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02 官员选拔与管理(专题过关)- 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选必1 选必2)(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02官员选拔与管理一、单选题1.如表为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对官员选拔与管理的规定。它反映了这三个时期时期概况西周以“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秦朝秦律中规定了考课原则——“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唐朝唐玄宗时制定的监察法规——《六察法》,六察中的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恶”。A.细化考察标准,凸显以德为先B.选拔官员唯德取人,任人唯贤C.儒家伦理观始终居于支配地位D.重视官员道德品行,知刑懂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对官员选拔与管理的规定”可知,西周时期,以“六德”、“六行”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其中“六德”指的是“知、仁、圣、义、中、和”,“六行”指的是“孝、友、睦、姻、任、恤”;秦朝以“五善”考核官吏,“五善”表现为“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唐朝以“《六察法》”管理官吏,其中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恶”。由此可知,这三个时期细化考察标准,凸显以德为先,A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选拔官员,还反映了对官员的考核管理,排除B项;西周时期尚未出现儒家学派,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知刑懂法,排除D项。故选A项。2.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开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A.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B.选官权力逐渐走向集权化C.士族政治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D.科举制度的端倪开始出现【答案】B试卷第12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根据材料中“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人仕的占50%”等信息可知,两晋时期,选官权逐渐集中到吏部,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涉及多种选官制度,且材料体现不出九品中正制是首选的选官方式,排除A项;材料反映社会阶层在正常流动,并未固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科举制的端倪,排除D项。故选B项。3.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答案】D【解析】赵匡胤建立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皇姓“赵”字为《百家姓》第一姓,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可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河西节度使张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项。4.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答案】A【解析】根据“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A项正确;B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明代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八股文体日益僵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5.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答案】B【解析】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李德裕作为士族,同样为寒素开路,政治矛盾并未激化,排除D项。故选B项。试卷第12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6.元初,程朱理学未被官方认可。1313年,元仁宗设立科举法,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主要考试内容,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答案。这一变化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开启了八股取士的先河C.彰显了蒙元政权合法性D.扩大了元朝的统治基础【答案】D【解析】根据“1313年,元仁宗设立科举法,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主要考试内容,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答案”可得出元朝按照汉族的科举进行选官,考试内容也是儒学,这扩大了元朝的统治基础,巩固了统治,D项正确;A项是在西汉,B项是明朝,排除A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1854年,英国国会两名议员根据广泛调查,提出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统一考核、管理制度。1870年,英国颁布确立文官制度的法令。这些方案和法令确立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内阁地位发生变化B.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C.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D.保持政府工作持续稳定的需要【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时间“185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刚刚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大提高,而原有的文官制度无法适应迅速提高的生产力,因此对其改革,B项正确;英国内阁是一个包括多个由首相任命的政府部门的官方体制,材料无法体现内阁地位发生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众的受教育水平,排除C项;材料问的是原因,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8.1883年美国《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必须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也不得强迫文官参加政治活动或提供政治捐款;文官在政治上要保持“中立”。《彭德尔顿法》的颁布A.确保了美国官员的政治中立B.实现了美国用人制度的公平C.根除了美国社会的政治腐败D.提升了美国的国家治理能力【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彭尔顿法》确立文官竞争择优与保持中立原则,首次确认了联邦政府的人事管理原则,在一定程度减少政府的腐败,改进了文官的素质,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文官的专业化和行政管理的职业化,有利于提升美国的国家治理能力,D项正确;文官中立不等同官员中立,排除A项;原则上有利于公平,不等同于事实上的公平,排除B;根除腐败有点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试卷第12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9.17—18世纪,欧美国家少数人或集团掌握官员任免权,将官职作为礼品或者商品,私相授受,卖官鬻爵;政党政治形成后,执政党一般会把官职分给党内同僚,但是一旦内阁重组,就要更换大批政府官员,新上台的官员急于为自己谋取利益。