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许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XCS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Tonnies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我以后还要详细分析这两种社会的不同。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社会学在科学中是最年轻的一门。孔德(Comte)在他《实证哲学》里采取这个名字到现在还不过近一百年,而孔德用这名词来预言的那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应当相等于现在我们所谓“社会科学”的统称。斯宾塞(Spencer)也是这样,他所谓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总论。把社会学降为和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社会科学并列的一门学问,并非创立这名称的早年学者所意想得到的。早年的学者像孟德斯鸠,像亚当斯密,如果被称作社会学家并非过分,像《法意》,像《原富》一类的名著,包罗万象,单说是政治学和经济学未免偏重。但是不久他们的门徒们把这些大师们的余绪发挥申引,蔚成家数,都以独立门户为荣,有时甚至讨厌老家的渊源。政治学、经济学既已独立,留在“社会学”领域里的只剩了些不太受人问津的、虽则并非不重要的社会制度,好像包括家庭、婚姻、教育等的生育制度,以及宗教制度等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都可以独立成为知识学、宗教学、法律学和亲属学的。一些还愿意拖着社会学的牌子,其实并不是看得起老家,比政治学和经济学心肠软一些,而是因为如果直称知识学或宗教学就易和已经占领着这些领域的旧学问相混。知识学和知识论字面上太近似,宗教学和神学又使人不易一见就分得清楚。拖着个“社会学”的名词表示是“以科学方法研究该项制度”的意思。“社会学”这名词在这潮流里表面上是热闹了,但是实际上却连“剩余社会科学”的绰号都不够资格了,所剩的几等于零了。让我们重回到早期的情形看一看。在孔德和斯宾塞之后有一个时期许多别的科学受了社会学的启发,展开了“社会现象和其他现象交互关系”的研究,我们不妨称作“边缘科学”,这种研究在中国社会学中曾占很重要的地位。我记得在十五年左右以前,世界书局曾出过一套“社会学丛书”,其中主要的是:社会的地理基础、心理基础、生物基础、文化基础等的题目。孔德早已指出宇宙现象的级层,凡是在上级的必然以下级为基础,因之也可以用下级来“解释”上级。社会现象正处于顶峰,所以从任何其他现象都可以用来解释它的。从解释进而成为“决定论”,就是说社会现象决定于其他现象。这样引诱了很多在其他科学里训练出来的学者进入社会学里来讨论社会现象,因而在社会学里引成了许多派别:机械学派、生物学派、地理学派、文化学派。苏洛金(Sorokin)曾写了一本《当代社会学学说》来介绍这许多派别。这书已有中译本(黄凌霜译,商务印书馆出版),我在这里不必赘述。(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后记)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认为,中国传统的社会形态是Gemeinschaft,是“有机的团结”,是以礼俗社会为特征的乡土性社会。B.传统熟人社会所形成的言语方式和行为习惯,对构建现代社会是不利的,熟人社会里,人们不愿意用法律来解决日常的问题。C.乡土社会里从熟悉中得到的信任具有可靠性,这种可靠性并非来自于契约的约束。D.对人对物的“熟悉”使得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中国人不太关注抽象的普遍原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被囿于土地上的居民,平素接触的多是与生俱来的人物,他们能从这种熟悉的社会中得到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自由。B.现代社会缺少人与人之问的信任,需要用法律来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C.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说明乡土社会追求抽象普遍的原则。D.从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来看,乡土社会的“土气”,也是一种特色,对人们产生相当的吸引力。3.下列句子关于文段中的社会学理解不够准确的一项是()A.孔德在他《实证哲学》里采取“社会学”这个名字,并开创了“社会学”这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B.现在提到的社会学和孔德、斯宾塞时期的社会学不同,它的涵盖范围缩小了,成了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C.现代社会学中的一个趋势是社会学将逐步分化成各个更具体的新社会科学。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D.一些专门性质的社会学,还不能从社会学里独立出去,主要是那样容易和已经占领着这些领域的旧学问相混。4.材料二说“社会现象决定于其他现象”,结合材料一第1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5.根据文段的论述,对比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不同点。【答案】1.A2.B3.A4.