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2024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3

2/183

剩余18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024秋)182 第一单元【单元概述】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三篇现当代散文和四首古代诗歌。三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家名篇。朱自清的《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一个特定时令的景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和赞美一个地方在一个季节里的风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则不限于一时一地,而是描写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四首古代诗歌,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慰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这些古今名篇描绘了优美的四时之景,抒发了真挚热烈的情感,营造了美好而深远的意境,构思精巧,语言精致,值得好好欣赏体会。学习这些优美诗文,可以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激发审美情感、提升精神品格。同时,学习这些经典诗文,有助于学生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学习习惯。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要把握好重音和停连,体会声韵和节奏;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比拟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本单元的写作“热爱写作,学会观察”,旨在帮助学生理顺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悉心体会,力求在写作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教学建议】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1.春21.在写作时自然而然地引用。2.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懂得欣赏比喻给文章带来的美感,引导学生借鉴模仿,吸收并化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掌握比拟这一修辞手法的要领。3.掌握朗读要领,把握好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知道哪些字词句要重读,哪些可以轻读,知道哪些词语、句子之间要停或要连。引导学生将朗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文辞的优美和情味。4.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要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景物描写,进而理解景物描写背后的深意。5.明确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增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信心。2.济南的冬天23.雨的四季14.古代诗歌四首2写作热爱生活,学会观察21春【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思维能力]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描写的方法。(难点)[审美创造]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激发联想和想象,感受美好的意境。(重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与朱自清有关的文学常识,积累生字词。2.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的技巧,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18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篆体字,有谁认识?课件出示:篆体字“”预设这个字是“春”,其字形由三部分构成:上面的“艸”指绿草;中间的“屯”像一颗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下面的“日”是暖阳。三部分合起来,表示经过了万物凋零的冬季,在太阳照耀下,大地升温,地里的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广阔林野,遍布新绿。课件出示:艸屯日师:理解了篆体“春”字的构成,再提到这个字你会有什么感受?预设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和活力等。师:是的,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到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韩愈写下了《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杜牧写下了《江南春》;宋代诗人朱熹写下了《春日》;清代高鼎写下了《村居》……这些诗歌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和作者)[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需要积累的字词,同时梳理文章内容。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点一滴落到实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师:关于作者朱自清,你了解多少?(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资料助读:课件出示: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散文代表作有《春》《背影》《绿》《荷塘月色》等。对朱自清其人其文的评价郁达夫:“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叶圣陶:“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林非:“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朱德熙:“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辞藻。”2.初步感知课文师:本文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课件出示的评价在文中有很好的体现。老师先诵读一遍课文,请大家完成大屏幕上的三个任务。课件出示:(1)圈出文中的四字词语和易错生字,对于易误读的生字还要注上拼音。(2)尝试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3)思考:这篇散文是像一首抒情诗,还是像一幅风景画,抑或是像一首春的赞歌?(学生自由交流并完成任务)预设182 (1)提示:四字词语和易错生字可让学生写在黑板上,集中订正,全班学习。(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2)第一部分(1):盼春。第二部分(2—7):绘春。第三部分(8—10):颂春。(3)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景象。本文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3.体会春天之美师:速读课文,用“春天美在________,你看(闻),_______”的句式,说说文中写的春天具体美在哪里。预设(1)春天美在小草,你看,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板书:春草图)(2)春天美在五颜六色的花,你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板书:春花图)(3)春天美在春风,你闻,风里还夹杂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和花香,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板书:春风图)(4)春天美在雨,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板书:春雨图)(5)春天美在精神抖擞的人们,你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板书:迎春图)4.把握课文内容师:文中一共写了五幅春景图,除了刚才提到的这几段,文中还有哪几段刚才没提到?这几段各写了些什么?它们各有什么作用?预设第1、2段和最后三段。第1段盼春,点题,为全文定下了热爱春天的感情基调。第2段抓住春山、春水、春日,从大处着笔,勾勒春天的整体轮廓,为下文分别描绘五幅春景图做铺垫。最后三段赞春,强调春天新、美、力的三个特点,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三、再读课文,指导朗读师: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文中,表现出向往春天、热爱生活的真情实感。让我们紧跟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调动起我们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去朗读全文。1.指名朗读选段2.指导朗读技巧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适时引入重音和停连技巧。课件出示:(1)重音,是为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通过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一般用“·”标示在词语下面。例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2)停连,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停顿可以用“|”和“∧”来标示,前者用于较短的停顿,后者用于较长的停顿。连接可以用“”来标示,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这里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去,有标点也不停顿。例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设计意图]182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内容,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即读文识义,由文入景,因文生情。适当的朗读技巧训练,更有利于学生提高朗读能力,从而去体会课文写景抒情的美妙。3.自由诵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声情并茂地朗读,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体会其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由衷的赞美。提示:可以分小组展开朗读竞赛,也可以让学生互评。结束语:本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的顺序,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盼望它的到来;待它来临后,则尽情地欣赏这美好的春回大地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主旨。[设计意图]用简洁明了、概括性强的语言梳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对重要内容进行回顾与提炼,既可以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也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四、布置作业课外搜集关于“春”的古诗文名句,并做成读书卡片。第2课时【课时目标】1.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2.品味优美的语句,深入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表达技巧。【教学过程】一、交流展示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制作的读书卡片上关于“春”的古诗文名句,师生集中评议。[设计意图]学习语文,贵在落实。此环节一方面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学习任务;另一方面,顺利过渡到本节课对课文美的结构、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的品评之中。二、精读课文,品析语言师: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诗意”。这节课,我们着重欣赏《春》的“诗意之美”。(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指名朗读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预设急切,喜悦。“近”。(2)这句话里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预设期待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3)第1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呢?预设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奠定了全文热爱春天的感情基调。2.全班齐读第1段要求:在朗读时,细心体会字里行间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欣喜之情。师小结:这一段,看似简单,实则耐人寻味。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作者运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给我们传达了他渴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还有对春天的亲近感及喜爱之情。(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指名朗读第2段(1)思考:这一段分几层?结构有何特点?第2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预设两层。“总—分”结构。先总写“一切”,后分写山、水、日。作用:内容上,勾画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整体轮廓;结构上,为下文绘春做铺垫,定下感情基调;写法上,从大处着笔,采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春的轮廓。(2)用“我喜欢‘____________’(第2段中的语句),因为__________(运用的写作手法、描写对象的特点),我觉得应该读出__________的感情”的句式说说你对第2段的理解。预设我喜欢“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182 ,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一个刚睡醒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睡饱醒来时精神饱满、心情愉悦的情态,我觉得应该读出轻松、欣喜的感情。我喜欢“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山、水、日等大处着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新气象,我觉得应该读出越来越欢喜的感情。2.全班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1)这段文字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预设嫩、绿、多、软。(2)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预设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3)本段在词语运用和修辞方面有何特色?预设词语运用方面:“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及其顽强的生命力,“偷偷”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悄然冒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心情。修辞方面: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再现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4)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预设作者将小草生长的画面和人们在草地上嬉戏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流露出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提示:通过抑扬、重音、节奏的变化,尝试着读出这种感情。[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教会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体现教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在品析“春草图”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特点”“顺序”“语言”“感情”四个方面来解读,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文中其他几幅“图画”打下坚实的基础。3.自由诵读第4—7段(1)学生自由诵读第4—7段,讨论如何读才能表达出其中体现的感情,注意节奏、重音、抑扬起伏等。(2)结合学习第3段“春草图”的方法,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几幅图对应的段落,完成下面的表格。预设课件出示: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顺序由高到低(树上—花下—遍地)由触觉到嗅觉再到听觉由近及远、由景及人由点到面语言(修辞手法、用词)拟人、比喻、排比;“闹”“眨”等引用、比喻、拟人;“抚摸”等比喻、排比、拟人;“笼”“逼”等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用叠词特点百花竞放、鲜艳芬芳、多而闪耀柔和、芳香、悦耳细密、轻柔、绵长充满活力感情喜爱(3)重点品读各段中精美生动的语言。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用“我喜欢_________(语句),因为_________(精彩字词、写作手法),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_________感情”的句式说说你的想法。预设我喜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果树以人的情态,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1.全班齐读最后三段思考下列问题:182 (1)最后这三段,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预设比喻、排比。(2)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的哪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的春分别有什么特点?预设初春——“新”(万物复苏,新的生命开始);仲春——“美”(娇美多姿,景色动人);晚春——“力”(充满生机,强盛有力)。[设计意图]以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由于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可供学习的点很多,在教学时根据七年级新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从语言入手,欣赏作者笔下的美景,学习表达的技巧,感受作者的情怀。2.有技巧、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段分别指名读、小组读、齐读这三段。要求:①合理运用重音和停连技巧;②读出对春天由衷的赞美之情,感情波澜渐次高涨。师小结:这三个句子组成了一组排比句,比喻精巧,意义深远。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由开始走向盛大的过程,还概括了五幅春景图的含义,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尤其是最后说“领着我们上前去”,更是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文章用“去”字结尾,正好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使全文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设计意图]在学生对课文分析有了整体的认知之后,要求学生选读与分析朱自清的其他散文,有利于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巩固学习技能;让学生进行模拟作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结束语: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始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严谨和巧妙。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万物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歌颂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三、布置作业1.课后选读与分析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第4—6段。2.模仿本文的写法,仔细观察,以《秋天来了》为题写一篇短文。【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82 2济南的冬天【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训练朗读,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难点)[思维能力]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的感情。(重点)[审美创造]品味本文精美的语言,感受老舍散文清新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进一步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一年四季皆有美景,其中冬景别有一番风味。同学们,北国的寒冬朔风怒号,那同在北国的济南也是如此吗?它的冬天又有怎样别致的特征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冬天的风光吧。(板书课题和作者)[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绘的景物,为学习本课明确方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注释,了解作者(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2.自读课文,掌握字词结合相关资料圈出疑难字和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3.细读课文,整体把握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是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2)济南的冬天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3)文中总体上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预设(1)“济南真得算个宝地。”(2)温晴。(3)文中选取了济南的山和水来描写济南的冬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在自读与速读过程中,学生先初步形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认识,再在交流讨论中寻找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这种从粗泛到精准的过程符合学生感知新事物的认识规律。4.研读课文,体味探究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是如何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一特点的?预设作者是通过三组对比突出的:北平(大风)与济南(无风声),伦敦(无日光)与济南(响晴),热带(日光毒辣)与济南(温晴)。(2)作者围绕着这个特点具体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预设三组山景:阳光朗照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和城外的远山。两组水色:水上冒着热气和水中透着绿色。182 (3)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师小结:文章先将济南的冬天与北平、伦敦、热带一一进行对比,突出济南冬天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绘水色绘了水上冒着热气和水中透着绿色,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三、再读课文,指导朗读师:老舍先生于1930年7月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达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称山东为他的“第二故乡”。本文是他怀着对“故乡”的深情写成的。1.朗读课文,把握内容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朗读,并说说其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朗读)预设第3、4、5、6段。景物及特点:阳光朗照下的山——可爱;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上冒着热气——温暖;水中透着绿色——澄清。情感:对济南的冬天一往情深(热爱、赞美、喜悦)。2.指导朗读,体会情感2.指导朗读,体会情感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一往情深,这种热爱,充溢在字里行间。所以我们在朗读课文时不仅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和停连的把握,还要用心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请重点朗读第3段,感受小山的可爱。(1)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重音与停连示范: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2)作者是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的可爱的?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预设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成的地理环境,“低声地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山写得如同慈母般温和、体贴,写出了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②通过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写人们对小山的特殊情感,不仅描绘其笑容,更突出其心理,侧面写出了小山的可爱。(3)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师评议并指导。提示:评议、指导朗读时,要在前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侧重于指导学生用适当的朗读技巧准确地表情达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一句,“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写出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此环节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可朗读文章中其他喜欢的段落。师小结:老舍先生描山景绘水色,不仅写出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晴的特点,更是把济南的冬天的这种温晴渗透进每一个字眼儿,一处景就渗出一缕情。难怪他眼中冬天的济南是慈善的、秀气的、富有生机的。[设计意图]语言是思想情感的载体。细细地品味语言,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朗诵实践和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品味,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四、布置作业1.课后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济南山水的热爱之情,感受作者内心的温暖和明亮。2.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仿照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仿写。182 第2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文中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2.品味文中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与朗读,我们发现在老舍先生的眼里,那山、那水、那阳光、那城、那雪均给人以美的享受,仿佛充满了灵性。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用“济南冬天美,美在_______”的句式,说说你对文中济南冬天的美的理解。预设(1)济南冬天美,美在温晴的天气,没有呼呼的风声,没有浓重惨淡的灰雾,没有毒辣辣的烈日,是响晴的宝地。(2)济南冬天美,美在阳光朗照下的小山温暖可爱,像个小摇篮;美在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秀美迷人,像位害羞的少女;美在城外的远山素淡雅致,像幅小水墨画。(3)济南冬天美,美在舒适的睡态,它“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多么美妙的理想境界!(4)济南冬天美,美在小雪点染后的山色,树尖上顶着白雪,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上的白雪,好似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白雪黄草组成彩色美景,又像是给山们穿上一件花衣;山腰上的雪在阳光斜射下,好像害了羞,微露粉色。(5)济南冬天美,美在清亮透绿的水,它冒着点儿热气,水中的水藻绿意正浓,水边垂柳弯腰照影,澄清的水与碧蓝的晴空浑然一体,像块蓝水晶,贮蓄蓬勃生机。师: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山清水秀、美丽如画、温暖如春。但济南地处中国北方,冬天真的如老舍先生所写的那么温暖吗?资料助读:课件出示:济南的冬季气候济南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吹寒冷的偏北风。冷空气不断侵入,使气温不断降低。所以,济南的冬季干燥寒冷,雨雪稀少,平均气温在1℃左右。本文的写作背景老舍25岁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国,1929年离英回国,回国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回国后在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老舍分别领教过北京的风、伦敦的雾、热带的毒日头的厉害,之所以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来与济南对比,是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关系的。预设济南的冬天是冷的,作者说济南是个“温晴”的“宝地”,既是长期生活在寒冷的北京的老舍对济南的真实感受,更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祖国怀抱的真实感受。师:因此,文中每一个巧妙的词语、每一处生动的句子、每一段优美的话语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体现。本节课,我们着重欣赏本文的语言,探究作者内心的情感。二、精读课文,品析语言1.比较句子比较下面四组句子,读一读,各组中甲句与乙句哪一句更有情味?为什么?课件出示:第(1)组:【甲】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乙】一个老城,有山有水,这是个理想的境界。第(2)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182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第(3)组:【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儿粉色。第(4)组:【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乙】天儿很晴,水藻很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预设(1)甲句比乙句更有情味。“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老城的山水比作人,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睡着”和“唤醒”,增添了趣味性。整个句子营造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2)甲句比乙句更有情味。“低声地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小山对济南的温柔呵护,把小山写得特别有人情味;“小摇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济南受到的婴儿般的呵护。(3)甲句比乙句更有情味。“害了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写出了薄雪娇美的情态;粉色羞容与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4)甲句比乙句更有情味。“不忍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善解人意、和蔼可亲;而“绿的精神”“照个影儿”,表达得特别新鲜,特别活泼。2.品析字词本文语言朴实清新、情恳辞切,除了体现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还体现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值得玩味。思考下列问题:(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预设不可以。“没有风声”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字就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卧”字和文章哪个地方相呼应?预设①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现了一种安适祥和的气氛,与文章整体情境相协调,有一字传神之效。②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师小结:或许济南冬天实际上不如老舍描写的这般美,但平常之景进入作者的眼里,便成为美好的诗意风景。这是因为作者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并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精当地遣词造句,赋予了济南的山山水水无限的情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思考和感悟文章内容,让学生不仅能深入地理解并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情景结合的写作方法,还能深刻领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一片深情。三、比较阅读,拓展升华对比阅读本文和朱自清的《春》,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和《春》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你觉得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预设①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季节景物的特征。②两篇散文都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极具表现力、感染力。③两篇散文在描写景物的同时都融入了作者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情景交融。④两篇散文在描写眼前实景的同时都结合了自己的想象,虚实结合,丰富了文章内容,引人入胜。(2)这两篇散文都语言优美、写景动人,通过对两文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预设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才能成文。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结束语:本文描山景,绘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又表达出作者对济南的一片深情,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范例。182 本文抒发感情的方式很是别致,与《春》大不相同。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种表达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地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平中见奇,常处见险。本环节旨在以读写训练连通课内外,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赏析,强化学生对本文写景特点的再认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好的写景文章都是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真切的感受、情感,景与情紧密结合。四、布置作业1.祖国的宽阔辽远,形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眼里不同的冬天。我们家乡的冬天有什么特点呢?请你仔细观察家乡的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借鉴课文中的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2.课外阅读老舍先生描写济南的系列散文《一些印象》中的其他几节,尝试写几句简短的感想或评论。[设计意图]以读写训练连通课内外,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帮助学生在课内外建立一条通道,谋求语文学习效益的最大化。【板书设计】【教学后记】3雨的四季【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热爱美好生活。[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进一步把握好重音和停连,熟悉给文句加朗读标记的方法。[思维能力]梳理各个季节的雨的形态、气韵和独特美感。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方法。(重点)[审美创造]感知、鉴赏优美生动的散文语言,欣赏文章的画面美。(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师:雨是大海的女儿,是文人的宠儿。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写雨的诗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82 课件出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逐一显示诗句,学生逐一齐诵)师:在当代诗人眼里,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抒情诗之王”刘湛秋的写景抒情散文《雨的四季》,感知“雨”的形象,获得美的享受。[设计意图]选择古诗词导入,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板书文题及作者)二、检查预习,明确要求1.检查预习成果师:课前,老师要求大家预习课文,并完成《状元大课堂》本课预习部分,现在就请将自己的所得与大家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教师集中订正)2.明确自学要求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前两课学习写景抒情散文的经验,你认为怎样才能自学好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呢?(1)引导学生回忆前两课学习的策略与步骤。(2)教师总结归纳,整理。课件出示:①扫清字词障碍;②感知主要内容,厘清文章结构;③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有感情地朗读;④分析景物的特征,体味作者的情感;⑤品味精彩的语言;⑥仿写与应用。[设计意图]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理性梳理习得的技能,明确自学本课的目标与方法。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完成任务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结合课后的“阅读提示”听读课文。任务:(1)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重音、停连,感受声韵节奏之美;(2)找出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及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感受作者对雨的感情。(学生交流,教师明确)预设课件出示:春雨的特点:清新、润泽、甜美。夏雨的特点:热烈、粗犷、奔放。秋雨的特点:端庄、沉静、深情。冬雨的特点:自然、平静、纯洁。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跃,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本文通过对四季的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渴望之情和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之情。2.默读课文,理清思路快速默读课文,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大意。182 预设课件出示:第一部分(1):概述,表达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第二部分(2—5):描绘四季的雨的形象和特点。第三部分(6、7):抒发对雨的赞美、喜爱之情。3.研读课文,分析标题小组讨论:既然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描绘“四季的雨”,为什么题目却定为“雨的四季”?预设①这样更有韵律美。“四季的雨”单纯强调“雨”,显得呆板、生硬。“雨的四季”更具灵动感,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充满情趣。②从内容上看,文章写的不单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设计意图]此环节的问题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对文章有初步的整体感知,为后面的深入研读打下基础。四、再读课文,体会情感师:和前两篇课文一样,本文也是用几幅图来呈现主要内容的,我们姑且简单地把它们分别命名为:春雨图、夏雨图、秋雨图和冬雨图。接下来,让我们用圈点批注法来学习这几幅“图”。资料助读:课件出示:“圈点批注”读书法应从抓关键字词、找重点语句、关注修辞三个方面入手。圈点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动感的形容词、名词、动词,同时重点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文段所展现的作者情感。在文旁批注自己的疑问或见解、感悟。1.自学第2段——春雨图(1)学生结合课本上的阅读旁批精读第2段,教师可个别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圈点批注。(2)学生交流批注情况。预设批注1:这一部分写的景物有树、水珠子、水雾、小草、空气。批注2:①树:“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一句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从寒冬中苏醒过来,在春雨的滋润下充满鲜活的生机。②水珠子:把花苞里滴下来的水珠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那么那朵花呢?那个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艳动人吧!③水雾:或浓或淡的水雾映射着雨后的阳光,更映射着雨后的美丽世界。④小草: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作者听到了。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腻的心写出来的。⑤空气: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让人忽视。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这与“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有异曲同工之妙。(3)根据刚才的理解与批注,尝试有感情地诵读这一部分。提示:朗读前在文章上做好停连及重音的标记,并读出情感。课件出示:示例: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2.仿照示例,自主阅读182 根据自读第2段的停连示例,自主阅读第3—5段。3.归纳总结(1)这四幅雨景图各有什么特点?春雨图:清新、润泽、甜美。夏雨图:热烈、粗犷、奔放。秋雨图:端庄、沉静、深情。冬雨图:自然、平静、纯洁。(2)选择喜欢的段落,认真读一读。提示:用停连及重音等朗读技巧传达从文字中理解到的思想感情。[设计意图]明确阅读方法后,让学生自由圈点批注并交流所得,既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深入体味作者的情感,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不仅可以强化之前习得的朗读技巧,还可以将这些美好的情愫内化为人文情怀。五、跳读课文,赏析语言师:刘湛秋用诗化的语言绘出了如画的四季雨景。在文中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从感官、修辞、写作手法等角度品析。1.自主探究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2.交流展示学生交流展示探究成果,教师适时指导、点评。预设课件出示:(1)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分析:将树拟人化,赋予树以人的神态和动作。把萌发的叶子比作绿茵茵的波浪。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下的树木充满生机的特点。(2)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分析:将春雨的水珠与少女的眼泪相比,突出了水珠的娇媚,表现了春雨的美好。(3)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分析:这四句分别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以及给人的感受,调动不同的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清新、甜美的特点。(4)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分析:“化了妆”写出了冬雨的美丽与妩媚,“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雪花轻盈降落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5)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分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集中抒情,写出了四季的雨带给作者的美好感受,点明爱恋雨的原因。师小结:诗人创作散文,终脱不了诗人的气质。刘湛秋的这篇写景散文用饱含感情的、细腻生动的笔墨,生动地再现了四季的雨的气韵,给我们带来富有诗意美的享受。[设计意图]从分析诗意的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关键字词、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朗读句子,品析文本,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作者对自然、生命的赞颂和热爱。六、析读课文,明晰写法师:本文是作者的精心之作,也是一篇散文名篇。经过以上的分析理解与朗读体味,请再次通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丰富多样的写作手法来展现四季的雨景的。(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教师明确)预设182 课件出示:(1)以时间为序,思路清晰。作者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条理清晰地分段描绘出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2)抓住特征,细致描绘。作者开头先抓住雨的总特征——“美”,然后抓住春雨的“清新、润泽、甜美”,夏雨的“热烈、粗犷、奔放”,秋雨的“端庄、沉静、深情”,冬雨的“自然、平静、纯洁”分别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特征突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3)调动多重感官,描绘细腻真实。如第2段写春雨时,作者从视觉到听觉再到嗅觉,多侧面、多角度地写出了春雨的个性特征,写春雨“驱走了冬天”,“使世界改变了姿容”,灵动而富于想象,展现了一幅美丽而又生机勃勃的图画。(4)诗意浓郁,美妙动人。文章用诗化的句子,增强了形象感和动作性的表达,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如作者将多种事物拟人化,使自然之物可亲可感;运用了大量形象的比喻句,使读者犹如亲眼见到了各个季节的雨,并沉醉在这四季的雨中。这些新颖别致的语句不仅把四季的雨写得可感可触,更是把它们表现得亲切可爱。[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整体阅读,深度解读文本。同时,也启发学生通过进一步学习课文,吸收有助于自己写作的营养,助益写作。七、课外延读,比较阅读师: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感受,总是随着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雨给作者留下了美的形象和记忆,所以作者笔下的雨生动可爱、富有灵性,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他主要生活在不断发展着的新中国时期。而蒋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一生颠沛流离,心系故国,对雨的感受自然不同。课件出示: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注】蒋捷,南宋词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覆灭后,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以悲凉清峻、萧寥疏爽为主。师生共品《虞美人·听雨》,简要谈谈刘湛秋与蒋捷在听雨时的心理感受方面有何不同。预设《雨的四季》中刘湛秋听雨时,满心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因此雨声具有乐感、美感;《虞美人·听雨》中蒋捷听雨时,内心满是惘怅莫名的哀歌,因此雨声淅沥,益增愁思。[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增加其知识储备,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促使学生学会用心观察生活,用心描绘生活,在写作中逐步做到景为情设、情由景生。八、布置作业1.课外阅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体会作者在大陆、台湾听雨的不同感受。2.模仿本文的写法,以《____________的四季》为题写一篇小练笔。[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增加其知识储备,并通过练笔的形式促使学生学会用心观察生活,用心描绘生活,在写作中逐步做到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板书设计】182 【教学后记】4古代诗歌四首【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激发对中华优秀诗歌文化的热爱。[语言运用]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文学常识。[思维能力]结合写作背景和景物描写,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重点)[审美创造]学习欣赏古诗,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难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有关古代诗歌体裁的知识,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歌。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品味赏析诗句,初步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国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华文明史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请大家自由说说你记得哪些优秀诗歌。(学生自由回答)诵读古代优秀诗歌,我们的心灵能得到滋养,情感会变得细腻和丰富。俗话说,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四首古代诗歌,学习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领会古人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从中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激活学生对诗歌的记忆,营造学习诗歌的氛围,点燃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直接入题。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歌体裁师:这四首优秀的古代诗歌体裁各不相同,有四言古诗、律诗、绝句、散曲。根据以前学习诗歌的经验,你能准确区分它们的体裁吗?预设《观沧海》是四言古诗,《次北固山下》是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师:这几种诗歌体裁各有何特点?(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预设课件出示: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182 律诗: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诗歌四句一首,用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短小精粹。绝句以五言、七言为主,六言绝句较为少见。一般一、二、四句末字押韵。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通常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曲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小令常用于写景、抒情。散套,又称“套曲”“套数”,通常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三、学习《观沧海》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1)作者介绍。课件出示: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2)写作背景。课件出示: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2.结合资料,疏通诗意(1)借助资料和注解,标注疑难字音。(2)学生齐读诗歌,并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3)教师指名学生尝试翻译诗歌,点评并指导,然后明确诗歌意思。课件出示:策马东来,登上碣石山,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像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好像也都出自大海广阔的胸间。啊!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3.品读诗歌,体会情感学生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1)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诗人观看到的景物有哪些?预设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观看到的景物有:沧海、水波、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预设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两层的诗句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一层的诗句是想象的。最后两句是附文,是诗歌合乐时加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3)登上碣石山,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预设海面水波荡漾,山岛突兀地耸立在海上。海岛上树木丛生,郁郁葱葱,各种草类丰美茂盛。阵阵秋风吹过,树木呼呼作响,汹涌起伏的海面上掀起滔天巨浪。(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诗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预设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突出沧海之阔大,描绘出一幅极其开阔苍茫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182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诗言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壮丽景象,抒发了渴望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四、学习《次北固山下》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课件出示: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其诗流传不多。有文献称:“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写作背景: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诗人当时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陶醉在北固山壮美秀丽的景色中,不由得生起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2.结合资料,疏通诗意(1)学生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外讲解书,自主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2)教师指名学生尝试翻译诗歌,点评并指导,然后明确诗歌意思。课件出示: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潮水涨满,与两岸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我多么思念故乡,家书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将它捎到洛阳。3.品读诗歌,体会情感学生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1)《次北固山下》四联各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预设首联写作者已到北固山,但还要乘舟向前,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展现了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美画卷;颈联既描绘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同时又点明了时令;尾联借北归的大雁传递家书来直接表达思乡之情。(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该联在炼字方面一直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请说一说。预设潮水涨满,与两岸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阔”字用得好,传神地展现了春潮涌来、江水上涨时,两岸变得更加开阔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恢宏阔大的境界。“悬”字用得好,“悬”即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它好在哪里?预设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行为。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注重与小学相衔接。使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诗文名句入手具体赏析诗歌,进而体味诗人的情感。五、诵读诗歌,体会韵律美师: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形式,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情感,这样才能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反复诵读这两首诗歌。1.一读,读准字音要求:声音洪亮,字正腔圆。2.二读,读出节奏师: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一般两字一个节拍,五言诗一般按“二三182 ”“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六言诗一般按“二二二”的节奏朗读,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的节奏朗读。(1)学生按音节兼顾意义的原则,尝试划分这两首诗歌的节奏。(2)教师检查学生的划分成果后明确节奏。课件出示: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三读,读出韵律古诗受对仗、对偶等修辞制约,是讲究平仄的。平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平声声调漫长,有绵延之感;仄声声调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诗句平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使得音调多样而不单调,抑扬顿挫,婉转和谐。4.四读,读出情感反复诵读这两首诗歌,展开丰富的想象,读出情感,如《观沧海》应读出作者渴望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次北固山下》应读出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愁思。[设计意图]学习诗歌重在朗读。读得准确了,便于理解诗意,从而发现并感受到诗歌声韵之美。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神”入其中,可以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理解遣词造句的妙处。六、布置作业1.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2.查阅资料,了解剩余两首诗歌的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赏析诗句,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2.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教师指名学生背诵上节课学过的两首诗)182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观沧海》《次北固山下》,这节课就让我们借助上节课的学习经验,继续学习本课的后两首诗歌吧。二、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预学展示师:上节课,我们布置了课外查找后两首诗的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的任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有哪些。(1)教师指名不同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成果。(2)教师总结整理,最后归纳明确。课件出示: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借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写作背景:王昌龄早年家贫,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东南地区漫游,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2.结合资料,疏通诗意(1)学生结合资料和注解,标注出疑难字音。(2)学生齐读诗歌,并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3)教师指名学生尝试翻译诗歌,点评并指导,然后明确诗歌意思。课件出示:柳絮已经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3.品读诗歌,体会情感学生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预设描写了杨花和子规。“杨花”给人飘忽不定之感,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这两个意象,点明时令是暮春时节,渲染出凄凉悲惋的氛围,满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把明月当作传递情思的使者,让它把自己的忧愁和思念带给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三、学习《天净沙·秋思》1.预学展示(1)教师指名不同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关于《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2)教师总结整理,最后归纳明确。课件出示:作者: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著有杂剧15种,并写有小令、套数200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旅途中,他写下了《天净沙·秋思》。2.结合资料,疏通诗意(1)学生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外讲解书,自主学习,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2)教师指名学生尝试翻译诗歌,点评并指导,然后明确诗歌意思。课件出示:182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3.品读诗歌,体会情感学生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1)《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描绘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预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十八个字,凝练而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各种事物,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2)整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诗中意象进行描绘。预设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将要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不知自己将投宿何方。(3)《天净沙·秋思》旨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预设这首小令旨在表达漂泊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的,于是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楚愁苦之情,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表达出来,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形象、生动。[设计意图]有意识地持续引导学生理解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者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的读诗方法,强化学生“知人论世”赏读诗歌的意识。四、诵读诗歌师:学完后两首诗歌,让我们根据上节课朗读前两首诗歌的经验,一起来反复诵读这两首诗歌。1.一读,读准字音要求:声音洪亮,字正腔圆。2.二读,读出节奏(1)学生按音节兼顾意义的原则,尝试划分这两首诗歌的节奏。(2)教师检查学生的划分成果后明确节奏。课件出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三读,读出韵律4.四读,读出情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安慰之情,《天净沙·秋思》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这两种情感的差别。五、拓展升华,了解手法师:这四首古代诗歌,诗人都是将眼前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心境结合起来,营造出诗歌独特的氛围,这属于什么手法?结合四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预设情景交融。《观沧海》是以宏观视角观看天地、大海的,写的都是一些阔大的景象,因此场面宏大,体现一种壮阔、宏伟的气象,表达了一种壮美、豪迈的情感;《次北固山下》描写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思,表达了诗人身处异地他乡热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杨花、子规的描写,寄情于景,想象丰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天净沙·秋思》以白描的手法勾画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切地表现出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寂之感。[设计意图]182 引导学生在把握自然之景的基础上自然产生联想和想象,提高综合感受、分析的能力,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赏读诗歌的基本能力。六、布置作业1.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2.《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中都出现了“太阳”,从意境、情感的角度做比较阅读。3.课外搜集有关“胸襟”“抱负”“思乡”的诗句,丰富积累。【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写作热爱写作,学会观察【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感情。