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葫芦岛协作校2022-2022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2中山一中联考)明朝官修史书《太祖实录》曾三次修订。初修始于建文元年,靖难之役后,于永乐初重修,此为二修;但由于“成于急促,未及精详”,永乐九年第三次修纂。这说明A.重修实录有利于记载的准确B.历史编修受政治因素的影响C.古代官修史书力求精益求精D.实录修订随时代发展而完善2.(2022桂林十八中第一次月考)唐朝开元年间的一些政务文书显示,中书省官员署名之后,门下省官员写上“奉敕如右,牒到奉行”,注明时间并署名。这表明中书、门下两省A.有分工无牵制B.行使宰相职权C.共掌军政大权D.地位高低不同3.(2022浏阳一中月考)根据下图隋朝时的三省六部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这一制度建立于秦朝B.该制度完善了中央集权C.这个制度取消了相权D.该制度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4.(2022新安一中月考)元朝最高监察机构是御史台(中台),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长官,“秩从一品”;设监察院,为天子耳目。在地方则设立两个行御史台作为御史台的派出机构(行台),中台和行台之下,把全国划分为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司,分驻各地,中台、行台与肃政廉访司相衔接,构成了全国范围的垂直监察系统,同时也形成了一整套庞大的司法监察体系。材料反映元朝A.行台有独立的监察权力B.对各级官员的监督卓有成效C.形成较为完善的监察体系D.监察系统是皇帝的耳目5.(2022新安一中月考)1908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发现汉简,并据其判定汉之长城的位置,但未作考证。王国维据《史记》所载“汉武帝时,为防匈奴,始筑令居以西到武威、敦煌等四郡”,再据唐《沙洲图经》所载,得出结论:“木简出土之地,实所谓古(汉)长城也。”这说明A.史料相互补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B.第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C.西方人治史更重视考古发现D.《史记》史学权威和史学价值较高6.(2022新安一中月考)西周铜器铭文中常有卿大夫、王之近臣在前王死后,由新王重新任命其继续旧职的记载,如《辅师嫠簋》铭文说:隹王九月既生霸甲寅,王才周康宫,即位,荣伯入佑辅师,王乎乍册尹册命嫠,曰:更乃祖考司辅,哉赐汝缁韨,素衡、銮,今余增乃命,赐汝玄衣、黹纯、赤韨、朱衡、戈彤緌琱□、旗五日,用事。”这说明西周时期A.宗法制有利于王权的稳定性5\nB.奴隶主贵族的官爵世代相传C.世袭制与分封制有一定矛盾D.权位继承主要遵从先王祖训7.(2022揭阳二中月考)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在众多规定中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其中,“尊尊”主要反映了A.浓厚的宗族色彩B.浓重的神权色彩C.强烈的等级意识D.发达的礼乐制度8.(2022芝华中学月考)西方学者称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A.利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各级官吏,有利于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B.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C.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D.营造了尊师重教、勤奋学习的社会氛围9.(2022辛集中学月考)清代官方著作《历代官职表》说:“内阁职司票拟,其官创自明初,原不过如知制诰之翰林,并非古宰相之职。”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在设立之初的共同点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D.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10.(2022衡水中学联考)“陵”,其原意为大土山,并不专指古代帝王陵寝。中国古代帝王之墓开始称“陵”始于战国中期以后,首先出现于赵、楚、秦等国,由此而成为帝王墓的专称。你认为下列哪种情况反映了这种现象的本质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诸子百家争鸣,思想解放C.各国变法图强D.封建王权的不断加强11.(2022浏阳一中月考)根据下图隋朝时的三省六部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这一制度建立于秦朝B.该制度完善了中央集权C.这个制度取消了相权D.该制度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2.(2022莆田六中月考)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贴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A.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B.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13.(2022唐县三中月考)中国古代的“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从近世开始,部分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周边政权已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B.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度C.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D.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迅速扩张14.(2022高考模拟)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5\n15.(2022平桂中学月考)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并不得父亲的钟爱,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此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事宜,却遭到萧何等大臣的反对。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此发表的评论,其中正确的是A.甲:萧何等大臣的做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B.乙:萧何等大臣顶撞刘邦违背了三纲五常C.丁:刘邦的做法不符合分封制的惯例D.丙:刘邦的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16.(2022三台中学月考)《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A.分封关系的亲疏远近B.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C.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D.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17.(2022东阳中学月考)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18.(2022东阳中学月考)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19.(2022西大附中月考)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20.(2022滦南一中月考)下面两图,左图为秦朝政治结构示意图,与下图雅典政治结构示意图相比,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地理环境B.种族信仰C.军事实力D.经济基础21.(2022临沂十九中月考)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这说明A.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B.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C.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D.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22.(2022辛集中学月考)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23.(2022信阳中学月考)东汉末年,初行州郡县三级制时,一州往往辖有十来个郡,每郡领十几个县不等。然而到南北朝后期,不少的州只辖一二个郡,一郡只辖一二个县;所谓“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有的州竟无县可领,有的仅存名目;有些地方设置侨州郡县。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政府管理不力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地方割据势力强大D.社会局势动荡不安5\n24.