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02 食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专题过关)- 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选必1 选必2)(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02食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一、单选题(共0分)1.《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农业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B.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D.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答案】A【解析】古籍记载人们用马耕田,考古发现春秋晚期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以马耕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耕作方式,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排除C项;铁犁马耕出现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2.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A.欧洲深受中国科技影响B.科学与技术实现紧密结合C.政治运动推动经济发展D.社会需求助力科技活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说明当时社会需求推动了印刷术的普及,故D正确;材料反映手工浇铸机的发明和影响,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手工浇铸机不属于科学,排除B;材料与政治运动无关,排除C。3.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答案】A【解析】由材料“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可知男性的陪葬品和农业有关,女性的陪葬品和手工业有关,体现了劳动分工日益明确,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阶级分化,排除B项;性别分工形成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集体劳作,排除D项。故选A项。 4.位于河北北部的战国时期的燕下都44号墓,发掘出铁器79件,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A.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B.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C.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D.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答案】B【解析】据材料燕下都44号菜发现的铁器中,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一半,这表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铁农具在其他地区的使用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铁犁牛耕,排除C项错误;材料没有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B项。5.据考古发掘,在中国的南方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秦汉时期的铁农具,有犁、锸、锄、镰、斧等,出土地点涉及南方多省。据此可知,秦汉时期A.已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南方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升C.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逐渐成熟【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在南方考古发掘出大量的铁制农具,说明南方的农业生产中开始普及应用铁制农具,是南方农业生产水平提升的表现,B项正确;仅根据铁制农具的发掘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也不能说明是否是由南迁的北民带来的,排除BC项;仅根据农具一项内容无法推知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逐渐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6.《齐民要术》中有多处关于汉代犁耕的记述,关中地区以轻便无床的耧犁为典型,作条、下种、覆土一次完成,一牛一人,日种一顷;而同期辽东地区的“辽东犁”,属大型有床铧犁,“耕者且深,耨者熟耘”,“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A.两地的经济交流少B.两地的自然差异大C.两地经济类型不同D.犁耕技术推广艰难【答案】B【解析】关中地区和辽东地区的歌犁耕方式不同,生产效率也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两地自然环境差别较大,B正确;犁耕方式的差别不是经济交流少造成的,而且《齐民要术》所处的时代,辽东和关中有经济往来,排除A;两地都是农业经济,排除C;犁耕技术在当时相对先进,易于推广,汉代就在全国推广了,排除D。7.明代史载,松江原本没有暑袜。有人使用尤墩镇所产轻薄棉布制成单暑袜,大受欢迎;所以松江本地新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的店主,把尤墩布分发给当地男妇缝纫成袜,男妇以“从店中给筹取值”为生。这表明A.商帮开始介入商品生产B.江南市镇体系发展起来 C.家庭手工业已逐渐衰落D.棉纺织业出现雇佣关系【答案】D【解析】松江原本没有暑袜,但是松江暑袜店主将尤敦布分发给当地男妇缝纫成袜,男妇以“从店中给筹取值”为生,这是一种典型的雇佣关系。D正确;A错在“开始”,排除;题干主旨并不是关于江南市镇,排除B;题干反映出家庭手工业和市场的关系,不能说明家庭手工业衰落,排除C。8.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B.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C.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D.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可知,随着英国工业革命进程的推进,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工资基本保持稳定,人们的收入增加有限,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革命的影响,B项正确;殖民扩张扩大海外市场是工业革命开始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民购买力提高,排除C项;圈地运动是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排除D项。故选B项。9.瓦特通过专利权在11年内获得了7.6万英镑的收入,买了一座占地40英亩的别墅。1785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去世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为他立了塑像。为了纪念他,人们用瓦特作为计算功率的一种单位。这说明当时英国(   )A.发明家都为了追求富裕生活B.成为世界专利发明最多的国家C.国家支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D.形成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氛围【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得出,发明创造者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及较高的社会地位,这样有利于形成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氛围,D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不能得出英国最多,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政府的政策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10.