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金华一中2023学年高一十月月考试卷语文命题:高一语文组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虚与实,既是一个哲学宇宙观问题,又是一种艺术实践的尺度。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以虚为虚,就会陷入纯粹的虚无主义;以实为实,就会机械僵化,全无生气;唯有化实为虚,才能产生无穷的意味。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首要的贡献就是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唐传奇在塑造人物时,通常是截取人物的几个重要生活片断,而把另外一些内容、事件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通过想象自己去填充。化实为虚,由虚入实。如沈既济《任氏传》描写任氏,仅有“容色姝丽”四字正面叙写任氏之美,并无具体的描摹刻画,但其美貌却如在目前,原因就在于作者全从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写郑六一见钟情、不能自己,“见之惊悦,策其驴,忽先之,忽后之,将挑而未敢”。更为精彩的是,韦崟派遣家僮秘密察看之后两人的一段对话,先问之“容若何”,家僮答之“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简单的一问一答,任氏的绝美之姿已经跃然纸上。接着又不厌其烦地拿出其他佳丽进行对比,特别是吴王之第六女,“秾艳如神仙,中表素推第一”,但即便如此美貌,与任氏比起来,仍“非其伦也”。所有这些铺叙,没有一处正面描摹,全从虚处落笔,由虚入实,这正是诗歌意象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再比如裴铏的《昆仑奴》,虽然磨勒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读者读完全篇,对其所知仍然甚少,他究竟从哪里来,如何具有这样超常的本领,最后又怎样生活等等,这些问题小说中都没有交代,但人物的形象却因此而具有了巨大的张力,那些空白点召唤着读者的参与,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而正是阅读接受过程中审美意象的再生成,赋予了小说更深沉的审美意蕴。像《柳毅传》《莺莺传》《无双传》《虬髯客传》等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都充分运用了虚实相生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摘编自韩伟《唐传奇中的诗意笔法》)材料二:不仅唐传奇的“诗笔”代表着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文体特色,而且其中优秀作品还构成了现代“诗化 小说”的前驱,换言之,唐传奇除了具备小说的基本特点之外,还表现出特定的艺术品质。唐传奇小说突破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的拘囿,尽情显示了唐人的个性风度,表现了他们浪漫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情调。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品味和超越,生活浪漫性的直接表现就是对艺术的爱好。唐传奇所写各类人物,大都爱好诗歌,他们或者评论诗歌,或者创作诗歌,不仅如此,他们不少人还擅长书法,熟谙绘画,甚至能歌善舞。崔莺莺之于张生(元稹《莺莺传》),霍小玉之于李益(《霍小玉传》),所爱者均为对方的诗才。《三水小》所写的步飞烟,读了赵象的“长太息曰:‘丈夫之情,心契魂交,远如近也。’”又为书曰:“发华缄而思飞,讽丽句而目断……犹望天从素恳,神假微机,一拜清光,就殒无恨。兼题短什,用寄幽怀。伏惟特赐吟讽也。”诗能使青年男女心契魂交,思飞目断,既是其浪漫情怀的体现,又是进一步推动其浪漫生活情调上升的催化剂。不仅人如此,《东阳夜怪录》《玄怪录·元无有》《灵怪集·姚康成》等篇,还写了骆驼、驴、牛、鸡、犬等动物,以及故杵、灯台、水桶、破铛、铁铫、破笛、秃帚等精怪,它们以自我为吟咏对象,赋诗品评,可谓更具浪漫气息。诗、赋之外,唐人对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的喜爱乃至痴迷,也反映了生活中的浪漫精神。《太平广记》收汉至宋初笔记小说,其中收录有关音乐类故事三卷、书类故事四卷、画类故事五卷,多数作品出自唐人之手,唐人浸沉于艺术的浪漫情调表现得极为充分。李肇《国史补》载录的《李舟著笛记》《李牟夜吹笛》就很好地反映了这种时代精神。如“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寥亮逸发,上彻云表。俄有客独立于岸,呼船请载。既至,请笛而吹,甚为精壮,山河可裂,牟平生未尝见。”类似这样善笛和听众为笛声所陶醉的描写,唐传奇还有多篇,如《甘泽谣·许云封》《逸史·李碁》《博异志·吕乡筠》等,多生动地反映了唐人对艺术的善感之心。(摘编自《唐传奇与诗化小说》)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虚实相生的“诗笔”到唐传奇才开始运用到人物塑造中,并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B.唐传奇在塑造人物时,一般是截取人物的几个重要生活片断,运用留白的手法,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C.只有唐传奇中的空白点才能召唤读者参与,所以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D.《柳毅传》《莺莺传》等作品的“诗笔”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昆仑奴》的“诗笔”则赋予了小说更深沉的审美意蕴。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六朝志人、志怪小说中拘囿较多,未能尽情显示六朝人的个性风度,表现了他们浪漫的生活态度与生 活情调。