(2022中山一中月考)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如下:入仕途径科举制入仕胥吏出职等杂色入仕开国功臣与降归入仕门荫入仕入仕途径不详人数54034416292306比例37%24%11%7%21%这说明A.唐代“文官政治”特色明显B.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C.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D.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第II卷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25.(2022浏阳一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嬴政统一全国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人。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三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材料四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1)据材料一,“三公”的出现有何实质意义?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6分)(2)据材料二,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7分)(3)材料三中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什么时候废除了丞相?(6分)(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6分)26.(2022唐县三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1)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发展史,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相关知识?(3分)(2)观察图示中有三处空白,请将其填充完整。(6分)27.(2022平桂中学月考)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发展史,古代的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封诸侯,斑赐宗彝(宗庙礼器),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藵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於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分天下以为36郡,郡置守、尉、监。——(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巨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东汉)斑固《汉书•诸侯王表》(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三种政治制度?(3分)(2)结合材料一分析,受封者共有哪几类?这一制度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3)对比材料一、三,材料反映的两种形式相似的制度在性质上有何不同?(4分)5\n(4)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材料反映的两种制度建立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什么?(6分)5\n\n第Ⅰ卷1.【解析】材料显示,《太祖实录》经过三次修订,靖难之役后修订很明显带有政治色彩,对实录内容有修改,以便为后代君王服务,故B项正确。实录的重修不一定就更准确,有可能是为了现实政治的需要,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史过程中的政治色彩,而没有体现官修史书的精益求精,也不是时代发展的体现,故CD项排除。【答案】B2.【解析】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尚书省的职权划分,实现了唐王朝中枢权利的一分为三,三省之间相互分工和牵制,故A项错误;在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只不过将相权一分为三而已,故B项正确;三省所分掌的只是行政大权还没有军事大权,故C项错误;三省无论是各自的衙署还是长官地位,都没有地位和职权上的高低,故D项错误。【答案】B3.【解析】三省六部制下,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从而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最早建立于隋朝,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下,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并不是取消,故C项错误;D是军机处的设置,排除。【答案】B4.【解析】从材料“元朝最高监察机构是御史台”“把全国划分为二十二道监察区”“中台、行台与肃政廉访司相衔接,构成了全国范围的垂直监察系统,同时也形成了一整套庞大的司法监察体系”反映出元朝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监察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设察院,为天子耳目”说明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错在“卓有成效”;材料反映的是监察体系逐步完善,故D项排除。【答案】C5.【解析】敦煌发现汉简属于原始遗物,属于第一手史料,《史记》和《沙洲图经》均使用第二首史料,两种史料相互印证可以证明历史真实性,故A项正确;史料没有高低之分,都要相互印证,故B项错误;东西方都重视考古挖掘,故C错误;《史记》属于史书,是二手史料,也不是历史的权威,故D错误。【答案】A6.【解析】材料“西周铜器铭文中有卿大夫、王之近臣在前王死后,由新王重新任命其继续担任旧职的记载”反映的是西周时期贵族官职是世袭的,不会因为周王的变化而丧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官职和爵位本身就是世袭的,二者并不矛盾,故C项错误;D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B7.【解析】根据所学,“尊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部执行尊卑关系,贵族之间、贵族与平民之间、君臣之间都要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故答案选择C项;“尊尊”主要强调等级,而非宗族与神权色彩,故排除AB两项。“尊尊”无法直接反映出礼乐制度的发达,D项错误。【答案】C8.【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故A项正确;BD项包含在A项之中;C项是科举制的弊端,排除。【答案】A9.【解析】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并不是法定的正式的中央机构,并不能统领六部,故A错误;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是加强皇权的产物,没有决策权,材料也没有反映内阁负责朝廷日常事务,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内阁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故C错误;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没有决策权,可以参与机要政务,故D正确。【答案】D10.【解析】春秋时期已经存在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现象,不符合题干时间“战国中期以后”,而且这不属于本质,故A错误;百家争鸣,思想解放,属于思想方面,也不属于本质,而且这与帝王墓称“陵”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B错误;各国变法是富国强兵的途径,与帝王墓称“陵”之间也没有关系,故C错误;战国时期,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王权不断加强,故诸侯王墓称“陵”,故D正确。【答案】D11.【解析】三省六部制下,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从而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最早建立于隋朝,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下,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并不是取消,故C项错误;D是军机处的设置,排除。【答案】B12.【解析】由材料“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可以得出,宋代比较注重君臣关系的相关内容的记载,体现了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A符合题意;理学的核心在于维护皇权,与材料所述无关,B不正确;C“普遍”的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舆论的作用的相关信息,D不正确。【答案】A13.【解析】“方国”就是一定区域内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集团,帝国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故C正确;周边政权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说法过于绝对,也没有体现方国的问题,故A排除;皇帝制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重要制度,不是实质,故B排除;中央王朝统治范围的扩张,不属于实质,故D排除。