[语言运用]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用语言文字记录对自然、生活的感受体验,增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信心。(重点)[思维能力]培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学习、借鉴优美诗文中描写自然、生活的写作方法。[审美创造]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美好、有趣、有意义的瞬间,学会用文字表现美。(难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自然之美、人情之美。2.学会从身边的事写起,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生活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它的有趣。下面这些场景或细节,你是否注意过呢?课件出示:1.家里是谁陪伴你的时间最长呢?2.家长与你常聊的话题是什么?3.校园里最安静的角落在哪里?4.你的好朋友最突出的优点是什么?182 5.你的同学进教室时,神态、动作有什么特点?6.你的语文老师常穿什么样式的衣服?有什么特点?(教师指名作答,并对学生的回答简要点评)师:由此看来,有不少同学对生活观察得还不够细致。进入中学阶段,老师希望大家都成为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对我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刚才给大家的几个小测试来自教材上的知识短文《热爱写作,学会观察》,大家可以阅读这篇知识短文,说说这篇短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预设(1)写作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2)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写作就是用笔来说话。话说好了,写作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3)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4)通过各种媒体接触有益的文章、音频和视频,也可以增长阅历,积累语言素材。(5)应该写有趣的、有意义的或印象深刻的人、事、物。(6)写作还能训练人的思维。师小结:这也就是说,我们要热爱写作,因为写作是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我们还要学会观察,因为写作的源泉就是生活。[设计意图]用几个小问题测试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是为了提示学生观察生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短文,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并明确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二、热爱生活,积累素材师:有的同学,提到作文就头痛,望着题目就发蒙,主要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有的同学,总有写不完的新鲜事,生动有趣的文章还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我想,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有一双慧眼,是否有一颗敏感的心,是否善于观察和感悟生活,并从中选择贴切的素材,表达我们阳光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趣。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的作文素材是通过什么方式积累来的?(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预设留心观察生活,多读多记,摘抄,有灵感时随手记录……课件出示:(1)留心细心,观察生活。(2)用心思考,感悟生活。(3)广泛阅读,丰富生活。(4)多记多写,美化生活。…………师:大家的发言,让老师想起了李贺“锦囊”的故事、梅尧臣“诗袋”的故事,那这些名人大家是怎样积累素材的呢?课件出示:锦囊唐代诗人李贺,为了把诗写好,每天起得很早,带上仆人、锦囊,骑驴到处漫游。一路上,他细心观察和了解风物人情,即景吟诗,感物抒怀,每逢想出佳句就写在纸条上,放入锦囊之中。就这样从早到晚坚持积累生活素材,勤奋地进行诗歌创作。正因为李贺不辞辛劳,精雕细琢,才使得他的诗篇千年传诵。诗袋宋代著名的诗人梅尧臣,凡外出游玩或访亲会友时,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号称“诗袋”的布袋。看到什么新鲜的事或美丽的风景,有时成句,有时成诗,立即用笔在纸上记下,把它投入袋中。长此以往,梅尧臣的诗作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师小结:同学们,中学时代是人生路途中一个新的时期,我们的情感在丰富,心智在成熟,认知能力在提高,我们的生活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丰富多彩的生活,既简单又复杂,既平凡又伟大!家庭让我们感受亲情的温馨与美好,校园让我们体验成长的快乐与烦恼,而社会生活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磨砺自己的舞台。让我们热爱写作,在写作中提升能力,进一步完善自我;让我们学会观察,在生活中发现自然之美、人情之美吧!182 [设计意图]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涓涓不息。此环节的交流与讨论,旨在帮助学生打通生活与作文素材的通道,认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热爱写作,学会观察。三、写作指导1.技巧归纳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最近,你留心观察生活了吗?你发现你周围的生活有什么变化了吗?(学生讨论后回答)预设(1)植物大多都出现了落叶现象,一些植物的叶子由绿色变成了黄色;(2)桂花飘香,菊花争艳,一串红、鸡冠花等花儿也开放了;(3)果园和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4)天气转凉,空气变得干燥,气温冷热交替频繁;(5)白天逐渐变短;…………师:现在已经步入秋天了,这是一个多彩的季节,秋高气爽,黄叶翻飞,大自然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番多彩的景致。你能把这些变化写下来吗?写作之前,我们先回顾本单元课文里的写景精彩片段,总结概括写景的技巧。课件出示:写景的技巧1.抓住景物特点。如《济南的冬天》就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来写。观察家乡九月份的气候和景物特点,可以从景物本身的色、状、形、味等方面来描写,也可以从自己的感受(如穿戴)等方面来描写。2.合理选择写作技巧。在写作时,还应根据事物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并抓住事物的特点,恰当地选用词语,贴切地采用修辞手法和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具体描绘事物的特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合理安排写作顺序。按一定次序写景状物,可以让文章更有条理。如《春》中“春花图”按照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写花,《济南的冬天》中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时按照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写山,《雨的四季》中按照四季变化的时间顺序写不同季节雨的不同特点。2.范文展示课件出示:秋天来了秋天来啦,枫树戴上红色的手套,菊花姑娘穿上各色的裙子,银杏扇着风,正等着迎接丰收的到来。秋天来啦,大雁排成“人”字往南飞,它扇动翅膀,好像在和大家告别。秋天来啦,大树写了秋天的信,找秋风姐姐帮忙寄信,寄给松鼠,松鼠看了,赶快准备好松果过冬;寄给小燕子,小燕子看了,赶快把窝用草盖得严严实实的,准备过冬;寄给小鱼,小鱼看了,马上游向温暖的地方取暖;寄给小朋友,小朋友看了,马上跑回家,穿上毛衣,再跑到花园里面玩耍。秋天来啦,葡萄挂满了枝藤,红的、紫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苹果红着脸笑,正等着让人去采摘呢;玉米戴上金灿灿的帽子,告诉大家收获的季节到了。初秋俗话说:一叶知秋。早晨,门前的老槐树上,几片树叶被风吹落,在空中旋转飘舞,缓缓落地。奶奶说:“天气转凉,快立秋了吧!”我翻开日历,今天正是立秋。望着蔚蓝、澄净的天空,我想,这就是秋天的样子吧。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凉爽的风,还给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原野上的小草,不再像春天那样娇嫩、夏天那么翠绿,草尖上泛起了一片片淡黄。田野里秋实累累,生机盎然:沉甸甸的棉桃压弯了枝头,好像一个个铜铃铛;火红的高粱低下了头,好像在向我敬礼;成熟了的水稻也怀揣着丰收的喜悦;就连田埂上的狗尾巴草都垂下了脑袋;芝麻却追着花儿直往上蹿。我不禁感叹,秋天真美!182 3.写作实践学生现场完成写作实践一的片段写作。4.教师点评教师检查并点评学生的习作。点评标准:(1)特征突出;(2)层次清晰;(3)描写细致;(4)语言优美。师小结:生活就像五彩的万花筒,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正如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巧把生活中自己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记载下来,有了“源头活水”,我们的写作就会越来越轻松、越来越享受。[设计意图]在谈话交流中搜集整理素材,从课文、范文中学习写作技巧,在具体点评要求里明确写作方向,只为一层层搭设台阶,帮助学生降低写作难度,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观察生活,热爱写作。四、学以致用师:这个秋天对大家来说是新鲜的,认识了新的老师、新的同学,融入了新的集体。此时此刻,想必有许多见闻令你印象深刻,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学生自由交流)同学们的见闻的确很丰富,老师建议大家围绕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点来说。例如,我们可以参考以下话题:课件出示:参考话题1.新的校园,新的环境2.我是中学生了,感觉真棒3.我的新同桌真幽默4.校园里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地方(学生选择一个话题互相讨论并讲述,教师点评)提示:可从人、事、景、情、理五个方面简要评议。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那么,让我们结合刚才在写作实践一中学到的方法、经验,课下完成教材“写作实践二”,把你的所见所想写下来吧。[设计意图]这是教材中三道写作实践里最容易写的一道题,因为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可说,所以安排为课后写作训练。为预防选择素材的面撒得太广,造成重点不突出,此环节设计了必要的限定与帮助,用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和自信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作文实践。五、布置作业课后完成教材本单元的“写作实践二”。要求:(1)明确写作中心;(2)写出真情实感。第2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析读例文,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和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之美。2.学习写记人叙事的文章,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教学过程】一、展示交流师:上节课课后,我让大家写写进入初中后新的见闻。这节课,我们首先一起来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诊断。课件出示:诊断方法1.是否有错别字、语病或标点符号误用?2.作文是否扣住了“新”字?中心是否明确?3.材料是否典型,是否有真情实感?4.条理是否清晰?5.语言是否流畅?表述是否精确?182 1.教师指名学生谈谈自己的诊断结果和写作体会。2.小组推荐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由同学互评或教师点评。二、例文析读1.回顾经历,积累素材师:从第一个写作实践中,我们明白,仔细观察生活,保持敏感和好奇心,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从第二个写作实践中,我们明白,用心感悟生活,敏锐地捕捉生活中动情的瞬间也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除此之外,我们每个人身上还自带着一个素材大宝库,你们发现了吗?(明确:我们丰富多彩的记忆)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一书的“小引”中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请大家也从自己记忆的宝库里寻找一件让你最难忘的事,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总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回到关注自身,回忆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触动心灵的人和事。2.赏析例文师:现实生活中,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抓住它,叙述出前因后果,描绘出它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让自己感动了,也一定能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有位小作者以“手”为线索,为我们串起了两代人的幸福回忆。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作文《奶奶的手》。课件出示:奶奶的手记得小时候,曾经偎在奶奶的怀里,听她讲故事。忽然,我发现,自己的手是又红又圆,奶奶的手却是又瘦又皱。天真的我,禁不住问出声来。奶奶笑了,没有回答。晚上,爸爸对我说——以前家里很穷,一大家子的生活都靠奶奶一个人打理,但奶奶凭着那双勤劳能干的手,把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做得无可挑剔。奶奶在园子里种了许多菜。松土、施肥、浇水都要奶奶一人操办。肥料需要到几里外的县城去买,水也要到村外的河里去挑,但奶奶从没有一句怨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回来,那双手都沾着厚厚一层泥。每逢秋天,园子里的果实都成熟了,这是爸爸和叔叔他们一年里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吃上一顿好饭了。放学归来的他们,还没到家,就闻到一阵饭菜的香味。奶奶做的饭可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好吃,她那双灵巧的手总能把普通的饭菜做出不一样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由于奶奶的辛勤劳作,爸爸和叔叔他们度过了一个美好而又快乐的童年。日月如梭,他们长大了,一个个相继离开了家。离家的时候,奶奶每次都会用那双已不再细腻的手,连夜缝制一床又松软又舒适的棉被。可以想象,那床用一个母亲的爱一针一线缝制出的棉被,一定很舒适,一定有“家”的味道。那时,奶奶也许会抱着棉被泣不成声,也许会笑着抚摩棉被,不管怎样,她一定是幸福的。奶奶老了,本该尽享天伦之乐,可一个个孙子孙女的出生,使她再一次忙碌起来。我是奶奶看大的,我的童年是快乐的,身上穿的是奶奶为我缝制的小花袄,脚上穿的是奶奶缝的老虎鞋,顶着奶奶扎的羊角辫,快活地奔跑在奶奶的园子里。奶奶就是用那双劳动的手,托起她的子孙,把他们托出这穷乡僻壤,托向美好的未来。那晚之后,直到今天,我一直相信奶奶的手是神奇的,就是那双劳动的手,带给我们刻骨铭心的爱,无法割舍的情。每当回想起奶奶那双劳动了一生的手,我就感到,这一双手一直在身后托着我,很轻很柔……思考下列问题:(1)这篇习作撷取的是谁的回忆?预设爸爸和“我”,两代人的回忆。(2)本文有哪些优秀之处可供借鉴?预设①小作者用含情的目光凝视奶奶的“手”,并以此为线索,串起两代人的幸福回忆,让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②小作者选材视野开阔,既有爸爸的回忆,又有自己的感受。③182 文章素材丰富,如奶奶做让人回味无穷的饭菜,奶奶连夜缝制松软舒适的棉被,奶奶用双手为孙辈创造幸福童年。(3)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预设文章通过两代人的回忆,写出了小作者珍贵的人生感悟,表达出了一种时代变迁、亲情不变的厚重感。[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进一步明确写作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而且用例文引路,可以唤醒学生潜意识里的写作欲望和灵感。三、实战演练1.明确题干要求师:阅读教材本单元的“写作实践三”,读读题干和“提示”,然后集中讨论一下,你是如何理解这个写作实践暗含的要求的。预设(1)这个题目可以简单概括为成长中的故事,范围比较广,类似于经常碰到的《难忘的一件事》一类的作文题。(2)一定要注意“成长”这个关键词,在描述这个事件时,一定要写出自己人生体悟的变化。(3)要选择一件有意义的、使“我”成长的事来写,在文末还应升华主题,写出自己在经历这件事后得到的人生启示。2.补充写作提示师:为了帮助大家完成好这次习作,老师在教材的基础上,还另外补充了三条“提示”。课件出示:提示:1.选材要小。选取生活中的一两个片段来刻画人物、表达感情。从小事入手,于细微处见精神,以小见大,突出“难忘”“印象深刻”。2.叙事要详略得当。叙事要围绕中心,抓住重点,把最能体现事件意义、最能展示人物形象的言行和心理描写得真实而详细。同时,要讲究剪裁,选取典型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有说服力的材料表达中心思想,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3.写好感人的细节。选择展示的细节必须真实,要有生活实感,这就要靠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3.课后完成“写作实践三”结束语:宋朝大诗人陆游说,写诗“工夫在诗外”,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积累生活素材,不仅要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同学们,希望你们热爱写作、学会观察,拿起手中的笔,搜寻过往的时光,记录令人感动的瞬间,写下喜怒哀乐,道出所思所想,表达我们阳光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趣,写下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设计意图]以教材中的写作实践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题干中暗含的要求并给学生补充写作提示,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写作障碍。【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二单元【单元概述】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从内容主题来看,都记叙了家人之间动人的故事,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的感情。《秋天的怀念》《散文诗二首》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之情;《散步》表现了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世说新语〉二则》讲述了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在教学中,应努力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实现“理解作者情感”与“陶冶自身情感”的双重目的。182 从阅读技能的角度看,本单元继续学习朗读,训练朗读技能,包括外部语音技能和内部心理技能,其中外部语音技能包括对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内部心理技能则包括“情景再现”和“把握情感基调”,后者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另外,从文章写法的角度看,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特点也是学习本单元课文的一个重点,《散步》《荷叶·母亲》等课文,抒发的情感比较显豁明了,可以让学生直接把握,而《秋天的怀念》表达的感情则非常深沉含蓄,需要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本单元的写作“学会记事”旨在教会学生理清记叙要素,条理清晰地叙述事件,并引导学生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情感。本单元的专题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分为三个板块,这三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是一个有机整体。“探讨交友之道”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知识积累、资料搜集的方法;“展示个人风采”意意在引导学生在策划组织活动中培养策划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气相求,广寻良友”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友观,引导学生选择能共同成长的益友。【教学建议】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5.秋天的怀念21.积累字词,识记作家作品和相关文学常识。2.训练朗读技能,学会在朗读中再现情景,把握情感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3.理解作品中的形象,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和丰富学生的亲情体验,同时深化理解,尝试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4.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不同特点;明确记叙要素,学会在记事中抓住细节,锤炼语言。5.学习文言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课文内容,训练文言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句及古代敬辞、谦辞。6.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培养良好的交流习惯。6.散步27.散文诗二首28.《世说新语》二则2写作学会记事2专题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25秋天的怀念【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掌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把握朗读时感情基调的变化。(重点)[思维能力]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会母亲的形象,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难点)[审美创造]体会文章语言朴素、情感真挚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8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2.初步理解文中母爱的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师:母爱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自古以来,无数人吟诵、赞颂它。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孟郊就曾写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今天,我们将学习当代文坛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来看看他对母亲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板书文题及作者)[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受到感染,在关注细节中加深对母爱内涵的思考,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识作者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栏目)(学生自主学习并讨论交流)师补充: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文坛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21岁时就双腿瘫痪,又长年患病,但他一直在与病魔抗争。在他特殊的人生旅途中,是他的母亲给予他“好好儿活”的动力,给予他爱的温暖。对自己的母亲,史铁生一直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2.明背景借助相关资料,了解课文写作背景。(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师:看课件上史铁生说的一段话,你感受到他怎样的情感呢?课件出示: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预设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之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在成长中完全理解了母亲的情感……师:正如作者所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当母亲离他而去后,怀念伴随了他终生,所以他选取了母亲离开人世的那个秋天的故事来抒写复杂的怀念之情。3.理脉络朗读课文,自主完成下列任务。(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2)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预设课件出示:第一部分(1、2):“我”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重病的母亲安慰“我”。第二部分(3—6):母亲在准备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前,因病离开了人世。第三部分(7):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我们”明白了母亲的心意,决心“好好儿活”。[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识作者、明背景的基础上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通过梳理叙事要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层次结构。三、朗读悟情1.指导朗读(1)请四名同学分别朗读第1—2段、第3—4段、第5—6段、第7段。(2)根据下面的朗读三级目标,评一评四个学生的朗读达到了哪个目标层级。182 (以学定教,结合评价指导,重点指导几个儿化音,比如“咱娘儿俩”“好好儿活”)课件出示:朗读的三级目标:①正确;②流利;③有感情。(3)方法指导。师:正确、流利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更高的要求是要有感情。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不断打磨朗读技巧。注意将上一个单元学习的外部技巧(主要是对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巩固,本单元重在练习内部技巧,学会把握“情景再现”与“感情基调”。2.教师范读学生听朗读并思考: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预设深沉含蓄。3.给例子,学方法生齐读第1段,师指导朗读。课件出示:(1)重读的词语:突然、砸碎、猛地、摔。(再现“我”暴怒无常的情景)(2)轻读:悄悄地躲、偷偷地听、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再现母亲小心翼翼的情景)(3)通过节奏感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文段“望着望着……(缓)我会……(急)”与“听着听着……(缓)我会……(急)”;对话时母亲劝说的话(缓),“我”痛苦时的语言、动作(急),面对“我”的暴躁绝望的言行时,母亲的行动、话语(急)。(4)用“我”和母亲的对话语气、语调的强烈反差来表现人物:母亲的语言轻柔,重读“总”(表现母亲的苦心);“我”的语言急促,重读“狠命”“捶打”“可恨”“喊”(突出“我”的绝望痛苦);面对绝望痛苦的儿子,母亲的三个连续动作“扑”“抓”“忍”要快读(突出母亲的痛苦),而“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一句应停连,读出伤痛和乞求(表现母亲的坚忍、心痛)。师小结:第1段应抓住重点词句,注意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再现情景,读出感情,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暴躁绝望和母亲的慈爱、包容和坚忍。4.选段落,用方法(1)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根据前面学到的方法边读边揣摩其他段落。(2)全班交流朗读心得,明确全文感情的变化。预设第2段:写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语气陡然低沉,应读出“我”内心的沉重与愧疚。第3段:写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母亲因“我”的答应而喜出望外,语气略微轻松愉快。第4段:独句成段,母亲骤然离去,语气又陡然低沉,要读得缓慢、沉重,表现“我”的愧疚、悲痛之情。第5、6段:写母亲临终前对“我”和妹妹的牵挂,要读得沉重、痛心,强调“我”与母亲天人永隔的巨大悲痛和深深的自责。第7段:写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要读得沉着、淡定,而且在读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突出“我们”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心要好好地活下去。师小结:文章记叙了身患重病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内敛,但情感在行文中是起伏变化的。朗读时要揣摩语气、语调,读出人物感情的变化。[设计意图]本环节将朗读技巧的指导、课文的理解感知和学生的朗读体验有机结合,突出朗读教学与情感教育之间的联系。朗读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四、布置作业课后用删减比较法品读下面的句子,看看删减几个“悄悄地”后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课件出示:(1)读下面的话,比较删掉“悄悄地”后的句子与原句有什么不一样。182 原句:“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2)三处“悄悄地”表达了母亲不同的情感。然而,这复杂的情感又有共同的东西,它是什么?[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删减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第2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分析细节描写和关键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复杂情感。2.在品读中了解本文的抒情特色,懂得感恩,珍惜生命。【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交流展示师指名学生展示作业成果并点评。预设(1)三个“悄悄地”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耐心和小心,更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使得母亲的形象在细微之处变得感人。删去后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2)共同之处是母亲的爱。二、研读课文,理解母爱师:读过课文后,我们为文中的母亲那伟大的母爱而动容。文中有哪些细节体现了母爱呢?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思考一下。1.自读课文,理解母爱圈点出文中体现母爱的词句,并用“文中的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这体现在________”的句式说说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预设(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细心的人,这体现在三个“悄悄地”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耐心和小心,更是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坚强的人,这体现在她面对“我”痛苦地捶打双腿绝望地喊时,忍住哭声劝“我”。“扑”“抓”两个动词形象地再现了母亲的痛心焦急。(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慈爱的人,这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4)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乐观慈爱的人,这体现在她喜出望外、兴奋难抑的动作语言中。(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敏感细心的人,这体现在她“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等细节描写中。2.理解词句含义“好好儿活”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分别在两个不同段落,这两个不同段落的“好好儿活”的含义与作用是什么?预设第1段中母亲说的两次“好好儿活”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的鼓励与爱,劝慰儿子对生活中的艰苦要有坚强积极的态度。第7段中“我”说“好好儿活”表现出儿女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告诉读者儿女已经读懂了母亲的良苦用心。182 作用: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从内容上看,前者是母亲劝慰“我”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放弃生活,坚强地活着;后者是“我”读懂母亲此话的含义,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细节、理解重点词句,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加深对母亲形象的理解。三、拓展思考,感悟母爱师:曾经,儿子理解不了母亲;又是秋天,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了。大家回顾一下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把母亲的话补充完整。课件出示:“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预设在一起要好好活,活得坚强,活出尊严。1.拓展阅读阅读下列选段,自由谈谈后来的史铁生是如何理解“好好儿活”的。课件出示: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预设后来的史铁生认为,母亲的“好好儿活”,就是教给儿子坚强地面对有缺憾的生命,不向命运低头。师补充:虽然史铁生双腿瘫痪,常年坐轮椅,但他依然平静淡然地看待这一切,依然坚守着“好好儿活”。瘫痪的是身体,健全的是精神,他最终成功用笔写出自己是怎样“好好儿活”的,所以推荐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2.诵读结尾,理解主题再次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对于史铁生的“好好儿活”,你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启发?预设感受: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我在报纸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长跑冠军刘易斯的合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快。启发: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有缺憾有痛苦,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依然能找到生命的价值,我们也应该对生活、对克服困难抱有信心,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结束语:如果你在本文中读出了属于你的思考,当你面对困境时,你一定能想起老师曾和你讨论的这个话题,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怀念》带给你的启示。[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补句训练和相关文字的延伸阅读,深刻领悟“好好儿活”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及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母爱丰富内涵的理解,学会珍惜生命。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文章。(1)《妈妈,我想对您说》(2)《史铁生,我想对您说》[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而写作训练与阅读有机结合,凸显了素养提升的途径。作业的设计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82 6散步【核心素养】[文化自信]珍惜亲情、珍爱生命,传承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有感情地诵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朗读语气、节奏的技巧。(重点)[思维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难点)[审美创造]品味词句,感受作品中的亲情美;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2.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文章中展现的亲情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师:家是温暖的港湾,当我们疲惫时,让我们可以依靠;家是人生的加油站,当我们沮丧时,给我们前进的力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的《散步》,走进他笔下温暖的家。(板书文题及作者)1.初识作者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栏目)2.明确写作背景资料助读:课件出示:本文写于1985年。那时莫怀戚的父亲刚过世,照料父亲多年的母亲一下子生活没有了目标,身体也不好。做医生的弟弟私下说母亲处于丧偶综合征中,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同时,作者在和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流的时候发现他对中国人的敬老爱幼大加赞赏,认为是“文化的精髓”,而此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便产生了写这篇文章的念头。这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与陪伴相伴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感受和思考。[设计意图]以比喻导入新课,自然而贴切。资料助读,既能让学生了解作者信息及写作背景,又能让他们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二、朗读悟情,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文中找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预设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2.探究学习比较:下面改写后的句子和原句相比,哪个更好?课件出示:(1)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2)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预设第(1)句更好。“我的”重复出现,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主体,一是突出“我”182 在家庭中的重要,二是突出“我”与“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之间的至爱亲情。师小结:开头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交代了事件、地点、人物,而且从朗读中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这一家四口三代人之间浓浓的亲情。3.思考:请简要地说说散步的过程预设散步的起因——散步的快乐——产生分歧——分歧圆满解决。4.对比中明确感情基调比较:与《秋天的怀念》相比,本文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预设《秋天的怀念》——沉痛、感伤、压抑、深沉,结尾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散步》——愉悦、温馨、舒缓。[设计意图]将朗读技巧的指导与对课文的理解感知和学生的朗读体验有机结合,突出了朗读教学与文章感情基调之间的联系。三、品读明情,感受亲情1.从人物关系的角度读“亲情”师:散步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但在莫怀戚的笔下,却处处显现出它的不一样。那么,作者一家人这次散步与我们平常的散步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散步的过程体现人物关系的角度(母子、父子、夫妻、祖孙),分组谈论阅读中的发现。(小组讨论后,从人物关系角度,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预设从文中的“散步”一事,我读出了家人之间的关爱、尊重,读出了祖孙之间的和谐、谦让,读出了儿子对母亲的孝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人物关系的角度,通过分组品读赏析,体会一家人之间的亲情,于细小之处见真情。2.赏析课文第2、3段学生默读第2、3段。(1)小组讨论:你从这两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了母子情深?预设①第2段几个短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充分展示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跃然纸上。②第2段最后一句回环句“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把母子关系倒溯到几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顺、老人的孤弱依赖、生命的轮回之感尽在其中。…………(2)重点研读,体会第2、3段中字词句的韵味。①“熬”字用得好吗?好在哪里?预设好。“熬”字说明母亲已经老了,身体十分虚弱,度过冬天很艰难,暗示“我”能与母亲相处的时日已不多了。②文中除了母亲,还有谁也在饱受着煎熬呢?预设“我”。因为“我”担心母亲会突然去世,就像“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③第3段中,当春天来了的时候,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预设担忧:“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欣慰:“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总算”体现出作者对春天的期盼,春天来临时的轻松,还有母亲终于熬过严冬时的欣慰。④第3段中“又”字大有深意,仔细品一品。预设“又”体现了母亲的身体是很不好的,说明每个严冬对于母亲来说都是煎熬。因为在父亲离开人世后,母亲最需要儿女陪伴。这个时候,莫怀戚与家人决定轮流陪伴母亲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孝心可见,感人至深。师小结:文章在朴实亲切的叙述中,在如话家常般的语言中表现出作者十分关心母亲,珍惜与母亲在一起的每一刻。这就是文章举轻若重的体现,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大家可以再朗读这两段,体会作者的情感。[设计意图]182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短句、回环句进行研读赏析,同时通过朗读训练加深感悟,融情于读。第2课时【课时目标】1.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体会文章中体现的亲情美。2.品味重点词句,探究作品的语言特点及以小见大的手法。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思自我,加深对亲情、社会责任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前后连贯师: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一家在平常的散步中所表现出来的浓厚的亲情、感人的孝心。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课文。二、品读明情,明确主题1.读出“生命”(1)快速读课文第4至8段,找出文中两处景物描写。预设第4、7段。(2)指名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4、7段,读出美好、愉悦之感。(3)在这样的田野里,看到这样的景色,作者自然联想到什么?预设生命。(4)这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预设这些景物描写很好地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递出春回大地的生命感慨,还表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烘托了一家人的幸福心情。2.读出“责任”师:幸福的一家人也难免在生活中产生分歧,这次散步过程中发生的分歧让我们看到了怎样的一家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6、7段,思考下面的问题。(1)面对分歧,这一家四口分别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预设一开始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当“我”决定委屈儿子而走大路时,母亲又改变了主意走小路。(2)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出来了她“要走大路”。儿子顺从了她,她又“变了主意”。这是因为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预设母亲改变了主意是因为她不想让儿子为难,对孙子十分疼爱,还因为走小路可以看到美丽的景色。(3)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预设因为一切取决于“我”,“我”正好处在家庭的核心地位,上有老、下有小,“我”的选择、“我”的行为都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影响家庭和睦。所以“我”感到中年人的责任重大。(4)分组研读并讨论:文中的几个人物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预设“我”孝顺稳重;母亲慈爱亲切;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乖巧。(5)齐读第6段,体会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担当。师小结:面对生活中的分歧,这一家四口可以说每个人都做得很好。因为亲情是永恒的情感,所以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设计意图]从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如何解决分歧的角度分析,引导学生品读明理,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突出重点。三、品析语言,积累学习师:这篇文章感染力强,是因为它的语言。如果我们细细咀嚼、品味,会感受到它的非凡魅力。下面请同学们赏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1.选好品析的角度可引导学生从遣词、修辞、句式、情感表达等角度品析。2.学生交流展示交流时请用上“我喜欢的句子是……,因为……”或“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它……”182 等句式。预设我喜欢的句子是“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因为这句话描绘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照应了上文的“小路有意思”,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表现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与疼爱。3.师引导、点拨并展示重点句子分析课件出示:写景的句子(1)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预设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课件出示:(2)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预设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表现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与疼爱,烘托出一家人的愉快心情。课件出示:对称的句式(1)有的浓,有的淡。(2)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4)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5)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6)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7)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预设作用: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4.总结语言特点师:读完这些句子,大家总结一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预设①语言朴素亲切,多用短句,如话家常;②用写景烘托渲染;③使用对称句与回环句增强语言的诗意美。师小结:这里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这里有崇尚美德的人,这里更有动人心弦的情。[设计意图]选择合作探究的方法,赏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在交流展示和朗读中,进一步感受语言美。四、深入探究,突破难点1.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生齐读下面课件出示的最后一段的几句话,说说对“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预设这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中“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给“我”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我”和母亲,妻子和儿子,两对母子三代人,“我”和妻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和婴孩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2.理解“大词小用”182 不少名家评论这篇散文时都提到了“大词小用”一词。请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预设文中“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是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是把自己的话说成是“决定”;一处是“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表现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深意,作者是在借散步这件事强调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对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责任担当的思考。师小结:中年一代责任重大,他们既要赡养老去的一辈,又要呵护幼小的生命。有了他们,我们的传统美德才能得以发扬,我们的家庭才能和谐美好![设计意图]“以小见大”的手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本环节在之前对于生命和责任的解读基础上,紧扣主旨句讨论学习,突破难点。五、联系生活,传承担当师:看看下面课件出示的广告语,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感悟。课件出示:广告语:尊老爱幼,从我做起。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给老人多一些关爱,给孩子多一些呵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学生自由发言)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承担起责任,尊敬老人,爱护儿童,珍惜亲情,珍爱生命,这样每个家庭才能和谐、幸福。让我们齐读下面这首小诗,体会爱是什么。课件出示:爱,就是陪父母在华灯初上的长街漫步爱,就是为爱人在阳光和煦的午后端上清茶爱,就是给孩子在晨鸟初啼的早上做好餐饭爱,就是给予、陪伴[设计意图]选用尊老爱幼的公益广告和爱的小诗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品读中得到熏陶感染。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情境作文: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你的做法、想法。【板书设计】【教学后记】7散文诗二首【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感受文中至深至真的亲情,传承感恩父母的传统美德。[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对比阅读,明确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思想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难点)[审美创造]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优美语言。(重点)182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金色花【课时目标】1.初步了解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2.有感情地朗读,准确把握课文所抒发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妈妈的吻》)师:母爱,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是我们人生最真实的温暖与力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回报母亲的拳拳之心大都一样,但方式却不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我国作家冰心的《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将给我们带来爱的熏陶、情的感染。二、了解文体,初识作者1.了解文体课件出示: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有诗的情绪与想象,语言精粹、凝练,又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押韵,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2.了解作者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课件出示:泰戈尔的代表作有诗集《吉檀(tán)迦(jiā)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冰心的创作深受泰戈尔的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创作以爱的颂歌为主,简洁、清新、细腻。三、自读课文,学以致用1.自主阅读《金色花》,初步感知课文(1)一读:不看旁批,“裸读”。(2)二读:带着旁批的问题阅读。(3)三读: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问题等进行旁批。2.师生交流,点拨指导提示:师指导时重在了解学生的“知”与“不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抓关键和重点的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四、合作探究,品读课文1.揣摩感情,深情诵读师: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感情。(学生自由诵读,老师点评并明确)课件出示:(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读出孩子的调皮、快乐)(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孩子的顽皮)(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急和欣喜)(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读出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依恋)2.学习方法,培养习惯生诵读诗歌,练习标画朗读提示符号,学习写旁批。课件出示:182 常用的朗读提示符号(1)“.”表示重读;(2)“∧”和“|”表示停顿,“”表示连贯读;(3)“↗”表示音调上扬,“↘”表示音调下降;(4)“→”表示音调拉长。【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设计意图]对于意境优美的散文诗,深情诵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而结合诵读练习标画朗读符号、学习写旁批又能加深学生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3.想象感知,感受美好师: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1)请用“当妈妈______时,我就______”的句式说一说,并写写批注。预设①当妈妈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批注:让妈妈可以闻到花香。②当妈妈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批注: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妈妈的视力。③当妈妈去牛棚时,“我”就又成了她的孩子,求她讲个故事。批注:妈妈给“我”知识与智慧。师小结:孩子三次与妈妈捉迷藏,从儿童的视角,通过儿童的奇思妙想,以虚拟的情境,表现出孩子的活泼调皮、机灵可爱,同时也表现出孩子对母亲的热爱和亲昵。(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位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______的孩子和一个______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预设①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和一个慈祥、爱读书的妈妈。②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和一个温柔善良的妈妈。③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和一个勤劳美丽的妈妈。④我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和一个爱孩子的妈妈。师小结:这是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爱撒娇、爱妈妈的孩子,这是一位沉静、美丽、慈爱、智慧、爱孩子的妈妈。[设计意图]自读课文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这个环节通过两个仿句练习,帮助学生自主阅读。4.探疑解惑,理解主旨师: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跟妈妈玩起“躲猫猫”,只是为了好玩吗?预设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中国人喜欢用花朵比喻孩子,印度人同样喜欢用花朵来比喻孩子。泰戈尔借美丽的金色花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那花儿金黄的色彩,恰似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沐浴在母爱中的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总想每时每刻都关注妈妈,所以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亲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亲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三次跟妈妈玩起“躲猫猫”,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亲昵之举跃然纸上,也突出了孩童活泼顽皮的天性。[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利用课文旁批,探疑解惑,突破难点。五、布置作业试一试将《金色花》改成小诗。【板书设计】182 第2课时荷叶·母亲【课时目标】1.诵读课文,在赏析画面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优美语言。2.悟读课文,在理解探究中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泰戈尔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通过虚拟之境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爱和依恋。冰心的创作曾受泰戈尔的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荷叶·母亲》。[设计意图]前后勾连,在复习比较中巩固所学知识。二、学以致用1.自读课文师: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来阅读学习《荷叶·母亲》。(1)直接朗读。(2)看旁批读。2.自主完成下面表格预设课件出示:现实环境红莲与荷叶“我”的心情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红莲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有些烦闷、仍是不适意雷声作了、大雨愈下愈大红莲被雨打得左右攲斜,大荷叶倾侧了来,覆盖在红莲上面不宁的心绪散尽了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动摇了,荷叶勇敢慈怜深深地受了感动联想:心中的雨点来了以花喻人: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感激赞美:母亲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3.在自读的基础上梳理问题课件出示:问题:(1)荷叶与母亲有什么关系?(2)文章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3)作者为什么写风雨中的红莲?(4)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预设(1)“荷叶”比喻“母亲”。(2)说明“我”家对莲花有很深的感情,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写“我”惦记雨中的莲花,以花喻人,进而为揭示主题埋下伏笔。(3)以“风雨中的红莲”为喻,用荷叶保护红莲,赞颂母亲对儿女的关爱和守护。(4)最后一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依恋和赞颂之情。“心中的雨点”指人生路上的风雨、坎坷。师小结:文章通过眼前之景、现实之事,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少女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荷叶”比喻母亲,由“荷叶覆盖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心灵庇护,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依恋之情。[设计意图]将教读课所学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表格的设计能更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破解难点。182 三、诵读感悟1.根据要求自读《荷叶·母亲》课件出示:要求:(1)选取喜欢的部分,在原文标注重音、停连符号,注明语气、节奏等。说明这样处理朗读的理由。(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2.生朗读片段,师点评并指导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3.深情诵读,感受魅力学生再次诵读,读出美好的情感和意境,感受语言的清新典雅。[设计意图]学习朗读是第一单元和本单元的重点,需在在朗读中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四、读写结合1.仿写句子课件出示:仿“荷”抒情,以“母亲是______,我是______”写一句话。2.点评指导预设示例:母亲是伞,我是伞下的孩子;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设计意图]通过仿写,既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母爱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五、对比拓展1.小组合作,对比阅读找出《荷叶·母亲》与《金色花》两篇文章的异同,将自己的对比分析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课件出示:相同点不同点《金色花》《荷叶·母亲》思想内容表达母爱表现孩童对母亲的热爱与亲昵表达少女对母亲的依恋与感激感情基调—喜悦、温馨、明朗,带有儿童调皮的口吻开篇深沉、压抑,结尾则变为明朗、高昂艺术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情缘情造景触景生情构思角度—成年人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营造虚拟之境,表现动人的母爱和童真写眼前之景、现实之事,直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感情语言风格清新雅致活泼、口语化典雅、书面化人物形象都表现了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形象非常具体、鲜活,而且有着鲜明的印度文化特色母亲未正面出场,只是用荷叶覆盖红莲象征母亲对儿女的庇护2.交流展示,讨论明确3.拓展阅读师:读一读冰心的这首诗,思考问题。课件出示:纸船182 ——寄母亲冰心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思考: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请说说纸船象征什么。预设纸船象征“我”对母亲的思念。【板书设计】【教学后记】8《世说新语》二则【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难点)[语言运用]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反复诵读短文,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重点)[思维能力]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审美创造]感受文言文语言精练、叙事简约之美。【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利用注释读懂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咏雪》中的两个比喻。3.反复朗读,感受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182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由《三字经》引出谢道韫师: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里面有一段话:“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蔡文姬从小便能分辨琴韵,谢道韫能出口成诗。这里的谢道韫就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大将军谢奕的女儿,是当时有名的才女,文能吟诗咏雪,武能提刀杀敌。让谢道韫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就是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今天我们学习的《咏雪》就记载了这句话。2.介绍文学文化常识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见《状元大课堂》本课“编者简介”“素养提升”栏目)[设计意图]设计本环节,可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并通过对人物、《世说新语》的了解,初步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二、疏通字词,把握文意1.听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划出朗读节奏,标注重点字的读音。预设课件出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学生齐读、个别读要求:读准节奏、读准字音、读顺语句。3.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句式”栏目)课件出示:重点句子的理解:(1)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2)撒盐空中差可拟。译文: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3)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4.疏通文意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句子,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并明确全文大意。(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译文)[设计意图]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阅读文言文,所以以“读”为主,着力于“言”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疏通大意,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三、品读理解,感受情趣1.探究学习,感受情境(1)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预设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要内容。正因为“寒雪日”,才能引出“咏雪”。(2)从文中哪些词语、细节能看出古人怎样的生活情趣呢?预设“寒雪”“内集”“讲论文义”——其乐融融、情趣高雅“欣然”“大笑乐”’——亲密无间、谈笑风生(3)“咏雪”时,谢朗和谢道韫分别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更欣赏哪一句?为什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预设示例一:更欣赏“未若柳絮因风起”。“柳絮”是轻盈之物,“柳絮”是轻盈之物,“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之态;而“盐”是颗粒之物,缺乏美感和动态感。182 示例二:更欣赏“撒盐空中差可拟”。“撒盐空中”更符合当时的景致,因为文中写的是“雪骤”之景,大雪猛烈密集时,难见雪花飘舞,“撒盐空中”的比喻或许更为真切地描绘出当时之景。(4)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论,只是“大笑乐”而已,你能看出他的态度吗?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预设谢太傅的态度表明了他对晚辈的赞赏,也说明他看重的是家庭氛围和生活情趣。补充谢道韫的身份是作者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华。2.熟读成诵,理解人物性格(1)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揣摩几个人的语言,选择恰当的语气语调。