通”,作“无所不通”的状语,所以应在“于学无所不通”前后停顿。这样排除B项。疏通语意为: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他能贴近看而且明晰,能在一粒黍子上写几个字。从少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卷,对学问无所不通。(他)写的文章淳厚精深,气势流转绵长,与古代作者并驾齐驱。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文中‘起居注’指前者”错误。由原文“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可知,宋濂不久被授予起居注的官职,应该是第二种意思。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B“却不能像刘基那样得到重用”错误。根据原文“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可知,文中并没有说到他不能像刘基那样得到重用。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句得分点为:“卿不朕欺”,宾语前置;“潜”,暗中;“臧否”,善恶。第(2)句得分点为:“微”,如果没有;“误罪”,错误地加罪;“言者”,上书言事的人。参考译文:宋濂,字景濂,宋濂幼时聪敏,记忆力强,就学于闻人梦吉,精通《五经》,后又跟随吴莱学习。不久,又在柳贯、黄溍门下游学,他们两人都极推崇宋濂,自谓不如他。元至正年间,宋濂因举荐授为翰林编修,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就,而到龙门山闭门著书。第152页共152页,过了十多年,太祖攻取婺州,召见宋濂。因为李善长的推荐,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一起被朝廷征召到应天,授予江南儒学提举一职,皇上命令他教授太子经书,不久改任起居注。宋濂比刘基大一岁,都起自东南,久负盛名。刘基雄迈有奇气,而宋濂自认为自己是读书人。太祖曾经用如何做帝王的学问询问他,问什么样的书是重要的。宋濂列举出《大学衍义》。皇上于是命令大大地抄写《大学衍义》的内容在大殿两侧的庑壁上高高地挂着。不久,皇帝到西边的庑间,各位大臣都在,皇帝指着《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谈论黄老道家学说的事情,命令宋濂讲解分析。宋濂讲解完毕,趁机曰:“汉武帝沉溺在方术这样荒诞的学说中,改变了文帝、景帝谦恭节俭的风气,老百姓的精力已经疲惫,这之后又用严厉的刑罚责罚老百姓。君主的确应该用礼仪修养自身,那么荒诞的学说就不会进入内心,用学校教育治理百姓,那么灾祸动乱就不会兴起,刑罚不是率先的事。”宋濂随着具体的事情献纳忠心,都是这样的。宋濂性情诚实谨慎,从不攻击他人过失。宋濂曾经与客人一起饮酒,皇帝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全部如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皇帝询问原因,他回答说:“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可以重责他。”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后。就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就会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第152页共152页,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他能贴近看而且明晰,能在一粒黍子上写几个字。从少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卷,对学问无所不通。(他)写的文章淳厚精深,气势流转绵长,与古代作者并驾齐驱。士大夫登门索要诗文者,先后接踵而至。外国贡使也知道宋濂的名字,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的价钱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而不称其姓氏。宋濂虽以白发老者随侍朱元璋,其功业、爵位却比不上刘基,而一代礼乐制作,宋濂所裁定的居多。(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乾德元年春正月,初以文臣知州事。五代诸侯强盛,朝廷不能制,每移镇受代,先命近臣谕旨,且发兵备之,尚有不奉诏者。帝即位初,异姓王及带相印者不下数十人。至是,用赵普谋,渐削其权,或因其卒或因迁徙致仕,或因遥领他职,皆以文臣代之。夏四月,设通判于诸州,凡军民之政皆统治之,事得专达,与长吏均礼。又令节镇所领支郡皆直隶京师,得自奏事,不属诸藩,于是节度使之权始轻。三年三月,初置诸路转运使。自唐天宝以来,藩镇屯重兵,租税所入,皆以自赡,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者甚少。五代藩镇益强,率令部曲主场务,厚敛以入已,而输贡有数。帝素知其弊。赵普乞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悉送汴都,无得占留。每藩镇帅缺,即令文臣权知所在场务。凡一路之财,置转运使掌之,虽节度、防御、团练、观察诸使及刺史,皆不预签书金谷之籍,于是财利尽归于上矣。八月,选诸道兵入补禁卫。先是,帝诏殿前、侍卫二司,各阅所掌兵,拣其骁勇者升为上军。至是命诸州长吏择本道兵晓勇者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复立更戍法,分遣禁旅守边城,使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佚。