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5
2
/25
剩余23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吴县中学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2分)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各题。材料一:所谓“物质变精神”,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外部客观物质的东西反映到主观意识中来,形成主观的如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等东西。所谓“精神变物质”,就是将实践中业已形成的方针、政策、理论、方案等观念性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群众实践,从而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力量。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认识的过程来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来看,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干部的领导实践过程来看,表现为制定和贯彻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毛泽东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任意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质可以变精神,但是正确的思想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精神可以变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总之,毛泽东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摘编自樊瑞平、张心立《毛泽东倡导对干部进行认识论教育——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每次大挫折,都是唯心论盛行的结果。共产党早期的干部像陈独秀等,革命信仰都很坚定,但最大的问题是脱离实际,结果给党带来1927年的大挫折。开始以为,只要听苏联的就肯定能取得胜利,后来才知道盲从他国经验,脱离中国实际是要掉脑袋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堂学到东西的党课是谁上的?是共产党的对立面蒋介石在1927年给上的。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给他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 上了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就这样展开了。开展武装斗争,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红军大转移开始时,他们还是死守他们那一套办法,结果损失惨重。当时你说他,他不听,很多人也不敢怀疑他。为什么?人家是“权威”,王明曾受到斯大林单独召见。后来的张国焘更厉害,他受到过列宁的接见,而且据他自己说是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中唯一见过列宁的人。这些人牌子都很硬,文凭也很高,但一打仗就不行。长征路上打得赢就是硬道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最后实践的权威打倒了观念的权威,到陕北后,我们党明白了,马列主义的原理要跟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实际结合,这是不断付出血的代价才明白的道理。不流血谁也不承认自己是错的。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谈到《毛泽东选集》时说:“这是血的著作。”当时,共产国际是世界革命的灯塔,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大家都是坚定的革命者,自觉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但问题是唯心主义是不能带领革命走向胜利的。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问题需要听听中国同志的意见。对世界革命的贡献取决于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制定方针政策必须以中国革命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不能机械地服从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这是毛泽东和教条主义者争论的一个焦点。教条主义本质上就是唯心主义。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充分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反过来想,如果没有长征及其路途上经历的生死实践的检验,这些共识的形成是很难想象的。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来自血的教训,这不是从书本和课堂里就能学来的。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昨天不是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掉下来的,今天也不是从华盛顿的白宫掉下来的,它是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不这样,与长征一样,还是要流血,要亡党亡国的。(摘编自张文木《我们赢在哪里?赢在人才!》《北京日报》)材料三:社会实践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性,即不论什么人,只要是他的思想、理论、认识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就是真理性认识,相反便是谬误。但在现实生活中,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往往与“某些领导人的某些意志”“某些书本中的某些原理”“某些权威人士的某些言论”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坚持下去,就应该遵照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和“此外再无别的”而“只能是”的“绝对性”要求,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出发,检验、修正他们的那些错误意志、言论和丰富、发展书本上写的不成熟不完备的原理。“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其他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摘编自唐梅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学习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用方针、政策指导实践则是认识到实践的转化。B.在毛泽东看来,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都属于能够检验思想的正确性的社会实践。C.邓小平认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好就好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D.