(2)全班分组按照旁白、谢太傅、兄子、兄女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受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3)生自由朗读,背诵全文。师小结:通过以上细节分析和分角色朗读,我们不难看出谢太傅是一个重视家庭生活与晚辈教育、善于启发晚辈思考、鼓励晚辈学习的人。谢朗和谢道韫都是才华出众的孩子。[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做到“言”“文”兼顾,把文本学习“做”充分,适当涉及朗读的训练,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四、积累存储,布置作业1.课后搜集咏雪的名句。2.预习《陈太丘与友期行》,试着对这篇课文进行朗读节奏划分。[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的积累,促进学习,使学生在积累中提高审美能力。同时学习用“法”,预习课文。【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的儿童故事,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3.了解“谦辞”和“敬辞”,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语言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教学过程】一、检测巩固背诵并默写《咏雪》。二、导入新课师:中华文化中不仅有蔡文姬、谢道韫、李清照等才女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如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七岁作诗的骆宾王、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而今天学习的古代少年的智慧故事会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介绍古代少年的智慧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疏通字词,把握文意1.听读课文,划出朗读节奏课件出示: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82 2.齐读、个别读,读准节奏、读准字音3.理解重点词句学生自读,结合注释,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句式”栏目)课件出示:重点句子的理解:(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译文:过了正午(友人)没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后(友人)才到。(2)君与家君期日中。译文: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译文:到了正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4.疏通文意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句子,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并明确全文大意。(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译文)[设计意图]将上节课习得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迁移到本课的学习中,帮助学生掌握文言学习的基本方法。四、品读课文,理解人物1.探究学习(1)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方正,这里指人品行刚正,不怕因坚持做正确的事而得罪人。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陈元方的“方正”?(学生讨论明确)预设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针对客人无礼的行为,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不怕因此得罪客人;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2)小组辩论:文中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辩论中提高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加深对故事的理解。预设①认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②认为“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以此来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2.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设计意图]在读、辩、赛中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五、拓展延伸,感悟思考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学生自由发言)预设(1)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做诚实守信、言而有信的人。(2)我们要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学会尊重他人。(3)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4)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5)为人要方正,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师小结: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正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做诚实守信的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182 六、梳理总结,积累存储师:学完这两篇文章后,我们对文言文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两篇文章应重点掌握的内容。课件出示:1.特殊的文言词语(1)古今异义:因、儿女、去、委(2)一词多义:不2.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2)省略句:(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陈太丘)去后(友)乃至。(3)判断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敬辞和谦辞敬辞:尊君谦辞:家君(参见《状元大课堂》“素养提升”中的“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敬辞,即表示恭敬的言辞;谦辞,表示谦虚的言辞。千百年来,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使用了许多敬辞和谦辞,不仅体现出个人的文化修养,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特点。[设计意图]积累、梳理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积累的过程就是习惯养成和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七、布置作业1.课外搜集有关“礼”“信”的名言警句。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这两个故事,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设计意图]进一步拓展积累,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加强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写作学会记事【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学习人物品质,体会事件意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语言运用]体会并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借助恰当的词句,表达感情。(难点)[思维能力]学会有详有略、条理清晰地叙写事件。(重点)[审美创造]养成写日记或周记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的习惯,用文字记录美。【教学课时】182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记叙的六要素,学会有详有略、条理清晰地叙写事件。2.让学生体会在叙事中抓住细节,借助恰当的词句,表达感情。3.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谈到写作时说“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善于“讲故事”,也就是擅长“记事”,写作文就不在话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写作“学会记事”,试试把一件事写清楚。[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旨在通过名家谈写作体会,减轻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明确本次写作训练的主题。二、笔下有“路”——思路清晰1.笔下有“料”——写作素材(1)关注生活,积累“料”。师:在看似相似、平静的每一天中,其实发生着许许多多不一样的事情。围绕“家庭、学校、社会”中的某一个具体的地点,说说自己熟悉的、印象深刻的、有感触的、受感动的一些事情。课件出示:用“在______(时间、地点)发生了一件令我______的事情,事情的经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表达。(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在叙述时要做到条理清晰、事件完整)(2)勤于动笔,选定“料”。师:请同学们运用如下方法选定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素材。课件出示:广泛搜集素材→分类列清单→筛选定材料(3)学生按所提示的步骤选出写作素材。(教师指名学生发言)2.笔下有“序”——写作有顺序(1)文本示范。根据下列表格中关于课文《散步》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把“散步”一事讲清楚的。课件出示:时间初春地点田野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起因母亲身体不好,“我”劝母亲多走走,于是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经过出现矛盾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解决矛盾“我”陷入两难。“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心疼孙儿,决定走小路,并让“我”在走不过去的地方背起她结果“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一家人稳稳地走在小路上预设作者将“散步”时发生分歧的原因、解决分歧的经过和分歧事件的结果写清楚,从而表现一家人浓浓的亲情和对生命的感慨。(2)归纳梳理。师:从《散步》这篇课文中,我们发现要把一件事情写清楚,首先要讲清什么?预设交代事件的六要素,重点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清晰地叙述出来,做到有详有略。(3)学以致用。182 ①看示例,找问题。师:同学们看一看这段记叙“摔跤”的文字,说说有什么问题。课件出示: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伤了,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学生交流讨论并回答)预设“摔跤”的六要素不清楚;事情经过不详细;没有细致的描写,过于简单;不感人……师小结:围绕事件“摔跤”,我们首先要讲清事件的六要素,重点讲述起因、经过和结果。②模仿《散步》的表格把日记“摔跤”的六要素列出来。预设时间放学后人物“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起因“我”摔了一跤,手受伤,校服也磕破了经过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心疼结果他们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3.笔下有“曲”——写作有波折(1)对比探究,文贵有“曲”。如果把《散步》改成下面这段文字,与原文相比,哪一篇叙事更清楚有趣?课件出示: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预设文似看山不喜平。文段只写散步过程的其乐融融,读来单调平淡。相反,原文把解决分歧的过程写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更能突出中年人的责任意识与家人之间的和谐之乐。(2)梳理思考,“曲”在得法。①对照前面“课件出示”中的表格内容,看看课文《散步》写了哪几次波折。课件出示:一家人散步→出现矛盾(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我”陷入两难(母亲与儿子之间)→“我”做出选择(选择委屈儿子)→解决矛盾(母亲心疼孙儿,决定走小路)→结局(“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②结合《散步》一文中出现的波折,你发现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呢?预设情节突转,变化不断,制造波澜。师补充: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如设置悬念法、倒叙法、欲扬先抑等。(3)迁移运用,“曲”贵得法。①模仿《散步》,运用情节突转法给日记“摔跤”设置波折。②指名交流,学生互评。师小结:讲清一件事情,首先要讲清六要素,详写事情的经过。同时还可以设置波折,把事情讲得更生动些。[设计意图]向名家名文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理清六要素和设置波澜的方法,并模仿运用,学会记事清楚、有详有略、行文起伏的方法。三、笔下有“情”——写作有真情1.添枝加叶(1)给文段“摔跤”添加细节、融入情感,将事情写得丰满、生动一些。(2)指名展示,教师点评。182 2.范文引路师:大家在“摔跤”习文中,能够讲清摔跤的六要素,做到叙事有波折。这里有一篇范文,说说与你的作文相比,范文好在哪里。课件出示:那天下午放学,我家隔壁的阿姨来接她家孩子,告诉我奶奶病倒了,叫我快点回家。当时我眼眶就红了,由于妈妈经常出差办事,都是奶奶在照顾我,她一定是因为太过辛苦才病倒的。我心急如焚,红着眼往家里跑,不料被一级台阶绊倒,重重地摔了一跤,手擦破了一大块皮,鲜血直流,校服也磕破了,膝盖擦出鲜红的肉。可是我不觉得痛,一路上跌跌撞撞地跑回家。一进家门,我就扑到奶奶床前。奶奶看到我脏兮兮的模样,哽咽着说:“我的心肝宝贝,你怎么伤成这样!”我着急地问奶奶的病情,爷爷心疼地搂住我,告诉我奶奶只是感冒了,吃了药后已经好多了。妈妈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拿出家庭医药箱,给我处理着伤口,眼泪簌簌地落下来;球迷爸爸也顾不得看NBA,来给妈妈打下手,嘴里还一个劲地说:“你这小子怎么这样不小心,以后可要注意点。”看着大家为我忙碌、心疼不已的情形,我的心热乎乎的,接着又有些惭愧,只因为自己一时的不小心,让家人如此担心,实在是不应该。于是,我忍着痛,装出一副不在乎的样子说:“只要奶奶好好的,我就没事。不过,我向大家保证,今后走路一定会小心的。”(学生讨论交流)预设一是增加了细节。如写了“我”摔倒时的狼狈情形以及回到家里,长辈们心疼“我”的具体表现。二是融入了感情。如写了“我”摔倒后的心理感受,回到家里,在长辈的关爱和心疼面前,“我”产生的心理活动。师点评:这篇短文对“摔跤”进行了“添枝加叶”,写了“我”摔跤的原因、摔跤时的惨状,细致地描绘了回家以后一家人对“我”的心疼和自己的感受。文字中充溢着浓浓的亲情,这份亲情不仅让小作者自己感动,也让我们感动不已。3.归纳方法(1)《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感人的散文。文中写母亲两次央求“我”去看花,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读来令人感动。课件出示:“我”的情况母亲的表现母亲的话“我”的表现母亲的表现第一次暴怒无常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不,我不去!”狠命捶打两条腿。“我可活什么劲儿!”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第二次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喜出望外(2)结合表格内容,思考《秋天的怀念》是运用什么方法写出真情的。预设①抓住细节,用词准确。如写母亲的词“悄悄地”“偷偷地”“眼边儿红红的”“扑”“抓”等。②景物描写,加以烘托。如写窗外飘落的树叶。③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师小结:通过学习《秋天的怀念》,我们发现在作文时写出真情实感的方法有如下几点。①抓住细节,用词准确。②景物描写,加以烘托。③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182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体会如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写出真情。在写作实践中,引导学生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情感,并进行迁移运用,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四、笔下有“功”——写作有积累1.向名人学习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我们的写作其实就是记录平时生活中的细微之事和感受体悟。如果我们把每天发生的事情写在日记里,认真写,坚持写,何愁写不好作文呢?很多名人大家都非常重视坚持写日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除了要求孩子读书之外,更要求其子女每天坚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不加任何限制,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课件出示:写日记是学习写作的“基本功”,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写几十个字也好。——老舍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每个人都只拥有一次人生,如果你热爱人生,你就一定会无比珍惜自己的经历……如果有日记作为依凭,那么许多年前的细节,也比较容易在记忆中唤醒。在这个意义上,日记使人拥有了一个更丰富的人生。——周国平我还是劝你们每天写一段日记,一来是考验自己坚持写作的毅力和恒心。二来是你们每天生活中决不只是吃饭,上学,睡觉……你的周围可写的事情多得很!如风、霜、雨、雪的情景;父母,老师,兄弟,姐妹,同学的一句或一件使你永记不忘的话或事;课文或书籍中一段动人的文字,只要能在你们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的,都可以写或记下来,这是练习作文的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希望你们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冰心2.养成好习惯师:让我们谨记前辈对我们的希望,开始我们的日记之旅吧!坚持写日记,不仅可以记录我们成长的足迹,还有助于培养我们观察生活、感悟人生的能力。写日记时,力求讲清事情,写出真情,日积月累,功到自然成。3.写作有积累师: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值得怀念的往事,有难忘的事,有尴尬的事,还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受,请补充“写作实践二”的文题。课件出示:题目:《那一次,我真______》(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向名人学习,养成坚持写日记或周记的好习惯,练好写作基本功。五、布置作业根据课上补充完的“写作实践二”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运用景物烘托和描写人物感受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2.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教学过程】一、笔下有“悟”——写作有评讲1.习作展示指名展示“写作实践二”的作文《那一次,我真______》。2.学生点评3.教师点评并指导师:通过这次作文,我们有几个方面需要同学们思考、注意。182 (1)审准题意。写好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立意,应该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来准确理解题意。课件出示:“那一次”——表明文章只能写一件事,而且是过去的事情。“我”——表明这件事一定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真”——突出那件事对你触动很大,印象深刻,甚至刻骨铭心。补充的内容“______”就是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与触动。(2)选择素材。选材范围涉及家庭、学校、社会。材料必须是自己在生活中留有深刻印象的事情,虚假的事情不写,因为那样写不出真情实感。预设学会骑自行车、让人浑身疼痛的摔跤、互帮互助的军训、陌生新奇的入学报到、青春飞扬的体育运动……(3)理清思路。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六要素,注意详略得当。(4)写出感情。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和心理活动以及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情感。4.范文引路师:下面我们来阅读一篇优秀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写出真情的。课件出示:那一次,我真生气蔚蓝纯净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风推着洁白的云朵缓缓地行走。窗外的花坛里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不必说大红的鸡冠花,翠绿的麦冬;也不必说坚强的秋菊,顽强的万年青。单是那像戴着花帽子的月季,就足以让人心旷神怡。(开篇的景物描写,烘托“我”愉悦的心情,为后文“我”走出家门做铺垫,且与后文“生气”形成突转,情节一波三折。)这么好的天气不出去走走岂不可惜?我便走出了家门。由于是周日,外面熙熙攘攘,格外热闹。我沿着街道一直走到了尽头,蓦然发现不远处有一群人围在那里,好像发生了什么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也凑了过去。我不停地向里挤着,终于挤到了前面,看见了一个胸前戴有“苗苗队员”牌子的小孩。他的手背在身后,好像隐藏着什么似的。一个头戴棒球帽,脚踏旅游鞋的时髦小青年对那个小孩说:“小弟弟,你把钱给哥哥,那是我丢的钱。”小男孩露出一副怀疑的表情,水灵灵的大眼睛眨了又眨,并没有把钱交给他,而是用盘问的口吻说:“那你说说,你丢了多少钱?”好聪明的小孩,他没有乖乖地交出手里的钱,而是先问清楚情况。小青年愣了一下。“二百!”他稍有迟疑但又强装肯定地说。小男孩随即摇摇头,说:“不对,你说错了,这钱不是你的。”我看出了小青年的企图,顿时明白了他内心的想法,或许,现在只有那个单纯的孩子不知道。这时,在场的人们早已看穿了一切,不过大家也众说纷纭。“这孩子也真是的,把钱给他不就成了?真是!唉……”“这个孩子真棒!就是要和那种人斗争到底!”小青年发现情况不妙,于是立刻辩驳道:“噢,我记错了,不是二百块,是一百块。”小男孩仍然摇了摇头。这时,小青年露出了狐狸尾巴,大声向小男孩喊道:“你手里到底攥着多少钱?”小男孩的手颤抖着从背后挪到前面,慢慢地打开……原来,小男孩手中只握了一个五角硬币。小青年脸色大变,骂了那个小孩几句,一溜烟跑了。周围的人也散了,可那个小男孩仍然在那里等着、问着……(用两个自然段详细地写了小青年假装认领、企图骗钱的场景,分两个回合具体描写了小青年和小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小青年的卑鄙丑恶和小孩的纯真美好。其中,通过“手背在身后”“露出一副怀疑的表情,水灵灵的大眼睛眨了又眨”等动作细节,表现了小男孩的聪颖。)有人赞扬小男孩,也有人批评青年。我思绪万千,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准确形容我当时的心情,那就是“生气”182 。一个小青年公然在大街上冒领别人丢失的钱财,真是见钱眼开呀!幸好那只是五角钱,若是五百元、五千元呢?(写自己对小青年冒领钱财、公然行骗的行径的感受,点明文章中心,又照应文题。)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路旁花坛中的花朵似乎都枯萎了。洁净的蓝天像被玷污了似的。那一次,我真生气。我也真希望全社会能树立“路不拾遗”的风尚,类似的事情不再发生……(结尾的景物描写,烘托“我”看到小青年行骗一幕的生气、愤怒,与文章开篇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文章中心。结尾再次点题,强调自己的感受,突出中心。)(学生交流)师点评:作者叙述小青年与小孩之间发生的真实小事,表达了自己对事件的感受——生气。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有条理,有选择,详略得当,详写了小青年行骗的过程,略写了“我”的感受,并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将小男孩和小青年的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出来。文章叙事流畅自然,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深深打动了读者。5.学生自查自改[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旨在学习在叙事中写出真情。将写作实践与优秀范文进行比较,查漏补缺,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并训练学生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运用景物烘托和描写人物感受来表达感情。二、笔下有“文”——写作有提升1.写作实践(1)出示题目。师:同学们请阅读教材“写作实践三”(作文题目《我们是一家人》),了解写作要求。(2)审题立意。师:题目显示了文章的中心,这个中心是什么?预设中心是“亲情”,通过叙写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事情,来表现和歌颂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3)选定素材。学生回忆家庭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情,围绕中心选定素材。(4)理清思路。通过画结构图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写在稿纸上。课件出示:方法提示(学生交流)(5)写出真情。运用细节描写、景物烘托、修辞手法等写出真情,将关键词句写在之前让学生列的结构图附近。课件出示:方法提示细节描写:对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和心理的细微刻画。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感受或形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学生交流)2.范文引路师:阅读例文,说说文章好在哪里。设计意图:182 本环节设计旨在用最简洁精练的语言概括总结本次写作的内容,强调写清事情的方法与意义。课件出示:我们是一家人家是圆心,我们都是圆上的点,爸爸、妈妈和我,我们围着圆心在走,走出一个圆满的家。(开篇点题。)清风摇曳梧桐树的小时候——(独立成段,设置场景,富有意境。)月亮又悄悄爬上了窗外的梧桐树,我靠在床头,该是听妈妈讲故事的时候了,可是妈妈又忙着备课、批改作业去了。妈妈是一名老师,每天兢兢业业,总有忙不完的事情。每次回家,总是带着匆匆的脚步,散发着紧张的气息,有时怀里还抱着几本厚厚的书。“妈妈,你不爱我了吗?为什么不在我身边?”我握住妈妈的手,她的手上还有白色的粉笔灰。“孩子……”妈妈哽住了,转过头去,眼里泛着泪光。她摸了摸我的头,指了指窗外的月亮:“月儿圆的时候,妈妈就会回来。”于是,每个夜晚我都靠在窗边寻找那圆圆的月亮——那是妈妈回来的信号。在梧桐摇曳,月儿圆圆缺缺的岁月里,充满了等待的苦涩、团聚的欢乐。(写“我”等妈妈回家,叙事清楚。描写了妈妈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妈妈的忙碌和因此不能陪伴“我”的愧疚之情,表现一家人的相互牵挂、关爱。)星星点缀夜空的回家路——读初中了,有了晚自修。为了让我能早点到家,爸爸担起了开车接送的任务,他推掉很多应酬,每晚准时在校门口等我。熟悉温暖的笑脸,热乎乎的点心,一路上我说着今天的烦恼和趣事,那条通往家的路上总是充满温馨与欢乐。风里飘来桂花的清香,望着车窗外,黑色的天幕中闪动着一颗颗明亮的星星,星星沿着它的轨迹运行,我们向着家的方向飞驰。(写爸爸接“我”回家,叙事中穿插写景,情景交融,表现家人之间的关爱,充满温馨。)白米粥飘香的寒夜——今年寒假的最后两天,妈妈旅游要回来了,说好晚上十点到的,不知怎么延迟了,爸爸关好我的房门,叮嘱我早点睡觉,他自己就在餐厅等着。我在沉沉的梦里听到一些细碎的声音,妈妈回来了?推开房门,果然,门柜边摆满了大包小包的东西。新春的夜里颇有些寒意,黑暗的夜里,家中餐厅里亮着一盏橘红的灯,灯下,有两碗热腾腾的白米粥,桌边是我的爸爸妈妈。看见我,他们很惊讶,责备我,也责备他们自己,但语气里满是开心。爸爸又盛来一碗白米粥,我们一家三口就在寒夜的灯下一人捧一碗白米粥吃了起来,笑容像灯光一样温馨。这碗白米粥啊,特别地香甜、特别地温暖,一直暖到心窝里,因为,里面有爱的味道。(详细描写一家人在一起吃粥的感受,表现“我们”是幸福的一家人。)一路走来,日月轮回,春秋变换,我们一直围着同一个圆心在走,无论风雨,不管苦乐,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学生交流)师点评:文章分别从“我与妈妈”“我与爸爸”“我与爸爸妈妈”三个角度选材,三个生活场景构成相互关爱、相互扶持的“一家人”。结构上采取“一线串珠”的写法,以家人之间的爱为线索,用“清风摇曳梧桐树的小时候”“星星点缀夜空的回家路”“白米粥飘香的寒夜”三个短语提示内容层次,按照时间顺序有序展开,结构清晰,层次分明。3.完成写作学生当堂完成“写作实践三”《我们是一家人》。结束语:点点星星汇聚成璀璨的夜空,朵朵浪花汇聚成欢快的溪流,同样,桩桩件件的小事见证了我们的生活。愿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感悟人生,用我们学习的写清六要素法、设置波折、细节描写和景物烘托等方法,写清事情,写出真情,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设计意图]182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学会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运用景物烘托和描写人物感受来表达真情实感。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于细微、细致处见深情,于真情、真心中抒发感情,彰显大语文教育观。【板书设计】【教学后记】专题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学会与人交往,展示自我,与人建立纯真的友谊。(重点)[语言运用]在活动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思维能力]搜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成语故事和经典论述,培养搜集材料的能力。联系交友经历,独立思考网络交友的利弊。(难点)[审美创造]体会友情的美好,珍惜友谊。【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交友之道”的内涵。2.学会按照主题要求,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资料。3.学会整理和研读资料。【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了解“交友之道”的内涵师:进入初中,我们来到了新校园、新环境,遇到了新老师,结识了许多新同学,我们该如何与他们交往,与他们建立友谊成为朋友呢?在交往过程中,我们该遵循怎样的“交友之道”呢?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吧!(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得很好,那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1.了解“朋”“友”两字内涵课件出示:猜一猜图片中是什么字,并解释其内涵。预设朋。甲骨文的“朋”字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平等的内涵。友。这是“友”字的小篆写法,它看起来像两只右手靠拢在一起,表示握手以表示友好。师小结:通过对“朋友”两字的解读,我们可以将“朋友”182 的内涵理解为平等而友好的人际关系。平等意味着重视而非歧视对方;友好则意味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带来痛苦,而且会给他人带来快乐,让他人感到友善。2.从《伯牙绝弦》的故事,理解“朋友”课件出示:伯牙是有名的琴师,有一次,他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飒飒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取出随身携带的琴即兴弹奏起来。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他走出船外,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打柴人,此人名叫锺子期。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琴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听后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再也没有弹过琴。师:从刚才的图片及文字中我们知道了“朋友”的含义就是平等友爱,从《伯牙绝弦》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交友贵在相知,我想大家也很期待在生活中交到像锺子期那样的知己吧!今天我们将开展专题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将学习如何交友。[设计意图]生动的故事、形象的解说帮助学生体会朋友的内涵。二、活动指导1.活动内容课件出示:(1)“活动一:探讨交友之道”:搜集关于朋友交往的诗词、故事等,将其中蕴含的交友之道讲给同学们听;搜集前人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交流各自对交友的认识与看法;讨论交流网络交友的利与弊。(2)“活动二:展示个人风采”:学习写自我介绍,向同学展示自己。2.活动指导(1)每4~6人自愿组合成小组,推选出负责活动安排的小组长。(2)小组内商定各成员搜集材料的任务,搜集时间为一周,制定计划表。(3)小组内将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初步形成展示成果。①准备以手抄报、讲故事、朗诵、表演等形式在班内展示、交流有关交友的诗词、故事及名言警句。②将搜集的有关交友原则和网络交友的利弊等材料分类汇总,阅读并产生感悟,为辩论赛做好准备。③搜集自我介绍的有关知识,学习自我介绍提纲的写作方法。④准备自我介绍的提纲、图片、视频、PPT等。⑤设计好邀请词并制作邀请卡片,邀请各科老师参加本次活动。课件出示:1.自我介绍时应注意的问题:(1)把握时间,力求简洁,一般3~5分钟完成。(2)注重态度,要自然、友善、亲切,充满信心和勇气。(3)语气自然,语速正常,语音清晰。(4)力求真实,所表述的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信。2.写邀请卡片的注意事项:(1)标题要简明、醒目。(2)称呼要热情、礼貌、恰当,含尊敬之意。(3)正文要详细写出活动的内容、目的、时间、地点、方式、邀请的对象等。182 (4)结尾要有礼节性的问候语。(5)落款要写清时间及邀请人。(4)建立档案教师指导学生建立活动档案袋。档案袋内应装有的内容有:学习活动主题及目标要求,活动计划,活动过程中收集、整理、撰写的各类材料。三、布置作业在活动过程中,或许你对自己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或许你也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你,想与你交朋友,那么,用新学的“记事”方法写一篇关于自我介绍的作文。题目:《这就是我》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展示自我,与他人建立纯真的友谊。2.培养学生勇于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人沟通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音乐导入(播放歌曲《朋友》)主持人:同学们,今天是我们作为初中生的第一次专题学习活动,我是主持人××。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能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帮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我们很希望交到一生的挚友!今天我们也邀请了我们班的各位科任老师来参与本次活动,我们是师生,我们是同学,我们也一定会成为彼此生命中重要的人——朋友!现在让我们开启今天的活动之旅,大胆展示自我风采。让大家了解你,与你交朋友吧![设计意图]前后勾连,音乐熏陶,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二、我看交友:探讨交友之道同学们在课前已经搜集了不少与交友有关的诗词文章、感人故事、名言警句等,现在请各小组展示搜集的有关交友的材料并谈谈从中感受到的交友之道。展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诗词朗诵、故事演绎等。1.讲故事组展示预设(1)成语故事:八拜之交、患难之交、莫逆之交、刎颈之交、君子之交、生死之交、忘年之交……经典友情故事:管仲和鲍叔牙,刘禹锡与柳宗元,鲁迅与瞿秋白,蔺相如和廉颇……(2)我收获的交友之道:①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让我认识到:与朋友交往,要看到他身上的闪光点,要有气度,包容他的缺点和不足。②刘禹锡与柳宗元的故事让我明白:与朋友交往,要多为朋友考虑。…………2.诗词朗诵组展示预设(1)交友诗词:①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丈夫会应有知己,世上悠悠何足论!(张谓《赠乔琳》)④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萨都剌《留别同年索士岩经历》)⑤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傅玄《何当行》)(2)我收获的交友之道:①与朋友相处,不在于靠彼此获取名利,而应当以诚心相待,以真心换真心。②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只要心意相通,再远的距离也无法淡化朋友之间的情谊。…………3.经典名言诵读组展示182 预设(1)名言警句:①交友者,识人不可不真,疑心不可不去,小嫌不可不略。(魏禧《日录·里言》)②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③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④我们要能多得到深挚的友谊,也许还要多多注意自己怎样做人,不辜负好友们的知人,之明(邹韬奋《经历》)(2)我收获的交友之道:①在交朋友时应慎重,要注意区分益友与损友。如《论语》所言,那些满嘴花言巧语、总是谄媚逢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就不值得交往;而那些为人正直、坚守信义、见闻广博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②我们对待朋友时一定要真诚,面对朋友的小毛病,不必斤斤计较,但可以委婉含蓄地指出,帮助改正;遇到问题,可以和朋友一起切磋琢磨,这样双方才会共同进步,友谊也得以增进。…………4.表演组展示表演组同学表演与交友主题有关的话剧。预设蔺相如和廉颇刎颈之交的故事,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等等。5.书画组展示书画组同学展示与交友主题有关的书法、绘画。[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展示交流中体验合作的喜悦,感受文化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三、话题辩论:网络交友利弊主持人:传统文化丰厚博大,儒家文化的交友之道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涵养。在互联网时代,多种多样的网络平台改变和丰富了现代人的交友方式。在很多人看来,网络交友有利也有弊。你们对“网络交友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有怎样的思考呢?下面进入我们的“小小辩论赛”活动。1.比赛准备(1)各选出四名同学组成正方、反方两个小组,组内讨论并准备。(2)全班推选出三名学生为评委。2.比赛过程(1)第一回合:由正方一辩先发言,正、反两方小组二、三辩手依次发言,表达观点。评委打分。(2)第二回合:由反方一辩先发言,正、反两方小组二、三辩手依次发言,表达观点。评委打分。(3)第三回合:正、反两方小组辩手自由发言,表达观点。评委打分。(4)两小组各派代表总结本方观点。(5)评委统计两小组得分,得出比赛结果。(6)教师点评,总结。[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语文学习的资源,在活动中积累言语经验和素材,在辩论中提高认识水平,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四、自我介绍:请你与我交朋友1.学生交流活动成果——自我介绍预设学生A的介绍:我叫××,性格外向,爱运动,最爱打篮球。我的个头高,耐力强,投篮命中率高,同学们都称我为“灌篮高手”,虽然我觉得当之有愧,但还是很开心……2.嘉宾教师点评五、多元评价,总结交流1.多元评价学生利用教材本单元的专题学习活动中的“专题学习活动评价表”182 ,评价自己和同学在本次专题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2.畅谈收获学生谈本次活动的收获,并将活动的成果整理好,放进本次专题学习活动的档案袋中。3.教师总结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都有了不小的收获。我们明白了应该怎样对待朋友,我们学会了怎样组织一次活动,我们鼓起勇气向同学介绍了自己……希望同学们都能交到新朋友、真朋友!今天的活动结束了,但是对如何与人交往、成为朋友、彼此珍惜的思考却会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一天。[设计意图]在评价活动中通过评价项目让学生明确通过活动可获得的能力,通过评价指标可明确此能力是否获得,通过自我、同学、老师不同视角的评价学会客观认识、评价自己。六、布置作业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对交友之道想必已有所思考,对同学的个性、爱好等也已有所了解。试着利用班级的壁报栏等学习空间,发布一则启事,更快、更好地建立起自己的成长共同体。课件出示:方法提示:1.想一想你希望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概括出两三个关键词,并给出理由。2.启事可以只有文字,也可以图文并茂。写作时要围绕确定的关键词,把自己的所求、所思写清楚,语言要准确、鲜明、易于理解。在此基础上可体现趣味性和个性。可以为文字配图、进行版面设计,增强启事的吸引力。[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意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教学后记】第三单元【单元概述】本单元所选课文都与“学习”这一主题有关,共包括三篇回忆性散文和一篇文言文。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根据自己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亲身经历,叙童趣,述真情,回忆了自己年少时的嬉戏和读书生活;于漪在《往事依依》中,记叙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读《千家诗》、聆听诗歌朗诵等往事,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读书、求知、审美在成长中的重要意义;海伦·凯勒在《再塑生命的人》中,回忆了自己作为盲聋人的童年学习生活,通过具体的事件,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循循善诱、耐心慈爱的美好品质,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论语〉十二章》是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的十二章,大部分是讲述学习与做人道理的内容,给人以哲理启示。本单元重点是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精神上的启发,激发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热爱。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重点培养学生一气呵成默读完全文的习惯;在学习《往事依依》时,要指导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梳理文章的结构,再联系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揣摩关键语句来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本单元写作的主题是“如何突出中心”,在训练学生写作时,要帮助学生认识立意(中心)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安排主次详略,还可以进行一些有关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具体的指导。182 【教学建议】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1.积累生字词,背诵优美语句、经典章节以及儒家名言。2.学习运用准确的动词、生动的形容词。3.掌握默读方法,训练默读速度,在默读中感知文章内容。4.学习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文中的关键语句来把握文章内容及中心的方法,培养阅读时勾画重点语句、做旁批的习惯。5.认识文章立意的重要性,并围绕文章中心设计线索、组织材料、安排主次详略、表情达意。10.往事依依111.再塑生命的人112.《论语》十二章2写作如何突出中心2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2课外古诗词诵读1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培养对自然、生活的热爱。[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品味文中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和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重点、难点)[审美创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默读的方法,感知文章大意。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百草园生活的乐趣。【教学过程】一、诗词启发,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其一)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学生齐读课件上的诗句)师:同学们,童年就像一支古老的歌谣,是我们一生的珍宝。大家刚才读的这几句诗是我国古代诗人对儿童生活的有趣描写。大家的童年生活有哪些趣事呢?(学生思考并回答)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去看看鲁迅先生有过怎样的童年时光吧!(板书文题及作者)[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古诗导入,引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激发其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资料助读,知人论世(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资料助读:课件出示:182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这年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的一年。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这组散文是鲁迅在辗转流徙的生活中,“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排遣目前的苦闷,寄一些安慰而写的。2.默读课文,扫清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课件出示:默读要求:(1)不出声、不动唇,一气呵成读完全文。(2)留意关键语句、语段,可以边读边做记号。(3)限时5分钟。3.梳理结构,勾画语句(1)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预设第一部分(1—8):回忆“我”在百草园游戏玩乐的快乐生活。第二部分(9—24):回忆“我”在三味书屋读书学习的生活。(2)画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和过渡段。预设①百草园部分起句: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止句: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②三味书屋部分起句: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止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③过渡部分第9段[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训练默读,指导默读方法。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抓标题和关键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初步体会儿时的“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总体感受,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三、品读课文,感受百草园之乐1.通读第1—8段思考:“我”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体现在哪里?预设有趣的景物——不同季节景色不同;神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别样的活动——雪地捕鸟。2.品读第1—6段思考:(1)第1段中作者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是否矛盾呢?预设不矛盾。前一句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似乎确凿只有”说明大人眼里的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而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角度来说的,在童年的“我”的眼里,百草园里的一切都那么有趣,是“我”的乐园。所以并不矛盾。(2)第2段分别从哪些感官角度写了百草园里的哪些景物?体现了百草园的什么特点?预设景物:①视觉上,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缠络着的何首乌藤和木莲藤,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一样的覆盆子。②听觉上,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③味觉上,覆盆子又酸又甜。182 特点:生机勃勃、趣味无穷。特点:(3)第2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预设①比喻。将覆盆子比作“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特点,流露出“我”的喜爱之情。②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油蛉”“蟋蟀”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它们发出的声音的悦耳,充满童趣,表现出儿童心中想象的奇妙,写出了儿童特有的感受。(4)“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预设“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5)第3—6段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预设“美女蛇”的故事吸引着“我”,使“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3.默读第7、8段思考:(1)这两段写了百草园冬天发生的什么事情?预设雪地捕鸟。(2)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这件事的经过的?预设作者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然后写捕鸟的方法,“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接着写捕鸟的结果,“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最后借闰土父亲之口,点出“我”捕鸟不太成功的原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3)找出描述雪地捕鸟的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预设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4)在雪地捕鸟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预设捕鸟的心情变化:紧张期待(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失望(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沮丧(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羡慕(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佩服(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师小结:读了第1—8段,我们可以看出儿时的鲁迅在百草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而又快乐的。[设计意图]本环节从抓关键语句分析到结合自身感受体验,帮助学生品析经典动词的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的情感变化,从而感受到百草园给“我”带来的乐趣。四、布置作业1.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2.仿照第2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段文字,描写一下你的“乐园”,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完成课文的课后练习题,在学完后及时落实、学以致用,加以巩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乐趣。【板书设计】182 第2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3.探讨本文的主题。【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检查背诵1.检查背诵第2段。2.指名学生分享关于“乐园”的习作,教师点评。二、品读课文,体会三味书屋的生活1.阅读第9段思考:第9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第9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一段既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也暗示了“我”对去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不满意。2.默读课文第10—24段思考:(1)这部分写了发生在三味书屋里的哪些事情?预设行礼拜师;问“怪哉”虫;课间玩耍;师生共同读书;做戏、偷描绣像。(2)鲁迅具体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寿镜吾老先生?从中可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预设①外貌描写,如“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写出了他的年老,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学识渊博;②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表现出他的古板严肃;③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表现出他对好文章的热爱。从中可以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老师。师小结:对寿镜吾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一句,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而他对学生提的书外的问题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现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用戒尺打手心、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常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3.概括内容师: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请简要概括,并说说你的评价依据。预设三味书屋的生活苦中有乐。“苦”:①先生严肃,要求严厉,不自由。②规矩多。拜师要行礼;不准提书外的问题。③生活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所设课程十分单一。④书难读,难懂。“乐”:①新鲜乐。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来说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②读书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读书场景,更是乐趣无穷。③游戏乐。小园里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在指甲上做戏、偷描小说绣像等,都别具情趣。④收获乐。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也多起来”,“画的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三、深入分析,探讨课文主题师:在三味书屋学习了几年之后,鲁迅顺利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继而入其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1902年又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这一切都离不开在三味书屋里打下的基础。1.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出能体现中年鲁迅感叹岁月流逝的句子。预设(1)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182 (2)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3)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2.结合体会,思考转变结合你的阅读体会,思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意味着作者怎样的转变过程?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__________”的句式回答。预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幼时玩乐到少年读书的过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天真顽皮到成熟懂事的过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偏隅一园到走向世界的跨越。师小结: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鲁迅而言,不仅仅只是童年时期玩乐和学习的场所,它们是两个时间段的跨越,是鲁迅生命成长中的两个重要空间。因此,它们成为成年鲁迅终其一生守护的精神家园。[设计意图]探寻文章主题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可先从标题入手指导学生初步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地点的变换对“我”的转变的意义,让学生切实体会童年生活在鲁迅生命中的重要影响,感受童年鲁迅的成长,在此基础上归纳提升,写出文章的主题。3.探讨主题,发表观点师:本文的主题,历来是专家们探讨的课题。有人认为作者是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也有人认为本文只是作者对儿童生活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同学们是怎么认为的呢?(生自由讨论,表达观点)预设关于本文的主题,有三种说法。一是“批判说”。认为本文的主题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从而表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例如作者对私塾老先生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封建学者形象;特别是写“我”如何抱着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问题去请教他,却遇见了“不知道”和脸上的“怒色”——说明了他是一贯遵从孔孟之道的典型腐儒。从而得出本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一是“儿童心理说”。这种观点认为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和韵味之所在。因此本文主题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还有一种是“对比说”。即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进行对比,表现儿童热爱自然的心理,同时表达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结束语:全文描述了鲁迅先生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童年生活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既写出了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称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写出了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戏、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而学生乘机偷玩的乐趣,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玩乐天性。[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寻找文中“成年的我”的影子的基础上,全面理解文章主题。四、布置作业,阅读经典课外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另外九篇文章,试着按我们学习本文的方法对名著内容圈点勾画、做批注,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同时为本单元的整本书阅读做准备。[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学会分析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本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训练落实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板书设计】182 【教学后记】10往事依依【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认识文学作品对人成长的意义,培养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梳理文章内容,结合关键句把握文章中心。(重点)[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情感。(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童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步阶梯,是萌芽的第一棵春芽,对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你们现有的人生旅程中,已经留下了一串串成长的脚印。那么,在这些脚印中,有哪些往事令你记忆犹新?(学生交流,自由回答)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童年回忆,特级语言教师于漪先生也有自己的回忆。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于漪先生的《往事依依》,走进她的成长故事。(板书文题及作者)[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忆并讨论自己的成长往事,从而引出本课,使学生有亲切感,更容易走入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知人:识作者(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栏目)2.破题:明基调师:本文标题是“往事依依”,请同学们结合刚回忆的往事,说说你对这个标题的理解。预设标题表明本文是对往事的回忆。“依依”指“十分留恋”,表明作者对往事充满着深深的留恋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3.读文:理脉络(1)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2)划分层次师:请同学们划分文章层次。预设第一部分(1):点题,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下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2—6):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第三部分(7):结尾由事入理,回忆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并呼应开头,再次点题。(3)梳理往事182 师:于漪老师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多,成就斐然。这与其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分不开。在本文主体部分中,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这些往事给她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和影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概括。可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默读,思考并讨论,教师指名回答)预设课件出示:阶段主要事件感受影响小时候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乐在其中,身历其境(津津有味)启发“我”的形象思维童年读《千家诗》沉醉意境,美不胜收获得美的享受、生活乐趣初中听两位国文老师诵读宋词和诗歌深深感动,深受感染培养“我”课外阅读的兴趣老师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师小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围绕“读书”分别选取了看画、读诗、听课等事件进行叙写,且各有侧重,可谓线索明晰,选材精当。[设计意图]从“知人、破题、读文”三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对文章有整体的感知,为后面深入研读课文打下基础。三、探究内容,体会情感1.评读“看图画”师:作者在第2段写了看图画,从艺术形象中受到了最初的文学熏陶。作者看了哪些景色?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朗读,并赏析。预设原文: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赏析:“雄伟险峻”“烟波浩渺”形象地写出了梁山的雄伟和水泊的广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师:作者运用的四字短语典雅凝练,引人遐想。作者又是怎样通过画中之景进行联想的呢?找出相关语句,并体会。预设原文: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赏析:作者将《水浒传》中的图景与家乡焦山一带进行联想,使自己如临其境。“好像就是”“不知不觉”“犹如身历其境”等语句形象地描绘出“我”借助眼前的景物解读梁山泊背景的读书趣事。师:你有见过哪些自然风光?请仿照作者的用语,写一段文字。预设我见过我国最大的瀑布——云贵高原上的黄果树瀑布,瀑布以上,河谷宽阔,稻田纵横;从岩壁上直泻而下的瀑布,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瀑布以下,则河流深切,峡谷险峻。2.评读“读诗歌”师:作者在写读诗往事的时候,先概述了家乡风物,然后引用了众多《千家诗》中的诗句,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再思考问题。(学生朗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问题)预设作者先多用四字短语或成语,简洁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饱含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也交代了孕育《千家诗》中那些美妙的咏物诗的源头活水。后又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祖国四季风光的优美诗句和描绘那五彩纷呈的世界的精妙词语,具体表现阅读《千家诗》带给“我”的美好感受和浓郁情趣,也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还能感受到作者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情怀。182 师:再次朗读这些诗句,感受诗句的美好。请同学们互相分享一下课外积累的描述祖国风光、四季景物的诗句。(学生高声朗读,师在生朗读时候,可出示对应图片并配上一些背景音乐)预设(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3.评读“听讲课”师:作者回忆了两位国文老师分别诵读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田汉的《南归》的情境,感染了大家,也令作者难以忘怀。结合课件资料,请用原文回答这两位老师对作者的启发。课件出示:(1)诗词背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晚年任镇江知府时,登北固亭极目远眺,只见滚滚长江,却难见中原故国,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端。他从京口曾是三国东吴都城,想到当年孙权仅十九岁便统帅万军坐镇东南,多次战胜强敌的英雄业绩,对比眼前只图苟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昏庸无能,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词。《南归》:《南归》是田汉早期的一部浪漫主义话剧,作者运用浪漫的想象,童话般地描写了春姑娘和流浪诗人辛先生、青年农民李正明之间的男女感情,表现他们倦于现实人生的苦恼与美好憧憬的幻灭,悲叹理想、现实间的冲突。剧作弥漫着悲伤的气息,同时又交织着坚决的反抗。(2)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生于1929年的于漪在炮火连天中辗转求学:先是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一年后因学校调整,再考入省立淮安中学;读了一个学期,淮安中学搬迁,又考入刚刚复校的镇江中学。预设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师:作者在写两位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预设(1)原文: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赏析:运用动作描写,写老师朗诵时摇晃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老师朗诵时的沉浸、陶醉及对学生的影响。(2)原文: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赏析:运用神态描写和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凝注”从正面写出了老师教学时的专注神态,富有深情;学生的“鸦雀无声”“被深深感动了”从侧面表现出了国文老师的朗诵使学生身临其境。师:结合文章内容,梳理这两位老师上课的异同点。说说这样安排是否重复,有何作用。