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题高二语文(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厚葬薄葬与有鬼无鬼宋志坚王充《论衡》中的《薄葬》篇,结合有鬼无鬼,专论厚葬薄葬,对于儒墨两家均有批评。墨家是信奉有鬼论的,王充批评墨家的就是这一点。他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因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厚葬才有意义。死人成为鬼之后因“厚葬”感受的是厚遇,由薄葬体验的是薄义。活人希冀先人福佑后人,又怕死神“成形害人”,就难免趋“厚”弃“薄”,财产多的不怕厚葬把自己搞穷,权势大的不怕人家来掘墓。即使财力不济,也要勉为其难。墨家的薄葬主张与有鬼论是相互矛盾的。倘若真的有鬼,听从墨家的薄葬主张“(不)丧物索用”怎么得了?王充认为:这种自相矛盾,是包括薄葬的主张在内的“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倡导厚葬的儒家不信鬼,“子(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一个范本,连鲁迅也称颂“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但儒家(包括孔子)的无鬼论不彻底。“以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以异,孔子非之,而亦无以定实然”。其实,对于孔子来说,此非不能,实乃不为,他心中是有小旮旯的。王充在《薄葬》篇中指出了这一点:“孔子非不明死生之实,其意不分别者,亦陆贾之语指也。”葬是儒家之“礼”的一个重要方面。倘若世人皆知“死人无知,不能为鬼”,厚葬也好,礼葬也罢,岂不都会难以为继?对此,从孔子到汉代的陆贾心里都是明白的。这就难怪“不肯随俗谈鬼神”的孔子,要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来使人“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了。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斗争”。孟子将墨子当作“无父”之“禽兽”,汉儒、宋儒都将墨家当作“攻乎异端”的重要对象,丧葬问题即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王充属于儒家,但他赞成薄葬,仅是《薄葬》这篇名,就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他反对厚葬的观点,他赞成儒家的无鬼论,但在有鬼 无鬼的问题上,也毫不掩饰孔子以及儒家的小旮旯。赞成薄葬的王充,却又批评主张薄葬的墨家,他没有就事论事,反对厚葬的不仅是墨家,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说了儒者的四个“不可”,其中之一,便是“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然而,王充不但看到厚葬可能导致的“财尽民贫,国空兵弱”之恶果,更能从厚葬薄葬论与有鬼无鬼关系,洞悉厚葬之源。王充在《作对》篇中直言:“今著《论死》及《死伪》之篇,明死无知,不能为鬼,冀观览者将晓解约葬,更为节俭。”做学问的,很容易以学派站队,以观点划线,党同伐异。王充却是一码归一码,不为某一学派或某一观点所囿,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各取所长,各弃所短。这种实事求是精神,窃以为相当难得。(原载《文汇报》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充准确地抓住了墨家主张问题的核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很好的揭示了墨家包括“薄葬”在内的“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B.引用《作对》篇中的话,是为了证明王充作为一个儒家学者不信鬼,主张薄葬,且毫不避讳谈鬼。C.“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仍然主张厚葬,这是因为儒家崇尚葬礼之“礼”。D.“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模糊观点,正是为了说明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性格犹豫不决。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王充在《薄葬》中结合有鬼无鬼的观点,对儒家的厚葬主张和墨家的薄葬主张均进行了批判。B.本文作者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C.孔子虽不随俗谈鬼神,但又表现得不彻底,是因为他认同无鬼,但要主张礼葬以维护儒家之“礼”。D.本文作者认为,做学问的人很容易以学派为标准站队,以观点为标准划清界限,党同伐异,而王充却激烈反对这种做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王充虽指斥墨家的有鬼论,但能摒弃源别之争,赞同墨家薄葬主张,正是其作为学者的实 事求是精神的体现。B.孔子坚持厚葬主张,为推行“礼葬”,在有鬼无鬼的问题上避而不谈,历代儒家学者亦是如此。C.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指出儒家的“四个不可”,可见当时儒墨之争的激烈状况。D.因为丧葬问题,儒墨之争,在中国思想史上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之争”,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4.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特点。5.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案】1.D2.C3.A4.本文结构特点为总分总。①先阐明王充在《论衡》中对儒墨两家均有批评。②分别论述墨家信鬼而主张薄葬,儒家不信鬼而倡导厚葬。③再次阐明王充的观点,表达作者对王充实事求是精神的认可。5.①引用论证。如:连鲁迅也称颂“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用鲁迅的话有力地表明儒家不信鬼。②对比论证。