B.受时代影响,唐传奇中塑造的人物多怀诗才,诗既是其浪漫情怀的体现,又是进一步推动其浪漫生活情调上升的催化剂。C.唐传奇所塑造的各种动物、精怪也常常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具有一定的浪漫气息。D.唐传奇中关于李舟、李牟善笛和听众为笛声所陶醉的描写有多篇,多生动地反映了唐人对艺术的善感之心。3.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引用《对床夜语》之语,旨在引出唐传奇具有运用虚实相生的“诗笔”手段塑造人物的特点。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大量的事例,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诗笔”对唐代传奇小说的贡献。C.材料二整体呈现“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则以并列式结构加以论述。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举例论证时,大多为边举例,边进行评述,使唐传奇的诗意笔法得到不同阐释。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对《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效果加以分析。【答案】1.B2.B3.C4.①材料一所说的“诗笔”侧重于论述唐传奇借鉴诗歌诗意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使小说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②材料二所说的“诗笔”侧重于论述唐人特定的艺术品质,呈现出他们浪漫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情调。5.①作者运用“诗笔”从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写不同的人见到罗敷时的反应,从侧面写出罗敷的美貌。②化实为虚,由虚入实,留下空白,让读者通过想象去填充。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想象罗敷的美貌,不同的读者心目中的罗敷又各不相同。【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到唐传奇才开始运用”错,于文无据。材料一说“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首要的贡献就是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见,原文并没有说虚实相生的“诗笔”到唐传奇才开始运用。C.“唐传奇中的空白点……”错,材料一是说“那些空白点召唤着读者的参与”,可见,原文是“那些空白点”,而不是唐传奇中的空白点。D.“《昆仑奴》的‘诗笔’则赋予了小说更深沉的审美意蕴”错。材料一是说“正是阅读接受过程中审美意象的再生成,赋予了小说更深沉的审美意蕴”,可见,“赋予了小说更深沉的审美意蕴”的不是“诗 笔”,而是“阅读接受过程中审美意象的再生成”。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A.“六朝志人、志怪小说中拘囿较多,未能尽情显示六朝人的个性风度”错,原文是说“唐传奇小说突破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的拘囿,尽情显示了唐人的个性风度”,这并非说志人、志怪小说没有尽情显示六朝人的个性风度。C.“动物、精怪也常常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错,材料二是说“……犬等动物,以及……秃帚等精怪,它们以自我为吟咏对象,赋诗品评,可谓更具浪漫气息”,可见,原文是说动物、精怪也以自我为吟咏对象,具有浪漫气息。D.“唐传奇中关于李舟、李牟善笛和听众为笛声所陶醉的描写有多篇”错,材料二是说“类似这样善笛和听众为笛声所陶醉的描写,唐传奇还有多篇……”,可见,是还有多篇类似这样善笛和听众为笛声所陶醉的描写。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材料二整体呈现‘总一分—总’的论证结构”错误,整体应为“总一分”结构。先总说“唐传奇小说突破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的拘囿,尽情显示了唐人的个性风度,表现了他们浪漫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情调”,然后从“生活浪漫性的直接表现就是对艺术的爱好”“诗、赋之外,唐人对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的喜爱乃至痴迷,也反映了生活中的浪漫精神”两个方面进行分说。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根据材料一“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首要的贡献就是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分析,材料一所说的“诗笔”侧重于论述唐传奇借鉴诗歌诗意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使小说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根据材料二中“唐传奇除了具备小说的基本特点之外,还表现出特定的艺术品质。唐传奇小说突破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的拘囿,尽情显示了唐人的个性风度,表现了他们浪漫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情调”分析,材料二所说的“诗笔”侧重于论述唐人特定的艺术品质,呈现出他们浪漫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情调。