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龙岩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一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由于历史传统不同,本质特征不同,指导理论不同,在实践上,必然对演出和欣赏有不同的要求。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将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菜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头客。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 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西方戏剧力图消除剧本、剧情、演员、场景与观众之间的差异,力争消除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之间的差异。中国戏曲明确地显示着剧本、剧情、演员、场景与观众之间的差异,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之间始终保持着审美距离,其成就也就在这种“距离”之中。(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材料二:中国戏曲是在写意的美学思想指导下,通过程式化、虚拟化的艺术手段来表现生活。而这些艺术表现手段,是经过艺人的共同努力,从生活中加工提炼出来的一套具有象征性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写意的美学思想和程式化、虚拟化的表现手段,都是通过象征性的艺术创造来实现的。《杨门女将》第八场“探谷”中,有穆桂英等骑马跑圆场、开道、突遇断涧、勒马等一系列动作,这些程式化的舞台动作和虚拟的表演,是以马鞭配合演员的舞蹈手段象征性地表现出骑马前进、突遇悬崖断涧、急忙勒马的情景。由此可见,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舞台动作和虚拟的表演都有象征性的特点,如果这些动作不具备象征性,演员的表演就失去了目的性,观众就必然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假使剔除这些表演中的象征性,一些舞台动作也就根本无法实现。戏曲中离开象征性的艺术手段,便是抽掉了表演艺术的筋骨。象征性的艺术手段不仅用于表演上,也用于人物脸谱、服装道具、舞台布景、音响效果等方面。拿人物脸谱来说,其色彩、图案既能象征人物性格,又有许多含义。比如红脸象征忠勇、正义,黑脸象征刚毅、正直,白脸象征多谋、狡诈……这些表现特征不仅用于戏曲舞台,而且长期以来由于戏曲艺术的影响,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与民族生活习惯融为一体,成为寓褒贬、别善恶的象征性的标志。正是这些具有象征性的艺术手段,构成了中国戏曲整体的美学思想。设想,中国戏曲如果离开了象征性的某些设计,戏曲的表演、脸谱、服装、道具便都失去了写意的美学特征。假使一出戏中仅保留戏曲的唱腔,而在服装、道具、布景等方面按照写实的方法去创造,那必将是不伦不类。因此,我们说象征性的表现方法是构成中国戏曲美学思想的重要因素。(摘编自张生筠《中国戏曲的象征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戏剧强调客观真实性,追求剧情、场景真实,演员完全投入角色,使观众更好地沉浸到剧情之中。B.《打渔杀家》中梅兰芳扮演的摇船少女在细节上与客观真实相去甚远,但从表现的角度看,它已很像真实。C.中国戏曲注重演员的表演,与西方的戏剧相比,中国戏曲的情节在客观真实性上不如西方的戏剧。 D.作为“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西方观众以是否真实评判演员和情节,这种观剧心态是不可取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观众看戏都以认知为目的,关注演员和情节与客观现实的关系。B.戏曲演员超乎寻常表现力就是在观众重演技的结果下锻炼出来的。C.一旦离开象征性,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表演就会失去写意的美学特征。D.材料二以《杨门女将》为例,意在论证中国戏曲与观众之间有审美距离。3.根据材料内容,在中国戏曲舞台上,下列各项舞台符号不具有象征性的一项是()A.川剧绝活变脸B.桌上摆一枚官印C.服饰中的蟒袍D.攻城中的翻跟斗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你陪同外国友人观看中国戏曲《窦娥冤》,他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窦娥被押赴刑场时,唱的是“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但舞台上分明只有“窦娥”一个演员。你如何向他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答案】1.D2.C3.A4.①先总说中西方戏剧观念迥然有别。②接着分别从舞台表演和欣赏角度论述了中西方戏剧的差异。③最后总结中西方戏剧的差别主要是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之间是否存在差异。5.①中国戏曲具有程式化、虚拟化、象征性的特点,如果像西方戏剧那样布置真实的场景,将失去写意性。②通过演员“前合后偃”的动作表现拥挤的场景,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③中国戏曲更强调演员的表现力和演技,舞台上没有拥挤的行人,更考验演员的演技。