材料反映出A.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B.欧美社会各领域腐败盛行C.需要改革官员的录用制度D.民主共和制遭到严重破坏【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政党政治下的政治分肥制度,这样不利于国家政策的稳定,因此需要录用专门的事务官以维护政策的稳定性,C项正确;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生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排除A项;政党分肥制度不等于社会各领域腐败盛行,排除B项;欧美国家并不是都实行民主共和制,排除D项。故选C项。10.在英国,常务次官是各部的永久性的常务副部长,不受政府更替的影响,英国前首相张伯伦总是对常务次官们说:“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情。”这一传统A.践行了三权分立的思想B.表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C.体现文官系统的独立性D.带有浓厚民主共和色彩【答案】C【解析】从“不受政府更替的影响”“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情”可知体现文官系统的独立性,故选C项;其余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D。11.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B.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C.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D.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答案】C【解析】根据“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可得出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对于国家社会治理职能扩大的需求,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C项正确;当时并没有垄断资产阶级,排除A项;B项并不是主旨,排除B项;文官制度的建立不能体现阻力,排除D项。故选C项。12.1898年,清朝礼部颁布的《乡会试章程》中规定: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请通行各省,一体遵照。以上材料说明清政府A.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B.废除了科举考试制度C.变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D.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试卷第12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末科举考试侧重对经世致用学问的考查,说明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有所变革,C项正确;当时人才的选拔方式仍然是科举制,排除A项;1905年废除了科举考试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选官制度,近代学校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3.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B.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D.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33年国民政府任用公务员,与功勋、国民党派有密切关系,这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其目的是强化国民党独裁统治,D项正确;这种公务员选任方式未继承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排除B项;这种公务员选任不利于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表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5次文官考试情况,据此可知考试名称考试日期应考人数录取人数录取率留学生甄选考试1915年2月23915163.18%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1916年6月不详194不详第一届文官普通考试1917年4月248240516.32%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1919年10月56004808.57%第二届文官普通考试1920年10月380040010.53%A.文官选拔制逐渐被接受B.选拔官员方式渐趋完善C.人事任用程序逐步建立D.留学生的行政素质较强【答案】A试卷第12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从1915年到1920年,参与北洋政府文官考试的人数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的,由此说明文官选拔体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故选A;表格内容没有涉及官员的选拔方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官员考试选拔,不是人事任用程序,排除C;表格信息不能说明留学生的行政素质,排除D。15.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2018年对公务员法的修订以及配套法规逐步出台。这些表明我国A.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B.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得以提高C.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D.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始推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系列公务员法的颁布和修订,反映了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情况,排除B项;公务员改革只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不代表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排除C项;“开始推行”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排除D项。故选A项。16.1981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提出,要“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这表明党中央A.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B.对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注重德才兼备C.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D.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材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体现的是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养注重德才兼备,B正确;材料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无关,A排除;材料与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无关,C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团结对发展的重要性,D排除。