自是将不得专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骄惰,皆赵普之谋也。帝谓宰臣曰:“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如是邪!自今诸州决大辟,录案闻奏,付刑部详覆之。”帝复问赵普以文臣有武干者,普以左补阙辛仲甫对,帝遂用之为四川兵马都监。因谓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152页共152页,A.至是/命诸州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B.至是/命州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送都下/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C.至是/命诸州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D.至是/命诸州长吏择本道兵勇者/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移镇,又叫移藩,地方军政长官改换辖地,也泛指官员调任。B.场务,五代、宋时盐铁等专卖管理机构,宋时又普遍被当作税收机构。C.大辟,死刑,古五刑之一,罪犯被判凌迟或者车裂之刑。D.详覆,宋刑部设有详覆官,负责复核刑案,文中即复查审议。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祖采用集政权于皇权的施政制度,在各州设通判之职,统一管理军民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又削夺节度使对属下支郡的管理权。B.为加强中央财权,赵普请求让各地除了必要开支外,余金帛全送至京城;太祖设转运使掌控各地财务租税收入,各地财权逐渐收归中央。C.太祖又设立了更法,分批派遣禁军守边境城市,让们在各地往来,以便兵习于勤苦、劳逸均等。D.太祖想任用文官治军,接受了赵普的以文官中有军事才能的左补阙辛仲甫做四川兵马都监的建议太祖认为文官即使贪腐,危害也比武官小得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或因其卒,或因迁徙致仕,或因遥领他职,皆以文臣代之。译文:(2)自是将不得专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骄惰,皆赵普之谋也第152页共152页,译文:【分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11.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1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0.“命诸州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送都下”语意和结构都完整,“以补禁旅之阙”中“以”表目的,宜与前面的措施断开,排除AD。“召募教习”中“教习”作“召募”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C。译文:到这时候,又命各州长选择本道骁勇的士兵送到都城,来增补皇宫禁军的空缺。又挑选强的士兵作为“兵样”,分送到各道,招募人员来教习演练,等练到符合标准,就又送到京城。11.C.“罪犯被判凌迟或者车裂之刑”说法不全面,大辟,是死刑,并不见得就是被判凌迟或者车裂之刑,也可能是砍头。12.D.“接受了赵普的以文官中有军事才能的左补阙辛仲甫做四川兵马都监的建议”说法错误,原文为“普以左补阙辛仲甫对,帝遂用之为四川兵马都监”,是赵普推荐了文官中有军事才能的辛仲甫,但并没有建议让辛仲甫做四川兵马都监。13.①“因”,趁机;“卒”,死亡;“致仕”,退休。译文:有的趁他们死亡,有的趁官职调动或者退休,有的趁兼职远地,都用文臣替代他们。②“专”,专属;“骄”,骄傲;“皆赵普之谋也”,判断句,这都是赵普的谋略。译文:从此将领不能有其专属军队,而兵也不至于骄傲懈怠,这都是赵普的谋略。答案:10.C11.C第152页共152页,12.D13.①有的趁他们死亡,有的趁官职调动或者退休,有的趁兼职远地,都用文臣替代他们。②从此将领不能有其专属军队,而兵也不至于骄傲懈怠,这都是赵普的谋略。参考译文:乾德元年春正月,皇帝开始用文官管理各州事务。五代时,各诸侯势力强大,朝廷不能辖制,每次要调任官员或者官吏任由新官替职时,皇帝要先命近臣宣喻旨意,并且发兵防备意外,还有不听从诏命的。太祖刚即位之时,异姓之王及有相印的不下数十人。到此时,采用赵普的计谋,逐渐削夺他们的权力,有的趁他们死亡,有的趁官职调动或者退休,有的趁兼职远地,都用文臣替代他们。夏四月,下诏在诸州设通判,所有军民的事务皆由其统一管理,一切事由都可直接禀报皇帝,地位与州中最高长官相同。又下令各节镇所属领的支郡都直接由中央管辖,能够自由上奏,不归属于各州藩,这样节度使的权力才被消减。乾德三年三月,开始设置各路转运使。从唐天宝年间以来,各镇屯驻重兵,地方所收入的租税,都拿来自己用,取名为留使、留州,向上敬献皇帝的很少。五代时镇势力更加强大,全都让部下主管税务征收,大加征中饱私囊,但上贡的却很少。皇帝向来知道这种弊病。赵普请求下让各州除了必要支经费外,所有的金帛全送到汴都来,不得占用扣留。每当藩镇的首领位置空缺,就让文臣代管所在地区的税收。凡是某一地区的财税,设置转运使掌管,即使节度、防御、团练、各观察使和刺史,都不能干预金钱粮食之事籍,于是财利都归于皇帝。八月,调选各道的士兵入补皇宫护卫部队。之前,皇帝曾下诏殿前,侍卫两司,都检阅他们所掌控的部队,挑选其中骁勇的提升为上军。到这时候,又命各州长选择本道骁勇的士兵送到都城,来增补皇宫禁军的空缺。又挑选强的士兵作为“兵样”,分送到各道,招募人员来教习演练,等练到符合标准,就又送到京城。又设立更戍法,分批派遣禁军守边境城市,让他们在各地往来,以便士兵习于勤苦、劳逸均等。