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语文寒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2年高三语文寒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夺枪张一弓一九三八年那个遥远的夏季,齐楚能够进入我这个四岁幼童的记忆,仅仅因为他手中“噼里啪啦”地摇着一把破芭蕉扇。堂舅告诉我,在他摇着芭蕉扇的时候,他和大舅已经盯住了国民党一个排的溃兵,准确地说,是盯住了溃兵的四十多条“捷克式”步枪,再加上两挺特别诱人的重机枪。这群溃兵从徐州战场上惶惶地跑过来,到了杞地就把一个村庄里的祠堂当成了老巢,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土匪头子大老李给这群溃兵的麻排长捎话,让他把渍兵拉过去,许给他一个副司令。麻排长正跟大老李讨价还价,眼看就要随大老李落草了。晚上,齐楚与我大舅相对而坐,芭蕉扇“噼啪”作响。我三姥爷来了,问他:“小殿章,你的扇子扇得急,你是有事瞒着我了!”齐楚说:“我和诚弟盯上了一群溃兵的武器。”大舅说:“愁的是没有那么大的荷叶,包不了那么大的粽子!”三姥爷坐下来,说:“我这里有荷叶,先礼而后兵么!”次日下午,大舅和齐楚陪着麻排长和一个排的士兵来到了客房院。兵们用枪托赶来了一头一蹿一跳的黄牛,枪刺上挂着鸡,山羊一声不吭地拴在那棵拴过骆驼的牲口槽上。大舅脸色阴沉,齐楚却忽闪着芭蕉扇,向麻排长赔着笑脸。三姥爷在这时走进了我的记忆。但我想不起三姥爷身上有高等法政学堂留下的任何痕迹,只记得他长得像杞地农民一样墩实健壮,一张棱角分明的四方脸庞,两鬓霜雪而红光满面,只是他那双圆环眼里的内容与农民不同,有黑沉沉的智慧,也有闪亮的锋芒。我望见他走出客厅,向满院子士兵打着招呼。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周奶的老伴——当年在客房院当差的老人告诉我,三姥爷迎上前说:“辛苦了,麻排长!”兵们轰然大笑,说:“我们排长脸皮麻姓氏不麻,他姓孙,是孙排长。”孙排长骂骂咧咧说:“这里的野百姓耍贫嘴,张口闭口叫我麻排长,把我的军威也叫跑了!”三姥爷说:“第50页共50页,对不起,误会了,请孙排长原谅!听说孙排长要带着弟兄参加游击队,留在杞地抗日,这是杞地的幸事!请贵部在这里安营扎寨,我为弟兄们接风洗尘。”麻排长说:“那好,弟兄们的给养就全靠你老庄主了!”三姥爷说:“一言为定,只要你们留下来抗日,给养我包了。”那一天,三姥爷陪了三杯酒,说:“你们年轻人吃着喝着说着热闹着,我老了,不胜酒力,就不坐在这里碍事了。”齐楚忙着给孙排长斟酒夹菜,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院子里也摆了几桌酒席,兵们把枪支架在树下,等不及当差的倒酒,已经在自斟自酌,猜拳行令。客房窗口里,三姥爷始终用悲悯的目光望着窗外的士兵,自言自语说:“不要流血啊!”堂舅从屋后通向花园的暗道里匆匆走来,“爹,大老李回话说,三老师给我打招呼是看得起我,麻排长那四十多条枪我就让给游击队了,算我大老李也爱国一回。”三姥爷感叹说:“这个土匪也懂得民族大义!”堂舅说:“他还说,他不敢忘了,他小时候吃过三老师的‘舍饭’”。三姥爷说:“算我没糟蹋粮食!”堂舅盯着客厅说:“爹,动手吧!”三姥爷又叹了一口气,说:“叫他们再说会儿话,不能不教而诛。”天色渐暗,士兵们都已喝得嘴歪眼斜,却还在划拳行令。堂舅又从屋后的暗道里走过来,说:“爹,上菜的伙计捎话,谈崩了!”三姥爷掀开竹帘,站在廊檐下拍了三下巴掌。墙头、屋脊上,客房窗口里,忽拉一下露出了一排排黑洞洞的枪口。士兵们浑然不觉,只是醉眼惺松地看着三姥爷。三姥爷大声问:“弟兄们吃好喝足了吗?”孙排长从窗口里探出脑袋说:“庄主,你是撵我们走哇?”三姥爷说:“孙排长,你不要走了,大老李托我捎话,他不来跟你接头了。你们只有参加游击队……。”三姥爷话没落地,孙排长就倏地拔出手枪,“啪”的一声枪响,三姥爷纹丝未动,孙排长却一头栽倒在窗台上。“真格的!”杞地农民说,“三老师伸手接住一颗热呼呼的子弹,吹了口气,叫它在手掌上翻了个跟头,那子弹就‘日’地飞回去,麻排长胸脯上就‘噗’地冒出一朵血红的大花。三老师是天上星宿下凡,玉皇大帝时刻保佑着他的!”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齐楚望着孙排长的尸首说:“可惜了,可惜了,怪你不愿意死在抗日战场上。”第50页共50页,我在周奶的里屋一觉醒来时,大家正在院子里高举枪支,欢呼胜利。一群农民向缩成一团的士兵们吐着唾沫,领走了鸡和牛羊。客房院的“鸿门宴”已经成了一个传奇故事并在流传中继续增添着新的细节。《地方志》上却准确无误地记载着这次难得的缴获:重机枪两挺、“捷克式”步枪四十一支、左轮手枪一支、子弹五千余发。三姥爷又卖了二百多亩地,为游击队购买了一批枪支弹药,这也作为一个爱国士绅的重大贡献载入了杞地史册。(节选自张一弓《远去的驿站》)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多次写了齐楚手摇扇,暗示了齐楚的心理状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B.三姥爷所谓的先礼后兵,就是请溃兵赴宴喝酒再趁他们酒醉缴获他们的武器。C.面对孙排长的拔枪,三姥爷依然纹丝不动,是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D.三姥爷他们“夺枪”,大老李最终的“让枪”,一夺一让都彰显了民族大义。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兵赶着抢来牛羊去赴宴,喝得嘴歪眼斜还在划拳行令,这些细节写出这批败兵素质低下,为双方谈崩做了铺垫。B.孙排长拔枪,枪响,三老师接住子弹,吹口气,子弹就飞回去……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表现了三姥爷的神勇。C.小说中人物语言个性特征明显,如“安营扎寨”“接风洗尘”“不能不教而诛”等用词,表现了三姥爷的文化涵养。D.小说叙述详略得当,详写客房院内“鸿门宴”的夺枪过程,而对堂舅与大老李的沟通过程则一笔带过,主次分明。8.“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第50页共50页,9.英国文学评论家洛奇说:“确定从何种视点叙述故事是小说家创作中最重要的抉择了”,《夺枪》中叙述故事的视点是四岁孩童的“我”,通过“我”的叙述和他人对“我”的转述完成了“夺枪”故事的叙述。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叙述方式的效果。(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水莲侯发山常言说,千里姻缘一线牵。那么,维系水莲和治河的爱情的这根"线"就是淮河。庚子年上半年,水莲作为医护人员参加河南医疗队驰援武汉工作,安徽阜阳的治河给武汉运送爱心菜。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两人认识了。水莲随口问道∶"你父母是不是都是水利工作者?"治河知道水莲话里的潜台词,说∶"我家住在淮河边上,父辈是农民,曾吃过准河泛滥的苦头,父亲便给我起名治河。""这么巧啊,我家也在淮河边上,信阳淮滨。"水莲惊讶地说。治河幽默地说∶"我把河治理好了,水莲才能永远灿烂。"水莲忍俊不禁。几句话下来,两个不同省份的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然后他们添加了微信,一来二去,彼此有了好感。第50页共50页,水莲找了几个男友,都因与爸妈的意见不合而黄了。妈妈对未来女婿的要求,代表了当下大多数丈母娘的观念∶有房,有车,有资产。爸爸呢,比较传统一点,说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孩子好才是硬道理。这就给水莲找对象增加了难度,毕竟十全十美的小伙子尚属凤毛麟角。认识治河后,水莲觉得他既符合爸爸的要求,也能达到妈妈的标准。治河是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他家里有两层小楼,也有小车,有三个鱼塘,2018年投了上百万元的鱼苗。结束驰援任务后,水莲瞒着爸爸妈妈去了治河的老家。说实话,她是想验证一下真伪。这年头,不得不防。治河在微信上开玩笑说,你要是一条鱼就好了,从上游游下来就能见到我。两地相距七十多公里,水莲开车用了一个半小时,按照治河发的位置,导航到了目的地——王家坝。治河并没有说谎,他家的两层小楼是前年刚刚盖的,金碧辉煌,很是气派。三个鱼塘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仓库,货车,一应俱全……在农村,这样的家底已经很是出类拔萃了。治河的父母也都是实在、厚道的农村人,跟水莲也能说到一起,像是多年不见的老亲戚。水莲回到家。对爸妈彻底坦白了。这一次.谷爸和妈妈的意见空前一致,而且答应了水莲和治河农历七月初七订婚。七月初连续的几场大雨,使得淮河水位暴涨。一旦决堤,水莲家的二百亩莲子种植基地就要毁于一旦。这个莲子种植基地可是她家的全部家当啊!当年投入30万,贷款10万,种植生态无公害莲子,采用"莲鱼共养""种养共存"的经营模式养殖田螺、鲤鱼、泥鳅。还在莲子基地中建了步行观赏走廊、休闲亭子。去年还完了全部债务,实现了盈利。今年还打算建特色餐馆和农家民宿,提供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爸爸和妈妈担心有个闪失,日夜守候在莲子基地。村干部已经要求几次,让他们撤出基地,他们还抱着幻想,河堤不会垮,基地没事。村干部没办法,打电话让水莲回来做父母的工作。趁着下午休班,水莲开车回到了自家的莲子基地。雨后初晴,那田田荷叶上带着晶莹的水珠,有的像反撑开的伞,有的像绿色的圆盘,有的像扇子。一枝枝荷花,有红色的,有粉色的,有白色的,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像少女含羞的脸蛋…若是毁了,不知道爸爸妈妈会伤心成什么样子。听到汽车喇叭声,爸爸和妈妈迎了出来。"孩子,咱的基地保住了。"妈妈一边说一边擦拭着眼角。爸爸说∶"淮河水位下降了,大堤没事了。"水莲晃了晃手机,一脸忧郁地说∶"爸,妈,我刚在回来的路上得到治河的消息,他们家被洪水冲了,鱼塘、房子都没了。""人没事吧?"爸爸着急地问。第50页共50页,水莲说∶"人没事,政府已经安置了。"妈妈迟疑了一下,说∶"既然这样,订婚还是缓一缓吧。""妈,你说啥呢!"水莲急得差点哭出声来。妈妈说∶"他家都没了,咋订婚?""妈,你知道吗,王家坝的百姓是为了上游和下游的安全,开闸放水,把水引到了自己的家园…"话没说完,水莲已经呜咽起来。"告诉治河,订婚的日子不变。"爸爸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他没家了,在哪里订呢?"水莲像是回答爸爸的话,又像是自言自语。"谁说没家?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妈妈说。"咱的基地也正需要帮手呢。"爸爸点点头。水莲笑了,一张脸如同水塘中盛开的荷花,清秀脱俗,娇羞妩媚。补记∶2020年7月23日,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转移安置群众19.5万,闸口开闸76个小时左右,蒙洼蓄洪区共蓄洪3.75亿立方米,淮河王家坝段水位下降至28.28米,"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以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背景交代了水莲与治河相识的原因,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奠定了本文温情的基调。B.由文章中可以看出,对于未来的女婿,水莲的妈妈看重的是物质条件,而水莲的爸爸更看重人品,两个人的标准不太一样。C.文章在介绍治河和水莲的家庭情况时,提到了"大学生回乡创业""莲子种植基地""农家民宿"等内容,富有时代气息。D.当听到治河家被洪水冲了后,水莲的妈妈所说的话体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和色彩的角度写荷花之茂盛,既突出了水莲父母的勤劳能干,又从某种程度上交代了他们不肯离开基地的原因。