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甘孜州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统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下期期末检测高中二年级语文试题请你在做题之前仔细阅读下列说明: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3.回答第Ⅰ卷(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Ⅱ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笔迹清楚。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皱,禁用涂改液、涂改胶条。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作为中国书法史的高峰,魏晋书法所彰显出的风度和气象是后世始终都无法超越的,它温文尔雅、贵和持中、风流蕴藉、潇洒飘逸,为历代书家所瞩目。这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儒学精神。儒学精神的存在使魏晋书法能始终保持中和唯美的发展状态,并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相契合,最终成为中国书法的典范。②《论语·述而》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先秦的儒家思想中,艺术与道、德、仁相辅相成。但这之后发生了变化,艺术的地位日趋下降,到西汉《礼记·乐记》就变成“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了,书法也由此而被视为“小道”“末技”。所以,当汉末书法发展出现第一次自觉时,士子们抛却儒家典籍而疯狂研习草书的行为,立即遭到谨守礼法的儒士们的严厉批判,东汉辞赋家赵壹的《非草书》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的。赵壹的《非草书》对处于起步状态的草书做了很好的规整,并把书法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之内,使书法的发展有了厚重的思想基础,为魏晋书法高峰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必要的思想和文化条件。③魏晋时期是世家大族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世族门第成为儒学和书法传承发展的共同载体;儒学精神则借助世族这一社会载体发挥作用,书法的发展处处彰显儒学精神。书法在各家族中没有成为纯粹的艺术,而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并按照家族儒学精神的引导向前发展。汉魏之际最有名气的书法文化家族是颍川钟氏,这个 家族是非常典型的儒学世家。在书法上,钟繇对当时新出现的楷书进行了规整,他将隶书的草化、扁平、波磔等问题进行了合理化处理,使书法向着方正典雅的方向发展,这非常符合儒家中和的美学思想。④中国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他创造了中国书法的高峰和典范。因为有这种建功立业、济世安民的儒家思想,王羲之的书法才能既表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同时又能自觉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有所抑制,努力向着“思处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中和气象发展。所以,王羲之书法的主体是行书和楷书,偶尔出现一些行草书,其表现和张扬也都有一定的韧性,不是放手流便、一任纵横。在王羲之身上,书法与儒家文化完美地融为一体,即使受到道家思想影响,也都被他化在骨子里的儒家思想慢慢消解和吸收,其放浪形骸、纵情挥洒的性情受到一定程度的克制。草书除了出现之初因为不受儒学精神的限制而曾经恣肆和张扬过,在后世书法史上,草书从来都没有突破儒学精神的束缚而进入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境地,它始终坚守在一定的礼法范畴内。⑤正是因为儒学精神的存在,魏晋书法才具有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品格,并为后世书家尊崇和膜拜。从这个意义上讲,魏晋书法对于儒学精神的吸收和借鉴正可成为中国书法在后世发展的典范。(吕文明《魏晋书法的儒学精神》,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魏晋书法是中国书法史的高峰,它的主要特点是温文尔雅、贵和持中、风流蕴藉、潇洒飘逸。B.东汉辞赋家赵壹的《非草书》对汉末书法中出现的书法家们抛却儒家典籍而疯狂研习草书的行为进行严厉批判,很好地规整了处于起步状态的草书。C.魏晋时期,书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有钟氏王氏等世家大族的存在。D.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他创造了中国书法的高峰和典范。他的书法,有儒家思想精髓,有道家思想的影响;其中,道家思想相对突出,是主要因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提出主要观点:魏晋书法成为中国书法史的高峰,其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儒学精神。B.文章论述赵壹对“疯狂研习草书的行为”的严厉批判,主要是论述书法的发展要有厚重的思想基础,要尊崇儒家思想;赵壹的观点和批判为魏晋书法高峰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必要的思想和文化条件。C.钟繇和王羲之是魏晋最著名书法大家;文章举钟繇和王羲之的例子作为论据,有力论述 了书法的发展与儒学精神的紧密关系。D.选文观点鲜明,论证严密;全文主要采用了“对照式”的论证结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汉时期书法被视为“小道”“末技”,这导致了汉末书法发展出现一种现象,研习草书却不顾儒家典籍和思想。B.东汉辞赋家赵壹谨守礼法,他重视书法的思想基础,他的观点对魏晋书法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C.汉魏之际最有名气书法家族是颍川钟氏,钟氏家族的代表则是钟繇。钟繇在书法上影响很大,一是因为钟繇对当时新出现的楷书进行了规整,二是钟繇是当时世族门第,这个家族是非常典型的儒学世家,是儒学和书法传承发展的共同载体。D.除了出现之初,草书在后世书法史上始终坚守在一定的礼法范畴内,从来都没有突破儒学精神的束缚而进入无拘无束逍遥自在境地。【答案】1.A2.D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书法家们抛却儒家典籍而疯狂研习草书的行为”错误。由原文“所以,当汉末书法发展出现第一次自觉时,士子们抛却儒家典籍而疯狂研习草书的行为……”可知,“抛却儒家典籍而疯狂研习草书的行为”的是“士子们”而不是“书法家们”;C.“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有钟氏王氏等世家大族的存在”错误。由原文“魏晋时期是世家大族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世族门第成为儒学和书法传承发展的共同载体;儒学精神则借助世族这一社会载体发挥作用,书法的发展处处彰显儒学精神。书法在各家族中没有成为纯粹的艺术,而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并按照家族儒学精神的引导向前发展”可知,原文只是说“魏晋时期是世家大族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世族门第成为儒学和书法传承发展的共同载体”,并没有说“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有钟氏王氏等世家大族的存在”。