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黄岩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学科模块考试试题语文(2023.10)一、现代文阅读(一)(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是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这样说来,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归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 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法治是以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因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行配合的依据。B.人治是统治者仅以个人的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进行统治的一种治理方式。C.礼治是按照历史累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D.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三段是文章的引论,通过对“人治”和“法治”概念的辨析,指出了它们的区别所在,为下文分析乡土中国的秩序打下基础。B.第四段以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国人自由竞争的理想作对比,证明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C.文章后四段作者提出了乡土中国是“礼治”社会的观点,并从维持社会秩序依据的规范和所用的力量两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释。D.全文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作者批驳了乡土中国是“人治”社会和乡土社会秩序无需外力维持等观点,进而确立自己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和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法治”和“人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B.不管什么社会都是一个“有法”的社会,只不过“法”并不限于国家权力所维持的法律,也可以是指人的行为规范。C.社会累积的经验因为有效才值得保守,当维持礼的经验不能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时,礼治也就难以成为可能。D.人们能够主动服从于礼,是因为人的本能和良知让人们对礼产生个人的敬畏感,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答案】1.C2.B3.D【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法治是以法律……自行配合的依据”错误。根据第一段“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可知,法治用以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应该是“国家权力”,而不是“法律”,且人与人的关系依据“规范配合”,而不是“自行配合”。B.“人治是统治者仅以个人好恶……”错误。由原文“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可知,原文有“好像”“我很怀疑”等词语,证明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D.“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错误。由原文“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可知,原文说的是“本和法律无异”,而不是“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作对比,证明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错误。文章认为,老子和部分美国人都认为社会可以“无法无天”“无需规律”,所以“对比”说法错误,无法证明“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是因为人的本能和良知让人们……”错误。原文是“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强调的是“教化”,而非“本能和良知”。故选D。(二)(本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给儿子陈村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 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②你会爱的。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1984.8.5(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5.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6.“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答案】4.B5.C6.①写出干农活的劳累和辛苦,感悟到我们有可以干很多事的潜能,人生要能承受生活之重;②由有些农活可能干不了,体悟到我们的局限,我们并非全能;③写出了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需要一直传承和延续;④感悟生活的美好和大地的仁慈,感悟到对生活的热爱。【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B.“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错误,结合“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分析可知,父亲是想让儿子观察人生百态,告诉儿子他们没有坏意,不是教儿子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错误。结合“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分析可知,此处的“飘”指的是不懂生活的意义而产生不切实际的生活态度,不是“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结合“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分析可知,作者由此写出干农活的劳累和辛苦,感悟到我们有可以干很多事的潜能,人生要尽力而为,要能承受生活之重;结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分析可知,作者由此感悟到有些农活 我们可能干不了,体悟到我们的局限,我们并非全能,做事要量力而行;结合“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它们也是扔不了的”分析可知,作者由此写出了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需要一直传承和延续;结合“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分析可知,作者由此感悟生活的美好和大地的仁慈,感悟到对生活的热爱。