在材料一第1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分析基层社会的生活常态论证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地方区域空间狭小;时间漫长,终老是乡。5.①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们对周围的人和物熟悉、信任,具有亲密感;现当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人对周围的人和物陌生,缺少信任感。②乡土社会遵从习俗、规矩做事,社会规则和内心需求和谐统一;现代社会遵从法律契约。③乡土社会的人们依赖自己认识的个别经验,不太追求普遍抽象的原则;现代社会则看重普遍适用的规则。【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中国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礼俗社会为特征的乡土性社会”错误,根据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可见,只是“从基层上看去”的乡土社会是这样的。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A.“他们能从这种熟悉的社会中得到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自由”错,原文中说的是“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可见并非“无拘无束”,仍要遵从规矩。C.“说明乡土社会追求抽象普遍的原则”错误,根据原文“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可见,乡土社会“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D.“乡土社会的‘土气’,也是一种特色,对人们产生相当的吸引力”错误,原文说“‘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可见它对人们并不会产生相当的吸引力。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A.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开创了‘社会学’这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错误,从“孔德用这名词来预言的那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这句话可以推测,孔德时代还没有出现“那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社会学。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论证思路和结构的能力。“社会现象决定于其他现象”,即会呈现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取决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材料一第一段中,作者先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接着分析了乡土社会的生活状态,“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可见,地方区域有限制性,空间狭小。“生于斯、死于斯”“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可见,人人从小到大都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在漫长的人生里习惯了这一切,于是自然也会习惯于“终老是乡”的观念,时间漫长,终老是乡。就此,作者通过分析基层社会的生活状态,论证了中国社会乡土性的特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可见,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们对熟悉的人物有信任感、亲密感;“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可见,现当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人对周围的人和物陌生,缺少信任感。“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见,乡土社会遵从的是规矩、习俗;而“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可见,现代社会需要法律契约来约束人的行为。从“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见,乡土社会的人们依赖自己认识的个别经验,不太追求普遍抽象的原则;而“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可见,现代社会则看重普遍适用的规则,不能再依靠个别经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渔”沈从文这已是谷子上仓的时候了。年成的丰收,把茂林家中似乎弄得格外热闹了一点。在一天夜饭桌上,坐着他四叔两口子,五叔两口子,姨婆,碧霞姑妈同小娥姑妈,以及他爹爹;他在姨婆与五婶之间坐着,穿着件紫色纺绸汗衫。中年妇人的姨婆,时时停了她的筷子为他扇背。茂儿小小的圆背膊已有了两团湿痕。桌子上有一大钵鸡肉,一碗满是辣子拌着的牛肉,一碗南瓜,一碗酸粉辣子,一小碟酱油辣子;五叔正夹了一只鸡翅膀放到碟子里去。“茂儿,今夜敢同我去守碾房吧?”“去,去,我不怕!我敢!”他不待爹的许可就忙答应了。爹刚放下碗,口里含着那枝“京八寸”小潮丝烟管,呼得喷了一口烟气,不说什么。