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路桥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0月月考试题历史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需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的时间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陆续进入新石器时代。中国至今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7000多处,下图遗址中被龙山文化所代替的是()A.①③B.①④C.①②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观察题中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即图中的①②两处文化,逐渐被龙山文化所代替,C项正确;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即图中的③④两处文化遗址,不在黄河流域,并未被龙山文化取代,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故选C项。2.荀子说:德行必须与职位相称,职位必须与俸禄相称,俸禄必须与作用相称。从士以上就必须以礼乐制度去节制他们,对百姓就必须用法度去统制他们。这表明荀子A.强调社会等级和谐B.要求重构社会秩序C.注重维护伦理纲常D.主张实行礼法并施 【答案】D【解析】【详解】“从士以上就必须以礼乐制度去节制他们,对百姓就必须用法度去统制他们”,这表明荀子礼法并施的思想,故D正确;社会等级和谐、重构社会秩序、维护伦理纲常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C错误。3.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西周建国后,将“殷民六族”分赐给鲁公,使其“帅其宗氏,辑其分族……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给予康叔(卫国)以“殷民七族”和其它权力,便于其执行王室任命的职务。对以上记载分析正确的是①分散了商朝遗民的力量②说明鲁卫两国处于王畿地区③利于文化共同体的发展④体现了诸侯权利义务的统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国后,将“殷民六族”赐给鲁公,“殷民七族”给予康叔(卫国),分散了商朝遗民的力量,鲁国、卫国的诸侯统治其国内各族,执行周公的法制和王室的命令,有利于文化共同体的发展,体现了诸侯权利、义务的统一,说法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鲁、卫作为两个诸侯国,所处并非王畿地区,说法②错误,与之组合的ABD三项不符合题意。4.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间,列国进行战争483次,朝聘会450次,晋国曾多次参加这些军事行动和朝聘会,并规定各附属国“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这一现象反映出的实质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B.兼并战争十分频繁C.传统政治秩序受冲击D.华夏认同观念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晋国多次参加这些军事行动和朝聘会,其实质目的是为了迫使各国向霸主交纳贡赋,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和经济特权,反映了传统政治秩序受冲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排除A项;春秋时期的战争属于争霸性质,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华夏认同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5.某学者在论及商鞅变法时指出:“变法的意义不仅是单纯的改变法令规章,不仅是单纯的改变上层建筑,而是彻底的改革一军事改变、政治改变、政府组织和社会结构改变、风俗习惯改变。”下列文献史料,可以对其佐证的是() ①“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②“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③“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战国(中国)。据题意可知,其是指:变法的意义而是彻底的改革一军事改变、政治改变、政府组织和社会结构改变、风俗习惯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是政治改变、政府组织改变;③“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是军事改变;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是社会结构改变、风俗习惯改变,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新法规定,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县制,后来秦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故①“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是单纯的改变法令规章,排除A、B、C项。故选D项。6.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了分封制,推广郡县制,采取该政策的本质目的是()A.防止人民的反抗B.巩固大一统局面C.维护社会的稳定D.促进文化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废除了分封制,推广郡县制”可知,郡县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B项正确;防止人民的反抗,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维护社会的稳定,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促进文化经济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7.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A.司马迁的《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B.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C.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D.《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著作,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是《黄帝内经》,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8.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领五万大军出击漠北,饮马瀚海,封狼居胥。当时,霍去病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是()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匈奴未灭,何以家为C.患难相恤,暴掠不作D.精忠报国,迎回二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霍去病率领五万大军出击漠北,饮马瀚海,封狼居胥”,结合所学可知,霍去病率领五万大军出击漠北匈奴,留下赫赫战功,B项正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体现的是陈胜吴广起义,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患难相恤,暴掠不作”,体现的是唐蕃会盟,排除C项;“精忠报国,迎回二圣”,体现的是岳飞抗金,排除D项。故选B项。9.《(北)魏书·世宗纪》记载正始二年诏:“任贤明治,自昔通规;宣风赞务,实惟多士。而中正所铨,但存门第,吏部彝伦,仍不才举。”由此可知,该制度()A.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重视对品行的考察C.提升了庶族的地位D.维护了士族的特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中正所铨,但存门第,吏部彝伦,仍不才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统治的工具,D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度选官权逐渐被世家大族把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排除B项;其不利于庶族地位的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10.