二、古诗文阅读(一)课内基础(5小题,共15分)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复挺者(直)B.而闻者彰(清楚)C.假舆马者(借助)D.而绝江河(截断)【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绝:横渡。句意: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故选D。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越陌度阡(东西向的田间小路)B.依依墟里烟(隐约的样子)C.少无适俗韵(韵味)D.枉用相存(存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句意: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B.正确。句意: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C.“韵”,气质。句意: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D.“存”,问候。句意: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故选B。9.下列句子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吾尝终日而思矣D.君子生非异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有”,通“又”,表示重复或继续。“暴”,通“曝”,曝晒。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B.“知”,通“智”,智慧。句意:智慧明达,行为也没有过失。C.没有通假字。句意:我曾经整天的思索。D.“生”,通“性”,秉性。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故选C。10.下列句子中,倒装句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取之于蓝B.而青于蓝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蚓无爪牙之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蓝取之”。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而于蓝青”。句意:却比蓝草还要蓝。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句意:君子能够广博地学习并每天对自己进行反省。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蚓无利之爪牙”。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故选D。11.下列对《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整体上看,《短歌行》抒写了作者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气度非凡。B.“山不厌高”至“天下归心”四句,作者运用典故,表达广揽人才的愿望,并以周公自比,表明要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征服天下人的心。C.《归园田居(其一)》的前八句写诗人因本性不合于仕途而选择归隐田园。其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通过借代手法,用自然意象写出了自己的思归之情。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最后两句和开头两句呼应,揭示出诗歌的主旨。【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通过借代手法”错误。应该是比喻手法,指处于官场的人。故选C。(二)课外阅读(共2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①;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注】①舁,yú,抬;篮舆:轿子1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候:等候B.麾而去之麾:挥手C.不能致也致:招致,约请D.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弥:整,满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史,汉代为一郡长官。刺,检核问事质疑,即监察之职;史,“御史”之意。B.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解绶去职”指解下官印辞去官职。C.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属于按照帝王年号来纪年的。 D.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如“靖节先生”。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B.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C.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D.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B.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弃官回家,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C.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在半路粟里(地名)邀请他。D.郡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糟熟了,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1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17.结合文章,简单说说陶渊明不与檀道济交往的可能原因。【答案】12.A13.D14.C15.D16.(1)(陶渊明)曾经写作《五柳先生传》介绍自己的情形(自嘲,自比),当时的人称这本书是他自己真实情况的记载。(2)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自己的心意。17.个性原因—陶渊明任性率真,清高自负;不堪官场,对应酬檀道济无兴趣;道不同,不相为谋;现实原因—官场不是檀道济所说的开明盛世,所以自称不是贤明之人;陶渊明也不慕名利,故不受馈赠,坚守气节。【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中“候”解释为“等候”错误。依据其后的文句“偃卧瘠馁有日矣”可知,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故“候”的语境义应为“拜访、问候、探望”,即“江州刺史(官职名)檀 道济前去探望他”。故选A。【13题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谥号,……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理解错误,因为“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其中“评价”或褒或贬,并不只有“褒奖”,故此项理解片面了。