从此将领不能有其专军队,而士兵也不至于骄傲懈怠,这都是赵普的谋略。皇帝对宰臣们说:“五代时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的,朝廷置之不理。人命关天的事,竟然如此姑息藩镇!从现在起,各州如果有处以死的,必须把案卷记录下来上报,交付刑部仔细核对。”第152页共152页,皇帝又问赵普文臣当中谁有军事才能,普回答说左补阙辛仲甫,皇帝于是调用他做四川兵马都监。于是皇帝对赵普说:“五代时各地方官凶残暴虐,百姓受其灾祸。我现在用一百多个有才干的儒臣分管各大藩镇,纵使他们都贪腐枉法,危害也不及一个武臣的十分之一。”【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至则逆阉已磔,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会廷鞫许显纯、崔应元①,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谓:“实今日犹能贿赂公行,其所辨岂足信?”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南都既破,会孙嘉绩、熊汝霖奉鲁王监国第152页共152页,,画江而守。宗羲纠里中子弟数百人从之,号世忠营。遗书王之仁曰:“诸公不沉舟决战,盖意在自守也。蕞尔三府,以供十万之众,必不久支,何守之能为?”闻者皆韪其言而不能用。孙嘉绩以营卒付宗羲,与王正中合军得三千人。遂渡海屯潭山,由海道入太湖,招吴中豪杰,直抵乍浦,会清师纂严不得前,而江上已溃。宗羲入四明山结寨自固,馀兵尚五百人,驻兵杖锡寺。微服出访监国,戒部下善与山民结。部下不尽遵节制,山民畏祸,潜爇其寨,部将茅翰、汪涵死之。宗羲无所归,捕檄累下,携子弟入剡中。闻鲁王在海上,仍赴之,授左副都御史。日与吴锺峦坐舟中,正襟讲学,暇则注授时、泰西、回回三历而已。戊午,诏徵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就道,再辞以免。未几,方蔼奉诏监修明史,将征之备顾问,以礼来聘,又辞之。宗羲虽不赴征车,而史局大议必咨之,乞审正而后定。宗羲之学,缜密平实。尝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於心,则为俗学。故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晚年辑《宋元学案》,合之《明儒学案》,以志七百年儒苑门户。宣统元年,从祀文庙。(节选自《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七·儒林一》)[注]①许显纯、崔应元,及前文的曹钦程、李实,都是魏忠贤党羽。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B.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C.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排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D.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出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监国,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B.博学鸿儒,指学问丰富渊博的学者。在本文中,是指清朝在正常科举考试之外,增设的一种制科取士方式。C.第152页共152页,九流,既可以指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对各行各业社会人群的层次划分,本文中指后者。D.文庙,即孔庙,是纪念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从祀孔庙之制,始于唐代,是文人学者最高的荣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宗羲嫉恶如仇,父亲因弹劾魏忠贤而死,他入都为父申冤,锥刺阉党,拒绝贿赂,哭祭狱门,孝行感人。B.黄宗羲远见卓识,他认为王之仁军队固守江上不是长久之计,不如沉舟决战,但众人都不认同他的主张。C.黄宗羲高风劲节,他忠于大明王朝,前期参加抗清斗争,后又一再拒绝清廷征召,晚年潜心于学术研究。D.黄宗羲博学精思,他博采古今,钻研各家思想,整理编订《宋元学案》《明儒学案》,记录儒家流派发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部下不尽遵节制,山民畏祸,潜爇其寨,部将茅翰、汪涵死之。(2)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答案】10.B11.C12.B13.(1)部下没有完全遵从他的约束,山民害怕遭受祸害,偷偷烧了他们的营寨,部将茅翰、汪涵死于火中。(2)所以求学的人一定先专心研究儒家经典,经学儒术是用来治理国家的。(要想)不做迂腐的读书人,一定要同时阅读史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己出”即自己写的,宾语为前面的“原疏”,“阴”是暗地里的意思,修饰后句的所做的事情,“出”后面需要断开,排除AC。第152页共152页,“求”的宾语为“宗羲”,“弗质”的主语也为“宗羲”,“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不需要断开,排除D。句意:当时曹钦程已经牵连到魏忠贤的逆案中,李实上疏申辨原先的奏疏并非自己所写,暗地里送给黄宗羲三千两银子请求他不要出面对质,黄宗羲立即把这件事奏报朝廷。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本文中指后者”错误。