那烟气成一个小圈,往上面消失了。他知道碾子上的床是在碾房楼上的,在近床边还有一个小小窗口。从窗口边可以见到村子里大院坝中那株天矫矗立的大松树尖端,又可以见到田家寨那座灰色石碉楼。看牛的小张,原是住在碾房;会做打笼装套捕捉偷鸡的黄鼠狼,又曾用大茶树为他削成过一个两头尖的线子陀螺。他刚才又还听到五叔说溪沟里有人放堰,碾坝上夜夜有鱼上罶[注]了……所以提到碾房时,茂儿便非常高兴。当五叔同他说到去守碾房时,他身子似乎早已在那飞转的磨石边站着了。“五叔,那要什么时候才去呢?……我不要这个。”……吃了饭就去罢?”他靠着桌边站着,低着头,一面把两只黑色筷子在那画有四个囍字的小红花碗里“要扬不紧”的扒饭进口里去。左手边中年妇人的姨婆,捡了一个鸡肚子朝到他碗里一掼。“茂儿,这个好呢。”“我不要。那是碧霞姑妈洗的,……不干净,还有——糠皮儿……”他说到糠字时,看了他爹一眼。天上的彩霞,做出各样惊人的变化。满天通黄,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倏而又变成淡淡的银红色,稀薄到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倏而又成了许多碎锦似的杂色小片,随着淡宕的微风向天尽头跑去。他们照往日样,各据着一条矮板凳,坐在院坝中说笑。茂儿搬过自己那张小小竹椅子,紧紧的傍着五叔身边坐下。“茂儿,来!让我帮你摩一下肚子——不然,半夜会又要嚷肚子痛。”“不得。五叔,我们去罢!不然夜了。”“小孩子怎不听话?”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姨婆那副和气样子养成了他顽皮娇恣的性习;不管姨婆如何说法,他总不愿离开五叔身边。到后还是五叔用“你不听姨婆话就不同你往碾房……”为条件,他才忙跑到姨婆身边去。院坝中坐着的人面目渐渐模糊,天空由曙光般淡白而进入黑暗……只日影没处剩下一撮深紫了。一切皆渐次消失在夜的帷幕下。在四围如雨的虫声中,谈话的声音已抑下了许多了。凉气逼人,微风拂面,这足证明残暑已退,秋已将来到人间了。茂儿同他五叔,慢慢的在一带长蛇般黄土田塍上走着。田中打禾后剩下的稻草,堆成大垛大垛,如同一间一间小屋。周身前后左右一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如一队音乐师奏着庄严凄清的秋夜之曲。转过了一个山嘴,溪水上流一里多路的溪岸通通出现在眼前了。足以令他惊呼喝嚷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咦!五叔,这是怎么?”“嗨!今夜他们又放鱼!我还不知道。若早点,我们可以叫小张把网去整一下,也好去打点鱼做早饭菜。”假使能够同到他们一起去溪里打鱼,左手高高的举着通明的葵藁或旧缆子做的火把,右手拿一面小网,或一把镰刀,或一个大篾鸡笼,腰下悬着一个鱼篓,裤脚扎得高高到大腿上头,在浅浅齐膝令人舒适的清流中,溯着溪来回走着,溅起水点到别个人头脸上时——或是遇到一尾大鲫鱼从手下逃脱时,那种“怎么的!……你为甚那末冒失慌张呢?“老大!得了,得了!……”“啊呀,我的天!这么大!”“要你莫慌,你偏偏不听话,看到进了网又让它跑脱了。……”带有吃惊,高兴,怨同伴不经心的嚷声,真是多么热闹的玩意事啊!……茂儿想到这里,心已略略有点动了。“那我们这时要小张转家去取网不行吗?”“算了!网是在楼上,很难取并且有好几处要补半天才行。”五叔说,“左右他们上头一放堰坝时,罶上也会有鱼的。我们就守着罶罢。”关于打鱼的事,五叔似乎并不以为有什么趣味,这很令不知事的茂儿觉得稀奇。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于窄而霉小斋(本文有删改)【注】罶(liǔ)捕鱼的竹篓子。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下文全家人一起吃饭的场景埋下伏笔,直接推动故事情节进入了高潮。B.小说对于聚餐人员多、饭菜丰盛等细节的描述,表现了茂林家在丰收时节其乐融融,格外热闹。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小说中微风、草垛、虫声、溪水、小火星、人声等组合成了一幅静谧祥和的乡村夜景图,此处运用了味觉、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多种感官描写。D.通过茂儿吃晚饭时坐的位置、穿着、待遇,可以看出他养尊处优、无所事事的品行。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时间为先后顺序,先描绘了普通农家吃晚饭、闲话的场景,接着叙写了茂儿夜晚到碾坊去和人们一起捕鱼。B.小说在叙事上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便于展开情节,同时更能全面细致的描述人物的形象。C.小说第8自然段插叙与碾坊有关的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衬托了人物的心情。D.小说无论是描写人物还是风景,都凸显了一种祥和之气,体现了作者追求“平和”之美的心愿。8.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突出茂儿渴望去碾坊的急切心情?9.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答案】6.B7.A8.虚实结合。①直接描写:通过茂儿的动作、语言等描写突出了茂儿对打鱼的渴望。②间接描写:茂儿对夜晚捕鱼的动作、语言、情态都想象得细致入微、入情入理,足见茂儿异常兴奋,十分渴望去打鱼。9.①从语言风格看:语言具有诗化风格。画线部分对天上的彩霞的描写营造了诗意美的意境。②从修辞方面看:运用比喻(或反复)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天空晚霞的变化,给人一种清新明丽之感。③从句式方面看:善于运用整句。画线部分形式整齐,节奏和谐。