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葫芦岛协作校2022-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2平遥二中模考)据宋史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祖宗以来,常重其选。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廷见。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对材料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A.宋代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B.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C.宋代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D.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2.(2022普宁二中联考)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C.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21-\nD.文化下移趋势增强3.(2022昆明模考)古代雅典,在公共节庆表演戏剧的时候,实行“观剧津贴”制度,对陪审法庭的陪审员实行有报酬的陪审员制度,伯里克利时代还对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发放津贴。这些制度A.推动了工商业经济发展B.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C.导致了民主政治的衰落D.调动了公民参政积极性4.(2022宁阳四中模考)古罗马的某些法学家被授予“公开解答权”,这使他们的解答对各个具体案件产生拘束力,有“公开解答权”的法学家享有崇高的权威,受到无与伦比的推崇。“公开解答权”的出现A.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B.动摇了罗马法公正理念C.束缚了法官依法断案D.维护了罗马贵族的特权5.(2022汾阳二中模考)史书记载:1746年,乔治二世听取了别人的意见,否决了内阁的建议。于是,第二天,内阁全体阁员和其他非阁员大臣集体辞职,政府瘫痪。乔治二世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亲自出面恭请内阁复职。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多数党中产生B.在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C.对内阁全体成员和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产生了重要影响D.对内阁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6.(2022昆明高三模考)南北战争后,美国制定并通过了第14条宪法修正案,宣布:全体美国人不仅是他们那几个州的公民,也是美国的公民。这一修正案A.维护了美国的共和体制B.解放了美国的黑人奴隶C.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D.保障了美国公民的权利-21-\n7.(2022豫南七校联考)有学者指出:斯图亚特之前的英国本就有立宪君主之事实,历代英国君主为传统政治文化、宪政精神自觉制约。因此,所谓“光荣革命”实际上不过一场复古改制,君主立宪应该称为“君主复宪”。这一观点旨在A.弱化“光荣革命”在政治变革中的应有作用B.指出英国近代议会权力至上的本来面目C.肯定英国近代代议制度形成的历史意义D.肯定斯图亚特王朝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8.(2022临沂十九中模考)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关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本质认识是A.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巩固B.说明法国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逐渐平息C.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D.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9.(2022辛集中学模考)下列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过程中的史实与相关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B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定1787年宪法美国两党制正式确立,为美国总统大选奠基C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意志帝国的国家结构为联邦制A.AB.BC.CD.D10.(2022如皋调研卷)对下面漫画《美国大选》寓意解读正确的是-21-\nA.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政体的一大特色B.两党制其实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工具C.“驴象之争”是三权分立原则的具体表现D.“驴象之争”在美国政治生活中作用显著11.(2022红河高三模考)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A.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海军建设B.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动埋下伏笔C.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12.(2022宁阳高三模考)《美国月刊》发表了记者西奥多·怀特从中国发回的采访稿,该采访稿称1937-1938年中国“从沦陷区逃出难民共2500万人”,之后该说法反复出现在关于中国抗战的权威报道里。20多年后,怀特在个人传记里纠正了这一说法,事实是全国赈济总署1937--1938年“共向难民营发放2500万顿饭”。从史学研究角度看,报刊的采访文稿A.不具有史料研究价值B.都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C.史料价值需鉴别考证D.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21-\n13.(2022宁阳四中模考)时间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1859年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改由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和外交事务。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后,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不再通过礼部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上表中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表明,清政府A.政治制度的分化趋向出现B.对外交往仍处主导地位C.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膨胀D.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14.(2022临沂十九中模考)1892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这一论断表明《共产党宣言》A.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B.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大联合C.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D.顺应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需要15.(2022惠州高三模考)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表。