洛阳,别称洛邑,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下列王朝中,曾定都于洛阳的有()①东周②曹魏③东晋④北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①正确。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②正确。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史称东晋,③错误。494年,北魏孝 文帝迁都洛阳,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11.下图是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北壁壁画“收获图”的简笔摹本。由图片的信息可直接印证当时()A.设立河西四郡加快了边疆开发B.实行轻徭薄赋促进了农业发展C.农业耕作技术发生了重大改进D.边疆内地农业生产实现一体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收获图”及图片中情景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西北地区的敦煌壁画中,出现了中原的农耕技术,如图中有曲辕犁,这反映出中原农耕技术已经在边疆地区传播,边疆地区的农业耕作技术发生了重大改进,C项正确;河西四郡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得知徭役与赋税的实行情况及其影响,排除B项;边疆与内地自然条件不同,农业生产不可能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C项。12.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从早期几乎全部官位的重职、要职都由世族成员担任,到汉武帝“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再到后世“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的变化。这一变化可知()A.察举制更有利于选拔人才B.选官制越来越注重公平公正C.早期选官制有利于中央集权D.科举制成后世唯一的选官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由世官制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由血缘到地方官考查到通过分科考试形式,越来越公平公正,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种选官制度都可以选拔相应的人才,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官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 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产生后,仍然存在其他选官制度,如宋朝的恩荫制等,排除D项。故选B项。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3.有学者在论及中国某一文化遗址时指出,“它是中国“万邦时代'的一个典型代表,展现了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这一文化遗存是()A.仰韶文化B.河姆渡文化C.龙山文化D.良渚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题干“它是中国“万邦时代'的一个典型代表,展现了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遗存中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实证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D项正确;仰韶文化遗存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与材料中“展现了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不符,排除A项;河姆渡文化遗存,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据今约7000年,而中国“万邦时代'据今约5000年左右,排除B项;龙山文化遗存,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与材料中“展现了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表是齐国世系表(部分),该表主要反映出周朝()A.政治构建在社会转型中嬗变B.利用分封宗法巩固了贵族政治C.诸侯国内实行嫡长子继承制D.通过分封实现了地方长治久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据题意可知,齐国的分封的诸侯本来是姜尚,但在传承的过程中被田氏夺取了诸侯之位,这种变化说明政制构建在社会转型中出现了嬗变,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齐国由姜氏齐国变为田氏齐国,据材料无法体现周朝利用分封宗法巩固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根据图示内容无法说明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排除C项;周朝并没有通过分封实现长治久安,到周朝后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 15.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唐玄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B.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C.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D.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实现了分权,但并不是彼此制约的,B项说法符合题意;唐朝时期唐玄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AC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16.“智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蚤(早)……是故木已生而火养之,金已死而水藏之,火乐木而养以阳,水克金而丧以阴,土之事火竭其忠。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A.老子B.邹衍C.韩非D.董仲舒【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汉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材料中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证忠孝的伦理道德,主张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体现了董仲舒的主张,D项正确;老子、邹衍、韩非未提出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排除ABC项。故选D项。17.历史上,秦人用数百年的时间逐步融人并认同华夏民族。楚人经历与秦人基本相同的心理历程,在战国晚期由“蛮夷"进入华夏。吴人、越人也有与此类似的情形,时间上比秦人、楚人略晚。这说明()A.春秋时秦人已融入华夏民族B.战国时夷夏观念逐渐消失C.华夏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D.吴越文明落后于秦楚文明【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秦人用数百年的时间逐步融人并认同华夏民族……吴人、越人也有与此类似的情形,时间上比秦人、楚人略晚”,可以看出中原华夏文明对周边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C项正确;春秋时秦人并未融入华夏民族,排除A项;战国时期夷夏观念并没有消失,排除B项;无数据对比,不能得出吴越文明落后于秦楚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 18.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资皇室宗族事务等。其反映的政体特点是()A.家国同治,皇权至上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据题意可知,作为国家官员的“九卿”中,部分官员负责皇家事务,体现了国家与皇室的密切联系,因此反映的政体特点是家国同治,皇权至上,A项正确;“三公九卿”不是选官制度,不能体现选贤举能,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了“九卿”中部分官员的职责,不能体现分工明确和政务繁杂,排除CD项。故选A项。19.西汉前期,诸侯王掌握着封国内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贾谊主张“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得到汉文帝的重视,“分齐为六国,尽立悼惠王子六人为王;又迁淮南王喜于城阳,而分淮南为三国,尽立厉王三子以王之”。汉文帝的做法A.