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主观理论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物质变精神”这个过程中,“精神”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要靠实践来检验。B.真理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C.毛泽东认为,人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的。D.不论是何人的言论还是何种书本中的原理,只要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都需要修正。3.请指出材料二在论证上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并简要说明。【答案】1.B2.C 3.①运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具有说服力。如文章先以陈独秀、王明、李德等人为反面事例,后以毛泽东为正面事例,论证了理论应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具有说服力。②论证语言形象生动。如“掉脑袋”“圣旨”等词语的使用。【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A.“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所谓‘物质变精神’,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外部客观物质的东西反映到主观意识中来,形成主观的如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等东西”可知,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C.“邓小平认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好就好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说法错误,由材料二中的“我认为……幌子的唯心论”可知,选项中的“好就好在……唯心论”是作者的观点。D.“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错,材料三说的是“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选项张冠李戴。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而是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的”错,由材料一可知,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不一定要借助血的教训。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论证的特点一般包括论点的提出、论证的过程、论证的方法以及议论语言的风格等。对于本题来说,可先看论证方法,材料先举了王明等人的例子,“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从反面论证了理论脱离实际给中国革命造成的危害;后以毛泽东为例子,“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 际经验,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从正面论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然后看论证的语言,如“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给他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等,材料的语言生动形象,使说理透彻明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流言”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B.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C.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D.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5.请用一个转折复句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答案】4.D5.虽然徒手请愿的意义寥寥,却也值得记念与扩大。【解析】【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原文中的引号,表示强调,突出强调“流言”的种子。A.表引用,“暴徒”是引用的政府“令”中的话。B.表特殊含义,“的”“矢”是下面要解释的对象,具有特殊的含义。C.表特定称谓,是给包身工的一个外号。 D.表突出强调,强调她们没有“做”和“不做”的自由。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要求“用一个转折复句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首先要概括原文中的内容,第一段“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写徒手请愿的意义不大;第二段写“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是一个转折,上文提到了徒手情愿的意义不大,此处转折是写既然已经流血牺牲,亲友们伤心、记念也是必要的。由此可以运用转折复句进行压缩:虽然徒手请愿的意义不大,但是他们也是值得记念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湖蒋冬梅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湖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传说查干湖有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鸟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他看不见鱼,但鱼的呼吸会暴露自己。“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 样叩问。风吹得非常烈,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傅在,把头的心就落了底。“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傅都说这句话。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湖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铰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大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雀跃,将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曾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那一刻,两人站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 (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第4期,有删改)【注】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其大部分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自辽金以来,千百年间,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这里是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查干湖冬捕,以其带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渔猎文化,成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交代了鱼把头的历史传承,今年鱼把头独当一面,在冬捕的过程中自然写到往年和师傅一起冬捕的场景。