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5
2
/15
剩余13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黄岩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学科模块考试试题历史一、选择题11.中国某文化遗存考古出土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胎壁薄如蛋壳的黑陶,经碳-14年代测定,距今约4000多年。由此判断,该文化遗存位于如图的()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下游的山东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延续,据碳14法测定其年代距今约4500—4000年,其中龙山文化陶器有黑陶、灰陶、红陶、黄褐陶和白陶等,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①位于云南,排除A项;②位于长江下游,排除B项;④位于黄河中上游,排除D项。故选C项。2.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下列政治主张对应的学派分别是()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②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③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④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A.儒家、法家、墨家、道家B.墨家、道家、儒家、法家C.法家、儒家、墨家、道家D.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即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 去做,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法家提倡效今不法古,是说在旧方法(即古法)已经失效的情况下,就不应该死守了,必须创新。因此,①是法家思想;②“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是指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爱护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这是荀子提出来的,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因此,②是儒家;③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这句话出自《墨子·尚同中》。因此,③是墨家思想;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因此④是道家思想。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即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法家提倡效今不法古,是说在旧方法(即古法)已经失效的情况下,就不应该死守了,必须创新。因此,①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即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法家提倡效今不法古,是说在旧方法(即古法)已经失效的情况下,就不应该死守了,必须创新。因此,①是法家思想;②“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是指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爱护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这是荀子提出来的,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因此,②是儒家,排除BD项。故选C项。3.《通志》记载:“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徙民五十万戍五岭”。“始皇帝”征服的“陆梁地”中生活的少数民族主要是A.鲜卑B.匈奴C.越族D.羌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陆梁地”指的是今天的广西地区,当地的少数民族是越族,C项正确;鲜卑、匈奴和羌族都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排除ABD项。故选C项。4.有学者认为:“汉武帝的主要贡献在于,把秦始皇创建、汉高祖重建的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强化、完善,建立起空前强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下列能论证这一论点的是()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②轻徭薄赋,与民休息③刺史班宣,周行郡国④盐铁官营,均输平准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在位时期,重用儒生,儒家思想成为独尊的思想,所以“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不符合题意,排除①;汉武帝在位时期,国家对外开疆拓土,对内盐铁官营,重重加重百姓的负担,所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符合题意,排除②;“刺史班宣,周行郡国”是汉武帝时期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为了加强中央集权,③符合题 意;“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是汉武帝在经济上的措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含①或②的ABD项。故选C项。5.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该书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这一体例最早见于()A.《春秋》B.《史记》C.《汉书》D.《资治通鉴》【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世家”“列传”“志”“年表”属于纪传体体例,而《史记》属于我国最早纪传体史书,B项正确;《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排除A项;《汉书》,又称《前汉书》,是由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不符合材料“最早”的限定,排除C项;《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排除D项。故选B项。6.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A.东汉蜀前秦B.秦西汉梁C.蜀东晋梁D.蜀东汉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所以①应填蜀;西晋灭亡后,北方形成十六国局面,南方建立了东晋,因此②应填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政权更替的顺序是宋齐梁陈,所以③应填梁;故C正确;其它三个选项均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BD。7.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下列属于唐太宗边疆管理的措施是()A.唐蕃会盟相约“患难相恤,暴掠不作”B.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C.联合回纥灭西突厥D.击败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唐太宗贞观初年,唐军击败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D项正确;唐蕃会盟是在唐穆宗时期,排除A项;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排除B项;唐高宗时联合回纥灭西突厥,排除C项。故选D项。8.“租庸调是唐前期国家的主要税法。这种据丁征收同样数额的税制,只有在自耕农大量存在,土地占有 比衰平均的条件下才能实行。”下列关于“租庸调制”的解读,正确的是①与均田制相辅相成②材料中的“丁”是指21岁—59岁的成年人③“庸”是指可以纳绢或布代役④此项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庸”是指可以纳绢或布代役,而这一项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初规定男丁16岁以上为中男,21岁以上为成丁,60岁为老,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9.天台国清寺门外桥头有一石碑(如图),上书“一行到此水西流”,讲述的是唐代一位僧人为了编历法,从长安奔赴台州拜师学习算法,他到国清寺时,寺前原本东流的溪水出现往西流的奇观。这块石碑是国清寺为了纪念这位僧人千里求师的顽强毅力和虚心好学的精神而立的。这位僧人()A.编著《齐民要术》B.提出了绘制地图的方法C.编定《授时历》D.