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2023级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3年10月19日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男子墓内多陪葬有石斧、石铲、石刀;女子墓内多陪葬陶制或石制的纺轮。据此可推知,新石器时代(  )A.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方式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益明显C.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D.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山西临汾的陶寺古城遗址总面积约有280万平方米,城址中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礼仪建筑、大型墓葬、手工业作坊、大型仓储和下层贵族居住区等。这反映出该遗址(  )A.具有了初步的国家形态B.处于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C.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D.代表黄河流域文明最高水平3.西汉前中期,新帝即位后通常在关中选定墓地,并从关东大规模迁徙强宗大族、富豪巨贾充实此地。皇帝崩逝后,国家便在陵墓所在地区设置县邑。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宣扬无为而治B.实行崇儒政策C.削弱东方藩国D.巩固专制集权4.汉武帝初置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成帝时刺史不遵循诏条,超越权限的行为时有发生,他们按照自身的意愿参与地方政事;西汉后期,刺史越权行为更加普遍。这种转变反映出(  )A.吏治腐败问题日益严重B.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已经解除C.地方行政效能得到提高D.刺史由监察官向政务官转化5.汉武帝时期开始用察举的办法,让地方郡国每年荐举两名德行卓著的贤人。为了有效地抑制询私情荐举的弊端,察举增加了考试环节,即得到举荐后,朝廷还要考试。这一做法(  )A.有利于阶层流动B.加强了中央集权C.有助于儒学独尊D.完善了官员选拔6.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7.表1是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表中变化表明(  )表1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B.外戚专权问题缓解 C.豪强地主势力膨胀D.选官制度名存实亡8.六朝时,扬州(广陵)屡经战乱,俗称“芜(荒芜)城”。唐中后期,扬州成为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和中外富商巨贾的荟萃之所,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这一变化是因为(  )A.六朝对江南的开发B.大运河的影响C.长安和洛阳的衰败D.海外贸易推动9.有学者评论武则天:“武后在控制政权的过程中,关陇军功世家为主的功臣集团大多数是反对者,所以武后掌权之后,便全力打击功臣集团。在高宗去世之前,功臣集团已被武后摧毁,功臣也被武后消灭殆尽。功臣既被扫除,政府的官位便须要另找一群人来补充,武后提拔的这群新任官吏多来自进士科。”对以上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武则天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B.武则天削弱了唐王朝的君主专制C.武则天开创了进士科取士的制度D.武则天实行血腥残暴的恐怖统治10.表1所示为唐太宗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和亲情况。这可用于说明唐太宗(  )表1时间和亲对象宗室女子贞观初年东突厥贵族阿史那忠定襄县主贞观六年(632年)铁勒别部酋长契苾何力临洮县主贞观十年(636年)东突厥处罗可汗之子阿史那社亦衡阳长公主吐谷浑可汗诺曷钵弘化公主贞观十四年(640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贞观十六年(642年)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新兴公主贞观末年(649年)突厥首长执失思力九江公主注:“县主”亦称“县公主”,东汉时为皇帝之女的封号,隋唐时部分王女亦有此封号。A.最终平息边疆地区纷争B.在外交立场上相对软弱C.注重笼络少数民族上层D.受到草原各族人民拥戴11.下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12.钱穆曾写道:“自西汉以来,早已将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唐代更是出现了“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的说法,但是“部曲、杂户、工贾殊类”却无权参加考试。这主要体现了唐朝科举制(  )A.引领教育风尚B.维护社会稳定C.促进阶层流动D.开放范围有限13.下图反映了西晋到唐朝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传统门第观念颠覆B.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C.官员素质全面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1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15.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16.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议以文字形式报呈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17.隋朝保留了均田制,但也做了一定的调整,不再给女性和未成年男性分配土地,相反,一夫一妻的家庭(户)成为均田制的基本财政单位。家中的男性主人承担起全国的赋税和劳役职责。隋朝对均田制的调整(  )A.加重了农户的负担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C.强化了父权的权威D.加剧了土地兼并的局面18.安史之乱后,南方有户184万,垦田162万顷。按相同的标准,如果此时继续推行租庸调制,可得租330万石米,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由此可知(  )A.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经济重心南移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 C.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D.推行实物税收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9.唐代两税法实行“量出为入”原则,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它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税收标准,而是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征收。其意图是(  )A.确保财政收入B.减轻地主负担C.消除地方割据D.强化人身控制20.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据《魏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11分)22.(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至于(南朝刘宋)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盖东西之极盛也。”——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三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明清时期,苏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业市镇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エ场。