第50页共50页,B.文章使用对比的手法,先具体描写水莲之前的几个男友因条件不符合爸妈意见而黄了,而到了治河这里,她爸妈的意见空前一致,并直接答应订婚,以此衬托出治河的优秀。C.文章后半部分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展开,在体现人物性格的同时,加快了行文的节奏,推进情节发展,让读者的喜怒哀乐跟随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D.文章正文结尾以"水塘中盛开的荷花"来写水莲美丽外貌,既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前文对荷花的描写,也借此衬托其心灵之美,升华了文章主旨。8.小说的结尾加的一段补记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9.有人评价侯发山的小说透露着质朴的乡土气息,请以本文为例加以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II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树 医 聂鑫森卫根生快六十岁了。满脸皱纹,一头白发,背也有些驼了,左看右看,都像一棵步入老年的树。曲曲巷的男女老少,当面叫他“卫爷”,背地里却称他为“树医”。第50页共50页,潭州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可名正言顺称为古城的,其一是有史籍可作查考;其二是地面上有许多历朝历代遗留的古迹可为印证;其三是古树多。何谓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三百年树龄以上的为一级古树,其余的为二级古树。潭州城中,一级古树有五百余棵,二级古树则两千有余,多是松、柏、槐、银杏、樟树。古迹和古树,都由潭州博物馆管辖、护卫和修缮。故博物馆专设了一个科室:古树科。卫根生是该科的头,和几个同事一起,要干的活无非是巡查古树的生存状况,严禁任何损伤古树的行为,对衰老多病的古树进行医治和护理。“古树科”其实就是“树医科”,卫根生喜欢这个名字。他常说:“长年累月和古树打交道,不知不觉自己也衰老了。”年代久远的树,主干往往会中空,像被开膛破肚,主枝容易死亡,使得树体倾斜;又因树体衰老,枝条也会无力下垂,于是整棵树需要外力支撑,或以钢管编扎出撑持的棚架,或以扁钢箍紧干裂的树干。有些树干的伤口,因衰老、虫害、冰冻、雷击造成,需要人工治疗,在伤口旁钻眼注入激素,用生物胶重植树皮,还要改良土壤、施用不同的肥料,配备恢复健康的“营养餐”。卫根生是真正的行家里手,当树医当得有滋有味,但在博物馆,没人肯正眼看一看他,评先进科室和先进个人,总是榜上无名。卫根生无所谓,他说,古树是古城的老者,面对它们如同面对自己的长辈,难道侍奉长辈还要评功授奖吗?屹立在公共环境的古树,他悉心照料;私家庭院里的古树,只要主人邀请,他也常去探看,而且一见钟情,相谈甚欢。曲曲巷的魏家,卫根生就去过好几回。魏家院子正中央,有一棵两人方可合抱的虬龙柏,三百多年了。树身有些歪斜,叶子稀稀拉拉的,根如龙爪,树身的下半截中空,在一个弯曲处破出一个大洞,坦然而见天光,树皮也破裂了,如披一件烂衣褂。当家的叫魏遵规,比卫根生小两三岁,是个老中医。他告诉卫根生,院子和柏树都是祖上传下来的,院子不知翻修了多少次,但柏树依旧岿然不动。五年前他们第一次会面,是因虬龙柏在雷雨夜,被劈去上部分左边的一个粗壮的侧枝,断面上还留着乌黑的烙痕。“卫爷,这棵树会死吗?。”“死不了。我用药剂把伤口处理一下,你放心。”“古人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第50页共50页,“魏先生触景生情,好像有心事?。”“我那儿子说这棵树长得难看,要死不活的样子,不如连根刨了。”“你不同意?”“当然。看见树,就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我爹在树下教我背汤头歌诀,教我识别药草,心里满满的是怀念。“儿子是做什么的?。”“电脑程序员。新潮角色!心不定,总想往外跑。”“你要让他喜欢这棵古柏,它是这个庭院的魂。杜甫《古柏行》称:‘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古典的美丽,哪里去寻?”“是啊,是啊。”后来,卫根生又去过几次魏家院子,喝喝茶,聊聊天,很快活。一眨眼,又是一年春风来。魏遵规忽然打电话来,请卫根生去一趟。因为魏家要大规模翻修庭院,准备为儿子小魏办喜事。小魏坚决要求把虬龙柏刨掉,再放置一些健身器材,魏遵规坚决不退让,以死相拼,父子闹得如同仇人。卫根生也知道,那棵虬龙柏寿限也快到了,上半截虽还有些半黄半绿的树叶,不过是苟延残喘。但若砍去了,魏遵规就会悲情难过,会弄出大病来。哎!卫根生很快来到魏家。久雨初晴,满院是金箔似的阳光。魏遵规父子和卫根生,坐在柏树旁的石凳边。小魏说:“卫伯伯,这柏树活不长了,留它做什么?难看。”“小崽子,你咒它死,不如说是在咒我死!”魏遵规气鼓鼓地说。卫根生微微一笑,说:“是啊,树是老朽了,还能活多久?谁也不知道。但这院子最贵重的不是你们要新建的房屋,却是这棵有着三百多年树龄的虬龙柏。小魏睁大了一双眼睛,想再说什么,忍着没开口。“现在老城改造闹得风风火火,有些老巷子已经拆了。”第50页共50页,魏遵规说:“曲曲巷不可能拆!”“我也希望它不拆,假如要拆呢?我是说‘假如’!”魏遵规叹了口气,低下头来。小魏眼睛一亮,问:“卫伯伯,这棵虬龙柏,假如拆院子的话,该给树一个什么价码?”卫根生说:“以我过去评估的经验而论,虬龙柏应该在三十万上下。小魏,你舍得吗?”“……树,可以不挖。不过,得让它活得久一些啊,别没等到拆迁它就死了。”“我是树医,这点手段我还是有的。搭个棚架支撑树身,人工植树皮,还要在柏树根的空隙处再栽一棵小柏树苗,让绳子牵引它的枝叶在中空的树里顺着往上长,就像儿子长在父亲的怀抱里,直到它从那个洞开的地方出头露面,张开一片浓荫。”魏遵规一拍大腿,说:“儿子,这叫孝——顺!”小魏顿时满脸发热,说:“爹,你高兴……就好。”……小魏结婚了,生孩子了。小柏树扎牢了根,枝叶顺着树的空心往上长,生机勃勃,从从容容。魏遵规隔三岔五打电话给卫根生,说:“卫爷给树看病,把我的心病也治好了。”只有小魏常在网上探看古城改造的信息,自言自语:“这曲曲巷什么时候拆迁?”谁知道呢?(选自《湖南文学》2021年第1期,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卫根生在单位被人瞧不起,总是榜上无名也无所谓,这表现出他因始终得不到别人正式认可而孤芳自赏的心态。B.小说用天气变化呈现人物对话背景,“久雨初晴”暗示着情节的切换及事件的转机,预示着父子关系的缓和。C.小说中小魏“眼睛一亮”是因为父亲的“叹气”“低头”让他深受触动,从而对“古树”的去留产生了新的想法。第50页共50页,D.小说将医树和医心巧妙结合,独具匠心地用医心统摄全篇,展现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引人深思。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开门见山,在小说开头直接对主人公卫根生进行肖像描写,巧妙地将主人公的形象和古树联系起来,颇有深意。B.小说中卫根生视古树如自己长辈,此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古树当做古城的老者来写,赋予古树以“人”的特点。C.小说运用了人物对话的方式行文,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展现人物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有助于推进情节的发展。D.小说以开放的问句结尾,既暗含对小魏“自言自语”的回应,又饱含对古树未来的担忧,引发读者思考,耐人寻味。8.老魏痴情于古树,文末他说卫爷治好了他的心病。请分析老魏的“心病”是什么,及其痴情的原因。(4分) 9.小说前半部分用较大篇幅叙写了潭州古城及救治古树的内容,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第50页共50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山地回忆孙犁那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整。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地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她说着,扭着身平说着河流往上去了。蔡在一块尖石上把莱装篮漫进水更把沥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我们是真卫生,你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得放光。第50页共50页,“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不愿意讲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到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心里很高兴了。“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不会求人做一双?”“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是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我洗过脸,回到队上吃了饭,就到女孩子家去。她正在烧火,见了我就说;“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你就来了。”我已然摸准了她的脾气,只是笑了笑,就走进屋里。屋里蒸气腾腾,等了一会,我才看见炕上有一个大娘和一个四十多岁的大伯,围着一盆火坐着。在大娘背后还有一位头发雪白的老大娘。一家人全笑着让我炕上坐。女孩子说;“明儿别到河里洗脸去了,到我们这里洗吧,多添一瓢水就够了!”大伯说:“我们姐儿刚才还笑话你哩!”白发老大娘瘪着嘴笑着说:“她不会说话,同志,不要和她一样呀!”第50页共50页,“她很会说话!”我说,“要紧的是她心眼儿好,她看见我光着脚,就心疼我们八路军!”大娘从炕角里扯出一块白粗布,说:“这是我们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给我做了一条棉裤,剩下的说给她爹做双袜子,现在先给你做了穿上吧。”我连忙说:“叫大伯穿吧!要不,我就给钱!”“你又装假了,”女孩子烧着火抬起头来,“你有钱吗?”大娘说:“我们这家人,说了就不能改。过后再叫她纺,给她爹赚袜子穿。早先,我们这里也不会纺线,是今年春天,家里住了一个女同志,教会了她。还说再过来了,还教她织布哩!你家里的人,会纺线吗?”“会纺!”我说,“我们那里是穿洋布哩,是机器织纺的。大娘,等我们打败日本……”“到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可巧,战斗情况没有变动,部队也暂时不转移。每天早晨,我就到女孩子家里去洗脸。第二天去,袜子已经剪裁好,第三天地已经纳底子了,用的是细细的麻线。她说:“你们那里是用麻用线?”“用线。”我摸了摸袜底,“在我们那里,鞋底也没有这么厚!”“这样坚实。”女孩子说,“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能够。”我说。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那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磺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后来,我听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1949年12月(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叙写“凿冰洗脸”的情节,源自“我”亲历的回忆,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B.