D.“道家思想相对突出,是主要因素”错误。由原文“在王羲之身上,书法与儒家文化完美地融为一体,即使受到道家思想影响,也都被他化在骨子里的儒家思想慢慢消解和吸收,其放浪形骸、纵情挥洒的性情受到一定程度的克制”可知,儒家思想是主要的。 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全文主要采用了‘对照式’的论证结构”错误。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文章开头指出魏晋书法之所以为历代书家瞩目,“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儒学精神”;中间分析魏晋书法的儒学精神的演变;最后指出“正是因为儒学精神的存在,魏晋书法才具有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品格,并为后世书家尊崇和膜拜”。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他的观点对魏晋书法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错误。由原文“赵壹的《非草书》对处于起步状态的草书做了很好的规整,并把书法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之内,使书法的发展有了厚重的思想基础,为魏晋书法高峰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必要的思想和文化条件”可知,应该是“积极的作用”,而不是“决定性作用”。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材料二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当前全球前六大都市区分别为:东京都市区(3593万人)、首尔都市区(2495万人)、上海市(2415万人)、孟买都市区(2280万人)、墨西哥城都市区(2040万人)、北京都市区(不含生态涵养发展区,1980万人)。相应的土地面积分别为8592、4673、6883、4355、5102、766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分别为4181、5339、3535、5235、4000、2583人/平方公里。(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城市中心城区面积(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轨道交通出行比例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公里)私家车出行比例上下班高峰期交通状况北京6681777423%63138.7%重度拥堵上海6641705625%68336%重度拥堵首尔6051508769%109820.9%轻度拥堵东京6271452562%270514.7%轻度拥堵材料三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 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材料四“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大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心和中心城区共同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在建设副中心的同时,东京也很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修建一条环市中心铁路和众多呈放射状、向近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摘编自南丽江《应对“大城市病”国外有妙招》)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因此,大城市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的就业机会比中小城镇多得多。B.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东京都市区的人口密度要比首尔都市区低得多,但人口总数却远高于首尔,意味着东京还有人口增长的空间。C.北京、上海全市的人口密度远低于首尔,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却比首尔高一些,表明北京、上海人口分布不够均衡,中心城区人口过密。D.北京、上海中心城区私家车出行比例明显比首尔、东京偏高,而使用轨道交通比例明显偏低;可见,北京、上海中心城区可能会导致交通拥堵,首尔则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所以,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B.我国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分别为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 平方米;可见: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超大城市要明显大于特大城市。C.北京、上海中心城区面积与首尔、东京相差不大,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又高于首尔、东京,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与首尔、东京有较大差距,这些会导致更多人选择私家车出行。D.城市发展偏离了人本轨道就会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从而产生严重的“城市病”。6.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要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需解决哪些“城市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D5.C6.(1)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产城一体,人城和谐。(2)需解决:①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或:人口分布失衡)②城市地价上涨;③城市环境恶化;④城市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⑤城市楼宇化;⑥城市产业化,太重视产业发展。【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首尔则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表述错误,首尔也有交通拥堵问题,只是程度较轻。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所以,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错误,原文为“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选项强加因果。B.“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超大城市要明显大于特大城市”错误,从材料一来看,“土地利用率越高”是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来看的,但并不涉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D.