九流在本文中指前者,古代中国学术流派总称之一,在《汉书•艺文志》分别指:道家、儒家、阴阳家、法家、农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但众人都不认同他的主张”错误。根据原文“闻者皆韪其言而不能用”分析,众人都认同他的主张但却不能采用。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节制”,管束、约束;“潜”,偷偷地;“爇”,烧,点燃,焚烧。(2)“学者”,古代求学的人(古今异义词);“穷经”,专心研究儒家经典或钻研经典;“所以”,用来……的;“经世”,治理国家。参考译文:第152页共152页,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是明朝御史黄尊素的长子。黄尊索因为弹劾太监魏忠贤死在诏狱里。明思宗即位后,黄宗羲赴京师为父亲申冤。抵达时太监魏忠贤已被分尸,便写了奏疏请求皇帝处死曹钦程、李实。正逢朝廷审问许显纯、崔应元,黄宗羲和他们对簿公堂,拿出衣袖中所藏的铁锥子刺许显纯,刺得遍体流血。当时曹钦程已经牵连到魏忠贤的逆案中,李实上疏申辨原先的奏疏并非自己所写,暗地里送给黄宗羲三千两银子请求他不要出面对质,黄宗羲立即把这件事奏报朝廷,说:“李实现在还能公开用贿賂买边别人,他的申辩难道位得相信吗?”在和李实对簿公堂时又用铁锥子刺他。官司了结以后,他和受害各家的子弟到狱门前设祭台对亲人祭奠,痛哭声传到皇宫里。南京陷落后,恰逄孙嘉绩、熊汝霖拥立鲁王为监国,凭借长江天险和清朝对峙。黄宗羲聚集乡里数百名青壮子弟跟随他,自号世忠营。给王之仁写信说:“你们不破釜沉舟决一死战,大概只想要固守。现在区区三府之地,供养十万人的军队,一定不能长久支撑,怎么能守住呢?”听闻此言的人都认为他说得正确但却不能采用他的主张。孙嘉绩把麾下军队交给黄宗羲,与王正中会师后共有三千人。于是渡海驻扎在潭山,由入海水道进入太湖,招揽吴中地区的豪杰之士,率军抵达乍浦。恰逢清朝军队戒备森严不能靠近,江上作战后溃不成军。黄宗羲退入四明山建立营寨固守,剩余军队五百人,驻扎在杖锡寺。微服前去拜访监国鲁王,告诫部下与当地山民友好交往。部下没有完全遵从他的约束,山民害怕遭受祸害,偷偷烧了他们的营寨,部将茅翰、汪涵死于火中。黄宗羲无处可去,朝廷抓捕的徵文又连连下达,他带着子弟们进入剡中。听说鲁王已经在海上,于是前往投奔,被任命为左副都御史。每天和吴钟峦坐于舟中,庄肃认真地切磋学问,闲暇时注释讲授时历、泰西历和回回历。戊午年,朝廷下诏征召名士参加博学鸿儒科考试。掌院学士叶方蔼催促黄宗羲动身,他推辞两次才免于应召。过了不久,叶方蔼奉皇帝诏命监修明史,想要征召黄宗羲以备咨询,以礼聘请他,又被推辞。黄宗羲虽然没有接受朝廷征召,而史馆凡有重要的问题,一定向他征询意见,请求他审订改正而后定稿。黄宗羲治学,周密细致,平易质朴。曾经说明代人讲学,承袭圣贤语录里的糟粕,不以儒家六经为基础。所以求学的人一定先专心研究儒家经典,经学儒术是用来治理国家的。(要想)不做迂腐的书生,一定要同时阅读史书。阅读史籍不够多,就无法求证事理的变化;多读史籍却不在心中深入探求,就会成为世俗之学。所以他博采古今,钻研各家思想,从天官、地志到各种学术流派,没有不精心研究的。晚年整理编写《宋元学案》,与《明儒学案》一起,来记录七百年儒家流派发展。宣统元年,从祀孔庙。(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游东山记[明]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可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第152页共152页,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选自《东里集》,有删节)【注】①丘:坟墓。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B.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C.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D.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乙亥指的是乙亥年,这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法,60年一个循环,如丙戊年。B.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朔”也可引申为“开头”。如“朔”可指清晨,这是一天的开头。C.传觞是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古人喝酒很有讲究,也衍生了很多游戏,如“流觞曲水”。D.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第152页共152页,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13.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14.蒋立恭刚开始不愿意在道士的画上题诗,为什么后来却又写下了诗句?请简要说明。(3分)1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东”是方位名词做状语,修饰“行”,意思是向东走了几十步,所以应放在下一句中,排除A、C两项;“十数家”是指“茅屋”,意思是“有十几间茅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11.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中涉及的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如丙戊年”错误,该选项是关于干支纪年法的,这种纪年法应该包括天干和地支,而“丙”“戊”都属于天干,故不可能出现“丙戊”年。