不同点相同点老师国文老师代课国文老师都是国文老师所教内容宋词(古)现代诗(今)都是抒情诗词诵读课文的特点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动作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都采用诵读法,都深入人心学生们的感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学生都被深深感动学生都深受感染对“我”产生的影响从此喜欢读辛弃疾的词对新文学更有兴趣“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培养了“我”182 课外阅读的兴趣预设不重复。虽然都是写了两位国文老师入情入理讲课的情形,但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状也不同,对同学们和“我”的影响更不一样。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学生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4.体会情感师: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缕缕情思。请结合之前的分析,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体会这种感情,并探寻她成长的源头。预设(1)体会情感:①看山水画:写神情专注、徜徉画中之乐,表现了热爱大自然之情。②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写浮想联翩、如历其境之乐,表现了好读书、善品味之趣。③读《千家诗》:写吟诵诗句、沉醉诗境之乐,表现了爱国、爱美、爱生活之情。④听国文老师上课:写聆听朗诵、深受感染之乐,表现了酷爱文学、关注时代的情思。(2)作者成长的源头:少年时代深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深受优秀教师的影响,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追问:文章结尾“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预设①“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深深的留恋之情;②这些往事对“我”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将在今后不断催“我”奋进,是“我”十分珍贵的记忆,因而,“金色的回忆”一语也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的珍视之情。[设计意图]分析文章主体部分,先将作者的依依往事分为“图画”“诗歌”“听课”三部分来具体探究,探究过程中结合朗读,使学生以读促思,再升华至探讨作者情感,教学层层递进,使学生学习循序渐进。四、教师总结,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于漪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抒写了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同学们能向于老师学习,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多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热爱语文。2.布置作业片段写作:作者写两位国文老师上课的情景十分具有感染力。请你仿照作者的写法,试着写一写你最受感染的一个课堂片段。[设计意图]由课内学习写作方法延伸到课外写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1再塑生命的人【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182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的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敬爱和感激之情。(重点)[审美创造]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想象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可以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春天能看到鲜花遍地,夏天能看到绿树成荫,秋天能看到漫山红叶,冬天能看到雪花飞舞。我们也能听到这个世界的声音,能听到清脆的鸟鸣、美妙的音乐,抑或是父母的唠叨。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从有意识开始,我们的眼前就是一片黑暗,耳朵听不到任何声音,我们的世界是黑暗又寂静的,那我们又该通过什么方式去认识这个世界呢?今天,让我们学习《再塑生命的人》,了解盲聋作家海伦·凯勒的童年生活吧!(板书文题及作者)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借助相关资料,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分析题目所指师:本文标题是“再塑生命的人”,说一说,谁再塑了谁的生命?预设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3.概括事件师:文中具体写了莎莉文老师的哪几件事?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简要概括。预设具体写了三件事:①送“我”玩具娃娃;②教“我”单词;③教“我”认识、理解水。4.梳理脉络师: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其内容。预设第一部分(1—4):写“我”与莎莉文老师的初次见面。第二部分(5—9):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教育及产生的巨大影响。[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默读过程中,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人物形象形成初步印象。三、再读课文,学习旁批阅读法师:默读课文,学习并参考课文旁批,批注出自己的疑问或看法。1.理解旁批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旁批。课件出示:旁批一:“爱的光亮照射到了我身上”,到底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位置:见教材课文第3段尾部。批注角度:提示。作用:暗示这一天是“我”命运的转折点。)旁批二:揭示真理,给“我”以爱,这是莎莉文老师再塑“我”生命的两个支点。(位置:见教材课文第4段尾部。批注角度:归纳点评。作用:从两方面总结了莎莉文老师在“我”的生命中的重要性。)旁批三:叙事之中穿插着“我”的感受与认识。画出这样的语句,感受“我”学习中的苦与乐。(位置:见教材课文第5段尾部。批注角度:方法指引。)旁批四:“水”这个词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位置:见教材课文第7段尾部。批注角度:引发思考。作用:引人深入思考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影响。)旁批五:为什么“我”此时会如此悔恨和悲伤?(位置:教材课文第8段尾部。批注角度:引发思考。作用:引发与前文“我”182 的学习态度的对比、思考,体会“我”前后的变化。)2.学做批注学生默读课文,仿照课文旁批,自主做旁批。课件出示:要求:首先明确批注点(位置),其次明确批注内容、角度及作用。【示例】批注:“好几个星期以来,我被愤怒与痛苦深深攫住,苦苦折磨,而随着这种激烈的斗争而来的,则是极度的消沉与无助”中“好几个星期”“愤怒”“痛苦”“极度的消沉与无助”这些短语和词表现了“我”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的痛苦状态。(位置:见教材课文第2段旁边。批注角度:分析点评。作用:与下文莎莉文老师的到来使“我”的状态发生改变形成对比。)3.反馈结果小组内交流批注心得,小组长代表小组展示批注情况,教师点评。[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指导学生学习旁批阅读法,学会自主提出疑问,并提高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阅读的质量。四、跳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莎莉文老师的形象师: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出写莎莉文老师行为的部分,思考下面的问题。(1)莎莉文老师具体是怎样教“我”认识事物的?用自己的话概括。预设①从游戏入手,在“我”手上拼写“doll”,使“我”对手指游戏产生兴趣,从而对拼写产生浓厚的兴趣;②把大号娃娃和新娃娃放一起,并拼写“doll”(娃娃)一词;③当莎莉文老师与“我”为“水杯”和“水”这两个词发生争执时,莎莉文老师暂时搁置这个问题,不过一逮到机会,就又开始旧事重提;④在水井房,一边让水在“我”的一只手上流过,一边在“我”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这个词,唤醒了“我”模糊的意识。(2)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具体可以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预设莎莉文老师是一个充满爱心,有耐心,讲究教育方法,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出色的教育家。从莎莉文老师在送“我”玩具娃娃后“慢慢地在我手心里拼写出了‘d-o-l-l’(娃娃)这个词”中的“慢慢地在我手心里拼写”可见莎莉文老师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因势利导,激起“我”学习的兴趣。从“我们”因“水杯”和“水”发生争执后,“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只好暂时把这个问题先搁置一下,不过一逮到机会,就又开始旧事重提……我凭着感觉知道老师把碎片扫到了壁炉的一侧”中的“搁置”“旧事重提”“把碎片扫到了壁炉的一侧”可见莎莉文老师的耐心与爱心。从莎莉文老师带“我”到水井房,让“我”把一只手放在出水口下面,感受水流涌过手,在“我”的另一只手上由慢到快地一遍遍拼写“水”这个词,使“我”领悟到“水”指的就是流过手心的美妙沁凉的东西,让“我”认识了水,可见莎莉文老师的耐心、爱心与循循善诱。2.分析海伦的形象(1)默读课文,画出表现海伦心路历程的句子,并体会海伦的心理。预设“好几个星期以来,我被愤怒与痛苦深深攫住,苦苦折磨,而随着这种激烈的斗争而来的,则是极度的消沉与无助”这句话表现了海伦的愤怒与痛苦。“你是否有过在海上被浓雾包围的经历?那些似乎可以触摸得到的白色的黑暗将你吞噬,而那艘大船则无比焦急而紧张地摸索着向岸边行进,能依靠的只有测深锤和测深绳,你呢,心脏剧烈地跳着,等待着什么。”这两句话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入黑暗而沉寂的世界的海伦的敏感、不安、恐惧。“稚气的快乐和自豪使我满脸发红。”这句话表现出海伦经过努力后学会拼写单词“doll”时的自豪与激动。“她这种无休无止尝试的劲头让我感到厌烦,于是我猛地抓起那个新娃娃,一下子把它摔在地上。”这句话表现了海伦学习遇到障碍时的急躁与愤怒。182 “这个有生命的词唤醒了我的灵魂,给我的灵魂带来了光明、希望和快乐,我的灵魂获得了自由!”“离开水井房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学习的渴望,……那是因为我已经学会用新的奇异的眼光来看待一切。”这几句说明水井房的经历使海伦感受到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唤起了她的求知欲、生命意识和感情。“我想,应该很难找到一个比那天的我更幸福的孩子吧,那一天对我来说太重要了。那一天结束的时候,我躺在我的儿童床上,仔细回味这一天带给我的快乐。那是平生第一次,我无比渴望新一天的到来。”这是海伦终于理解了“水”的意思,唤醒了认识世间万物的愿望后的心理活动,形象地写出了海伦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后的喜悦心情。(2)概括说说海伦形象的变化。预设海伦在前期由于生理缺陷而脾气古怪、焦躁、惶恐、绝望;但在跟莎莉文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她变得好学、坚毅,有极高的悟性和丰富的情感。[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分析文中直接描写作者心路历程的语句,体会盲聋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使学生了解海伦·凯勒的学习成长经历,学习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做批注的方法,学会从人物的言行中准确获取信息并做批注,做到方向明确、要求具体。在具体的语言运用和阅读实践中,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提高阅读能力。五、回顾课文,明确主题1.分析手法莎莉文老师走进了海伦的生活后,给海伦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回顾课文,想一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些变化的?预设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这些变化。原文:①每当我想到她到来之前和之后那两种生活状态之间无法衡量的巨大差异时,我都深感惊奇。②你是否有过在海上被浓雾包围的经历?那些似乎可以触摸得到的白色的黑暗将你吞噬,而那艘大船则无比焦急而紧张地摸索着向岸边行进,能依靠的只有测深锤和测深绳,你呢,心脏剧烈地跳着,等待着什么。在我的教育开始之前,我就像这条船一样,不过我连罗盘或测深绳都没有,我茫然无措,根本不知道哪里才是港湾。③这个有生命的词唤醒了我的灵魂,给我的灵魂带来了光明、希望和快乐,我的灵魂获得了自由!分析:作者通过莎莉文老师到来前后“我”的巨大差异的对比来表现变化:莎莉文老师到来前,“我”就像在海上被浓雾包围的航船,体现了“我”当时的茫然、无助、焦急;莎莉文老师到来后,“我”获得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2.理解标题我们应如何理解标题“再塑生命的人”的含义?预设“再塑生命”是“重新塑造生命”的意思,文中是指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海伦的灵魂被唤醒,拥有了“光明、希望和快乐”,获得了自由,她体会到了“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正是“再塑”海伦生命的人。3.体会情感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预设表达了海伦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之情。句子:“在我全部的生命中,我所记得的最重要的日子,是我的老师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就是在那个时刻,爱的光亮照射到了我身上。”“那就是来为我揭开一切事物面纱的人,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她是来爱我的人。”结束语:马克·吐温曾说过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海伦能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既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也是她自己主观努力的结果。我们要从莎莉文老师身上学习其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设计意图]182 本环节从分析手法、理解标题含义、体会情感等角度入手,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章主题。六、布置作业课外搜集像海伦·凯勒这样身残志坚的人的事迹,摘抄在读书笔记上。【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2《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体会《论语》中倡导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点)[语言运用]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积累常见文言词汇。(重点)[思维能力]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审美创造]品味《论语》的语言,感受其魅力。【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理解疏通文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品师:《论语》不仅作为一部经典,更作为一种精神标识,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传递着儒家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论语〉十二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课件出示:(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2)《论语》共二十篇,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182 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都出自《论语》,如“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尽善尽美”“舍己为人”等。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身”“治学”两大类。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两个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意。我们分三步进行:朗读,解读,吟诵。[设计意图]介绍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论语》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课文学习做准备。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1.借助资料,读准字音2.范读学读,读准节奏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课件出示课文朗读节奏划分。课件出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3.自由练读朗读提示:(1)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抑扬顿挫。读准节奏,注意语速语调。4.指名朗读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设计意图]理解文言文,首先要读准文言文。从朗读开始进入课文学习,通过朗读,感受《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1.理解重点词语(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句式”栏目)课件出示:(1)通假字①不亦说乎(同“悦”,愉快)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①可以为师矣(古义: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许可。)②饭疏食,饮水(古义:粗糙。今义: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3)一词多义不亦乐乎(形容词,快乐)182 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为可以为师矣(动词,做、担任)(4)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④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⑤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2.理解重点句子课件出示: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3.针对性精讲4.翻译全文,贯通文意(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对应内容)5.齐读课文师:同学们,《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让我们怀着自豪的心情再一次诵读本课。(学生齐读课文)[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默读,圈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再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和老师提供的重点词语、句子的解释,自主译读课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贯通文意,达到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的学习目标。四、布置作业,课外巩固熟练背诵本文。第2课时【课时目标】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检查课文背诵2.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本文的大意,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这十二章内容所蕴含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二、分章概括,整体感知182 师: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章论述的问题。预设课件出示:第一章: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第二章:强调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提高自身修养。第三章:讲孔子一生学习和修身的过程,强调进德修业要循序渐进。第四章:强调学习的关键是思考,要“知新”。第五章: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强调“学”与“思”必须结合起来。第六章:讲孔子赞扬颜回,强调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第八章: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第九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端正的态度,虚心向别人学习。第十章: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第十一章:强调坚守志向。第十二章:讲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三、分类品析,探究哲理师:《〈论语〉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们修身的,有教我们治学的,我们一起来理一理,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批注标示,将文中的哲理句子分类归纳到“治学”“修身”两类里。预设课件出示:治学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修身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个人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个人修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人修养)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个人修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个人修养)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个人修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个人修养)[设计意图]将零散的语录分类归纳,既让思路更清晰,又启迪了思考,也为进一步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做了准备。1.品读“治学篇”(学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治学篇”)(1)对于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孔子是怎么看的?预设对于新知与旧知的关系,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而知新”的人可以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强调学习的关键是思考。对于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孔子认为要“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不断对知识进行巩固。(2)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样认为的?预设对于学与思的关系,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182 对于学与问的关系,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耻下问,只要他人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求教。(3)结合自身谈一谈:你最欣赏的“学习之道”是哪一句?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预设示例一:我最欣赏“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这需要在温习的时候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独立思考,从旧知识里获得新的体会。示例二:我最欣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实学习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深入理解,有所领悟。示例三:我最欣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要提高学习兴趣,全神贯注投入学习。示例四:我最欣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交流,逐步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阂,拉近典籍和现实的距离,带领学生深入领会“学习之道”,吸取其中的营养,古为今用。2.品读“修身篇”(学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修身篇”)师:在“修身篇”里,有孔子及其弟子自述的修身进德之法。我们来品析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课件出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什么?子夏的求“仁”途径又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交流明确)预设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加强自我反省。子夏求“仁”的途径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就是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提出疑惑,思考自我。(2)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学生交流明确)预设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3)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准备怎样开启自己的修身之路呢?(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各抒己见)预设坚定志向,加强学习,加强自我反省,等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吟诵、品议的方式逐步理解经典的思想核心,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使其在活动中启迪思维,涵养心灵,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82 课外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品读中华优秀古诗词,热爱中华优秀诗词文化。[语言运用]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维能力]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重点)[审美创造]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体会意境美。(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会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板书:课外古诗词诵读)[设计意图]本环节用简短直白的语言,让学生明确学习这四首诗歌所需达成的目标。二、诵读诗歌品韵味1.读准字音自由朗读这四首诗歌,结合注释及资料,读准字音。(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课件出示:平羌(qiānɡ)渝州(yú)岐王(qí)岑参(cénshēn)芦管(lú)2.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课件出示: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听读,明确节奏。(听名家朗读录音,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课件出示: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82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4)齐读,体会节奏。3.读出韵味师:古诗的音韵美体现在节奏上,体现在音韵和谐中,也体现在韵脚上。根据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我们一起完成下列任务:(1)标注、认识韵脚。课件出示:A.圈出这四首诗的韵脚。B.写出每首诗所押的韵。C.韵脚在朗读的时候,是有拖音的。试读出每首诗的韵脚的韵味来。(2)教师范读,体会韵味。(3)学生赛读,读出韵味。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诵读,读准了字音,读出了韵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读出诗歌的意思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讨诗歌的内容。[设计意图]本环节从诵读诗歌切入,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结合这四首诗歌落实朗诵。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从感受入手,难度较低,易于接受,能调动学习兴趣。三、译读诗歌知内容根据课文旁边的注释,结合每首诗下面的解说,尝试用自己的话理解每首诗的意思。(1)结合注释及诗歌下方的解说,独立译读诗歌。(2)同桌间互相比较译读诗歌。(3)教师指名译读诗歌。课件出示:《峨眉山月歌》:半轮秋月高高地悬挂在峨眉山头,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只能顺江而下去往渝州。《江南逢李龟年》:当年我经常在岐王府里、崔九堂前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时节再次与你相逢。《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九月九日,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在战乱中)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怜惜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它们应该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师小结:诗歌的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同学们不同的译读,让我们领略到不同的诗意美。[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较为灵活的自由译读的方法,使学生能理解诗歌内容,为进一步赏析诗歌奠定基础。四、品读诗歌晓手法师:这四首诗是四幅画、四段情,一幅幅,一段段,徐徐展开,诗人是怎样叙写的呢?结合每首诗歌下面的解说,赏析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1)这四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屏幕上的四幅图,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绘。课件出示:182 预设《峨眉山月歌》: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倒映在江中,仿佛和江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诗人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就不免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诗人当年出入其间,与李龟年这样风光无限的乐师常有交往。万万想不到的是,在江南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竟又和故人重逢!《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处于军旅之中,又逢战乱,诗人“强欲登高”,感叹“无人送酒”。遥想故园的菊花,它们在沦陷的都城,应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夜上受降城闻笛》:夜晚登城远眺,远处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在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征人们一个个披衣而起,久久凝视着远方。(2)这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预设《峨眉山月歌》: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江南逢李龟年》:寄寓了诗人对唐王朝变化的感慨和对彼此现状的悲叹之情。《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夜上受降城闻笛》:表达了诗人和将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3)这四首诗的诗句中,你最喜欢什么诗句?为什么?预设《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又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眼下正是江南暮春时节,风光大好,没有想到在此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这两句抒发了对国破家亡、人们颠沛流离的感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也是由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发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既贴合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直接抒情。在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乡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这四首诗中,有哪些生动传神、意蕴深刻的字词?请找出来进行品析。预设《峨眉山月歌》:“入”“流”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月映清江、影随江动的美景,写出了动感,暗含秋夜行舟之事。182 《江南逢李龟年》:“落花”二字意蕴深刻,既点明了时令,又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悲,还是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故园菊”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它代指故园长安,寄托着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夜上受降城闻笛》:“尽”表现了这种思乡之情不局限于一人,而是所有的“征人”,充分表现了“征人”的思乡之切;“望”字写思乡的情态,表现了征人欲归而难归的强烈思乡之情。师小结: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学会赏析诗歌了。你们无论是对画面的描述,还是对情感的分析都说得有理有据。对重点字词的赏析,你们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值得赞赏![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中的诗歌解读,从诗歌描绘的画面、表达的情感和句子的赏析等角度,由面到点,逐层学习初步赏析诗歌的方法,品味诗歌的意蕴。五、联读诗歌明情怀师:阅读材料,了解这四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创作背景,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将一首诗横向展开,联想到相关诗句,理解作者的情怀吗?或者纵向联想,描绘你看到的唐朝由盛到衰的画面吗?1.阅读材料,展开联想课件出示:材料一:《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今四川)的代称。李白长于蜀地,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秋天。材料二:《江南逢李龟年》大概作于杜甫在潭州(今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此地的著名乐师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诗。材料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同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诗人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材料四:《夜上受降城闻笛》。建中二年(781)左右,李益随朔方节度使崔宁“巡行逆野”,在这期间写下了这首诗。任务:(1)将一首诗横向展开,联想相关诗句,理解作者的情怀。(2)纵向联想相关诗句,说说你看到的唐朝由盛到衰的情景。提示:①二者选其一,完成任务;②借用诗句,可直接罗列诗句,也可以将诗句连成一段话,以体现作者的情怀或展现唐朝由盛到衰的情景。2.学生阅读材料,完成任务3.交流展示作业预设课件出示:预设(1)示例一(横向联想)李白的送别诗:①“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它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离岸,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船帆。李白望着帆影,直到它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2)示例二(横向联想)围绕“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联想:182 ①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在今夜听到《折杨柳》乐曲,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体现了征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体现了征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3)示例三(纵向分析)从杜甫诗看唐朝兴衰:杜甫的这首《江南逢李龟年》只有二十八个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乐师。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卓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殿中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逃难》),其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师小结:同学们丰富的积累、独到的理解,加深了我们对这四首诗的认识,让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诗歌主题。[设计意图]本环节提供背景材料,适当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累的知识,从横向联想和纵向分析的角度读诗,拓展了学生诗歌阅读的视野,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理解分析能力。六、背诵诗歌延传承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歌。1.学生独立背诵2.同桌相互检查背诵(检查标准:不能错、漏一字)3.部分同学展开背诵比赛(评比标准:音准、节奏、韵味)4.默写这四首诗歌(默写后当堂评判,同桌交换)5.课外积累相关诗句[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落实诗歌背诵。背诵是学习古诗文最根本的方法,学生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记忆会更牢固。开展多种形式的背诵,确保能当堂成诵,并落实在笔头上,才能产生扎实有效的记忆。【教学后记】写作如何突出中心【核心素养】182 [文化自信]在写作中感受汉语的魅力,热爱中国语言文化。[语言运用]根据命题要求完成习作,通过一件小事、一个物品,表达情感和思考。(难点)[思维能力]认识中心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学习并体会如何提炼中心、梳理线索、安排详略。(重点)[审美创造]在写作中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中心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2.学习并体会如何提炼中心、梳理线索、安排详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1.故事导入古时候有个读书人,走了三百里路,去向一位大师请教写作文章的诀窍。这位大师看了他的文章,把他带到树林边,指着一个蜘蛛网说:“你不要请教我,你请教它吧。”那个书生对着蛛网呆看了三天,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从此作文大有长进,并且考场得意,中举成名。事后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大师是在告诉我,天下找不到一个没有中心的蜘蛛网;蜘蛛织网是先有网的中心,再一圈一圈地围绕中心编织。”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写文章要有中心。2.阅读材料默读教材《写作如何突出中心》的知识短文,针对下面的问题,勾画出重点信息。课件出示:什么是中心?中心对一篇文章有什么重要作用?突出文章中心的方法有哪些?(教师引导明确)[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心及其对文章的重要性。用故事引出“突出中心”的话题,有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写作材料与中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明确中心1.回顾课文,体会方法中心为文章之主脑、灵魂、统帅。古语道:“意在笔先。”也就是说在写作之前,我们就要确定文章的中心。根据表格中三篇课文的中心,说说它们的主要内容和概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春》本文以优美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描写了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了春天里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了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秋天的怀念》本文讲述了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愧疚之情,以及正确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憾,勇敢地“好好儿活”的决心。《再塑生命的人》本文通过叙述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预设课文主要内容角度《春》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象美景、作者情感《秋天的怀念》病重的母亲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人物品质、作者情感《再塑生命的人》莎莉文老师教“我”人物品质、作者情感182 识字、认识各种事物明确中心:材料→中心(情感)师小结:这三篇文章通过写具体的景象、事件,来传达自己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这种明确中心的方法是从材料到中心。2.逐步指导,明确中心(1)拟定题目,审清题意。师:现在,我们尝试用这种方法来确定文章中心。书包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备的学习用品,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它与我们形影不离。假如要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我们首先从拟定题目开始确定文章中心。围绕话题,请拓展思考含有“书包”二字的作文题目。(学生思考交流)课件出示:含有“书包”二字的作文题目①我的书包、妈妈的书包、奶奶的书包、智能书包……②我是书包、书包的诉说、书包的自白、路边的“破”书包、书包“减肥”记、书包奇遇记……③我和书包、哭泣的书包、温暖的书包、书包里的爱……师:将这些题目进行归类,可以分为三类,试从三个不同角度审清题意。(学生讨论交流)预设我和书包——着眼于“我”和书包的关系,写两者之间的故事。我是书包——可以将书包拟人化,以“书包”的口吻表露自己的心声。我的书包——侧重于从书包的功能、外观设计、对“我”的重要意义等方面明确中心。(2)罗列材料,明确中心。师:请大家回忆生活中与“书包”有关的人和事情,思考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①说说你和书包之间的故事及对它的感受。②你用过几个书包?说说它们的色彩、图案、大小及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并从中发现自己的成长。③你最喜欢哪一个书包?说说它的色彩、图案、大小及功能。④如果将自己想象成书包,你想要表达什么心声呢?(学生自由交流)师:有些材料可以表达同一个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我们把它们归类放在一起。请同学们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将罗列出的材料进行整理、分类。预设课件出示:角度一:我和书包材料:①我的书包是爷爷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爷爷一直督促、鼓励我好好学习,可是送完书包不久他就去世了。②妈妈送给我一个漂亮的书包,它陪我经历了由害怕上学到喜欢上学的变化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的加重,书包越来越沉,但我勇于面对压力和挑战,它教会我勇敢面对人生的困难。中心:①“书包”寄托了爷爷对我的殷切希望,写“书包”表达了我对爷爷的怀念之情。②人要学会勇敢面对人生的困难……角度二:我的书包材料:①具体介绍我最喜欢的书包的大小、颜色、款式、功能、使用时间等。②写自己使用过的几个书包的功能、特点的变化。中心:182 ①对书包的珍惜、喜爱之情,勉励自己勤奋学习。②自己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要有担当意识;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国家越来越繁荣……角度三:我是书包材料:①我装的书和资料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主人背不动了,苦不堪言;我减肥瘦身,最终失败。②我的肚子里塞满了各种资料、小玩意和零食,脏兮兮的;我被主人随便遗弃在路边,差点被清洁工丢进垃圾桶……③我装的书和资料越来越多,主人越来越需要我。中心:①为主人日益加重的学业负担鸣不平,呼吁减轻学生负担。②因主人随意对待自己而委屈,希望主人养成勤于整理、讲卫生的好习惯。③以能够为别人服务而自豪、骄傲……(学生选择其中一类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中心)师小结:我们刚刚按照“审清题意→罗列材料→材料分类→明确中心”的步骤,运用从材料到中心(情感和思考等)的方法,学习了如何提炼中心。围绕“书包”这个话题,我们回忆了很多与之有关的内容,感受到了美好的亲情、可贵的精神、自我的成长、时代的变化等。[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明确中心。通过回顾课文,总结明确中心的方法,并进行迁移训练,由“扶”到“放”,让学生逐步学会提炼中心,明确中心。三、学以致用1.审题立意师:现在,请同学们尝试运用从材料到中心的方法来明确中心,看看效果如何。围绕话题“走出校园”,根据题目要求审清题意。课件出示: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揭示:1.写作时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从小处着眼,抓住一件事、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方面写开去,要学会取舍。当然,将多件事情、多个场景组合起来,表达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也是一种新颖的写法。2.“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是这件事、这幕场景或这件物品等的写作价值所在,也就是你确立中心的立足点。3.对这个场景或物品作些细致的描写,对这段对话中的某些语句作些强调,或者拿这首民谣与其他歌曲作些对比,都会使读者目光聚焦,文章就会显得中心突出,条理清晰。预设(1)写作的范围是校园以外的生活。(2)要抓住一个具体的事物、场景或一件具体的事,写出自己由此产生的思考。2.交流讨论根据题意,回忆生活,罗列材料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课件出示:(1)忆一忆:校园外的经历中,有没有触动过你内心或引发过你思考的事件、场景、物品、歌曲或者人?(2)说一说:事件发生的过程或场景,物品的特点或与物品有关的经历,与歌曲有关的故事等。(3)谈一谈:自己当时的感受或思考。(小组交流)3.确定立意182 运用从材料到中心的方法,明确文章中心与题目。提示: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其确定深刻、新颖、高远的中心。4.评改例文师:阅读例文,说说例文是怎样突出中心的。课件出示:在路上刚步入初中时,面对陌生的环境、繁忙的学业,我时常感到迷茫,不知应如何向前走,更不知前路通往何方。我也因此越发多愁善感,就算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也会像水滴溅在平静的湖面一般,在心湖中晕开圈圈涟漪。有一次,我偶然经过那条乡间小路,在路旁小屋的墙角边发现了一株矮小的淡绿色细藤。那藤,孤零零地躲在路边。那藤须像针尖一样细长,像棉线一样柔软,费力地攀着墙面,就像初生婴儿的手紧紧地握着母亲的大手一般。风一吹,它摇摇晃晃,好像快要从墙面摔落一般。我心想,它肯定活不了多久。后来,我又经过那条小路,不由得大吃一惊:那条被我遗忘的藤粗壮了许多,还长出了宽大翠绿的叶子,藤须也已超过手指的长度,它们亲密地挽着臂膀,抓牢了墙壁。在叶与藤之间,零星地探出了几个戴着浅紫色“帽子”的新芽,摇头晃脑的,不时在调皮地嬉戏。自那日起,我每天放学后都会走那条小路,只为看望那藤,每当看到有小花探出头来,我都会兴奋许久。不知不觉,几个星期过去了。那藤终于结出了果实,原来是扁豆!豆荚是翠绿色的,绿得好像能够冒出油来。这野扁豆藤,竟然在这一方小小的墙角中长到十几米!看着看着,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矫健的少年,他正一步一步奋力攀登,直至到达顶峰。也许在藤还是一颗种子的时候,就曾经梦想过长到十几米,虽然看似遥远,但它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它知道,一切要从泥土里开始,从脚下开始。它并不奢求一步登天,只是一天天、一点点,坚持不懈地生长。当它费力破土,成为一株被风雨任意吹打的嫩芽时,它生长得比在泥土中更为艰辛,但它从不曾放弃。它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在通往梦想的路上,只有锲而不舍,才会成功。从此,在路上,我的心湖一片澄净。预设小作者通过叙写在路上偶遇的细藤的生长变化过程,从植物茁壮的生命力中体悟到只有锲而不舍才能圆梦的道理。本文以细藤的生长为线索,详写了细藤的生长变化过程,略写了自己的体悟,通过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地选取材料,组织文字,中心就凸显了出来。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并体会运用多种方法来突出文章中心。2.按要求完成写作,通过一件小事、一个场景、一个物品,表达情感和思考。【教学过程】一、展示评价1.展示优秀学生习作2.学生点评,教师引导要求:(1)中心明确;(2)线索清晰;(3)详略恰当。[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回顾、巩固上一节课的习作所得,并进行提升。二、总结技巧师:除了运用设置线索、安排详略的方法外,还有很多技巧有助于突出文章中心。回顾学过的课文,你还知道哪些文章运用了什么技巧来突出中心?预设课件出示:(1)开门见山,突出中心182 《雨的四季》开篇的“我喜欢雨,……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直接点明了主题。(2)卒章显志,突出中心《散步》的结尾以议论的形式点题,“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主旨,又突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重任。(3)对比烘托,突出中心《济南的冬天》开篇将济南的冬天分别与北平、伦敦、热带地区的气候进行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表达“我”对济南的热爱与赞美之情。(4)首尾照应,突出中心《秋天的怀念》开头与结尾照应,母亲对儿子“好好儿活”的牵挂与期望感人至深。师小结:除了以上方法,先抑后扬、景物烘托等方法也可以突出中心。这些方法,有的是从文章结构来安排的,有的是从文章内容来叙写的。只有中心突出,文章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所思所感。[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利用了课文来总结方法,直观具体,旨在让学生学习并体会突出中心的技巧。三、例文引路1.审题立意师:“写作实践三”是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写一篇作文,让我们先运用从材料到中心的方法来明确中心。课件出示:回想一下,家里人一起吃饭时,大家在餐桌前都会谈论些什么?也许是当天发生的事,也许是正在看的电视节目……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提示:1.地点是“餐桌前”,内容是“谈话”。参与的人有谁?谈话的内容是什么?是一次内容宽泛的聊天,还是一次有针对性的对话?题目有很大的开放性,需要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确定写作内容。2.内容确定了,需要考虑你想表现什么,也就是立意的问题。比如,要写爸爸在餐桌前跟你语重心长地谈话,立意可以放在生活的启示上;要写一家人热烈地讨论电视节目,立意可以定在展现温馨的家庭氛围上。(学生讨论交流)步骤:审清题意→罗列材料→材料分类→明确中心。方法:从材料到中心。预设课件出示:餐桌前的谈话审题:地点是“餐桌前”,内容是“谈话”。人物可以是家人、同学或朋友。谈论的内容可以是一次其乐融融的交流,也可以是一次激烈的争论等。材料及中心:1.除夕夜,一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展现家庭的温馨、亲情的温暖;表现国家的快速发展与繁荣。2.自己获奖后,与父母一起吃饭聊天——分享成功的喜悦;得出骄兵必败、细节决定成败的感悟。3.自己考试失利后,与家人一起吃饭——失败的沮丧,亲情的力量;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方能改变现状;勇于走出心理阴影,强大自我。4.自己周末回家,与孤独的奶奶吃饭、聊天——表现父母对孩子的思念;表现空巢老人对于亲情的渴望;呼吁亲情的回归。5.给奶奶过生日,一大家人团聚吃饭——表现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发扬。6.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表现家庭的温馨、亲情的温暖。2.确定中心182 学生自主确定写作《餐桌前的谈话》的中心。师小结:确定文章中心,不可盲目。我们审清题意、罗列材料后,就可以确定文章中心。确定了文章中心后,我们才能紧紧围绕中心,提笔成文。3.一线串珠,突出中心(1)巧用《西游记》,了解线索。师:围绕中心,我们可以把材料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如《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难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了真经。“取经”就是贯串全书的一条线索,它将形形色色的人、神、妖和错综复杂的事件衔接起来,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回顾课文,设置线索。师:大师名家在写作时,常常用事件、实物、时间、地点、人物、精神品质、情感态度等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课件出示:《秋天的怀念》——去北海看花。(事件)《再塑生命的人》——海伦的变化。(人物)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的赞美。(情感态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地点的变化。(地点)(方法:以事件、实物、时间、地点、人物、精神品质、情感态度等作为线索)(3)围绕线索,选定材料。设置线索后,就要围绕线索筛选材料。以《秋天的怀念》为例,文章围绕线索叙述了三次看花的经历来突出中心。课件出示:第一次:无比抗拒——愤怒悲观(详写)第二次:勉强同意——平静接受(详写)第三次:主动前往——乐观坚强(略写)线索:面对三次看花,“我”的态度、情感的变化中心:“我”面对苦难时由痛苦绝望向坚强乐观、宁静豁达的转变;“我”对母亲的感恩、怀念和深深的愧疚(4)学生训练。学生根据前面确定的《餐桌前的谈话》的中心,自主设置线索,选择材料。4.详略得当,突出中心(1)回顾课文,学习材料安排。师:在理清写作顺序和设置线索后,还要注意合理安排详略,以突出中心。如《秋天的怀念》中详写前两次看花的经历,是因为前两次看花时母亲还在,这样写更能体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愧疚。(2)范文引路,指导写作。阅读范文,看一看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设置线索、安排详略的。课件出示:餐桌前的谈话星期二的傍晚,我闷闷不乐地回到家。窗外是淅淅沥沥的小雨,树叶在雨滴不断的击打下变得无精打采。(环境描写,衬托出“我”闷闷不乐的心情。设置悬念——“我”为什么闷闷不乐?)晚饭时,我坐在餐桌前发着呆,手中的勺子来回地搅着碗里的汤。(“发着呆”“来回地搅”突出“我”心情的烦闷。)“别愣着了,快喝吧,汤一会儿就凉了。”妈妈在我的脸前挥了挥手,试图拉回我的注意力。“嗯。”我心不在焉地回了一声。“怎么了,不高兴?”爸爸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也没什么。”我很不情愿地舀起一勺汤送进嘴里,“今天放学坐公交车回来的时候,一开始我是有座位的,后来上来了一位老奶奶,我就站起来给她让座……”说到这儿,我顿了顿,又接着说,“182 没想到旁边一个中年男人直接坐了上去。我便和他理论了起来,让他把座位让给老奶奶。他纹丝不动,还说‘我上班很累,又站了一路了,我也不知道你是让给老奶奶的。而且,这也不是老人专用座,我也没有义务让座吧!’他肯定知道我是特地给老奶奶让的座,为什么还要抢那个位置呢?”说完,我愤愤地用勺子在碗里搅了几下。(用人物对话解开悬念。“心不在焉”“很不情愿”“愤愤”等词表明情绪在递进,生动地表现出“我”让的座位被抢后的不满和愤懑。)窗外,几片叶子不堪雨淋,随着雨滴飘落下来,与泥土混在了一起。我的情绪更加低落了。(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这时,那让人信赖的男中音在耳畔响起。“这世界是很复杂的,人性更是如此,当你无法改变环境时,做好自己就可以了。”爸爸摸了摸我的头,继续说,“你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乐于助人的行动,就是极好的,爸爸为有你这样的好孩子而感到骄傲!”看着爸爸欣慰的笑容,我若有所思,点了点头。(爸爸的循循善诱令“我”有所感悟,表现了爸爸的开明睿智,体现出家庭关系的和谐亲密,同时点出文章主旨。)是的,当我无法改变环境时,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再次点明主旨,突出中心。)屋里的吊兰向我点头致意,似乎很赞成这个观点。我望向窗外,枝头的几片嫩叶经过雨水的冲刷,显得更加青翠。(环境描写,照应前文,衬托出“我”解开心结后的愉悦心情。)(学生交流,教师总评)总评:作者善于选材,让餐桌前的谈话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展开,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用细致的景物描写来串联人物的心情变化。在对话中揭示文章主旨,让人看到小小的餐桌上不仅有物质食粮,还有精神食粮。(3)学生写作。学生根据自定的中心,设置线索,安排详略,为“写作实践三”做准备。[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突出文章中心的能力。以例文引路的方式进一步学习如何修改文章、突出中心,进而提高写作时突出中心的能力。四、布置作业根据课堂上的准备,完成“写作实践三”。【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激发阅读中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培养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语言运用]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名著阅读方法。以给鲁迅写信的方式表达阅读收获。[思维能力]了解作品的内容,梳理鲁迅的成长经历,分析其笔下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鲁迅的思想。(重点)[审美创造]感受鲁迅平淡质朴的笔墨中蕴藏的深厚情感。(难点)【教学课时】2课时182 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2.精读部分篇章、段落,梳理书中鲁迅的成长经历。3.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联系课文,导入专题师:在本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朝花夕拾》和鲁迅,知道了《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那么,这本书到底记载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人生历程,回忆了哪些人与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吧。[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此环节也是对学生课外阅读《朝花夕拾》的基础情况的了解。二、初读名著,整体感知1.名著题解师:你是怎样理解书名“朝花夕拾”的?预设“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晨的花傍晚拾起”。“朝”表示早年时期,“夕”指40多岁时。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原名《旧事重提》,写的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2.内容概述师: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们就已经开始阅读《朝花夕拾》了。说说这本书中有哪些文章,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教师指名回答)预设课件出示:(1)《狗·猫·鼠》:记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形象,刻画出其主要特征,讽刺了生活中“猫”一类的人。(2)《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3)《〈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作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产生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4)《五猖会》:写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却被要求背书后才能去一事,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5)《无常》:描述了作者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了“无常”是一个有人情味儿的鬼。文章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中玩耍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7)《父亲的病》:重点回忆作者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两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露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8)《琐记》:回忆了作者家隔壁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暗中使坏的衍太太,刻画了一个自私自利、奸诈、有坏心眼的妇人形象。(9)《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和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10)《范爱农》:叙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与悼念。三、任务一:了解鲁迅生活的“那些年”182 师:鲁迅先生的文章,一向被认为难读,但是《朝花夕拾》这部回忆性散文集,展现的是他的一段段人生经历,充满了温情。现在,让我们来精读部分篇章、段落,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从时空、事件等角度梳理鲁迅的成长经历,最后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有创意地呈现“鲁迅成长史”。1.回顾精彩片段,学习批注方法师:让我们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用批注法探究鲁迅的成长经历。课件出示:阅读任务:鲁迅生活的“那些年”批注角度:探究鲁迅的成长经历批注范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批注内容呈现表:原文批注探究结果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写儿时的鲁迅拔何首乌根,不慎毁坏泥墙,表现出他童年时好奇心强和顽皮的特点。从在百草园里玩耍的乐趣、新奇,到在三味书屋里读书的枯燥无味,鲁迅经历了由天真纯稚到读书明理的成长过程。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写鲁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表现出他少时在学习上的进步。2.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师:参考上面的探究分析,根据下面的要求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其他文章,探究鲁迅的成长经历。课件出示:学生活动:(1)阅读范围:《五猖会》《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2)分组:按文章篇目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深入阅读一篇文章。(3)阅读交流:个人填写阅读任务卡,小组内阅读交流后,选出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其余同学做好笔记。阅读任务卡阅读任务:鲁迅生活的“那些年”批注角度:探究鲁迅的成长经历批注范围:《五猖会》《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批注内容呈现表:原文批注探究结果3.小组合作,交流阅读体会,填写阅读任务卡4.教师评选并展示优秀的阅读任务卡[设计意图]本环节侧重寻找《朝花夕拾》中描写鲁迅成长经历的内容,以此唤起学生对文章的认同感,拉近与经典名著、与鲁迅先生的距离,消除阅读鲁迅作品的畏难情绪。通过具体方法指导和阅读任务卡,给学生以阅读名著的抓手,并激起学生完成任务的热情。四、任务二:认识鲁迅笔下的“那些人”182 师: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吗?这位先生着墨不多,却使人印象深刻。大家还记得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的吗?1.分析人物形象以寿镜吾老先生的形象分析为例,探究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课件出示:描写方法内容举例具体分析人物形象外貌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从身形、须发、眼镜描写外貌,展现出了老先生学问渊博的样子。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极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严而可亲的人。神态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对于“我”对课外问题的好奇提问,老师不高兴,有怒色,显示出他的古板。语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先生读书时,节奏、语气、拖音尽皆呈现,多年后音犹在耳,说明先生读书很有感染力,表现出他对学问的热爱。动作(1)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2)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1)先生性情和蔼。(2)细致刻画了先生读书时的神态、动作,表现了先生读书时的投入。2.学生自主探究师:在《朝花夕拾》中还有很多这样鲜活的形象,请你任选一个人物,仿照上面的人物形象分析表格,结合摘录的描写人物的语句,分析人物的特点,完成阅读任务卡。课件出示:(1)阅读范围:①长妈妈(阿长):《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②藤野先生:《藤野先生》。③范爱农:《范爱农》。④父亲:《五猖会》《父亲的病》。⑤衍太太:《琐记》《父亲的病》。(2)分组:按人物分五个小组深入阅读文本。(3)阅读交流:个人填写阅读任务卡,小组内阅读交流后,选出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其余同学做好笔记。阅读任务卡阅读任务:鲁迅笔下的“那些人”阅读角度:《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推荐人物:长妈妈(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父亲、衍太太描写方法内容举例具体分析人物形象3.人物形象评价182 师:你在读《朝花夕拾》时最喜欢哪个人物?或者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及时评价或鼓励)预设长妈妈(阿长):有愚昧迷信的一面,繁文缛节特别多,饶舌多事,但她又淳朴善良且很关爱“我”。她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给“我”带来心灵震撼。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老师,平等对待弱国子民,没有民族歧视和偏见;教学严谨认真,关心“我”是否能参加解剖实习;不懂就问,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生活中不拘小节。寿镜吾老先生:严而不厉,虽然有戒尺但并不常用,在严格的教学中,也允许学生去后院玩耍。读书时专注投入。父亲:威严、刻板。父亲让儿时的鲁迅非常困惑,当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要他背书。虽然背过了,五猖会在儿时的鲁迅的眼中却已经变得了无趣味了。让鲁迅忏悔的是儿时不懂事听从了衍太太的话,没有让父亲安静地逝去,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父亲深深的爱。范爱农:一位正直的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有过冲突,回到中国做了一段时间的监学,认真负责,但是无法在黑暗的社会中立足。他无法与这个社会妥协,内心是悲凉的。鲁迅很同情他。衍太太:自私自利,多嘴饶舌,喜欢使坏。怂恿孩子们冬天吃冰;怂恿孩子们打旋子,孩子摔倒后又推卸责任;给儿时的鲁迅看不健康的画;教唆儿时的鲁迅偷母亲的钱和首饰。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上鄙视她。4.个人填写阅读任务卡,小组内交流阅读体会5.教师评选并展示优秀的阅读任务卡[设计意图]本环节侧重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通过分析鲁迅先生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探究鲁迅先生对于他们的情感态度,体会鲁迅先生对人物的看法,让学生能够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以学以致用。第2课时【课时目标】1.深研文本,梳理鲁迅对各种人与事的情感态度,探究他情感背后的思想立场。2.总结、展示完成阅读任务的收获、心得,基于自己的理解给鲁迅写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朝花夕拾》中鲁迅生活的“那些年”及其笔下的“那些人”,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探究《朝花夕拾》中鲁迅心中的“那些情”。