【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中“没有一处正面描摹,全从虚处落笔,由虚入实,这正是诗歌意象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分析,作者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运用“诗笔”从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写罗敷之美,而是《陌上桑》中“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行者、少年的忘神失态,从侧面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外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根据材料一“唐传奇在塑造人物时,通常是截取人物几个重要生活片断,而把另外一些内容、事件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通过想象自己去填充。化实为虚,由虚入实”分析,《陌上桑》中“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通过描写不同的人见到罗敷时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化实为虚,由虚入实,留下空白,让读者通过想象去填充。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想象罗敷的美貌,不同的读者心目中的罗敷又各不相同。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于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B.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C.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D.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傅”,古代官职名,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军政大权。B.“跪”,是古代礼仪的一种,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部不落在脚跟上,以示庄重。C.“窃”,私下、私自之意,与《触龙说赵太后》“窃爱怜之”的“窃”字含义相同。D.“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用“足下”,意为“您”;同辈相称不可用“足下”。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造焉造:到……去B.却行为道却:退C.所善荆轲,可使也善:交好,友善D.愿足下急过太子过:超过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鞠武忠于太子,国事为重。鞠武并不同意太子丹招惹秦国的打算,自己又没有好的对策,但还是向太子举荐了田光。B.太子身为人质,不忘祖国。他在秦国做人质时,秘密前往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侠肝义胆的爱国志士,以图谋国事。C.太子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为应对秦国、保全自己的国家绞尽脑汁,甚至不顾自己太子的身份“跪着迎接”田光先生。D.田光忠心耿耿,舍生取义。他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亲自效忠国家,就极力举荐荆轲,并以自杀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忠心。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2)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11.田光为何推荐荆轲?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答案】6.A7.D8.D9.B10.(1)希望通过田先生实现愿望来结交荆轲,可以吗?(2)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节烈的侠士。11.①自己年老,不能担当太子交给的重任。②田光了解荆轲,并和荆轲关系较好。③荆轲有为太子丹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紧到太子那里,就说田光已死,以表明保守机密。”于是自杀而死。“过太子”意思是:拜访太子。“太子”是“过”的宾语,宾语后断开;“言”的宾语是“光已死”,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D;“欲自杀以激荆轲”中的“以”是目的连词,来,前后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C.正确。句意:我私下里觉得不应该对你见外。/私下疼爱他。D.“同辈相称不可用‘足下’”错,“同辈相称”也可以用“足下”。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过:到……去句意:希望你赶紧到太子那里。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在秦国做人质时,秘密前往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侠肝义胆的爱国志士”错,田光和荆轲是通过他人引荐找来的,并“前往拜访”,且此时太子丹已回国。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愿”,希望;“因”,通过;“得愿”,实现愿望。(2)“为行”,立身行事;“非”,不是;“节”,节烈。