小说叙述“我”与女孩因为“卫生”的问题发生争论,表明革命队伍与百姓之间存在矛盾。第50页共50页,C.女孩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仍用所剩不多的布料给“我”做袜子,表现出她热情慷慨的一面。D.最后一段插叙的内容,使小说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同时突出了小说的主题。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将一位性格直率而又为人热情、心地纯真的山地女孩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B.小说用“……烧过两三回了”“……也许五年……”描写战争,写出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从侧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持久。C.小说中的“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这种笔法使小说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也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我”的情感。D.小说通过回忆“我”与女孩及其家人的交往的往事,表现了他们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而这正是我们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实基础。8.请结合全文,阐释“袜子”的丰富内涵。(4分)9.孙犁的小说“能在非常态的生活中发现朴素与美好”。请结合小说内容,对作者的这一创作特征进行简要分析。(6分)第50页共50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小城无名医马宝山燕省吾系世代祖传中医,是年五十岁,赤红脸膛,鹤发银须,着一件灰布长衫。其身影常蹀躞于小城街巷之中。燕先生对来求者,不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如至亲。燕先生对任何疑难病症,只要他一搭脉,开出方子,保证三付中药喝下,药到病除。因此,小城人都尊其为“燕三付”,倒把他的大名忘得一干二净了。“燕三付”住在小城北街。无独有偶,在小城南街,皇甫宗仁挂牌行西医。皇甫先生也年在五十,戴一副金丝眼镜,着西装领结,作势一派西洋式儿。他全套西医疗法样样精湛,医德还算淳朴。皇甫医生足不出户,就地坐诊,再大的人物也请他不去,倒使人生出许多的敬畏之情。谁有病谁心里急,请过中医不放心,又去求西医。这就给“燕三付”和皇甫医生添了许多的烦恼——让中医瞧过的病人,西医不插手;让西医诊过的病人,中医不搭脉。于是又出了许多乖巧之人,没有他们这个世界就不热闹。他们请到“燕三付”便捧他是再世扁鹊,小城医圣。再去求皇甫先生又捧其为当代华佗,小城一把神刀。正是这伶俐之徒,把小城弄得沸沸扬扬,使“燕三付”和皇甫医生之间的门户之见愈演愈烈,中西医矛盾日渐积深。都以小城第一自居,全不把对方放在眼里。一年,西医皇甫宗仁突然得气结,气憋在嗓子眼里,白净脸憋得紫红,皇甫夫人毕竟是门里人出身,知道丈夫这病非中医不得除。于是,她瞒着皇甫医生到北街请“燕三付”的一笺方子。“燕三付”思忖良久:虽说与皇甫医生有隙,可在这生死攸关之际袖手旁观,岂是我燕某所为。当下开出一纸方子,让皇甫夫人拿去。皇甫夫人拿回中药,没敢说是从“燕三付”那儿开的,急忙让煎熬了给丈夫喝下。果然,三付药下肚,皇甫宗仁上打嗝下放屁,上下气通畅,气结病好了。倏地,他眼睛灿亮,叫住夫人问:“你说,我吃的三付药是不是燕先生的?”夫人见瞒他不住,便唯唯称是。皇甫宗仁惊窘不堪,立备厚礼,遣夫人速速送给“燕三付”作谢。“燕三付”第50页共50页,是个忠厚之人,他见皇甫夫人送来厚礼,也该礼尚往来。正待择日拜访,促膝畅谈,摒弃门户之见,来个中西合璧,并肩协力为小城百姓去疾除病,强身健体尽绵薄之力。却传来皇甫宗仁携妻带幼,远走他乡的消息。“燕三付”大吃一惊,心想:这知道内情的人明白我是受皇甫夫人之托,救其夫一命;不知道底细的人定会说我乘人之危,拿三付药摘了人家的面子,把西医皇甫挤对走了。唉呀,这,这便如何是好……不日,“燕三付”也收拾细软,举家搬迁,去向不明。于是,小城无名医。(选自马宝山《小城无名医》)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详细地交代了中医“燕三付”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也为后文治好皇甫医生和举家搬迁的情节埋下伏笔。B.文中说西医皇甫宗仁“医德还算淳朴”,表明作者将他与“燕三付”对比,认为他明显不如“燕三付”。C.两位医生之间的矛盾全是因当地看热闹的“乖巧之人”在背后推波助澜而起,因此作者也借此批判市侩小人的好事。D.“燕三付”治好了皇甫宗仁的病,皇甫宗仁惊的是燕医生果然医术高超,窘的是自己医术不如燕医生,在小镇上抬不起头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语言不事雕琢,简洁明快,善用短句,寥寥几笔就形象地勾勒出了两位名医的不同形象,中医儒雅,西医精干。B.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人物生动丰满,个性鲜明。作者运用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C.小说短小精悍,构思精巧。开头详细繁复,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悠长回味。D.小说的主题意蕴深厚,既赞扬了两位医生的医者仁心,也为两位医者为声誉所累,彼此间产生门户之见相继离开小镇而惋惜。8.小说中两次描写“燕三付”的心理活动,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分析,概括“燕三付”的形象特点。(4分)第50页共50页,9.本小说创作采用了哪一种视角?结合文本分析采用这种视角达到的艺术效果。(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家(日本)川端康成他拉着双眼已盲的妻子的手,为了看一座出租的房子,在一处斜坡上,往上走着。“那是什么声音?”“竹林子的风声啊。”“是啦,我好久不曾走出家里一步,几乎都已忘了竹叶的声音呢。现在的那个家,去往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啊。刚搬过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很难配合,吃了不少苦头。这个楼梯,如今才刚刚习惯了,你却说又要去看新房子了。对于眼盲的人,住惯了的老房子可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所以就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对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一样。眼睛不瞎的人觉得死板没趣的房子,眼盲的人却可以和它水乳交融呢。想想看,今后可又有好阵子经常和新家的柱子撞个满怀,或是给门槛绊了脚什么的,是不是?”他放了妻子的手,打开了涂白漆的木门扉。第50页共50页,“哟,像是树木的枝叶繁茂的幽暗的院子似的。以后,冬天可就冷了。”“是一座墙壁和窗子都显得阴沉沉的洋楼啊。看样子,住的是德国人了,这里还留着一个‘里德曼’的铭牌呢。”然而一推开房子的大门,他却像是受到眩眼的亮光似的,侧转了上身。“真不错。明亮得很。如果院子里是夜晚的话,这里头可就是白昼了。”黄色和朱红色的粗条纹相间的壁纸,看起来好不热闹,有点像是节庆日里那种红白相间的帷幕。深红的窗帘,明亮得像是彩色电灯一般。 “有躺椅、有暖炉、有茶桌和椅子。衣橱、装饰灯——家具可说一应俱全了。你过来看看……”他说着,急切地,像是要把妻子推倒似的,把她推到躺椅处让她坐下来。妻子就像一个笨拙的溜冰者一般,双手在空中慌乱挥摆着,在弹簧的反弹下摇荡着身子。 “喂,连钢琴也都有呢。”让他拉着手,坐在暖炉旁边的一架小钢琴前面去的她,就像在碰触什么怕人的东西似的,把琴键敲打了一下。 “啊!还会响呢。”她于是弹起一支孩童歌来。这可能是她眼睛还看得见的少女时候学会而且依然记得的歌吧。他走进摆着好大办公桌的书斋里一看,紧邻着书斋的,竟是寝室。里头是一张双人床。床垫也一样用红白条纹的粗布料张成的。一坐到那上头去,柔软而且具有弹性。妻子的钢琴渐渐地响出了快活的喜悦来。然而他也听见,是盲者的悲哀,偶或按错了琴键,她便小孩般地笑了起来。“喂,你不来看看好大的一张床吗?”你说有多么不可思议——妻子在新来乍到,不知前后高低的屋子里,竟能像明眼的少女一般,稳健迈步走到寝室里来。两个人并肩坐到床边上去,彼此手搭着背,一面还像装有弹簧的玩偶一般,好乐好美地跃动弹跳了起来。妻子低声吹起口哨来,都已忘了时间了。第50页共50页,“这里是什么地方啊?”“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地方嘛?”“反正不是你家就是了。” “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有改动)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夫妻俩往山坡上走时,妻子分辨不出竹林子的风声,又对旧房子眷恋不已,说明她是一个喜静守旧的人。B.小说中丈夫带着眼盲妻子频频换房租房,看房子时急切粗鲁,甚至把她推倒在躺椅上,说明丈夫粗俗、缺乏教养。C.小说中妻子吹起口哨、忘记时间的细节十分传神,结尾借人物之口说出“反正不是你家”,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很有张力。D.小说语言冷峻、客观,许多情节虽然是一笔带过,却能将人物点染得有血有肉,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水准。8.优秀的小说有一个好题目,本文以“家”为题,这在文章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第50页共50页,9.文章结尾妻子说“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鉴赏这个结尾。(6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那一排钻天杨肖复兴①四十多年前,我家搬到北京陶然亭南、附近马路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卖些油盐酱醋,同时兼管每天牛奶的发送:②母亲那一阵子大病初愈,我给她订了一袋牛奶。由于每天到那里取奶,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其中一位很年轻,刚来不久。她面容清秀,长得纤弱,快言快语。熟了之后,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了。③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想明年接着考。她又听说我爱看书,还写点儿东西在报刊上发表,就对我另眼相看。④那时候,买麻酱要证,买香油要票,带鱼则只有过春节才有。打香油的时候,都得用一个老式的长把儿小吊勺作为量器,盛满之后,通过漏斗倒进瓶里,手稍微抖喽一下,就会使盛进瓶里的香油的分量大不相同。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每次我去买带鱼,她会把早挑好的宽一些的带鱼,从台子底下拿给我,我感受到她的一番好意。第50页共50页,⑤除了书和杂志,我无以相报。好在她爱看书,我就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⑥她曾经悄悄地对我说她不喜欢待在这么个小铺里卖一辈子香油麻酱和带鱼,告诉我想复读,明年重新参加高考。