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阆中市阆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

2/25

剩余2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四川省阆中市阆中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就是考察一国的戏剧在跨越语言、国别、文化、媒介等界线后,如何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获得他者文化的理解和新的跨文化阐释,从而产生有别于它们在本土文化中的意义、影响和传播。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对话与双向交流,承担着促进多元文明共生共存,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责任。1935年,梅兰芳访苏成功演出后,与苏联各界专家进行座谈,梅耶荷德、爱森斯坦等人无不赞赏京剧艺术的典范性,但中国戏曲程式性、虚拟性的特点明显有别于当时苏联提倡的现实主义文艺,于是京剧被解释为一种象征的现实主义戏剧。是否具有“跨文化性”,是确定跨文化研究对象和衡量其价值的标尺。那些在中外戏剧史上产生了特殊跨文化影响力的经典,是戏剧跨文化研究的重点对象。戏剧跨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个复杂且充满隐微细节的案例:它可能是一本藏于国外图书馆积满灰尘的戏曲典籍译本,等待有心的研究者去发掘;它可能是一场杂糅了古典与现代、西方与东方元素的多语剧场表演,观众的评价毁誉参半;它还可能是网络虚拟空间中聚集的一群戏剧发烧友,用短视频、视频直播的新媒体形式翻唱翻演经典。无论哪种情况,只要涉及语言、国别、文化、文明、媒介等界线的跨越,具有跨文化、跨国族、跨地域的特点,就可进入比较视域的戏剧研究空间。在中外戏剧的历史长河中,最具有文化交互属性、传播效果的戏剧经典,往往携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经过剧本翻译或域外舞台表演成为跨文化戏剧史上的高光时刻,产生了既远且广的国际传播效应。18世纪30—50年代元杂剧《赵氏孤儿》在欧洲的译、编、演,就是 中国戏剧国际传播的一个高光时刻,《赵氏孤儿》不仅是18世纪在欧洲被译、编、演,广为流传的中国戏剧,而且开启了中西戏剧近三百年的交流史。以欧洲戏剧为傲的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戏剧的模样,还尝试在西方舞台上体验中国戏剧的人物故事与孔子之道。我们不必苛责汉学家马若瑟对《赵氏孤儿》的删译,更不必苛责伏尔泰的误读和他的《中国孤儿》对原剧脱胎换骨的改编,因为中外戏剧的交流中复杂的变异无处不在,经过跨文化阐释和传播,戏剧文本、舞台表演必然由于文化差异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形,也会因为戏剧对人性和文明的洞察而获得普遍意义。其中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通律中的变异,歧异中的会通,就是跨文化研究的难点。因此,研究和毕现戏剧跨文化的完整过程,需要分析问题和细节,研判历史事实,贯通理论分析,归纳通律和变异,得出经验教训。中外戏剧跨文化研究的重点是影响与传播过程本身,即西剧东渐与中剧外传两个过程在不同时代、多重语境下的变异,以及两者的变异有何不同,进而运用跨文化戏剧理论,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事实做出研判,辨析中外戏剧跨文化过程中的共通规律和独特变异。在纷繁复杂的戏剧现象及其细节之外,也要拨开现象的迷雾,总结和归纳戏剧跨文化阐释和传播中的规律和变化,打通淤点堵点,疏通中外戏剧交流的渠道。(摘编自陈戎女《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双向思维促进多元文明互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不仅有利于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多元文明共生共存,也可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中国戏曲的程式性、虚拟性虽然与当时苏联提倡的现实主义文艺不同,但并不影响梅耶荷德等人对京剧艺术的赞赏。C.早在18世纪,《赵氏孤儿》就已在欧洲广为流传,其中的人物故事与孔子之道对西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D.逐步完善跨文化戏剧理论的构建,有助于我们对中外戏剧在不同时代、多重语境下的变异进行解读与辨析。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梅兰芳访苏演出为例,借苏联各界专家视京剧为象征的现实主义戏剧的认识,说明了戏剧在中外跨文化传播中的不同解读。B.文章以《赵氏孤儿》为例,既肯定了经典戏剧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又论证了中外戏剧交流中存在复杂变异的问题。 C.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因果论证等方法,说明中外戏剧存在文化差异,指出了跨文化研究的正确方法。D.本文立足于中外戏剧经典跨文化研究,从内涵、研究对象的选择,再到研究方法,论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戏剧跨文化研究对象范围十分广泛,戏曲典籍译本、多语剧场表演,甚至可能是网络空间中新媒体形式翻唱翻演经典,但最有意义的还是戏剧经典。B.在戏剧的文化交流中,能够在国际上产生比较深远广泛传播效应的戏剧经典,通常都携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C.任何一国的戏剧一旦跨越语言、国别、文化等界线,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后,就会使其承载的本土文化意义产生重大变化。D.研究戏剧的跨文化传播就是通过分析问题和细节,发现戏剧跨文化阐释和传播中的共性规律,从而打通西剧东渐和中剧外传中的交流渠道。【1~3题答案】【答案】1.C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C.“其中的人物故事与孔子之道对西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错误,文中只说“以欧洲戏剧为傲的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戏剧的模样,还尝试在西方舞台上体验中国戏剧的人物故事与孔子之道”,“对西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文无据,属于过度解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原文并未使用“对比论证”。“18世纪30—50年代元杂剧《赵氏孤儿》在欧洲的译、编、演,就是中国戏剧国际传播的一个高光时刻……”是举例论证;“因为戏剧对人性和文明的洞察而获得普遍意义。