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有误,“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应当写篇游记”,这是强调这次游览;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13.(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各自怀揣着书出来了。(2)不久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中,“叟”,老人;“识”,知道;“其”,我们的;“意”,心思;“怀”,名词作动词,怀揣。(2)中,“已而”,不久;“揖”,拱手行礼;“奈何”,为什么;“与”,给。14.道士不胜酒力求饶,酒后随歌起舞,是性情中人,立恭对此较为欣赏,在道士再次请求之后就题了诗。第152页共152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蒋立恭刚开始不愿意在道士的画上题诗,为什么后来却又写下了诗句?请简要说明”。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蒋立恭题诗的语境,在第四段,道士一开始求诗,“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之后“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接着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由此可知,立恭应是被道士的表现打动,而道士不胜酒力求饶,喝酒后随着歌声起舞,可以看出道士是性情中人,对此,立恭是欣赏的,所以他就在道士再次请求后题了诗。【参考译文】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他的儿子叫蒋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就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小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各自怀揣着书出来了。第152页共152页,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感到惊讶地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幅《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作了一首五言古诗,写下来。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不久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不久夕阳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我们返回,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应当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多次游山玩水,没有哪一次有这么快乐,最后还是勉强着把文章写完。写完手抄一遍,送给立恭。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永明十一年五月,孝文帝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阁,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第152页共152页,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拓跋澄曰:“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联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被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六月丙戍,命作河桥,欲以济师。秋九月戊辰,魏主济河,庚午,至洛阳。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店算已定,大将军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注]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有删改)[注]旧人,指鲜卑族人。第152页共152页,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堂:中国古代最隆重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在此举行朝会、祭祀、选士等大典。B.筮:中国古代用著草占卦,或者灼烧龟甲或牛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诗经·氓》里有“尔卜尔筮”。C.武:周武王姬发,西周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他亲率大军于牧野之战灭商,建都镐京,国号大周,谥号武王。D.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出自《仪礼·士丧礼》:“主人哭拜,稽颡成踊。”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文帝想迁都到洛阳,担心大臣们不愿意听从,于是商议大举讨伐齐,想借此胁迫大臣们南迁。B.