【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这种观剧心态是不可取的”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是说“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并没有否定这种观剧心态。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都以认知为目的”错误,说法绝对化,原文是“十有八九抱着认知的目的”。B.“表现力就是在观众重演技的结果下锻炼出来的”错误,材料一第五段是说“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不能必然推出“表现力就是在观众重演技的结果下锻炼出来的”。 D.“意在论证中国戏曲与观众之间有审美距离”错误,材料二以《杨门女将》为例,是为了论证“中国戏曲程式化舞台动作和虚拟的表演都有象征性的特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不具有象征性。B.桌上一枚官印象征官府。C.蟒袍加身,象征位极人臣,荣华富贵。不同色彩也可以区分人物的身份、地位与年龄。D.京剧表演体系中,攻城略地时的翻跟斗表示斗争激烈。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从第一段“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由于历史传统不同,本质特征不同,指导理论不同,在实践上,必然对演出和欣赏有不同的要求”可知,材料一先总说中西方戏剧观念迥然有别。从第二、三段“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和第四、五段“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可知,接着,分别从舞台表演和欣赏角度论述了中西方戏剧的差异。从第六段“西方戏剧力图消除剧本、剧情、演员、场景与观众之间的差异,力争消除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之间的差异。中国戏曲明确地显示着剧本、剧情、演员、场景与观众之间的差异,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之间始终保持着审美距离……”可知,最后总结中西方戏剧的差别主要是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之间是否存在差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二“中国戏曲是在写意的美学思想指导下,通过程式化、虚拟化的艺术手段来表现生活……写意的美学思想和程式化、虚拟化的表现手段,都是通过象征性的艺术创造来实现的”可知,中国戏曲具有程式化、虚拟化、象征性的特点,如果像西方戏剧那样布置真实的场景,将失去写意性。从材料一“戏曲也强调逼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和材料二“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舞台动作和虚拟的表演都有象征性的特点……假使剔除这些表演中的象征性,一些舞台动作也就根本无法实现”可知,通过演员“前合后偃” 的动作表现拥挤的场景,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从材料一“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可知,中国戏曲更强调演员的表现力和演技,舞台上没有拥挤的行人,更考验演员的演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二哥台静农烂腿老五坐在栅门口的青石块上,脊梁倚着栅门,手捏着一打钱纸,慢慢地撕开。嘴里不断地祷告着:“天二哥,你活着俺俩爱闹着玩,现在你死了,千万不要吓我。我胆子并不大,又歇在这栅门口。朋友,你让我再讨二年饭,俺们再到一块闹着玩罢……”在刘家茶馆里说书的吴六先生扇着黑摺扇,穿着空心屎绿色的旧洋布大衫,后面补了两块蓝布,一是长圆形,一是三角形,斯文地站在烂腿的对面,他很慨然发了议论:“唉,”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大家都睁着眼望着他。“你看,什么事都有一定的。常言道:‘阎王要你三更去,谁能留你到五更?’你看,天二哥昨天这时还能骂人打人,今天就没有气了。唉,唉,你看。”天二哥在这南栅门外一伙中算最能喝酒的,他自小就会喝,他活了三十多年,从没有同酒离开过。他自己说:他爹会喝,他爹的爹也会喝,这酒瘾是从他娘胎里带下来的老瘾。他近几天身上有些不舒服。昨天下午时分,觉着心里比平常还难过。于是他凑了四百文,都买了烧酒喝。他喝了烧酒,着实有些醉了。他坐在王三的饭店前面馍馍桌子旁边的一条大板凳上,两脚翘在桌椅上,两手搂着腿膝盖。他的整个的脸面,以及他秃了顶的光头,都成了猪肝一般的颜色。这时候,卖花生的小柿子提着花生筐从北大街来。天二哥一眼看了他,就笑着曳着嗓音向他说:“我的乖乖,你来得真好,赶快送来给你天二爷亲个嘴罢!”“你怎么出口就伤人!”“乖乖,反了天了么?……”天二哥站起身子,举了拳头对着小柿子打来,但一躲开,拳头落了空;小柿子转过身子反在天二哥脊梁盖捶了两拳。这两拳是小事,但在天二哥身上却是从来就没有驮过别人的拳头;虽然十几年前挨过县官的小板子,那是为的蒋大老爷告他游街骂巷的罪过。但是这 只能县大老爷和蒋大老爷可以打他,这小柿子又怎配呢?这耻辱,当然他是受不了。于是他发狂,他咆哮地赶来。没想到,他将离开馍馍桌子便扑地一跤跌倒在地下。他这一跌,却非同小可;就是王三、烂腿老五他们都惊异了。起初他们都想叫小柿子狠狠地吃一顿打,到没料着天二哥弱到这样。于是他们将他扶到原先的板凳上,安慰他道:“你喝醉了,酒醒醒再说罢。”吴二疯子带着老前辈的口吻,去申饬小柿子,不准他骂;要再骂,他就来打嘴巴。他自家很失望,以为生平没有这样地丢人过,在大众面前;旁人说他喝醉了,于是提醒了他解酒的老法子——这也是他爹的爹传下来的。他摸了一个卖粥的大白碗,左正右斜跄踉地跑到栅门口的尿池前,连连舀喝了两大碗,顺便倚着墙坐在尿池的旁边。小柿子远远地蹲在一旁,带着胜利的呆笑。