其中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通律中的变异,歧异中的会通,就是跨文化研究的难点。……因此,研究和毕现戏剧跨文化的完整过程,需要分析问题和细节,研判历史事实”为因果论证。故选C。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但最有意义的还是戏剧经典”理解错误,原文并未就不同种类研究对象的意义大小进行比较。C.“一旦……就会……”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一国的戏剧在跨越语言、国别、文化、媒介等界线后,如何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获得他者文化的理解和新的跨文化阐释,从而产生有别于它们在本土文化中的意义、影响和传播”,选项过于绝对。D.“研究戏剧的跨文化传播就是通过分析问题和细节,发现戏剧跨文化阐释和传播中的共性规律”理解片面,原文为“……辨析中外戏剧跨文化过程中的共通规律和独特变异。在纷繁复杂的戏剧现象及其细节之外,也要拨开现象的迷雾,总结和归纳戏剧跨文化阐释和传播中的规律和变化”,还要研究“变化”“独特变异”。故选B。(二)文学类文本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轨迹第一场“就一次”(夜,傅燊渊家里,子女都睡了,傅燊渊夫妻还在谈话。)傅妻(看了一下子女的房间方向)你看今天下午明明来求的那件事,是不是重新考虑一下?傅燊渊就一次?你不怕到时候被一锅端?傅妻哪有那么严重?傅燊渊就怕万一呢。傅妻别推三推四的了,我看你是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家乡了。傅燊渊说到哪儿去了。傅妻要不你怎么会狠心泼了明明的冷水?你不想想,当年咱们被赶到乡下时,是谁为我们牵肠又挂肚?傅燊渊我不敢忘记我大姐的恩情,但你要知道,人坐的位置高,盯着的人也多,要是一个不留神,被人掀翻了,你们怎么办?如今巴望我出事后乘机挤进我这张交椅的人多的是呢。傅妻人人都这样干,就你会倒霉? 傅燊渊就怕今年流年不利。傅妻你运气就那么差?真是这样的话,你能四十刚五就当了吃香喝辣的局长?傅燊渊你可别乱说,我能上来,靠的是实干。傅妻算了吧,要是没有胡书记赏识着你,你还得待在乡里跟泥土打交道。傅燊渊对了,我总不能辜负胡书记的栽培吧。傅妻你就肯定老胡那么干净吗?傅燊渊不要随意污蔑党和政府的好领导。(傅燊渊瞧了瞧窗外,犹豫片刻,还是摁开了自己的手机。)第二场“我没事”(电视上正播着某个大蛀虫的新闻,警车声时不时从街上呼啸而过。)傅妻听着这警车声,我真有点心惊肉跳。我只是让你顺便做点小动作而已,你没背着我去做大买卖吧?傅燊渊我那么没分寸?傅妻我还是有点担心,昨晚我又做了噩梦,梦见你被公安局请走了。傅燊渊我没事。我刚去开了反贪工作会议来,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我就放心了,原来大把人比我还厉害。如今二三十万的事,司法机关根本没空来理睬。我算过了,就算不幸被政敌嗅出蛛丝马迹来,我的党票和干部身份以及以前的光辉历史就能抵掉很多年,不至于像平头百姓那样只好拿命去抵。万一倒透了霉,真要去坐牢,那钱也能留下来。只是想到为官多年,竟然落到要靠坐牢来给你们打下经济基础,不免有点悲哀。再说,我有好事时也没独吞,谁会看我不顺眼?第三场“上瘾了”(夜,九点,傅燊渊家客厅里,儿女们不在,傅燊渊夫妻俩在看报。)傅燊渊(丢开报纸)看来得找机会给教育局一点颜色才行。傅妻人家又惹了你什么了?傅燊渊他们兴建教师园地竟然不来找我签上点意见。傅妻平时一到教师节你就下乡去躲赞助,现在你倒关心起教育来了?傅燊渊起码以后我还能给他们捐点旧器材什么的吧。傅妻你就别去自留把柄了。傅燊渊不行,可不能肥了其他人而亏了我。(傅燊渊拿起电话就径直往承建教师园地的包工头家拨。) 傅燊渊(开心地)咱们的存款看来快要接近六位数了。傅妻你竟然发展到了伸手要的地步。傅燊渊所以说女人就是女人,怕什么!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要玩就玩大点,否则划不来。傅妻够用就行了。傅燊渊够什么用?现在我们要养房养车养享受,儿女们大学毕业后还要操心他们的工作和住房以及婚姻。更主要的是,我总不能一辈子当个小局长吧。做官多年,我已生疏了实际工作技能,要是有朝一日退下来,我能去打什么工?这一切的一切,都得靠大把的钱来冲锋陷阵。光靠我们俩的这点收入,简直是杯水车薪。有了钱,就算我退了位,也是高级百姓,照样有人来求我,不至于门前冷落鞍马稀。做清官有屁用?要是我因太清廉而被别人轰下台时,官员们会为我申冤并升我的职么?绝不会的,他们不知有多幸灾乐祸呢。也许会有几个百姓为我奔走呼号,但说不定要被打成刁民。我算是看透了。(监狱里。)记者明知山有虎,干嘛还偏向虎山行?傅燊渊跟你说个故事吧:有个小偷到好朋友家玩。当晚,朋友家就不见了一口大铁锅。第二天,小偷请人来转告说铁锅被藏在一个石洞里。朋友问他为什么这么不仗义,小偷歉意地说,我也知道兔子不吃窝边草的道理,但我已上了瘾,看到值钱的东西,就手痒得难以忍受。(有改动)4.下列对戏剧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第一场中,傅燊渊在妻子的一再劝说之下,“第一次”开始以权谋私。此时,他内心很犹豫。B.傅燊渊的妻子可以说是傅燊渊堕落的引路人,她听到警车声“心惊肉跳”的说法只是试探傅燊渊。C.傅燊渊由最初的小心谨慎到最后厚颜无耻地敲诈勒索,最终走进监狱是必然的,这就是其人生轨迹。D.戏剧情节十分集中,故事情节也并不复杂,但具有很大的警示意义,提醒人们不要重复戏剧主角的“轨迹”。5.下列对戏剧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出共三场的短剧生动地塑造了傅燊渊这个不进监狱不罢休的贪官的形象,活画出一幅人 生悲剧。B.话剧题目“轨迹”,一语双关,一方面是傅燊渊重复了其他贪官的轨迹,走了“贪”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警示人们不要重复戏剧主角的“轨迹”。C.三场剧的每一场都以傅燊渊的一句话做题目,准确而又简明地表现出傅燊渊腐败堕落的“轨迹”。D.在第二场戏中,傅燊渊“我没事”的一段话,从侧面表现出目前官场腐败现象,揭示了贪官心理;在第三场戏中,傅燊渊为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揭示了自己“贪已成瘾”的心理,直接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深化了中心。6.话剧中的几处划横线的舞台说明,各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6题答案】【答案】4.B5.D6.①“看了一下子女的房间方向”是傅妻怕这种风气影响子女;②“瞧了瞧窗外,犹豫片刻”是傅燊渊感觉事情不是正大光明的,有所顾忌;③“丢开报纸”是傅燊渊因别人不给自己送礼而气愤;④“拿起电话就径直”表现了傅燊渊在索要贿赂时毫无羞耻;⑤“开心地”是傅燊渊累计家中巨额受贿款之后的喜悦,是贪婪成瘾的表现。【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力。B.“她听到警车声‘心惊肉跳’的说法只是试探傅燊渊”错误。对傅妻听到警车声就“心惊肉跳”的描写,除了试探傅燊渊,其中也有为丈夫的担心。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戏剧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概括能力。D.“直接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错误。