——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宋至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高一10月月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ADDABCBA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DDDCDCAAD1.【答案】C【解析】据材料“男子墓内多陪葬有石斧、石铲、石刀”“女子墓内多陪葬有……纺轮”并结合选必二第1课所学可知,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男女分工,且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故选C项;“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方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益明显”不合时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贫富分化才开始出现,材料时间也可能是新石器中期,排除B项;“交流频繁”不合史实,受生产力水平限制,古代区域间交流不多,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据材料“城址中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下层贵族居住区”可知,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A项;陶寺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并非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排除B项;“多元”是指由多个不同元素组成的整体,材料仅涉及陶寺遗址,无法体现“多元一体”,排除C项;陶寺遗址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但是材料中没有其与其他遗址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最高水平”,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汉前中期,新帝继位后从关东大规模迁徙强宗大族、富豪巨贾于关中地区,这是削弱关东而增强关中的力量,同时便于就近控制潜在的反抗因素,其目的是为加强集权,故选D项;无为而治指让百姓修养生息,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初关中与关东力量的问题,与统治思想无关,排除B项;迁民政策并非仅针对关东藩国,也包括汉郡,排除C项。4.【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在汉武帝时期,刺史的职能是监察,到汉成帝时期,刺史不时地超越其权限,而“按照自身的意愿参与地方政事”,到西汉后期,其越权行为“更加普遍”,据此可知,该变化反映出其职能的转变,即由监察官逐渐发展为政务官,故选D项;题干所述史实反映的是刺史职能的变化,与吏治腐败无关,排除A项;题干所述史实是刺史职能的变化,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无关,并且,在西汉后期,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是加强,而不是“解除”,排除B项;题干虽然述及了刺史参与地方政务,但是并没有述及其结果或影响,排除C项。5.【答案】A【解析】据材料“为了有效地抑制询私情荐举的弊端”可知,察举制除了举荐之外,还要考试,考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平选拔人才,这有利于阶层流动,故选A项;察举制经过了地方环节,举荐人才的权力依然掌握在地方,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项;儒学独尊和察举制推行都在汉武帝时期,但两者并未有直接关系,且材料并未说明考试是考儒家思 想,排除C项;科举制完善了古代中国官员选拔,察举制并未有这一效果,排除D项。6.【答案】B【解析】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北朝挑选的使节容貌“可观”,文学“优赡”且皆为“汉族高门人物”,可知经过汉法改革、民族交融的北朝在文化上向南朝靠拢,故选B项;“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不合史实,450年元嘉之战后,南朝的实力再也比不上北朝,排除A项;南北朝政权间战争频繁,北朝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后,于589年灭亡南朝而完成统一,排除C项;汉族高门人物仅为北朝使节,控制北魏政权的是鲜卑贵族,排除D项。7.【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东晋时期与西晋时期相比,参与决策的中央官员中“宗室、外戚”、“寒人”的比例大幅减少,而“高门士族”的比例却大增,反映了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增强,故选C项;材料为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情况,未体现政治中心是否发生转移,逻辑推理错误,排除A项;表中变化表明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不能说明外戚专权问题缓解,排除B项;此时依然实行九品中正制,并未体现选官制度名存实亡,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据材料“六朝时,扬州(广陵)屡经战乱……”“唐中后期,扬州……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等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开通,扬州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江南经济枢纽,故选B项;魏晋时期江南获得开发,但据材料“六朝时,扬州(广陵)屡经战乱,俗称‘芜(荒芜)城’”可知,六朝时扬州甚是凋敝,排除A项;唐朝时期长安、洛阳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并没有衰败,扬州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是由于大运河的推动并不是因为长安、洛阳的衰败,排除C项;扬州的发展变化得益于大运河,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据材料“全力打击功臣集团”可知武则天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故选A项;武则天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隋炀帝开创了进士科取士的制度,排除C项;材料体现武则天打击世家大族,并无有关血腥残暴统治的信息,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其和亲的对象都是周边少数民族上层,据此可知,唐太宗比较注重笼络少数民族上层,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唐政府的和亲政策并没有完全平息边疆地区的纷争,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唐朝的和亲政策在于笼络周边少数民族,以巩固边疆统治,而不是其外交“软弱”的表现,排除B项;题干表格仅是述及唐朝的和亲政策,但是并没有述及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的态度,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通过对比题干中两幅示意图,“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市”以外的商业区域明显增多,说明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市”的限制,坊市功能界限日趋被打破,故选B项;对比题干中提供的“安史之乱”前和“安史之乱”后的示意图上的经营行业种类,并未显示“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排除A项;根据“安史之乱”后的示意图可知,“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的商业活动区域明显增加,交易活动没有完全限制在“市”内,说明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有所放松,排除C项;题干中的示意图仅显示“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的商业区域增多,并未显示“安史之乱”后官府设坊和市数量的变化, 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虽然自西汉以来国家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入仕途,唐朝科举制更是进一步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但部曲、杂户、工商群体还是被排除在外,这说明唐朝科举制的开放范围有限,故选D项;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唐朝科举制的地位以及参考的资格,不能由此得出引领教育的风尚这一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对社会稳定的作用,排除B项;唐朝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但材料未涉及社会流动问题,排除C项。