天二哥藏着杀气的醉眼,忿怒地看见他这种藐小的傲慢,于是破口大骂起来:“你这小王八羔子,老子马上叫你知道厉害。”“好,你的大爷就不跑,咳,我怕你吗?”小柿子今年正是二十岁的少年,所以他敢这样的倔强。他又想:这样一个泥醉的家伙,又在病中,无论如何,也不是他的敌手。他只顾去妄想,却不提防他这位天二爷一颠一簸地跑来了。他将要忙着站起来,他的头倒被按住了。天二爷用一只猛力的脚,将他的花生筐踢翻,铜钱滚了遍地。他把身子斜下去,想顾全他的花生筐,却被他的天二爷乘势压伏在地上。“小王八羔子,老子叫你知道厉害!”他用了大力狠狠地在小柿子背上连三连四的捶。小柿子声音有些颤抖。觉得这醉汉压在身上有如一棵大黄梨树,一点也不能动弹。他的大拳头,尤其吃不住。“饶了罢!天二叔,我认识你了!”小柿子终于哭着求饶了。毕竟小柿子输了,一般看的人也都痛快。他们笑这个傻小子,将鸡蛋去碰石碳,太不量力了。吴六先生看得有些不忍,用力将天二爷拉开,小柿子从他的拳头下窜了出去。“古人云:败兵之将,不必穷追。天二哥,记他下次罢!”“呵呵,六先生,今天不打他个龟叫鳖爬,他哪里知道厉害!”“呀,好个下马威!”王三说了,大家都笑了。小柿子也不去睬他们冷刻地讥笑,草草地拾了花生,捻了铜钱,含着眼泪强打光棍地骂着,“今天打了大爷,缓两天再算账……”悄悄地走了。“呵呵,缓两天再算账,好罢。今天便宜了你这小东西!”显过好身手的天二哥,很光荣很疲倦地坐在原先的板凳上。“还是天二哥,小柿子总算叫乖了!”他们向他喝彩。“呵呵,他敢不叫乖?不然,还能姓天么?”说来姓天,这也是他的光荣。几年前,他在王三饭店里推骨牌,遇着警察来查店,警察很不客气地要拿他。先问了“你姓什么?”他说:“我姓天!”他趁着这当儿,打了警察两个耳光,就迅速地跑了。 从此以后,他们就称他叫“天二哥”。他坐在板凳上精神有些不能支持。骤然跌倒了。烂腿老五很明白,他知道这一定是他的病以及酒和清尿发作了。于是同一些人将他抬到栅门的底下。“我大概不行了……”他的颜色变成了苍白。这一夜烂腿老五陪了他,也没有睡觉。在第二天东方发白的时光,这天二哥便离开了烂腿老五。据说是,正在鸡鸣丑时。一九二六年七月(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烂腿老五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给予天二哥临终前的陪伴,后为之烧纸钱,体现了他有一定的温情和善意。B.小说第二段中对于吴六先生的描写体现了他的迂腐;第三段中慨然的议论又体现了他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C.天二哥醉打小柿子后,“光荣”显示他的好身手,“疲倦”暗示他病情很重,体现他“胜战”后的自尊自强。D.“今天打了大爷,缓两天再算账……”写出了小柿子不甘示弱又百般无奈的心理,也体现了他自欺中的觉醒。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先交代天二哥的死,然后写其死亡的经过,这样布局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更具艺术魅力。B.小说开篇写了烂腿老五的祷告和吴六先生的议论,结尾特意交代了天二哥在丑时死去这一细节,首尾照应,结构严谨,颇有意蕴。C.“一般看的人也都痛快。他们笑这个傻小子,将鸡蛋去碰石碳,太不量力了”以轻快的笔调,刻画了与《祝福》中类似的看客形象。D.“烂腿老五”“小柿子”等取名,“泥醉”“打他个龟叫鳖爬”等用词,以及喝尿解酒的土方子,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8.有专家评论这篇小说使用了戏剧化写法。请分析本篇小说在对话、场景、矛盾冲突方面的“戏剧化写法”。9.现代文学史家杨义在其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台静农的小说“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答案】6.A7.C8.①对话: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交代了人物的关系,语言个性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场景:故事发生的地点在栅门口、王三饭店,场景较为集中。 ③矛盾冲突:小说主要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层层推进,使读者一直处于紧张和期待之中。9.①内容方面:以旧中国为时代背景,以底层百姓为写作对象,通过人物的悲惨命运,来反映民众的愚昧、麻木、冷漠,引起疗救的注意。②风格方面:冷峻、深沉,幽默、讽刺。【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第三段中慨然的议论又体现了他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分析错误,吴六先生的议论虽然有同情心的成分,但也带有尖刻意味。C.“体现他‘胜战’后的自尊自强”分析有误,这说明他在看客面前为了保住“天二哥”名号,而强忍病痛的作派和虚荣。D.“也体现了他自欺中的觉醒”分析错误,小柿子的话是自欺中寻找心理平衡。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轻快的笔调”分析有误,应是审视、冷峻、深沉的笔调。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关于本篇小说,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特别多,小说的情节也是靠对话的推动来发展深入的,这一点与戏剧非常相似。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交代了人物的关系,语言个性化,如开头烂腿老五的对话,“天二哥,你活着俺俩爱闹着玩,现在你死了,千万不要吓我。我胆子并不大,又歇在这栅门口。朋友,你让我再讨二年饭,俺们再到一块闹着玩罢……”交代了人物间的关系;吴六先生的话,“你看,什么事都有一定的。常言道:‘阎王要你三更去,谁能留你到五更?’你看,天二哥昨天这时还能骂人打人,今天就没有气了。唉,唉,你看。”