【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从“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可知,田光推荐荆轲是因为自己年老,不能担当太子交给重任。从“所善荆轲,可使也”“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可知,田光推荐荆轲是因为田光了解荆轲,并和荆 轲关系较好。从“所善荆轲,可使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可知,田光推荐荆轲是因为荆轲有为太子丹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译文: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眼看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近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很是担忧,对太傅鞫武说:“燕与秦势不两立,望太傅能够图谋良策。”鞫武回答说:“秦国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不一定。为何因为被秦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招惹他发怒呢?”太子说:“那么怎样才好呢?”太傅说:“请太子进去休息,容我好好想一想。”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他智谋深邃,勇敢沉着,可以跟他商议。”太子说:“希望通过太傅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鞫武说:“可以。”太傅去见田光,传太子丹的话说:“有国事愿与先生相商。”田光说:“我恭敬地接受命令。”于是来到太子的住所拜访。太子跪着迎接,退着行走为(他)引导,跪在地上抹拭座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没有人,太子起身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田光说:“臣听说骏马盛壮之时,一日而行千里。到它衰老,劣马也能超过它。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我的精力已经消失了。即使这样,我不敢因此怠慢国事。与我交好的荆轲可以任用。”太子说:“希望通过田先生来结交荆轲,可以吗?”田光说:“可以。”(田光)立即起身,快步而出。太子送他到门前,嘱咐说:“我所告知的,(对)先生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低头一笑说:“好的。”田光弯腰而行见荆轲,说:“我和你交好,燕国无人不知。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我私下里觉得不应该对你见外,向太子推荐了你,希望你到宫中去见一见太子。”荆轲说:“我恭敬地接受命令。”田光说:“我听说长者的言行,不让人怀疑,如今太子叮嘱我说:‘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节烈的侠士。”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紧到太子那里,就说田光已死,以表明保守机密。”于是自杀而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和陶《归园田居》(其四)苏轼老人八十余,不识城市娱。造物偶遗漏,同侪尽丘墟。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莫言陈家紫①,甘冷恐不如。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注】①陈家紫:荔枝名品之一。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陶诗“误落尘网”含有无奈、追悔之情,与结尾“复得返自然”的欣喜相照应。B.陶诗“羁鸟”“池鱼”喻客居在外的游子,借互文形式强化他们对故园的情感。C.苏诗中老人年已八十,远离城市喧闹,幽居在水北,与同辈们一起在山丘玩乐。D.苏诗写老人劝人怀抱荔枝回家,要有酒就喝,看轻钱财,表现他性情的洒脱旷达。13.同写田园山野之乐,陶诗呈现物事之美,苏诗偏重人情之美。请结合诗歌分析。【答案】12.A13.陶诗用“开荒”“守拙”句表现农事之简单快乐;以“方宅”四句写出生活环境的宁静,自然景物之纯美;用“暧暧”四句写出农家生活之恬静闲适。苏诗借老人的述说传达人情之美:老人种荔枝,讲陈家紫不如自家荔枝,形象展现老人自豪之感;让诗人吃荔枝,并拿回给儿子吃,表现出老人的热情;要酒不要钱,则体现出老人的疏放之情。【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羁鸟’‘池鱼’喻客居在外的游子”错误,“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C.“与同辈们一起在山丘玩乐”错误,“同侪尽丘墟”指同辈的人都已去世,自己的年寿超过同辈。D.“要有酒就喝,看轻钱财”错误,“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意思是老人还请“我”喝酒,也不问“我”有没有钱。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陶诗,“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用“开荒”“守拙”句表现农事之简单快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诗句写出生活环境的宁静,自然景物之纯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这四句写出农家生活之恬静闲适。苏诗中塑造了一位勤劳质朴、热情好客的乡野老人形象,借老人的述说传达人情之美。