二、任务三:体会鲁迅心中的“那些情”师:鲁迅先生写作《朝花夕拾》,是为“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从而排解苦闷、寻求慰藉。他在平淡质朴的笔墨中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同学们从先生的回忆里读出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和思想立场呢?1.梳理情感态度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为例,探讨鲁迅先生心中的“那些情”。原文批注探究结果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整体写百草园,流露出鲁迅叙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达了鲁迅对童年玩乐与读书生活的怀念,对失去童年美好、纯真生活的怅惘。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这东西”182 是三味书屋读书之趣的象征,此句饱含鲁迅对儿时生活的眷恋,对童趣不再的叹惋。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我”因要去看五猖会而满怀期待,却突然被父亲要求背书。等“我”“梦似的就背完了”,终于开船出发,看到期待已久的五猖会时,却已兴趣索然。表现了鲁迅对旧式家庭中扼杀儿童天性的教育方式的批判。2.学生阅读实践课件出示:学生活动:(1)阅读范围:《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无常》《范爱农》。(2)分组:按文章篇目分五个小组深入阅读文本。(3)阅读交流:个人填写阅读任务卡,小组内阅读交流后,选出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其余同学做好笔记。阅读任务卡阅读任务:鲁迅心中的“那些情”批注范围:《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无常》《范爱农》原文批注探究结果3.个人填写阅读任务卡,小组内交流阅读体会4.教师点评并展示优秀的阅读任务卡[设计意图]本环节侧重寻找《朝花夕拾》中表现鲁迅先生情感态度的地方,通过细节审视,深入体会鲁迅先生情感背后的思想立场,从而理解鲁迅先生,也拉近与文本的距离,获得人生道路上的启示。三、交流个人理解,常谈人生启示1.各小组内汇总专题探究阅读任务卡2.根据阅读任务卡和各小组汇报的情况,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任务卡3.表达阅读收获,写信畅谈启示师:读完《朝花夕拾》,了解了鲁迅先生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你一定有许多收获吧?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阅读成果,基于自己的理解,给创作《朝花夕拾》时的鲁迅写一封信,说说你对他的认识,谈谈你从书中获得的启示。当然,在写信之前,我们一定要审清题目要求,了解鲁迅创作《朝花夕拾》时的背景。资料补充:课件出示: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写下《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不久之后,鲁迅又奔走广州。在这样充满变动的环境下,“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把目光投向了旧事,希望借旧事的回忆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他先后写下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结集时改题为《朝花夕拾》。182 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这样叙述自己写作此书时的环境:“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设计意图]通过给创作《朝花夕拾》时的鲁迅写信,学生可以再次巩固自己的阅读内容,形成阅读收获,以加深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并锻炼写作能力。四、布置作业运用写作课上学习的“如何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结合自己的阅读收获,完成写给写作《朝花夕拾》时的鲁迅的一封信。【板书设计】《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教学后记】第四单元【单元概述】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有对崇高精神的庄严颂扬,有对嘉德懿行的至诚礼赞,有对革命壮志的激昂宣告,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选择这些课文,试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学会规划人生,珍爱生命。《纪念白求恩》是一篇纪念性文章,是毛泽东对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的颂扬。《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她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梅岭三章》通过回首征程、勉励战友、展望未来,表现了诗人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诫子书》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文短意长,言辞恳切。学习本单元,要继续训练默读、圈点勾画、厘清文章思路。《纪念白求恩》一文逻辑清晰,可在默读中厘清文章思路,并通过把握人物形象,从中获得思想启迪;学习《回忆我的母亲》,要学会抓住文中标志时间转换的词语,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学习《梅岭三章》,要学会品味诗中的形象,把握三首诗内在的联系和诗人的情感脉络;学习《诫子书》,要学会勾画关键词,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本单元的写作“思路要清晰”主要训练学生在叙事之中做到思路清晰、言之有序。专题学习活动“少年正是读书时”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建议】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13.纪念白求恩21.积累生字词,背诵课文中富含哲理和富有文采的语句。2.学习默读(默读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重点是做到手到,边读边勾画关键语句及做批注。3.厘清作者思路,了解一般文章思路展开的常见方式。182 4.感受课文中展示的不同人生,学会思考人生,珍视生命。5.让学生学会谋篇布局,并体验拟写提纲的好处;注意行文线索,追求条理清楚。6.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并学会处理、整理各类文本,从中筛选信息。14.回忆我的母亲215.梅岭三章116.诫子书2写作思路要清晰2少年正是读书时2专题学习活动13纪念白求恩【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了解白求恩其人其事,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提升道德修养境界。(重点)[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厘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习对比手法和夹叙夹议的写法,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难点)[审美创造]体会文章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语言特色。【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默读课文,学习圈点勾画,厘清文章思路。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叙为主的写法,学习白求恩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告诉加拿大和美国,我十分地快乐,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多有贡献。最近两年是我平生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其余千百万亲爱的同志!——白求恩(选自《纪念白求恩》,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师:曾有一个人,叫白求恩,加拿大人,是一位著名的医生。他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1939年11月因病去世,以身殉职,并在临死前写下上面的这段话。这段话让我们感受到白求恩对自己生命中最后两年的生活的评价是什么?(明确:快乐、有意义、希望能多做贡献)白求恩在中国生活了两年,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事迹。毛泽东在他逝世后亲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记述了他的事迹,给予他高度的赞扬。白求恩最后两年在中国到底做了哪些事,让他深感自己的人生如此愉快而有意义,并且获得了毛泽东的赞美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设计意图]从白求恩的遗言来解读白求恩对人生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愉快而有意义的?带着疑惑,进入文本,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为感受白求恩的崇高精神奠定情感基础。二、初读全文,了解大意1.了解文中人物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资料,详细了解白求恩的生平事迹。资料助读1:课件出示:1938年初,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支医疗队来到中国,3月底到达延安,不久,转赴八路军晋察冀边区工作。1938年11月,率医疗队到山西进行战地救治。1939年2月,白求恩率领“东征医疗队”182 到冀中前线救治伤员,不顾日军炮火威胁,连续工作69小时,给115名伤员做了手术。有一次,当某伤员急需输血时,他主动献了300毫升的血,并且他还倡议成立并参加了志愿输血队。4个月里,行程1500余里,做手术315次。1939年10月下旬,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他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后来给伤员做手术时感染病毒,仍不顾伤痛又赴前线,终因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终年49岁。2.默读课文(1)借助相关资料,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2)全文一共有4个自然段,概括各段的意思。预设第1段: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第2段: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3段: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4段:总结全文,表达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心情,阐述学习白求恩的重大意义。3.述说印象读完全文后,说说你对白求恩的初步印象。(学生自由交流、表达)预设(1)白求恩是一个医术很高超的人。(2)白求恩是一个对工作兢兢业业的人。(3)白求恩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4)白求恩是一个对中国做出许多贡献的人。…………三、品析课文,学习白求恩精神师:作者从白求恩的事迹中感受到了他崇高的精神,也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请大家默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并完成两个任务。(1)用横线勾画出每段话中评价白求恩的关键句。(提示:关键句是总括句、总起句)(2)用“从__________的事迹中,作者认为白求恩是一个具有_____________精神的人”的句式,理清文章要点。预设(1)“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2)从白求恩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抗日,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毫不在乎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生死,一心想要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斗争的事迹中,作者认为白求恩是一个具有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的人。资料助读2:课件出示:国际主义精神就是世界主义精神,是站在整个世界而非仅仅只是站在某个国家、民族的角度来考虑全人类快乐幸福的思想和世界观。共产主义精神是全世界劳动者联合起来,放下国家间的隔阂,彼此帮助的精神。四、精读课文,品析写法(1)思考:什么是叙述?什么是议论?预设①叙述,即记叙和述说。它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②议论是一种评析、论理的表述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议论,说长道短,论说是非。在写作时,更要进行议论,通过宣扬观点、阐明理论,来影响读者。(2)以第2段为例,从文中找出议论的语句,了解第2段是如何进行夹叙夹议的,分析文章采用夹叙夹议写法的好处。预设182 第2段的第1句是议论句,正面阐述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具体表现,并号召共产党员向他学习;第7句是议论句,是对前面叙述的“不少的人”行为的总结和评价,揭示这种人的实质——“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好处:本段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议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这种写法一方面使文章情理并茂,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读起来生动感人;另一方面在叙事基础上的议论又能使文章阐明的道理有充足的依据,从而增强说服力,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使读者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师小结:作者怀着深情先概括叙述了白求恩的事迹,再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他的精神品质,即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最后做总结,号召大家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整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采用的是“叙—议—颂”的写作思路。作者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更深刻地表达了他对白求恩强烈的赞颂之情。[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立足于课文,认真阅读课文,学习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学会整合文章的要点,逐步由浅入深地感受白求恩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把阅读落到实处。五、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其他老一辈革命家写的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如朱德的《纪念白求恩同志》、宋庆龄的《我们时代的英雄》、聂荣臻的《“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怀念白求恩同志》,读后以“他们眼中的白求恩”为主题,整理读后感受,更加深入地了解白求恩的精神,以及他对人们的影响。[设计意图]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围绕课文内容,阅读相关的文章,可以从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对比的手法,理解其作用。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过程】一、交流展示,导入新课学生交流上节课布置的阅读任务成果,感受不同人物对白求恩精神的不同解读。师:朱德眼中的白求恩,在中国对工作、对人民都是极其务实的,行动多于语言,具有实际主义精神。宋庆龄眼中的白求恩是“世界英雄”,站在世界的角度,写出他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聂荣臻以亲身经历,写其与白求恩交往的具体事件,他眼中的白求恩是对中国人民做出卓越贡献和伟大功绩的人。[设计意图]本环节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课后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顺利过渡到本节课白求恩与另一种人的对比,从而挖掘白求恩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二、研读课文,分析对比手法师:白求恩精神如此崇高,有这么多革命家给予赞颂,但同时还有另外一些人的一些行为不尽人意,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1.研读第2段默读第2段,圈出表现“不少的人”的行为特点的词语,并在一旁批注这些词表现了这些人的什么特点。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不少的人”的什么行为特点?预设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喜欢自吹。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2)从这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写到的这些人是怎样的人?预设极其自私而又冷漠的人,没有责任心的人,对生活、对他人、对工作没有热情的人,生活态度消极的人。(3)作者对这些“不少的人”持怎样的态度?这里的用词与写白求恩时的用词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本课课后补白“词语的感情色彩”)预设作者对这些人持批评、谴责的态度。这里的“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拈轻怕重”182 等都是贬义词,而作者在写白求恩时为了赞颂他的精神品质,运用的都是褒义词。(4)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对比。把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与白求恩“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相对比,把不少的人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与白求恩“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进行鲜明的对比,体现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样写使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更加突出,更加显示出“不少的人”与白求恩的差距,更加有力地说明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2.自学第3段(1)默读第3段,参考第2段的学习过程,自主圈点勾画关键词语并做批注,分析文中“不少的人”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表达)预设“不少的人”的形象特点:见异思迁、鄙薄。这些词表现了他们不安心于现在的工作,不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没有事业心,消极对待工作的特点,作者对他们持批评和谴责的态度。(2)本段将“不少的人”与白求恩对比,有什么作用?预设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他们对工作的“见异思迁”和“鄙薄”与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进行对比,突出白求恩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敬业精神。通过对比,有助于突出两者之间的差距,使我们更加鲜明地感受到白求恩的伟大精神。3.交流探讨师:这样的“不少的人”的生活态度与白求恩的人生态度有何不同?预设这样的“不少的人”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对工作是不负责任的,对他人是冷漠的,对自己的专业是极其轻视的,是没有敬业精神的,对社会对国家做不了多大的贡献。白求恩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对工作是极端负责的,对他人是极其热忱的,对职业有极高的要求,在专业技术上是精益求精的,有执着的追求,为社会为世界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继续训练默读,以圈点批注的方式,从词义和词语的感情色彩入手,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人物的精神内涵。三、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1.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1)作者对白求恩的评价,表达了对白求恩怎样的情感?哪些词语、语句表达了这种情感?大声朗读课文,圈点出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和语句。预设①对白求恩的热情赞颂之情。A.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两个“极端”连用,强调白求恩对工作的负责和对同志对人民的热忱达到了极点。“负责任”和“热忱”都是褒义词,都表达了作者对白求恩的赞美、肯定的情感。)B.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这两个双重否定句的连用,加强了作者对白求恩的肯定的语气,强调了白求恩的精神感动了所有从前线回来的人。)C.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句话用排比的句式,对白求恩进行了高度总结,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白求恩精神的赞颂之情,也强调学习他的精神的重大意义在于“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②沉痛悼念之情。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声情并茂地朗读,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读出作品表达的情感,读出自己对白求恩由衷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回顾重音、停连、节奏、语气等朗读技巧)(3)学生展示,交流朗读体会。182 师小结:文中这些表达情感的方式叫抒情,结尾段总结全文,高度赞颂了白求恩的精神,号召我们向他学习。[设计意图]读与品结合,更加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对白求恩的热情赞颂和沉痛悼念之情,更好地落实朗读技巧。用圈点词语和句子的方法,使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的背后,解读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语言的能力。2.联系实际,交流感悟读完课文,白求恩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那么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人生目标时,我们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时,又该如何去做?请写下你的做法。预设我们在面对人生目标时,选择做对人类、对社会有贡献有意义的事,就能体现我们生命的价值。我们所做的事,不管这件事多么艰难,多么辛苦,不管自己是否能获得利益,只要能帮助他人,能改变一些不好的现状,就都是有意义的。不努力、不付出就想获取利益,并且将困难的事推给别人做,是自私自利的行为。对我们所做的事,对我们的职业,我们要有执着的追求,专注而务实,不断钻研,才能造福更多的人。结束语:无论我们的能力是大还是小,只要我们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在生活中落到实处,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我们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句话,并将其摘录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常勉励自己吧![设计意图]此环节由思到悟,解答开篇学习的疑惑——“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愉快而有意义的”,与开头形成呼应,成为一个整体。四、布置作业1.阅读聂荣臻的《“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怀念白求恩同志》,理解叙述与议论在写作中的运用。2.片段写作:请仿照本文,用对比的手法来写一个人,不少于300字。[设计意图]在学生对课文分析有了整体的认知之后,要求学生自读聂荣臻在白求恩逝世40周年时写的文章,有利于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巩固技能。让学生进行仿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4回忆我的母亲【核心素养】182 [文化自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传承作者的忠孝情怀及其母亲勤劳一生的传统美德。[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思维能力]抓住文章的主线,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把握母亲的形象,感受母亲的品格。(重点)[审美创造]品味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难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感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文章主线。2.梳理具体事件,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线索和记叙顺序。【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播放阎维文的《母亲》这首歌,展示课题《回忆我的母亲》)师:母爱是人世间一首唱不完的歌,从古至今,有多少歌唱家用歌声传唱着母爱的崇高,又有多少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歌颂母爱的诗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朱德同志用真挚的感情谱写的一曲动人心弦的赞歌——《回忆我的母亲》。[设计意图]用背景歌曲渲染气氛、吸引学生注意,以动情解说直接引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预学展示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字词积累。(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背景链接”“字词清单”栏目)2.初读感知(1)梳理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师: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其大意。预设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的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是总领全篇的段落。第二部分(2-13),是对母亲“勤劳一生”中“很多事情”的具体回忆。第三部分(14-17),在前文具体记叙的许多事情的基础上,转而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梳理文章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段意,明确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2)朱德的母亲给朱德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圈画出文中表现母亲性格和品质的词语,并概括总结出文中没有直接写明的性格、品质。预设聪明能干、任劳任怨、性格和蔼、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爱憎分明、支持革命、深明大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圈点勾画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再读课文)1.根据具体事件感受母亲的形象师:母亲的性格与品质在文中是通过哪些事件表现出来的?请完成下面表格。课件出示:关于母亲的事件(经历)母亲的性格品质“整日劳碌着”,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勤劳俭朴、任劳任怨想办法维系一家人的吃穿用度聪明能干、勤俭持家接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宽厚仁慈、同情贫苦182 被逼退佃、搬家,遭遇天灾坚强不屈、爱憎分明节衣缩食、借债供“我”读书识大体、明事理支持、慰勉“我”参加革命深明大义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勤劳朴实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坚韧顽强、勤劳能干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理解、支持革命年老仍不辍劳作热爱劳动[设计意图]用表格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本文选材典型的特点。可用“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的母亲,从……可以看出”的句式给学生以抓手,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中“说”的能力的培养。2.分析记叙顺序,把握文章线索师:课文是怎样将这些琐碎的事件有序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课件出示:(出示时间轴线图,学生说自己的发现)预设本文以时间为序,以母亲“勤劳一生”为主线,选取母亲一生中的典型事件来表现母亲的性格与品质,纵横交织,层次分明,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设计意图]将学生找到的这些事件用时间轴线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让学生清晰、直观地了解本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典型事件的特点。第2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人物魅力,进一步理解“我”对母亲的情感。2.体味文章的语言,探究文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找出议论、抒情性的语句,理解其含义,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引发思考上节课,我们一起梳理了朱德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整体把握了文章结构,分析了朱德母亲的形象。此前我们也提到过,回忆性散文的特点之一是有“我”的存在,那么,这篇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的呢?“我”在文中表露出何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学习。二、精读细研,探究写法1.走近人物,加深理解资料助读:课件出示:182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灵台前香烟缭绕,灵幕上高悬着“精神不朽”的大红旗。灵堂四周挂满了延安各界的挽联: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是“唯有劳动人民母性,能育劳动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的挽联是“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师:阅读助读资料,说说资料中的几副挽联共有的一个关键词语是什么。预设劳动。师:为什么大家都用“劳动”概括朱德母亲的一生?预设因为“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师:母亲对“我”有怎样的影响?预设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设计意图]通过朱德母亲葬礼的组织、举办以及参与者的挽联等方面的介绍,以问答、追问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这位伟人母亲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兴趣。2.品味语言,质朴平实(1)分析语言特色。师:本文叙事回忆,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母亲深沉的爱。请分小组探究讨论,说说本文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的原因。预设善用朴实的语言,将深情寄寓其中,十分具有感染力。(2)体会具体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师:请在文中画出触动你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预设①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日复一日的繁重劳动;“整日”说明母亲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从这句话可看出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又心疼的。②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看也不看”与“有滋味”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与赞美。③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作者对母亲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设计意图]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以关键词为抓手,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平实叙述中的深挚情感。3.把握写法,夹叙夹议(1)理解夹叙夹议的作用。师:作者在记叙事件的同时,还穿插了议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预设文章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评说自己心目中的母亲形象,这是本文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2)感受夹叙夹议写法的表达效果。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议论性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课件出示:①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②母亲是个好劳动。③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182 ④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⑤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⑥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学生交流讨论,举手作答)预设①这句话饱含着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②这句话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引出母亲日常要做许多事情的叙述。③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④这一句总括性的评价,照应首段“勤劳一生”,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⑤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这些都是“我”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⑥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反抗压迫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会在一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叙议结合的特点,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特定的句子,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体会文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感受这种写法的效果。三、总结拓展,学以致用1.课后小结师:寄其哀,述其功,颂其德,作者就是怀着这样的情感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深明大义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光辉女性形象,她就像一座丰碑一样,不仅活在朱德的心中,也活在了我们所有人的心中。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的写作特色:选材——典型事件;语言——质朴无华;组材——时间为序,“勤劳一生”为主线;写法——夹叙夹议。[设计意图]课后总结,体现“一课一(多)得”,为整节课的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2.学以致用师:老舍在《我的母亲》中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让我们也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对母亲最真最纯的情吧!(不少于100字)。[设计意图]以写促读,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语言朴实、感情深沉的特点,同时对学生进行母爱教育、感恩教育。【板书设计】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后记】182 15梅岭三章【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体会革命者悲壮而又激越的情感,传承革命精神。[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理解诗歌内容,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中的炽烈情感和豪壮情怀。(重点)[审美创造]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郭沫若曾经作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大家知道诗中的“将军”所指何人吗?他就是被称为“元帅诗人”的陈毅同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三首诗,聆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板书文题及作者)。[设计意图]引用诗句,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二、理解小序,了解背景1.学生齐朗读小序,后尝试口译小序,分析它的作用(1)口译小序。预设一九三六年冬天,梅山被包围。我受伤生病,潜伏在丛生的草木间二十多天,估计不能脱险,写成三首诗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解除了。(2)小序在这组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预设小序不单介绍了创作这组诗的时间、地点及缘由,尤为重要的是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作者在“梅山被围”,面临“断头”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得诗”说明作者从容、镇定。将诗“留衣底”以明志,表明了作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2.展示诗歌写作背景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设计意图]要理解诗歌的内涵必须了解其创作背景。口译小序,介绍背景,是为学生后面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做准备。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1.朗读这三首诗播放课文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完朗读示范后模仿朗读,要求读出气势,读出感情。2.理解诗歌内容(1)教师示范翻译第一首诗。课件出示:第一首:今天我将上断头台,心里想些什么呢?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事业。这次(如果我死了,就)去阴间招集牺牲的同志,用十万大军消灭凶恶残暴的敌人。(回首征程——过去)(2)学生依照示例完成后面两首诗的翻译。预设第二首:南方已经打了十年仗了,我死后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幸存的同志们要多多努力,用胜利的消息来告慰我。182 (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参加革命后就以革命队伍为家,血雨腥风应当有停止的时候。今天我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他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展望未来——将来)。[设计意图]通过示范朗读和翻译,让学生对三首诗歌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四、再读诗歌,分析形象,体会情感1.分析诗中形象学生自主阅读三首诗,圈画出诗中的形象,分析其意蕴。(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教师点拨)预设“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作者借用面目狰狞、残暴凶恶的“阴间”之王形象,来指人间的反动统治者,表达了非“斩”其不可的决心。“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烽烟”,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前景。2.体会诗歌情感师:这三首诗各自着重写什么内容?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课件出示:第一首写作者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途,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将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第二首写作者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若身死,则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第三首写作者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设计意图]深入品读诗歌,分析诗中的形象,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五、品读诗歌,品味语言艺术师:这三首诗语言凝练,表现出诗人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视死如归、至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定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以下问题。(1)把“旌旗十万斩阎罗”改为“大军十万打阎罗”好不好?预设不好。“旌旗”借指军士,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形象地表现出军队盛大的气势;“斩”字,力度强,速度快,写毙敌干脆利落,表现出巨大的威力,笔力千钧,充分展现了作者死后也要奋勇杀敌的决心。“大军”,只有数量而无气势;“打”,只是一般的动作,太平淡。(2)“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把“飞”字改为“飘”字好不好?预设不好。“飞”表现捷报的多且快,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胜利到来之日的景象。“飘”则过于舒缓,没有这种效果。(3)第二首的四句诗中,“正”“须”“多”三个字分别起了什么作用?结合这三个字理解各句的深刻含义。预设“正”字,从时间和程度上反映了革命战争的漫长、艰苦,也流露出一个革命者回顾战斗历程的自豪心情。“须”字,表达了无产阶级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即使牺牲了也心系国家,坚持革命的信念丝毫不会改变。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献身的光荣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多”字,表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战友的无限期望。[设计意图]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通过分析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因此,本环节着重于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初步把握诗歌主旨。182 六、布置作业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本课相关练习。【板书设计】梅岭三章【教学后记】16诫子书【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语言运用]继续学习文言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文言知识。[思维能力]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重点)[审美创造]体会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写作特色。(难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文言知识,读顺文章。2.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文天祥师:这几句诗都提到同一个人,你知道他是谁吗?(明确:诸葛亮)千古良相诸葛亮是杜甫、陆游、文天祥笔下的英烈忠魂,是儒家文化中君子的典范,是世人眼中的智慧化身。27岁前,他隐居隆中,淡泊名利,志在修身;27岁,出世为宦,志在兼济天下。作为丞相,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显拳拳爱国之心;作为父亲,他和普天之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有一颗深沉的爱子之心。他于病重之中,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经验凝聚到86个字中,写就了《诫子书》。我们来看看他写了些什么。[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写诸葛亮的诗词入手,引出对诸葛亮事迹和精神的介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轻松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读顺文章182 1.教师范读同学们认真聆听,并完成下列任务:(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相关资料,注上拼音。(2)根据朗读示范,用“/”划出语句停顿。课件出示:(1)提示:应注意易读错的词,如“夫”应该读“fú”,因为它用在句首,是发语词,所以读“fú”,不读“fū”;“淫慢”的“淫”读“yín”。(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学生齐读(1)师指导朗读停顿的划分技巧。课件出示:划分句子的停顿,首先,我们可以找找虚词,如“夫”字,它是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可与下文断开。“以”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因此停顿可划分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文中这样的虚词还有“与”“则”,它们也是连词,所以“与”“则”前可停顿。其次,还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停顿。(2)学生齐读后思考: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预设文中有许多句子字数相同,句意相对,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为对句。对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感、节奏感。3.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感受句式的节奏美、韵律美。[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顺文章,并了解一些文言句子停顿的规律,感受句式特点。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理解重点词语结合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文意,圈点出疑难词语。(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句式”栏目)课件出示:(1)重点实词君子:道德高尚的人。治性:修养性情。励精:振奋精神。致:达到。广:增长。淫:放纵。驰:疾行,指迅速逝去。遂:于是,就。(2)一词多义非学无以广才(动词,学习)学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3)古今异义①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②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③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修养。今义:治理。)(4)词类活用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2.理解重点句意182 课件出示: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文: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只能悲哀地守着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3.通译全文大意(1)指名学生通译全文。(见《状元大课堂》本课翻译)(2)根据学生通译的结果,教师指点修正并明确文意。结束语:本文不足百字,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文字优美而富有意蕴。作为家书,本文情感真挚。它是一篇美文,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希望。[设计意图]通过默读和自主学习,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并疏通文意。学习过程中,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四、布置作业课外背诵并默写《诫子书》。第2课时【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挖掘文章内涵。2.了解与文章相关的儒家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熏陶,探讨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教师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文章的意思,诸葛亮这篇《诫子书》是为了告诫儿子而写,他要告诫儿子什么呢?又是怎么告诫儿子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预设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预设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俭约自守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性作用。(3)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这三者之间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预设“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明志”“致远”是“淡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远大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了“静”与“学”“才”“志”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182 预设从反面阐述“静”。这句话强调了“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了“静”的价值。(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预设应惜时勤学,努力成才,奉献社会,不要等年老时才后悔。(6)从全文来看,作者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预设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宁静淡泊以立志,立志是成才的前提;静心专一以立学,学习是成才的基础;惜时是成才的保障。2.回顾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学生根据上面的内容分析,小组讨论本文的思路。(2)小组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点评并明确。预设文章开篇以“君子之行”这个高标准来要求儿子,告诫儿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接下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阐述了“静”的价值,指出只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实现目标。接着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须“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必须学习。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险躁”的害处,以彰显“静”的价值。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要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3)根据理清的文章思路,学生齐读课文,读出情感、语气。[设计意图]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揣摩写作意图,理清文章的思路。三、品读课文,体会深层内涵快速默读课文,结合相关的材料,小组讨论并思考下面的问题。1.品读材料谈发现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为一个君子必须修身养德,他为什么强调君子要修身养德?中国儒家的先贤大德又是怎样修身养德的?结合下面材料,说说你的发现。课件出示:(1)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成为儒家推崇的人生规划,即从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出发,到外在事业的成功,而其中修身是中心。(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预设(1)“修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基础。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诸葛亮把修身放在首要位置,要修身养德成为君子。(2)儒家的先贤大德也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体现出他们的生活俭朴;“乐亦在其中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体现出他们的安贫乐道。师小结:修身养德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我们要以静来修身养德,屏除心中的各种杂念,不汲汲于富贵,不被外界的物质诱惑所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专一,这样才能达到修身养德的目的。[设计意图]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挖掘“君子”背后的儒家思想,感受儒家文化。2.结合现实谈收获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谈谈学完本文的认识和收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指导)预设示例一:关于“静”182 。我们要高质量地学习,就需要静,不静,我们就做不到严谨治学;我们要陶冶性情,也需要静,只有在静的时候,才能屏除杂念,审视自己的内心,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示例二:关于“俭”。我看到学校有很多攀比现象,比穿的衣服是不是名牌,比吃的是不是进口的,比穿的鞋子是不是明星款的。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热衷于物质享受,容易受到外界物质的诱惑,养成虚荣、自私等不良习惯,不利于优秀品质的培养。示例三:关于“志”。我明白了立志很重要,志当存高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我们如果不立志,在学校就不会用心学习,荒废学业;进入社会后,就会浑浑噩噩,终将一事无成。示例四:关于“学”。我明白了只有勤学才能增长才干。拥有才干方能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价值。示例五:“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让我想到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等到年老了回顾一生时才发现自己对社会什么贡献都没有。结束语:诸葛亮是儒家文化的践行者,《诫子书》是他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华传统儒家思想的传承。诸葛亮劝勉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他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字字句句都是真心话,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学习之处。[设计意图]由课内学习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给学生以有益的指导和启迪。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使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将课文内容巩固、消化、吸收,加深对人生的认识。四、布置作业课外搜集诸葛亮生平经历和经典的故事,也可以读《隆中对》和《出师表》,了解诸葛亮有哪些事迹,具有哪些精神。[设计意图]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认知之后,要求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生平经历的资料,阅读与诸葛亮有关的文章,有利于学生感受诸葛亮身上体现的儒家思想和精神,进一步接受古典作品熏陶。【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写作思路要清晰【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在写作中感受汉语的魅力,热爱中国语言文化。[语言运用]学会拟写提纲,并体会列提纲的好处。在写作实践中做到条理清楚、思路清晰。(难点)[思维能力]了解不同文体的基本结构和行文顺序,明确使写作思路清晰的方法。(重点)[审美创造]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语言文字表现逻辑思维之美。【教学课时】2课时182 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不同文体的基本结构和行文顺序。2.明确使写作思路清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例文导入,激发思考师:同学们,阅读下面这个作文片段,从写作思路的角度评价其写得怎么样。课件出示:我的语文老师姓胡,我们在背后亲切地称他为老胡。初见他时,他看起来大约五十岁,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我心想:这是一个好对付的老糊涂。谁知第一次听他上课时,我大吃一惊,他讲起课来,思路清晰,妙语不断。从他口中说出的成语,我们很少听说过,我不由得心生佩服。没办法,被他的魅力吸引,下课后我不得不恶补成语,查找资料,弄懂老胡提到的成语的意思,并摘抄下来。老胡老胡,可真不糊涂啊!(学生自由发言)师:这段话使用了时间顺序,其中表明时间的关键性短语“初见他时”“第一次听他上课时”“下课后”使得文段思路清晰、富有条理。我们在写作时要学会将文字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起来,就如同用绳子串起一颗颗珍珠,让它变成一串耀眼的珍珠项链一样,清晰完整地呈现一篇美文。[设计意图]由分析作文片段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理解如何使一篇文章思路清晰,轻松自然地导入本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经典引路,探究方法学生活动:回顾学过的写作知识,结合下面课件出示的名句,小组讨论什么是“思路”和怎样才是“思路清晰”。课件出示:“思路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叶圣陶(分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预设“思路”就是文章写作时思考的路径,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步向前走,最后达到终点,表达出想要表达的主旨。“思路清晰”就是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清晰交代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主要说了什么。1.分析文章思路师:我们学的课文,大都有清晰的思路,如《回忆我的母亲》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我们一起回顾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是怎样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学生填写教材本单元写作部分的表格,教师指名回答)课件出示:从“我”能记忆时起、“我”到四五岁时、到八九岁时:母亲勤苦劳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我们”被逼退佃搬家,“我”决心寻找新生活光绪三十一年(1905):“我”考了科举,父母借钱供“我”读书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投身于革命事业,再没有回过一次家,母亲理解、支持“我”师:这篇文章以时间为顺序,选取典型事例,逐步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及影响,抒发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限的敬爱,使得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2.对比分析思路异同师:请同学们思考《纪念白求恩》是如何做到思路清晰的,比较其与《回忆我的母亲》有何不同。182 (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预设两篇文章的写作顺序不一样。《纪念白求恩》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先简要叙述白求恩大夫的生平事迹,再概括他的崇高品格,继而向全党发出号召。夹叙夹议,思路清晰。而《回忆我的母亲》采用的是时间顺序。文章具体采用哪种顺序,要根据文体特点和题材需要来确定。[设计意图]本环节用经典引路,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使文章思路清晰的方法,这既是对阅读方法的总结,也为下面的写作实践做好铺垫。三、掌握理论,明确步骤1.掌握理论师:我们回顾已学过的课文,知道了一些使文章思路清晰的方法。现在再让我们来看看名家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是如何做的。课件出示:在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面八方地想。想时全凭心理学家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为止。这种寻思的工作做完了,我于是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看一眼,仔细加一番衡量,把无关重要的无须说的各点一齐丢开,把应该说的选择出来,再在其中理出一个线索和次第,另取一张纸条,顺这个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朱光潜学生活动:(1)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朱光潜提出的具体做法。(2)小组代表发言。预设朱光潜认为写作时应该做这几步:首先定下题目,围绕题目想出相关的材料并写在纸上,再围绕中心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留下来,最后从这些材料中理出一条线索和顺序,写出纲要。2.明确步骤师:在写作实践中按朱光潜说的去具体实施,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课件出示:审清题意,明确中心;确定顺序,定好详略;形成框架,列好提纲。(1)审清题意,明确中心。师:看到作文题目,你可能会有很多想法,会想到很多材料。这时别急于落笔,首先想清楚你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再据此取舍材料,并思考文章的整体结构。比如,要表达“他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这一中心,下面这些材料,你会用到哪些呢?课件出示:①他放学之后总是先写作业。②他上课时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③他写完作业之后常常进行体育锻炼。④他经常在学习上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⑤他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⑥他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从不让父母接送。⑦他热爱课外阅读,经常出入图书馆和书店。(学生自由发言,阐述选择某几项材料的理由)预设这些材料中能表达“他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这个中心的有①②⑦,所以应该选择这三个材料。③是写他做体育锻炼,④写的是他乐于助人,⑤表现他热衷于公益,⑥写他独立,这些材料与“热爱学习”这个中心没有关联,所以应该舍弃。(2)确定顺序,定好详略。师:我们确定好写作的中心后,可以根据文体和写作内容,来确定写作顺序。大家思考一下,常见的写作顺序有哪些呢?学生活动:①小组合作:结合所学的课文,整理归纳出写作顺序的种类。②小组讨论:各种文体分别该采用哪种顺序来写才合适。182 ③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展示。预设①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②a.以写人记事、表情达意为主的记叙文可以选择时间顺序,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序,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进行具体描述,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或表现某种主题。如果有多件事,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也可采用倒叙、插叙等顺序来写。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b.按事物的空间结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加以介绍,这种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介绍百草园的各种景物时,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就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景物的。c.按逻辑顺序安排层次。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理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的,这样安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逻辑顺序一般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进行说明或论述。如《纪念白求恩》一文先概述白求恩的事迹,再依次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与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最后总述他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学习,采用的是逻辑顺序。(3)形成框架,列好提纲。经过前面的两个步骤,我们头脑中大概有了作文的框架,最后我们就要用提纲的形式把它呈现出来,这样有助于思路的清晰和完善。[设计意图]通过补充名家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分析、归纳使文章思路清晰的步骤,为写作实践打下基础。再逐步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步的具体做法,培养学生在写作之前进行思维训练的习惯。并且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梳理已学的课文,整理归纳各种文体所采用的写作顺序,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板书设计】写作思路要清晰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列提纲,并体会其好处。2.在写作实践中做到条理清楚、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一、了解提纲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如何使思路清晰的步骤,明白了写作前可以先列个提纲。那么我们该如何列提纲呢?列哪些内容呢?其实在提纲中,我们只需要写内容的要点、文章的大致安排,确定文章的写作顺序、详略安排等就可以了。1.提纲的含义列出所要写的文章的内容要点,把它的主要框架勾画出来,以便正式动笔之前可以大致安排一下文章的结构,如先写什么问题,再写什么问题,主要分几层等。2.学会列提纲以教材本单元“写作实践一”为例,分析如何列提纲。课件出示:提纲示例题目:《“周大帅”二三事》182 主题:同学“周大帅”有热心、率直、敢于拼搏的性格特点。主要事件:(1)一次我忘记带钱,无法坐公交,他为我付车费化解我的窘境。(热心)(2)为班级中受到他人嘲笑、欺负的人打抱不平。(率直)(3)与他校足球队比赛时,突破对方封锁,大破他队球门。(敢于拼搏)写作顺序:以地点转换为顺序。内容概述:首先写在学校教室里,“周大帅”为受欺负的同学打抱不平,体现他的率直;再写放学后坐公交车,他帮我付车费化解我的尴尬境况,体现他的热心;最后写在足球场上,参加足球比赛的他克服重重困难,大破对方球门时的英姿,体现他为校争光、奋力拼搏的精神。师:从示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列提纲要写出这几点内容,包括题目、主题、主要事件(或主要情节)、写作顺序,最后可以写一个作文的内容概述。这样,一篇文章的大体思路就可以确定了。二、学列提纲1.学列写作提纲参照上面的示例,根据教材本单元“写作实践二”的提示内容,以《这天,我回家晚了》为题列提纲。(1)学生自主思考并列出《这天,我回家晚了》的作文提纲。(2)教师随机检查并指导修改。课件出示:《这天,我回家晚了》提纲主题:我因助人而晚回家。主要情节:①到同学家写作业;②回家路上送迷路老人回家;③回到家被父母责备,说清真相。写作顺序:时间顺序。