B.文中写冰层被砸破后,“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作者用黑色来形容湖水,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C.鱼把头冬捕时选定冰眼、凿出湖水以及灌酒等习惯,凸显了渔猎文化的集体个性,古朴而可贵,使人产生敬意。D.查干渔场的人们依赖于大湖而生,作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猎文化依托于自然而传承,人应当对自然谦卑和敬畏。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在写冬捕的过程时,不时穿插鱼把头对师傅的回忆,两条线有序推进,不枝不蔓,反映了渔猎文化的民族传承由来已久。B.小说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把冬捕队伍出发赶往湖面的场景描绘得充满气势。尽管天气寒冷,捕鱼队伍却紧张、兴奋。C.小说中既有对鱼把头捕鱼的一系列娴熟动作的细致描写,同时也有对大伙整体协作的描写,点面结合,详略分明。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文中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8.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9.小说中现实与回忆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分析。【答案】6.B7.D8.①使用比喻。如“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生动形象地写出冬捕队伍凌厉的气势。②“割”“闯”“跑”等一系列动词的使用,刻画出查干湖冬捕恢弘壮阔的场面。③以短句为主,简洁明快,渲染出查干湖冬捕紧张的气氛。9. ①在主题上,这种叙述方式既能表现渔猎文化在当下的意义,又能看出文化传承的脉络,使主题内蕴更加深刻。②在人物形象上,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鱼把头的形象,师傅是鱼把头形象的有机补充,鱼把头的形象因此更加立体。③在情节上,这种叙述方式使行文富于变化,避免情节单调,叙事平淡。④在读者阅读感受上。现实与回忆交织,产生时空转换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阅读。【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错误。“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液”是写水流之大,水中鱼之多,场面之热烈壮观,并非“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错误。第二次手抖是在捕鱼开始之后。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段文字写的是查干湖冬捕的场面,使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细节描写、巧用动词等手法,同时句式上以短句为主。“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兼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写出冬捕队伍凌厉的气势。“马的影子跑在冰里”“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是细节描写,由上而下,形象生动,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作者巧用“割”“闯”“跑”等一系列富有气势的动词,形象逼真地刻画出了查干湖冬捕恢弘壮阔的场面。【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分析小说叙述方式的作用的能力。从主题上看,鱼把头是师傅一手教导出来的,小说穿插着回忆,在回忆里读者很容易地就能感受到师傅对鱼把头的影响。师傅带鱼把头上冰,寻找冰洞,确定开凿的位置;师傅离开后,鱼把头也像师傅那样,“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师傅凿开冰洞后 才会双手颤抖地喝酒,师傅离开后,鱼把头也会在成功后“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师傅的言行与现任把头的形象处处照应,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清晰地呈现出师傅对鱼把头的影响,从这种影响里,能够看出文化传承的脉络,体现出渔猎文化在当下的意义。从人物上来看,小说叙述现实时,说鱼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终于“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最后“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这些内容写出了现任鱼把头的勇敢、坚毅、吃苦耐劳。小说叙述回忆中有关师傅的情节,是对鱼把头形象的有机补充: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这说明鱼把头在正式承担职责之前,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经验;“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师傅鼓励他要自信,“一定得信自己”,这写出了鱼把头自信、勇于承担的由来;师傅安慰开解年轻时遇到失败的鱼把头,“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使鱼把头拥有智慧和朴实、勤劳的个性。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使人更加全面地认识鱼把头的形象,了解鱼把头的成长过程,鱼把头的形象因此更加立体。从结构和情节上来看,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融合了师傅与现任鱼把头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呈现出更丰富的内容。如果只对鱼把头进行单线叙述,只是记叙现任鱼把头在师傅离开后独自一人进行冬捕的故事,交代捕前捕后的心理、动作,情节难免有些单调,叙事的效果则较为平淡。因此,这种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更加灵活、富于变化。在表达效果上,这种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手法,使小说更显得真实可信。小说将过去师傅带领大家捕鱼和现在鱼把头带领人们捕鱼的过程联系起来,在师傅身上,能看到现任鱼把头所拥有的品质的来由;在现任鱼把头身上,也能看到师傅的影子。这样叙述产生了时空转换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二、古代诗文阅读(5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 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办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居间杂办及逋租。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先是,中使织造②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③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过其地者,咸心惮之。