“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老人虽然“八十余”,仍劳动种荔枝,讲陈家紫不如自家荔枝,形象展现老人自豪之感;“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老人拉着诗人坐在树下,让他尽情吃荔枝;“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给诗人带回去好多,以至于诗人回家把荔枝带给儿子,儿子抱了满满一怀荔枝。老人让诗人吃荔枝,并拿回给儿子吃,表现出老人的热情;“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老人还请“我”喝酒,也不问“我”有没有钱。要酒不要钱,则体现出老人恬然自适、乐观旷达的疏放之情。(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6小题,任选5小题填写,每空1分,共10分)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2)采采芣莒,薄言掇之。采采芣莒,____________。采采芣莒,薄言祮之。采采芣莒,____________。(《诗经·周南》)(3)____________,雨从头上湿到胛。____________,低头折腰只不答。(杨万里《插秧歌》)(4)____________,悠悠我心。但为君故,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5)越陌度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6)夫宠而不骄,____________,降而不憾,____________,鲜矣。(《左传·石碏谏宠州吁》)【答案】①.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②.挥斥方遒③.薄言捋之④.薄言襭之⑤.笠是兜鍪蓑是甲⑥.唤渠朝餐歇半霎⑦.青青子衿⑧.沉吟至今⑨.枉用相存⑩.契阔谈讌⑪.骄而能降⑫.憾而能眕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峥嵘、稠、遒、捋、襭、兜鍪、蓑、餐、霎、衿、契、讌、眕。三、语言文字运用(2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古以来,小到黎民百姓的生产生活,大到国家民族间的兵戎相见,都免不了受到当时天气的影响和制约。古人对于天气的预测大多来自千万年①的观测经验,偶然性相当大。近代以来,随着雷达技术、卫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人类不光能从地面获知大气层的变化动态,更能从遥远的太空俯瞰广大的地表区域,实现对日常天气的预报,一旦发现灾害性天气,提醒人们②,提前做好防灾工作。即使有了这么强大的预报系统,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天气预报确实有时会“报不准”。为什么呢?首先,天气变化是一个极端复杂的多因素作用下的体系,现今的技术很难实行数小时后的精确预报,但是大城市局地的短时预报精准度还是相当高的。其次,夏天的锋面雨等短时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即便是超级计算机也时常有心无力,无法精准预知。但是,做到在强对流天气发生一两个小时前实现应急预警,目前的技术还是把握颇大的。在气象预报方面,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③,天气预报的精准度和有效预测时间还会逐渐增加。15.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文中括号内的一项是()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D.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5.D16.①口耳相传(或代代相传、日积月累)②未雨绸缪③突飞猛进(或日新月异)17.天气变化是多因素作用下的一个极端复杂的体系,现今的技术很难实现数小时后的精确预报。【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语句复位的能力。括号在开头,应总领后文。括号后的句子主要论述生产生活、战争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和制约,故括号内所填诗句也需表达此意。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意为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抒发的是孤独失落之感。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为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犹如梨花争相开放,描述的是北国雪景。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意为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行人个个落魄断魂,抒发吊念亲人,伤心欲绝的心情。D.“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诗句揭示了战事结局受到天气的影响这一关系,这与后句语意一致。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填入的成语要搭配“经验”,且与“大多来自千万年”呼应,表达传承之意,故填“代代相传、口耳相传、薪尽火传”等。代代相传:指一代接一代地相继传下去。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薪尽火传:比喻通过师生传授,使学问技艺得以一代代传承。第二空,填入的成语要搭配“提醒”,照应“提前做好防灾工作”,故填“未雨绸缪”。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第三空,“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填入的成语要体现“科学技术”发展快的意思,故填“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皆可。