本处并没有直接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而是通过这个故事对记者进行间接的回答。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舞台说明作用以及艺术形象的把握能力。“看了一下子女的房间方向”是傅妻的动作,接下来傅妻劝说傅燊渊重新考虑一下下午明明来求的那件事,虽然傅妻想让傅燊渊行个方便,但是通过她在说这件事之前看了看子女的房 间,可以看出她也知道这是一种不正派的作风,她也怕影响到子女。“傅燊渊瞧了瞧窗外,犹豫片刻,还是摁开了自己的手机”中“瞧了瞧窗外,犹豫片刻”是傅燊渊听到妻子说让自己重新考虑一下,并且说到自己忘了大姐对自己的恩情,运用不会差到被别人掀翻以及人人都是这样干的,于是傅粲渊内心开始发生了动摇,但是他又感觉这样的事情终究不是光名正大的,所以还是有所顾忌。“丢开报纸”是因为教育局兴建教师园地而没有找傅粲渊签上点意见,所以“丢开”二字写出了傅粲渊的气愤之情,所以整句话暗示出傅燊渊因别人不给自己送礼而气愤。第三场为“上瘾了”,是指傅粲渊收受贿赂上瘾了。而“傅燊渊拿起电话就径直往承建教师园地的包工头家拨”中“拿起电话”“径直”从而可以看出傅粲渊索要贿赂已经成为习惯,也表现出他对于自己的行为并没有觉得不好意思和不妥,所以“拿起电话就径直”表现了傅燊渊在索要贿赂时毫无羞耻。“开心地”是傅粲渊给承建教师园地的包工头拨完电话之后,他跟妻子说自己家中的巨额存款时的表现,而这些巨额存款是他受贿所得,从而表现出他累计家中巨额受贿款之后的喜悦,也是他贪婪成瘾的表现。(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经山海(节选)赵德发一个绿、黄、蓝的三色世界,出现在吴小蒿面前,蓝的是海,黄的是沙滩,绿的则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松林。海风袭来,松涛声声。李言密指着面前的松林道:“吴镇长你看看,他们说要建鱼骨庙,在这里就行。”吴小蒿看了一下,觉得这里果然合适。这些松树,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栽的,是当年搞的海滨防风林带,在隅城海边绵延一百多公里,每棵树都有碗口粗,松针绿得发亮。他们走进松林,勘察一番,决定让这座庙背靠松林,面向大海,庙前就是广阔的沙滩。突然,松林西面传来一声尖叫,接着又唱又喊,节奏感十分强。吴小蒿问是谁在喊。李言密说:“一个船老大在喊渔家号子。这是起网号,咱们过去听听。”松林中间有一条小路,三个人走了过去。只见林子西边有一座破旧的院子,院墙塌了半截,院里有一条粗制滥造的大船,船头向东。船上立着一根高高的桅杆,挂着破旧的船帆, 顶端有一面小红旗迎风招展。一个白发凌乱、满脸沧桑的老汉站在甲板上,手舞足蹈,大喊大叫。李言密说,这个老汉姓沈,今年八十多岁。他十几岁就下海,练成了一身本事,三十出头就当上了船老大,还当上了渔业生产队队长,在楷坡沿海渔村中非常有名。但是,后来有了机器船,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再也用不上,加上不识字,不认得仪表,他就当不成船老大了。他很失落,精神变得不正常,在自家院子里造了一条老式渔船,整天爬上爬下,还像是出海打鱼,喊那些早就没人喊的号子。吴小蒿远远地看着老汉,心中很不是滋味,说:“咱们去看看这位船老大。”走到院子门口,李言密大声说:“老沈,镇长来了,你快下来!”老汉弓腰探头,向门口看看,哈哈一笑:“来大鱼喽!来大鱼喽!”说罢跪下磕头。吴小蒿羞窘万分:“这是干嘛呢?”李言密说:“渔民把鲸鱼叫作‘大鱼’,在海上碰见大鱼,都要恭恭敬敬,烧香磕头。把你比作大鱼,是说你是大人物。”吴小蒿笑道:“我哪是什么大鱼,只是一只小虾罢了。沈大爷,你快下来,咱们说说话。”老沈从船上跳了下来,看着吴小蒿嘻嘻笑:“小虾?你可不是小虾。”李言密拍拍这船:“大爷,你这船是多少马力的?”老沈立即现出恼怒的神情:“我不用机器,我这是大风船!我会使风,八面来风我都会使!那年我去吕泗洋打黄花鱼,有一天来了西南风,我顶风使船,一夜走了上百里!我厉害吧?”李言密说:“厉害厉害!你是钱湾有名的船老大嘛!”老沈连连摆手:“咳,别提了,别提了,如今咱不值钱了!”吴小蒿明白,老沈说的“不值钱”,是指没有多少价值了。她听出了老人话语中的落寞。李言密走到老沈面前说:“老大,船要开了,篷要张了,怎么办?”老沈响亮地道:“好办!”他两手扶住船帮,敏捷地跳了上去。他的脚上没有穿鞋,十个骸黑的脚趾大大张开,像树根一样牢牢把住甲板。他伸出筋骨嶙峋的双手,做出抓篷绶的动作,用近乎假嗓的高亢声音大喊一声:“哎来响哟!”吴小蒿觉得,那声音像电流一样突然将她击中,让她的半边脸麻酥酥的,心脏也震颤不已。李言密兴奋道:“这是张篷号子!”他高声接道,“哟来哟哟来!”也跳到船上。他俩一边唱一边做着拉拽动作,全身的肌肉统统绷紧。吴小蒿听着号子,仿佛看见篷帆渐渐升起,迎风张开,这条大船借助风力,正驶入苍茫的大海。她听说,过去这儿的渔民制作船帆,都用棚树皮煮汁染成紫色。在他们二个人的号子声中,她眼前出现了一片片紫帆,它们像神鸟翅膀似的飞翔于海面之上…… 也就在这时,她脑子里迸出一个火花:与其造一座假的鱼骨庙,不如建一座真的渔业博物馆!从钱湾回来,吴小蒿迸发激情,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渔业史研究当中。研读期间,她甚至产生冲动,想通过大量阅读和积累,加上实地调查,退休后写出一部《隅城渔业史》。吴小蒿感觉到,做学问真是一件很愉快很有意思的事情。她觉得自己成了一条鱼,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知识的海洋里潜游、探究,收获日渐增多。她想,如果从山大毕业后,不是被硬拽回来,而是考取了研究生,现在我可能是某所高校的讲师或副教授,有许多学术成果了。想着想着,她又为自己感到可惜,心情也有点儿戚戚然了。但她知道,这辈子成为学者是不可能了,但我能通过策划,建起一座渔业博物馆,让参观者了解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与海洋生物的关系,了解隅城人几千年来是如何靠海吃海的。博物馆建起来后,一定会成为楷坡的一大亮点。文本二:进入新世纪之后,乡镇干部这个群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与前辈有所不同。尤其是,一些优秀者会用历史眼光观照当下,有强烈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既接地气,又明大势,成为乡村振兴的扛鼎人物。因此,我让吴小蒿习惯性运用历史眼光,将自己面对的事情放在历史背景下思考,因而,她在楷坡镇的一些作为便具有了历史意义。读者会看到,新时代的历程与个人的历程,都处在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之下,耐人寻味。(赵德发《写一部有历史感的小说》)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特色鲜明,运用多种色彩组合,渲染多姿多彩的氛围,动静结合显示环境清幽,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优美的环境。B.次要人物李言密在小说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同鲁迅小说《祝福》中“我”一样,起到推动情节发展,交代人物经历,讲述背景的作用。C.小说以大量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展开情节,避免不必要叙述,既舒缓了小说紧张的节奏,又给读者以强烈代入感,深刻地揭示小说主旨。