⑦刚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她参加了高考,没考上。第二年又去高考,结果差的分比前一年还多。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⑧我读大学期间,很少回家,和她见面少了,几乎断了音讯。⑨六年过后,正是文学复兴的时期,我家有很多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正好⑩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我这才注意,她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⑪我把杂志给了她,说:家里还有好多,你这样子不方便到我家去拿,待会儿我给你送来!她一摆手说:那哪儿行啊!那显得我的心多不诚呀!便跟着我回家抱回好多本杂志,我只好帮她提着一大摞,护送她回到副食店,对她说:这么沉,你怎么拿回家?她说:一会儿打电话,让孩子他爸来帮我扛回家。这可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宝贝呀!说完,她咯咯又笑了起来。⑫那天告别时,她挺着大肚子,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⑬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⑭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陶然亭南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⑮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⑯“我是专门等您的,我在会议名单上看到您的名字,就一直等着这一天呢!我和您有三十多年没有见了:今晚,我得请您吃饭!我已经定好了房间!您可一定等着我呀!”她热情地说,⑰第50页共50页,晚餐丰盛又美味:边吃边谈,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⑱告别时,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⑲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芝麻粒那么大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那一带,二十多年前就都被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⑳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选用的副食品商店、麻酱证、香油票等事物极具典型性,能够唤起一代人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贫穷与落后的集体记忆。B.第④段中“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运用细节描写,意在表现小冯技艺娴熟,是一名称职的店员。C.作者三十多年后再见到小冯,“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暗示小冯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D.文章多次写到小冯的笑,如“笑吟吟地叫我”“咯咯又笑了起来”“忍不住又笑了起来”等,表现了小冯不同情景下的心理特点。5.“钻天杨”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6.本文已被《光明日报》“中国故事”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6分)第50页共50页,2022年高三语文寒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教师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夺枪张一弓一九三八年那个遥远的夏季,齐楚能够进入我这个四岁幼童的记忆,仅仅因为他手中“噼里啪啦”地摇着一把破芭蕉扇。堂舅告诉我,在他摇着芭蕉扇的时候,他和大舅已经盯住了国民党一个排的溃兵,准确地说,是盯住了溃兵的四十多条“捷克式”步枪,再加上两挺特别诱人的重机枪。这群溃兵从徐州战场上惶惶地跑过来,到了杞地就把一个村庄里的祠堂当成了老巢,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土匪头子大老李给这群溃兵的麻排长捎话,让他把渍兵拉过去,许给他一个副司令。麻排长正跟大老李讨价还价,眼看就要随大老李落草了。晚上,齐楚与我大舅相对而坐,芭蕉扇“噼啪”作响。我三姥爷来了,问他:“小殿章,你的扇子扇得急,你是有事瞒着我了!”齐楚说:“我和诚弟盯上了一群溃兵的武器。”大舅说:“愁的是没有那么大的荷叶,包不了那么大的粽子!”三姥爷坐下来,说:“我这里有荷叶,先礼而后兵么!”次日下午,大舅和齐楚陪着麻排长和一个排的士兵来到了客房院。兵们用枪托赶来了一头一蹿一跳的黄牛,枪刺上挂着鸡,山羊一声不吭地拴在那棵拴过骆驼的牲口槽上。大舅脸色阴沉,齐楚却忽闪着芭蕉扇,向麻排长赔着笑脸。三姥爷在这时走进了我的记忆。但我想不起三姥爷身上有高等法政学堂留下的任何痕迹,只记得他长得像杞地农民一样墩实健壮,一张棱角分明的四方脸庞,两鬓霜雪而红光满面,只是他那双圆环眼里的内容与农民不同,有黑沉沉的智慧,也有闪亮的锋芒。我望见他走出客厅,向满院子士兵打着招呼。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周奶的老伴——当年在客房院当差的老人告诉我,三姥爷迎上前说:“辛苦了,麻排长!”兵们轰然大笑,说:“我们排长脸皮麻姓氏不麻,他姓孙,是孙排长。”孙排长骂骂咧咧说:“这里的野百姓耍贫嘴,张口闭口叫我麻排长,把我的军威也叫跑了!”三姥爷说:“第50页共50页,对不起,误会了,请孙排长原谅!听说孙排长要带着弟兄参加游击队,留在杞地抗日,这是杞地的幸事!请贵部在这里安营扎寨,我为弟兄们接风洗尘。”麻排长说:“那好,弟兄们的给养就全靠你老庄主了!”三姥爷说:“一言为定,只要你们留下来抗日,给养我包了。”那一天,三姥爷陪了三杯酒,说:“你们年轻人吃着喝着说着热闹着,我老了,不胜酒力,就不坐在这里碍事了。”齐楚忙着给孙排长斟酒夹菜,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院子里也摆了几桌酒席,兵们把枪支架在树下,等不及当差的倒酒,已经在自斟自酌,猜拳行令。客房窗口里,三姥爷始终用悲悯的目光望着窗外的士兵,自言自语说:“不要流血啊!”堂舅从屋后通向花园的暗道里匆匆走来,“爹,大老李回话说,三老师给我打招呼是看得起我,麻排长那四十多条枪我就让给游击队了,算我大老李也爱国一回。”三姥爷感叹说:“这个土匪也懂得民族大义!”堂舅说:“他还说,他不敢忘了,他小时候吃过三老师的‘舍饭’”。三姥爷说:“算我没糟蹋粮食!”堂舅盯着客厅说:“爹,动手吧!”三姥爷又叹了一口气,说:“叫他们再说会儿话,不能不教而诛。”天色渐暗,士兵们都已喝得嘴歪眼斜,却还在划拳行令。堂舅又从屋后的暗道里走过来,说:“爹,上菜的伙计捎话,谈崩了!”三姥爷掀开竹帘,站在廊檐下拍了三下巴掌。墙头、屋脊上,客房窗口里,忽拉一下露出了一排排黑洞洞的枪口。士兵们浑然不觉,只是醉眼惺松地看着三姥爷。三姥爷大声问:“弟兄们吃好喝足了吗?”孙排长从窗口里探出脑袋说:“庄主,你是撵我们走哇?”三姥爷说:“孙排长,你不要走了,大老李托我捎话,他不来跟你接头了。你们只有参加游击队……。”三姥爷话没落地,孙排长就倏地拔出手枪,“啪”的一声枪响,三姥爷纹丝未动,孙排长却一头栽倒在窗台上。“真格的!”杞地农民说,“三老师伸手接住一颗热呼呼的子弹,吹了口气,叫它在手掌上翻了个跟头,那子弹就‘日’地飞回去,麻排长胸脯上就‘噗’地冒出一朵血红的大花。三老师是天上星宿下凡,玉皇大帝时刻保佑着他的!”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齐楚望着孙排长的尸首说:“可惜了,可惜了,怪你不愿意死在抗日战场上。”第50页共50页,我在周奶的里屋一觉醒来时,大家正在院子里高举枪支,欢呼胜利。一群农民向缩成一团的士兵们吐着唾沫,领走了鸡和牛羊。客房院的“鸿门宴”已经成了一个传奇故事并在流传中继续增添着新的细节。《地方志》上却准确无误地记载着这次难得的缴获:重机枪两挺、“捷克式”步枪四十一支、左轮手枪一支、子弹五千余发。三姥爷又卖了二百多亩地,为游击队购买了一批枪支弹药,这也作为一个爱国士绅的重大贡献载入了杞地史册。(节选自张一弓《远去的驿站》)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多次写了齐楚手摇扇,暗示了齐楚的心理状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B.三姥爷所谓的先礼后兵,就是请溃兵赴宴喝酒再趁他们酒醉缴获他们的武器。C.面对孙排长的拔枪,三姥爷依然纹丝不动,是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D.三姥爷他们“夺枪”,大老李最终的“让枪”,一夺一让都彰显了民族大义。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兵赶着抢来牛羊去赴宴,喝得嘴歪眼斜还在划拳行令,这些细节写出这批败兵素质低下,为双方谈崩做了铺垫。B.孙排长拔枪,枪响,三老师接住子弹,吹口气,子弹就飞回去……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表现了三姥爷的神勇。C.小说中人物语言个性特征明显,如“安营扎寨”“接风洗尘”“不能不教而诛”等用词,表现了三姥爷的文化涵养。D.小说叙述详略得当,详写客房院内“鸿门宴”的夺枪过程,而对堂舅与大老李的沟通过程则一笔带过,主次分明。8.“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英国文学评论家洛奇说:“确定从何种视点叙述故事是小说家创作中最重要的抉择了”,《夺枪》中叙述故事的视点是四岁孩童的“我”,通过“我”的叙述和他人对“我”的转述完成了“夺枪”故事的叙述。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叙述方式的效果。【答案】6.D7.B8.第50页共50页,①暗示齐楚他将要去为夺枪做准备;②示意齐楚留在客厅周旋麻排长;③为下文三姥爷让堂舅去和大老李沟通夺枪后枪支去处的情节作铺垫。9.①以孩子的视角来夺枪前的准备,以亲历者(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既起线索作用,又能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②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和审视夺枪的部分过程,与成人视角形成对比,突显文章的主题。③孩子的眼界和理解力是有限的,“我”从周奶的老伴的口中听说夺枪的具体过程,这样不但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暗示了齐楚的心理状态”错误。“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一处,也提到了齐楚摇扇的情节,但此处的情节只为虎子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这一情节作了铺垫,并没有体现齐楚的心理状态。B.“就是请溃兵赴宴喝酒再趁他们酒醉缴获他们的武器”错误。由原文“爹,大老李回话说,三老师给我打招呼是看得起我,麻排长那四十多条枪我就让给游击队了,算我大老李也爱国一回”可知,请溃兵赴宴喝酒的同时,三姥爷是让堂舅给土匪大老李带话,让他帮忙夺枪;再结合“爹,上菜的伙计捎话,谈崩了!”“三姥爷说:‘孙排长,你不要走了,大老李托我捎话,他不来跟你接头了。你们只有参加游击队……。’”几处可知,他们的先礼后兵是先采用劝说麻排长归顺游击队不成,才夺枪的。C.“是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错误。