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2
2
/12
剩余1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2023级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A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秦统一后正式确立,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贵族世袭特权”在夏商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2.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3.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就是汉宣帝的那句话。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称职的郡太守,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因此A选项正确。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进一步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但不是说历代帝王对汉宣帝尊崇,只是推崇汉宣帝对地方吏治的高度重视,因此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地方制度是不断演变的,后代并没有沿用汉代的地方制度,因此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吏治的意义4.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道家思想。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面现象。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B正确。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5.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骂天《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人性论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即从歌颂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即人文意识不断增强,C项正确;天子权威呈现不断衰落的趋势,排除A;对 天的观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天道观的衰落,排除B;成熟的说法不能体现,材料也没有涉及到人性论,排除D。6.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时空观念。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答案为A项。争霸战争并非只是在这一区域进行,且争霸战争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经济的破坏,排除B项;这一区域的交通条件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这一区域城市规模如何扩大材料没有反映,难以得出推动商业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的商业发展【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本题考查影响商业贸易发展的因素,区域位置是重要因素之一。本题的解答应当根据图示,从图示中陶、曹、鲁的位置关系,来确定推动这一地区商贸发展的原因。7.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体现的是当时贵族的日常行为规范,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项;B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军功爵制度的出现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C项。 8.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详解】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属于图片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及古代中国铁制农具的状况进行分析。9.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答案】C 【解析】【详解】依据图示可知,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故选C项。【点睛】本题以商周青铜器为切入点,揭示了商周青铜文明与长江流域铜矿开发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共同塑造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结论,深化学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认知。10.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1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答案】D【解析】【详解】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12.商代青铜器纹饰主要以饕餮兽面纹为主,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偶见一些人形纹饰,春秋战国时期,不少青铜器出现了反映贵族生活的纹饰,题材涵盖宴饮、歌舞、习射、采桑、弋射及水陆攻战等场景。商周 到春秋战国的青铜器纹饰变化反映了( )A.尊神事鬼思想的消亡B.礼乐等级制度的瓦解C.贵族血缘政治的加强D.关注现世的观念增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商代青铜器纹饰主要以饕餮兽面纹为主”说明商代青铜器铸造受到传统神话影响,而“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偶见一些人形纹饰,春秋战国时期,不少青铜器出现了反映贵族生活的纹饰,题材涵盖宴饮、歌舞、习射、采桑、弋射及水陆攻战等场景”更能体现贵族和百姓的日常生活,D项正确;尊神事鬼思想在传统宗法观念中始终存在,排除A项;礼乐等级制度的瓦解体现的是传统分封等级制度的解体,排除B项;春秋战国后,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血缘政治,排除C项。故选D项。13.据考古研究,西汉初年的王侯墓沿袭了战国墓制,坟丘高大,棺椁多重,以铜陶器陪葬。文景之后的墓中开始出现府邸建筑,还有丝织品、金银玉器、车马炊具等。这体现了()A.社会生产恢复B.地方势力发展C.封建礼教严密D.奢靡之风盛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与西汉初期相比,文景之后的王侯墓葬中随葬品种类增加,体现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随葬品种类的增加奠定了物质基础,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之后,尤其是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地方势力受到遏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带来的随葬品种类增加,没有体现封建礼教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王侯的墓葬中随葬丝织品、金银玉器、车马炊具等,没有体现随葬这些物品的数量,不能体现奢靡之风,排除D项。故选A项。14.西汉后期丞相的出身如下表,据此可知,当时()丞相(人数)外戚宗室掾史文吏经学之士昭帝朝3★★★宣帝朝5★★★★★元帝朝2★★成帝朝5★★★★★ 哀帝朝5★★★★★A.察举选官制度的完善B.儒学影响力逐渐增强C.世家大族的逐渐兴起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由材料信息汉宣帝时期5位丞相中有4人出身掾史文吏,经学之士有1人,到了汉成帝时期,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有3位,哀帝时期,5位丞相中有4位都出身于经学之士,经学之士担任丞相的人数不断增加,说明西汉后期儒学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因此B项正确;材料强调丞相的出身,察举制是国家选拔人的制度,与丞相出身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外戚宗室出身的丞相只有1位,说明世家大族的兴起不是决定丞相出身的决定因素,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无法推知皇权专制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15.公元前645年,晋国在韩原之战中大败于秦,国君被擒,黄河以西的土地被割让。面对不利局势,晋国贵族鼓励“国人”和“野人”到农村地区开垦荒地,向新垦土地征收税赋,并从开荒者中征召士兵。这反映了春秋时期()A.秦晋争霸促进民族交融B.土地国有制开始兴起C.诸侯纷争引发社会变动D.户籍制度已普遍推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晋国因为战败面对不利局势而开辟荒地并征税,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因此得出诸侯纷争引发社会变动,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排除A项;土地国有制在西周时期就实行,即井田制,排除B项;户籍制度普遍推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6.史学界比较普遍地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推动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A.诸侯国的变法B.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C.