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种可以同时纺织许多根线的装置,最初靠水力运转,后又采用蒸汽作为纺纱的动力,这样就需要安装重型设备。于是,有人就将发动机、纺纱机连同工人都集中在一起,搬进大房子里。这种大房子,就是后来通常所说的工厂。由此可知,“工厂”制度的创立(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扩展B.使生产彻底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C.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D.导致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垄断产生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有人就将发动机、纺纱机连同工人都集中在一起,搬进大房子里”及所学可知,阿克莱特最早成功地开办了机器纺纱厂,被誉为“工厂制度之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工业革命由英国向其他地区扩展,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将发动机、纺纱机、工人集中到一起,提高生产效率,没单独强调蒸汽机的使用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排除B项;“导致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垄断产生”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1.德国统一之前普鲁士时代,就规定实行义务教育,1860年普鲁士儿童入学率达97.5%,文盲率仅5.52%.其它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通过政策使自由劳动力在数量上大量增加,而且使劳动者在素质上有了本质的提高。据此可知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推动教育的发展B.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扮演了重要角色C.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新技术的应用D.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劳动者素质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德国在统一之前就非常重视教育,儿童入学率高达97.5%,这种基础教育的发展使劳动者在素质上有了本质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新技术的迅速应用,C项正确;材料是德国建立资本主义代议制之前,排除A项;材料信息同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2.甘地认为:“使用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而马克思则认为:“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纺机,毁坏了它的手纺车……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两者认识的差异在于A.工业文明扩张的影响B.英国殖民统治的方式C.印度民族灾难的根源D.民族解放的合理途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甘地排斥英国的工业文明,因为他认为造成印度贫困的原因是英国的侵略,他看到的是工业文明扩张的消极影响;而马克思却认为工业文明的扩张有客观上的进步性,工业文明的扩张摧毁了当地的旧的生产方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所以两者认识的差异在于工业文明扩张的影响,故A项正确;“英国殖民统治的方式”是客观存在,但甘地和马克思对此却有不同的认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甘地和马克思都认为英国侵略对印度造成了灾难,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族解放的合理途径”,故D项错误。 13.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如果说以前在光天化日之下肆无忌惮地干出来的封建罪恶虽然没有消灭,但18世纪的法国终究已经暂时被迫收敛了,那么,以前只是暗中偷着干的资产阶级罪恶却更加猖獗了。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化为竞争中的蓄意刁难和忌妒。”其意在说明A.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达成妥协B.民主共和制政体阻碍社会进步C.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不切实际D.早期工业社会的弊病日益显露【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以前只是暗中偷着干的资产阶级罪恶却更加猖獗了。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化为竞争中的蓄意刁难和忌妒”可知,恩格斯认为法国经济方面存在问题,这种问题的根源是资产阶级的贪婪,结合《反杜林论》是1876年9月~1878年6月期间出版的图书可知,这一时期正值法国工业革命时期,因此恩格斯的言论体现了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D正确;《反杜林论》是1876年9月~1878年6月期间出版的图书,这一时期法国的封建贵族已经被推翻,排除A;民主共和政体有助于社会发展,排除B;恩格斯并未批判启蒙思想本身,排除C。14.爱因斯坦晚年写道:“光有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裕的生活,人类从象佛陀、摩西以及耶稣这样的伟人身上得到的教益,就我来说要比所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建设性的见解更为重要。”爱因斯坦此话的主旨是A.现代科技是抵制宗教迷信的武器B.古人的智慧是崇尚道德C.具备高尚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前提D.反思科技对人类的作用【答案】D【解析】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造福人类生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错误利用科技进步,残害人类、破坏人类文明的事件屡见不鲜。爱因斯坦所想、所思、所写实际上是反思科技对人类的作用,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项。15.有学者指出:我们正处于场新的科技革命之中,这场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会催生新的经济领域、新的经济运行方式,从而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美国由于科技积累优势,肯定是第一梯队。中国有工业4.0计划、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是第二梯队的龙头。201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华为公司的种种打压行为,表明A.高科技引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B.中美冷战在经济文化的斗争C.大国竞争终究是高新科技竞争D.中美博弈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答案】C【解析】 根据美国“肯定是第一梯队”,中国“将是第二梯队的龙头”,以及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压可知,中美之间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激烈,所以大国之间的竞争终究是高新科技的竞争,C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高科技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冷战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也最终结束,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中美在世界高科技领域的博弈,不是国际经济新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16.