对孝文帝商议大举讨伐齐之事,包括尚书、任城王拓跋澄在内,大臣们开始的时候并不支持。第152页共152页,C.大臣们都知道孝文帝率兵伐齐的真正目的是想要迁都洛阳后,态度便全都由阻止而改为支持了。D.鲜卑族人虽然不愿意迁都,但又害怕继续南伐,所以,没人再敢说话,迁都计划最终得以确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5分)(2)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5分)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11.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笨,用普草占卦。卜,灼烧龟甲或牛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12.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并非所有的大臣都知道孝文帝率兵伐齐的真正目的是想要迁都洛阳,也并非所有人都支持迁都洛阳,安定王拓跋休等人都站到右边,表示反对。13.(1)陛下想迁都(迁宅)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是周朝、汉朝国家兴隆的原因。(得分点:“宅”“经略”“所以”各1分,句意2分)(2)不平凡的事,本来是不平凡的人才能做到。陛下您的决断是出自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做什么)。(得分点:“非常”“断”“何所”各1分,句意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子确定其含义,再整体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参考译文】第152页共152页,永明十一年,孝文帝将要迁都洛阳,他担心大臣们不愿意听从,于是商议大举讨伐齐,想借此胁迫大臣们南迁。孝文帝在明堂左阁休息,派太常卿王谌为他占卜起兵的吉凶,占卜的结果是“革”,孝文帝说:“‘商汤和周武王革命,是响应上天而又顺应百姓的举动。’是大吉大利的卦象。”文武百官都不敢说话。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现在出兵去讨伐未征服的地区,可占卜的卦象是商汤和周武王革命,恐怕不全部是大吉之兆。”孝文帝严厉地说:“爻辞说‘大人物的变革像老虎一样’你为何说不吉?”拓跋澄说:“陛下称帝已经很久了,为何现在说像老虎一样变革!”孝文帝变脸发怒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王你是想让我军的士气低落吗!”拓跋澄说:“虽然国家是归您所有,可是我是国家的大臣,怎么可以知道危险而不说出来!”过了很久孝文帝才气消,说:“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有什么关系!”孝文帝回到皇宫后,征召拓跋澄入宫觐见,迎上去说:“关于此前‘革’卦之事,现在还想跟您讨论一下。在明堂时我非常愤怒,是害怕大臣们争抢发言,阻止我的大事,所以才声色俱厉,是想吓唬那些文武百官罢了,我想您明白我的意思。”然后,孝文帝屏退侍从对拓跋澄说:“现在我想做的这件事,确实不容易。但是魏国从北方地区崛起后,南迁平城,这是有利于武力征伐的地方,而不利于文教治国。如今我想改革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个想法真的太难实现。所以我决定把都城迁移到中原地区,您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想迁都(迁宅)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是周朝、汉朝国家兴隆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和贪恋原有的风俗习性,我这样做一定会使北方人震惊骚动,怎么办?”拓跋澄说:“不平凡的事,本来是不平凡的人才能做到。陛下您的决断是出自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做什么),”孝文帝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良。”六月丙戍日,孝文帝下令修筑黄河大桥,准备率军渡河南下。秋季九月戊辰日,孝文帝渡黄河,庚午日,到达洛阳。丙子日,下诏各路大军继续向南进发。丁丑日,孝文帝身着战袍,手执马鞭,骑马出城,随行的文武百官全都在他的战马前跪拜。孝文帝说:“我们的军事战略已经决定,现在命令各路大军前进,诸位还想说什么呢?”尚书李冲等说:今天的军事行动,是天下人都不愿意的,只有陛下一个人想做。臣下不知道陛下您独自前行,将要去什么地方?臣下们有劝谏的意愿却找不到劝谏的言辞,所以斗胆冒死前来请命。”孝文帝说:“现在我们大规模出动,但是师出无功而返,你们让后人怎么看我呢?如果不想继续南下征战,就要把都城迁到洛阳你们看怎么样?同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到右边。”安定王拓跋休等人都站到右边,南安王拓跋桢向前一步说:“想建立大功勋的人不要与众人商议。今天陛下如果停止继续南伐的想法,迁都洛阳,这是我们做臣子的愿望,是全天下百姓的幸事。”文武百官都大呼万岁。当时的鲜卑族人虽然不愿意迁都,但又害怕继续南伐,所以没有人再敢说话,于是迁都洛阳的计划就确定下来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小题。