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心得)之试论“文言相融相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语文论文之试论&ldquo;文言相融相生&rdquo;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br />  <br />  试论&ldquo;文言相融相生&rdquo;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br /> <br />  摘要:近年来,高中文言文教学在探索&ldquo;文言相融&rdquo;的道路上存在不同的探讨,可谓&ldquo;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dquo;,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ldquo;两手抓,两手都要硬&rdquo;,运用好&ldquo;文言相融相生&rdquo;的教学策略不仅对文意的理解、文气的把握及文韵的咀嚼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具有实际意义。 <br /> <br />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相融相生  实践 <br /> <br />  纵观高中各版本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几乎都是古代大家的&ldquo;感物发情而作&rdquo;的名篇。&ldquo;情&rdquo;由&ldquo;物&rdquo;感而生,在&ldquo;情&rdquo;的基础上,抒发成&ldquo;文&rdquo;。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文学创作中的三个重要概念:物、情、辞。所谓&ldquo;物&rdquo;指作为表现对象的客观外物;&ldquo;情&rdquo;指创作主体之心;&ldquo;辞&rdquo;是言辞,亦即外化为文章的语言基石。 &ldquo;文言&rdquo;本身是相融的,文是言的最终表现,言是文的载体,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揣摩&ldquo;言&rdquo;达到涵养&ldquo;文&rdquo;。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学文言文教学应在课堂教学中抓住&ldquo;物&rdquo;、&ldquo;情&rdquo;、&ldquo;体&rdquo;这三个载体来达到&ldquo;文言相融&rdquo;。我们学习古代大家的名篇,并不只是为了学习字、词、句,而是要在前者的基础上学习大家在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品味他们的人格魅力以及通过学习达到通古思今,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在&ldquo;言&rdquo;的基础上,渗透&ldquo;文&rdquo;这也符合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做到&ldquo;文言相融相生&rdquo;呢?我认为,需要抓住&ldquo;物&rdquo;、&ldquo;情&rdquo;、&ldquo;体&rdquo;这三个载体,通过对它们的揣摩、把玩和赏析,进而进入文言文学习的自由天地。 <br /> <br />  一、文言作品的客体--物 <br /> <br />  &ldquo;物&rdquo;作为表现对象的客观外物,即人思维活动的对象。古代人创作讲究 &ldquo;感物动情&rdquo;,物是外在的刺激,是创作的冲动,文学作品都是&ldquo;物感骋情、物动心摇&rdquo;之果,这在文言诗词中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创作主体是在面对怎样一种&ldquo;物&rdquo;的外在条件下发生心动而作的。如果忽略了作者的外在感物,那么学生将很难真正意义上对作品进行理解,更不用说&ldquo;玩味&rdquo;了。比如,苏教版语文必修四&ldquo;笔落惊风雨&rdquo;专题的&ldquo;诗从肺腑出&rdquo;这一板块中的李白《蜀道难》这一文言诗作。本人在课堂中设置了一下的环节:第一步让学生看二小节,在第二小节勾画两处描写蜀道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再提问 这两处描写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师生[明确] 描写了蜀道的险 ;这样第三个提问这两处文字是怎样来变现蜀道的险峻的就能应景而问了?师生就顺理成章的赏析出&ldquo;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rdquo;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师生再联系下文 &ldquo;其险也如此&rdquo;表明了夸张的修辞:&ldquo;连峰去天不盈尺&rdquo;、&ldquo;枯松倒挂倚绝壁&rdquo;也是夸饰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本人在授课后感悟到只有当学生对&ldquo;物&rdquo;有了充分理解和把握后,才能在鉴赏文言诗作时,有的放矢。对诗的鉴赏关键在于对&ldquo;意象&rdquo;的揣摩和玩味,如果忽略诗中出现的&ldquo;物&rdquo;,即所谓的&ldquo;意象&rdquo;,那么学生对其鉴赏只能流于浅俗,因此,本人建议在教文言诗词时,一定要引导好学生对&ldquo;物&rdquo;的体会和玩味。 <br /> <br />  二、文言作品的主体--情 <br /> <br />  &ldquo;情&rdquo;是创作主体之心,即构思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古代大家的名篇佳作都是用心之作,在创作时将自己的心融入到辞之中,最后成为文,就此而言&ldquo;情&rdquo;、&ldquo;文&rdquo;是相融的。不同大家创作的作品都体现了各自的&ldquo;文气&rdquo;,&ldquo;文气&rdquo;不同,所创作品风格也就各异,文章的气势声调也就轻重不一。就拿&ldquo;三曹&rdquo;的作品为例,曹操的风格是古直悲凉,梗概多气;曹丕则将其父悲慨淡为哀惋,形成哀怨淡逸的风格;而曹植的诗作则咏叹无边的孤寂和郁闷。杜甫的风格&ldquo;沉郁顿挫&rdquo;,而李白的风格却&ldquo;清新飘逸&rdquo;,等等。基于此,中学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字、词、句的解析,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对创作者&ldquo;情&rdquo;的体验。学习文言文本身是让学生学习古代大家的才气、...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3:42:38 页数:10
价格:¥3 大小:32.50 KB
文章作者:U-671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