由原文“三姥爷始终用悲悯的目光望着窗外的士兵,自言自语说:‘不要流血啊!’”可知,三姥爷是不希望因为夺枪而造成人员伤亡的。再由后文“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一处可知,三姥爷和齐楚早已经为夺枪做好了准备,三姥爷是因为胜券在握才纹丝不动的。故选D【7题详解】第50页共50页,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表现了三姥爷的神勇”错误。由“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一处可知,真实的夺枪过程是齐楚和虎子一起配合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再结合原文“杞地农民说”“三老师是天上星宿下凡,玉皇大帝时刻保佑着他的”等句子可知,是当地农民把三姥爷个“神化”了。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作用的能力。由文章“齐楚说:‘我和诚弟盯上了一群溃兵的武器。’”“三姥爷坐下来,说:‘我这里有荷叶,先礼而后兵么!’”可以看出,齐楚和三姥爷事先已经对夺枪这件事达成了共识。而“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便是夺枪过程中的一个行为。在三姥爷使眼色之前,他在客厅里面向士兵们敬酒,“三姥爷陪了三杯酒,说:‘你们年轻人吃着喝着说着热闹着,我老了,不胜酒力,就不坐在这里碍事了。’”而此时的齐楚正在给孙排长斟酒夹菜,三姥爷的眼神示意,有告知齐楚自己将要离开,让齐楚留在客厅继续周旋之意。那三姥爷出客厅干嘛呢?——他和齐楚的目的是夺枪,齐楚留下周旋孙排长,那三姥爷自然是去安排夺枪的事宜了。同时,下文提到“堂舅从屋后通向花园的暗道里匆匆走来,‘爹,大老李回话说,三老师给我打招呼是看得起我,麻排长那四十多条枪我就让给游击队了,算我大老李也爱国一回。’”,从堂舅带回的话中,不难分析,堂舅是替三姥爷去向大老李沟通枪支去向问题了。那么,三姥爷眼神暗示齐楚自己出客厅,显然在情节安排上是为其让堂舅去和大老李沟通夺枪后枪支去处的情节作铺垫的。【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视角及其作用的能力。第50页共50页,首先,题干要求考生分析“通过四岁孩童‘我’的叙述和他人对‘我’的转述完成了‘夺枪’故事的叙述”的效果。“我”在文中是一个四岁孩童,属于儿童视角,儿童是纯真的代表,表现了真实,不撒谎。同时,“我”在文章中又是部分事情的见证者。“三姥爷在这时走进了我的记忆……我望见他走出客厅,向满院子士兵打着招呼。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以“我”亲历者(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既起线索作用,又能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再者,孩童的视角和成人的视角之间是有所差别的。孩童更关注的是肉眼所见的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东西。例如“齐楚能够进入我这个四岁幼童的记忆,仅仅因为他手中‘噼里啪啦’地摇着一把破芭蕉扇”,在四岁孩子的眼中,或许夺枪的记忆已经久远到难以记起,只能通过别人的转述回忆了,但是齐楚摇扇子的画面却始终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而齐楚在文中每次摇扇子,都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但作为孩子的“我”,更关注的仍是齐楚的扇子,而成人视角里,大人们更关注的是夺枪这件事。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和审视夺枪的部分过程,与成人视角形成对比,体现儿童的天真,突显文章的主题。最后,小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又或者是担心夺枪过程中会造成伤亡,是需要提前被保护起来的。所以“我望见他走出客厅,向满院子士兵打着招呼。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也正是因为周奶把“我”抱走了,导致“我”并没有看到具体的夺枪过程,而这一过程,是由周奶的老班告诉我的——“周奶的老伴——当年在客房院当差的老人告诉我,三姥爷迎上前说……”将高潮内容用转述的方法进行安排,四岁的孩童更多地会沉浸在故事的精彩当中,而不会关注具体的细节,因此不但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水莲侯发山常言说,千里姻缘一线牵。那么,维系水莲和治河的爱情的这根"线"就是淮河。庚子年上半年,水莲作为医护人员参加河南医疗队驰援武汉工作,安徽阜阳的治河给武汉运送爱心菜。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两人认识了。水莲随口问道∶"你父母是不是都是水利工作者?"治河知道水莲话里的潜台词,说∶"我家住在淮河边上,父辈是农民,曾吃过准河泛滥的苦头,父亲便给我起名治河。""这么巧啊,我家也在淮河边上,信阳淮滨。"水莲惊讶地说。治河幽默地说∶"我把河治理好了,水莲才能永远灿烂。"水莲忍俊不禁。几句话下来,两个不同省份的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然后他们添加了微信,一来二去,彼此有了好感。第50页共50页,水莲找了几个男友,都因与爸妈的意见不合而黄了。妈妈对未来女婿的要求,代表了当下大多数丈母娘的观念∶有房,有车,有资产。爸爸呢,比较传统一点,说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孩子好才是硬道理。这就给水莲找对象增加了难度,毕竟十全十美的小伙子尚属凤毛麟角。认识治河后,水莲觉得他既符合爸爸的要求,也能达到妈妈的标准。治河是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他家里有两层小楼,也有小车,有三个鱼塘,2018年投了上百万元的鱼苗。结束驰援任务后,水莲瞒着爸爸妈妈去了治河的老家。说实话,她是想验证一下真伪。这年头,不得不防。治河在微信上开玩笑说,你要是一条鱼就好了,从上游游下来就能见到我。两地相距七十多公里,水莲开车用了一个半小时,按照治河发的位置,导航到了目的地——王家坝。治河并没有说谎,他家的两层小楼是前年刚刚盖的,金碧辉煌,很是气派。三个鱼塘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仓库,货车,一应俱全……在农村,这样的家底已经很是出类拔萃了。治河的父母也都是实在、厚道的农村人,跟水莲也能说到一起,像是多年不见的老亲戚。水莲回到家。对爸妈彻底坦白了。这一次.谷爸和妈妈的意见空前一致,而且答应了水莲和治河农历七月初七订婚。七月初连续的几场大雨,使得淮河水位暴涨。一旦决堤,水莲家的二百亩莲子种植基地就要毁于一旦。这个莲子种植基地可是她家的全部家当啊!当年投入30万,贷款10万,种植生态无公害莲子,采用"莲鱼共养""种养共存"的经营模式养殖田螺、鲤鱼、泥鳅。还在莲子基地中建了步行观赏走廊、休闲亭子。去年还完了全部债务,实现了盈利。今年还打算建特色餐馆和农家民宿,提供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爸爸和妈妈担心有个闪失,日夜守候在莲子基地。村干部已经要求几次,让他们撤出基地,他们还抱着幻想,河堤不会垮,基地没事。村干部没办法,打电话让水莲回来做父母的工作。趁着下午休班,水莲开车回到了自家的莲子基地。雨后初晴,那田田荷叶上带着晶莹的水珠,有的像反撑开的伞,有的像绿色的圆盘,有的像扇子。一枝枝荷花,有红色的,有粉色的,有白色的,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像少女含羞的脸蛋…若是毁了,不知道爸爸妈妈会伤心成什么样子。听到汽车喇叭声,爸爸和妈妈迎了出来。"孩子,咱的基地保住了。"妈妈一边说一边擦拭着眼角。爸爸说∶"淮河水位下降了,大堤没事了。"第50页共50页,水莲晃了晃手机,一脸忧郁地说∶"爸,妈,我刚在回来的路上得到治河的消息,他们家被洪水冲了,鱼塘、房子都没了。""人没事吧?"爸爸着急地问。水莲说∶"人没事,政府已经安置了。"妈妈迟疑了一下,说∶"既然这样,订婚还是缓一缓吧。""妈,你说啥呢!"水莲急得差点哭出声来。妈妈说∶"他家都没了,咋订婚?""妈,你知道吗,王家坝的百姓是为了上游和下游的安全,开闸放水,把水引到了自己的家园…"话没说完,水莲已经呜咽起来。"告诉治河,订婚的日子不变。"爸爸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他没家了,在哪里订呢?"水莲像是回答爸爸的话,又像是自言自语。"谁说没家?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妈妈说。"咱的基地也正需要帮手呢。"爸爸点点头。水莲笑了,一张脸如同水塘中盛开的荷花,清秀脱俗,娇羞妩媚。补记∶2020年7月23日,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转移安置群众19.5万,闸口开闸76个小时左右,蒙洼蓄洪区共蓄洪3.75亿立方米,淮河王家坝段水位下降至28.28米,"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以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背景交代了水莲与治河相识的原因,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奠定了本文温情的基调。B.由文章中可以看出,对于未来的女婿,水莲的妈妈看重的是物质条件,而水莲的爸爸更看重人品,两个人的标准不太一样。C.文章在介绍治河和水莲的家庭情况时,提到了"大学生回乡创业""莲子种植基地""农家民宿"等内容,富有时代气息。D.当听到治河家被洪水冲了后,水莲的妈妈所说的话体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和色彩的角度写荷花之茂盛,既突出了水莲父母的勤劳能干,第50页共50页,又从某种程度上交代了他们不肯离开基地的原因。B.文章使用对比的手法,先具体描写水莲之前的几个男友因条件不符合爸妈意见而黄了,而到了治河这里,她爸妈的意见空前一致,并直接答应订婚,以此衬托出治河的优秀。C.文章后半部分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展开,在体现人物性格的同时,加快了行文的节奏,推进情节发展,让读者的喜怒哀乐跟随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D.文章正文结尾以"水塘中盛开的荷花"来写水莲美丽外貌,既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前文对荷花的描写,也借此衬托其心灵之美,升华了文章主旨。8.小说的结尾加的一段补记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9.有人评价侯发山的小说透露着质朴的乡土气息,请以本文为例加以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答案:D【关键能力】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选项分析】“体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错,由文中的“谁说没家?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可以看出水莲的妈妈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7.