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注】①织造:明代督管丝织染业的职官,常以宦官担此任。②卫所:明初的军队制度,这里指驻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B.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C.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D.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乘传:文中指乘坐驿车。传:驿车,传达命令的马车,也引申为官府载人的车。B.视事:观察事态发展,根据情势处理事务。C.刀笔:文中指办理公文的小官吏。 D.秩满:意为官吏任期届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刚到苏州时,况钟假装对公务一窍不通,全听属下安排,群吏为所欲为,况钟于是痛下杀手。B.况钟和巡抚周忱想方设法奏请减轻苏州百姓繁重赋税,所积累的济农仓存粟每年有几十万石。C.奉使织造采办和购求花木禽鸟的太监接踵而至苏州,他们动不动便捆绑鞭打况钟手下的官吏。D.平思忠有恩于况钟,尽管家境贫寒,从不因旧交情而对况钟有所求取。人们称赞他俩都是贤德之人。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2)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14.请概括况钟去世后“吏民聚哭,为立祠”的原因。【答案】10.D11.B12.C13.(1)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斥退了所有贪婪、暴虐、昏庸、懦弱的属僚,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2)所积累的救济农民而存储的粮食每年有几十万石,除用来赈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赋和拖欠的租赋。(3)他的文辞表达的虽是平常的事物,但含义却很重大;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4)人们又有谁愿意用自己洁净的身体去蒙受外物的污染呢?14.①关心百姓,奏免赋役;②整顿吏治,严肃法令;③兴利除害,锄豪植良;④知恩图报,品德贤良。【解析】【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缺。况钟因为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雄剧”修饰“地”,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C;“荐”做“尚书蹇义胡濙等”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观察事态发展,根据情势处理事务”错误,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他们动不动便捆绑鞭打况钟手下的官吏”错误。由原文“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过其地者,咸心惮之”可知,这是说况钟任职之前的情况,所以此时还不是况钟手下的官吏。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捶杀”,打死;“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定语后置句式,正常语序为“尽斥贪虐庸懦者属僚”;“一”,全。(2)“岁”,每年;“振”,通“赈”,赈济;“逋租”,拖欠的租赋。(3)“指”,通“旨”,主旨、含义;“迩”,近;“见”,通“现”,表现,显现。(4)“以”,用;“身之察察”,定语后置,洁净的身体;“汶汶”,玷污,污辱。【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办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居间杂办及逋租”可知,况钟关心百姓,奏免赋役。 由原文“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可知,况钟整顿吏治,严肃法令。由原文“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可知,况钟兴利除害,锄豪植良。由原文“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可知,况钟知恩图报,品德贤良。参考译文: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宣德五年(1430),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缺。况钟因为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派遣他前往。苏州地区赋税繁多劳役沉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以奸求利,是号称最难治理的地方。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他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群吏大喜,说知府昏暗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之前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做。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斥退了所有贪婪、暴虐、昏庸、懦弱的属僚,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况钟)于是免除繁杂苛细的法令,定立教民条文,有不便于老百姓的事情,立即上书朝廷讲明。当时,(朝廷)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救济农民而存储的粮食每年有几十万石,除用来赈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赋和拖欠的租赋。(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以前,太监奉使织造采办和购求花木禽鸟的接踵而至。府中僚佐以下官吏,动不动便遭他们绑打。又有卫所将士军卒,时常欺凌百姓。况钟到任后,(他们)都收敛行迹不敢再放肆,即使是上级官员和其他省的官吏经过苏州的,也都从心里对况钟有所畏惧。况钟虽然出身于刀笔吏,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有个名叫邹亮的人,献诗给况钟。况钟想要推荐他,有人写了匿名书信诋毁邹亮,况钟说道:“这是想让我更快地帮邹亮成名。”当即奏明朝廷,朝廷召授邹亮吏、刑二部司务。 当初况钟为吏员时,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员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请见,对待他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作事,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这是想借此报答您。”平思忠家一向贫寒,从来没有因(和况钟有)旧交情而(对他)有所求取。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统六年(1441),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本题共7小题,共14分)15.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时秦昭王与楚婚。