将“墨家信鬼而主张薄葬,儒家不信鬼而倡导厚葬”这两种观念进行对比,表明这两种态度各有弊端。③比喻论证。将孔子不信鬼,却因为重视“礼”,讲求厚葬,而不能高调亮出自己观点的这种矛盾心理比喻成“他心中的小旮旯”。④举例论证。举“晏子向齐景公进言”的例子表明对厚葬的不赞同。【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正是为了说明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性格犹豫不决”错误。根据原文“其实,对于孔子来说,此非不能,实乃不为,他心中是有小旮旯的”“倘若世人皆知‘死人无知,不能为鬼’,厚葬也好,礼葬也罢,岂不都会难以为继?”“这就难怪‘不肯随俗谈鬼神’的孔子,要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来使人‘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了”可知,孔子是持“无鬼论”的,其持模糊观点,是为了说明孔子“此非不能,实乃不为”。 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对儒家的厚葬主张和墨家的薄葬主张均进行了批判”说法错误。从原文第一段“王充《论衡》中的《薄葬》篇,结合有鬼无鬼,专论厚葬薄葬,对于儒墨两家均有批评。墨家是信奉有鬼论的,王充批评墨家的就是这一点”看出,王充批评的并非墨家薄葬主张,而是其“有鬼论”。B.“作者认为”说法错误。从原文第一段“他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因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厚葬才有意义”中的“他”指王充,故应是“王充认为”,而非“作者认为”。D.“而王充却激烈反对这种做法”说法错误。从原文最后一段“王充却是一码归一码,不为某一学派或某一观点所囿,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各取所长,各弃所短。这种实事求是精神,窃以为相当难得”可知,只能看出王充不是这一类人,不能看出“王充却激烈反对这种做法”。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历代儒家学者亦是如此”说法错误,从原文第三段“王充属于儒家,但他赞成薄葬”和第四段“反对厚葬的不仅是墨家,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说了儒者的四个‘不可’,其中之一,便是‘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中来看,并非所有儒家学者支持厚葬主张,晏子和王充就反对厚葬。从原文第四段“王充不但看到厚葬可能导致的‘财尽民贫,国空兵弱’之恶果,更能从厚葬薄葬论与有鬼无鬼关系,洞悉厚葬之源”中也可看出,也并非所有的儒家学者对有鬼无鬼问题避而不谈。C.“可见当时儒墨之争的激烈状况”说法错误,第四段“反对厚葬的不仅是墨家,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说了儒者的四个‘不可’,其中之一,便是‘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中来看,晏子之论并不能体现儒墨之争的激烈。D .强加因果。从原文第三段“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之争’。孟子将墨子当作‘无父’之‘禽兽’,汉儒、宋儒都将墨家当作‘攻乎异端’的重要对象,丧葬问题即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中看出,“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之争’”并非是因为“丧葬问题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能力。文章共五段,其中第一段开篇即说明“王充《论衡》中的《薄葬》篇,结合有鬼无鬼,专论厚葬薄葬,对于儒墨两家均有批评”,提出了文章的主要观点,这是总说。其后,在一至四段中,作者分别论述了“墨家是信奉有鬼论的,王充批评墨家的就是这一点”“倡导厚葬的儒家不信鬼”“葬是儒家之‘礼’的一个重要方面……”“王充属于儒家,但他赞成薄葬”“赞成薄葬的王充,却又批评主张薄葬的墨家”,这是分说。最后,在第五段作者对文章作了总结,“王充却是一码归一码,不为某一学派或某一观点所囿,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各取所长,各弃所短。这种实事求是精神,窃以为相当难得”再次阐明王充的观点,表达作者对王充实事求是精神的认可。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清晰,论证有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在“子(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连鲁迅也称颂‘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中,作者引用《论语》中的内容和鲁迅先生的话,这是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表明儒家不信鬼。其次,文中也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如“墨家是信奉有鬼论的……主张薄葬的墨家”“倡导厚葬的儒家不信鬼”,将墨家和儒家两种不同的观念进行对比,指出了墨家和儒家理论的矛盾性,表明这两种态度各有弊端。再次,文中还运用比喻论证。在“充属于儒家,但他赞成薄葬,仅是《薄葬》这篇名,就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他反对厚葬的观点,他赞成儒家的无鬼论,但在有鬼无鬼的问题上,也毫不掩饰孔子以及儒家的小旮旯”中,将孔子不信鬼,却因为重视“礼”,讲求厚葬,而不能高调亮出自己观点的这种矛盾心理比喻成“他心中的小旮旯”,不但指出了孔子理论自相矛盾的原因,也让文章的表达生动有趣,通俗易懂。 最后,文中还运用了举例论证。如“反对厚葬的不仅是墨家,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说了儒者的四个‘不可’,其中之一,便是‘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此处举“晏子向齐景公进言”的例子表明对厚葬的不赞同。