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粤教版选修四课件第3课 这思考的窑洞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0

2/50

3/50

4/50

剩余4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单元 珍藏记忆 心系家国第3课 这思考的窑洞 必备知识·素养基础 毛泽东名句赏读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赏读:这是一幅充满了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的立体的秋色图。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炫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透露着顽强的生命动力。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赏读:指点锦绣河山,评说千古风流,视功名利禄如粪土,词人的气概多么的豪迈,气势多么的磅礴!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赏读:毛泽东站在历史的高度,号召人们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地歼灭掉,不留后患。后人常引用这句话喻指做事要坚决彻底,不能半途而废。 作者介绍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曾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任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著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散文《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等入选教材。 背景解读1996-1997年,梁衡发表了《觅渡,觅渡,渡何处?》《这思考的窑洞》《红毛线蓝毛线》等著名文章,在首开当代政治散文创作先河的同时,也走向了“红色经典”的创作之路。 知识链接窑 洞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民居建筑。在陕北,随处可见依山而建的窑洞,一孔孔、一排排,构成了黄土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窑洞是在深厚的黄土断崖壁上挖掘而成的,它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建造方便,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窑洞主要分为三种:石窑、砖窑和土窑,大小不等,一般宽3~4米,深7~8米。在陕北,一户农家根据人口的多少,可挖三至五个窑洞,窑洞前有宽敞的院落,用来晾晒农作物和举办节日活动。 四、近义词辨析1.跻身·跃居词语跻身跃居例句经得巨贵指引,一夜之间,他俨然就已经跻身社会上流。这家公司跃居世界同类行业之首,是因为两年内有三项产品获得国际金奖。辨析都有使上升的意思。跻身:使自己上升到(某种行列、位置等)。跃居:跳跃到其他事物之上。 2.储存·储藏词语储存储藏例句微小的火花也能引爆储存在那儿的炸药。储藏在这里的煤油太少了,他们必须精打细算地使用这燃料。辨析都有保存起来的意思。储存:(物或钱)存放起来,暂时不用。储藏:保藏;蕴藏。 五、重点词语十万火急: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运筹帷幄:称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泛指筹划决策。裹足不前:缠上裹脚的布准备远行,却又停步不进,多指有所顾虑。九霄云外:形容远得无影无踪。受益匪浅:受到益处很多。礼贤下士:封建时代指帝王或大臣敬重有才德的人,降低自己的身份与他们结交。现多指社会地位高的人重视和延揽人才。 三顾茅庐: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力大无穷:形容力量很大,无穷无尽。成竹在胸: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如获至宝:形容对于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喜爱。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减人员。丢盔弃甲:形容打败仗后仓皇逃跑的狼狈相。 1.文章开头作者说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这是为什么?【答案】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人,更因为那些伟大的思想就是从这黄土坡上的土洞里生产出来的。这里不仅是生养作者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生产的伟大的思想。 2.阅读全文,分析“静静的窑洞”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回忆、遐想和思考。【答案】这静静的窑洞让作者联想到毛泽东是如何领导革命斗争的;是怎样创造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是怎样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的,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又是怎样的。 关键能力·素养培优 主旨探微作者通过眼前几排静静的窑洞,回忆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塑造了一位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决胜千里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的伟人形象,深刻挖掘了毛泽东思想诞生的源泉。作者分析了毛泽东思想诞生的基础是土地与人民,胜利的源泉也是土地与人民。并且总结,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这种密切联系群众、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思想将永久不衰,继续指导我们不断前进。 问题1:第5段中作者把毛泽东比作武林高手,这是个很大胆的比喻,读来却很亲切。请具体分析。【对应考点】品味散文语言艺术【提示】品味散文语言,一是要分析其表现手法,二是要分析其产生的表达效果。 【答案】挖掘红色经典的美,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把政治思想的理念转换成或者说翻译成一个文学意象,从而获得一种形象的意境的美。把毛泽东比作武林高手,就是一种翻译,这也是一种反差,因为根据修辞学原理,两个比喻的事物相距愈远,反差愈大,比喻效果就愈强、愈生动。 问题2:结合全文分析毛泽东那些伟大的思想是如何从窑洞中产生的。【对应考点】赏析散文内涵,发掘散文意蕴【提示】解答此类题,注意在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写作主旨进行多角度分析。 【答案】作者认为“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此处的“窑洞”已不仅仅是“窑洞”,而是象征着土地,代表着人民及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以及当时的革命形势。延安岁月是毛泽东及我们党与土地、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根植于黄土地,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胜利。作者通过写窑洞中产生出来的伟大的思想,来揭示党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 问题3:作者是如何写毛泽东这么一个重要人物的故事的?【对应考点】品味散文表达艺术,领悟散文艺术魅力【提示】解答此题,注意从散文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出发,分析作品的独特表达方式,赏析其艺术魅力。【答案】写政治家并不单纯从仰视的角度出发,而是尝试用一种既尊崇又平和的心态、一种对生命本真的追问与探讨的目光,去观察,去思考。梁衡既把政治家当作伟人,又把政治家当作普通人;他既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以及普通人的生活原则观照领袖,又用领袖的精神境界、人格风范反作用于普通人。 他在简笔勾勒出伟人不同凡响的生命历程的同时,也领悟和发掘出政治家丰富的内在、深沉的人性精髓。这样,作者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视角:政治家的形象塑造是不应该神化的。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具有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即需要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需要有良好的个人价值。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伟人与凡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们能够在追求与奋斗的过程中超越个人需要及痛苦,能够为党和国家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正因如此,这种个人牺牲才更见其伟大,这种人格精神才更见其崇高。 技法镜鉴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这思考的窑洞》中:“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 当我们与对手扭打在一起,急得用手去撕,用脚去踢,用嘴去咬时,他却暗暗凝神,调动内功,然后轻轻吹一口气,就把对手卷到九霄云外。他是比一般人更深一层,更早一步的人。他是领袖,更是思想家。”这一段就是非常出色的细节描写。