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7历期中】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详解)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第二次学情检测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历史老师在介绍我国某一原始人类时,提到“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会使用火,过着群居的生活”,此原始人类应该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2.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A.农作物的种植B.家畜饲养的出现C.聚落和磨制石器的发展D.打制石器的出现3.“务农桑,筑宫室,初定家邦;创文字,造舟车,走出洪荒;……巍巍先祖功德,绵绵万世流芳。”孙中山先生的这篇祭文写的是传说中的A.炎帝B.黄帝C.蚩尤D.禹4.《礼记•礼运》中这样记载:“当大道(美好的、理想的规则)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大家共有的,选举贤能之人(治理国家),……现在大道没有了,天下成为一家的天下了。”这表明了A.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B.分封制代替了世袭制C.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起来5.如图所示文物又称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该文物(   )     司母戊鼎A.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B.由一位著名的工匠独立铸造C.是商代铸造的一种青铜礼器D.是商代铸造的一种青铜酒器6.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观察下面有关甲骨文的图示,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A.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B.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C.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D.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7.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B.统一趋势增强C.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D.分封制彻底崩溃8.《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这说明老子A.崇尚“自然”,主张“无为”B.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C.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D.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9.某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10.货币与人类社会以及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秦统一后全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应该是A.B.C.D.11.一位家住咸阳郊区的老农收到家书,得知其子在参与长城西起点的修筑。老人的儿子劳作的地方是A.辽东B.长安C.临洮D.咸阳12.下图所示农民起义的革命首创精神表现在(   )①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②建立了“张楚”政权③打击了秦朝的黑暗统治④消灭了秦军的主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3.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汉语中的许多成语来自历史故事。下列成语中,与“楚汉战争”相关的是(   )A.四面楚歌B.破釜沉舟C.卧薪尝胆D.退避三舍14.《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A.重文轻武政策B.文化专制政策C.闭关锁国政策D.休养生息政策15.下面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纪年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 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国与朝廷间矛盾日益激化B.王国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大C.中央行政机构进行较大的调整D.中央对地方控制大大加强二、辨析改错(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1)距今7000年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2)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阪泉之战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3)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4)战国后期,秦朝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5)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17.人民是历史的真正主宰者。根据下面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为表示皇帝的独尊地位,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这些规定被历代王朝沿用。——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材料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1)材料一中的规定有何特点?周朝和秦朝统治地方的方式有何不同?(2)材料二中的历史信息体现了秦朝的统治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有何作用。(3)材料三中的情况导致什么后果?写出秦的兴亡带给你的启示。18.总结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有着重大价值。根据下面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材料二  西汉初年,统治阶级吸收了秦王朝以“法”治国、二世而亡的教训,转而采用道家的“无为而治”的主张,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取得了社会政治趋于安定、经济复苏、文化教育有所恢复的较好局面。——摘自刘新科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材料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______《论语·颜渊》材料四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阅读材料二,此家学派的思想在国家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2)写出材料三中“儒家”的思想核心。儒家的创始人,不但是大思想家,还是大教育家,请你举两例他关于教育的观点?(3)依据材料四概括我们如何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四、活动与探究(本大题1题,共16分)19.中国古代制度的创新与改革推动历史进程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探究。【西周的制度创新】材料一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制度?依据材料,指出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作用。材料二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立足唯物史观对西周这一制度进行评价。【秦朝的制度建设】材料三  秦统一后,国土辽阔,最初设置36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又设……5部。除内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秦有41郡。郡下设县……秦县的数量大约有一千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国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有何深远影响?(4)你认为怎样才能保持新制度的生命力? 参考答案与解析1.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他们生活在距今约“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会使用火,过着群居的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原始人类是北京人。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他们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持火种,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B项正确;元谋人距今170万年,排除A项;山顶洞人距今3万年,排除C项;半坡人距今6000年,排除D项。故选B项。2.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打制石器是旧石器,原始农业还没有产生,D项符合题意;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和磨制石器的发展,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3.B【详解】依据题干“务农桑,筑宫室,初定家邦;创文字,造舟车,走出洪荒”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黄帝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人物没有这样的功绩,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4.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现在大道没有了,天下成为一家的天下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选项A符合题意;分封制是西周建立的;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起来是在秦朝;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5.C【详解】据材料“如图所示文物又称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礼器”并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是商代铸造的一种青铜礼器,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C项正确;后母戊鼎是当今世界最重的青铜器,但不是最大的,排除A项;该青铜器是多人合作铸成,而不是一位工匠独立铸造,排除B项;材料强调司母戊鼎商代铸造的一种青铜礼器,而不是青铜酒器,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题干图片表明甲骨文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能从图片中看出来,不符合题意;故选B。