这反映了50年代以来-21-\nA.中国周边外交环境趋于改善B.世界局势趋于缓和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D.三大改造已经完成16.(2022豫南七校联考)二战后,西欧方面就马歇尔计划提出的援助总额是220亿美元。在杜鲁门总统将其削减到170亿美元之后,该草案被提交给国会批准。这份草案在国会内部遭遇了激烈的反对,不仅共和党议员反对,左派议员也表示坚决抵制。左派议员抵制的主要原因是该计划A.滥用美国的对外援助资金B.恶化美国对外贸易的环境C.加重美国纳税人税务负担D.加速世界两极格局的对峙17.(深圳市龙岗区2022高三考试)下列材料反映了各国GDP的变化情况,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美国苏联日本欧洲(德法英意)中国1970年10,383,00(1)4,334,12(2)2,029,68(4)6,199,99915,06(8)1979年25,622,00(1)9,016,16(3)10,071,73(2)22,641,882,631,90(8)括号里的数据体现了各国GDP的世界排名,欧洲四国各占一名次A.欧洲经济一体化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C.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对抗的政治、经济、军事大国D.经济建设上的“左倾”导致中国经济发展趋缓18.(2022哈六中高三模考)-21-\n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力。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A.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B.中国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C.政治多极化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D.新兴国家将极大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19.(2022宁阳四中高三模考)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B.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C.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盛行D.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20.(2022潮阳一中联考)宋代政府曾在西北诸州、广州、泉州等地设置蕃学,供延边少数民族贵族子弟和外国商人及其子弟就读学习。这表明当时A.政府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经济交往推动了文化交流D.程朱理学强调夷夏之辨21.(2022昆明高三调研考试)1980年以来,有学者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部分成员国深受经济危机打击时才伸手援助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做法。但也有调查显示,超过60%的亚洲人和70%的非洲人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他们国家的经济平稳发展有着正面的影响。这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A.打破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关税壁垒B.成功防止了世界经济危机C.致力于缓解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平衡D.延缓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21-\n22.(2022宁阳四中高三考试)1963年,经互会成员国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19%,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占12%;到20世纪80年代,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27%-33%,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占14%-17%,内部贸易占48%-52%。这一变化表明A.战后国际经济秩序完成重建B.东西方两大阵营关系趋向缓和C.经济全球化的障碍已经扫清D.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23.(2022宁阳四中高三考试)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A.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B.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C.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D.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24.(2022辛集中学高三模考)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B.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C.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D.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第II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25题、第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7题~第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25.(2022三台高中模考)材料一表2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变化大事记(25分)时间事件1651年克伦威尔颁布保护英国本土航海垄断贸易的《航海条例》,此后不断修改完善,为此还引发了与海上强国荷兰的战争。-21-\n1690、1693年征收进口商品附加税,开启了关税壁垒不断增高的进程,多数进口商品关税从5%增加到20%—25%。1815年英国议会颁行“谷物法”,严格限制外国谷物进口。1839年在伦敦成立了全国性的反谷物法同盟。1841年英国保守党领导人皮尔出任首相,取消和降低了1000多种商品的进口税,全部废除了出口税,自由贸易占据上风。1846年废除《谷物法》,放弃贸易保护主义,公开宣布“所有民族之间的贸易必须享受完全的自由”。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1852年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并确立了自由贸易原则。——据钱乘旦等《英国通史》材料二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材料三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学术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提出“中心一边缘”论,认为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在贸易上不平等,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逐渐向中心汇集,这些优势的汇集不断强化了中心国家地位。有人还指出,中心国家存在着对创新的不懈动力,通过创新,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网络。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新兴国家层出不穷,许多原在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半边缘位置的国家,部分半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中心位置的国家,一旦形成多个中心,则新的中心又会涌现出来。