【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埋下伏笔,直接推动故事情节进入了高潮”错误,小说开头只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这已是谷子上仓的时候了”,并没有为下文全家人一起吃饭的场景埋下伏笔,也没有直接推动故事情节进入了高潮。C.“此处运用了味觉、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多种感官描写”错误,没有“味觉、嗅觉”。D.“可以看出他养尊处优、无所事事的品行”错误,通过茂儿吃晚饭时坐的位置、穿着、待遇,可以看出茂儿备受一家人的宠爱,而不是“养尊处优、无所事事的品行”。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和人们一起捕鱼”错误。结合五叔说的话“左右他们上头一放堰坝时,罶上也会有鱼的。我们就守着罶罢”可知,人们是“放堰”,没有去捕鱼。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茂儿渴望去碾坊的急切心情。“茂儿搬过自己那张小小竹椅子,紧紧的傍着五叔身边坐下”是动作描写,“不得。五叔,我们去罢!不然夜了”是语言描写,通过茂儿的动作、语言等描写突出了茂儿对打鱼的渴望。这些都是直接描写,属于实写。结合“假使能够同到他们一起去溪里打鱼,左手高高的举着通明的葵藁或旧缆子做的火把,右手拿一面小网,或一把镰刀,或一个大篾鸡笼,腰下悬着一个鱼篓,裤脚扎得高高到大腿上头,在浅浅齐膝令人舒适的清流中,溯着溪来回走着,溅起水点到别个人头脸上时——或是遇到一尾大鲫鱼从手下逃脱时”可知,这些动作描写,是茂儿对夜晚捕鱼情景的想象;结合“‘怎么的!……你为甚那末冒失慌张呢?’‘啊呀,我的天!这么大!’‘你莫慌,你偏偏不听话,看到进了网又让它跑脱了。……’”可知,这些语言描写,是茂儿对夜晚捕鱼情景的想象;结合“带有吃惊,高兴,怨同伴不经心的嚷声,真是多么热闹的玩意事啊!……”可知,这些情态描写,是茂儿对夜晚捕鱼情景的想象。茂儿对夜晚捕鱼的动作、语言、情态都想象得细致入微、入情入理,足见茂儿异常兴奋,十分渴望去打鱼。这些都是间接描写,属于虚写。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点的能力。从语言风格看:“满天通黄”“淡的银红色”“锦似的杂色小片”“淡宕的微风”这些词语具有诗化风格,结合句子“天上的彩霞,做出各样惊人的变化”可知,这些都是对天上的彩霞的描写,营造了诗意美的意境。从修辞方面看:“象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运用比喻(或反复)的手法,把“彩霞”比喻成“金黄锦缎”和“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形象地描写了天空晚霞的变化,给人一种清新明丽之感。从句式方面看:句子“满天通黄,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倏而又变成淡淡的银红色,稀薄到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倏而又成了许多碎锦似的杂色小片,随着淡宕的微风向天尽头跑去”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善于运用整句。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热,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选自《宋史·杨时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B.仆,谦辞。称自己,古时男子的自称。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的称呼。进士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D.熙宁,是宋神宗的年号。年号是汉武帝时期首创的中国封建帝王纪年所立的名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不畏时俗,冒着人们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勇气可佳。B.柳宗元痛恨流俗,认为当时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没有几个人。C.杨时尊师重道,程颢死后,他在卧室门前设灵位哭祭,并又用书信转告他的同学们。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D.杨时求学心诚,到洛阳拜见程颐,见他闭目休息,于是侍立门外直至雪深一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愈以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热,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2)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14.柳宗元用“蜀犬吠日”和“群犬吠雪”的故事影射讽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答案】10.D11.C12.C13.(1)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在长安居住,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2)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14.该故事影射了不尊重老师的社会现实。【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累日”补充说明“狂走”的时间,构成动补结构,补语后断开,且“至”是“到”的意思,与“无雪”一起做“乃已”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C。