D.本文不同于《林黛玉进贾府》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对各方人物展开叙述的写法,而是聚焦主人公吴小蒿,体现了对乡镇干部群体的关注。8.文本一划线句子两处写到“喊号子”,这两处描写在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进入新世纪之后,乡镇干部这个群体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分析。【7~9题答案】【答案】7.C8.①第一次写喊号子,引出吴小蒿的疑问和老沈的出场。②第二次写喊号子,引出吴小蒿的联想和想象,为吴小蒿改变主意做铺垫。9.①受过高等教育,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与别人不同。原本要建鱼骨庙,吴小蒿改主意建渔业博物馆。②会用历史眼光观照当下,有强烈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吴小蒿决定建渔业博物馆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历史,以及人与海洋的关系。③将个人历程与时代历程联系起来。吴小蒿专注投入研究渔业史,并决定修建渔业博物馆,既是她个人志趣的表现,也符合时代特色。【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C.“既舒缓了小说紧张的节奏”错误,文本以大量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展开情节,避免不必要叙述,故事缓缓展开,小说节奏并不紧张。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中物象在结构上的作用的能力。第一次写“喊号子”是在第5段,吴小蒿和李言密走进松林,松林西面突然传来一声尖叫,又唱又喊,听到了节奏感十分强的号子,引出了吴小蒿问是谁在喊。李言密说:“一个船老大在喊渔家号子。这是起网号,咱们过去听听。”所以第一次出现“号子”,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是:引出吴小蒿的疑问和老沈的出场。第二次写“喊号子”是在第13段,这号子像电流一样突然将吴小蒿击中,让她的半边脸麻酥酥的,心脏也震颤不已。吴小蒿听着号子展开联想和想象,就在那一瞬间,吴小蒿脑子里迸出一个火花:与其造一座假的鱼骨庙,不如建一座真的渔业博物馆!因此,第二次出现“号子”,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是:引出吴小蒿的联想和想象,为吴小蒿改变主意做铺垫。【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作为乡镇干部群里的代表人物,吴小蒿身上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点。第一步,从文本二中提炼出如下要点:(1)受过高等教育,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与别人不同;(2)会用历史眼光观照当下,有强烈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3)将个人历程与时代历程 联系起来。第二步,根据以上提炼出的三个特点,结合文本一,找到对应的内容进行针对性分析即可。从文本一“她脑子里迸出一个火花:与其造一座假的鱼骨庙,不如建一座真的渔业博物馆”“她甚至产生冲动,想通过大量阅读和积累,加上实地调查,退休后写出一部《隅城渔业史》”“吴小蒿感觉到,做学问真是一件很愉快很有意思的事情。她觉得自己成了一条鱼,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知识的海洋里潜游、探究,收获日渐增多。她想,如果从山大毕业后,不是被硬拽回来,而是考取了研究生,现在我可能是某所高校的讲师或副教授,有许多学术成果了”可印证(1)。从“我能通过策划,建起一座渔业博物馆,让参观者了解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与海洋生物的关系,了解隅城人几千年来是如何靠海吃海的。博物馆建起来后,一定会成为楷坡的一大亮点”中可看出(2)。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文本二中关于“新时代的历程与个人的历程,都处在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之下”的论述,是与“乡村振兴”这个大背景产生关联的。在亦农亦渔的楷坡镇,吴小蒿致力于引进“深海一号”,组织考古申遗,复植楷树、建渔业博物馆,这与她的大学专业有关,历史文化是她的专业,也是她的兴趣所在。而她努力种树,建博物馆,是把历史现实化,也是把现实历史化。所有的今天都将是历史,所有的历史也可能是今天。这不是作者的浪漫主义,而是作者的理想情怀。有了这样认识,回答本题的第三点,才可能真正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良苦用心。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曰:“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上从恢议。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秋,匈奴浑邪王降,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 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今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元封元年冬十月,下诏曰:“朕将巡边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遣使者郭吉告单于曰:“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上。然匈奴亦砻,终不敢出,上乃还。(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B.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C.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D.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1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文中王恢、李息先后担任此职。B.和亲,常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政治联姻,文中指汉武帝与匈奴间的联姻。C.夷狄,古代分别称中国东方、北方少数民族为“夷”和“狄”,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D.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文中指汉太祖高皇帝刘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邑县豪强聂壹建议,和亲后匈奴已亲信边民,汉朝如果以利诱引匈奴并伏兵袭击,定可战胜,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B.