突飞猛进:形容发展进步飞快,变化巨大。日新月异:形容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天气变化是一个极端复杂的多因素作用下的体系”语序不当,“多因素作用下”表领属应放在前面;“实行数小时后的精确预报”中“实行”与“精确预报”搭配不当,改“实行”为“实现”。(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曾有一个时期,新上市的慢锅成为主妇的新宠。把要煮的东西一股脑儿地丢进去,不管三七二十一,煮它一个天翻地覆,完完全全不用守候看火,非常省事。对职场女性来说,慢锅当然是时代的恩赐:①上班之前,锅子里,肉是肉,菜是菜,“泾渭分明”,②下班回来,掀开锅盖,肉和菜,早已“你侬我侬”地融进汤里了。我家孩子百喝不厌的是鱼翅瓜熬汤。鱼翅瓜,看起来活脱脱就像是冬瓜的雏形,然让人()的是,这瓜在汤里煮熟后,用汤匙压它,它竟散成千丝万缕的细条状,像极了鱼翅,既好看又清口。我常用老母鸡、干贝、红枣、枸杞、墨鱼干和鱼翅瓜同煮。熬好的汤,那种鲜味啊,会化成千万只馋虫,直往你心里钻!③女儿负笈英伦之后,对鱼翅瓜汤( )。有一回,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她竟然拨来长途电话,苦苦()我给她寄一钵好汤,我回应着:“好,好,明天就用快邮寄出。④”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我以汤的味道去()孩子的成长岁月。孩子长大后,离家万里,汤的浓香,如同一根细细长长、柔柔韧韧的线,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叹为观止如痴如醉央求浸润B.叹为观止魂牵梦紫哀求浸透C.喷喷称奇魂牵梦萦央求浸润D.啧啧称奇如痴如醉哀求浸透19.文段中画横线的四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①B.②C.③D.④20.文中画波浪线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的是汤的浓香,那浓香如同一根细长、柔韧的线。”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C19.B20.①语意重心不同:改句重心在“如同”上,强调“浓香”像什么;原句重心在“牵动”上,强调“浓香”的作用,更符合原文表意逻辑。②语意轻重不同:改句用“细长、柔韧”形容线,不如原句词语叠用更能起到突出强调作用。③语意连贯不同:改句变换陈述对象,语意不连贯;原句陈述主体“浓香”与上文一致,语意贯通。④适应语境不同:改句用于结尾,似乎话未说完;原句“汤的浓香牵动游子的心”的语句结构,宜于收束文段。【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啧啧称奇”,指咂着嘴称赞它的奇妙。从语境“这瓜在汤里煮熟后,用汤匙压它,它竟散成千丝万缕的细条状,像极了鱼翅,既好看又清口”看,侧重强调奇妙,用“啧啧称奇”,排除AB。“如痴如醉”,多用于形容读文章、听音乐时忘我的精神状态。“魂牵梦萦”,形容万分思念。从语境看,侧重强调女儿对鱼翅瓜汤对的思念,用“魂牵梦萦”,排除D。“央求”,恳求;“哀求”,苦苦请求。语境中已有“苦苦”一次,不宜用“哀求”,“央求”更符合语境。“浸润”,滋润;“浸透”,饱含。“浸润”更符合“汤的味道”的语境。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上班之前”与“下班回来”内容上形成对比,是两个分句,所以逗号应改为分号。 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汤的浓香,如同一根细细长长、柔柔韧韧的线,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的是汤的浓香,那浓香如同一根细长、柔韧的线。”①两句语意重心不同:改句重心在“那浓香如同一根细长、柔韧的线”上,强调“浓香”像一根细长、柔韧的线;原句重心在“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上,强调“浓香”的作用,更符合原文表意逻辑,“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②语意轻重不同:原句用“细细长长、柔柔韧韧”的叠词形容线,突出了线的形象特征并且强调了细长、柔韧的特点,富于艺术魅力。改后“细长、柔韧的线”显得平淡。③语意连贯不同:原句陈述主体是“浓香”与上文“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我以汤的味道去()孩子的成长岁月”一致,语意贯通,衔接紧密。改句变换陈述对象,语意不连贯。④适应语境不同:作为文段的结尾,原句“汤的浓香牵动游子的心”的语句结构,宜于收束文段,是文章主旨得到升华。改句用于结尾,似乎话未说完。(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色彩的审美特性是______的,它具有表情性,传达出能够引起人的情感反映的信息。例如,红色是热烈而兴奋的,黄色是明朗而欢乐的,蓝色是抑郁而悲哀的,绿色是平静而稳定的。事物的形体,同样也可以传递感情意味。但比较起来,在表情方面,则形体远远不如色彩强烈。阿恩海姆说:“说到表情作用,色彩比形状却又______,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______的。”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兴奋与沉静、前进与后退、忧郁与活泼、朴素与华丽等意味,通常同有关色彩分不开。不同的人面对一定的颜色,虽可能产生各有特点的联想,但却也会有着明显的共同性。例如,红色使人想起火和血,黄色使人想起灿烂的阳光;绿色使人联想到绿色的植物,产生生意盎然、______的感受;白色使人想起雪,带有纯洁、凉爽的意味。()。由于传统习俗,某种颜色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使色彩获得一定的象征意义。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言而喻青出于蓝望其项背欣欣向荣B.