解除了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B.改变了汉高祖确立的地方制度C.为王国问题的解决积累了经验D.为诸侯叛乱的发生提供了借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而推恩令的主要内容便是将原来诸侯国分为多个诸侯国,而材料中“分齐为六国”“分淮南为三国”措施,明显为推恩令积累了经验,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贾谊的主张以及汉文帝的具体行动,汉文帝的具体行动仅涉及两个诸侯国,不能得出解决了王国问题的结论,王国问题的解决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汉文帝的做法也并未改变汉高祖确定的“郡国二制并存”的地方制度,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时期出现“七国之乱”,与汉文帝的举措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20.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关于大运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大运河是隋文帝时期修筑完成B.大运河推动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C.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隋朝统一D.大运河的修建直接导致隋朝的灭亡【答案】B【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对于沟通南北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及带动运河沿岸城市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B项正确;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修建的,排除A项;大运河修建的前提是隋朝统一的完成,排除C项;隋炀帝的暴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21.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观察《唐朝对外主要交通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法显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①地取经B.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②地传授佛法C.③地向唐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D.向西经丝绸之路最远可以到达④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可知,③地是日本,在唐朝曾派遣许多使节和留学生,C项正确;法显是东晋时期的高僧,排除A项;鉴真东渡日本,应该是③地,②地是新罗,排除B项;唐朝向西经丝绸之路最远可以到达欧洲,④地是西亚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22.士谱是记载士族门第的凭籍,庶族是不入士流的。但庶族地主为了抬高身价,往往杜撰身世伪造士谱,降及唐初依然未息。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时,一开始就提出“质诸史籍,考其真伪”的要求。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初(  )A.士族权力受到抑制B.庶族政治地位提升C.门阀观念依然浓厚D.史学重视考据方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唐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初年,仍有庶族为抬高身价“杜撰身世伪造士谱”,唐太宗为把混入士流的庶族地主清查出来,组织重修《氏族志》等现象,反映了当时门阀观念依然浓厚,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士族的追捧和维护,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庶族政治地位提升的信息,排除B项;“质诸史籍,考其真伪”是统治者维护士族身份的具体措施,并非史学重视考据方法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 C项。23.下图是现存于大英图书馆的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由此可知唐朝()A.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B.各项科技领先于世界C.已经有了雕版印刷品D.佛教思想最受到尊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据此判断,在唐朝时期,雕版印刷品已经出现了,C项正确;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开始”一词说法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比的信息,无法判定“领先世界”,也无法判定“佛教最受尊崇”,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24.如表为不同史籍中关于启取代益最终登位的历史叙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记述出处禹授益,而与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燕策一》益让帝禹之子启……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治。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史记·夏本纪》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取王位《竹书纪年》A.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B.历史文献必须由考古来证实C.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还原D.解释历史具有绝对的主观性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战国策·燕策一》”的记录是“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而“《史记·夏本纪》”的记录是“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治。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表中不同史籍对启取代益最终登位过程的不同叙述,丰富了后世人们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认知与判断,所以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A项正确;“历史文献必须由考古证实”的说法与史学研究方法不符,排除B项;“无法还原”的表述均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D项中“解释历史”的表述与材料中的关键词“历史叙述”不符,且“绝对的主观性”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小题14分,第26小题13分,第27小题13分,共40分)25.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具体又有夷、蛮、戎、狄等名称。……到春秋,四夷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与华夏诸国杂居,填充了各国之间的很多空地。……最终到秦汉以后形成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材料三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许多少数民族活跃在祖国的边疆,在西域、西南、东北等地建立了政权。他们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唐朝,特别是其前期的统治者对少数民族较少歧视,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有所加强,民族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关文发《中国古代史普及读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华夏”的发展演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唐前期活跃在边疆的两个少数民族名称和唐加强对西域管理的机构。用一句话概括唐朝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意义。 【答案】(1)华夏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也可);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发展壮大或分布更为广泛也可)。