正是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让文章通俗易懂,生动有趣,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的是()A.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B.“三一八”惨案中,作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C.“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D.“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本题中“此”所指代的内容就是这一段所要表达的内容。本段写到中国的女子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此”指代的内容应从前文找,指作者对三个女子的评价,“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指在这次“三一八”惨案中,三位女子在弹雨中相互救助,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使得中华民族没有消亡,这些女子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到的,让人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明天(节选) 鲁迅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他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不明白这“但”字的可怕:许多坏事固然幸亏有了他才变好,许多好事却也因为有了他都弄糟。夏天夜短,老拱们鸣呜的唱完了不多时,东方已经发白;不一会,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啊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他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他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他中焦塞着。”“不妨事么?他……”“先去吃两帖。”“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擎起小手来,用力拔他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鸣咽起来。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鸣咽变成号啕。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老拱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他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但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他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去,会他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另另的……”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鲁镇的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这与夜半三更没睡的只有两家——咸亨酒店和单四嫂子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B.单四嫂子,夫丧子幼,只能靠纺纱来维生。半夜不息的灯光不仅是她生活艰辛的表现,也是她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的一线希望。C.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单四嫂子使尽浑身解数,求神、许愿、吃单方,到最后甚至寄希望于何小仙,可见宝儿的死亡是单四嫂子的愚昧导致的D.小说通过对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的描写,展示了一幅令人震悚的图景,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8.本文除塑造单四嫂子之外,还描写“老拱们”“何小仙”“店伙”“王九妈”“蓝皮阿五”等,他们的形象特点如何?描写他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这篇写作于1919年前后的收集在《呐喊》中的小说,写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却以“明天”为题,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探究。【答案】7.C8.总的说来,这类人物是冷漠的,缺乏同情的。其中“何小仙”“店伙”作为盘剥者,装腔作势,怠慢病人;“王九妈”“蓝皮阿五”“老拱们”作为底层民众,存在恃强凌弱,缺乏真诚同情的问题。他们共同构成了更广泛的社会环境,描写他们体现作者更深层次的思考,达到深刻揭示主题的目的。(意思对即可)9.①《明天》是鲁迅先生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者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弱者被“吃”,而众人对此漠然视之,这样的民众没有“明天”。②只是耽于幻想“明天一切会好起来”的,如单四嫂子一类的人,不会有明天。③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单四嫂子悲惨命运的同情,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解析】【7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可见宝儿的死亡是单四嫂子的愚昧导致的”理解错误,选项分析偏离本文的主旨,文章的主旨不是批评单四嫂子,而是反映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故选C。