②厚币委质事楚③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④尊贤而重士⑤明道德之广崇⑥据崤函之固⑦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⑧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⑨邪曲之害公也⑩天下云集响应A.①⑦/②⑨/③⑤/④⑥/⑧⑩B.①②⑦/⑤⑧/④⑥⑨/③⑩C.①②⑦/③⑤/④⑥⑨/⑧⑩D.①⑦/③⑧/⑤/④⑥⑨/②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的能力。①“婚”,名词活用作动词,通婚,句意: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②“厚币”,名词作状语,用厚礼和信物,句意: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③“愚”,使动用法,使……愚昧无知。句意:烧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使百姓们变成愚昧无知的人。④“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才,句意: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⑤“明”,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句意: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 ⑥“固”,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固地势。句意: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⑦“祖”,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句意: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⑧“弯”,使动用法,使……弯曲,句意:六国的勇士不敢使弓箭弯曲(拉弓射箭)来报仇。⑨“邪曲”,形容词用作名词,邪恶之人。句意:邪恶之人侵害公道。⑩“响”,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句意: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他。①⑦,名词活用作动词;③⑧,使动用法;⑤,形容词用作动词;④⑥⑨,形容词用作名词,②⑩,名词作状语。故选D。16.下列句子和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兵挫地削,亡其六郡A.皆好辞而以赋见称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C.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D.不凝滞于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句意: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割占。被动句,动词本身含被动。A.句意:都爱好擅长文辞,凭着辞赋好而被人称道。被动句,“见”表被动。B.句意: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被动句,“于”表被动。C.句意: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编造谎言。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D.句意:不会被外界事物所拘束。被动句,“于”表被动。故选C。17.下列句子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此不知人之祸也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C.是时屈平既疏D.铸以为金人十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判断句,标志是“此……也”。B .句意: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宾语前置句,“谁何”应为“何谁”。C.句意:这个时候屈原被(楚王)疏远被动句,“疏”含被动。D.句意: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省略句和定语后置句,“以为”应为“以之为”,“金人十二”应为“十二金人”。故选C。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形容枯槁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C.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D.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句意:外貌像干枯的树木一样。B.“从容”,古义:委婉得体。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镇静、沉着。句意:然而他们都只继承屈原文辞委婉得体的一面。C.“于是”,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句意:这样,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D.“眷顾”,古今义相同,关心照顾。句意:即使被流放,仍眷恋楚国,惦记怀王。故选D。19.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离骚”者,犹离忧也。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赢粮而景从D.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离”通“罹”,遭受,遭遇。句意:“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B.无通假字。句意:诚信却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C.“景”通“影”,像影子一样。句意: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D .“指”通“旨”,意旨,要义。句意: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故选B。2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牖绳枢: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形容家里穷B.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害怕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D.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诡辩:说假话【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害”,患,这里是“妒嫉”的意思。句意:想争得怀王宠信,内心妒嫉屈原的才能。故选B。2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赵奢之伦制其兵之伦:这些人B.疾王听之不聪疾:痛心C.故劳苦倦极极:非常D.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能力。C.“极”,疲困。句意:所以到了劳苦疲困的时候。故选C。(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喜雨曾巩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①忧。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②果满篝。