交代了后面的情节;天二爷“呵呵,六先生,今天不打他个龟叫鳖爬,他哪里知道厉害!”则是反映了天二爷的个性。其次,本篇小说场景集中,非常像是戏剧中所设定的特定场景。如“天二哥在这南栅门外一伙中算最能喝酒的”“他坐在王三的饭店前面馍馍桌子旁边的一条大板凳上,两脚翘在桌椅上,两手搂着腿膝盖”,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在栅门口、王三饭店,场景较为集中。最后,在矛盾冲突的设计上,小说主要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写天二爷与小柿子由戏谑到动手打架,层层推进,使读者一直处于紧张和期待之中,这非常像戏剧中的矛盾冲突的集中表现。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鲁迅小说一般是以旧中国为时代背景,以底层百姓为写作对象,通过人物的悲惨命运,来反映民众的愚昧、麻木、冷漠,引起疗救的注意。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离婚》中爱姑等。本篇小说也是以旧中国为时代背景,其中的人物如天二哥、小柿子等都是底层百姓,而其所反映的也是民众的愚昧、麻木、冷漠,期望通过小说来引起民众的注意从而让中国的国民性得以改善。所以,在内容上本篇小说与鲁迅的小说非常相似。其次,在小说的写作风格上,鲁迅善于运用冷峻、深沉,幽默、讽刺的笔法,来描写当时的社会与民情。本篇小说也语言冷峻,叙事不带感情,多处运用讽刺的笔法,如“在刘家茶馆里说书的吴六先生扇着黑摺扇,穿着空心屎绿色的旧洋布大衫,后面补了两块蓝布,一是长圆形,一是三角形,斯文地站在烂腿的对面,他很慨然发了议论”“但是这只能县大老爷和蒋大老爷可以打他,这小柿子又怎配呢?这耻辱,当然他是受不了”等。所以在风格上本篇小说与鲁迅的小说也非常相似。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六国论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扶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 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故秦不极A强B不能C灭D六国E而帝F不帝G则其恶H未极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昆弟,指同宗兄弟,泛指同辈的人,也可指如兄弟般关系亲密友好的人。文中指同宗兄弟。B.愈,指“胜过、超过”,与苏洵的《六国论》中“侵之愈急”的“愈”意思相同。C.反覆,指“反复无常”,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于反覆不宜卤莽”的“反覆”意思不同。D.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相同。12.下列对文本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桢认为,六国若占具有利地势,又能得天助,那么,他们也可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B.当苏秦出来游说时,本想辅助秦国统一天下,但担心张仪会被秦所用,于是转而连横。C.李桢认为六国之间没有骨肉之亲,因此想要寻求长久合纵,相互扶持,是很难实现的。D.本文先破后立,采用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有针对性地阐述观点,论证严密。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4.关于六国败亡的根本原因,李桢和苏洵的见解有何不同?【答案】10.BFG11.B12.B13.(1)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最终(还是)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14.①苏洵认为六国败亡的原因主要是割地赂秦,国力亏损。②李桢认为六国和暴秦一样,也想称霸天下,不施仁政,未得天助。【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不极强”为条件,“不能灭六国而帝”是结果,应在中间断开,故应在B处断句。“而帝不帝”连在一起句意不通,因此按照上面的“不能灭六国而帝”是结果,则应在“不帝”前断开,故应在F处断开。 “不帝”为条件,“则其恶未极”为结果,应在中间断开,故应在G处断句。故应在BFG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B.“未有能愈于秦者也”中的“愈”,胜过、超过。句意:没有能超过秦国的。苏洵的《六国论》中“侵之愈急”的“愈”,更加。句意:侵略也更加急迫。C.“而欲恃诈伪反覆”中“反覆”,反复无常。句意: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答司马谏议书》中“于反覆不宜卤莽”的“反覆”,书信往来。句意: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D.“谢过不遑”的“谢”,道歉。句意:不停地道歉谢罪。《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道歉。句意:明天早晨一定要早早来向项王来谢罪。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于是转而连横”说法错误。由文中第三段“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可知,“其”指代的是苏秦而非张仪,且他转而游说的是合纵,而非连横。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克”,能够;“是以”,因此;“弱”,削弱;“夷灭”,灭亡。(2)“苟”,如果;“下”,自降身份;“故事”,前例;“是”,这。