【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特点以及分析形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文除塑造单四嫂子之外,还描写‘老拱们’‘何小仙’‘店伙’‘王九妈’‘蓝皮阿五’等,他们的形象特点如何?描写他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然后先找出这些人物的表现,根据表现分析他们的特点,再分析塑造这样的形象的作用。如面对单四嫂子的求助,面对病危的宝儿,“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他们不但不急病人之急,反而是装腔作势,怠慢病人;如面对死去的宝儿,面对失去儿子的单四嫂子,“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他们对单四嫂子没有同情,有的只是看客的心态。这两类人,无论是盘剥者,还是身份相同的底层人,他们对单四嫂子都缺乏同情,都是冷漠的看客心态。冷漠无情麻木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接着分析作者塑造这些人的作用,由这些人物构成的社会就是单四嫂子生活的环境——冷漠无情,而这也是造成单四嫂子悲剧的最根本原因,也是需要我们疗救的痼疾,这就达到深刻揭示主题的目的。【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内涵以及体会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篇写作于1919年前后的收集在《呐喊》中的小说,写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却以‘明天’为题,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探究”,然后概括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再结合这些内容来理解作者以“明天”为题的目的。从情节来看,小说是写主人公寡妇单四嫂子失去自己的儿子宝儿,这对于单四嫂子来说,她所幻想的“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是不可能实现的;而面对单四嫂子的痛苦,冷漠的人们漠然视之,这样的人们不会有明天;面对这些不可能有明天的人,作者恰恰又给这篇文章命名为“明天”,这里就寄寓了作者的期望,“明天”,代表将来,无论作者或主人公,都想在摆脱现实,逃往明天,而只有唤醒人们对黑暗社会的认知,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才能拥有“明天”。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子百家,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14.贾谊才华出众,可是屡遭疏远,其原因是什么?【答案】10.C11.A12.C13.(1)于是(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等人)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说坏话)贾谊说:“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许多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14.(1)才华横溢,帝王赏识,破格提拔,遭人嫉妒。(2)变更制度创新礼仪法度,让诸侯回归封地等举措触犯了一些人的利益。(3)权贵们在帝王面前挑拨离间造谣诋毁,使得帝王疑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闻于郡中”是状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吴廷尉为河南守”,“吴廷尉”主语,“为”谓语,“河南守”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门下”是“置”的补语,前面省略“于”,应为“置于门下”,不能放在后一句中,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错误,“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误,“农家”不是影响最深远的,应是儒、道、法。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重新得到重用”错误,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2)“数”,多次,屡次;“或”,有的;“稍”,逐渐;“削”,削减。【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由“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得出答案(1)才华横溢,帝王赏识,遭人嫉妒。由“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得出答案(2)变更制度创新礼仪法度,让诸侯回归封地等举措得罪了权贵。由“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得出答案(3)权贵们在帝王面前挑拨离间造谣诋毁。参考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于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手下任职,非常器重他。汉孝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以前和李斯同乡,又曾经向李斯学习,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廷尉就提到贾谊年轻有才,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汉文帝就征召他,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但贾谊却能一一应对,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自己的意思。博士们从此就认为自己比不上他。