由于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和发达的大众传媒,为人们关心了解和监督政治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公民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不受空间的制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地域因素影响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这体现了A.地域因素影响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B.公民的政治生活不会受空间的制约C.现代科学技术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D.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和大众传媒发达【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现代通讯、传媒和交通工具的发展,方便人们了解政治、参与政治,这说明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使地域因素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减小,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使公民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不受空间的制约,而不是完全不受制约,故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现代通讯、传媒和交通工具与公民政治生活的关系,并未突出通讯和传媒的发达,故排除D。二、材料分析题(共0分)17.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材料二   一位外国人在考察了湖北地区种植情况以后说:是处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见棉花较美国远逊,其故殆由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太酸。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外国耕地多用马,中国马少,倘不能改用,宜用壮健之牛,或一犁双牛,较可得力。至农具尤亟应改制精良,庶几事半功倍。这种说法大致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些问题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答案】(1)特点:突破了单一的自给自足性质的经营格局;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发生转移;商品性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影响:推动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手工业加工工业的增长;促进了传统农业结构的转型;顺应了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趋势;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2)问题:传统农业技术条件差,耕作方式落后。影响:导致农业发展迟缓;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和沉沦。【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可知,突破了单一的自给自足性质的经营格局;根据“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等信息可知,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根据“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可知,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发生转移;根据“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苏湖地区)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粮食)”可知,商品性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结构、社会转型和国际贸易等方面分析可知,明代农业发展的新特点,推动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手工业加工工业的增长,促进了传统农业结构的转型,顺应了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趋势,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2)问题:根据材料二中“(播植)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等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前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传统农业技术条件差,耕作方式落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传统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当时农业发展迟缓,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和沉沦。18.18世纪之后,利物浦在英国众多的港口城市中脱颖而出,并给英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15年,扼守北大西洋入海口的大英帝国,为满足自身对奴隶贸易和工业品贸易的巨大需求,在利物浦建成英国第一个船坞。紧要的地理位置让利物浦从一个500 人的小镇快速成长为当时英伦全岛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都市。18—19世纪,利物浦海外贸易从短途的爱尔兰贸易,欧陆贸易,逐渐扩张到大西洋英美贸易圈。利物浦通过海上航线将西印度群岛和美洲的烟草、蔗糖、棉花运往利物浦港口,然后通过运河或是铁路将物资运往英国内地,同时将经济腹地的纺织品、煤炭通过运河和铁路经利物浦港口远销欧洲和大西洋各地。——摘编自崔晓火《利物浦:衰败母港的重生》材料二  1816年竣工的利兹—利物浦运河,连接了英国东西两大港口城市。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成通车,此后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一万五千多公里的铁路运输网,远超欧洲和美洲其他国家,英国的交通运输优势得以全面建立起来。利物浦的立体式交通变革,不仅造就了利物浦的港口城市地位,还充当了兰开郡和曼彻斯特工业腹地的进出口门户,推动了腹地经济的繁荣,而利物浦和兰开郡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使英国的工业重心逐渐从东南倾向西北,逐渐减弱伦敦对地方郡市的凝聚力。——摘编自袁广雪《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研究》(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的利物浦“快速成长”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据上述材料,指出18—19世纪利物浦交通变革的表现。(3)据上述材料,简析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对英国经济的影响。【答案】(1)表现: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海外贸易和内陆贸易发展。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的海外扩张与贸易;工业革命的推动;有利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任答4点)(2)表现:海上航线的拓展;运河的开通;铁路的建成。(3)影响:推动了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英国内地经济的繁荣;推动了英国工业重心的转移;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紧要的地理位置让利物浦从一个500人的小镇快速成长为当时英伦全岛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都市。”可知利物浦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根据材料“利物浦通过海上航线将西印度群岛和美洲的烟草、蔗糖、棉花运往利物浦港口,然后通过运河或是铁路将物资运往英国内地,”可知为海外贸易和内陆贸易发展。