故选D。【14题详解】此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此句大意: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从结构和句意上看,从标志性词入手,“……曰”是一完整句意,故“县吏请曰”不应断开,故排除BD项;依据语境,“妻子固请种粳”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假若在“乃使二顷”处断开,句意理解不通,且句意不完整;依据句法结构,“五十亩”在此句中作“种”的状语,不能作主语,故“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后文的“五十亩种粳”中“乃使二顷”承前省略了。故此句的断句应为: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故选C。【15题详解】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理解错误,依据原文“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分析可知,语意是“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应为“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不是“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故此项张冠李戴了,或是移花接木了。故选D。【16题详解】此题考查翻译文句的能力。(1)得分点:“尝”,曾经;“谓”,认为;“自况”,自嘲,自比;“实录”,真实情况。(2)得分点:“而”,却;“蓄”,储存,保存;“适”,满足,畅快;“辄”,总是,就。【17题详解】此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也考查考生探究问题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结合文章,简单说说陶渊明不与檀道济交往的可能原因”,探究原因题,一般可从内因和 外因两方面着手。(1)从内因看,即陶渊明个人的性格特点看,原文有“颖脱不群,任真自得”,意为“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故和酬檀道交往会违背陶渊明的本性,考生可概括为“个性使然”。(2)从外因看,从檀道济和陶渊明所说的“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分析可知,“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是陶渊明所认可的为官之道,但不认可“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之观点,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所处之世不是“文明之世”,故才会有陶渊明对檀道济的敬而远之的态度,故才会有“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之举动。答案不是唯一的,考生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点睛】参考译文: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陶渊明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他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后来他担任彭泽县令。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他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粟里(地名)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起初颜延之(人名)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地名),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馆,以便以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元嘉(南北朝宋文帝年号)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谥号叫做靖节先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龙阳县歌①刘禹锡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鹧鸪惊鸣绕篱落②,橘柚垂芳③照窗户。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巡察龙阳县后所作。②篱落:篱笆。③《襄阳记》:李衡于武陵龙阳泛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县衙门前的祥和场景,地面洁净,百姓正在整理渔网。可见龙阳县政宽事简,人民各安其业。B.颔联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主人把客人引到大堤上观赏美景。孩子围观、黄犬怒吠与主人的热情好客形成反衬。C.尾联与开头遥相呼应,上句说吏不扰民,下句说民无讼事。全诗无一句赞颂,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D.全诗叙写作者巡察的所见所闻,写景叙事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19.颈联“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答案】18.B19.①这两句诗描写的是龙阳县的美景、物产。鹧鸪围绕篱笆边飞边鸣叫,橘柚在门窗之前留下芳香,反映出当地美丽而充满生机的乡村风貌。②动静结合,“鹧鸪惊鸣”“绕篱落”是动景,“橘柚垂芳”是静景,上下句动静结合,反映出百姓安宁祥和的生活状态。③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情景的赞美与欣喜之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第四句的孩子围观、黄犬怒吠与‘主人’的热情好客形成反衬”理解错误。“小儿纵观黄犬怒”,写客人来以后引起小小的骚动,说明平时县中来客甚稀,“纵观”写出了县令的平易近人。没有形成反衬。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手法,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从内容、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感情三方面作答。颈联“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意 思是鹧鸪围绕篱笆边飞边鸣叫,橘柚在门窗之前留下芳香。鹧鸪、篱落、橘柚写出了龙阳县的美景、物产,“饶”“鸣”是乡村美景充满生机。“鹧鸪惊鸣”“绕篱落”都是动景,“橘柚垂芳”则是静景,上下句动静结合。同时“鹧鸪惊鸣”“绕篱落”是从听觉角度,“橘柚垂芳照窗户”是从视觉、嗅觉角度,两句从多方面着笔,写龙阳县的美景、物产,反映出当地充满生机的乡村风貌,反映出百姓安宁祥和的生活状态。情感上,这两句诗写出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情景的欣喜赞美之情。(三)填空(10分)20.古诗文默写。