汉文帝很高兴,对他破格提拔,他一年之内就升到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兴起直到汉文帝,已有二十多年,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 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但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任命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等到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里。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就乘机详细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了半夜,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往前移动。听完之后,文帝说:“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让贾谊当他老师。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文帝不肯听从。几年之后,梁怀王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没有留下后代。贾谊非常伤心,认为自己作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董判官高适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不仅暗示此行为投身戎旅,而且使辞亲远行带上慷慨之气。B.作者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作者真实地写出关塞的景物特点。C.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D.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立即受到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于此同时,还流露出羡慕之情。16.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5.D16.(1)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关贡献良策,为国奋不顾身;(2)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赴边后立即受到重用的祝贺”理解错误,“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幕府之中堪为才子,将军作主任用贤能。预言友人此次赴边,可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文才,必受主将的赏识,而得真诚接待。诗中并未提及赴边后即受重用,属于无中生有。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安边良策应当贡献,男儿报国莫惜生命。尾联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保家卫国,多献良策,为国奋不顾身。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是一种先抑后扬的笔法,使诗歌顿生波澜。“男儿莫顾身”是对友人的慰勉,但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以高昂的情调回答开头“行迈”的问题,结束全诗,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2)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过秦论》中最直接反应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________”。(3)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________,________”的凄凉与悲壮。 【答案】①.信而见疑②.忠而被谤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⑤.大漠穷秋塞草腓⑥.孤城落日斗兵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疑”“谤”“施”“笞”“腓”“稀”。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  ),《家庭教育促进法》针对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些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强调了父母双方的陪伴、共同参与,教育不是站在云端,而是于日常生活之中相机而教、严慈相济。所有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都要针对未成年人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科学引导。把孩子当成孩子来爱护,更要把孩子当成独立思想的人来尊重,尊重他有参与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不因性别、身体状况、智力等歧视未成年人,不得棍棒相加、家庭暴力,更不得利用未成年人从事法律法规的活动。针对当下外出打工的父母,如果不能够亲自照顾孩子,法律要求其依法委托他人代为照顾未成年人,并且要被委托人及未成年人保持联系,与被委托人共同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信口开河尊重人性权利违反B.指手画脚尊重人性权力违犯C.指手画脚尊重差异权利违犯D.信口开河尊重差异权力 违反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家长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是效果不佳。B.家长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的付出,但是效果不佳。C.效果不佳,但家长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D.效果不佳,但大量的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被家长付出。