【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在苏洵的《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也就是苏洵认为六国败亡的原因主要是割地赂秦,国力亏损。而本文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也就是李桢认为六国和暴秦一样,也想称霸天下,不施仁政,未得天助。参考译文: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性;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性):认为一定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而后秦国的威胁(才)可以解除。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只是怪罪秦国。在那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未必不会再出现一个与秦国一样的国家。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最终(还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当苏秦才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的任用,而协助秦国统一天下。(他)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时之所以要为秦国谋划,只是怕张仪。只因他不被秦国任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张仪的辩说,虽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衡成功,但看他说的话,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所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并不是非常错误的。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夸耀相互欺诈,(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谢罪。那么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了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怎么能让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百姓,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暴露尸骸于野外,而最终被虐杀呢?它一定不想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词作,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①张孝祥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②,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写于绍兴三十一年冬,虞允文在采石矶击溃金主完颜亮的部队之际。②剩喜,甚喜,非常高兴。然犀处:晋温峤平乱还镇至采石矶,传云其下多怪物,燃犀角照之,见水族奇形怪状,指采石之战的雄伟场面。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雪洗”一语双关,实指闻胜之喜,内含洗雪“靖康耻”之意,“约”“留”写未能参战之憾。B.“剪烛看吴钩”句借助“看吴钩”且是“剪烛”夜看的动作,表达自己的迫切愿望和强烈冲动。C.“小乔初嫁”句,借周瑜、谢玄赞美指挥官从容不迫、年少有为的儒将风采,与自己“平生豪气”相映衬。D.“渺渺唤人愁”两句写时过境迁,古战场已成历史陈迹,流露出诗人喜闻捷报后的历史虚无感。16.张孝祥为豪放词人,本词“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与《念奴娇·过洞庭》“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的表现手法、情感有何不同?【答案】15.D16.①本词用典,前半句化用了苏轼“我欲乘风归去”或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后半句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抒发了自己收复中原、从戎报国的壮志豪情;②《念奴娇·过洞庭》主要采用想象、夸张的手法,以江水为酒,以北斗为酒器,以自然万象为宾客,陪伴其纵情豪饮,体现词人虽遭贬谪却能超越世俗的宠辱得失的豪迈旷达之气。【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流露出诗人喜闻捷报后的历史虚无感”理解有误。“渺渺唤人愁”的感慨,暗写中原失地,尚待收复,抒发了词人杀敌建功、收复中原失地的愿望和对异族入侵的悲慨。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及情感的能力。本词中“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一句,前半句“我欲乘风去”化用了苏轼“我欲乘风归去”或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而后半句则东晋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说明当前江淮失地尚待收复,词人希望自己能奔赴战场,借宗悫乘风破浪和祖逖中流击楫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发了作者想收复中原、从戎报国的壮志豪情。