“狂”修饰“走”,形容“走”的状态,构成状中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的称呼”错误,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他在卧室门前设灵位哭祭”错误,文中“设位哭寝门”的“寝门”,特指古代宗庙的后殿,放置祖先衣冠的地方,也特指古帝王陵墓上的正殿、寝宫。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是”,因此;“不暇”,来不及;“东”,向东奔去;“如是”,像这样;“数”,多次。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调官”,被选调官职;“相得”,相处;“见颢于颍昌”,状语后置,在颍昌谒见程颢。【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由“邑犬群吠,吠所怪也”“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可知,当地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可知,当时的时俗不尊重老师,如有人做他人老师,会招来众人讽刺笑骂;而韩愈勇于为师,结果是“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居长安,炊不暇热,又挈挈而东”,此时韦中立又要拜柳宗元为师,所以柳宗元说“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把韩愈和自己比作“蜀日”“越雪”,会招来“犬”之“吠”。由“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可知,“雪”和“日”没有过错,错在“犬”,为师没有错,错在当时的人不尊重老师。作者用“蜀犬吠日”和“群犬吠雪”这两个故事影射当时不尊重老师的社会现实。参考译文: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遇到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幼年时特别聪明,能做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经典史书。熙宁九年(1076),考中进士。河南人程颢与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绝学于熙宁、元丰之际,河、洛一带的读书人都集结那里拜他们为师。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道学思想现在向南传播了。”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知道这件事后,就在寝门设灵位哭祭,并又用书信转告他的同学们。到这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杨时大概已有四十岁了。有一天去见程颐,程颐偶然闭目休息而坐,杨时侍立门外一直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就发现门外下雪已深至一尺了。(选自《宋史·杨时传》,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饯别王十一南游①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注】①该诗为刘长卿送友人王十一赴五湖南游时所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南游的友人消失在烟水茫茫的江面,诗人挥手告别,禁不住落泪的情形。B.颔联以飞鸟暗喻友人,不知友人南游到哪里才是归宿,只有青山空对着诗人。C.颈联以空明之景衬黯然之情,遥望友人孤帆远去,诗人无心欣赏落日下五湖的春色。D.尾联用写意之笔勾勒诗人站汀洲上,对着白苹心中充满无限愁思。16.全诗诗句中没有“别离”二字,但别离之情却无处不在,请结合全诗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答案】15.C16.①情景交融。首尾两联写意渲染,融情于景,以景结情。②虚实结合。颈联写离别后的美景,诗人想象友人孤舟远去,在落日的光辉中欣赏五湖的春色,是虚写。而自己眷怀故友徘徊汀洲之上,陷入思念,愁肠百结,只能愁对河边的白苹,是实写。③首尾呼应,回环婉转,含蓄蕴藉。【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颈联……遥望……”错误,颈联“落日五湖春”是诗人想象之景,想象友人在落日的光辉中欣赏五湖的春色。故选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是一首送别诗,着意写与友人离别时的心情。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首联“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朋友已经登舟远去,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尾联“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诗人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颈联“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实写诗人徘徊汀洲,愁对河边的白苹;而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虚实结合,抒发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情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所写景象,显然与《楚辞·九歌·湘夫人》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有渊源关系,但情调却有显著区别。