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针对当下外出打工的父母,如果不能够亲自照顾孩子,法律要求其依法委托他人代为照顾未成年人,并且要与被委托人及未成年人保持联系,与被委托人共同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 B.针对当下外出打工的父母,如果不能够亲自照顾孩子,法律要求其依法委托他人代为照顾未成年人,并且要被委托人和未成年人保持联系,与被委托人共同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C.当下外出打工的父母,如果不能够亲自照顾孩子,法律要求其依法委托他人代为照顾未成年人,并且要被委托人及未成年人保持联系,与被委托人共同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D.当下外出打工的父母,如果不能够亲自照顾孩子,法律要求其依法委托他人代为照顾未成年人,并且要与被委托人及未成年人保持联系,与被委托人共同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答案】18.C19.A20.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组,“信口开河”指比喻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指手画脚”形容一边说话一边比画。也形容乱加批评或随意发号施令。这里是强调父母没能陪伴、参与,“指手画脚”更恰当。第二组,“尊重差异”指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尊重人性”指尊重人的本性,根据前文“不同年龄段”的意思,“尊重差异”更恰当。第三组,“权力”一般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而“权利”则是一般指法律赋予人们的权力和利益。此处指孩子有法律赋予的权力和利益,应用“权利”。第四组,“违反”指不遵守或不符合法规、规程等,词义相对轻;“违犯”指违背和触犯法律、法规,词义重。此处指触犯法律法规,应用“违犯”。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后文的“针对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些教育方法”可知,“效果不佳”应放在句末,排除CD;B项缺少谓语,属于病句,排除B。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文有两处语病,都是成分残缺:一是句首用介词“针对”,导致主语缺失,应去掉“针对”,排除AB; 二是“并且要”与“被委托人”之间缺少必要的介词“与”,应在“并且要”后加上“与”,排除C。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科学家发现,出现在错误时间的光或光的数量超过了所需就会引发光污染。()在人类发明电灯之前,反射在海洋上的星光是海滩上最亮的东西,海龟幼崽总会本能地朝最亮的光源——海洋前进。随着夜晚沿海城市明亮灯光的照射,刚孵化出的小海龟变得困惑和迷失方向,朝城市而不是海洋前进,最后因脱水或成为其他捕食者的猎物而丧命。候鸟和夜行鸟利用月亮、星星和落日的光线,①。光污染隐藏了它们的导航工具,每年有数百万只鸟因撞上发光的建筑物丧命。大量昆虫本是鸟类的主要食物来源,可它们被人造光源所吸引,飞蛾扑火般冲上去,②。因此现在许多城市都采取“熄灯”计划,即在鸟类迁徙期间关闭建筑灯。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动物的繁殖、迁徙和喂养等行为会直接受光污染影响。B.光污染会直接影响动物的繁殖、迁徙和喂养等行为。C.动物的喂养、迁徙和繁殖等行为会直接受光污染影响。D.光污染会直接影响动物的喂养、迁徙和繁殖等行为。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B22.①为它们的迁徙(飞行)做导航②导致不少鸟类食物短缺【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由前文“出现在错误时间的光或光的数量超过了所需就会引发光污染”可知,此处应围绕“光污染”来谈影响,主语应是“光污染”,排除AC。“喂养、迁徙和繁殖”语序不当,根据后面材料所写的海龟幼崽、迁徙的候鸟、昆虫等分析,应先写“繁殖”,接着“迁徙”,最后“喂养”,排除D。故选B。【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后面“光污染隐藏了它们的导航工具”可知,这里应是说这些鸟利用“月亮、星星和落日的光线”来为自己的迁徙做导航。第二空,结合前面“大量昆虫本是鸟类的主要食物来源……飞蛾扑火般冲上去”可知,这里是说昆虫因被人造光源吸引而殒命,而昆虫是鸟类的食物来源,所以此处是说昆虫殒命的结果,即“导致鸟类食物短缺”。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受疫情影响,意大利北部多个市镇被封锁,威尼托大区的沃镇就是其中之一。当地居民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竟然聚集在广场,手拉巨大横幅,表示要抗议封锁城市,因为未佩戴口罩被阻止时,还大喊“拒绝口罩,归还自由”。材料二:从武汉封城到多地封城,从查体温到戴口罩、消毒,从查身份到限制出入小区,从居家隔离到整栋隔离等等,我们给了自由最大限度的放弃。材料三: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适度自由,扎根前行有人说,自由的天空是辽阔的,因为雄鹰可以振翅;有人说,自由的大海是无边的,有鲸鲨可以穿梭;有人说,自由的大地是广袤的,有猎豹可以驰骋。而我说,自由的人们,在过度自由时便会失去自由。因此,我们应适度自由,扎根前行。适度自由,保持平衡。美国亚利桑那体态优雅的白尾鹿,长期以来与当地的草原及其天敌美洲狮、狼处于一种平衡状态,鹿群数量维持在4000头左右。1906年,为了“保护”鹿群,当地政府开始执行一项捕杀其天敌的计划。此计划实施之后,鹿群以每年20%的速度增殖,到1925年时达到了25万头,是自然状态数量的60倍。这时,意想不到的“自由繁殖”的结果出现了:许多鹿被饿死,另一些鹿长得很小或不健康。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饥饿的鹿越来越靠近人类的居地。它们吃农作物、菜园里的蔬菜、灌木等,直接影响依靠这些植物生存的鸟类和小动物,生物的链条开始紊乱,生物群的平衡被打破。人们很喜欢这些体形优美、漂亮敏捷的鹿,多数人不希望看到这些鹿遭受饥饿或疾病的 折磨。