-21-\n——据张康之、张桐《在“中心一边缘”结构中重新看世界》(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发生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6分)(3)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关于“中心——边缘”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阐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9分)26.(2022乐山高中调研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某种程度上讲,现代化意味着对传统的一种否定。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二者的冲突是缓慢展开的,变革对历史传承性的破坏是长期渐进的,在东方现代化进程中,是突发性的,到处都引起历史传承性的断裂。当然,这冲突中往往又包含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性传承、发展与创新,利用传统因素为成功的现代化助力。——摘编自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等围绕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近现代史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所提论题明确,阐释史论结合。)27.(2022昆明高三调研考试)【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总理衙门设立之初,作为分理军机处“外国事务”的机构,在官制上也仿照军机处。随着外交事务的日益繁杂,国内已有不少外交改革的呼声。“庚子事件”后,在西方外力的压迫下,外务部的设置和外交制度改革最终得以实施。1901年制定的《外务部章程》中,设置左右丞、左右参议职位,并规定丞参备驻外公使之选,司员备驻外参赞、随员之选。这样,有能力的司员就有了可循上升的路径,原来总理衙门官员由内阁大学士及六部堂司临时兼任的情况有所改变。同时,外务部对翻译官更为重视,官设七品、八品、九品,并规定翻译官可升本部主事。自此,翻译官被定位成“职缺”,保证了外语人才可长久地服务于外交事务。1907年的驻外使馆改革中,规定公使须“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并打破三年任期限制,若办事得力则可连任,而参随人员则全部改归外务部统一调派。——据李书纬《晚清外交七十年》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意义。(9分)28.(2022莆田六中模考)【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1-\n材料1943年11月同盟国成立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联合国救济总署紧跟在军队之后,向已经被解放的国家提供各种救济,直到新的国民政府能负起责任为止。它于1944年春天开始工作,到1948年9月解散,它已分发了主要源自美国的2200万吨物资,包括食物、衣服、药品。它的主要范围在希腊、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意大利。——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1)根据材料,概括联合国救济总署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救济总署成立产生的历史影响。(9分)29.(2022平遥二中模考)【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一(吕后)除去了秦时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挟书律”、“三族罪”、“妖言令”等苛刑。公元前191年,吕后诏令郡国“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还恢复了刘邦时一度取消的“十五税一”的税制。刘邦颁布“盗铸令”,严禁私人铸钱,犯者弃市。吕后继续严禁私人铸钱,并规定钱重八铢。后来因为八铢钱不能流通,又改铸五铢钱,与三铢钱并用。与此同时,吕后还“弛商贾之律”,在公元前189年下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摘编自彭卫《应当正确评价吕后》材料二高祖犹微,吕氏作妃。及正轩掖,潜用福威。志怀安忍,性挟猜疑。置鸩齐悼,残彘戚姬。孝惠崩殒,其哭不悲。诸吕用事,天下示私。大臣菹醢,支孽芟夷。祸盈斯验,苍狗为蒈。——(唐)司马贞《史记索隐》(1)根据材料一,概括吕后当政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7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贞评价吕后所涉及的基本史实及其消极影响。(8分)第Ⅰ卷1.【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宋朝对地方官吏的任用与考核十分重视,其体现的本质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按等级授职的内容,故排除B项;防止官员失职并不是其本质所在,只是目的之一,故排除C项;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是目的之一,不是本质,故排除D项。-21-\n【答案】A2.【解析】从题中表格中的数据看,曹魏、西晋、东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下降,这是九品中正制造成的有利于士族地主、不利于寒门子弟的局面,隋、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故B项正确;西汉以来封建社会主流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发展与材料中选官制度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文化下移趋势不符合表格中数字变化表现,故D项错误。【答案】B3.【解析】古代雅典对参加公共事务甚至观剧的公民都发放津贴,说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积极性,故D正确;津贴制度与工商业发展关系不大,A错误;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B错误;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的根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弊端,并非津贴制度,C错误。【答案】D4.【解析】古罗马的某些法学家被授予“公开解答权”,他们通过积极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公开解答权”是对法律的解释,有助于法官依法断案,排除C项;这种“公开解答权”对于法律的解释,其适用不是只针对特定对象,不能起到维护罗马贵族特权的作用,排除D项。【答案】A5.【解析】“内阁全体阁员和其他非阁员大臣集体辞职,政府瘫痪”并不能反映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多数党中产生,故A项与材料反映内容不符,是符合设问的正确选项。结合材料及所学,B、C、D项均是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或重要影响,与设问要求不符,故排除。【答案】A6.【解析】根据“全体美国人不仅是他们那几个州的公民,也是美国的公民”,体现出国家统一的观念,宪法修正案体现出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大,故C正确;共和制指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制度,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解放了美国的黑人奴隶,B错误;材料反映出国家统一的观念,没有涉及公民的权利,排除D。【答案】C7.【解析】-21-\n从材料“‘光荣革命’实际上不过一场复古改制”看,这位作者的观点是认为,“光荣革命”只不过是将英国立宪君主文化重新“复古改制”,并没有真正实现变革,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但没有涉及英国议会权力至上的内容,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突出英国近代代议制度形成的历史意义,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斯图亚特王朝”统治之前,并不是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故D项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符合。