故选C。【答案】C\n14.【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答案】D15.【解析】古代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擅自改变这一原则,容易造成争权夺利的斗争,刘邦的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故D项正确;萧何等大臣的做法是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不是中央集权的巩固,故A项错误;大臣对皇帝不正确的做法提出看法属于正常,三纲五常是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时提出,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宗法制信息,不是分封制,故C项错误。【答案】D16.【解析】见面推手属于礼乐制的内容,推手位置的不同与宗法血缘关系的亲疏有密切关系,这属于宗法制的体现,材料反映了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故B选项正确;A选项只反映了血缘关系的问题,过于片面,故A选项错误;C选项只反映了礼乐制度的一面,故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血缘亲疏决定了见面的礼节,故D选项错误。【答案】B17.【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答案】B18.【解析】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答案】D1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既体现了中央的意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的舆论,在本质上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时代特征”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社会经济水平”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九品中正制也是中央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是有利于中央而非各地区人才的选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答案】A20.【解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雅典民主制确立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故答案为D项。A项不是主要原因,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观点,排除A项;BC项与造成两者差异无关,排除。【答案】D21.【解析】春秋五霸须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也须得到天子认可,这实质上说明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已经成为共识,故C项正确;春秋争霸和三家分晋等说明此时的分封制已经走向崩溃,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对地方已经没有什么控制可言,故B项错误;材料和宗法制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22.【解析】根据材料不难得知,中央派遣专职官员掌管地方军政事务,使得地方的权力削弱,故A项错误;中央政府通过直接派遣的地方大员,直接掌控地方权力,表明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故B项正确;中央派遣地方专职要员并不代表政治制度的不断成熟,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地方机构办事效率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答案】B23.【解析】州所辖郡县的减少,主要是东汉末年,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导致地方管理出现混乱局面,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是州对郡县的管理,不是中央政府管理不力,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魏晋时期,故B项错误;此时地方割据势力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答案】D24.【解析】根据表格反映的入仕途径有“科举制”“胥吏出职”“开国功臣与降归”“门荫”等来看,入仕途径多样,说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仕途,参与政治,即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项。【答案】C第II卷25.(25分)【解析】(1)第一小问,从三公属于官僚政治以及官员任用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御史大夫职责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三生六部制以及运行机制角度回答即可。\n(3)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和所学从宋代分割宰相权力办法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中央和地方两个角度思考回答;第三小问从明朝废除丞相回答。(4)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从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和消极角度回答。【答案】(1)“三公”的出现是对世袭制的否定。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态度:应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同时相权三分,有利于加强皇权。(3)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而且还削掉了宰相的用人权和司法权。元朝实行行省制,中书省长官就是宰相。明朝废除丞相。(4)趋势: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也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26.(9分)【解析】(1)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书籍、网络、博物馆等方面回答全面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发展史的途径。(2)本题据材料图片内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互为表里……秦朝皇帝制度……地方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地方设郡县制等方面填充三处空白。【答案】(1)查阅书籍、博物馆、听讲座等。(2)宗法制、三公九卿制、秦郡县制27.(18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封召公于燕。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可知是西周时期分封制,依据材料二“分天下以为36郡,郡置守、尉、监”可知是郡县制;依据材料三“汉兴之初”可知是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从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分封制影响从积极和消极角度思考回答。(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可知都是地方制度,要从社会性质不同角度分析回答。(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的信息从分封制弊端角度回答,依据材料三“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信息从秦灭亡教训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巩固封建统治角度回答。【答案】(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西汉初年:封国制(或“郡国并行”制)。(2)三类:先代贵族、同姓(姬姓)王族和异姓功臣。影响:初期扩大了疆土,有利于巩固统治;但后期弊端不断,为分裂割据埋下隐患,不利于维护统治。(3)前者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4)原因不同:秦朝实行郡县制,是鉴于西周实行分封制带来的弊端,诸如导致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等。汉初实行封国制,是因为汉高祖错误地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认为秦是不行分封,“孤立而亡”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4:04 页数:9
价格:¥3 大小:209.55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