士阶层的崛起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 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推广,B项正确;诸侯变法是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调整,一定层度能实现富国强兵,不是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排除A项;士阶层的崛起属于这一时期社会关系变化的范畴,不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排除C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7.秦朝在机构设置上形成了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丞相、郡守、县令、乡有秩为代表的行政系统;御史大夫、郡监、县丞、乡三老为代表的监察系统:太尉、郡尉、乡游徼、亭长为代表的军事系统。材料所述的这些系统()A.践行了分权制衡的理念B.捍卫了普通百姓的利益C.削弱了君主专制的权威D.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这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行政系统、监察系统、军事系统,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分权制衡,排除A项;“捍卫了普通百姓的利益”的说法绝对化,且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秦朝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8.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这种文体称谓的转变()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C.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先秦至秦朝时期。根据材料“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可知,秦朝时期臣下对君主的上书具有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含义,这是秦朝皇权至高无上的必然要求,说明文体称谓的转变具有强化专制统治的色彩,B项正确;秦朝废除了西周时期的封建等级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朝实现统一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9.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封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A.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B.使得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C.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D.是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之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B项正确;A项“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A;C项是科举制,排除C;D项与郡县制无关,排除D。20.秦统一全国后,实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的地方基层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乡有三老、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微循禁盗贼。”这表明秦朝地方基层组织A.实行地方区域自治B.承担社会治理的职能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微循禁盗贼”可知秦代基层组织具有治安管理、赋税征收、教化民众等职能,也承担着社会治理职能,B项正确;秦代乡村基层具有自治成分,但实行区域自治说法错误,排除A项;乡里等基层组织不是社会经济组织,排除C项;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包括地方基层组织,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材料二西汉、唐、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表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公作”、“分地”的含义。概括指出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提取汉唐以来中国人口变迁信息,并分析变迁的原因。【答案】(1)含义:“公作”指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分地”指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表现:铁器牛耕技术出现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各国政治变法、改革(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地主阶级出现壮大);百家争鸣。(三个方面)(2)信息:总人口数不断增加;南方比例逐渐超过北方。原因:北方战乱动荡,南方政局总体相对稳定;北民南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任意3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公作”指的是井田制下集体劳动,“分地”指的则是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发展、各国展开变法改革、出现新的阶级和以百家争鸣为代表的思想解放。【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表格内容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汉唐以来,中国人口变迁信息是总人口数不断增加;南方比例逐渐超过北方。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北方战乱动荡,南方政局总体相对稳定;北民南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自然条件优越。22.汉族由先秦既已产生的华夏族发展演变而来,而今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则是各族混居,这就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 这一时期开始。——摘编自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材料二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具体又有夷、蛮、戎、狄等名称。……到春秋,四夷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与华夏诸国杂居,填充了各国之间的很多空地。……最终到秦汉以后形成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指出商、西周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实行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产生的影响。(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华夏”的发展演变。(3)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概述“华夏认同的主要途径”。【答案】(1)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打破了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基础;“天下一体”观念的产生;促进华夏族的形成。(任3点)(2)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华夏族发展壮大(“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也可)(3)“华夏认同”产生的主要途径:各诸侯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中原文化向四周传播、争霸兼并战争的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商、西周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分别是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根据“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周实行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产生的影响主要是打破了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基础;“天下一体”观念的产生;促进华夏族的形成。【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到春秋,四夷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与华夏诸国杂居,填充了各国之间的很多空地。……最终到秦汉以后形成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华夏”的发展演变是西周时期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春秋时期华夏族发展壮大,秦汉时期最终形成。【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从民族关系上来说,“华夏认同的主要途径”是各诸侯国各 地区之间经济交流、中原文化向四周传播、争霸兼并战争的影响。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Word版带解析)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Word版带答案)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2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物理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0-04 23:00:02
页数:12
价格:¥2
大小:271.7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