(3分)答案:B【关键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相关内容,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选项分析】文中并没有具体描写水莲之前的几个男友;“使用对比的手法”也是错误的,文章是通过介绍治河的个人条件和家庭条件来体现治河的优秀的,并没有使用反衬的手法。8.(4分)【参考答案】①补记部分补充交代时代背景,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能打动读者;②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③通过补记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凸显以治河为代表的人物的优秀品质;④补记的内容更能凸显文章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主旨。(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关键能力】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50页共50页,【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分析“补记”的作用,“补记”是对文本内容的补充交代,有交代背景或完善文章结构等作用。本文的“补记”属于事实材料,主要起交代背景的作用,分析其作用时可先从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和增强艺术效果的角度入手,然后从所交代的背景对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的作用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即可。9.(6分)【参考答案】①从语言看,文章语言个性化、富有乡土气息,如“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等语言具有乡土气息;②从人物看,文中的人物名字富有乡土气息,比如“治河”“水莲”这两个名字富有乡土特色;③从环境看,“鱼塘”“莲鱼共养”“种养共存”“农家民宿”“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等带有当下新农村的典型特征;④从主题看,文章通过一次洪灾再现汛情期间各地农民相互帮助、人们相互支持的情景,透露着质朴的人性美,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文本特征的能力。【解题思路】这是一篇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说,那么在分析乡土气息时,就要找到文中能够体现农村特色的人、事、物。在人物方面,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很有农村特色,富有乡土气息;文中人物的对话语言质朴,富有乡土气息;文中涉及的“莲鱼共养”“种养共存”等内容展现了新农村的面貌,富有乡土气息;主题方面,小说展现了互帮互助的人性美,蕴含了质朴的乡土气息。综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即可。(二)现代文阅II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树 医 聂鑫森卫根生快六十岁了。满脸皱纹,一头白发,背也有些驼了,左看右看,都像一棵步入老年的树。曲曲巷的男女老少,当面叫他“卫爷”,背地里却称他为“树医”。潭州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可名正言顺称为古城的,其一是有史籍可作查考;其二是地面上有许多历朝历代遗留的古迹可为印证;其三是古树多。何谓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三百年树龄以上的为一级古树,其余的为二级古树。潭州城中,一级古树有五百余棵,二级古树则两千有余,多是松、柏、槐、银杏、樟树。第50页共50页,古迹和古树,都由潭州博物馆管辖、护卫和修缮。故博物馆专设了一个科室:古树科。卫根生是该科的头,和几个同事一起,要干的活无非是巡查古树的生存状况,严禁任何损伤古树的行为,对衰老多病的古树进行医治和护理。“古树科”其实就是“树医科”,卫根生喜欢这个名字。他常说:“长年累月和古树打交道,不知不觉自己也衰老了。”年代久远的树,主干往往会中空,像被开膛破肚,主枝容易死亡,使得树体倾斜;又因树体衰老,枝条也会无力下垂,于是整棵树需要外力支撑,或以钢管编扎出撑持的棚架,或以扁钢箍紧干裂的树干。有些树干的伤口,因衰老、虫害、冰冻、雷击造成,需要人工治疗,在伤口旁钻眼注入激素,用生物胶重植树皮,还要改良土壤、施用不同的肥料,配备恢复健康的“营养餐”。卫根生是真正的行家里手,当树医当得有滋有味,但在博物馆,没人肯正眼看一看他,评先进科室和先进个人,总是榜上无名。卫根生无所谓,他说,古树是古城的老者,面对它们如同面对自己的长辈,难道侍奉长辈还要评功授奖吗?屹立在公共环境的古树,他悉心照料;私家庭院里的古树,只要主人邀请,他也常去探看,而且一见钟情,相谈甚欢。曲曲巷的魏家,卫根生就去过好几回。魏家院子正中央,有一棵两人方可合抱的虬龙柏,三百多年了。树身有些歪斜,叶子稀稀拉拉的,根如龙爪,树身的下半截中空,在一个弯曲处破出一个大洞,坦然而见天光,树皮也破裂了,如披一件烂衣褂。当家的叫魏遵规,比卫根生小两三岁,是个老中医。他告诉卫根生,院子和柏树都是祖上传下来的,院子不知翻修了多少次,但柏树依旧岿然不动。五年前他们第一次会面,是因虬龙柏在雷雨夜,被劈去上部分左边的一个粗壮的侧枝,断面上还留着乌黑的烙痕。“卫爷,这棵树会死吗?。”“死不了。我用药剂把伤口处理一下,你放心。”“古人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魏先生触景生情,好像有心事?。”“我那儿子说这棵树长得难看,要死不活的样子,不如连根刨了。”“你不同意?”第50页共50页,“当然。看见树,就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我爹在树下教我背汤头歌诀,教我识别药草,心里满满的是怀念。“儿子是做什么的?。”“电脑程序员。新潮角色!心不定,总想往外跑。”“你要让他喜欢这棵古柏,它是这个庭院的魂。杜甫《古柏行》称:‘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古典的美丽,哪里去寻?”“是啊,是啊。”后来,卫根生又去过几次魏家院子,喝喝茶,聊聊天,很快活。一眨眼,又是一年春风来。魏遵规忽然打电话来,请卫根生去一趟。因为魏家要大规模翻修庭院,准备为儿子小魏办喜事。小魏坚决要求把虬龙柏刨掉,再放置一些健身器材,魏遵规坚决不退让,以死相拼,父子闹得如同仇人。卫根生也知道,那棵虬龙柏寿限也快到了,上半截虽还有些半黄半绿的树叶,不过是苟延残喘。但若砍去了,魏遵规就会悲情难过,会弄出大病来。哎!卫根生很快来到魏家。久雨初晴,满院是金箔似的阳光。魏遵规父子和卫根生,坐在柏树旁的石凳边。小魏说:“卫伯伯,这柏树活不长了,留它做什么?难看。”“小崽子,你咒它死,不如说是在咒我死!”魏遵规气鼓鼓地说。卫根生微微一笑,说:“是啊,树是老朽了,还能活多久?谁也不知道。但这院子最贵重的不是你们要新建的房屋,却是这棵有着三百多年树龄的虬龙柏。小魏睁大了一双眼睛,想再说什么,忍着没开口。“现在老城改造闹得风风火火,有些老巷子已经拆了。”魏遵规说:“曲曲巷不可能拆!”“我也希望它不拆,假如要拆呢?我是说‘假如’!”魏遵规叹了口气,低下头来。第50页共50页,小魏眼睛一亮,问:“卫伯伯,这棵虬龙柏,假如拆院子的话,该给树一个什么价码?”卫根生说:“以我过去评估的经验而论,虬龙柏应该在三十万上下。小魏,你舍得吗?”“……树,可以不挖。不过,得让它活得久一些啊,别没等到拆迁它就死了。”“我是树医,这点手段我还是有的。搭个棚架支撑树身,人工植树皮,还要在柏树根的空隙处再栽一棵小柏树苗,让绳子牵引它的枝叶在中空的树里顺着往上长,就像儿子长在父亲的怀抱里,直到它从那个洞开的地方出头露面,张开一片浓荫。”魏遵规一拍大腿,说:“儿子,这叫孝——顺!”小魏顿时满脸发热,说:“爹,你高兴……就好。”……小魏结婚了,生孩子了。小柏树扎牢了根,枝叶顺着树的空心往上长,生机勃勃,从从容容。魏遵规隔三岔五打电话给卫根生,说:“卫爷给树看病,把我的心病也治好了。”只有小魏常在网上探看古城改造的信息,自言自语:“这曲曲巷什么时候拆迁?”谁知道呢?(选自《湖南文学》2021年第1期,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卫根生在单位被人瞧不起,总是榜上无名也无所谓,这表现出他因始终得不到别人正式认可而孤芳自赏的心态。B.小说用天气变化呈现人物对话背景,“久雨初晴”暗示着情节的切换及事件的转机,预示着父子关系的缓和。C.小说中小魏“眼睛一亮”是因为父亲的“叹气”“低头”让他深受触动,从而对“古树”的去留产生了新的想法。D.小说将医树和医心巧妙结合,独具匠心地用医心统摄全篇,展现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引人深思。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50页共50页,A.作者开门见山,在小说开头直接对主人公卫根生进行肖像描写,巧妙地将主人公的形象和古树联系起来,颇有深意。B.小说中卫根生视古树如自己长辈,此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古树当做古城的老者来写,赋予古树以“人”的特点。C.小说运用了人物对话的方式行文,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展现人物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有助于推进情节的发展。D.小说以开放的问句结尾,既暗含对小魏“自言自语”的回应,又饱含对古树未来的担忧,引发读者思考,耐人寻味。8.老魏痴情于古树,文末他说卫爷治好了他的心病。请分析老魏的“心病”是什么,及其痴情的原因。(4分) 9.小说前半部分用较大篇幅叙写了潭州古城及救治古树的内容,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6.B(A.孤芳自赏理解不当;C.不是因为父亲深受触动而是想到拆巷子后的赔偿;D.“用医心统摄全篇”及“展现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理解不当。)7.B(没有运用拟人手法)8.①心病:担心古树无法救治;担心小魏刨掉古树。(2分)②原因:在老魏看来古树蕴含着古典的美,古树是庭院的魂;古树有他的怀念,是他的精神依托。(2分)9.观点一:合适。①环境方面:它是小说的背景介绍,增添了小说的文化底蕴。②情节方面:引出线索“古树”,舒缓叙事节奏,为后续故事情节做铺垫。③人物方面:为人物形象的出场,提供了贴切的社会生活环境。④主旨方面: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⑤读者方面:另辟蹊径,用文化名城及古树救治的专业知识吸引读者。观点二:不合适。①环境方面:潭州范围过大,主体情节发生在曲曲巷老魏家。第50页共50页,②情节方面:喧宾夺主,小说主要讲述的是魏家古树的故事。③人物方面:介绍可有可无,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勾连不紧密。④主旨方面:介绍部分相对独立,与小说主旨关联较弱,和小说主体不融合。⑤读者方面:对读者吸引力小,叙述说明性语言节奏缓慢,读者阅读兴趣小。(每点2分,答对3点给满分;只写观点不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山地回忆孙犁那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整。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地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她说着,扭着身平说着河流往上去了。