“城市发展偏离了人本轨道就会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表述错误,“偏离了人本轨道”不一定导致“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没有这样的条件关系。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三第二段“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可知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产城一体,人城和谐。 按照材料二的标题、材料三、材料四等可以归纳出城市病需解决的问题:由材料二标题“《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以及材料二的数据可知人口分布失衡,或者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由材料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大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可知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带来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解决。由材料三第二段“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可知需要解决城市楼宇化的问题。由材料三第二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可知城市产业化,太重视产业发展。(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月白湖荡余显斌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它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小王叔叔笑道,想骑?棒子点点头,当然。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骑了。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 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他喃喃地道,怎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张叔叔拍拍棒子的肩膀叮嘱,小鬼,注意安全啊。棒子点点头,送走了张叔叔,撑着小划子,出没在密密的苇丛里,等着骑兵营的到来。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笼罩着湖面。湖面浮荡着淡蓝的雾,苇草和荷叶在雾里如淡墨画的一般,朦朦胧胧的。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长介绍给棒子。骑兵营长笑着夸棒子是好样的。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逗得骑兵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有可疑人经过,监察哨马上鸣枪报警,对岸的新四军二团听到枪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因此,鬼子几次来袭,都大败而归。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讯员啊。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噗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 新四军战士划着水,从苇丛里浮出来打扫战场,同时寻找着棒子。一片荷叶下,一个声音道,在这儿呢。随着声音,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做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小说开头描写湖荡的风光和物产,展现自然环境和人物生活,为小说增添了诗情画意。B.小王叔叔来时芦苇那边会有“两声鸟鸣”,陌生的张叔叔来时有“几声鸟鸣”,可见湖里的生态更好了,鸟更多了。C.小说中多次写到“月光”,这不但展示了那天晚上的特定环境,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与故事情节相映成趣。D.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简练传神,如写月下苇草深处的露珠滴落声、青蛙跳水声,以动衬静,细致入微。8.“棒子”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9.小说结尾部分说,“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这看似意外,其实小说已埋下伏笔。文章是如何设下伏笔的?伏笔有什么作用?请分析。【答案】7.B8.“棒子”是生活在湖区的一个小孩子,一个新四军通讯员。(1)爱憎分明:棒子喜欢小王叔叔,在听说小王叔叔牺牲的消息时,“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以及他后来帮助新四军歼灭日军的行为,又表现了他的爱憎分明。(2 )警惕和机智:张叔叔来时,他能通过马的身高快速判断张叔叔的身份,识破鬼子的骑兵营,充分表现了棒子的警惕和机智。(2)敢于斗争:他明知骑兵营是日本鬼子,非但没有害怕,反而将计就计,将日军引入新四军的包围圈;而他自己还擒获暗害小王叔叔的日本特务张叔叔,可见他敢于与鬼子斗争。9.(1)文章伏笔①“棒子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等来的却是一个陌生人。”②小王叔叔出现前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而张叔叔出现时有几声鸟鸣。③张叔叔说“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④“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2)文章伏笔的作用伏笔使故事情节发生逆转,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可见湖里的生态更好了,鸟更多了”错误,表明陌生的张叔叔与小王叔叔接头暗号不一样,暗示可能有问题。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它水草”可知,是生活在湖区的一个小孩子;由“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讯员啊”可知,“棒子”一个新四军通讯员。由“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可知,喜欢小王叔叔,在听说小王叔叔牺牲的消息时,“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由“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可知,他憎恨日军,要为小王叔叔报仇,可见棒子爱憎分明。由“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 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可知,他通过马的身高快速判断张叔叔的身份,识破鬼子的骑兵营,充分表现了棒子的警惕和机智。由“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可知,他敢于斗争,他明知骑兵营是日本鬼子,非但没有害怕,反而将日军引入新四军的包围圈;由“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噗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可知,他自己擒获暗害小王叔叔的日本特务张叔叔,可见他敢于与鬼子斗争。