严安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指出,秦始皇好大喜功、贪求声名,派蒙恬北击匈奴,却因在位时的穷兵黩武而招致天下叛乱,最终国亡祀绝。C.因长安县令未能租借到足够马匹以迎接浑邪王,汉武帝想处斩他,汲黯建议,由沿途各县提供驿车传送即可,没必要让全天下都不安宁。D.汉武帝亲巡边疆,派郭吉告知匈奴单于,或一决高下,或俯首称臣,单于大怒,斩杀了负 责引见郭吉的官员,将郭吉扣留并流放至北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2)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3)衡不慕当世,所居官职辄积年不徙。(《张衡传》)【10~13题答案】【答案】10.B11.D12.A13.(1)经过了十多年,人民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于路旁树上的死者,一个连着一个。(2)(汉武帝)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示武功,威震匈奴。(3)张衡不趋附当时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单于恼怒浑邪王驻守西部却被汉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打算把他召去处死。浑邪王十分恐惧,谋划投降汉朝,先派人在边境阻拦汉人,让他们把情况向武帝报告。这时大行李息正要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派传车赶往京城报告朝廷。句中单于“怒”的内容是“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故二者不可断开,排除AC。“降汉”,对汉朝投降,是“谋”的内容,因此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说法错误。谥号是指封建时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等去世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而给予的称号。庙号是指帝王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特立为某祖、某宗的名号。按《汉书·高帝纪》中张晏注:“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此后历代王朝始祖多以“高”为谥,谥号“高皇帝”,简称“高帝”。文中的“高皇帝”“高帝”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谥号,“太祖”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庙号。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说法错误。原文为“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意思是“匈奴不断地入侵抢掠,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它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也就是说王恢认为应该攻打匈奴的原因是匈奴缺少对汉朝的敬畏之心,而不是汉朝无需畏惧匈奴。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行”,经过;“自经”,自缢;“相望”,可以相互看见,可以译为“一个接一个”。(2)“勒”,统帅;“径”,延续,延绵;“见武节”,显示武功;“威”,震慑。(3)“慕”,趋附;“当世”,指当时的达官显贵;“居”,担任;“积年”,多年;“徙”,改变,此处指升官。参考译文: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郡马邑县的豪杰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武帝建议说:“匈奴刚与汉朝和亲,亲近信任边民,可以用财宝引诱它前来,同时汉朝埋伏军队发动袭击,这是一条必胜无疑的良策。”汉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说:“匈奴不断地入侵抢掠,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它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武帝听从了王恢的建议。汉武帝元朔元年秋季,匈奴两万名骑兵入侵汉朝。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名骑兵从雁门郡出击匈奴。临淄人主父偃上书武帝。主父偃的上书中讲了九件事,其中八件事讲的律令方面的问题,一件是谏阻攻打匈奴。上书中说:“《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备战必然危险。’高皇帝平定了天下,听说匈奴聚集在代谷的外面,便想前去攻打。御史成进劝谏。高帝不听劝谏,果然发生了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的事变。”严安上书说:“从前秦始皇志得意满,便想入非非,要威震海外,派蒙恬率兵北上攻打匈奴。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于路旁树上的死者,一个连着一个。等到秦皇帝驾崩,天下人纷纷反叛,秦朝最终国家灭亡,祭祀断绝,这就是穷兵黩武造成的祸害。”汉武帝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任骠骑将军,率领万名骑兵从陇西郡出发攻打匈奴。秋季,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当时单于恼怒浑邪王驻守西部却被汉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打算把他召去处死。浑邪王十分恐惧,谋划投降汉朝,先派人在边境阻拦汉人,让他们把情况向武帝报告。这时大行李息正要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派传车赶往京城报告朝廷。浑邪王率部投降汉朝时,汉朝征发车辆两万乘来迎接。朝廷没有钱,向百姓借马。百姓有许多人把马隐藏起来,马不够用。武帝恼怒,打算杀了长安县令,右内 史汲黯说:“这些匈奴背叛了他们的主子而投降汉朝,汉朝慢慢由沿途各县依次提供驿车传送他们就行了,何至于弄得天下动荡不安,使国家疲敝来服侍这些外族人呢?”武帝默然不语。汉武帝元封元年冬季,十月,汉武帝颁布诏书说:“我将要巡视边陲,设置十二路将军,并亲自统率指挥。”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示武功,威震匈奴。武帝派使者郭吉前往告诉单于说:“现今单于要是敢与汉军决战,我汉朝天子将亲自在边境等候;要是不敢决战,那就赶快面朝南臣属于汉朝!”