【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②瓯窭(ōujù):狭小的高地。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说自己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B.农人有的编织竹匾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C.颈联的“更”字表明诗人对农人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D.尾联“祷”字透出诗人对农业丰收的渴盼,“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终将实现。23.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22.A23.(1)诗人之忧,是忧百姓生计。诗人刚一做官便心忧天下百姓的生计,这种“忧”正是儒家积极入世、自觉担当的情怀;(2)诗人之喜,是丰收之喜。蚕结茧,麦已熟,丰收在望,好雨适时而至,可助菽粟生长,让诗人欣喜不已。这种“喜”正是儒家“富民”“足民”“制民之产”思想的体现;(3)诗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始终心系苍生,以民为本,尽显儒者情怀。【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A.“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错误,“徇”是“谋求”之意,“偷禄”是尸位素餐之意,是诗人的自谦之辞,说自己偶然求得一官,便心忧百姓生计。故选A。【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到诗歌中找到诗人“忧喜”内容,然后结合儒家情怀进行分析。先看“忧”的内容。由“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可知,诗人一登官位就心怀百姓之忧,“长人忧”即“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关心百姓生计”,而儒家提倡“有为”,爱民治国,积极入世,把百姓、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所以曾巩的“忧”体现的就是儒家的这种情怀。再看“喜”的内容。由颈联“更喜”可知,颔联“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也是喜的内容,“蚕初 茧”“麦已秋”意味着丰收在望,这是一喜;颈联“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是喜雨之及时,让“菽粟非虚祷”,可以想见“瓯窭果满篝”,这是为百姓的丰收和即将带来的生活富足而喜;儒家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富民”“足民”“制民之产”,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才能安定,曾巩的“喜”体现的就儒家的这一理念。综合来看,曾巩无论是“忧”还是“喜”,都是以民为本,都是与百姓相关,可以说“尽显儒者情怀”。(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中,屈原产生“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外采取的政治策略是:______________。(3)《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_________”。(4)《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把九国军队陷入困境之中。【答案】①.信而见疑②.忠而被谤③.外连衡而斗诸侯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⑤.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⑥.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谤”“衡”“侯”“矢”“镞”。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和《归去来兮辞》一样,《岳阳楼记》也是古来一代代读书人用声音打磨得光洁莹润的文本。这两者的精神,恰好是中国古典文人的最高精要,也是最大矛盾。自宋以下,那些在历史中面目模糊或无趣或可憎的官员们,大多曾在私塾里__地读过范文正公这一篇文字,或多或少都___地幻想过“先忧后乐”的气概。今天持有这种忧乐观的文人依然不少,但确也有人忘了这个传统。我们要知道,这种高贵的精神曾经存在过,知道在自己鸡毛蒜皮的喜怒哀乐之外有更广阔的所在。每为一些小事烦闷时,我就常读这一篇。文辞也极好,星散的用韵。前面两段写景得体,不纤弱不粗糙,托得起最后一段的洪亮。人说韩潮苏海,其实韩愈文字更多是陡峭、险峻,像奇峰而不凝滞,是“()”的奔走之势。一句话反复说,节节逼人,无理说三分,有理就连说八遍。《讳辩》的结尾, ,气势汹汹,简直要干架。《进学解》,拗口之至。韩愈的滋味正在于此。戏曲中有关于“宁可拗口也要表达本意”和“宁可把本意调整下也要让句子顺口”的争论,即音乐性和文学性的取舍问题,在韩愈这是不成问题的——他的拗口是故意的。2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意气飞扬摇头晃脑佶屈鳌牙回环往复B摇头晃脑佶屈鳌牙意气飞扬回环往复C.摇头晃脑意气飞扬回环往复佶屈骜牙D.回环往复意气飞扬摇头晃脑佶屈骜牙26.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黄河之水天上来B.群山万壑赴荆门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2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配得上最后一段的豪情壮志”,与原文相比,哪一种表达更好?为什么?【答案】25.C26.B27.原文好。(1)“托”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写景对抒情的有力支撑。(2)用通常形容声音的“洪亮”,喻指“先忧后乐”精神气概的宏大高贵,比直白的“豪情壮志”有新意有韵味,且与整体语境相谐。【解析】【分析】【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意气飞扬: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摇头晃脑:形容自己感觉很有乐趣或自己认为很不差的样子。修饰“面目模糊或无趣或可憎的官员们”不应用褒义,故选用“摇头晃脑”;第二空,佶屈聱牙:形容文词艰涩生僻、拗口难懂。“幻想过‘先忧后乐’的气概”应是很振奋的状态,故选用“意气飞扬”;第三空,回环往复:指反复进行,没有止息。呼应后面“连说八遍”,应选用“连说八遍”,以表反复多次说;第四空,对应后面“拗口之至”,形容文字不流畅,应选用“佶屈骜牙”。 故选C。【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群山万壑赴荆门”符合,有山而“赴”,正好对应“像奇峰而不凝滞”;其它三项写水或石,不符合语境。故选B。【2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独特表达效果的能力。这样的题一般应选择“原文更好”。从修辞角度看,“托”,把事物撑起来,此处用了拟人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表现了写景对抒情的有力支撑;从炼字及修辞角度看,“洪亮”,形容声音宏大;响亮。这里用了通感的修辞,用来形容“先忧后乐”精神气概,喻指其宏大高贵,耐人寻味。相比来说,“豪情壮志”显得直白通俗,缺少韵味。而且原句和前面“不纤弱不粗糙”语言色彩更一致,与整体语境相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第四届进博会展馆内连日来的火热景象,成为强劲“进博磁力”的生动写照。全球企业共赴“进博之约”,用实际行动为中国经济投出“信任票”,彰显中国经济强大的吸引力。“进博磁力”持续显现,生动表明庞大中国市场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稳定器”。