(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琵琶行》是“以江月为文澜”,确实很有见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江月写离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江月衬乐声。(3)再长的路,一步一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无边落木萧萧下②.不尽长江滚滚来③.别时茫茫江浸月④.唯见江心秋月白⑤.故不积跬步⑥.无以至千里【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萧、滚、浸、唯、跬、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波又一波新客人涌来,二话不说,下单,付款……①这是一家名为《农夫口袋小东家》的涌泉蜜橘网店最近所遭遇的“离奇”事件。直播间里,有刚进来的人在_________________询问:“是这家吗”“这是大学生说的那家吗”“请问你是送浙大学生橘子的老板吗”……②原来,一名浙大博士生之前曾在此订购橘子,沟通中店主得知买橘子是为做科研,决定免费寄一箱,还说:“帮不了国家大忙,遇到了就出点力”。这段聊天记录被博士生发出后,引来同学们纷纷下单“手动点赞”,完成了一场爱心接力。以至于,店家都不得不劝大家理性消费。我们常常发问:什么样的人才是青年人的榜样?这件事情就告诉我们,他(她)并不遥远,很多时候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在自己_________________的范围内,能够下意识地“遇到了就出点力”,这便是集体意识的自然_________________。那句“帮不了国家大忙,遇到了就出点力”,是再朴素不过的家国情怀。爱国从来不是抽象的,它体现在我们触手可及的手边,体现在日常小事中,甚至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零零碎碎,也不全是宏大的。如蜜桔网店的老板,虽然普通,但因为小小举动而闪闪发亮。人人都以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而骄傲,这便是充满阳光和力量的社会。坦白说,浙江大学肯定不缺这一点采购橘子的钱,但是被店家遇到了,他们知道了橘子的重要用途,便欣然免费,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的中国式人情味儿。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急切得心应手显露典范B.急切力所能及流露典型C.紧急力所能及显露典型D.紧急得心应手流露典范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爱国从来不是抽象的,也不全是宏大的,它体现在点点滴滴、零零碎碎的日常小事之中,体现在我们触手可及的手边。B.从来爱国不是宏大的,也不全是抽象的,它体现在日常小事之中,体现在我们触手可及的手边,甚至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零零碎碎。C.爱国从来不是抽象的,也不全是宏大的,它体现在我们触手可及的手边,体现在点点滴滴、零零碎碎的日常小事之中。D.从来爱国不是宏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也不全是抽象的,它体现在我们触手可及的手边,体现在点点滴滴、零零碎碎的日常小事之中。20.下列两个句子各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找出并修改。①这是一家名为《农夫口袋小东家》的涌泉蜜橘网店最近所遭遇的“离奇”事件。②原来,一名浙大博士生之前曾在此订购橘子,沟通中店主得知买橘子是为做科研,决定免费寄一箱,还说:“帮不了国家大忙,遇到了就出点力”。【答案】18.B19.C20.①《农夫口袋小东家》改为“农夫口袋小东家”②还说:“帮不了国家大忙,遇到了就出点力”。改为:还说“帮不了国家大忙,遇到了就出点力”。(或改为:还说:“帮不了国家大忙,遇到了就出点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处,急切:迫切、仓促。紧急:事情严重急迫,不容拖延,必须立即采取行动。语境形容人心情迫切,应用“急切”。第二处,力所能及:以自己的力量能够达到或办到的。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技术纯熟,能运用自如。也指做事顺利。语境指自己能够办到的事情,应用“力所能及”。第三处,显露:明显地现出。流露:意思或思想感情等在无意识中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根据“下意识地”可知,应用“流露”。第四处,典型:具有代表性或概括性的人或事件。典范:可以作为榜样而起示范作用的人或事物。语境指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式人情味儿,应用“典型”。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不是……而是……”是一组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两个分句应连在一起,“不是抽象的”对应“体现在我们触手可及的手边”,“日常小事”对应“不全是宏大的”,排除AD;二是语序不当,“点点滴滴、零零碎碎”修饰“日常小事”,应放在其前,排除B。