蔡在一块尖石上把莱装篮漫进水更把沥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第50页共50页,“你真讲卫生呀!”“我们是真卫生,你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得放光。“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不愿意讲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到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心里很高兴了。“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不会求人做一双?”“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是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我洗过脸,回到队上吃了饭,就到女孩子家去。她正在烧火,见了我就说;“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你就来了。”第50页共50页,我已然摸准了她的脾气,只是笑了笑,就走进屋里。屋里蒸气腾腾,等了一会,我才看见炕上有一个大娘和一个四十多岁的大伯,围着一盆火坐着。在大娘背后还有一位头发雪白的老大娘。一家人全笑着让我炕上坐。女孩子说;“明儿别到河里洗脸去了,到我们这里洗吧,多添一瓢水就够了!”大伯说:“我们姐儿刚才还笑话你哩!”白发老大娘瘪着嘴笑着说:“她不会说话,同志,不要和她一样呀!”“她很会说话!”我说,“要紧的是她心眼儿好,她看见我光着脚,就心疼我们八路军!”大娘从炕角里扯出一块白粗布,说:“这是我们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给我做了一条棉裤,剩下的说给她爹做双袜子,现在先给你做了穿上吧。”我连忙说:“叫大伯穿吧!要不,我就给钱!”“你又装假了,”女孩子烧着火抬起头来,“你有钱吗?”大娘说:“我们这家人,说了就不能改。过后再叫她纺,给她爹赚袜子穿。早先,我们这里也不会纺线,是今年春天,家里住了一个女同志,教会了她。还说再过来了,还教她织布哩!你家里的人,会纺线吗?”“会纺!”我说,“我们那里是穿洋布哩,是机器织纺的。大娘,等我们打败日本……”“到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可巧,战斗情况没有变动,部队也暂时不转移。每天早晨,我就到女孩子家里去洗脸。第二天去,袜子已经剪裁好,第三天地已经纳底子了,用的是细细的麻线。她说:“你们那里是用麻用线?”“用线。”我摸了摸袜底,“在我们那里,鞋底也没有这么厚!”“这样坚实。”女孩子说,“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能够。”我说。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那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磺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第50页共50页,后来,我听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1949年12月(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叙写“凿冰洗脸”的情节,源自“我”亲历的回忆,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B.小说叙述“我”与女孩因为“卫生”的问题发生争论,表明革命队伍与百姓之间存在矛盾。C.女孩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仍用所剩不多的布料给“我”做袜子,表现出她热情慷慨的一面。D.最后一段插叙的内容,使小说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同时突出了小说的主题。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将一位性格直率而又为人热情、心地纯真的山地女孩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B.小说用“……烧过两三回了”“……也许五年……”描写战争,写出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从侧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持久。C.小说中的“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这种笔法使小说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也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我”的情感。D.小说通过回忆“我”与女孩及其家人的交往的往事,表现了他们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而这正是我们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实基础。8.请结合全文,阐释“袜子”的丰富内涵。(4分)9.孙犁的小说“能在非常态的生活中发现朴素与美好”。请结合小说内容,对作者的这一创作特征进行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CA选项,“凿冰洗脸”的情节是事件的叙述,后文中并没有与之呼应的情节,“埋下伏笔”表述不正确。B选项,“……存在矛盾”表述不正确,“我”与女孩因卫生问题发生争论的情节,重在刻画女孩的人物形象,而争论本身正是革命队伍与老百姓之间关系密切的表现。D选项,“插叙”手法判断不正确,小说最后对女孩人生情况的介绍属于补叙,使小第50页共50页,说情节完整。7.B“……烧过两三回了”“……也许五年……”这些描写,属于正面描写。8.【答案】①小说中的“我”在寒冷的冬天都没有袜子穿,表现出了抗战时期生活物资严重不足的现实和斗争的残酷;②袜子是女孩及其家人克服困难,在自家物资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为“我”缝制的,是老百姓对革命队伍的支持与信任,是军民鱼水情的象征;③“我”穿着这双袜子南征北战,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袜子象征着追求光明和解放的信念。【4分。每点2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9.【答案】小说是在战争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革命队伍与老百姓生活都处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描写一位普通山村女孩及其家人们无私帮助革命战士的故事。女孩爱斗嘴、活泼可爱又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与热情;女孩一家人善良朴素,用仅有的布料为“我”缝制袜子。他们身上有着纯朴的美、善良的美、乐观向上的精神之美。而这些美好的东西,也为我们揭示出了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军民同心、乐观团结、艰苦奋斗。【6分。“非常态的生活”的概括,3分;分析“朴素与美好”,3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小城无名医马宝山燕省吾系世代祖传中医,是年五十岁,赤红脸膛,鹤发银须,着一件灰布长衫。其身影常蹀躞于小城街巷之中。燕先生对来求者,不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如至亲。燕先生对任何疑难病症,只要他一搭脉,开出方子,保证三付中药喝下,药到病除。因此,小城人都尊其为“燕三付”,倒把他的大名忘得一干二净了。“燕三付”住在小城北街。无独有偶,在小城南街,皇甫宗仁挂牌行西医。皇甫先生也年在五十,戴一副金丝眼镜,着西装领结,作势一派西洋式儿。他全套西医疗法样样精湛,医德还算淳朴。皇甫医生足不出户,就地坐诊,再大的人物也请他不去,倒使人生出许多的敬畏之情。第50页共50页,谁有病谁心里急,请过中医不放心,又去求西医。这就给“燕三付”和皇甫医生添了许多的烦恼——让中医瞧过的病人,西医不插手;让西医诊过的病人,中医不搭脉。于是又出了许多乖巧之人,没有他们这个世界就不热闹。他们请到“燕三付”便捧他是再世扁鹊,小城医圣。再去求皇甫先生又捧其为当代华佗,小城一把神刀。正是这伶俐之徒,把小城弄得沸沸扬扬,使“燕三付”和皇甫医生之间的门户之见愈演愈烈,中西医矛盾日渐积深。都以小城第一自居,全不把对方放在眼里。一年,西医皇甫宗仁突然得气结,气憋在嗓子眼里,白净脸憋得紫红,皇甫夫人毕竟是门里人出身,知道丈夫这病非中医不得除。于是,她瞒着皇甫医生到北街请“燕三付”的一笺方子。“燕三付”思忖良久:虽说与皇甫医生有隙,可在这生死攸关之际袖手旁观,岂是我燕某所为。当下开出一纸方子,让皇甫夫人拿去。皇甫夫人拿回中药,没敢说是从“燕三付”那儿开的,急忙让煎熬了给丈夫喝下。果然,三付药下肚,皇甫宗仁上打嗝下放屁,上下气通畅,气结病好了。倏地,他眼睛灿亮,叫住夫人问:“你说,我吃的三付药是不是燕先生的?”夫人见瞒他不住,便唯唯称是。皇甫宗仁惊窘不堪,立备厚礼,遣夫人速速送给“燕三付”作谢。“燕三付”是个忠厚之人,他见皇甫夫人送来厚礼,也该礼尚往来。正待择日拜访,促膝畅谈,摒弃门户之见,来个中西合璧,并肩协力为小城百姓去疾除病,强身健体尽绵薄之力。却传来皇甫宗仁携妻带幼,远走他乡的消息。“燕三付”大吃一惊,心想:这知道内情的人明白我是受皇甫夫人之托,救其夫一命;不知道底细的人定会说我乘人之危,拿三付药摘了人家的面子,把西医皇甫挤对走了。唉呀,这,这便如何是好……不日,“燕三付”也收拾细软,举家搬迁,去向不明。于是,小城无名医。(选自马宝山《小城无名医》)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详细地交代了中医“燕三付”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也为后文治好皇甫医生和举家搬迁的情节埋下伏笔。B.文中说西医皇甫宗仁“医德还算淳朴”,表明作者将他与“燕三付”对比,认为他明显不如“燕三付”。第50页共50页,C.两位医生之间的矛盾全是因当地看热闹的“乖巧之人”在背后推波助澜而起,因此作者也借此批判市侩小人的好事。D.“燕三付”治好了皇甫宗仁的病,皇甫宗仁惊的是燕医生果然医术高超,窘的是自己医术不如燕医生,在小镇上抬不起头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语言不事雕琢,简洁明快,善用短句,寥寥几笔就形象地勾勒出了两位名医的不同形象,中医儒雅,西医精干。B.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人物生动丰满,个性鲜明。作者运用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C.小说短小精悍,构思精巧。开头详细繁复,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悠长回味。D.小说的主题意蕴深厚,既赞扬了两位医生的医者仁心,也为两位医者为声誉所累,彼此间产生门户之见相继离开小镇而惋惜。8.小说中两次描写“燕三付”的心理活动,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分析,概括“燕三付”的形象特点。(4分)9.本小说创作采用了哪一种视角?结合文本分析采用这种视角达到的艺术效果。(6分)6-7.AC第50页共50页,(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家(日本)川端康成他拉着双眼已盲的妻子的手,为了看一座出租的房子,在一处斜坡上,往上走着。