谁都不想错过这14亿多人的超大市场——首届进博会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第二届为711.3亿美元,第三届达726.2亿美元。不少参展商跋涉万里、隔离21天也要参展。通过进博会,中国展现了主动同世界分享发展红利的胸怀,中国开放的春风也温暖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进博磁力”持续显现,有力昭示了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的决心。进博会每年都发出扩大开放的“东方之诺”,中国言必信、行必果。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中国始终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在开放中共同发展,在合作中迎接挑战,是致力于消除发展鸿沟、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大国担当。2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开放中共创未来,在合作中共享机遇,体现了致力于消除发展鸿沟、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大国担当。B. 在开放中共享机遇,在合作中共创未来,是致力于消除发展鸿沟、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大国担当。C.在开放中共享机遇,在合作中共创未来,体现了致力于消除发展鸿沟、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大国担当。D.在开放中共创未来,在合作中共享机遇,成为了致力于消除发展鸿沟、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大国担当。2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28.C29.①句子将中国的开放比喻成“春风”,将世界经济比作“一池春水”。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进博会展现了中国经济的活力,给参会企业带来了希望和信心。写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作用。【解析】【2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不合逻辑,“在开放中共同发展,在合作中迎接挑战”不合逻辑,应该是“先共享机遇,后共创未来”,“在开放中共同发展,在合作中迎接挑战”改为“在开放中共享机遇,在合作中共创未来”;二是搭配不当,“中国”是“大国担当”,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把“是”改为“体现了”;故选C。【2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子“中国展现了主动同世界分享发展红利的胸怀,中国开放的春风也温暖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中将“中国的开放”比喻成“春风”,将“世界经济”比作“一池春水”。结合句子“‘进博磁力’持续显现,生动表明庞大中国市场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稳定器’”可知,将“中国的开放”比喻成“春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进博会展现了中国经济的活力,给参会企业带来了希望和信心;庞大中国市场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稳定器”,表明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作用。四、写作(60分)3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吟诵过这样的古典诗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欣赏过这样的革命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们见证过这样的时代镜头:党员干部与乡亲们共同发展乡村经济,建设新农村。……这些诗句、歌曲、镜头……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一直滋养着我们。上述材料对认识、理解“文化”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的一个方面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受与思考,可以写演讲词、观后感、倡议书,可以写游记、书信、评论……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材料先列举了古典诗句、革命歌曲、时代镜头。屈原求索为楚国复兴;红军远征为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乡村干部建设农村,是为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去整合材料,是非常容易且万无一失的。但是怎么挂靠到精神文化呢?说“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就是复兴中华民族”吗?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就是要个人奉献于中华民族”吗?诗句、歌曲、镜头强调的共同点是什么?勇于攻坚克难是它们的共同点。前两条非常明显,路远山高,都在说艰险,就是个“苦”。第三条借“与乡亲们共同”暗示的,也是个“苦”字。不然各条战线都在发展经济,为什么单选农村的镜头?因为农村建设是要吃住在乡村,深入田间地头的。这些也在告诉我们,要想有所成就,需要忍受一些“苦”,这也属于精神文化中的一部分内容。这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一直滋养着我们”,就是说,为了百姓、为了国家和民族,有些人是不怕苦的,甚至说不怕失去生命,这样的精神追求才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化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写作要求的重点在于材料对认识、理解“文化”的启示意义,这说明写作时并不是着眼于三则材料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内涵,而是需要从对认识、理解“文化”的启示意义来谈。换句话说,无论是古典的诗句、歌词还是一些时代镜头,只要里面包含有正能量,能够给我们带来精神上滋润或洗礼,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因此说,写作时要注意从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来谈。 从文体要求来看,可以写演讲词、观后感、倡议书,可以写游记、书信、评论……这说明文体要求比较宽泛。立意:1.精神文化永远是国人的精神食粮。2.精神文化的作用不能忽视。3.用精神文化去滋养国人。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常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常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高邮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海安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南通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4 01:26:01
页数:25
价格:¥2
大小:49.9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