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一行到此水西流”结合所学可知,僧一行是唐朝天文学家,这块石碑是国清寺为了纪念僧一行千里求师的顽强毅力和虚心好学的精神而立的,僧一行的成就是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D项正确;北魏贾思勰著述了编著《齐民要术》,排除A项;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了绘制地图的方法,排除B项;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编定《授时历》,排除C项。故选D项。10.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岁取不过三十人,最多也不过八十人。到了宋代,取士人数与日俱增,每次录取人数一般在五百人以上,最多时竟达一千人。宋太宗在位21年,由科举为官者近万人。仁宗在位41年, 仅由进士得官者就有4517人。这说明了宋朝()①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②官僚队伍膨胀,容易引起冗费③开始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④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为主A.①②B.①④C.③④D.①②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到了宋代,取士人数与日俱增,每次录取人数一般在五百人以上,最多时竟达一千人。宋太宗在位21年,由科举为官者近万人”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宋朝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以及官僚队伍膨胀,容易引起冗费,①②正确,A项正确;宋朝以前已有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③错误,材料未涉及增加考试科目,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1.元朝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方式是()A.行省管辖B.宣政院管辖C.宣慰司管辖D.理藩院管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元朝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在东北地区采取的管辖方式是实行行省制,A项正确;元朝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排除B项;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置了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具体地实施着元中央和宣政院的各项职能,排除C项;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12.有学者用轻重之说解释王朝的更替,在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的时候,就称之为“外重内轻”,反之则为“内重外轻”,而轻重相维是一种理想状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商朝内外服制导致“内重外轻”②西汉“推恩令”有利于缓解“外重内轻”③唐朝的灭亡体现“外重内轻”的教训④北宋吸取历史教训,采取措施强化“内重外轻”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外重内轻”、“内重外轻”及所学知识可得,西汉“推恩令”打击了地方的势力,有利于缓解“外重内轻”,②符合题意,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不利于中央集权,唐朝的灭亡体现“外重内轻” 的教训,③符合题意,北宋吸取历史教训,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强化“内重外轻”,④符合题意,综上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商朝没有形成中央集权,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二、选择题Ⅱ13.《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段材料反映了()A.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B.内外服制扩大统治C.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D.周天子权力的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维护王权和贵族的利益,维持严格的等级秩序,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排除A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周天子权力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14.许倬云先生认为,从三代经春秋战国,中华共同体的演变趋向“乃是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商鞅变法措施中能够直接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奖励军功B.废井田开阡陌C.推行县制D.什伍连坐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华共同体的演变趋向‘乃是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君县长官由中央任免,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促进了从属人的族群转变为属地的共同体,C项正确;奖励军功的措施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提高军事力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促进社会转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什伍连坐制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加强统治,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郡县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5.秦朝时期,官营匠局被要求每年检查、校准他们的重量、尺寸单位及平衡器,所有既定的工具被要求有一样的长度和宽度。匠局或者店铺,以及负责的官员都把标志镌刻或者附加在器具底部,作为他们遵守统一规范的保证。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一举措旨在()A.整顿社会风俗B.统一制作规范C.巩固国家统一D.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朝采取措施统一度量衡,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度量衡不属于社会风俗,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和规范是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而非现象背后的目的,排除B项;度量衡与经济活动等有关,与提高行政效率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16.苏轼曾言:昔汉武帝以财力匮竭,用贾人桑弘羊之说,买贱卖贵,于时商贾不行,盗贼滋炽,几至于乱。他批评的政策应该是()A.郡国并行B.任用酷吏C.独尊儒术D.均输平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用贾人桑弘羊之说,买贱卖贵”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桑弘羊提出的均输平准政策,所以苏轼批评的是均输平准,D项正确;根据“买贱卖贵”可知苏轼批评的是经济政策,郡国并行、任用酷吏和独尊儒术都与经济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17.史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此魏主()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B.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C.消除了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D.创立了新的选官制九品中正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A项正确;北魏只是统一北方,未改变分裂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消除了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消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曹丕创立,排除D项。故选A项。18.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暴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之害大也。”