【答案】A8.【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是指1875年宪法以一票共和的方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A、B、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所以答案选C。【答案】C9.【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故A项错误;美国民主党成立于1828年,共和党成立于1854年,故B项错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于1792年,故C项错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故D项正确。【答案】D10.【解析】漫画中转盘驴象各占一半,寓意两党轮流执政,但指针受操纵而决定胜出者,表明两党制其实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工具,故选B;A没有揭示漫画的实质,排除;“驴象之争”是民主共和原则的具体表现,排除C;两党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但矛盾不是不可调和,故排除D。【答案】B11.【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后期中国海军各自为政,多头指挥,日本海军指挥统一,力量集中,这种编制的差异与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日本获胜的结局密切相关,而甲午战争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动埋下伏笔,故B正确;中国海军各自为政、多头指挥并不能说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海军建设,故A错误;当时中日近代化指导思想有相同之处,两者都学习西方科技,并非“完全不同”,故C错误;甲午战争的结果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并不先进,故D错误。故选B。【答案】B12.【解析】西奥多·怀特的采访稿有误,但在很长时间均被作为史料使用,说明报刊采访文稿的史料价值需鉴别考证。故答案为C项。西奥多·怀特的采访稿可以反映当时的中国难民生活,上述错误只是个别现象,说明报刊的采访文稿具有史料价值,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从材料信息来看,西奥多·怀特的采访稿有误,不能说明报刊的采访文稿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排除D项。-21-\n【答案】C13.【解析】晚清最初负责外交的是“由两广总督兼领改由两江总督兼领”,后来“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说明外交事务办理用地方收归中央,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对外交往依然是被动地位,故B项错误;表格说明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变化,不是膨胀,故C项错误;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是鸦片战争,故D项错误。【答案】A14.【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工人阶级社会主义运动扩大,对《共产党宣言》的需求就越增长,越需要《共产党宣言》对工人运动进行指导,这说明了《共产党宣言》为社会主义运动提高了思想武器,D项正确。1848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来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会议上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大联合的口号,排除B。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答案】D15.【解析】根据材料中“战争”一词使用频率下降,“建设”、“和平”词汇使用频率上升可以得出,50年代以来,特别是和平共处项原则的提出,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故A项正确。50年代仍处于两极格局之中,世界局势并未趋于缓和,故B项错误。C项是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三大改造完成是1956年,与材料“50年代以来”时间不符,故D项不符。【答案】A16.【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左派势力更多地代表亲社会主义势力,反映了左派议员对马歇尔计划加剧东西欧对峙以及两极格局的担忧,故D项正确;A、B、C三项反映了共和党等非左派议员的主张,故排除。【答案】D17.【解析】题干中各国GDP的变化是指各国GDP的绝对数量及其在世界的排名情况,由表格中的欧洲一栏可以看出,1979年其数量与美国之间的差距比1970年要小了很多,而1967年欧共体就形成了,所以可以说,A是正确的说法;由表格来看,美日欧三者之间的差距一直保持相对平衡,故B的说法正确;题干仅仅提供的是GDP数据,所以不能看出政治和军事发展情况,所以C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故选C;D的说法既符合史实也符合题意,故排除D。【答案】C-21-\n18.【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区域化趋势。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一带一路”反映出区域经济合作程度的加强,材料信息说明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了新兴国家以及东欧、中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增强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中国远还未达到能够主导世界政治格局的程度,故B项错误;设问要求从政治史的角度分析,故C项错误;旧的世界殖民体系已经解体,故D项错误。【答案】A19.【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人们普遍追求生活的享受和乐趣,故C项正确;A项错在“主流”,B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信息,故错误;D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答案】C20.【解析】“蕃学”主要是“供延边少数民族贵族子弟和外国商人及其子弟就读学习”的场所,说明当时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推动文化方面的交流,故C项正确;材料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无关,故A项错误;封建政府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并没有阐述夷夏之辨,故D项错误。【答案】C21.【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促进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材料“超过60%的亚洲人和70%的非洲人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他们国家的经济平稳发展有着正面的影响”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缓解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平稳发展,故C正确;关贸总协定致力于打破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关税壁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金融组织,A错误;B表述太绝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D错误。【答案】C22.