话音刚落,单于大为震怒,立即将引见的官员斩首,扣留了郭吉,把他囚禁在北海。但匈奴也对汉朝心存恐惧,始终不敢出战,武帝只好回朝。(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沁园春·送春刘辰翁①春,汝归欤?风雨蔽江,烟尘暗天。况雁门阨塞,龙沙渺莽,东连吴会,西至秦川。芳草迷津②,飞花拥道,小为蓬壶借百年。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江南正是堪怜。但满眼杨花化白毡③。看兔葵④燕麦,华清宫里。蜂黄蝶粉,凝碧池边。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⑤。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注】①刘辰翁,宋末元初人,此词写于南宋灭亡之后。②芳草迷津:辛弃疾《摸鱼儿》:“春且在,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③杨花化白毡:语本杜甫《绝句漫兴》:“满眼杨花铺自毡。”以春光老尽,喻国破家亡。④兔葵:葵菜,俗名木耳菜;燕麦:野麦。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引》:“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华清宫:唐玄宗在骊山建筑的一所豪华离宫。⑤七宝鞭:运用晋明帝的典故。王敦派兵追赶明帝,帝将七宝鞭与卖食岖,追兵得之,赏玩不已,帝乃得脱。(《晋书·明帝纪》)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作开篇,把春当作自己的朋友,以“汝归欤”设问,紧扣题目“送春”,领起全词。B.“风雨”与“烟尘”,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与烟雾尘埃,也指政治风雨与战火尘烟。C.上片结末以“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发问,启人深思,引出下片内容。D.下片“杨花化白毡”“华清宫”“七宝鞭”等典故,展现了江南“正是堪怜”的景象。15.现代著名学者俞平伯评价此词“语意极悲”。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14~15题答案】【答案】14.D15.(1)上片中自然时令之春的远去,带给词人的眷恋、不舍、哀伤之悲。 (2)下片中通过写景表达的昔盛今衰之悲。(3)无家可归的亡国遗孤之悲。(4)对故国灭亡的惋惜思念之悲。【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展现了江南‘正是堪怜’的景象”错误,根据“江南正是堪怜。但满眼杨花化白毡”可知,第一句是承接上片,总结江南春色“堪怜”,可见下片写的景并非“江南”之景;“但满眼杨花化白毡”中一个“但”字使语义转折,“满眼杨花化白毡”的景象如同大地披丧服,处处寄寓着作者为故国沦亡的哀悼之情,华清宫长满野草的景象也是一片萧条,可见表现的并非是“堪怜(令人爱怜)”景象,而是萧条、衰败的景象。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上阕前三句以“春汝归欤”发问,向读者展现出春将归去的场景:风雨蔽江,烟尘暗天,春天像一个要归家的行客,即将远去。词人面对春天的归去,心有不甘,因此小心询问:春天你真的要走吗?然而春天不顾词人的留恋,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可见春归带给词人眷恋、不舍、哀伤之悲。因为南宋偏安江南,故下片“江南正是堪怜”象征以前宋朝国运兴盛;“但满眼杨花化白毡”等象征宋朝灭亡,大势已去;上下片通过写景表达的昔盛今衰之悲。“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作者直接抒情,表达南宋灭亡之后作者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亡国遗孤之悲。上片“小为蓬壶借百年”喻指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偏处江南一隅的上百年历史,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置北方失地于不顾,肯定是认为“江南好”。但是,既然“江南好”,缘何仅寄居百年就匆匆离去了呢?词人深责南宋当政者不思进取,全无志气,自甘沉溺江南的临安这个洞天福地,最终致江南国土尽失。“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一问,问得尖锐、深刻,表达了对故国灭亡的惋惜思念之悲。(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空缺处的句子。(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写元嘉年间,宋文帝好大喜功,想建立 “_______________”的功绩,结果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用典抒情,咏叹当时南宋近事。(2)《雨霖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所描写之景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想象的别后之景。(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用借代的手法写出周瑜取得赤壁之战辉煌战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4)《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两人终于彼此和好,成为“________________”的朋友。【16题答案】【答案】①.封狼居胥②.赢得仓皇北顾③.千里烟波④.暮霭沉沉楚天阔⑤.樯橹灰飞烟灭⑥.刎颈之交【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胥”“仓皇”“霭”“樯橹”“刎”。三、夯实基础17.下列语句中的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衡乃诡对而出。诡对:不用实话对答B.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假吏:弄虚作假的官吏。C.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视事:官员到职工作D.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17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假吏: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句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故选B。18.下列语句中的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B.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C.