王若虚,字从之,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第152页共152页,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日:“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金亡,徽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日:“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节选自《金史·王若虚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B.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C.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D.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实录,依照真实情况记录。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B.刺史,原为巡查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第152页共152页,C.尚书省,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隋唐后与中书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D.泰山,与华山、衡山、庐山、嵩山并称五岳,古时有天子到泰山封禅祭天地,后也以“泰山”比喻岳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虚少有高才,仕途颇为顺利。他年少聪明慧悟,仿佛很早就同文字打交道;他曾历任翰林文字、著作佐郎、左司谏、直学士等职。B.若虚身处官场,做实事重名节。他为官颇有成就,曾出使夏国,编成《宣宗实录》;对翟奕等人作碑文的要求,他用道理来回绝。C.若虚不畏权贵,碑文交由他人。翟奕等人对他不写碑文很恼怒,最后碑文由刘祁写好,经他和元好问删定后,只是直接叙述事件。D.若虚不仕元君,东游泰山而逝。金国灭亡后,他穿平民服装北归;与友人游历泰山时感慨人生,希望终老于此,在一大石上坐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10.C(画波浪线的句子大意是:承安二年中经义科进士第,调任鄜州录事,历任管城、门山二县县令,都有爱民的政绩。任期满,百姓不分老幼都来挽留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因人推荐,被召入朝廷任国史院编修官。断句要注意分析句子结构,特别是句中的写作对象,同时要抓住断句的标志。本句“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其中“进士”是“擢”的宾语,所以应在“进士”后断开,从而排除A项;“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是对称结构,其中“录事”“县令”是官职名,反映了他的官职升迁情况,故其后均要断开,从而排除B项。“皆有惠政”是他为官时的举措;而“秩满”“老幼攀送”是讲他任期满后深得百姓爱戴的表现;所以在“秩满”后要断开,故排除D项。而“用荐人为国史院编修官”是讲他的官职的再次升迁情况。综合以上分析:故选C。)第152页共152页,11.D(D项,“庐山”不是五岳之一,应将“庐山”改为“恒山”。)12.C(C项,曲解文意,“最后碑文由刘祁写好”的说法不当。根据原文“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应是:刘祁(于是)就草定了碑文,交给了元好问,元好问不中意,于是自己撰写碑文写成以后给王若虚看,共同删定几个字,但只是直接叙述事件经过罢了。)13.(1)当时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有人稍稍顶撞他们,他们就进谗言,罗织罪名,使那人立即被杀害。(2)大家的意见是请你们二位撰写碑文,而且已经报告给郑王(崔立)了,希望二位不要推辞。(第(1)句采分点:“恃”,仗恃、依靠;“忤”,顶撞、忤逆;“谗构”,用谗言构陷。第(2)句采分点:“属”,动词,撰写;“白”,告诉;“让”,谦让,推辞。)参考译文:王若虚字从之,是豪城人。从小聪颖慧悟,好像老早就跟文学打交道似的。承安二年中经义科进士第,调任鄜州录事,历任管城、门山二县县令,都有爱民的政绩。任期满,百姓不分老幼都来挽留送行,过了几天才能出发。因人推荐,被召入朝廷任国史院编修官,升为应奉翰林文字。奉命出使夏国,还朝后被任命为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下来担任著作佐郎。正大初年,《宣宗实录》编撰完成,升为平凉府判官。不久,召入朝任左司谏,后来又调为延州刺史,入朝担任直学士。天兴元年,金哀宗奔走到归德。第二年春天,崔立之变发生。小人们都附和他,请求为他建功德碑,翟奕假借尚书省的命令召王若虚作碑文。当时翟奕一类人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有人稍稍顶撞他们,他们就进谗言,罗织罪名,使那人立即被杀害。王若虛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私下对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说:“现在召我作碑文,我不顺从就会被杀害,作了就会败坏名节,声誉扫地,不如一死为好。虽然如此,我还是姑且用道理说服他们。”于是告诉翟奕等人说:“丞相功德碑应当把什么事写进去?”翟奕等愤怒地说:“丞相第152页共152页,以京城归降大元,使上百万的百姓得以活命,这不是功德吗?”王若应说:“学士的职责是代王立言,把撰写功德碑称作是代王立言,可以吗?况且丞相既然以京城归降,那么朝廷百官都是丞相门下的人。自古以来,难道有门下之人为主帅歌颂功德,而能使后代人相信吗?”翟奕等人不能强制他,于是召太学生刘祁、麻革等赶到尚书省,元好问、张信之将立碑的事告诉他们,说:“大家的意见是请你们二位撰写碑文,而且已经报告给郑王(崔立)了,希望二位不要推辞。”