内容概述:首先写放学后我应同学的邀请去他家写作业;接着写发现时间不早了,怕父母担忧就急忙往家赶;之后详细写回家路上碰到一个迷路的老人,送他回家;最后写我回到家时天都黑了,父母很着急,到处找我,我将事情经过告诉了父母,得到了夸奖。2.写采访提纲师:采访提纲和前两个写作提纲有所不同,它是采访者在采访前所草拟的任务大纲,涵盖了采访的目的、采访过程的操作以及可能发生的情况,对完成采访任务起辅助性作用。列采访提纲要包括这样几项内容:(1)采访对象;(2)采访主题;(3)采访时间和方式;(4)采访问题。(学生自主思考并列提纲,教师检查并指导)课件出示:《对王老师的一次访问》提纲采访对象:七年级(1)班语文老师王老师。采访主题:怎么学好语文。采访时间:周五下午放学后。采访方式:面对面访谈。采访问题:①您为什么选择做一名语文老师?②学习语文有什么诀窍?③有些同学虽然喜欢语文,可是每次考试却考不了高分,有什么提高语文成绩的办法吗?④如果想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应该怎么做呢?⑤很多同学在课外喜欢读一些书,您有什么推荐的课外书吗?师小结:列提纲有助于快速理清写作思路,在写作过程中,使我们能围绕中心,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地进行表达,有利于提高写作效率。结束语: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使文章思路清晰的方法,学习了怎么列提纲。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中,经常使用这些方法,训练自己的写作思维,养成写作前勤于思考、勤于列提纲的习惯,这样我们写出来的文章的思路一定是清晰的![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分析提纲示范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自列不同类型的提纲,182 让学生养成在作文前拟写提纲的习惯,有效提高学生列纲起草的能力。三、布置作业阅读教材本单元“写作实践”部分,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根据课堂上列的提纲,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板书设计】写作思路要清晰【教学后记】专题学习活动 少年正是读书时【核心素养】[文化自信]通过课外广泛地阅读,开阔文化视野,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道德品质。[语言运用]交流读书情况,找出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难点)[思维能力]学会阅读柱形图表,能从图表中发现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课外阅读状况。(重点)[审美创造]阅读优秀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1.阅读教材本单元专题学习活动的“资料三”,汇总各小组还想了解的问题,补充在问卷中,重新制订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2.把问卷打印出来,或利用网络问卷调研平台,做成电子问卷。全班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在初中的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相同比例的同学,邀请他们填写问卷并回收。3.搜集名家有关阅读的精彩论述。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阅读图表,并从中提取信息。2.学习分析调查数据,并从中发现问题。3.以讨论会的形式商讨阅读问题的解决方案,了解、学习名家的阅读方法。一、导入主题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阅读是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那同学们喜欢阅读吗?你喜欢读哪些类型的书籍?课外读书时你会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吗?(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本单元的专题学习活动——少年正是读书时。(板书:少年正是读书时)二、了解国民阅读状况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相关专业机构在这一天会发布上182 一年度的国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阅读“资料一”“资料二”(见教材),根据其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任务一:仔细阅读“资料一”,尝试用三段文字分别表述每个图表所包含的内容,注意用语准确、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写好后,组内交流,修改完善,形成文字稿,在班级展示。(学生概括交流,教师指名展示)师指导:课件出示:图表数据分析支架分析表格、柱状图、饼图等图表时,要先看清图表上的数字、文字等所表示的信息,再观察图形的变化趋势,分析图形、数字、文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取出信息。具体来说要注意三点:一是关注图表的主题,这是答题的范围和指向,不应忽视;二是既要横向比较,又要纵向比较;三是关注最大数值和最小数值,并注意数值的变化。课件出示:图表信息图1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持续稳定增长,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增幅稍高于纸质图书阅读率。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81.8%,同比增长0.2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8%,同比增长0.1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23.5%,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17.7%,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80.1%,同比增长0.5个百分点。图2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多种多样,纸质图书阅读与在手机上阅读是两种最主要的方式。具体而言,45.5%的成年国民倾向于纸质图书阅读,32.3%的成年国民倾向于在手机上阅读,8.2%的成年国民倾向于听书,8.1%的成年国民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6.8%的成年国民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2.8%的成年国民倾向于视频讲书。图3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进一步增强,手机阅读成为主要方式。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77.8%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同比增长0.4个百分点;71.5%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26.8%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21.3%的成年国民使用Pad(平板电脑)进行数字化阅读,同比下降0.4百分点。任务二:根据“资料二”中的信息,分别设计“2021、2022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和“2022年我国未成年人人均阅读量”的图表,准确、直观地呈现资料中的文字信息。课件出示:任务三:阅读“资料一”“资料二”,你能从中看出规律或问题吗?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学生讨论交流,自由发言)预设①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持续稳定增长,数字化阅读倾向进一步增强,但纸质图书阅读仍很受欢迎;未成年人阅读能力平稳提升,阅读率和阅读量均较往年有所增加。②182 随着数字化阅读触角的不断深入,手机阅读成为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的主要方式。③虽然数字化阅读发展迅速,但调查结果显示,纸质书仍然是最受欢迎的阅读形式,近半数成年人仍倾向于纸质阅读。④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也让“听书”和“视频讲书”成为国民阅读的新选择。⑤手机阅读等轻阅读占用阅读时间越来越长,深度阅读有待加强。[设计意图]提供支架,帮助学生学会读不同形式的图表,并能快速、准确地从中获取信息,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三、分析自身阅读实际1.开展问卷调查师:青少年时期是阅读的黄金期,这一时期的阅读将为同学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推动青少年学生的阅读,2023年3月,相关部门颁布了《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在这些方面,同学们做得怎样呢?为了解同学们的阅读现状,课前,我让同学们在“资料三”的基础上补充问题,设计了一份新的调查问卷。那么,大家补充了哪些问题呢?预设补充问题示例:①你是见缝插针地抽空阅读还是腾出一定时间段集中阅读?②最喜欢的作家是谁?③是否会写读后感?④阅读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是自主探究,还是询问他人,或是选择放弃阅读?⑤打开一本书后通常会坚持读完吗?⑥阅读一本书后是否会进一步阅读同类作品或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⑦所读图书是自主购买还是借阅?⑧所读作品通常有多少页?⑨从阅读中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2.分析调查数据师:课前,同学们对发放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回收,现在请大家统计数据,汇总受访者的意见,仔细分析,看看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学生活动:全班分为三组,对阅读态度与习惯、阅读内容、阅读方法三个角度的问题进行数据统计,将自己的发现用文字和图表的形式描述出来。(如果实际使用的问卷有新的角度,则适当调整分组。)师指导:①分析调查数据前,应注意选择有效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归纳、汇总;②注意实事求是,得出一些有实际意义、有针对性的结论;③结论语言注意要简明扼要,有概括性、代表性。(小组推荐人选,分享本小组数据统计的结果及发现)3.制订读书计划师:通过刚才分享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每位同学在阅读方面都有优势与不足。现在,请各位同学认真思考自己在阅读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制订一份自己未来一年的读书计划,注意包含阅读量、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方式等要素。(1)小组内交流,查找个人的阅读优势与不足。(2)每位同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份属于自己的未来一年的阅读计划。课件出示:我的读书计划(2024年10月—2025年9月)时间阅读量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方法10—11月4本每周8小时小说快速阅读12—1月3本每周8小时历史文化精读、做笔记2—3月2本每周8小时科普作品探究性阅读4—5月2本每周8小时诗歌圈点批注、朗诵部分内容6—7月3本每周8小时动物故事选择性阅读8—9月3本每周8小时传记快速阅读[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研究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调查,让学生了解同龄人的阅读现状,激励学生主动阅读。而制订阅读计划,则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182 四、共同研讨促进阅读1.找出阅读问题师: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以便更好地研究和解决问题。通过之前的两个活动,同学们一定已经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深入探究,可以加深我们对阅读的认识,提高阅读水平。学生活动:(1)小组内交流个人的阅读状况,查找自己的阅读问题。(2)小组讨论,找出大家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共同分析产生的原因。(3)各小组将本组发现的共性问题提交给老师,师生合作从中选择两三个,在全班召开一次讨论会。大家献计献策,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预设阅读存在的共性问题:阅读时间少,阅读量小;阅读缺乏主动性,阅读目标不明确;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很好的阅读方法;对于经典的书籍没有阅读兴趣;喜欢阅读一些简单的读物,不能进行深入阅读。问题产生的原因:①不善于利用零散的时间阅读;②没有制订阅读计划;③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和老师指引;④对经典书籍缺乏了解,有畏惧心理,造成对经典作品没有兴趣;⑤阅读时不喜欢思考,没有进行深入阅读,造成阅读能力和品位无法提升。解决方案:①制订阅读计划,提升阅读品位,多读书,读好书;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坚持阅读半小时,认真写好读书笔记;③尽量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及时与同学分享阅读体验和心得。2.搜集名家论述师:古往今来,无数名人通过读书得到了知识积累,悟出了人生真谛,他们对读书的精彩论述,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下面请阅读“资料四”(见教材),并自主搜集其他有关阅读的论述,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来理解,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发。预设相关论述我的理解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活学活用韩愈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提纲挈领,抓住重点苏轼八面受敌法: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精读多遍,由点到面陆游有的放矢法:有系统地读书;结合研究专题读书。读用结合,系统读书朱熹读书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全心投入,聚精会神华罗庚厚薄法:读书就是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的过程。细读慢品,提炼概括3.谈谈阅读收获大家在讨论交流中,找到了各自的阅读问题,也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那这些方案在我们的阅读实践中该如何具体实施呢?课件出示:阅读资料三,结合课外积累的一些阅读经验,从下列的参考题目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写出来。☉我的读书计划☉一种值得提倡的阅读方法☉怎样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这种阅读习惯要不得☉对营造良好阅读风气的几点建议☉谈谈读书之乐师指导:每一项内容尽量将一些好的想法、建议写得细致具体。如写《我的阅读计划》,可以写一个月的阅读计划,内容包括阅读的书目、阅读的时间、每天阅读的进度等,还可以写出每本书的阅读目标和阅读方法。课件出示:182 一种值得提倡的阅读方法有人说,书是人类的长生果。是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穷的。仿若蜂蝶飞过花丛,泉水流经山谷,阅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但怎样读书才是最有益的呢?现在,我想为你们介绍一种读书方法:做笔记。这种方法你们一定也用过,但是具体怎样用呢?首先,可以用各种颜色及形状的符号圈点批注。比如说用圆圈标出重点字、词、段,用下画线画出核心、重要的内容,用三角形标注出你认为用得特别好、特别生动、特别传神的字词或句子,然后在旁边批注自己的理解,以加深自己的记忆。除了圈点批注,还可以使用摘抄法。我一般把摘抄法分为两类:兴趣摘抄和正式摘抄。兴趣摘抄是很自由的,可以摘抄任何你感兴趣的内容,也许是你认为优美的语句,也许是你觉得很有哲理的话。这样,当你以后翻开摘抄本时,就可以慢慢品味。正式摘抄则是有目的的摘抄,比如为了积累作文素材而摘抄。它没有兴趣摘抄那么随意自由,但是可以让人获得知识,可以让我们在写作文时更加得心应手。以上就是我推荐的阅读方法。师小结:大家在这几项活动中表现得非常棒,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共同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体现出你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让我看到了你们集体的智慧。大家提出那么多具体的阅读方法和建议,有很强的实用性,希望我们能在阅读中学会运用。[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训练学生围绕阅读的某一个方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学生运用前面写作中列提纲的方法,先列出要写的要点,再清晰写出完整文章,这样就训练了学生“写”的能力。五、布置作业按照我们所讨论出的阅读的具体方法,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喜好,选择一些经典的名家名作来阅读,完成下面的任务:1.根据自己制订的阅读计划表来读书。2.做好读书笔记。3.选择喜欢的形式(如制作手抄报、经典名著推介、精彩情节表演、诵读经典美文、读书经验分享等),展示一个月阅读活动的成果。[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落实自己提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学以致用,真正把阅读落到实处,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营造班级良好的阅读氛围,也为下阶段的活动成果展示奠定基础。第2课时【课时目标】1.提高合作能力,学会策划、组织、实施活动。2.掌握阅读方法,了解名家作品,积累阅读经验。3.深化对阅读意义的认识。【课前准备】1.学生活动成果展示形式,可以从制作手抄报、经典名著推介会、精彩情节我来演、诵读经典美文、读书经验分享会等中选择。2.小组成员确定好活动成果展示形式后,可以通过查询资料、询问老师等方法,筹划准备,形成成果。还可以寻求同学的帮忙,如准备配乐朗诵的音乐、名著推介的PPT、表演用的道具等。3.各组评选出本组主持人,一起策划活动成果展示过程,做好分工,每一个主持人负责一种形式的展示。4.各组选派一名代表作为活动评委,商议每项活动的评价标准,制订评价表,在活动中及时予以点评,并共同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同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182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给我们带来如此多的益处,我想在一个月左右的阅读实践中,大家一定有所体会吧。今天,我们将一个月阅读活动的收获给大家汇报一下吧!二、活动成果展示1.第一组:经典名著推介会主持人:在这一个月里,我们读了一些经典作品,感受了经典作品的文学魅力,也获得了很多阅读感受。首先我们有请推介经典名著的同学,来向大家推介他们喜爱的经典作品吧!学生活动:(1)各组推介经典名著的同学展示成果。(2)评委点评和学生点评:推荐语内容是否有条理、有趣味,是否让我们产生阅读期待;表述时声音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3)选出表现优秀的同学。预设我推荐曹文轩的《草房子》,故事通过对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而又终生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的描写,讲述了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等孩子的成长历程。六年中,桑桑亲眼看见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真挚无瑕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搏时的悲怆与优雅,垂暮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体验死亡中收获对生命的深切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写了我们已逝去的小学生活,作品动人心魄,有时甚至催人泪下。2.第二组:精彩情节我来演主持人:经典名著向我们打开了一扇扇大门,展现了一个个精彩的世界,而文章中精彩的情节就像这个世界中最美丽的风景,让我们的印象尤其深刻。下面我们班的同学将用高超的演技,向我们展现文章中精彩的片段。学生活动:(1)介绍并表演名著中精彩的故事片段。(2)评委点评和学生点评:表演的人物形象是否符合原著,情节是否完整,表演是否流畅、大方。(3)选出表现优秀的同学。预设介绍:我们组表演的是《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精彩片段,这个片段表现出孙悟空法力高强、身手敏捷、对师父忠心耿耿,但做事冲动急躁;唐僧是非不分、不明事理、迂腐、心善;白骨精狡猾、阴险。情节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表演略)3.第三组:诵读经典美文主持人:经典美文,不仅可以通过表演生动再现文章描绘的故事场景,还可以通过诵读来读出文中的韵味,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我们的感悟。下面我们来听一听同学们的经典美文诵读吧!学生活动:(1)各组同学诵读经典美文。(2)评委点评和学生点评:是否读出了文章表达的情感,朗读的技巧运用是否恰当。(3)选出诵读优秀的同学。预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精彩段落:下一天清晨,我将再一次迎接黎明,急于寻找新的喜悦,因为我相信,对于那些真正看得见的人,每天的黎明一定是一个永远重复的新的美景。依据我虚构的奇迹的期限,这将是我有视觉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我将没有时间花费在遗憾和热望中,因为有太多的东西要去看。第一天,我奉献给了我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朋友。第二天,我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历史。今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世界中度过,到为生活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而哪儿能像纽约一样有那么多人们活动的地方和那么多热闹的场景呢?所以城市成了我的目的地。我选择诵读这段话的理由是:这段内心独白,表达出了海伦·182 凯勒想象自己能看得见事物时激动热切的心情,她渴望看到世间一切的事物,去感受一切事物的美好,从文中我能体会到她对生活的热爱。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我经常会忽视生活中的一些美好事物,不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它们,对生活没有激情,没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读到这段话之后,我才明白生活中其实有那么多的美好。4.第四组:手抄报展示主持人:大家刚才各种形式的展示,都让我感受到大家在阅读过程中的认真、仔细,大家阅读得很深入,所以展示出来的成果才会那么精彩。那我们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应该采用哪些方法、哪些措施去读呢?有一部分同学将自己的一些阅读经验、阅读体会、阅读方法,收集的读书名言、阅读故事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了出来。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他们做的精美的手抄报吧!学生活动:(1)各组办手抄报的同学向大家简要介绍手抄报的设计意图和内容。(2)评委点评和学生点评:手抄报的版面设计、内容安排、书写、绘画等是否合理。(3)评选出最好的三份手抄报,并张贴在教室里。主持人(结束语):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这次“少年正是读书时”的专题学习活动中,大家分享的经典美文、精彩表演、优秀诵读和精美的手抄报一定会在我们的脑海里定格,留下深刻的记忆!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记忆,踏上我们的读书之旅吧,读书一定会指引我们走向辉煌![设计意图]活动成果展示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在活动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展现和提升。加入评价的环节,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明晰每项活动的评价标准,提高学生对阅读各方面的认识。三、总结评价1.对上面四组展示活动中,评委评选出的表现较好的同学进行表彰。2.小组成员填写本次活动评价表,小组长对整个活动中小组成员的表现做总结,并全班交流。3.将学习活动中搜集整理的资料,撰写的阅读笔记、讨论记录、发言提纲和填写的评价表装入档案袋。师总结:本次专题学习活动长达一个月,我们班掀起了阅读书籍的热潮,班上营造出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和阅读环境,大家由不会读、不爱读、浅显地读到会读、爱读、深入地读,阅读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大家见面聊天的话题都是交流阅读的感受,让我深受感动,同时一大批表现优秀的同学涌现出来,让我十分惊喜!本次活动的开展是成功的![设计意图]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和总结,让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明确自己在听说读写和与人交际的过程中,具有哪些能力,缺乏哪些能力,有利于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好地提高自己,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四、谈收获,深化阅读意义师:在这次活动中,我想大家应该都有所收获,老师也收获不少。请大家结合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谈谈自己的收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收获)预设通过本次活动,我建立起了阅读的意识,明确了阅读的重要性;知道了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先制订一份详细的计划表,再按照计划去阅读;了解了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先读“薄”再读“厚”,或确定一个专题来读,并且学会将所学的阅读方法,如跳读、精读、浏览等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在阅读中,养成了摘录、批注、写阅读笔记等习惯,达到了深入阅读的目的。通过本次活动,我了解了许多经典名著的内容,欣赏了一些精彩的片段。我对这些作品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获得了一些感受。我体会到这些作品的文学魅力,感受到了阅读经典作品给我带来的无限快乐。[设计意图]“谈收获”是活动的总结和延伸。只有理性思考,进行总结、归纳,才能让学生对阅读有系统的认识,才能将学生对阅读的认识引向深入。【教学后记】第五单元182 【单元概述】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内容不同,体裁各异,但都跟动物有关。《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作者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对三只猫得而复失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描写了“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的心情,尤其是对第三只猫的歉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我的白鸽》是一篇记叙性散文,文章以质朴温暖的笔调,讲述了作者与白鸽相伴的温馨时光,抒发了作者对白鸽、对美好生命深沉而又细腻的爱。《大雁归来》是一篇生态学“观察手记”,看似只是平淡地记录大雁在春天的北归,背后却蕴含着对自然界一切生命形态的温情和尊重,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与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好文章。《狼》是一篇文言小说,写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争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是人与动物关系的另一面,故事虽短,但矛盾激烈,情节紧凑,引人入胜。这些课文从不同的侧面记述了人与动物的故事,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展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学习本单元,要在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提醒学生将注意力从字句逐渐过渡到句子的主干,再进一步抓住段落的中心句,理解所读文章的深层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养成亲近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通过观察、记叙与动物的相处,训练学生观察生活及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学建议】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任务一17.猫21.积累生字词和文言字词。2.继续训练默读,边默读边勾画重要语句并做摘录,把握作者的基本立场和态度。3.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它们所象征的可贵精神。4.引导学生观察动物、亲近动物、了解动物,总结观察方法。5.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手法,学会细节描写;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18.我的白鸽119.大雁归来120.狼2任务二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1任务三记叙与动物的相处1任务一体会人物与动物的关系17猫【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学习“我”同情弱小、勇于自省的精神,学会关爱动物、尊重生命。[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学习默读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思维能力]了解“我”家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重点、难点)[审美创造]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感受细微之处的语言魅力。【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布置学生完成本课预习部分。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默读技巧,通过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方法,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182 2.品析语言,了解“我”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师:瞧,这些猫真可爱!不仅我们喜爱猫,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也喜爱猫。陆游为猫写诗数首;钱锺书曾经帮猫打架,以《猫》为名写小说;季羡林的猫亦步亦趋地随他散步……可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养了几只猫后却说“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猫》,去看看为什么他家永不养猫。(板书文题及作者)[设计意图]由图片、名人与猫的趣事引入到郑振铎先生家“永不养猫”,形成一种对比效果,设置悬念,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探究欲望。二、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见本课“作者名片”栏目)课件出示:郑振铎,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文学“是人生的镜子”,主张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他创办的《儿童世界》作为五四运动后诞生的第一本儿童文学周刊,曾一扫当时少儿期刊成人化的诟病,为我国现代儿童读物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著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2.默读课文,体会情感师:请大家按照大屏幕上的要求默读文章,并完成相关任务。课件出示:(1)默读时间为5分钟。(2)圈出文中的易错生字,将易误读的生字注上拼音,读不准的字做好标记,集中订正。(3)文章写了什么事?这些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请用一句话概括。预设(2)提示:易错生字和读不准的生字可让学生写在黑板上,集中订正,全班学习。(3)文章讲述了“我”家里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我”的伤感与遗憾之情。3.圈点勾画,理解内容(1)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用横线勾画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的语句,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表格。(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引导)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从隔壁要来的从舅舅家要来的流浪猫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浑身黄色毛色花白,不好看,“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性情很活泼,“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更有趣,更活泼。会爬树,捉老鼠,“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不活泼,忧郁,懒惰,“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182 又扑过去抢”在那里晒太阳”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吃得胖胖的”在家中的地位很受喜爱,“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很受家人的宠爱,“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查问好几次”不为大家所喜欢,若有若无,“大家都不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结局病死丢失死亡(2)结合表格内容,从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方面对三只猫进行比较,概括它们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预设相似:三只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不同: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因为是要来的,自然显得珍贵,而且外形好看,性情活泼可爱,在家中备受喜爱,结局不是病死就是亡失,都是外因所致。而第三只猫是捡来的,自然没人拿它当回事,外形难看甚至令人讨厌,性情忧郁懒惰,遭受冷遇,结局是被冤枉后忽然死去。它们的特点、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3)文中写三只猫的文段都有明显的结束标志,请用波浪线勾画相关语句,并说说它们在结构上的作用。预设课件出示:句子:(1)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2)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作用:句(1)表现第一只猫的死让“我们”难过,但不至于太伤心,也为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句(2)表现第二只猫的丢失让“我们”非常伤心,较第一只猫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句(3)“永不”显示作者态度的决绝,比前面的伤心程度更深,总结全文,呼应开头。师补充:这些句子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总结全文的关键作用,使文章衔接自然,层次清晰。(4)讨论:同样是猫,为什么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命运会截然不同呢?师引导:由猫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态度方面分析。预设前两只猫来历珍贵,长相漂亮,性格活泼可爱,自然惹人喜爱。第三只猫流浪而来,长相丑陋,性格也不讨喜,自然遭受冷遇,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人凭着个人的好恶、偏见对待事物,造成了第三只猫的悲剧。师小结:作者对三只猫从来历、外形、性情、地位、结局多个方面进行介绍,在它们不同的特点与命运中,我们发现,造成它们命运各异的原因是人们对它们不同的情感态度。[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摘录和概括等阅读技巧,梳理“我”和家人对三只猫的印象、感受,总结三只猫各自的特点和命运,从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与结构层次。三、体会情感1.圈点勾画,赏析句子默读课文,用横线勾画描写猫和人物心理活动的词句,并就相关语句做批注。课件出示:用“‘___________(词句)’写出了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的句式回答。提示:品析关键词语(动词、数量词)以及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1)学生读示例一,品析词语的表达句式。课件出示:示例一:“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中的“一缕”表现“我”心中的酸辛不是非常强烈,“两月”表现“我们”182 与第一只猫相处的时间不是很长。这两个数量词表达“我”对第一只猫的病死有点伤感,但程度不深。提示:运用数量词,可以表示对象的大小、浓淡、范围及程度,有助于表达情感。(2)学生读示例二,品析修辞手法的表达句式。示例二:“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第一只猫可爱、活泼的情态,表达“我们”对猫的喜爱之情。预设描写猫的句子:①“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写出了三妹逗猫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表达了对第一只猫的喜爱之情。②“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中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小猫的活泼、好动、可爱,表达了对第二只猫的喜爱与担忧之情。③“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第三只猫的可怜与在家中若有若无的地位,表达了对第三只猫的冷漠与厌恶。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①“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中“一二小时”这个数量词表示时间有点长,可是“我”“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表达了“我”对对第一只猫的喜爱与内心的愉悦之情。②“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写出了“我”对夺猫人的愤恨,表达了“我”对第二只猫的亡失的怅然、难过。③“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对自己残暴行为的后悔与对第三只猫的愧疚。2.体会心情变化结合全文思考:对于三只猫,“我”前后的心情有什么变化?预设第一只猫喜爱酸辛、难过第二只猫宠爱愤恨、难过第三只猫冷漠、愤怒难过、歉疚、自责、悔恨3.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最让“我”难过的是第三只猫的死亡,为什么还要写前面两只猫呢?有什么作用?提示:结合前面了解的三只猫的不同特点与命运来思考。预设前面两只猫与第三只猫的特点、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前面两只猫的惹人喜爱来衬托第三只猫的遭人冷遇,更能突出第三只猫的悲惨命运及造成悲惨命运的原因:人凭着个人的好恶、私心、偏见处理事情,容易造成错误、悲剧。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师小结:文章讲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表现了“我”情感的三次波澜,层次渐进,运用对比,突出第三只猫的悲苦命运及其原因,体现了“我”对生命的尊重和勇于自我反省的精神。[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对精彩的描写语句进行赏析,体会作者的情感波澜,理解文章对比手法的妙处,为后面探究主题做铺垫。四、布置作业1.在摘抄本上摘录文中精彩的语句。2.课外阅读蔡旭的《动物与人的世界》。[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并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美文佳句的好习惯。第2课时【课时目标】1.揣摩文中生动的描写,体会“我”182 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与内疚,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2.体会“我”同情弱小、勇于自省的精神,学会关爱动物、尊重生命。【教学过程】一、交流展示指名说说课外阅读蔡旭的《动物与人的世界》的收获。预设读蔡旭的《动物与人的世界》,我能感觉到这本书不仅是写动物的世界,在写自然的时候,也在书写人类社会。[设计意图]此环节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顺利过渡到本节课对课文主题的探究之中。二、品读课文,探究主题过渡:三次养猫,情趣不同,结局不同,心情也不同。对于前两只猫,失之痛,是因为爱之深。对于第三只猫,“我们”一直不曾喜爱过,可是它的死亡让“我”最难过,仅仅是因为它死了吗?1.研读文本(1)默读第15—34段,思考:“我”冤枉第三只猫的证据是什么?用波浪线勾画有关句子。课件出示:①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②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2)芙蓉鸟真的是被第三只猫咬死的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上面课件中的句子,思考下面的问题。①比较句子去掉“似乎”“好像”前后的效果。②猜想猫“凝望”“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的原因。预设①“似乎”“好像”表明这只是“我”的猜测,并不能十分肯定是事实。若去掉,则表明第三只猫吃鸟是确定的事实。②猫“凝望”鸟儿,可能是羡慕主人对鸟儿的悉心关照与爱护,也可能是自己内心孤独,想寻找玩伴,还可能是叹息鸟儿还不如自己自由自在……“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可能是在吃园子里抓到的虫子或捡到的剩菜,不一定就是吃鸟。“我”就是以这些不确定的事实和自己的主观想法作为依据,判定猫吃了鸟。(3)猫,因为不会说话,没有话语权,有冤不能诉。假如你就是那只可怜的猫,你会对文中的“我”说些什么呢?提示:言之有理即可。(4)谈谈你对文中“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的理解。预设①“我”凭着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②“我”单凭印象,主观臆断,妄下断论。③“我”有强势话语权,猫无法说话,没有话语权。“我”是强者,猫是弱者。“我”用自己的强势强权欺负、冤枉了猫。(5)第三只猫死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作者真的只是怕面对受冤后死去的第三只猫吗?资料助读:课件出示:本文写于1925年,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他深受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了新思想、新观念,表达了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思想观念的真实反映。预设182 作者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通过三只猫的故事,发出深切的悔恨,呼吁社会平等、公道,呼吁人们同情弱小,谴责霸权。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与郑振铎同时代的鲁迅、郁达夫等很多作家都是严于律己,勇于自省,敢于揭开自己心灵的疮疤,呼吁人们勇敢追求平等自由,同情弱小,谴责霸权。2.理解主旨(1)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预设对于本文的主旨,一直看法不一。这里举出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文章寄寓作者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感触,表现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严于律己的精神与仁爱之心。作者写猫的故事的寓意是:要仁爱,不要残忍;要为人着想,不要损人利己;凡事要实事求是,明白判断,不要不加调查,主观武断。第二种观点认为,文章主题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我”和家人完全从个人感受出发,感情用事,对三只猫的态度各不相同,以致造成了极严重的后果(第三只猫蒙冤遭打)。直到黑猫出场,“我”才发现真相,于是“我”痛悔莫及,“良心受伤”,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我”对第三只猫冤屈而死所产生的忏悔、负疚的感情,鲜明地体现了本文的这一主题。(2)从这个事件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可以从不同角度谈谈。课件出示:角度提示:A.家人对猫的不同态度;B.“我”处理事件时的态度;C.人类与猫的强弱对比;D.“我”过后的反思。预设(1)无论做什么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判断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2)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妄下论断,应该弄清事实,实事求是,冷静处理。(3)无论对待谁,都应该公平公正,一视同仁。(4)对待比我们弱小的人或动物时,应该平等、友爱,不应该用自己的强势或强权欺负、虐待弱者。(5)生活中,要严于律己,勇于自省。(板书:平等、公正、尊重)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要尊重、善待生命,同情弱小,并勇于自省,实事求是。[设计意图]此环节聚焦第三只猫的悲剧,让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想象猫的内心冤屈,同时结合创作背景,逐层深入地理解课文主题及作者的人文情怀。三、拓展延伸1.同学们,你喜欢文中哪一只猫呢?为什么?(生自由讨论)预设(1)喜欢第一只或第二只猫,因为它好看,性情可爱、活泼。(2)喜欢第三只猫,因为它更可怜,更需要关爱。(3)都喜欢,因为生命不分高低贵贱,它们是平等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生命。2.没有人是孤岛,无数的远方和行人都和我们有关!学了课文,你一定也有许多感触,把你的感触凝成一句警句送给自己吧!预设示例:善待每一个生命,就是善待自己。结束语:文章以“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收束全文,结构紧凑。文章以猫写人,用猫的世界折射世态人情。作者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表现人物曲折的情感波澜,突出第三只猫的悲惨命运及其原因,告诉我们应该平等待人,尊重生命,不断自省,防止因为私心、偏见造成悲剧。[设计意图]此环节由课文延伸到生活,培养学生的自省与自强精神,实现由知识学习到情怀培养的目标。【板书设计】182 【教学后记】18我的白鸽【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感受作者与白鸽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作者和白鸽相处的经历,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融注的思想感情。(重点)[审美创造]体会作者对美好生命的尊重和追求,懂得欣赏美、追求美。(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布置学生完成本课预习部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有养动物的经历吗?在喂养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体会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几乎都有和动物相处的经历。不少文人名家也有过养动物的经历:丰子恺养白鹅,在苦闷的避难生活中得到了乐趣;季羡林养猫,从猫的习性中获得了“生死感悟”;冯骥才养珍珠鸟,从人与鸟的相处中明白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陈忠实,也有过养白鸽的经历,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他的散文《我的白鸽》,一起看看他有怎样的体会。(板书文题及作者)[设计意图]以问答开篇,由学生养小动物的生活经历引申到文人作家们的相关经历及体会,从而引出学习的课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二、整体感知1.知人论世师: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是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帮助读者体会作品。接下来请大家了解作者陈忠实及其相关写作背景。课件出示:(1)作者简介182 陈忠实(1942—2016),陕西西安人。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夭折》,长篇小说《白鹿原》,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鸽》等。其中《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本文原题为《告别白鸽》。(2)写作背景1988年开始,陈忠实把妻儿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四年的艰苦写作,陈忠实每天都要经受着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他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1992年,陈忠实终于完成了《白鹿原》这部巨著。2.默读课文,划分层次师:请同学们按照以下要求默读课文,并完成相关任务。课件出示:(1)默读时间为5分钟。(2)圈出文中的易错生字,将易误读的生字注上拼音,读不准的字做好标记,集中订正。(3)用“//”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快速默读5分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教师指名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预设第一部分(1—3):写老舅答应送“我”一对小白鸽,“我”耐心地等待着。第二部分(4—7):写老舅将老白鸽提前送来,“我”在每天不间断的喂食中逐渐获得它们的信赖。第三部分(8—13):写老白鸽产卵,幼鸽破壳,老白鸽哺育幼鸽的情景伴“我”写作,“我”期待着幼鸽的成长和蜕变。第四部分(14—17):写幼鸽初长成,“我”震颤、畏怯于它们的本真之美。第五部分(18—20):写老白鸽第一次带小白鸽飞翔,两代白鸽翱翔于家乡山川上空的情景令“我”陶醉。3.厘清脉络,体会情感师:本文记叙了“我”与白鸽相处的经历。快速阅读课文,用“△”标出表示时间转换的语句,梳理“我”与白鸽之间的事件和“我”的情感变化。(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小组交流讨论)课件出示:时间事件“我”的情感起始喂食白鸽喜爱、关切那天早晨白鸽主动飞到“我”的手臂上啄食激动、欣慰又是一个堪称美丽的早晨发现白鸽产卵欣喜、期盼这一天观察初生形态的白鸽急切、期盼又是一个美丽的早晨看见长成的幼鸽喜悦、放心那是一个下午欣赏墙头落栖的白鸽震颤、畏怯黄昏(夕阳绚烂的光线投射过来)看四只白鸽在家乡的山川上空齐飞陶醉、满足师小结:在行文中,作者调动了自己的心灵体验与情感体验,将由美好的白鸽身上得到的喜悦体验融注于笔墨之中,从而生发为一种深沉的人生思考。[设计意图]先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再默读课文,划分层次;最后按时间顺序,梳理事件。如此安排,符合学习规律,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三、内容探究1.分析白鸽,初探情感(1)挖掘白鸽特点师:找出文中描写白鸽的语句,在旁边做批注,分析白鸽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交流阅读批注)182 预设①a.那一对老白鸽你养不住,咱们两家原上原下几里路,它一放开就飞回老窝里去了。b.我回去后想了,干脆让白鸽把蛋下到你这里,在你这里孵出小鸽,它就认你这儿为家咧。分析:老舅的话点明鸽子习性——依恋故巢。②至于饲养技术,老舅不屑地说:“只要每天早晨给它撒一把苞谷粒儿……”分析:老舅的话说明了白鸽易于喂养的特点。③a.两只白鸽轮番飞进飞出,每一只鸽子的每一次归巢,都使纸箱里欢闹起来,可以推想,父亲或母亲为它们捕捉回来了美味佳肴。b.两只白鸽先后飞下来,它们显然都瘦了,毛色也有点儿灰脏有点儿邋遢。分析:老白鸽轮番为后代捕食,自己却消瘦邋遢,表现了老白鸽爱护后代的特点。④那是两只多么丑陋的小鸽,硕大的脑袋光溜溜的,又长又粗的喙尤其难看,眼睛刚刚睁开,两只肉翅同样光秃秃的,它俩紧紧依偎在一起,静静地等待母亲或父亲归来哺食。分析:细致描绘初生小鸽丑陋的形象特点。⑤a.那是怎样漂亮的两只幼鸽哟,雪白的羽毛,让人联想到刚刚挤出的牛乳。b.两只幼鸽在墙头上转来转去,瞅瞅我又瞅瞅在地上啄食的老白鸽,胆怯的眼光如此显明,我不禁笑了。从脑袋到尾巴,一色纯白,没有一根杂毛,牛乳似的柔嫩的白色,像是天宫降临的仙女。分析:细致描绘了幼鸽长成后漂亮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幼鸽的纯洁、本真之美。(2)探究态度、情感师:白鸽易于喂养,依恋故巢,爱护后代,小时候十分丑陋,长成后却尽显纯洁、本真之美。那么,在作者与白鸽的相处过程中,白鸽对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在面对纸箱中白鸽丑陋和纯真美丽两种形象时,情感有什么不同吗?课件出示:①白鸽对作者的态度:挤在洞口探头充满戒备飞落到“我”的手臂啄食玉米粒儿开始信赖在“我”的掌声激励下先后起飞形成默契②作者看幼鸽的心情:作者看到初生幼鸽的丑态时提到“那丑陋的形态反而使我更急切地期盼它们的蜕变和成长”,表达了作者急切期盼的心情。而当作者看到幼鸽的“本真之美”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美感体验,幼鸽的纯粹让他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自卑之感,不敢逼视,感到畏怯;体现了作者对小白鸽本真之美的极度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美好生命的敬畏和追求。师:作者惊讶于初生白鸽的“丑陋”,期待白鸽成长的心情更加急切。你有过类似的体会吗?(学生口头表达)预设有过。我家屋檐下的燕子的雏鸟刚孵出来时,脑袋光溜溜的,身上的毛短而杂乱,紧闭双眼,伸着细长的脖子,大张着黄色的嘴巴,显得怪异又丑陋。但我心中却对它们充满了期待,因为我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就会蜕变成身穿“燕尾服”的优雅舞者。2.品析细节,深究情感师:作者细致描述了和白鸽的相处。请同学们摘录出几例有意味的细节,深入品析,体会文章中个性化的思考和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摘录语句并思考)提示:细节既有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也有对所写动物的形态、行为的描写,还有对环境、氛围的描写。精到的细节描写不仅能让文章更具生活化、更细腻,也能让文章的意蕴更丰富、更具体。预设(1)接着又是扑啦啦一声响,另一只白鸽飞落到我的肩头,旋即又跳弹到手臂上,挤着抢着啄食我手心里的玉米粒儿。分析:白鸽“飞落”“跳弹”“挤着抢着”“啄食”,这些动作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鸽子争抢着啄食的场景,富有画面感,表现出白鸽对“我”的信赖及“我”与它们之间的亲密关系。182 (2)两只幼鸽在墙头上转来转去,……然而在面对美的精灵时却是一种怯弱。分析:作者先细致描绘了幼鸽的动作和形态,写出其灵性,又将它们比作仙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幼鸽的纯洁、本真之美;紧接着细腻描写了作者的联想及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小白鸽的美的极度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美好生命的敬畏和追求。(3)我的白鸽正从东边飞翔过来,……直飞上白鹿原顶更为开阔的天空。分析:作者视线跟随着白鸽,以其飞行路线为线索,先从东边飞来,由上而下,笔触细腻地描绘了夕阳晚照下山水田园的美丽和生机勃勃,衬托了白鸽的美,烘托出“我”愉悦的心情;接着又折转向北飞去,引出著名景点和历史典故,展示家乡的历史文化,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最后又折回,飞向更开阔的天空,引出文章结尾情感的抒发。师:飞翔的白鸽引领读者感受了作者家乡迷人的山川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引起作者情感的迸发,“这一刻,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预设这里的“白鸽”既指“我”眼中自由飞翔的两代白鸽,又指像白鸽一样迷人、令“我”陶醉的家园,表达了作者对白鸽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白鸽飞翔于故乡山原河川上空景象的陶醉,对自己养的小白鸽能独立飞翔的骄傲、自豪。3.拓展延伸,表达感悟师:生命与生命相遇,常常会创造出美好的时光。两月相处,四鸽齐飞,人生与鸟性的美好或许深深地感染着你。请你选择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美好瞬间,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谈谈从中获得的感悟。(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预设燕子在我家的房檐上筑了巢,母燕漂亮的尾羽如同一把黑色的小剪刀,飞翔起来轻巧的身姿又如同一道急速的闪电。那天清晨,我听到叽叽喳喳的叫声,抬头一看,几个小家伙探头探脑地从巢的边缘向外看,原来是一窝小雏鸟!我兴奋极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生命诞生的喜悦,这是生活中难忘的美好瞬间。结束语:万物有灵且美,自然界的动物或雄壮威武,或柔美秀丽,或憨态可掬,每一种都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它们的存在让整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也让人类感受到生命的多样性和奇妙。因此我们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学会欣赏它们的美,感受它们的灵性,尊重和保护动物。[设计意图]本文的重难点在于体会作者情感。本环节先通过探究白鸽形象、作者和白鸽的心情态度,初步把握作者情感;再通过品味细节语句,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分两步进行探究,利于学生对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四、布置作业1.利用本课学习的关于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片段写作训练,写出你与动物相处的经历,并写出你的感悟。2.本课原题为《告别白鸽》,选入课本后进行了删改。请同学们课后搜索原作进行阅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设计意图]从课内到课外,利用所学进行写作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课后阅读未删改的原作,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82 19大雁归来【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保护野生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重点)[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明确写作顺序。感受作者的情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难点)[审美创造]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比喻、拟人、对比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布置学生完成本课预习部分。【教学过程】一、问答导入师:有一种动物,每年春秋两季,人们都可以看到它们在天空中结阵飞过,仿佛书写着苍劲有力的“人”字或“一”字,同学们能猜出这是什么动物吗?生:大雁。师:没错,就是秋寒南征、春暖北归的大雁。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的脚步,一起走进大雁的世界,和大雁来一次亲密接触吧!(板书文题)[设计意图]通过问答引入本课的说明对象——大雁,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二、把握内容,明确说明顺序1.初步阅读,提取信息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概述“大雁归来”的旅程。课件出示:自读任务一自主阅读课文,在课文旁边批注,按下面的句式回答,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样的大雁。我发现了______________的大雁。(1)学生自由读课文,批注。(2)学生全班交流。(3)教师归纳展示。预设①冬天的大雁;②从南方归来的大雁;③觅食的大雁;④哀鸣的孤雁;⑤成群结队的大雁;⑥四月夜间鸣叫的大雁;⑦集会时的大雁;⑧向大地洒下野性诗歌的大雁;⑨富有联合观念的大雁;⑩每年三月,吹起联合的号角的大雁……2.明确顺序,整合信息(1)根据文章描写的大雁归来的旅程,可以看出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写的?提示:抓住时间词、空间词、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语句来理清结构,判断说明顺序。预设本文大致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2)大雁的行为是如此丰富,作者的观察是这样细致,请同学们分别按不同角度把找到的有关大雁行为的信息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自读任务二将找到的有关大雁行为的信息,按旅程远近、栖息地、组队、觅食、“集会”与鸣叫等进行分类整理。整理后,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任选一个方面,分类整理,全班交流)预设示例:旅程远近——夜间飞行200英里——坚强、守信;182 栖息地——沼泽地、池塘边——充满灵性;组队、觅食、“集会”与鸣叫等——具有团结精神,互相关爱。[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获取信息,把握文章写作的顺序;然后整合归纳信息,进而激发学生探讨大雁的兴趣,为后面深入阅读做铺垫。三、品味语言,感悟情怀本文是一篇生物学“观察手记”,从内容上看,是记录大雁在每年三四月间北归的过程。作者观察得细致入微,记录得细腻生动,让人读来仿佛正在作者身边,与他一同凝神注视着归来的雁群。之所以能有如此感染力,关键在于作者对他观察和记录的对象——包括大雁在内的各种生命,怀有深挚的热爱,他是一位“爱鸟者”。在他笔下,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课件出示:自读任务三细读课文,你从作者的哪些语言中读出了爱鸟的情怀?提示:(1)找出对大雁的称呼,体会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2)品味描写细腻的句子;(3)找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从修辞角度赏析;(4)找出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并加以分析。(小组任选一个方面,分类整理,全班交流品析)预设(1)对大雁的称呼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我们的大雁”“我们的春雁”“我们的大雁集会”等称呼,不仅说明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而且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大雁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样。(2)描写细腻的句子: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稳住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放下黑色的双足,它们的尾部在远方山丘的衬托下显得分外洁白。分析:句中“试探性的盘旋”“稳住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这些动词短语不但写出了大雁降落的具体过程,富有动感,而且写出了大雁动作的优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说明了作者观察的细致。(3)运用修辞的句子:①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不再有猎枪埋伏的岬角和小岛,向每个沙洲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③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④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⑤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赏析:①“低语”“问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大雁的活泼、热情和在休战期的自在、快乐。②这一句把大雁比作客人,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③“邀请”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雁之间的联络,表明大雁的热情,同时显示出大雁之间深厚的友谊。④“旅行”“辩论”“争论”等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雁的情态描绘得贴切传神,体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⑤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从空中落下的大雁比作凋零的枫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雁从盘旋到着陆时的悠闲姿态。(4)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182 ①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②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折的了。分析:①这句话通过大雁和主红雀、花鼠的对比,说明大雁对春天感应的准确性,突出了大雁迁徙的坚定不移。②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乌鸦与大雁飞行的轨迹进行比较,更有力地说明了大雁坚定不移的信念,也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师小结: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始终以拟人化的笔法细致地描写大雁,在字里行间都注入了充沛的情感。让我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充分感受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而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也正是同学们在写作实践中所需要学习和借鉴的。[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平等对待自然界生命的情怀,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爱。在研读品味文章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有创意的见解;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对文章的语言特色有具体的认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赏析能力。四、拓展延伸1.分析大雁的品质师:大雁是这样让人喜爱,大雁身上到底有怎样的品质吸引着我们呢?课件出示:拓展任务一资料: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说:“这里所描述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周末,在那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傲慢和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子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天赐予我们的本质。”任务:再读课文,参考上面的资料,说说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正在失去的东西”。(学生讨论后作答)预设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情。2.中国文化中的大雁师:在中国文化中大雁也被赋予了某些高贵品质,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拓展任务二资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雁有四德:寒则自北而南,止于衡阳,热则自南而北,归于雁门,其信也;飞则有序而前鸣后和,其礼也;失偶不再配,其节也;夜则群宿而一奴巡警,昼则衔芦以避缯缴,其智也。”古人还认为野雁乃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五常,即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任务:阅读上面的资料,你想对人们说点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预设大雁如此富于灵性,试问我们人类怎么忍心猎杀它们,以致让它们因为失去亲人和伙伴而伤感哀鸣呢?我们又怎么忍心让自然的物种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自以为是而渐趋消亡呢?希望人们保护大雁,保护野生动物!3.课外活动积累课件出示:拓展任务三182 (1)了解大雁,制作“大雁档案”。搜集整理与大雁相关的知识,如大雁的分类、体貌、习性等生物学知识,大雁的文学形象,等等;结合图片与视频,制作“大雁档案”。(2)了解“爱鸟者”,尝试做个“爱鸟者”。许多热爱自然、喜爱鸟类的爱鸟者,定期到野外观察鸟儿,记录它们的活动,为它们绘制或拍摄图片,通过这种方式增进人们对鸟儿的了解,拉近人类与鸟儿的距离。尝试做个爱鸟者,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观察,学习本篇作者的做法,写一写“观察手记”。(3)阅读《沙乡年鉴》。[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延伸性的阅读活动,将学生感悟到的对自然的情感进一步内化,同时通过课外活动,延伸学生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索精神。【板书设计】【教学后记】20狼【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了解狼的不同文化形象,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难点)[语言运用]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章主旨。(重点)[审美创造]欣赏文章紧张曲折的情节,感受文言小说《聊斋志异》的魅力。【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布置学生完成本课预习部分。第1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疏通文意。2.梳理故事情节,概括文章中心。18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故事导入师讲述《狼三则》之一。