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内容从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的海外扩张与贸易;工业革命的推动;有利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等方面回答原因。(2)表现:根据材料“18―19世纪,利物浦海外贸易从短途的爱尔兰贸易,欧陆贸易,逐渐扩张到大西洋英美贸易圈。”可知海上航线的拓展;根据材料“1816年竣工的利兹—利物浦运河,连接了英国东西两大港口城市。”可知运河的开通;根据材料“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成通车,此后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一万五千多公里的铁路运输网,”可知铁路的建成。 (3)根据材料“利物浦的立体式交通变革,不仅造就了利物浦的港口城市地位,还充当了兰开郡和曼彻斯特工业腹地的进出口门户,推动了腹地经济的繁荣,而利物浦和兰开郡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使英国的工业重心逐渐从东南倾向西北,逐渐减弱伦敦对地方郡市的凝聚力”结合所学从推动了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英国内地经济的繁荣;推动了英国工业重心的转移;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分析回答其影响。19.技术进步和科学革命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创造着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而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封建教会神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自然科学与神学》材料二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对宗教神学的冲击。(2)近代西方发生的三次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1)哥白尼“日心说”打破了教会的“地心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进一步冲击了教会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举其中两例即可)(2)①科学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牛顿力学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等,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许多新的发明创造。 ②工业革命推动政治革命: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力量,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主流;政治革命推动工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代议制,为工业革命提供前提,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或者生产方式)在欧美国家确立,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③科学革命推动政治革命: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回答法国大革命亦可);政治革命推动科学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解析】(1)举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日心说”打破了教会的“地心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进一步冲击了教会的学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达尔文的进化论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举其中两例即可)(2)论证:根据材料“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分别论证:科学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力学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等,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许多新的发明创造。工业革命推动政治革命:根据近代西方代议制确立的背景可知,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力量,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主流;政治革命推动工业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代议制,为工业革命提供前提,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或者生产方式)在欧美国家确立,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革命推动政治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回答法国大革命亦可);政治革命推动科学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20.图一、图二、图三是三个历史时期(14世纪前后、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的世界贸易图,观察三幅地图,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图一、图二、图三反映的信息,判断与此对应的时期,并说明理由。(要求:判断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图1:18世纪60年代理由:①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贸易(黑奴贸易)兴盛;②欧亚之间绕过非洲南端,建立直接的海上贸易,欧洲商人推动了印度洋贸易的兴盛。③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在亚洲、非洲、美洲建立了不少殖民地,并且大多在沿海地区。图2:14世纪前后理由:①贸易中心在地中海沿岸;②欧亚贸易经过传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③阿拉伯商人与意大利商人主导者欧亚之间的贸易图3:19世纪中期理由:①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出大量工业品并且对外大量输出商品;③英国工业品流向世界各地,很多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解析】 时期与理由:通过观察图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中展示的欧洲殖民者从非洲掠卖奴隶到美洲,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和法国等欧洲国家殖民地分布在亚、非、美等大洲的沿海地带,欧洲与美洲、非洲、印度洋的海外贸易已经建立等,说明其为新航路开辟后工业革命之前,即18世纪60年代的世界贸易图;通过观察图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展示的商路为传统的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活动的主导者是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罗马、君士坦丁堡等贸易中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等,反映的是14世纪前后即新航路开辟前的欧亚贸易图;通过观察图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中英国为世界贸易中心,俨然世界工厂,即最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为了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在炮舰政策的掩护下,大力发展商品输出,其工业品流向世界各地,很多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反映的是19世纪中期即工业革命后世界贸易形势图;确定三幅图的准确时间后,将分析过程作为理由,一一展开说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03 07:21:01 页数:13
价格:¥3 大小:753.82 K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