【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分析小说伏笔,前文说“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可见棒子没有等来小王叔叔,却等来了陌生的张叔叔,而张叔叔发出的信号与小王叔叔不同,是其中的一个伏笔。由“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可知,棒子听了张叔叔的话后,仔细观察了他们的马,发现是小鬼子的马,为后文埋下伏笔。然后分析伏笔的作用。前文的张叔叔看起来对棒子很好,又给棒子分派的了任务,结果棒子发现了其中的问题,知道了敌人的阴谋诡计,最终不仅为小王叔叔报了仇,还全歼了敌人。因此,小说的伏笔使故事情节发生逆转,前文的伏笔给读者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并且使得小说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廖刚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 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渊圣②,刚言:“礼有隆杀③,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节选自《宋史·廖刚传》)注:①祠,祠禄,官名。宋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谓之祠禄。“亿年奉祠去”同此。②渊圣,即宋钦宗赵桓。其弟宋高宗赵构即位后,遥尊赵桓为“孝慈渊圣皇帝”,宋人因以“渊圣皇帝”或“渊圣”称钦宗。③隆杀:厚薄。10.文中画曲线句子的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B.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C.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D.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忧,指遭逢父母丧事,也称“丁艰”。儒家礼制,官员在职期间,若父母去世,无论任何官何职,自知丧事之日起,皆须辞官回籍守丧,三年内不应考,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B.朔望,朔日和望日,旧历每月最后一日和十五日,亦指每逢朔望朝谒之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一句中,“既望”则是十六。C.服阕,是指守丧期满除服。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如今服阕也,却序旧婚姻。”D.致仕,辞去官职。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奏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B.廖刚仁厚爱民,颇有信义。邻郡出现盗贼,官吏都逃走,百姓都听命于廖刚;盗贼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听从他们的规劝散去。C.廖刚深谋远虑,胸有大略。他认为皇帝应该挑选建立自己的亲兵,并提醒皇帝会稽非久驻之地,应该建设好建康,以防后患。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答案】10.B11.B12.D13.(1)百姓愿意耕种的,(官府)就把粮食种子借给他们,以后用租赋偿还。(2)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节对待他就可以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久又被任命为吏部员外郎,他进谏说:“古时天子一定有自己的军队并亲自率领,用它来防备意外和强化君主的威势。希望您考查旧制,挑选精兵强将作为亲兵,平时就把它当作卫队,战时就把它作为中军,这是增强主干力量削弱枝节力量的办法啊。”“吏部员外郎”是官职名,不能断开,以此排除AC。“言”是说的意思,后面都是说的内容,要断开,以此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能力。B.“每月最后一日”错误,朔,指初一;晦,指每月最后一天。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错误,由“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可知,是廖刚请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假”,借给;“复”,偿还;“以”,用。(2)“则”,就;“君之”,用国君礼待他;“兄之”,用兄长礼节对待他。参考译文:廖刚字用中,是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年,从漳州司录授为国子录,提升为监察御史。当时蔡京掌权,廖刚谈论时政无所顾忌。因为双亲年老要求授予地方官职,出朝任兴化军知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回。父亲去世服丧,期满,被授予工部员外郎官职,因母亲有病在身而推辞就任。绍兴元年,邻郡出现盗贼,官吏全都逃走了,顺昌人听从了廖刚的命令。廖刚规劝跟从盗贼的人并让他们回来从事正业。不久,其他盗贼进入顺昌,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廖刚派大儿子廖迟规劝盗贼,盗贼们都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都纷纷散去了。不久又被任命为吏部员外郎,他进谏说:“古时天子一定有自己的军队并亲自率领,用它来防备意外和强化君主的威势。希望您考查旧制,挑选精兵强将作为亲兵,平时就把它当作卫队,战时就把它作为中军,这是增强主干力量削弱枝节力量的办法啊。”又说:“国家目前艰难已经到了极点,现在才图谋革新,像会稽这样的地方确实是不可以长久停留的,请赶快营建建康,亲自率领六军前往并把它当作固守的计策,来断绝金人攻占的野心。”母亲去世服完丧期,又被授予给事中。廖刚进谏说:“国家不可以一天没有军队,军队不可以一天没有粮食。现在各位将领的军队都防守着江淮地区,不知道有几万人,开始没有粮食储备,现在每天都等着东南运来的粮食开饭,东南的百姓已经因此困苦不堪了。要解决这个忧患,最好的办法不如屯田。”于是献上三条计策,将校中有擅长射猎耕种的,应当给予优厚的奖赏,每耕种一顷土地,给他升一级军级,百姓愿意耕种的,就把粮食种子借给他们,以后用租赋偿还。朝廷下令都督府安排处理这件事情。当时朝廷正在追究章惇、蔡卞误国罪过,追贬他们官职,还下诏书规定他们的子孙不得在朝廷中做官。在这时候章杰从崇道观升任婺州知州,章仅从太府丞提升为江东茶盐监事。廖刚就密封交还了诏书,认为象这样做,以后还拿什么来表示惩戒,于是一并给与祠禄官。当时徽宗已经驾崩,皇上遇到初一十五还率领群臣遥拜。 廖刚说:“礼节有厚薄,兄长做君主就用君主的礼节待他,你已经做君主了用兄长的礼节来待他就可以了,希望你好好抑制自己仁慈的心,只是逢年过节时候在内廷行家礼就可以了。”皇上听从了。郑亿年与秦桧有关系因此得了美差,廖刚上奏清楚地揭发了他的罪恶,秦桧恨死了廖刚。金人背叛了盟约,廖刚请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把他们安排到临近都城的重镇,秦桧知道了这件事说:“这是想把我放到什么地方呢?”让廖刚改任工部尚书,而把王次翁任命为中丞。年初,边关来报(金人背约),各位官员会集都堂,廖刚对郑亿年说:“你千方百计为金人袒护,现在金人已经违背盟约,你还有什么脸留在朝廷呢?”郑亿年身为祠禄官离开了朝廷。廖刚第二年辞职回家,在绍兴十三年辞世。(二)古诗词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①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14.