【解析】经互会属于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对抗美国马歇尔计划建立的经济组织,主要限于社会主义国家贸易,材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和1963年相比,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明显上升,说明东西方两大阵营关系趋向缓和,故B项正确;战后经济秩序建立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建立,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障碍扫除是苏联解体之后,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是两大阵营的贸易,不是区域经济组织贸易,故D项错误。【答案】B23.【解析】-21-\n“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君主“循名责实,察法立威”,这体现出战国时期维护君权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这一思想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是墨家,故C项错误。【答案】D24.【解析】材料“人天生是自私的……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体现了二者认为法治思想要具有理性色彩,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B第II卷25.(25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1651年克伦威尔颁布保护英国本土航海垄断贸易的《航海条例》”“1690、1693年征收进口商品附加税”“1815年英国议会颁行‘谷物法’,严格限制外国谷物进口。”“1839年在伦敦成立了全国性的反谷物法同盟。”“取消和降低了1000多种商品的进口税,全部废除了出口税,自由贸易占据上风。”“1846年废除《谷物法》,放弃贸易保护主义”可知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发生的重大变化。原因: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结合所学可以从贸易保护政策的局限性、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不断完善、白由主义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2)措施:根据材料“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并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得出。(3)本题是一道开放式论题,首先根据材料“……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逐渐向中心汇集,这些优势的汇集不断强化了中心国家地位。有人还指出,中心国家存在着对创新的不懈动力,通过创新,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可以确定出论题,如中心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及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即可。当然,也可以根据材料“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网络……一旦形成多个中心,则新的中心又会涌现出来。”确定出论题:中心国家并非全然不变。结合近现代世界大国兴衰的史实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说明该观点具有合理性的原因即可。【答案】(1)变化:从保护性的重商主义政策发展为推行自由贸易政策。-21-\n原因:贸易保护政策阻碍了商品流通,不利于工业的发展;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急需发展对外贸易以扩大市场;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权,开展了一系列废除重商主义政策的斗争;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不断完善;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倡导的白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和推动。(2)措施: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进行金融改革;农业减产,政府提供补贴;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等。(3)【示例1】观点:中心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阐述:新航路开辟以来,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进的欧美诸国和日本。亚非拉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劳动力供应地和资本输出场所。二战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确定,美国等发达国家继续主导经济全球化,造成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可见,该观点是从整体上来认识全球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示例2】观点:中心国家并非全然不变。阐述:由于率先开辟新航路和走上殖民扩张道路,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最早一批殖民霸权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先处于边缘地区的荷、英、法等国迅速崛起,西、葡两国丧失了中心地位;由于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T业革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确立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美国等后起国家的崛起,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厂地位;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二战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20世纪末,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迅速崛起,逐步改变着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可见,该观点是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大国的兴衰)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历史进程,由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新兴国家的崛起必然冲击中心国家,后者的优势地位难以永保。(考生围绕材料,提出新的观点并予以合理论证者,同等给分)26.(12分)【解析】-21-\n本题以“现代化”为切入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需结合设问要求“近现代史相关史实”,自拟论题。首先,理解材料信息,可从“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的角度确立相应的论题为“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选择性传承”。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这冲突中往往又包含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性传承、发展与创新,利用传统因素为成功的现代化助力”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民主共和制、中国民国建立、新中国的“双百方针”等都是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选择性传承,现代化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选择,有利于避免传统与现代化的脱节,化解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确保现代化的平稳顺利推进。