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17.选官制度是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身人数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唐朝武则天73人11人举荐、行伍、门荫等唐玄宗34人7人唐肃宗16人4人试卷第12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五代46人24人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宋朝北宋72人63人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外戚推荐等南宋63人48人——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材料二  宋朝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察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对官员的考察机制的特点。【答案】(1)变化趋势:进士出身的宰相所占的比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宰相入仕从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入仕途径多样化。原因: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发展。(2)特点:考核和监察相结合;注重对德才的综合考核;重视文档资料;考核走向程式化;监察形式多样化;考察结果力求公开公正。【解析】(1)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中进士出身的宰相占比升高可分析出进士出身的宰相所占的比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宰相入仕从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根据材料“举荐、行伍、门荫等”可分析出入仕途径多样化。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世家大族的衰落;结合宋朝科举制度的史实可分析出科举制的发展。试卷第12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特点:根据材料“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可分析出考核和监察相结合;根据材料“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可分析出注重对德才的综合考核;根据材料“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可分析出重视文档资料;根据材料“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可分析出考核走向程式化;根据材料“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察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可分析出监察形式多样化;根据材料“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可分析出考察结果力求公开公正。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从先秦《上计律》起,到清朝的六法考吏,考课之法一脉相承。汉时,已有单行法规《上计律》。“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上计由丞相府、御史府主持,考课之后,根据政绩,增秩、迁官、赐爵或降俸、贬职、免官,违法犯罪者依法治罪。《晋律》中规定了官员考核的内容包括: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录囚徒……理冤枉等。唐代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考课的具体法规,明确规定考核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四善”即德、慎、公、勤,是考核官员的道德标准,“二十七最”是依官员职务性质不同而界定不同的要求。明代文官考核的最高主考官以及考核监督者都是皇帝,明代的统治者深知官员贪污腐败的危害,贪污者付有司治罪。——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重要制度》等材料二自从英国在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官员考核也开始实行。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以后,主张建立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减少政府干预,节省开支,大力削减公务员队伍,并建立专门的执行局独立于各个部门,与政务官分开办公。——摘编自高净《中英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英国官员考核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答案】(1)特点:有法律依据形成制度化;奖惩结合;考核严格;考课内容广泛;考核标准细化;品德与政绩考察并重;统治者重视官员考核;考课与惩贪相结合。(任答5点即可)(2)变化:逐渐走向专业化;考核标准由通才到专才;注重对官员绩效考核;逐渐走向市场化;建立专门机构进行考核。(任答4点即可)背景:英国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发展;文官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国家干预力度的变化。(任答3点即可)试卷第12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中国古代从先秦《上计律》起,到清朝的六法考吏,考课之法一脉相承”,得出有法律依据形成制度化;依据材料“考课之后,根据政绩,增秩、迁官、赐爵或降俸、贬职、免官,违法犯罪者依法治罪”,得出奖惩结合;依据材料“《晋律》中规定了官员考核的内容包括: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录囚徒……理冤枉等”,得出考核严格;考课内容广泛;依据材料“唐代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考课的具体法规,明确规定考核标准”,得出考核标准细化;依据材料“四善二十七最”,得出品德与政绩考察并重;依据材料“明代的统治者深知官员贪污腐败的危害,贪污者付有司治罪”,得出统治者重视官员考核;考课与惩贪相结合。(2)变化:依据材料“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得出逐渐走向专业化;考核标准由通才到专才;依据材料“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以后,主张建立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得出注重对官员绩效考核;逐渐走向市场化;依据材料“并建立专门的执行局独立于各个部门,与政务官分开办公”,得出建立专门机构进行考核。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发展;文官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国家干预力度的变化。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夏商周的统治基础是内外贵族的联合,重要的辅助大臣都由宗亲贵族担任。官员世袭作为古老的选官方式,并未随社会进步销声匿迹,汉代“任子”、唐宋“恩荫”、清代“荫典”均为其遗存。汉代以察举、征辟选官,荐举选拔标准有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然而,举荐者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凭意志取人成为定式,举荐者与被举荐者之间往往体现为官宦之亲、门生故吏等特殊关系。