7.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大国兼并效果,大国相互兼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局部统一,即统一趋势增强,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变法、分封制的内容,排除AD;题干强调的是兼并,而不是争霸,排除C。故选B。8.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题干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说明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故D符合题意;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与老子的思想不符,排除B;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排除C。故选D。9.D【详解】据材料“某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人物韩非 ”并结合所学可知,韩非是法家代表,主张严刑酷法,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项正确;“为政以德、有教无类”是孔子的主张,排除A项;“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兵家的主张,排除B项;“顺其自然,以柔克刚”是道家老子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10.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建立了我国统一的国家。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是楚国货币;选项C是魏国货币;选项D是燕国货币,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1.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因此,老人的儿子劳作的地方是临洮,故选C项;辽东是秦长城的东起点,排除A项;长安和咸阳与题干无关,排除BD项。12.A【详解】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打击了秦朝黑暗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消灭了秦军的主力的是项羽的军队。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消灭了秦军主力的是项羽的军队,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3.A【详解】根据所学,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约法三章),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A项正确;“破釜沉舟”对应的是巨鹿之战,排除B项;卧薪尝胆与春秋时期的吴越之争有关,排除C项;退避三舍与战国时期的晋楚之争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14.D【详解】由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重文轻武政策是北宋时期实施的,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面对经济萧条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文化专制无关,排除B项;闭关锁国是清朝实施的对外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15.D【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D项正确;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数目的增加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增强的表现,不能说明诸侯国与朝廷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排除A项;王国控制的区域是越来越少的,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不是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16.(1)错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改为“干栏式建筑”(2)错误,“阪泉之战”改为“牧野之战”(3)正确(4)错误,“秦朝”改为“秦国” (5)错误,“主父偃”改为“董仲舒”【详解】(1)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7000年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故原题错误,将“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改为“干栏式建筑”。(2)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故原题错误,将“阪泉之战”改为“牧野之战”。(3)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故原题正确。(4)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故原题错误,将“秦朝”改为“秦国”。(5)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故原题错误,“主父偃”改为“董仲舒”。17.(1)特点:皇帝独尊的地位;不同:周朝是分封制,秦朝是郡县制。(2)作用:有利于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3)后果:陈胜、吴广起义;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等。【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秦始皇为表示皇帝的独尊地位”得出皇帝独尊的地位;不同:结合所学可知,周朝为了巩固疆土在地方实行分封制,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置郡县制。(2)作用: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反映了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经济上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这二者的作用是有利于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3)后果:根据材料“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暴政,后果就是陈胜、吴广起义;启示:根据秦朝因为暴政的灭亡得出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等。18.(1)学派:道家;作用: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取得了社会政治安定,经济复苏等较好局面。(2)核心思想:“仁”的学说;观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3)对待: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详解】(1)学派:根据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是道家的思想;作用:结合所学可从西汉初运用道家思想达到的效果分析,如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取得了社会政治安定,经济复苏等较好局面。(2)核心思想:根据材料三“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得出核心思想是“仁”的学说;观点: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3)对待:根据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得出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根据材料四“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得出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19.(1)制度: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2)评价:①西周分封制起初起到了加强统治、稳定秩序、扩充疆土的作用。②周朝后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 (3)制度:郡县制。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4)保持新制度的生命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及时做出调整。【详解】(1)制度:据材料一“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等信息可知,该制度是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宗亲和贵族。目的:根据材料一“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可知,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作用:根据材料一“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可知,分封制起到了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的作用。(2)评价:从材料一可知,分封制在西周初期起到了稳定局势、巩固疆土、扩大统治范围的作用。据材料二信息可知,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子,“已无力控制诸侯”,各诸侯国也不再向周王履行义务,分封制遭到破坏。(3)制度:据材料三“秦统一后……设置36郡……郡下设县”等信息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影响: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4)保持新制度的生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合适的制度能起到推动社会进步、巩固统治的作用,制度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当制度与现有的社会生产不相适应的时候,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及时改革,调整新的制度。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11-12 14:40:02 页数:9
价格:¥3 大小:429.90 KB
文章作者:浮城3205426800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