而《念奴娇·过洞庭》“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一句中,则是作者想象的情景,意思是: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地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此处作者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体现词人虽遭贬谪却能超越世俗的宠辱得失的豪迈旷达之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用典故,“______,______”借“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典故劝谏太宗要加强道德修养;“______,______”引“王用三驱”的典故劝谏太宗要田猎有度。(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采用质问语气,谴责秦朝统治者贪婪掠夺天下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不知怜惜的行为。(3)荷,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青睐,咏荷名句数不胜数。王国维认为《苏幕遮》(燎沉香)中“______,______”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答案】①.念高危②.则思谦冲而自牧③.乐盘游④.则思三驱以为度⑤.奈何取之尽锱铢⑥.用之如泥沙⑦.水面清圆⑧.一一风荷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锱铢”。(四)课内文言文(本题共3小题,共6分)18.下列各项中不全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鼓瑟希不复一一自辨B.共其乏困河海不择细流C.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吾得兄事之D.振之以威怒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希”同“稀”,稀疏;“辨”同“辩”,分辩。句意: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不再一件件地替自己辩护。B.“共”同“供”,供给;“择”同“释”,舍弃。句意: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C.“裁”同“才”;无通假字。句意: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D.“振”同“震”,震慑;“刑”同“型”,做榜样。句意:用声威震慑他们。/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故选C。19.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大王来何操A.夫子之谓也B.吾属今为之虏矣 C.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D.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大王来操何”。句意: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谓夫子也”。句意:说的就是夫子您吧。B.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我们如今都要被他俘虏了。C.判断句,标志是“……也”。句意:这正是五帝、三王无敌的原因啊。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句意: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故选A。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西取由余于戎②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③朝歌夜弦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⑤项伯杀人,臣活之⑥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⑦李牧连却之⑧如会同,端章甫⑨谨庠序之教A.①③/②④⑥/⑦⑨/⑧/⑤B.①③/②④/⑤/⑥⑧/⑦⑨C.①⑦/②⑧/③⑨/④⑥/⑤D.①③/②⑧/④/⑤⑦/⑥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西”,名词做状语,在西边。句意:在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②“事”,名词作动词,办(事)。句意:如果说现在(我)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③“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句意:他们在早上和晚上都歌唱、奏乐。④“小”,形容词做名词,小相。句意: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⑤“活”,使动用法,使……活。句意: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⑥“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句意:正因为这样,君子要把厨房安在远离自己的地方。⑦“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句意: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使……秦国得军队退却)。