课件出示:从前,有个屠夫卖肉回来,天色已经很晚了。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只狼。狼不断地窥视着屠夫担子里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在狼的面前晃了晃,想把狼吓跑。狼看见了屠刀,一开始被吓了一下,往后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于是屠夫就想,狼想要的是担子里的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再踮起脚尖把肉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他感到非常害怕,焦虑地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只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下颚,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由于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2.了解作者及作品师:这真是一只愚蠢的狼,这个故事就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于蒲松龄,你了解多少呢?(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素养提升”栏目)资料助读:课件出示: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他童年随父读书,青年时热衷于科举。18岁时,初应童子试,县、府、道三试皆列第一,考中秀才。但从此以后,科场不利,始终未得一第。47岁再应乡试,因“越幅”(未按格式书写)被黜。50岁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56岁,率众弟子一同应乡试,结果全军覆没。62岁在当年秋天的乡试中,再次被现实挫伤。71岁赴青州考贡,山东学政黄叔琳为其精神所感动,拔为岁贡生。75岁逝世。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加深了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了解和认识。《聊斋志异》书名中的“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的是“奇异的故事”。它是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400余篇,是中国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通过谈狐说鬼,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批判。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蒲松龄的《狼三则》之二,读一读这个奇异的故事,并探寻故事背后的深意。(板书文题及作者)[设计意图]本环节用故事导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作者和作品,积累相关文学知识,并为学习文章内容、理解主旨做铺垫。二、初读课文,读准文章1.教师范读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要通过积累重点词义和常见文言句式等方法来理解文意。下面,老师朗读文章,同学们边听边看,注意字音,划出停顿。任务:(1)圈出文中重点生字词和易错字,并根据老师的范读标注拼音。(2)根据老师的范读,用“/”在文中划出句子朗读停顿。2.学生交流(1)学生圈出文中重点生字和易错字,集中订正。(2)全班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课件出示: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182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与句读。三、再读课文,读顺文章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弄清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2.归纳文言释词方法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帮忙解决,不能解决的词句,教师点拨,适时归纳文言释词方法和特殊句式。预设课件出示:释词方法:(1)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和具体语境理解。【示例】①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后:后得到骨头的。前:先得到骨头的。②屠乃奔倚其下。乃:于是。其:代指柴草堆。(2)组词推断法——把单字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语境确定意思。【示例】屠乃奔倚其下。奔:奔跑。倚:倚靠。(3)词类活用法——结合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示例】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似的。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从通道。特殊句式:(1)倒装句投以骨(状语后置,即“以骨投”)意暇甚(状语后置,即“意甚暇”)(2)省略句①投以骨(省略宾语“狼”,即“投狼以骨”)②顾野有麦场(省略主语“屠”,即“屠顾野有麦场”)③一狼洞其中(省略介词“于”,即“一狼洞于其中”)3.总结停顿划分方法师:刚刚在听老师范读时,同学们为本文划出了停顿,结合句子意思说说为什么这样划分。(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总结方法)课件出示:(1)方法1:主谓之间要停顿。【示例】一狼/得骨止;其一/犬坐/于前。(2)方法2:谓语与宾语之间要停顿。【示例】顾/野有麦场;乃悟/前狼/假寐。(3)方法3:连词前面可以停顿。【示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全班齐读课文,读顺文章)师小结:理解文意,固然可以运用停顿技巧,但最重要的方法是弄懂字词大意、文句意思。理解了文意,才能读准句读,进而读顺文章。[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互助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理解文意,读顺文章。教师及时点拨,适时归纳文言释词方法、句式和停顿划分小技巧,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掌握的统一。182 四、细读课文,读懂内容1.概括文章情节文章讲述了屠户杀狼的故事。按照事件的发展,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后,用短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发展经过。(学生交流后,教师明确)课件出示:遇狼(开端)→惧狼(发展)→御狼(发展)→杀狼(高潮、结局)2.梳理文章内容文章围绕屠户和狼展开,对他们之间的斗争进行了精彩的描述。请用原文在表格中填写关于“屠户”与“狼”的内容。预设情节屠户狼遇狼晚归缀行甚远惧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并驱如故御狼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杀狼持刀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目似瞑,意暇甚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把握文章主旨作者对这个故事进行了评价,请用双横线勾画出评价语,并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文章的主旨。师引导:抓住并理解句中表现作者鲜明态度的关键字——“笑”。课件出示:评价语: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关键字:笑。情感态度:嘲讽了玩弄阴谋诡计、自取灭亡的恶狼,赞扬了富有智慧与力量的人类。主旨:表现了人的智慧与力量,说明了恶势力终将自取灭亡。结束语:在现实中,人遇到狼,凶多吉少。在故事中,屠户仅一人一刀,而恶狼两只,有利爪四副,最终却被屠户所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无怪乎鲁迅评价《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读懂文言文内容。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内容与思路,训练学生概括中心的能力。第2课时【课时目标】1.分析狼的特点与屠户的形象,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2.了解狼的不同文化形象,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品读课文,读懂形象师:鲁迅曾评价《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182 。在蒲松龄的笔下,鬼怪动物不仅有各自的特点,还有人的心理、人的情感,甚是奇异。本文中,作者是怎样写狼的呢?1.读懂“狼”形象(1)自由朗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两狼”的句子,分析其特点,完成表格。方法提示:①用横线勾画出描写两狼的词句,读一读。②品析词句,揣摩狼的心理,把握狼的形象。(学生自由交流)预设课件出示:句子描写角度心理形象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动作紧跟其后,寻找时机凶残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动作穷追不舍,不甘罢休贪婪、凶残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动作、神态有所顾忌,审时度势;威慑屠户,琢磨对策凶残、狡诈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动作、神态分工合作,配合默契;麻痹屠户,放松警惕狡诈、阴险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动作诱敌包抄,前后夹击凶残、狡诈、阴险(2)两只狼“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默契配合”,它们懂得谋划,不断变换伎俩。在文中,作者用哪个字评价了狼?预设黠。2.读懂“屠户”形象(1)两只狼既然如此狡诈,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呢?齐读课文,用波浪线勾画描写屠户的词句,运用分析“狼”的方法,分析屠户的形象,填写表格。方法提示:①用波浪线勾画出描写屠户的句子,读一读。②品析词句,揣摩屠户的心理,把握屠户的形象。预设课件出示:句子描写角度心理形象屠惧,投以骨;复投之心理、动作紧张害怕,迁就、侥幸怯懦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心理恐惧至极,认清狼性,面临生死抉择顾野有麦场;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动作当机立断,放下幻想,绝地反击机智冷静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动作不为迷惑,抓准时机,出其不意,直击要害勇猛果断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动作保持警惕,小心谨慎细心谨慎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动作、心理恍然大悟(2)小组交流。师:请同学们用“文中___________(句)运用了__________描写,写出了屠户________________(在具体情况下的具体心理),表现了屠户的_________________(性格特点)”的句式说说自己对屠户形象的理解。预设示例:文中“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屠户在发现狼似乎在打盹时不为所惑,抓住时机,出其不意,直击要害,表现了屠户的勇敢果断。(3)学生齐读,读出抑扬顿挫,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182 师小结:面对危险,害怕是人的本能反应,但屠户在经历了“害怕退让—认清形势—放下幻想,决心斗争”的一番心理挣扎后,及时地举刀反抗,使两狼毙命,实属智勇双全之人。[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圈点勾画的方法细读课文,通过品读句子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为后面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做铺垫。二、精读课文,读出意义1.思考屠户胜利的原因我们在赞叹屠户的勇气与智慧时,不免深思:屠户是如何取得胜利的呢?(学生讨论交流)预设(1)丢掉幻想,树立与狼搏斗的思想。(2)观察环境,占据有利地势。(3)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出击。(4)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警惕,除恶务尽。2.探究作者写作意图(1)在作者看来,“止增笑耳”的仅仅是狼吗?结合下面的资料链接,说说你的看法。课件出示: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到处都是)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耶!——《聊斋志异·梦狼》预设不仅是狼。“狼”这个形象寄寓着作者对世道人心的认识,“止增笑耳”的还有像狼一样凶残贪婪、阴险狡诈的恶人。(2)蒲松龄身处官场黑暗、民不聊生的时代,把这个故事写进《聊斋志异》,他的写作意图是什么?预设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妥协,不能抱有幻想,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师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危险。此时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应积极动脑,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变被动为主动,摆脱困境。[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引导学生分析屠户取得胜利的原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三、拓展延伸1.拓展阅读师:在《狼三则》之一和二中,不管是愚蠢的狼,还是狡诈的狼,都难逃灭亡的命运。我们再来读另一则故事,看看读完后有什么不同的感受。(1)阅读《牧竖捕狼》,结合注释和译文,思考问题。课件出示:牧竖捕狼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②。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③,意甚仓皇④。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⑤;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⑥。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⑦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⑧彼,跑⑨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⑩,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⑪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注释】①牧竖:牧童。竖,小孩。②谋分捉之: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③入穴失子:进到窝里,发现两只小狼丢了。④意甚仓皇:神情非常惊慌。⑤嗥(háo):吼叫。⑥号(háo)且爬抓:一边大声吼叫,一边抓挠树身。⑦致:招引。⑧趋:向,到。⑨跑(páo):同“刨”,兽用前爪刨地。⑩口无停声,足无停趾:嘴不停地嗥叫,脚不停地奔跑。⑪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182 译文:有两个牧童进入一座山里,到了一个狼洞前面,发现洞里有两只小狼,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他们分别爬上一棵树,两树相距约有几十步远。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到窝里,发现两只小狼丢了,神情非常惊慌。(这时,)一个小孩在树上扭小狼的爪子、耳朵,故意让它嗥叫。大狼听到声音抬头一看,愤怒地直奔到树下,一边大声吼叫一边抓挠树身想爬上去。另外一个小孩又在另一棵树上使小狼叫得厉害。大狼停下嗥叫,四下观望,才发现了那棵树上的小狼;于是丢下这里,奔到那棵树下,刨地嗥叫像刚才一样。(这时)先前那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大狼又转身奔回来。(大狼)口中不停地嗥叫,脚下不停地奔跑,往返几十次以后,奔跑速度渐渐慢下来,叫声也渐渐小了,最后奄奄一息地趴在地上,久久不动。小孩下树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讨论: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预设赞同屠户的做法。因为屠户面对的是吃人的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不赞同牧竖的做法。因为大狼身上体现了伟大的母爱;牧竖“杀狼”的行为是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体现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师小结:大家一致反对牧竖的残忍行径,因为我们知道:人与动物之间不是敌对关系,我们应该尊重动物,爱护动物,与之和谐相处。2.分析狼的文化形象下面是一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你能再列举几个吗?从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课件出示:狼狈为奸狼奔豕突如狼似虎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子野心鬼哭狼嚎引狼入室预设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课后习题第四题答案。3.探究狼的新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狼被赋予了新的形象。请看下面的材料,说说新时代的狼性是怎样的。课件出示:材料一:狼,生性残忍而机警,极善奔跑,耐力很好,每天活动的范围可达50~60千米。狼的智商高度发达,通过叫声进行沟通。每个狼群中都有一定的等级划分,每个成员都很明确自己的身份,因此很少有仇恨和打架的行为。相反,在围捕猎物和共同抚幼方面,还表现出一种友爱与合作的精神。材料二:影视剧中特种兵多以狼命名,如战狼、西北狼、独狼……预设勇敢、坚忍、聪明、机警、野性,具有团队精神,懂得协作,敢于挑战,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结束语:本文中的狼不仅贪婪、凶残、狡诈,还具有人的心机、智谋,形象活灵活现,如在眼前。作者借助这一奇异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可是当我们走出中国传统文学,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狼时,却发现了其新的文化内涵。正确看待“狼”这一文化形象,也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各种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狼和狼文化,正确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四、布置作业课后阅读《狼三则》之三,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进行延伸阅读。课外阅读既增加了对《聊斋志异》作品的了解,也是对本课所学文言知识的巩固与运用。【板书设计】【教学后记】任务二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182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加深对人类与动物相处、共存问题的认识,培养亲近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难点)[语言运用]围绕动物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学会观察和记录动物,总结思考观察所得,增加对动物的了解。(重点)[审美创造]感受动物的灵性,体会自然之美。【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任务】根据实际情况,在家附近、郊外,或动物园、水族馆等,对动物进行观察,并制作观察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趣味猜谜,导入新课课件出示:1.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2.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3.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师:课件出示的是关于动物的诗谜,同学们能猜猜它们分别说的是什么动物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预设1.螃蟹2.鸡3.蜂师:本单元,我们学习的都是与动物相关的文章,你是不是也对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期待着去更好地了解它们呢?今天,我们将开展一次以“亲近动物”为主题的活动,一起来领略大自然的美好,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板书文题)[设计意图]猜诗谜,形式新颖有趣,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二、进行活动,丰富体验1.观看交流,初步了解师: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有牛、羊等牲畜,鸡、鸭等家禽,猫、狗等宠物,请大家观看以下的图片和相应的纪录片(短视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你熟悉的动物一天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脾气和习性,你和它(们)有过什么互动。(教师出示课件,播放对应动物的纪录片或者短视频)课件出示:(学生看完后,口述交流)预设【示例】我家养了一只猫,叫灰宝,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是一只英国短毛猫,毛色灰蓝,是我们全家的宝贝。灰宝性子活泼可爱,早上喜欢“酷跑”,像是在运动锻炼,跑完就会去猫碗里吃吃猫粮,喝点水。它一般没什么事,就躺在猫窝里晒太阳。偶尔它也会偷偷潜伏在阳台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外面。后来我发现,可能是阳台上偶尔停下休憩的叽叽喳喳的麻雀激发了它的捕猎本能,于是它躲在这里准备捕猎。我最喜欢的事,就是放学回家用激光笔逗它玩,它从这头窜到那头,追丢了还急得喵喵叫的样子,实在太可爱了。2.学习方法,观察记录182 师:从同学们的口述中,我发现你们都认真观察了动物的生活。生命是千姿百态的,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形态,生活在不同环境里,也有不同的生存方式。同学们在观察时,要注意从多方面进行观察。结合下面的小贴士,完成任务。课件出示:观察小贴士:观察内容①观察外形:近观,可工笔细描,远观,可线条勾勒,都需要抓住动物的特征。②观察习性:动物的生活习性主要指其饮食、居住、行为等方面。③观察性情:动物也有“喜怒哀乐”,注意观察它们的动作、叫声等,从中体会、想象其情绪和思想的变化。观察方法①按照逻辑顺序,比如从整体到局部,从外貌到生活习性,观察动物的外形、习性;②按照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头到脚,观察动物的外形;③按照时间顺序,如在一天内不同时刻、一年内不同季节里,观察动物的外形、习性等有什么不同。任务:为你观察过的动物制作一份观察记录表。(学生制作、完善观察记录表后,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预设课件出示:观察对象麋鹿学名“四不像”观察顺序从整体到局部观察角度外形、活动、饮食观察发现外形:大型食草动物,头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雌麋鹿没有角,体型也较小;雄麋鹿有角,角形独特,主干离开头顶后分为前后两枝,前枝再两分叉,后枝长而近于直。尾巴很长,尾上有绒毛,呈灰黑色,腹面为黄白色,末端为黑褐色。动作:麋鹿之间的角斗相对温和,没有激烈的冲撞和大范围的移动,角斗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失败者只是掉头走开,胜利者不再追斗。饮食:以多种禾本科草、苔草及刺槐等树木嫩枝叶为食。资料补充麋鹿是神话中姜子牙的“坐骑”,是“指鹿为马”的故事主角。它原产于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为中国特有物种。它曾经濒临灭绝,在颠沛流离中漂泊异乡;如今,麋鹿早已返回故土,重新焕发种群生机。我的感受麋鹿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保护麋鹿对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师:有些同学观察的是同一种动物,但是记录的不够全面,甚至有些差错。请观察同一种动物的同学们把观察表汇总,修正错误,补充缺漏,形成比较准确、全面的观察记录。(学生汇总,查补缺漏)[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口述到写作,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而观看图片和视频则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上课形式。对动物的观察和记录有利于养成亲近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三、总结交流,深入思考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围绕本单元课文以及活动中获得的认识和感受,在下列议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选择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动物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人类对动物的生存有怎样的影响?◎某种动物的习性和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人会对宠物产生强烈的感情?◎有些动物十分凶猛,为什么人类还要保护它们?◎怎么理解“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句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当下有怎样的意义?182 预设议题1:为什么人会对宠物产生强烈的感情?学生一:宠物是人类的忠实伙伴和好朋友,他们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和陪伴。有些宠物甚至能够感知到主人的情绪变化,在主人情绪低落时,它们会通过舔手或摇尾巴等表现出真诚的关爱和陪伴。学生二:很多宠物有着软萌可爱的外形和单纯无邪的内心。与宠物接触,可以缓解人们的各种压力和孤独感,满足人们一定程度上的情感需求。学生三:人们在饲养宠物的过程中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能充实人们的生活。议题2:有的动物十分凶猛,为什么人类还要保护它们?学生一:自然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如果其中一些关键物种灭绝,可能导致依赖它们的其他物种灭绝。如老虎等肉食动物灭绝,野兔、羚羊等草食动物便失去了威胁,泛滥成灾,从而导致植物被过度消耗,这也会影响到以之为食的其他动物,环环相扣,终将导致更多物种灭绝,甚至危及人类生存。学生二:人类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道德法则的拥有者,有义务也有能力保护好动物,维护好自然生态关系,更何况地球上很多生态危机,尤其是动物危机,都源自人类。如北极熊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就是全球变暖导致海冰减少、人类捕杀、栖息地被破坏以及人类工业排放物的污染等。学生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说到底,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及地球,都是为了保护人类及人类自己的未来。人类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设计意图]选择议题进行交流讨论,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深化对动物和人类自身的理解。四、布置作业,丰富体验小组任务:如果要为你所熟悉的动物拍摄一个介绍视频,你会怎样设计脚本?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完成一份脚本设计。个人任务:请任选一种我国的保护动物,为其写一则宣传语。结束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于自然的怀抱里,我们诞生;在自然的吐息中,我们成长。在自然里,万物生灵都是平等的,人与动物休戚相关,都是“命运共同体”中的一环,让我们亲近动物、尊重生命吧![设计意图]形式新颖的课后作业,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学后记】任务三记叙与动物的相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加深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认知。[语言运用]在写作中学习运用生动贴切、含义丰富的细节描写。(难点)[思维能力]增进对动物的了解,获得新鲜的体验,用笔记录下与动物相处的故事。(重点)[审美创造]运用文字记录动物身上所体现的生命之美。【教学课时】1课时182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你们家中或身边有哪些动物?(学生自由回答)追问:那么,你们与它们相处的情形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有很多动物,有的动物是人类亲密的伙伴,有的动物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有的动物是呼啸山林的霸主,有的动物是纵横草原的王者。大千世界,有了动物的陪伴,人类才不孤单。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增进了对动物的了解,获得了许多新鲜的体验。在平时的生活里,你和动物之间是不是也发生过一些难忘的事?让我们拿起笔来,记叙与动物相处的故事。(板书课题)二、话说动物,了解习性师:生活中,我们最常见到的动物是什么?预设猫、狗、鸟等。师:这些动物有怎样的特点?它们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预设猫:猫是独立的动物,喜欢独处,但也会与人类建立亲密的关系。猫爱干净,会经常用舌头舔舐毛和爪子来清洁身体。猫的听觉和视觉非常敏锐,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大部分猫比较怕水。狗:狗是人类最忠诚的宠物之一,具有极高的智慧和学习能力。它们是群居动物,喜欢与人类和其他狗互动。狗的嗅觉非常敏锐,这是它们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鸟:鸟的种类繁多,大多拥有美丽的羽毛和悦耳的鸣叫声。它们是群居动物,喜欢在空中飞翔和在树上筑巢。许多鸟类具有迁徙的习性,会在不同季节前往不同的生活区域。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些小动物十分了解。那么,在平时的生活里,你和动物之间是如何相处的呢?(学生分享自己与动物相处的经历)师:大家的讲述非常精彩,本单元学习的四篇文章便记述了作者与动物的相处过程。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入手,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的动物,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三、重温课文,了解方法1.回顾课文在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中,我们看到了人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也了解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回顾这几篇文章,说说它们分别描写了什么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分享相关内容)预设课件出示:课文动物人与动物的故事人与动物的关系《猫》猫“我”的三只小猫的得与失第一只很受喜爱,第二只受到宠爱,第三只蒙冤而死《我的白鸽》白鸽“我”与四只白鸽相随相伴相依的成长历程和谐、融洽、美好《大雁归来》大雁介绍大雁鸣叫、觅食、迁徙、飞行等活动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但却遭到一些人的猎杀《狼》狼屠户与两只狼的较量从冲突到斗争这些课文风格多样,角度各异,但都展现了人与动物相处共存的方式,表达了对于动物和人类自身的感悟。自主阅读教材知识短文的语段,然后交流思考:如何记叙人与动物相处的故事?2.掌握方法182 (1)注意写作角度在记叙时,不要局限于描写动物的特点,而要从人和动物两个方面出发,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怎么写好这两个方面呢?①描绘人与动物的互动。写作时,要注重描绘人与动物之间的互动过程,如人类如何照顾动物、动物如何回应人类等。通过这些互动情节,展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与信任。②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记叙过程中,要真实地表达自己与动物相处时的感受和情感,如关爱、喜悦、感动、悲伤等,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纽带,从而产生共鸣。例如,《猫》在记叙三次养猫经过时,便写了家里人特别是“我”对猫的情感态度的变化。③分享自己的收获。通过与动物相处的经历,你可能会学到很多东西,如责任感、耐心、爱心等。分享这些收获,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与动物相处的价值和意义。如《我的白鸽》一文中就详细描写了白鸽带给“我”的心灵触动。(2)运用细节描写适当运用细节描写,可以让表达更生动,让文章的主旨更鲜明。细节既包括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也有对所写动物的形态、行为的描写,还有对环境、气氛的描写,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与动物相处的氛围。具体写作时,我们应做到以下两点。①细致观察:要准确、生动地介绍动物的特点,必须对动物的形态、动作、习性仔细观察,深入研究。反复观察,下笔时才能历历在目。如抓住描写对象的外形特点,将其写得生动形象;注意描写对象的生活习性,记录其饮食、居住、行为、性情等;还要抓住动物的“喜怒哀乐”,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进行观察,写它们的动作、叫声,体会、想象其情绪和思想的变化。观察是长期、全面、系统、细致的,绝不是毫无目的地走马观花。除了观察,我们还必须翻阅资料,细心查找各类相关知识,不断地摘录积累。②生动描写:选择恰当的动词、形容词等,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也可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生动性。[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巩固学生从已学的课文中学习到的各种写作技巧,为后面的写作实践打下基础。四、课文引路,把握情感师:本单元的各篇文章具体讲述了与某些特定动物的相处,其中也透露出作者对自然、生命以及人类自身存在状态的感悟。下面我们看看几处课文中的语句,说说这些句子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及感悟。课件出示: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预设情感态度:不喜欢、愤怒、难过、反省、愧疚。感悟:不主观臆断,要尊重每一个生命。课件出示:屠惧,投以骨。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预设情感态度:害怕妥协、准备抵抗、决心反抗。感悟: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对本单元课文中具体语句的分析,指导学生如何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及感悟,为学生之后的写作练笔提供支架。182 五、课文引路,分析细节师:写作时,不仅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还要注意运用细节描写。精彩的细节描写,不仅能让文章更生动、细腻,也能让文章的意蕴更丰富、具体。本单元的文章里便有许多生动贴切、含义丰富的细节描写。请从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其作用。课件出示:描写方法语句作用文中人物语言描写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爱猫的三妹此时没有维护被冤枉的猫,反而主动提供猫的位置,好让“我”去惩戒它。说明三妹并不是真正爱猫,她喜欢的只是猫带给她的快乐和喜悦。动作描写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奔倚”“弛”“持”等动词,写屠户当机立断占据有利地形,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心理描写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将“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我”的愧疚、悔恨之情。所写动物形态描写从脑袋到尾巴,一色纯白,没有一根杂毛,牛乳似的柔嫩的白色,像是天宫降临的仙女。将幼鸽比作仙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幼鸽的纯洁、本真之美,表现了对幼鸽由衷的喜爱之情。行为描写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不再有猎枪埋伏的岬角和小岛,向每个沙洲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稳住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放下黑色的双足,它们的尾部在远方山丘的衬托下显得分外洁白。细腻地描写了春天初归的大雁“向每个沙洲低语着”,“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最后才“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这既贴合时令的特点,又表现出了大雁的灵性,展露出作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分析,引导学生回顾并巩固运用细节描写记述与动物相处的故事的方法。表格形式直观,易于学生学习和评价。六、描绘动物,实践方法师:先前同学们分享过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自己与动物的相处过程,那么大家仔细观察过身边的动物吗?有没有哪个动物给你留下过深刻印象?请你用文字描述出来。1.学生习作,小练笔课件出示:片段写作。从观察动物的记录中选取某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或强烈触动了你的细节,用200字左右描写这个细节。提示:下笔前先想一想,这个细节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围绕这一点来展开描写。(1)学生写作。(2)小组内互相交流评价。(3)小组推荐优秀习作展示,师生评价。2.修改范文,明确方法小组合作,修改刚才描写动物的习作。182 步骤:①小组内,相互展示习作并交流评价。②小组长组织,对不能很好突出动物特征的习作逐一进行集中修改。③全班展示修改成果,每组选出一篇修改前后的习作对比,展示交流。④师生对展示作品一一点评。课件出示:暑假的一天,我在院子里美滋滋地啃着西瓜,一不小心,那鲜红的西瓜瓤掉了一块。一只蚂蚁发现了西瓜瓤,它没有着急开吃,而是用头上的触角碰了碰,然后匆匆离去。不一会儿,“蚂蚁大军”就陆陆续续地赶来了,它们队列整齐,像一条黑线。蚂蚁们来到瓜瓤旁边,也没有争先恐后地抢着吃,而是听从指挥,目标明确地将它包围起来,然后切割的切割,运送的运送。没过多久,地上的瓜瓤就渐渐变小,最后完全消失不见了。蚂蚁虽小,但它们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如果我们人类也能像蚂蚁那样团结一致,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师小评:作者描写了自己观察到的蚂蚁搬运食物的细节,语言生动,极具画面感。结尾发表议论,点明了中心思想,引人深思。3.课堂实践,写作交流(1)完善习作。请同学们进一步完善刚才的习作,并做如下改进:课件出示:将上面所写的片段扩展成一篇记述观察过程的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提示:1.记下观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写清楚观察的过程,注意详略得当。2.可以再增加一些细节,让文章更具体生动,富有趣味。3.注意借鉴课文的写法,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悟。(2)交流展示。①小组互相交流,互相评价。②推荐优秀作品展示,师生评价。要求:看是否扣住人和动物这两个方面,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看细节是否能刻画动物特点,描写是否生动。结束语: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记叙与动物的相处要抓住细节。要抓住细节,先要学会细心观察,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细致观察,写出动物的个性特点,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描述自己身边的动物来进行写作实践,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七、布置作业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与动物之间发生过哪些难忘的故事呢?以《我的动物朋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提示:1.从发生的故事中,你获得的可能是情感的触动,也可能是思想的启发,还可能是生活的乐趣。要注意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展开记叙。2.写真实发生的故事。在记叙中可以适当发挥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要符合所写动物的特点,不能违背实际。[设计意图]经过了前面几个环节的分析、交流、探究,学生学习了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手法。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写作实践”第三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板书设计】182 【教学后记】第六单元【单元概述】本单元所选编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白话小说《小圣施威降大圣》、童话《皇帝的新装》、神话《女娲造人》、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这些课文的共同特点是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形象来曲折地反映现实,或诙谐展现神仙斗法时的精彩,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想象丰富,引人遐思。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文本,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恶丑,向往真善美。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快速阅读,培养其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小圣施威降大圣》《皇帝的新装》篇幅较长,适合快速阅读的练习,《女娲造人》和《寓言四则》可以适当向课外阅读延伸。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是在阅读教学基础上的延伸,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联想和想象,深入体会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并在写作实践中大胆运用。【教学建议】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21.小圣施威降大圣21.学习快速阅读,通过寻找关键词语等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在默读中把握作者思路。2.调动自己的体验,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3.背诵诗文,积累文学常识及常见文言实词。4.在写作实践中大胆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5.用精读和跳读的方法阅读《西游记》。6.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其主要内容,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22.皇帝的新装223.女娲造人124.寓言四则2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2整本书阅读《西游记》2课外古诗词诵读121小圣施威降大圣【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激发阅读名著《西游记》的兴趣,热爱中国古典名著。[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了解白话小说的文体特征。[思维能力]了解本文的故事背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分析小圣和大圣的人物形象。(重点)[审美创造]品味文章精彩的变化过程,感知其丰富奇特的想象。(难点)【教学课时】182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本文的故事背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2.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分析小圣和大圣的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品题趣味课件出示师:同学们应该都知道这个卡通人物画的是谁吧?没错,就是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主人公之一——孙悟空,那你们知道他有哪些称呼吗?(学生:齐天大圣、美猴王、斗战胜佛、孙行者……)看来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有“齐天大圣”这个称呼,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题目中的“大圣”指的是谁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那么,题目中的“小圣”又是谁呢?(指名学生回答)预设“小圣”指二郎神杨戬,他乃玉帝之妹和凡人所生,一半是人一半是神,号为“二郎显圣真君”,人称“小圣”。追问:小圣为“小”,却能降服“大”圣,怪也不怪?(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预设孙悟空曾被玉帝招安,做了个养马的芝麻官弼马温,后来知道自己上了当受了嘲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自封为“齐天大圣”。“大圣”是自封的,因此并不为官家认可。而杨戬的称号却是玉帝亲封,是大家公认的。由此,就不能从称号上来判定孙悟空和杨戬的神通与能力孰大孰小、孰高孰低,而最终小圣降服大圣也就不足为怪了。作者借他们的称号有意造成阅读上的错位,以戏谑的口吻来演说两位神仙之间的故事。小圣施展威力降服了大圣,让人在忍俊不禁中产生阅读的渴望。(板书文题及作者)[设计意图]由孙悟空的图片导入,并引导学生从题目中的人物入手分析作者这样设置题目的意图,既能让学生了解题目的趣味性,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资料链接,检查预习1.资料链接(1)作者及《西游记》简介(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栏目)(2)前情提要(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3)文体知识(见《状元大课堂》本课“文体知识”栏目)2.检查预习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尤其是文中字词的掌握。(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设计意图]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三、默读课文,理清情节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部分讲的什么内容。182 并梳理故事的经过,用简练的语言讲给同学听。课件出示提示:默读时,尽量增加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学生默读后交流、讲述故事,教师指名回答并归纳)预设1.段落划分第一部分(1):由于群猴惊散,遭二郎真君及梅山六兄弟围困的孙悟空无心恋战,迅速逃离战场。第二部分(2、3):二郎真君与大圣斗法变化,各显神通,引得孙悟空玩兴大发,结果激斗变游戏。第三部分(4、5):大圣逃至灌江口变作二郎神的样子,与赶来的二郎真君及梅山兄弟再次激战。2.故事经过文章写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时眼见群猴惊散,准备逃跑不战,却被堵住去路。孙悟空依次变作各种动物以及土地庙、二郎神,企图蒙混过关,二郎神则依次变作相应能克制的动物及现出原形来牵制孙悟空。最后两人激战起来,胜负难分,孙悟空被天兵天将围困。[设计意图]理清小说的情节,便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内容,为进一步解读文章做铺垫。四、品读语言,分析性格1.品读语句师:本文是一篇写神话人物的小说,虽是虚构的人物,但描写得生动传神,人物形象十分鲜活。请找出生动的描写语句读一读,品味其中展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学生品读交流,教师点拨归纳)预设(1)大圣形象①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赏析: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情势的紧张,变化的有趣,以及孙悟空的机敏、神通。②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赏析:用六兄弟慌慌张张的神态描写、前后寻觅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从侧面衬托出大圣的沉着、镇定和变化本领的高超。(2)小圣形象①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做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赏析:“收”“撇”“卸”“摇”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展现了二郎神的反应敏捷和从容淡定。②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赏析:一个“笑”字,体现了小圣对大圣的轻蔑和嘲笑,语言描写表现了二郎神善于观察、细心机警的特点。2.分析性格师:孙悟空变作花鸨后,二郎神却不再变化,而是现出真身,结合他们各自的身份、性格特点分析其中的原因。课件出示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西游记》中对杨戬的描写(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预设古时认为花鸨是较为低贱的鸟。孙悟空无所顾忌,不管花鸨高贵还是低贱,一心只想戏耍杨戬,体现了他“顽童”的特征:爱闹腾、好耍赖、喜欢恶作剧。182 而心高性傲的杨戬很是注重自己作为神仙的身份地位,见孙悟空变作一只低贱的花鸨,不屑于再和他争较变化之术,于是现出真身取过弹弓射打孙悟空。3.总结表达师:分析完以上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们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你更喜欢哪一位?预设孙悟空:神通广大、本领高强、活泼顽皮、自由不羁、敢于反抗。二郎神:法术高明、机敏心细、随机应变、矜持而不肯纡尊降贵。更喜欢孙悟空,我觉得孙悟空更有趣和真实。比如,在孙悟空被二郎神追得无处可逃时,变作一只花鸨,而二郎神自恃身份,觉得无论变作什么都有失身份,他越是庄重矜持、一本正经,越发显得孙悟空活泼顽皮、生动有趣。[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感知人物形象。五、布置作业课下查找文中斗法时所变幻的动物的资料,了解其习性,思考:孙悟空每次变化,二郎神都能找到制伏他的办法,作者为什么不安排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角色?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品味文章精彩的变化过程,感知其丰富奇特的想象。2.激发阅读名著《西游记》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本文的情节,分析了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品读本文精妙绝伦的语言,体会作者非凡的想象力,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二、研读变化,感知趣味师:孙悟空和二郎神“一物降一物”的斗法过程充满趣味,作者对情节的设置同样巧妙绝伦,让我们一起来赏析其中的妙处。1.体会地点之变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梳理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斗法过程,看看他们都经历了哪些变化,斗法地点又有哪些变化。课件出示追问:斗法地点从“天空”到“地面”,再到二郎神的地盘“灌江口”,一直想要逃脱的大圣,为什么最后还自己送上门去了呢?预设表面看来,大圣被二郎神追赶得四处逃窜,182 但大圣之所以无心恋战、不停逃跑是因为担心猴子猴孙伤亡严重,想脱身去救他们。但他遇到二郎神这个势均力敌的对手,发现他与之前不堪一击的天兵天将不同,玩心骤起,生起戏弄对手之心,便不再逃跑,于是直奔灌江口去扮演了一回二郎爷爷,还仔细察看庙里的“香火”,真像是没有把二人的打斗放在心上。斗法地点的变化一则体现了大圣的“猴性”:虽然心系花果山,但玩心很重;二则也表明大圣实力不在二郎神之下,更像玩闹,不像战斗;三则反映了孙悟空的机智灵敏,深谙“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之理。2.感受心理之变(1)品读第一次斗法。师:请同学们先看第一次斗法时,对大圣变化的描写,说说其中透露出他怎样的心理。课件出示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预设虽然由这一系列的动作可见大圣反应灵敏、随机应变,但“慌”还是透露了他心里的慌张和被动。大圣的“慌”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大圣看到“本营中妖猴惊散”,作为花果山首领,担心猴子猴孙们受伤,“关心则乱”,所以他才收了法象,抽身就走。第二个原因是在大圣逃跑时,后有二郎神一路追赶,前被二郎神的手下“梅山六兄弟”挡住了去路,可谓“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因而斗法之初,大圣是被迫应战,所以“慌”。追问:课件出示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做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预设从动作中足以看出小圣二郎神变化之有条不紊、从容淡定。二郎神之所以如此自信、淡定,一则因为二郎神武艺高强,神通广大;二则他认为自己是由观音菩萨推荐、玉帝下旨前来捉拿妖猴的,临危受命的他理所当然视自己为正义的化身,这种正义感让他自信满满。(2)品读第三次斗法。师:第三次斗法时的描写,又透露出大圣和小圣怎样的心理呢?课件出示(二郎神)果一变变做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溜头波面上,等待片时。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赶上来,刷的啄一嘴。预设此处描写对仗工整,相互呼应,大圣和二郎神的心理、行动都惊人地相似:看到对方时同样的感受、同样的逻辑思维、同样的谨慎小心、同样灵敏的反应。此时二圣无论在武艺上,还是心理素质上,都难分上下,旗鼓相当。(3)品读最后一次斗法。师:最后一次斗法中大圣变作二郎神的模样,来到灌江口,一本正经地办公时,二郎神怒气冲天地赶来。“真君撞进门,大圣见了,现出本相道:‘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这真君即举三尖两刃神锋,劈脸就砍。”这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预设大圣孙悟空先气定神闲地办公,被撞破后并不慌张,还耍嘴皮子“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占据心理优势;二郎神二话不说,劈脸就砍,气急败坏,恼羞成怒,心态已呈劣势。师小结:通过以上三处斗法,不难看出人物的心理经历了微妙的变化:小圣临危受命,降服大圣,越战越慌;大圣被迫迎战,戏耍小圣,越战越勇。3.解读称呼之变师:在斗法过程中,二郎神和他的手下“梅山六兄弟”对孙悟空的称呼发生了变化,在文中找出并探究变化的原因。预设二郎神:猢狲—那猴—畜生—猴王—齐天大圣梅山六兄弟:泼猴—猴精—大圣182 二郎神和“梅山六兄弟”起初对孙悟空的称呼都是蔑称,因为在他们看来,孙悟空只是一只扰乱天宫秩序的妖猴,是他们要捉拿的要犯。经过六次斗法后,孙悟空跟二郎神竟然难分胜负,势均力敌,这让他们对孙悟空刮目相看。这些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他们对孙悟空的态度从轻视到欣赏、佩服的转变。师小结:从地点之变、心理之变、称呼之变中,一个桀骜不驯、争取自由的大圣孙悟空形象呼之欲出,而一个武艺高强、自恃身份的二郎神形象也跃然纸上,足见本文语言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有同学能够解答上节课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吗?课件出示孙悟空每次变化,二郎神都能找到制伏他的办法,作者为什么不安排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角色?(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预设孙悟空每一次变化,紧张中透着诙谐,使得情节一波三折,故事趣味横生,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安排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角色,就会使得故事平铺直叙,味同嚼蜡,无法吸引读者,也不能体现神魔小说情节曲折离奇的特点。[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变”字,在分析“地点变化”“心理变化”“称呼变化”的过程中,感知文章情节设置的巧妙和趣味性,体会作者绝妙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畅所欲言,发表感悟设问1:课文中的哪个情节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学生交流、讨论并发言,教师归纳)预设生1:大圣变作大鹚老的情节。它写出了大圣逃跑、躲避的速度之快,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2:大圣被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变作土地庙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大圣的尾巴变作一根旗杆,读来极具喜剧效果,让人忍俊不禁。生3:大圣变作二郎神的情节写出了猴性的顽皮,使紧张的斗法情节得以舒缓,张弛有度,让我印象最深刻。设问2:学了本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学生思考并发言,教师归纳)预设生1:遇到困难时,要有坚毅的品质和无畏的精神。只要努力坚持过,不懈奋斗过,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无怨无悔。生2: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学会变通,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生3: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为我们的作文插上神奇的翅膀。我们要学习作者奇妙大胆的想象。四、课后延学,领悟魅力阅读整本《西游记》,在以下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1)选择一个故事,品析情节的一波三折。(2)选择一个人物,品析其性格特征和成长历程。结束语:活泼顽皮的孙悟空让我们喜爱不已,妙趣横生的斗法过程让我们忍俊不禁。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挥动着奇妙想象的翅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神奇瑰丽的神魔世界。课后,让我们一起遨游于幻想的海洋,去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吧。【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82 22皇帝的新装【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了解安徒生的优秀童话故事,开阔文化视野,增强对我国优秀童话的热爱。[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了解童话的文体知识。[思维能力]迅速浏览全文,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深入理解课文,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重点、难点)[审美创造]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故事中描写人物的语段的精彩。【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学习快速阅读,浏览全文,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教学过程】一、趣聊“童话”,导入新课1.趣聊“童话”师:同学们小时候应该都看过童话故事,下面这几幅图便跟童话有关,你是否还记得这些童话故事的内容呢?课件出示:师:这些故事都是安徒生创作的,这位丹麦作家因为他的童话而享誉世界。童话有这样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童话是一种儿童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进行思想启蒙教育。[设计意图]本环节用图片导入能激活学生的记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营造童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对童话体裁的理性归纳,帮助学生补充课文学习所需的知识。2.导入新课师: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学习安徒生的另一篇童话——《皇帝的新装》。希望同学们学完后不仅能掌握新的阅读方法,还能受到思想启迪。(板书文题及作者)3.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2)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二、速读课文,抓纲拎要1.指导速读方法师:课文围绕“皇帝的新装”展开了一段荒诞离奇的故事。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抓纲拎要。阅读时注意思考几个问题。课件出示:速读方法:寻找关键词句,全神贯注,从头到尾快速阅读课文,不回看,不指读。思考:(1)课文中依次出现了哪些人物?182 (2)这是一件怎样的新装?(3)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故事。提示:可在课文中圈点勾画。[设计意图]用寻找关键词句的方法,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落实课时教学目标。圈点勾画有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培养学生专注的阅读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三个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后面梳理情节、复述故事奠定基础。2.学生快速阅读提示:阅读时间大约7分钟,在学生阅读期间,教师尽量不说话,不干扰学生,给学生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3.检测速读效果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回答之前的三个问题。(1)课文中依次出现了哪些人物?预设皇帝、骗子、老大臣、诚实的官员、随员、骑士、典礼官、内臣、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老百姓、小孩子。(2)这是一件怎样的新装?请分别用以上人物的语言来回答。预设骗子:“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皇帝、随员:“美极了!”老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典礼官、内臣:“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老百姓:“真是漂亮!”小孩子:“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3)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故事。预设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骗着穿不存在的衣服举行游行大典,最后被一个小孩子揭穿谎言。三、研读思考,梳理情节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阅读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围绕“骗”字,把这些人物分成三类,你会怎么分?(2)梳理情节,用“骗子行骗”开头,依次理清情节。预设(1)①行骗的人:两个骗子;②说谎话的人:皇帝、各级官员、百姓;③说真话的人:小孩子。(2)骗子行骗——群臣被骗——皇帝被骗——百姓被骗——小孩揭骗师小结:我们发现,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课文写了一场骗局。[设计意图]本环节由“骗”字切入,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既能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又训练了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四、口头表达,复述故事1.交代活动任务、活动方式师:我们已经梳理概括了具体的故事情节,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把整个故事复述一遍。复述的方式有很多种:按照情节发展的顺序复述;或改变叙述视角,以皇帝、老大臣、骗子等角色的口吻,进行复述;或改变叙述顺序,用倒叙的手法复述;等等。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复述故事3.各组推选代表全班展示,集体点评[设计意图]在概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复述故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大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将阅读感受批注在课文旁。第2课时182 【教学目标】1.展开联想和想象,品读故事中关于人物描写的精彩语段,品析人物形象。2.深入理解课文,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刺意义和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美读“精要”,品赏人物1.分析皇帝的形象师:上节课,我们阅读了《皇帝的新装》,讲述了这个荒诞离奇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物是谁呢?(生自由回答)师:老师先带领同学们品赏第一个人物——皇帝。我们用讲述的方式,美读课文第1段。(生齐读第1段)(1)从第1段中可看出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预设虚荣、爱漂亮、昏庸愚蠢、不理朝政、穷奢极欲……师:这个皇帝呀,军队里有多少士兵他不知道,城里来了两个骗子他倒是知道了,还美美地打起了如意算盘。同学们一起读下面这段话。课件出示:“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是不称职的;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2)本文中的皇帝打起了这样的如意算盘,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如果你是皇帝,为检验臣民称不称职,你会用什么办法?预设我认为他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我会用积极纳谏的方法。师:这个不称职的皇帝一心想着他的新衣服,在派出了两位诚实的官员去察看织新衣服的工作进展后,终于决定亲自去看看。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看见。课件出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师:哪位同学来假想一下自己是文中的皇帝,把这一段话读一读。(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引导生揣摩皇帝的心理活动,指导生读出皇帝慌张忐忑的心理状态)(3)从上面的话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预设这是一个不敢面对现实的皇帝。(4)眼见为实,如果皇帝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会怎么说?预设“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师:可是这个皇帝却这么说:课件出示:“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生自由演读,读出夸张的语调)(5)从上面的话可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预设这是一个口是心非的皇帝。师:心里那样想,口中却这样说,这个不敢实事求是的皇帝的结局是怎样的呢?看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6)听到人们的议论,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你发现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预设182 没有。这是一个坚决不承认错误的皇帝,一个愚蠢得不可救药的皇帝,一个荒唐的皇帝。[设计意图]老师以主持人串词的方式,串起文中描述皇帝的“精要”部分,并指导学生美读“精要”语段,可帮助学生一步一步赏析品悟“皇帝”的形象。同时,这也是在给学生展示赏析人物的方法——对描写人物的精彩语段进行美读品赏,为后面学生自选人物,合作品析做示范。2.生学“师法”,自选人物,合作品析师:刚才,老师用串联的方式,美读了文中描写皇帝的精彩语段,品析了皇帝的形象。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这种学法,四人一小组,一组选择一个人物,合作品析。选择谁,我们就挑关于这个人物的最精彩的语段来演读,合作评议其人物形象。(1)学生分组,确定美读评议角色。(2)学生美读精彩语段,合作品析。老师巡回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3.指导交流师:由小组推选一人先演读一处或几处精彩语段,再陈述你们组从这些语段里品赏到的人物形象。(小组交流展示)[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用老师示范的赏析方法,自选人物,分小组合作品析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学用训练中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分解难点,一个小组品析一个人物,共同完成对众多人物的品析。最后在展示交流中,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训练。二、探究原因,领悟主旨师:这真是一群耐人寻味的人物,他们共同上演了一场荒诞无稽的闹剧。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结合我们刚才对人物的品析,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讨论,记录要点,准备发言。课件出示:(1)这两个骗子能够成功欺骗百姓、官员和皇帝的原因是什么呢?(2)最后由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为什么?(小组合作探究)预设(1)因为这些大人虚伪,不愿承认自己愚蠢,不能实事求是。(2)小孩子天真单纯、诚实无畏。师:我想,假若这个皇帝不是只爱新衣,而是关心军队和国家,事情会怎么样呢?假如他知错能改又会怎么样呢?如果官员们都忠于职守,会怎么样呢?如果大家都诚实做人,无私无畏,又会怎么样呢?预设骗子就无机可乘。师:通过学习,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我们要自省正己,无私无畏,学做真人。(板书:自省正己无私无畏学做真人)师小结:我们要向那个小孩子学习——无私无畏。哪怕一开始只有你一个人的声音,但是只要敢于发声,真理最终必将响彻大地,而那些虚假的东西就会无处遁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品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人物行为背后的原因,启发学生思考。三、习得学法,拓展延伸1.