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考生还可从“现代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的扬弃”、“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与现代化的独特性”等角度确立论题,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言之有理即可。【答案】明确提出论题论述总结一等①论题明确并属于材料主旨和核心信息。②论题围绕材料主旨及基本信息。③论题不明确但属于材料信息④没有论题,或脱离材料主旨和信息。①围绕所提观点展开论述,理由充分;②准确运用相关史实,层次清晰;③语言表达准确规范,逻辑严密。总结观点,前后呼应二等①基本围绕观点展开论述,理由较充分;②史实运用较准确,层次较清楚;③语言表达比较规范,逻辑较清楚。三等①论述脱离观点,或缺少必要论证;②运用史实不够准确或未运用相关史实;③语言表达不清晰,逻辑关系不清。无总结示例一论题1:现代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的扬弃-21-\n阐述:文艺复兴以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新生”为载体,力求突破中世纪神学世界观。启蒙运动高举源于古希腊时期的理性主义,倡导自由,否定专制独裁。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先后打出“中学为体”、“孔子改制”之旗,力求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破”与“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否定君主专制传统的同时,继承了爱国主义和平均主义传统文化;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坚持彻底反帝反封的前提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总之,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是简单对立、否定,而是在传统文化的突破与传承中共生,呈现出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双重需求。示例二论题2: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选择性传承阐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延续了英国的议会传统,促进了英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独立后的美国最终确立共和制,是对北美无君主专制传统的传承,其联邦制是北美长期州权至上理念的选择性吸收,带来了美国社会的稳定发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是爱国主义传统的延伸,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主建国;新中国“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以及改革开放后倡导“以德治国”,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由此可见,现代化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选择,有利于避免传统与现代化的脱节,化解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确保现代化的平稳顺利推进。论题3: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与现代化的独特性(阐述略)论题4:中西现代化模式差异与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阐述略)……【阐述时可选择任一示例角度展开,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27.(15分)【解析】(1)原因:根据“随着外交事务的日益繁杂”得出外交事务日益繁杂的要求;根据“国内已有不少外交改革的呼声”得出国内有识之士提出改革建议;根据“在西方外力的压迫下”得出外国侵略势力的要求。(2)意义:根据“有能力的司员就有了可循上升的路径”得出有利于建立外交官员的激励机制;根据“外务部对翻译官更为重视,官设七品、八品、九品,并规定翻译官可升本部主事。……保证了外语人才可长久地服务于外交事务”得出保证外语人才从事外交事务的稳定性;另外,还可从推动晚清外交制度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分析总结。【答案】-21-\n(1)原因:外交事务日益繁杂的要求;国内有识之士提出改革建议;外国侵略势力的要求。(2)意义:有利于建立外交官员的激励机制;保证外语人才从事外交事务的稳定性;推动晚清外交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28.(15分)【解析】第(1)问,“特点”,依据材料信息“联合国救济总署紧跟在军队之后,向已经被解放的国家提供各种救济,直到新的国民政府能负起责任为止……它已分发了主要源自美国的2200万吨物资,包括食物、衣服、药品。它的主要范围在希腊、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奥地利和意大利”从救济的出发点、救济资源的来源、救济对象等角度概括。第(2)问,“历史影响”,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医治战争创伤、配合反法西斯战争的顺利进行、推动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为战后美国在欧洲扩展势力创造了条件等角度分析。【答案】(1)救济出发点主要在于维护新解放地区的稳定;救济资源主要来自美国;救济对象主要在欧洲范围。(2)减轻民众痛苦,医治战争创伤;与同盟国的军事行动相配合,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顺利进行;推动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为战后美国在欧洲扩展势力创造了条件。29.(15分)【解析】(1)根据材料“除去了秦时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挟书律’‘三族罪’‘妖言令’等苛刑”可知,吕后政治上减除酷刑;根据材料“吕后诏令郡国‘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还恢复了刘邦时一度取消的‘十五税一’的税制”“吕后继续严禁私人铸钱,并规定钱重八铢。后来因为八铢钱不能流通,又改铸五铢钱,与三铢钱并用。与此同时,吕后还‘弛商贾之律’,在公元前189年下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可知,吕后经济上减轻赋税,鼓励农民生产;稳定币制,放宽对商人的限制;利用行政手段促进人口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吕后当政采取的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21-\n(2)材料二的大意为:汉高祖刚刚起事的时候,吕雉就成为他的妻子了。等到平定天下,吕后就暗地里作威作福了。吕后是个内心坚忍的人,性格残暴多疑。派人拿着毒酒让赵王喝,又残忍地把戚妃砍断手脚叫做人彘。等到惠帝死了,吕后假哭却并不悲伤。任用自己的同姓亲戚,私据天下。杀死大臣,放纵蛮夷,祸害百姓,民不聊生。由此概括具体史实为,打击政敌,排除异己,大封诸吕,培植外戚势力。其消极影响造成了外戚干政并引发叛乱,加剧了西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答案】(1)政治上:减除酷刑;经济上:减轻赋税,鼓励农民生产;稳定币制,放宽对商人的限制;利用行政手段促进人口增长。作用: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2)史实:打击政敌,排除异己;大封诸吕,培植外戚势力。消极影响:造成外戚干政并引发叛乱,加剧了西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2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4:05 页数:21
价格:¥3 大小:130.39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