这段话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我党处于险恶的环境中时,毛泽东运筹帷幄、镇定自若的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 【即时小练】请运用细节描写法对一个人物进行描写。150字左右。【答案】母亲穿着一身破旧不堪的工作衣,正弯腰洗鱼,血污的手麻利地干着。一缕干枯而又焦黄的头发随风飘拂。突然母亲咳嗽起来,伛偻着。咳了好一会儿,母亲捶捶胸,又直起腰来,然后拎着铅桶向冰柜走去。她把鱼放进桶中,然后倒在柜台上。她个子不高,自然十分费力,她踮起脚,努力抬高桶,仍没成功。她搬来一个木箱垫在脚下,身体向左倾,借助右膝盖才把铅桶拎起。我想帮她一把,她却叫:“不要你帮,手都弄脏了。”我的眼泪出来了。 对接高考把握散文的线索【考点解读】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散文原本散漫的材料就是靠线索才可以连缀成文的,“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是散文一个重要的特征。常见的线索有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事件线索(事情的发展顺序)和时间线索(时间变化)等。 把握散文线索的方法技巧:1.时空连“线”。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往往能把握文章的线索。2.因物取“线”。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穿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反复出“线”。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叙事类散文都常用。4.以情导“线”。上面讲的三种阅读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掌握,而感情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厘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5.定“神”看“线”。指阅读文章时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最广。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我们把握住它的“神”,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都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线索。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牛铃叮当李清明水乡多水牛。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寒暑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须带上镰刀和竹筐,在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食和照顾水牛。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篙。这些也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 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个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是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着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这时的我们,头扎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地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长剑骑战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终于,水牛老了。连田野都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甚少,干的却是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里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算是谁家的。 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头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选自《牛铃叮当》,有删改) 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答案】①呼应题目,点明文旨。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③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④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散文线索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晰线索的一般作用,然后再结合文本具体内容从结构和内容上进行分析。 美文赏读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梁 衡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 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配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怎么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特别是不能再惹是非,自加其罪,一般还要想方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这时内地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的习惯与经验,他带头示范,捐出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就像当年韩愈被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去南疆勘察荒地。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1845年1月17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域。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厢颠簸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拔”“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 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刻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别人十分不理解,他是一位戍边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这种精神?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堪地,是皇帝给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 他的一切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利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这是何等难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69万亩耕地,极大地丰富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桩“非分”之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非分”的事,就是大胆地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堪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己有,数十年间竟无人敢管。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立判将土王所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圣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各族人民奔走相告,生计无忧,民族和睦,边防巩固。这是他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选自《把栏杆拍遍》,有删改) 赏析:作者描述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被削职发配新疆的一段历史,将其置身于政治沉浮中,抓住“功臣”“戴罪”这一对矛盾来选材组材,紧扣“以罪臣之名”“行忠臣之事”两个角度,抓住林则徐的业绩和品格,选择丰富典型的史料,通过叙述、描写、评议,揭示其特有的精神风貌,在客观、公正地评价的同时,融入作者浓郁的情感,使林则徐的精神更好地感染读者。“吹去尘埃,只见人性”,作者透过历史的风云去勾画人物的心灵脉动,透过人物的遭遇和命运去探究其人格结构,在悲剧沉浮中深刻地剖析了人物人性中最富有生命价值和精神力量的人格魅力。 【好书推荐】毛泽东《毛泽东诗词》迪克·威尔逊《毛泽东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3-18 15:25:02 页数:50
价格:¥3 大小:503.22 KB
文章作者:U-344380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