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增设参知政事,分散宰相权力B.设枢密院,管理地方军事C.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D.派文官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答案】D 【解析】【详解】宋太祖“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派文官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故D正确;增设参知政事、设枢密院、大力提倡文治不是“分治大藩”,故ABC错误。19.下表是唐朝户数统计表(部分)。下列项中,对此认识符合史实的是()唐朝户数统计表(部分)唐朝纪年公元纪年户数资料来源高祖武德七年6242000000《通典·食货》太宗贞观十三年6393080000《旧唐书·地理志》高宗永徽三年6523800000《旧唐书·高宗纪》《唐会要》玄宗开元十四年7267069565《旧唐书·玄宗纪》《通鉴》玄宗天宝十四年7558914709《通典·食货》代宗广德二年7642933125《旧唐书·代宗纪》德宗建中元年7803805076《旧唐书·德宗纪》——摘编自路遇、腾泽之著《中国人口通史》A.唐初户数的快速增长取决于统治者的知人善任B.开元年间户数的变化反映了唐朝进入全盛时期C.天宝年间的经济并未受到土地兼并之风的影响D.德宗年间两税法的实施有效遏制了农民的破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唐朝户数统计表(部分)”,可以看出唐朝玄宗开元和天宝年间,人口户数最多,而人口数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说明唐朝进入全盛时期,B项正确;统治者的知人善任是户数 变化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A项;天宝年间虽然户数增多,但同样存在土地兼并问题,排除C项;两税法的实行,虽然户数有所增加,但是并没有有效遏制农民的破产,排除D项。故选B项。20.有学者制作了从秦汉时的尚书、中书、侍中发展形成为隋唐时三省六部制的过程图。结合所学,关于这一变化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A.西汉时期尚书令的地位相当于丞相B.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形成了三省行政体制C.隋文帝时期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度D.唐代政事堂的设立使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汉到隋唐时期(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尚书令属于少府,尚书令是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在职位品级上,西汉时期的尚书令显然无法和丞相相提并论,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初步形成,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隋文帝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唐朝设政事堂,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办公,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一体化趋势出现,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21.《元史》记载:“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下列项中,直接有助于这一现象出现的是()①驰道、直道的修筑②驿站的设置③刺史制度的推行④急递铺的设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元朝(中国)。据材料“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和所学可知,元朝疆域广阔,为方便使臣往来,在全国各地建有驿站和急递铺,为往来人 员服务,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驰道、直道的修筑有助于交通往来,不能直接提供生活服务,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刺史制度是两汉时期实行的对地方官监察制度,元朝没有该制度了,③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2.文明因交流而精彩。下图路线反映的文明交流内容是()A.长安胡化B.丝路西拓C.藏汉和亲D.佛教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文明因交流而精彩......”可知,图中的路线从长安出发到达敦煌,而后到达天竺;之后又从天竺回到长安,根据所学知识,这是玄奘西行的路线,与佛教传播相关,D项正确;长安胡化、丝路西拓、藏汉和亲的路线都与材料给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23.如图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几个政权并立的形势图。据图推断()A.①和③为“兄弟之国”,双方间边境基本保持安定B.①对④称臣,每年向④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C.②向③称臣,但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D.④实行“猛安谋克”制,先后灭掉了②和③【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地图信息可知,②为西夏,③为金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但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C项正确;图中①为南宋,③为金朝,结合所学,1141年,南宋对金称臣,此后南宋对金地位稍有提升,称为“世为侄国”,排除A项;图中①为南宋,④为蒙古部,双方此时没有接壤,关系相对和睦,排除B项;④为蒙古部,实行“猛安谋克”制是③金朝,排除D项。故选C项。24.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记载:“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钱穆的《国史大纲》提到:“王安石新政,一面忽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对外开疆用武,对内加意聚敛”。关于历史真相的探究,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A.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B.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属于一手史料,结论比较逼真可信C.由于时代及政治立场不同,研究者得出的历史真相也不同D.钱穆《国史大纲》属于二手史料,其研究结论更不可靠【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司马光和钱穆对王安石有着不同的评价,其中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A正确;司马光是王安石的政敌,资料需要进行考订,B排除;历史真相具有客观性特征,CD说法错误。故选A。三、非选择题25.中华民族是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民族融于华夏,至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古代民族共同体——华夏族。民族的融合与地区性的统一,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大一统”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孔子作《春秋》,主张“大一统”,强调一统于周礼。进入战国以后,周室沦为大国的附庸,一统于周的观念已成过去。于是思想家们纷纷探讨政治统一、华夷一统等当时亟待解答的问题,陆续出现了一些反映“大一统”理想制度的著作及学说。——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材料二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七人《迷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赞婿、贾人…以熵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竞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材料三北族王朝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他们有机会对汉文化取得相当深入的了解,同时却逐渐疏远,甚至完全断绝了与其原居地之间的联系。最典型的例子英过于北魏。……不论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他们与文化上亲缘人群之间的联系总之是断绝了。这种断绝意味着,这些王朝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被征服地的本土资源,也就是汉文化的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在有些时候,甚至他们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也变得有点模糊了。