下列对《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B.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C.“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两句是虚写,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D.“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15.作者笔下的孤鸿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以此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4.C15.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本词用“缺月”“疏桐”“断漏”“寒枝”“冷洲”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解析】【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两句是虚写”说法错误。“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意思: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这两句是实写,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并非选项所说的“虚写”。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意象和作者情感的能力。“缥缈孤鸿影”“寂寞沙洲冷”,写出了孤鸿孤独寂寞,飘忽不定的特点。“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写出了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的特点。“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突出了孤鸿孤寂的特点。“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缺月”“疏桐”“断漏”“寒枝”“冷洲”一起营造了一种幽独凄清的意境。词中也有很多词语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勾勒出了孤鸿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形象。词人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词人运用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从植物的变化写出早春的景象。(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之盛。【答案】①.(1)陟罚臧否②.不宜异同③.(2)乱花渐欲迷人眼④.浅草才能没马蹄⑤.(3)舳舻千里⑥.旌旗蔽空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答题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陟”“臧”“舳舻”“旌”。【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____________,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如天子之孝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天子之孝强调立身为范,以自己____________之孝道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诸侯之孝则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诸侯之孝在于____________、循规守法。这是由诸侯的独特地位决定的,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既贵且富,天子很难约束他们,其他人又无权约束,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力,就很容易造成因“高”而“危”、因“满”而“溢”的局面,最终导致社稷不保。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则要简单得多,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就越需要____________。()。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这是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层次分明事必躬亲谨言慎行以身作则B.条分缕析身体力行履薄临深挺身而出C.层次分明身体力行谨言慎行以身作则D.条分缕析事必躬亲履薄临深挺身而出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B.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而且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C.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是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而是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D.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但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也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B.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C.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D.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答案】17.C18.A19.D【解析】【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①“层次分明”形容事物次序清楚,有条有理。“条分缕析”形容分析得细密而有条理。根据下文“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可知,应选用“层次分明”。②“身体力行”指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事必躬亲”指不管什么事一定亲自去做。根据前文的“立身为范”可知,应选用“身体力行”。③“谨言慎行”指说话做事 谨慎小心。“履薄临深”指战战兢兢地好像来到深水潭边,好像踩在薄冰上,形容谨慎戒惧。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谨言慎行”。④“以身作则”指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挺身而出”形容不顾困难危险,勇敢地站出来。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以身作则”。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个人”“家庭”“国家”与“岗位职责”“家庭职责”是一一对应的,由此排除B、D两项;此外,后两个分句间不是并列关系,应为递进关系,据此排除C项。