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第一句,“农夫口袋小东家”是网店的名称,不能使用书名号,应改为引号。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句,“说”后面加冒号,表示后面引文的句子是完整的,而且被独立地使用,引文末尾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去掉冒号,引文是整个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句号应放在引号外。(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们不得已而离开家到外地生活叫作“背井离乡”。但是这个“背井”可不是背离了家乡的水井,更不是背着一口水井上路了的意思。①?《说文解字》中说:“井,八家一井,象构韩形。罋之象也。”“八家一井”来源于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它以方圆九百亩为一个单位,划为九区,形状就如同一个“井”字,八家共占一“井”。最中间是八十亩公田,八家各一百亩私田,剩下的二十亩,各家占两亩半用来盖房子居住。按照规定,八家要共同供养公田,只有把公田里的活儿先干完了才能干私田里的活儿。有很多带“井”字的成语都跟井田制有关,比如“秩序井然”“井然有序”等,其中的“井”指的都是井田制的“井”,而不是水井。“背井离乡”当然也不例外。“背井离乡”中的“背”是离开的意思,“井”则是由井田制引申为乡里、家宅。中国人一向“安土重迁”,这点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也多有体现,除非是为了躲避战祸、逃荒,②,所以“背井离乡”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但时至今日,交通的便捷、人们眼界的开阔和格局的提升等等,③,正如诗人向明在《立场》中所写:“只要忘掉不同的路向,人类双脚所踏,皆是故乡。”21.下列词语中出现的“井”字,与文中第二段所解释的“井”字含义不同的一项是()A.井田制B.断井颓垣C.井井有条D.市井小民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B22.①这个“井”是什么呢②一般人是不会离开家乡的③使“背井离乡”不再那么可怕【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B.“断井颓垣”是指断了的井栏,倒塌的短墙。形容庭院破败的景象。其中“井”的意思是“水井的井栏”,不是井田制的“井”。而“井井有条”“市井小民”中的“井”和“井田制”中的“井”意思相同。故选B。【22题详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句“这个‘背井’可不是背离了家乡的水井,更不是背着一口水井上路了的意思”以及该句是问句,可知此处是对“井”的内涵提出疑问,故补写内容为“这个‘井’是什么呢”。第二空,据后面说的“中国人一向‘安土重迁’”“除非是为了躲避战祸、逃荒”,可知此处是说不在特殊情况下,中国人一般不会离开家乡的,所以补写内容为“一般人是不会离开家乡的”。第三空,由后句中“但时至今日,交通的便捷、人们眼界的开阔和格局的提升等等”和后句“只要忘掉不同的路向,人类双脚所踏,皆是故乡”,可知此处是说在如今情况下,“背井离乡”已经不是非常严重的事情,顾补写内容为“使‘背井离乡’不再那么可怕”。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叶嘉莹先生一生中共有三次较大的打击:北平沦陷时母亲早逝,深处沦陷区但仍要照顾年幼的两个弟弟;丈夫被拘捕后性情大变,在现实物质生活与精神感情生活都饱受摧残之余,还要独力承担全家的生计;结婚不满三年的女儿女婿在车祸中同时罹难。在这些接踵而来的苦难中,叶嘉莹先生不仅读诗,还写诗,她说她是以自己之感发生命来体会古人之感发生命的,诗歌给了她莫大的精神安慰,支持她经受住了这些打击。在“阅读与写作”课上,语文老师为大家讲述了叶嘉莹先生与诗歌的故事。你读完上述材料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阅读与写作的经历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概括了叶嘉莹先生一生中遇到的三次较大的打击,在这样艰难的人生背景下,叶嘉莹先生能够负重前行,走出生命中的阴霾,因为她不仅读诗,还写诗。本则材料强调了“读诗”和“写诗”给叶嘉莹先生带来的精神影响。正是“读与写”带给她的莫大的精神安慰,支撑着她经受住了这些打击,走出生命的低谷。所以这则材料的强调的重点就是阅读和写作给人带来的益处。读书可以把他人的生命感悟内化为自己的生命感悟,让人在借鉴中提升自己,完善自我,丰富内涵;积极正面的写作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认识,释放内心的压力,让内心的情感或体验凝练成文字,使生命得到升华。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写作时,应紧扣“阅读与写作”,把自己的感受或体悟写出来。如果写成记叙文,应记述自己在“阅读”或者“写作”方面的经历,如自己在困顿的时候读《老人与海》,受到不服输的“老人”的启发而走出困顿的经历。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论证“阅读与写作”的好处,把自己的认识融入其中,运用例证法或正反对比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立意:1.阅读让我获得巨大的力量。2.与书结友。3.写作锤炼意志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3-13 09:00:04 页数:19
价格:¥4 大小:89.31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