(1)《静女》中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____________”,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___________”,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2)《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不见人面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4)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5)《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狗吠、鸡鸣,与王籍的五言律诗《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答案】①.彤管有炜②.洵美且异③.同心而离居④.忧伤以终老⑤.雕栏玉砌应犹在⑥.只是朱颜改⑦.明明如月⑧.何时可掇⑨.狗吠深巷中⑩.鸡鸣桑树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彤”“炜”“洵”“雕”“掇”“吠”“巷”“颠”。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晚唐五代,词作开始从青楼楚馆走出来,到宋代已经。以北宋词作家柳永的《八声甘州》和《定风波》为例,前者“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后者“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则体现了民间女子的生活追求与内心情事。由此我们看到宋代词作家“”与“”并存的审美风尚。 唐代的李白与宋代的苏轼,都是一流的文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是歌咏庐山的名作。两相比对,我们会感觉到,二者诗作风格与追求的不同,正像钱锺书先生所说,()。在宋人心目中,通常认为诗适合严肃庄重的题材,词宜于表达妩媚细腻的题材。以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为例,她生活在两宋之交,生活从安逸到颠沛流离,对当时的社会状态有着深切的感受,凡慷慨悲怆的心绪,往往用诗表现;而幽约委婉的情调,则会用词来。她的诗《乌江》与词《声声慢》,内容主题不同,体裁选择也就不同。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蔚为大观清雅俚俗阐发B.方兴未艾高雅俚俗阐述C.蔚为大观高雅鄙俗阐发D.方兴未艾清雅鄙俗阐述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山川气象、风情神韵是唐人所注重的,人文意象筋骨思理则为宋人所追求。B.宋人追求人文意象、筋骨思理,唐人则注重山川气象、丰神情韵。C.人文意象筋骨思理是宋人所追求的,山川气象、丰神情韵则为唐人所注重。D.唐人注重山川气象、丰神情韵,宋人则追求人文意象、筋骨思理。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宋人通常认为,诗适合表达严肃庄重的题材,词宜于表达妩媚细腻的题材。B.在宋人心目中,通常认为诗适合严肃庄重的题材,词宜于表达妩媚细腻的情感。C.宋人通常认为,诗适合严肃庄重的题材,词宜于表达妩媚细腻的情感。D.在宋人心目中,通常认为诗适合严肃庄重的情感,词宜于表达妩媚细腻的情感。【答案】21.A22.D23.C【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蔚为大观:发展成为盛大壮观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方”与前“已经”矛盾,故选“蔚为大观”。清雅与高雅:一个侧重清新,一个侧重高超,高尚。语境说的是审美风格,应选“清雅”。俚俗:带有世俗、民间的意味。鄙俗:更强调庸俗、粗鄙之意。语境说的是审美风格,与“清雅”对应,强调民间通俗性,应选“俚俗”。阐发:阐述并发挥,有使幽深不明的情理彰显之意。阐述:详尽深入地说明和陈述。语境是说用词来表现情调,应选“阐发”。 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D.根据前文举例,应该先唐后宋,排除BC;前句说“二者……追求不同”,主语是人,所以排除A。故选D【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在宋人心目中,通常认为……”介词淹没主语,改为“宋人通常认为……”;“表达……题材”动宾搭配不当,“妩媚细腻的题材”定中搭配不当,应改为“表达……情感”。修改最恰当的是C项。故选C。五、写作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类似体能动作“引体向上”,一个是类似战术动作“低姿匍匐”。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有时青春又可以是蛰伏的,可以是蓄势待发的,可以是韬光养晦的,贴近大地,丈量大地。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叙述性或议论性文章,体现你的发现、感悟与思考。要求: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次作文思考对象是“青春”,材料中涉及两个形象表述,一个是“引体向上”,一个是“低姿匍匐”,我们要理解这两个短语的含义。材料中已经给出了含义看,“引体向上”,是指青春应当是向上的、热烈、张扬,这样的青春具有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挑战困难的决心,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低姿匍匐”是指暂时的收敛,目的是蓄势待发、韬光养晦,还可以理解为脚踏实地,实践实干,也就是贴近大地,丈量大地。 材料从两个角度给我们青年以指导,一方面,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要有“向上”的精神态度,热情饱满,不畏挑战,努力做出成绩;另一方面,我们要有“低姿”的行动,懂得谦虚谨慎,懂得积累能量、蓄势待发、韬光养晦,更要知道脚踏实地的重要性。具体写作时,如写议论文,可以分析“引体向上”和“低姿匍匐”的含义,举出相应人物事例加以论证;再思考为何要“引体向上”和“低姿匍匐”,它们对于青年的意义是什么;最后应论证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引体向上”,什么情况下要“低姿匍匐”。可以二者并重,也可以对某一方面稍微多做分析,但一定是要两方面都写。如写记叙文,可以以第一人称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比如以前的自己各方面都比较顺利,养成了傲慢的习气,后来经历某件事让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开始怀疑自我,不再努力,失去了“向上”的动力;然后由某个契机警醒了我,让我懂得青春要积极向上,有直面困难的勇气;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脚踏实地积蓄力量,等待成熟的时机,一定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记叙文写作要注重描写,尤其是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等要细致生动。立意:1.青春既要向上,又要低姿。2.蛰伏是积蓄向上的力量。3.实力不够时“低姿匍匐”,时机成熟时“引体向上”。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1-20 10:50:03 页数:17
价格:¥2 大小:48.6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