故选A。【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A项,“以致”表示前一分句导致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使用不当。B项,“围绕……”和“以……为……”句式杂糅;“以致"使用不当。C项,“实现”与“方向”搭配不当故选D。【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今天,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措施,之所以如此,________________。如果传统文化没有遇到传承危机,就无需花这么大的力气来传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传统文化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存在的基础。任何一种文化都要有它存在的物质基础,中国以前是农业社会,与之相对应的文化便是农业文化。今天的中国已进入工业社会甚至信息社会,以前的农业文化___________。因此,今天还要守着过去的农业文化就很困难了。【答案】①.是因为传统文化遇到了传承危机②.为什么传统文化会遇到传承危机③.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存在基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横线前面的“之所以如此”,推断出所填句子的开端是“是因为”,再结合横线后“如果传统文化没有遇到传承危机”,可推断出这里应填“是因为传统文化遇到了传承危机”。第二处,根据“?”和“因为传统文化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存在的基础”,可推断此处主要讲传统文化遇到传承危机的原因,应填“为什么传统文化会遇到传承危机”。第三处,根据横线前“任何一种文化都要有它存在的物质基础”可知,中国进入农业社会甚至信息社会后,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就不再是农业文化了,因此农业文化存在的物质基础也就不存在了。故而可推知第三空应填“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存在的基础”。21.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天空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我们的要求;最远的不是天边,而是永不能实现的目标;最广的不是海洋,是人们的胸怀;我们的心灵是最美的,而不是天上的彩虹。【答案】最高的不是天空,是我们的要求;最远的不是天边,而是永不能实现的目标;最广的不是海洋,是人们的胸怀;最美的不是天上的彩虹,而是我们的心灵!【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句式转换中的散句变整句,此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是先确立基准句,然后把其它句子按照基准句的句式来改写,最后再调整一下语序即可。解答本题,首先选择出恰当的句子作为“标本”,然后将其他句子按照统一结构和句式进行调整。如可以选择如下的句式:最……不是……,(而)是……。句式确定之后,再调整各句句式即可。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历经11年艰苦申办、筹备,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于2022年2、3月圆满落幕,再次彰显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在冬奥会、冬残奥会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北京冬奥精神。这个精神是: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胸怀大局,就是心系祖国、志存高远,为国争光,为国建功,勇于承担使命责任。——自信开放,就是雍容大度、开放包容,坚持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文明交流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迎难而上,就是苦干实干、坚韧不拔,知重负重、直面挑战,克服困难、战胜风险,为了胜利勇往直前。——追求卓越,就是执着专注、一丝不苟,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不断突破和创造奇迹。——共创未来,就是一起向未来,面朝中国发展未来,面向人类发展未来,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请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解读,结合自己的阅历,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阐释你对北京冬奥精神(全部精神或某一、某些精神都可以)的感悟与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部分先记述了北京冬奥会、残奥会从艰难申办到圆满落幕的过程,重点陈述这一过程展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然后引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冬奥会、冬残奥会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由主席的讲话内容引出本次写作的关键话题词——北京冬奥精神,并明确指出了北京冬奥精神的五个组成要素,即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第二部分分条阐述五要素的具体涵义。胸怀大局说的是赤子胸怀,献身家国的爱国情怀,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和担当,是使命之下的进取和勇气。自信开放说的是从方向、理论、制度、文化等各方面要挺直腰杆,要有足够的自信;对外采用文明的方式与世界沟通,融合并包。迎难而上说的是敢于直面挑战,踏实勤勉,百折不挠,乐观面对,充满信心。追求卓越说的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超越,突出的是专精精神,是突破和创新。共创未来说的是共同创造未来,这里的未来不单是中国未来,也是人类的未来;将中国与全人类缔结在一起,体现的是大智慧,大格局。材料第一部分主要引出话题内容,第二部分集中阐述话题要素具体内涵,是审题需要关注的重点。北京冬奥会精神是华夏民族民族精神的高度浓缩,它不但是民族、家国的精神内核,也应该是指引新时代之下的青年奋进的风向标。任务要求可以阐述全部精神或某一、某些精神,结合自己的阅历,写一篇文章阐释你对北京冬奥精神的感悟与思考行文可由“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引入敢于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自信的话题。然后结合北京冬奥会的具体事例论述我们是如何体现这种勇气和自信的;再有冬奥精神拓展开去,论述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现实中,其他领域的作用。可从中国的红色之旅、中华民族的艰难涅槃进行论述,再与当下部分青年躺平和躺赢的状态进行对比来突出论点。立意:1.我以我身荐复兴。2.自信开放,兼收并包。3.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4.奋进超越,卓尔不凡。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4 03:16:01 页数:23
价格:¥2 大小:47.7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