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18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案”同“按”,审查、察看。句意: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B.“亡”同“无”,没有。句意:你终究不能回归汉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C.“尊”同“樽”,酒器。句意: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D.句意: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故选D1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信义安所见乎?C.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19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介词,趁机。句意: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连词,因为。句意:兄弟你是因为我才投降的,所以从今以后你就是我过命的兄弟。B.介词,被。句意:我实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动词,同“现”,呈现。句意:哪里还能看到什么信义。C.动词,担任。句意:(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动词,担任。句意: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D.名词,辈分。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表示处所,“这边”“那边”或“这里”“那里”的意思。句意:我窦娥对公差哥哥想说句 话。故选C。20.下列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A.五经:《诗》《书》《礼》《易》《左传》五部经书。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B.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C.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D.《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被称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代表着莎士比亚艺术的顶峰。【20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五经”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没有《左传》。故选A。2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有些革命意志衰退的人,只一味地求田问舍,为自己打算,这是最没出息的。B.我的真金项链被偷了,在警方的侦查下,项链终于完璧归赵了。C.有一种爱叫大爱无疆,有一种情叫情系家国,有一种力叫披荆斩棘,有一颗心叫白发丹心。祝在部队里的哥哥三十岁生日快乐!D.中大中文系现任系主任欧阳光教授说,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就像“撮盐入水”,平时无所见,日久见功力。【21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求田问舍:指只知道买田置房经营而没有远大的志向。这里形容那些革命意志衰退的人,使用正确。B.完璧归赵:一般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这里是说我的被偷的项链回到了我的手里,使用正确。C.白发丹心:形容年迈苍老,仍然怀有一颗赤诚之心。根据“祝在部队里的哥哥三十岁生日快乐”可知,语意不合。D.撮盐入水:形容立刻消灭干净。也形容大而化之,什么都不在乎。此处强调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都是在于平时积累,结合“平时无所见,日久见功力”,此处使用正确。故选C。四、语言文字运用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_______________。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天道是刚健的,君子效法天道,也应以刚健立身,自强不息。)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自强不息并不是自我封闭。《老子》说“容乃公”(第十六章),能兼容才称得上是公,唯公才能久,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华民族敢干、乐干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他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在八世纪前半叶,人口已经达到百万之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求法僧、外国的艺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大食、天竺、真腊、狮子国、新罗、日本等许多国家的使臣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除了道教和佛教,伊斯兰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传播。唐朝的长安__________________。——袁行霈《中华文化精神》【22题答案】【答案】①.中华文化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②.用来形容中华文化的品格③.展示了中华文化开放兼容的特点【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文段第一段是说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而第二段说到自强不息并不是自我封闭,而是具有兼容的特点,所以第一句话是文段的总括性语句,说的是中华文化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第二处,前面说到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而后面说到中华民族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所以“海纳百川”这四个字也用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品格。第三处,前文说到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而当时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很多国家的使臣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很多宗教得以传播,从而可知,当时的长安展示了中华文化开放兼容的特点。