可是人们啊,不是你们给予鹿的繁殖的过度自由,反而使得鹿群失去了平衡,导致鹿群自身和生物群之间的生存危机吗?看来,自由应该是适度的,自由和束缚应该保持相对平衡。适度自由,保持心态。风筝很自由,可以翱翔于天地之间,它飞得稳稳的,不像燕子,它可以停在空中。风筝身上连着一条线,风筝线使得风筝在线轴的牵引下平稳地飞翔,不至于飞走。可是,当这根线拉得太紧的时候,风筝便会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无目的地左冲一下,右滑一下;完全没有了线的牵引,失去平衡的风筝会很快从天上掉下来。风筝的自由,建立在线的束缚和牵引上。所谓适度的自由是让事情保持在一个平衡点上,不至于太多或者太少。线放多了,风筝由于风力不够飞不起来,而线少了呢,风筝又无法在风的作用下飞上天。没有线的风筝更不行。以此来比喻我们对生活自由的态度,那就是既不要过度束缚自己,也不能过度地放纵自己,更不能认为束缚是自由的天敌,而彻底舍弃它。在生活中,面对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颗善于平衡的心,一种健康的心态,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适度自由,获得最大的自由。生活中的人们,总是从这件事忙到那件事,累个没完。其实,太累了,就该休整休整,调整状态。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保持休息就保证了健康。也有一些人,整天碌碌无为,荒废光阴,他们的螺丝太松了,这时候应该紧一紧,不然生活的螺丝就报废了。适度自由,这是工作的一大准则,张弛有度,生活才有滋有味。适当地约束自己,才能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和理想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我们渴望的最大的自由。适度自由,扎根前行,收获美丽人生。翅膀的两端,是生活的自由和束缚,用心去挥动翅膀,才能在生活中平衡地飞翔。【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了考生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材料有一则的,也有两则及以上的。不管是一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都需要认真审题,多数材料都需要我们做一些辩证分析,先逐个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对本题而言,材料一讲述了在疫情阴霾之下的意大利,有人为了“自由”,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在广场聚集,抗议佩戴口罩。材料二讲述了中国武汉的居家隔离政策的实施情况。材料三引用卢梭《社会契约论》中关于有限自由的论述。三则材料的共同点都是“自由”,不同的是:材料一,意大利居民追求的自由是以损害自己健康,以及可能给公众带来巨大疫情传播危险的自由方式,在这一点上违背了基本的人权(即生存权和发展权),毫无原则和底线。据此我们可以选择的立意为:自由的底线和原则、自由也需节制等;材料二,中国居民为了配合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给了自由最大限度的放弃,这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在防疫过程中,也有一些不遵守规则的人,但是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民是非常自觉和自律的,我们深刻懂得疫情之下,没有真正的自由,只有战胜疫情,我们才能保住我们的自由权利,我们深刻懂得保护自己就是保护大家的道理。据此可以选择的立意为:自律是最伟大的自由、放弃“自由”才能得到“自由”等;材料三,只是单纯的论述自由与枷锁的关系,即自由也处在枷锁之中,自由也要受到限制。据此可以选择的立意为:自由的“枷锁”、论自由等。我们在确定好材料的异同之后,还要考虑到作文的写作要求,即“触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问题的核心是“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要求是写出自己感受,以及带给你的思考,立足“你”,就是要求考生不要脱离“自己”的感受,要写真情实感,拒绝假、大、空,要言之有物,“怎样的”要求说明思考的内容和具体的想法,可以提意见,也可以就此现象写自己的观点,文体上面没有限制,可以选择议论文和记叙文,但就材料类型而言,议论文更加合适。在写作时确定好最佳立意,组织好材料即可。[参考立意]自由的底线和原则自由也需节制自律是最伟大的自由放弃“自由”才能得到“自由”自由的“枷锁”论自由[结构]本文最大的亮点就是结构严谨,思维缜密。开篇运用对比手法亮出中心论点:适度自由,扎根前行,总起全文;然后作者又分别从“适度自由,保持平衡”、“适度自由,保持心态”和“适度自由,获得最大的自由”三个层次来具体阐述“适度自由,扎根前行”的方法和意义,内容充实,论证深刻透彻;结尾水到渠成,照应开头,浑然一体。[素材]1.自由只有通过友爱才得以保全。——雨果2.自由只会倒在她自己的剑下。——约翰逊3.自由只存在于束缚之中。——金斯伯格4.自由之于人类,就像亮光之于眼睛,空气之于肺腑,爱情之于心灵。——英格索尔 5.自由之树必须时时用暴君血作养料。——杰弗逊6.自由与放肆的分别,如同狗与狼的分别。外形固然仿佛,性质早大不相似。一个是有拘束,守范围的。一个是不受拘束不守范围的。——老宣8.自由意味着责任,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畏惧它的缘故。——肖伯纳9.自由一旦扎根,就会像植物一样迅速生长。——乔·华盛顿10.自由向来是一切财富中最昂贵的财富。——罗曼·罗兰11.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孟德斯鸠12.自由是一种教义,一种公理。——布宁13.自由是上帝赐给人类的最大的幸福之一。——塞万提斯14.自由是人先稍微试用,然后无限制地使用,才能真正懂得用法的财产。——杜伽尔15.自由是人类得以自豪的唯一珍贵物品。——杜伽尔16.自由是进步的象征。——英格索尔17.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黑格尔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4 01:08:01 页数:22
价格:¥2 大小:45.6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