习得学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著名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得到了思想的启迪。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课件出示:快速阅读,梳理情节。美读“精要”,品赏形象。合作探究,领悟主旨。2.拓展阅读课后用今天学到的方法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并在童话的世界里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粮。3.课后练笔182 (1)补写骗子每一次语言、动作描写前的心理活动。(2)皇帝游行后还会发生什么,从骗子的角度续写一个情节。字数不限。[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学法,掌握文本解读的规律,同时推荐类读篇目,向课外延伸,勾连课堂内外。补写心理活动,续写情节,可以勾连阅读和写作,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板书设计】【教学后记】23女娲造人【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了解神话的文体知识。[思维能力]梳理情节,复述故事。分析女娲形象。体会本文中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重点)[审美创造]体会神话的魅力,能发挥想象力进行文学创作。(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传说,在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后,女娲又做了一件千古传颂的好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女娲造人》。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说说你的阅读感受。二、初读,回顾学法1.学生自由阅读,交流初读感受预设(1)女娲有超能力,神通广大,能用泥巴捏人,还能用藤条甩出人来,比我小时候捏泥巴有趣多了!(2)故事情节很有趣,天地间原先只有女娲一个人,后来女娲造出人后,都叫她“妈妈”,女娲有了心爱的孩子。……2.回顾学法师:同学们,182 这篇神话故事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需要深入阅读才能发现。我们运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所用到的学习方法,展开深入阅读活动。回顾一下,《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呢?(学生抢答,教师明确)课件出示:快速阅读,梳理情节。美读“精要”,品赏形象。合作探究,领悟主旨。3.交代自学目标、自学方法师:这节课,我们这样自学《女娲造人》。课件出示:①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梳理情节,复述故事;②用美读描写人物的精彩语段的方法,品赏女娲形象;③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品悟课文丰富的想象,合作探究课文主旨。[设计意图]课文本身很有趣,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体。让学生交流初读感受,可展现学生阅读的初始水平。在此基础上,回顾教读课学到的阅读方法,实践“教读课得法,自读课用法”,并以此指导学生自主深层阅读活动的有效有序开展。三、速读,复述故事1.生快速阅读2.生梳理出故事的情节预设课件出示:女娲造人的缘由——女娲造人的过程——女娲想出人类繁衍的方法3.生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内容要点,准备绘声绘色复述故事4.师指名生复述故事[设计意图]继续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神话大胆的想象和离奇而又合情合理的情节,初步感知女娲的形象,让学生在阅读、表达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四、美读,品赏形象师: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女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文中第一个旁批的提示,勾画文中描写女娲的精彩语句,写出你的评价,旁批你的阅读感受和疑惑。1.学生朗读并批注2.小组交流阅读成果,师引导预设“神”的特点:“神威”。有非凡的能力,神通广大,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以泥造人……“人”的特点:“人性”。有人的情感,如孤独、欢喜、高兴;有人类母亲的美德,如勤劳、智慧、温情……师小结:女娲既是一个能力非凡的神,又是一位伟大的充满母爱的人。她创造了人类,犹如给予我们生命的母亲一般,我们要感谢她,赞颂她。[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旁批提示,通过阅读、交流,深入品赏女娲形象,进一步体会课文想象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特点。五、联读,探究主旨1.自读教材本课后的“阅读提示”2.师领学《风俗通》“女娲造人”原文,完成下面几个任务课件出示:(1)将文下注释中的字音、词义标注在文中。(2)齐读一遍原文。(3)借助文下注释,自己口头译读一遍原文。(师课件出示译文,生齐读)课件出示:182 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由于)工作繁多,(女娲)没有足够的力量来从事(造人)这项工作,于是她就拿了粗绳索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3.比较阅读思考:课文做了哪些改编呢?找一找对应的地方、增加的地方、删减的地方。预设对应的地方:“未有人民”对应第1段,“女娲抟黄土作人”对应第5—12段,第二句对应第13—16段。增加的地方:第2—4段,第17—18段。删减的地方:“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人也”。4.合作探究本文作者袁珂将原文做了这样的改编有怎样的用意呢?预设课文与原文对应的地方,塑造了女娲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课文增加的地方,表明了女娲的造人动机和女娲想出来的使人类繁衍的办法,想象根植于现实,合情合理;删减了原文“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人也。”作者认为“这是阶级社会划分阶级以后,打上去的阶级烙印,非复原始神话之旧”,所以课文删减了这部分内容。课文表现了远古时代人民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同时赞颂了女娲这位伟大母亲的勤劳和智慧。5.材料补充课件出示:神话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是反映远古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表现了远古人民与自然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大致分为三类——创世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其中以创世神话最为重要。创世神话又称开辟神话,是人类早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做的幼稚解释与描述,反映出古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这类神话大体可以分为由神来开辟大地、由巨人化生万物和自然演化而形成世界三大类。师小结:本文是一篇创世神话。这类神话大体可以分为由神来开天辟地、由巨人化生万物和自然演化而形成世界三类。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可多了,请同学们课下自己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的神话故事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探究作者的改编意图,领悟主旨,深入理解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是根植于现实的,而且是合情合理的。知识补充设置是为了在深入阅读神话故事之后,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了解神话和创世神话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六、布置作业,读写勾连1.改编故事:请按照你想表达的意图,将《风俗通》中“女娲造人”原文,按照你想表达的意图,再改编一个新的神话故事。要求:发挥想象,但想象须根植于现实又合情合理。2.拓展阅读:搜集并阅读各民族解释天地万物和人类起源的神话。[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得延伸到课外,实现知识、方法和能力的有效迁移和拓展。“改编故事”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拓展阅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丰富学生对神话和创世神话的感知并加深理解。【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82 24寓言四则【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了解优秀的寓言故事,增强文化底蕴。[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了解寓言及相关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关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思维能力]了解这四则寓言的主要内容,初步把握其寓意。多角度理解这四则寓言的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重点、难点)[审美创造]体会寓言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的特点,能够自编或续编寓言。【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寓言的特点,多角度理解本课寓言的寓意。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自编或续编寓言。【教学过程】一、资料导入师:本课的前两篇寓言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以伊索的名义流传下来的古希腊寓言集。大多可能是伊索本人或和同时代的其他人创作的,也有一小部分是此前和此后出现的寓言故事,共三百多篇。大多是动物故事,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为人们喜闻乐见。大家知道什么是寓言吗?预设见《状元大课堂》本课“文体知识”栏目。师:请同学们动笔,在课题的旁边进行知识批注:讽刺性、哲理性、劝喻性。[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省时高效。介绍文体知识及相关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二、领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理读情节,探究寓意(1)了解故事中的人物。课件出示:宙斯:古希腊神话中众神之首。赫拉: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宙斯的妻子、掌管婚姻和家庭的神。赫耳墨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众神的使者,宙斯的儿子。师:由这则材料可知,赫耳墨斯是下一辈的神,他的地位比他的父母要低得多。在课文中,他会有什么表现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寻找答案。(2)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男生和女生分别扮演旁白、赫耳墨斯和雕像者。(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预设赫耳墨斯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的价值,他依次问了宙斯、赫拉和自己雕像的价钱,得到的结果是自己的雕像一文不值。(4)用几个词语概括赫耳墨斯的心理变化。预设希望——得意——失望。(5)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赫耳墨斯的遭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预设①自以为了不得的人往往远不如别人。②不能自命不凡,爱慕虚荣。③不要高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④要做好自己。2.品读形象,探究寓意(1)对比助读。对比三“问”的原文和改文,说说原文的表达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182 第一“问”:原文: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改文: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第二“问”:原文: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改文:赫耳墨斯又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第三“问”:原文:“这个值多少钱?”改文:“值多少钱?”预设第一“问”颇费心机,先问价众神之王可看出其争锋主神的盲目自信,第二问中忍不住的“笑”将其轻慢之意和窃喜之情展现无遗,第三处“问”增加了“这个”,郑重中酝酿着呼之欲出的自我期许——我雕像的价格肯定比他们高得多呀!(2)品议形象。从这三“问”中可看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神?预设三次发问,一问宙斯,二问赫拉,三问自己,所参照者均为重量级之神,将赫耳墨斯的自视甚高层层渲染,可见其是一个爱慕虚荣、自视甚高、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却不被人重视的神。(3)说说本寓言的寓意。预设要客观评价他人,正确认识自己,不宜爱慕虚荣、妄自尊大。[设计意图]本环节浅文深教,以朗读为线,美读,演读,品读,引导学生多角度品悟寓意,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习得学法。三、学用“学法”,自学《蚊子和狮子》师:下面,我们用刚才学到的探究寓意的方法来自学《蚊子和狮子》。1.理读情节,探究寓意(1)以讲述的方式朗读课文,讲述故事。师:下面,我们用讲述的方式美读课文,留意一下课文的结构特点,梳理故事情节,准备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明确:这则寓言有两段,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揭示寓意。①师范读第一句,生学读全文,练习用讲述的方式美读课文。②生讲述故事。(2)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情节,理解寓意。师:下面我们深入朗读课文。各小组轮读第一段五句话,这五句话每一句写的是一个情节,我们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标题。①小组轮读。②师引导交流。预设挑战——战斗——战胜——被俘——叹息。③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蚊子的遭遇给了你什么启示。预设做事不谨慎往往会招致失败;危险往往藏在不经意时,要随时保持警惕。(3)以对比的方式概括故事,再议寓意。①这个故事写了两场战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场战斗。预设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被蜘蛛消灭。②这一强一弱、一胜一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弱小的蚊子战胜了强大的狮子,却被蜘蛛消灭了呢?从中我们又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预设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往往能克敌制胜。骄兵必败。师小结:读寓言,可以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理解寓意。182 2.品读形象,探究寓意(1)指名学生演读蚊子的语言,读出蚊子的腔调。(2)指名学生演读蚊子的战斗过程,读出蚊子的情态。师:这只蚊子有什么特点?预设不畏强敌、自信勇敢,了解敌方弱点和自身长处,善于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但容易得意忘形。(3)生补写蚊子的心理活动。预设要是我刚才谨慎一点就不会撞上去了!我刚刚打败了最强大的狮子,现在却要被小小的蜘蛛吃掉了,真是后悔死了!(4)说说本寓言的寓意。预设①勇者胜,骄者败。②不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③聪明勇敢的人在得意忘形的时候也会惨败甚至丢掉性命。师小结:读寓言,可以通过品析主人公形象来领悟寓意。[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习得的学法自学一篇寓言,将方法内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进一步训练。四、比较阅读,探究写法师:同学们,这两则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它们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异同点呢?下面,我们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1)小组讨论。(2)交流明确。预设相同点:①先叙后议,叙议结合;②白描;③对比。不同点: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以三问三答展开一个故事,《蚊子和狮子》以蚊子的行踪来展开故事;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③《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结尾出乎意料,造成文意的“突转”,余味悠长。《蚊子和狮子》一波三折,耐人寻味。[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将两篇寓言进行比较阅读,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的典型写法,从阅读中得到写作的启示。五、布置作业,创编寓言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假托的故事和主人公的形象里藏着寓意。所以,我们改编不同的故事,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就可以表达不同的寓意。同学们试着改编原故事,表达新的寓意。课件出示:题目:请将《蚊子和狮子》中的“败仗”情节以《蚊子和蜘蛛》为题改编成以蚊子和蜘蛛为主角的故事。提示:可以续写原文,可以删减改变情节,可以补充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神态描写改变主人公形象。[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板书设计】182 第2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的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2.理解寓意,从故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资料助读1.回顾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其实在中国文学宝库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滥竽充数》《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则中国寓言《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2.介绍背景资料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则寓言的出处,一起来读一读资料。课件出示:《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二、学习《穿井得一人》1.师范读课文,正音明节奏课件出示:重点字音:溉汲(ɡàijí)重要句子节奏:家无井/而出溉汲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练读课文,理解词义生练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和参考资料,将重点词义批注在课文中。(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3.分角色朗读,解说文意(1)分角色朗读。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全班同学读叙述者部分,推荐两名同学分别读丁氏和“闻而传之者”的话。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提示:丁氏,高兴、激动;传播的人,惊奇、吃惊;丁氏回答使者的语气,惊奇。(2)解说文意。师:请同学们用白话自由演读人物语言,用讲故事的语气叙述故事。(全班展示,师酌情评点,明确文意)课件出示: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182 (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去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4.理读情节,探究寓意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理读故事情节。预设开端:宋之丁氏,穿井得人。发展、高潮: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结局: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师:向结果问原因。我们来探究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讹论呢?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预设原因:①丁氏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有歧义。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以讹传讹,谣言越传越广。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启示:对待传闻,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设计意图]针对这篇寓言的语言特点,本环节从朗读入手,以朗读为线,读准读顺,读懂读深。有了上一节课习得的学法基础,本课探究寓意环节,学生可以在老师的组织下酌情自主探究完成或合作探究完成。三、学习《杞人忧天》1.朗读课文,自主批注字音课件出示:杞(qǐ)坠(zhuì)中伤(zhònɡ)躇步(chú)跐蹈(cǐ)舍然(shì)2.译读课文,自主批注重点词义(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3.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朗读提示:杞人:语气忧虑恐惧;晓之者:语气真诚耐心。4.白话演读,复述故事学生借助参考资料,自主用白话复述故事。课件出示: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一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个地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那个杞国人消除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疑虑,非常高兴。5.品赏人物,探究寓意(1)故事中的“杞人”和“晓之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课文中人物描写的语言,将你的评价批注在课文中。预设杞人忧天,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担心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庸人自扰。晓之者忧人,开导杞人,热心诚恳,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从中还获得了什么启示?182 预设寓意: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而忧虑。启示:①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我们要增长见识,积累经验。②“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3)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预设我认为如果从积极方面看待杞人忧天,则是一种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言之有理即可)[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指导学生用习得的学法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朗读课文,演读课文,译读课文,探究寓意,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方法内化为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能力,同时得到智慧的启迪。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请给两则寓言分别续写一个议论性的结尾,揭示寓意。2.拓展延伸:搜集成语故事,课外阅读《中国寓言》。[设计意图]读写勾连,以写促读,进一步推动学生对寓言展开深入研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拓展延伸,丰富积累,提升语文素养。【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外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优秀诗词文化的热爱。[语言运用]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维能力]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背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重点)[审美创造]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的美。(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目标182 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平仄、押韵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它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很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在诗歌的各种体裁中,七言绝句是最受欢迎的体裁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四首七言绝句。[设计意图]本环节从简短介绍七言绝句导入,让学生大略知晓七言绝句的特点,快速明确学习内容的大体情况。二、读四首诗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吟诵诗歌,是解读诗歌的途径,也是理解诗歌的前提。看看谁能将这四首诗吟诵出诗的味道来!1.读准字音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四首诗歌,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课件出示:寂寥(liáo)春朝(zhāo)碧霄(xiāo)戍(shù)夜阑(lán)潼关(tónɡ)2.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课件出示:七言绝句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一夜征人/尽望乡”。也可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唯见/长江/天际/流”;或“二二一二”,如“闻道/龙标/过/五溪”等。(3)听读,明确节奏。听名家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4)齐读,体会节奏。3.学习吟诵古人吟诵是先有曲调的,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我们应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1)标注韵脚。课件出示:①圈画出这四首诗的韵脚。②写出每首诗所押的韵。③韵脚在朗读的时候,是有拖音的。试读出每首诗的韵脚的韵味来。预设课件出示: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我言/秋日/胜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巴山夜雨/涨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尚思为国/戍轮。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潼关[清]谭嗣同182 终古高云/簇此,秋风吹散/马蹄。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2)指名范读,体会吟诵方法。(3)学生比赛吟诵,读出韵味。师小结:教育家叶圣陶曾对吟诵做出过以下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我们可以通过反复地吟诵,不断地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不断地加深对整首诗的理解,逐渐感悟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同时深入体会作者的创作情境。[设计意图]这四首七言绝句格式整齐,音韵和谐,适合用于学习简单的诗歌吟诵方法。本环节从韵脚切入,通过吟诵,引导学生体会诗歌韵味。三、赏四幅画1.描绘画面师:通过吟诵,这四首诗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展现出怎样的画面呢?试着用语言描述出来。提示:可以结合诗歌下面的解读及《状元大课堂》相关的译文描述,还可以发挥联想、想象,运用修辞手法。(学生自由描述画面)2.展示交流师指导:可多角度描述,加入想象成分,但是基本内容必须来自诗歌。课件出示:《秋词》(其一):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认为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让我的诗情也飞上蓝天。《夜雨寄北》: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今晚巴山夜雨绵绵不尽,秋水一点点涨满了秋池。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但我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潼关》:久远的高高云层簇拥着潼关古城,秋风阵阵吹散嗒嗒的马蹄声。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拘束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师小结:诗歌是优美的,语言凝练,我们描摹的语言总显得苍白无力,难以透彻地传达诗中的意蕴,更让我们体会到诗歌的美妙。[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描述画面,达到理解诗意、体会意境的目的。结合第六单元所学的联想与想象,学生可以有多种描述。核心点是训练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对诗意有自己的理解。四、明四种情师:这四首诗歌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提示:可以抓住诗歌中典型景物(即意象)分析,也可以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分析。(生自由交流,师点评,引导生运用适当的方法解读诗句)预设课件出示:(1)《秋词》(其一):①一、二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乐观的心境。②第三句中的“排”字写出了白鹤搏击长空的气势,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这正是诗人虽遭贬,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③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只白鹤。诗人借白鹤一飞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要积极奋发向上。182 (2)《夜雨寄北》:①诗的开头两句用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表达了诗人孤寂的情绪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自己、询问归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诗人对这个环境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池中所积之雨。通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当时孤独、凄凉的气氛。这无尽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诗人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涨秋池”的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池水,还有诗人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②三、四句是虚写未来。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亲昵之情态。这首诗既描写了诗人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①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②一、二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诗人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僵”字写年迈,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长期卧床;“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字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这四个字写出了风雨夜诗人凄凉的处境。“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诗人仍心怀“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让人肃然起敬、扼腕感慨。③三、四两句,诗人因“思”而夜不能眠,他静听着窗外肆虐的风雨,不由触景生情,由自然界的风雨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又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便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卫国壮志只能诉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4)《潼关》: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次句写马蹄声被秋风吹散,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这两句写山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水,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师小结:古人作诗常精心选择一些典型景物来体现主观情感,这就是意象。诗歌中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的方法需要大家在长期阅读中仔细揣摩。运用景物描写、借景抒情等手法含蓄表达情感,也是诗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上面诗歌中的“巴山夜雨”“风吹雨”就是这种手法的运用。当然,理解这样含蓄的情感,需联系诗人生平和他写诗时的处境来分析。[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初中古诗词教学要求,适当学习通过分析意象、借景抒情等手法理解诗歌,学习初步赏析诗歌,品味诗歌。五、知四种人师:了解诗人的生平、主要的人生经历或者看看他的其他文学作品,你会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我们学习的四首诗歌,你从中读出了四位怎样的诗人?(必要时教师对材料进行解读,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课件出示:材料一: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刘禹锡《始闻秋风》(节选)]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其八)]182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一)]材料二: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材料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热情丝毫未减,日夜惦念报效国家,可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诗人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材料四:清朝同治四年(1865),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其父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光绪元年(1875),谭嗣同10岁时,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好。《潼关》这首诗是诗人十多岁途经潼关时所作,当时诗人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背景所震撼,有感而发,写下了此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课件出示:材料一(解读刘禹锡):《始闻秋风》这首诗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就诗意看,《浪淘沙》(其八)和《杨柳枝词》(其一)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深入品读,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材料二(解读李商隐):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材料三(解读陆游):诗人有着复杂的思想情感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诗歌中展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和无奈: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陆游的诗歌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材料四(解读谭嗣同):《潼关》里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既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又是诗人特有的冲决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凌云志,诗人坚信自己仍顶天立地、绝不服输,不改少年时的志气。结束语: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是我们民族的财富,我们有义务继承和发扬下去。诗歌传承的是语言,更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愿同学们能在诗歌的滋养中茁壮成长![设计意图]本环节提供诗人写作本诗的背景材料及其所作的其他诗歌,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其诗歌阅读的视野,又能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读诗,提升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六、背诵默写诗歌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歌。(师指名生背诵,全班集体背诵并默写)182 [设计意图]背诵是学习古诗文最根本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可使记忆牢固。用不同形式背诵,确保当堂成诵,并落实在笔头上,能让学生产生扎实有效的记忆。【教学后记】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在写作中感受汉语的魅力,热爱中国语言文化。[语言运用]在写作实践中,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难点)[思维能力]进一步了解联想和想象,深入体会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进行联想和想象片段训练,培养发散思维。(重点)[审美创造]通过联想和想象创造美。【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了解联想和想象的特点,深入体会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2.进行联想和想象片段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看见这漫天飘飞的雪花,你想到了什么?预设“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棉花、飞絮、白绸幕、天上的世界、那年发生在下雪天的故事……师:同样是飘飞的雪花,谢朗想到了盐粒,谢道韫想到了柳絮,同学们想到了棉花、飞絮、白绸幕……甚至心驰神往,想到了天上的世界、那个下雪天发生的故事……我们把这种思维活动叫作什么?(明确:联想和想象)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作训练。(板书课题:发挥联想和想象)[设计意图]从生活中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有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二、温故知新1.辨一辨:联想和想象的区别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天上的街市》,看看哪里用的是想象,哪里用的是联想,二者有什么区别。课件出示:女娲造人(节选)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182 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预设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事物。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出的新形象。联想是“客观实际,由此到彼的过程,特点是实的”,想象是“人脑主观创造的,特点是虚的”。2.理一理:联想的方法有哪些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文,看能不能从中理出几条联想的方法。课件出示:(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5)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6)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师生交流明确)预设联想的方法:横向的有相似联想、反向联想、因果联想和相关联想等;纵向的有“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的联想。[设计意图]这个板块是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择取的典例阅读,通过典型示例,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联想的特点、联想的方法。3.想一想: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注意事项师:在写作中运用联想和想象要注意哪些事项呢?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给了我们哪些启示。(1)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春》(2)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济南的冬天》(3)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妈妈!”——《女娲造人》仔细品读,思考:这三组句子哪些是实写的景或内容,哪些是联想或想象的情景?每一个句子是怎么由眼前景物过渡到联想或想象的景物的?预设前两组是由带甜味儿的花联想到了树上结果的样子;由山好像穿上了花衣联想到了一个有着美好肌肤的女子。最后一组在如实叙述的过程中,发挥了奇特的想象力,展现了女娲造人的情景和画面。“闭了眼”“看着看着”“说也奇怪”这几个词语相当于一个桥梁,将眼前实景与脑海中的想象之景自然结合起来,给人一种和谐感。师:想象和联想必须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合理的推导,内容应该有逻辑性,符合情理。联想要自然贴切,想象要合情合理,二者都要力求有新意。课件出示:①联想要自然恰切。②想象要合情合理。③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设计意图]这个板块意在让学生了解在写作中运用联想和想象要注意的事项,进一步体会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为写作实践做准备。三、实战演练182 师:联想和想象被人们称为写作的翅膀。现在,让我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双翅,放飞思想,准备抒写华丽篇章。1.口头训练(1)教师举例。师:我们先来看一组词语“木头”“足球”,这两个词语不属于同一范畴,我们如何能从木头想到足球呢?预设我们可以这样去想:由木头可以想到其来源树木,由树木可以想到树林,由树林可以想到草地,由草地可以想到绿草如茵的足球场,由足球场想到足球。(2)学生练习。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试一试联想下面一组词。课件出示:钢笔——月亮预设【示例一】由钢笔可以想到墨汁,墨汁可以想到黑色,黑色可以想到夜空,夜空就能想到月亮。【示例二】由钢笔想到了诗人,由诗人想到了诗歌,由诗歌想到月亮。2.片段训练(1)听音乐,想象画面。师: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听一段描绘泉水流动的乐曲《泉水叮咚》,把你想象的画面用优美的文字写下来。预设【示例】泉水一冲出深山,月光就扑了过来。一轮梨花月变成了液体。揉碎了的月光,叮叮咚咚唱歌着,奔跑着,跳跃着。忽然从高高的石崖向下“蹦极”,珠玉四溅;忽然在花丛间潜伏蛇行,若断还连,幽幽咽咽的;忽然又在光滑的鹅卵石溪床上跳着轻盈的舞步,带着小鱼,携着蝌蚪,跑向山外的世界……(2)学生片段写作。(3)学生习作交流、共评。3.续写训练(1)出示文题。课件出示:发挥联想和想象,为本单元课文《皇帝的新装》续写一个故事。不少于500字。提示:①认真阅读课文的结尾,想象故事发展的各种可能,然后抓住一点落笔。②要使人物的言行和性格与之前的表现相符,故事发展和情节设计要合情合理,令人信服。(2)出示例文。师:下面分别是叶圣陶和鲁兵写的《皇帝的新装》的续篇。看完之后,说说续篇有什么新的含义。课件出示:①那个裸体的皇帝在游行受到嘲笑后恼羞成怒,当场宣布:“谁再说坏话,立即逮来,杀!”结果四五十人被就地处死。从此,皇帝再不穿别的衣服。有一次,他的爱妃陪他喝酒,无意间讲了一句:“啊呀,把胸膛弄脏了!”另一次,一位大臣辞职后说:“再不用看不穿衣服的皇帝了。”他们都因犯了皇帝的禁令而被杀。有一次皇帝巡行京城,因为经过的街道多,说笑他不穿衣服的人更多,皇帝竟杀了一千多名老百姓。有一个慈心的老大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想了一个办法,去对皇帝说:“您向来喜欢新衣服,还是另做一套新的换上吧!”可是皇帝硬说这套神奇的衣服永远不会旧,还把他关进了监狱。从此之后大家都回避皇帝,但他仍起疑心,凡是有笑声的人家,都要把人抓来杀掉。有一天,皇帝走在寂静的街道上,忽然听到有的人家家里有声音,他生气地命令兵士不分男女老少全抓来杀掉。结果,人民一起扑上去打皇帝,兵士和大臣也倒向人民那一边,皇帝看大家不再怕他,就像有块大石头砸在头顶上,身体一软就瘫在地上。②一次,“我”在睡梦中接到安徒生发来的电报,电文是《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节——182 游行结束了,皇帝气得要发疯,捉拿了两个骗子进行绝密审讯。骗子说不该治他们的罪,因为“没有相信谎话的皇帝,也就没有骗人的我们”。还说:“坏就坏在说皇上实在没穿什么衣服的人,该把他们抓来治罪才是。”于是皇帝下令追查,因为所有的老百姓都说了,不好办,又下令追查第一个说这话的人,这样就抓到了那个小孩。小孩承认了自己所说的话。可是,怎么判罪呀?皇帝翻遍了所有的法典,找不出一个恰当的罪名。他一恼,冲口而出:“那么多人说假话,谁叫你说真话呢?你犯的就是说真话罪!”(3)师生共评。(4)学生写作。例文:课件出示:续写《皇帝的新装》皇帝穿着根本不存在的新装在游行大典中赤身裸体出尽了丑,小孩的话像烙铁一样烫灼着他的耳朵、烫灼着他的心。他又羞又气又恼又恨,没待庆典结束,就赶紧派大臣把两个骗子抓起来。回到皇宫,皇帝急忙穿上自己原来的衣服,然后对着镜子出神,回想刚发生的事,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真是无地自容。自己是一国之君,至尊至贵,今天竟让平民百姓看了笑话,真是威风扫地,颜面尽失。今后还怎么有颜面统领臣民?事情起于两个骗子,不杀他们难解心头之恨!……但是杀了他们,恨是解了,光着身子上街的影响还是不能挽回……皇帝毕竟是皇帝,思来想去,终于有了绝妙的主意。皇帝命人把两个骗子押来。两个骗子面如土色,见了皇帝浑身发抖,认为必死无疑。皇帝开口说道:“你们两个手艺绝伦,新装做得世所罕见。朕命你们二人在十天之内为全城每人赶制一套新装。十天之后,再举行一次全城共试新装大典!你们二人必须在十天之内把新装赶做出来!”两个骗子如获大赦,暗自庆幸,万万想不到皇帝竟会有如此异想天开的想法。骗子终归是骗子,任何时候都不忘一贯伎俩。他们启奏皇帝:“制作全城臣民的衣服,十天时间有些困难——”皇帝“嗯?”了一声,目光中露出了威逼的神色。骗子们急忙改口:“小人昼夜不停,尽力效命,保证如期完成。只是请皇上派百名青年男女,协助小人。”皇帝恩准了骗子的请求。十天之后,全城臣民按皇帝诏谕穿上骗子做的新装举行游行大典。皇帝巡视四方,只见一片赤裸裸的身子,两个骗子也赤身站在一边。皇帝想笑,但忍住没笑出来。皇帝对自己这一“妙不可言”的决策得意非常:这下可堵住他们的嘴了,看谁还敢笑朕!师点评:原著中的皇帝显耀新装,愚蠢之极,想借骗子的新装来识别大臣称职、愚蠢与否,结果不仅不肯承认自己的愚蠢,还赤身裸体地参加了游行大典。而续写的内容正是围绕皇帝的愚蠢被揭穿了之后,恼羞成怒,使出的更为愚蠢的对策,这正是皇帝虚荣、愚蠢性格的升级。这样安排情节,是为了告诉我们愚蠢固执的人难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幡然醒悟,反而更可能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设计意图]这个活动由三个板块顺次推进,先对学生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再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训练,多角度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最后进行续写训练,用名家名作示例,进一步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顺畅地开展自己的写作。四、总结升华师: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本节课我们区分了联想与想象的概念,明确了联想与想象要注意的要点(抽查学生回顾),希望大家在写作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它们可以为你的文章插上翅膀,到达更高的境界;它们也可以让你的思维更加开阔,让你享受思想漫游的无限乐趣。第2课时【课时目标】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182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书画家告诉大家,借着色彩的翅膀,我们可以飞到最美的地方;歌唱家告诉大家,乘着歌声的翅膀,我们可以飞向音乐的殿堂;老师想通过今天的写作指导课告诉大家,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让思绪尽情飞扬。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如何在作文中发挥联想和想象。二、范文引路师:“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好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历久而弥新,靠的是作家、艺术家奇崛而丰富的想象力。读一读下面这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课件出示:假如我梦回乌江……梦得一江春水向东流,见英雄末路。——题记我一身素装立于帐前,见你矗立在乌江畔,战袍遮不住的是你魁梧、尽显男儿本色的身躯。乌江水滚滚,宛如短短白绫翻转,四目相对的一刹那,我知道,外表平静的你,此刻必定心如刀割。于是,孤独的影子又多了一个。沉默良久,我的双手不自觉地触到了琴弦。你回转身,微怔片刻。乌江边,响起凄婉的琴声,你的双唇微微颤动,我听到了你的歌声,听到了你慷慨激昂却又不失清雅的歌声,竟是那首《垓下歌》。这,是生平第一次,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即便这样,我也很满足。够了,一切都够了。我听出了你对现状的无奈,感受到了你的困惑与无助,体会到了你的悲哀与绝望!你不明白,是你杀掉十万秦兵使得民心涣散,还是鸿门宴上的优柔寡断致使霸业拱手让人?你困惑,为何当初万人之上,此刻却连最爱的人也保护不了?你无奈,有勇有谋,今日却面临绝境……一曲终了,你默叹:“对不住你了,明日,即便血流成河,也要护你周全。”你起身,走进帐去,我的泪,决堤而下。闪着银光的剑,在夜里更冰凉。清冷的月光中,凄婉的楚歌响彻垓下。你少有大志,起兵八年,经历过七十多次战争,从未失败过,令各路诸侯匍匐跪拜,就这么当了天下的霸主。只是这一次,你不再是战无不胜,而是退无可退。你曾骄傲地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虞姬知道,你无论身处何种绝境,都不会退缩,我会陪你战斗到底……剑起,人亡,寂寞的乌江边,盛开着一朵朵洁白的梨花。恍惚中,我听到项王那响彻天穹的怒喊,同时听到的,还有那首歌,那首寄托无限情思的歌,那首项王唱给虞姬的歌,来自心灵深处的歌——《垓下歌》。师:时光倒转流逝,作者化身虞姬,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虞姬与霸王项羽在乌江河畔生离死别的悲壮场面,给人以独特的情感体验。无论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还是神态描写,都想象合理,符合特定情景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生动形象,凄美动人。学生课上在创设的环境中想象,当堂写作,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可以了解学生对想象这一写作手法的掌握程度。[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了突破难点而设计,以名篇佳作为范例,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作合理而大胆的想象,示范作用明显。另外,本环节也是为下一环节——学生自由想象自己十年后的生活做铺垫。三、写作实践师:同学们,让我们拿起笔,徜徉于联想和想象的世界。1.学生写作课件出示:题目:你有没有憧憬过未来的生活?你觉得,十年以后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做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请以《十年后的我》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思路点拨:发挥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可从十年后的生活变化、社会发展变化等方面着手,塑造人物的变化,如人物的相貌、心态及性格等,但性格的发展一定要符合逻辑。182 写法指导:选择一件事或几件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写作中也可采用前后对比的手法,如现在的“我”性格暴躁,十年后的“我”性格温顺等,通过人物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的变化。(学生自主写作)2.综合评改(1)出示评改要求。课件出示:总体要求:想象合理,内容丰富。基本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字数达标,无字、词、句、标点错误。具体要求:(1)想象要符合你性格发展的逻辑。不仅要想象你自己的生活,还要想象十年后社会的发展,因为这是十年后的你所生活的环境。(2)叙述要在具体情境中展开。可以通过一件或几件小事,结合语言、动作等描写,具体地展现你的性格、心态,以增加真实感。(2)小组内评改。提示:先在组内两两交换相互批阅,指出优点,提出改进建议。然后每组推选一篇优秀作品,并谈一谈推荐的理由。(3)优秀习作展示。提示:师生共同挑选组内优秀作品1~2篇,在全班展示,全体学生参与点评。教师针对训练目标提出改进建议,或指出优点让大家学习借鉴。(4)自己修改作文。提示:根据其他人的提议和自己对本次写作的新体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升格修改。结束语:生活因为有了想象而丰富多彩,文学因为有了想象而神采飞扬,相信同学们有了想象的翅膀定能在作文的天空里自由翱翔。[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堂创设的环境中想象,当堂写作,有助于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对想象这一写作手法的掌握程度。【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整本书阅读《西游记》【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学习师徒四人不畏艰险、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热爱中国古典名著。[语言运用]运用精读与跳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阅读原著,培养探究学习具体材料以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182 [思维能力]整体了解《西游记》的作者概况、故事情节、篇章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难点)[审美创造]欣赏《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整体了解《西游记》的作者概况、故事情节、篇章结构等。2.学习精读,用以精读为主的方法阅读经典片段,进行专题阅读。【教学过程】一、导入名著,初步了解《西游记》播放央视电视剧《西游记》插曲,导入课题。(板书:《西游记》)师: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制成了动画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这些形式的艺术作品代替不了阅读名著。同学们前段时间已对这部著作进行了初步阅读,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这部神魔小说,去感悟,去欣赏经典的魅力。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同学们对《西游记》的了解。课件出示:活动一:《西游记》知识知多少1.《西游记》的作者是谁?简要介绍其生平。2.简要介绍一下《西游记》的成书经过。3.《西游记》一共有多少回?可以分为几个部分?4.用一句话把《西游记》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学生抢答,鼓励其他同学补充)预设1.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明代文学家。吴承恩虽自幼敏慧好学,博览群书,然而屡试不中,中年后才补为贡生,担任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荆府纪善。晚年绝意仕进,专心著述。吴承恩一生诗、文、词创作甚多,死后大部分亡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文三卷,卷四末有词数十首。2.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僧人玄奘徒步去天竺(今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经姑臧(今甘肃武威),出敦煌,再经今新疆和中亚等地,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天竺。他在那里学习数年,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广泛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玄奘在路上所见各国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化及地理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至他的弟子慧立、彦悰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这些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3.一共一百回。第一部分(第一回到第七回)介绍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二部分(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包括“唐僧出世”“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王入冥”等几个小故事,起着过渡和衔接作用。第三部分(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西天取经”,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又由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是全书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4.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课件出示:182 活动二:《西游记》精彩情节“一句话”故事会。备选情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讲述格式:_______________这一精彩情节,主要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过。学生活动:(1)生选择故事讲述。(2)生点评,补充。[设计意图]此环节用模式化的叙述方式,训练学生概括情节的能力,为后面编故事奠定基础。二、精读名著,读出精彩师:经过之前的学习,同学们对《西游记》已经了解了很多,但是经典名著,需要细读精思,才能体会其精髓,现在我们一起来读出精彩。1.明确精读内涵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精读,精读读什么。预设精读即精细深入的阅读。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2.精读方法运用课件出示:阅读内容:精彩选篇《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阅读方法:圈点批注阅读要点:(1)理清故事情节。(2)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揣摩人物性格、心理。(3)读内容的感受,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写法的赏析。(学生阅读、批注后交流)预设(1)故事情节:唐僧师徒四人路过火焰山。由于山上一片火海,他们无法通过。得知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灭火焰山的火,悟空就亲自前往借扇。铁扇公主因为恼怒悟空请来观音菩萨降服了自己的儿子红孩儿,导致母子不得相见,死活不愿借扇给悟空。无计可施后,悟空变成一只小虫,飞到茶杯中被铁扇公主喝进肚子里,逼铁扇公主交出扇子。铁扇公主腹疼难忍,答应借扇,但给的是一把假扇。(2)人物性格、心理:①孙悟空:大圣公然不惧,使铁棒劈手相迎。他两个往往来来,战经五七回合,罗刹女手软难轮,孙行者身强善敌。(动作描写)——勇敢,本领高强行者见他闭了门,却就弄个手段,拆开衣领,把定风丹噙在口中,摇身一变,变作一个蟭蟟虫儿,从他门隙处钻进。(动作描写)——机智②唐僧:三藏听说,愁促眉尖,闷添心上,止不住两泪浇流,只道:“怎生是好!”(语言、神态描写)——心里着急,性格懦弱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三藏道:“那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又问:“那方有经?”八戒道:“西方有经。”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语言描写)——信念坚定③罗刹女:那罗刹听见“孙悟空”三字,便似撮盐入火,火上烧油,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神态、心理描写)——爱子情深,急于报仇(3)自主批注:①行者托在手中,好似火盆里的灼炭,煤炉内的红钉。你看他左手倒在右手,右手换在左手,只道:“热,热,热!难吃,难吃!”那男子笑道:“怕热,莫来这里。这里是这等热。”行者道:“你这汉子,好不明理。常言道:‘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他这等热得很,你这糕粉,自何而来?”那人道:“若知糕粉米,敬求铁扇仙。”(人物对话,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烈,幽默诙谐;俗语、市井言语交错运用,雅俗共赏)182 ②山以石为骨,石作土之精。烟霞含宿润,苔藓助新青。嵯峨势耸欺蓬岛,幽静花香若海瀛。几树乔松栖野鹤,数株衰柳语山莺。诚然是千年古迹,万载仙踪。碧梧鸣彩凤,活水隐苍龙。曲径荜萝垂挂,石梯藤葛攀笼。猿啸翠岩忻月上,鸟啼高树喜晴空。两林竹荫凉如雨,一径花浓没绣绒。时见白云来远岫,略无定体漫随风。(景物描写优美生动,暗中推动情节发展)师小结:通过精读,我们可以细致地了解内容,读出自己细腻的感受,在圈点批注中透彻地理解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设计意图]本环节对经典情节做了精读示范,旨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用精读的方法阅读原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解读、分析具体内容,深入认识《西游记》的人物特点、语言特色等。运用精读方法阅读,有助于学生克服对这部篇幅较长的小说的畏难情绪。三、自主阅读,读出自我师:精读让我们深入了解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等内容的独到之处。我们现在一边精读,一边进行创作,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1.分组,推选小组长2.明确阅读要求(1)每人自选一个喜欢的取经故事圈点批注,分析其情节、人物心理和语言特色。(2)围绕一个精读的故事内容,小组创作一个戏剧表演节目。(3)根据你精读的故事情节模式,小组一起创作一个妖怪给唐僧师徒制造磨难的故事。提示:创作故事情节结构要完整: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妖怪有何来历,唐僧师徒是如何应对等;要有细节描写,想象合理,性格符合人物特征。3.呈现成果呈现形式:思维导图,故事汇报,读书报告,戏剧表演,相声等。[设计意图]本环节要求学生进行精读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注重学生活动,结合课本要求,用小组合作方式,用具体的任务推动,使整本书的阅读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四、课外阅读,读成习惯每人至少独立完成三个情节的精读任务,做好圈点批注。准备好讲一个故事。(准备阅读成果汇报交流)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跳读的阅读方法。2.用跳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品析人物形象,探究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引出课题(播放视频短片《石猴出世》,学生观看)画面1:一块石头,屹立于高山之上。画面2:石头熠熠生辉,有细小裂纹出现。画面3:石头开裂,一猴子随着一道光亮蹦出。师:跳跃式的画面,用不到一分钟时间,显示了石猴出世的经过。下面我们用这种跳跃式的方式阅读《西游记》。[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继续阅读和了解故事情节。二、跳读名著,读出异同师:读《西游记》的时候,你是否被生僻字难倒过?你是否对大段的优美的景物描写视而不见?你是否记住了每个妖怪的名字及其使用的兵器?是的,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跳过我们不喜欢的内容!选择我们喜欢的内容来读。这样的阅读方式就是跳读。1.明确跳读内涵查阅资料,说说什么是跳读,如何进行跳读,跳读读什么。预设跳读,是跳跃式地阅读。跳读是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跳读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某些不甚精彩的章节。182 2.跳读方法运用师:精读与跳读作为两种适应不同情形的阅读方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抓住一部作品的重要内容、精彩片段,加以解读,而忽略那些无关紧要或并不精彩的内容。下面我们就用跳读为主、精读为辅的方法阅读《西游记》,我们选择这本书中大家最喜欢的人物孙悟空,探究其性格。活动内容:(1)学生跳读,完成阅读任务卡。(2)学生交流展示完成了的阅读任务卡。(3)教师示范阅读任务卡。课件出示:阅读任务卡阅读专题:孙悟空的性格人物人物表现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或品质阅读发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三调芭蕉扇有责任心,桀骜不驯,尊重唐僧语言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行者道:“你令尊叫牛魔王,与我老孙结为七弟兄,让他做了大哥;我老弟兄们,那时节耍子时,还不曾生你哩!”行者闻言,急抽身走入里面,将糕递与三藏道:“师父放心,且莫隔年焦着,吃了糕,我与你说。”行动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行动孙大圣着实心焦,将身一纵,跳上那巅崄峰头,喝一声叫“变!”变作三头六臂,似那大闹天宫的本像。将金箍棒,幌一幌,变作三根金箍棒,劈哩扑辣的,往东打一路,往西打一路,两边不住的乱打。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休。左挡右遮施武艺,前迎后架骋奇谋。却才斗到沉酣处,不觉西方坠日头。善恶分明,勇敢机智,本领高强心理行者闻言,大惊失色。心中暗想道:“做事谨慎182 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孙大圣驮着妖魔,心中埋怨唐僧,不知艰苦,“行此险峻山场,空身也难走,却教老孙驮人。”又是冤家了!当年伏了红孩儿,说是这厮养的。前在那解阳山破儿洞遇他叔子,尚且不肯与水,要作报仇之意;今又遇他父母,怎生借得这扇子耶?”[设计意图]本环节对主要人物之一的品质性格做了跳读与精读相结合的示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用跳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深入阅读,用阅读任务卡的形式,直观显示要点,在比较中,认识跳读的读法和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三、自主阅读,读出思辨跳读是一种选择性的阅读,是一种泛读,也是一种深入专题探讨的阅读方法。我们现在依据第一课时的小组组成,用跳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下面的专题内容。课件出示:1.备选跳读专题(1)唐僧师徒四人的性格特点分析(必做)(2)取经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3)西天取经路线图(4)孙悟空的称号演变(5)唐僧的前世今生(6)猪八戒的可爱之处(7)默默的沙僧是不可缺少(8)西天路上的妖魔的来龙去脉(9)《西游记》中的神仙(10)《西游记》中妖怪与神仙的关系(11)唐僧的软弱与坚定(12)孙悟空的急躁与真情2.成果展示呈现形式:思维导图,故事汇报,读书报告,戏剧表演,相声等。(1)学生讨论跳读专题的选择、成果呈现形式,分工合作。(2)学生自主阅读,根据阅读任务卡示范,自制表格,至少独立完成两个跳读专题的阅读任务。[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学生活动,结合学生兴趣点、认识能力,设置深浅不同的专题阅读主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具体任务推动,使整本书的阅读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四、课外阅读,读成习惯1.用精读与跳读的方法,读完整本书。2.读完后,至少要熟悉两三个经典故事,一两位自己喜欢的人物,并能有滋有味地讲给别人听。结束语:《西游记》作为我们自小熟知的经典,那绚丽的神魔世界给予了我们惊险奇妙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需要去发掘《西游记》中更生动的细节与更深刻的内涵。名著是常读常新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潜心品读、鉴赏,去发现漫漫取经路上更多的精彩。【板书设计】182 【教学后记】18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9-25 07:00:01 页数:183
价格:¥16 大小:12.46 M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