⑧“章甫”,名词做动词,戴着礼帽。句意: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⑨“谨”,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办理。句意:慎重办理学校的教育。①③都是名词作状语;②⑧都是名词作动词;⑤⑦都是使动用法;⑥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 故选D。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同通灵玉之于贾宝玉一样,项上璎珞所挂之金锁也成为薛宝钗的个人标志。历来的画家对此多有描绘,但也有不少画作中的宝钗形象恰与之相反:①。原著第八回,金锁第一次露面是宝玉央求宝钗赏玩她的金锁:“宝钗被缠不过……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作者写得十分清楚,宝钗并非直接从脖子上取下金锁。设想一下,②,宝玉又怎会从未见过,毫不知情呢?宝钗的性格是藏愚守拙,不露圭角。第五十七回宝钗见岫烟裙上系着碧玉佩,因说道:“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这些可以反证宝钗不可能把金锁每日挂在衣外招摇。那项上外戴金锁的红楼画因何而来?凡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不会忘记宝钗拥有一块金锁,画家的最初身份也是读者,当他将对宝钗形象的理解落于纸上时,③,甚至还要着重描绘。《红楼梦》是“使闺阁昭传”的一部作品,红楼画也难免常常涉及到对年轻女性群体的描绘。此时画家无论有意或无意地将宝钗的金锁显露出来,自然都使得人群中她的身份明确,让观者一目了然。这体现了画家在创作中对画面处理的主观能动性,即“误读”及“重构”的行为。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改正,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3.《红楼梦》中常用一字定评人物,你认为从“勇、慧、痴、时”中选择哪一个字评价薛宝钗最恰当?结合小说情节作分析。要求语言流畅,不超过80个字。【答案】21.①项上并未外戴金锁②如果金锁天天挂在衣外③很难放弃“金锁”标志/自然要画出金锁(语意相近即可)22.《红楼梦》是一部“使闺阁昭传”的作品,红楼画也难免常常涉及对年轻女性群体的描绘。23.示例一:时,指识时务,合时宜,因时而动,如薛宝钗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全力相助探春改革。示例二:慧,指聪明、智慧,如她在作诗与绘画等方面都有所造诣,在“元妃省亲”“探春起头结海棠诗社”等多个情节中都有体现;又如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赢得大家的好感。【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文“项上璎珞所挂之金锁也成为薛宝钗的个人标志…… 但也有不少画作中的宝钗形象恰与之相反”,推断①处是说宝钗的形象并没有外戴金锁,可以填入“项上并未外戴金锁”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上下文“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这些可以反证宝钗不可能把金锁每日挂在衣外招摇”,推断②处的假设是说如果金锁经常戴在衣服外面,宝玉应该看得到,可以填入“如果金锁天天挂在衣外”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结合上下文“凡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不会忘记宝钗拥有一块金锁,画家的最初身份也是读者,当他将对宝钗形象的理解落于纸上时”“甚至还要着重描绘”,推断③处是说作为读者的画家会着重描绘宝钗的标志——金锁,可以填入“很难放弃‘金锁’标志(自然要画出金锁)”之类的内容。【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①语序不当。应将“使闺阁昭传”放在“一部”之后。②结构混乱。“涉及到”语义重复,“及”就是“到”的意思,应改为“红楼画也难免常常涉及对年轻女性群体的描绘”故正确表述为:《红楼梦》是一部“使闺阁昭传”的作品,红楼画也难免常常涉及对年轻女性群体的描绘。【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对于薛宝钗的性格特点,从原著中可以知道,秀外慧中,稳重平和,圆滑隐忍,深明大义等可以用来形容薛宝钗。从而可以从中选出“慧”“时”比较符合薛宝钗的特点。在“慧”的方面,薛宝钗聪明、智慧,她的诗才颇高,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宝钗所作“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极有风韵。同时,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赢得大家普遍的好感。在“时”的方面,她识时务,合时宜,因时而动。如《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中,薛宝钗因时而动,因地制宜,提出“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的观点,全力相助探春改革。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作文。唐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孙子兵法》又说:“终而复始,日月是也。”