刘祁等坚决推辞离去。以后几天,不断催促,刘祁就草定了碑文,交给了元好问,元好问不中意,于是自己撰写,写成以后给王若虚看,共同删定几个字,但只是直接叙述事件经过罢了。后来元军入城,功德碑最终没有建立。金国灭亡后,他改穿平民服装向北回到镇阳,与浑源刘郁东行游历泰山,来到黄岘峰,在萃美亭歇息,环视同游的人说:“我在尘世中沉沦了一生,没有料到晚年却到达仙人的洞府,果真能够在此山终老,我的愿望就完全实现了。”于是叫他的儿子王忠先回去,派儿子王恕往前走,察看山路平坦险峻的情形,于是垂足坐在一块大石上,坐了很久,闭着眼睛便去世了,时年七十岁。所著文章叫《慵夫集》、《滹南遗老集》,各有若干卷,流传于世。(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4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第152页共152页,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②,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凡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节选自《宋史·侯蒙传》)【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第152页共152页,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C.侯蒙直言评鉴得罪蔡京。皇帝让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得知后,司机报复了侯蒙。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第152页共152页,(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5分)(2)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5分)10.B.原文标点: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11.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12.D.侯蒙没有建议改革币值,他是确实不知情,才斥责主管官吏。13.(1)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关键词:“晓”“无庸”“第”)(2)皇帝点头,并且让他暗中探察蔡京的所作所为。蔡京听说后怀恨在心。(关键词:“颔首”“伺”“衔”)参考译文: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县人。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有好的名声,为正义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难的人,有时一天就花掉千金。考取进士后,调任宝鸡县尉,后来又任柏乡县知县。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受罚的人都没有任何怨言。转运使黄湜听到他的名声,要推荐他,叫他到衙署禀报事情,侯蒙因越过了自己的县境而不肯前往。黄湜很生气,过些天来到柏乡县,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获罪;查了一会儿,竟没有一点瑕疵可指摘,这才以宾客之礼接见他,说:“您真是个能干的吏员啊。”黄湜便率领各位使者一起推荐他。第152页共152页,镇守西部的将领高永年被羌人杀死了,皇帝很生气,亲自写了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的姓名,命令侯蒙去秦州逮捕他们治罪。侯蒙到了秦州,仲武等穿着囚服听候命令,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案件判定的结论还没有报上去,又提升他任御史中丞。侯蒙上奏说:“当年汉武帝杀了王恢,不如秦缪公赦免孟明。子玉自缢而死使晋侯高兴,孔明去世使蜀国的地位变轻了。如今羌人杀了我们一个都护,却使十八员将领因此而死,这是自残肢体啊。想要身体不得病,可能吗?”皇帝醒悟了,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追究。迁任刑部尚书,改任户部。近年郊庙祭祀提前办妥告成,尚书主管政事。到这时,皇帝就秘密地告诉他这种情况。侯蒙回答说:“因为财利来要求君主提拔自己,这不是臣下所敢做的事情。”一天,皇帝随便地问:“蔡京这个人怎么样呢?”侯蒙回答说:“假使蔡京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术,即使古代的贤相也比不上他!”皇帝点头,并且让他暗中探察蔡京的所作所为。蔡京听说后怀恨在心。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朝廷商议贬值十分之七,府库主管官吏报告说:“各部门都用车装载大面值钱币到店铺买货物,都疑心货币制度要变更。”侯蒙说:“我们府库之中有多少贮存?”官员回答道:“八千缗。”侯蒙斥责道:“怎么有变革而我却不知道!”第二天,法令颁布。又曾经有几件事侯蒙独自接受圣旨,蔡京不知道;蔡京侦探到这些事,告诉皇帝,皇帝说:“侯蒙也这样吗?”将侯蒙贬为亳州知州。宋江进犯京东,侯蒙上书说:“宋江凭借三十六人横行于山东、河南一带,官军几万人没有敢与他抗衡的,他的才能一定超过常人。如今清溪的盗贼起事,不如赦免宋江,让他去征讨方腊来赎自己的罪。”皇帝说:“侯蒙身居外地却不忘君主,是忠巨。”命他任东平知府,还没有上任就死了,终年六十八岁。第152页共152页,第152页共152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