隋唐五代的科举选官,受选地域由城市趋向广大乡村,受选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受选对象数量日渐增多。同时,限制条件也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如唐代的任用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隋唐以后,科举考试选官逐渐成为主流的官员选拔方式。——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近代西方国家参考和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制定了近代文官考试选拔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文官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活动,文官自身更不能组织党派或政治组织,使政府工作在政党轮流执政时可以稳定运行。文官考试重视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原则,重视业务素质与能力,还制定不同职务的具体选拔标准。晚清选官制度,虽模仿西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一切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皇权统治需要,而不是整个社会需要。在官员选拔中,满族贵族始终保持特权地位。中国自古就是儒家思想与教育体系和选官制度合而为一,晚清时期儒家经典依然是选官考试的主要内容。——摘编自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与近代西方在文官选拔上的差异。(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官员选拔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试卷第12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1)特点:①多种选官制度并存;②由重视家族血缘到重视德才兼备;③选官标准逐渐完善;④选官范围不断扩大;⑤选拔方式上逐渐以考试为主,减少官员个人意志的影响。(答出4点)(2)差异:①晚清文官选拔重视考察儒家经典,西方文官选拔重视考察国家管理的实际能力。②晚清文官选拔过程存在身份的不平等,西方文官选拔过程重视公正和平等。③晚清文官选拔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西方文官选拔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文官政治中立。(答出3点)(3)基本原则:①公平公正。②德才兼备。③根据时代发展适时调整。(答出2点)【解析】(1)特点:①根据“任子”“恩荫”“荫典“汉代以察举、征辟选官,荐举选拔标准有三……”可得出多种选官制度并存;②根据“一日德不当其位,二日功不当其禄,三日能不当其官”得出由重视家族血缘到重视德才兼备;③根据“如唐代的任用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得出选官标准逐渐完善;④根据“受选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受选对象数量日渐增多”得出选官范围不断扩大;⑤根据“如唐代的任用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得出选拔方式上逐渐以考试为主,减少官员个人意志的影响。(2)差异:①西方:根据“中国自古就是儒家思想与教育体系和选官制度合而为一,晚清时期儒家经典依然是选官考试的主要内容”得出重视儒家经典考查,脱离实际;根据“文官考试重视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原则,重视业务素质与能力,还制定不同职务的具体选拔标准。”得出西方文官选拔重视考察国家管理的实际能力;②根据“在官员选拔中,满族贵族始终保持特权地位”得出晚清文官选拔过程存在身份的不平等;根据材料“文官考试重视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原则”得出西方文官选拔过程重视公正和平等;③根据“但这一切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皇权统治需要”得出晚清文官选拔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根据“西方文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文官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活动”得出西方文官选拔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文官政治中立。(3)基本原则:①综合材料可得出公平公正;②结合所学可得从德才兼备;③结合所学可得出根据时代发展适时调整。(答出2点)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秦到清两千多年,我们对以往的传统政治,至少不能很简单的说它是“专制政治”了。我们平心从历史客观方面讲,这两千多年,在政治上,当然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也有很多的流弊。以前曾不断的修改,以后自然仍非不断的修改不可。我们可以对以往传统的政治,找出几条大的趋势。——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项中国古代的制度,从“得失”的角度自拟论题进行评述。(要求:制度明确,论题鲜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理论升华。)【答案】示例:论题:从理性走向死胡同的科举制。试卷第12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评述:南北朝后期,随着门阀士族的衰弱,他们把持选举的局势也发生了变化,选举已经不全凭门第了,开始注意才干。隋朝建立后,急需国家管理人才,果断废止九品中正制,隋文帝以考试的办法选官,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创立科举制。以后历代都沿用这一制度作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有所损益而已。到了明朝,随着封建制度的衰弱,封建政权加强对思想的控制,科举制被限定在四书五经的范围之内,读书人被固定的考试程式八股文束缚住了,科举制也是去选拔人才的功能,成为培养皇帝忠实奴仆的工具。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创设之初是一个理性化的选择,改变士族把持选举的局面,扩大选才的范围,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是后来的发展却走向了死胡同,成为扼杀读书人创造性的工具,阻碍中国社会文化的进步。正如钱穆先生所言,“任何一项制度,决不会绝对的有利无弊,也不会绝对的有弊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即必备知识以及关键能力、核心价值和学科素养的综合考查,学生必须对重要历史知识有完整的把握和评述能力。本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制度进行评述,比如从宏观上评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选官制”、“监察制”、“赋税制”等,也可以微观上评述王朝的某一具体制度,如“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察举制”、“刺史制”等等。先对自己选择的制度进行一个宏观的历史叙述,然后再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最后有一个理论上的升华即可。如以科举制为例,拟定论题:从理性走向死胡同的科举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评述。试卷第12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试卷第12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03 07:15:01 页数:12
价格:¥3 大小:50.11 K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