昭然若揭青出于蓝望尘莫及云蒸霞蔚C.昭然若揭略胜一筹望其项背云蒸霞蔚D.不言而喻略胜一筹望尘莫及欣欣向荣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兴奋与沉静、前进与后退、忧郁与活泼、朴素与华丽等意味,通常是同有关色彩的联想分不开的。B.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兴奋与沉静、前进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意味,通常是同有关色彩的联想分不开的。C.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兴奋与沉静、前进与后退、忧郁与活泼、朴素与华丽等意味,通常同有关色彩的联想分不开。D.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兴奋与沉静、前进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意味,通常同有关色彩分不开。2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在实践过程中总能积累有关色彩的联想B.色彩的联想与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C.色彩的联想,是在人的实践中积累而成的D.人实践活动促进色彩的联想得以实现【答案】21.D22.B23.C【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昭然若揭: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文中是说“色彩的审美特性”容易让人明白,并非是揭示真相,选“不言而喻”。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后面的使用对象是人,这里强调“色彩”“形状”,选“略胜一筹”。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前者往往用于否定句中,这里只能用“望尘莫及”。云蒸霞蔚:形容景物灿烂绚丽。欣欣向荣:形容草木茂盛,也形容事业蓬勃发展。从前面的“生意盎然”来看,这句话是强调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故选“欣欣向荣”。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语序不当,参照“兴奋与沉静、前进与后退”的逻辑顺序,后面两个短语应改为“ 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成分残缺,“通常同有关色彩分不开”,“同……的联想”,缺少强调性的词语“是……的”,改为“通常是同有关色彩的联想分不开的”。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从上文来看,强调“色彩的联想”,应把它作为陈述对象,排除AD;作者意在强调“色彩的联想”是如何积累的,并非说“与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排除B。故选C。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所谓水磨功夫,本意是掺水细磨,比喻周密细致的功夫。我们的生活中,花木的姿态、音乐的旋律、书法的笔意,都要用水磨功夫,才能实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出自陈从周的《说园》。原文在讲述中国园林时,想到了“水磨工夫”这个话题。中国“花木重姿态”,以枝叶参差、曲直自然者为佳,区别于西方园艺的几何造型;中国“音乐重旋律”,演奏时快慢随性,区别于西方音乐有严谨的节拍、和声等形式;中国“书画重笔意”,不计较外形的毕肖,区别于西方绘画观察结构、光影等客观因素,追求具象表现。总之,我们民族理解的“完美”,是离外物远,离心灵近。造园也是如此,讲求诗情画意、文化内涵,但这些文人因素无法直接灌注到土石草木之中,只有造园者不断徘徊光影,俯仰水木,才可能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所以古人称造园为“叠山理水”而非“开山挖河”。这段材料的核心词语是“水磨工夫”。“水磨工夫”指的是加水细磨的功夫,深层次意思是指耐心细致的功力。凡事要从根基做起,固本培元,厚积薄发。艺术等追求的目的是“完美”,“完美”的标准是“ 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拓展而言,是反对的是直白浅露、峻刻峭拔。达成的手段是“水磨”,“水磨”指用砥石、砂纸掺水细磨,加水主要起到降温、散热和润滑的作用。水在这里是动力。所以“水磨”的重点不在“水”而在“磨”,就是精细加工,比喻持久、周密、细致的工作。其反面是大刀阔斧、一蹴而就。写作任务是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构思行文时,要拓展思路,从“水”“石头”“艺术”联想到现代生活中学习、工作、事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角度是广泛的。扣住“水”这一物象,由水的自然属性生发其中的喻意和哲理,即柔和中有着韧性的力量,以柔韧之力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同时可联系现实,在纷纷扰扰的时代大潮中,不应被浮躁冒进的风气所裹挟,以急功近利的心态追求最快速度地获取成功,强调要以“细水长流”的韧劲、专注、不断打磨,坚守高品质的标准。立意:1.秉恒心打磨,臻完美之境。2.精品如琢玉,功夫在水磨。3.下足“水磨工夫”,夯实成功基础。4.孜孜不倦如琢如磨,久久为功水到渠成。5.玉经琢磨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6.磨砺岁月练英才,奋斗青春谱华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1-22 18:45:02 页数:17
价格:¥2 大小:47.3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