如何正确看待“始”“终”是新时代青年必须正确面对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始”“终”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善始敬终长精神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静言思之,那成功的另一半依靠什么呢?应该是抱定成功的信念,始终如一的坚持。唯有以善始敬终的思想规范行动,不论做什么样的事情,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自古而今、从外而内,不论是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还是国家的建设与振兴,之所以能够实现“双赢”,离不开运筹帷幄的前期设计、过程的精耕细作和对结果矢志不渝追求的精神。正是从好的起点开启征程,用理想的结果砥砺,才会达成所愿。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征服珠穆朗玛峰者,他们在心中种下把“世界屋脊”踩在脚下的理想种子之后,就一步一个脚印,把双脚钉在山体之中,与各种艰难困苦作斗争。凭借“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执着与坚韧,在“山至高处人为峰,海到尽头天是岸”的精神的感召下,一点点拉近与天空的距离。因为始终如一的迈好每一步,不懈怠、不气馁,才真正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阔。登山如此,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之所以能够成为业界翘楚、大国工匠,也同样源自他们从起航到落帆,都以精益求精的精神要求自己,并不断地突破。袁隆平自矢志于解除人类的饥饿始,就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杂交水稻,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袁老近乎执拗地在杂交稻的王国里奋战,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换来的是杂交水稻亩产量一次一次地刷新历史。正是凭借着这种善始克终的精神,才让世界上很多还饱受饥饿折磨的人一日三餐无忧。欲成大事者,必善始敬终。好的的开始固然重要,如果没有始终如一的坚持,很难有好的结果。唐明皇成为一朝天子之始,励精图治,创造了大唐盛世。可是,短暂的兴盛冲昏了头脑,他渐渐放弃了自己的初心,贪恋于声色享乐,最终上演了由盛而衰的历史悲剧。试想,如果唐玄宗能够初心不改,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就不会有安史之乱的发生,大唐帝国的辉煌仍将继续续写。身处百年未变之大变局的节点,既有机遇,更充满挑战。每一个职业人要把自己所操之业做好,要让自己的理想之花绽放,就要开好局,也要精耕细作于过程。只有这样,美好的憧憬才能变成现实,才用自己的行动赋予“善始善终”新的时代意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写作题。 从情境材料提供的素材看,它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述《谏太宗十思疏》和《孙子兵法》中的名言;第二部分则是从语义上解释名言蕴含的道理。显而易见,两者是解释和被解释的关系。具体分析两篇经典名篇上的名句可见,《谏太宗十思疏》所言的是自古而今,做什么事情开始时能够恪尽职守、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言必行行必果的很多,但是能够从始至终、始终如一者就很少了;而《孙子兵法》之语则强调了世间万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特点,说明一个事物的结束就意味着新的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事物的“终”,其实就是另一个事物的“始”,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相互对立的,而是互相转化的。故此,依据该材料写作时,可以思考的角度有:如何做到善始敬终,好的起点是不是意味着一定有好的终点,该如何处理好“始”和“终”的关系。针对情境材料的内容,设置的情境任务用语简单,这也为学生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结合材料”,就是写作时不能丢开材料另起炉灶,文章的核心题旨要从材料中提取,而且写作时要适当照顾材料;“对‘始与终’的感悟与思考”,就是要求立足材料提供的问题展开分析。这样,这篇文章写作时,可以首先根据材料提炼文章的主旨善始善终、始终如一方能成就一番功业、达成所愿;然后围绕提出的观点结合材料进行理论的分析,不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始终如一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继之,联系生活、对接材料阐述始终如一的价值以及如何做到;最后,关联现实,从不同角度进一步阐述处理好始与终关系的重要性。立意:1.始终如一方成就大美。2.善始善终见风骨。3.100-1=04.慎始敬终长精神。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福建省 2022-2023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4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漳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三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11 02:51: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1.2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