23.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公元前663年,齐桓公率领大军讨伐孤竹国。这场战争从春季开始,结束时已是冬季,山川草木都变了样,齐军不熟悉地形,返回途中迷失了方向。齐桓公十分着急,这时,管仲献计说:“老马是认识道路的,可以让军队里的那几匹老马为我们带路。”齐桓公依计而行,齐军跟在老马后面,果然找到了出路。后来队伍进到山中,没有水喝,齐桓公一筹莫展。这时大臣隰朋说:“蚂蚁冬天时住在山的南面,夏天时住在山的北面。不管在哪里,蚂蚁总是在水源上方筑巢。现在这里有蚂蚁窝,我们找找看,是否能找到水源。”齐桓公听了十分惊奇,命令士兵挖掘,果然挖出了水。文段中,管仲借老马寻找道路,从逻辑上讲,用的是三段论推理。其推理过程如下:老马是认识路的,这几匹马是老马,所以这几匹马是认识道路的。文段中,隰朋找水也运用了同样的推理方法,请仿照管仲寻找道路的推理过程,写出隰朋找水的逻辑推理过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题答案】【答案】①.①蚂蚁总是在水源上方筑巢②.②这里有蚂蚁窝③.③所以这里有水源【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题目中对“三段论推理”的解释,然后对例句进行分析, “老马是认识路的”是大前提,“这几匹马是老马”是小前提,“这几匹马是认识道路的”是结论。拟写答案时首先要符合三段论的推理过程,而且结论要合理;其次,大前提要引用名言;最后,要注意句式,示例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所写句子也应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结合材料内容“蚂蚁总是在水源上方筑巢”“现在这里有蚂蚁窝,我们找找看,是否能找到水源”分析推理即可。五、作文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③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④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古代先贤有很多关于幸福的言论,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任意一两句为基础,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向校文学社社刊《白帆》的“幸福大家谈”栏目投稿。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4题答案】【答案】例文:于平淡中寻觅幸福幸福对于每个人而言都不尽相同,我且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午后,金色的阳光弥漫在一方长长的书桌上。翻开一本书,扉页上留下了长长的序言,端起一杯茶,懒懒地坐在书桌前。耳畔渐渐传来清晰的钢琴曲,如一泓清泉般流淌着。我在细细地品味文字,让它们从我眼中流泻。忽然,一团如棉絮般轻巧的东西,落在了我的指间。“嘿,小家伙,怎么你的身体那么柔软,长得那样白净呀!”摊开手心,看着它在我的手掌间回旋,伴随着午后的天籁,上演着唯美的华尔兹。或许,这就是一种小小的感触吧!点点滴滴的感触,总在这拥挤的人与人之间徘徊。珍惜,每一个小小的感触,哪怕它只会成为一瞬间绽放的烟花。 我不忍惊扰它小小的梦,轻轻地将它放在书桌上,让它带着梦想的羽翼,为下一个人来人往中的他(她),带去短暂的欣喜。我,继续品味着穿梭在眼中的文字,因这一喜悦,我的心,似乎变得有些兴奋雀跃。就这样,一个下午,当我阅读完纪伯伦的《先知》,恍然明白了诗的哲理和内蕴,具有超越时空、国界的限制,承载着诗的灵魂的,便是阅读它的每一位读者——不,应该说是过客。转头,发现那团如棉絮般的小东西不见了。内心莫名地一阵失落,但当听着《小夜曲》这清新的曲调时。我想:它,也只是属于我生命中的一位过客。人生,跌宕起伏,有太多太多的事和物,是我们无法去一一挽留的。亦如那团棉絮,它只是和我来了一次无声的对话,就走了。但这又何妨?至少它在我的生命中留下过足迹,哪怕只是轻轻地飘过,我都记得这份浅浅的笑靥,是属于我们的一次午后的相逢。也许,幸福就是陶渊明那自由自在的样子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清瘦硬朗,蓬松着头发,潇洒地在田中耕作的隐者出现了。他早出晚归,与树木为伴,与鸟兽为友,他就是陶潜,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君子。他不喜官场的阿谀奉承,于是他离开了尘网,开始了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陶潜,你是自由的真挚追求者,是幸福的终极向往者,你追求着自由同时也追求着幸福。合上书本,走出房间。天空,还是一片明净的湛蓝,夕阳,映衬着一切是那样美好,我的心,因这一位小小的过客的到来,舒心地笑了……或许幸福就是平静地过着一种自然的生活;或许幸福就是淡定地享受着一切的自然;又或许它什么也不是,只是你心中的那一泓清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中五句话所包含的幸福观可进行如下诠释:①幸福与不幸福之间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转化;②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获得幸福的基本前提;精神上的幸福大于物质上的幸福;幸福与道德密不可分;③天下人彼此相爱才太平幸福,互相仇恨就会混乱而陷入不幸福;④家庭和睦相处,亲人俱在则幸福,无愧于人,内心坦荡则幸福,师长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体会到幸福;⑤作为士大夫,当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而幸福。①②主要阐述幸福的来源与转换问题,③④⑤则讨论了幸福的对象问题。因此,我们可选取其中一两条阐述自己对于幸福的理解。在写作时,我们可以选取其中自己最有感触的一两条,论证其中自己认可的部分观点,也可 辩证看待,思考其中的不足之处。但我们也应当知道,先贤的幸福观固然有其时代适应性和局限性,但和我们今天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必然有共通之处,应此我们应该辩证看待,褒贬适度。我们在选取正面典型阐述圣贤言说的同时,更要对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有所关照与反思。体裁不限,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通过记叙、描写、抒情等方式来表达感悟和思考。立意:1.幸福,当超越自己,心中有爱。2.幸福,在心内不在心外。3.幸福,不在瞬息,但求长久。4.一份责任,一种幸福。5.别样的幸福。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4 02:12:01 页数:25
价格:¥2 大小:51.3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