(2)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民族矛盾。(3)少数民族:突厥、回纥、吐蕃、靺鞨统治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意义:促进了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或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或扩大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疆域)【解析】小问1详解】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华夏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也可);根据材料“到春秋,四夷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与华夏诸国杂居,填充了各国之间的很多空地”可分析出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发展壮大或分布更为广泛也可)。【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分析出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可分析出大大缓解民族矛盾。【小问3详解】少数民族:根据材料“西域、西南、东北”并结合唐朝史实可分析出突厥、回纥、吐蕃、靺鞨。统治机构: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意义:根据材料“前期的统治者对少数民族较少歧视,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有所加强,民族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可分析出促进了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或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或扩大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疆域)26.思想的演变是时代发展的写照,进步思想成为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国的知识和学术,原本是为官府所垄断,是所谓王官之学。但是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成为“士”(特殊的知识阶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知识以更快的速度向民间转移和传递,这成为士人的另外一个来源。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他们二者的结合,则是诸子学出现的直接土壤。--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材料二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环环相连,摇摆反复,不仅朝代之间政治、经济政策迥异,即使是在同一朝代,政治经济政策也会发生重大变化。秦末农民起义冲垮了秦的残暴统治,破坏了社会经 济。西汉初年,文景扫除烦苛,与民休息。但对诸侯王的纵容,使王国势力凌驾朝廷,对商贾豪民骄横不法等问题态度暧昧,对铸币权时弛时收,使得“民多奸铸”的问题严重。汉武帝即位后,欲图振作。--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士人和私学之间“互动关系”。结合所学,写出“诸子学出现”所指代的思想局面及其在中华思想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地位。(2)根据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并列举汉武帝针对材料中文景时期的问题所采取的举措。【答案】(1)互动关系:士人兴起推动私学出现,私学发展又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思想局面:百家争鸣地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2)表现: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汉初黄老无为;汉武帝后尊崇儒术。措施:颁布推恩令;任用酷吏打击豪强;铸币权收归中央;设刺史监察诸侯与豪强;推行均输平准;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互动关系,据材料一“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成为‘士’(特殊知识阶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可知,士人兴起推动私学出现,私学发展又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第二小问思想局面,据所学知识可知,“诸子学出现”指的是百家争鸣,即社会上流传众多的学派,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第三小问地位,据所学百家争鸣影响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二“秦末农民起义冲垮了秦残暴统治……西汉初年……与民休息……汉武帝即位后,欲图振作”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采用法家思想,强调“以法为师,以吏为官”;西汉初年,面对社会经济的百废待兴,推行黄老无为的治国思想,强调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汉武帝即位后尊崇儒术,加强思想统一。第二小问措施,据所学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在政治方面推行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实力;任用酷吏打击豪强;设刺史监察诸侯与豪强;经济方面,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经济管辖权;推行均输平准;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等。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 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歌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均田制度的瓦解,农民的大量逃亡,使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剥削制度愈来愈难以维持了。安史之乱后,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度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并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度形成的标志。(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并简述其影响。【答案】(1)进步性:有利于破除朋党营私的弊端;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官吏来源。标志:隋炀帝时期,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背景: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人;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有利于破除朋党营私的弊端;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官吏来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科举制形成的标志是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两税法实行的背景根据“均田制度的瓦解,农民的大量逃亡,使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剥削制度愈来愈难以维持了”得出是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根据“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得出是国家财政紧张,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影响根据“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简化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人;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13 11:55:02 页数:14
价格:¥2 大小:704.1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