——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指出孔子面对这一新形势而提出的思想主张。(2)依据材料二,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说明北魏是如何“更多地依赖”“汉文化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的”,并从民族关系的角度简要概述其历史意义。【答案】(1)新变化: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形成华夏族(或答我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主张:“大一统”,一统于周礼。(2)方式: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方式(3)说明: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门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任写3点)(如写修订律令,行班禄制,颁布均田令,行三长制,仿汉人官制,兴学校,亲祭孔子等亦可给分)历史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使鲜卑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变得模糊。【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时变化,由材料一中“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民族融于华夏,至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古代民族共同体一一华夏族”,可知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形成华夏族,或者表述为“我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亦可。第二小问时指出主张,由材料一中“孔子作《春秋》,主张“大一统”,强调一统于周礼”,可知孔子主张“大 一统”,强调一统于周礼。【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发诸尝逋七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熵遣戍”可知,移民戍边;根据材料“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可知,通过设置管理机构和战争的方式处理民族关系;根据材料“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可知,通过和亲处理民族关系。【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第一小问说明,据材料一“甚至他们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也变得有点模糊了”结合所学得出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门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第二小问历史意义,结合所学得出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据材料一“甚至他们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也变得有点模糊了”结合所学得出使鲜卑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变得模糊。26.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历代统治者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郡,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为了削弱地方势力,赵匡胤便把所有的地方军队编为中央军队—禁军。派人做一些木人发给各地方作标准,凡是体格符合标准的壮丁,都编入禁军。地方剩下的都是些老弱残疾,编为厢军,他们只能修桥补路,要造反也造不起来。此外,地方自唐以来,一个大州管几个小州,叫支郡。宋代取消支郡,一个州就只能管一个州。把州郡的财政也收归中央,又规定以文人知州郡,这样,即使一个大州也不能和中央抗衡,地方就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邓广铭等《中国古代史讲座(下)》材料三元朝在完成全国大统一以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固定为辽阳、陕西等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制度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 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行省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行,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整编自周良霄等《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初为削弱地方势力而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指出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答案】(1)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实行上计制来考核官员;设乡里基层组织。(2)措施: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取消支郡;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长官。影响: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3)特征:军政大权集中;受到中央的严格约束。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秦朝(中国)。据材料一“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郡,郡下设县”可知,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据材料一“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可知,实行上计制来考核官员;据材料一“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可知,设乡里基层组织。【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朝。第一小问是措施,据材料二“匡胤便把所有的地方军队编为中央军队一禁军。派人做一些木人发给各地方作标准,凡是体格符合标准的壮丁,都编入禁军”可知,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据材料二“宋代取消支郡,一个州就只能管一个州”可知,取消支郡;据材料二“把州郡的财政也收归中央”可知,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据材料二“又规定以文人知州郡”可知,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长官。第二小问是影响,据材料二“即使一个大州也不能和中央抗衡,地方就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可知,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元朝。第一小问是特征,据材料三“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可知,军政大权集中;据材料三“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 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可知,受到中央的严格约束。第二小问是意义,结合所学从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的角度分析。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灵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台州市北京师范大学台州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舟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灵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0月学科模块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广西柳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13 11:50:01
页数:15
价格:¥2
大小:661.2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