“那是什么声音?”“竹林子的风声啊。”“是啦,我好久不曾走出家里一步,几乎都已忘了竹叶的声音呢。现在的那个家,去往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啊。刚搬过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很难配合,吃了不少苦头。这个楼梯,如今才刚刚习惯了,你却说又要去看新房子了。对于眼盲的人,住惯了的老房子可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所以就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对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一样。眼睛不瞎的人觉得死板没趣的房子,眼盲的人却可以和它水乳交融呢。想想看,今后可又有好阵子经常和新家的柱子撞个满怀,或是给门槛绊了脚什么的,是不是?”他放了妻子的手,打开了涂白漆的木门扉。“哟,像是树木的枝叶繁茂的幽暗的院子似的。以后,冬天可就冷了。”“是一座墙壁和窗子都显得阴沉沉的洋楼啊。看样子,住的是德国人了,这里还留着一个‘里德曼’的铭牌呢。”然而一推开房子的大门,他却像是受到眩眼的亮光似的,侧转了上身。“真不错。明亮得很。如果院子里是夜晚的话,这里头可就是白昼了。”第50页共50页,黄色和朱红色的粗条纹相间的壁纸,看起来好不热闹,有点像是节庆日里那种红白相间的帷幕。深红的窗帘,明亮得像是彩色电灯一般。 “有躺椅、有暖炉、有茶桌和椅子。衣橱、装饰灯——家具可说一应俱全了。你过来看看……”他说着,急切地,像是要把妻子推倒似的,把她推到躺椅处让她坐下来。妻子就像一个笨拙的溜冰者一般,双手在空中慌乱挥摆着,在弹簧的反弹下摇荡着身子。 “喂,连钢琴也都有呢。”让他拉着手,坐在暖炉旁边的一架小钢琴前面去的她,就像在碰触什么怕人的东西似的,把琴键敲打了一下。 “啊!还会响呢。”她于是弹起一支孩童歌来。这可能是她眼睛还看得见的少女时候学会而且依然记得的歌吧。他走进摆着好大办公桌的书斋里一看,紧邻着书斋的,竟是寝室。里头是一张双人床。床垫也一样用红白条纹的粗布料张成的。一坐到那上头去,柔软而且具有弹性。妻子的钢琴渐渐地响出了快活的喜悦来。然而他也听见,是盲者的悲哀,偶或按错了琴键,她便小孩般地笑了起来。“喂,你不来看看好大的一张床吗?”你说有多么不可思议——妻子在新来乍到,不知前后高低的屋子里,竟能像明眼的少女一般,稳健迈步走到寝室里来。两个人并肩坐到床边上去,彼此手搭着背,一面还像装有弹簧的玩偶一般,好乐好美地跃动弹跳了起来。妻子低声吹起口哨来,都已忘了时间了。“这里是什么地方啊?”“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地方嘛?”“反正不是你家就是了。” “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第50页共50页,(有改动)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夫妻俩往山坡上走时,妻子分辨不出竹林子的风声,又对旧房子眷恋不已,说明她是一个喜静守旧的人。B.小说中丈夫带着眼盲妻子频频换房租房,看房子时急切粗鲁,甚至把她推倒在躺椅上,说明丈夫粗俗、缺乏教养。C.小说中妻子吹起口哨、忘记时间的细节十分传神,结尾借人物之口说出“反正不是你家”,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很有张力。D.小说语言冷峻、客观,许多情节虽然是一笔带过,却能将人物点染得有血有肉,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水准。8.优秀的小说有一个好题目,本文以“家”为题,这在文章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9.文章结尾妻子说“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鉴赏这个结尾。(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C(3分) 8.①作为线索,统摄全篇。整篇小说围绕“家”展开,以租房的所见所闻所为来推动情节发展。②交代主要内容。小说以夫妻俩回忆过去的“家”,观察现在的“家”,谈论自己心中的“家”为主要内容。③揭示小说主旨。小说围绕“家”行文,到结尾笔锋一转,点出“这不是你的家”,更显对家和归宿的渴望之强烈。(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第50页共50页,9. ①从主题上看,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家”是避风的港湾,夫妻俩真诚爱护彼此,简陋的旧房子也因为这爱而温暖,双方互相依偎相濡以沫,对家有着强烈的渴求,有这样的情感基础,两人相依为命的居所就是“家”。②从人物来看,两人顽强坚韧乐观。虽然贫困漂泊,居无定所,但言谈举止纯真美好,比明眼人更懂得生活的情趣;且渴望归宿,并顽强坚韧、辛勤努力去奔波寻觅,一定会有自己的“家”。③从情节上看,二人融入新生活迅速,适应性强。进新屋时妻子称离开的租处为“现在的房子”,还不时抱怨和旧房子水乳交融,格外亲切;可是刚进新房间不久,两人就欣喜于陈设的完备,兴奋自在地弹奏起钢琴来,在床边并肩倚坐弹跳,吹口哨,稳健迈步行动自如,适应很快,他们定能找到自己的“家”。(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那一排钻天杨肖复兴①四十多年前,我家搬到北京陶然亭南、附近马路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卖些油盐酱醋,同时兼管每天牛奶的发送:②母亲那一阵子大病初愈,我给她订了一袋牛奶。由于每天到那里取奶,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其中一位很年轻,刚来不久。她面容清秀,长得纤弱,快言快语。熟了之后,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了。③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想明年接着考。她又听说我爱看书,还写点儿东西在报刊上发表,就对我另眼相看。④那时候,买麻酱要证,买香油要票,带鱼则只有过春节才有。打香油的时候,都得用一个老式的长把儿小吊勺作为量器,盛满之后,通过漏斗倒进瓶里,手稍微抖喽一下,就会使盛进瓶里的香油的分量大不相同。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每次我去买带鱼,她会把早挑好的宽一些的带鱼,从台子底下拿给我,我感受到她的一番好意。第50页共50页,⑤除了书和杂志,我无以相报。好在她爱看书,我就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⑥她曾经悄悄地对我说她不喜欢待在这么个小铺里卖一辈子香油麻酱和带鱼,告诉我想复读,明年重新参加高考。⑦刚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她参加了高考,没考上。第二年又去高考,结果差的分比前一年还多。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⑧我读大学期间,很少回家,和她见面少了,几乎断了音讯。⑨六年过后,正是文学复兴的时期,我家有很多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正好⑩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我这才注意,她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⑪我把杂志给了她,说:家里还有好多,你这样子不方便到我家去拿,待会儿我给你送来!她一摆手说:那哪儿行啊!那显得我的心多不诚呀!便跟着我回家抱回好多本杂志,我只好帮她提着一大摞,护送她回到副食店,对她说:这么沉,你怎么拿回家?她说:一会儿打电话,让孩子他爸来帮我扛回家。这可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宝贝呀!说完,她咯咯又笑了起来。⑫那天告别时,她挺着大肚子,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⑬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⑭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陶然亭南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⑮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⑯“我是专门等您的,我在会议名单上看到您的名字,就一直等着这一天呢!我和您有三十多年没有见了:今晚,我得请您吃饭!我已经定好了房间!您可一定等着我呀!”她热情地说,⑰第50页共50页,晚餐丰盛又美味:边吃边谈,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⑱告别时,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⑲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芝麻粒那么大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那一带,二十多年前就都被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⑳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选用的副食品商店、麻酱证、香油票等事物极具典型性,能够唤起一代人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贫穷与落后的集体记忆。B.第④段中“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运用细节描写,意在表现小冯技艺娴熟,是一名称职的店员。C.作者三十多年后再见到小冯,“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暗示小冯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D.文章多次写到小冯的笑,如“笑吟吟地叫我”“咯咯又笑了起来”“忍不住又笑了起来”等,表现了小冯不同情景下的心理特点。5.“钻天杨”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6.本文已被《光明日报》“中国故事”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6分)4.B5.①是时代的见证者,见证了小冯的成长和时代的发展变化。②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以“小冯”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祖国的飞速发展。③饱含着作者对小冯的进取精神和祖国发展的热情赞颂。(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小冯的经历代表着千万中国人的经历,陶然亭一带的变化是中国巨变的缩影。②剪裁精当。选取作者与小冯交往的几个片段,凸显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变化。③构思巧妙。将小冯成长历程和陶然亭一带前后面貌的变化交织在一起,侧面展现了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④内容和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第50页共50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