13.【答案】D【解析】据题干柱状图可知,自西晋到唐朝,地方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整体呈现不断提高趋势,结合所学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科举制的实行,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故选D项;题干柱状图仅能够反映传统门第观念的不断弱化,但是远未达到“颠覆”的程度,排除A项;题干柱状图的变化能够体现出科举制的实行,但是这是问题的表象,而不是“本质”,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能够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但并不能扩大为“全面提高”,排除C项。14.【答案】D【解析】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选拔的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并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故C项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15.【答案】C【解析】据材料“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说明科举对于寒门和王孙的公平选拔,故选C项;材料表明的是在科举选拔的平等不是寒门和王孙的绝对平等,排除A项;科举制是促进阶层流动不是改变社会结构,排除B项;据材料“五代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处于分裂,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据材料“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可知,皇帝指定的级别略低的官员进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加,分散了相权,强化了君主权力,故选D项;材料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据材料“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可知,官员已是统治集团的一员,且无法判断官员的身份是否为知识分子,排除B项;宰相们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与皇帝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主要目的无关,排除C项。17.【答案】C【解析】据题干可知,在隋朝均田制之下,土地只分配给成年男子,家庭中的男性主人承担起全国的赋税和劳役职责,体现出男性地位的提高,这就强化了父权的权威,故选C项;题干仅是述及土地分配制度的变化,并没有述及男子赋役负担的沉重,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排除B项;导致土地兼并的前提是封建土 地私有制的存在,而题干述及的是“均田制”,即土地分配制度,排除D项。18.【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虽然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唐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因为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可以增加更多的赋税收入,据此可知,政府推行两税法的目的在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A项;题干将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对比,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项;题干是将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对比,并没有将南方与北方的赋税收入进行对比,排除C项;两税法是将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而不是“实物税收”,排除D项。19.【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量出为入”是以国家开支为依据收税,说明两税法的实行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能够平衡,故选A项;据材料“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可知,体现的是保证国家财政的正常运转,而不是减轻地主负担,两税法以土地和资产为征税的依据,使地主要交更多的税,排除B项;据材料“没有制定......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征收”可知,两税法的实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收税方式,并不涉及地方割据,排除C项;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强化人身控制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20.【答案】D【解析】题干显示明代浙江桐乡县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官员敬重有加,而对于出身举人(科考等级不如进士)的官员则非常轻视,这说明科考功名的高低影响到了官员在地方上的威望,故选D项;题干仅提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说到官员与士绅之间的关系是否紧张,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地方上的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提到他们是否左右地方政事,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当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有差别,但并不能说明官员出身不同行政能力也不同,且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21.【答案】(1)内容: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每1点2分,答全4点8分)(2)意义: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任意3点9分,答全4点11分)22.【答案】(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统治者重视;南方相对稳定;人民辛勤劳作等。(任意3点6分)(2)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户口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的粮仓等。(3点9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02 20:00:02 页数:9
价格:¥2 大小:346.5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